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科研发展规划实用13篇

科研发展规划
科研发展规划篇1

出台了《市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市建设新产品(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城市交通信息研究中心、大学绿色研究中心、省建科院能耗监测中心等6个"市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围绕我市建设领域各项工作,不断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初步构建了全市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二)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城乡建设

积极开展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了城市规划建设与大气污染关系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研究、市主城区支路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市大公交系统优先发展建设规划,基于道路修缮的城市道路评估与管理系统研究、省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市固体废弃物处置在线监管系统研究等20余项有针对性的关键技术研究,为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制定交通规划、建设和维修城市道路、垃圾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置的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了城市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加强技术研究,推动建筑节能

组织完成了《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新技术及工程示范》《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研究》和《高层建筑太阳能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应用研究》等一批省市级重大科研课题,为全面推动我市的建筑节能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到"十一五"末,我市建成节能建筑约350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应用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实施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2项(累计装机容量11.14兆瓦)。

(四)坚持科技引领,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150余项;开展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组织实施了各类部级示范工程25项,累计争取国家财政专项资金近1.6个亿。;完成了市级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示范工程100余项,金都城市芯宇项目、中节能绿色科技馆项目获国家绿色建筑三星标识认证。中国湿地博物馆获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授予LEED绿色建筑"金奖"认证。

二、面临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形势分析

"十二五"是我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建设科技工作也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建设科技必须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实现"两个率先"目标要求,促进建设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打造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

1、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市信息平台五项重点任务,充分显示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地位,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建设科技的发展方向。

2、城镇化进程加快的需求

2011年6月份国务院颁发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不超过7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70%。完善和提升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

3、建设低碳城市的需求

中共市委《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我市要建设低碳城市,创建低碳建筑,即全面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应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打造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建筑。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我市建设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应用性开发技术前瞻性不足,指导建设生产不及时;二是建设科研市场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三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对重大项目的扶持力度不够;四是科研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有力的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载体,按照市委确定的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四节一环保"和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打造低碳宜居城市,强化建设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保证作用,提高我市建设领域的技术水平。

(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围绕我市建设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立足于我市建设领域发展的实际需求,坚持科技引领,加强自主创新,注重成果转化,全市建设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为打造"建筑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到2015年,在我市建设科技实现以下目标:

1、在城市交通技术、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绿色施工技术、住宅产业化等领域培养一批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形成完善建设科技创新体系。

2、建设一批对我市建设事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建设科技基地。

3、培育1~2个部级产业化基地。

4、开展以建筑节能和绿色(低碳)建筑为重点的具有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建设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100项,市级科研立项150项。

5、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项,完成国家工法20项,省级工法100项,

6、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建筑业新技术示范工程50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50项、可再生能源(光热、光伏、浅层地能等)应用示范工程50项。

7、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筑节能基本数据库"和"数字城管""数字质安监"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建设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对建设事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建设领域科技投入每年不低于3‰。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创新政策体制机制

加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建立促进建设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建设科技成果考评机制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政策,加强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技术为支撑、政策法规为保障的指导原则,健全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政策和制度上推动和保证我市建设科技事业持续发展。

(二)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建设科技基地建设、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础性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建设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建设科技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支撑力度,使建设领域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重点示范工程

以工程示范为抓手,开展以绿色低碳建筑、绿色交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节约型城镇建设、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住宅产业工业化、现代化促进和城市数字化系统工程为重点的示范工程,形成一批以科技为先导、节能减排为重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示范工程。

五、重点研究领域

"十二五"期间,要围绕市发展的总体目标,突出重点技术领域,加强应用性开发技术前瞻性科技攻关,促进建设事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为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低碳城市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和关键技术、低碳生态城规划设计技术体系研究,建立低碳生态城管理支撑技术体系、建筑物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监测系统、城市碳排放数据库。

(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建筑节能优化设计技术、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降低中央空调能耗的关键技术、绿色建筑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研究开发、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法、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与方法、建筑施工装备与机具开发和精致建造和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三)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人居适宜性评价与监测技术、居住区噪声、光环境控制技术、城市园林绿化与景观规划技术、城市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与方法、居住区最小排放集成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生活垃圾与污泥资源化处置利用技术研究。

(四)城市空间节约利用和绿色交通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交优先与智能管理关键技术、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技术、城市热岛效应控制与改善技术、城市发展和空间形态变化模拟预测技术、城市土地勘测利用关键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关键技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和重要公共建筑的结构技术、城市给排水、燃气关键技术、城市防灾减灾集成技术和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技术研究。

(五)城市信息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共享与服务技术、数字城市管理技术、城市和风景区遥感监测技术,数字园林技术、城市工程质量、安全和交易监管技术、建筑和房地产企业信用服务技术、城市地下管线运营与监控技术、网格化社区管理技术、城市建设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平台技术研究。

(六)城乡规划与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政策、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和系统设计技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一体化配置与共享技术、城乡规划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互动模拟预测和动态监测技术、城乡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预防技术和小城镇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技术研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科技管理

一是加强强科技工作领导,制定市建委年度科研开发计划、节能环保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及工程技术标准编制计划。二是理顺政府的科技管理体制,以服务促进管理。充分发挥不同部门的优势,适应社会需求、协调科技攻关。三是改进科研立项、鉴定验收、评审奖励的模式。稳定科学研究队伍,做好基础科学研究,着重实用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四是搭建管理平台,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业技术管理和创新体系的研究,在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招标投标等环节中,制定激励技术进步的办法,以体现科技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二)完善激励政策,加强科技投入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创造一个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二是积极争取财政性科技投入支持,根据GDP的增长,每年增加科技资金投入。三是加强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导向,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开发和应用资金,特级施工企业按照省级3‰、建设部要求5‰的营业收入用于科技进步工作,切实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四是鼓励建设系统科技人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建设领域科技研究,申请各类市、省(部)级补助资金,积极推荐申报部级专项资金补助。五是实施激励建设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科研发展规划篇2

一、规划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建市以来,规划水平始终未能摆脱“领导规划”的禁锢,领导怎么指,规划怎么画,从而导致*市早期规划出现大卖地,私房建设成风,小区建设小打小闹,公共配套设施不存,城市建设象乡镇,许多城市土地资源落在了私人手中,政府进行经济、市政等建设无可用之地,这些,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建市二十多年,作为旅游城市,未更多供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对*的山、鸳鸯湖的水、漠*的河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规划的落实不够,“一河两岸”规划编制后尚未落实实施好,所有这些,都以一个中国旅游城市不相符。

二、规划工作的出路

在挑战与机遇面前,*市城市规划局新一届领导班子,以全新的理念、务实的工作态度出现在市民面前。局班子带领全局规划工作者敢于面对现实,深入调研,找准问题,借鉴别市的经验,找出差距,勇于进取,着手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胆更新观念。关局长提出,规划工作做得好与环,关键是观念,技术是手段。要使*规划出现新面貌,作为规划工作者必须率先打破小城镇观念,要树立大局意识、都市的理念,将城市规划融入珠三角经济圈,要使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宜居、宜业。为了更好地更新观念,市规划局不断开拓创新,请专家学者授课传经验,特别是组织全局业务骨干到清华大学进行全日制培训,使每一个规划工作者都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不断吸收新观念新知识,为更好地做好*的城市规划打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建立健全制度。人管人管“死”人,只有制度管人才能管“活”人。这是西方许多知名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市规划局班子对这一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规划局致力规划工作的制度建设,首先组织人力物力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使整个城市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进行,杜绝规划的随意性。其次是出台了规划技术管理等一系列规定,将整个城市规划引向正规化。

三、规划工作初显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局班子的带领下,经过全体规划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市城市规划工作呈现了一派新景象。

一是将*城市规划努力融入珠三角,努力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现在整个城市的道路骨架已基本构建,如阳茂高速市区出入口的建设、云阳高速联络线的规划建设、沿海高速联络线的建设,打造了市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东风一、二路的改造建设、市区市容市貌整治行动,使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承接广州产业转移园区规划建设日臻完善,规划为经济建设服务作用更加突出。

二是新编制一批详细规划,城南新区规划、石觉寺规划、一河两岸规划、北湖公园规划等规划建设项目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促进了*滨海城市的建设。

科研发展规划篇3

Key words: Beijing Shijingshan District; science museum; digital entertainment; planning

1 规划背景

石景山区是首都北京八个城区之一,区域面积84.32平方公里,2003年全区常住人口50.6万,地处北京市城区的西部,位于城郊结合带,是中心城和西部发展带的交汇点。从历史上看,石景山区是北京市的传统重工业区,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产业的调整,石景山区产业结构和功能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与传统重工业区厂房遍地、烟囱林立的情况大为不同的是,石景山区实际上是北京市城区绿化率最高的地区,2004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31%,超过北京市的平均城市绿化覆盖率(38.56%),同时是全市唯一拥有山林的城区,因而当之无愧地成为首都中心区西缘的生态走廊和绿色屏障。也许是考虑到石景山区在新的城市规划中相对比较特殊的地理位置,新世纪初颁布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石景山区的功能定位是“一区、三中心”,一区即指城市功能拓展区,基本内涵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中心则分别是城市职能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

结合首钢的搬迁改造,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2005年石景山区委、区政府确立了以休闲、娱乐为发展主旋律,以营造京西花园式的生态环境和时尚高雅的文化氛围为基础,打造集休闲、娱乐、会展、购物和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即CRD(Capital Recreation District)。至此,石景山区未来5-10年的发展战略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了。

石景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CRD战略的实施将会引发石景山区未来发展的三个基本转变,即从传统重工业区到高新技术区、数字化产业区的转变;从污染区到生态区的转变;从单纯游乐到文化休闲的转变。在促进这些转变的过程中,建设数码娱乐产业被石景山区确立为本区产业技术的发展主线,其目标是构建具有示范作用的北京数码娱乐产业基地,进而成为全国数字娱乐都市经济的领头羊。其中,以建设数字娱乐科技馆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得到了广泛共识,并很快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无疑为石景山区科技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2 现状与问题

近些年来,石景山区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区科技馆,第四纪冰川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图书馆,特别是八大处公园,石景山游乐园已有较好的基础和知名度。此外,全区目前共建有科普画廊330处,建筑总长度2759米,建成市级社区科普基地1个,区级科普社区49个。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石景山区科普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尤其是缺乏现代化的、有较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科普场馆。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长期受制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机制僵硬等诸多因素,积重难返,困难重重。以石景山区科技馆为例,作为区级科技馆,自1992年成立以来主要依靠区政府投入和市科委、市科协专项资金支持。10多年来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从建馆到2003年,11年来科技馆用于维护建设的费用仅为70万元,平均每年不足7万元,且都是政府投入,从未得到过其他渠道的资金投入),科技馆自身的建设一直没有较大的进展,场馆的基础设施少,自身不具备科普展品的制作能力,始终没有常设展览和展品,只能举办临时性展览和活动。同样,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命名的、在北京市也颇有特色的石景山第四纪冰川馆建馆后20多年来基本上没有再投资,时至今日最多一次也只能接待30人,其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周边环境差的状况长期以来都得不到改善。

石景山区科技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显然在我国科普设施建设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基本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经费方面,长期缺乏资金投入,严重制约科技馆的正常发展,甚至维持生存都比较困难,很多时候不得不靠出租场地等勉强维持。

(2)在设施方面,场馆的基础设施少,并且单调落后,一般缺乏常设展览和展品,往往只能举办临时性的展览和科普活动。

(3)在人才方面,在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的同时,由于科技馆发展状况比较差、待遇低等原因又往往难以留住已有的人才。

(4)在机制方面,科普展品的制作、交流缺乏支撑以及协调机制,造成科普展览、活动的成本较高,展品利用率低,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3 重新定位与机制探索

数字娱乐产业对于石景山区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数字娱乐的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结合北京市总体发展规划、配合区CRD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新世纪初,石景山区政府适时提出了以建设石景山区数字娱乐科技馆为重点,大力发展石景山区数字娱乐科普的重大举措。在围绕打造石景山区科技馆"科普主阵地"这一中心的过程中,逐步开始走上整合社会资源,引进企业机制的道路。

为此,石景山区科技馆首先重新进行了功能定位,依照建设“休闲主题特色科技馆”的发展理念,其中科技馆原先的展示厅将建设成含汽车模拟驾驶、全息音响、地震仿真、幻影成像等10余个科普体验项目为主的大型数字娱乐科普展示厅,同时打造无线娱乐科普厅、动漫科普阅览厅、电子竞技科普厅、数字港科普餐厅等新设施。从而一方面将科学普及寓于数字体验休闲娱乐之中;另一方面也能积极推动石景山区以数字娱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建设。

其次,在数字娱乐型科技馆的建设上积极探索由政府、企业等多方共同投资兴建的机制和模式。即由政府投入少量资金,企业提供主要资金和产品,科技馆提供场地,走企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之路。科技馆为公司提供设备展示平台;企业则为科技馆提供数字化科普设备,较好地实现了公益性与市场化的有机结合。如科技馆已与东方恒润公司共同合作建设数字体验展示中心,同时与北京锋行九州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泰利科技集团共同筹建的电子竞技中心项目也已正式签约,并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将独家受牌该中心为“中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中心”,届时该中心也将对公众开展电子竞技方面的科普知识教育。

石景山区科技馆新的功能定位以及运行机制的初步变革,不仅能够有效盘活科技馆的既有资源,而且也将充分发挥科技馆在数字娱乐方面的体验展示功能,进而达到向全区进行科普功能辐射,并建成具有"数字娱乐"特色的科普示范基地和体验娱乐展示中心。这无疑将为石景山区引用社会力量兴办科普基础设施、推动开展科普工作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4 规划与发展建议

显然,石景山区科技馆的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应该说有其天时、地利的因素和机遇。当前在科技馆的规划和设计中,以下几点有必要引起关注:

4.1 与区发展规划相协调,赢得政府大力扶持

石景山区CRD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是科技馆未来规划和发展的大方向。需要进一步与石景山区当前十一五的发展规划相协调,争取政府部门在政策导向、资金引入等方面的扶持,在区CRD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中为石景山区科普场馆建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起到示范作用。

4.2 找准发展定位,突出自身特色

石景山区科技馆确立数字娱乐、打造“休闲主题特色科技馆”的新定位,为本区数字娱乐产业与数字娱乐这种新型科普形式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点。作为北京市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的体验展示中心,数字娱乐科技馆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数字娱乐产业的内涵和发展前景,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和形式,使人们充分体验和感受到数字娱乐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真正喜爱数字娱乐,进而支持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科技馆的科技服务功能和科学普及功能。应找准未来发展定位,不断突出自身特色,在促进群众性科普活动开展的同时,积极推动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取得一举两得,相互促进的效果。

4.3 与企业互惠双赢,调动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在石景山区数字娱乐科技馆的初步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参与投资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在发展数字娱乐科普和数字娱乐产业过程中,需要继续努力探讨和完善科技馆与企业两者互惠双赢的新机制,按照互利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如科技馆可以为企业提供科技产品展示推广的平台,提供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场所,而企业的相关技术、设备、产品、人员等资源也会为科技馆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不仅降低科技馆的运营成本,减少政府投入,同时也能够提高场馆使用效率,集约有效地实现其科普功能。

4.4 改革运作模式,加快数字娱乐科技馆建设

在已有的良好开局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市场在石景山区数字娱乐科技馆建设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协作机制,积极探索由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等多方共同投资、合作兴建的适宜模式。建议加大政府在经费、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力度,探索、改革与相关企业共建、互利的多种运作模式,在走特色化、专业化道路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公益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道路。以此为突破口,在区CRD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为引用社会力量建设科普场馆、兴办科普事业开辟一条新路子。

5 几点思考

5.1 科普工作的需求导向问题

石景山区科技馆在向数字娱乐的转型、改造和建设过程中,相继得到北京市财政、石景山区财政以及多家企业的大量投资。2004年5月数字娱乐科技馆建设正式启动,至2005年,短短两年间科技馆建设总投资已达到2280万元(相当于石景山区科技馆建馆以来前11年资金投入的30余倍!),其中北京市科普联席会支持130万元,石景山区政府投入1800万元,吸引企业投资350万元。可见,具有公益性质的科普工作并不排斥与本区域的发展目标以及市场投资需求相结合,相反在适应需求,服务发展的同时,科普工作往往能得到更广泛、更有力的支持,进而更好地使科学真正成为大众的财富,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2 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的结合问题

应当说,目前把科普划分为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的提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一般来说,公益性科普事业主要在市场失效的地方发挥作用,经营性科普产业追求市场利润则也是天经地义。但这种二分法却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即二者各不相干,是各干各的两件事情。实际上,一方面公益性科普事业也并不排斥市场机制,也不是不可以赢利,只是不能以市场赢利为目的。其发展壮大同样需要引入市场的激励机制和手段,只不过不能把市场机制作为唯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另一方面,经营性科普产业也并不是完全的唯利是图,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同样重视和追求社会效益,在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时候,往往也才能实现企业市场效益的最大化,人们常说的“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技术,一流企业做品牌”也含有这方面的道理。所以,在追求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事业与追求市场效益为主的经营性产业之间是可以寻找到结合点的,而科普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5.3 科普工作的信息交流问题

今天的科普工作主体涉及到政府、科技、教育、传媒、文化、企业界等多个领域和部门,在这些“隔行如隔山”的不同领域和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意义十分重大。除了科普各主体内部垂直方向的从上到下以及从下到上的沟通交流外,尤其还要注意科普各主体相互之间水平方向的横向沟通与联系。如当前的科普联席会议,就不应仅视为是科普工作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信息纽带,同时也应是各个相关部门、企业、团体乃至个人相互之间沟通交流科普活动、发展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此,可考虑逐渐扩大科普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尤其是企业单位,并允许社会团体、企业,甚至公民个人参加或列席会议,向全社会开放。

参考文献

[1] 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区委研究室,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研究室编. 石景山区优秀调研报告文集(2004年度)

[2]北京富达尔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石景山区科技进步现状调查与分析(讨论稿),2005年6月

[3]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简版). 2004

科研发展规划篇4

(一)加强了对规划执行的层级监督。管理学理论认为,传达任务应从上到下逐级传达,而检查任务的落实情况要越级进行。目前,国务院批准城市规划以后,虽然具有监督权,但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城市政府既是规划的执行者,也是事实上的监督者,造成规划实施随意性强,违反规划的行为屡禁不止。部派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是一种层级监督机制,能够加强对国务院所审批总体规划的监督。督察员代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作,与被督察城市政府没有隶属关系,能够客观公正地实施督察,保证了层级监督的有效性。

(二)能够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违规苗头。规划督察员长期在派驻城市工作,通过列席会议、踏勘现场、查阅文件、接受投诉等方式获取大量第一手信息,并及时向我部反馈,使我们可以及时掌握地方政府执行规划的实际情况。实践表明,城乡规划督察员通过实时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违规苗头,既避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又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等不可再生资源。

(三)有效发挥了“专家监督”的优势。督察员多是技术或管理岗位上的老领导和老专家,他们中80%以上的同志具有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或高级技术职称,熟悉规划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具有很高的业务水平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大部分都担任过省建设厅、省规划院、市规划局等部门的领导职务,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很强的协调能力,能够准确把握城市规划实施的关键环节,及时发现规划执行中的问题。

二、规划督察初见成效

规划督察工作开展两年多来,通过督察员的辛勤工作,规划督察员制度的优越性得以显现,取得了以下初步成效:

(一)努力将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发现制止于事中事前。两年多来,督察员共发出督察建议书、意见书39份,调研报告40余份,约见地方规划主管部门领导100多次,多起违法违规问题苗头在事中事前得到及时制止。驻某市督察员发现该市一个招商引资项目中,在建的房屋存在占压道路红线、公共绿地等违法问题,即向市政府指出该项目所存在的严重侵害公共利益问题,要求尽早依法拆除。该市政府根据督察员建议依法拆除了这些尚未竣工的违规建筑。

(二)地方规划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普遍提高。地方规划主管部门常常因为某些压力而不得不调整规划指标。督察员到位后,地方规划主管部门减少了被动违规的压力,提高了依法行政的能力。如某市规划部门在督察员的帮助下,顶住了压力,坚决纠正了某外商违反总体规划在沿江绿化隔离带建设别墅的违规行为,切实维护了城乡规划的严肃性。

(三)各城市对规划权威性严肃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通过督察员积极开展工作,地方领导增强了遵守规划的意识。驻某市督察员发现该市为加快某新区建设,忽视防洪安全,违反国家防洪规范编制规划,为日后新区建设带来隐患,即向市政府提出“慎重规划,注意防洪安全”的建议。该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决定提高防洪标准,调整新区功能定位,取消重要建设项目向该区迁建的计划。昆明市和桂林市的主要领导在约见督察员时都表示要努力做到“动土必有规划”,不搞一任领导一张规划,要在规划法定期限内做到“一张蓝图管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三、规划督察员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规划督察员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出台了《建设部城乡规划督察员(组)试点工作暂行规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督察员(组)管理暂行办法》,对规范督察员工作方法与程序,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做出了规定。但如何更好地发挥督察员制度在推进城乡规划实施和管理方面的抓手作用,将此行之有效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大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究思考。

(一)需要进一步明确督察员的职责

按照现行行政体制,重要的城市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监督该规划执行情况,向地方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正是我部实施监督的一种方式。《城乡规划法》第51条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规划编制执行等方面的监督检查的职责,但没有以法规形式将规划督察员制度明确为其具体的监督方式。因此,建议在制订《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时将规划督察员制度明确为具体的监督方式,这样才能加大监督力度,使其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

(二)需要创新督察员队伍的管理体制

规划督察员素质高低关系着这个制度的效率,目前我们选聘的督察员大部分都是具有注册规划师资格且担任过一定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实践证明,效果较好。但是目前规划督察员的遴选渠道较窄,很多符合条件的人选未能纳入备选视线,致使遴选合适的督察员面临一些困难。因此,需要探索开拓督察员遴选渠道,如在网络上公开招聘、增加一部分在职同志通过异地交叉挂职的方式担任督察员等。

(三)需要抓紧完善督察员廉政工作制度

目前派驻城市不断增多、督察员队伍不断壮大、督察工作内容不断深化,虽然督察员队伍中尚未发生廉政问题,但督察员分散在各地工作,管理难度加大,廉政制度建设十分迫切,应该在已制订的《建设部城乡规划督察员(组)试点工作暂行规程》(建稽〔20*〕80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督察员(组)管理暂行办法》(建稽〔20*〕92号)的基础上,进一步制订廉政规定,形成更为完整的督察员工作和管理制度框架,保证规划督察工作的健康发展。

科研发展规划篇5

创新型科技园区规划模式 企业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目前我国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在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经济严重依赖外资企业和核心企业、政策使用不当、主导产业定位不清等问题也开始显现。在园区规划上,主要体现于园区的 “集”与“聚”的不协同,空间上与产业上的集而不形成产业发展聚力,往往导致土地与建设资本的浪费,发展效率的降低,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科技园区规划发展趋势和问题的研究与阐述,对国外先进的园区的发展方向的研究,提出创新型科技园区规划发展方向的一点见解。

我国创新型科技园区发展需求及背景

科技园区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园区,概念发展于传统的产业园。规划中,用地类型较为复杂,一般为工业,商业用地性质,也有部分是混合用地性质;建筑类型常规为写字楼、研发单元、高端生产厂房等,常规配套了商业物业设施、居住宿舍,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平台等。在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竞争制高点的世界发展大趋势下,建设科技园区已成为中国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科技园区规划理论仍停留于传统产业园区的范畴,落后于科技发展和企业需求变化,所以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中也出现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用地规模的确定问题,太小不利于将来发展,太大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规模。

2.就业人口估计问题。因科技园区不同于常规产业园区,工作人口密度及配套需求依照经验估算就会导致实际项目定位的错失。

3.区内功能构成比例问题,特别是对配套居住及商业需求与档次的定位。

4.基础设施不配套,如交通拥挤、缺少停车场地、水电气等配备不足。

5.环境处理问题。景观设计未能根据科技园区需求进行。

6.区内各项目建筑风格不统一不协调的问题,形象参差,缺乏规划管理。

在最新的实践中,创新型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已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规划工作方式。它是以项目发展策划与规划为龙头,配套基础设施和园区软硬环境建设并行,依托城市原有建设风格或以龙头企业园区风格为特色的专业园或园中园。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对传统科技园区的升级发展和未来科技园区的规划有着重要价值。

我国科技园区的建设进展与趋势

1)以政府为主导模式

美国硅谷在世界产业园发展中树立了科研、教学、生产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新典范。但是,硅谷这种自发性科技园区缺乏总体长远规划和协调管理,在交通、环境和生活配套质量等问题上往往落后与产业发展。以此为鉴,我国政府积极参与到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当中去。一种把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用地,基础和公共设施布局、市政、交通、通讯、环境等问题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已在成为中国新建科技园区所遵循的一条原则。

2)规划模式从单纯模仿向依据地方特色独创发展

由于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对当地科技产业项目的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地方政府往往对兴办科技产业园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地方政府主导,或由政府与大学共同主持创办的科技园区大批出现。经过近10年的的模仿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印度班加罗尔建设热潮之后,我国逐渐走出发挥地方的科技产业优势,以一个或几个优势领域为核心,进而构筑出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是城市科技园区策划与规划的一条重要经验。根据自身特色建立的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包头稀土科技园就反应出这种规划模式的发展。

3)园区定位从地方科技产业走向国际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科技园区发展也呈现出明显国际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外国研究机构和公司在中国科技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和企业,独立和合作建立科研单位,生产加工基地等。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就吸引了近100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著名高科技企业在园区内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之间的学术和经验交流会等相互交流活动促进了园区内的发展和园内企业的国际化。

4)规划模式由传统单园大园逐渐向 “园中园”或专业园集聚发展

以往在政府推动的科技园区建立过程中,处于预留发展考量,初期规划范围往往大于实际建设面积。这种模式往往导致在实际的项目引进与科技园区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或专业项目需求,往往需要调整规划,这样就使整体科技园区内部分化出多个专业园,因为个园区的专业各自自成体系,逐渐形成了“园中园”或专业园集聚为主的发展模式。如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部的软件园、生命科学园、上地产业园,武汉“中国光谷”内部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科技园等。

5)以小型科技园为主的规划与建设逐步成为主流

地方政府对兴建科技园区积极性未曾衰减。但跟进近10年分发展经验,逐步形成一套以项目落地为核心的规划操作模式,避免大面铺开的空园大园,所以根据项目类型落入原规划的大园,根据项目需求调整规划让小型科技园区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地逐步成为科技园区规划发展的工作模式。另外,大学也愿意将自己的高技术研发成果进行自行“产业化”,“肥水不流外人田”,独立或合作兴建小型科技园独享高技术产业化的盛宴成为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我国大学科技园蓬勃发展,呈现出体制多元化、运营企业化、竞争国际化等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40多个,依托高等学校100多所。可以预期,城市的科技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将是未来小型科技园区的主体。

国外科技园区的建设进展与趋势

1)科技园区以各种内部组织合作成为园区发展特色

创新型科技园区内部通过各种机制或组织方式促进有组织的合作已成为激发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关键。《竞争的未来――建立知识驱动的经济》报告中表明“聚集区在促进增长方面的关键作用是鼓励公司互相合作”。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公司间面对面的联系,并有效促进了技术推广和新技术与知识的传递与扩散,同时也会激发新创意的产生。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正式和非正式的知识技术的传播,并推动了技术资源的互补和技能机构间的合作。通过加快技术和创新的传播又从另一方面增加了组织的创新能力。实证研究也表明了这种互动与合作带来的知识传播与创新活动间的积极联系。

2)科技园区内的聚合和互动不断增加

科技园区运营及发展以推动园内和园外都尽可能创造更多的聚合和互动为根本出发。不仅是和政府组织,大学及研究机构,也包括任何与区内单位有关的部门。这些聚合和互动产生更便捷的知识传播、更多的创新和更有效的管理,并共同提高各产业单位的中长期竞争力。而产业单位的成功与发展就代表了科技园的成功与发展。这种动态的环境也吸引更多相关人在科技园旁设置他们的机构。从而产生新一轮的集聚。

3)便利的金融服务成为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配套基础

金融价值链对于科技园的发展以成为重中之重,成功的园区的发展需要有力的金融价值链。这个链条由研究支持机制、先进的偿还工具、种子基金、风险投资者、银行和担保提供者组成。此外园区会帮助企业家完善他们的金融方案并避免任何由企业和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的误解。这可以通过天使投资人网络、投资准备计划和风险投资峰会来达成。如何高效发挥金融价值链的作用,已成为众多科技园区的重要发展课题。

4)便利的经营支持服务体系逐步全面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公司支持服务,比如关于如何建立新公司、如何写商业计划书、如何得到生产许可等之外,园区已开始提供更多的增值性支持服务,如检测设备、孵化空间、顾问服务、世界经济智囊、知识产权保护建议等。通过完善的配套服务,简化工作提高效率增强园区竞争力;服务产业的集聚是一个科技园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创新型科技园区作为科技园区发展和研究的新方向

在以上趋势下,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规划理论需求应运而生。我国创新型科技园区从发展模式来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龙头企业为先导,吸引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如西溪文创园以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研发部门为龙头,聚集了众多第三方开发者和相关中小企业,形成了围绕互联网巨头的生态系统;第二类以专业化产业为核心,以点带面发展,如昆山小核酸科技园以小核酸产业为核心,突出了专业化优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第三类是由跨越地域的、分工不同的企业部门所组成的科技园,它们往往以园中园的形式存在于各个园区中,又由企业的信息交换网络联系成为整体,如腾讯公司在成都、杭州、深圳等多地科技园中设有园中园,组成跨地域网络。

国外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表明,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灵活的园区更符合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从硅谷的发展经验中我们发现,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大致遵循“分散――集中――聚集――园中园”的模式。以Google和苹果公司为例,它们从起步时的小型公司,渐渐发展为与其他公司相互合作、共生共荣的产业集群,再进一步发展为有自己独立园区和文化、同时又联系其他公司的科技产业园。

结语

和传统科技园相比,创新型科技园区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与产业特点为导向,园区功能和规模合理,运行效率高,集聚效应明显,服务和配套设施先进。对创新型科技园的发展特色进行研究将会为中国未来的科技园建设和传统科技园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俞孔坚,黄国平.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战略与生态规划――以广东省南海信息产业园为案例 城市发展研究第八卷2001年第三期

2.王世营. 产业集群与特色产业园区――我国城市产业空间新的发展范式 上海城市规划 2009(03)4-7

科研发展规划篇6

二、我国规划信息化发展现状

目前,已有20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系统,近300个城市建设和运行了以工作流为核心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全行业初步达到了图形数据管理数字化,规划设计方案可视化和方案成果网上展示。

特别是近些年来,各地规划信息化工作发展很快,如重庆、天津的规划信息中心已经成为市领导主要参谋决策机构;广州已经实现了“一张图”规划管理,数字总规、数字详规项目也正在实施;南京的“数字规划”平台已涵盖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全过程;长沙的“三维数字长沙平台”对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运行动态监管,已广泛应用于规划管理部门和政府辅助决策;天津、武汉建立了向全市各部门提供在线网络服务的功能;深圳、武汉已经启动了城市规划三维仿真系统建设的建设,大大提升了规划设计和决策水平;杭州规划局的“住在杭州”项目在技术手段信息内容深度等领域独树一帜。

三、我市规划信息化存在的差距和建设的紧迫性。

随着我市的城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与建设步伐的加速,规划管理工作日益繁重,涉及的各种规划数据量也越来越大,加上政府对城乡规划现代化、规划政务公开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的要求,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滞后,将对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产生极大的阻碍。主要表现在:1管理手段落后、工作任务繁重;2、分析手段单一、信息利用率低;3、数据难以深层次利用、难以社会化服务4、数据形式多样、安全难保;数据更新不力、现势性差。随着新的《城乡规划法》对城乡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重新启动我市规划信息化建设已是迫在眉睫。

四、我局信息化建设思路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包括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业务体系、数据体系、应用体系、安全体系、软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等在内的庞大信息化工程体系。由于我局信息化工作欠帐太多,不能急于求成。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信息中心组织编制完成的《市城乡规划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专家评审,项目将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急用先行”的建设原则分步骤、分阶段完成。最终将以“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决策智能化、政务公开化、服务社会化”促进“城乡规划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科研发展规划篇7

二、活动目的

查找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理清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思路。

三、活动内容及形式

根据我单位实际情况,领导干部带头带题深入基层,问计于基层,问计于专家,清楚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清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清楚科学发展的新目标,清楚科学发展的新举措。深入实施“百名局长驻百企,化危为机保增长”、“百名专家村村行,脱贫攻坚保民富”、“千名干部下基层,摸民情保民生”、“万名党员奔一线,引领创业保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四保行动”给基层和企业送信心、送关怀、送温暖、送优惠政策,保增长、保民富、保民生、保发展。

1、走进企业和项目,认真落实“百名局长驻百企,化危为机保增长”活动,刘新君局长将深入徐州绿海食品有限公司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给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了解中央和省市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方面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排查企业内部管理的不足。通过调研帮助企业增强发展信心,理清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办法,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促进管理机制创新,结构转型升级,产业做强做大,在应对挑战,化解风险,攻坚克难中保持健康较快发展。

科研发展规划篇8

在我国全面部署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中部六省(即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根据我国的科技规划纲要。相继出台了各省的“十一五”科技规划。为了深入研究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中部崛起的问题,有必要结合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规划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国中部地区科技发展战略提供借鉴。本文比较的重点是中部六省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比较的核心是中部六省科技体制改革、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具体政策措施。

1中部六省科技规划的总体特点

1.1在指导思想上紧扣自主创新的主题

中部六省都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遵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为当地的 经济 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指导思想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大体上是一致的。

1.2在定位上略高于中央的要求

中央在《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指出,“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部地区加强科技发展能力建设”。但是中部六省在科技规划中都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规划的基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任务,这种定位略高于中央的要求。

1.3在规划上体现了各省的特色、在科技项目部署上突出了重点

从规划的体系结构上来说。中部六省的科技规划内容、体例大都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框架大体一致。主要的区别在于由各自的科技基础和实力不同所导致的具体科技攻关领域和项目、科技体制改革、配套措施等方面的差别。

中部六省的科技项目规划主要是两个重点领域:一个是集中于“农业、能源原材料、 现代 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领域的科技项目布局。在中部各省的发展战略中大都把新型 工业 化作为重中之重,提出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个重点是人口和生态领域,主要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生态建设、防灾减灾等方面。

具体说来,各省规划的重点和特色是:

山西省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 电子 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

安徽省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巩固在电子基础材料和元器件等方面的优势。将生物技术作为迎头赶上的重点。促进新材料向功能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江西省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着力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河南省在电子信息方面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化产业发展优势。在生物工程方面加强医药生物、微生物发酵、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的重点研究。在新材料方面加快新材料的制备和成型加工两大关键技术的研发。

湖北省发挥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优势,提高汽车、钢铁、化工等支柱产业和农业的创新能力.将能源、资源、环境技术放在重要位置。

湖南省将重点放在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现代 交通 运输业等领域,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2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战略背景和目标比较

2.1发展战略背景比较

中部六省在“十五”期问,科技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各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 企业 尚未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不紧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区域创新体系还不健全。“十一五”时期,中部六省将面临许多 历史 机遇和挑战。无论是实现中部崛起、促进社会和谐,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都需要以科技为支撑。

2.2具体指标比较

中部六省发展的总体目标大都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总体实力”等等。湖北、湖南、江西和山西4个省都提出要达到全国或中部地区上游水平。

从具体目标来看,各省不统一.反映了各省对科技发展规划目标认识的差异性。此外,在少数可比性较强的指标中,各省大体上差不多。如:“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投入(r&d)占gdp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等指标各省大体相同。

3中部六省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及重大专项比较

中央对中部地区的定位是“三个基地和一个枢纽”.也就是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3.1粮食生产方面

中部六省都是农业大省,各省在农业领域的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和基础研究都很多。根据中央的要求.中部六省大都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等种子工程和动植物保护工程,不断加强动物疫病防治,继续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

各省除了在重大专项上还能体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之外,彼此之间农业科技规划的差异并不显著。农业(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繁育)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业生态安全(农产品安全技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现代农业技术装备与设施等,大都被中部六省作为重点。

各省还根据区域特色选取了一批重大专项。山西省的重点是: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工程;红枣、马铃薯、优质小杂粮等特色农业产业化技术研究。江西省的重点是:东乡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定位及育种研究:红壤区域治理与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及开发:猪重要经济性状主基因的鉴别与优质种猪的选育研究。湖北省的重点是:名特水产品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畜禽良种培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双低油菜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湖南省的重点是:超级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大宗农产品综合深加工技术及关键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3.2能源原材料方面

中央关于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的要求是,“加强能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山西、河南、安徽等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山西省根据自身是煤炭大省的优势,大力加强和煤炭安全生产、开发、利用有关技术的研究。安徽针对“两淮地区”煤炭的开发利用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部署了煤炭高效安全清洁生产和煤化工专项。河南充分发挥豫北地区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展煤和石油生产及其深加工技术研究。

而湖北、湖南和江西把重点放在高效节能研究上面。湖北强调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电);江西强调鄱阳湖风能开发和生物质能研究:湖南强调新能源(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并把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作为重大科技专项。这些规划符合中央关于“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生物质能发电和风电建设工作”的要求。

中部省份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中央提出“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发挥中部地区铁矿石、有色金属、黄金、磷和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优势,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安徽以铁、铜、金等资源为重点,着重开发高效开采和冶炼技术,特别是深部隐伏矿床找矿技术。湖北重点加强对特色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的研究,部署了磷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湖南着重加强矿产资源高效分选提取与矿山接替资源探查技术的研究。

中央还提出要“重点支持钢铁、石化、化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山西主要是和冶金有关,其重大专项是:无镍不锈钢、优质合金钢连铸及热轧工艺技术。安徽省主要是新型特种建材、非金属矿深加工和精细化产品开发。河南省主要是冶金建材。江西主要是钢铁冶炼与加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湖北重点是开发高性能冶金材料.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端板材的需要,开发化工关键技术及其产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关键技术与装备。湖南加快用高新技术提升陶瓷、轻纺、钢铁、建筑等传统材料行业,以技术优势形成产业优势,其重大专项是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

和农业规划不同,各省之间的能源原材料规划很不均衡。能源集中在山西、安徽两省,特别是山西省仅在煤炭领域就设置t4个重大专项。矿产资源集中在安徽、湖北两省。材料集中在湖南、湖北和江西。江西省总共只安排了16个专项,但仅在材料领域就有6个重大专项。能源、资源和原材料是紧密相关的3个领域。山西、安徽和河南省对于能源和资源规划得多,而对于材料贝4较少涉及。安徽、河南在材料方面规划得很简单,而湖南、湖北规划得较详细。

3.3现代装备制造方面

中部六省在现代装备制造领域规划了许多重点和专项。

山西省突出重型装备制造工艺及技术、智能高效采煤设备和工艺技术、铁路机械和专用机械生产工艺技术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矿山机械、重卡汽车生产装备制造技术、公路改性沥青快速制备技术。安徽省突出汽车整车产品开发、关键零部件及汽车电子、混合动力汽车、绿色制造、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智能信息家电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专项、制造业信息化专项。江西省突出先进工业流程标准化示范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及应用、新型运载工具制造技术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民用航空关键技术研究。河南省突出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和轿车车身开发技术、超精密加工及超高速加工技术与装备、新型输变电成套设备、新型机械设备。湖北省突出电动汽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技术与设备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电动汽车、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湖南省突出现代工程机械、新型轨道交通设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换流变压器及特高压直流输变电系统重大装备、轿车无级变速器(crv)产业化关键技术。

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建设现代装备基地的要求是:“建设具有自主创新的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清洁高效发电技术装备、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矿山开采设备、石化设备、大型施工机械、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新型农业装备、高速铁路列车、大功率铁路机车、新型地铁车辆、汽车及零部件、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

从上面各省的规划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在现代装备制造的某些领域过于集中。如汽车领域,除江西侧重于民用航空领域以外,其余5个省都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都将汽车作为重点领域,湖北、湖南还将电动汽车作为重要发展项目。而在国家所列举的l2个中部地区重点发展领域中,只把汽车及零部件作为第11个列举项目。

对于国家所列举的其它领域,各省关注程度普遍不高。如关于“输变电设备”项目,只有湖南和河南列入规划;“大型矿山开采设备”只有山西列入规划;关于“高速铁路列车、大功率铁路机车、新型地铁车辆”只有湖南的“新型轨道 交通 设备”和山西的“铁路机械”涉及到。而“高效发电技术装备、新型农业装备、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项目,中部六省都没有列入规划。江西省侧重 发展 的民用航空项目不是国家所列举的项目。

中部六省除湖北省 现代 装备制造种类较多以外,湖南侧重于工程机械、输变电和轨道交通:江西侧重于民用航空;山西侧重于煤炭机械和运输;安徽侧重于汽车整车生产;河南的特色不明显,重点不突出。

3.4高技术产业方面

中央关于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是:“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国家对 电子 信息、生物工程、现代中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

相比现代装备制造基地来说.中央对中部六省高技术的规划不是很具体.没有列举什么项目.而是着重对促进 企业 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国家工程中心和实验室进行了说明。这就说明,中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不同,还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中央的着眼点是“如何培育高技术,加快产业化”。但是由于高技术产业对 经济 的带动性十分显著,加上中部六省普遍对自身创新能力期望很高,因此,在各自的规划中都将发展高技术作为重中之重。

(1)信息产业。山西省以光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新型元器件、软件、现代通信为重点,以数字化、智能化、 网络 化为核心。安徽省突出软件和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和片式元器件、自动化装置与系统,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电子信息材料专项、 计算 机软件专项。江西省突出信息技术应用工程、软件技术、光电子产品技术.安排的重大专项是应用软件研究开发。河南省突出计算机网络高速路由器、交换技术与产品、各种宽带网络的接入技术及产品.加强信息化的开发应用,研制开发新型农业信息系统。湖北省突出光通信技术及下一代网络、无线通讯系统与终端、激光技术及应用、数字视听(3c技术及融合)产品、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湖南省突出新型显示器件技术、数字视讯与媒体技术、软件、信息网络与现代物流技术,安排的重大专项是数字卡通内容制作及传播应用关键技术。

从上面可以看出,湖北侧重于光电子技术:湖南侧重于数字卡通,其它各省重点不明显。除河南以外,其余5省都强调软件研发,特别是江西和安徽将软件开发列为重大专项。

(2)新材料。在新材料领域,中部六省主要是集中于纳米技术的研发。新材料领域和原材料领域联系较紧密.不少省都集中于传统原材料领域的新材料研发,而对于高技术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实际上并不多。如:山西的重大专项是纳米、永磁、多晶硅及镁合金新材料制备技术开发;安徽的重大专项是纳米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江西的重大专项是纳米新材料研究开发;河南的重大专项是新材料的制备和成型加工技术;湖北的重点是新材料技术研究与开发;湖南的重点是先进电池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纳米功能材料。

(3)生物工程、现代中药。山西省以中药现代化综合技

术开发为主攻方向,加强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工艺技术和集成工艺技术开发,重大专项是中药现代化技术。安徽省突出酶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重大专项是新药创制。江西省突出生物医药、化学药新药、中药新药、中药现代化技术聚焦工程.重大专项是江西道地和特色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河南省在医药生物、微生物发酵、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形成产业化发展的群体优势。湖北省突出生物医药技术、生物农业技术、生物 工业 技术、生物医用材料技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技术。湖南省突出生物安全技术、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现代中药技术、创新药物技术。

从上面的项目名称可以看出,在生物工程和现代中药领域,中部地区主要是依托当地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进行现代中药开发。

3.5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中央关于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交通运输枢纽的要求更多地是从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体系、交通运输重点项目的角度进行规划的。因此,中部省份在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方面的科技立项十分少.只有湖南和安徽将发展“智能交通技术”列为优先主题.但是具体内容也不是很多。

3.6人口和生态重点科技领域

中央指出.中部地区发展面临着“人口和生态环境压力大、 自然 灾害频发,抗灾能力较弱”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很具体,因此,中部六省在科技规划中,对优生优育和人口控制、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自然灾害预报等领域都设立了优先研究主题。

结合自身的特点.山西将工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研究与示范、煤烟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示范、重大矿山灾害事故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作为重点。安徽将巢湖、淮河水污染综合治理作为重大专项。江西将鄱阳湖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相关技术研究作为重大专项。河南加强对艾滋病和地震灾害的研究。湖北强对血吸虫病、洪水预警和防治的研究。湖南把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作为重大专项,并加强对水旱灾害防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研究。

4中部六省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体系建设和对策措施比较

作为省一级的科技规划.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也得到了各省的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和对策措施的关系十分紧密。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规划,各省差异较大:有的将创新体系和体制改革作为对策措施中的一部分:有的没有对策措施,只有创新体系建设。这种差异反映了各省对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认识上的不同。各省都强调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只是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从具体对策来看,各省主要从财政投入、政策法规、优惠政策、人才培养、加强领导等方面进行阐述。

科研发展规划篇9

首先,资源消耗速度过快,资源保障程度降低。现在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对矿产资源的消耗需求增长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近年来,国家对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投入又相对减少,使我国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总量增长缓慢,同时,非金属矿山开采回收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其次,产品结构不合理,深加工研发投入不够,目前我国非金属矿产品以原矿和初加工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部分产品形成“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出口原矿,进口精矿,产值在国内而利润在国外的局面。

再次,就内蒙古地区来论,矿山企业规模小而散,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近年来通过整顿治理、矿山生产秩序虽有所改善,但是无开采设计方案、采富弃贫、开易弃难、大矿小开、小矿乱开等现象仍然较普遍存在,造成资源严重的浪费和破坏。同时,由于利益驱使,许多企业重生产、轻环保,大量废石、尾矿随意堆放,占用了大量耕地,一些选矿厂尾矿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对河道和土壤造成了污染。

第四,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低。不少小矿山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过程调控和产品质量控制还是以人工为主。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产品品种少、质量波动大、能源消耗量大。

毋庸置疑,非金属矿资源在当前社会经济建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因此,如何利用好非金属矿资源,既做到科学开发利用,不污染环境,又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李金锋总队长认为应该采取五项措施。

一是加强地质勘查人才培养,把非金属矿特别是环保型矿种的地质勘查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增加其地质勘查投入,提高节能环保型非金属矿的资源保障能力。

二是加强非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的研究,加大非金属矿分析、测试和物理化学性能及开发应用研究投入。不断拓宽非金属矿的应用领域,充分发挥非金属矿一矿多用的特点,矿尽其用,节约资源。

三是加强管理,保护资源。鼓励大、中型企业开采加工非金属矿,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是以科技进步促进矿业开发。对非金属矿产来讲,解决深加工技术是当务之急。非金属矿产的探加工对促进矿业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五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节能环保型非金属矿的勘查、开发及应用研究,充分发挥非金属矿在节能环保万面的优势和作用,扩大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内蒙古总队简介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内蒙古总队(以下简称内蒙古总队),成立于1973年,原名内蒙古非金属矿地质队,1991年改为现用名。内蒙古总队位于呼和浩特市,占地面积83亩,资产1679万元。 现在,内蒙古总队为中国中材集团所属事业法人单位,下设地质勘查一、二院;测绘一、二院;矿勘院;中心实验室等生产机构,是内蒙古地区唯一从事建材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专业队伍。单位设施先进、技术过硬,通过了职业健康体系、安全体系及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三体系”认证,获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

科研发展规划篇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第六十条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现在中国大学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达到92%,高校英语本科专业疯狂的扩招,使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不分。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利用我国英语专业名校师资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推进其他大学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是当前要抓紧研究的问题。

我国英语专业名校主要是北京大学英语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复旦大学英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国家应该倡导这四个学校的教学名师录制远程教育教学课件,其他英语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的高校用名校的远程教育教学课件,对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进行教学,配以其他学校的英语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学习指导和课后解答学生问题。这样,就可以让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能聆听到名校的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又解决一些本科院校英语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当然使用名校远程教育课件的普通院校应该按照著作权法、版权法支付一定的费用,国家应该大力提倡和支持,必要的时候给予经济和政策补贴。

普通院校英语专业使用名校名师英语远程教学课件主要有以下积极作用。

1.观念转变到位是完成教师角色转换的思想基础。现代远程教育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作为从事开放教育的一线教师,要适时自觉地进行“角色”的转变,并清醒意识到现代教师职责已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是激励思考。除了正式职能外,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从而切实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自觉地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人、引路人,完成从知识的讲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转变,以适应现代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2.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总结。学生的自我评价或自我反思,指的是学习的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学习者对任务目标、认知策略学习过程的认识、监控和调节能力。及时地对学习进行反思,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策略及时调整,在动态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同时也应当及时反思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设置和实施,以便进行全程监控和及时调整。电大远程教育设计了《学习活动记录表》,师生分别对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价,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客观的认识,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以后的情境设计、问题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网络教学平台测试等方法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突击过程评价即形成性评价。阶段性教学结束后和完成整个教学结合实施后,是总结性评价,帮助教师反馈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等。除此之外,在结束计划的学习任务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小结,正确评价学习情况,总结学习的得失,并分析原因。再就是反思方法的目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如写日记、与同学交流、问卷调查来鼓励和帮助学生回顾、检查、反思和评估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以及自己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尝试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出评价。

3.远程网络教育成人自主学习英语的元认知策略的培养。针对远程网络教育成人英语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英语学习中,成功学习者的自我调控能力往往优于不成功的学习者(文秋芳,1983)。Oxford(1990)认为,学生是通过元认知策略来管理他们的学习过程的。而且大量研究也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对外语教学是有效的(Nunan,1997)。结合成人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现状,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元认知意识、确立学习目标和制订学习计划、监控、自我评估四个方面。提高学生对元认知策略的意识,使他们注意到自己的认知行为,并逐渐养成自觉的习惯。培养学生管理支配自己的学习首先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指学习者能够根据学习的规律和学习的具体条件,自觉地组织自己学习活动的能力。教师应该教学生如何获得元认知的知识和体验,鼓励他们突破现有的学习模式去获得新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已经使用元认知的策略但自己还未意识到的同学,要引导他们及时反思总结,并以此来带动其他同学。

4.资源丰富,表现生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具有较强的呈现能力,它能把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集于一体,使网络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资料更新更快、多项演示和模拟生动的特征,可以很好地创造生动形象的外部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融入学习氛围之中。具体来说,在教学方法上,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英语教学模式借助于现代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构建了交互式多媒体网络平台,把英语教学法中的听说法教学法、情景法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5.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程度的网络调控。远程教育中自主学习给了学生学习上很大的随意性和个性化,但在给予自主性的同时应加以调控和引导。面对这些不同群体的学生,要引导和帮助他们构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就必须充分了解他们的现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分类指导。教师应与学习者个别谈话,指导他们制定详细的自主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安排,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每隔一定的时间通过网络与学生联系,定期检查学习者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效果,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督促他们按照自主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安排进行学习。如今远程教育已经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而揭开了全新的一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的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方式,保证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远程教育体系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学生应在充分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前提下,积极享受网络远程教育带来的知识,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大力开展个别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从远程教育中获益,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教育理论提出了挑战,也对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提出了挑战,电大远程教育的特点为建构学习理论的实施提供了条件。笔者在开放课程的教学中作了大量的尝试,试图通过多种媒体,特别是网络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进一步深人实践之后,必能优化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雪玲.认知语境对英语阅读效果的制约和促进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2] 王雪玲.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过关全攻略[J].继续教育研究,2009,(1).

[3] 王雪玲,杨琪,隋玉明.大学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4] 王雪玲.网络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5] 王雪玲,王静,隋玉明.东北三省外语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

科研发展规划篇11

**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立足于全市“十二五”期内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服从服务于全市“十二五”总体规划。以国家、省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并作为全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依据。

二、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

**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根据环境的新变化、发展的新要求,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现状,通过广泛缜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使“十二五”规划成为我市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研究,明确思路

要深入全面地分析“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新特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加强战略思维,扩大国际视野,更新规划编制理念,准确把握我市科技发展机遇和前进方向,加强对我市科技发展带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研究,明确发展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开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上下衔接,密切合作

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衔接,并对国家、省科技发展规划要充分借鉴,服从指导。要深入基层调研,做好专题研究,各县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在编制好自身科技发展规划的同时,积极配合全市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民主参与,提高集成

要规范规划编制程序,坚持民主化的原则,确保规划工作的广泛性,创造开放的工作环境,要民主参与、集思广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提高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特别是要注重发挥专家队伍的作用,发挥科技顾问团的作用,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使规划更民主、更科学。

(四)突出重点,做深做实

编制我市科技发展规划要按照全市总体规划确定发展方向和原则,深化和落实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并依据科技发展的特点,提出量化指标,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并提出针对性实用性强的保障措施,使规划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科技“十二五”规划编制时间安排

按照省、市统一布署,结合自身实际,我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年11月-20**年12月):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我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的考察与研究工作,完成市政府安排的**市“十二五”规划重大前期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20**年1月-20**年3月):基本思路形成阶段。科学确定“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发展方向、工作原则、和发展目标,形成我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并与全市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相衔接。

第三阶段(20**年4月-20**年7月):规划草案起草阶段。拟采取委托专业机构或专家顾问的方式,根据“十二五”科技规划基本思路,起草我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做好规划论证工作,报市政府批准,并与全市总体规划的相衔接。

根据市政府安排,我局还将参与全市“十二五”规划的重大前期课题“加快服务业发展思路研究”、“社会事业发展思路研究”及“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研究”研究,相关科室与课题研究牵头单位要积极配合,按要求完成课题研究内容。

五、科技“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

科研发展规划篇12

2007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对我国的城乡规划提出了新的原则和要求.2011年城乡规划确立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性关键节点;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城市时代”的到来与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对城乡规划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正式出版了《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专业规范”),对培养目标与规格、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办学条件等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意见与要求.在诸多学科领域内重大事件的发生均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因此,辨析当前学科领域存在的重大问题,探明学科走向并架构新时期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生产模式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城乡社会形态与规划学科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城乡规划学科与专业的认同问题分析

1.1学科与专业的认同问题

近年来,“城乡发展”已成为相关学科竞相研究的领域,规划师也开始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借以形成“更科学”的规划方案.但是,我国客观的发展经验显示:几乎很难找出一个完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既定目标发展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80%以上都需要修编[1].学科“竞争”与专业“困境”使我国城乡规划在取得巨大成就与发展的同时,专业认同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学界就城乡规划学科本体的讨论可分为两类观点:其一,认为学科核心领域模糊或不存在,应对城乡发展的实际需求是城乡规划的价值所在;其二,认为学科核心领域是物质性的城乡空间环境,“学科核心理论应向空间化回归”[2-6].客观讲,上述2种观点并不矛盾,前者注重城乡规划的应用学科属性,强调了城乡规划教育及“专业人才生产”的方向;后者是对城乡规划学科“知识生产方式”的讨论.关于学科本体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重要议题.这是关于“规划的理论”的探讨,对其求解需要借助于科学哲学.

1.2认同问题的科学哲学辨析

根据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的范式理论,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既有框架内进行的科研与实践将面临发展的瓶颈(即反常和危机).此时,需要通过范式转换才能实现学科的持续发展.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范式转换并不是一种预定目标明确的进步,而是通过背离既往运行良好,但不再能应对新问题的旧框架而取得进步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伴随学科与专业不安全感的情况[7].从这一角度看,专业认同问题与学科本体讨论的出现,说明我国城乡规划正处于学科范式转型(或升级)的过程之中.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一级学科的确立、专业规范的出版,从国家层面与学科高度说明:我国城乡规划学科领域已极大超出了“物质形态”的学科范畴.既往物质规划框架下进行的研究和实践已无法应对城乡发展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因此,城乡规划学科的建立具有“科学革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前范式-反常-危机-新范式”的发展过程.应该认识到,城乡规划已经确立为一级学科,但是距离一门成熟的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见图1)因此,城乡规划升级为一级学科的意义在于:摆脱遭遇重大困难的物质规划框架的进步,而不是朝向预定目标的进步.学科本体和专业价值的探讨都是对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积极推进.

2现代学科的发展分析

学科与专业并非同一概念.但是,在我国城乡规划语境中,学科与专业常被含糊地替代引用.正确认识学科的概念及其发展规律,对促进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城乡规划的学科发展与社会形态转型、主流意识演进密切相关.因此,应在更广阔的研究域探讨学科与专业的发展问题.

2.1学科的概念辨析

“学科”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现代科学与社会的发展,学科的内涵不断发展、演化.总结国内外关于学科的定义,大致可分为2个类型(见表1).综上,学科概念有2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指一定科学领域(或其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物理学等;其二,指教学与科研的功能单位,是对教学与科研范围的相对界定.据此,学科的意义在于一定领域内的知识生产和专业人才生产.

2.2现代学科的发展走向分析

现代科学的产生及学科划分可追溯到以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启蒙运动.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科技理性在科学研究中逐步确立了主导性的地位.至20世纪初,科技理性倡导的功能主义使以实验为基础的经验学科成为现代学科的基本形态[14].此时,学科强调研究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不同学科各司其职,专注于特定领域内的知识生产和专业人才培养,不同学科(或专业)之间分工明确、边界清晰(见表2).机械化的学科划分曾极大促进了现代科学和工业社会的发展.但是,这种绝对独立的学科形态逐渐强化并形成一种“自说自话”的封闭学科语境.研究视野狭窄、专业协作困难,进而导致学科与专业的认同危机广泛出现[8].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逐步进入后现代社会,中产阶层逐渐取代少数精英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伴随这种社会形态的转换,学科边界逐渐被打破.在20世纪70至80年代,西方城市社会研究领域出现了学术范式从“计量革命向政治经济研究方法”的转型[15],在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也出现了由“数量与行为地理学范式”向“人文服务区位理论范式”的转换.尤其进入20世纪后,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同一对象和研究不同对象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识生产方式大量出现[13].由此,现代学科的发展从“封闭系统”转向了“开放系统”.例如:以20世纪60年代为界,之前西方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之后城市规划逐渐由技术性活动转向社会、经济、政治等关系的协调活动.这一发展过程中同样经历了专业认同危机的问题,同时,城市规划的学科领域与职业范围也相应获得了拓展.开放、融贯的学科发展趋势,从本质上改变了绝对独立的学科发展样貌.较之绝对独立的学科形态,这一趋势不再强调学科研究对象的排他性,学科知识生产方式由单一学科独立完成转向多学科协作完成.

3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走向研究

3.1学科形态的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城乡规划确立为一级学科,并不是学科等级的简单提升.其本质是:在我国社会形态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由“封闭的现代学科”向“开放的后现代学科”的升级(见表3).在开放的学科发展趋势下,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生产对象与生产方式也必然具备新的内涵与特征.

3.2学科领域的探讨

现代学科发展的规律显示:研究对象的“排他性”与学科“独立性”之间的必然逻辑联系已被打破.因此,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有机体,城乡规划学科已不必强调研究领域的排他性.相关学科开展“城乡研究”的主要价值与意义在于对城乡发展问题及机理的揭示,而具体实施城乡空间发展指引和决策,最终仍必须依靠城乡规划.正如“检验科”之于“外科”的关系,前者在于病因、病理的揭示,而手术的实施则必须依靠后者.同时,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生产方式并不是完全取代强调物质空间的城市规划学科.研究领域也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应是由既有框架的核心“点”(物质空间)向更具开放性的“面”(城乡要素的空间性)的拓展[6].因此,根据后现代学科的知识生产特征,“物质空间”应从城市规划学科排他性的研究对象(或生产对象)、生产工具乃至生产目标转变为城乡规划学科独特的“生产工具”(见表4).

3.3学科知识生产方式分析

作为开放系统的有机体,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生产方式应建立在不同科学共同体的团队协作基础之上.科学问题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科学认识主体提出的关于科学研究与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及求解应答域必然不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乡物质形态背后的经济动因、社会动因、环境动因等已成为城乡规划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学科知识生产的重要内容.“城乡研究”已成为时代“显学”,开放、融贯是当前学科的发展趋势.因此,城乡持续健康发展及其规律、趋势、对策的研究,需要不同学科共同体的团队协作.目前,我国的城乡规划(或规划主管部门)成了各种城乡问题的主要责任承担者.究其原因是“城乡规划”承担了许多不能也无法由其独立完成的任务.这就涉及城乡规划的知识生产模式和城乡规划实践的组织模式.城乡的健康持续发展,不是城乡规划学科“自己的事”,也绝不是依靠城乡规划学科“一己之力”所能实现.事实上,作为第1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就综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理论与思想.基于对我国城乡社会与规划学科发展的整体把握,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开放性”科学系统的构建,为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城乡规划的发展应建立在不同学科共同体系统整合的基础之上.

4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走向分析

4.1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城乡规划学科”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密切相关却又不同的2个概念.作为应用学科的“城乡规划专业”应是根据社会发展与专业分工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其概念与学科社会价值相关联.因此,城乡规划专业的意义在于根据我国城乡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服务于城乡发展的专业人才.城乡规划专业建立在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同时,城乡发展的实际需求是城乡规划专业存在的基础,离开城乡发展实际的城乡规划专业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城乡规划专业是城乡规划学科与社会分工的交集,当存在多个交集时,意味着应存在多个二级学科和专业.

4.2专业教育的多元化趋势

在传统物质形态规划的框架下,要应对城市“复杂系统”的各种问题,规划师需要个人完成对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的集成,并以社会精英的角色来解决城市问题、主导城市发展.但是,个体的规划师所实现的只能是“有限的、片段的学科交叉和融合”.随着我国“城市时代”的到来,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目标和求解应答域呈现极度丰富和多元化的特征.显然,传统的全才式、精英化的教育与科研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城乡社会与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对学科间深度交叉和融合的要求.专一学科的精进和不同学科的深度合作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城乡规划设计、管理、实施中应有的组织模式.一方面城乡发展问题的复杂性使“城乡规划专业”与现实的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多个交集;另一方面,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也需要和相关学科进行全面、深入的“对话”,这就要架构与多学科顺畅对话的专业桥梁(见图2).因此,城乡规划的专业教育需要从传统的“小而全”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升级为由多专业构成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如此才能实现由“少数精英主观意识主导的规划与发展模式”转向“由不同科学共同体有机协作的‘大而专’式的城乡规划与发展模式”.

4.3从空间到空间性———专业教育内核的拓展

城乡规划专业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离开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没有存在的意义.城乡规划的应用学科属性与我国城乡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都要求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恪守“空间性”的专业特质.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美国城市推行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建设,到20世纪80年代,城市建设转换为“自下而上”的模式,即通过社区、政府、市场的协作,实现城市的综合发展,而非单纯的物质形态建设.因此,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不能局限于物质形态的规划设计,而应注重城乡社会诸要素的空间属性及相互关系.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地区发展的差异性使我国对城乡物质空间规划的实际要求广泛存在,同时我国城乡规划教育也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和发展的不均衡特征(见表5).根据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网站资料的不完全统计,至2013年全国设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共有263所.不同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产生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如建筑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甚至是农学、林学等学科.如果没有统一的专业基本教育内容,不但无法确保各地规划专业的教育质量,而且会导致因专业教育背景差异巨大而不能顺畅交流的问题.如此,城乡规划学科内部尚不足以形成统一的话语体系,更罔论与相关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了.因此,为确保规划教育质量、适应城乡发展实际的要求,并使不同地区的城乡规划专业具有统一的专业语境(或平台),应要求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恪守“空间性”的专业内核.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乡规划学科对社会、经济、环境、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与融合,其目的是从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实现城乡规划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学科知识的生产,并最终回归城乡空间环境规划、决策与管理实施.

5结语

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初立,其历史意义在于:摆脱遭遇重大困难的既有框架(物质规划)的进步.在开放、融贯的现代学科发展趋势下,城乡规划学科知识生产方式需要建立在不同科学共同体的团队协作基础之上.我国城乡发展实际与城乡规划专业属性,都要求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恪守“空间性”的专业内核.城乡规划的专业教育需要从传统的“小而全”式的精英教学模式转向由不同专业构成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如此才能实现由“少数精英主观意识主导的规划与发展模式”转变为“由不同科学共同体有机结合的‘大而专’式的规划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段进.控制性详细规划:问题和应对[J].城市规划,2008,32(12):14-15.DUANJin.Regulatoryplan:Issuesandresponse[J].CityPlanningReview,2008,32(12):14-15.

[2]石楠.城市规划科学性源于科学的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2003,27(2):82-83.SHINan.Thescienceofurbanplanningcomesfromthepracticeofscientificplanning[J].CityPlanningReview,2003,27(2):82-83.

[3]邹兵.关于城市规划科学性质的认识及其发展方向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5(1):28-30.ZOUBing.Recognitionofthenatureofurbanplan-ningstudyandconsiderationofthedevelopmentofur-banplanningstudy[J].UrbanPlanningForum,2005(1):28-30.

[4]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5(6):2-10.WUZhiqiang,YUHong.Developmentdirectionofurbanplanningdiscipline[J].UrbanPlanningForum,2005(6):2-10.

[5]段进,李志明.城市规划的职业认同与学科发展的知识领域———对城市规划学科本体问题的再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5(6):59-63.DUANJin,LIZhiming.Theprofessionalidentityandtheknowledgedomainofurbanplanning:Controversyontheontologyofthedisciplineofurbanplanning[J].UrbanPlanningForum,2005(6):59-63.

[6]张庭伟.梳理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作为一级学科的理论问题[J].城市规划,2012,36(4):9-17.ZHANGTingwei.Cardingplanningtheory:PlanningtheoryandurbanplanningasprincipalacademicdisciplineinChina[J].CityPlanningReview,2012,36(4):9-17.

[7]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KUHNT.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3.

[8]杨天平.学科概念的沿演与指谓[J].大学教育科学,2004(1):13-15.YANGTianping.Changeanddirectiveoftheconceptofdiscipline[J].UniversityEducationScience,2004(1):13-15.

[9]陈传鸿,陈甬军.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4-7.CHENChuanhong,CHENYongjun.Changeanddi-rectiveoftheconceptofdiscipline[J].AcademicDe-grees&GraduateEducation,2003,(3):4-7.

[10]刘德发,王方平.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我院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13(3):90-93.LIUDefa,WANGFangping.Suggestionsadheretothescientificdevelopmentandstrengthenourcollegeconstruction[J].JournalofLujiangUniversity,2005,13(3):90-93.

[11]袁军,胡中功,袁正明,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地方高校学科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164-165.YUANJun,HUZhonggong,YUANZhengming,etal.Subjectto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toguidetheconstructionof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J].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07,4(1):164-165.

[12]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LIUZhonglin.ModernInterdisciplinary[M].Hang-zhou:ZhejiangEducationPublishingHouse,1998.

[13]金薇吟.学科交叉理论与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JINWeiyin.StudyonDiscipline-CrossingTheoryandCross-DisciplinaryConstructioninUniversities[D].Suzhou:SuzhouUniversity,2005.

[14]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SASSInstituteofPhilosophy.TheFrankfurtSchoolWorks[M].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1998.

[15]黄燕玲.指标的抉择:概念、方法与应用[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2):4-15.WUANGYanlin.Indicatorsatthecrossroads:Ideas,methodsandapplications[J].UrbanPlanningInter-national,2012,27(2):4-15.

[16]姜涛.关于当前规划理论中“范式转变”的争论与共识[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2):88-99.JIANGTao.Theargumentsandconsensusonthe“paradigmchange”incurrentplanningtheory[J].UrbanPlanningInternational,2008,23(2):88-99.

[17]何明俊.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范式的转换及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8,32(2):71-77.HEMingjun.Paradigmshiftofurbanplanningtheo-ryinwesterncountriesanditsimplicationtoChina[J].CityPlanningReview,2008,32(2):71-77.

科研发展规划篇13

一、进一步提高对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未来十到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认真编制一个符合我省实际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目前,财政收入的比重只占GDP比重的9.9%,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8%。说明经济增长为粗放型,科技含量不高,急需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就提出了要通过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从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看,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不断引发主导技术的更新换代,导致国际经济竞争格局的变迁,这为后发国家以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综合竞争力的整体跃升,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总书记不久前指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这为我们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提供了重要指导。我们必须根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估量当今世界科学重大突破接踵而至、高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的态势,坚定不移地把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我们只有从战略的高度,未雨绸缪,及早规划,周密部署,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科技事业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省科学技术水平,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看,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严重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实现科技发展的战略转变,一方面要立足实际,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难题,进一步加大科技的支撑力度,实现从资源依赖为主向科技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真正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要着眼未来,对未来5-15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超前部署,积极抢占国际科技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从我省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赣”战略以来,我省科技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其他兄弟省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突出表现为科技竞争力还比较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环境需要改善,缺乏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科技体制、运行机制和政策不尽完善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规划编制中认真研究并在落实规划的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我们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这次规划编制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高水平地做好规划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这次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进入新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以及加入WTO后的第一个科技规划,是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制定和实施的第一个规划。总理亲自挂帅,担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陈至立国务委员担任副组长,徐冠华部长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领导规划工作。从去年4月至8月,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逐一听取了规划20个专题的战略研究成果汇报。总结充分肯定在这项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第一,进一步摸清了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家底”。规划战略研究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国情调查,从众多领域和方面对我国资源、环境、产业状况和科技能力等做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进行了国际的比较。第二,深化了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的认识。各个专题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从多视角、多领域提出了发展科技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第三,为搞好当前的宏观调控和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第四,锻炼了从事国家科技战略研究的队伍。

总理在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今年要正式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为此,今年党中央还要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黄智权省长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这是我省科技战线第一位的任务,既是业务工作,也是政治任务。我们所有参与规划工作的同志,特别是目前从事战略研究工作的同志,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巨大的热情,克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竭尽全力做好各项工作,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精心组织战略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

专题战略研究是规划编制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事关规划工作的成败。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应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把握趋势,立足省情,理清思路,重点突破,形成对未来5-1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规划。大家要反复学习、深入理解、牢牢把握总理、陈至立国务委员、徐冠华部长关于战略研究的重要讲话精神,确保研究报告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尽量做到论据有力、结论可信、有特色有创新,真正把规划纲要的编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1、组建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研究队伍的质量,决定着研究的水平。各专题组的研究人员组成都是精兵强将。要处理好老专家与中青年专家之间的关系,把不同年龄专家的优势结合起来。年轻专家要尊重并虚心学习老专家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丰实经验和远见卓识,学习他们的大局观。老专家要爱护和鼓励中青年专家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要处理好自然科学界与社会科学界之间关系,加强两界之间的交流,发挥省内专家与省外包括海外专家作用,特别是尽可能地吸收那些学有专长的“海归派”参加,使我们的规划工作跟上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潮流,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2、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凝炼出重大课题和重大专项。此次规划的制定,要结合实际,体现时代特征,具有特色。要注意处理好我省规划与国家规划、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关系,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主攻方向、主攻目标和战略重点,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总体设计,提出我省科技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领域和重大专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3、要体现开放和多部门的合作精神。各专题研究首先要与政府各部门加强沟通,要广泛深入调查研究,避免就科技论科技,要通过与各实际工作部门的沟通,要注重与全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相衔接,使科技发展规划能够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大跨度、多视角研究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问题,使科技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互紧密结合;其次,各项专题组间要加强相互间的学术交流,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达成新的共识,进入新的境界。再次,要面向社会搞开放式研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促进公众了解科技,理解和认同规划。

4、要发扬民主,鼓励争鸣。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各方面的智慧。要强调“三大机制”。一是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二是专家咨询机制,加强学术交流和战略咨询。三是公众参与机制。面向公众搞开放式研究,鼓励各界参与,充分体现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创造一个宽松、开放的环境,广开言路,鼓励争鸣,鼓励新思想和新观点的出现,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我们的规划工作,把编制规划的过程变成凝聚科技人员智慧和力量的过程,变成向全社会宣传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

三、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现在已是3月,今年还有8个多月的时间,任务重,时间紧。各牵头单位一定要切实负起责任,尽心尽责地做好联络、协调、服务、管理工作。

1、要为专题研究做好服务、协调和管理工作。在已有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化、程序化,在关键环节把好关,加强对规划的服务和管理。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来做好规划工作。这是贯彻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扩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

2、要集中精力、保证时间投入到专题研究中,深入了解,积极参与。对各专题研究的主要思路、研究方式、阶段性成果、提出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战略重点、对策措施等内容要及时掌握,并联系科技发展、改革和自身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出意见和见解。

3、要深入调研、吃透省情、科情。这是搞好规划工作最关键的环节,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和力量作大量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包括对周边省份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意见。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