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科研单位的特点实用13篇

科研单位的特点
科研单位的特点篇1

一、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义及组织模式

(一)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义

近年来,基建项目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方式,在节约工程造价、预防腐败等方面发挥出了具体的作用,受到理论界和实践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关于基建项目跟踪审计定义,尚未有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其中曹慧明(2005)认为跟踪审计,是指将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对各阶段或期间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并及时作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改进、完善建设工作;使建设实施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运行,取得最佳的效益。笔者认为,基建项目跟踪审计,是一种全过程的造价控制,是审计部门对基建项目策划决策及建设实施各个阶段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

(二)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组织模式

从实践来看,单位开展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组织模式,基本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外包跟踪审计服务。单位由于人手等原因,采取服务外包的形式,将跟踪审计委托专业跟踪审计单位开展。二是自行开展跟踪审计。单位由于内部人员具有工程造价、建造等职业资格,基建专业能力强,可以自行开展跟踪审计。三是外包与自行开展相结合。既借助专业跟踪审计单位的力量,又充分利用自身人员熟悉单位的特点,将二者结合,共同服务跟踪审计。以上三种跟踪审计组织模式,各有特点:外包跟踪审计服务,能充分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在跟踪审计方面发挥专业力量,出具的报告更具有信服力;自行开展跟踪审计,能更好地结合单位特点,咨询意见更贴近单位实际;将外包与自行开展相结合的组织模式,使专业力量与内部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各单位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工作的侧重点出发,选择了不同的组织模式,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对基建项目各个阶段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监督。

二、科研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组织模式的选择

(一)科研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的特点

由于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核心业务是开展科学研究,其基建项目是为科研服务,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工作基础,因此,科研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建设呈现出如下特点:1.从建设内容来看,大部分基建项目要根据科研活动的特点,专门建设专用建筑物或者专用部位。在基建项目的设计阶段,需要使用该基建项目的科研人员参与,明确科研活动所需场地的大小、设备的摆放、辅助配套设施等。如某些生物研究,就需要专门的洁净室,在设计阶段,应提前明确。2.从资金来看,科研事业单位的基建资金,除了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或者各单位主管部门的基建投资经费外,科研事业单位会自筹相当比例的资金。由于自筹资金的压力,科研事业单位更需要控制基建项目的建设成本,有效利用资金,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满足科研活动需要。3.从基建管理角度来看,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基建项目并非每年都有,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未专门设置基建管理部门,和配置较多基建专业人才。

(二)科研事业单位跟踪审计的选择

科研事业单位,从基建工程特点出发,基于最优的原则,应选择符合自身的跟踪审计组织模式。由于建设内容的特殊性,专业的跟踪审计单位不了解科研活动规律,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基建项目的内在使用方向;同时,从资金角度出发,处于控制工程造价成本的角度出发,围裙律,就需要专门的基建完全委托跟踪审计单位,费用将较高,因此,外包跟踪审计服务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由于人才的缺乏,不仅仅是与基建相关的建造专业较强,还有工程造价专业也较强,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无法自行开展跟踪审计。因此,本文认为,科研事业单位,基于最优的原则,从成本和效益角度出发,应选择将外包与自行开展相结合的跟踪审计组织模式。

三、外包与自行开展相结合的跟踪审计组织模式的具体实施内容

(一)科研单位充分借助跟踪审计单位,做好各项管理

1.选聘优秀的跟踪审计单位。按照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等相关规定,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选择业绩良好、信誉度高、专业技术力量较强和审计费用合适的专业跟踪审计单位。2.做好沟通和协调。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科研事业单位强调跟踪审计单位是为基本建设项目服务,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不偏不倚,发挥专业的造价咨询意见。在沟通渠道和方式上,科研事业单位建立与跟踪审计单位专门的沟通渠道,强调跟踪审计单位不直接与施工方沟通,其造价咨询意见首先反馈给科研事业单位,由其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在协调机制上,科研事业单位建立与跟踪审计单位的定期协调会议,专门就双方了解的情况进行协商。这样,保证跟踪审计单位真正为科研事业单位所用,代表其利益。3.加强跟踪审计单位的评价和总结,把好出口关。由于大型基建项目的跟踪审计,是委托给第三方——专业的跟踪审计单位开展,科研事业单位有必要对其工作进行评价。在结算审计中,审减金额或审减率是委托单位评价审计价值、审计效益的重要标准,但跟踪审计的成效不仅仅体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了工程造价,还对建设过程进行了监督评价,使跟踪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在工程管理中及时纠正。这些工作成果是隐性的、无法量化的,所以不能主要以审减率来简单衡量跟踪审计的价值,应从各个角度全面客观地评价跟踪审计的成果。这样通过建立健全跟踪审计单位的业绩评价考核机制,引导专业机构发挥跟踪审计的最大效用,更加深入了解基建项目的内部特性,服务科研基本建设,同时,科研事业单位可以淘汰不合适的跟踪审计单位,培养一批了解科研单位基本建设特性、配合默契的跟踪审计单位。4.以内部培养为主,强化队伍建设。“没有合适的人,就做不好合适的事”。科研事业单位在依托跟踪审计单位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过程中,要把培养跟踪审计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科研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下大力气。

(二)跟踪审计单位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1.在合同中明确各自的权责。科研事业单位与中介机构签订审计合同,明确各自的职责。跟踪审计机构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按照行业规则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对审计结果负责;科研事业单位负责对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抽查与监督,监督其公平、公正依法开展审计。2.跟踪审计单位要制定详细、可行的跟踪审计方案,明确跟踪审计的程序、内容和要求、审计资料及审计报告格式等,规范自身行为。3.跟踪审计单位要选派优秀的跟踪审计人员,组织项目小组。小组内不仅仅要配备懂造价的土建、安装工程师,还要配备懂现场施工的建造师,和懂经济、财务等专业的人员。4.跟踪审计单位要在关键节点,在基建项目现场驻点,将重要信息拍照留存,以便日后工程的结算、索赔纠纷的处理,以此控制工程造价。5.跟踪审计单位建立严格的跟踪审计工作流程。在跟踪审计过程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建立严格的工作流程,并按照流程开展工作。跟踪审计应遵循监督而不是替代管理职责的原则,坚持在建设单位内部管理的原则上,实施再监督。6.保持学习的态度。由于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在跟踪审计过程中,跟踪审计单位对于特殊的事项,要向科学家虚心学习、请教,从科研的角度控制造价。

主要参考文献:

[1]邓芳,王娜.加强高校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13):90.

[2]张崇莉.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支海坤.高校基本建设中“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新思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4).

科研单位的特点篇2

1农业科研单位创新文化建设的内涵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一个具体的法人组织,是单位文化、历史文化的交融地,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传承。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农业科技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的科研工作精神和优良传统。实践证明,创新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也是新的价值观、制度、环境与氛围的重新建构。从农业科研单位来讲,建设创新文化就是要构建适应单位发展需要的观念、价值取向、科学精神、学术思维和行为规范。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实施创新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建设,形成特色体现精神内涵的理念文化;加强环境物质建设,构建以所徽为核心的标识文化(视觉文化);以制度管理创新为核心的制度文化,夯实“爱国、科学、奉献”为核心的价值文化;从组织管理、运行等方面营造适合农业科研单位或者有利于创新或者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管理运行架构体系、组织机构和单位内外环境氛围。

2创新文化建设的主题目标

结合农业科研单位具体情况,应积极借鉴7C理论,建议从工作理念、行为和形象体系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以“7C”为主题内容的创新文化,7C是涉及IQ、EQ的七种能力和目标:① 核心能力(Core Ability);② 实践技能(Capacity);③ 创新(Creation);④合作(Cooperation);⑤ 个性(Character);⑥关心(Concern);⑦ 交流(Communication)。总体上建立以制度文化、园区文化、标识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体系文化。具体包含:

2.1建立以和谐单位建设为目标的人文文化。包括人文文化(关怀)、激励文化、生活文化、工作文化、理念文化、工作关怀、个性文化等等。

2.2建立创新理念为目标理念文化。包括单位历史文化、院歌(所歌)院训(所训)、单位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操守)等等。

2.3建立以绩效管理为目标的绩效文化。包括奖惩文化、目标管理文化、绩效考核与评估等等

2.4建立以工作内容为主题的实践文化。包含科研协作、技术推广、科技实践、对外交流、工作流程等文化建设。

2.5建立以形象标识为目标的物化文化。包括单位标识导引、单位形象标识、单位旗帜、单位宣传资料等等。

科研单位要紧紧围绕创新文化建设的总方向总要求,充分认识创新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时代特点、要求,可以通过上述不同层面、不同内容、不同目标的体系建设,把创新文化与科研工作实践相结合,与科研主体功能相适应,实现创新文化建设的氛围化、活动化、文艺化、感觉化和情感化。通过创新文化建设,使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自觉成为创新文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3创新文化是农业科研单位构建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

3.1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新科技革命和发展对农业科研单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设一流科研机构的进程中,创新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是重要力量,要想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农业科研单位就要用创新文化、创新理念思维等凝聚一批高素质的科研队伍,着眼单位未来长久发展,建立和培育核心价值体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建设“宽容、竞争、协作、流动”的工作文化,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倡导学术诚信,树立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反对弄虚作假,以科研活动为载体,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性的科学思维促进农业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农业科研单位应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心工作和任务,从服务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促进现代农业科技进度,使职工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单位的创新文化建设更加具体灵活,更具有时代特征,更能体现出单位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3.2赋予创新文化新的内涵

科研单位的特点篇3

一、管理会计在科研事业单位应用的特点

管理会计的目标不同于财务会计的目标,管理会计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管理会计在不同的会计环境下还可以有不同的具体目标。随着管理会计学科的发展,管理会计也越来越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在当代,管理会计目标是科研事业单位价值最大化――科研事业单位价值的最大化最终通过所服务的顾客的价值最大化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思想是将科研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其一,强调了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将风险控制在科研事业单位可承担的范围之内。其二,既要有量的扩大,也要有质的变革和创新,后者集中体现在科研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上,从而使科研事业单位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其三,顾客价值最大化。匮乏和扭曲的管理会计信息将使科研事业单位面临严重的困难。高效的管理会计系统通过及时而准确地提供信息,将为科研事业单位创造巨大的财富。

二、管理会计在科研事业单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管理会计仅在部分地区、部分科研事业单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还有相当数量的科研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知之较少甚至一无所知,因而使管理会计的应用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部分管理会计内容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初步应用,但它们基本上还处在零星分散状态,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紧密的联系,尚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1、人员素质不高

管理会计的运用最终要通过会计人员加以实施,具体运用到科研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中去,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懂得现代管理科学、数学、统筹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还应当了解心理学、行为学等这些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据统计,在素质相对高一些的国有科研事业单位及县以上集体科研事业单位5000名会计人员中,大专文化水平以上的也只有25.0%,有会计师资格的仅占15.9%,而且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现有的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由于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趋于老化,因而很难将现代管理科学应用于实践。

2、观念文化落后

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提供管理会计信息以保证管理会计目标实现的行为准则,也是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必要保证。我国目前却并未对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作出规范,我国管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应该奠定在我国文化环境的特征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守法诚实、敬业、正直等做人的基本准则与管理会计特点的结合,是建立管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发点。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管理会计发展的观念主要有谨慎保守,使得管理者害怕风险,造成科研事业单位报酬的偏低。以和为贵的中庸思想,会导致责任考核中奖惩不明降低管理效率。过分注重社会责任,往往抑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些不利因素是我们在推广管理会计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体制理论不成熟

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一般包括:经营预测、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经营预算、成本控制、存货控制和责任会计等。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和财务控制等内容与管理会计中的经营预测、长期投资决策、经营预算和存货控制等内容重复交叉。现有的管理会计之所以给人们莫衷一是的感觉,主要在于它的名不正,言不顺,理不足。

三、科研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建议――应用管理会计案例与事项会计原理研究

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西方管理会计模式很难在中国科研事业单位直接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密切结合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促进现代科研事业单位制度的发展。在此我们推荐科研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案例研究。

1、管理会计案例研究应用的作用

我国自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从许多学者所作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迄今为止

管理会计在我国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究其原因,除了科研事业单位自身体制、领导人重视程度等内外部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典型案例的缺乏,不便于会计人员借鉴和操作。同时由于管理会计学科自身特点,案例研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使科研事业单位管理者在短时间内把握管理活动实质,并为管理者寻求最佳管理模式提供信息资料、提供思路,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研事业单位实践。尤其是联系到我国实际,深感加强案例研究更为迫切。案例研究就是对那些成功的运用上述多学科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科研事业单位的研究,充分揭示众多学科在实践中是如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地完成会计管理目标的。此外,管理会计要解决的是科研事业单位不同经济环境下发生的问题,因而其方法因地、因时、因事而异,案例研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的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它所提供的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过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将是一个十分艰巨、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是不现实的,而且如果没有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长期配合、密切合作,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其中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推广,形成示范效应。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科研事业单位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科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不要仅仅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字模型,不要生搬硬套那些众多的无法操作的名词、概念与方法,而要强调行为的研究与应用,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及时总结我国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同时管理会计只有适应管理上的特点与需要,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研究必须根植科研事业单位实际,以现代管理理论为依据,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研究阶段的特点,确定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有用性。

2、以事项会计原理重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以事项会计为基础重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全面理顺科研单位的数据流和信息流,从技术层面突破管理会计的发展瓶颈。重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整体框架从科研单位的战略出发,根据战略分析展开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等活动,并将信息系统与业务处理系统结合起来,在经济事件发生的一刹那即时采集、处理、存储和传递事件的多维特征数据,根据该事件的处理逻辑对其进行实时控制。大部分的事件数据都以原始的、未经加工的方式集中存放在数据仓库里,以支持多种信息的输出需求。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进入各种信息渠道,直接获取系统提供的通用信息,或者选择系统按相对稳定的信息需求所设定的模型对信息进行加工,甚至可以自行定义模型或加工规则以生成个性化的信息。通过该系统,可以从两个方面突破管理会计应用的技术瓶颈:其一,解决基础数据的采集难题。事项会计信息系统对数据的采集表现为以科研单位的价值链上的各类作业为主线,采集作业或事项信息。以事项为最小的“信息元”,以事项信息流为核心,按照事项之间先验的、复杂的逻辑关系,对数据加以采集、更新和传递。利用现代数据库技术,采集和存储事项“信息元”的全面和多维的特征值,集成历史与未来、财务与非财务、定性与定量等多种信息类型,从根本上满足管理会计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因此,事项会计不仅可以突破管理会计在基础数据采集上的瓶颈,而且为建立管理会计的实时报告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二,实现各种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管理会计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各种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不过目前这些方法大都作为独立的系统在科研单位中运行,相关应用软件尚未有机整合起来,结果是各管理工具独自运行,很难实现共享数据。借助重构的框架,可以使很多管理工具共享采集数据的“信息元”。例如,在采集某项作业多维数据的时候,只要加上“机器小时”或“人工工时”等时间维度,就能在取得作业成本计算所需要的资源耗用数据的同时,取得应用所需要的作业完成时间数据。即以“作业或事项”作为最小的“信息元”,同时考虑多种管理工具的基础数据需求,通过增加“信息元”维度的办法,就可以一次性采集符合各管理工具要求的数据。这种多维度的数据采集方式还有利于数据的多次分类和汇总,从而满足多种分析的需求。假如今后出现其他管理工具,也可以通过增加事项的维度和数据的分类来满足其需求。因此,事项会计能减少各种管理工具各行其道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为各种管理工具的整合提供思路和数据支持。

总之,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推广,形成示范效应。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科研事业单位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科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会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丰敏:浅析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及对策[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 余绪续:论体验经济与管理及管理会计创新[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科研单位的特点篇4

在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电子通讯、计算机等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科研事业单位承担着整合、创造、传送和运用知识的功能。科研事业单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拥有一大批知识型员工,代表了科研事业单位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总和,其核心任务和职责就是知识创造、利用和增值。①因此,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促进科研事业单位员工知识创造的保障,是使科研事业单位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科研事业单位知识创造影响因素

基于知识创造过程角度出发,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知识创造的螺旋》一书中,提出要发掘知识创造影响因素(或障碍),并建立打破这种障碍的完整机制,以促进实现知识创造。他们认为知识创造过程存在个人障碍和组织障碍两方面因素。前者包括有限调适和自我形象威胁;后者包括组织故事、程序及科研事业单位范式等。科研事业单位知识创造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其中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员工能力、员工动机及员工流失因素;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环境、智力资本、领导能力及交流沟通等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员工能力、员工动机、员工流失。其中个体层面的知识创造与应对新情况、新事件、新信息及新情境的能力有关。在此,员工能力特指员工对知识的吸收、利用及学习能力。②员工本身具备的相关知识越多,就越容易利用和创造新的知识。根据认知结构和心理学研究,新知识的产生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因为人类能从已存的对象或概念中,以突破性和新颖性引导一些新奇的连接,从而实现了创新。员工的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员工进行知识创造活动的动力,这种动力有内在的和外在的之分。内在动机是由知识创造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兴趣使然,所以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外部动机则由外部刺激所引起,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比如绩效目标、薪酬等激励性因素。因此,科研事业单位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提供激励,刺激员工进行知识创造活动的动机,培养组织员工的奉献精神,使其愿意相互分享、传递知识和经验,从而促进知识转化,不断创造新知识。员工流失是指知识型员工为科研事业单位创造了巨大价值。但也正基于此,员工高流失率也成为科研事业单位的一大特点。

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环境、智力资本、领导能力和交流沟通。组织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知识基础越丰厚,就越容易利用和创造新的知识。科研事业单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科研事业单位领导者的能力与素质。定性评价科研事业单位时,要重点考察科研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的能力与素质。③交流沟通包括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使沟通双方获取很多以前没有的信息和知识,通过沟通可以使他们加深对以前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创造。而沟通不畅则会影响员工间知识获取及共享。

当前科研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的现状

有效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力资本收益最大化的可靠保证,然而认识与实践总是存在一定的偏离,对于知识型员工及其生产力提高的探索还很有限,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不少。尤其是目前绝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多基于财务收益视角设计激励机制,且科研事业单位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手段单一,多以加薪和发放奖金作为主要的激励方式,忽略了知识型员工对精神激励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缺乏系统性和目标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造已然成为科研事业单位成长的核心和长远的发展战略,科研事业单位就有必要基于知识创造视角设计其激励机制以引导和激发员工的知识创造能力和效率。因此,分析我国科研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现状,认识到目前激励机制的缺陷与不足,有助于构建有效的基于知识创造的科研事业单位激励机制。④

根据统计,现在科研事业单位一般的知识都只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里,共享的状况极不普遍,且有大于50%的知识资产(例如专利)因为没有充分共享而被荒废,没有产生应有的价值。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应考虑如何激励员工愿意贡献自己的知识以使科研事业单位实现充分的知识共享。在知识创造活动中隐性知识往往具有更高的价值,员工隐性知识挖掘越多,对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就越为有利。目前的激励方式阻碍了员工隐性知识的挖掘,不利于科研事业单位的知识创造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计划经济时期的官本位导向、平均主义等在薪酬激励方面的实践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专业人才进行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即使某位知识型员工的贡献很大,最多也只是给予一定的奖金,无法参加科研事业单位的纯利润分配。这使得很多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并且流动意愿增强。

目前我国科研事业单位普遍较为注重对人才的吸纳和使用,却忽视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并缺乏完善的培训和开发机制,更不用说基于知识创造方面的培训措施。而且科研事业单位文化的创新力度小,也没有树立员工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尤其是缺乏有利于知识创新的文化氛围的培育。

基于知识创造的科研事业单位激励机制构建

图1:基于知识创造的科研事业单位激励机制模式

科研事业单位员工激励机制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内部环境构建的过程中,激励机制及其保障机制都是系统缺一不可的构成要素,只有这两个要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系统的合理建设和有效运行。笔者构建以知识创造为核心的科研事业单位员工激励机制(见图1),此机制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设计原则,第二部分是重点,即激励机制内容、具体激励措施及保障体系,第三部分是通过激励要达到的目标。

知识创造是科研事业单位是成长的核心,然而没有高素质的知识型员工,就没有科研事业单位的创新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本质是“自我实现的知识人”,这客观上要求满足科研事业单位知识型员工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尤其是自我实现需要,从而激发人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在充分了解知识型员工特征、需求及工作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与科研事业单位文化、组织结构等相配合的激励机制。⑤

彼得・德鲁克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学会如何创新,而科研事业单位能否创新的关键是员工是否掌握创新必须的知识。高科技领域里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如不进行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就会老化,创造力就会逐渐衰退。故知识型员工非常看重科研事业单位是否能提供知识增长的机会,员工对培训的需求愿望很强烈。因此,满足知识型员工培训需求愿望,员工及时地补充给新知识,建立基于知识创造的培训开发激励体系,将成为高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绩效评估是指通过设定员工行为结果评价标准,对员工行为进行引导。组织的活动离不开评估,评估体系是各项考核和奖罚措施的基础。评估体系的任务目标和标准不同,评估的结果就不同,因此评估体系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导向性。适应知识创造的要求,科研事业单位知识绩效评估应注重对员工或团队知识贡献的考核。针对科研事业单位知识创造活动的特性,可以改变传统的以个人绩效考核为主的做法,建立个人与团队双向绩效评估体系,鼓励员工冒险,鼓励员工学习,更鼓励团队的知识创造与分享活动。一个良好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一种战略行为的传导机制,能引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提升员工和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与效率。

知识薪酬是指将能比较确定其收益的知识创造成果与员工的收益联系起来,通过不同形式的报酬(比如加薪、技术入股及管理入股等)来激励科研事业单位员工。⑥激励理论指出员工为了满足需求才会有行动的动机,而期望理论则指出员工行动之前都会考虑对报酬有所期望。对于员工报酬的许多方式,不论是加薪、表扬或更好地工作调派等都在组织的掌握中。知识的经济性薪酬制度是指对组织员工的知识成果进行薪金或工资等方面经济性报酬的制度。通过知识的经济性奖酬制度,使员工得到最直接和明显的报酬。因此,组织可以针对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设计薪酬体系,以提高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与效率。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曾湘泉和周禹对薪酬激励与创新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内在激励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在报酬与内在激励对促进员工的创新行为有着显著的互补互效应。

激励保障措施

为消除科研事业单位知识创造活动的各种障碍,我们还必须为激励机制的实施和运行构建一个支撑和保障体系,为科研事业单位的知识的转化、共享与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场”的环境。在这个“场”中,需要有科研事业单位文化、组织结构及组织领导等来发挥“场”的催化和支撑作用。科研事业单位文化是组织内员工共同遵守和共享的一些观点与信念。它是无形的、不成文的、不易改变的并对员工的行为有深远的影响力。它不仅影响员工的激励因素,也直接影响员工的行为。

知识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科研事业单位的隐性知识是动态的,它是一切创新知识的源泉。隐性知识的形成,是个人的经验、对事物的感悟和深层次的理解等方面的长期积累和创造,是投入了巨大成本的。知识的分享可能会影响个人的权利基础,所以对与别人共享自己特有的知识和经验会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因此,为了打破员工间知识共享的障碍,除了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外,还需通过科研事业单位的创新文化来提倡知识创造和共享的价值观,不断使知识员工对知识创新有新需求,鼓励知识共享和利用。在知识传输上,要推广信任和开放式的沟通,让每个人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人交流。要鼓励员工贡献自己的知识、分享他人的知识。尤其是管理层要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员工事务,不断地促进员工关系,创造良好文化氛围。詹森和麦克林认为,不同类型的知识以及知识在组织不同层次中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结构;而不同的组织结构反过来又会影响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知识的转换和共享,从而影响组织的学习能力。

基于知识创造的视角,野中郁次郎分析了层级体制与任务团队两种对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提出了两者相结合的“超文本(Hypertext)”组织结构。他认为该结构既有等级管理制组织结构的高效应用现有知识的优势,又有任务团队制组织结构的便于新知识开发的特点。从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来看,层级体制是用联结化和内在化获取、积累和运用新知识的有效结构,但由于其控制倾向较强,对个人能动性有阻碍作用,不适于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利用。而任务团队更善于通过共同化和表出化获得新知识,但由于临时性特点,在持续利用知识和转移知识方面效率很差,尤其在利用形式知识方面。

埃德蒙森(Edmondson)在研究团队领导者对交叉功能的新产品开发团队的学习、知识利用以及绩效的影响时,提出团队领导者在帮助他们的团队成员构造和再构造知识和经验方面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知识的利用对于新产品开发团队的管理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在科研事业单位离职率较高的情况下,员工对其同事比较陌生。由于员工不了解其他人,也不知道他们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彼此间缺乏信任基础,从而降低员工从其同事获得知识的可能性。特别是当某些特殊知识和能力仅仅存在与某个员工的头脑中,这些被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将随个人离开科研事业单位,从未造成科研事业单位损失某些知识和能力,影响发生在剩余员工中的知识交换和学习。所以,为了保证科研事业单位知识创造的连续性,科研事业单位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保持具有独特或特殊知识和技能的知识型员工。职业发展激励既是知识型员工的要求,也是科研事业单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可以减少科研事业单位知识型员工的流失

综上分析可知,针对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征及组织知识创造的影响因素,在基于知识创造的科研事业单位员工激励机制构建中,包括了培训与开发激励子体系、知识薪酬激励子体系、知识绩效评估子体系及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子体系。本文在综合知识创造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从知识创造视角出发,构建了一套基于知识创造的科研事业单位激励机制。该机制既遵循了激励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又从知识创造的角度出发,把知识创造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有利于科研事业单位的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可以使科研事业单位获取持久的竞争力,使科研事业单位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张铁男,赵健宇,袭希:“组织知识创造的能级跃迁模型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13年第4期,第148~152页。

②李柏洲,赵健宇,苏屹:“基于能级跃迁的组织学习―知识创造过程动态模型研究”,《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5期,第24~25页。

③汪小梅,白利娟,袁薇:“组织知识创造能力分析与综合评价”,《软科学》,2006年第20期,第20~26页。

④韩智慧,李南:“知识创造的组织环境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10期,第77~78页。

科研单位的特点篇5

1 科研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特点

科研单位的图书馆拥有非常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有着坚实的信息基础,专业的资料和试验结果,有自己的馆藏特色。一般情况下科研单位的图书馆馆藏量大,但馆际较小,管理人员也比较少,所以信息资源的管理状况不甚乐观。随着近些年国家的发展,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科研资料也越来越丰富,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也正在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要实现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与互联网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够将这项工作做好。

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比如说科研单位的专业特性决定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保持对这个领域的了解,能够及时掌握本领域的发展状态和学科发展情况,并且要保持这些情报信息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由于图书馆的信息查询者一般都比较固定(比如说是本单位或者本领域)的人群,他们的特点就是文化水平高,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强,所以他们希望得到的文献资料一般是学术期刊、专业工具书籍、会议、学术论文和内部资料等,所以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应该紧抓广、快、精、准的特点,确保这些资料的准确性,拓宽多种查阅方式,满足信息查询者的需求。

2 科研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不够系统性化和规范化

在国外,科研单位的图书管理人员大多是非常专业并且富有责任感的团队,只有极少数的图书馆资源管理者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而且基本上素质都比较高,能够使用计算机来统计和管理信息。但在国内却恰恰相反,在快速变化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许多科研单位的信息管理者仍然不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更有效的组织形式,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策略,对管理的意识还很薄弱。

科研单位的图书管理工作是信息资源的核心,其中有价值的资料和文献只有被迅速地搜索到,才能够发挥其价值。就虚拟信息来说吧,进入21世纪之后,网上图书馆数不胜数,网上图书馆的形成可以使人们查阅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快捷、高效,网络可以使用户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和内容,也可以减少出门的麻烦,节约图书馆的书籍存储,保护自然环境。但是在很多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中,竟然没有网上图书馆这一个门户,局限性非常强,即使在实体图书馆的管理中,他们也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就目前看来,很多科研单位中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都是从一线退下来的员工,他们不仅年纪大、思维僵化,而且缺乏信息资源方面的的管理经验,缺乏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严重阻碍了科研单位图书馆发挥其价值功能。

2.2 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国内的科研单位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资源管理环境,图书馆需要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这就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陈旧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创新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大多数科研单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思维仍然没有改变,还是用老一套传统僵化掉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一些虚拟的数字信息,这显然已经不能迎合时代的需求和图书馆的发展。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国科研单位图书馆中的管理问题就是因循守旧,一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就很难得到创新和改革。由于图书馆是一份比较清闲的工作,所以其中的职员也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2.3 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科研单位图书馆并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亦没有适合现代市场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仍然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人力就是企业的成本,所以很多单位并没有一套完善的用人机制,以上这些原因都严重制约了科研单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 科研单位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管理措施分析

3.1 加强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随着科研需求的增加,各科研单位图书馆不断增加本馆的数字信息资源,给各个分散、零散的数据库研究者检索查询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为了解决以上困境,急需科研单位图书馆对其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并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研究者可以借助统一检索平台,选择不同的检索方法及信息资源类型,从各个数据库中筛选出所需的信息资源,以使研究者可以快速、便捷地检索,使检索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3.2 创新管理模式

首先,科研单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不仅对信息资源的先进性要求很好,对信息资源的数量亦有很高要求。在进行信息资源整理过程中,需要在保证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系统的前提下,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删除重复的信息,最终形成本馆独特的资源特征。其次,科研单位图书馆应重视科研机构的人才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针对本地和本馆特殊的条件和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发特色数据库,以便信息资源可以很好地为各学科研究者服务,为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3 注重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

科研单位图书馆需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充分利用本馆现有的技术人才,针对本馆的特色和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高本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二,重视引进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加快数字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

4 结语

科研单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需要在清醒认知自身发展优势和不足的前提下,结合财政拨款等经费情况和本科研单位的资源、能力及发展目标,不断学习,与世界先进的学术接轨,以循证学位指导,加强自身服务意识的培养,建立并完善信息资源系统,以满足各级科研人员的需求,促进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社会主义科研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研单位的特点篇6

一、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差别

农产品科研周期长、科研过程专业性强,同时农业科研单位多具有事业单位的性质,受体制约束和固有思维模式影响,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既区别于其他事业单位又区别于公司、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首先,农业科研经济活动受农业科研内容制约,更多地受到自然因素和科研项目、科研进度、科研成果等影响,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其次,农业科研经济活动不同于企业或者行政机关运作,既需要种种行政审批程序又需要科研成果与市场挂钩,兼有两者的特征。再次,农业科研活动往往动辄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期间的人事变动和其他因素使得其经济活动更加难于规划和掌控。

二、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管控中存在的难点和不足

农业科研单位大多带有事业单位的遗留思维模式,内部控制的的管理难点和制度不足可以从管控、制度和意识方面分析。

(一)内部控制缺乏统一的准则

从制度上而言,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没有专门的、行之有效的统一标准。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于企业模式也区别于行政模式,但是现阶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基本上只能参照企业或者事业机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并没有一套完全适合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活动的标准可言。从模式上而言,各个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管理模式大相径庭,依经验管理甚至于过多地服从“一把手”的命令的形式广泛存在。

(二)原材料、设备管理烦难

农业科研单位由于其科研需要往往必须采购更加专业的用品、用具和具有专门知识产权的软件,采购途径单一,不利于成本控制。同时对于种子、试验器材、专业软件等等的管理难度较大。比如说,农业科研单位所采购的种子有可能是昂F、稀缺的品种,保存条件严苛,并且有保存期限的限制,其管理容不得半点疏忽;农业科研单位所采购的试验器材有可能具有专业要求,保管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种种限制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材料、设备管理困难,增加了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

(三)内部控制制度成了表面文章

农业科研单位是专业性较强的单位,其工作人员需要更多的农业专业知识,但是,农业与经济活动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学术的氛围并不能增加内部经济制度的完善性。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经济制度并不完备,依经验管理、缺乏管控制度,预算、决策、监管等等制度流于形式,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制度大多名不符实。

(四)风险意识淡漠,风险评估缺失

农业科研单位业务范围相对单一,生产活动遵循较为固定的模式,因此更容易丧失风险意识。不论是内部风险还是社会风险的识别能力都较低。从客观的角度而言,风险无处不在,没有风险意识就不能更早地识别风险从而规避风险。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仍然是经济活动,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应风险,缺失的风险意识和缺位的风险评估都会给农业科研单位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这也是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活动内部管控存在的不足之处。

三、破解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难题的方式方法

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问题可以从体制和认识两个方向着手,这些问题要从内部制度、风险、预算、核算和审计等方面一一解决。

(一)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管控规则

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要从认识入手,通过营造相应的内部管控环境,强化内部管控机制实现。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要规避农业科研机构经济活动的风险,规范农业科研经济活动,首先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和相关领导的认识,从而营造内部管控环境。同时,健全相应的机制比不可少。西方法制社会的理念就是,制度永远比人可靠,姑且不论这种理念是否适合我们的体系,但是制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正在强调的“法治”社会的意义也在于此。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与环境与制度缺一不可。

(二)强化风险管理认识,完备风险评估制度和机构

如前所述,风险无处不在,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也是经济活动,同样要面临各种风风险,这些风险既包括外部风险也包括内部风险。不论是体制内的贪腐还是体质外的社会因素都可能构成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识别能力,完备风险评估制度和部门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意义非凡。

(三)强化预算管理,规范收支核算

农业科研单位由于受科技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不确定因素增多,预算难度加大,但不论如何,预算对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意义重大,不可或缺。强化预算管理,不仅要完善预算的内容,更要完善预算的形式,尽可能做到年度有预算,季度有预算,月月有预算。规范收支核算与强化预算管理同等重要,预算重在计划,核算重在实施,规范收支核算才能使预算不流于形式。

(四)巩固内部审计监督

审计制度是财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监管的制度形同虚设。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同样需要内部审计的监督。内部审计不仅可以管控外部风险震慑内部贪腐,更可以检验预算执行情况,规范收支核算。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和巩固内部审计监督同样要求增强审计意识,完善审计制度,同时设立专门的审计岗位,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配备相关的工作人员。

总之,农业生产关乎国计民生,农业科技事关重大,农业科技单位的内部管控也非同小可,我们要在认识、制度、实施、审计各个方面把关,严格控制农业科技单位金融风险。

科研单位的特点篇7

薪酬是指员工因为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所有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以及有形服务和福利。科研人员以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所产生的重大社会价值为外显,科研人员除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的特性以外,又具有其特殊性。科研人员蕴含的人力资本也要比其他群体丰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占主要地位,劳动价值和成果要求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其劳动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其效用,劳动过程具有创造性、艰苦性及个体能动性等特殊性。由于这些特点,在设计薪酬时,将薪酬结构分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三部分,并在绩效工资上有所侧重以增强激励效果,以体现保障性和激励性因素,体现效率和公平。

二、科研院所薪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科研院所薪酬存在的问题

(1)科研院所的薪酬管理,存在相当程度的“薪酬板结”现象。员工的薪酬虽然由基础工资、奖金、福利和津贴等项目组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加以区分。其主要原因是对薪酬四大组成部分的特性理解不够深入。基础工资体现不同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异。不同职位上的员工基本薪资水平不同,一般职位越高,基本薪资越高。同时基本薪资还具有高刚性的特点,往往只能升而难以降。

(2)奖金具有高差异性、低刚性的特点。奖金一般是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对单位的贡献进行分配,因此,在奖金分配上必定会产生差异性。奖金与基础工资不同,奖金的数额可升可降,呈现低刚性。

2、科研院所薪酬存在问题的原因

津贴是事业单位为员工提供的额外的生活补贴和特殊项目津贴。除了一些特殊工作环境中的津贴如高原津贴等,正式员工都能平等享受单位提供的各类津贴。津贴差异不大。而究其问题的原因如下。

(1)岗位管理极不规范。第一,未对专业技术岗位进行科学的设置和管理,基本上只要科研人员取得了相应的职称资格,就聘任到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果造成专业技术岗位形成倒金字塔形状分布,受聘为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居多,人才结构比例失调。第二,研究岗位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聘任条件、能力水平和绩效考核要求,各级研究岗位没有明确的数量和比例限制。岗位管理的不规范导致在科研人员的遴选时很难引入竞争机制,也就无法加强薪酬与岗位价值、任职者能力、资格及受聘岗位的匹配,也就无法增强薪酬的公平性和激励性。

(2)未通过岗位分析和评价确定基础绩效津贴的差异。由于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基础工作很薄弱,大部分没有通过岗位分析和评价确定岗位价值及基础绩效津贴的差异,基础绩效津贴的发放一般根据职称来进行,容易给科研人员造成心理不平衡,也给绩效考核制造了障碍。

(3)薪酬增长模式单一,导向作用片面。目前科研机构加薪模式为每年晋升一级薪级工资一种,形式过于单调,科研人员的增资额档次没有拉开,以资历定薪酬的传统思维模式没有根除,未发挥正常的薪酬激励职能。没能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价制度,导致薪酬难以与绩效考核挂钩。

三、科研院所薪酬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1、科研院所薪酬设计的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薪酬是对员工所作贡献的一种回报,在进行薪酬设计时,必然要充分体现员工的工作价值,保持员工创造与员工待遇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平衡。员工的价值往往表现在对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和努力程度,这要求企业在设计薪酬方案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明确员工职责和工作努力程度在整体经营成果中的相对价值,从而合理地确定员工的工作价值。

(2)激励原则。企业内部各类、各级岗位之间的薪酬标准要适当拉开距离,防止“大锅饭”之类的绝对平均化,充分利用薪酬的激励效果,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3)相对公平原则。首先,公平是企业之间的薪酬公平,又称为外部公平;其次,公平是企业内员工之间的薪酬公平,又称为内部公平;最后,公平是同种工作岗位上的薪酬公平,又称个人公平。由于不同员工的绩效、技能、资历等存在差异,在此原则下,同种工作岗位上的不同员工,所获得的公平的报酬在数量上是有差异的。

(4)尊重现实、着眼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科研机构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历史背景,同时要以有利于科研机构长远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岗位绩效薪酬体系的设计。在设计薪酬制度时,既要考虑薪酬的对外竞争性和对内激励性,又要在上级下达的工资计划总额内考虑具体财力的大小,找到其间最佳平衡点。

2、科研院所的薪酬结构设计

薪酬结构应该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三部分组成。

(1)基本工资根据2006年7月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标准执行,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两部分。基本工资按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后科研人员受聘的专业技术岗位进行发放,而不是按原有身份岗位进行发放。专业技术岗位分为十三个等级,一级至四级为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五级至七级为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八级至十级为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十一级至十三级为初级专业技术岗位,每级岗位发放相应等级的基本工资。专业技术岗位的聘任主要根据科研人员取得的业绩来进行。

(2)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其中基础性绩效是为了满足科研人员基本生活设立的生活性津贴。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月发放,具体发放标准结合当地物价水平、科研人员的研究岗位以及科研机构的财力状况确定。基础性绩效确定的前提是要对研究岗位进行科学的设置、对研究岗位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根据岗位价值确定基础性绩效的发放标准及差异,可以分为岗位津贴和生活补贴等。

其一,基础绩效津贴是为了满足科研人员基本生活设立的生活性津贴。基础绩效津贴按月发放,具体发放标准结合当地物价水平、科研人员的研究岗位以及科研机构的财力状况确定。基础绩效津贴确定的前提是要对研究岗位进行科学的设置、对研究岗位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根据岗位价值确定基础绩效津贴的发放标准及差异。第一,研究岗位设置。研究岗位的设置要以科研机构学科建设及各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依据,统筹兼顾近期、远期发展规划,以使人才资源配置与事业发展相匹配。研究岗位的设置、聘用与专业技术岗位相对应。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分为十三个等级,研究岗位可设置为四级十三个档。一级研究岗位为学术带头人,二级岗位为课题组长(项目负责人),三级岗位为科研助手,四级岗位为一般科研人员。一级研究岗位可再设一档、二档、三级、四档,分别对应一级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二级研究岗可再设五档、六档、七档,分别对应五级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三级研究岗位可再设八档、九档、十档,分别对应八级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四级研究岗位可再设十一档、十二档、十三档,分别对应十一级至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根据科研人员的编制数量,按金字塔形态分布以合适的比例来确定各级各档研究岗位的数量。研究岗位的聘任与专业技术岗位的聘任基本一致,以科研人员的业绩为主要条件,可执行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第二,对研究岗位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岗位分析和评价确定研究岗位职责、任职者资格,确定每一岗位的价值、绩效考核应达到的指标要求以及各岗位的基础绩效津贴标准。可选择创新能力、科研素质及水平、处于科研团队的位置、教育和经验作为研究岗位评价的基本要素。其次确定要素的权重。接着,确定各要素及各要素等级的点值。确定总值之后,各要素的点值就是权重乘以总点值。然后,对各要素的点值进行内部细分,以等差的形式确定最高要素等级和最低要素等级,最后,将被评价岗位各要素所得点值加总,即得到整个岗位的总点值,由此确定每一岗位的相对价值,分数越高表示该岗位越重要、价值越大。第三,确定基础绩效津贴发放标准。根据以上研究岗位设置、分析和评价的结果,确定基础绩效津贴的等级及发放标准。基础绩效津贴可根据科研岗位四个级别作出四个等级的标准范围,每个等级范围划分不同档次,每档研究岗位核定相对应的基础绩效津贴标准。

其二,绩效奖励由“绩效津贴+个人绩效单项奖+收益奖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绩效津贴。绩效津贴是指根据科研机构的经济效益和业绩情况、团队(课题组)及科研人员的业绩共同决定向科研人员核发的劳动报酬。第二部分是个人绩效单项奖。个人绩效单项奖根据科研人员个人取得的绩效进行单项奖励。奖励的项目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或国家发明奖等获奖情况;获省部级科技奖及有关荣誉称号等;获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等;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等项目成果鉴定以及编科技专著、规程规范;在国外科技期刊、国内核心科技期刊、国际学术会议等论文论著发表情况。第三部分是收益奖励。由科研机构根据每年的收益情况和科研人员的年终绩效考核分数,确定每人发放数额,按年发放。

(3)津贴补贴是指在事业单位苦、脏、累、险及其他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国家统一制定特殊岗位津贴补贴政策和规范管理办法,规定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的项目、标准和实施范围,明确调整和新建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的条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在科研人员薪酬结构设计中,重点要体现岗位与绩效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薪酬的激励性,以满足科研人员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需要,这样才能培养以智力创造为主的核心竞争力,推进科研院所的科研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贤华:军工科研院所薪酬改革实践效果研究[J].管理纵横,2007(3).

[2] 陈燕羽: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薪酬体系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09(6).

科研单位的特点篇8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策略

农业发展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发展推动着我们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是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国家的现代市场经济开发尤为重要。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来看,主要职责是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管理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及处置。

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的特色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是开展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研究,通过对农业的研究推广,让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达到最大化。可见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研究农业科技、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技成果等应用服务活动,其特色主要有:“多样性、复杂性”、“技术性、专业性”等等,以下是笔者具体的研究。

1.1复杂性、多样性

“复杂性、多样性”这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具有的最明显的特色,主要是因为农业科研项目复杂多变、所涉及的领域也多[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经管的科研项目是在不同阶段、领域和重点学科的,一般来说,农业科学院涵盖了经作所、园艺所、粮作所等多个专业研究所。因此说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多样性”是不言而喻的。

1.2技术性、专业性

“技术性、专业性”也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特色,满足下面两方面的需要。一方面,要求所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具有较多品种来满足不同的需求,也需要较高的规格和精度,这些实验仪器设备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专业性,例如资产设备具有较强的专业局限性与较高的精密度,那么它所使用的面是相当狭窄的,同时也就有具较低的利用率。

2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

2.1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脱节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很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产物管理严重脱节,一些单位在添置资产之后不能及时地将其登记入账,导致这些资产处于长期帐外运行的状态;一些单位不能及时为长期不使用甚至报废的资产办理审批手续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导致单位资产的数量虚增[2];一些单位缺乏健全的固定资产台账,甚至根本就没有对固定资产台账进行设置,而只是简单地进行了总账核算,从而使账账核对的制约功能严重丧失。

2.2资产管理没有充分实现信息化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在资产管理方面,很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导致很难在新时期对大规模和种类繁多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一些单位虽然在资产管理中利用了资产管理软件,但是所使用的软件具有单一的应用功能,分析决策和绩效评价等功能严重匮乏,而只能进行较为简单的资产管理。因此说,许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并没有充分实现信息化。

3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策略

3.1有效融合资产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有关领导应该指导建立起本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并制定专门的人员对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负责,控制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保管、处置等关键环节,从而有效防止资产流失。同时,负责统一采购和协调使用各课题资产,使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财务部门应该依据相关资料,对资产的购置和报废等业务进行及时的账务处理,同时密切联系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做到账面信息彼此相符、账面信息和实际账款相符,使资产的安全完整性得到切实的保证[3]。

3.2切实实施资产信息化管理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充分利用近年来财政部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来的契机,积极落实,以对应本单位的事物资产和账面资产,并将它们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登记,从而实现数据共享,做到网上信息和账面信息相符、账面信息和实际账款相符,使各单位网上资产总额与实物资产的一致性得到切实的保证。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资产管理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资产管理能够极大提升资产的利用率,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促进单位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魏冬松 李西乾 车宣彤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科研单位的特点篇9

因科研单位掌握着单位的核心技术,在单位中处于核心位置,影响和决定着单位的命运。科研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不仅决定科研工作的正确方向,也决定着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单位的兴衰。同时,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给单位提出了建设和谐单位的新命题。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使命就是促进改革、维护稳定、构建和谐。新时期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增强实效性,提高执行力。具体而说,就要改革和调整思想政治工作中那些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通过思想政治

工作的自我改革来完成促进改革、维护稳定的使命,就是以改革促改革,以调整促调整。

一、加强观念创新

更新高新科研单位领导与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前提。首先是平等的观念。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教育活动,单位的各级各类、专职或兼职的政治工人员、单位党委领导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对受教育者具有主动教育、有意塑造、指挥引导的威权,职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受众,一般处于服从和接受教育的地位。这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实施者与受施者在教育活动中地位上的差别。再次是服务的观念。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无论是党的工作者还是团的工作者,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都不能就思想问题谈思想问题,而必须紧密结合单位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

问题相结合。

二、确立目标宗旨

我们认为,高新科研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引导人们认清单位坚持什么禁止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是培育单位的核心价值观和单位伦理,能塑造单位精神,强健单位魂魄。归根到底是打造单位文化,并通过单位文化的凝聚、激励、约束、协调、辐射等功能,在文化力的作用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和谐。为此,要转变思想认识上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党的建设的目标,形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良好氛围;要转变工作指导上只说不做的行为方式,对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要转变工作措施上平均用力的做法,把工作重点放到单位思想政治的难点和薄弱点上,有针对性地加以研究分析和解决。

三、坚持科学的理论

科研单位的特点决定了其崇尚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特点。因此,做好科研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突出其科学性,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现代化。系统化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总体统筹考虑。科学化就是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引入科学的分析方法。常态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日常的科研生产实际工作密切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科研生产的日常工作中去。现代化就是要充分依托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注意吸收借鉴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平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努力开拓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同时在新时期下,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 重要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结合单位改革、发展、稳定做思想政治工作,为提高单位和单位科研单位的经济效益服务;就是要建设先进的单位文化,帮助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坚定搞好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展现单位的精神面貌和活力。

四、体现以人为本

高新科研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很好地体现代表最广大职工群众的要求。(1)代表最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是高新科研单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单位基层思想政治组织,在单位贯彻、执行、制定方针政策时,要从职工群众的意愿出发,通过制定和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来实现。(2)从代表最广大职工群众的要求出发,找准高新科研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第一,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重视发挥工会的作用,维护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合法权益;第二,必须加强组织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组织上、作风上、纪律上保证党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第三,必须提高单位领导者和所有党员的素质,正确处理员工利益多样化与单位根本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第四,必须重视高新技术单位各类人才的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人才群体的作用,说到底就是单位的方向问题。只有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让员工感觉到是在为自己、为国家创造财富,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

五、构筑思想政治工作的多种活动载体

要善于把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单位全体职工的切身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既能实现目标又能调动职工积极性并吸引其参与的新型活动形式,组建并利用工会等合法群众组织开展活动,寓教于乐,拓宽工作渠道。工会起着关心职工、服务职工、凝聚职工的作用。工会的优势,就是党建工作的优势。高新技术单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依靠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工会的优势,并以此作为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切人点和突破。注重把强化科技意识、技术创新意识、风险竞争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潜移默化、上下努力、精诚团结和奋力拼搏,促使单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员工人文精神的提高。在活动内容上。要以单位科研活动为中心,把握科研中的特点和难点、职工思想中的疑点和生活中的热点,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组织工作的归宿点。在活动方式上,要做到政治干部兼职化,活动内容与形式多样化,活动时间业余化,组织生活制度化,以此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操作性。

总之,在新时期,科研机构向单位化转制,是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件大事,这同时也给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题,对于如何做好当前形势下的思想政洁工作,我们还要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谢绍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开创新世纪民营科技的新局面[J].中目科技产业,2002,(9).

[2]陶庆,非公有.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J].中目共产党,2002,(8).

[3]王祖强.非公有制单位党建与非公有.经济发展的互动研究[J].中央社会主叉学院学报,2001,(7).

科研单位的特点篇10

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美术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课题调研工作,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提出一批有利于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对策措施。通过深入的课题调研工作,进一步增强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明晰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健全保障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基本要求

按照学习实践活动“着重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发展措施”的要求和“八要”:要精选调研题目、要组织精干队伍、要深入基层一线、要进行民意调查、要找准突出问题、要研究解决对策、要形成调研报告、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要求,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美术院校”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审视学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通过学习调研,提高认识,形成共识之后,调研的成果将体现在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各系党政班子的调研报告和分析检查报告之中,将体现在校、系两级的整改方案之中,体现在相应的政策调整、制度完善、措施之中。

课题调研分为学校层面和各部门、二级学院、系中干层面的调研。

(一)、各二级学院、各系、每一个中层领导干部都要做好调研。各单位中层领导干部要在以往调研的基础上,或独立或联合成立专题调研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学校、系科发展及部门工作实际,进一步深化调研课题,着力从八个问题查找并研究解决事关学校和院系科学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热点问题。

(二)、学校层面的调研按照领导干部带头领学的要求,将进行重点课题领导牵头分组调研,其中,1、2、3、6、8课题为上报重点课题。

1、课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的宏观思考

*

协助单位:研究生处、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及其他相关二级单位

调研内容:围绕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全市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着力查找并大力解决我校在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发展规划等方面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同时也要总结我校近年来改革发展的成绩和经验,正反对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学校定位,提出修订完善学校的各类发展规划的具体建议。

成果形式:提出“*美术学院发展战略规划”修订完善的建议方案

2、课题:关于学科建设的突出问题和对策

*

协助单位: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及其他相关二级单位

调研内容: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查找并研究如何解决我校在学科建设、办学特色等方面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重点是要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切实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突出办学特色的工作建议。

成果形式:提出修改完善我校《“十一五”学科建设计划》的建议及工作措施。

*

协助单位:党办、组织部、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研究生处、后勤处及其他相关二级单位

调研内容:按照“科学设岗,宏观调控;优化结构,精干高效;按岗聘用,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以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为契机,充分体现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分析师资队伍结构,探索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强化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岗位职责,完善科学合理的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严格的岗位绩效考核制度。

成果形式:学校岗位设置方案和五个实施细则的修订完善和工作建议方案。

4、课题:关于建立分配激励机制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

*

协助单位:工会、教代会及其他相关二级单位

调研内容:根据国家工资改革的意见,结合岗位管理要求和学校实际,坚持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挂钩,鼓励创新创造的原则,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职工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健全良好的用人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成果形式:初步建立健全人事分配新机制的政策建议和工作方案。

5、课题:关于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效能监察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

*

协助单位:组织部、宣传部、审计处、财务处及其他相关二级单位

调研内容:健全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按照“*美术学院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方案”。把惩防体系建设纳入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加强对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国有资产管理、招生考试、干部任免中渎职和浪费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督,深化校务公开,推进学校效能监察工作。

成果形式:完善廉政建设责任制度。

6、课题: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

*

协助单位:党办、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团委及相关二级单位

调研内容:主要内容是:围绕高校党建工作大格局,着力查找工作中与“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的要求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重点是要提出进一步对“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添措施,打造我校党建工作亮点和特色,助推教育质量提高,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的工作建议。重点是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党总支、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着力查找我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是要研究符合我校特点的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有效方法、途径和载体,提出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工作建议。

成果形式: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方案。

7、课题:关于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

协助单位:后勤处、保卫处、宣传部、财务处及其他相关二级单位

调研内容:围绕和谐校园建设,着力查找我校“三风”和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条件以及稳定等方面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是要提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多办让师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好事实事的工作建议。

成果形式:提出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环境优美、和谐安定的新校园的建议方案。

8、课题:关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质量工程”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

协助单位:学生处、团委、研究生处、财务处、实验教学中心、网络管理中心、图书馆及其他相关二级单位

调研内容:围绕高校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和质量工程,着力查找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是要提出大力实施“质量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并且,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工作建议。

成果形式:细化建设方案,完善评价标准,健全督导机制,实现评估验收的工作建议和具体措施。

四、课题调研任务与步骤

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课题调研,由学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研究及制度建设组(以下简称“课题调研组”)统一策划、协调,各调研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整个课题调研工作原则上于2009年4月30日前基本完成。

(一)选好调研课题

根据《*美术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方案》确定的八个问题为重点调研内容,各单位(中干)、调研组要在全体党员干部充分讨论、领导班子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开展调研的具体题目,课题要立足实际,有侧重,有特点,有特色。各单位(中干)、调研组将经过充分讨论和认真研究形成的具体调研课题及调研题目,及时报送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将对报送的题目进行审定。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各单位(中干)、调研组针对经过审定的调研课题及调研题目,立即着手组织实施调研。各相关单位应围绕这些调研课题及调研题目,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课题调研工作,积极主动地为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献计献策。整个调研活动要求以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思维进行,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切实摸清实际情况,吃透问题,找准症结,提出问题。

课题调研可以采取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文案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相结合进行,尤其提倡走访、问卷等直接调查方法,获取翔实的原始调查资料。为了便于统筹协调,避免多头调研、重复调研,各单位(中干)、调研组应制定具体、详细的调研方案,并及时报送“课题调研组”,以便“课题调研组”统一协调。

(三)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各单位(中干)、调研组要形成内容充实,前瞻性、针对性、创新性、操作性强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要有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措施,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观点鲜明、数据翔实,分析深入、对策有力,语言精炼、事例鲜活。调研报告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不强求在本阶段完成。调研报告完成后,及时报送,以便“活动办”汇编《*美术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集》,集中展示和交流课题调研成果。

为促进各单位(中干)、调研组深入开展课题调研,学校将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表彰工作。一是利用《简报》载体,及时反映各调研组在调研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二是组织召开调研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调研体会、经验和成果。三是在校刊、校报、校园网上开设专栏摘登部分好的调研报告。四是评选优秀调研报告,学校予以奖励。

(四)强化督促检查

“课题调研组”将随时掌握、重点跟踪指导各单位(中干)、调研组开展课题调研的总体情况。各单位(中干)、调研组可随时以书面形式将课题调研进展情况以及调研中有创新、有特点的好做法、好经验报送“课题调研组”。

(五)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整个调研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各单位(中干)、调研组要高度重视课题调研工作,责任领导要亲自抓,确保整个课题调研高效有序地开展。

五、课题调研材料报送要求

科研单位的特点篇11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是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先进而科学的管理方法。科研单位实施全面预算能够调整单位内部结构,解决管理粗犷等问题,同时通过精细化的全年预算管理降低科研经费支出,进而提高科研单位的竞争力。

科研单位实施全面预算可以精确核算各项收入,规范各项经费使用的同时保证转款专用,有效控制各项费用的合理支出,所以科研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一、科研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提升财政资金使用质量的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编制科研项目经费并对其进行监管。随着国家科技创新的大力推进,科研单位承担的科研课项目益增多,科研经费已成为科研单位及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科研经费的急剧增长,这就给科研单位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推进科研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是健全与完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 促进科研单位的快速发展,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效率和效益的重要保障。

二、科研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科研单位主要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相比企业单位的经营生产压力,科研单位具有更小的生存压力。大部分科研单位的主要目标均是以完成所承担的研究任务为主,不会过度关心利润目标,所以科研单位的全面预算的实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相比生产企业预算的复杂,科研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相对简单,主要针对项目研究经费,人员经费,日常行政经费等相对简单的内容进行预算编制,所以科研单位与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相比,在各个方面其都具有更好的实施基础。但是,科研单位长期以来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在全员参与方面比其他单位更加困难,这就给全面预算的实施增加了难度。

三、科研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的主要策略

(一)着重全面预算培训力度,力保全员参与预算工作

全面预算并不只是简单的编制财务报表,而是编制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两个部分。其中经营预算又具体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等,所以全面预算更多的是调动科研单位的所有部门及员工共同编制。所以应该加强全面预算对科研单位重要性的广泛宣传,对单位所有人员包括领导进行培训,使人人重视预算, 人人参与预算,人人编制预算,每位员工都应承担自己的责任。

(二)建立有效的预算管理架构,保证各项预算工作有序推进

1.建立领导机制

成立预算管理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以及各部门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来组织全面预算的实施。

2.建立管理机制

单位预算部门作为单位预算的专职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和监督等工作。预算责任部门是本部门预算的责任主体,负责具体预算方案的编制等工作。

3.建立协调机制

根据单位发展规划及实际需求,统筹协调财务、科研、人事、资产等各个部门,科学编制年度预算,确保本单位全面预算编制的真实、及时、准确、完整,切实提高预算编报质量,使其能够有效指导和约束各项经济业务。

4.建立预算标准体系

根据单位性质和经济业务性质不同,建立各项业务的标准体系,根据不同部门承担的不同任务分别编制相应的预算。预算指标应细化到各业务部门,特别是项目资金,力争到人、到点、到项目,确保现有项目后有资金。所有项目均要有详细的预算测算说明、项目实施计划安排、项目预期绩效、资金年度安排等内容,预算指标的制定不是一个部门编制的,应该是所有部门协调合作,反复协商,不断调整,从而达到一致的指标。

(三)加强内部监督和调控,建立奖惩和预算考评制度

预算执行的关键点是预算的控制,没有控制的预算,其结果就是会偏离正常的“行道”,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是提高预算执行力和准确度的有效保障。应建立健全预算责任中心,将各类预算目标以责任书的方式下达到单位和个人。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责任中心应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及时检查、追踪预算的执行情况,形成预算差异分析报告,应侧重对重点差异的分析,分别针对不利差异和有力差异分析其产生的的原因,采取应对措施,定期召开例会,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监督和考核是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监督预算的执行、落实,可以加强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以便于实施量化的奖惩制度,达到人人肩上有指标,也为对员工的激励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基础。同时,应注意预算考评要以主要考核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各项经费执行情况,任务研究进度与经费执行配比情况等为考核标准。

四、结束语

在科研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背景下,通过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可提升科研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间接促进科研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科研单位的深入改革,科研单位企业化管理,终将逐步独立于行政主管部门,实现法人治理、财务独立,并最终推向市场,成为现代服务经济的新一股力量。科研单位应在不断的进步中,完善财务管理水平,使其成为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同时健全监督体系,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保证科研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军.对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的思考[M].2006.

科研单位的特点篇12

Discussion on Assets Purchas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Units

TANG Ya-tao,HU Die

(Department of Planning and Finance,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It was differentiated and analyzed how government procurement system works when assets purchase was done by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 between government procurement system and non-government procurement system. It outl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ut up the methods for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s assets purchas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 assets purchas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system

政府采购也称为公共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有政府采购制度,美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就已存在200多年。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采购商,是世界上政府采购规模最大的国家和政府采购制度相对完善的国家之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在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通过,2003年1月1日起施行。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7万亿元,政府采购资金规模仅占GDP的约2%,与国际上平均约10%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政府采购监管不严、采购评审不规范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是,政府采购是现代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和结果。2012年2月9日,财政部印发了《2012年政府采购工作要点》,明确2012年将着力扩大政府采购实施范围和规模,努力推行应采尽采,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实施政府采购工作的重视和反腐倡廉的决心。

1 政府采购与非政府采购的区别

政府采购工作有自己的一套规定程序和工作方法,其主要方式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政府采购的工作程序分9个步骤:采购计划在单位形成采购计划申报政府部门审批采购招标(或询价等)签订合同验货采购材料申报政府部门审核付款;非政府采购的工作程序分5个步骤:采购计划在单位形成购货询价签订合同付款验货(或验货付款)。从表面上看,非政府采购的方式比政府采购方式更简便易行。

2008年实力雄厚的格力集团在广东省的一次公开招标中低价位竞价失败,2011~2012年“奢侈动车”天价采购目录的曝光,2012年武汉地铁广告招标过程被曝光等事件让政府采购在国人的心目中打了折扣。诚然,我国目前实施的政府采购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造成上述事件的“原凶”并不是政府采购制度本身,而恰恰是政府采购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的结果。

2003年1月1日以前,国有单位采购国有资产,完全依赖采购人的道德素养和个人工作能力,在采购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有意或无意地购置物次价高货物的现象,不仅造成资金浪费,影响单位正常的经济工作秩序,而且还对单位的人文环境等造成恶劣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管理工作中,法治比人治更科学更合理,“好制度让坏人做好事,坏制度让好人干坏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顺应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并与国际经济接轨,我国于1994年正式采用了政府采购制度,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正式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2]。

2 政府采购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购置中的作用

政府采购资金是指财政性资金。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政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资金以及和财政预算资金相配套的单位自筹资金。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所有权归属于国家,其购置资产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广,有来自国家各级财政部门的,也有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自行依法获取的,但其资金属性都应归属于财政性资金。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的配置方式主要有购置、调剂等。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采购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政府采购方式有规定的采购程序,看似复杂,实则更有利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

第一,实施政府采购可以促使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购置资产更规范更有计划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负有编制部门预算职责的部门在编制下一财政年度部门预算时,应当将该财政年度政府采购的项目及资金预算列出,报同级财政部门汇总。部门预算的审批,按预算管理权限和程序进行。

预算工作的严肃性要求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管理资产要有计划性和前瞻性,大大降低了资产购置的随意性。既让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更顺应单位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方向,又能促使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购置更有计划性和战略眼光,在资产管理的源头上把关,使资产管理更为规范。

第二,政府采购方式可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源头上把好经济关。实施政府采购可以充分地运用政府采购平台,让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资产购置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浪费。公开招标是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这种阳光透明的采购方式,一方面,阻止了少数采购人利用权力寻租,合理抑制了采购价格虚高,保护了采购单位的利益;另一方面,招标公告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出现在采购人的视线里,让采购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充分运用政府采购平台,确实能让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资产购置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从而使国有资产管理者在源头上把好经济关。

第三,政府采购的影响会贯穿在整个国有资产管理之中。实施政府采购可以促使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朝着科学化和精细化发展。一方面,政府采购有规定的工作程序,这种工作程序造成的不方便客观上减少了单位资产购置的随意性,减少了资产不必要的浪费,促使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者随时了解单位的资产存量状况和质量状况;另一方面,政府采购工作程序要求采购人必须对采购对象有较为细致的了解,自行提出采购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促使资产管理者对所管理的资产有更详实的了解,使管理者成为熟悉资产的行家里手,从而推动国有资产管理朝着科学化和精细化发展。

3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购置的特征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大多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其宗旨是进行农业科学研究,促进农业发展;其主要业务范围是进行农业科学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进行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指导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等。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和其他事业单位资产一样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三大类,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又有不同于其他事业单位资产的特征:一是品种多。我国农业资源品种丰富,农业科研的研究对象品种繁多,因工作需要收集、购置的资产品种和类型自然就多,如仅亚洲沙梨品种就达1 000多个。二是专用设备的精密程度要求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研究机构都很重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设备的先进性和精密程度甚至会直接影响农业科研工作的水准,因而专用设备的购置会有其特殊要求。三是部分资产的来源受地域限制。农作物的生长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导致农业科研用资料、原材料的购置受地域条件限制较大,采购范围有其特殊性。四是资产购置具有时限性。传统农作物的生长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所谓春种秋收就是一般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所以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购置与农作物相关的资产时是具有时限性的。

4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购置应正确选用政府采购平台

要让政府采购工作的实施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结合得更好,要学会“辩证看,务实办”,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正确宣传,提高认识。政府采购对于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和部门要正确认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资产采购中实施政府采购的必要性。实施政府采购不是政府要削减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经济使用权,而是要促使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节约资金、规范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工作中的秩序,更有利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和事业发展。

2)积极应对,主动参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人员要熟悉政府采购工作的程序,积极主动地按政府采购规定进行采购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运用政府采购这个阳光平台,让资产购置工作进行得又快又好,让政府采购工作的实施实实在在地促进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3)充分考虑到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购置的特点,一方面不能有意规避政府采购;另一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不要因采购形式影响正常的科研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年初预算抓起。针对农用物资品种多数量少且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特点,如果购买资产的价格总量没有达到政府采购的规定,年初预算时就不要选择政府采购方式;如果购买资产的价格总量达到政府采购的规定,符合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尽力争取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对于实验室设备的购置,国产品牌能满足工作需求的,应采购国产设备;确需进口设备的,必须按规定组织专家论证。

4)对于大批量采用政府采购方式购置的资产,要考虑经济订货批量。所谓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是指在保证工作需要的前提下,能使单位在存货上所花费的相关成本最低的每次订货量。一般情况下,存货的相关成本包括订货成本、采购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4]。在政府采购方式下,要特别关注的是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因而在签订政府采购供货合同时,要注明供货时段和批次,在保证科研工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节约农业科研经费。

5 小结

采购工作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是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购置必须面对的一种主要采购方式[5]。与传统的直接采购方式相比,政府采购过程因程序化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但对此要学会“辩证看,务实办”。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有其自身的特点,采购工作处理得当,不仅可以为单位节约资金,而且可以促进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政府采购对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直接作用在于采购阶段,但它的计划性、公开透明和严谨有序的特质会影响国有资产管理的理念,而这种理念会贯穿在整个国有资产管理之中。因此,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政府采购工作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积极应对,主动参与,让政府采购工作在促进国有资产管理、全面提升国有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峥晖,陈 龙.浅谈美国政府采购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 中国政府采购,2005(2):71-75.

[2] 许彩霞.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现状分析[J].商业经济,2005(12):72-73.

科研单位的特点篇13

所谓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机关、科研院所等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的机构设置与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囊括了组织内部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决策方式、管理权限分配、资产管理、绩效监督、监督机制等制度。其中,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在各级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的制度。科研院所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拥有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的范畴。理顺科研院所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模式,是提高科研单位资产使用效率、保障资产安全完整、节约公共资源的根本保证。

二、科研院所“三级资产管理体制”的结构

以财政部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为指导,笔者为我国科研院所设计了一个“三级资产管理体制”,即由一级资产管理部门、二级资产管理部门以及将部门落实到个人使用或管理的三级资产管理部门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科研单位资产管理体系,该体系同时囊括了资产管理是宏观方面与微观方面。其中,财政部及各级地方的财政厅、财政局等国家的各级财政部门为一级资产管理部门,它们为资产宏观管理部门;资产所在的各科研院所为二级资产管理部门;各科研院所内部负责资产管理或者资产使用的部门或个人为三级资产管理部门,为资产微观管理部门。

(一)一级资产管理部门

财政部及各级地方的财政厅、财政局等财政部门作为政府负责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包括科研院所在内的各行政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进行宏观管理,是科研单位资产管理的一级部门。根据“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算”的体制,按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当前我国政府财政可分为“两层五级”,即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地方又划分为省、市、县、乡四个级次,连同中央共五级。在管理层级上,由上一级财政部门来对本级财政部门进行监管与指导,其对资产管理的主要职责集中在政策法规的颁布与实施等宏观层面。

(二)二级资产管理部门

各科研院所为二级资产管理部门。作为资产管理的主体,各科研院所对其拥有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的管理与监督,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应对其所拥有的CTD(温盐深仪)、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仪器设备的采购、使用一级处置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与监督,在保障资产安全完整的同时,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三级资产管理部门

各科研院所内部负责资产管理或者资产使用的部门或个人为三级资产管理部门,为资产微观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为了实现培育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加快技术创新等目的,必须对单位内部进行合理的机构设置与人员安排,一般是通过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来实现,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来具体负责科研院所的各种事务。科研院所为保障各职能部门的正常运作,将会为其配备其所需办公用品、精密仪器、机器设备等各项不同类别的资产。各职能部门应对资产合理使用,并对资产的使用状况实施管理与监督。每个职能部门在对资产实施具体管理时,均应根据各项资产的特点,将资产管理责任到人,使用与保管均责任到人。同时,由于各职能部门可能由于科研任务的繁重或其他原因疏于对资产的管理,因此各科研院所还应设立一个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由其专门负责对本单位各部门的资产管理活动的监管与指导,从而为资产的安全完整与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提供保证。

(四)受托管理部门

除了设立“三级”资产管理体制之外,还有必要实行委托管理制,即各级财政部门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其所负责监管的科研院所资产的具体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秉承成本效益原则、就近原则、效率原则将一部分资产管理具体工作委托给其他部门,由其他部门具体负责对科研院所资产的监督与管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也对委托管理制做出了相关规定。需要指出的是,为充分调动各级财政部门、各资产受托管理部门及各科研院所资产管理的积极性,必须对三者在资产管理方面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这也是委托管理制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必要前提。

三、科研院所“三级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设

(一)一级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作为科研院所资产管理的宏观管理部门,财政部及各级地方的财政厅、财政局等财政部门等一级资产管理部门,在整个科研院所“三级资产管理体系”中是最高级次的管理部门。因此,必须做好国家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包括对科研院所资产管理制度在内的我国有关财政法规制度由财政部负责制定与颁布。财政部作为财政法规制度的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时应强化宏观层面的把握,即能够根据国家整体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结合科研院所的特点,为科研院所制定、颁布包括资产取得、资产配置、资产保管、资产管理、资产核查、资产评估、资产处置等在内的一系列较为全面的资产管理的制度;同时,为增强资产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财政部应及时出台实施办法,对具体操作程序、注意事项以及实施主体进行明确的规定。当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已经为包括科研院所在内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搭建了框架,在此基础上,财政部应以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的取得、配置、使用、保管、管理等日常资产管理事项与国有资产核查、资产评估、出具统计报告、资产报废处置程序等特殊资产管理事项为研究对象,细化各个环节的管理,并及时制定出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需要指出的是,科研单位资产管理是一个十分繁杂的工程,以仪器设备的取得为例,就包括单位采购取得、政府划拨、个人无偿捐赠、与企业共同使用、租赁其他单位等形式,每种不同的形式会计处理方法均有所不同。因此,财政部在为科研院所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时,可以会同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门,结合科研院所自身资产的特定,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措施,从而将科研单位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规范科研院所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二)二级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建设

各科研院所作为二级资产管理部门,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其主要的任务是根据财政部及各级地方的财政厅、财政局等财政部门等一级资产管理部门制定颁布的财政法规制度,结合本单位所使用资产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与财政部门定颁布的财政法规制度所不同的是,作为二级资产管理部门的各科研院制定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应明确、具体、便于实施,及应特别强调效率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由高校校长、研究所所长等科研院所的第一负责人对本单位资产管理负责,这样能够强化科研院所对资产管理的重视,从而提高科研院所资产管理与监督的执行力。为在保障本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与运营成果,各科研院所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设定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来负责执行本单位资产的管理与监督等各项具体工作事项。资产管理部门应独立于本单位的财务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并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各科研院所在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基础上,应根据本单位的整体资产规模、各项资产特点、业务实施状况等具体实际,为本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资产管理人员不仅应具备管理、财会、金融以等相关领域知识,还应熟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特点,并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科研院所的资产管理部门应会同财会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相关部门,并征求单位内部每一资产使用部门意见,为本单位制定出一套具有较强针对性与可行性的资产管理制度。

(三)三级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建设

作为科研院所资产管理的微观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内部资产管理与使用部门与个人等三级资产管理部门在整个科研院所“三级资产管理体系”中是最基础级次的管理部门。因此必须具体落实到部门或个人。第三层级资产管理需要根据第二层级制定的资产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其实施办法的最大特点是最为具体、最为细化。一般而言,应由科研院所内部各部门的第一负责人来负责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即实施第一负责人个人责任制,根据本单位资产的特点与使用情况,明确资产使用人员与管理人员各自的责任,落实职责分工,真正做到责任到人。科研院所内部各部门的第一负责人负责本部门资产管理的全面工作,并对科研院所第一负责人负责。如高等学校二级学院的院长对校长负责。在实践过程中,考虑到科研院所内部各部门的第一负责人需要处理的事务较多,因此各部门的第一负责人可以授权委托本部门的某一副职人员,来具体负责资产管理工作,即实施委托制。一般而言,除国家统一的资产清查、与其他科研院所合并等特殊情况外,一般均可采用委托制。在具体操作中,科研院所内部各部门的第一负责人应与其所委托的某一副职人员签订书面的授权委托书,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及委托的范围。受托的副职人员对第一负责人负责,应及时将本部门资产管理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本部门的第一负责人汇报。受托的副职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本科研院所制定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本部门的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与操作程序,加强对本部门所使用资产的管理与监督管理工作的监管。专门负责资产管理的副职人员在制定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具体办法与操作程序时,应确保资产的取得、配置、保管、管理、核查、评估以及处置等资产管理程序均与资产管理第二层级,即本科研院所制定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要求保持一致。为保障科研院所资产的安全完整,每一个部门均应树立“谁使用谁负责”意识,并建立“资产问责制”,根据各项资产的特点实施定期与不定期盘点,盘点结果作为确定资产存量的依据,并结合本期资产的使用消耗与折旧状况,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真正实现“责任到人”。

(四)委托管理制制度建设

如果财政部门根据其所负责监管的科研院所资产的具体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情况确实需要实行委托管理资产,则必须指定清晰的职权分配制度,对各级财政部门、各资产受托管理部门及各科研院所对于资产管理的具体职责分工加以明确。制度在先,共同执行,以充分调动三方资产管理的积极性。

四、结语

制度建设在提高我国科研院所资产管理水平上发挥着基础作用。今后,我国各科研院所作为“三级资产管理”体系的第二级次,应在严格遵循第一级次财政部门所制定的财会法规制度的前提下,结合本单位的整体资产规模、各项资产特点,以及作为第三级次的本组织内部各个部门资产管理的具体状况,建立一套适用于自身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资产购置、使用、调拨、报废等审批权限和手续,杜绝在资产管理中的主观随意性。同时还应建立一套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财会部门以及内部审计部门既相互协调配合又相互监督制约的内部管理机制,强化科研院所内部各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在确保资产安全完整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作者:赵竹明 姜青青 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57-62+96.

[2]胡服,杨春丽.资产管理乱象及治理对策探析———以A高校为例[J].经济师,2015(5):115-118.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