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科研论文范文

摘要: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科研论文范文

科研论文范文:研究生科研基础医学的论文

1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面临的问题

1.1本科教育忽略学生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学习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是零交流,老师幻灯片教授已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完成考试即可。这种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使其缺乏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而学生在面临探索型科学研究时就似隔屋撺椽,无法胜任。

1.2本科教育学习环境简单,缺乏必需的社交经验医学生的本科学习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加繁重,课业、考试压力大,大学生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而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门、厂家、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研究生生源种类多,知识背景相差大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着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精子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精子发生相关的英文专着,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着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精子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

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障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障。

2.4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生在开展科研的准备过程中,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验室管理的规范,还面临着最关键的科研精神和习惯的培养,因为这与最终科研活动的完成并被接受认可密切相关。研究活动中,能拿到客观的数据至关重要,而严谨的科研习惯恰恰决定了客观数据的可信度,所以我们要培养研究生客观详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习惯,也就是实验记录的撰写。一份好的实验记录能让人知道为何开展该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如何进行(实验流程),实验得出什么结果(实验原始数据),这些结果提示了什么,其中有什么问题(结果分析)。所以实验记录的培训是研究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本实验室引进了Elab电子实验记录,学生通过电子实验记录,将实验结果通过Word文档或附件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导师可以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对研究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把研究生弄虚作假的现象消灭于萌芽,有效预防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腐败现象的发生。这些实验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弥补了纸质记录保存期限的不足。科研的严谨性还在于数据的客观性。因实验有一定的变异,人群或动物个体差异,实验结果都需要重复,由统计学得出结论。所以要让学生掌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涉及人工计数的实验,需要至少两位同学分别统计,得到客观的计量结果。科学研究靠的是自身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合作[5]。现在科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好的研究结果工作量也很大,常常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多人互相配合协作,所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团队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研究方法,甚至触发研究思路和灵感。为此,本实验室研究并实行“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探索学习,如此不仅使得实验技巧得以传承并优化,更能通过不断交流学习迸发更多科研想法和理念,实现双赢。

2.5完善科研思路培养科研精神强调对未知的探索,科学研究要求有新颖性。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不断追踪研究领域的近期进展,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在阅读最近发表的高水平文章后,进行读书报告,能锻炼自主学习、阅读前沿文献的能力。通过整理PPT、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读书报告,研究生还能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针对研究生科研思路的培养,除了课题的开题报告,每周安排学生整理PPT、进行工作汇报、报告近期的实验进展、分析实验中的问题,以便导师及时发现研究思路的偏差并纠正,讨论下一步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如何保障高质量的医学研究生的输出,对学生本人、导师水平以及实验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本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作用,思路明确,环环相扣,使研究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多的实验技能、严谨的科研习惯、高尚的科研精神,为其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研论文范文:镰刀菌在环境保护中的科研论文

【摘要】综述了镰刀菌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探讨了镰刀菌在生物脱除氮氧化物,生物降解酚类化合物、氰化物和合成染料,吸收、蓄积、降解多环芳烃等方面的作用机理,指出了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镰刀菌;生物降解;环境保护

[作者简介]李峰(1977-),男,山东省新泰市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及生物修复技术。氮氧化物、酚类化合物、多环芳烃、氰化物和合成染料是难处理的重要环境污染物,其结构稳定,不易降解,且毒性大,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这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化工、石油、农药、电子、纺织、造纸、化妆品及制药工业,它们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近年的研究表明,微生物降解环境污染物成为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方法,以细菌和真菌中的白腐菌、酵母菌和青霉菌研究颇多[1],而镰刀菌(Fusarium)少有人涉及。镰刀菌是真菌中一个常见且重要的种属,在环境中分布极为广泛,易培养,对营养物质要求不高,且抗毒性强。过去人们的注意力多集中在镰刀菌及其所产毒素的危害上,为开发利用这一真菌资源,笔者综合近年镰刀菌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探讨了镰刀菌在生物脱除氮氧化物,生物降解酚类化合物、氰化物和合成染料,吸收、蓄积、降解多环芳烃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和其应用前景。1镰刀菌处理氮氧化物及其机制Fusariumoxysporum的细胞色素P450NADH-NO还原酶(P450Nor)是属亚铁血红素-硫醇蛋白家族,是真菌反硝化作用的关键酶,此酶能催化还原2分子的NO到1分子N2O,如反应式(1),它还可作为还原剂催化还原N2O4。Fe3 -NO复合体被认为是此酶的酶-底复合体,P450Nor在分子氧极为有限的时候,使得NO的还原加快,其催化机理见图1,这与反硝化细菌的氧化氮还原酶不同,后者可以将NO直接转化为N2,但所需时间比前者要长[2]。这为生物脱出氮氧化物的污染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模式菌,必将在氮氧化物的治理技术上产生重要的影响。图1依赖NADH的NO催化还原反应机制2镰刀菌处理氰化物及其机制利用镰刀菌12号固定化细胞降解氰化物的研究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氰化物可显著提高诱导酶的活力,经海藻酸钙固定后相对活性为89.68,最适pH=8.0~9.0,最适温度为35~45℃。固定化细胞柱连续处理浓度500ppm,流速15ml/h,运转90h,出水CN-<10ppm。Alain等[3]从被氰化物污染的土壤中分离一株在碱性条件(pH9.2~10.7)下对氰化物有良好的降解效果的FusariumsolaniIHEM8026,并利用K14CN碳原子示踪法研究了氰化物的降解途径,认为氰化物降解有两步反应:在反应(2)中菌株没有生长,在反应(3)中伴随着菌株的生长,说明氰化物对菌株有一定的毒性,外加营养介质对反应(3)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除氰化物水合酶外,腈水解酶也具有降解氰化物的活性。Kobayashi等[4]认为腈水解酶酶解机理中氨基化合物是一个重要的中间体,当氰化物水合酶的途径为III时,腈水解酶的途径为IV/V(如图2)。这样可对含有CN-的碱性工业废水不经酸化处理而直接进行生物处理,避免了HCN的挥发,这将对含氰废水的治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图2腈水解酶/氰化物水合酶降解氰化物的途径3镰刀菌处理酚类化物及其机制镰刀菌在芳香族化合物生物圈循环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酚类化合物,如Fusariumflocciferm,Fusariumsp.FE11等对苯酚具有很强的降解能力[5]。李济吾等[6]以苯酚为碳源,研究了Fusariumsp.HJ01降解苯酚的动力学符合Andrews模型,见公式5,添加适量蔗糖可促进HJ01菌对苯酚的降解,在蔗糖添加量3g/L、初始pH=6.0、30℃的最适条件下,420mg/L的苯酚溶液经4d后可被HJ01降解。Santos等[5]认为苯酚是通过儿茶酚的邻位断裂开环,进入β-酮己酸代谢途径,而被彻底矿化的,Fusariumsp.FE11的细胞提取物就具有儿茶酚1,2-双加氧酶和苯酚羟化酶的活性,这不同于混浊红球菌R7等细菌降解酚类物质的机制,后者是通过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催化酚类物质开环降解的。但镰刀菌有细胞壁,比细菌有更强的耐酚能力,说明镰刀菌在生物降解酚类化合物方面有着潜在应用价值。4镰刀菌处理多环芳烃及其机制镰刀菌可以降解土壤中菲、芘,经处理360h后,对菲、芘的降解效率分别76.96和20.69。Fusariumsolani通过14CO2示踪法证实了其可使苯巴芘矿化,并同化为自身的生物量[7],而且其胞内脂肪泡对多环芳烃(PAHs)也有累积和降解作用,其从培养基质里吸收PAH是不需能量的被动过程,累积过程不受其老化的影响。PAH在脂肪泡内的累积是PAH可能被氧化的开始位置,但累积和降解不是同步的。这说明镰刀菌既可降解多环芳烃,也可累积回收多环芳烃,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过去对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的研究多集中于白腐菌,但白腐菌的生长周期长,且在营养生长阶段不产生木质素氧化酶和锰过氧化酶等这类对PAH有降解作用的酶类,这就成了白腐菌在PAH治理应用中的瓶颈。5镰刀菌处理合成染料及其机制合成染料大多是芳香族化合物,化学结构稳定,不易降解,尤其是含璜酸基的蒽醌染料。多数研究是白腐菌降解偶氮染料,而白腐菌培养时间长,脱色时间大多在7~14d。李济吾等[8]在国内外首次从膨润土中分离筛选了一株高效降解蒽醌性染料酸性蓝B的镰刀菌Fusariumsp.HJ01菌株,该菌株在25℃下培养96h后,加入到含100mg/L酸性蓝B的液体培养基中继续培养96h时,酸性蓝B的脱色率达100,并指出该菌株所产的漆酶在酸性蓝B的降解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该染料的降解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染料的吸附、富集阶段,菌体变为染料的颜色;其次是生物降解阶段,被染料染色的菌体逐渐变为原来菌体的颜色。在第二阶段,染料的生物降解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染料透过HJ01菌株的细胞壁进入质膜,二是在质膜上的传递并通过菌体细胞的生命活动如漆酶的产生,使氧化、还原等过程得以发生,从而促使其降解。这也显示出镰刀菌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6问题与展望镰刀菌在环境保护中日益显示其巨大的应用前景,但镰刀菌自身也有缺点,有的种类能产生毒素,如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烯酮、串珠镰刀菌素和丁烯酸内酯等。但随着现代基因技术的日臻成熟,采用驯化、培养和诱变、遗传、克隆等技术,使得高效菌株的选育成为可能。为了更好地利用镰刀菌这一常见且重要的真菌资源并结合近年的镰刀菌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情况,建议今后的镰刀菌研究工作应集中在:(1)进一步开展高效且无毒镰刀菌的选育研究和镰刀菌所产毒素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采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构建高效降解环境有毒污染物的新型优良菌株,扩大其应用范围。(2)大力加强高效镰刀菌应用工艺的开发研究,确定反应器构型、操作条件等工艺参数,建立示范工程,尽快使高效菌的应用产业化。随着镰刀菌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真菌资源必将在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宋昊,邱森,章俭,等.高活性萘降解细菌

科研论文范文: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科研资助研究论文

一、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十分重要和紧迫。应该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可见创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是当前教育乃至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

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阶段的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历教育,而且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的特点,是国家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科学研究潜力的主要标志。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发展,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以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入手分析杰出学术创新人才生成机制是较为直接和可取的。

目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否很好地实现了创新目标?自9月以来,受国务院学位办和清华大学的委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课题组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质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其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机会少、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少。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国家要拥有大批杰出的学术创新人才归根结底在于,学术系统内部能够按照较合理的规律挖掘真正有潜力的人才并支持其发展,而且国家或政府也应该为这些有潜力的人能够尽快发光提供支撑。鉴于前者涉及到学术系统内部人员识别、评价、及组织运行规则等一系列复杂的、长期积累的问题,笔者不做深入阐释。而是重点研究后一个问题。

进入“大科学”时代,政府和国家需要依靠大学培养的学术创新人才来实现整体发展战略,大学的科研同样必须依赖国家或政府强>!

二、研究界定

学术人才的成长具有周期,其创造力的发挥也同样有规律可循。学者库克根据对研究生参加工作后创造力发挥情况所作的统计提出,研究生毕业后工作开始承担研究任务,新鲜事物的吸引新环境的激励,使其创造力呈加速增长,提高很快,这一段为初任期,约0.5年到1.5年。初任期后进入创造力发挥的黄金时期,大约可保持1年左右时间,这一段为峰值期,随后进入初衰期,这一段表现创造力趋下降状态,趋向一个稳定值,这个过程呈一条扁形s曲线,反映了一个发展、发挥、衰退的过程[5]。可见在出任期和黄金期,创造力持续增加。参照其研究,笔者认为博士研究生在就读期间已经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并开始承担一些研究任务,为以后的创新和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创造力处于初步积累阶段,并且增加的趋势已经出现,对应库克曲线的初任期前后一段时期。紧接着在毕业后的两三年往往冲劲大、有热情、可塑性强,容易潜心找到富有创造性的突破口或者产生最初的创造性成果,这一时期对应库克曲线的出任期后段和黄金时期。因此,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讲,其就读和毕业后的两年左右(总和一般为5年)是连续的创造力增加期,是创新潜力初步释放的关键时期,是成为杰出创新人才的黄金发展期。笔者把这段时期称为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具备强烈的学术追求和浓郁的创造力,除了自我努力以外往往需要外部加以支撑和激励。而且由于创造力的发挥有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尤其是初期的增长态势具有时限性。因此相应的科研资助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在最合适的时期给予最需要的支撑,保障一定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三、情况分析

那么目前的学术科研资助制度是否在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呢?通过对目前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科研资助的整体状况和机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希望结合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特点,找到让科研资助更好地起到支撑和激励作用的策略,并借此提供一些具体建议。

1、明悉资助作用

目前,在资源稀缺和竞争的压力下,科研资助的作用无形中被夸大或者抬高,资助机制在导向偏离的时候也并没有得到有效纠正。虽然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需要科研资助的激励和支撑,但是笔者认为科研资助不能成为创新人才必须要去努力完成的工作。竞争性学术资助作为一种外部识别机制,不能代替人才评价制度。研究者希望通过科研资助来保障并更好地去实现创新性成果可以,如果不想费力或无需申请科研资助也取得了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应该以科研成果的价值来认定创新人才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认定为前者优于后者,使得潜在创新人才被本来不是评价制度的资助机制排除在外。

必须警惕哈克特所指的“你获得资助越多,项目越大,晋升就越快,你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声誉,否则你就出局”的游戏规则所带来的压力,对学术活动价值的扭曲,尤其是对年轻学者的学术热情的冲刷[6]。另一方面,如果学术人员也把科研资助看成是对自己成就的认定和评价,把科研资助看成是获得晋升、学术地位的手段,势必导致学者以浮躁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科研,容易以低风险的、主流的研究路径去追求短期内完成的原创性不高的成果。

另外,科研资助作为一种外部识别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术人员获得所需的资源、谋求学术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所带来的无形价值使得人们并不看重资助的具体金额。但是笔者认为必须纠正这个取向,科研资助不同于加斯顿所言的看重认可和荣誉的奖励体系,还是要强调它不是评价机制。科研资助不是要鼓励和要求学者去申请资助,是要在有创新潜力的学者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找到资助。科研资助本身提供经费支持,也是希望让学者能够无顾虑地保障研究成果的顺利开展,因此金钱本身可以成为学者自由研究保障的话,强调科研资助的金额无可置疑

。国家和政府的科研资助也可以在资助金额上,根据研究的进程和考评情况做适当的追加或者削减,改革僵化的资助模式。同时注意保障资助项目的实效性,真正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贴心服务。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科研资助一定程度上是风险投资,不能只从现实的利益考量,要给申请者学术自由和空间,同时允许有一些应用性方面缺乏创新的研究取向。

2、调整资助结构

目前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的科研资助有两种:一种是以解决博士生后顾之忧为出发点的政府以及社会其他机构对博士生提供基础性经济资助的科研补给,一种以鼓励研究生进行高难度、高风险课题研究并在最前沿取得创新性的成果为出发点,对博士生提供的基金式科研资助(包括研究生科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博士生论文项目、出国进修基金项目)。前者是普惠性的,后者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竞争性项目;博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有三种职业发展:博士后学习、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从事学术工作、从事行政管理或其他非学术工作。其士后阶段的科研资助主要是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学术人员则进入教师资助体系中,以国家青年项目资助为主。从事非学术工作的人员暂不讨论。可见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和毕业后的科研资助分属不同的体系。

笔者认为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是创造力积累和连续增长时期,应该给予较为连续的支撑和保护,这样才能够让学术人员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纵观博士研究生就读和毕业之后两年左右的科研资助情况,各成体系,没有交叉,并不具有明显的持续性和延展性。虽然这是我国科研体制历史所形成的,但可以在大的框架下进行局部的调整。

目前这种资助模式不能给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创造力持续增加提供有效的保障,应该积极探索符合创新人才需要的科研资助整合机制。笔者建议博士生培养阶段提供的基金式科研资助,对于毕业后仍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资助可以顺延至毕业后两年,并建立项目评价和追踪机制,通过追加资金的方式对创新性成果进行稳步支撑和保护。当然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可以不予资助。同时博士后的学术人员也可以和高校教师一样,独立申请诸如国家青年项目的资助。国家或者高等学校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设立的项目资助,也允许博士生申请并承担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如果考虑到在读博士生独立承担项目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在项目资助大类下设立低一层级的项目。笔者相信,经过调整的、连续的、贯通的科研资助体系能够顺应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创造力持续增长的规律,能够更好地满足博士研究生的需要,为其成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大的资源保障和激励源泉。

3、完善资助模式

通过分析国家对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资助项目,可以发现目前的资助基本上是对所有的学科进行普遍性资助,资助项目也鼓励所有的博士研究生积极参与。笔者认为,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科研资助与杰出人才培养的经验,我国的科研资助应该抛弃大而全的资助思想,对重点的学科和领域进行整体的倾向性资助,让处于此领域的博士研究生能够享受此资助平台带来的效应,甚至对此学科和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提供特定的创新性资助项目。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科和具体研究成果对某些博士研究团队进行科研资助。

况且随着博士生培养规模、理念、目标的变化,政府或国家的科研资助项目并不一定要鼓励所有的博士研究生参与相同的资助项目。笔者前面提到,博士研究生就业方向就有三种选择,他们对科研资助的需求不同,在科研资助的类别和适应性方面也应该逐步探索分类管理的模式。比如说对于以后不打算从事学术工作的博士研究生,可设立具有通识意义的资助项目,鼓励多种途径产生创新成果。

目前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资助项目是普遍性的、固定性的项目,资助的类别和金额尚有待扩充和增加。相信资助种类的丰富,能够更好地满足博士研究生在黄金发展期的创新需求。比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提高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部决定设立“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对学业成绩优异、科研创新潜力较大的在读博士研究生进行资助[7]。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今后应该针对不同的需求分设不同项目的资助。当然,也可以在博士研究生入学阶段试探性地进行部分筛选和识别资助。像清华大学就决定从明年起将设立“博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全校每年奖励名额为100名,奖励标准为每人3万元。其目的是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优化生源结构,激励博士生安心学习和研究,提升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笔者认为,今后科研资助分类管理的理念应该逐步得到完善。

另外所有的资助项目应主要以竞争性资助为主,对于逐步并明显偏离创新的项目应该停止资助,改变之前申请成功就必须资助的缺乏实效性的资助模式。

4、警惕行政干预

我国对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科研资助主要以国家财政拨款或经费支持为主,国家干预不可避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尚且如此。但是对一向具有“学在官府”传统的中国而言,受整个体制的影响,政府和行政权力在科研资助乃至学术认可中,充当直接参与角色,是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变量。有学者研究发现行政权力的干涉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学术认可和资源分配的整个过程[8]。笔者认为具体到科研资助,虽然国家或者政府承担了重要的任务,也是经费的主要投入者。但是应该必须保障学术自由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利益。

目前的情况是,国家或者政府的干预已经大大加入了行政干预的色彩,把科研资助看成是资源分配的手段,伤害了学术人的士气。并且为了弥补对公平造成的伤害,这种行政干预又打着公平的旗号进行所谓的平均化分配,形成了指标化的格局。事实上,为了实现资助本身对于科研项目价值的挖掘,指标化只能使的有潜力的研究项目被无奈地筛选掉。在科研资助现实操作过程中,提供给学术人员诸如“‘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候选人名额分配表”的现象比比皆是。平均的、指标化的现实往往会更加打击申请者的积极性,使也许可能的创造性成果落得流产的地步。

笔者认为科研资助本身就是在竞争性的机制下尽可能地甄别出可能有突破的创新性成果,它首先也应该为可能成为学术精英的人提供支持,以学术成果预期效益作为资助的主要评判标准。除了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基础性经济补助以外的科研资助,不应该着重考虑公平的因素。科研资助的决策机制,应该关心研究项目本身的科学价值如何以及研究者的能力能否符合研究的要求,而不是关心研究资助是否公平地分配给了来自不同学校、地域、性别的博士研究生。在择优的过程中,并不是说一定要加大对重点大学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资助和倾斜,而是如果某所重点大学确实很多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

具有创新性就应该不必忌讳。同样也无须因为指标问题打压一些不是重点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性成果的资助。总之,博士研究生黄金期的科研资助是以创新性业绩的预期为目标,应该是整个群体的择优过程,国家行政力量不应该成为影响结果最终获致的主导力量。

科研论文范文: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的概念和类型

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的概念和类型

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的概念和类型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理解教育论文可以从两点来把握: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二)为什么要撰写教育论文

1.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总结、记录、表达

教育科研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且又需要把其科研成果描述出来让别人了解。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思考问题,只凭脑子想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文字把思考的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记录下来,使创造性的思考一层层展开,一步步深入,并在纸面上视觉化,以使课题得到解决。

2.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推广交流

教育科研成果要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得借助教育论文把它描述出来,公诸于世,进行交流,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翔实的材料和科学的依据。

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撰写教育论文,既能反映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又能反映其业务能力、创造能力;既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又可以提高其科研能力(思维的系统性、明确性;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能力);既可以把它作为考核知识、检查能力、锻炼思维的手段,又可以把它作为职称、职务晋升考核的依据。

可以这评说,教育论文是检验写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理论修养的“窗口”,是考核知识水准、业务专长的标尺;同时,撰写论文是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关心社会,关心未来,扩大视野的过程。所以,无论是从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还是从延长学术生命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回有所进地写作教育论文。苏联学者AH鲁先生在《创造心理》一书中说:“发表科学论文是衡量科学家创造才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科学家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创造才能的高低。”这正说明了研究是前提,是基础,论文是“窗口”。撰写教育论文无论是在提高教师素质和促进教育科学的繁荣上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教育论文的特点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这就要求作者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经验,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带个人偏见,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说教。在立论上,应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即必须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论点的提出必须以切实、、真实的科学依据为前提;论据,要求要在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颖、确实有力的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论证上,应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是经过周密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明白、,无懈可击,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论文。所以,我们说科学性论文的生命。

2.创造性

教育论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革新陈腐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有创新意义。能在对教育领域的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的新问题;能对别人研究过的问题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能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或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开掘新意;能在别人争论的课题中或出现分歧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争鸣点的基础上,做出与已有结论不同的结论;能用新鲜的材料(事例、数据、史实、观察所得)来证明已证明过的问题,探索新意向;能运用中外教育领域里的近期信息资料、情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近期成果、经验理论、概念,增强教育论文的时代色彩或现代化意识,从而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体系、新方法,开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动教育发展的新进程。所以,创造性是衡量教育论文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独特的真知灼见,没有创新,只有继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难于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句空话。

4.理论性

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科学观点和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在具体表达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探讨论论证和表述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

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溶化或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所以,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但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表述复杂的科学道理;要用通俗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到平易能读,平实易懂,使论文发挥交流、传播、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没有探索,也就没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贯穿教育论文始终的一条红线。即在撰写教育论文中,对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较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层次的比较,并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见和办法;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的教育方针为客观指导,根据传统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教育领域里我们还未明白还未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应当怎样实现新的目标。此外,针对现实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确地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寻找论证的新角度、新方法,寻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教育论文应体现出作者的探索个性(特点),探索个性越鲜明,论文越有创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写论文的前提。

6.实用性

教育论文应面对现实,针对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探讨,并力求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达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人们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根据现实需要,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阐述和交流学术见解,既及时指导教育实践,又补充、丰富、扩展教育理论。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意义。所以,实用性是撰写教育论文的目的意义所在。

(四)教育论文的类型

1.从教育论文的内容上分

(1)创新性论文

如《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一文,是作者在市场经济对学校挑战的情况下,对这种“冲击”究竟怎么看,办学路子究竟如何走,人生价值的取向又该怎么办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问题看得深,道理讲得透,笔锋尖锐,说理性强,富有新颖独特的真知灼见,体现了教育论文写作的归宿和价值。

(2)商榷性论文

如《画“X”、画“V”与思维发展——与ⅩⅩⅩ教师商榷》一文,作者是针对ⅩⅩⅩ老师在《标准化考试命题法语文科不可行》中所提出有关“让学生画‘X’、圆‘V’”,“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很难阅读和理解其它学科的教材和资料”、“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此进行问题商榷,智力碰撞,学术交锋。

(3)补说性论文

如《简评〈坚持到课堂集中精力抓教学〉》一文,是作者针对被评文章的两个问题(即校长“要坚持站在课堂上”和校长应从“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评估”方面抓教学),在充分肯定原作者的观点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出了“只有善于教学的校长,才能引导教师把教学工作搞好”、“校长‘坚持到课堂’是抓好教学的首要条件或关键措施”的观点,并紧扣原作者的观点进行了认真的剖析,深入的阐述;另一方面对校长从“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评估”抓教学的做法,又在原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2.从教育科研的角度分

(1)经验型论文

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直接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是取得成绩的原因和条件。经验型教育论文就是经验总结的理论升华,就是经过优化组合的理论总结。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较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如《要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其题材就来源于作者亲身实践的真知灼见。作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以适应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要求,小语教学应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如何“引进”呢?作者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增强客观生活对育人力度的认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格局”;二是“灵活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与客观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把握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组织教学活动”;四是“激发个体创造动机,协调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这四点实际上是作者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

再如《教导工作的五个实》,作者是从“中学教导处作为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行政机构,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提出问题的。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思想要现实”、“计划要落实”、“目标要落实”、“检查要扎实”、“总结要真实”。这“五实”就是五个分论点。

(2)研讨型论文

它是专门分析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的理论性文章。它着重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问题或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和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办法或方案和措施。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如《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小学作文指导现状分析》,就是一一篇遵循以“发现(小学作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撰写的一篇研讨型教育论,作者通过发现和分析当前小学作文“在目标上追求近期效益”、“在方法上寻求‘立竿见影’的模式”的倾向所带来的危害,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的观点。文中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认为“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缺乏教学理论的 指导,……满足于指导方法上的‘移植’……”;“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性发言”。因而“采取简单的‘大呼隆’的程式,不懂得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经历作文的全过程”。同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再如《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审视与对策》,作者首先指出并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作文“缺乏‘农’味,个性不强”;“起步较晚,数量不足”“训练无序,方法不当;“恶性循环,质量不高。接着,在对策中提出了“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整体入手”,“实现‘三个转变’”其具体对策是:①训练序列化;②内容扩大化;③形式多样化;④习作量次化;⑤指导全程化;⑤管理科学化。

(3)评述型论文

它是针对教育、教学领域内在一定时限里的活动、情况、现象、论争、做法、特点、教派、问题等进行专项综述和评析的论文。

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达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

如《对教学规律反映的升华——评“有指导的尝试原则”》,就是一篇以评述邱学华《试探“有指导的尝试原则”》一文为评述对象的评述型论文。论文认为“‘有指导的尝试原则’是对教学规律反映的一次升华,是对教学论的发展”。作者紧扣邱学华的文章,提出了“‘尝试性原则’揭示了‘教’与‘学’概念的涵义”、“‘尝试性原则’强化了‘学’的动力系统,使‘教’更有针对性”、“‘尝试教学’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等新见解,并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和有力的论证。这实际上是对邱学华“有指导的尝试原则”进行的真实、具体、中肯、的评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度的评价。

再如《素质教育研究综述》是一篇以评述素质教育研究为对象的评述型论文。作者综观“八十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研究在我国兴起,到九十年代伊始,这一研究逐渐形成了热潮”的现状,从“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和热点”、“素质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在讲自己新发现、新见解的同时进行了评述。

(4)学术型论文

学术型论文是专门系统研究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问题和表达科研成果、阐述学术观点的高层次论文(它并不意味着上述三种类型论文不具备学术性)。

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份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如《适应未来,改革课堂教学》就是一篇针对我国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现状,着眼未来,专门而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改革课堂教学具有创新观点的学术型论文。作者在绪论部分“开门见山”地指出:“新的世纪将带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现在在校学生中都是21世纪初叶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力军。”但同时也指出;“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方法,难以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必须改革才行。”接着,在本论部分,作者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出发,在“要改教学指导思想”、“要改课程结构”、“要改教学方法”、“要改教学手段”、“要改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并阐明了自己新的学术观点。

再如《试论基础教育中的“优教优价”》,是作者针对“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十分活跃,改革的规模、速度和深度空前未有”;“而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却步展将册,步子不大”;“久之,必将贻误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可采用‘优教优价’的办法来解决基础教育的困境”。全文从“实施‘优教优价’的必要与可能”、“‘优教优价’的作用”、“实行‘优教优价’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阐明了自己独特新颖的学术见解。

此外,从立论的角度分,还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这里不再赘述。二、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和结构

(一)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

教育科研论文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的不同,而有多种写作格式和体例。依据研究方法和获取资料的不同,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可分为如下三类。

1.以直接研究、获取及时手资料为主而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教育测量报告等。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事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研究,直接获取及时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成论文。

这类以直接获取的及时手资料撰写的论文,在写作上除了与其它体例的教育科研论文具有共同的要求外,还有两个应特别强调的要求:

(1)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等必须写得完备清楚,以便别人根据同样的条件进行验证,或做更深入的研究。

(2)格式要求较为规范。不同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表述形式,才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工作及成果的特征。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都是比较规范的教育科研基本方法,因此,其表述形式也就相应地要求比较规范。所以,应该努力写成规范的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测量报告。

2.研究间接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史论文、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论文等。一般说来,这类研究的跨度都具有时间长(古今上下几千年)、空间广(国内国外)的特点,研究者受各种条件限制,不可能获得及时手资料。而只能通过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通过查阅文献,获取间接的第二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如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者不可能再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古代社会中去作调查研究,而只能通过阅读孔子的著述以及记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的史籍来进行研究,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等,从而对孔子其人的教育思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这类论文,由于主要是通过第二手的文献资料进行间接研究、撰写的,因此,掌握资料的、确切与否,往往对论文质量产生前提性影响,直接决定论文质量的高低。

3.综合运用及时、第二手资料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专题教育教学研究文章等。由于这种论文往往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只是在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后,取得了某些成功或形成了某种观点、看法,于是从结果逆向考察原因,总结有效的教育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这类论文中既有实践中获得并积累下来的直接的及时手资料,也有文献理论中借鉴而来的间接的第二手资料。如一位班主任对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颇有办法,也取得了不少成功。在他撰写的经验总结报告中,就既有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素材,又吸取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国内外其他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做法。

这类论文尽管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但一旦决定撰写后,同样需要制订计划。如撰写经验总结报告,就必须先制订总结计划,确定总结的题目、内容、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总结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提炼出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经验,然后撰写成一篇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应该说明,上述分类方法并不是的,如以直接的第上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也需要应用有关的第二手的文献资料。同样,

以间接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中,也会出现研究者通过各种方法、途径获得的及时手资料。因此,上述分类只是相对而言的。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

不同体例的教育科研论文,其结构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能就教育科研论文的一般结构作一阐述。一篇论文,一般都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

1.题目

用一句话点明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如《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刍议》,说明该文研究的是有关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在一些规范的研究报告中,题目好还应该点明研究方法,如《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说明该文研究的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实验法。

2.署名

题目下面署上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示文责自负。

3.引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前言。不同体例的论文,引论部分阐述的内容有所不同。如调查报告主要写明调查的目的、原因、意义等;实验报告则主要写明实验的缘由、目的,提出假说。但不论何种体例、类型的论文,其引论部分都应该符合两个要求:(1)交代清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前人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2)文字力求简明扼要,只要点明问题即行,不必多加铺叙。

引论部分在论文中可以冠以明确的标题,常用的如“问题的提出”、“调查目的”、“引言”等,也可以不加标题,只在立论的前面写上一段话。一般说来,规范的研究报告通常都冠以标题。

4.主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主体。在主体中,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运用丰富的材料,展开充分、严密的论述,证实或推翻某一观点。不同体例的论文,对主论部分的格式要求也有所不同。运用文献资料为主进行研究的论文,一般都将主论部分分成若干部分,或加以标题,或标以“一”、“二”、“三”等,逐层展开论述。而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测量报告等规范性要求较高的论文,则将主论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研究方法。即写清楚研究对象的情况。如调查或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取样方式、样本容量、控制条件、调查项目或实验因素、研究结果的检验方式、操作步骤等等。

(2)研究结果与分析。即把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出来,或用图、表,或用文字描述。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推理,展开合乎逻辑的论证。

(3)讨论。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还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如对研究结果的理论分析,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研究成果的程度与适用范围等等作进一步阐述。

5.结论

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小结,简要归纳所获得的成果或观点,也可以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方向。在调查报告中,这一部分应着重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6.引文或参考文献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前进和发展的,教育科学研究也不例外。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参考已有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和突破。但是,也应该尊重别人的劳动,凡是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或研究成果,都必须加以说明,注明出处。

引文加注的方法有许多种,在论文中使用最普遍的主要是下述三种:

(1)夹注。即在引文后直接加注说明出处。

(2)脚注。又称页注,即在本页下方注明该页中所用引文的出处。

(3)尾注。即在全文末尾加注本文中曾使用的引文的出版。

在采用脚注或尾注时,应按引文出现顺序标明数码,即在引文右上角用小圆圈和阿拉伯数字标注。

引文注释的内容应包括作者姓名、书刊名称、文献篇名、卷数、册数或期数、页码(期刊可不注明页码)、出版单位和时间等。

科研论文范文:药物依赖性临床科研设计以及论文评价

药物依赖性临床研究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论文。一篇好的论文要求简明并且客观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明确的论点和有益的参考或启发。随着研究水平的提高,过去采用的经验总结回顾的方法由于论证强度较低,已不适应现在的临床科研要求,因此需要对研究的课题事先进行设计。科研设计是根据课题的性质选择设计方案,同时也要结合具体的条件使方案具有可行性。有了好的研究结果还需要很好地将内容表达出来,论文写作是科研工作的结尾阶段,是将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的阶段。

1 选题

选题是科研的基础,体现了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对学科发展的掌握程度及对事物本质的观察能力。好的选题须具备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新颖性及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必须明确,做到有的放矢,面面俱到只会造成杂乱无章,最终什么问题都没能解决。临床科研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所选择的研究项目要有科学依据,所取得的结果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能够对临床应用及学术提高起一定的作用。医疗水平的发展是靠不断创新的研究推动的,重复和摹仿是没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有继承性,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造一个新的研究内容不大可能,对别人研究过的相同问题应从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有了好的研究项目还要看自己实际的工作条件能否执行,好是和自己实际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能够达到,实施起来不会对现实的工作造成太大的影响。

如何选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1 从实践中选择

临床实际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很多,值得医务工作者研究解决。我国解放以后绝迹多年的吸毒现象随着边境的开放流入国内,并在全国呈蔓延趋势。药物依赖性研究也成为医学上的一个新的问题,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长期在临床中工作的医师都会积累很多经验,这些经验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整理可以对临床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有些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否适合国内的情况还需要实践证实。例如《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3年第1期刊载了“可乐定快速无成瘾性戒毒治疗的效能评估研究”、“美沙酮替代递减法用于海洛因依赖者戒毒治疗的评估性研究”和“阿片递减法对阿片依赖者的戒毒研究”3篇论文,可乐定和美沙酮在国外早已应用,是否适用于国内需要进行临床验证,阿片片剂在国内使用较久,但用于脱毒还需要系统的研究验证。这3篇论文都是根据国内的临床工作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或国内的临床应用体会进行研究的,所取得的结果成为卫生部阿片类依赖脱毒治疗指导原则制定的基础。

临床工作中发现,使用可乐定时加地西泮效果要好些,病房管理较为轻松,甚至可降低可乐定的用量。《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6年第1期刊载的“可乐定加地西泮治疗海洛因成瘾125例临床总结”便是临床实践的归纳。

临床中不够明确、尚存争论、各临床医师按各自的经验应用、甚至出现各位医师之间的应用出现矛盾的问题可以立题研究。《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4年第4期刊载的“苯海索在精神科长期联合使用的必要性探讨”澄清了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是否应该长期并用苯海索的问题。

1.2 在别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

从文献资料上看到的内容,经过实践发现有不完善之处,甚至错误的结论,可以作为选题进行研究。医学研究是一项不断探索的过程,开始阶段不可能研究清楚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纠正。盐酸二氢埃托啡作为高效镇痛药,初期阶段经过动物实验及各期临床试验都证实具有镇痛效果高,依赖性较低的特点。《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4年第1期上刊载的“盐酸二氢埃托啡与盐酸丁丙诺啡联合用于海洛因依赖患者戒毒治疗”一文表明,盐酸二氢埃托啡除镇痛外,还可用于戒毒。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上市以后有滥用的倾向。《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5年第1期上刊载的“二氢埃托啡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和“185例盐酸二氢埃托啡滥用者的调查”证实了这个发现,第2期中的“盐酸二氢埃托啡的精神依赖性潜力”,用动物实验方法说明盐酸二氢埃托啡有较高的依赖性潜力,并且是造成滥用的根本原因。这些研究为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及时控制盐酸二氢埃托啡的滥用问题提供了依据。

1.3 获取信息捕捉选题意念

经常阅读自己本学科甚至其它学科的文献,与同行多进行学术交流,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学习别人好的研究思路、好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从中捕捉选题灵感。对药物依赖者的治疗最关键的是预防复吸,目前对复吸问题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研究的难点问题。有关防复吸的论文并不多,如果能利用自己的条件在该领域进行可行的选题将是很有价值的。《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7年第2期刊载的“海洛因滥用者脱毒后复吸的若干问题”和“药物依赖的复发及其预防”提供了有关防复吸的概况,“国产盐酸纳曲酮对阿片类依赖脱毒治疗后预防复吸的疗效观察”一文提供了药物干预复吸的方法。第3期刊载的“阿片依赖者脱毒治疗后复吸因素调查”显示了导致复吸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着手方向。但是这些研究离实际需要还远远不够,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有待于进行更多更进一步的研究,该领域的选题无疑是很重要很有价值的。

了解其它学科的动态或者与其它学科的专业人员交流,进行跨学科研究,会有效地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6年第4期刊载的“海洛因依赖者T细胞亚群阳性率研究”是将免疫学内容与海洛因依赖相结合的例子。1.4 利用写综述的方法选题

写综述是对本学科某一问题进行深入了解的好办法。综述是整理他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评述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写成的论文,是作者在大量阅读原始论文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综合分析,归纳整理而成。综述不是某一科研课题的报告,也不是原始论文的摘录汇集,而是将众多的分散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收集阅读后,有目的地加以取舍分类,归纳综合,分析整理,撰写成能够综合、系统地阐述学科中某一专题学术研究状况的论文。写综述可以了解有关研究领域的历史和现状,争论的焦点和存在的问题,各种论点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法和途径;写综述可以澄清思路,锻炼综合思维能力;写综述可以提高检索文献能力,提高论文 写作技巧。完成一篇综述后,一般对该专题会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该专题已有的研究结果,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尚待解决的问题,今后可能的进展方向。有了这些了解后,如果自己要从事该专题的研究也会有一个初步的轮廓。有时候查阅大量文献,有了选题,并已完成自己的研究后,再写出综述。《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7年第1期刊载的“慢性海洛因中毒对男性性腺功能的影响”是一篇综述,第3期刊载的“海洛因依赖及戒断后雄性大鼠性腺轴组织病理学研究”及1996年第1期刊载的“慢性海洛因中毒致大鼠睾丸、附睾及精囊组织病理学改变”则是对该专题作者自己进行的研究论文。

以上提到的几种选题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应该综合起来应用,在实际中有时候无法分清到底是用哪一种方法选的题。选择好题目后需要对其进行审查确定。首先是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掌握别人对该专题的研究结果,别人采用的方法以及对该专题的认识等,汲取别人的优点,了解别人研究中的不足,确立自己研究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使选题达到目的性、科学性、新颖性及可行性的要求。

科研论文范文:高职院校激励机制下科研管理论文

一、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因素

1.科研工作开展的宏观协调问题

⑴教师资源不足,教学上离不开,部分教师周课时在20学时以上,超负荷工作没有时间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⑵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刚进入工作岗位,对教学内容不熟悉,长期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备课、讲课上。

⑶教师对科研认识不够,长期对科研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科研工作应该是本科院校教师的工作,科研意识淡薄,认识有误。

2.科研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⑴相关科研政策出台较晚,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不清楚,不会作科研,不敢作科研。

⑵缺乏科研激励机制,科研奖励力度不够,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不成比例,不愿意去做。

⑶科研经费的使用过于死板,科研申报渠道有限。

二、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措施

1.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关系

从高职院校长远发展来看,一方面应加大教师的引进及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较大可能地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合理安排教师教学任务,让教师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科研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应增强科研意识,挤时间、找项目、勤钻研,努力通过科研项目提高学术水平。

2.加快制度修订步伐,尽快出台科研激励政策

⑴修订完善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特别明确教师科研工作的奖励政策,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⑵科研管理部门应对科研激励机制高度重视,应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是推进科研工作的主要动力,而且对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⑶实行项目负责人制,简化审批程序,注重过程管理,较大限度地为教师创造科研工作环境。

⑷开拓项目申报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给教师提供更多科研机会和平台。

三、高职院校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几种方式

激励可以定义为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激励是一个适用于各种动力、欲望、需要、希望以及其他相类似的力量的一个通用术语。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到激励而产生的,作为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管理中应多方位地开展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主观能动性,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一般来讲,科研管理中可采取下面几种激励方法。

1.尊重激励

受人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尤其是受管理者和领导的重用,这会给人一种鼓舞力量,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使人自愿地去认真工作。对高职院校教师而言,他们更加强烈地需要这种精神,一方面教师们希望管理者重视自己、尊重自己,希望管理者看到自己在学院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体现自身存在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希望管理者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予以肯定,或通过管理者在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推广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来取得精神上的满足。作为科研管理部门应善于发现每位教师的长处及如何利用他们的长处,使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2.目标激励

通过自我激励、调节、控制的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达到人们设置的目标,即目标激励。科研管理者应利用这种激励方式,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及国内外科研发展情况,为本校教师设置切实可行的科研目标,要使科研人员在所设置的目标中看到个人价值的意义和自己事业发展的美好前程,这样才能达到我们共同的目标———科研兴校、科研强校。

3.政策激励

政策激励是一种鼓励措施,从政策中体现出组织对科研人员的关心、爱护、尊重和重视。在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学院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公平、舒适的研究环境,同时可根据研究贡献程度制定奖励制度,避免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感到不公平,影响教师科研的积极性。科研管理者要运用好奖励这一政策,奖励本身可以使人获得荣誉感,这种荣誉感不但能激发获奖者,还会刺激他人发奋工作,同时这一政策还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增强了学院科研人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授权激励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教师不需要坐班,这样就养成了即便是他们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也不希望管理部门过多地干涉,教师只希望管理部门做一些引导、建议性工作,教师自己在进行科研工作时有一定的职权,管理部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就会感觉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重大,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就会加强,就会取得令人惊喜的研究成果。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授权,由于管理者不可能对所有的研究领域都很清楚,特别是在一些技术性较强的领域,应多听取研究人员的意见,提高效率,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创新规划

1.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建立教学、科研共享机制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工作量相对于本科院校要繁重的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更加繁重,根本没有时间顾及科研,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科研力量越来越薄弱。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学院管理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如在科研项目申报时,学院应有目的地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建立教学、科研共享机制,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为学院今后科研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高职学院来说,学院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其他一切工作都应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因而科研工作也不例外,应围绕学院的教学工作。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将以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项目纳入院内科研计划,如将“课件制作”、“实验仪器制作”“、办公自动化”“、实验设备更新改造”、“校园网络”等领域的开发、革新项目都作为科研项目给予立项和经费的支持。这样既提高了师资水平,又强化和壮大了科研队伍。

2.积极完善制度建设,建立科研工作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与本院科研人员有很大关系,在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激发科研动力方面,学院应制定相应的、有利于科研发展的制度与办法,更应注重引入科研工作激励机制。当项目立项和结题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在项目获奖后,设立奖励办法和重奖高层次科研成果;对于成果转化,设立科研人员个人科技股和高比例收入提成。同时可根据学院实际情况设立科研发展基金、科研团队专项基金、青年科研专项基金等。还可以考虑当学院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时,设立临时科研编制,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完成后可取消科研编制,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科研和教学时间上的冲突,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承担更多的高层次科研项目创造了条件。

3.实现教学科研量化管理,建立利益驱动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调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高职院校的发展,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确定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的影响,这就需要学院在制定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办法时,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既要照顾到教学又要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发展。学院可根据不同的职称,提出完成工作量的不同标准,并将工作量直接与教师的津贴、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挂钩,实行教学、科研双向考核,调动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建立高职院校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是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应该意识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充分激发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认真挖掘教师探索科研的潜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水平,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屈文斌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论文范文:ESIA高校科研管理论文

1流程节点与ESIA

在流程优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流程系统的优化,更要关注流程实施的基础节点的落实,所以,既要关注流程所体现的职能,也要关注流程中附带的信息。一般用跨职能管理流程图表示流程的基本形式,以体现流程的职能,同时利用流程节点描述表来描述流程节点附带的相关信息,并以流程节点信息为基础对流程进行分析,以实现对岗位、成本、质量、风险和效率的分析。流程优化还要从流程节点入手,集成从输入到输出的一系列活动,构成企业的作业链,并且检查每一个流程节点,识别不具有价值增值的节点,将其提出来并将所有有价值的增值的节点重新组织,以达到优化流程的目的。根据流程优化范围的不同可将优化方法分为两种。一是系统化改造法,它以现有流程为基础,通过对现有流程的消除浪费、简化、整合以及自动化等活动来完成重新设计的工作(ESIA法);另一种是全新设计法,它从流程所要取得的结果出发,采取冒险激进的策略,对流程进行革命式的全新设计,从零开始设计新流程。业务流程优化的方式取决于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外部环境,高校的科研管理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所以采用系统化改造法相对合适。ESIA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词:eliminate(清除)即清除非增值活动;simple(简化)即简化必要活动;integrate(整合)即任务整合;automate(自动化)即流程任务自动化。本文以X高校纵向项目申报程序为例,通过对流程节点的具体分析,结合ESIA对流程节点进行清除、简化、整合、自动化处理的流程优化。通过改善原有流程的缺陷,完善科研管理体系,来提高科研管理质量,促进X高校科研工作快速发展,进而提高X高校科研的综合能力和科研的核心竞争力。

2X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弊端

2.1科研管理流程现状描述

为X高校科研管理的现有流程,该流程从上级主管部门提出项目申报开始,通过各个部门的工作,最终完成由项目申报到项目结题的整个过程。通过科研人员的协助,完成了项目的研究;通过校科研管理处的协助,完成项目的申报及各个流程的管理;通过专家的协助,完成了对项目的评审;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协助,完成了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验收。当然有很多工作都是通过各个部门协作完成的,最终通过各个部门的沟通和信息的传递,保障了项目从申报到结题整个流程的胜利完成。

2.2科研管理流程诊断与分析

经过对X高校现有科研管理流程中的流程节点具体分析和科研管理日常工作的观察,发现原科研管理流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2.1传统封闭式的管理体制阻碍科研的力量

我国高校很久以来都是在沿用以院系为单位的科层式管理体制,过分强调等级秩序和层次,X高校亦是如此。然而这种管理体制制约着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合作与交流,不利于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虽然很多高校冲破了院系的束缚组建了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但是各项管理机制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停留在各自学科内,缺乏有效的跨学科整合。

2.2.2科研管理模式单一

观察流程图可以看得出贯穿整个科研管理的主线是项目,当前的科学研究基本都是以“项目模式”运行,形成了管理者管理项目、研究者研究项目、评价者评价项目的简单模式。这种单一的项目管理模式导致了一切以项目为中心的“唯课题”现象,如今单一的科研管理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与社会脱节。

2.2.3科研过程缺乏监督控制

立项课题级别和数量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申报比较重视,项目申报成功并成功立项之后,很多科研人员都积极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也有不少科研人员和科研的资助人员就对项目的进度漠不关心,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的进度没有进行深度的跟踪调查,同时对项目的考核过于形式化,拘于表面工作,使得科研经费被严重的浪费,不能达到计划中的科技效益。

2.2.4科研成果缺乏保护和利用

项目的科研成果缺乏合理的管理措施,从流程图中可以看出项目结题之后整个项目就结束。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管理人员并没有重视项目的成果,所以导致项目出成果被搁置在一旁没有得到好的应用和推广,致使项目成果流失,使得高校的科研实力被严重削弱。

2.2.5缺乏科技统计

科技统计被认为是科技管理工作的基石,因为科技统计是对科技活动过程和现状的如实反映,同时也可以利用统计来的信息对实际的科研工作进行评价。所以科研管理者的职责不仅要制定科研工作政策和规范,而且还要了解整个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采用科学规范的科技统计手段和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数据积累等基础工作,为以后的科研管理工作不断改进提供基础。但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进行科技统计的工作做的不好,原始数据经常在日常工作中丢失,使得科研管理工作没有向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机会。

3基于ESIA的科研管理流程优化应用

ESIA法对X高校现有科研管理流程存在问题的流程节点进行清除、简化、整合、自动化处理,优化现有的科研管理流程,并给出优化后的科研管理流程。

3.1清除非增值活动

科研管理业务流程优化,目的是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对流程中只消耗资料而不能产生效益的活动,再根据其本身的性质,将其彻底删除。

3.1.1清除过量指导

X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的项目,在科研管理部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要做到对每个项目进行跟进指导是不可能的,并且是对管理资源的一种滥用,所以科研管理部门需要重点突出、分类指导。对高级别、重点项目,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可以结合学院的力量对这些重点项目进行监督控制,及时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度和经费使用情况,帮助科研人员解决项目中的难题,做好科研协助工作;对于一般的常规项目,科研管理部门要善于结合学院的力量,利用学院完成在研项目的自查工作,但学院必须按期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交自查报告。

3.1.2清除缺陷失误

从项目实际的运行效果来看,大部分科研人员能够按计划开展和完成科学研究,并取得的成绩。但是也有部分科研人员项目立项之后就敷衍了事,难于保障项目的如期、高质量地完成。再从项目的结题管理上来看,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的监督、控制不够和项目负责人员缺乏责任心,使得一些项目不能按期完成,研究质量和研究价值没有得到良好的保障。为了保障科研项目能按预期的要求顺利完成,科研管理部门除了要对在研项目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以外,还需要督促科研人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项目的研究工作。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科研项目的进度跟进和质量控制,除了中期检查以外还应增加一些成果考核等环节。此外高校应健全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大力地改善科研项目延期、结题难的局面。

3.2简化必要活动

在经过较大限度上清除非增值性活动以后,对剩下的活动执行进一步简化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必要且复杂的活动,尽可能地要压缩中间环节,使活动简化易操作。

3.2.1表格的简化

表格受到管理层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的原因是表格曾经被标榜为科学管理的一种标志性的事物。然而随着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发展和改变,那些当时是能符合和满足工作的需求而制定的表格,如今已不能再胜任。通过重新设计表格系统,可以取得显著地改善,从而避免在日常工作中旧表格的不合理性,解决科研人员向管理人员澄清问题或者提供进一步的解释的麻烦。

3.2.2简化沟通

从整个科研管理流程中可以看得出,科研管理人员需要与的上级主管部门、科研人员、相关部门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沟通。沟通是一把双刃剑,不良的沟通将对科研管理工作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沟通遇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有效的沟通将会提高企业组织运行效益。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沟通技巧,沟通时应该清晰明了简单易懂,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避免专业术语。在科研管理部门中应把高效、科学的沟通技巧和方法作为具体管理行为规范确立下来,实现管理沟通规范化,让每个管理人员都遵照执行。

3.3任务整合

ESIA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任务整合。任务整合的目的是通过各横向部分的联合,建立功能更加和强大的工作团队,使得流程顺畅、连贯更好的实现任务。

3.3.1科研团队整合

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交流是科学研究突破的关键,它需要经过连续不断的碰撞和交流产生思想的启蒙。因此科学研究需要一个持久稳定的研究团体,在创建科研团体是需要注意团体人员的搭配、跨学科的组合。作为科研团体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合作交流为组织不同研究团体的科研人员进行学术和经验交流,充分发挥各团队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了重要平台。结合团队的力量,对重大科学问题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实现大科学协作。创造一个优势互补、成果互享的科研团队,不仅使科研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得科研水平得到共同提升。

3.3.2工作环境整合

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科学研究以人为起点、以人为关注点、以人为终点,从科研管理工作的形式上来看,其是对科研项目和成果的管理,但实际上是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对科研人员的管理来实现对其科研项目和成果的管理,科研管理离开人将不复存在。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应以人为中心,增强人文关怀,而科研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气氛。正如有学者认为,“科学研究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为他们开展科研创造条件,排忧解难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促使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成果的产生。

3.3.3科研成果整合

虽然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制定了科研奖励办法,来激励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活动。但是各高校现用的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缺乏性,科研人员为了眼前的利益拼命地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而牺牲科研成果的质量。由于该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薄弱,使得每年大量的科研成果在完成成果鉴定之后基本上都被闲置起来,没能及时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造成种现象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两大部分,一方面是高校缺乏应有的配套机制及经费保障,使得科研成果转化缺少动力;另一方面是科学研究没有与市场为导向导致研究成果与社会经济脱节。因此,科研管理部门在完成项目验收完之后,应及时聘请专家进行成果鉴定。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做好引导、联络、宣传、成果推广等后续工作,推动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

3.4任务自动化

科研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有的工作比较繁杂,而且容易出错,对于这类工作计算机更加胜任,因此自动化是很必要的。

3.4.1工作自动化

当前X高校科研管理实施了网络管理,但在项目的申报、项目的检查和评定等环节都还未能进行自动化处理,网络管理实施的不够。管理者对科研人员缺乏强而有效的监督,同时科研人员也不太了解管理者的工作流程,导致管理者只关心取得科研成果的数量,对于成果的由来和真实性毫不知情而科研人员只顾关起门来搞研究状况。因此,该高校应进一步加快完善管理系统的步伐和构建健全的科研管理体制,使科研管理流程更加透明,有效地促进科研管理工作自动化,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

3.4.2数据分析自动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X高校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进行了一定的信息化,比如构建信息平台,建立科研管理网络系统等,但是还没有充分地实现管理自动化。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和结果共享做的还不够,科研管理部门考核评价活动通常依赖人工处理评价结果,导致工作时间长、率不高、结果分析停留在表面等,此类弊端都是由现行模式造成的。因此,应积极开发与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相配套的数据分析软件,减少计算误差和节约人力及时间投人。标准化的数据分析软件能够对数据进行相对更深入的分析,挖掘出更多有用的信息,这对提高考核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性意义重大。

4结论

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不但有效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内涵式的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体现。本文运用流程节点的思想将科研管理流程节点化,再对流程节点进行分析和诊断找出现有流程的弊端,结合ESIA法对科研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建设符合高校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管理流程,提高高校科研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

作者:赵俊 罗璟 杨光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科研论文范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管理论文

1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与教师能力提升的关系

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在这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不管是从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职能、文化传承与创新,还是从学校自身内涵发展需求等方面而言,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将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此关于高职科研管理工作的各类研究开始逐渐增多,并且不断地从单一、宏观、非系统化向多角度、微观、系统化转变。分析现有研究可以看到,研究者普遍从管理和理论的角度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阐述与分析,而忽略了从更实质性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科研管理工作。科研工作的核心主体是学校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应更多地以教师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通过有效的管理为广大教师做好科研服务工作,通过多元化的管理来激发和调动教师自觉,提升个人能力以及从事科研的主动积极性。以此为原则来探索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进而较大限度地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从而实现教师个人能力提升与学校内涵建设的共生发展。

2当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的特征及其局限性分析

从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来看,多数学校都采取传统科研管理模式,表现为科研人员单兵作战、科研经费纵向为主、科研内容理论为主、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科研管理重点不突出等。具体表现出以下局限性。在科研定位上高职院校在科研定位上一直存在偏差已是普遍存在且已被广泛意识到的问题,但多数学校仍未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制订科研规划和科研重点,仍以重量不重质、重论文轻实践、偏理论轻应用、重立项轻结题等状况任其自由发展,至于是否有利于提升教师能力,是否有利于服务政府、社会建设,是否于行业、企业能产生实效性,是否能扩大学校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等等,则未及考虑。从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来看,具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不多,主要科研成果表现为质量良莠不齐的论文,距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还有很大差距。在科研意识上从教师群体而言,普遍存在科研意识不强的问题。一则高职教师教学工作量本身就偏高,同时不少教师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而四处大量兼课,沉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无心无力于科研工作上。二则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没有科研工作量的考核,由此大部分高职教师科研意识淡薄,同时也导致高职院校科研水平和能力普遍较弱。加之由于高职院校发展的各方面原因,在高职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为经验不够丰富的青年教师,他们尚未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因而不知道如何寻找研究切入点开展科研工作,久而久之,就使得教师科研信心不足,愈发不愿从事科研工作。在已开展的科研项目中,也以项目主持人单兵作战为主,项目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形同虚设。在科研资源与服务上由于信息渠道的不对称和不畅通,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仍然以传统的直线型、被动式、简单的上传下达式管理为主,信息供给上仍以上级管理单位通过行政手段下达的相关科研信息为主,这就无法满足科研服务对象各不相同的科研需求。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以教师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来做好科研服务工作;在服务对象上以学校内部人员为主,缺乏和行业、企业、政府等社会各界的科研信息对接与共享,科研行业、企业、政府及社会方面的科研需求的信息则相对较少;校内教师所需要的研究领域的相关前沿信息及近期动态、行业企业所需的成果转化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数据资料仍较少涉及;在服务模式上仍以传统手工模式为主,未能实现信息化数据平台管理;即便已经建立了科研管理系统的高职院校,也以校内数据信息传达处理为主,无法利用平台与社会外界进行信息交互;在服务重心上以校内项目资源管理为主,而缺乏对外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产业研发合作、成果推广等方面的宣传服务工作。在管理机制上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的职权重心过高,仍以学校层面的科研处为主,影响了二级学院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学校对教师往往只规定了教学任务,对科研工作既没有硬性的量化要求,又缺乏相应的科研激励机制,除了部分因个人职称申报而有科研需求的教师会主动参与科研工作外,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长此以往,教师的产学研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学校的科研学术力量也愈发显得薄弱。

3基于教师能力提升的高职科研管理模式的构建

构建以教师能力提升为核心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主要从加强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服务和构建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在构建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高职院校的特点和使命,与普通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区别开来,其核心是围绕教师能力提升来调动学校一切科研要素,组织实施高效的科研管理。明确科研定位,加强教师科研意识从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出发来看,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立足学校客观实际、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所以科研工作应以校本教学类研究和企业应用类研究为主。在校本教学研究方面,应引导教师立足专业技术建设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教学型研究工作;在应用研究方面,应面向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等社会一线,根据自身特点和情况,以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具体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真正将科研工作落到实处,打造自身科研特色和口碑。同时在科研项目申报时,引导教师摈弃贪大求高的思想,而要多关注一些微观的基础性研究。确定好自身的科研定位和方向,就可以通过宣传、学习、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对教师的科研引导工作,通过学习相关文件及学校对科研工作的支持政策提升教师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讲座及研讨等学习形式帮助教师了解熟悉科研工作流程,提高科研积极性;通过传帮带等帮扶形式帮助教师克服科研畏难心理,加强科研探索与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学校层面引进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或高技能人才,以此带动学校教师在各专业领域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逐渐形成自身专业研究特色。

3.1培养教师科研能力

1)构建科研团队。

在科研人员方面与研究性本科院校的区别在于,高职院校基本没有专门的科研人员,所有的科研工作基本由教师来完成,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由于高职院校发展的种种客观原因和条件,使得教师仅凭单打独斗难以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因此必须考虑以构建有组织有目标的科研团队的方式来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教师个人的科研能力。通过以专业体系或课程组为单位平台组建科研团队,团队中的成员同时开展教学和科研研讨,既协调了教学内容和层级上的有序衔接,同时在专业教学团队基础上开展的科研团队工作,更容易将科研人员分工协作落到实处,有利于对科研项目开展深度研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构建品质的教学科研团队,不仅仅是教师个人能力提升的基本途径,发挥校内科研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同时能有效推动学校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整合,使学校学术资源优化升级为新的资源力量,取得更多有影响力的重大科研成果,也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

2)建立帮扶体系。

加强对教师的科研培训与指导,做出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既要包含如何进行科研选题、申报、开题和结题等基本的科研申报方法与技巧,使教师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识;同时也要包括专业、行业和科技领域近期态势等方面的讲座,以切实地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

3)加强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

对高职院校来说,科研反哺提升教学是实现科研与教学对接互助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将近期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既充实和改革了教学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创新思维。建立教授科研讲座制度,学院所有教授每学期均要为学生开展一场学术讲座,介绍研究领域的近期动态和学术研究成果等;同时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企业的工艺流程、生产技术革新改造及附加值产品研发等科技研发活动,或指导学生开展论文写作、课题设计等科研项目活动。

3.2提升科研服务水平

1)加强信息资源服务,构建开放的科研服务平台。

整合信息资源,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完备在研项目数据库,实现科研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到验收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与服务,以提升科研管理水平与效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也避免造成重复研究;同时提升科研管理服务平台的信息化程度,不仅要面向校内教师提供服务,同时数据平台还应开设对外服务窗口,能与企业等社会外部进行科研信息资源共享,以实现有效的科研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有助于行业企业了解学校的研究特长和技术优势。

2)了解服务对象需求,加强人本化服务。

由于高职院校科研服务的范围较为广泛,所面对的服务对象的科研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要注意转换管理思维,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来做好管理提升工作。校内教师主要关注在于科研申报信息、科研的资源与要求、科研成果的认定与评选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研究的发展态势等科研资源;当地政府则更侧重于了解和掌握科研数据,以便为当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做出科学决策;行业企业更多地关注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经济效益方面。因此,科研管理工作应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采集整合相关数据,以便提供更人本化的资源服务。

3)加强与上级单位的联系与沟通,掌握更多有效的信息。

同时也促进上级部门对学院科研内涵的了解,为学校科研发展争取更多的有利资源;充分了解当地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需求,细化梳理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的品质资源,为教师科研立项搭建更多的平台,以成功实现服务资源对接;与其他高校加强科研合作,特别是要支持教师参加校外重点课题的研究合作与探讨。

3.3构建评价保障机制

1)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

根据不同职称、不同岗位设定教师科研任务要求和目标,建立可量化的、科学的考核体系,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平与性,从而可以较为地评估教师个人的科研情况,掌握学校教师整体科研水平,为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以为改进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同时在开展教师的评聘晋级、评优评先工作时,将科研业绩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必要的考核依据,使教师可以充分了解自身科研能力在学校总体科研水平中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自身的不断改进与提升。

2)加强科研激励机制。

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对教师科研兴趣的激发起着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构建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可通过前期性激励来实现,积极从政府和行业企业争取科研资金,同时提高科研项目经费校内配套比例,尤其对较高级别的科研课题给予较多经费支持;其二可通过后期性奖励来建立,加大对教师的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奖励,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科研热情,调动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3)建立科研监督制度。

学校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约束机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根据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任务要求和研究特点,有计划地开展科研项目全过程监督,扭转普遍存在的重申报轻结题的行为,所有科研项目均实行中期汇报制度,以监督项目的按时按期运行;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实施全程监管,经费开支应严格遵守项目经费预算,项目支出主要由劳务费、消耗材料、差旅费用、实验设备、通信交流费和管理费构成。通过以教师能力提升作为落脚点创新科研管理模式,主要在于确立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核心主导地位,以此激发和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更多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形成,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作者:贺颖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科

科研论文范文:依法治校视阈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论文

1依法治校视阈下开展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职能定位研究的重大意义

在当前,我们国家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的各种价值观和理念都越来越多的与依法治校的观念产生了背离和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依法治校视阈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职能定位的研究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科研管理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引导教职工履行自身的职责。高职院校教职工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关乎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繁荣昌盛,做好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教职工履行好自身的职责,提升高职院校的建设水平,为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通过科研管理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引导教职工做好示范和表率。开展好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高职院校教职工的行为,提升教职工自觉严格要求自己的科研意识,以自身良好的素质和形象影响和教育身边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制定科研管理办法和机制,要符合人道的要求,符合依法治校的要求,开展好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将有利于将高职院校教职工逐步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内化为教职工自我管理的意识。

2依法治校视阈下当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职能定位中存在的问题考察

随着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深入,如果从多个维度、多个层次、多个方面来考察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职能定位构建,高职院校在科研管理的理念、氛围、根基以及制度保障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理念与时俱进程度不够

在一些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结果往往只是作为资源分配,工资待遇评定的一个标准。科研管理的结果对教职工真正提升的意义表现不明显,没有将相关的科研管理结果告知给教职工,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改正。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并没有把科研管理中此类问题放在心上。在管理层面,科研管理缺少的最基本的人道精神,在决策与研究中,忽视科研管理重要性,对科研管理科学性的无知与漠视,必然会将科研管理引上歧途。

2.2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氛围不够浓厚

高职院校在人才的招聘、使用、培养和激励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大多属于一“聘”定终身,没有建立与当下时展相适应的科研管理机制。高层次的人才即使引进来了,也常常会受到一些学术科研发展群体的打击和排斥,使人才难以真正融入,高职院校整个人力资源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破坏了学校建立科研管理机制的氛围。

3依法治校视阈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职能定位

高职院校的核心是高职院校价值观,它是高职院校教职工所拥有的共同信念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及调节行为及高职院校内外关系的规范,对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3.1树立正确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法律观

高职院校教职工以其独特性和无法模仿性成为高职院校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潜在资源优势,使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享有竞争优势和价值,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摒弃与修正科研管理职能定位中的认识误区,如果不能采纳和使用与时俱进意见与方法,将无法满足高职院校不同发展时期对人力资源的不同需求。同时,要树立诚信的法律观念。诚信对于高职院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通过建立和谐的积极上进的工作环境,营造一个靠稳定的政策引导人,靠和谐融洽的感情留住人,靠蓬勃向上的事业发展人的氛围,确保高职院校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2要坚持用人性化的理念指导科研管理工作

开展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其核心内涵就是科研发展的再一次分配,它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科研管理,根据每一个教职工对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所作出贡献的大小来进行科研发展的一个分配的过程。要建立以业绩科研管理为主、其他定性因素科研管理为辅的科研管理机制。在科研管理机制指标的设立上,不要搞一个模式,一刀切,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职工,设立分类别的科研管理指标。要使科研管理的程序向教职工公开,科研管理的指标和最终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对科研结果差、存在问题的一些教职工,专门针对科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3.3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的人文关怀

依法治校下,科研管理是促进高职院校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激励广大教职工安心工作、积极向上的需要,更是提升高职院校自身建设水平,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的需要,它是高职院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竞争优势,高职院校在实施科研管理时,要从同类高职院校经验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科研管理职能定位改进方案,要让所设定的科研管理目标更加符合教职工的实际需要和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改进科研管理指标并加强绩效沟通,同时,也要加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进一步优化,真正做到有科研管理、有执行、有跟踪、有完善,要真正把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职能落到实处。

作者:叶芳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论文范文:企业科研设计知识型员工管理论文

一、科研设计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薪酬计划及分配不合理。

科研设计企业普遍存在着偏向机关管理阶层的现象,专业技术人员未得到足够重视,知识型员工感觉自身价值得不到企业认可;即便一些企业目前开始认识到引进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但仍然采用的是单一的高薪酬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现金流量,否则,员工一旦得知其他企业具有更高报酬,便会跳槽。

(2)不重视知识型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

目前大多数科研设计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发展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计划,当知识型员工从基层操作人员晋升为管理者时,基本是不顾及其是否能够继续发挥其自身专业优势的这种传统的金字塔型的发展通道,不利于知识型员工潜力发挥。

(3)工作缺乏自主性和团队性。

知识型员工往往追求自主性,他们不习惯被指挥、操纵,而现今科研设计企业仍然把知识型员工当成普通员工,没有提供给他们工作的自主性和在组织中的参与权,这样压制了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开发其潜力。由于科研设计人员的知识层次非常接近,因此在工作中人人都想争及时,人人都想做主角,所以他们更忠于自我,缺乏团队和合作意识。

(4)科研人员流动率高。

一直以来,科研人员流动意识比较强、流动率也比较高。科研设计企业花费高成本引进了一些高精尖专业人才,而其中的部分人才却成了其发展过程中的“匆匆过客”,单位无法拥有和控制,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人才损失。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科研设计企业在引进科研人员时,往往只重视专业技术水平,而忽视了科研人员的道德因素和社会责任心,这部分人因为个人收入、工作兴趣等原因很容易流失;另一方面,有些科研设计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退休工资制度、公费医疗保障和创收压力等方面的变化,使得科研设计人员缺乏工作的安全感和稳定性;此外,科研设计企业在人员使用、绩效考核、薪酬分配和晋升制度等方面不完善,使科研设计人员感受不到公平与成就,也是导致科研人员流动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5)存在“劣才驱逐良才”现象。

一方面,部分科研设计企业为了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采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办法裁减冗员。然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低素质人员不愿走、高素质人才不愿留的不良局面,造成了“劣才驱逐良才”的后果。另一方面,部分科研设计企业在选人用人机制之中,不是论业绩,而是论背景、论关系、论资历,有时甚至出现了庸才排挤能人的现象。

二、科研设计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方式探讨

(1)公平且富有竞争力的薪酬。

一改知识型员工单一的薪酬模式,实行岗位等级与薪酬紧密挂钩。实行岗位薪级工资制,在什么岗位,拿什么岗位的工资,岗位越重要、贡献越大的地方,工资越高。科研设计企业可通过公开透明的过程,实行岗位管理、任务管理、项目管理等相结合的绩效模式,建立相对公平合理且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奖励体系,同工同酬,不同工则不同酬。

(2)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及培训。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防止科研设计企业知识型员工出现职业枯燥,保持对职业的激情;有利于建立企业人才梯队,使不同的员工对应于不同的发展和上升空间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即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员工也需要在相近的专业中进行学习,以此来完成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所接触到的知识更新速度迅速,因此,企业所提供的培训与教育将会成为知识型员工管理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3)富有挑战的工作和目标。

对科研设计企业而言,为知识型员工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非常必要。科研设计企业每年都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整个组织需要达到的目标细化分解,使每一名知识型员工都明确自己年内要按时保质完成哪些工作,应保障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并注重知识型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知识型员工更多的自我安排、自我发挥的空间。

(4)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及尊重。

科研设计企业不仅仅是归属于股东,而是归属于企业包括员工在内的相对利益主体。给予知识型员工较高的工资奖金等经济报酬已不是最重要的条件,他们似乎更关心来自管理者的尊重与理解,如实行弹性工作制,这样既可以减少缺勤率、迟到率和员工的流失,又保障员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来降压解压。由于员工感到个人的权益得到了尊重,满足了社交和尊重等高层次的需要因而产生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满意度和士气。

(5)打通成长发展通道。

根据科研设计企业实际特点,可划分为操作技能、专业技术、行政管理等通道,每个通道垂直划分为多个层级和等级。当员工希望发展或认为当前的职业通道不适合自己时,可以选择转换。这样既拓宽了知识型员工成长通道横向的可选择性,又延长了其持续发展性,使其在自己的职业发展通道上不断进步、成长。

(6)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科研设计企业应当营造相互尊重、清新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学习、合作、创新、共享”型的企业文化。知识型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一个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自主创新、有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也有责任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价值存量提升等提供宽松平台。

三、结语

科研设计企业是知识型员工的聚集地,对知识型员工的有效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科研设计企业要依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搭建施展事业的平台,以严格的制度来加以约束,采用灵活的方式,以人为本,依靠企业文化的软约束,造就适合人才发展的空间和环境,较大限度的开发员工潜力,使人才“成长有通道,发展有空间”,有效激活知识型员工创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作者:唐孝亮 单位: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科研论文范文:科研项目管理会计论文

一、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

(一)政策性

来源于各级政府或部门的财政性资金拨款,资金使用需要遵从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政策要求,也需要遵守各拨款单位的具体经费管理规定。属于国家拨款支持的科研项目,必须严格遵守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管理办法,例如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政部、科技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政部关于印发《民口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财务验收办法》的通知等。国家拨款项目经费管理的违规行为将受到政府部门不同程度的惩戒,构成犯罪的还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因而体现了指令刚性、执行强制的政策性特征。

(二)综合性和长期性

一个大型研发项目,可以分解为多个子课题,需多单位、多部门、跨专业合作才能完成,甚至需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由于其项目研发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且基本无历史经验数据借鉴,因而更加复杂。大型研发项目的研发周期普遍超过一年以上,有的甚至持续数年。项目管理活动中,对成本归集的技术要求高,研发成果与研发成本配比难度大。

(三)盈利性与非盈利性并存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首先要以盈利为目标,科研企业也不例外,科研项目的立项需建立在研发成果的盈利性目的基础之上。科研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大多数不能够在短期内创造利润,研发支出资本化,研发成果将来为企业或其所属的集团带来长期效益。科研企业往往在同一时间内,一方面开展项目研发,是非盈利性业务;另一方面开展经营活动,以盈利为目标。因此无论从科研项目或是从企业角度来看,实施项目研发,盈利性与非盈利性并存。

(四)不确定性

科研项目创新性强、过程复杂、时间跨度大,因此研发投入的构成与投入量不确定,研发成果有可能会偏离预期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研发成果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项目研发不成功,研发支出费用化;研发成功,研发过程中,会形成固定资产、存货(产品、样机)和无形资产,但项目研发初期,难以对成果进行界定。

(五)经济技术复杂性

科研项目研发对象一般都是行业、领域和整个社会中具有前瞻性和尚未知晓的事物。科研项目实施的探索性,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没有可以参照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技术水平缺乏等因素,可能导致研发项目在经济技术方面变得错综复杂,也使得科学合理地对科研项目进行评价更加困难。

二、管理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公司治理结构制约

要让管理会计发挥作用,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比如科研企业存在定位不、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问责机制等问题;决策层对管理会计的作用了解不足、认识不深,在管理实践中难以有效利用;企业管理者一般以完成利润指标为考核导向,追求短期利益。上述情况的存在,可能会直接导致研发项目决策不当,研发成本控制不严,研发成本核算范围扩大,研发费用资本化不当,造成潜亏挂账等问题。

(二)技术方法运用不系统

技术方法运用不系统主要表现是在运用上的自发性、偶然性、以及运用范围的局限性。首先,管理会计易受主观态度影响,导致管理会计优先满足公司内部管理者的主观需要,当所有者与管理者的目标不一致,管理者有可能主观上倾向于回避于己不利的管理会计信息;其次,技术方法不成熟,缺乏相关规范,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在理论上较多,应用技术方法较少;,管理会计运用尚无相关评价标准,在企业中运用也缺乏应有的法规制度依据,难以判断应用水平的高低、优劣。

(三)信息系统不健全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在公司一切财务会计及与其相关的信息系统,应用范围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成本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估与管控、绩效评价等。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需要迅速对财务数据及与管理相关的非财务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将其转化为满足管理决策需要的信息。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财会信息化建设阶段,部分建设完成了ERP信息系统的企业往往因为自身的管理系统流程整合任务未完成而形成信息孤岛。

(四)缺乏管理会计专业人才

管理会计师并非等同于普通会计师,管理会计师的专业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具备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还要有更好的项目管理才能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许多会计人员接触过管理会计知识和培训,但是这些知识主要是理论知识,并没有系统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另外,科研企业的管理会计比较特殊,有着很高的专业性和应用性,普通会计人员还不能很好地将管理会计知识与科研项目管理相结合。

三、促进管理会计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应用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1.建立授权管理制度

建立授权管理制度是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手段,实现上级在向下级委派任务的同时授予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实现权责对等。在科研企业授权管理制度建立应包含项目决策层面授权和日常项目管理层面授权:

(1)项目决策授权

为避免项目立项及决策风险,应依据科研企业特点建立科研项目决策授权制度,对科研项目申报立项、验收进行论证与审批。科研项目的立项和验收必须由专业人员依据专业知识与经验进行评估、论证,而不能由无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审核。重大项目,坚持专家评审和集体决策相结合。针对科研企业的特殊性,可设立由不同领域的技术专家及技经人员构成的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委员会,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和验收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和论证,提出项目执行风险点,提前审核把关,评审意见为项目审批决策的依据。

(2)项目管理授权

项目管理授权主要是日常工作授权,即公司管理权利与责任在公司内部和项目管理团队的分解与传递。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公司管理层、科技管理部门及财务部等职能管理部门人员、项目负责人及科研人员等在明确的授权范围内各行其责、相互牵制,切实履行在项目申请、组织实施、验收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管理职责。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依据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使用的相关政策,在科研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商务管理、物资管理、会计核算等实现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管理,加强过程监督管理,明确责任机制,避免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降低政策性风险。内审部门针对项目执行、进度管理、经费管理等风险点定期进行科研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对项目进度滞后、预算执行与项目进度不匹配、经费使用不合理、不合规等情况重点进行审查,提前预警。

3.进行统筹协调管理

科研企业是科研项目及时责任主体,项目课题组具体承担执行责任。企业应统筹协调科研项目申报、实施、验收。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应从项目申报开始就介入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在项目预算申报、项目执行实施、项目验收结题过程中,加强对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的指导与协调,及时纠偏。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可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由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课题组共同组成的“科研项目管理协调小组”,深入到科研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预算执行、经费使用及项目结题验收各环节,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实行“计划、预算、考核”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在科研项目管理中通过建立“计划、预算、考核”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保障企业战略实施,实现计划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企业财务预算与研发项目计划协同运转,以考核促进项目研发目标的实现。

1.明确科研企业的定位

科研企业的定位需予以明确,企业的核心任务之一应是完成研究开发任务,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

2.明确科研项目的考核导向

对于科研企业的业务,按照技术成熟度划分为研发阶段和产业化阶段。对于研发阶段的业务,考核重点为科研成果,关注的重点应为科研任务的完成,只要完成课题就可以得到相应激励,不应与整个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由此,通过区分经营与研发考核指标设置,研发阶段的科研机构和人员可将工作重点放在科研上,而对于产业化的考核重点则向经济指标倾斜。

3.建立“计划、预算、考核”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企业总体研发目标和战略焦点分解至各个项目部,“计划、预算、考核”三位一体,形成以计划落实目标、以预算保障计划、以考核督促计划、以奖惩兑现绩效的管理机制。将战略性科研项目列为公司战略焦点,集全公司之力,集中突破,各部门、各承接单位层层承接与分解,将各项目成员绩效与项目进展完整地结合起来,各司其职,保障科研计划的有效执行。在此基础上绩效评价和激励深度一致,做到奖励与鞭策并行,激发创新精神。

(三)运用财务预算与项目预算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在“计划、预算、考核”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下,将科研项目研发任务分解至各个年度,而相应的项目总预算也按照计划分解至各个年度,以确保项目计划得以顺利执行。

1.项目预算是基础

项目预算的编制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满足项目研发的合理需要。项目预算可依据经费来源细分为若干子项目,并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编制,以及对照项目研发计划,将项目预算分解至各年度,以确保项目计划与预算保障相匹配。

2.企业预算是统筹

项目预算分年度预算编制完成后,汇集成企业的年度财务预算。根据企业的年度战略计划,对各项目的预算之间进行平衡,统筹资源,保障完成企业战略目标所需的资源,保障项目计划执行所需的预算。

3.项目预算与企业财务预算相结合

在年度的预算执行中,每一笔项目支出既受年度财务预算控制,又受项目预算控制。项目预算把握研发进度,财务预算反映企业战略计划,两者相辅相成。

(四)建设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

科研项目管理离不开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这样的“硬件”来实施和控制,并且贯穿于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需要通过诸如SAP等ERP软件平台来实现。系统建设一般需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ERP实施阶段,二是优化项目阶段。

1.ERP实施阶段

建立ERP管理平台,同时集成工作流程。在核心系统中实现项目管理、采购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档管理等核心业务的对接。通过ERP管理平台的实施,对项目管理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为各级管理人员及时提供管理决策信息。

2.优化阶段

ERP系统的优化应用主要是通过内部工作审批流程的精简与优化、功能报表开发等手段,实现企业财务及相关数据的共享和分析,可以主要通过如下优化措施提升系统功能:

(1)项目进度管理与数据维护,建立项目结构、进度计划和进度监控,开发项目进度报表,对科研项目进度进行实时展现与跟踪。

(2)项目人工费与项目间接费用全范围分摊,企业制定一定的项目成本分摊原则,如以科研项目的各作业成本为基础,通过开发ERP系统报表来实现全范围成本自动分配至具体科研项目,尤其是科研项目中不便于直接统计的人工成本与间接性费用分摊,可以通过ERP系统开发来实现和优化。

(五)构建多层次、多维度、个性化财务数据体系

1.构建多层次、多维度财务数据体系

科研项目在计划审批、预算批复、合同签订、资金支付各阶段,均需将相关管理数据输入系统。系统中上、下游数据层层关联,上游环节,自动对下一环节实施控制,比如:预算指标不得超出项目计划指标。在资金支付、项目成本实际发生环节,如何将项目管理体系与会计核算体系充分融合,是数据输入的难点。项目预算与会计核算科目并不相同,尤其是国家拨款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科目开支范围具有法规强制性,不得随意列支。首先,将预算科目拆解,对预算科目的明细项目进行重新定义并与会计科目(成本要素)相关联,实现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的对应。以国拨经费预算中的燃料动力费科目为例,该预算科目拆解为电费、水费、气费等会计明细科目。将预算科目拆解为一般会计科目后,预算科目已与一般会计科目建立起对应关系,突破了项目预算与会计核算两套体系的障碍。其次,根据项目预算科目分解对应的会计核目(成本要素),创建WBS,对项目各层级成本要素进行结构化编码,形成WBS节点。,在日常预算管理中,对项目各WBS节点赋予预算指标值。合同签订或支付发生时,受此成本要素预算金额控制。会计核算时,从该成本要素中列支,财务数据同时归集至会计科目和科研项目节点,形成项目预算与会计核算相统一的数据管理体系。

2.财务数据的个性化

在数据输出方面,通过加强财务数据的多层级和多维度建设,可在系统中开发满足各级管理需要的报表,除生成普通会计报表外,还可以生成与预算科目相一致的科研项目进度分析报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报表、合同执行情况报表和项目经费决算报表等,使项目报表个性化,以满足项目管理需求。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必须要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改善人员结构,建立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工作中,加大培训力度,进行岗位练兵,加强懂技术、会管理、掌握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人才队伍培养。

四、结束语

科研企业应积极研究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政策,充分认识科研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及其风险,加快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本企业科研项目管理实际,系统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最终达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目的。

作者:赵贤文 王斌 王洪峰 单位: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科研论文范文:高校信息系统科研管理论文

1系统设计与实现

1.1项目管理

1.1.1纵向项目管理

纵向项目是指从国家、部委、省(市)政府等拨款资助的研究项目.系统的纵向项目管理主要包括立项登记、过程管理、项目变更管理、结题管理等.由于科研人员需要在各级政府科研管理部门的不同系统中申请纵向项目,因此无需在本系统申报.获得政府批准立项的项目需要在本系统中立项登记,纳入学校科研管理流程.纵向项目信息录入采用个人登记—院系审核—科研院/文科处审核的流程.也允许院系或科研院/文科处直接录入立项登记信息.

1.1.2横向项目管理

横向项目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项目.系统的横向项目管理主要包括立项登记、结题管理等.横向项目管理的特点是要记录比较丰富的委托单位(甲方)信息,系统满足了对甲方单位信息的规范性、完整性要求.横向项目信息录入采用与纵向项目管理相同的流程.

1.1.3校级项目管理

校级项目的管理流程与纵向项目类似,所不同的是增加了申报流程.校级项目申报采用在线填写申报书的模式,通过OFFICE控件以及申报书的预先配置,减少了教师录入信息的量,科研院/文科处可以同时收集到可供统计的校级项目信息和WORD申报书材料.通过专家评审模块,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项目申请书的评审工作.被批准的项目,其申报信息直接纳入立项登记,无需重复填写。

1.1.4项目预算管理

科研人员在填写项目信息时,可以一并填写项目预算,通过学校数据交换平台将预算信息连同项目信息同步到财务系统中.

1.2科研经费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登记项目预算,到款经费的确认、分配与统计,各项管理费的提取、预算执行进度管理等.经费管理流程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与财务系统实时交互.针对交大科研经费管理的复杂性需求,项目经费管理做了如下流程规范:(1)科研院/文科处可以灵活地设置项目类别、不同学院的经费分配比例;(2)财务系统每天将近期的到款信息同步到科研系统中,供科研人员认领和查询;(3)科研人员在线认领项目经费,只需把来款与本人负责的项目关联即可;(4)院系科研秘书可在线审核认领项目经费,保障数据的真实性、性;(5)科研院/文科处可以对认领的到帐信息进行经费的分配;(6)科研院/文科处可以打印出经费分配单或分配表,经费认领数据同步至财务系统;(7)系统实现了项目管理费退免/减免申请、经费校内转账审批等科研业务审批流程.

1.3科研成果管理

科研成果管理包括论文、著作、获奖、技术标准和专利等的管理.系统支持期刊库的管理,方便教师地找到论文的期刊信息,方便学校对论文等级的评定.交大使用专利事务所的软件管理专利,为使科研管理系统也能实现对专利的管理,系统实现了强大的EXCEL数据导入功能,能根据导入数据的单位、成员姓名等信息,匹配校内单位人员信息,极大地减少了录入工作量.并且对于国内专利、国际专利、PCT专利、软件著作权开发了不同的管理功能.系统还增加了技术标准管理模块.各类成果都能够关联到作者的科研项目上,方便科研项目的结题管理.

1.4科研基地管理

科研基地指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基地管理不仅包含基地相关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信息,对基地的人、财、物和研究方向等都存在管理需求.本系统实现了对科研基地成员、资源、项目、成果的管理,可以从科研项目、成果模块直接采纳基地成员参与的项目和成果,自动生成基地年报.

1.5查询与统计

在系统的所有管理业务模块都建立了查询功能,还单独设置了主课题查询、子课题查询、科研详情查询等满足不同用户需要的查询模块.例如,科研详情查询满足科研人员查询本人全部科研信息的需求,把个人的科研项目、成果、经费等信息整合在一起.科研统计作为科研管理部门定期开展的工作,是为学校科研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系统的科研统计功能,不仅方便管理员简单地自定义报表,还可以设置常用报表筛选条件,保存设置条件后,今后需要时只需要选择已保存的条件即能生成需要的报表.

1.6系统权限管理

系统设计了数据管理权限-菜单管理权限-子分类(例如项目类别)管理权限三层权限架构,满足不同的权限管理需求,方便科研院管理员对权限的设置.

2系统创新点

2.1科研与财务一体化

通过学校既有的数据交换平台,打通了科研项目-财务经费管理之间的信息孤岛,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重构科研经费管理流程,实现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一体化,切实方便教师和管理部门.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上,学校研究制订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建立了科研经费管理的专门机构和专职岗位,提供编制项目预算、办理到款经费、经费使用过程监督和决算编制与审核等全过程服务.在信息系统中,重新设计并实现新的科研经费管理流程,通过学校数据交换体系,新建或重建财务系统和科研系统中的相关功能模块,保障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数据的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2.2校级项目在线申报

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在中央高校推广了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用于支持高校的自主科技创新.基本科研业务费已经成为中央高校稳定的政府资助非竞争性科研经费的来源,在学校科研总量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通过申请基本科研业务费开展的科研项目在系统中称为校级项目.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及附属医院医务人员投入科研工作,交大开展了各类校级项目的申报工作,针对校级项目的申报流程系统做了一些创新.校级项目由科研院管理整个流程.项目申报是项目管理的起始点,申报方式既要在数据库中采集到有用的数据,又要生成方便阅读的Word文件,还要让青年教师熟悉纵向项目申报方式,交大采用了类似政府纵向项目申报的模式.既可以填写详细的项目数据,也能将申报书通过线上提交.通过采购一套成熟的Office控件,预先将校级项目的申报书模板配置到系统中,并将基本信息中的字段内容配置到该模板上,科研人员填写完整的项目基本信息后,大部分的项目信息都会直接出现于在线申报书上,包括了成员、预算等扩展表内容.完善申报书上其他信息后,即可提交审核.实现了项目信息的入库、申报书生成提交的统一.

2.3专家评审管理

校级项目是否通过立项,需要校内外专家进行评审,系统开发了在线专家评审功能.首先,丰富了专家库的信息,通过增加专家信息,方便将专家通过校内/外、不同领域、不同研究方向进行划分;其次,在遴选专家方式上,既可以通过领域选择专家,也可以在设定专家数量后随机遴选,达到公平的目的.,通过邮件将申报书等材料发送专家,专家只需要通过邮件内的链接,即可登录系统进行评审.评审的结果,可以在科研院管理员的页面进行统计和展示.如果专家比较忙,评审较慢,系统还支持邮件催办功能.

2.4科研机构管理

在数字大学整体架构中,交大按照国家标准GB/T29808《高等学校管理信息》中规定的TB02标准集“校内单位基本数据类”的要求统一管理校内组织机构,建立了包括院系部处、附属医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在内的组织机构树.该组织机构树通过SOA架构分发到科研系统中.然而,学校的科研管理业务与其他管理业务一样是复杂的,并不是所有部门在科研系统中都按照组织树进行管理.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解决方案,通过在已经分发到科研系统中的组织机构树筛选出学院级的科研机构,避免了大量不进行科研活动的单位在系统中出现,同时也解决了某些挂靠学院的机构按学院同等级别进行科研管理的需要.校内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学校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登录科研系统.而对于尚未纳入统一身份管理的校外人员(如附属医院医生、已参与科研活动但尚在办理进校手续的人员),在系统中增加了校外人员维护模块.添加附属医院管理员账号后,附属医院管理员可以维护本院科研人员的登录账号.通过校内统一身份认证和系统后台认证的两种模式,满足校内外人员登录系统的需求.

3建设效果

交大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已存储了1988年至今的全部科研项目,以及科研成果和其他科研信息,通过系统在科研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系统已新生成了28000多个项目、15000多条成果数据.系统的成功应用,有效地改善了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推进了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标准化,提高了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4结束语

科研管理作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活动,因其数据量大,管理流程复杂,管理范围大等原因,常常会出现很多重复工作和信息收集统计困难等问题,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科研活动的有效、规范管理,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融合了各类科研活动的生命周期、业务流管理、信息查询统计等科研信息化管理理念以及先进的Web2.0网络应用框架、混合身份认证等成熟系统的建设经验,为确保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工具,同时也为未来类似系统的建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蒋磊宏 陈成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江苏金智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科研论文范文:高校管理制度下科研管理论文

一、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

(一)管理模式分析。

通常来说,各高校的科研工作主要存在着以下两种管理模式:一是集权管理,即由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统一集中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比较适合于那些工作量不是很大,环境也比较单一且管理对象是全校教职工的科研管理活动;二是分权管理,即高校的科研部门与二级学院共同管理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比较适合工作量比较大且任务多的科研管理活动,而且二级学院需全程参与到高校的各项科研管理工作中,基于院校的科研管理机制,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展开相应的管理活动,并将管理情况及时反馈给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

(二)考核指标分析。

高校科研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整个科研管理活动的情况、活动完成情况与活动经费、活动项目立项以及科研成果、人才等众多类别,而一般情况下,其考核指标都是在结合本校二级学院的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

(三)管理机制分析。

一般来说,各个高校普遍都会构建相应的科研管理机制,而其管理的领域也涉及到多个方面,比如科研项目、学术期刊与科研经费、学术论文等各个方面,并制定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部分高校还会结合自身情况,在科研管理拓展活动方面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在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研究所的专项管理与科研档案管理等方面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以此来促进本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过于重视科研考核。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研考核机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科研的进步,但若考核过于频繁,反而会给科研人员带来极大的压力,从而使得科研工作变成了“为了科研而科研”,重量而不重质,甚至诱发一系列的学术造假或学术不端等情况。同时,过多的科研考核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教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矛盾,毕竟科研项目有限,要想获得好评,就必须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双重压力的影响下,高校原有的科研秩序必将被打乱,最终影响到高校的正常发展。

(二)科研逐步走向行政化。

近些年来,高校科研管理行政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时常可以看到行政管理的影子,而政府在向各高校施加行政力量的同时,也使得各高校越来越依赖政府的帮助,从而使得各高校基于科研教学规律进行自主办学、实现创新管理的空间日益缩小,使得那些致力于教育与学术创新研究的人才在高校中日益边缘化,使得高校管理的行政色彩日益浓厚,进而与高校本应倡导的独立、自由精神相背离,最终使得各高校的学术研究在行政的影响下变得日益世俗化,甚至失去了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真正意义。

(三)忽视了对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科研人员不仅为高校科研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是推动高校科研逐步发展的一个动力所在。科研的发展都是在继承和创新的不断交替中实现的,评价一所高校有多大的科研力量,不仅仅取决于其有多少教授级别的科研人员,还需重点培养一大批年轻的科研人员。然而,当前在众多高校中,青年科研人员普遍都需经历长时间的求学阶段,不仅压力大,而且科研条件也比较艰苦,不利于科研的开展,加之院校对其的不重视,更是直接阻碍了众多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发展与创新。

三、创新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服务意识。

在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需将自身定位在服务者的角度上,站在广大科研人员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解其之忧,乐其之乐,为科研人员的研究、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作为科研管理人员,还必须摒弃以往一直坐在办公室办公的状态,需深入市场调查,切实把握各学术梯队的构成与相应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因为只有把握了院校的科研发展情况,才能明确院校科研的优势所在,把握院校今后科研的发展方向,进而主动抓住机遇,推动院校科研进一步发展。此外,要学会换位思考,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时候,积极听取各科研人员的意见,针对其在日常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在发放各类管理通知的时候,也要注意自身的态度,以德服人,积极营造出有利于科研活动开展的环境。

(二)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

众所周知,高校科研管理过程其实就是高校的各项科研工作得以开展并取得对应科研成果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需要相应的考核与认证手段,以此来确保科研目标的实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进行无休止的考核,而是要结合科研活动,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阶段性考核,并使之逐步发展成为科学的考核机制,从而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不同科研阶段相应考核机制的制定必须要经过不断的研究、比较、分析来实现,就不同科研阶段存在的相应问题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以发挥出考核的真正价值,以此来推动高校的科研活动朝着更加规划化、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从整体上提升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效率。

(三)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积极培养青年科研人才。

一项科研成果的产生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必然需要依靠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科研人员的智慧。基于此,各高校必须明确本校在团队建设方面的目标,明确科研发展方向,从而为各项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保障,最终在本领域研究中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同时,各类人才的培养与投放是高校科研项目开展的关键所在,对推动高校科研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为此,各高校应逐步构建起层次明确、便于人才崭露头角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一批能够在国内外科研项目中脱颖而出、具备高度创新精神的青年科研人才。此外,各高校还需探索出以学科发展为前提、以学术带头人为中间力量、以重大科研活动为桥梁、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为保障、凝聚了一支品质学术人才队伍的组织管理模式,逐步强化科研团队的发展建设,重点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的发展,并为其发展和创新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结语

总而言之,各高校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需结合自身情况,总结出在科研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不断推动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作者:张琼予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科研产业部

科研论文范文: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管理论文

一、高层次人才在科研单位中的重要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引进国外高质量的人才和智力对于科研单位加强科技交流、提升创新能力、转化应用国际先进技术成果、促进重大项目平台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支撑意义。据统计我国72%的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81%的中科院院士和54%的国家工程院院士都是来自海外归国的高层次人才。在2006年度,67%国家自然科学奖、40%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和30%的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的及时完成人也都是海外的高层次智力引进人才。这些在科研领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的整体科研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对于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就需要转变传统管理思路、加大高层次人才管理政策变革的力度、完善相应的高层次人才体系建设。基于此,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创新高层次人才管理的具体措施,使科研单位的高层次人才管理真正做到“选的准、引的进、用的好、留的住”。

二、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管理的创新思路和具体措施

1、建立“刚柔并济”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

科研单位在现行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中表现的“刚性有余,柔性不足”,此处的“刚性”是笔者对于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方式不够灵活的定义。尽管大多数科研单位已经认识到传统的人才引进方式对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存在很多不足和局限,并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进行调整,如普遍应用的对高层次人才在引进过程中不改变人才国籍、户籍、身份同时保留其原工作单位和科研课题等。但局限于此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还不能够达到真正“刚柔并济”的人才引进效果。在不改变高层次人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深入考虑高层次人才特殊的心理特点、以提供智力服务为核心,使其不受工作地域、时间、方式限制,充分尊重其个人意愿灵活运用普通信函、特快专递、电子邮件、电话、互联网等交流工具,开展如科技合作、面授、指导、兼职、顾问、现场操作、“项目教授”、“双休日工程师”等人才智力引进方式,才是现代科研单位应不断探索的“刚柔并济”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

2、实行“一人一策”的高层次人才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是我国人才管理的核心思想,如何将这种人才发展战略切合实际的落实到科研单位的高层次人才管理当中去,“一人一策”的落地模式就成为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管理的挑选方案。科研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智力个性,要想充分发挥每位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团队合作效能性和其潜在的技术创新性,就需要采取“一人一策”的人才管理策略,为其“量身定制”人才管理和成长路线。具体可依据高层次人才智力的学历层次、工作岗位、引进目标、实际能力、培养方向和创新成果等,为每名高层次人才设置《高层次人才工作责任书》。在《责任书》中明确将研究课题、申报成果、发表、人才培养、项目完成、保密责任情况等内容进行量化,根据人才引进的周期和引进方式,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细化到每年或每个周期的责任书中,确保履职目标明确、量化标准可行、考核指标清晰。科研单位实施“一人一策”的高层次人才管理策略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参与自身的人才成长通道建设、不断认识和完善自身、强化自身优势、提升科研创新积极性、激发创造欲望和创造潜能,为科研单位推动高层次人才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态势和路径。

3、完善高层次人才激励制度。

目前我国科研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制度已形成初步体系,主要包括制度激励、目标激励、创新激励、成果激励、薪酬激励、情感激励和福利激励等。其中多项激励制度已逐步趋于完善,如科研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基础薪酬的设置普遍高于其他科研技术人才的基础薪酬、对高层次人才取得的突出工作业绩也在物质激励方面给予侧重、在管理激励方面给予足够的灵活自主性等。但在高层次人才的情感激励和福利激励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由于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结构队伍的组成群体主要为海外归国的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性,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了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保险制度不完善、情感关怀欠缺、福利激励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就需要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完善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制度,而不是单一的强调薪酬激励制度的改革。科研单位的高层次人才情感激励主要应侧重其人才引进的方式、引进周期和人才个体的特点,在突出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增强与其的感情交流和沟通。应充分体现科研单位与高层次人才的关系不仅是利益共同体还是情感共同体。此外成立专项基金,弥补海外归国的高层次人才在社会保险、退休福利、人才休假等方面因制度不完善而产生的激励欠缺问题。从专项基金中设置保障性的激励措施,充分激发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完善各类人才福利激励机制,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打破单一的货币激励方式,对突出贡献人才给以股权激励、期权激励和资本激励等。

三、结语

总之,科研单位的高层次人才管理工作是我国人才兴国战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何有效的树立和落实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管理工作,创新性的提出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管理新模式、新思路、新措施是实现科技进步和成果创新的根本保障,更是我国科研单位在国际社会中开展科研人才竞争的关键,我们需要反复探索、反复实践,保障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管理工作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

作者:马瑞 方志坚 单位: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二研究所烟台分所

科研论文范文:科研能力下教学管理论文

一、教务处人员知识、技能结构的更新换代

及时,教学管理者应“走出去”,了解更新的专业课程设置。教育部高教司在2008年2月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变化与近期要求》中提出:“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而我校原有专科课程设置传承多年的传统课程模式,除去就业指导外,很少涉及其他专业的交叉学习,将之实施于本科专业则有老瓶装新酒之嫌。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首先武装思想,应从拓展教学管理人员的眼界和管理经验着眼,多去学术、就业层次更高的学校学习、参观,提升学校教学管理观念。

二、不断完善适合本科特点的考试制度

目前,铁岭师专专科生实行的学年制考试形式按照课程类型,主要分为考察、考试两大类。大多数学科由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制定。升本形式下的考试制度应进一步完善。

1.试题库的建立和管理。

试题库既能反映该门课程的全部知识内容,又能生成组合的考试题目。建立试题库应按照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进行。同时,试题库的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补充。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机抽题,随机组合试卷文件,才能保障每份试卷中结合不同难度级别的题目、让题目的难度层次分布比例恰到好处。

2.考试形式多样化。

在保障考试结果科学性的前提之下,可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调动学生灵活学习的兴趣。比如,铁岭师专成功改革的思想政治系列课程的综合考评模式,即能实现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目的,又能动态地结合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综合给出成绩,摆脱了专业理论课程笔试考评中的呆板、单一及一张考试卷决定分数的特点,在未来的考试课程改革过程中十分值得借鉴。

三、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教师科研能力是高校教育质量和综合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科研能力往往更是一个学校科研氛围、教师科研习惯的直观性反射。本科大学、专科院校,专职任课教师的职称等级虽然都按照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来划分,均需担任各自的教学工作,完成规定的科研任务量,但在学术研究方面,本、专科教师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专科学校的教师以教学为主,其科学研究的内容大都集中教学研究领域,而大学本科的教师的科研较为集中在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础应用和发展研究领域,其科研成果主要表现为著书立说,技术的发明创造。从教师兼任的学生管理工作来看,本科大学常选用思想进步、品德高尚、学有专长、卓有建树,堪为人师的教师担任导师,从学习、生活各个环节去引导学生;而专科学校一般选用热爱学习、工作负责,有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或班导师,着重根据学生班级的实际,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教育活动,着重对学生进行管理。为提升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在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的过渡期里,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提升。

作者:卢越 赵崴 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科研论文范文:高校经费管理与科研管理论文

一、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问题

1.科研经费申报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科研经费管理活动在申请金额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课题在申报科研经费方面没有依据,不实事求是按照经费客观使用情况来申报经费,而是过多的依靠主观猜想来申报经费。其次,在课题经费申报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存在一些费用支出较多,甚至基本都是一个项目,而另一些经费项目支出却非常少,甚至是零的情况。应当科学合理设计课题经费使用项目表格,不能够将申报经费表视为可有可无的部分,必须科学设计,严格执行。

2.科研经费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下拨环节存在问题。目前科研经费使用必须按照项目审批机构的下拨额度予以落实。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限制了首期经费的下拨额度,反而在结项后才讲经费落实,从使用的角度来看,会对整个课题的进行产生限制。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2)科研经费使用清零的制度使目前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存在着弄虚造假的情况。一些理论研究问题往往不太需要过多的经费支出,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依靠研究者自身的思考与创作。科研项目经费应当保障专款专用,弄虚作假是一种必须予以修正的行为。

二、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成因

1.国家政策制定层面上的原因。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法律建设,2006年财政部和科技部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配置、使用、绩效等进行有效规范。高校所采纳的一般是引导及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文件,如教财【2005】1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11】1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等。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对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未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及办法,纵向课题管理办法基本依据政府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来制定,有相对严格的支出范围及标准,而横向课题管理制度方面则相对灵活。

2.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项目依托单位在项目的申请环节付出了较大的努力,而经费到账之后不能视同自身经费进行严格管理,有些高校为了鼓励大家去争取项目经费,有时会对项目申请部门放松限制。而部分科研人员把科研项目经费作为自己收入的主要来源,只要经费一到位,就全权归自己支配,导致经费支出上的各种问题,在软课题经费支出上面更容易降低要求,较容易产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3.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不到位。

高校科研经费采用课题负责制,在扣除了部分的管理费用之后,课题负责人有较大的经费使用权,但对其财务及项目管理缺乏较深入的了解。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不同侧重交叉管理科研经费的情况下,科研人员较为不情愿的接受财务人员对项目经费的审核。尽管这种审核只是限于票据外观的形式性的审核,而没有深究该票据的真实性及经费使用合理性。这些通常容易导致经费使用管理上的随意性和违规现象。

4.各职能部门之间合作不密切。

科研项目均要求财务人员参与财务预算编制,但实际工作中,由于科研项目的专业性强,通常会以科研人员为主导,或全部由科研人员完成,而财务人员的参与程度不高,更谈不上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在预算的执行环节,普遍存在科研部门人员与财务部门人员沟通缺乏的问题,科研人员不了解财务部门的制度,财务部门的人员不了解科研部门业务,经费管理与研究工作不能有机结合,导致项目经费的投入、运用、耗费与补偿缺乏综合的管理与绩效。

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机制的对策

1.前提条件。

1.1完善原则。

(1)要有利于科研事业发展。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增强创新能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提高整体科研水平。(2)改革创新。积极进行研究探索和创新,促进科研工作向更好方向发展。(3)注重绩效。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办法,根据科研工作的要求和不同层次科研工作的特点,对各类科研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增强成本意识,加强成本核算,优化资金配置,使有限的科研经费投入获得更多的科研产出,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兼顾各方利益。在确保实现委托人利益的前提下,注意保护学校利益,使各种形式的科研投入得到应有的成效。

1.2完善制度保障。

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由于经费来源的渠道越来越多,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多种多样,国家主管部门只对一些国家拨款的科学基金等出台了管理办法,对其他渠道来源的科研经费没有具体规定。一般是由经费管理单位参照国家管理办法自行制定。由此造成了同一来源的科研项目经费在不同的单位执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同样的项目在有的单位可以列支而在其它单位就不能列支,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有失公正。

1.3完善组织保障

。高校应正确处理科研与行政的关系,管理部门间协调配合。科研活动是高智能高风险的创新性活动,有自身的特殊性规则。正常开展科研活动并取得预期成果的关键是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减少行政化对科研活动的干扰和阻碍。因此科研经费管理应以“科研”为中心,经费管理规则的制定、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有科研人员的参与,双方充分沟通以达成共识。科研项目从申报、执行、验收、结题到成果转化的全部过程,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纪委等部门协调合作。

2.建立经费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考评。预算考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项目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警,起到持续控制、信息沟通和激励作用;二是项目结题结账后整体预算完成情况的评价,实现事后的激励。

3.建立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责任分担机制。

(1)制定科研经费成本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定。成本制度应明确成本范围,对不允许开支的费用明确予以禁止。(2)建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体系。科研项目管理的成本核算应以整个科研项目研究期间作为成本计算期间。如果一个课题组同时承担有多个项目,其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应在所属项目间进行分摊。

4.建立科研经费监管绩效评价机制。

绩效评价的结果将成为单位和个人今后申请立项的重要依据,使有限的科研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5.建立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绩效机制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建立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充分的信息沟通可以降低委托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是解决委托问题的有效途径。

6.建立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奖惩机制。

(1)高校应发挥科研经费投入机制的导向作用。完善学校自主创新基金分配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基础上自主选题,少干展自主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发挥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2)完善学校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人员费支出比例,可以实行岗位工资与项目津贴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对从事创新研究的人员拨付科研项目配套经费。

作者:丁绍宽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科研论文范文:人本管理中教育科研管理论文

一、人本管理理念对推动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谓“人本管理”是将“人”作为管理的主体和核心,将组织内所有成员作为开发和服务的重要资源进行管理,其核心理念即尊重主体,关心个体,激发人的创造欲望,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人本管理兴起于二十世纪80年代,它的出现有效地将管理与人本进行了融合。随着教育科研管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科研管理注重制度制定和执行,似乎将工作的主体剥离于工作之外,这种管理模式无形中抑制了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探索热情。因此,将人本管理理念引入教育科研管理,对于加速教育科研发展和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人本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人本管理中“本”可以理解为“根本”、“本位”,即将人本身视作生产和管理的关键要素。就目前而言,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科研机构设置空缺,学校通常设置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等机构,却不设立教研处,没有相应的机构设置,自然缺乏专人的管理;二是教育科研管理不接地气,教育科研重点往往体现在撰写论文,上报创新成果上,与实际教学关系不大;三是教科研活动“含金量”低,教研活动多局限于制订计划、统一进度、优化教学设计,缺乏科研的理论和实践,缺少专业性的课题研究;四是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师绩效不能挂钩,导致教师课题研究积极性不高。纵观当前学校科研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不难发现学校对教育科研的管理模式抑制了教师的参与热情,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创新能力和创新的持久性都得不到开发。因此,引进人本管理理念,将教育科研的地盘还给教师自己,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施展拳脚,是未来教育科研发展的出路。

三、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教育科研管理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管理准则。

人本管理以人自身为管理核心,以促进个性发展为趋势,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因此,矫正以往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学校科研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准则:一是遵循个性化发展准则,学校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培训、资源配备、岗位调换过程中,必须以教师本人的意愿、能力及长远的发展作为管理的依据,应当允许教师在合理的范围内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个性化的要求;二是遵循引导性管理原则,要求管理者放下“架子”,和所有的科研成员构建平等、友好的关系,用有效的引导代替死板的命令,协调并帮助教师完成研究目标;三是遵循环境创设准则,以人作为科研管理的主体的管理模式中,必须为科研人员配备设备、空间、设施等优良的物质条件,从而促进教育科研的顺利进展;四是遵循高素质管理准则,为了实现高水平的人本管理,管理者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挖掘科研人员内在潜力,协调好成员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

四、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可以满足教师更高层次的需求。

人本管理理念下的教育科研人员主要是教师,教师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具有极强的职业特点,在保障他们必要的物质生活基础上,他们更需要精神的满足。教师这个职业被社会赋予了太多的光环,在这些光环的笼罩下,他们更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而教育科研工作可以说是一种能力的展示,是超越日常工作,更高层次工作能力的展示。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教师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中互相探讨,彼此欣赏,在满足教师精神需求的同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从而迸发出更强大的科研动力。

五、结语

总之,作为管理者必须认真揣摩教师的心理需求,积极营造教育科研空间,创造教育科研环境,点燃教师的科研热情,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将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王洪军 刘庆胜 单位:扶余市新站乡中心小学

科研论文范文: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师教育论文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政策支持

1.经费支持

没有科研经费的投入,将会严重制约教师教育科研的开展。但地方教育行政部分的经费投入会受当地经济水平的制约,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多渠道筹集资金。除上层拨款外,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行政优势,鼓励企业及个人对教师教育科研进行资金捐助。

2.培训支持

在教育科研的培训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有能力请某一领域的专家对其进行培训,还可以联系教育科研部门、高校教师为其答疑解惑,在提供教育科研培训所必需的设备和场地的情况下,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带薪外出学习的机会,这有利于助推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

3.教师资源调配

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繁重,部分中小学存在教师缺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对教师而言无疑是有心无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日常工作量,尽力为其减压,保障教育科研开展的时间,以保障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总之,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要在教育管理者与决策者角色上呈现一定的前瞻性,要能认识到教育科研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具有着推动本地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又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科研工作,加强领导,从各方面为教育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教师教育科研提供正确的政策指导,确保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科研部门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指导。我国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发展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可以说这些机构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应了当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与运营为当地的教育科学事业的繁荣提供了教育决策与咨询,提供了改进教学的相关意见与建议,从而使其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教育科研力量。教育科研部门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机构,集聚了大量的专业研究人才,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吸引力和凝聚力,并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教育科研部门的核心工作是教育科学研究和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并以此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它的主攻方向是多出高质量的教育研究成果,并为当地的教育发展与改革服务。教育科研部门尤其是地方教育科研部门,与学校之间有密切的合作与联系,不仅是在教育科研部门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学校科研研究对其的需求上。因此,教育科研部门应该与学校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沟通关系,明确一线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的不同阶段遇到的不同瓶颈,凭借自己的人员优势和研究优势,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到中小学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以各种培训班、讲座等形式为一线教师答疑解惑,提高其科研能力。教育科研部门的专业研究人员具有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素养,视野比较开阔,信息量比较大,而以实践知识见长的一线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运用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二者可以在合作研究中共同进步。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自我发展

本文所讲的自我发展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及制度等的完善。教师教育科研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幸福指数,同时,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学校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场所,教师所进行的一切教育科研活动都需要学校为其创造与提供必要的条件。事实证明,教育科研机构的完善、教育科研制度的规范、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有针对性的教育科研培训和有效的教育科研评价都是保障科研顺利开展的基石。

1.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教育科研机构对于确保教师教育科研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设置,可以是校教研室(组)—教研组和课题组(实验组)的教育科研机构,也可以是学校教科室—学校评审组—课题组等其它形式的教育科研组织管理体系。无论学校采用哪一种教育科研机构形式,都必须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教育科研机构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选择哪种适合本校的组织管理系统,都应注重并充分发挥其管理权限。

(1)课题的管理。

“课题管理里包括课题规划、立项论证、过程监督与管理、课题的鉴定与评价和课题的应用与推广等几方面,还包括对科研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的管理”。

(2)队伍的管理。

教师科研队伍管理包括对参与教育科研人员的基本信息及其配备情况、对参与教育科研的人员的培训与指导等方面的管理。在管理中,要合理调配教师资源,既不对日常教学活动造成影响,又有利于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

(3)经费的管理。

科研经费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教育科研机构要对经费进行合理分配,使每一分钱都花得物超所值。

2.制定规范的教育科研制度

只靠学校成立的专门教育科研机构来进行教育科研的管理是不够的,对教育科研的管理需要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同时发挥作用。所谓无形的手即是指规范的教育科研制度,“明文规定是教育科研正常、有效进行的强大后盾”,因此,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育科研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要经过调查、分析、试行、修正和实施五个阶段。调查和分析是教育科研机构对本校及本校师生等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分析本校进行教育科研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确定有意愿、有能力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并制定出适合本校教育科研的制度体系。试行、修正和实施是对已制定出的制度进行修正和再实施的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拿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为教师所接受的管理制度。“一套科研管理制度,应包括课题申报立项、经费管理、成果评审和奖励等”。教育科研制度一旦制定并开始执行,就应发挥其约束、制约的作用,以更好地保障科研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3.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有助于激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意愿能力,有利于推动教育科研积极开展。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活动,使教师处于巨大的压力场域之中,而教育科研是在此基础上的额外工作量,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甚至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因此,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尽量减少教育科研给教师带来的额外压力。

(1)关心教师。

关心教师疾苦,尽力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基本问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对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提出了要求,而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基本问题是其进行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

(2)合理配置。

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保障教师教育科研的充足时间。减少教师在规定教学任务之外的额外工作量,保障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进而保障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效果。

(3)拓展资源。

为教师提供进行教育科研的尽量多的信息:包括图书资料、电子资源、专家指导等。教育科研的开展是建立在已有研究之上的,必须通过电子资源等了解该领域内近期的研究动态。同时,图书和专家指导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

4.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素养较低,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学校平时也有对教师进行培训,但是往往流于形式,对教师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究其原因,是学校提供的培训脱离教师实际,缺乏针对性。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正确的方法论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学校要对本校的教育科研教师队伍有清楚的了解,对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了如指掌,针对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同时,培训内容要贴合教师实际,能够为教师所接受。

(1)注重理论知识培训。

一线教师的实践知识丰富,但是理论知识的缺乏必然影响其实践知识的提升,在教育科研中也是如此。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是针对一线教师的培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切合性,即进行培训的理论知识要有选择性、针对性。

(2)加强研究方法培训。

在培训时,要选择一线教师容易运用、易于操作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等。同时,在研究方法的培训上还要注重对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全过程的培训,课题选择、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运作、资料收集与归纳及论文写作等。努力帮助教师尽快地掌握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

(3)明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断地传授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和技能,教师本身的学习能力也很重要。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反思、再学习的过程。教师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信息的提取和对实践知识的反思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进而为教育科研的开展提供持续的发展源泉。

(4)拓展培训的途径与策略。

开展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学校自己组织的校本培训,可以请专家、学者进行培训,也可外出学习集中培训。培训方式的选择要因校而异,但必须秉持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切不可盲目而为,避免培训流于形式。

5.增加教育科研评价的有效性

对教育科研进行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鉴定的功能,有效的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科研更好地开展。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主动性,在尊重评价客体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实施评价。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加强自评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加强对团队的区分性评价,降低对个人评价的区分度;对教师的科研成果按研究活动的类型和研究方式进行分类评价,如教育案例成果、课题论文著作成果等,要在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中突出教育科研能力指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中必要的一环,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最终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有效地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教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更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小学教育科研有别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和“中小学教师习惯性工作”,是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情境问题的工作,强调情境性、创新性、遵循规律性和系统反思性。就学校自身而言,需要主动为教师搭建开展科研的平台,要多渠道、多模式、多元化地创造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外部保障。总之,教师的发展将促成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有效成长将促成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作者:杨会萍 单位:河南开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科研论文范文:高水平科研平台机械类教师教学论文

一、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

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室、教师、教科书为中心,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方法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对课程结构进行严格划分。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高校往往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其主要任务是对书本中的知识进行传授,并反复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老师把学生视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具体地对学生实施教学知识、发展才能、德性培养,但仍以教学知识为主。②老师为主导的应试教育方法。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老师作为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这一广大群体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室中埋头学习,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一味地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去听取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不移至理”,从不去举一反三、问个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提高。③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量度。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高校一贯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质量的标准,从而致使学生把成绩看得至关重要,由于机械性地接受老师所授予的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能够对知识掌握得滚瓜烂熟,但都是对所学知识的机械性掌握,无创新可言。这种传统机械类教学模式把学生对书中概念的掌握程度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质量的标准显然存在着不足,它终究会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高水平科研平台对机械类院校教学的促进作用

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培养的教学人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实习实验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教学为高水平科研平台提供了科研理论知识与品质的学生。因此,教师教学与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是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高水平科研平台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当今高校以教学为中心,不段提高教学质量为永恒不变的重要任务。而拥有高水平科研平台是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高水平科研平台能够提高现有的国内学科水平,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丰富当下的学科内涵,发掘并培养边缘新型学术带头人。本着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态度,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经验,不少导师已经出版了具有特色的书刊、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论文。并且,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凭借的相关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枓。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学生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加深了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2.高水平科研平台促进品质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内外历史经验表明: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平台,就很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拥有品质的教育质量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要想深入了解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就必须了解自己专业在整个国际环境的学术动态,地把握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将自己在高水平科研平台中获得的经验及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近几年,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等科研项目3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这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有利于品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教授29名,副教授32名,高级实验师6名。有外聘院士1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6名、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3名、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2人。

3.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大学的成长阶段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人生价值观、以及以后的人生道路都受到这一阶段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高校改革的成败,教育水平的优劣,往往取决于大学阶段对学生的培养。因此,机械类院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拥有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卓识,努力让这一措施成为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步棋。在我校本专业,本科阶段已有开设各种实习课程,如巩固与增强本科生知识的课程设计、开阔学生眼界的生产实习、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毕业设计。在研究生阶段,研究生除了上他们的基础课程之外,还额外地去从事导师下的一些科研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素质和学术能力。

三、如何实现科研反补教学

1.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教育方式。

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优化教师教学内容并存在着可行性,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入与教学相关的高水平科研平台课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体措施如下:(1)指导教师将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设立教学评估制度。(2)尝试建立科研平台研究成果改进教材的工作机制,并将最近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案中,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3)尝试开设一些反应现代前沿科技的选修课,建立将高水平科研平台项目转化为课程的工作机制。(4)尝试通过结合高水平的科研课题指导机械院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使他们对自己专业的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5)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内容,邀请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进入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授课,与学生们进行互动,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

2.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并健全高水平科研平台实践制度。

经过反复思量与探讨,高水平科研平台实践制度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尝试建设高水平科研开放平台,让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科技实践,使平台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呼应。(2)尝试组织一些与高水平科研平台相关的科研活动,科研活动要求对参加活动的小组进行竞赛选拔,并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3)尝试建立辅助型的师资队伍,对于难以理解、较为深奥的课题,学校应当组织相应的老师来帮助学生。

3.建立“高水平科研活动反哺教师教学”的保障体系。

及时,要明文指出培养的学生拥有参与高水平科研活动的经历,并通过其经历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能够对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二,学校在给专业学生安排课程时,要保障学生的专业课时与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此同时安排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三,学生可以跟随老师参与老师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以加深自己的学术见解。通过以上措施来保障“高水平科研活动反哺教师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探索建立与教师教学等价的科研活动评价制度:(1)在教师科研活动中建立与教师教学等效的评价系统,其评价结果参与教师各种评挑选举等活动。(2)在建立科研活动评价制度的同时,不要忘记对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的进一步优化。(3)保障教师育人质量,对于教师另一主要方面的评价来源于学生,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是对教师最直接的评价,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学生评价老师系统,以提高教师育人的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就高校而言,要正确认识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高水平科研平台既是高校独立职能之一,同时它又必须服务于教学工作,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和前提条件。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没有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要树立正确的办学观念,教学型高校不是不要科研,而是离不开科研,要敢于坚持科研,发展科研,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要声誉。因而,充分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机械类人才。让高水平科研平台与教学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局势。

作者:苏春建 王薛滔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科研论文范文:地方院校科研管理论文

1树立与时俱进的科研管理观念

新形势下,高校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逐渐增多,经费使用、管理等制度越来越复杂,科研人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研究科研管理制度。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是很高,有些人缺乏现代管理学知识和业务素质,单一的科研部门很难适应新时期的科研管理模式,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科研管理观念。首先,创新科研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协同管理模式已经刻不容缓,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对科研项目进行申报、执行、验收以及成果管理等过程,财务部门负责对科研经费进行系统管理,指导科研人员进行项目预算,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项目的资产做有效管理,以减少科研人员在项目管理事务上的精力,保障科研项目顺利实施。其次,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建立起一支懂业务、精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的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专业队伍,做到工作协调、管理有序、服务到位。科研管理人员也应从纯管理中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提高他们的科研管理能力,促进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高校需要改善科研管理部门的办公条件,加大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提高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对工作成绩的员工给予必要的奖励或晋升机会,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要制定切实有效的科研管理政策,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要重视国家研究目标及政策的科学指导,发挥地方院校学科优势,探索适合本学校情况的科研发展战略,引导科研工作的开展,确保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2建设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2.1探索科技创新团队成长机制

注重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地方高校自身有利条件,鼓励中青年教学科研者在职攻读学位,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培养,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议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不影响其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激发青年教学科研者学习的积极性。地方高校还可以根据国家《关于选拔公派出国留学预备人员的规定》,选派高素质的人才到国外留学学习。

2.2打造学科团队

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以科研带头人为中心的内部组织结构。地方高校可采取“公开招聘、公开答辩、公平竞争”的办法,每年筛选一次,选拔和资助科研骨干进行重点攻关课题研究,同时制定考核指标,将青年骨干教师吸收到学术梯队和课题组中,制定好的政策鼓励他们投身科研。

2.3完善考核制度

将考核任务落实到二级学院或科技创新团队内部,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完善科技创新团队的内部制度,科学配置团队资源,由“要我干”转变成“我要干”,使创新团队人员优势互补,在结构上形成一致的合力。高校应尽可能多为教师创造机会,在以教学为主的基础上,探索多样化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

2.4与企业联合培养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高等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设立课题联合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需要的科研队伍。

3建设高水平的创新科研平台

3.1着重打造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科研平台

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主要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平台来实现。结合十八大有关教育的精神,在“十二五”期间,由于地方院校财力的限制,应集中财力建设几个学校特色的科研平台。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按照“整合、共享、优化、提高”的要求,坚持“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原则。地方高校不像一些重点高校一样,经费投入具有全局性,确保重点大学在国内及国际某些学术领域保持经验丰富地位。地方高校应立足于满足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需要,强化科研资源投入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力量解决问题,服务于社会,更好地履行地方高校的职能,进而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3.2大师级人物带领团队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要高度重视大师级学者或战略性科学家的引进工作,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同时培养高校自己的大师级学者,利用大师对现有的科技资源进行规划与统筹,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设新的生长点。在信息化条件下影响社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社会问题的解决都是综合性的,这就决定了知识生产必须从单一学科知识的生产发展成为学科交叉的知识生产科研团队,的科研创新团队的总体绩效水平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能够产生的聚合效应,可以将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教师组合在一起,增强科研竞争力,进而以团队力量去争取国家重大课题。

3.3发挥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中作用

科研处要深入研究“十二五”规划和国家重大需求,要整合优势资源做好冲击部级重点实验室,认真思考和凝练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打造符合学校发展实际、体现学校特色的科研平台,通过科研平台积极争取承担大项目、大课题,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谢书阳 孙明奇 单位:山东省滨州医学院科研处 山东省委党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