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环境经济论文

摘要:我国与发达国家环境经济核算的比较研究,探索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模式,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的基础上构造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以此作为地方政府科学政绩观的基础。地方政府的科学政绩观,即考核地方政府不是简单的看经济指标,而是建筑在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上.
环境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从联合国有关手册看环境经济核算的国际研究进程

论文关键词:环境经济核算 国际 研究进展

论文摘要:本文以联合国SEEA系列手册为序展示了环境经济核算的国际研究进程,并指出各手册的特点为:SEEA-1993提供了环境经济核算的总体框架,SEEA-2001〕提供了实施步骤,SEEA-2003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拙上给出了方法指导。

环境经济核算的主旨是要在国民经济核算基础上,着眼于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进行核算。为进行环境经济核算的一套理论方法即所谓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s,简称SEEA )。在环境经济核算的研究和实践中,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方面是提供支持和指导,同时对研究实践成果予以总结和提高。其中最引人注目、影响最广泛的就是联合国主持下编纂的一系列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本文拟对这些手册进行简要评介,并借此勾画环境经济核算的国际进展。

一、SEER-1993:环境经济核算总体框架

对国民经济核算提出质疑并试图构造出环境经济核算框架,这种尝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类似的尝试、设想、研究、实践累积起来,直到1993年,伴随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修订版的,环境经济核算较为完整的框架才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附属核算账户由联合国推出,即《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临时版本)》,简称SEEA-1993手册。通过该手册,整合了此前“数年中讨论和应用的不同概念和方法,把自然资源和环境核算领域不同学派的方法综合在一起”,通过综合,由此确定了环境经济核算的基础和有关基本概念,给出了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并为下一步的研究实践提供了空间。

首先是确定了环境经济核算的起点。尽管有人认为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内,不可能很好地处理环境问题,但大多数国民核算专家否定对常规国民核算账户做重大改变。所以,最终选择了以下设计方针:在国民核算账户传统框架之外建立一个特殊的附属体系,用于描述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以作为综合环境经济政策的数据基础,用以建立不仅包括经济变量也包括环境变量的的经济模型。

进而形成了环境经济核算的总体框架。在概念扩展基础上,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基础,对应不同内容,形成了环境经济核算的积木式框架,其中包括若千个版本,这些版本分别代表了环境经济核算的不同阶段,它们递进延伸,为环境与经济之相互作用提供越来越综合的核算。

版本一是根据环境经济核算需要对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的重组,目的是为环境经济核算内容的展开提供一个基础。

版本二试图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内,分解那些与环境有关的流量和存量,具体核算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包括在现实经济流量中的环境防护活动核算,二是包括在经济资产中的自然资产存量核算。它只涉及已经包括在经济核算之中的环境要素,因此不是的环境经济核算。

版本三扩展了国民经济核算的资产范围,试图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基础上具体描述经济与环境之间发生的实物流量,并把有关环境的实物流量和存量置于国民经济核算结构之上,形成环境(实物单位)经济(货币价值单位)的混合核算。

对有关环境的存量和流量进行货币价值核算构成了版本四的主题内容。由干估价方法的不同,具体形成了三个子版本。版本四.1体现市场价值估价法的环境成本,版本四.2中所包含的是按照维护成本法估价的环境成本,版本四.3核算的环境成本则是或有估价方法和市场价值估价方法的结合。结合环境成本的核算,给出了相应的’‘经环境因素调整后的国内产出(EDP)”。

,版本五涉及到对环境经济核算范围的进一步扩展。这部分扩展内容的核算更加具有争议性,因此不代表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EEA-1993仍然是一个理论性的核算框架,关于核算的具体贯彻实施和具体核算方法,关于环境经济核算的实际应用,则相对着墨甚少。到那时为止,各国除了局部的实物核算以外,还较少环境经济核算的实际应用案例,因此,它实际上只是对理论框架讨论的总结。

二、SEEA-2000:环境经济核算实施的步骤

SEEA-1993就环境经济核算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工作,提出了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随着一些国家就环境经济核算进行实验所积累的问题和经验,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在2000年又7《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操作手册》,简称SEEA-2000 ,其主要贡献在于,是要为如何具体实施环境经济核算以及分析应用相关结果提供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指示和建议。

各国实验表明,很难一下子编制出完整的环境经济核算表,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基础数据缺乏,二是对估价方法存在很大争议。而且,由于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常常面临不同的环境问题,着眼于应用,实际上没有必要做的环境经济核算,而是应该针对优先的环境主题进行核算。面对这种情况,特别有必要将环境经济核算的内容进行拆解,形成相互联系的不同部分和循序渐进的实施步骤SEER-2000就此进行7总结,提出了核算内容拆分的五个部分和十个步骤。

及时部分,应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进行环境分析,具体包括三个步骤。

步骤一是编辑包括资产存量的产品供应使用账户,

步骤二是识别和编辑环境保护支出数据进行核算

步骤三是分别不同产业编辑生产性自然资产账户,重点是那些培育性生产资产。

第二部分,自然资源核算,所覆盖的自然资源主要是国民经济核算所定义的经济资产中的非生产性自然资产,具体包括第四和第五两个步骤。

步骤四是编辑自然资源实物账户,目的是用实物测度单位(面积、体积、重量等单位)记录自然资源存量及其在当期内的变化。

步骤五是要对自然资源进行货币估价,编辑货币单位的价值账户。

第三部分,环境资产核算,所覆盖的环境资产是指所有权不确定、无法从其使用直接获得经济收益的那部分资产,包括空气、水体、土地、野生动植物等。这些核算内容作为第六步骤,主要是用实物单位编制环境资产账户,反映其资产存量及其变化。

第四部分,排放账户,是针对经济过程排放的残余物所编制的账户,其内容组成了第七和第八两个步骤。

步骤七是安经济编辑扫澎账户,按实物单位核算。

步骤八要估算关于排放的维护成本,即要用货币单位估价排放对环境资产所产生的影响。

第五部分,总体描述与分析,是要对环境经济核算的最终结果予以总体反映,并使之成为分析应用的工具和基础。具体包括第九和第十两个步骤。

步骤九是对核算结果予以综合并列表显示,中心是要进行价值核算,对传统经济核算总量进行环境因素调整,如自然资本总量,经环境因素调整的国内净产出(EDP)等。

步骤十是用国民经济核算的传统指标与环境经济核算的经环境调整指标进行比较。

三、SEEA-2003: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的方法指导

由于普遍面对的环境压力,由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各国的推进,近几年环境经济核算实践的步伐明显加快了,与此相适应,有关此方面的研究也是异常活跃的,一方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要将这些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方法。SEER-2003(草稿)就是这样的一份方法性指导文件。

和SEER-1993和SEEA-2000有所不同,SEEA-2003更加强调现实应用成果的总结,文中尽可能地包含了各种实际应用案例的讨论。如果说SEEA-1993勾画出了环境经济核算的理论框架,SEER-2000就是要说明应该如何去做,给出了可能的操作步骤,试图使核算成为可行,进而,SEEA-2003就是要总结实践中已经做了什么,通过这些实践检验,说明不同核算内容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总体来看,在前两个手册基础上,SEEA-2003对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组成做了进一步的归纳和扩展,将环境经济核算的内容归纳为四组账户,同时扩大了国民经济核算作为环境经济核算基础的范围,加强了对各部分具体核算方法的讨论。

及时组账户是经济环境间流量的实物核算和混合核算,相关核算内容得到了详细的讨论,而且介绍了类似核算的应用案例。通过这一组账户,可以较大限度地集合现有各种分散的、具有不同目的的环境数据,将其初步纳入SNA的既有框架中来;同时,可以将环境数据与原有的经济数据进行比较,考察经济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和环境对特定经济活动的敏感程度,反映关键性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

第二组账户是环境保护支出账户和与环境有关的其他交易核算账户,是就现实发生的与环境保护、恢复、管理有关的活动所构造的核算框架。其中,一部分是针对现实发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活动进行核算,另一部分是针对现实中利用各种经济手段来有偿使用环境的情况所进行的核算,比如征收环境税费。

第三组账户是环境资产存量及其变化的核算,其中区分三个宽泛的类别:自然资源、土地和生态系统,给出了实物型和价值型资产账户。

第四组账户涉及传统经济总量调整。SEER-2003没有简单地处理总量调整问题,也没有将实现这样的总量调整作为环境经济核算的惟一目标,而是结合现实的要求和目前所具备的条件,对此进行了详细讨论。首先指出,是否应该进行总量调整仍然存在争议因而可以有不同选择;然后指出,从对环境关注的不同角度出发,从现实所具备的不同核算条件出发,可以有不同的总量调整方法。其中详细讨论了以下三类

总量调整方法:用资源耗减价值进行总量调整,形成“经耗减调整的总量”;用环境防御支出进行总量调整的方法;以环境退化价值进行总量调整,形成所谓“经环境调整的总量”,还描述了基于“‘绿色经济”所核算的.‘绿色GDP"。在每一类调整中,都结合不同估价方法、所依据的不同假定进行了具体讨论,给出了不同的调整选择和账户表示。

环境经济论文: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探索——绿色GDP与西部环境经济核算

论文关键词:绿色GDP 国民经济核算 西部地区 环境经济核算

论文摘要: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GDP核算存在的缺陷是无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统计核算。修正的基本思路是:以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为起点,引入环境资源核算,对GDP进行修正,计算绿色GDP。西部地区近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当地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建立环境经济核算走保护性的开发道路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文重点论述了西部地区计算绿色GDP、实行环境经济核算的必要性以及构建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思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索求与影响愈来愈大,造成了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环境问题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当严重。水资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各种自然灾害加剧,使得环境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局面十分严峻。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总共为356万平方公里,其中西部地区就占了80%;在全国26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面积中,西部地区占到了9O%以上。总体上说,西部地区主要面临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三大生态环境问题。在目前西部经济开发的战略布局的大调整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就是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西部经济的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也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客观上要求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现行GDP核算进行修正,计算绿色GDP,对西部地区经济活动实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同时引入资源环境核算。

一、对现行GDP核算的修正:绿色GDP核算

现行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核算只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过程与结果,未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代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未考虑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经济活动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GDP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却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自然资源耗减成本,造成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其结果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二是未考虑环境降级成本。经济活动往往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亦称环境降级成本,包括环境退化成本和环境保护支出。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退化成本,即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生产活动来反映,从两个方面增加了GDP。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GDP越大;环境保护支出越多,GDP也越大。高估的GDP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绿色GDP核算,又称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称为环境经济核算,就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即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环境经济核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总体或平均的角度看往往意义不大,所以,环境经济核算工作的实施应以地区为主,国家为辅;空间结构与总体趋势有机结合。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简称绿色GDP,它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在现有GDP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实行环境经济核算

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大部分为干旱、高寒和沙漠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近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当地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即使是付出极大的代价,在很长时间也难以恢复,这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基本性质是走保护性的开发道路,不能为短期的利益而肆意破坏环境。从资源存量上来说,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确实存在着潜在的优势,但要把这些潜在的优势转化成实际经济优势,则主要依赖于人们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而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否则得到的是无效的或虚假的经济增长,它可能带来当前局部的利益,但从长远来说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实际上,西部经济的发展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用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的观点来讲,就是在贫困地区的发展中要注重该地区资源存量的均衡分析,既必须使资源存量的增加值大于资源存量的减少值,使流量意义上的资源盈余成为现实,如果历年都出现流量意义上的资源赤字,则必然会出现资源枯竭的结局,那么可持续发展也实现不了。然而,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由于GDP指标的局限性,使得开展资源存量均衡分析成为难题,于是建立环境资源核算就提上了日程。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三、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思路

在我国,构建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其核算思路是:资源环境实物量核算——资源环境价值量核算——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矿产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草地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核算;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等环境核算以及绿色GDP、绿色NDP(国内生产净值)、资产负债存量、.国民财富等环境经济综合指标的核算。西部地区环境经济核算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部分,其核算原则与全国国民经济核算基本一致,但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别要考虑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入、流出核算。

1.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

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是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其十分重要的核算表现形式。从西部地区环境资源的特点出发,目前主要对自然资源实物量进行核算,包括期初期末资源存量;由于自然增加或减少、经济发现或使用等引起的期内资源流量,如使用量和耗减量等。为此设置了如矿产能源资源的储蓄量一耕地面积的耗减数,淡水资源污染和水质下降程度,森林的采伐量、草地面积耗减量等相关的实物量指标。建国五十多年来,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等主管部门积累了丰富的统计数据,为西部地区资源存量的均衡分析、开展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资源环境的价值量核算。

资源环境的物质损耗只有通过价值核算才能进行总括反映,并进入GDP体系,进而对GDP进行相应的修正。资源环境价值量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核算。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核算期内一国或一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自然资源“实体性”物量耗减,这些耗减的价值反映便构成耗减成本。根据自然资源的特征,有些自然资源具有一次消耗性质,如西部地区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用材林)和西部地区的水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为资源耗减成本,具有中间消耗的性质。有些自然资源具有多次消耗性,如土地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特用林、防护林等)和南方的海洋资源,这些资源多次消耗的使用类似于固定资本使用的性质,其资源耗减具有”固定资本消耗”性质。对耗减成本的核算,首先应按上述实物量指标及相应的明细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再根据分类统计的结果核算资源环境的存量、使用量和耗减量,及相应的价值量。

(2)环境降级成本核算。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环境降级成本又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多次使用的特征,也类似于固定资本使用特征。这样,由经济活动的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资本消耗”性质。对资源环境损失成本的核算,可先根据上述实物量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再根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资源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那些资源环境没有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超标或未达标的差额是多少,对资源环境质量恶化的关联度和破坏程度有多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恶化程度估算其损失成本。

在实际核算中。根据估价方法的不同,对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又分为实际成本和虚拟成本,实际成本指在经济活动中明确发生、实际支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虚拟成本指在经济活动中不能直接体现、需要以间接方式估算的资源环境成本。一般来说,资源耗减成本大部分为虚拟成本,环境降级成本中环境保护支出为实际成本,环境退化成本为虚拟成本。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价值量核算,是建立西部地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关键。只有客观、正确地反映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才能地反映本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完整、客观地反映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才能更好地完善、实施资源环境政策以及使经济政策与资源环境政策有机的衔接配套,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3.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

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是要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体现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最终逻辑顶点。只有将其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才能正确反映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及自然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完整代价,反映资源对经济的潜在支撑力和环境容纳度,反映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

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核心内容是计算绿色GDP。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由于对GDP的计算忽略了资源环境的价值存在,将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分割开来,利用绿色GDP核算方法可以将经济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利用作为经济产出的投入加以核算,求得当期由资源环境因素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量,即绿色GDP。

计算公式为:绿色GDP=GDP-资源环境成本资源环境成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

西部地区计算绿色GDP存在两种核算范围和计算公式:

及时种是封闭式的绿色GDP,核算原则是:西部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被开采,在本地区计算耗减;西部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只计算影响本地区环境质量退化的成本,不考虑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入、流出,核算公式为:

绿色GDP=GDP一本地区资源环境成本

第二种是开放式的绿色GDP,核算原则是:西部地区使用的自然资源产品,统计为在本地区经济活动导致的自然资源耗减;西部地区排放污染物造成内外环境退化的成本,都由本地区来计算和承担,以反映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人、流出,核算公式为:

绿色GDP2=GDP-本地区资源环境成本±跨地区资源环境成本

不论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的绿色GDP,其关键是估算资源环境成本。资源环境成本的计量有不同的层次,具体计算时可以分步进行。

及时步,按自然资源耗减价值进行扣减:

绿色GDP.赍源=GDP一自然资源耗减成本

绿色GDP2一资源=GDP一本地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输入本地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一本地区输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

第二步,按环境降级成本进行扣减:

绿色GDP.环境=GDP一本地区环境降级成本

绿色GDP2一环境=GDP一本地区环境降级成本+污染物流出引起的区外环境降级成本一污染物流入引起的区内环境降级成本和

GDP有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一样,西部地区绿色GDP也可以在三个方面计算。生产法的计算思路,是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消耗和资源环境成本后求得;按照收入法的思路,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不变化,资源环境成本可从营业盈余总额(包括固定资本消耗)中扣除,各部分加总求得绿色GDP;在支出法计算中,绿色GDP是最终消费、扣除资源环境成本的资本形成总额和地区间净流出三部分的总和。

用绿色GDP取代GDP,实行环境经济核算,可以综合地反映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将经济活动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在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行考核时,不能只以经济产值为标准,要把包括了资源环境因素在内的绿色GDP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快慢的依据。

环境经济论文:环境经济核算与科学政绩观的关系研究

论文关键词:科学政绩观 环境经济核算 绿色GDP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我国与发达国家环境经济核算的比较研究,探索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模式,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的基础上构造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以此作为地方政府科学政绩观的基础。地方政府的科学政绩观,即考核地方政府不是简单的看经济指标,而是建筑在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环境适宜度优化,包括绿色GDP的实现,为可持续发展最终目标奋斗的综合考核,这也是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心目中,发展就是简单的经济数量的增长,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导致了片面的政绩观,片面强调GDP的作用。经济总量和GDP数据历来是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坐标,但这些数据基本不考虑环境经济的投人和改造费用。

1理立环境经济核算的紧迫性

1 .1地方政府注皿经济指标和GDP

引进消耗大,甚至污染严重的企业,只注重的经济产出,是地方政府过去的发展思路。因为考核政府官员的指标主要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而即使加人环境质量变化也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变得次要。经济指标是的指挥棒,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经济总量。这种过时的观念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已经被摈弃,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往往在很多发达地区不能上的企业,比如重污染企业,很可能在有些地方政府“一路绿灯”的帮助下,很轻易地取得合法运作手续,受害的是地方政府所管辖区域的环境和人民。

1.2修正后的绿色GDP

当然,我国发展经济的大前提没有变,关键是在考核GDP的同时也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消耗。广义的绿色GDP,既要考察经济增长,同时又要考察环境状况,更要关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见附图)。绿色GDP是比较科学和系统的观念,根据工业化国家的费用与收益分析表明,在没有特别明显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估算一国或区域的水体环境损益是可能的。发展中国家中对环境资源损耗成本研究的最详尽的是印度尼西亚学者Repetto,他的计算结果是大概有4%左右的GDP要重新加以评判,因为经济发展往往造成环境和资源的损耗。

我国的环境经济学家也对我国的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即成本进行了评估。南京农业大学的王舒曼博士、曲福田教授对江苏省的研究表明,以GDP为主要衡量指标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高地估计了经济增长水平。他们仅仅计算了江苏省大气污染和地面水的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发现它占到了GDP的8%一13%(王舒曼,2001)所以,修正后的GDP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经济增长,而采取修正的GDP来衡量发展状况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首要课题,应作为发展经济的科学指标。

2我国环境经济核算的初步思路

2.1目前我国环境经济核算的欠缺

在我国的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上,国民经济核算一直缺乏环境经济核算,因此长期以GDP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最重要指标。这种核算存在的问题是,它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是片面的,而且没有体现出经济发展中环境要素对经济总量产出的作用,计算中间投人时只限于产品的投人,并不包括环境要素的投人以及环境质量和环境适宜度的变化。问题之二,围绕资产核算,主要还是限于经济资产,既没有将自然环境要素完整纳人核算体系,也没有在核算上直接反映经济发展过程对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实际上,目前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环境质量的下降,资源被大量采伐和废弃物被大量排放,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福利。

2.2如何构造我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当然,构建环境经济核算的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框架。1993年,联合国在经济核算基础框架上建立了综合性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简称SEEA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附属账户(又称卫星账户),2000年在1993年的临时版本基础上公布了SEEA操作手册,目前SEEA2002版本也将正式公布。

环境经济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实物型经济核算和资源价值核算,也就是建立环境经济核算的实物账户,并将其与资源价值货币型核算的结果一起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合并起来,对传统宏观经济总量进行修正,从而形成包含各种环境要素实物和资源价值修正后的真实反映国民经济增长的宏观总量,以绿色GDP为指标,这样既涵盖了传统的经济核算,又将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耗的环境资源和环境折旧纳人整体核算,是一种科学而真实反映经济活动的指标。

2.3我国环境经济核算的困难

真正建立我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是一项极其困难的长期性课题。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地方政府所管辖的区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并反过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但经济指标仍旧是一个指挥棒,很少有地方政府主动将环境资源的消耗纳人GDP核算。虽然目前我国已决定启动绿色GDP核算,但只是先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体系,也只在部分省市展开,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及发达国家已实行的旨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提高居民生活福利的的环境经济核算。我国目前试点的环境经济核算工作主要完成的是在以前国民经济核算基础上的修正和将污染损失计算出来,初步建立环境经济核算框架,对区域环境污染损失进行计算。

由于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技术上、制度上、观念上的困难,更有许多尚待突破的学术间题,因此先将我国若干重要自然资源和污染物排放的实物量核算纳人现行核算体系,是一种稳健、可行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实的管理需求,又可为进一步的环境经济核算探索奠定基础。

3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环境经济核算比较(见附表)

根据德国2000年的环境经济核算报告(GEEA),环境经济核算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自然资源利用的生产力= GDP/自然资源利用量;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原材料平衡核算;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相关税收。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土地面积、能源、原材料、水等。根据笔者的研究,我国2000年的相关环境经济指标核算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巨大差距,很多数据难以进行全国范围的统计,比如年环境保护支出和废纸回收率。

4如何建立环境经济核算基础上的科学政绩观

4.1地方政府环保投入和环境改观的投入核算

以南京市为例,虽然有大量的政府投人和各级部门的严格执法,建邺区的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建邺区最近用于南湖改造的资金达2亿元,用于外秦淮河建邺段整治的资金也高达亿元,各开发商建造小区时在各小区投人的污水治理费用从百万元到千万元不等。可以真正处理地方水体环境污染的办法是将污水集中到污水处理厂,所以建设管网是必须的,但建设管网的投人非常高,短视的政府往往无法完成。目前,整个建邺区的管网基本上处于“肠梗阻”状况,分别用于集中雨水和污水的管道还没有完成,现在仍是雨污不分开的“牛奶”混合系统,南湖有时就变成了整个区域的纳污塘,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可想而知。环境质量表示的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优劣程度及与社会发展的适宜度,所以很多是可以用具体的指标表示的。比如水体功能环境质量共有30个指标,我国目前监测的因子大多是常见的COD、高锰酸钾指数、离子氨、苯酚或石油类,而专业制造企业废水中的锌、铅、铜等含量就很少监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德国目前注重研究的正是莱茵河、内卡河等水体中的金属含量,尤其是锌、铅、铁、铜等的含量。

4.2理立地方政府的科学政级观:

生态+经济+环境质人

德国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各方一致要求进一步加强环保方面的政府级措施。1979年,德国及时个市政污水处理相关总则颁布了BOD、和COD参数的目标值,废水处理的总目标从保护人体健康转向了生态系统的水环境保护。南京河西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建邺区,也应注重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人们生活的福利改善。

最近五年南京市招商引资的数据表明,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人比例是较低的,理论上地方财政应该预留GDP的3%用于环境保护,但根据已经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调查,一般用于环境投人的比例只有1%一3%。此外,虽然排污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企业乱排乱放的无序状态,但与我国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环境保护投人比例要达到西方国家上世纪末水平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真正计算区域环境经济状况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很多数据难以统计。但可以明确的是,在经济发展中,政府用于改善环境投人的费用在逐年递增。以南京市的污水集中处理为例,投资高达几十亿元的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未来的运行费用十分巨大。政府近两年为改善环境,拆迁工程量也很大。这说明地方政府用于拆迁和环境保护的显性费用是高额的,其中还有一些难以计算的隐形费用,比如拆迁成本和路桥改造成本。

作为地方政府的领导,关心的应该是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而绝不是简单的经济总量和指标化后的GDP数据,但在“发展是党的执政及时要务”的大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关心的却是片面的经济总量。由于我国目前是以经济发展业绩来考核政府的,造成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和进行合作开发项目时往往引进的是转移过来的大量消耗资源的企业,造成当地环境的大消耗、大排放。而由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环境自净和承载容量,大量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废渣甚至噪声,往往远远超出地方自然环境所能容纳的极限,造成地方环境生态功能的退化,进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我国地方政府的干部官员们更要有非常正确和科学的政绩观,而不是简单地以当地产生多少经济效益为目标,关注的应该是环境质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的变化和功能维护。因此,考核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正确而科学的政绩观,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降低自然环境质量和人们享受的环境福利,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优化和经济生活指标的建设。

4.3地方政府理立科学政细观的保防

4.3.1建立技术为先的支撑体系

我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很多,也有很多先进的环境技术,尤其是大量水和大气等方面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被研发出来,如果加以政策引导和足够的资金投人,就能将有效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国新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

4.3.2建设法制社会

我国涉及环境和资源的法律很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噪声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环境法律及相关资源法律为专项,已经了28件环境法规和70余件环境规章,地方性环境法规达900余件,初步建立起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环境执法提供了法律基础。遗憾的是很多法律法规在颁布和实施的过程中,一旦涉及地方政府的眼前利益,就往往执行力度不够,甚至出现有法不依的现象。

4.3.3建立地方政府长远的发展观念

我国地方政府发展的长远观念应该建筑在长远的自然环境基础之上,但有些地方政府只注重眼前利益,丢失了未来发展的基石。目前要做的应该是建立地方政府绿色GDP的数据统计,逐级上报。

4.3.4考核地方政府政绩观的具体途径

考核地方政府政绩观应该结合现实环境功能的保持和改善。在考核干部时,除了经济指标之外,应该签订可指标化的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比如大量富营养水体的N/P之比或水体质量等级,或者城市功能区各相关指标。

环境经济论文:关于土地利用规化中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涉及自然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等方面的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包含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资产管理两个方面。土地资源管理是指政府部门为了保障其辖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可持续利用而进行的一系列立法、执法和行政管理等综合性工作。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资源管理属于政府行为,其空间上的整体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都很强。土地资产管理是指权利人为了使土地保值、增值而获得更多收益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土地资产管理是个人或企业法人行为,其经营性、营利性和时效性也很强。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资产管理的关系是:土地资源管理是为土地资产管理服务的,但土地资产管理又要服从于土地资源管理。因此,政府作为土地资源的管理者,就必须从社会整体及长远利益、社会公平与效益平衡的角度,协调不同土地资产经营者在土地资产经营中的各种矛盾,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国情、经济体制、社会制度及发展程度的差异,世界各国土地规划的内容和实施管理措施也不尽相同,但各国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社会公示等手段确保规划实施方面却有相似的做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体系作为联系宏观社会政府机构与撇观个体的纽带。也是协调社会群体之间土地利用利益冲突的重嚣途径.规划实施管理体系必须具有很强的政策合法性和性,必须能够体现社会公陛和利益平衡。北京市初步建立的新一轮七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体系就是由法律措施、行政措施,经济措施、实施监测一评价一预警系统四部分构成的。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核算体系,未能反映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能反映经济活动特别是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FAO(联台国粮农组织)和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々家组,在对水土流失,土壤风蚀沙化土壤盐碱化.面源污染扩散等生态环境退化过程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退化是土地利用的产物的论断。UNEP专家伦遭夫2004年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可能是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最重要驱动力。美国生态学家威廉于1999年分析了土地为什么持续退化的问题,认为缺乏生态环境成本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土地评价体系和分散式资源管理方式是主要原因。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专家对新泽西州一个小流域过去30年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后,指出所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实质上都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问题因此,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必须将资源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之中,促进粗放型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向节约化、集约型方式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A模式(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汽车工业为中心的用后即弃型经济向B模式(以太阳艋、氢能为主要能源推广再使用.再循环和稳定人13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资塬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是在原有国比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其叶通过核算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系统的核算数描,为分析、决策羊¨评价提供依据,叉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地用总体规划修编及其实施过程中.应该倡导运用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编制土地经济核算的指标体系和相芙技术规程,建立适应土地利用规划及_其实施管理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即对区域各产业用地状况、用地结构分别进行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从宏观上掌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通过调控措施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化。

对土地利用为核心的经济括动实行经济和资源环境双重核算,是当今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共同要求和疗向.也符食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国情。在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已有的首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成果,建立适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实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主要途径存一是继续完善产业投入一出为特色的国民经济校算体系,井将非市场的经济活动和土地利用活动纳入核算体系,二是整台行政区(区县)与自然环境景观单元(中小流域)之间土地利用、产业结构与自然条件的空间相关性;三是以自然环境景观单元为空间单元.运用自然资本耗损一灾损估算方法估算产业用地及其空间结构的资源环境效益。

借鉴伦道夫2004年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估算土地利用引发的自然灾害、人类环境健康政变,区域水文循环改变、农业等各类生产性土地质景改变、生态资源改变,能源与物质消费改变,文化遗传和社会特征改变以及环境公平性冲突等可能带来的自然资本毁损和灾损,将备产业用地的总自然资本毁损和总灾损纳入国民经济恢算体系的投入项之中随着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及其实施要充分考虑经济规律和循环经济理沦,自觉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把积极的经济手段与政府的规划意图.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采用既定的经济保障措施,通过歧府投资、发行债券、经济补贴、设立基金、诱导资金、减免税收,以及运用价格、税赞奖金.罚款.信贷等手段来日导七地开发资金、调节十地开发效益的分配等方式.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其具体措施包括:

制定神贴奖励制度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确保规划实施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企业用地,应借鉴法国巴黎部市区规划炎施管理中的经验。政府在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过程中,对属于公益性的项目.主要自政府负担项目实施所需璎的资会或采取各级政府投资分担的政策-对属于竞争性的项目,_圳主臻是通过市场机制付渚实施,政府可采取诱导基金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进行导和啕控。巴黎市对都市中心区的企业开征“拥挤税对从都市区迁出占她500平方米以上的工厂或企业,予以60%的拆迁补偿费用尤其是从都市区迁出的各类机构,均可享受到l5~20%的投资津贴,井赋于其在远郊更大面积土地的开发权政府还可以建立开发基金或奖金,鼓励和促进符合规划的开发项目,并通过财政补贴或减免税收等措施吸引社会企业参与土地规划项目的实施。此外,还可借鉴德国政府的经验,即主要采取调整经济政镶如减免税收等措施,引导投资商按土地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如对于符合规划,开发商上报国土部门并得到批准后的项目,政府就给予开发商整个项目建设费用16%的投资补贴,这样便会使土地规划得到有效的实施。韩国的做法也值得学习。韩国一方面是对土地规划项目给予财政投资(含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如在韩国前三轮国土规划实施过程中。其规划项目所需资金的50%来自财政金融投资。另一方面是制定财政投资.财政金融政策,对民间资本和外资在投资数量、投资空间选择上进行诱导。

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土地的政策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北京市各区县及各有关机构按照节约与集约用地的原则,调整有关用地区域绿化率的规定,不得圈占土地搞“花园式工厂”。应积极借鉴江苏省无锡市在开发区推广多层标准厂房的好经验。对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卜。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费。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建设项目,也要节约合理用地。同时,还要强化对耕地占用税、城镇十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进步调整和完善相关税制,加大对建设用地取得和保有环节的税收调节力度。

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收缴与管理

规划实施中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不能自行补充的,必须按照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耕地)l:垦费要列人专户管理。不得减免和挪作他用。政府投资的建设项日也必须将补充耕地费用列入工程概算。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和使用的监瞥检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要严格按法定用途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应建立全市国有土地收益基金,遏制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增加对农用地整理的投人力度。

基于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建立相应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换经济及土地利用活动的“指挥棒”,引导政府和企业法人将发展区城经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也应该看到,基于土地利用规划及实施的资源环境核算作为一项全新的核算体系,存在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不接轨的方面,而且还涉及区域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等众多因子。因此,可以通过试点。率先在经济社会相对发达、具有科技优势的区域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运用土地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整合行政区一经济社会属性和中小流域一自然环境属性的方法。二是进行上地利用及其资源环境经济核算。

环境经济论文:环境经济核算与科学政绩观的关系研究

论文关键词:科学政绩观 环境经济核算 绿色GDP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我国与发达国家环境经济核算的比较研究,探索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模式,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的基础上构造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以此作为地方政府科学政绩观的基础。地方政府的科学政绩观,即考核地方政府不是简单的看经济指标,而是建筑在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环境适宜度优化,包括绿色GDP的实现,为可持续发展最终目标奋斗的综合考核,这也是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心目中,发展就是简单的经济数量的增长,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导致了片面的政绩观,片面强调GDP的作用。经济总量和GDP数据历来是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坐标,但这些数据基本不考虑环境经济的投人和改造费用。

1理立环境经济核算的紧迫性

1 .1地方政府注皿经济指标和GDP

引进消耗大,甚至污染严重的企业,只注重的经济产出,是地方政府过去的发展思路。因为考核政府官员的指标主要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而即使加人环境质量变化也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变得次要。经济指标是的指挥棒,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经济总量。这种过时的观念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已经被摈弃,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往往在很多发达地区不能上的企业,比如重污染企业,很可能在有些地方政府“一路绿灯”的帮助下,很轻易地取得合法运作手续,受害的是地方政府所管辖区域的环境和人民。

1.2修正后的绿色GDP

当然,我国发展经济的大前提没有变,关键是在考核GDP的同时也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消耗。广义的绿色GDP,既要考察经济增长,同时又要考察环境状况,更要关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见附图)。绿色GDP是比较科学和系统的观念,根据工业化国家的费用与收益分析表明,在没有特别明显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估算一国或区域的水体环境损益是可能的。发展中国家中对环境资源损耗成本研究的最详尽的是印度尼西亚学者Repetto,他的计算结果是大概有4%左右的GDP要重新加以评判,因为经济发展往往造成环境和资源的损耗。

我国的环境经济学家也对我国的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即成本进行了评估。南京农业大学的王舒曼博士、曲福田教授对江苏省的研究表明,以GDP为主要衡量指标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高地估计了经济增长水平。他们仅仅计算了江苏省大气污染和地面水的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发现它占到了GDP的8%一13%(王舒曼,2001)所以,修正后的GDP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经济增长,而采取修正的GDP来衡量发展状况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首要课题,应作为发展经济的科学指标。

2我国环境经济核算的初步思路

2.1目前我国环境经济核算的欠缺

在我国的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上,国民经济核算一直缺乏环境经济核算,因此长期以GDP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最重要指标。这种核算存在的问题是,它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是片面的,而且没有体现出经济发展中环境要素对经济总量产出的作用,计算中间投人时只限于产品的投人,并不包括环境要素的投人以及环境质量和环境适宜度的变化。问题之二,围绕资产核算,主要还是限于经济资产,既没有将自然环境要素完整纳人核算体系,也没有在核算上直接反映经济发展过程对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实际上,目前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环境质量的下降,资源被大量采伐和废弃物被大量排放,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福利。

2.2如何构造我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当然,构建环境经济核算的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框架。1993年,联合国在经济核算基础框架上建立了综合性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简称SEEA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附属账户(又称卫星账户),2000年在1993年的临时版本基础上公布了SEEA操作手册,目前SEEA2002版本也将正式公布。

环境经济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实物型经济核算和资源价值核算,也就是建立环境经济核算的实物账户,并将其与资源价值货币型核算的结果一起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合并起来,对传统宏观经济总量进行修正,从而形成包含各种环境要素实物和资源价值修正后的真实反映国民经济增长的宏观总量,以绿色GDP为指标,这样既涵盖了传统的经济核算,又将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耗的环境资源和环境折旧纳人整体核算,是一种科学而真实反映经济活动的指标。

2.3我国环境经济核算的困难

真正建立我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是一项极其困难的长期性课题。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地方政府所管辖的区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并反过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但经济指标仍旧是一个指挥棒,很少有地方政府主动将环境资源的消耗纳人GDP核算。虽然目前我国已决定启动绿色GDP核算,但只是先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体系,也只在部分省市展开,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及发达国家已实行的旨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提高居民生活福利的的环境经济核算。我国目前试点的环境经济核算工作主要完成的是在以前国民经济核算基础上的修正和将污染损失计算出来,初步建立环境经济核算框架,对区域环境污染损失进行计算。

由于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技术上、制度上、观念上的困难,更有许多尚待突破的学术间题,因此先将我国若干重要自然资源和污染物排放的实物量核算纳人现行核算体系,是一种稳健、可行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实的管理需求,又可为进一步的环境经济核算探索奠定基础。

根据德国2000年的环境经济核算报告(GEEA),环境经济核算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自然资源利用的生产力= GDP/自然资源利用量;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原材料平衡核算;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相关税收。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土地面积、能源、原材料、水等。根据笔者的研究,我国2000年的相关环境经济指标核算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巨大差距,很多数据难以进行全国范围的统计,比如年环境保护支出和废纸回收率。

4如何建立环境经济核算基础上的科学政绩观

4.1地方政府环保投入和环境改观的投入核算

以南京市为例,虽然有大量的政府投人和各级部门的严格执法,建邺区的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建邺区最近用于南湖改造的资金达2亿元,用于外秦淮河建邺段整治的资金也高达亿元,各开发商建造小区时在各小区投人的污水治理费用从百万元到千万元不等。可以真正处理地方水体环境污染的办法是将污水集中到污水处理厂,所以建设管网是必须的,但建设管网的投人非常高,短视的政府往往无法完成。目前,整个建邺区的管网基本上处于“肠梗阻”状况,分别用于集中雨水和污水的管道还没有完成,现在仍是雨污不分开的“牛奶”混合系统,南湖有时就变成了整个区域的纳污塘,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可想而知。环境质量表示的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优劣程度及与社会发展的适宜度,所以很多是可以用具体的指标表示的。比如水体功能环境质量共有30个指标,我国目前监测的因子大多是常见的COD、高锰酸钾指数、离子氨、苯酚或石油类,而专业制造企业废水中的锌、铅、铜等含量就很少监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德国目前注重研究的正是莱茵河、内卡河等水体中的金属含量,尤其是锌、铅、铁、铜等的含量。

4.2理立地方政府的科学政级观:

生态+经济+环境质人

德国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各方一致要求进一步加强环保方面的政府级措施。1979年,德国及时个市政污水处理相关总则颁布了BOD、和COD参数的目标值,废水处理的总目标从保护人体健康转向了生态系统的水环境保护。南京河西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建邺区,也应注重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人们生活的福利改善。

最近五年南京市招商引资的数据表明,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人比例是较低的,理论上地方财政应该预留GDP的3%用于环境保护,但根据已经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调查,一般用于环境投人的比例只有1%一3%。此外,虽然排污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企业乱排乱放的无序状态,但与我国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环境保护投人比例要达到西方国家上世纪末水平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真正计算区域环境经济状况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很多数据难以统计。但可以明确的是,在经济发展中,政府用于改善环境投人的费用在逐年递增。以南京市的污水集中处理为例,投资高达几十亿元的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未来的运行费用十分巨大。政府近两年为改善环境,拆迁工程量也很大。这说明地方政府用于拆迁和环境保护的显性费用是高额的,其中还有一些难以计算的隐形费用,比如拆迁成本和路桥改造成本。

作为地方政府的领导,关心的应该是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而绝不是简单的经济总量和指标化后的GDP数据,但在“发展是党的执政及时要务”的大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关心的却是片面的经济总量。由于我国目前是以经济发展业绩来考核政府的,造成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和进行合作开发项目时往往引进的是转移过来的大量消耗资源的企业,造成当地环境的大消耗、大排放。而由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环境自净和承载容量,大量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废渣甚至噪声,往往远远超出地方自然环境所能容纳的极限,造成地方环境生态功能的退化,进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我国地方政府的干部官员们更要有非常正确和科学的政绩观,而不是简单地以当地产生多少经济效益为目标,关注的应该是环境质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的变化和功能维护。因此,考核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正确而科学的政绩观,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降低自然环境质量和人们享受的环境福利,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优化和经济生活指标的建设。

4.3地方政府理立科学政细观的保防

4.3.1建立技术为先的支撑体系

我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很多,也有很多先进的环境技术,尤其是大量水和大气等方面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被研发出来,如果加以政策引导和足够的资金投人,就能将有效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国新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

4.3.2建设法制社会

我国涉及环境和资源的法律很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噪声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环境法律及相关资源法律为专项,已经了28件环境法规和70余件环境规章,地方性环境法规达900余件,初步建立起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环境执法提供了法律基础。遗憾的是很多法律法规在颁布和实施的过程中,一旦涉及地方政府的眼前利益,就往往执行力度不够,甚至出现有法不依的现象。

4.3.3建立地方政府长远的发展观念

我国地方政府发展的长远观念应该建筑在长远的自然环境基础之上,但有些地方政府只注重眼前利益,丢失了未来发展的基石。目前要做的应该是建立地方政府绿色GDP的数据统计,逐级上报。

4.3.4考核地方政府政绩观的具体途径

考核地方政府政绩观应该结合现实环境功能的保持和改善。在考核干部时,除了经济指标之外,应该签订可指标化的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比如大量富营养水体的N/P之比或水体质量等级,或者城市功能区各相关指标。

环境经济论文:关于土地利用规化中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涉及自然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等方面的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包含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资产管理两个方面。土地资源管理是指政府部门为了保障其辖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可持续利用而进行的一系列立法、执法和行政管理等综合性工作。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资源管理属于政府行为,其空间上的整体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都很强。土地资产管理是指权利人为了使土地保值、增值而获得更多收益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土地资产管理是个人或企业法人行为,其经营性、营利性和时效性也很强。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资产管理的关系是:土地资源管理是为土地资产管理服务的,但土地资产管理又要服从于土地资源管理。因此,政府作为土地资源的管理者,就必须从社会整体及长远利益、社会公平与效益平衡的角度,协调不同土地资产经营者在土地资产经营中的各种矛盾,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国情、经济体制、社会制度及发展程度的差异,世界各国土地规划的内容和实施管理措施也不尽相同,但各国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社会公示等手段确保规划实施方面却有相似的做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体系作为联系宏观社会政府机构与撇观个体的纽带。也是协调社会群体之间土地利用利益冲突的重嚣途径.规划实施管理体系必须具有很强的政策合法性和性,必须能够体现社会公陛和利益平衡。北京市初步建立的新一轮七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体系就是由法律措施、行政措施,经济措施、实施监测一评价一预警系统四部分构成的。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核算体系,未能反映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能反映经济活动特别是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FAO(联台国粮农组织)和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々家组,在对水土流失,土壤风蚀沙化土壤盐碱化.面源污染扩散等生态环境退化过程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退化是土地利用的产物的论断。UNEP专家伦遭夫2004年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可能是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最重要驱动力。美国生态学家威廉于1999年分析了土地为什么持续退化的问题,认为缺乏生态环境成本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土地评价体系和分散式资源管理方式是主要原因。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专家对新泽西州一个小流域过去30年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后,指出所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实质上都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问题因此,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必须将资源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之中,促进粗放型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向节约化、集约型方式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A模式(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汽车工业为中心的用后即弃型经济向B模式(以太阳艋、氢能为主要能源推广再使用.再循环和稳定人13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资塬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是在原有国比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其叶通过核算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系统的核算数描,为分析、决策羊¨评价提供依据,叉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地用总体规划修编及其实施过程中.应该倡导运用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编制土地经济核算的指标体系和相芙技术规程,建立适应土地利用规划及_其实施管理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即对区域各产业用地状况、用地结构分别进行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从宏观上掌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通过调控措施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化。

对土地利用为核心的经济括动实行经济和资源环境双重核算,是当今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共同要求和疗向.也符食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国情。在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已有的首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成果,建立适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实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主要途径存一是继续完善产业投入一出为特色的国民经济校算体系,井将非市场的经济活动和土地利用活动纳入核算体系,二是整台行政区(区县)与自然环境景观单元(中小流域)之间土地利用、产业结构与自然条件的空间相关性;三是以自然环境景观单元为空间单元.运用自然资本耗损一灾损估算方法估算产业用地及其空间结构的资源环境效益。

借鉴伦道夫2004年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估算土地利用引发的自然灾害、人类环境健康政变,区域水文循环改变、农业等各类生产性土地质景改变、生态资源改变,能源与物质消费改变,文化遗传和社会特征改变以及环境公平性冲突等可能带来的自然资本毁损和灾损,将备产业用地的总自然资本毁损和总灾损纳入国民经济恢算体系的投入项之中随着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及其实施要充分考虑经济规律和循环经济理沦,自觉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把积极的经济手段与政府的规划意图.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采用既定的经济保障措施,通过歧府投资、发行债券、经济补贴、设立基金、诱导资金、减免税收,以及运用价格、税赞奖金.罚款.信贷等手段来日导七地开发资金、调节十地开发效益的分配等方式.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其具体措施包括:

制定神贴奖励制度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确保规划实施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企业用地,应借鉴法国巴黎部市区规划炎施管理中的经验。政府在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过程中,对属于公益性的项目.主要自政府负担项目实施所需璎的资会或采取各级政府投资分担的政策-对属于竞争性的项目,_圳主臻是通过市场机制付渚实施,政府可采取诱导基金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进行导和啕控。巴黎市对都市中心区的企业开征“拥挤税对从都市区迁出占她500平方米以上的工厂或企业,予以60%的拆迁补偿费用尤其是从都市区迁出的各类机构,均可享受到l5~20%的投资津贴,井赋于其在远郊更大面积土地的开发权政府还可以建立开发基金或奖金,鼓励和促进符合规划的开发项目,并通过财政补贴或减免税收等措施吸引社会企业参与土地规划项目的实施。此外,还可借鉴德国政府的经验,即主要采取调整经济政镶如减免税收等措施,引导投资商按土地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如对于符合规划,开发商上报国土部门并得到批准后的项目,政府就给予开发商整个项目建设费用16%的投资补贴,这样便会使土地规划得到有效的实施。韩国的做法也值得学习。韩国一方面是对土地规划项目给予财政投资(含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如在韩国前三轮国土规划实施过程中。其规划项目所需资金的50%来自财政金融投资。另一方面是制定财政投资.财政金融政策,对民间资本和外资在投资数量、投资空间选择上进行诱导。

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土地的政策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北京市各区县及各有关机构按照节约与集约用地的原则,调整有关用地区域绿化率的规定,不得圈占土地搞“花园式工厂”。应积极借鉴江苏省无锡市在开发区推广多层标准厂房的好经验。对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卜。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费。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建设项目,也要节约合理用地。同时,还要强化对耕地占用税、城镇十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进步调整和完善相关税制,加大对建设用地取得和保有环节的税收调节力度。

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收缴与管理

规划实施中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不能自行补充的,必须按照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耕地)l:垦费要列人专户管理。不得减免和挪作他用。政府投资的建设项日也必须将补充耕地费用列入工程概算。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和使用的监瞥检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要严格按法定用途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应建立全市国有土地收益基金,遏制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增加对农用地整理的投人力度。

基于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建立相应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换经济及土地利用活动的“指挥棒”,引导政府和企业法人将发展区城经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也应该看到,基于土地利用规划及实施的资源环境核算作为一项全新的核算体系,存在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不接轨的方面,而且还涉及区域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等众多因子。因此,可以通过试点。率先在经济社会相对发达、具有科技优势的区域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运用土地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整合行政区一经济社会属性和中小流域一自然环境属性的方法。二是进行上地利用及其资源环境经济核算。

环境经济论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一、引言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是人类在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新兴边缘学科。它将环境科学和经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经济学的独特视角,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研究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解析,进而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方案,现在各国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环境经济学”也成为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一切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培养同学如何运用经济学的理论解决和分析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理解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理念,进而激励和提升同学保护环境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浅析

传统教学模式大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什么”,学生在台下就被动“听什么”。尤其对于一些“枯燥”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可能教师费了很大的心血,换来的还是“课堂上的呼呼大睡”。并且很多时候老师较难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听懂,除了课堂讲述的内容学生还想知道些什么,他们感兴趣的点在哪里,对当前国际、国内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他们是不是也想发表一下的自己的观点。因此笔者认为在保障课程教学内容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在课上和课下与之产生良性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即在“环境经济学”的课堂授课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具体应该表现为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相辅相成的课堂活动过程,即“教”和“学”不但不脱节还要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整体。同时这种良性的互动过程也可以调节师生关系,使教师不但可以是“良师”,也可以成为“益友”,进而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影响,以产生“教”和“学”共赢的状况,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在“环境经济学”的互动教学环节下,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在绪论部分,可以先给同学们讲述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危害,列举一些国际上曾发生的严重“环境公害”事件,这些国家和地区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解决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学”在这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步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具体内容的展开方面,可以举一些具体案例的办法与学生达到互动的目的,例如在讲授“环境影响的费用效应分析”和“环保政策”等章节;可以列出环保部门审批或关停一些污染企业的过程说所采用的费用效益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既加深了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又学会了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现实经济问题,提高了学生经济学思维的直觉能力。

3.巧妙布置作业。结合课堂的理论教学部分,在课下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同学布置一些环境调研的任务,根据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并对观察结果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做成ppt,课上进行发言交流。例如在讲授“循环经济”的章节,可以组织同学调查周边的小区、学校、家庭等垃圾回收及再利用的情况。

转贴于论文联盟 //

4.高质量的备好每一节课。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教师授课其实是“生产过程”,学生上课则是“消费过程”。为了使生产的知识能够适合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即使“互动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师的课前准备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环境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国际、国内的环境形式时刻在发生着改变。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书本知识以外,还应该时刻关注媒论文联盟体的近期新闻,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内容,以便适应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课前可以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传媒手段,搜集近期、最的信息,利用多媒体视频课件等手段,把一些课外知识融入到书本内容中,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结语

笔者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环境经济学”的教学既要区别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学,又要有区别于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愉快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就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能力、归纳应用的能力、思维想象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同学的学生成绩也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环境经济论文:电力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研究

[摘 要]结合新投资体制强调环保热点,对电力建设项目进行了环境 经济 效益分析,给出其环保中各个项目的 计算 方法,并以一个热电联产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反映出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反映投资者和政府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电力投资;环境保护;经济效应

1 引 言

我国的火力发电项目很多,众所周知,火力发电站主要是燃煤电站,在整个发电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环境污染物,如废气(硫化物)、废水、废渣、粉尘等。由于电力生产的独特之处,使得这些污染物在大量地、不间断地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国家环保总局和各地方环保部门纷纷出台 法律 法规要求高污染的 企业 治理污染,并对达不到标准的企业进行罚款和收取排污费。在这种形势下,各电力企业纷纷上马环境治理设备,如上马硫化床、建立污水处理站等,以减轻环境压力。但是当前进行环保投资仅仅是各电力企业的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

2 电力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本文使用效益费用法对电力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2.1 环保设施经营支出的测算

对于电力建设项目而言环保投资主要有污水处理系统、硫化床设备以及各种减噪设备等。

2.2 环保投资收益的测算

环保经济效益主要是指经过采取环保措施回收利用各种副产品及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省排污费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电力建设项目而言,环保经济收益主要体现在粉煤灰、炉渣的回收利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量,减少烟(粉)尘排放量,节约用水量及回收生产过程的副产品(石膏)的收入等。比较环保设施经营支出和收益得出环保经济效益分析的结果。

3 某电力项目经济效应分析

3.1 项目概况

某发电企业始建于1970年,及时、第二期工程于1975年建成,共装机3台,发电总容量100mw,按照国家政策,已于2002年5月底全部退役。从1983年7月—1992年10月,在及时、第二期工程以东600m的新厂区连续进行了第二、第四、第五期工程的扩建,共装机6台200mw超高压一次中间再热国产机组。自1999年起,又对其中的6台汽轮机进行了通流部分改造,使之额定出力达到220mw。目前,公司总装机容量为1320mw,是该省南部电网主力发电厂,年发电量约占该电网总发电量的1/6,为国家特大型企业,在全省经济 发展 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市大型 工业 热用户不多,近几年建成的西郊热电厂和东热电厂共装机72mw供汽(压力0.98mpa)能力300t/h,基本上已满足市区工业用气的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市城区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采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近几年来,由于采暖热负荷增长非常快,该市目前仅有西郊热电站和东热电厂2个集中供热热源点,均以供工业热负荷为主,可供采暖的蒸汽量仅能满足300×104m2的建筑面积,远远不能满足该市集中供热的要求。该厂五期工程的南侧留有机组建设的场地,且各项建厂条件均已落实,该厂至供热中心的距离也在合理的范围(供热半径<10km)之内。

因此,根据采暖热负荷的需求,本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本项目建设期2年,投产期1年,机组台数2台。投资内容包括发电机、汽轮机等主要生产设备及生产厂房等辅助设施,估算总投资为230786万元。资金来源如下:

(1)项目资金来源为投资者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

(2)投资者自有资金47450万元,银行贷款187656万元。

(3)流动资金借款3024万元。

3.2 项目环境 经济 效益分析

供热工程环保投资28063万元,占总投资的12.57%。

该项目环保设施经营支出费用为3462万元,环保设施经营支出见表1。

3.4 环保投资效益分析

比较环保设施经营支出和收益可以看出,供热工程环保设施支出3462万元,收益3476万元,净收益14万元,投资收益与支出基本持平。

4 结 论

结合新投资体制强调环境因素,对电力建设项目进行了环境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分析以期能提高投资者投资环保的信心,使项目的经济评价成为实现经济 发展 和环境保护的结合点,并以一个热电联产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反映出本文提出的观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反映投资者和政府关心的问题。?

环境经济论文:试论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指标体系的设置

论文 关键词:水资源 环境 经济  核算体系 指标体系

论文摘要: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即将成为社会统计的重要工具,有待于取代传统国民经济统计方法。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作为其子体系,也将成为社会统计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工具进行统计,得出的统计结果必须以简明的指标向社会展示或颁布。针对“新兴”统计工具的内部结构,研究探讨了其应该配备的指标体系—由过程性指标和结论性指标两大类组成;并指出绿色gdp(edp)作为最重要的核心指标将有待于进入指标体系。

1问题的提出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针对经济流量和存量进行核算的一种传统统计方法,在全球内得到应用。然而,随着资源环境面临的考验,其弊端逐渐显现,其核心指标gdp只能反映经济结果,没有计人资源和环境代价,因而不能回答资源、环境能否持续支撑经济 发展 问题。为此,联合国等5家国际组织共同研发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框架。

seea的基本思想是运用经济学、统计学、 会计 学等理论,在sna基础上,将资源环境因素纳人核算体系,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刻画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为众多资源之一,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w)正在研究之中;与此类似的还有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的核算体系也在同步研究。

seeaw将以怎样的指标描述水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核算结果又以怎样的指标简明地向社会展示或颁布,最终形成怎样的指标体系加人到核算体系之中,是目前鱼待探讨的重要内容。

2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及其核算账户

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的卫星子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核算体系。seeaw由5个账户组成,主要包括水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混合经济账户、水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前3个属于“流量”账户,后2个属于“存量”账户。流量账户中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主要描述经济生产过程中,与水有关的实物流量在各个经济体之间的流动情况,如水生产供应业(经济体)向其他经济体—造纸行业(或纺织行业或电力行业)流人了多少水;再如,服务业、建筑业、食品生产业等各个经济体,当年向废污水处理业流入了多少废污水量。水资产账户、水质账户,主要描述特定时间点的实物存量,如核算年的年底地表水存量、地下水存量以及存量的质量等。但是,供给使用账户和排放账户描述的仅仅是实物量,没有经济价值量,而混合经济账户重点反映了价值量。

3 seeaw的指标体系设置

如上所述,通过5个账户构成seeaw核算体系的总体框架。但是,框架不能构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必须要在框架之下以5个账户为基础,设置一系列必要的指标,才能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并具备实用性。

通过对海河流域试点进行2005年度的具体核算,认为seeaw作为统计核算工具,应该配备由两类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一类是过程性指标,另一类是结论性指标。

3.1过程性指标

过程性指标大都出现在5个账户之中。

所谓过程性指标,是指按照核算基本框架要求,针对5个账户在核算全程中不同环节上所涉及到的各个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使用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去向。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水资源进人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各个经济体的数量指标,进人城镇生活、 农村 生活、城镇环境、农村环境各个部门的水量指标。更细致的指标还包括以上各个经济行业年度使用的河流水量、水库水量、湖泊水量、浅层地下水量、深层地下水量、自来水量、废污水回用量等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供给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来源。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自来水、再生水来源于哪些行业及数量指标。自来水来源于水的生产 企业 (自来水公司),其指标为年供自来水量。再生水也单一,来源于废污水处理业,指标为年供再生水量。复杂的过程指标是进人环境的废污水,其来源于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等,其指标来源于这些经济体多少水量。

排放账户涉及的指标除了水的排放以外,还包括各 经济 体的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等,还包括以上各类实物排放于水域(内陆水域、海域)指标以及排人污水厂指标和人河量指标等。

混合账户所涉及的指标与供给使用账户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供给使用表的指标反映的是实物量,而混合账户指标反映的是经济价值量。

两个存量账户包括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涉及的过程性指标相对于3个流量账户比较简单,包括山区、平原等不同类型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也包括河流水、水库水、湖泊水、地下水的水质指标等。

3.2结论性指标

(1)账户内的结论性指标:供给使用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地表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地下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以及各类水总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指标。如,海河流域2005年核算后该类结论性指标的具体数据见表l。

排放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农业退水量、 工业 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以及以上3个门类的cod,氨氮排放量等。海河流域2005年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值见表2。

混合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含总产出、gdp以及水行业所产生的gdp等指标。比如,2005年海河流域经济总产出57 138亿元,gdp25 750亿元。另外,还包括及时、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出、gdp指标。从海河流域2005年水行业产生gdp看,数值相对很小,证明水利提供的水产品大部分充当了经济生产过程里的中间投入,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水利属于公益性事业的特征。

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也存在相应的结论性指标。

(2)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是指在账户核算基础上,进一步 计算 而得出的概括性指标,目的在于简明地为水资源管理者和经济 发展 战略决策部门提供技术 参考 。

3.3指标体系

过程性指标与结论性指标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seeaw的指标体系,过程性指标主要作用是建立水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水资源为纽带,建立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描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结论性指标的作用是为决策部门提供综合结论数据。

4有待于引入的核心指标

正如前面所说,sna的核心指标gdp不能回答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引发了seea的诞生和seeaw的出现。seea的宗旨是核算环保型的绿色经济指标,需要从纯经济的gdp中扣除资源减少价值量和环境退化价值量,形成绿色gdp,即edp。

由gdp推求edp,不是简单地单一扣减水资源减少价值量和水环境退化价值量,而是要扣除所有 自然 资源减少价值量和各类环境退化价值量。因而,暂时还不能计算出edp。只有利用seea体系将各类资源和环境统一核算以后,才能得出edp这一核心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扣除方法是不同的。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而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需要扣除的只是地下水超采量、地表水过度开发量的经济价值。

总之,edp是有待引人的核心指标,具体核算方法还有待于深人研究。当edp被引人以后,相应的人均edp等指标也将随之出现。

环境经济论文:环境经济手段探讨

一、环境经济手段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理论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外部性,采用环境经济手段就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笔者认为,外部性问题可以进行具体的分解,导致环境退化、资源耗竭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失灵”,二是“政府失灵”。

1•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证明了,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分配生产出的产品于消费者之间,有效率地配置生产要素于企业与产品之间,从而实现帕累托效率。但是,实现帕累托效率,隐含着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条件,主要有:竞争的假设;信息的假设;理性的假设;不存在外部性的假设;不存在交易费用的假设;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等。当市场价格机制的某些障碍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者说价格体系在保障资源有效配置方面是不时,就出现“市场失灵”。显然,在环境问题上,在环境资源的配置上,有许多条件是不符合的,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环境主体的有限理性。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就是环境资源的所有者———人,也就是经济主体。就环境问题而言,环境主体的有限理性主要表现在:及时,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一个历史过程。在人们对环境还没有足够的科学认识以前,非理性的人类行为也就难免了。第二,即使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重要性,由于受经济发展条件的约束,人们还是不得不采取以毁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第三,即使上述两个问题都不存在,由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人们还会做出有损环境的行为,比如乘发洪水之际向江河倾倒废料等。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只顾经济增长,不顾环境保护;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的环境损害行为就在所难免了。

(2)环境资源的公共性。环境资源由于不可分割性导致产权难以界定或界定成本很高,它往往属于公共物品,或者至少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共同而又互不排斥地使用环境资源这种公共物品有时是可能的,但由于“先下手为强”式的使用而不考虑选择的公正性和整个社会的意愿,一些环境资源如清洁空气、开阔空间甚至阳光正在变得日益稀缺。结局可能是所有人无节制地争夺有限的资源。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较大化的最终结果是不可避免地导致所有人的毁灭———这种合成谬误被哈丁称之为“公地的悲剧”。

(3)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构成和状态发生了改变,环境质量恶化,影响和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它表现为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所谓私人成本就是生产(或)消费一件物品,生产者(或消费者)自己所必须承担的费用。在没有外部性时,私人成本就是生产或消费一件物品所引起的全部成本。当存在负外部性时,由于某一厂商的环境污染,导致另一厂商为了维持原有产量,必须增加一定的成本支出(如安装治污设施),这就是外部边际成本。私人边际成本与外部边际成本之和就是社会边际成本。(杨瑞龙,1995)由于负外部性的存在,使竞争厂商按利润较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与按社会福利较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严重偏离。这种偏离就是资源过度利用、污染物过度排放、有污染的产品过度生产的低效率产出。这既不符合效率的原则,又不符合社会公平的原则。总之,存在负外部性时,竞争厂商的利润较大化行为并不能自动导致资源的帕累托最适度配置。

(4)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环境保护既包括环境治理,也包括环境服务。前者如河道的疏浚,后者如环境技术的供给。环境保护是一种为社会提供集体利益的公共物品和劳务,它往往被集体加以消费。这种物品和劳务一旦被生产出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被排除在享受它带来的利益之外。因此,它是正外部性很强的公共产品。在进行环境保护这一公益事业时,如要求每一个人自愿支付环保费用,有些人可能为此支出付钱,而有些人却不愿意,但后一部分人仍然可以同样从环境保护中得到好处,这样,就产生了“搭便车”问题,即经济主体不愿主动为公共产品付费,总想让别人提供公共产品,然而自己免费享用。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使得纯粹个人主义机制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最适度配置,使环境保护这种公共产品的生产严重不足,有时甚至会出现供给为零的局面。

(5)环境信息的稀缺性与不对称性。信息是生态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信息是稀缺的,这是因为,及时,生态经济系统就象一只“黑箱”,人类对它的了解还微乎其微。与人类对信息的需求相比,信息的供给是十分可怜的。第二,由于信息一旦公之于众,那么一部分人的信息消费就不能排除其他人的信息消费,也就是说,信息一旦公开就成了公共物品。因此人们总是进行“信息封锁”,以保障自身的信息优势。信息的稀缺是一个方面,信息的不对称又是一个方面。信息的公共性和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比如,污染者往往对其生产过程、生产技术、排污状况、污染物的危害等方面的了解比受污染者要多得多,但受个人经济利益的驱使,他往往会隐瞒这些信息,实施污染行为。相反,受污染者由于所拥有的相关信息少,想“讨回公道”需要付出很大的信息成本。这也许正是在一定的限度内人们宁愿“忍声(噪声)吞气(废气)受污染”的原因。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价格机制在环境问题上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充分的作用,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2•环境问题的“政府失灵”

如果由于制度体系内部的原因,使得管理过程的最终结果造成实际价格偏离社会价格,就会发生“政府失灵”。所谓“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行动不能增进经济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那些不恰当的人们。(方福前,1994)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信息不足与扭曲、政策实施的时滞、公共决策的局限性和寻租活动的危害等。在环境问题上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主要有:

(1)环境政策失灵。环境政策失灵是指那些扭曲了环境资源使用或配置的私人成本,使得这些成本对个人而言是合理的,但对社会而言却是不合理的,甚至会损害社会财产的规章制度、财政、汇率、金融、价格、收入和其他政策等。(张坤民,1997)它集中表现为现行部门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由于没有给予生态和环境以足够重视而导致的价格扭曲。

(2)环境管理失灵。环境管理失灵是指在各级政府组织中存在着一系列管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有关政策无法有效实施。(张坤民,1997)环境管理失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种政策在部门之间的协调不足,缺乏足够强的手段和强制措施以达到政策目标,缺乏确保在经济运作过程中实施有关政策的手段或力量等等。另一方面是环境管理中的寻租行为。环境问题的加剧,政府就会加强环境管理,政府的介入会导致环境污染者、受污染者和环境保护当局之间的博弈。污染者为了维护有污染时的既得利益,会加大“院外活动”的力度,以保持或放宽政府制定的环境标准,这是寻租行为的一种表现。另一种情况是污染者在既定的政策下进行寻租。比如环保当局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假定排污者人数少,受污染者人数多。那么,由于受污染者人数多,某一个受污染者如果通过上访或上诉形式要求环保当局执行收费,这样会产生很大的正外部性,即其他受污染者会选择“搭便车”策略,人人都这么想就会导致人人都放弃“上访”或“上诉”的打算。这时,如果环保当局是清正廉明、禀公办事的话也没问题。如果相反,那么污染者向环境保护当局的寻租活动就会成功。污染者就可以较小的寻租成本(行贿额)获得较大的收益(免交或少交排污费),而把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转嫁给受污染者。

二、环境经济手段的分类与优化选择

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导致的后果便是经济的低效率和社会的不公平。环境经济学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手段,其中环境经济手段就是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在传统的环境管理过程中,较多的方法是采用管制手段。管制手段的主要特点是污染者别无选择:要么服从,要么面临仲裁和行政程序的惩罚。很显然,这种手段是依靠法律与行政的性得到实施的。当某种手段可以影响污染者备选活动(如安装排污设施以减少污染、缴费以获准污染、与其他厂商协商等等)的成本与收益估计时,这些手段就可冠以“经济的”标志,并产生这样的一种方式,即通过被选择的方案得到一个比没有采用手段时更令人满意的环境状况,从而影响决策和行为的效果。因此,环境经济手段可以定义为:“从影响成本效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以便最终有利于环境的一种手段。”(OECD,1994)这种手段明显的表现是,要么在污染者和公众之间出现财政支付转移,如各种税收和收费、财政补贴、服务使用收费和产品税等;要么产生一个新的实际市场,如许可证交易。

环境经济手段能使经济主体以他们认为最有利的方式对某种刺激作出自由反应,它是向污染者自发的和非强制的行为提供经济刺激的手段。环境经济手段可以大体上首先分为两个大类,一类侧重通过“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庇古手段;另一类侧重通过“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本身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科斯手段。每一类又包括若干种具体的手段。所谓庇古手段,就是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所表述的政策措施,即由于环境问题的重要经济根源是外部效应,那么,为了消除这种外部效应,就应该对产生负外部效应的单位收费或征税,对产生正外部效应的单位给以补贴。(庇古,1932)

所谓科斯手段,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所表明的内容,只要能把外部效应的影响作为一种财产权明确下来,而且谈判的费用不大,那么,外部效应的问题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的自愿交易而达到内部化。(科斯,1994)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为了使环境问题的外部效应实现内部化;它们都允许经济当事人为了实现环境目标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选择一种方案。比如庇古手段可以使污染者在“继续污染、缴纳排污费”与“采取治污措施、减少污染产出”这两者之间进行比较;而科斯方法可以使污染者在“停止污染”与“继续污染,向受污染者购买污染权”这两者之间进行比较。但是,两种手段的实施途径和效果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

1•庇古手段较多地依靠政府干预,而科斯手段则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在不存在“政府失灵”的情况下,两种手段都是可行的。但是,如果依靠政府干预,出现企业向政府寻租,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寻租,那么,很明显,科斯手段优于庇古手段,因为按科斯手段政府仅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不必直接介入市场。

2•庇古手段需要政府来实施收费或补贴,政府的管理成本较大;而科斯手段需要政府来界定并保护产权,在污染企业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较大。按照科斯定理,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无需政府干预,可以通过自愿协商的方法来解决。但是环境问题的麻烦在于环境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是很难的,因此,这又使科斯手段的优越性大打折扣。

3•庇古手段的实施,除了使社会获得环境收益外,政府还可以获得经济收益(庇古税)。科斯手段的实施,如果许可证是赠与式地分配的,那么社会只能得到环境收益;如果许可证是拍卖式地分配的,那么政府还可以获得一笔拍卖收益。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各有利弊。那么,到底应该如何选择环境经济手段呢?笔者认为,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特别是环境收益相同的情况下,环境经济手段的选择取决于边际管理成本和边际交易费用的大小。所谓边际管理成本是指运用庇古手段管理环境时增加一个污染企业所带来的政府管理总成本的增量。政府管理成本包括从事环保工作机构的运作成本(用于庇古手段部分)、环境监测成本和收费(或补贴)的征收成本等。这里假定污染企业的排污量都是相同的,而且不考虑交易费用和寻租行为等效率损失。所谓边际交易费用是指运用科斯手段管理环境时增加一个污染企业所带来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易费用的增量。

采用排污许可证交易的情况下,交易费用包括搜寻交易对象的信息成本、交易者之间的谈判与订约的成本等。采用自愿协商方式时,交易费用包括污染者与被污染者之间了解对方信息(如排污量的多少、污染危害的程度等)的成本与相互进行协调的谈判成本等。这里不考虑政府的管理成本。表示了边际管理成本与边际交易费用随污染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变化的情况。横轴代表污染企业的数量,纵轴代表边际成本。MMC表示边际管理成本曲线,MTC表示边际交易费用曲线。MMC曲线之所以先向右下方倾斜然后逐渐上升,这是因为,在两人世界里,如一人是污染者,另一人是受害者,如果需要一个政府来管理环境的话,成本是非常大的。政府的环保部门相当于“固定要素”,而具体的实施费用相当于“可变要素”。随着污染企业人数的增加,维持环保部门运行的“固定要素”被分摊到各个企业中去,而庇古税的征收费用标准是一样的,因此,边际管理成本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是,如果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污染企业数量非常大的情况下,光靠环保部门也许无济于事,还要依靠政府的其他部门(如公、检、法等)的共同配合,这时的边际管理成本又会急剧上升。因此,MMC曲线随着污染企业数量的增加而持续下降,然后再逐渐上升,呈“U”字型。

由于交易费用不仅随污染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且是加速增加,这在数学上表现为交易费用的一阶导数大于零(dTCdQ>0),而且交易费用的二阶导数也大于零(d2TCdQ2>0)。因此,MTC曲线随污染企业数量的增加而急剧上升。就可以说明环境经济手段的选择区间。MTC曲线与MMC曲线相交于F点,由F点所决定的边际成本为MC0,污染企业的数量为Q2。这就是说,当污染企业数为Q2时,选择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把Q2称作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临界污染企业数。但是偏离F点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当Q<Q2时,由于边际交易费用小于边际管理成本,即MTC<MMC,政府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当然选择科斯手段。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在当事人很少时,比如当Q<Q1时,采用排污权交易方式反而会更费成本,因为此时,交易市场是不的,这时的选择也许是自愿协商。

当Q1<Q<Q2时,则可以采用排污许可证交易方式。当然,这里自愿协商与许可证交易的边界是模糊的。当Q>Q2时,由于边际交易成本大于边际管理成本,即MTC>MMC,因此,应选择庇古手段。进一步分析可知,MMC曲线经过长区间的持续下降以后达到低点L,然后出现回升。那么,L点以后采用什么手段更好呢?这不仅取决于MTC与MMC的比较,还涉及到庇古手段的管理成本与管制手段实施成本的比较。但至少在G点以左,即MMC<MC0时,也就是Q3<Q<Q4的区间内,政府还可以继续选择庇古手段(比如排污收费)。在G点以右,即Q>Q4时,MMC急剧上升,这时,环境污染加剧,环境纠纷猛增,如仍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可能无济于事,更好的选择也许就是采用管制手段,依靠政府强行解决环境问题。

运用边际交易费用和边际管理成本的概念还可进一步说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影响市场交易障碍的扫除,边际交易费用曲线会向右移动。如图3,由MTC移向MTC′。MTC曲线与MMC曲线的交点就由F点移向F′点,决定环境管理手段的临界污染企业数量由Q2增加到Q′2。这意味着,用科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区间增加了,即从OQ2增加到OQ′2。相应地,假定MTC曲线不动,如果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那么边际管理成本曲线就会由原来的MMC曲线下降为MMC′曲线。这样,MMC′曲线与MTC曲线的交点为F″,由F″点决定的污染企业的数量降为Q″2,这意味着用科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区间缩短,由OQ2减少到OQ″2,相应地,用庇古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区间增加。如果市场化程度和政府工作效率同时提高,那么有可能找到图3中的新的临界点E点。很明显,E点与F点一样,它们所决定的环境经济手段的选择区间基本一致,但临界点时边际成本由MC0下降为MC′0。

由此可见,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不能就环境论环境,还要考虑体制背景和政治制度,要努力推进市场化改革,积极促进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选择环境经济手段可以按如下三种思路进行:及时种思路是,在现有的经济手段中选择一种手段;第二种思路是,在现有的经济手段中进行优化组合,包括与其他手段(如管制手段)配合使用;第三种思路是进行环境经济手段的制度创新,寻找一种新的方案。按照及时种思路,就应该在既定的环境目标下,努力寻求执行成本的最小化。在这一基本原则下,还要考虑每个国家的体制背景和文化传统。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般来说只能选择管制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有经济手段的用武之地。同样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有的市场化程度高,各种手段都可以采用;有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主要还只能采用庇古方法。同样的手段在同一国家对不同的治污目标的适用范围也是不同的,如水污染收费就比大气污染收费的适用性要大。第二种思路的依据是,每一种手段都有其固有的缺陷,因此要寻找一种扬长避短的“结合”。实际上,经济手段单独应用的例子极少,多数情况下,具体的经济手段总是与其他手段或不同经济手段之间组合应用的。这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OECD,1994):

(1)经济手段与管制手段的组合使用。从定义上看,一些经济手段本身就是这类组合中的一个部分,如排污许可证交易本身就是建立在管制手段的基础上,根据环境标准,确定排污总量,排污总量转换为排污许可证分配或拍卖给各企业。排污收费也常常与管制手段相组合,要么用于加强这种管制,要么用于取得必要的资金。

(2)经济手段可优先于现有管制手段的调整或新管制规则的制定。制定或调整重大的管制措施需要时间,尤其是涉及到国际机构时更为如此。带有财政色彩的经济手段往往可以在实际执行之前,这样就可促使有关管制的有效执行。

(3)两种不同的经济手段的组合。这往往是一种更有效的组合。例如税收差异手段其实是对传统产品征税而对清洁产品实行补贴的一种手段。第三种思路有两种含义,一是为经济手段的应用创立新的制度环境,二是设计一种新的经济手段。对前者,国内环境经济学家已作了不少研究,有代表性的思路有两种:一是建立环境权益公司。其基本点是:环境问题往往由“市场失灵”所致,但由于政府的理性有限、中立有限、实力有限和灵活有限,政府干预往往会出现“政府失灵”,为了既防止“市场失灵”,又防止“政府失灵”,可以建立“环境权益公司”。(夏光,1993)公司受当事人委托,代为办理环境权益诉讼所需的一切手续,依法进行辩护,既要求对方停止环境权益侵害,又索取因侵权而造成的赔偿费。二是建立“控污银行”。(彭壁玉,1994)“控污银行”是专门发行、经营排污指标,充当排污权交易中介调节者的经济组织,因而排污指标的流转是其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基础。上述两种制度创新的共同特点是,可促使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环保部门的工作效率;中介机构又可以利用信息优势,更好地完成环境保护的历史使命。对新的经济手段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征收环境税的讨论上。(王金南等,1994)环境税的本质与收费(补贴)是一样的,无非是把具有弹性的收费转变为较有刚性的税收,同时把过于单一的收费变成较为综合的税制。

三、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的基本原则

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环境问题的经济本质表现为效率低下,其社会本质则表现为有失公平。评价环境经济手段的优劣有几条标准,即环境效果、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可接受性等,归根结底是两条标准:一是效率,二是公平。环境效果和可接受性本身都是基于效率和公平的考虑。效率与公平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问题的低效率决定了不公平;相反,实行一种环境经济手段,如果不注意公平标准,比如给负外部性的减少给以补贴,导致的结果可能不是污染的减少,而是更多的污染,这说明,不公平也会导致低效率。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特别要防止以一种新的不公平代替老的不公平。

2•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原则。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会导致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往往是政府干预的理由,但并不是充足的理由。因为政府干预同样也会出现“政府失灵”。可见,市场与政府间的选择并不是一个在完善与不完善之间的选择,而是在不完善的程度和类型之间、在缺陷的程度和类型之间的选择。在许多情况下,它们可能仅仅是一个在不合意和无法容忍之间的选择。选择越倾向于市场,其体制就会面临更多导致“市场失灵”的危险;选择越倾向于政府,其体制就会面临更多的导致“政府失灵”的危险。(查•沃尔夫,1994)通过环境经济手段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到,没有一种经济手段是十全十美的,因此,在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次优”。而“次优”的选择既不能摆脱市场,又不能不要政府,而是要求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总的看来,政府的主要作用要放在保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上,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但这并没有低估政府的作用,即使是侧重于市场机制的科斯手段也仅仅是“侧重市场”,而不是“只要市场”,它仍然离不开政府,它需要政府来界定和保护污染权、组织实施许可证的拍卖或分配等。

3•制度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面对环境问题,人类要解决的无非是两大难题:一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二是人类在使用环境时遇到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有人把这两个问题延伸为“两种环境经济”(夏光,1994):由及时个问题延伸出来的是“环境的经济”,即关于对环境的经济计量和对环境技术的经济评价等,它包括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评估、污染治理技术选择的成本收益分析等;由第二个问题延伸出来的是“环境与经济”,即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理论性研究,它包括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环境污染行为分析、经济运行机制与环境保护对策、环境权益及制度结构等。显然,前者强调的是环境技术,后者强调的是环境制度。制度的本质在于界定责、权、利,以此促进效率或公平。(李风圣等,1995)环境经济手段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制度要解决的就是激励什么、约束什么的问题。但是,制度的选择和设计只能与当时当地的技术水平相适应,而不能孤立地就制度论制度。不论是庇古手段还是科斯手段都离不开一定的技术基础。

环境经济论文: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杂志》2015年第四期

一、中国环境经济学的理论研究

中国的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果大致可概括为如下“五论”:环境资源论、环境价值论、环境生态论、持续发展论、环境产权论。

1.环境资源论。环境资源论,就是指环境是总资源,是人类对环境本质的进一步认识和揭示得出来的。环境之所以是资源,一是因为作为人类生存环境来说,阳光、水、空气、土壤等环境要素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而且这些环境要素的质量是人类生存的必需资源。二是作为物质资料再生产的条件来说,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获得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物质资源。三是环境的一切要素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将会越来越多地以资源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说,环境中的一切,包括环境本身,几乎无一不是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

2.环境价值论。环境价值论的含义是,环境是一个有价值的客观事物。环境价值论是环境资源论的必然结果,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但对环境价值论的解释及其价值量的理论却不尽相同。关于环境价值论的理论依据。及时种是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论”,它认为价值是产生于商品的效用,只要是有用的物品就有价值。环境对人类有用,因此,它具有价值。第二种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未经人类劳动过滤的环境资源没有价值。但从环境资源的功能来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环境没有这些功能,要创造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这些功能就必须投入人类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始的环境资源也是有价值意义的。从环境资源本身来看,随着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深化,原始森林等资源没有价值(即指直接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但却具有相对价值(即指间接通过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第三种观点是在“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结合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自然资源价值观和自然资源价值论。这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是一种财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价值决定于它对人类的有用性,决定于它的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无论是自然状态的土地(自然资源),还是已被开垦的土地,都得到一定的货币额。因此,环境也就具有价值。

3.环境生态论。环境生态论的含义是,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环境的运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的运动;保护环境,也就是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要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环境质量,就要按生态平衡规律办事。“环境生态论”认为,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生物界的有机复合体,而且也包括整个环境的复合体。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这个特定空间就是地球上的生物圈。环境生态论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环境经济系统发展变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离开了“生态”二字,离开了生态循环和平衡,就不会有环境系统的运动,也不会有环境经济系统的运动。环境生态论基本内容是:(1)环境经济系统的发展变化运动,本质上就是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变化运动。(2)环境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因而在系统的平衡、效益、目标、规律等基本方面都表现出双重性。

4.持续发展论。持续发展论是建立在环境生态论基础上的,其含义是在致力于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持久平衡,使发展不损害生态环境,不牺牲未来的利益,使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协调发展。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也就是三种再生产的综合平衡与相互间协调发展。所谓三种再生产,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组成,它们相互间不是封闭的、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相互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要使社会再生产不断循环并周而复始地进行,就必须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与环境的协调。

5.环境产权论。环境产权论是沈满洪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环境问题从经济学上看是个外部性问题。它引导人们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不仅要注意经济活动本身的运行和效率问题,而且要注意由生产者消费活动引起的不由市场机制体现的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产权理论对传统的外部性理论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它认为一切经济交往活动的前提是制度安排,它要求制度安排必须以效益较大化为标准。产权理论用于环境损害的行为分析及其环境保护的制度选择研究,称为环境产权论。环境产权理论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前景十分广阔。

二、环境经济政策和手段的研究

环境污染的经济本质。环境污染的经济本质是制订环境经济政策的前提。有些学者认为,环境污染的实质是各种经济主体或个人从自身利益较大化出发,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地节约需要支付报酬的资源,而不考虑公正性和整个社会的意愿,无节制地滥用无偿的、但有限的环境资源。面对快速增长的污染物,需要采取各种工程技术措施或增设净化装置等来处理这些各种形式的污染物。因此社会将承担伴随环境污染而来的巨大社会成本。他们把环境污染的经济本质概括为六条:(1)环境污染是排污者对环境资源的一种过度利用;(2)环境污染饲排污者对社会施加的外部不经济行为;(3)环境污染是现代物质生产过程中资源和能源不合理利用的一种表现形式;(4)环境污染是人们利用环境资源时,付出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的过程;(5)环境污染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资源出现紧缺的信号;(6)环境污染是对环境资源的主权者———人类利益的损害。

作者:孙波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环境经济论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实验平台构建研究

摘要:实验室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仍在探索中,一些原有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室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在万众创新的形势下,本文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重庆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现有的实验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利用协同管理理念,构建校内教学实验室资源、企业实践资源等实物资源,以及移动互联网虚拟资源,构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综合实验平台,提出构建保障措施。

关键词:协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综合实验;创新

一、引言

2014年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其核心就是以简政放权的改革为市场主体释放更大空间。具体到教育领域,作为重要创业支撑平台的高校实验室资源,也同样需要引进新的管理运行模式。尤其是跨多种学科的本科专业,如何能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既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又有助于调动大学生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如何整合多种资源的综合实验平台的构建原理。

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学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资源环境政策法规与交易规则,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分析方法及管理技能。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发展,能够在各级政府、资源与环境管理部门、农林牧渔各业和各类大中型企业以及相关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胜任相关专业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学习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在环境资源管理及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这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已有的实验室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情况

目前,资环实验室具体开展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资源价值评估、资源规划等。部分实验内容开展需要相关资源类或环境类理工科专业基础知识,而对在校的大学本科生而言,接触跨学科的专业知识毕竟相对有限。作为一个新本科专业,在专项资金支持下,实验室各项工作已经在筹备中,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要实现其社会价值,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要求。从环境影响评价方向的实验教学体系来看,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实验实训设备不够系统与完善,如该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实验还需补充。目前已经购买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环境风险评价系统等软件。这些软件基本能满足本实验室设计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块的设计。但是这些软件的使用,如果要能结合实际情况,需要和地理信息系统相联系,才能实现与学校的石油、冶金等特色专业相结合,实现实际数据统计记录,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为企业解决环境问题提供详尽的环评结果。目前在已有的软件情况下,只有通过其他途径直接获取相关数据资料,这样教学实践效果只能起到熟悉软件操作、明白环评程序的目的。环境核算体系以及资源价值评估等核心软件缺失,将不利于学生多方位掌握环境评估程序和独立实现环境评估操作实践,通过比较各个区域、各个产业等环评结果,借助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软件得出的经济学研究结论,从而无法较系统、充分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更有效率地改变现有的资环实验设施条件,需要改变以往的购置思维。

(二)可以整合的实验室资源

1.校内资源。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以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具有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0个。现在大多数是按学科设置的专业实验室。重点特色实验设备较为先进,也建有专门的实践基地。这些实验室具有非常专业的实验教学资源。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实验室运作基本上是在原有教育教学模式下进行实验室建设。由于学科差异性,各学科的学生基本固守在各自为营的二级学院实验基地、公共大实验平台为主的条件下接受实验实践教育。实验室运作并没有真正地将“协同创新”融入到实验室管理运作中。2.企业资源。重庆科技学院是以工为主的高校,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的应用科技大学,学校定位就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石油、冶金两大行业。随着校企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入,学校与企业界合作机会增多,共同研究解决技术问题,双方都能从中获益。然而,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仅仅依靠学校内部的实验室资源,由于缺乏接受实际数据的软件、数据库等设备,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效能核算、资源价值评估等方面的设备,因此不能满足校企技术合作发展的需要。企业有技术实践背景,也具有丰富的数据资源,而学校具有研发团队,如果校企联合创办实验室,双方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则将有利于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协同创新。3.移动互联网资源。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大多与社会息息相关,资环专业实验部分涉及环境检测数据、政府政策等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随着社会资源的信息公开,直接从互联网就可以查询到相关资源。其次,随着移动终端的快速崛起,天气状况、气温、地理位置等信息随时随地可查询,足不出户就可以查询到这些信息。这些信息是资环专业重要的实时资源,应该纳入综合平台中去。实验研究成果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从而实现大众共同培养的目的。

四、整合多方资源共建综合实验平台

在现有的经管类实验室基础上,整合校内的石油冶金资源实验室资源、企业或政府资源、移动互联网资源等外部资源,共同构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综合实验平台。石油冶金等资源实验室主要为平台提供环境效果验证、资源耗能等专业实验验证功能,企业或政府资源主要为实验平台提供社会中发生的资源或环境等实践问题,并提供实验结果的实践论证;移动互联网主要为平台提供数据库支持,以及组织社会调研搜资等活动,同时还为研究成果提供宣传服务。现有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实验室主要是搜集数据,利用专业软件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智力中心功能。该平台跨学科,校企联合共建,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有助于多方位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综合实验平台的研究成果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关于平台人才培养模式。资环专业学生可以先学习基本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理论,然后在校内理工科实验室加强对资源与环境相关的基本专业认知,结合企业或社会需要解决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借助实验平台进行综合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平台运行模式。可以采用“收益共享,利益共担”的原则,平台共建充分借助虚拟的互联网手段实现,对于解决企业实践问题获得的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共享给相关参与方。此平台构建,不仅可以解决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而且还有助于资源环境理工类学生经济管理类公共基础专业知识的欠缺,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多学科合作,更容易研发创新。平台运作实际是政府与社会协同育人的一种机制上的创新,也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之一。五、配套措施为实现平台构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改革实验室资源管理模式。打破原有的各自为政的实验管理模式,构建资源共享集中统一管理平台,避免重复建设。二是鼓励与企业合作,多参加社会调研。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等一些文科专业,更需要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运营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研究,加深解决实践问题的动力。三是对实验教师队伍的培训。一般学校的实验室建设都是由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教师需具备丰富的跨学科专业知识,而且需对社会问题较为敏感。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补充知识,扩大知识面。四是观念的创新。专业人员、管理模式改进以及数据库的欠缺,都需要转变思维观念,平台构建大胆引入“互联网+”模式,充分借助网络资源,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经济论文: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实践平台研究

摘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分析目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实验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紧贴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实践平台的特色,围绕提升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实现具备规划模拟、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价值核算等三种功能的实验平台。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应用型;实践平台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是一个介于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重庆科技学院从2013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目前注册人数约200人。高级技术类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实验教学体系的合理设置。本文以本校为例,来研究资环专业实验平台构建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资环专业实验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一)满足经济学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重庆科技学院正在向应用型科技大学转型,传统授课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资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实训等实践课程才能使学生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理论及相关评价方法,才能掌握资源开发与利用绩效评估、资源与环境综合规划。

(二)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资环专业是学校的新办专业,现有仿真模拟实验室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技能训练的基本需求,教学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实验室的建立使学生能够在高仿真模拟的条件下,掌握本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缩短从学生到专业人员的转变时间。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应重点围绕石油、冶金等产业中面临的突出的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建成具有较高水平和特色鲜明的综合实验室,下设环境影响评价、资源环境规划评价两个模块。

(三)服务重庆市优势产业、先导产业发展的需要

重庆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石化、装备制造、冶金、电子、综合能源、生物医药和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而这些企业都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借助学校的学科发展优势,以资环综合实验室为平台,可为当地政府部门、企业提供资源环境规划、环境经济评价、社会评价、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估、资源环境管理信息及环境认证与审计专业人员培训等社会化服务,有助于满足重庆优势产业发展。

二现有的资环专业实验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

目前学校资环专业教学实验室存在的主要缺陷和问题是,环评、价值核算等专业软件以及一些常用的环境测试工具等缺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实验实训设备不足,环境核算体系以及资源价值评估等核心软件缺失,从而难以系统、充分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现有的实验室硬件较为欠缺

由于资环专业设立较晚,与之对应的实验室建设基础相对较弱。比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如果能购买其它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软件设备,不仅有利于各专业各学科的共同发展,而且更有利于推进学校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发展转型。而目前核心软件并不完善,对高效开展本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活动造成了障碍,也无法对本校的石油化工、冶金等办学特色难以形成强力支撑,而且也不利于科研成果的突破创新。

(三)实验室对外技术服务能力缺乏

重庆科技学院定位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石油、冶金两大行业。随着校企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入,学校与企业界接触交流机会增多,共同研究解决技术问题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验室成为对外合作的良好载体。由于缺乏处理实际数据的软件、数据库等软硬件,学校对外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效能核算以及资源价值评估等方面的设备还不能满足校企技术合作发展的需要。

三资环专业实验平台构建设计

(一)实验平台的定位

通过实验平台有计划开展特定学生群体的特色实践,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成为资源、环境、经济学交叉学科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验基地;开设特色鲜明的资源评价、环境规划研发基地;努力建成重庆市资源环境保护信息共享平台,拓展实验平台辐射功能。

(二)组成部分及功能

1.资源与环境规划模拟实验室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模拟。以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承载力空间分布为基础,根据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利用强度的不同,按照环境准入角度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生态环境功能区,对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总量控制及资源环境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等问题进行模拟。环境规划情景模拟。根据环境规划目标与方案的不确定性,建立多情景方案、模型及决策支持平台,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设计多种不同方案,利用挑选模拟理论选择的环境规划方案进行模拟挑选。区域国土资源规划模拟。根据资源环境政策法规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合理规划地区的各类自然资源,从地域总体上处理好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障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供应和需求预测模拟。根据国家能源政策、发展战略及规划,对油气资源供应及市场需求进行模拟预测,为政府、企业了解中国能源政策及市场供给,合理开发自然提供咨询。2.资源与环境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拟实验室油气资源价格及环境质量预测模拟。借助智能模拟系统,深入挖掘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在回避数学建模的前提下为社会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主要运用趋势外推、回归分析、灰色预测等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现状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和监测。碳排放权、排污权及大宗资源类模拟交易。在环境及能源政策下,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配额分配、大宗资源类商品及交易与相关政策研究和评价工作;开展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相关公平理论、战略目标、规划方案、体制机制及谈判对策等研究;为当地政府部门、企业提供能源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环境政策影响模拟。以投入产出模型、CGE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费用效益模型等理论为基础,开展各种政策手段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模拟分析研究。油气资源项目开发的国民经济效益及社会风险评价分析。针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对自然环境影响、国民经济效益及社会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油气资源项目开发的可行性。3.资源环境价值核算与影响评估实验室资源环境价值模拟核算。根据资源环境价值的核算原则与分类,运用资源环境价值投入产出混合模型,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算方法及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区资源环境价值进行模拟核算。资源环境价值的动态评估模拟核算。对资源环境资产(包括资源环境的组成要素、环境质量)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对资源环境价值的周期性波动分析及动态化发展、资源价值补偿等因素变动的影响,对资源环境价值进行动态监测、预测和模拟核算。资源环境价值的补偿及政策影响模拟。通过对环境税收管理、排污权及碳交易、资源环境价值补偿机制的监管,开展环境经济模拟和贸易政策研究。建立环境与经济分析模型;开展宏观经济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及环境保护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模拟;开展环境与贸易政策研究。资源开发与环境影响风险评估模拟。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包括建设项目、区域性开发、立法议案、重大方针、战略性规划或行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污染和破坏作用;分别针对大气、水、噪声等某类环境要素进行专项评价。评估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引发的危害(自然灾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造成的可能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

四配套措施

为高效率低成本建设实验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及时,对已有校内实验室资源进行摸底,对已有的设备或软件可以不用购置。第二,实验室要依托科研项目进行开展工作。第三,部分软硬件要与校外企业、或高校进行合作。

环境经济论文:建筑保温材料与环境经济效益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存在枯竭情况,这就需要在建筑工程中充分贯彻低碳和绿色理念,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中以环保与生态为原则,加大对建筑保温材料的应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效结合。本文建立模型对建筑保温材料生命周期以及环境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希望能够对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保温材料;生命周期;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评价

建筑节能在所有节能途径中意义重大。在房屋建筑中,墙体在建筑维护结构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因此要想控制建筑能耗,就必须要进行墙体节能,做好建筑的保温工作。在建筑保温的材料中,外墙外保温材料最为重要,其种类多样,具有明显的生态性和绿色化。

一、建筑节能评价的发展

过去的个体建筑热工分析主要针对建筑运行时的能量消耗,目前电脑辅助设计即CAD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并在建筑能耗研究中广泛应用,现如今一种建筑热环境分析软件即DeST在CAD的基础上诞生,它能够在对象一定参数条件下,对建筑全年的能耗、室温等进行模拟计算,但是现如今人们对其以及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即LCA研究较少,难以发挥其既评论又管理的综合优势。目前,人们对保温材料的节能效果、种类选择以及使用厚度等非常重视,主要是因为保温材料的选择关乎着节约能源、建筑后期产生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所以必须要分析保温材料的生态破坏水平以及资源能耗情况,按照不同地区有针对性的应用生命周期原理来对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等进行选择分析非常具有必须性。

二、节能模型的DeST模拟计算

DeST-h为HVAC系统以及建筑环境模拟的软件平台,它在针对建筑热特性影响因素、热特性指标、住宅室温、建筑全年动态负荷以及末端设备系统经济性的计算和分析中广泛应用。该软件不但能够保障冷热负荷全年累计的结果,还能在逐时动态室温模拟上经验丰富世界。及时是建筑模型,根据建筑的层高、朝向、房间数量及尺寸、结构总尺寸等建立建筑模型。第二是热工参数设计,按照建筑热工分区以及模型所在地确定室外气象参数,这些数据是通过随机算法模拟计算形成,涉及到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卧室冬夏季的设计温度以及换气次数)以及外部气候参数信息(采暖和空调的度日数、冬夏两季的空调采暖两室的干球温度)。另外需要对建筑不同朝向的外窗传热系数以及窗墙比等进行模拟,计算出采暖和空调季的日期,按照相关标定耗热量,从而根据DeST软件计算出外墙保温面积占建筑总面积的比值以及传热系数等。第三是热工模拟以及效益计算。对节能模型以及未进行外墙保温的参考模型的空调、采暖进行负荷统计,通过比较来确定全年总能耗节约值。如果将每年节省的能耗换算成电价以及相应的煤耗,并计算出减少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粉尘以及烟尘等污染物数量,再将这些污染物排放量用价值来表示出来。从而得出能源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给出几种常见保温材料投资成本生命周期某时间段如50天的回收周期(如表1所示),立足生产成本考虑,比较聚氨酯、岩棉、XPS、EPS等的生产成本、投资资金回收年限、预期环境效益。表1常见保温材料投资成本建筑生命周期回收周期

三、外墙保温材料生命周期模型

建筑物生命周期总能耗需要应用以下公式。即E总=E生+E施+E居+E拆+E废。六者依照次序分别表示为建筑物生命周期总能耗、建材生产阶段总能耗、建筑施工阶段总能耗、居住使用阶段总能耗、破坏拆除阶段总能耗以及废旧建材处置阶段总能耗。因为钢筋水泥等材料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只考虑保温材料,并简化成保温材料生产、运输、运行三个阶段。单位面积外墙总费用则只考虑这三个方面,即保温材料生产费用、材料运输费用以及采暖空调费用。就生产阶段来说。它的能耗包括保温材料直接能耗、开采运输及生产上一级材料的能耗以及生产所需一次能耗。其与制造时保温材料废弃比率、保温材料厚度、保温材料密度以及单位建材生产能耗有关。就运输阶段来说,其与更换时的允许消耗、供应商到建筑工地的距离等有关,涉及到运输单位保温材料能耗、运送保温材料维修产生的废弃物送至建筑垃圾掩埋场的距离、保温材料从供应商到建筑工地的平均距离、保温材料厚度、保温材料密度以及制造时保温材料的废弃比率等几个概念。就运行阶段来说,其采暖制冷能耗包括采暖运行能耗以及制冷运行能耗,针对采暖度日数以及空调度日数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数值,运行阶段采暖制冷能耗与供热系统运行效率、除保温层外墙体热阻和、保温材料使用寿命有关。在计算中考虑聚氨酯、岩棉、XPS、EPS集中材料的使用寿命以及各阶段的能耗,计算出这几种材料的总能耗,其全生命周期总能耗顺序可以判断出来,从大到小依次为聚氨酯、RPS、XPS和岩棉。而各阶段能耗由大到小依次是运行、生产及运输。四种物质能耗回收期从大到小分别是聚氨酯、XPS、EPS、岩棉四种。

四、外保温材料科学评价和政策发展方向

建筑保温材料的科学评价较为复杂且具有研究意义。关于生命建筑材料其定义为,满足建筑使用要求情况下建筑材料从开发、生产再到使用的整个阶段中不仅对生态环境影响下,而且在整个阶段中所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也很少,并能够循环利用的一种建筑材料。国外学者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形成了与传统模式不同的现代可持续LCA分析。它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三个方面,就社会方面来说,主要有工人收入、工人健康检查就诊率、工人社会福利、女性就业率、事故率等。就经济方面而言,主要有制造费、电费、燃料费、原料费、废弃物处理费等。就环境方面来说主要有地球变暖、人体毒性、富营养化、臭氧消耗、生态毒性等方面。虽然我国试图推广这种评价方式,但是因为该方法成本高、开发时间长,而且还需要用户给出明确的需求,但是用户大多数对需求不确定,整体参与和调查积极性不高。现如今我国对有机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保温材料中有无卤阻燃剂。这种新型保温材料阻燃体系,有例如金属氢氧化物和磷系化合等的无路无公害阻燃剂等,其在燃烧时不仅产生的烟量小,还不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保温材料燃烧后性能综合评价等技术指标得以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温材料的评价和选择。

五、结语

建筑保温材料通过建立DeST模拟节能模拟模型以及生命周期模型,能够有效了解各材料的环境和经济效益,通过综合比较,从而采用综合效益最强的材料。在保温材料生命周期中,涉及到生产、运输到运行等流程以及生产、建设、业主等主体,对这些流程和主体综合考虑,从而保障建筑保温材料全生命周期的优化。

作者:黄婧奕 卢斌 单位: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江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环境经济论文:发展软环境经济发展思考

所谓经济发展软环境,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经济发展环境中除物质技术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都属于软环境的范畴,包括社会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经济体制、政策规范、管理制度、人文环境、社会治安、办事效率等等。发展软环境是一个地区市场发育程度、经济竞争能力、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对于地方而言,所要研究和优化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主要是指有效的政策、完善的机制、品质的服务、向上的社会氛围等,即通常所说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及人文环境。

一、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必要性

环境是形象,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一个地方发展的较大品牌。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环境是助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哪里环境好,那里就会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一个地方能否具备对外开放的巨大吸引力,关键在于环境的好坏,环境优势是经济发展较大优势,没有环境水平的提升也就没有经济的大跨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市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市委一届八全会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承前启后,保持连续性,与时俱进,增强开拓性,以新的理念力求新的突破,开辟*发展的新局面。开辟*发展的新局面,首要的是*经济要有大的发展。近年来,*经济发展比较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跳出*看*,我市经济还显得很薄弱,从人均GDP来看,到*3年,我市人均GDP仅为536美元,比全省少270美元,比全国少555美元,在水平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要想与全国一道如期进入小康社会,就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欠发达的*来说就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二、我市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把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推动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全市各级设立了办证服务中心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建立了部门形象测评制度,相继建立了投资洽谈中心、招标投标中心,开办了“行风热线”节目。通过这些活动和措施,全市经济发展软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发展软环境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形象测评、受理客商投诉及有关部门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影响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诚信意识淡薄,重保障,轻兑现。有些部门存在单纯任务观念,重引进,轻服务,招商时好话说尽,项目到手后不闻不问,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有的部门为完成招商任务,盲目保障优惠条件,造成保障难兑现,失信于客商。二是部门利益驱动,造成执法混乱,使投资者感到不堪其扰,难负其重。有的单位部门利益至上,想问题、办事情,考虑部门利益多,考虑整体利益少,在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上,往往注重局部利益,忽视全局利益,有的为了部门利益不惜牺牲整体利益。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法制观念不强,不严格依法办事,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利用行业管理职权,谋求部门利益;有的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较大,随意执法。三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过多,人为设置审批条件。四是少数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特权思想严重。有的态度生硬蛮横,工作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有的滥用手中权力,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五是社会治安环境还不尽人意。六是部门之间不够协调,存在重复和多头交叉管理的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虽然发生在个别单位和少数人身上,但影响很坏,危害极大,损害了*的形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优化我市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把软环境当成硬任务来抓。市委一届八次全会后,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有效途径,是全市广大群众、企业、投资者的强烈愿望,也是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优化经济环境,它既是一项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涉及面广、工作范围大、要求标准高的系统工程,更是一场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整体利益的利益格局大调整。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抓环境就是抓机遇,优化环境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把优化环境工作作为大事抓在手,放上重要位置,列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常抓不懈;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优化经济环境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完善工作机构和制度,要把环境建设放上和经济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来抓,做到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环境建设,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良好局面;要认真研究和制定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使优化投资环境成为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并进一步狠抓落实到位。

(二)结合实际,用硬措施来治理软环境。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要动硬招、用实招,要客观分析现状采取有力措施,严明纪律,确保工作到位。针对我市实际,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塑造信用环境,打造诚信品牌。建议在全市深入开展“优化信用环境,打造诚信*”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市公民的信用意识,政府部门要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坚决制止那种“开门招商,关门宰商”的短期行为;要建立企业诚信评估体系,使合法经营、诚实守信者得到实惠,使不讲信用的经营者寸步难行。二是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行为,推进依法行政。要认真清理和废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和有关审批项目,严格规定审批内容,明确审批条件,严格限定审批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对技术性比较强的审批事项,制定审批技术规范,科学、严格地规定每项审批事项的审批时限,制定严密的审批操作程序,对申报事项不予批准的,实行否定报备制;积极推行联合审批制度或定期会签制度,广泛实行“窗口式办文”,对审批关联性强的部分事项适当进行合并,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强化审批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三是进一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四乱”问题。要切实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严格“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体制;要加大清费治乱力度,清理各类收费罚款,推行收费阳光工程,实行统一收费、联合检查和乱收费责任追究制,切实解决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问题,减轻企业负担。四是要继续有效地开展行风评议活动。要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加大行风评议力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市形象测评制度及“行风热线”节目,把评议的重点转到经济环境上来。评判一个机关部门行风好不好、工作到不到位,最根本的是要看这个部门究竟为投资者、为基层和企业办了多少事,为宽松经济发展环境和完成发展任务作了多少贡献。要以行风评议为有效抓手,进一步推进经济环境的优化。五是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社会治安问题是客商最关注,反映最敏感的问题,对干扰和破坏企业生产经营和不法行为、侵商、扰商事件,要从严惩处,真正使投资者住得放心、工作安心、创业舒心。六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要加强效能监察,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廉洁高效,使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要强化责任追究,对群众意见集中、社会反映强烈、事实清楚、情节恶劣、严重影响投资环境的人和事,果断处理,凡发现违规继续搞“四乱”的,严肃查处,并依据有关规定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三)激活机制,大胆探索优化经济环境的长效机制。优化经济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进一步加大解放思想的程度和创新发展的力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胆探索优化经济环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一是要研究建立科学的经济环境评价和激励机制。坚持每年组织投资者、机关干部、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投资投资者、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投资环境综合分析评估。对工作效率高、服务积极主动、热情周到细致,且在评估中名列前茅的给予表彰,对评估较差的部门,给予公示,限期整改。逐步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有利于优化经济环境的制度,并不断健全、完善、充实、提高。二是要激发机关活力,提高工作效率。要勇于改革机关的工作机制,以是否有利于改善和优化经济环境为标准,不断采取措施,激发和调动广大机关干部参与优化经济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优化经济环境转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建议把我市新干县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做法在全市推广,切实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三是结合实际、大胆创新。要积极探索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各种办法和措施,着力拓展新思路,借鉴新方法,实现新突破,要注重构筑优化发展软环境的长效机制,注重从遏制性治理向预防性治理,从应急措施向长效性制度建设方向转变,打造*投资兴业的乐土。

(四)广泛发动,形成全民参与优化经济环境的强大合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为此,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上下齐心、左右协调、内外互动的良好工作局面。要发动干部群众形成一种营造经济发展环境的合力,特别要抓住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这个关键。经济环境好不好,各级领导是关键。要把优化经济环境工作列为考核部门工作和领导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和机关干部提拔使用的一个重要依据。要使广大机关干部在工作中认真参与,努力用自己踏实有为的工作态度、令人信服的工作实绩来为优化经济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要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大造声势,使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同时,对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各种行为,敢于抵制,敢于举报。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和广泛发动,在市上下合力打造优化经济环境的浓厚氛围,形成一个“人人都是经济环境、事事相关经济环境、处处维护经济环境”的工作格局,从而使我市以优良的环境吸引人、激励人、鼓舞人,以环境的大优化促进经济的大发展,实现*在江西中部的崛起。

环境经济论文:企业战略环境经济

每一个企业都在特定环境下从事业务经营活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特定环境,所以,应该有不同的战略。企业战略环境是对特定企业发生作用的外部战略因素,它既不同于对所有企业都发生作用的一般环境,也不同于对产业内所有企业都发生作用的产业战略环境,它只对某一个企业或某一类企业发生作用,所以,它是具有个性的战略环境。一般来说,企业战略环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特定市场的竞争结构,二是特定战略群,三是市场占有率。

一、特定市场竞争结构

企业总是处于特定的市场。一个特定市场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加入者、代用品的威胁、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

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特定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决定着特定市场中获得利润的最终潜力从战略制订的观点看,五种竞争力量共同决定特定市场竞争的强度和获利能力。但是,各种力量的作用是不同的,常常是最强的力量或是某股合力共同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一个特定市场的企业,其竞争战略目标应是在此特定市场中找到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该企业能较好地防御五种竞争力量,或者说,该企业能够对这些竞争力量施加影响,使它们有利于本企业。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分析每个竞争力量的来源。

1、潜在加入者的威胁

这种威胁称为进入威胁。进入威胁的状况取决于进入障碍和原有企业的反击强度。决定进入障碍大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迫使新加入者必须以大的生产规模进入,并冒着现有企业强烈反击的风险;或者以小的规模进入,但要长期忍受产品成本高的劣势。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进入者却步不前。

产品差异优势:产品差异优势是指原有企业所具有的商标信誉和用户的忠诚性等。它所形成的进入障碍,新加入者要用很大代价来树立自己的信誉和克服现有用户对原有产品的忠诚。

资金需求:资金需求所形成的进入障碍,是指在这种特定市场经营的企业,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风险大,进入者要在握有大量资金、冒很大风险的情况下才敢进入。

转换成本:这里说的转换成本是指购买者变换供应者所支付的一次性成本。

销售渠道:特定市场的正常销售渠道,已经为原有企业服务,新加入者要进入该渠道,必须通过让价、合作广告和津贴等办法,来使原销售渠道接受自己的产品。这样就形成了进入障碍。还有其他因素。

2、现有竞争者的抗衡

众多的或势均力敌的竞争者:当一个特定市场的企业为数众多时,必然会有一定数量的企业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取得更高的利润,而突破特定市场的一致行动的限制,独立行动,采取打击、排斥其他企业的竞争手段。这势必在现有竞争者之间形成激烈的抗衡。特定市场增长缓慢:在特定市场快速增长时,由于各企业可与特定市场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自握有的资金和资源的作用来发展自己,因而竞争比较缓和。特定市场处于缓慢增长时,有限的发展势必使各企业为了寻求自己的出路,把力量放在争夺现有市场的占有率上,从而使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激化。高固定成本和库存成本:当一个特定市场固定成本较高时,企业为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势必采用增加产量的措施。企业的这种发展趋势,会使生产能力过剩,而且还会导致价格大战,从而使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激化。产品统一性高和转换成本低。一个特定市场的产品若差异性高,购买者必然是按照对某些特定销售者的偏好和忠诚性来购买,生产企业间的竞争就会缓和。反之,产品统一性高,购买者所选择的是价格和服务,就会使生产者在价格和服务上展开竞争,使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激化。同样,转换成本低时,购买者选择自由,也会产生相同的作用。规模经济的要求。在规模经济要求大量增加企业生产的特定市场,新的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加,就必然会经常打破特定市场的供需平衡,使特定市场产品供过于求,迫使企业不断降价销售,强化了现有竞争者的抗衡。不同性质的竞争者。任何企业都会根据自己的目标、条件制定自己的战略,并设法在竞争中取胜。所以,竞争者的性质不同,采取的竞争方式和手段不同。退出障碍:退出障碍是指经营困难的企业在退出特定市场时所遇到的困难,这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专业化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其清算价值低或转换成本高。退出的费用高。每个特定市场的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的高低是不同的,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组合。

3、代用品的压力

代用品是指那些与特定市场的产品具有同样功能的其他产品。代用品的价格一般比较低,它投入市场,会使特定市场产品价格的上限只能处在较低水平,这就限制了特定市场的收益。代用品的价格越有吸引力,这种限制作用也就越牢固,对特定市场构成的压力也就越大。正因为如此,特定市场与生产代用品的其他特定市场进行的对抗,常常是特定市场所有企业采取共同措施。

4、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和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

任何特定市场的购买者和供应者,都会在各种交易条件上尽力迫使对方让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收益。在这个过程中,讨价还价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作为供应者还是购买者,其讨价还价均能力由以下因素决定。

特定市场的集中度:不论购买者特定市场或供应者特定市场,如果程度比对方高,由几家大公司控制,这就提高了自己的重要地位,使对方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条件成交。交易量的大小,若购买量占供应者供应量的比重大,购买者讨价还价的地位就高;若供应量占购买者购买量的比重大,供应者讨价还价地位就高。产品差异化情况:如果是标准化产品,购买者确信还可能找到对自己更有利的供应者,他们就可在讨价还价中持强硬态度。如果是差异性产品,供应者知道购买者别处买不到,供应者就会在交易中持强硬态度。转换供货单位费用的大小:购货单位转换供货单位的费用大,转换困难,购货单位讨价还价的地位自然就低。反之,购货单位可以轻易地转换供货单位,其讨价还价的地位自然就高。纵向一体化程度:若购买者已实现了后向一体化,就会使供应者处于不利地位。若供应者实现了前向一体化,就会使购买者处于不利地位。信息掌握程度。谁掌握的信息多,谁就会占主动地位。其他因素。当供应者的产品对购买者的产品影响大时,供应者的讨价还价地位就高,当批发商、零售商能左右最终购买者的购买决策,影响其是否购买某种产品时,他们就取得了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特定市场结构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特定市场的竞争力量及其基本情况,明确与这些竞争比较,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确定本企业对各种竞争力量的态度,以及采取的基本政策,制定出有效的竞争战略。其中包括如何抵制进入者,如何与代用品竞争,如何提高与供应者和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如何应付原有竞争者的抗衡等。这些都是在特定市场结构分析基础上应考虑的问题。

二、产业内特定战略集团分析

产业内特定战略集团分析,是按照产业内各企业战略地位的差别,把企业划分成不同的战略集团,并分析各集团间的相互关系和集团内的企业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产业及其竞争状况。一个产业内的企业,在战略上会有许多共同点,但也会有许多不同点。战略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纵向一体化程度不同。有的企业自己生产原材料和零部件,有的则从外部采购,有的企业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网点,有的则全靠批发商和零售商。专业化程度不同。有的企业只经营某一种产品和服务项目,有的则生产多品种多规格的产品和服务,有的甚至是跨产业经营。研究开发重点不同。有的企业注重争取开发新产品的领导地位,不断投放新产品,有的企业把研发重点放在生产技术上,力争在质量和成本上取得优势。营销重点不同。有的企业重视维持高价产品,有的企业则采取低价策略展开竞争;有的企业特别重视对最终用户的推销活动,有的企业主要采用为中间商的服务来扩大疏通渠道。

战略集团间的抗衡程度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般说,各战略集团的市场占有率相同,而战略很不相同,集团间的抗衡就会激烈;或各战略集团的目标是同一类顾客,其战略差异越大,抗衡也就会越激烈;一个产业内战略集团越多,相互的对抗也就越激烈。如果一个产业中虽然有不少战略集团,但其中少数战略集团处于领导地位,并且市场占有率很高,这个产业战略集团间的对抗就不会激烈。在战略集团内部同样存在着竞争,这主要是由于各企业的优势不同造成的在一个战略集团内,各企业会有生产规模和能力上的差别,如果一个战略集团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产量规模,那么,规模大的企业就会处于优势地位。另外,同一战略集团内的企业,虽然常常采用相同的战略,但各企业的战略实施能力是不同的,即在管理能力、生产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等方面是有差别的,能力强者就会站优势。

三、市场占有率分析

市场占有率分析是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市场占有率一般有上限、中线和下限。不同市场占有率的战略意义如下:如果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上限74%,不论其他企业的势力如何,你的企业都处于的安全范围之内。达到该目标的企业一般应不会争夺这个范围以外的市场,因为剩下的市场中的顾客一般是其他企业的忠实顾客,通常难以争取到他们。如果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2%,即市场占有率的中线,那么企业就可以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处于优势地位。因此,该值表示企业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而且处于业界的经验丰富者。如果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6%,则说明企业有从势均力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可能性。处于26%以下的企业则很容易受到攻击。如果,企业与另一家企业在局部区域内进行一对一的竞争时,只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对手的3倍,那么对手就很难对你形成威胁。如果竞争发生在一个较大的局部区域内,有超过三家以上的企业一同竞争,那么只要有一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其余企业的1.7倍,那么这家企业就处于安全的范围内。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