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教学科研论文

摘要:加强图书馆的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当前法律类院校的图书馆面临着图书管理人员的非技术性和非专业性、设备及技术上的滞后性、文献资源的非前沿性和非独特性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会快速的提升法律类院校的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教学科研论文

教学科研论文:教学科研论文:院校网络资料对科研的影响

作者:唐红艳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高校自建的网络资源主要是指高校自主创立、集成的相关网络信息和网络资源。高校自建的网络资源主要有:一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方面的网络资源。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精品课程建设网、校园网FTP资源共享服务、随书光盘下载、教务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和网上选课等。二是为管理沟通服务方面的网络资源。湖南科技学院学籍学历查询系统、财务查询系统、校务公开系统、心桥网、西山论坛和校长信箱等。三是为生活服务方面的网络资源。如后勤服务系统、维修申报系统等。

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在教学科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网络资源是教师获取信息资源、提高教研水平的重要载体

高校教师通过校园网络资源获取教学科研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采集近期信息,可以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2、校园网络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平台

高校学生通过校园网络资源,比如公务员模拟考试系统、四六级模拟考试系统、司法考试模拟系统及图书馆中国知网等获取相关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自我发展提供服务。

3、校园网络资源是加强沟通、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高校通过校园的网络论坛、博客及其它网络平台和沟通工具等,能够发挥一种联结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桥梁作用。同时校园网络也是高校进行管理沟通、开展无纸化办公的重要工具,各种教学文件、通知、申请等均可通过校园的网络系统进行传输,不仅节约资源,而且还提高了办事效率。

4、校园网络资源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现代信息素质的重要渠道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掌握信息资源就掌握了成功的关键。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的培养是现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资源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对信息与信息化有更加的了解,对信息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切的认识。充分地利用网络优势,充分使用校园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摒弃大量无用的、有害的信息,获取健康的、有用的信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在运用上存在的问题

1、宣传不够,相关培训和配套工作不到位

目前,有为数不少的人不知道校园网络资源有那些、不知道如何去下载相关资料或是不会使用。有些学生到大四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知道如何从校园网上免费下载相关的学术期刊资料,如何从校园网上查询各类图书信息,如何将各类资料运用到自己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如何使用上面的科研资源为学习服务。甚至有学生毕业了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少数老师教学也未能用到目前已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很少吸纳和借鉴别人的观点,将所讲的与现实、与大环境结合起来,而仅仅是照本宣科。

2、校园网络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率低

近年来,许多高校不断增加资金投入,相关实验设备增加,硬件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但是反观在软件方面却没有跟上来,系统维护不足,从而使校园网络资源利用不够,计算机沦为普通的文件传输和上网聊天工具。《南方日报》曾以头条新闻报道《莫使校园网成大摆设》,据统计目前投资数百万建成的校园网,有50%以上的计算机仍处于不使用状态,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3、高校自身开发创建的网络资源较少

校园网络资源中除本校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检索到的网络资源、校园PTP、校园精品课程建设网、各类教学管理系统外,其余通过校园网可触及到的网络资源大部分来自于网络共享,或通过付费购买获得,学校自己开发的网络资源相对较少。

4、校园网络资源存在不丰富,管理不完善

一些高校校园网络资源比较单一,主要是集中于一些学术期刊等,对于一些外文文献、古旧图书涉及相对较少。同时校园网络资源存在管理不完善问题,很多网站内容空洞,更新速度慢,页面设置老旧且不合理,使用起来极不方面。而且校园网络还存在网络不稳定、速度慢、日常维护跟不上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校园师生对网络资源的使用。

提升校园网络资源在教学科研中运用效益的措施

1、加大对校园网络资源的宣传和使用力度

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校园网络资源宣传教育,让全校师生都知晓校园相关网络资源状况,知道如何去正确使用校园网络资源。针对大学生,可以借助高校的学生会、团委、社团等平台,举办相关的讲座或者进行一些文字宣传等,加大宣传力度。首先让广大学生知道有校园网络资源、校园网络资源具体有那些,然后让大家知道应该如何去使用,将那些有用的校园网络资源用到自己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利用网络来加强对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学习。

2、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水平

高校针对教师,可以举办诸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网络技术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等,让其对网络教学资源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能够更为熟练地将其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熟练地从网上获取相关的信息,更多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各项校园网络资源为自己的科研和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科研能力更上一层楼。

3、开发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的校园网络资源

首先,可以对自己本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课题、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园创业计划大赛获奖作品的成果等进行电子化,利用校园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其次,结合本校和本地的特色开发相关网络资源。湖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立足永州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可以结合本地特色,如女书文化、舜文化、瑶文化等,多开展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将地方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电子化,开辟专门的网站,建立校园资源共享平台,并派专人进行维护和管理。

4、建立开放式的即时交流,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建立诸如论坛、博客、专业的学科网站等实现教师在课下的和学生的互动。在博客中教师提前告知学生下堂课的讲课重点,布置相关作业。学生针对教师的相关问题予以回答。开辟网上论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想和观点的平台,在网上交流分享自己考证、考研、工作、学习方面的心得,探讨相关问题,拓展学习空间。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让师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5、建立校园网络资源使用的长效激励机制,提高使用效率

高校应建立校园网络资源使用的激励机制,鼓励老师多上网和学生交流,诸如一些博客论坛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复,给学生答疑。可以将教师的这部分工作适当予以量化,按课时计算给予一定的补助,学校在这一方面还应该给予表现突出的老师适当奖励。

6、建立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及时进行网络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升级

高校为大力挖掘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应建立面向教师的网络备课平台,实行网上备课;建立学校自己的专门备课网站,实行教师备课的教案共享;建立教师博客等,实现老师和学生的网上互动,从而避免高校教师上完课之后,学生见不到上课教师,教师不容易找到学生的状况,从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国外许多知名大学经常可以看到在阳光下学生坐在草坪上进行网络学习,国内的许多知名高校也都实现了无线互联网的免费覆盖。在我校应首先实现校园无线网覆盖,其次是争取无线网的免费,同时对校园所有多媒体教室进行全程联网,避免只有硬件设备,而无法做到网络链接,实时获取网络资源。建立校园网站视频点播系统,开设校园教师网络公开课,让学生在下课后对上课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网上重新听课获取答案,而那些因请假等原因没来上课的同学也有机会重新补课,从而避免上节课的没听或没听懂,下节更听不懂,久而久之不想学习的状况发生。

教学科研论文:教学科研培养创新人才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坚持“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思路来构建创新教学模式;以“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近期技术相结合”原则来优化教学内容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要坚持创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坚持创新实践教学与专业技术发展相结合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与科研互动创新课程体系发电厂电气主系统

论文摘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干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创建了以“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了“同类合并、相对脚、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近期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教育教学改革涵盖了学科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个方面,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才能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目的,从而达到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而作为工作在及时线的工科教师,尤其对刚提升为本科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如何把自己所教的课程不断地改革完善,怎样“以教学促科研、搞好科研为教学”则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本文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创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了“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近期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合理地解决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繁、多、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以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之间的矛盾。

一坚持“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思路来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要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科研水平的提高是关键。没有科研的支撑,就没有创新型教学,科研可以保障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只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作为刚提升为本科的地方性院校来说,科研水平相对滞后,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难以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作者通过几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三条经验,以供商榷。

一是要坚持创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在教学中搞科研,深入钻研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面向生产实际和专业前沿发现问题,寻找课题,以挖掘创新潜能和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搞好科研促教学,将在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及科研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引入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努力形成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二是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电力行业特征,采用技能训练资格认定和校企互动方式,使学生学习知识与社会需求直接挂钩,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教师、学生深入企业,发现问题,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师生共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科研、实践良性循环。

三是坚持创新实践教学与专业技术发展相结合。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将实验室建设成集实验、实习、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及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工程素质训练、科学研究试验与专业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

二以“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近期技术相结合”原则来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存在教学内容多、繁、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以及学科专业技术发展快与教材更新慢的矛盾,要达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首先要对所授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知识点的内涵十分明确,根据专业特征,结合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近期技术,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近期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就是指将原分散在各个章节属同一类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删除过时的旧内容,增加学科专业当前的近期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内容,在内容编排上按照“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技能——当前研究动态”的层层诱导递进式顺序来编写,使重组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先进实用。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是一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性、综合性强,面向工程,与其它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联系非常紧密相互交叉的主干专业课。根据上述特点和要求,对<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重组,构建了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将原分散在各个章节属同一类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除过时的旧内容,增加电力工业当前的近期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内容。如增加未来电力系统、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型电气设备的发展趋势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创新灵感。

三实施“三个模块”,采用“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个模块”是指将课程的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重要内容、一般内容和自学内容三个模块。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技能)在课堂上精心讲解,并通过课外作业、专题研究、实验等其他环节的训练得到巩固和提高;一般内容(主要是指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介绍等)则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展示、介绍;自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个性化教育)则通过设问、质疑、写读书笔记、小论文的形式得到训练。

“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法是指根据课程特点与专业特征精心选择或设计一个规模大、有代表性、有实用价值,并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课程,随着课程教学的展开,让学生一步步深入到案例中,学到案例中相关的知识,随着课程教学的结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把案例中的相关问题一一得到解决。

本课程选择推出“一个火力发电厂电气部分的设计”为全程教学案例,围绕该案例,实施“三个模块”,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展开一个个知识点,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

四结束语

本文构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提出了“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近期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创建了“三个模块”、“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新方法,在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中,应用效果显著。一是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实施效果好,课堂教学课时数压缩了28.6%;二是学生通过技能培训,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使学习知识与社会需求直接挂钩,增强了就业竞赛能力和工作适应性,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三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100%;三是依托校企合作,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为学生实习提供了场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提升了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在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教学科研论文:图书馆教育管理服务院校教学科研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高校图书馆管理和管理创新的概念;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措施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高校图书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法、高校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重视不够、管理创新人才匮乏、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外部大环境、争取学校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资金投入、努力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管理创新是图书馆一个永恒的课题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改革发展与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任务。本文简述了高校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概念,针对当前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管理创新措施,以期使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和服务职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问题措施。

高校的图书馆一直是高校师生获得文献信息的基本来源,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馆藏总量和服务质量也一直被视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图书馆管理创新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发展图书馆情报事业的保障。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运行特点,高校图书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进行改革,通过管理创新,建立一套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其焕发无限生机,才能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和管理创新的概念。

1、高校图书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法,优化配置图书馆系统的各种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以期完成图书馆为全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服务并且使服务的提供者—馆员亦获得一种高度的士气和成就感的活动。

2、高校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以促进企管理系统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创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可以更好地体现现代高校图书馆为高校科研、教学充分服务的功能。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在宏观上,缺乏一个统一的机构来对图书馆事业和工作进行管理协调,各系统图书馆习惯于各自为政的分散型管理形式,使得缺乏宏观规划、管理、调控的能力;在微观上,实行的却是严格的行政监控,图书馆缺乏必要的管理自主权,造成图书馆失去了管理的灵活性,继而束缚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手脚,也压抑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积极性,致使图书馆管理模式僵化。

2、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重视不够。

我国长期以来对图书馆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图书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甚至还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图书馆还停留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代替手工操作的水平上,根本谈不上网络化。

3、管理创新人才匮乏。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中知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靠关系走进图书馆的。学历层次低,工作只能简单应付,图书馆专业人员呈下降趋势。在信息服务中,缺乏信息、英语、计算机管理人才,更谈不上高层次创新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措施。

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在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活动中,应真正树立以读者为本的理念,使读者能够公平、公正、自由、方便地利用和获取各种文献信息,平等享受各种服务,真正体现“图书馆是所有人都可以利用的场所”

这一宗旨。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强调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竞争的机制,指导馆员对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以馆员价值的实现促进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落实。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这种的服务理念,多想读者之所想,多为读者提供方便。

才引进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外部大环境。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个服务部门,它要实行的许多重大的策略和措施必然会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制约和影响,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学校对图书馆人事管理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争取学校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资金投入,使他们明白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管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知识层次对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为高校图书馆吸收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努力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图书馆管理迫切需要一大批职业道德品质好、情报意识强、专业技术硬、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图书馆员必须具有德才兼备的良好素质。

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对馆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把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使馆员的知识不断拓宽和更新,以适应现代图书信息服务网络化、自动化发展的需要。

总之,管理创新是图书馆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紧迫的课题。我国的图书馆正处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如何改善管理进行管理创新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管理的创新,实施管理创新措施,高校图书馆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不断增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才能实现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

教学科研论文:英语教学科研论文的撰写

摘要:怎样才能写好英语教学科研论文呢在论文的选题上,我们应把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热点”、“冷点”,以及学科研究的常规方向和研究者的实际情况;文献收集可通过以下途径:图书馆、期刊、网络等等;撰写提纲时,应注意恰当的题目、简明的前言、充实的正文、正确的结论、规范的注释;撰稿时,要注意观点正确、理论高度、组织得法、行文流畅;此后,对论文中进行修改是提升论文水平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英语教学 论文 写作

英语教学论文是在英语教育教学领域内某个课题在实验中、理论上或观测性上具有较新的研究成果、创见及主张的科学性记录,它对推广英语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撰写英语教学论文是英语教师用来表达和阐述其教学科研成果的基本方式之一。英语教学论文的写作需要从选题、阅读参考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数据、拟出论文提纲、继而完成初稿、再经过反复修改,定稿等一系列要素人手。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英语教学论文的写作: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它既关系到论文写什么的问题,也决定着从事该项研究的价值问题。一般来说,课题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来源于实践研究:

首先,在理论上,可在英语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热点”上选题。这要求作者密切关注英语学科领域当前讨论的“热点”来确定题目。也可在科学研究的“冷点”上选题。

其次,在实践上,可以在学科研究的常规方向上选题。可以从语音、语法、词汇、课文教学到听、说、读、写的训练等方面入手。

此外,选题还要结合研究者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笔者曾对高中英语学法指导就很感兴趣,在这方面我曾写过几篇有关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方面的教学论文参加广西教育学会论文评选分别荣获一、二等奖,其中有关阅读教学方面的论文还获在部级期刊上发表。

二、阅读文献及收集资料

如果要在落笔撰搞时能做到旁证博引就需要厚积薄发,因此需要在平时进行大量的积累,必须阅读大量的相关课题的参考文献。文献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途径:

1 图书馆。

2 各类外语教学期刊。

3 可以用计算机检索相关的百科全书和各大学的虚拟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料。

4 搜集整理材料。

三、拟出提纲

每篇论文都应阐明一个或数个论点。作者必须用足够的材料来支持这些论点以说服读者,这就要求作者对文章题目、前言、正文、结论、引文注释等尽力做出而清楚的表述和恰当的编排。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必须反映论文所阐述的主要问题。尽可能用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组合,概括全文内容并能引人日胜,一看题目就能大体知道这篇文章要论述的宗旨,并产生阅读全文的兴趣。

前言就是开场白。要求作者必须明确提出论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扼要说明该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现状,并点出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论点。

正文是对研究的问题和内容进行的讨论和阐述,占据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因此,要高度重视正文部份的撰写。作者要用自己的观点合理取舍材料,对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经过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整理,逐步产生正确的观点。在行文过程中,应以观点为轴心,使论点明确;用材料数据证明论点。使论据确凿,说理充分,从而达到观点与材料相统一,观点和论据相统一,并做到科学、、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研究的成果。

结论部分是论文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因此,结论应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解决。总之,结论要归纳总结全文,建议要根据结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对策。

注明引文出处反映了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能体现出论文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四、撰稿

写教学论文好是“一气呵成”,具体地说,撰写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1 观点正确,导向作用明确

当下的现状是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英语教师要转变思想,少列举考试成绩,应以实验对比参照常规统计平时与阶段成绩,应要掌握分寸,防止突出片面追求开学率之嫌。

2 经验要上升到理论高度

若研究教学,首先要分析英语教师、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法及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等诸多因素对英语教学成败的作用;还要分析其相互关系并用教育学与心理学原理加以论证。

3 组织得法

写文章必须围绕主题,只能有一个中心,而且要主次分明,美国科学家约翰?威瑟利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愚蠢的人堆积事实,聪明的人选择事实。”

4 文字清晰流畅而且专业性要强

教研文章不同于文学作品,无需华丽词藻。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你希望描叙真理,就把漂亮留给裁缝吧”。

五、修改定稿

“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论文至少要三易其稿才能最终完成。教学论文的初稿写好之后还应进行反复认真的斟酌、修改。

总之,一篇论文或一项教研成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和理性的思考、积淀、学习、过滤、感悟,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这就需要教师们长时间安下心,甘于淡泊,做脚踏实地的工作。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在不断地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成果,相信各位同仁在不断的平凡的追求与创造性活动中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一定会写出很多有血有肉的教科研论文,一定会让自己的大作早日面世。

教学科研论文:以服务法学教学科研为宗旨的图书馆建设路径

[摘 要] 加强图书馆的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当前法律类院校的图书馆面临着图书管理人员的非技术性和非专业性、设备及技术上的滞后性、文献资源的非前沿性和非独特性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会快速的提升法律类院校的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 图书管理人员;设备及技术;文献资料;法律类院校;教学科研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玉兔号”月球车登月成功,首艘航母投入使用,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然而中国的法制建设却进步甚微,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对较高人民法院报告的表决中,反对378票,弃权95票,对较高人民检察院报告的表决中,反对390票,弃权108票。法治社会的建设现状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同时随着中国进一步的融入世界,中国需要了解游戏规则,参与制定世界游戏规则。这就需要大量的法学专业人才来了解法律,运用法律,并根据目前国际、国内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修订和完善法律。高校是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必须具备近期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法学藏书来指导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更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系统化的文献资源管理作支撑。加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是打造好我国法学教育重要基地的保障。

一、当前法学图书馆的现状

(一)图书管理人员的非技术性和非专业性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组成目前主要来自几个方面,转岗教师、家属、部队转业人员、临时聘用人员等,这些人员普遍的特点是文化程度不高,基本都是本科以下学历,之前从事的工作与图书馆管理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对这份儿工作的理解就是,不需要多高的文化,不需要专业知识,工作比较简单、机械、轻松。这使得图书馆的功能只限于图书仓储。对于图书只能按照学科进行简单的分类管理。对图书内容不了解,不能向教师、学生提供图书信息咨询服务,对于计算机技术也一知半解,不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及网上的大量的信息资源搜寻学科专业的近期图书以及学科前沿动态,所以就不能为法学专业教学科研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设备及技术上的滞后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化、网络化几乎渗透到了教育的所有领域,图书馆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前哨,它承担着从校外向校内输入知识、信息、资源的重要功能。然而由于图书馆管理人员大部门专业素质不高,尤其在法律类的文科院校尤为突出。对于新的图书管理技术的引进非常滞后,比如新的图书资料数据搜索、收集系统,以及与其他国内外高校等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等,许多文科院校都很少使用,甚至没有。

(三)文献资源的非前沿性和非独特性

一般的高校图书馆,由于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缺乏信息资源和近期的科研动态,所以往往不能及时购入近期的法学图书及资料。再加上面对的是广大读者,文献资源广泛,常常造成购回的法学图书资料用处不大,或重复购入的现象。而且对这些不必要的图书,馆员还要花时间去进行分类编目和数据输入等一系列程序,从而浪费了馆员的许多时间与精力,他们更没有时间去思考、研究法学专业需要那些书和资料。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与国内外其他法学院校及法律机构进行合作,实现信息、图书资料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但这需要具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图书管理人员来做,一般的高校图书馆很难达到,因此,就不能给教师提供一些前沿性和独特性有价值的资源,从而给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影响。

二、打造以服务法学教育科研为宗旨的图书馆的路径

图书馆面临以上问题的这些问题都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不涉及理论的探讨与分析,我们只要对症治疗,有针对的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技术性和专业性

一切先进的理念和设备要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就必须有能够实施理念和使用设备的人。因此,培养具有能为法学教育科研服务的高素质的图书管理人员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根据法律院校图书管理人员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从专业性上来讲,图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可以请法学方面的一些科研能力强的老师对法学图书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让其了解本学科专业的书刊、内部资料、会议论文、交换资料外,以及那些与本专业有关的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书刊资料。请研究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的方面老师对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了解那些图书和资料是法学专业教学科研所需的,这些图书和资料在哪儿可以找到。从技术性上来讲,现代图书管理人员需要学习掌握一定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的高速公路和枢纽,不懂得互联网技术就等于失去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速度。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必须会使用这些工具才能运用自己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知识,才能发挥出自己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其次,是大量招聘专业人才。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只靠培训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必须直接招聘大量的高学历专业人才,比如法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计算机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生,这些人懂专业,有技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都比较强,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将会快速的提升图书馆的管理及服务水平。

(二)加强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高素质的图书管理人员必须要有现代先进的工具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现在的图书资料存在方式已经不限于纸上了,而是电子化、网络化,已经渐渐成为存储、获取图书资源的一个主要方式。以前在图书馆里看到的到处是书本,而现在除了书本,还有很多的电脑。以前要看书查资料,必须去图书馆,现在可能在宿舍电脑里就能都实现。这就要求现代图书馆必须是一个数据库,或者是一个数据传输中枢。要有大型的服务器、很多的电脑、网络,以及安装许多图书存储、查询系统,与校外图书资源能够实现共享。这就是现代化图书馆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加强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的前沿性和独特性建设,提高图书馆馆藏水平

现代人对于图书资料的获取途径已经非常的广泛,普通的图书资料各种图书馆书店已经唾手可得。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因此高校图书馆就不能馆藏大量的普通图书资料和过时的图书资料。馆藏的图书资料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及时、资料要具有原始性。因为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那就必须要有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对象很大一部分藏于图书馆内,一个是图书馆内的原始文献、资料、数据、古籍、甚至是遗物,这些东西很多本身就是文物。现在很多高校都有博物馆。这些研究对象都需要我们不断的认识它,了解它,研究它,解释它,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它,不同的时代会达到不同的深度。另一个是及时手的材料、数据,比如发生突发事件及时现场拍摄的照片,采访目击证人的录像录音等。还有各种统计数据,比如各种经济、环境、人口等各种统计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解读,找出原因、规律,就是我们的研究的任务。所以,原始的文献、资料、数据是科研的对象,是教学科研的必须品。第二、要具有独特性。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必不能是普通读物,必须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法学图书馆,就必须为法学教学科研服务。加上现在的网络高度发达,网上的各种图书资料获取非常便捷,譬如百度、谷歌等好多搜索引擎已经包涵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图书馆已经没必要馆藏那么多的普通图书资料,他的馆藏资料一定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就有一定独特性的。第三、要具有前沿性,要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尤其是科研一定要对学科的前沿问题了如指掌。知道本学科目前都在研究什么,研究到那一步,还有那些领域未涉及,这才能知道自己应该从哪儿着手。对于教学方面,了解学科方面的前沿问题,才能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理论,修正自己的理论,才给学生传授最正确的知识。那么这些学科前沿问题,普通的图书资料里肯定没有的,一般网站里面也很少有,这个必须建立许多专业的图书资料数据库等,才能方便查询,譬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等。并且还有通过网络与国内外的图书馆互联互通方便查寻。有了这些互联网数据库,图书馆的前沿图书资料与国内外同行就是零距离差距,就站在了学科知识的前沿。

教学科研论文:基于OBE理念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探索与实践

[摘要]教学与科研、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良性互动格局是OBE教育模式可持续和高水平发展的需求和动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条件是内容上的高度相关性、教学设计的主动性和案例教学的采取。OBE教育模式的步骤是确定结果、选择方式实现学习能力、评估学习产出并反馈进一步改善教学,最终达成知识、能力和情感层次的学习产出结果。

[关键词]OBE; 教学科研一体化; 教师成长; 案例教学

OBE理念和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必要性

教学和科研是关系到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性和全局性任务,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相互独立意味着两者存在对立冲突甚至分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这一现状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相互统一意味着两者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学科研的一体化和良性互动关乎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教师通过科研获得该领域的前沿知识、近期发展动态和趋势,从而在教学中具有把握本专业知识体系的高度,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时将科研能力迁移为教学能力。OBE理念为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提供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OBE理念为指导教师主动构建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关系是关乎教师成长、学生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学成效的战略性议题。

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巴迪1994年系统阐述的OBE是“基于结果”的教育,组织实施包括课程、教学和评估的整个教育系统,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能够获得预期结果,学习结果比方式和时间更重要[1]。1994年英国学者指出知识处理的结果和技能跨学科形式,并提出能力和结果两个新词汇[2]。欧美国家和澳大利亚把“以结果为本的教育”方式纳入到国家认证体制。OBE在实施和评估环节是系统工程,相互独立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并构成一个整体,实施系统包括目标设定、制定计划、课程安排、教学模式、相关资源的提供及学生学习情况评估等;评估系统包括打分、学分、记录、成绩单、晋级和毕业的标准设定等。作为计划和理念的OBE存在于社会、学校及课堂系统之中。OBE是教育计划,主体可以是国家、学校、院系等相关教育机构对教育结果的要求和评估,也可以是教师针对每一门课程以达成某种特定结果为目的的教学过程实施和评估;OBE也是一种理念,指导国家和学校教育体系及教育模式变革,同样也引导教师在课堂设计环节的结果导向。课堂是OBE计划和理念实施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

OBE理念是对学校教育系统的变革,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至于方法、过程中涉及的计划、课程及时间成本都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最终要以学生能力和素养提高为基础进行。故OBE的核心概念是结果,这个结果一定是可证实、可评估的,并被学生、教师乃至教育机构所认知和明确的。结果主要集中在知识、能力和价值。学生结果的取得在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变革和教师的成长。OBE植根于一种理论前提,当学习发生时,只要教师能够以结果为导向设计教育过程,学生就可以达到要求的结果。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过程本身和所学知识同样重要,二者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设计。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力提升是达成OBE计划目标的关键。教师在知识、技能和态度层面对学习结果期望的预先设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主动有意识地达成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收获成就感,促使学生达成更高的结果。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力提升都离不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2OBE理念和教学与科研统一的需求

科研与教学互动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所提出的要求之一,原创性科研和研究性教学相结合才能培养创新性人才。无论教育评价体系还是教师自身成长需求和动力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或者教学与科研不相干的现象。在研究型大学中,科研漂移体现在教学和科研的关联度越来越小,甚至成为两个彼此相互独立的领域,在缺乏制度约束或激励时,教师很少能够主动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最终导致大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前沿性受到限制,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不高[3]。教学与科研、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良性互动格局是OBE教育模式可持m和高水平发展的需求。

2.1教师成长是OBE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OBE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投入提出较高要求,教师要有能力进行教学目标分解、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动态评估学生学习的结果等。高水平、高质量和可持续的OBE教育模式对教师教育理论素质提出很高要求,如果无法变更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状,OBE注定无法发展[4]。学生的产出效果离不开教师的成长与投入,教师是教学设计者和课堂管理者,学生产出的结果需要教师展现教育艺术而设定并达成预期。

作为教师,教学和科研相互依存,并不矛盾,而是具有内在一致性,教学是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进行的,不可能不受科研的影响和制约。教师都是带着一定的科研“印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甚至是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教学既是一种教育性实践,也是一种科研性实践。然而,教师成长中,由于知识、时间、评估体系和观念因素导致教学和科研的冲突现象。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克服冲突达成和谐的关系模式,即两者存在良性互动并紧密结合。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教育是基本出发点,科研作为参与教育的重要因素予以考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近期科研成果。以教学为主导的科研包含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念两大基本领域。教师是有思想的行动者,思想是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也是对自身专业领域的研究。教师从专业和教学研究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对本专业和教育领域的基本认识,同时更注重不断通过思考和行动的交互来有意识地积累、建构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学思并重”将研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思考的高度和深度。

教师成长存在于教学和科研的互动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科研和教学可以相互促进并最终带动教师能力提升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梳理相关科研领域的知识结构,用于科学研究,使其能够把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创新的科学研究及知识的再创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带动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唯有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方能被激活,在基于教学现场的知觉、领悟中不断重塑。在教学科研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的研究水平也随之提升。教师在科研中成长,在科研中实现主动发展、自我能力提升,进行科研设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教师的研究通过实践完成,也是为了实践,而教学是教师较大的实践。教师的教育和专业研究是以直接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为目的,根本上意味着教师对教学实践中教育方法和内容的一种考察和反思,较大的现实意义是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具有理性特征。将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改进教学实践情境,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强调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研究”,以科研行动来扩展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科研行动对教师而言,不仅是改进教育实践的方式,更是一种促使教师实现个人价值的生活方式。研究型教师对工作有情感、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专业情感使自我的追求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特定教学环境之间发生持续、积极和动态的相互作用。教育科研一体化对于教师能力提升而言不是静止概念,而是不断实践、不断增强教师专业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2.2学生能力目标达成要求

OBE教学模式是基于实现学生特定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教育结构和课程是手段而非目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选取必须以培养学生特定能力为目标,否则就是必须要修改或重建的手段。OBE理念可以应用于总体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可应用于某一门课程的授课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能力产出而非教科书或教师的知识结构成为驱动教学运作的动力。教育者必须对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能力有清楚的规划和构想,然后设计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案例来保障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付诸于教学评估环节。教学能力的规划、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案例的选取无疑需要教师在相关领域的科研能力和素质。

教师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融合才能有利于基于产出的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更好实现教育范式由“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先于教学目标而存在并居于核心位置。基于OBE理念的教学实践是开放的课程、不断变化的学习资源,而这种教学模式的成功与否同教师在相关领域不断提升的科研能力和素养息息相关。教学的动力来自于科研。科研本身就是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系统的思考、分析和研究的过程。教师在科研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会有持续的新观点和新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和对教学内容的谙熟及其对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等都渗透着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带动下的教学,教师能更好地理解所讲述专业知识的体系和框架,教师能更为自如的运用科研成果构思理论教学内容。学生也能够按照教学构想更好地掌握理论和实践应用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素养,促进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学生学术体验的价值不仅体现于对某一个问题作出多么出色的展示,而是通过这种方式体现其未来的学习能力和成就[5]。

3.1教学与科研融合的条件

教学科研互动的条件有资源和制度因素,更重要的是主体――教师因素。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教层面主要有以科研为主、以教学为主或者两者并重。影响因素有教师个人兴趣和特点、外在评价与激励体系等。在教师的个人成长中和外界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承认教学和科研处于对等独立地位而没有主次高下之分是教学和科研融合发展的一个前提。教学与科研同样重视的结果往往以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是教学科研边界模糊,内容具有交叉性和高度相关性,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应用在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另一种是教学与科研在内容上保持各自清晰的边界,但在教学方法、模式及教师的知识结构层面依然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涉及两个命题:通过教学所体现的科研带动教学的模式和教学促进科研的路径,这两个命题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密切的联系,无论怎样互动发展,教学与科研两者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对于教师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而言不是相互替代,而是两者保持平等借势与优势互补,最终受益于学生发展。

教学科研一体化意味着教师要基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教学,科研与教学统一的客观条件之一是内容上的高度相关性,并通过教学设计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科研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还要借助于方法和策略,针对重点和难点,发挥科研特点,使科研成果的教学应用更有计划、有策略、有章法,而不是割裂两者的关系。高水平、可持续的OBE教育模式要求教师确立预期学习产出,并将其分解为可以操作的细化目标,要求教师选择适当的教育策略实现预期目标,而这离不开教师专业和教学领域的发展。此外,学生专业技能的高低也是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最终实现的客观条件之一,在大学的高年级课程要比低年级更具备这样的条件。教学与科研融合的主观条件是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和教学上的热情与兴趣。教师主动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对问题的不断发现,教学设计、计划往往与现实有差距,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教学与科研如何融合的问题、从教学疑难中探寻研究问题、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教学和科研问题。

3.2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教学设计

教学和科研如何更有效的结合需要基于结果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结果是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结果后,基于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设计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的教学步骤,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讲述逻辑,并且拟定相关学习问题,规划板书,回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见图1)。科研与教学融合能有效促进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提升。素质不是依赖于教授和传递,而是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其中知识又是能力的基础,信息包含知识,但不等于知识。教育教学追求的素质目标,是以学生知识和能力作为载体体现出来的。如果是大量专业信息基础上的融合,是浅层次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是深层次的。

3.3案例教学方法的选取和设计

案例教学法旨在分析及探索案例,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探求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之道,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要点,并学会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思考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智能。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内容上相对灵活,可以依据教师科研内容进行,要求教师对本学科前沿知识、近期动态和相关理论都要有敏感度和熟悉度,不能囿于书本知识。在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摆脱专业科学研究的特性,不是从教师角度出发指定和分析案例,而是从教学规律、学生思维特点出发选取适当案例有针对性的讨论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案例设计需要依托于理论教学所确立的基本知识框架分析现实问题,主要包括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案例的应用和教学方法设计、案例教学的评价。案例选取环节的主体是教师,基本原则是适度、适用和。在教学内容层面,案例选取从量上要适度,不可过多,而是根据知识点情况进行适当设计;从质上要与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教师要了解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包含的理论与方法,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课堂上对典型案例蕴含的理论、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和技巧等作出分析,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从某个角度就某一个要素或动因重点分析,最终达到案例教学的应有效果。教学对象群体层面案例选取在水平上要适度,针对学生知识结构、思维特性与习惯,要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但不能过高,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案例选取缺乏适用性和针对性,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案例应用和评估环节的主体和中心是学生,应用环节需要与教学方法设计相结合,通过课堂展示和讨论实现案例的阅读、分析及思考,学生课前查询相关理论资料、有目的性的阅读并熟悉案例所提供的场景和背景;在课堂讨论环节,在学生之间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教师实施协调与总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更加缜密的思考。案例教学评价环节的主体是学生对案例的适用性认知和学生相关能力的提升,能力提升在于批判思维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层面。

4.1结果的明确性及实施的可行性

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成果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现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明确学生专业性与通识性的知识、专业性与发展性的能力构成、专业性和性的素质结构的具体内涵和培养路径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按照OBE的理念和计划,确定《国际战略学》课程知识目标初步掌握战略、战略决策及国际战略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国际战略学的基本概念、国际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估的规律与本质。能力目标为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科研能力及语言能力,能够运用学科基本原理识别国际政治现象,基于现象与事件的具体案例提出有效的分析路径,并初步具有对学术探索与研究议题做出有效评价的能力;具有进行学术探索与研究的信息采集及分析处理能力;科研能力体现在研究问题的构思与写作过程;语言能力体现于能够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掌握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见表1。

4.2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科研互动路径主要通过以理论教学为先导,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是该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国际战略实践中相关理论如何应用,如何依据成熟的理论框架分析已有实践活动,需要案例教学,即借用一个精心设计的案例说明或还原一个深刻的、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学科研互动中的案例与教师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一定是基于长期积累所形成的研究L猓同时依据既有研究成果通过教学设计更有效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在案例应用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的信息搜集、筛选、归纳和整理能力,教师布置每个学生的案例任务和相关要求,设定任务规则,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讲述,并最终提供文字版讲稿,能够形成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内容结构。同时案例教学部分在学生最终课程考核中占据一定比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进行课堂展示之后,精心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环节,由学生提问、讨论和评价,最终完成案例的教学评价环节。

4.3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估

OBE教育设计实际是包含社会、学校和课堂循环的系统工程,其中课内循环是基础,以课堂教学进程中的行动进行动态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估。评估中要确保过程与学生产出结果有高度的相关性[6]。本课程评估主要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选择展开,设立包括课堂活动、问卷调查与考试等多样化评价方法,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成长进行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估,通过直接或间接评估的方式体现。课堂活动评估是结合案例教学的学生课堂展示与案例分析报告,课堂展示环节集中评估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案例分析报告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科学研究中所具备的写作、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及语言文字能力,通过具有一定科研特色的文字分析报告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有意识的通过案例学习理论知识。问卷调查包括课前和结课后针对知识、能力和情感环节设计问卷,并通过具体情景和问题设置体现学生的能力与情感目标,而开课前与结课后调查问卷的对比更能体现学生的成长结果。考试主要针对知识性目标进行直接评估,对能力和情感目标主要采取间接评估方式。

5结论与启示

在OBE教育模式的发展逻辑中,教师发展是专业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影响课程、教与学、专业使命等其他因素的重要变量。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是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相得益彰的根本。教师主动并有能力实现自身教学与科研融合并结合OBE理念实现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过程是动态的,需要在确认、选择和评估环节不断完善,最终达成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然而教学与科研真正有效的一体化不仅仅是教师自身之事,更是教育环境、制度和评价系统的大环境所为。基于此,OBE教育模式中社会、学校及课堂循环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

教学科研论文:行走在教学科研的路上

李志刚,男,汉族,196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正高级教师,物理教育专业,主持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八项、通过鉴定五项,主持市级课题并通过鉴定二项,获省级重点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一等奖和等级各一项,市级科研成果奖三项。合著《物理教学模式与方法》《中学有效物理教学体系建构研究》《高考物理专题与学法指导》等书。

曾获玉门石油管理局先进教师,玉门油田教育分局先进教师、党员标兵,酒泉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教研员、全国物理教研员,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甘肃省骨干教师,酒泉市高中物理学科带头人,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特聘教学研究专家,甘肃省普通高中课改物理学科专家指导组成员,酒泉市普通高中课改物理学科专家指导组组长。2011年被评为甘肃省首届“陇原名师”。

1989年,李志刚大学毕业。到今年,在玉门这个以石油而兴起的地方,在教育岗位上,已整整工作了29个年头。难能可贵的是,从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成长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他从未离开过学校,一直站在讲台上。前不久,他所带的学生刚参加完2017年高考,高考虽然结束了,大多数学生都要离开学校,但他的心没有离开学生,他还为学生填报志愿以及将来的发展操心。因为他一直秉持着一个理念:“教学生三年,影响三十年。”正是由于这一理念和教育教学信念的支撑,这些年来,李志刚从教学、教研入手,提升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率先垂范,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从所在学校到周边地区学校,再跨地区到教育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把自己的教学经验、科研心得以及教育理念传播开来,让更多学生、老师受益,成为新时期陇原教育界的一名好老师,一名旗手般的好老师。

“我的价值在课堂。因为‘钟情’课堂,我们师生用爱温暖着彼此。”

李志刚大学学的是物理教育专业,毕业后像大部分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一样按照国家分配政策,被分派到陕西洋县一所山区四个乡联办的高中。他回忆说,当时全校只有20多名老师, 400多名学生,学校离县城100多公里,而离李志刚的家有200多公里,学生来自大山深处,经济条件很差,最远的距学校400多公里。学校只有土坯房,是全县7所高中中最差的,没有老师愿意去。李志刚到学校后就直接带高三,当理科班班主任。他与学生们一起做饭,一同吃饭,当年就有一名学生考上大专。

1995年,通过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李志刚从陕西调到玉门石油管理局及时中学,并先后担任玉门石油管理局及时中学、玉门油田外国语高级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教研室主任职务。1996年到1998年担任班主任兼高三年级组组长,连续刷新学校高考记录,多次受到玉门石油管理局党委、管理局的嘉奖。

由于教育教学能力突出,2003年起至今先后任玉门石油管理局教育培训中心、玉门油田教育分局教研室主任。在很多人看来,当了教研室主任后,就不可能站在讲台上,特别是带高中学生了。然而,李志刚的选择正好相反,他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带着学生们一起攻克一道道难题,带着学生们在激烈的高考中胜出,考入理想的大学。

在李志刚看来,带学生不但是教学生们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言传身教,教会学生们人生的知识。“老师是学生的参考系,当学生走进学校,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学生生活上的领路人,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人生导师。在学生遇到成长的烦恼或是生活的困难时,能够指点迷津,帮助他们尽快走出迷路,激活每个学生的智慧、自尊心与自信心,以及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

“老师,不仅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和道德引路人。”这是李志刚做班主任17年来的切身体会。因此,对全班学生,无论是领导干部的子女还是普通人家的子女,无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李志刚举了两个例子,以前班里有一名叫赵华(化名)的学生,父亲是官员。他学习兴趣不浓,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捣乱,作业不交,老师逼急了就抄袭。后来,经过多方了解,李志刚了解他的家庭和生活学习情况,主动走近他,帮他制订学习规划,并协调科任教师协同配合,先抓好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名学生上课积极性有了提高,慢慢有了学习的欲望。同时,在班上分给他一些班级事务,让他感受到同学的尊重,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赵华在高中毕业时,报考军校,现已成长为一名的军人。

今年他所带2017届高三有名女生在高三及时学期因病没上学,错过了及时轮基础复习,眼看离高考越来越近,李志刚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微信、邮件等途径,利用课余时间为其辅导功课。在李志刚的辅导下,这名学生成绩进步很快。毕业时,她代表全班学生给李志刚写了这样一段赠言:在学习中,您无微不至,未曾落下过任何一位同学,您日日夜夜的操劳以及每每坚定的目光都令我感动之至。黑板上的板书承载着您对我们千千万万的期许。在生活中,您愿意聆听我的困惑并为我解答种种难题,我好似拥有了一块无形且有力的盾牌,这让我愿意相信不论我向何处行驶,在我身后总有一股力量在鼓励着我前进,想来倍感温暖。您是良师更是益友,我将永远不忘您的教诲,勇敢地面对未来。她还专门请李志刚给她写一段毕业留言。李志刚说道:“这一切,只有真心关爱学生,才能融入进学生心里、行为中。”

“平庸的教师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李志刚这样诠释课堂的作用:“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撬动课改的支点在课堂,教W的本义和真义就是教会学生学,这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而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不断得以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的地方。”

二十九年一路走来,李志刚对自己有一个看似朴素实则苛刻的要求:以德立身,认真用心上好每一节课。李志刚不知多少次走上讲台,而每一次都心生敬畏。这种敬畏来自于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坚守。李志刚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基础,进行“理、联、练、思、悟”,追求“真实、有效、简约” 的课堂境界,用心打造高中物理教学的每一个细节。1999年,李志刚带的一个高三班有45个学生,42个学生考上本科,而且多数都是一本,后来大多数考上了硕士、博士,那个班上有两个学生一个高考物理146分,一个是145分,全国物理奥赛甘肃赛区理论和实验考试综合成绩第16名。

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缘于李志刚在教学中采用“低起点、小步走、快步跑、多反复”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益友,尽可能让学生在感受学习快乐的同时,发展物理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另一方面在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李志刚大胆决定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选择了9名学生,只给学生课题和要点,由学生来选题,备课、上课由他们讲,老师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指导。在高考复习的最关键阶段,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决定。而李志刚这样解释:“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教师的重要性在于给他‘指路’,用学生教学生,更贴近学生的内心需求,‘1加9大于60’,即1个老师带9个学生,9个学生带九个小组,每个小组6名学生。”

学生也喜欢上李志刚的物理课,一位学生这样说道:“物理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但听李老师讲课,有一种神奇的魅力,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李老师操着陕南口音的普通话,讲课抑扬顿挫,高亢有力,语言干净利索,板书整洁漂亮……”

在李志刚的悉心指导下,所带过的16届高中毕业生中,高考物理成绩都非常优异,这也让他赢得了师生的尊重、家长的信赖和学校、社会的认可。说起李志刚,学生和家长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也是他成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后依然带高中班的原因之一,换句话说,是无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可挽留了李志刚,正是这份浓浓的认可和对学生的情谊吸引着李志刚,这是一个双相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上好课,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课,这是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的课题,而上好课就要从备好课做起。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使李志刚对备课和上课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他把自己的“备课”分为“三部曲”,及时步,“有它(教材)没我”;第二步,“有我有它”;第三步,“有我没它”。

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是成为名师的基本条件。李志刚把自己的工作生涯分为四个阶段:“学习期”、“探索期”、“成熟期”、“创造期”。在“探索期”,他这样写道:练就丰富的教学语言。练就过硬的板书。练就物理教师的看家本领――实验能力。从认真备课开始,将重要的内容、观点、结论等不仅想明白,而且写出来,还要说得顺畅。

对上课提出了三境界:及时境界是“形动”,即千方百计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课;第二境界是“心动”,即用真情打动学生,刻意创设特定的课堂情感氛围;第三境界是“神动”,即把自己的观点变成学生的思想,进而导之以行。

李志刚是一位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对于物理教学他喜欢琢磨,经常思考,积小步而至千里。正是这种常年累月地思考、总结和探索,才使得他的课深受学生喜欢,逐渐在当地学校崭露头角,具有了一定的名气。在全国首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执教高二《变压器》获省部级“优课”。

教科研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及时推动力

2003年,李志刚又增添了新的职务,他被任命兼任玉门油田教育培训中心、玉门油田教育分局教研室主任,虽然当了教研室主任,但他在油田高中上物理课却从没有间断。

之所以这样,李志刚说:“我热爱物理课堂,中小学教研员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标准,离开课堂就好比树木离开了土壤、空气和阳光。”

有了新的职务,就得干好岗位工作。在任课的同时,每周深入油田中小学教学及时线,与教师一道听课、评课、教研,收集了众多的教学案例,对每一个案例都做了认真细致的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提取精华,与教师、与课堂共同成长。

李志刚认为,教研员是特殊的教师,教研室主任是官非官,实际是更特殊的教师,特殊在于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在不断学习、思考、实践、感悟中成就自己的工作生命,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提升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建立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A之上,却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延伸和深化,而是专业发展目标、方式、路径的重构与创新。

读书是知识的起点,工作之余,李志刚较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阅读成为他不断进步的动力。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读书,记笔记,观看专家的学术报告视频,每天自学数小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每过一段时间就把读书笔记进行整理,撰写心得体会。

“时至今日,读书和笔记带给我越来越多的好处。”李志刚不但喜欢读书,而且善于总结和反思,他把这二十多年的教案每年都装订好,甚至把所带的每届学生的高考训练试卷也都收集着。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翻阅以前的资料,再看现在的高考,可以从中发现其中的脉落和走向,另一方面,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和方法。

李志刚介绍道,现在局里教研室有7个人,订了30多种报刊杂志,读书带来的知识使他不断保持自己的专业优势,而且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提升,带他进入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他说,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在于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只有来自课堂,回归课堂,并服务于课堂的有的放矢的研究才是有效的。思想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支点,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能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

与此同时,李志刚还创办了《玉门油田教育》季刊,编印《教研简讯》,印制《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日志》,建立分局网络“每日一课”录播评课平台,定期举办教师发展论坛,让教师在名师和专家绘声绘色的“讲授”中提升理论层次和水平。

他还多次领导、组织、指导、主持分局所属学校教学教研活动。他认为教学常规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障,也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高质量的学科专业研修是学科不断前进的基石。对于如何抓教学教研,李志刚说道:“一分布置,九分落实。抓落实必须抓具体、抓重点、抓成效、抓短板,对于抓短板要坚持不懈地抓反复,反复+落实=成效。”

从2012年开始,李志刚坚持“不唯书不唯潮,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抓住学年起始点,研判形势,出台政策,明确学年重点任务和措施,推进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师发展、学生素质、文化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的“组合拳”,促进了高质量的教师专业研修,建立了油田中小学十二年整体课堂教学改革的构架和体系,实现高效课堂“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的有机统一。

2006年成功举办全省教研工作现场观摩和总结会,多次承办市级教研活动和新课程教材培训会,分局教研室在每两年一次的全市教研工作综合评估中荣获一等奖,电教工作在2008年荣获全省先进集体,受到省教育厅表彰,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科竞赛多次获组织奖,个人获组织者。2010年参与了《甘肃省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实施指导意见》中“教学评价”部分的研制。2012年承担了《甘肃省义务教育物理教学指导意见和评价意见》的研制课题,其中《关于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研究报告参加2012年全国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十周年研讨会交流获一等奖。

李志刚说:“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成就了我的研究,也在研究当中成就了我的教学。所以教学和研究,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研究既要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也要有具体而微的课堂教学实践。”李志刚始终站在研究的前沿,更为宏观的视野和的规划,时刻关注教学研究的近期动态,不仅仅局限在本学科领域,还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思维,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尊重和信赖,真正成为当地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头羊”。

让更多的教师成为,是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

“一枝红花并不代表满园花开,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个的老师群体。” 李志刚说:“一个人的并不是自己多,多成功,而是把自己的经验、心得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传播开来,引领带动更多的老师,让更多的老师从中汲取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更多的学生服务,这也是陇原名师的责任所系。”

从李志刚任职的学校开始到玉门油田其他学校,从酒泉市到全省。多年来,李志刚通过深入基层、听课评课、悉心指导、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

他组织并指导油田中小学教师在国家、省、市各级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公开课比赛中获奖率屡创新高。2005年指导汪双福老师在全国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获一等奖。指导袁毅老师在甘肃省初中物理赛教获奖两次,市级1次。2014年指导肖玉秀老师得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组教学技能大赛高中物理二等奖。2015年指导肖玉秀和袁毅老师参加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分获一、二等奖。

与此同时,李志刚还多次承担玉门油田教育分局的公开课、专题讲座任务。2012年在全市高考研讨会中做高考物理专题讲座。2014年在肃州区做高考理科综合专题报告。2016年承担市教育局组织的“名师送教送培”任务到金塔县、瓜州县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2016年担任甘肃省高考研讨会物理学科专家并做专题讲座。

在2014年甘肃省首批“陇原名师”双向工作室当中,“陇原名师――李志刚高中物理工作室”成立,在本校建立工作室的同时,还在临夏州广河县建立二级工作室,与当地导师组成陇原名师双向工作室,指导广河县九所中学的理科教师教学,用三年时间为帮扶贫困县培养一批青年学科教师。

今年,三年的期限也快结束了,他在自己的总结中这样写道:一个有着丰富的、值得与人分享的思想和情怀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的教师,这才是提升自己生命质量、专业价值和人生境界的好途径。

广河县及时中学李志刚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夏学升,在谈到建成至今的工作和收获时这样说道:真正的名师一定是爱学生、懂学生的,他阐释一种叫做“坚持”的信念,把眼光放在“每24小时”的成长和收获上,不断地在平淡中创造“神奇”。在工作室这几年,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年轻教师,在专业方面提升很快。李老师特别强调“以学习者的角度去听课,以指导者的角度去评课,以实践者的角度去上课,以研究者的角度去析课”。 在李老师的带动指导下,工作室的学员在教学实践与科研齐头并进。我的多篇论文在《甘肃教育》《数学学习与研究》等杂志发表,还获得全县中学理科组品质课赛二等奖,省级立项课题1项填补了广河县省级课题立项的空白。”

“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门充满乐趣与艺术的事业。”李志这样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以及教师这个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与智慧全在于思想。我把学习、实践和科研作为凝练‘思想’的有效路径,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研究成为一种状态,让反思成为一种工作方式,让课堂成为一种实验场所。”

对于自己这些年来的经验和心得,他这样总结:一是不断学习,做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天之师;二是勇于实践,做温和而坚定的课改践行者;三是勤于研究,做真爱学科教学科研的教研员;四是“钟情”课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从李志刚身上可以看出,如同社会上很多的成功人士一样,持续不断的学习,对所从事工作的强烈的热情,执着的实践,做工作当中的有心人,这是成功必不可少的。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成功的道路上并没有捷径。”对很多年轻教师甚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或许是对我们较大的启发。

教学科研论文:党校图书资料室为教学科研提供品质服务的思考

摘 要 《中共党校图书馆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党校图书资料室是党校的文献资料信息中心,是为党校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机构。在信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党校图书资料室必须自觉向数字化馆藏方向转变,逐步提高为广大党校读者服务的能力。系统论述党校图书资料室为教学科研提供品质化服务的方法。

关键词 党校;图书资料室;数字化图书馆

1 前言

如今,党校图书资料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本校的教师,从这个角度看,要深化党校图书资料室的改革,必须把教学与科研服务作为自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搜集、整合、开发和利用各种专业的文献资源,为教师和学员提供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充分发挥图书资料室在党校教学与科研方面的信息先导作用,使之成为教学科研活动的向导和耳目,实现党校的多方位转型。

2 改变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树立主动为教师服务的观念

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借阅是党校图书资料室的基本职能,然而在信息化条件下,这种单一职能已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随着党校图书资料室的工作重心由馆藏转移到服务,要将图书资料室的主要精力放在参考咨询与信息资料的服务上面[1],要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提供多方位品质服务作为基础职能,不断探寻提供品质服务的新路子,以满足广大党校读者对文献资料的多方位、深层次需求。

首先,图书资料室要紧跟时代脉络,借助当代最前沿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高品质的借阅服务,把图书资料室改造成为加工知识、交流认识、凝聚共识的职能机构,成为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大政方针、培育具备党性修养的人才的基地,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竭尽所能、高标准、高效地获取和存储知识,使每位读者均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信息化图书资料室的品质、便捷服务。

其次,在过去,图书资料室偏重于存储图书信息资源,严重轻视各类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图书资料室的应用价值。鉴于此,要深化资料室信息服务方式的改革,着力优化文献资料的服务品质。在信息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下,图书资料室必须面向党校内部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用户群体,以合乎用户应用需求为服务工作出发点,补齐服务方式信息化的“短板”,紧密依靠网络传播迅速、实时的特点,着力搭建更为宽广的信息资源传播平台,使资料室的服务日益趋于成熟化、数字化和高效化。

,要大力加强室内文献资源的开发和普及,将其列为转变服务方式的一项主线和核心任务,以周到、细致、的服务态度满足党校内不同读者的学习和阅读需求。配合“线下”的推广,提供“线上”网络社区的交流服务功能,在党校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中设立“图书资料室借阅服务专栏”,方便党校内全体读者使用手机享受轻松愉悦的知识之旅;图书资料室相关资讯工作者也可为本室开发APP客户端,使广大读者时时处处接收更多本室的资源。可见,运用信息化数字平台,极大地方便了馆藏文献资料的普及和推广,通过深挖馆藏资源的具体内容,还可将其加工编撰成二、三次文献资料,通过撰写专题文摘的方式来普及前沿资讯,进而为党校教师和学员提供高效的信息咨询服务。

3 加强图书资料工作人员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做到有针对性的服务

进一步发挥图书资料室为党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 教学和科学研究是党校的主题任务,党校图书资料室必须围绕这一主题发挥自身职能。图书资料室的全部馆藏资源均为了使用,要进一步提高各种信息文献资料的普及率和应用率,就要不断地汲取文献资源的精华。为此,图书资料室的有关负责人要与党校教师搞好互动,深入了解党校目前的教学任务,尤其要注重理论教学的实时性。就现阶段而言,图书资料室要成为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成功经验的前沿阵地,并将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作为贯穿党校教学研究的主线,以此为党校教师提供恰当的参考书目及文献资源,同时根据科研的进度,按时提供近期出版的文献期刊资料[2]。随着党校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日益普及,图书资料室应按时向教师传播党的建设系列理论工程的文献资源,方便教师借鉴和汲取近期科研成果的养分,为党校收获丰硕的教研成果提供信息资源基础。

健全采购方式,优化馆藏结构 党校图书资料室在采购各类图书文献前,必须征求党校专家、教师和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明确各受众群体的借阅喜好。具体地说,图书资料室的文献订购负责人可将期刊订购目录面向党校各科室负责人分发,并由科室负责人及其室员通过民主协商,决定最终的订购或退订刊物。一般而言,凡紧扣当前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并切合实际、接地气的期刊,要优先选择订购;在日常办公、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利用率相对较低的期刊,可停订。图书资料室将各科室负责人征订的期刊目录予以汇总,决定本年度期刊的征目录。

强化党校图书资料室为本校教职工服务的职能 党校图书资料室的另一用途是可以为本校教职工的学习和培训提供品质高效的服务,同时是图书资料室的又一基本职能。党校教职工是党校的人才支柱,教职工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的高低,直接关乎党校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教职工前往党校进行学习和培训的目的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武装头脑,更新观念,自觉优化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事业观,提高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

通常情形下,党校教职工对文献资料的需求具有差异性、性等特征,他们迫切需要实事求是的案例类资料,以了解近期党建动态[3];同时,又离不开内部的会议纪要等重要文献,以获取前沿的党政思想理论,进一步武装头脑。鉴于此,图书资料室要联系党校教师讲课的内容及要点,结合教职工研讨的课题和培训目标,构建专题性的数字文献资料库。例如:党校教职工重点研究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图书资料室可构建新常态专题数据库、供给侧结构改革专题数据库;教职工要研究“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方面的课题,图书资料室可构建党建理论专题数据库、从严治党专题数据库、党的理论创新专题数据库等。构建系列专题数据库旨在为广大教职工的信息查询提供便利,逐步提高馆藏文献资料的使用效率。

教学科研论文:高性能计算促进教学科研走向实用

生物信息学网格建立以前,一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如果想比对一段基因,就必须逐一向拥有基因库的所有高校申请比对,既费时又费力。生物信息学网格建立之后,研究人员只要将基因比对的申请提交给生物信息学网格即可,由生物信息学网格完成所有的计算、比对工作,然后将结果直接反馈给申请者。生物信息学网格作为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的一种典型应用,在教育科研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今,全国每天有3万~5万人在使用生物信息学网格。

在8月21日举行的ChinaGrid第四届学术年会上,ChinaGrid专家组副组长、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介绍说:“ChinaGrid一期建设完成了网格技术平台架构的搭建和验证,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对高校的教育科研特别是数据库查找等应用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ChinaGrid一期建立了图像处理网格、生物信息学网格、大学课程在线网格、计算流体力学网格、海量信息处理网格等五大网格应用,对高性能计算的应用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网格与云计算异曲同工

ChinaGrid从2002年8月开始筹备,2003年1月正式进入建设阶段,连通了国内13个省市的20多所著名学校,其中12所高校作为最初参建者,都建立基于高性能计算系统的ChinaGrid主节点,并协办开发了核心的ChinaGrid公共支撑平台软件(CGSP)。不过,由于各节点的建设全部由参与建设的高校自筹资金,资金相对缺乏,而且各节点的计算资源主要是各高校自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使得ChinaGrid资源的共享和应用的深入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

2009年,ChinaGrid将启动二期建设,目标是建立6个大型的数据中心,同时建立涉及材料、能源、气候环境、媒体计算、网络行为等领域的8个重点学科网格,并且要开发一些用于网格的公共软件,更有效地实现集群的调度。

“由于资金有限,ChinaGrid二期只能先建立8个学科网格。在ChinaGrid二期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把与各学科相关的资料、开源工具等都放到网格中去,为老师、学生提供一个资源库。另外,我们要充分利用ChinaGrid网格计算平台的优势,为那些计算资源缺乏的学校提供网格计算资源。”郑纬民介绍说,“目前,ChinaGrid主要是为教育系统内部的用户提供教育和科研方面的服务。”

在学术年会上,来自墨尔本大学的拉库马尔•巴亚博士介绍了云计算技术的近期发展情况,并阐述了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云计算架构的理论。今天,关于云计算的定义众说纷纭。拉库马尔认为云计算具有以下特征:云是一种并行、分布式系统,云是通过内部连接和虚拟化组成的计算系统,云可以实现自动配置,云表现为一个或更多统一的计算资源,云的最终落脚点是服务。虽然云计算还要解决很多问题,如安全、可用性、风险管理、性、可扩展性等,但是拉库马尔认为,建立以满足客户需求和市场为导向的云计算架构已经变成了现实。

“未来,人们还可以建立一个云的网格,跨越云及其他IT资源,对时间和成本进行优化,找到资源与价格的平衡点。”拉库马尔表示。“从技术实现上看,云与网格的差别不大,都是并行的、分布式的系统。”谈到网格与云计算的关系,郑纬民表示,“网格是将所有的计算中心连接起来做事,强调的是资源共享,而云计算强调的是服务;网格的特点是利用多个地方的资源,强调通用性,而云计算大多表现为专用服务,以一个地方或一种服务为主,比如谷歌就是一朵搜索云,ChinaGrid二期要建设的8个学科网格也可以看作是8朵云。”

高性能计算超越摩尔定律

ChinaGrid的建设目标是将网格计算与高性能计算技术融合起来,为国内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先进的技术服务平台。从以前只有少数科研机构采用高性能计算机到现在高性能计算机已经成为许多院校必备的基础设施,高性能计算机大规模进入中国高校正是高性能计算走向商业化、普及化的必然结果,也为英特尔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在2008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TOP100排行榜中,上榜的国内高校的高性能计算机多数采用了英特尔架构。

“目前,全球1/5的CPU都是用于高性能计算。”英特尔公司服务器平台事业部高性能计算业务总经理理查德•戴考特表示,“高性能计算领域是IT新技术的试验田,比如Linux、集群、InfiniBand等新技术的应用都是从高性能计算开始的。人们对于性能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摩尔定律,它将引领着未来IT技术的发展。”

ChinaGrid一期部署的5种应用网格对计算性能的要求十分苛刻,比如海量信息处理网格、计算流体力学网格上运行的应用本身就是传统的高性能计算应用。随着二期8个学科网格的加入,用户必然对ChinaGrid各节点的高性能计算系统提出更高的性能要求,以获得更佳的服务响应速度。以高性能计算机的核心CPU为例,英特尔在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刚不久的至强5500的计算性能是上一代至强5400的两倍,而且通过引入英特尔快速通道互联技术及集成DDR3内存控制器,使其服务器平台上内存及芯片组之间的带宽比至强5400提高了数倍。这些新特性使得至强5500无论在面对运算敏感型还是带宽敏感型的计算时都能游刃有余。在今年6月公布的TOP500排行榜上,33台基于英特尔Nehalem的高性能计算机上榜,其中有两台还进入了TOP20,而这一成绩是在Nehalem仅三个月后取得的。据了解,南京大学已经准备采用至强5500构建计算能力为35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系统。

据理查得透露,2010年,英特尔将推出Nehalem EX,其性能、内存比上一代至强7400都有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应用于高性能计算,也可以用于普通的商业应用。理查得表示:“Nehalem EX的推出将开创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新格局。以前,胖节点系统的应用于并不多,而Nehalem EX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不需要节点连接器即可轻松构建8路系统,这必将促进胖节点的部署。在高性能计算系统中,单节点一定要保障较高的性能。胖节点的好处很多,比如减少节点总数,从而减少连接和进程,系统更稳定,而且可以有效节省能耗。”

高性能计算机是一种工具

在中国,教育科研领域一直是高性能计算发展的源动力。但是近两年,在全球范围内,高性能计算的应用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性能计算与金融、制造、动漫等商业应用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其增长速度也超过了教育科研领域。在中国,这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理查德认为,由于传统制造业融入了更多设计的部分,未来制造业将成为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一个新的增长点。

ChinaGrid的长远目标是建成全国乃至全球较大、和最实用的网格系统之一,不仅覆盖高等院校,还将包括全国中、小学校和其他教育科研机构。ChinaGrid建设和应用规模的扩大,必将引发更复杂和多样化的需求,用户也将面临更多挑战,比如更高的计算性能,在性能提升与节能减排之间寻找平衡点,应对处理器多核架构普及可能带来的软件开发及优化方面的压力等。

在构建高性能计算系统时,用户可以参考以下几项标准:系统是否具有出众的浮点计算和并行处理能力;系统是否拥有易管理性、节能性;系统是否易于部署、应用和扩展;系统能否在多核架构下并行化软件的开发。

理查德表示:“在高性能计算领域,英特尔不仅能提供CPU,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平台,在I/O、浮点计算能力、内存带宽等多个维度实现技术创新。在数据中心的节能降耗方面,英特尔提出了每年提升50%能效的目标。通过高性能处理器、I/O技术创新、半宽板、能耗管理和数据中心技术创新,英特尔可以在改善数据中心能耗方面做出更大贡献。此外,英特尔在全球拥有一个几百人的团队,专门负责与高性能计算有关的技术开发和服务。”

高性能计算机就是一种工具,它是为应用服务的。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许多职业学校已经抛弃自建实践基地的做法,更多地采用远程电子课件教学。应用的创新对于高性能计算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种促进。对于ChinaGrid来说,已经拥有了较好的基础设施资源,关键是如何长期、高效地运营,实现更好的投资回报。除了为教育科研领域的专家、用户服务以外,ChinaGrid能否对外开放自己的资源,与商业应用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教学科研论文: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知识能力素质齐增长

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工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是教学改革和科研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工程专业是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率先设立的面向工业界培养软件工程师的专业,因此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将实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组织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并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科研实践“一体化”机制。我们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实际应用项目中贯穿软件工程涉及的关键过程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过程观念,建立起课堂教学、课程实验、项目实践、学生实习、课外锻炼等多环节的实践创新机制。

1实践教学的问题

软件规模越来越大时,软件开发遇到难以克服的问题,于是“软件工程”出现了。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管理软件开发过程[1]。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直接面向软件企业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软件工程师,因此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目前,我们虽然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实习等方面加大了与企业界的联系,并有一些创新之举,但实践创新教学在以下几方面仍有待提高:

(1) 课程教学。课程教学虽然加大了编程实践的分量,但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要么单纯讲理论,要么单纯作试验,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有些脱节。每门课的老师都讲孤立的小例子,部分内容重复,缺乏在各个课程中一以贯之的实际案例[2]。项目实践与教学内容衔接不好,学生难以获得真正符合项目要求的实践锻炼。

(2) 课外实践。目前软件学院的学生毕业前有机会参加三个月到半年的企业实习,还有部分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课外竞赛等。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缺乏项目实践机会,特别是设计和实现大的项目软件的机会。学校设立的学生科研基金项目也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3) 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目前,软件工程还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实践环节孤立,院校科研基金、企业实习、科研兴趣项目、毕业设计等工作缺乏关联和统筹安排。

因此,通过课程教学方式的深化、创新实践项目的锻炼、科研实践管理机制的完善等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软件工程开发的过程和规范,成为的软件工程师,是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紧要任务。

2建立“立体”的管理机制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软件学院进行了3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建立起了从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到项目实践、学生实习等环节的“立体”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并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加大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具体举措如下:

2.1注重实践的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首先加强了课堂实践环节,包括上机实践和课程项目开发,实践课学分达到专业课程总学分的30%。在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程序基础课中,上机实践作为一门实践课独立出来,加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在大二增加了多门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在暑期设置软件开发实践环节,在大三、大四分别设置为期半年的实习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软件企业项目开发体验。

其次,我校积极探索注重实践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不再死记硬背理论,而是通过实践有效地理解并切实掌握概念。教学活动跟踪近期的技术发展,将科研活动融入到系列课程中。如在面向工程的游戏项目实践课程中,我们采用教师点评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打破了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基于工程的教学方式,用游戏引擎进行设计,符合业界的近期标准;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采用Project和CVS等软件管理项目;定期汇报进展,进行期中检查、期末汇报,严格控制进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们还用某一具体的实践项目,将软件工程的关键课程贯穿起来,实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应用的多层次逐步深入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实现了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架构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需求、软件测试与质量保障等课程的协同教学和实践,将离散数学、C++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与数据库应用、操作系统等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

2.2多方位的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创造了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发挥特长的平台。

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开展实训项目、发挥创意的舞台。基地把需要研究的企业项目引进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攻关;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了实践的孵化器,允许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容忍他们的失败,使部分学生脱颖而出;鼓励学生参与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实践项目,参加“大夏杯”、“挑战杯”等课外竞赛及教师的科研项目。

学院还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事科研工作。2006年至今,我院已立项项目达47项,已结项目达22项,涉及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数字娱乐、信息安全、网络与通信等领域。学生通过实践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在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屡屡获奖。

学院还和微软、IBM、英特尔、惠普等100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并设立了30多家实习基地,学生毕业前必须到软件企业实习3~6个月,作为公司的准员工参与实际项目。

2.3完善的科研实践“一体化”机制

我们建立起课堂教学、课程实验、项目实践、学生实习、课外锻炼等多环节的实践创新“一体化”机制[3],选择“掌上型自主导游器”、“软件学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有实际需求的项目开展教学。实施项目时,各课的任课老师和项目指导老师相互结合,共同组织教学。任课老师讲解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指导老师向学生说明项目需求,并进行技术指导。每门关键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教学过程(一学期)中学生项目组的软件规范实践工作。

我们建立了面向“一体化”科研实践的管理机制,对实践过程及成果进行计算机化管理,动态跟踪、监控和管理项目的执行过程[4],明确项目实施与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协同推进项目完成后的评价及最终成果的整理等,进一步缩小了学生实践项目的成果和实际企业产品需求的差距。

3实践创新改革的实施效果

实践创新教学改革实施以来,特别是科研实践“一体化”机制在软件学院2004级、2005级、2006级实施以来,惠及学生近500人,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提高。学生对什么是规范的软件开发过程有了切身体会,并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优势[5],通过课程实践、项目开发和实习切实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改革也引导任课老师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目前已取得的成果如下:

(1) 已完成相关教学建设项目多项,包括教育部“面向对象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本科生科研实践一体化机制研究及其管理系统实现、软件工程专业硬件综合课程的建设等项目。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基于一体化项目的科研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面向工程的游戏项目实践等。

(2) 培养锻炼了教师和学生团队,在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中,1人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2人获学校指导教师奖,3人获院教师称号,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提高。

(3) 一体化项目来源于学院的实际项目和有应用价值的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开发热情,有益于向产业界推广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目前取得的实践成果包括已投入使用的“软件学院图书管理系统”、已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面向移动终端的软件并申请软件著作权的“悠游掌上自主导游仪”。

4应用推广展望

在全国软件学院工作会议上,我们高兴地得知,北大软件学院等兄弟学院也在进行类似的尝试,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考虑是有创新性、有远见的,也是可推广的。

鉴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各个课程间也同样存在类似于软件工程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如能够采用“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也必将推进相关专业实践创新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的方法也可以推广到同类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和其他专业。

在实践创新机制的过程中,除了遇到与工业界实际工作相似的进度拖延等情况外,还存在设想并不能都做到等问题,如与企业实习的“一体化”就难以做到,因为企业的项目安排有其自身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实践创新教学机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提高。

教学科研论文:在精品课建设中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与水平

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一直是精品课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针对基础课教学队伍受困于科研水平提高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结合实际的精品课建设中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重点论述了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培养教师队伍的方式,提出了一种通过教学需求拉动科研需求,凝练科研方向,形成科研成果,最终又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科研水平的模式。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培养;教学科研素质;考试系统

1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制定科学的建设计划,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工程,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教材建设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也对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梯队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要重视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师资力量配置。各高等学校要像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一样重视基础课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基础课教学的锻炼。

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颁布以来,各高校均重视了教师上讲台,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问题;二是教学与科研、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各高校的教学激励机制也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

目前,在教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课程的师资梯队建设及教师教学与科研综合素质的提高的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近年来大量年轻教师走上了教学及时线岗位,他们工作有热情,有朝气,但是由于是匆忙走上讲台,所以一方面缺少教学基本功的严格训练,另一方面,在忙于应付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科研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一直以来基础课教学队伍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由于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制约了科研水平的提高。而基础课教学队伍受困于科研水平的提高,无疑会制约课程的发展,因此必须想办法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我们在精品课建设中,注意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教学需求拉动科研,形成成果又促进教学,提升教师的水平。

2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挖掘教学研究课题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教学研究,由于基础课教师有大量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会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教学研究方向或课题。

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精品课建设中,就经历了这样的问题。在教学的诸多环节中,考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一方面用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依据。计算机课程的考试具有自身的特点,由于计算机基础课注重上机的操作,它有着极强的实践性,但是如何考核却是一个问题。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考试主要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通过笔答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考核,但是笔试的方式却无法反应学生的实际上机操作能力,很多操作也无法通过笔试来测验。因此这种以理论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其成绩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能力,这种考试形式也会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发生,考生的计算机能力大多限于“纸上谈兵”,其上机操作能力差,在新的软件工具、环境面前会束手无策。如果教师通过上机考核,逐一评判学生的操作,繁重的工作会让这一教学活动无法进行。

为了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使计算机课程考试的成绩真正客观地反映考生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必须利用现代化考试技术,对计算机课程的考试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为此有必要对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研究计算机自动评分的上机考试系统。

这种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教学研究课题的过程非常重要,只有提出问题并开展工作进行解决,才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研与科研的素质和水平。我们就根据这一实际的教学问题,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开发了用于上机考试的计算机考试系统,并将其在日常实验教学和考试中进行应用,通过这一教学改革,在利用现代化考试技术,改革考试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该项考试系统的开发还获得了“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3提升教学研究课题,凝练科研方向

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入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凝练科研方向,提升研究水平。我们在进行教学研究并实践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完善、深化研究系统。通过对我们开发的系统及社会上有一些不同类型的考试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考试系统大都是比较传统的、标准化的计算机考试系统,更主要的是这些考试系统是封闭的考试系统,这种封闭的考试系统虽有着评分效率较高,控制系统容易实现等长处,但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需要由开发人员根据对每次考试的试题要求,重新编写评分代码。这就导致不易对其修改和添加新知识,且当对某一过程进行修改时,又极易影响到其他过程,使系统的维护十分不便。例如,当需要改变试题时,软件开发人员必须重新开发新的评分系统,以适应新的试题。也就是说这种评分系统只能一次性使用,从而造成系统的使用率低,开发周期长,软件复用量小,开发工作量大,开发费用高等问题,同时系统中也容易遗留较多的错误。

为了克服封闭式考试系统的不足,需要建立一种开放式的考试系统,开放式考试系统允许用户根据需要方便高效地输入试题并由系统形成相应的评分答案库,进而可以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与评定。

有了需求就要深入研究,为此我们提出开放式考试系统的研究方向,并进行深入研究,最终研制成功并通过省科技厅的科学鉴定,形成了科研成果,还获得了“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天津市的科技进步三等奖”。

4形成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并促进教学

形成的成果还需要进行推广,这样才能更广泛地应用成果并促进教学。我们在研制出开放式考试系统后,马上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通过上机模拟练习系统,使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主测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通过模拟系统,可以方便的进行单元测试或课堂检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考试系统和练习系统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河北省及全国的许多学校均使用我们开发的计算机上机练习系统,并用于日常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河北省和天津市的大型计算机考试也应用了我们开发的考试系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结束语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在我们多年的教学研究、科研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教学需求拉动科研需求,凝练方向,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并获得奖励。而最为重要的是,这种从教学中来,凝练为科研方向,形成成果,最终又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科研水平的模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也会为计算机基础课及其他基础课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教学科研论文:小议中学化学教学科研的发展

摘要:教育科研在教学中举足轻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概括出了中学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及论文的撰写方法。对提高化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水平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化学教育研究方法

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即研究者”、“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论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意义重大,化学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势在必行。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略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

化学教育科研是从客观存在的化学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以推动化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改善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科学行动研究活动。研究过程包括选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五个部分。

1.选定课题

课题的选定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首发环节,它决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影响研究的效果。

选题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选题内容一般来自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化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化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研究;化学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化学课外活动的研究;现代化学教学手段的研究等。

2.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统筹性规划,制定研究方案就是提出对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计划。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查阅,了解前人对该课题作过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学理论根据;研究者将在何时、何地、运用何方法进行研究活动。查文献时好普查文献索引或目录,可查《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哲学版的文化教育类G部分(上海图书馆主办),或查《中学化学教育》(双月刊)复印报刊资料(人民大学主办)等。

3.实施方案

这是研究工作的主体落实阶段。研究者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其它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从中搜集有关问题和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要不断记录研究中需要运用的资料以及自己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意见和结果;要对资料分类和系统化以便于资料的系统保存和调用;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加以核对、考证,淘汰一些不必要和不真实的资料。对一些零乱的数据资料可以进行统计加工,使资料内含的规律能一目了然。

4.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来的大量资料只是一些具体的研究事实或数据,须经过自己思考和集体讨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而发掘有关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分析的方法有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在具体的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以某一分析为主,或者两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当分析、综合、概括出研究结论后,还需要到变化的实践中加以检验。

5.撰写论文

教学研究的结果要用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目的一是总结,二是交流和推广。

二、化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是指在化学教学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常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四种。在研究中往往采用起主导作用的某一种方法,又配合运用其它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运用文献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它适用于研究以往的化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来认识化学教学的发展规律,吸取历史上化学教学经验的精华,总结教训,探讨化学教材、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原则和规律,以指导当前的化学教学实践。

文献法的操作有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二是文献收集,三是文献鉴别,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

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搜集及时手材料;既要搜集正面材料,又要搜集反面材料;要善于辨证分析史料的价值,选择能反映本质规律的材料。

2.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教育教学处于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教学、学习和实验等外部表现,搜集化学教学的感性材料,探求化学教学规律或经验教训的一种方法。

观察的方式有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定量观察常通过填写观察量表来进行。设计观察量表最主要的是根据课题需要确定观察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可以观察的目标行为。定性观察只需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不追求量的确定。

观察的要求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观察前要阅读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文献资料;观察者要作实事求是的、的、详细的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

3.实验法

实验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适当控制或模拟客观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有计划地逐步变化条件,探讨其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化学教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应用是较多的。

一般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之分。实验室实验较多应用于摸索某些实验的方案或化学反应机理等。现场实验一般用来检验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等。

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问题、订立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再从理论上加以探讨验证;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必须周密设计,系统进行,测量,反复进行;广泛参考、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理论,采用新方法。

4.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访问、问卷、座谈、测验等方式,有计划地收集化学教学工作某一方面的资料,并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化学教学的某些规律的方法。它常与实验法、观察法配合应用,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可以用它去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大,时间较长的化学教学现象。

调查的一般步骤为:一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二搜集材料,这是调查的关键环节。可以综合运用实地考察、开调查会、问卷或测验等调查手段。必要时要设计调查表格,问卷过程中设计的调查表,较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用“√”或“×”进行选择。三整理材料,将原始材料的性和统一性进行检查并进行统计处理。四撰写调查报告。

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目的明确、选样方法科学、收集手段多样、统计方法合理。

三、化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

研究论文的撰写是课题研究的阶段,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呈现。其基本组成包括:

1.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和关键词。

题目要求醒目、新颖、具有科学性。作者及单位需如实填写。关键词是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字数一般控制在3~5个以内。摘要需用最简洁、精练的词语表达出论文研究的问题、方法、意义等,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总字数的5%。

2.绪论

绪论要求简明扼要,有吸引力。主要用以说明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3.本论

本论是全文的精髓,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论述充分,论证有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要说明研究的过程、方法、样本和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用调查法或实验法研究的课题,要列出和研究密切有关的数据、表格和图表等等。

4.结论

主要论述研究结论,特别说明有创见的论点。

5.参考文献

一般论文习惯于把参考文献列在,有时把引用的文句在脚注中表明出处。参考文献的著录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一般格式如下。

图书著作:主要作者.书名.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

期刊杂志:作者.刊名,卷或年(期).起始页码。

报纸文献:作者.论文题目.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网络文献:网址.题名,下载年.月.日。

化学教育科研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玄虚过程。做好化学教育科研不仅有利于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化学教师专业的成长。因此,作为21世纪的化学教师应当将化学教育科研作为一项迫切的、长期的、重要的、艰巨的任务,认真学习,不断掌握、探索化学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化学教育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论文:陕西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关系认识及其协调探究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陕西5所有代表性的高校448位教师的调查问卷分析,探讨了陕西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及处理方式。结果显示,陕西教师普遍认同教学与科研为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在实际处理中却出现了教学、科研相分离的状况,教师更倾向于从事教学工作。

【关键词】教师 教学 科研

资助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状调研”12JK0116。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公认的两项基本职能,也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职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构建二者的良性互动机制一直是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科研工作的主体,了解其教学科研关系认识及协调方式是研究二者关系至关重要的一环。陕西高校是全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实力有待提高。若想加快陕西高校发展步伐,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更要注重教师教学科研关系的研究,从而为高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研究综述

目前对于教师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及对策;二是通过研究调查分析高校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投入状态。造成高校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者将目光集中在了宏观政策引导,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影响与教师自身利益需求三个方面。徐颖认为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的认识偏差、学校政策引导以及“一刀切”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关键因素 【1】,汪增相在此基础上强调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指出:“在社会和高校如此重视高校科研的大环境下,作为高校一分子的大学教师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2】。高校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投入状态的分析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抽样测试。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对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广西大学以及深圳大学的691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教学对于科研的促进作用要小于科研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 【3】。吴薇选取荷兰莱顿大学与厦门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对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关系观进行了比较 【4】。浙江师范大学的管雁对浙江省内的三所大学教学与科研发展协调状况进行调研 【5】。几项调研均发现教师普遍具有将科研与教学相协调的意识,但是迫于目前的外部政策、考核压力,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上仍倾向于科研工作。

以上研究对人们理解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认识及协调方式有着重要意义,也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依据,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感性理解较多,实证研究较少。目前对于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关系认识的研究仍以主观理解为主,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分析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时,多是基于作者自身认识,缺乏数据支撑。二是实证研究范围过窄,多是针对单一学校或是某种类型高校的研究,缺乏区域性研究。三是对西北地区关注不够,调研取样大都以东部及沿海地区高校为主。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关系认识及处理方式,尤其是西部教师的相关认识,我们针对陕西高校设计并开展了此次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陕西是西部高等教育的桥头堡,其学校类型众多,层次分明,因此本次研究将陕西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选取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及西安医学院5所院校作为研究样本,分别涵盖了“985”、“211”和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等不同层次的高校。出于对医科重要性的考量,特地选取了西安医学院进行调研,以确保结果的性。

本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1.陕西高校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和态度;2.陕西高校教师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研究问题,首先采用文献综述法对以往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编制了《陕西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现状调查问卷》。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630份,回收问卷514份,其中有效问卷448份,占总数的71%。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相关问题。

研究结构

1.陕西高校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

教师如何理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二者关系的处理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陕西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在这一部分共设计了8个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教学还是科研,二是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否相互促进。

表1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通过调查发现,有37.2%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核心任务,而有54%的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应该并重,仅有8.7%的教师将科研作为单一的核心任务。可见,多数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主要使命,与科研相比,更多教师倾向于将教学作为主要工作。就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80.1%的教师认为二者可以相互促进(见表1)。对于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程度,有47.5%的教师认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更大,认为教学对科研促进作用更大地与二者基本对等的人数相当,分别为24.7%与20.3%。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陕西高校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核心任务,并且二者为正相关关系。而且近一半的教师认为科研对教学更具有促进作用,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

2.陕西高校教师怎样处理教学、科研关系

(1)教学投入

教学投入主要是基于投入动机、投入时间与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其中投入动机分为个人爱好、职称评选需求、职业发展需要、薪金报酬、社会影响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职责所在等7个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半数教师从事教学的动因涵盖了职业发展需要(54%)及教师职责所在(53.5%)两个部分,仅有37.2%的教师出于个人兴趣从事教学工作。

教师教学投入时间在平均工作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均超过了50%,平均值为56.7%。其中西北政法大学教师教学投入时间在总工作时间中所占的比例较高,达到了62.6%,西北大学教师的教学投入时间低,为52.4%,科研实力最强的西安交通大学,其教学投入时间也达到了61%。可见,大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依然以教学为重,在教学中投入的时间也相对较多。

就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有45.8%的教师认为教学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32.3%的教师认为相对较低。综合衡量,认为教学投入产出比低的教师占到了总数的45.7%,而认为其高的教师占到了总数的53.2%,多数教师认同教学投入能够带来相应的回报。

(2)科研投入

与教学投入相同,科研投入部分也是基于教师科研投入动机、投入时间与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教师科研投入的主要动机为职称评选与职业发展需要。其中有42.9%的教师认为职称评选是教师从事科研的主要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投入动机调查中,仅有8.7%的教师将此作为教学投入动机,可见,目前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主要是迫于职称评审的压力。

与教学投入时间相比,这几所高校教师的科研投入时间相对较少,平均只占到总工作量的43.3%。其中西安医学院的教师科研投入时间最少,仅占25.5%,西北大学教师科研投入时间最多,占到42.8%,但总体均低于50%。可见,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教师始终将教学工作置于首位。

与教学投入产出比不同,多数教师认为科研投入产出相对较低,其中12.5%的教师认为非常低,42.9%的教师认为比较低。而认为科研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的教师为41.5%,不及总人数的一半。

教学投入与科研投入两部分数据分析表明,陕西高校教师教学投入动机与科研投入动机有着较大区别,前者主要是出于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与自身天职,而后者主要为职称评选需求。因此,与科研相比,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更具有内在动力。而且大多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时间更多,在日常工作选择中,也更倾向于教学活动。在调查中,有42.4%的教师表示他们会优先选择教学工作,仅有18.1%的教师认为科研工作更为重要,认为二者同等重要的也只占到28.6%。41.7%的教师认为从事科研不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而有32.1%与13.2%的教师认为科研“略有影响”或“比较影响”教学工作。反观教学对科研开展的影响,有38.8%的教师认为没有影响,而有32.8%和17.4%的教师认为“略有影响”或“比较影响”。可见,陕西高校教师能较好地处理二者的关系,但是大多数教师认为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彼此的工作效率。就投入结果而言,与传统观点不同,更多教师认为教学的投入产出比更高,而科研投入产出比较低,而这与学校定位、学科性质及教师能力等都有着密切关系。

结 论

及时,与传统观念相同,绝大部分陕西高校教师都认同教学与科研之间为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将教学与科研作为教师共同的核心任务。从教师主体出发,教学与科研还是相互依存、彼此互助的关系。

第二,与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认识的不同,陕西教师在实践中出现了教学与科研相脱离的情况。有近半数的教师表示他们会优先选择教学工作,而且多数教师认为二者无法兼顾,教学工作的开展势必会影响科研投入效率,而科研又会影响教学投入。陕西高校若想平衡教学科研,不仅要在认识层面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观,更要在实践层面协调二者关系,构建教学、科研互动机制,从而帮助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第三,陕西高校应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高校科研发展。根据本次研究分析,目前陕西高校教师更倾向于教学工作,从事科研的动力稍显不足,而且多事教师认为教学的投入产出比要高于科研。可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多是基于学校政策、职称评选等外部因素,而缺乏内在动力。这就会造成科研质量不高,教师科研兴趣点增长缓慢等诸多问题。而教师更愿意从事教学也说明目前陕西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欠缺,科研工作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因此陕西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质量,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的良性发展。

教学科研论文: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摘要]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力量,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从校企合作角度出发,分析了多媒体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条件,并对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建立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结构合理的团队,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突出专业建设特色,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团队组成的基本条件

团队是由相互合作且具有一定技能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团队成员有个人目标,且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一致。不同的组织,表现不同的形式和特征。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团队构建。以专业为单位,“校企合作”共建双轨制团队,成员包括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其中,专任教师由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具有高校教师职称并具有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兼职教师由具有相关行业的中级以上职称、多年从事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担任。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分布合理,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成员数量的1/3以上,能有效指导和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业务水平。

2.团队带头人。应具备高级职称,长期在教学一线授课,系统讲授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创新的精神;掌握学术发展前景、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进展动态;建有有效的团队管理机制,结合社会资源,在团队中形成凝聚力和创造力;以“校企嵌入式合作”思想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制定切合实际的团队建设长期规划。

3.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将经济、社会发展融入教学,及时将先进的技术知识引入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注重实践实训教学,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重视教学课题研究,深度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多次主持或参加市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教改成果应用范围广泛、实效性强,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人才培养。团队作为校企嵌入式合作的桥梁,引进企业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采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专用能力;引入企业文化,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品德修养、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能为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5.科学研究。团队坚持以科研促发展的方针,具有科研服务意识和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获得多项市级以上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奖、或社会科学奖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

6.协作创新能力。团队具有有效的团队协作机制,以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以注重解决社会需求、企业技术难题为导向,具有独立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形成互相协作、开放创新的学术氛围。

7.课程建设。重视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课程建设体现现代高职教育思想,教学效果较好;建有市级以上精品资源开放课程,有配套课程教材建设和教材开发,教材资源丰富;课程编写以校企合作为指导思想,采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模式,学生学习反响较好。

8.社会服务。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依托师资力量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岗位培训、提供技术支持等社会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或利用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产生较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二、多媒体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创建

团队以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为依托,以教学科研创新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多媒体人才和服务于区域经济为主线,组建了教学科研团队。团队中由带头人总领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项目、培养教师、团队发展等工作;多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主要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参与科研项目,培养青年教师,建设专业工作室;青年教师在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科研活动、实践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此外,团队中配备了3名行业企业专家,用于承担本专业的实习和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与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负责学生实践与工作能力的培养,解决教学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校企嵌入式合作。

三、团队建设指导思想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及时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发展,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熟悉网站制作流程,具备媒体采集与制作、网站设计、制作与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网站设计与制作为核心能力,具有音视频编辑与制作、网络动画制作、手机网页制作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多媒体制作专门人才。本团队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多媒体行业的发展,树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意识,以先进高职教育理念和学院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多媒体专业建设为中心,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精品开放课程和品质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发挥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优势与作用。

四、团队建设举措

要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过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满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岗位标准和课程标准要求确保教师发挥所长,保障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主要建设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对专任教师来说,采取“以老带新,老教师传帮带”的传统方式,在教师中提倡“自我登山”计划,让青年教师具备自我提升的意识。制定督导听课制度、教研室听课计划,保障每名青年教师每学期被听课不少于10课时,每周安排半天的教研活动,实现教学经验的交流、沟通、共享。每学期由团队带头人针对专业开展专业设计,骨干教师针对课程开展课程设计,青年教师针对教学单元开展单元设计。企业兼职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但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团队应重点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2.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多媒体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共建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有多家校内外实习基地,锻炼和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技能。鼓励青年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每五年有两年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其中半年时间为专职实习,用于积累行业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安排教师定期深入校内外实习基地,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辅导答疑和专业工作室建设。鼓励教师取得专业高级职业职称资格证书,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加入市以上行业(企业)协会。提高专业技能,增加企业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内容。此外,团队通过“以赛促技”的形式,安排教师个人或带领学生团队参加国家、省级比赛。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团队以校企嵌入式合作为基础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聘请在平面设计、网站开发等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团队将企业的岗位标准、工作过程、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将企业的评价和管理应用于学生的考核和管理,使校企合作与学生的专业培养相结合。

4.优化兼职教师结构。团队继续加大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行业企业工作年限至少为5年、具有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或能力水平。要发挥兼职教师特长,形成实践、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技能课程由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团队模式。

5.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团队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外地学习先进技术,进修学历、学位。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编写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培养教师创新教育的能力。组织教师申报各种科学研究课题,承担科研项目课题,论著,提升团队教师的科研能力,申请并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通过教师进修、项目带动、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团队的科研学术水平。

6.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借助校企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社会开展专业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技能鉴定与考核、技术支持、项目制作等社会服务,提高技术服务层次和深度。分别安排团队成员作为企业技术特派员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范围涉及影视制作、动漫、网站制作等企业,把先进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带到企业中,扩大团队的辐射范围,提高团队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7.保障条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制定了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和青年培养计划,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方面,向教学团队成员倾斜,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学院制定了《教师职称申报及考核办法》《教师职称分级聘任办法》《骨干教师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科研管理办法》《教师校外实习实践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为教学团队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根据团队的建设需要,为教学团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精力投入教育教学改革中。

本团队将继续以多媒体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课题、技术服务为主要抓手,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与行业和企业进行嵌入式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加入团队,进一步优化团队专兼比例结构;选送中青年教师到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以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职业教育经验,到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增强专业技术实践经验;加强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团队建设成果凝练与积淀,促进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科研论文:试论体育院校图书馆如何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

[摘 要]文章对充分的发挥出体育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导航功能、工作人员应树立信息服务的思想意识、参与本校师生的科研活动以及图书馆在教学服务方面的作用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从而详细的论述了体育院校图书馆如何更好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关键词]体育院校图书馆;教学科研;信息服务

1.应充分的发挥出体育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导航功能

1.1网络信息资源发现报道

作为专业的文献信息机构,体育院校图书馆对于各类的网络信息应具备较高的筛选和分析的能力,同时能的发现各类先进的前沿科技。并且图书馆内部的工作人员也有责任将他们所掌握到的先进的科技成果介绍给教师和学生,从而保障他们能够及时的掌握其所在专业的近期知识和动态。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所进行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贴近学科的前沿,避免科学研究工作走弯路,提供最有意义的信息导航服务。

1.2网络常用资源导航

体育院校图书馆是一个信息密集并且知识密集的资源大户,因此,其在建立文献书目数据库时,应充分的考虑到馆藏的优势、自身的条件以及特定的学科信息用户等因素,从而保障所建立文献书目数据库的性和综合性,应能够的筛选、分类和分析相应的信息资源和文献资料,不断的挖掘网络环境中特定领域内的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和整理,保障其有序性,从而方便学校师生的查找。

1.3专业的网络资源导航数据库

为了更深层次的搜索并且组织好网络资源,那么就应建立专业的网络资源的导航数据库,而国外很多图书馆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的图书馆也开始建设虚拟馆藏了,保障了用户能够更有效的使用网络资源。作为体育院校的图书馆来说,其也重点培训信息用户的网络信息检索能力,帮助学生师生掌握光盘和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以及网络资源的查询和下载的方法,充分的培养他们的现代信息的使用能力。

2.工作人员应树立信息服务的思想意识

2.1树立“读者及时,服务至上”的思想

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说,其应较大限度的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特别是在支持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上,图书馆应树立为他人服务并且读者及时的思想,而体育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逐步的养成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体育院校科研人员和教师所取得的每一项科研成果,实际上都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支持和奉献的。同时,体育院校图书馆还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科研服务的水平,全力的为读者服务,并且大力的支持学校的科研工作,图书馆官员应做好急科研之所急并且想科研之所想,从而更好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

2.2保障自身工作的学术性

这里所说的学术性是针对图书馆所有的文献信息来说的,其就是指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再次整理的过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想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有图书情报人员的配合和协助,可见,在体育院校的科研活动中,图书馆工作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所以,体育院校图书馆应充分的发挥出服务性和学术性,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从而更好的为科研工作服务。

3参与本校师生的科研活动

3.1制定从事科研工作的办法

体育院校图书馆应鼓励员工将本职工作与科研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利用工作之余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还应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营造出一个良性、积极的学术氛围。建立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门,从而集中使用图书馆的各类专业文献;设立图书馆的学术委员会,保障各类学术活动的有序开展;鼓励员工走出馆外参与到相应的学术活动中,同时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3.2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从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工作现状来看,在对馆员评定完职称后并没有要求其发表学术成果,也没有将学术成果作为一项考核的指标,评优晋级与学术成果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所以,绝大多数的图书馆馆员都是十分轻视学术成果的,根本无法体现出图书馆的学术性地位。员工在职称评定前后是判若两人的,评定前热情洋溢,而评定后就不闻不问了,因此,在对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成果进行考核时,必须纳入学术成果的相应内容。对于那些具有高级职称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应将是否有科研成果作为其考核的硬性条件,充分的体现出图书馆学术性机构的地位。

4.图书馆在教学服务方面的作用

4.1为学校教师的进修提供条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通过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类文献资料,社会上的各种新颖的科技成果也就被及时的反映出来了,而体育院校的教师也必须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保障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只有不断的充实自身的知识,那么其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才会更加的生动和通俗易懂,而图书馆则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功效,图书馆在收集各类文献资料时必须以专业为基础,从而为教师的进修提供好的条件。

4.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

现阶段,体育院校的很多教师都还没有形成较强的信息意识,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看重的往往是教材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网络上各类信息资源的参考作用却还不够重视。因此,体育院校应注重提高和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强化他们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有机的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教师的信息习惯。另外,图书馆应组织教师进行信息讲座和信息课程的培训,使他们深入的了解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料的方法,从而较大限度的发挥出图书馆的功效。

5.结束语

体育院校图书馆要想更好的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每一个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服务技能和专业素质,努力学习和研究现代图书信息的收集、挖掘、分析以及整理等方面的知识,敢于创新,不断进取,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真正的发挥出图书馆的作用和功效。

教学科研论文:高校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模式探讨

摘要: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基本职能,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但是,近年来在高校中二者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如何处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搞好科研工作,使得两者相互融合、互动发展成为目前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在系统探讨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这一模式,并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实现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协同发展。

关键词:教学 科研 一体化 模式

一直以来,教学不可动摇的为高校的主要职责与职能,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提出“高校应该是研究和教学的统一体”,之后高校职能就转变为教学与科研并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中的精英教育,而是逐渐转向大众化教育,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规模、体系和模式等的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了教学与科研两大高校的基本功能的不和谐,而在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好多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不至于教学,而是科研,因为一些高校甚至将对教师科研的考核放在了及时位。因此导致目前高校中有的教师只上课不搞科研,有的教师则只专注于科研而脱离教学这种极端的现象的出现。这两种不良现象教学和科研特别是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何处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搞好科研工作,使得两者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课题,受到了众多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实际上,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众多的学者对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钱伟长先生曾经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1]。

我们知道,高校是人才与科技的主体,高校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同时搞好教学是实现科研价值的一条有效途径,两者密不可分,两者同等重要,教学与科研的并重发展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2]。科研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3]。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各个高校都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达到这一目的最关键的环节在于高水平的教师,所谓高水平的教师就应该是具有丰富科研经验,能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讲授于学生的教师。另外,科学研究是获取前沿知识、把握世界研究脉搏的最直接的途径。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科研吸收和综合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优良成果和经验,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教学的良好资源,则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教学必须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科研要围绕教学开展。以往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书本当中,而当今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书本,教师更不是照本宣科,更多的则是课外知识的延伸,对本学科领域前沿的了解。西方的学校包括很多不同类型的课程,如讲座课程、讨论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将课本以外的知识讲授于学生,将课本所学的知识更多的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科研就恰好可以为这一目的服务,教师通过科研,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付诸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为此,有学者提出了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所谓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就是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得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建立并发展高校教学科研结合型教师团队,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学校整体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有机结合的桥梁[1]。

组建高校教师团队(课题组),将教学与科研项目化,是促进教学科研和谐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我认为可以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中,以便合理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根据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将高校科研和教学融合为“项目”。

关于科研团队的建设,在很多年前各大高校、企业以及研究单位就提出了要建立科研团队。所谓教师科研团队是一种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创建的教师群体科研型组织。但是真正将科研团队与教学结合起来的并不多。真正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应该是将高校不同学院的教师,按照专业根据教师的性别、职务、研究方向等量化信息进行统计,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特点等,把不同年龄、性别、性格、学历学位、职称、研究方向、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组建成结构合理、整体实力较强、规模适中的不同专业的教师团队,形成合理的内部分工和密切协作的小课题组。每个课题组,在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还要共同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工作,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牵头,合理安排本学科的课程,由老带新,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课题组可以独立承担教学或科研任务,也可以由多个课题组共同分担一些教学或科研项目。比如,要开设一门本科教育课程,就应该建立相应的课程团队,团队中应该包括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定比例的副教授以及年轻的教师,这些教师科学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这样合理的搭配共同完成某一课程的教学,将可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既然是一个团队,必然涉及团队的管理问题。可以应用项目组织和团队建设的思想方法进行高校教师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可以实现教师组合的化。团队内部,科研型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型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型教师可以共享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每位教师在各自的团队中兼顾科研和教学的合作,在团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人的发展。

在团队的管理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管理,各司其职,使得教师能够从忙乱的教学、科研双重压力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同时,也能够使得团队成员轻松工作、愉悦工作,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摘要: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基本职能,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但是,近年来在高校中二者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如何处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搞好科研工作,使得两者相互融合、互动发展成为目前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在系统探讨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这一模式,并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实现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协同发展。

关键词:教学 科研 一体化 模式

一直以来,教学不可动摇的为高校的主要职责与职能,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提出“高校应该是研究和教学的统一体”,之后高校职能就转变为教学与科研并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中的精英教育,而是逐渐转向大众化教育,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规模、体系和模式等的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了教学与科研两大高校的基本功能的不和谐,而在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好多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不至于教学,而是科研,因为一些高校甚至将对教师科研的考核放在了及时位。因此导致目前高校中有的教师只上课不搞科研,有的教师则只专注于科研而脱离教学这种极端的现象的出现。这两种不良现象教学和科研特别是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何处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搞好科研工作,使得两者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课题,受到了众多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实际上,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众多的学者对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钱伟长先生曾经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1]。

我们知道,高校是人才与科技的主体,高校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同时搞好教学是实现科研价值的一条有效途径,两者密不可分,两者同等重要,教学与科研的并重发展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2]。科研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3]。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各个高校都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达到这一目的最关键的环节在于高水平的教师,所谓高水平的教师就应该是具有丰富科研经验,能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讲授于学生的教师。另外,科学研究是获取前沿知识、把握世界研究脉搏的最直接的途径。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科研吸收和综合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优良成果和经验,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教学的良好资源,则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教学必须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科研要围绕教学开展。以往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书本当中,而当今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书本,教师更不是照本宣科,更多的则是课外知识的延伸,对本学科领域前沿的了解。西方的学校包括很多不同类型的课程,如讲座课程、讨论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将课本以外的知识讲授于学生,将课本所学的知识更多的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科研就恰好可以为这一目的服务,教师通过科研,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付诸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为此,有学者提出了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所谓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就是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得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建立并发展高校教学科研结合型教师团队,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学校整体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有机结合的桥梁[1]。

组建高校教师团队(课题组),将教学与科研项目化,是促进教学科研和谐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我认为可以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中,以便合理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根据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将高校科研和教学融合为“项目”。

关于科研团队的建设,在很多年前各大高校、企业以及研究单位就提出了要建立科研团队。所谓教师科研团队是一种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创建的教师群体科研型组织。但是真正将科研团队与教学结合起来的并不多。真正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应该是将高校不同学院的教师,按照专业根据教师的性别、职务、研究方向等量化信息进行统计,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特点等,把不同年龄、性别、性格、学历学位、职称、研究方向、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组建成结构合理、整体实力较强、规模适中的不同专业的教师团队,形成合理的内部分工和密切协作的小课题组。每个课题组,在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还要共同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工作,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牵头,合理安排本学科的课程,由老带新,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课题组可以独立承担教学或科研任务,也可以由多个课题组共同分担一些教学或科研项目。比如,要开设一门本科教育课程,就应该建立相应的课程团队,团队中应该包括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定比例的副教授以及年轻的教师,这些教师科学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这样合理的搭配共同完成某一课程的教学,将可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既然是一个团队,必然涉及团队的管理问题。可以应用项目组织和团队建设的思想方法进行高校教师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可以实现教师组合的化。团队内部,科研型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型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型教师可以共享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每位教师在各自的团队中兼顾科研和教学的合作,在团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人的发展。

在团队的管理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管理,各司其职,使得教师能够从忙乱的教学、科研双重压力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同时,也能够使得团队成员轻松工作、愉悦工作,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