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重要性实用13篇

科研的重要性
科研的重要性篇1

科研选题的依据。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身体健康和社会生产的需要,也就是满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从而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要选择好的、有创造性的课题,必须首先清楚依据,这种依据是否符合科研选题的原则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选题的需要性。在选定课题和确定项目时既要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出发,优先选择那些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课题,同时也要兼顾科学技术自身的要求。开展科学研究首先要考虑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是如此。发明大王爱迪生,仅向政府登记的发明就1328项。他有那么多的发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首先考虑科学研究的需要原则,正确选择科学研究的项目,把社会发展实践的需要作为研究主题,因而做出了影响人类社会的许多重大贡献。研究课题的选择,不但要面向经济建设,而且要考虑科学技术的自身发展。

选题要有创造性。科学研究的根本特点在于创造。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发明、前进。科学研究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它必然要求有创新,要有自己的独创之处,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科学研究。具体来说,理论研究要求做出新发现、提出新见解、得出新结论;技术研究就要求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测试方法或者把原有技术应用到新领域。选题的创造性原则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选题须具备可行性。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求实的活动,要保证选题的可行性,要加强科学情报研究,掌握科学动态,从而瞄准世界科学的前沿,以最快速度收集有用信息,做好索引和摘要,进行分类整理,以便随时查阅,从而得以熟悉了解本专业上的发展、现状、动向以及研究的前沿、重点、热点和焦点,作为科研选题的理论基础准备,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前瞻性思考,要以敏锐的目光,进行战略性远眺遥望,看出整个专业学科的新动向,发现方向性问题,找出关键,去探索“突破”。只有这样进行选题,才有可能在国际上成为先进的,开拓性和有发展前途的。例如到理论和实验矛盾尖锐的地方去选题,到不同观点激烈争论的领域去选题,到科学技术的空白区去选题,到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去选题,到实践提出了迫切需要的方面去选题……

选题要有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课题必须有事实根据或科学的理论根据,这就是说,课题的理论要符合客观实际。选题遵循这一原则,可以保证科研的方向,课题就有成功的希望。巴甫洛夫说:“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他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也不能飞翔。如果没有事实,那你的‘理论’就成了虚狂的挣扎。”选题要以被科学实践反复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有些人的选题确实也是以生产需要为出发点,但是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因此,科学性原则要求真实性、科学性。选题要尊重事实,接受已有理论的指导,又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

选题思路与研究方法和总体方案

科研选题是否新颖是申报项目的关键因素之一。题目选得新颖,角度选择恰当,定位定得适宜,特点表达明确,其申报项目的获准率就高,反之亦然。

定位是科研选题的重要一环。从宏观上讲,申报哪类课题,首先要清楚这类课题的申报范围,你所计划研究的内容是否与资助的范围相一致,按申报指南,要求认真研究选题范围,在申报指南规定范围内选题。根据部门和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选题,紧扣社会发展和产业政策,为科学发展和建设服务。

科研选题要有指导方向。选题方向是一个宏观性的问题。对自然科学研究选题分为3个问题:一是基础理论研究,要有新思路和高起点,要研究某一学科的前沿理论问题,其研究结果只能是第一,否则就失去了立项的意义;二是应用研究,要立足于解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三是产业化技术开发,要针对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或社会市场的需要,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满足社会的需求。

科研课题选题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及总体方案。选取科研课题,要根据实际具备的或可行的条件来确定研究课题。要分析自己所具有的实验条件、协作单位水平、课题组成员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实验设备、器械、试剂药品、信息资料、经费资源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环境是否有利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项国策服务,并且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选择科研项目,要做好前期基础工作。可以说是能否立项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一是自己在该方面具有哪些研究基础,近3年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研究成果是很难立项的;二是要搞清楚自己所选择的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都有哪些人在进行研究,在哪些领域研究,从哪些角度研究,用什么方法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领域没有涉及或研究得不够深入,针对前人的研究基础,自己计划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采取怎样的思路进行研究,同自己的研究基础结合起来,抓住问题的关键,在选题上具有新意和突破。

要对选题进行科研论证、查新。对一个很有价值的选题,却不十分清楚它的研究现状,或似是而非。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必须了解清楚选题的来龙去脉,然后才可确定申报。论证和查新是搞清楚问题的必要手段。论证一是自我进行研究,查阅资料,充分掌握了解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是请同行专家论证,请教选题的研究价值、社会意义和现状与未来。通过论证最后确定申报题目。在经过论证仍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就要通过国际联机检索进行查新。一方面能弄清楚某一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另一方面在选题确定后,查新证明在专家评审过程中是强有力的佐证,有利于课题的批准立项。

科学研究选题解决的问题

科研选题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具体研究课题。所谓研究方向,是指研究人员在一个较长时期从事研究活动的工作方向,它规定了研究者在一个时期内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所谓研究课题则是指科学领域中尚未认识和尚未解决的具体问题。

科研的重要性篇2

所谓“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是相对“立项项目科研模式”而言的,就是由数个研究人员或课题组自发进行的一些科研活动。自发组织的科研活动围绕国家尤其是地方经济建设,在专业学科领域,对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或根据兴趣、爱好与市场前景自行选择研究的方向。立项项目科研模式则是由课题组成员从事政府或一些大型的企业组织支持的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在中国目前的研究现状中,立项项目科研模式相对较强而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相对较弱,自发组织科研模式在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中并没有起到应尽的作用。而事实上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有其内在的优势,其创新性、灵活性较立项项目科研模式而言有时候反而更强,在一些基础研究中尤其如此。充分发挥高校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高校科研的快速发展。

一、自发组织科研模式对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性

1.自发组织科研模式对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自发组织科研行为对将来申报立项项目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个立项项目里都包含了许多原来的自发组织科研模式因素。课题组在申请各级各类项目时,该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自发科研行为,如进行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科学实验或调研工作,了解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技术现状、动态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加以分析,审时度势地找到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突破口。并且根据自己的优势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在长期的自发组织科研活动中,课题组成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科研水平,从而富有创造性地提出研究课题和主攻方向。在自发组织科研模式中,科研团队在反复摸索中不断地积累知识与理论,或以其他领域的知识、经验为契机,从而有所新发现,提出新的理论。这些自发科研行为产生的成果都可以作为科研基础来申报各级各类项目,以便于更好地完成相关科学研究。

2.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提高团队科研建设能力。自发组织科研模式中的科研行为需要有一个科研团队,通过自发组织科研行为可以使科研团队成员具备完成目标所必需的科研能力,尤其对一些新加入的成员比如新入校的教师或研究生,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科学研究及团队交流后具备必需的科研技能。对于自发组织科研模式而讲,一个团队通常就是一个课题组,团队成员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不同专业知识优势互补,这样的课题组可以做出更综合的工作,课题组成员之间也可以在工作中取长补短。如果大家都是一个专业,强项大家都一样,弱项也一样,那么就失去了团队本身应有的意义。自发组织科研行为中,科研团队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通过创新性研究、讨论交流,团队内部互相建议和互相帮助,团队有了良好的沟通,同时科研团队定期召开团队内部的讨论会,为大家的交流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调动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激发了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团队科研建设能力。

二、如何增强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创新性成分

1.充分发挥自发组织科研项目的灵活性。中国目前的科研总体水平有待提高,而且大多大型科研项目是政府机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组织进行的,由基层科研人员自发的原创性科研项目较少。而往往在自发的科学研究也会诞生一些有思想、有创意的成果或关键技术。很多人认为,科研应该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任何科研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线索。并且通过科学研究后一定要有成果的产出。笔者认为,对于有些项目来说的确是这样,比如政府或是大型企业资助的项目。一是耗资巨大,花费大量纳税人的钱,因此责任重大。二是立项时目标就已经很明确。然而对于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来说,比如一个学术问题的提出,一个新的实验现象的发现,这些都更多的需要创新性的想法,如果思想包袱沉重,想赢怕输,这样恐怕是很难有什么新奇的想法。要想有新奇的想法,思想就一定要没有包袱,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来进行科研。这样才能做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相结合。因为所谓创新,就是指的前人没有做过的东西。那么成败应该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在实验的进行中或理论的推演中会遇到很多原来预想不到的结果,从而导致既定路线的改变。而如果项目规定的太严格的话,反而抑制了科研的创新行为,自发组织科研模式本身的灵活性正好弥补了这一点。所以,对于一些自发组织科研模式项目,从绩效的方面来考虑,对于需要脑力很多的劳动,绩效是随着压力成反比的,从事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工作人员本身压力相对立项项目压力较小,更容易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同时由于科研人员出于自身奋斗目标实现的需要,自己就会奋进,同样可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积极鼓励自发组织科研团队的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是向着多学科、多领域联合的方向发展的,科技创新往往出现在多学科交叉领域。目前国内的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开展的还比较少,这不符合当今科研发展的潮流。鼓励自发组织的科研团队突破已有的学科壁垒,通过“强强联合”形成团队群,将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或思维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知识体系的渗透和融合,在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不断涌现出新思想,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达到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创新。同时鼓励团队成员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营造自由探索、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良好学术氛围。单个科技人员的知识、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学术是诞生在自由的学术交流基础上的。学术交流是学者们互相交流探讨,产生新思想新思路的最好方式之一。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参加学术性、专业性强的学术会议,尽可能的接触到国际主流的学术圈,使科技人员能够与各国的专家教授沟通交流,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信息,同时增加科技人员与其他兄弟院校的科技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把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学术交流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促进,有利于科技人员拓展视野、活跃思想,激发科研热情,推动团队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3.正确把握自发组织科研模式中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经常会出现一些热点研究问题,如何对待这些热点问题,是应该立刻跟风还是应该独树一帜。笔者的观点是如果自己对新出现的热点问题非常地感兴趣又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当然可以进行热点的跟踪。如果只是为了出成果,丢掉已有的研究基础去跟踪一些热点课题,并不可取。每个学科都有它的前沿,进入一个学科,并开展自己的研究,一定要站在这个学科的前沿,做别人没有做过,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国内很多学者经常有时候作了很久才发现这个问题别人很早就已经研究过了,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如果一味地重复别人的工作,是做不好科研的。一个好的科学团队要通过经常性的学术交流,经常查看最新的高水平文献,经常性的思考来实现始终站在国际最前沿进行科学研究。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应充分发挥已有研究的优势,全面了解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重点,瞄准学科前沿,增强创新意识,使团队的科研工作始终处于本学科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前景

目前在国内,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总体实力较弱,现有的一些自发组织科研模式项目创新性的成分也比较少,大多数是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改进,或者在相关的领域内拓展,真正独立的原创性自发组织科研行为较少。而且从事自发组织科研行为的团队建设也不够成熟,团队之间仍然缺乏交流和合作,要想真正的利用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优势为国民经济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发组织科研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些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够完善,许多本该享有的权利在无意中失去了。许多自发组织科研行为产生的成果可以申请专利,保护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自发组织科研行为的团队也可以多和一些公司和企业单位交流,结合生产中的一些常见的问题,提出一些既有应用背景,同时又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题目。自发组织科研模式还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资金短缺的问题,高校在这一方面应当对有发展前景的一些自发科研行为给予一定的资金、设备、人员方面的支持,来帮助完成并取得一定的效益。同时,自发组织科研的团队也可在有一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申报一些有资金资助的项目来继续完成选定的科研项目,以达到预期的科研目标。

搞自发组织科研模式一定要有自己课题组的特色,在选定科研课题之前可以多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新的工艺。但是不能更换课题过于频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也是做不好科研的,要做到创意与连续性、系统性并存,一旦选定一个课题,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坚持走自己的特色道路,最终会走出一条成功的科研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岸杰,叶小勇.论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增强科研项目的竞争力[J].硅谷,2009,(8):123-124.

科研的重要性篇3

一、科学研究对医学生的意义

(一)利于提升医学生的主体意识

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还是以教授为主,医学生在本科的医学教育中主要对医学诊疗知识进行学习,不重视医学研究,缺乏创新的观念。这决定了我们目前医学领域独特的医学建树较少,多为常规诊疗的局面。在和国外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由于医学创新能力的缺少,我国广大医学工作者一直在延续国外已经成熟的医疗技术和观点,缺少自主创新。因此在学习阶段加强科学研究教育工作也即提前为医学生打下预防针,为未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利于丰富医学生知识储备量

通过科学研究学生既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当前在我国医学生教育当中普遍存在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科研能力的现象,大多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书本还是书本,较为狭窄,而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就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学习之门。进行科学研究之前,学生们需要对指导老师指定的题目或者自拟的题目进行调研,其中包括发表文献的回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复习所有的相关文献之外,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献所阐述的问题,他们还要查阅更多的教科书、相关材料,这种学习过程属于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不同于老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传授,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生知识面,扩大了视野。

(三)利于提升医学生实践能力

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大量的实践工作。医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过程中,在分析提出问题后,自己必须动手解决问题。科学研究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实验结果往往与预期不相符,所以如何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如果调整试验方案,除了需要分析能力之外,还需要动手能力的提高。在重复多次试验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很明显的提高,这些毫无疑问对今后临床诊疗工作具有重要的帮助,可以使他们能够运用在科学实践中获得的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去解决临床工作中的问题,甚至创造出更加适合病人的新的诊疗方法。

二、加强医学生科研教育的必要性

(一)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我们国家已经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墨守成规已经不再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前进,我们整个社会,各行各业需要新思维、新思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无论是高等医学教育还是涉及民生的临床医疗工作都需要创新,决定这些创新的还是我们未来的栋梁医学生。他们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水平的高低及走向,所以如何加强医学生这些能力的提高目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转变以往医学教育中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增加以创新为主的教育思路,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的最新发展要求。

(二)培养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是我国医学今后发展的趋势

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临床医疗工作者。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所以要求所有医学工作者不断地进行学习。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医学也在不停前进,大学里医学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临床日益更新的变化。所以要求所有的医学生除了在掌握医学基本诊疗知识之外,还要具有自学、创造性学习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我们的医学院校广大教师除了教授最基础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手段之外,教授和培养学生的创性能力、自学能力及归纳整合能力是非常必要及必须的。传统的医学院校教育模式已经落后,医学生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在医学课程中加入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研究思想和能力的科学研究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仅是学习,还要创造。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医学生在今后的诊疗实践中能够提升独立思考及随机应变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后的临床工作对广大医生的要求一定会提升,只会死背书本的医生很难适应新的医疗体系,所有医生除了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之外,对疾病的深入认识,对疾病的开拓诊疗更加重要。

(三)加强科学研究教育是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甚至于与国外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合作往往都集中在学生们的科学研究交流之中,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性非常有利于这种合作交流。医学院校之间的竞争就是学生素质之间的竞争,抛开医学生入学前的基本素质、医学课程的学习及科学创新研究能力的提升代表着医学院校教育的水平,其中科学创新素质的提高对于广大医学生来讲是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对于整个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社会医疗水平的前进往往需要的就是这些医学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医疗工作者。在一些发达国家,教育一直侧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当学生们进入到医学院校后,教育则更重视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国外的医学院校强调文献收集、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在回顾了大量文献后,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这些培养对于今后的科学研究十分重要及必要,对比国内外研究生,我们发现国外的学生的确在提出问题等方面要远远高于我们本国的研究生,这正是我们医学教育倾向于学习型,而非创造型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国医学生教育模式应该更加鼓励教授指导学生多进行学术交流,就某一问题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且我们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开放某些实验室,以增强医学生科学实践经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国的医学生教育除在本科阶段需要增加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阶段更不应该被忽视。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虽然比较着重科学研究,但也存在地区、学校及科研水平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严重制约着我国广大医学研究生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前进的步伐。我们要合理安排研究生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时间比例,让医学研究生们能够在有限的几年中科研工作能力得到扎实的提升,但也要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只有这样综合素质全面的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才能崭露头角。

三、加强医学生科研教育的措施

(一)提升科研教育的重视度

科学研究对于医学生未来的发展极其重要,不仅关系着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系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提升。因此,不仅是学校,国家都应转变对医学生科研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其的重视度,从实际出发加强医学生的科研教育工作。当前重中之重就是要给医学生指定本科科研指导教授,面向医学生开放实验室,给予其参与科研的机会。由于目前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科学研究培养主要集中于研究生阶段,但是我们目前能够考入并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所以给医学本科生配备指导老师,使其在文献回顾及试验阶段均有专门老师代教,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对本科生都是不完全开放的,学生无法在一个全面轻松、方便、能够使自身潜能全面发展的实验室中进行学习和培养科研能力。所以建议在配备了本科生指导老师的情况下,让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可能只是一些比较容易的操作,但对他们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容忽视的。

(二)加强科研设备的引进和完善

科研设备是医学生在学习阶段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任何科学研究离开科研设备都将成为纸上谈兵,难以获得实际的成效。尤其是医学专业是极其严谨的一门科学,在任何一个过程当中都不能出现疏忽,轻者是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不解,重者或许在学生参加工作当中导致病人生命危险。因而,政府应加大对医学专业科研设备经费的投入,学校自身应加强对科学设备的管理,降低损耗以延迟设备的寿命,使其发挥更大的教育与科研功能。目前本科生教学中的仪器设备是以往陈旧的设备,在操作上对学生本身的培养性不强,学生毕业后往往很少接触这些他们曾经用的实验仪器,在科学研究中无法跟上最新的实验技术发展。所以高等院校除了改变制度,准许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外还应该加大投入,及时更新本科生实验所用设备。

(三)提升医学院校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除了医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之外,科研活动中指导教师的重要性也决定着医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水平。第一,包括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内,所有科研活动相关的参与人员必须更新现代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渗入科学研究技术的最新信息,最新的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跟自身相关的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广大教授可以在介绍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外,提供部分领域科学研究的临床素材,寓科学于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可以采取提出研究问题,让医学生采取自学、分组讨论及回顾文献等方法,使学生掌握领悟学术研究中的基本思路、基本程序,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性,以便于今后自行进行科学研究时具有更好的创新思维。其次,要针对具体参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老师放宽各种政策,提高教师的研究教育积极性;同时进行量化考核,并且做到奖惩分明。高校行政部门应该首先在各项政策的制定上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医学生的科学研究代教中,多服务于广大教师,提高教师的参与度,以达到广大教师愿意,并且踊跃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另一方面,同时在教授过程中,也要制定相关审核措施,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教授水平。鼓励以课题组形式,多进行组内及组间学术交流,多举办科研讲座,提高科研指导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科研的重要性篇4

科研作为高校四大基本职能之一,往往被很多青年教师所弱化。一些刚刚毕业就走上讲台的大学生们认为科研是老教师的事,与自己还很遥远;工作了3~5年的青年教师们,或者不知道科研该从何入手,或者经历过一两次科研项目申报后无果,认为科研是一项高不可攀的事业;工作了5~10年抑或需要通过科研成果晋升职称的青年教师们往往才开始下功夫对科学研究上了心,由于缺乏前期的基础准备,通常从申报课题开始到最终结项,也是花费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和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科研意识不到位;第二,科研能力欠缺;第三,科研团队不规范。

二、科研能力提高对高校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更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工作者们,作为学校领导更应该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

1.开展科研工作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高校的在校生多为90后甚至更年轻,他们思维敏捷,接收新鲜事物迅速,这就要求教师更应该紧跟学生步伐,将最前沿的知识在课堂中讲授给学生,而不仅仅停留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教材或者教学课件中。因此说,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2.科研能力提升有助于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各高校在经历了近几年的规模扩张后,已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而内涵建设的展开需要科研成果的保障。因此学校需要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要求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教学水平,又有掌握先进技术的实践经验,这样更有利于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通过科研活动,既能提升自身素质,又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升高校整体办学质量,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道路。

3.科研能力提高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校办出特色,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必经之路。因此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高校必须与企业或科研院所等其他社会力量保持紧密合作。如果学校的科研水平低,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没有适应性较强、市场开发潜力大的科研成果,便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

三、科研能力提高对青年教师个人的重要性

1.科学研究是教育终身化的需要

作为青年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紧跟时展的步伐。通过参与学术研究,及时学习和掌握本专业高新技术知识和技能。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反复推敲、找出新思路,并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本身的知识永葆年轻,永远跟紧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科研的重要性篇5
科研的重要性篇6

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的形势离不开科研的推动,在科研的指导下,科技成果技术推广体系完善的情况下,畜牧业的发展由传统的方式转变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方式。结合这一形势的发展,作为在校畜牧专业的大学生更应该参与到其中来。现在,从国家政策到高校制度,都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科研当中,大学生参加科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老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部级、省级或校级创新课题项目;二是,以在校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学生以完成毕业论文为目的的参与科研[2];以往在校学生中参加老师科研项目的主要群体是研究生,但随着我国科研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增加了大学本科生的加入,这些人群的加入,给我们的科研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同时,使相对“枯燥”的试验变的有活力。

大学生在校学习,经历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动手能力和一些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的实验及实习培养后,对畜牧行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就以家畜饲养为例,目前我国养殖由传统的家庭散养逐渐转变为规模化的饲养模式,这一转变不仅是养殖规模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科学的饲养管理下,养殖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学的饲养管理就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包括动物的繁殖、生长和发育等研究。如果作为畜牧专业的大学生,不具备专业素养,认识不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很难推动畜牧业的发展,自己在该行业的发展前景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有了专业知识的基础,在专业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大部分畜牧专业的在校学生能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也能意识到具备科研创新思想和掌握基本科研技术对自己在畜牧业的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同学积极参与到其中。

教师申报科学研究项目成败的关键是选题,同样,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创新课题还是毕业论文设计都需要做好选题。就大部分学生而言,其选题是在该专业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的范围之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工作志向自主选题,然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始立项、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完成等工作。

虽然学生的选题是在教师课题的基础上选题,文学艺术论文但依然需要学生进行一系列课题设计相关的工作(包括立项、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操作),让学生自己经历每一个过程,才能有成熟的科研思想。一项课题包含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明白三个问题:课题是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这些,明白了这三个问题也就完成了课题的设计,达到了立项的目的。搞清楚这三个问题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科学依据,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

立项的完成,就进入试验操作,这也是一项“繁琐”的 工作。学生要从原材料、试剂、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各方面独立、主动、按步骤地实施方案,做好试验结果记录,再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试验结果,得出试验结论,并对该结论加以讨论。有时候在试验完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败,这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并找出失败的原因。这一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能使其所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外还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遇到问题时的承受能力更强。

科研的重要性篇7

(1)课时减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随着课改的进行,提倡减少上课时间以学生能动性学习为主,各门课的课时数都在减少,然而,在减少理论课课时的同时实验课的课时同样相应的减少,那么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减少的实验课的内容得不到学习,或者内容不减但匆匆了事学得不精。

(2)医学实验涉及的内容大都难于理解,比较抽象,例如ELISA、PCR等现代医学常用技术,学生都是从微观水平理解其原理以进行分析,而学生在实验课中操作及观察结果则是宏观水平,即使得到实验结果,却不能深刻体会其反应原理,对于实验意义、适用范围的理解更是不充分。

(3)现有的教学模式:现有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用有限的课时匆匆讲完所学的很多内容,上实验课时也是老师先讲解实验步骤,自己再一步一步做,与其说自己做实验不如说体会实验过程,学生在其中很少能够得到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课程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更不会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学以致用。

(4)课堂实验开展的仅仅只是一部分有代表性、易操作、经济、常用的简单实验,对于那些需要昂贵仪器、比较耗时的实验大多并不开展。尤其是有些实验可能学生本身会很有兴趣,希望亲自感受而学校却并未开展的,这无疑对于学生的积极性会起到消极作用。

(5)实验课的资源紧张:无论在哪门实验课中同学们经常会被要求分组,从而多人共做一次实验,而开展的实验大都较为简单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而且有时好不容易可以共同做一次复杂实验,还因为资源紧张而被要求做教学实验,没有锻炼机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对实验的理解。

(6)医学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开展技术实验的落后:理论课上学生经常会了解一些先进的实验技术,充分学习常用的实验技术,可是在实验中我们往往面对的是过时淘汰的机器,甚至有的机器自己并没有上手调试的机会而仅仅是看,这样就会更加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自身产生懒惰、依赖心理。

2 科研型研究生的需求

经过调查发现我校科研型研究生对医学实验教学方式改革的需求主要有下列几方面:(1)通过理论课可以让学生初步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其应用范围,然后通过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确定自己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2)学生应该有独立动手的机会,可以体验实验中所要面临的各种问题,积累经验,即使出错也会找到原因进行纠正,这样才会不断的强化、深刻理解、从而可以应用自如。(3)无论是常规还是较先进的技术都可以得到锻炼,并且对于一些耗时较长、不需要观察过程的实验可以忽略其过程而较快的观察结果,省时省力。

3 虚拟实验室教学的重要性

3.1 虚拟实验室(virtual laboratory)的定义

虚拟实验室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是由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核心的虚拟实验和用于运行虚拟实验的网络结构等构成的实验室。其核心虚拟实验是指按照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计算机系统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各种虚拟实验环境,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运用各种虚拟实验器械和设备,对建立起来的实验模型进行实时仿真操作,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所取得的学习或训练效果等值于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虚拟实验的开展符合教学现代化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3.2 虚拟实验室的优点

(1)多感知性:虚拟实验室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除了一般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人所具有的一切感知功能。由于相关技术,特别是传感技术的限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感知功能仅限于视觉、听觉、力觉、触觉、运动等几种。

(2)交互性:是指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用人类的自然技能实现对虚拟环境的操作。通过身体运动等自然技能,实现对环境中对象的操作;运用虚拟模拟技术计算机则根据学习者的身体运动等,来实时调整环境中相关对象的状态。这种交互性可以使医学院校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办学成本。

(3)现实性:虚拟实验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实验,尽量创造其真实性,可以充分估计到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将试管放入离心机中,若未按要求放置,其可模拟出试管破坏,试剂损失的情景以提醒学生操作中应注意的相关基本问题。

(4)开放性:实验者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虚拟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学生随时可以进行模拟实验,这成为他们预习与复习实验的好帮手。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有效时数,提高了实验效率,对实现实验内容的远程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虚拟实验室在各个方面都显现出优越性,但其也有自身的弊端。例如长期处于虚拟环境中难免会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验缺乏实物感,不能预期突发状况;长期处于理想环境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积累经验同样产生影响;对于那些需要观察实验过程的实验也不能很好地体会。尽管如此,这些不足还是可以通过经常进入真正的实验室,切身感受实验过程而弥补。

4 结束语

实验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科学的发展主要依赖实验的发展,虚拟实验室是一项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它是与许多相关学科领域交叉、集成的产物。虚拟实验快速、方便、简洁,比较真实地模拟了整个实验的过程, 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可以操作实验,为科研型研究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实验学习环境,学生能够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名参与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培养科研型研究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接触现有条件不能开展的实验,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习。建设医学虚拟实验室符合当前高校的发展方向,将为实验教学开辟新天地,应该被各高校广泛应用,以提高高校学生的素质。这个领域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应用前景也是很广阔的。

参考文献

[1] 王志荣,黄一虹.诊断学虚拟实验室的创意与建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

[2] 陈源红,唐华英等.谈谈建设医学免疫学虚拟实验室的必要性.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

科研的重要性篇8

一、纵观全面,确保表格内容的切实性

表格内容就是园本教科研内容,内容的切实性与科学性、操作性直接影响教科研的过程与结果,因此在确定表格内容上要弄明白几个关系――上下、中间、左右。

(一)明确中间概念,自我正确定位

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研究的方式。如:区域共同体合作研究;园本课程开发研究;师德建设;基本功的训练;集体教学的组织、论文案例的撰写、年级组集体备课…… 我们要善于从上面众多的教科研活动中根据幼儿园自身的需要找到着落点,以它为中心开展系列教科研活动。一般着落点最多不能超过3个,着落点太少,则教科研单一;超过3个以上又使得教科研活动无头绪、不深入,加大教师工作量。

(二)顺应着落点,拉近上下左右关系

1.“上”是依据

首先,参照上级行政部门的计划;其次,结合园级的计划。

2.“下”是根本

教科研活动主要是来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因此,来自教师、幼儿的问题和需要才是内容的重点。

3.“左右”要兼顾

兼顾园际互动及姐妹园之间的交流、研讨……兼顾各级各类比赛与考核;各种调研、检查、督导、开放……

二、理顺内容,制定表格,确保内容可操作性

(一)由上而下决策型表格

园本教研是一所幼儿园发展的根本生产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则是行政组织,因此幼儿园日常行政管理、重大活动的决策、课题研究的实施、特色建设的方案等都必须由行政级别统一安排。由此而产生的活动则可以细化至表格内,告知具体时间,由谁,做某件事。

举例:课题研究内容安排表

时期 时间 教师 研究课名称 形式 要求

10.9

第6周 仇 语言《小青蛙听故事》 示范课 多媒体

郑 音乐《狮王》 一研

(艺术) 多媒体

10.23 第8周 郑 音乐《狮王》 二研

(艺术) 多媒体

11.27 第9周 姐妹园 语言领域 语言中心教研 多媒体

从上表可以看出,首先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分领域研究,与课题研究计划同步。其次对不同层次教师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研课形式及一课三研和示范课,都采用多媒体手段,为每年开展的市教育信息技术能手的选拔做准备。最后满足了区域联动的需要,将语言中心领衔小组的活动融入日常教科研活动。

(二)由下而上操作型表格

表格内容大部分来自教师的问题和建议,是在年级组为单位研讨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如:集体内容的安排、教师培训需要、课题研究课的名称与形式、游戏互评……

举例:集体备课安排表

周次 教研(30分钟) 活动安排

(30分钟)

第4周 备课――课题课

大班:仇、郑

中班:唐、魏

小班:陈、殷

1. 分享阅读――每次2本

第5周 说课―课题研讨课

大班:仇、郑

中班:唐、魏

小班:陈、殷

2.分享阅读――每次2本

由此表看出,为了让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有深度,扎实有效。首先利用集体备课进行备课、说课;然后再上课,评课,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集体教学的驾驭能力。而阅读分享的内容也是集体的故事,利用集体备课这一阵地,调动集体力量帮助教师充分分析和理解教材,为上好语言教学打下基础。

(三)融会贯通型表格

幼儿园内部事务也是多元的,除了教科研活动还有很多其他琐碎的事情。因此我们制定好上下行表格后,我们还要把这些表格放到一个大背景去和其他工作相融合,确保与园务、后勤等工作相互协调;与各种重大活动、开放相互礼让。

三、合理归档,定时定量,确保表格内容的合理性

作为园本教科研必须是在幼儿园开展,都离不开一个阵地“一日活动”。因此我们牢牢抓住一日活动这个中心大做文章,与其紧密结合。然后找到一日活动中几个时间节点,将教科研内容按一定性质划分,归类到相应时间段。切记教科研随意、随机开展。

四、以表为点,组织实施,确保内容实施过程的有效性

(一)制度保障

1.制度是保证任务完成的准绳与基石,所以一切教科研活动都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如:业务学习制度、培训制度、听评课制度……

2.制定相应考核、记录表:如听评课记录表、备课记录表、弹唱还课表、游戏观察记录表……这些表是对计划表执行过程和效果的有效见证,也是计划表得以执行的有效保障。

(二)行为性习惯支持

当一种行为坚持21天就会形成习惯,所以幼儿园一旦选择一种有效的教科研形式则可以长期沿用,不要轻易改变教研活动时间与形式。时间的固定、人员的固定、研讨方式的固定、听课记录表的固定……有利于教师寻找规律,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在年级组、幼儿园各项教科研活动中的作用。

(三)项目组引领

作为行政领导不仅要自己做到对教科研工作知其所以然,更要让每一位教师知道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骨干教师参与到教科研中,让其担任一定职责,再以点及面,带动更多教师参与教科研管理,从而提高教科研活动内活力和有效性。

举例:我园项目组分工表

教师姓名 岗位 项目组(兼职)

仇 大一班教师 幼儿园网站负责、考核组长

郑 大一班教师 大班投稿员

马 大二班教师 园本培训资料管理组长

科研的重要性篇9

二、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和改革实践的理论先导

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探索期。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理论的和实际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提出正确的指导方针和实施办法。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律及特点是什么;教育与生产劳动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教育管理体制如何适应经济、政治体制变革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现成的结论,也不能想当然地作出决定,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教育科研,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过程。

三、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途径

科研的重要性篇10

(二)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Management Innovation)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Ray State首次提出在企业经营活动当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将管理创新与产品、流程创新区别开来。管理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包括组织结构创新、运营模式创新、战略发展创新等多方面内容。对于管理创新的理解,有学者认为关于新组织、新经营管理模式、新市场、新生产方式方法、新过程和新服务的“软件”内容,称为“管理创新”。这里,我们将管理创新概括为企业根据自己的企业类型和经营目标,将管理要素进行重新定位和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管理创新是管理者借助于系统观点,利用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等,企业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活动所涉及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协调范式。

二、科技型企业的特点

(一)技术创新能力强

科技型企业也称高新技术企业,以研发团队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可以说科技创新能力是科技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不同于一般企业,科技型企业生产的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通过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来开拓市场。例如涉及电子信息、生物科技、新能源开发等主营内容的企业都是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内部从事技术和产品开发设计的科技人员、专业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比例较高,企业的核心研发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获得竞争能力和行业地位。在实际的生产环节,科技型企业通常把有关的劳动密集型的业务委托外包出去。将更多的人、才、物、力等资源放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

(二)产品附加价值高

科技型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通常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和极高的汇报率,因此科技型企业也是高收益、高成长的企业。企业在研发和创新的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知识或技术资本,而产品中所包含的创新技术或知识也就成为了产品的附加价值,被消费者接受。科技型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由于技术领先、知识产权的保护、品牌知名度等因素企业能迅速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从而突破传统行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实现资本的不断积累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从华为集团近年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技术创新和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对于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意义。

(三)产品更新速度快

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是科技型企业发展必备的要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人们对科技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简单或基本的产品功能已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科技含量高、体现产品特性和消费者个性的产品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因此科技型企业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在市场中推出新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科技类产品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产品的研发周期不断缩短也对企业的研发团队提出了挑战。

(四)高投入高风险

和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需要在产品更新和研发中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资源来保障企业创新和活力。因此高投入也是科技型企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同高投入随之而来的是高风险。科技型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中一旦获得成功将给企业带来极高的收益和企业知名度,但是一旦研发失败或者产品在市场中没有得到消费者的任何,那么科技型企业也将面临极高的风险,造成资金流断裂,甚至企业破产。科技型企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使对科技型企业的有效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三、科技型企业在实际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科技型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高附加价值的科技型产品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而这块市场也成了商家争抢的肥肉。随着知识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让企业望而却步的新知识、新技术也得到了共享和推广,高科技产品市场的进入门槛逐渐降低,科技型企业也成倍增加,导致科技产品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科技型企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不断的更新知识、技术,研发新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外,对研发速度、研发成本的控制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二)管理模式缺乏创新

科技型企业近几年迅速发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其他行业转型而来。在对科技型企业的管理中也延续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必要的创新和改革。这些企业中往往非科研人员数量居多,能真正从事到技术创新和研发中的科技人员屈指可数。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将较大的经历放在了产品的运营商,对研发环节缺少系统的管理,对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要素缺乏必要的监控。有些中小科技型企业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甚至延续了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缺乏分析,使企业很难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对企业极为重要的研发部门也缺乏保障机制,面对可能存在的研发风险,也没能建立很好的应对策略,缺乏对风险的管控。

(三)人才管理缺乏创新

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知识和技术的支撑,其中人才资源师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支柱。从目前科技型企业的人才管理来看,许多企业并没有对内部的人员管理进行必要的划分和有效的管理。对科技人才的管理与其他人员采用一样的标准,导致企业在人才吸收、培养等环节后,最终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也使企业受到了打击。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虽然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承担了较大的经营风险,但是人才管理缺乏创新确是企业无法与同行业对手抗衡的根本原因。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是科技型企业必须重点关注的管理创新环节。不能将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直接运用于科技型企业之中,进行必要的人才管理创新,使人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在知识获取、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中的作用,将使企业在行业中更具竞争实力。

四、科技型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一)管理创新是科技型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产品、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必须从以往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向追求可持续发展转变。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知识和技术是其立足的根本,而管理创新正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关注点和重心不在研发环节上,因此延续使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将制约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迅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研发过程管理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对研发过程要素进行分解和有效管理是科技型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因此,科技型企业应在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上,突破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以研发管理创新为主,增强企业对知识、技术以及科研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效度,为科技型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管理创新提升科技型企业行业竞争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想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关键是要不断进行创新活动,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科技型企业也不能例外。知识、技术和人才是科技型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要素,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市场竞争是压力同样也是动力,有效的研发管理、产品运营管理能使企业迅速的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满足市场的需求,减少竞争压力。成功的产品运营是企业获得高收益的前提,在产品运营过程中的管理创新能够提高产品投放市场后获得认可和成功的概率,因此,经营管理创新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行业知名度。

(三)管理创新降低科技型企业经营风险

高投入是科技型企业的主要特点之一,在科技型企业中大量的资金被用于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环节,研发周期长,机会成本高,投资风险大。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科技型产品的研发成本逐渐降低,研发周期也逐渐缩短,但是这也增加了科技型产品拖放市场后遭遇失败的可能性。产品投放市场后的反响直接影响着企业运营的成败,因此伴随着科技型企业高收益、高回报的是更高的经营风险。寻求科技型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和研发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企业管理模式能够使企业在高投入的同时增强企业应对高风险的能力。

五、科技型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

(一)知识技术管理创新

知识和技术是科技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随着知识和技术革新的周期日益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也日益缩短。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迅速适应外部环境,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在对知识和技术的管理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快,应建立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和技术创新知识库。整合大量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技术创新数据,并在企业需要时进行输入、共享和输出,最大限度的运用企业已有的知识和技术,避免资源浪费。整理企业历史研发数据也是知识技术管理创新的必要环节。在新产品研发中,利用历史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降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风险,整合并利用最新知识和技术创新数据,帮助企业预测技术创新发展方向,降低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中的风险。

(二)研发过程管理创新

科技型企业以创新研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为主旨。企业具有创新意识强,研发周期短,研发投入高特点。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区别于一般企业的最重要特点是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的研制作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这种前期投入大的生产经营模式必将承担一定的风险。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将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若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将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重创。因此科技型企业应在根据实际需求,创新对研发过程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研发管理监管流程,整合历史数据,并进行分析,提取研发流程中的要素或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控制,以减少可能存在的风险。

科研的重要性篇11

一、以科学化推进党建理论研究

党建理论研究归根结底是要发现党建内在逻辑,揭示其本质,探索其规律,为党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就要求坚持科学态度,秉持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方法,对党的建设所涉及的诸领域、诸现象、诸问题进行系统的而非零碎的、本质的而非表象的探讨,以发现党的建设所具有的必然性。

正如中国政治研究中的其他领域一样,不少人认为政党研究与意识形态的宣传紧密相关,带有阶级性、主观性和价值倾向性,难以做到科学化。曼海姆曾经认为,意识形态是非科学的,“意识形态是超越情况的思想,它们事实上从来没有成功地实现自己所设计的内容”[1]。这个观点我们不能完全苟同。但是,如果将党建理论研究等同于意识形态的宣传,就很难做到研究的科学性。宣传有纪律,科学无。科学是光明磊落而又无所畏惧的神圣事业,唯有科学化的党建理论研究才能不断揭示政党发展历史规律,才能为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提供思想资源和智力支持。

因此,推进党建理论研究科学化的第一步,乃是真正确立党建理论研究的学术自觉。科学是学术研究得以深化的前提,科学也只有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才能持续地得到传承和创新。

党建理论研究的科学化要求研究者坚持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抛弃任何个人的偏好,从事实出发,力求客观公正地解释党的建设中的因果关联,揭示其固有的客观必然性,并提出有客观依据和符合逻辑的对策。正如迈克尔·罗斯金所说:“政治科学训练的是一种平静的,不带感彩的政治分析,而政治实践通常需要坚定的流行的和简化的观点。”[2]一般来说,任何称得上科学的东西,总是基于某种规律的研究,“对于科学,就我们的目的来说,不妨把它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3]显然,党建理论研究的科学化所欲揭示的党的建设的规律只能是建立在政党发展的历史和政党活动的客观事实的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已有的原则、结论或者主观愿望出发。恩格斯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4]正因为如此,研究者应当防止主观随意性,力求客观准确地揭示政党的本来面目,使自己的观点不因政党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迈克尔·罗斯金说得好:研究者们,如果他们以此为职业的话,要努力研究事物的真实情况,而不是他们所希望的情况。

党建理论研究的科学化要求研究者坚持无私无畏的科学精神。如敢于创新的精神、怀疑批判的精神、坚持真理的精神、社会责任等等。科学研究总是意味着创新,创新是首要的科学精神。爱因斯坦在论述科学的几篇文章中一再提到科学对于打破陈规旧见的重要作用:“科学研究能够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5]党建研究者应当根据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做出新的判断和概括,这又需要敢于坚持、献身真理的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此马克思说道:“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赞同爱因斯坦曾经多次强调过的科学研究中的宗教般感情:“在我们这个物质享受的时代,唯有那些具有深挚宗教感情的人才是认真探索的人。”[7]

党建理论研究的科学化要求研究者坚持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巴甫洛夫曾经说过:“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科学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事物的更辽阔的前景。因此,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方法。”[8]笔者以为,当务之急是在党建理论研究中引进实证研究的方法,借鉴并应用当代科学方法论和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所发展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奠定经验研究方法论基础。丹尼尔·贝尔认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的社会科学“随着尖端技术的急剧进展,特别是在引进计算机以后,理论不再仅仅是一些观念或辞藻,而是一些可以用经验和可检验形式加以阐述的命题,再用专门的术语来说,社会科学正在变成象自然科学一样的硬科学。”[9]如果丹尼尔·贝尔的话尚有点过分的话,那么马克思的话则应该认真对待了,马克思说:“一门学科,只有当它用得上数量统计的时候才可以称得上一种真正的科学。”[10]党建理论研究中大量的表现为规范研究,如果在当下党建理论研究中能够充分地恰当地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在数量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那将是对中国政治研究的重大贡献。[11]

二、在增强现实性中推进党建理论研究

强调党建理论研究的科学化诉求,并不排斥研究的现实性诉求,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延安时期一再号召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当下中国实际情形之“的”,正蕴含着党建理论研究中的现实性主旨。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是个具有复杂性、艰巨性的问题,应当抱有现实性的态度,秉持实践的品格,立足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从中国共产党的实际运作及其所处的现实环境出发,寻找当代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规律。

首先,增强党建理论研究的现实性,应当从党的领导这一事实出发进行研究。上海交通大学胡伟教授指出:“任何对当代中国民主化的现实道路进行的探讨,必须首先正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持续执政的事实,并把这一事实作为考量中国政治发展途径的基本变量。”[11]这句话我认为还是很中肯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这是党建研究的一个历史前提和现实前提,那种以所谓的价值中立的名义,主张基本否定现实政党政治一切推倒重来的做法,既不科学,也不现实,无疑是不可取的,必须将党的领导和执政作为党建理论研究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前提。

其次,增强党建理论研究的现实性,要求持守建设性的态度进行研究。自古以来,有一种以批判精神为圭臬的学术传统。诚然,学术研究确实不能离开批判,但是,如果就如何推动政党发展,除了批判还是批判,而不提出任何高见,这样的研究无助于推进政党现实发展。当代中国的政党政治架构在很大程度上本身乃是建基于落后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和苏联模式的搬用上,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予以渐进式的改革,这就要求研究者以积极的态度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多提建设性意见。同时,政治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现实政党政治的技术性变革乃是现实政治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从这个角度来说,强调持守建设性的态度来研究党的建设,也是应该的。

再次,增强党建理论研究的现实性,要求立足中国实际、政党实际进行研究。诚然,我们不可一概否认政党哲学存在的价值,但党建理论研究本质上应是经世致用之学,立足中国当下实际,直面政党发展中的问题,乃是党建理论研究应有的使命。政治研究中有一种将他国的处方拿来应用于中国的做法,看起来相当新奇,甚至十分时髦,但是究竟有多大的实用性,却是很令人怀疑的。比如,西方出了一个“善治”,马上就引过来,看看善治对中国的挑战;西方出来一个新公共管理,也是立即引来,看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应当允许不同的学术思路,但这种做法无限夸大,走到极端,流于概念的炒作,就不足取。说到底,中国政党发展的对策,只能立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依据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从中发现中国政党发展的固有规律,从中找到推进党的建设的方略和对策,这才是现实的道路。马克思曾经精辟地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他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12]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党建理论研究应当从当下政党所处的社会生态中,从政党与社会、国家的现实关系中,找出政党发展的逻辑,提出政党发展的对策。这也要求研究者确立坚定的实践品格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敏锐地关注多样化、信息化、全球化时期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以更好地发展、完善党的建设。

三、在对跨学科的强调中推进党建理论研究。

早在1986年钱三强先生就指出:“可以预料,在某种意义上说,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科学的时代。”[13]多学科的交叉发展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跨学科研究的勃兴与发展,主要动力来自综合性理论的产生与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需要,而后者是跨学科研究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14]跨学科研究往往能提供新的视角、发现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党的建设不能独立于国家、社会、经济体系之外,其涉及多种学科视域,应当从跨学科的角度将党建理论研究予以深化、拓展。

如从政党组织学角度进行党的建设的研究。政党也是一个组织,其组织行为、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等等,应当带有一般组织的普遍性质,反映组织发展的共有规律;同时也具有作为政党的特殊性质,体现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政党组织学的理论来加强党建理论研究,可以提供不同角度、不同视域。众所周知,组织学在理论上强调组织激励和组织发展动力,以此观之,作为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的先进性将如何保持?一个党保持长期执政的动力机制何在?组织学在方法上强调经验研究,重视实证分析、定量分析、心理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如何在党建理论研究中予以借鉴?

又如从政党社会学角度进行党的建设的研究。社会是政党的土壤,政党是生长于社会中的大树,运用社会学方法和理论对政党进行研究,乃是揭示政党本质及其发展逻辑的应有之义。历史上,米歇尔斯曾经独辟蹊径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政党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大型政党不可避免地走向少数寡头统治,即所谓“寡头统治铁律”,并分析了这种现象发生的社会原因。米歇尔斯的研究应当说是政党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典型范例。[15]所谓的政党社会学,主要探讨政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政党的社会基础以及政党发展的社会条件等。如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带来的挑战、社会组织的兴起与党的建设、一个党执政与多元社会的契合问题等,都值得认真探讨。

再如从政党管理学角度进行党的建设的研究。政党是由众多的人构成的,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已达八千万之众,其自身如何管理,就是个十分严峻的问题。这就决定了从管理学角度研究党的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政党形象的管理、政党资源的管理、政党行为的管理、政党成员廉洁与绩效的管理、政党执政成本的管理等,都是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尤其是中央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命题以后,更是体现出加强政党管理学研究的迫切要求,因为党的建设科学化突出了遵从科学规律的重要性,内涵着一种管理主义倾向,呼唤着运用政党管理学对党的建设进行研究。

此外,还有政党心理学的研究、政党生态学的研究等等,这些都可以推进党建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参考文献:

[1]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194.

[2]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7.

[3]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9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5][7]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64.575.

[6][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33.

[8]宋禾.论方法[J].学术交流,1995(5).

[9]丹尼尔·贝尔.当代西方社会科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2.

[10]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73.

[11]胡伟.党内民主与政治发展[J].复旦学报,1999(1).

[13]钱三强.交叉科学:理论和研究的展望[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6.

科研的重要性篇12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针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实际,2014年6月我校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该文件指出了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有三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使得这三类人才所占学生的比例和培养方式有较大的区别,这种分类培养的理念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721”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特色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针对70%左右的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培养成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按照工程师的培养标准,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实现框架,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凝练核心知识领域,提炼专业核心课程,明确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目标、任务、要求和实施方法,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强调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调整课堂教学时数,每学期最后两至四周设立短学期,加大研究、竞赛和实践教学比重,充分利用好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其次,涉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20%左右的学生实施“1+X”双专业拓展教育,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既有语言类、理学类、信息类等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围绕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专业领域,跨学科、跨学院创建“1+X”专业复合教育模式;针对有关专业的学科特点,提炼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专业交叉融合,构建相互联系、互相衔接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推进学分制改革为契机,鼓励学生采取主辅修、双学位学习或跨专业选修课程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复合教育,同时借助校内外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最后,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选拔10%左右的学生,组建创新学院和卓越工程师学院,实施精英式教育,分别培养学术精英和工程精英。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创新学院学生实行“2+2”分段式培养,即在前两学年基础理论学习的前提下,第3-4学年全面实行导师制,注重学术研究方法和科研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对卓越工程师学院学生实行“3+1”培养模式,按照国际公认质量标准,加强校企协同,实施全程产学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

同时,“721”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给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修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辅修、双学位模式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导师制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积极推进研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相长;根据课程性质、内容特点,进一步完善累进式考核办法,加强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考核,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在上述改革措施中研究性教学方式被重点提到,由此可以看出研究性教学改革在“7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应用型,还是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程是工科院校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基础学科,工科数学研究性教学在我校“72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研究性教学方式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根本上讲,“721”人才培养模式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种改革尝试。工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能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理论考试能得高分,还应该能够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提高。大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重视数学应用意识,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强调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数学研究性教学以实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这一点上讲,工科数学研究性教学方式与学校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十分吻合的。

(2)研究性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源源不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方式能否充分激发人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所关心的。研究性教学将传统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成为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多方位教育模式。该方式在教学中注重挖掘知识发现的原始过程和所涉及到的思想方法,这不仅为知识的应用夯实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为知识的创新提供了原创性的启发,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特别是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性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3)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是研究者。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重在讲授,需要的是经验型教师;而研究性教学关键在思考和研究,老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更多的时候是一个组织者和研究者。例如,就电气类专业的数学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就必须了解该专业所学的专业课程,设计出涉及数学、物理和电子等学科开放性的研究题目。这样做既消除了学生“数学无用论”的想法,也贴近学生专业实际,使得知识的应用创新成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常规做法,学生也逐渐会习惯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成为一个自觉的研究者。事实上,这也是研究性教学的本质要求。

(4)研究性教学方式为期末考试试题的设计提供了灵感,带来了创意。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手段,期末考试的试题设计应该与教学方式相适应。而且,多年的考试试题或者考查方式反过来也会影响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态度和策略等。我校最近几年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末考试试题设计就呈现了寓研究与应用于一体的趋势。例如,利用贝叶斯公式分析2012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的“你幸福吗”的调查问题;运用中心极限定理估计黄鹤楼景区在黄金周期间的门票收入;通过二项分布的性质求解2013年某电视台播出的《舞出我人生》节目中选手能够晋级的概率等试题,这些题目的设计启发来自平时的研究性教学课堂思维,而且使得数学试题更活泼有趣,更实用。

科研的重要性篇13

(1)课时减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随着课改的进行,提倡减少上课时间以学生能动性学习为主,各门课的课时数都在减少,然而,在减少理论课课时的同时实验课的课时同样相应的减少,那么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减少的实验课的内容得不到学习,或者内容不减但匆匆了事学得不精。

(2)医学实验涉及的内容大都难于理解,比较抽象,例如elisa、pcr等现代医学常用技术,学生都是从微观水平理解其原理以进行分析,而学生在实验课中操作及观察结果则是宏观水平,即使得到实验结果,却不能深刻体会其反应原理,对于实验意义、适用范围的理解更是不充分。

(3)现有的教学模式:现有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用有限的课时匆匆讲完所学的很多内容,上实验课时也是老师先讲解实验步骤,自己再一步一步做,与其说自己做实验不如说体会实验过程,学生在其中很少能够得到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课程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更不会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学以致用。

(4)课堂实验开展的仅仅只是一部分有代表性、易操作、经济、常用的简单实验,对于那些需要昂贵仪器、比较耗时的实验大多并不开展。尤其是有些实验可能学生本身会很有兴趣,希望亲自感受而学校却并未开展的,这无疑对于学生的积极性会起到消极作用。

(5)实验课的资源紧张:无论在哪门实验课中同学们经常会被要求分组,从而多人共做一次实验,而开展的实验大都较为简单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而且有时好不容易可以共同做一次复杂实验,还因为资源紧张而被要求做教学实验,没有锻炼机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对实验的理解。

(6)医学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开展技术实验的落后:理论课上学生经常会了解一些先进的实验技术,充分学习常用的实验技术,可是在实验中我们往往面对的是过时淘汰的机器,甚至有的机器自己并没有上手调试的机会而仅仅是看,这样就会更加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自身产生懒惰、依赖心理。

2 科研型研究生的需求

经过调查发现我校科研型研究生对医学实验教学方式改革的需求主要有下列几方面:(1)通过理论课可以让学生初步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其应用范围,然后通过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确定自己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2)学生应该有独立动手的机会,可以体验实验中所要面临的各种问题,积累经验,即使出错也会找到原因进行纠正,这样才会不断的强化、深刻理解、从而可以应用自如。(3)无论是常规还是较先进的技术都可以得到锻炼,并且对于一些耗时较长、不需要观察过程的实验可以忽略其过程而较快的观察结果,省时省力。

3 虚拟实验室教学的重要性

3.1 虚拟实验室(virtual laboratory)的定义

虚拟实验室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是由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核心的虚拟实验和用于运行虚拟实验的网络结构等构成的实验室。其核心虚拟实验是指按照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计算机系统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各种虚拟实验环境,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运用各种虚拟实验器械和设备,对建立起来的实验模型进行实时仿真操作,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所取得的学习或训练效果等值于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虚拟实验的开展符合教学现代化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3.2 虚拟实验室的优点

(1)多感知性:虚拟实验室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除了一般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人所具有的一切感知功能。由于相关技术,特别是传感技术的限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感知功能仅限于视觉、听觉、力觉、触觉、运动等几种。

(2)交互性:是指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用人类的自然技能实现对虚拟环境的操作。通过身体运动等自然技能,实现对环境中对象的操作;运用虚拟模拟技术计算机则根据学习者的身体运动等,来实时调整环境中相关对象的状态。这种交互性可以使医学院校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办学成本。

(3)现实性:虚拟实验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实验,尽量创造其真实性,可以充分估计到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将试管放入离心机中,若未按要求放置,其可模拟出试管破坏,试剂损失的情景以提醒学生操作中应注意的相关基本问题。

(4)开放性:实验者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虚拟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学生随时可以进行模拟实验,这成为他们预习与复习实验的好帮手。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有效时数,提高了实验效率,对实现实验内容的远程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虚拟实验室在各个方面都显现出优越性,但其也有自身的弊端。例如长期处于虚拟环境中难免会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验缺乏实物感,不能预期突发状况;长期处于理想环境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积累经验同样产生影响;对于那些需要观察实验过程的实验也不能很好地体会。尽管如此,这些不足还是可以通过经常进入真正的实验室,切身感受实验过程而弥补。

4 结束语

实验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科学的发展主要依赖实验的发展,虚拟实验室是一项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它是与许多相关学科领域交叉、集成的产物。虚拟实验快速、方便、简洁,比较真实地模拟了整个实验的过程, 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可以操作实验,为科研型研究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实验学习环境,学生能够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名参与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培养科研型研究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接触现有条件不能开展的实验,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习。建设医学虚拟实验室符合当前高校的发展方向,将为实验教学开辟新天地,应该被各高校广泛应用,以提高高校学生的素质。这个领域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应用前景也是很广阔的。

参考文献

[1] 王志荣,黄一虹.诊断学虚拟实验室的创意与建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

[2] 陈源红,唐华英等.谈谈建设医学免疫学虚拟实验室的必要性.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