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系统论文

摘要:效益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一系列为满足船舶企业知识生产效益管理需要的子系统,包括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管理模块、效益指标制定模块、工程施工安全指标管理模块、品质指标管理模块、保障机制管理模块、工资分配指标管理模块、生产效益考核模块等七大模块。
系统论文

系统论文:大学组织模式下生态系统论文

一、大学主导型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的逻辑构成及政策工具

(一)大学主导型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的逻辑构成

在技术型知识日益成为世界竞争力核心要素的进程中,大学作为产业公司“开放创新伙伴”的角色日益凸显。这种开放创新模式与传统的大学与产业合作“分包合同”模式存在本质差异。当大学作为知识贡献者参与创新过程时,与企业协同建立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模式能够较大限度地降低创新风险,增强技术“破坏性创新”能力。大学主导型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的逻辑构成主要表现是:及时,大学科研团队具有探索兴趣驱动科研可能性路径的能力。当这些科研活动是围绕产业团队所提出的长期性科技难题而开展的,他们就会从大学获得必要支持,从而确立由产业利益驱动的科研优先战略。第二,科研团队是新生代研究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科研团队与博士培养项目形成联盟,能够为开设“产业博士”(industrialPhDs)等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提供有利条件。第三,大学与产业人才流动项目能够通过互动实现隐性知识的摄取。这三大构成要素合力的结果是:合同制科研模式向开放协同创新模式演进。另外,大学与产业协同的开放创新对新技术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开放创新活动一方面能够在早期技术开发中共担风险,大学伙伴能够通过青年研究人员发现科学研究前沿领域,产业部门则能够运用这一“发现”与大学建立密切的伙伴协同关系;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与大学协同开展创新服务和及时获取技术信息反馈,可以较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展示了大学导向型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模式的组织结构。该系统将大学作为创新的核心驱动要素,并与其他创新实体(如其他大学、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建立战略协同关系,同时大量产业企业也能够通过科技前沿问题进行信息资本输出,实现多边协同创新。大学可以在不同层面(包括国家和国际情境)的临近环中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实体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关键问题是要明确以科研成果商业化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与以联合方式促进特殊领域知识生产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之间的差异,这两类伙伴关系在本质上具有较强的逻辑互补性。然而,在实践上仅有为数不多的大学在其临近区域创建了真正的生态系统。一所大学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功创建开放创新生态系统并确保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大学内部对开放创新的支持度;二是大学与外界环境建立协同伙伴关系的能动性。对于及时点来讲,主要是指大学顶层管理对内部科研组织部门及其研究人员开展创新活动的支持政策的存在性;另外,大学在创新活动资源分配上的优先性也能够体现大学对其创新支持活动经济收益的兴趣。很显然,技术型大学在驱动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中更为主动。对于第二点来讲,是指大学与地方、区域、国家、国际等多层面上的创新系统主要行为主体的协同关系,其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成功实施依赖于大学与私营部门行为主体之间开展协同创新活动的互信程度。

(二)大学主导型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政策工具

一般来讲,大学主导型开放创新生态系统主要是通过多元开放创新政策工具的实施予以实现的。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开放创新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如下方式:(1)长期科研领域支持协议(Long-termagreementsforresearchlinesupport)。这一工具通常运用在产业发展促生的、由大学与产业联合开展的试验性技术原型设计驱动的研发项目,比较典型的是以科技攻关难题为导向的赞助性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2)大学内产业基地。这一工具通常运用在产业科研实验室入驻大学开展协同研发的项目,如大学企业孵化器、衍生公司、新创公司等。(3)协同研究项目。这主要运用在包括大学在内的多方协同研究团队围绕共同研究目标,解决共同科技难题的研究项目。(4)大学技术成熟项目。该工具目标是通过支持产业技术原型开发或产业相关部门参与的概念验证提升特定科研成果的成熟度。此外,还有其他如大学衍生公司风险资本投入、技术成果许可和商业化协议、毕业生流动项目、研发国际化支持联合项目等,这些政策工具能够在特定时段内与协同伙伴实现不同创新目标。

二、马德里理工大学组织模式创新——蒙特港瑟德校区ICE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基于开放创新生态系统逻辑原理,近年来,马德里理工大学(UPM)进行了组织模式创新,构建了蒙特港瑟德ICE开放创新生态系统,为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崭新的组织制度保障。

(一)蒙特港瑟德ICE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战略逻辑

马德里理工大学是西班牙较大应用技术型大学,创建于1971年。近年来,学校在区域、国家和国际层面上建立了大量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学校各部门、研究人员与产业部门通过财政工具和教育、研究、知识转移活动的人员流动工具构建了密切协同伙伴关系。21世纪以来,西班牙政府启动的大学科技园、“国际校园”(ICE)计划,为该校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环境。2010年,该校两个“国际校园”项目获得了认证:一是蒙格罗ICE,主要支持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产学研协同伙伴关系;二是蒙特港瑟德ICE,主要支持与高技术产业形成产学研协同战略伙伴。蒙特港瑟德ICE成立后,在欧盟和西班牙宏观战略背景下,马德里理工大学制定了组织战略决策,以推动开放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具体包括:及时,确保ICE推进新型研发创新活动的优先性。UPM将ICE作为其研发创新活动强化和拓展的基本逻辑要素,优化新型研发创新可利用空间,从“多重中心视角”(multi-centricperspective)构建新型研发和技术中心,以提高研发创新基础设施可利用性,旨在实现多重研发中心之间ICE研究优势资源共享;在研发中心创建校企协同研发联合体,以提高基础研究设施协同利用性和科研成果商业化。第二,积极参与企业协同创新活动。2012年,西班牙教育部设定了ICE技术创新重大战略目标,通过UPM与多家产业企业实体的战略协同联盟,确保研发活动及其成果商业化的深度融合。对此,UPM提出要与产业部门联合组建新型研发创新中心、联合研发共同体实验室等;推动研发创新中心入驻创新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协同研发创新,以加强协同创新联盟密切战略伙伴关系,为创新企业入驻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园另辟路径;加强UPM与国内外产业部门的协同伙伴关系,促进研发成果的开发利用和技术整合。第三,推进ICE国际化进程。为加快推进ICE国际化,UPM在战略上积极吸纳国外创新企业和公共研发机构入驻ICE区域,开展协同研发创新;通过参与欧盟“框架项目”(FP)、欧洲科技协同框架(COST)、欧盟工业企业研发创新“尤里卡”计划(EUREKA)等国际协同研发创新网络,以及与跨国企业建立协同研发联盟,推动研发国际化和技术转移。基于上述战略思维,UPM成立了“3D智能试验中心”、“生物医学技术中心”、“联合技术开发中心”等一大批开放协同研发创新基础组织,为ICE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蒙特港瑟德ICE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三角”组织协同模式构成

“知识三角”生态逻辑将教育、科研与创新三大知识领域协同作为知识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核心驱动要素,它揭示了三者之间相互协同的逻辑关系,高等教育、科研、创新“知识三角”协同发展能够起到相互促进并赋予对方附加价值的“正外部性”效能。这也为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根据UPM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逻辑思路,在高级知识经济社会,有必要实现“项目为本的校企合作关系”向“伙伴导向协同创新生态关系”转型。依据“知识三角”生态逻辑原则,蒙特港瑟德ICE通过大量开放创新工具整合,与多家企业建立战略协同伙伴关系,从而实现了教育、科研、创新三大知识创新要素的“正外部效应”。2005年,UPM蒙特港瑟德ICE初步构建了以信息学院为依托的ICT领域“知识三角”生态创新网络,2013年通过拓展与区域、国内、国际企业的协同创新项目和积极参与国际研发创新计划,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知识三角”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模式,实现了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协同互动。蒙特港瑟德ICE在信息学院成立了国际本科生院、研究中心研究生课程教育项目,在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下创建了西班牙“知识创新共同体”(KIC)ICT实验室节点、体验实验室(LivingLab)以及技术创新中心(CAIT)等联合创新项目,构建了由多家科研院所参与的研发联盟,如传承学研究中心(CIESP)、智能家居研究中心(CEDINT)、马德里超级计算与可视化研究中心(CESVIMA)、生物技术与植物基因研究中心(CBGP)、生物医学技术中心(CTB)、联合研究组织(JRU)等,这些研发联盟大部分已演变为研发—创新一体化中心。通过教育、创新和研发活动的整合发展,UPM与企业部门、公共部门、科研院所等知识领域相关实体形成了新的战略联盟。

(三)蒙特港瑟德ICE开放创新生态系统临近环构成

蒙特港瑟德ICE可以看作是在西班牙国家创新战略框架下构建的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模式。近年来,UPM已与近20个协同伙伴组织签订了长期战略伙伴协议,与私营企业、公共科研院所等部门创建了多个协同研发联盟,并与8家私营企业签署了教育和技术转移协议,协同开展教育、研发和创新活动。根据大学导向型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的一般逻辑构成,UPM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模式包括三个临近环:UPM与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URJC)、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UCM)、西班牙高级科研理事会(CSIC)研究所、光学元件创新公司(LPI)等大学、科研院所、私营公司建立了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环,为蒙特港瑟德ICE开放创新生态系统及时临近环;与巴西的坎皮纳斯大学(Campinas)、法国的保罗萨巴蒂尔大学(PaulSabatier)、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以及马德里先进技术研究院(IMDEA)等著名研究院所和英德拉公司(Indra)、IBM等国际知名企业联合构成协同研发联盟环,为蒙特港瑟德ICE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的第二临近环;与德国电信(T-System)、埃森哲(Accenture)、思科(Cisco)等国际企业协同开展高端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技术转移环,为蒙特港瑟德ICE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的第三临近环。这三个临近环依据开放程度从系统逻辑原理构成了具有明显生态创新集群特质的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模式。

(四)蒙特港瑟德ICE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

为激励开放创新生态系统内技术商业化和技术创业,在UPM蒙特港瑟德ICE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创新支持中心”(CentreofSupporttoTechnologyInnovation,简称CAIT)实施了新型运作模式——“雏菊模式”(daisy-model)。“雏菊模式”是以协同方式可持续性地支持UPM蒙特港瑟德ICE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活动,CAIT以支持企业技术及其孵化前(与衍生公司创建项目和创业教育项目密切相连)创意获取为源点,通过企业创新中心对具潜质的创意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试验性实验室、体验实验室、技术警示服务和咨询、技术商业化项目等路径增强研发成果的商业化能力,从而增强UPM技术攻关领域的各创新实体之间的协同关系。2014年,欧洲创新技术学院的知识创新共同体ICT实验室网络西班牙节点又入驻到ICE生态系统,必将成为ICE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新的创业支撑点。为增强多方研发团队技术创新的网络协同性,CAIT与欧盟、美国、印度等国成立了国际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AdvisoryBoard)、创新技术俱乐部(ClubInnovatech)、企业天使网络(businessangel’snetwork),以完善UPM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的支持生态系统,以及加强联盟成员的协同伙伴关系。这一模式实施的支撑理念是,在不改变该模式整体结构下增强其动态性。

三、结语

开放创新生态系统逻辑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生态系统性”和“同时共生性”的特征,实际上就是强调超越单个创新部门边界,实现跨部门、跨地域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源于产业界,后推广到学术界,大学主导型开放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西方协同创新战略背景下高校组织模式变革的逻辑基础和典型特质。遵循开放创新生态系统逻辑原理,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构建了具有多临近环组织特征和“雏菊型”协同运作模式特征的蒙特港瑟德ICE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成功实现了该大学组织模式创新,是西方典型的大学主导型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模式。该模式通过区域、国内、国际多层面的政、产、学、研、用各战略伙伴行为主体的密切协同,推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研发)、创新(创新创业)三大知识领域的“知识三角”协同发展,充分释放了三大知识领域的“正外部效应”,有效实现了协同创新的社会利益较大化。在当前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战略背景下,开放创新生态系统逻辑和马德里大学蒙特港瑟德ICE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模式为我国当前大学组织模式创新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和经验借鉴。以开放创新生态系统逻辑为引导,必然要承认:协同创新战略背景下,处于社会轴心的大学发展应具有开放性和生态系统性。因此,大学应主动联合区域、国家甚至国际上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行为主体,充分利用各方创新资源,积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创新驱动战略下大学组织模式创新。从马德里大学蒙特港瑟德ICE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模式的构建和实施经验看,“知识三角”是其生成的逻辑原则,三层临近环是其构建的组织模式,“雏菊模式”是其运行的生态机制。借鉴ICE成功经验,我国大学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模式过程中,应充分整合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三大知识领域,以释放“知识三角”的协同放大效能;注重多层组织结构的构建,实施协同生态运作模式,推动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真正实现崇尚学术与服务国家二者并行不悖,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武学超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系统论文:钢铁企业质量管理系统论文

1系统设计目标及业务流程分析

1.1系统设计目标

文章所提出的质量管理系统,融合并强化了一贯制质量管理原则,系统设计的目标主要包括:1)一贯制质量管理:以客户需求为设计前提,以冶金规范为设计准则,通过与PDCA方法相结合,对钢铁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以优化管理水平、改善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企业效益。2)全过程质量控制:以用户满意为目标,将一贯制管理思想具体落实到钢铁生产过程的每一个工序环节,进行质量数据的实时采集、跟踪、分析与控制。3)按“标准+a”组织生产:为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遵循冶金规范的同时将客户个性化的附加需求按“标准+a”组织生产,相应的质量判定过程也以“标准+a”为放行标准。4)质量数据分析与追踪:实时采集各工序节点的质量数据,并进行相应的质量分析,若发现有偏差的质量数据,需进行“溯源”追踪,并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为后续产品质量改进提供有力的保障。

1.2质量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钢铁企业质量管理系统的流程主要概况为以下几部分:首先,通过对客户订单质量参数等相关特性的录入,并应用下文所提到的基于分层实例的钢铁产品质量匹配检索技术,搜索质量设计库中已有的设计结果并进行匹配,若检索匹配成功,则直接将匹配结果发送到生产计划管理,并进入下一个订单管理环节;若未能匹配检索到相应的实例,则需依据客户产品质量需求,提取系统中已有的冶金规范库和产品规范库进行质量设计,并在质量设计库中保存所设计的结果。其次,生产计划管理下发后,系统会实时监控并采集生产工序中的每一个质量数据,进行物理和化学性能的检化验,并依据事先设定的质量放行指标,自动进行质量判定。,系统会依据订单产品信息和检验结果,进行质保书信息的收集与打印。

2系统总体架构及功能模块分析

通过以上对质量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文章现以无缝钢管生产为例,对质量标准管理、质量设计、在制品质量管理、质量判定管理、质保书管理和质量跟踪与分析等六个主要功能模块进行详细阐述。

2.1质量标准管理

所谓质量标准管理,指的是将存储在ERP系统中的静态产品质量标准库,依据不同客户订单的要求,对各工序生产的质量执行标准进行相应的管理。它是订单评审中产品质量考量,生产过程中质量指导、质量检验与质量分析的标准。质量数据库是用以存储生产工艺标准的数据库,它是技术质量管理部门对全部生产工序所包含的工艺控制要求、检化验标准等作业指令,归并后所形成的集合,同时也是产品质量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无缝钢管生产质量标准数据库主要包括化学成分标准库、机械性能标准库、高、低倍及工艺性能标准库、热轧工艺状态库、热处理状态库、管加工状态库等,各数据库中分别存放着相应工序的工艺判定条件和标准。

2.2质量设计

无缝钢管质量设计是按照客户订单对无缝钢管特殊产品质量要求及生产标准,对从ERP系统接收过来的客户订单进行质量设计。在此基础上,对无缝钢管生产过程中的热轧、管加工、热处理等各工序生产工艺建立对应关系,并确定各工序阶段的半成品所需满足的工艺质量规范要求。在接下来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各工序阶段的产品质量要求按事先设定在计算机中的放行标准进行严格的检验与控制,具体流程为:1)首先,将无缝钢管产品大类、品种、钢种、牌号、交货状态、质量标准等用户需求特性输入计算机中,系统根据所输入的产品信息,应用下文所提到的基于CBR质量匹配技术,对产品质量数据库进行检索,其结果会检索出实例产品生产相应的产品规范码。依据该产品规范码,系统会同时会检索出以该规范码为检索号的产品质量的相关设计内容,并完成该订单产品质量设计。2)其次,输入客户代码和产品最终用途码,并与上面检索到的产品规范码相结合,则可检索得出该订单产品的冶金规范码。3)接下来,以所检索到的冶金规范码为主检索关键词,辅以壁厚、内、外径、长度等度量型外部特征属性作为次关键词,在冶金规范库中进行检索,得出该冶金规范码下产品生产工艺路径及相应加工设备的控制规范。具体到无缝钢管的生产过程中,该环节主要是找出锯切、环形炉加热、穿孔、连铸、热处理、张减、精整等工序的工艺控制规范,即各工序的制造标准数据。4),由于同一产品生产加工可以通过多条工艺路线来实现,同样的,在冶金规范库中,一个产品同样对应有多条生产线路径。当合同订单进行质量设计后,发行有多条生产工艺路径时,需结合生产车间实际及各工艺路径的优劣情况,确定主次产线。实际生产过程中,也可以视生产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主次生产线的更改,以实现柔性生产。

2.3在制品质量管理

无缝钢管生产中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主要包括毛管、荒管、热处理在制品、管加工在制品等。因此,在制品质量管理就是指以上在制品的相关管理,主要包括在制品质量信息的采集、指令信息管理、成分数据管理等。1)在制品质检信息采集:通过在各在制品工序设置相应的质量数据采集节点,以实时采集各关键工序的质量信息。所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物理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数据等;采集方式包括自动采集(如拉力测量仪、硬度试验仪器)和人工采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自动或者手工的方式录入系统,而对于较复杂的质量信息,须送到中心实验室或化验室进行检化验,该过程中以各生产工序为委托方,送料包括待验在制样品、检验卡片(即大票),检验卡片上主要是注明委托方、炉号、规格、技术条件等信息。2)在制品试样指令信息管理:对要发送给检化验管理系统的在制品试样,要求对检验项目信息进行管理,提供增加、修改、查询等操作功能。对于初检,系统根据订单质量设计的结果自动找出检验项目,对于抽检、认证、质量异议的试样要求信息也要管理。3)在制品质量数据管理:对毛管、荒管、热处理和管加工等在制品的检化验数据进行收集、查询等。质量数据主要包括:弯曲试验、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等机械性能数据和表面质量和尺寸规格以及化学性能数据等。检化验数据主要是传递给质量判定,进行生产过程的质量检验与放行。

2.4质量判定管理

由于无缝钢管生产过程极其复杂,且常伴随着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发生,以及由此而引发出的很多不可控突变因素,因此,产品的质量检验和判定极其重要,且须贯穿于无缝钢管生产的全过程中。通过在锯切、环形炉加热、穿孔、连铸、热处理、精整等各关键工序节点设置质量采集点,采集相关质量数据,并按管批号输入到计算机内,与系统中的放行标准相对照,进行质量判定。判定包括原材料、毛管、荒管、半成品、产成品等的化学成分实际判定、物理性能实际判定等。若输入相关产品的实际检验数据,与系统中的放行标准相符,则产品达到质量要求并放行进入下一道生产工序。若质量不在放行标准内,即系统自动判定出现异常,则需进入下一道人工判定环节,由相关质量专家进行判定并根据异常与否进行分析与处理。若人工判定仍出现质量异常,则视异常问题的严重性,分为“判废”(废品)、“改判”(不良品)和“返回”(返回品)流程等。若异常严重,结果视为“判废”,则终止该在制品的制造流程,将其送入废品库;若异常一般,视为“改判”,则该“改判品”以降级改变牌号或规格的方式,将其送到中间产品库中,用以在日后的调配调度时,提供给其他有需要的订单使用。若异常较轻,视为“返回”,则将该“返回品”将返回到出错的工序进行返修。判定管理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现对化学和物理性能的质量判定流程进一步进行详细阐述。1)化学性能实际判定:主要对产品化学成分进行判定检验,主要包括:1)数据输入:即以产品管坯号为单位,从终端将所检验出产品化学成分信息输进系统中,并在系统内建立相应的产品化学成分数据库;2)数据分析:结合系统标准库中的产品化学成分放行标准,对所收集并输入到系统中的相关产品化学成分信息进行判定,看其是否通过,若不通过则判定其是判废、改判或者是作为返回品处理。通过分析给出异常产品原因(钢种、炉号、元素及超标原因);并将该异常分析结果在化学成分台账中保存;3)化学成分修改:视情况需要,系统可根据分析结果,对照原始单据进行相应的修改;4)化学成分台账管理:对于保存的成分信息,需要时可以以炉号、记录号或具体的输入月份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看,也可以进行相应的编辑和打印等操作。2)物理性能实际判定:主要对产品机械性能、表面质量、尺寸规格等进行质量判定。主要包括:1)数据输入输入:可以以批号为单位,将产品的机械性能、工艺性能、表面质量和尺寸规格测试等相关数据输入系统内;2)数据分析:对输入计算机内的各半成品的实际机械性能、工艺性能、表面质量和尺寸规格与标准库中对应半成品的相应标准界定范围进行判定,看其是否通过,若不通过则判定其是判废、改判或者是作为返回品处理,并列出不合格项(炉号、钢种、技术标准、测试项)及不合格原因;3)数据编辑:对于录入有误差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应的修改、删除等操作;4)物理性能台账管理:可以以炉号、钢种、月份等为关键词,对相关数据进行检索查看和打印等操作。

2.5质保书管理

质保书是购销活动中重要的技术文件,是生产厂家对所其所生产产品质量检验合格所附的证明材料。质保书材料具体包括:质保书材料名称、合同号、交货数量、重量、检验号、产品牌号、产品规格、产品质量等级,以及在订单合同中所约定的所有质量检验结果等。质保书是厂家对所生产产品质量化验结果的确认和保障,也是客户对订单产品质量进行核对和使用有效凭据。质保书的管理具体包括:1)信息录入:即在质保书生成过程中,依据订单合同和发货通知单要求,将需要开具质保书的产品相关质量信息输入系统中。2)信息分析:信息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首先,需要将质保书上的产品数量等相关信息与产品发货单进行核对,以确保无误;(2)其次,输入相关产品批次编号,检索并检查产品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台账数据及其质检报告分析结果;(3)对发现有质量问题的产品,罗列出排名前三位的不合格产品,并给出相应的警告。3)信息编辑:该功能主要是对系统中出现输入或分析误差的出厂产品信息,进行编辑。4)质保书生成管理:(1)对质量判定和分析满足出厂要求的产品,自动记录并分配相应质保书编号;(2)可以按质保书开出日期或质保书编码检索并进行打印操作;(3)可以对已开具或打印的质保书进行保留存档。

2.6质量跟踪与分析

质量跟踪主要是对管坯、毛管、荒管等物料或中间品,对其生产过程中各加工工序的在线和离线的质量状况予以跟踪及分析。质量分析则是将被控变量与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以找出问题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措施,为日后工艺或操作规程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生产过程中所有的产品生产数据都在系统中以炉号、客户编号或生产批号为单位进行了相应的存储,因此,在质量跟踪与分析时可以输入以上关键检索号,查找该产品生产各工序的质量情况,对发现有质量异常的产品进行生产过程的溯源追踪与分析。进行产品质量的溯源追踪和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找出质量异常产品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方案,并通过对问题的溯源分析,进一步优化未来企业对产品生产的质量把控,以杜绝类似质量问题的发生。

3基于分层实例推理的钢铁产品质量设计求解策略

3.1钢铁产品生产特性及质量设计优化策略分析

以定制化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钢铁产品质量设计,首要的关键环节是进行产品质量匹配与检索。针对钢铁产品规格复杂、工艺相似且生产过程具有阶段性,若仍沿用传统单一的CBR方法进行质量匹配检索,会致使实例库过于膨大、冗余,检索效率较低等弊端。文章提出基于分层实例推理的钢铁产品质量匹配求解技术。该方法将钢铁生产过程划分为炼钢、连铸、轧制和精整等阶段层次,通过层次模块化及不同层次间重用,可以降低搜索空间的同时提升检索效率。即通过产品钢号及质量参数信息等关键词,应用相关的匹配搜索技术,从实例库中自动检索出产品质量相似度较高且满足要求的实例;根据检索出的实例产品质量信息,通过规则库的解释并进行人工审核修正后,得到产品生产各工序的工艺质量设计细节。

3.2基于分层实例的钢铁产品质量设计求解策略

CBR技术的原理是模仿人类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模式,通过类比推理技术,利用过去求解问题的经验来解决新出现的类似问题。CBR求解技术的“关键大脑”是实例库,求解步骤包括检索(retrieve)、重用(reuse)、修改(revise)和保存(retain)四部分。当遇到所需求解的新问题时,CBR技术会使用相关的匹配检索技术,把相似度较高的案例从实例库中检索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修改,以得到新问题的求解方案,并根据需要更新并保存新问题的求解方案。针对钢铁产品规格复杂、工艺相似且生产过程具有阶段性特点,文章提出基于分层实例的产品工艺质量设计模型。该模型根据钢铁产品生产的阶段性特征,划分为具有一定层次性关系的不同类别。该层次性可用如图5所示,图5中将钢铁生产的层次性用多叉树的结构形式表示,并形成相应的产品工艺质量实例分类索引树。图中低端的工步级实例层相连接,即可得到产品生产相关工艺质量要求。由上可知,文章所提出的分段分层的实例推理产品质量设计方法,它可以根据钢铁生产的阶段性流程特性,通过分层处理的思想将质量设计问题细化分解;而且由于其实例库的存储是根据不同阶段层级来进行,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检索空间,避免了实例库过于庞大、冗余,同时可以实现多实例重用的功能。

4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钢铁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已成为各企业竞争的焦点所在。文章首先对质量管理系统设计的目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及各模块功能;针对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质量匹配与设计问题,提出了基于分层实例的钢铁产品质量设计求解策略。本文所提出的质量管理系统将一贯制质量管理理念与钢铁企业质量管理功能有机结合,对钢铁生产进行全过程的质量设计,实现了企业生产由符合标准向满足客户需求转变;钢铁企业质量管理系统是企业MES系统的基础和核心,文章的研究对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黎烁 高继勋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系统论文:船舶行业知识生产效益管理系统论文

一、船舶行业知识生产订单效益管理平台建立的构成

(一)效益管理系统

效益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一系列为满足船舶企业知识生产效益管理需要的子系统,包括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管理模块、效益指标制定模块、工程施工安全指标管理模块、品质指标管理模块、保障机制管理模块、工资分配指标管理模块、生产效益考核模块等七大模块。效益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介绍如下:

1.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管理模块

根据设计部门发送的订单信息,进行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的维护,包括订单类型、工艺维护及作业流程的制定。

2.效益指标制定模块

针对订单进行效益指标的制定,包括船舶产品类别、施工内容、出勤人数、施工区域有效面积、设备、物量、实动工时、预计完成时间、目标产值、目标物量、目标材料、总支出、预期经济效益等项目,提供指标考核系数,为订单生产完工后的效益考核打好基础。

3.工程施工安全指标管理模块

针对船舶订单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施工安全指标进行设置,包括安全指标、检查指标、工伤指标等。

4.品质指标管理模块

对订单生产中的品质指标进行管理,包括报检指标、探伤指标、品级指标等。

5.保障机制管理模块

按订单进行齐套管理。可以确认订单的物料是否齐备,设备负荷是否合理,模具状况是否良好,技能人员是否到位,工序汇报是否齐全,以此为依据计算人工的计件工资。

6.工资分配指标管理模块

设置项目部、作业区、工段、班组、工人等各级生产组织,按生产性质形成的分配权重比例,设置各级之间的换算关系。

7.生产效益考核模块

根据以上模块所设置的各项效益考核指标,结合生产作业看板系统产生的实际数据,进行订单生产效益考核,具体包括目标产值、目标物量、目标材料、目标总支出、实际产值、实际物量、实际材料、实际总支出、结算信息、配备人员的实际工时、人员效率、人均产值、人均支出、质量信息、安全管理等。对订单生产效益进行分析比对,为使用者提供决策和改进的重要信息以及订单改进备案储存,为之后同类订单提供比对和参考。

(二)生产看板管理系统

生产看板管理系统的内容涵盖了船舶企业生产管理的主要业务内容,如项目管理、作业管理、生产进度跟踪、生产统计等环节,其产生的数据是本次生产效益管理考核数据的重点来源。

1.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包含组织机构设置、业务类型维护、船号字典、项目号字典、工种字典、级别字典、物量单位字典、物料清单、人员字典、班组字典、设备字典管理等。

2.生产计划模块

包含主生产计划的编制、班组计划确认、外协计划确认等。计划包含的信息包括作业区、月份、施工区域、船号/项目号、工段长、班长、外协单位、产品类别及船号、计划节点、施工内容、施工班组、施工责任人、在籍人数、班组分配比例、有效面积、图纸编号/段号、材料规格、材料型号、数量、开工时间、完工时间、单位价格、总物量、总产值、辅助人员、设备工具、上月已结比例、上月已结产值等重要指标。

3.生产调度模块

包含派工单、项目调度、生产进度跟踪等,对生产计划编制后形成的任务自动形成派工通知单下发,调度可以根据派工管理查询已经下达的任务和调配的任务清单;对因特殊原因在班组间进行调配的任务,确认完工比例之后形成生产调拨单。通过生产作业管理形成的实际进度单,形成生产进度信息,便于生产管理部门人员对生产进度进行跟踪。

4.作业管理模块

包含进度反馈、完工处理、结算管理等;质量安全监督模块包含质检管理、安全管理、工伤管理等。

5.生产区域订单看板管理

按照生产组织的不同层级反馈该层级目前所有订单执行情况,包括订单状态、结算情况、所在作业区、月份、施工区域、船号/项目号、工段长、班长、外协单位、产品类别及船号、计划节点、施工内容、施工班组、施工责任人、在籍人数、班组分配比例、有效面积、图纸编号/段号、材料规格、材料型号、数量、开工时间、完工时间、单位价格、总物量、总产值、辅助人员、设备工具、上月已结比例、上月已结产值等信息的实时反馈。

二、船舶行业知识生产订单效益管理平台的先进性

首先,船舶行业知识生产订单效益管理平台的使用原理打破了现有的项目组管理模式,从以船为单位进行线型管理,转向以中间产品为单位的区域管理,实现管理机构扁平化。船舶制造订单是系统运行的源头,通过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管理模块的功能,将设计部门发送的订单信息转变成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将中间产品的订单类型、工艺及作业流程形成规范进行下达。当订单转入效益指标制定模块,由生产管理部门针对订单制定出勤人数、施工区域有效面积、设备、物量、实动工时、预计完成时间、目标产值、目标物量、目标材料、目标总支出、预期经济效益等项目指标并录入系统,一方面针对每个项目提供指标考核系数,另一方面为订单生产完工后的效益考核做好基础准备工作。订单流转到安全管理部门后,安全管理部门对订单的工程施工安全指标进行设置,包括安全指标、检查指标、工伤指标。质量部门对订单的品质指标进行录入,包括报检指标、探伤指标、品级指标。以上指标的确定,诠释了对订单投入生产的各项指标与要求,对中间产品订单化的管理,使得船舶制造打破原有的项目组管理模式成为了可能,通过对诠释完毕的订单进行分解,形成工作包/派工单,才能在后续工作中完成对中间产品的订单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数据分析。其次,改进了生产组织方式,从原有的基础生产模式变更为知识生产模式,从设计源头以订单为载体,到利用工作包/派工单的形式编制生产计划。在基础数据管理模块进行组织机构设置、业务类型维护、船号字典、项目号字典、工种字典、级别字典、物量单位字典、物料清单、人员字典、班组字典、设备字典管理,目的是完成效益管理系统和生产看板管理系统数据基础的统一,从效益管理系统中形成的订单可以无缝转到生产看板管理系统。效益管理系统诠释完毕的生产订单通过平台自动加工在生产看板系统的生产计划模块自动形成生产计划,由于订单包含产品物量和产品完成需要的计划工时,施工部门可根据工作包/派工单在生产调度模块进行派工,按计划工时分配人力,通过作业管理模块进行进度管理、完工处理、结算等,确保生产进度可控,在生产效益管理上通过工时/物量的统计、分析,充分实现对产品进度、作业效率、人力用场地资源的控制,使生产效益管理从生产计划和现场管理两个方面实现精细化。再次,通过保障机制管理模块、工资分配指标管理模块和生产效益考核模块对包括生产效率、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工程施工安全、保障机制、生产计划、设备维护、消耗指标管理、品质管理、绩效管理、结算管理、工资分配制度在内的影响生产效益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管理。做到生产有计划、设备有维护、消耗有指标、品质有保障、绩效有考核、责任有落实、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工资分配制度,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部激活。,通过生产效益考核模块建立知识生产绩效评价体系,从不同角度综合考虑知识生产的绩效,针对订单权衡其成本及收益,不断提升船舶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各种新挑战。

三、船舶行业知识生产订单效益管理平台的社会效益

中国船舶行业与国外竞争对手之间的造船效益战已经打响,目前中国船舶行业处于的劣势,船舶行业知识生产订单效益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成功和投入使用,将会为中国船舶企业提供强大的生产效益管理平台。可以相信,只要切实推进船舶行业的信息化生产效益管理,中国造船效益与日、韩的差距就会迅速缩小。届时,劳动力成本低于日、韩的这项优势将发挥到,从而使其成为争抢订单、提高效益的有力武器。中国现在拥有船舶企业3400多家,目前国际、国内市场上竞争激烈,船舶行业知识生产订单效益管理系统的设计、建立与发展,不仅为国内船舶企业提供了生产效益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和工具,而且提供了一种选择,在知识生产效益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对设计成本的规划采购效益的降低、制程效益的调整、作业效益的控制、业务效益的取舍、生产效益的运作、人事效益的提效、意识效益的强化等生产效益管理的八大指标进行管控的工具。船舶行业两化融合是国家重点推进的工作,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船舶行业等传统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历史任务。通过船舶行业知识生产订单效益管理平台的建立和推广,大力推进船舶行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对于提高中国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综合国力持续增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王长青 李振亚 单位: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运输有限公司

系统论文:汽车零部件耐久试验管理系统论文

1试验室管理的需求与特点

汽车试验室的管理一般可以分为人员与设备的管理以及试验数据的管理。人员与设备管理主要包括人员与设备的信息输入输出、设备的使用记录等内容。试验数据的管理主要包括试验信息的查询修改,试验进度的控制等内容。汽车零部件耐久试验室在人员与设备的管理上,由于汽车零部件耐久试验的试验设备以液压伺服作动器为主,一方面,这种设备的试验能力除了自身的理论试验能力之外,受到试验样件与试验台架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汽车零部件耐久试验种类多,范围广,新的试验类型与试验方式层出不穷。因此,对于汽车零部件耐久试验室设备的管理除了常规的使用记录以外,对于设备在不同使用状态下的实际使用情况的记录与统计能够为设备的安全使用以及挖掘设备的潜力有重要的帮助。汽车零部件耐久实验的试验数据与汽车其他试验的数据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具有数据来源广泛、数据量大、数据价值相对稳定、数据类型多样等特点。除此之外,由于汽车零部件耐久试验存在大量的企业委托性质的开发性试验,并且即使对于同一个零件,不同企业制定的试验标准也各不相同。因此,与试验参照国家标准进行较多,试验方法变化不大的其他汽车试验不同,汽车零部件耐久试验的相关试验方法应该是其试验数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以上特点,并结合目前试验室日常管理中碰到的问题,整个汽车零部件耐久试验管理系统应该满足试验室在日常工作中,确定试验能力是否满足试验技术要求;根据试验设备使用情况,制定试验计划,并分配任务给相应的工程师;输入相应的试验基本信息包括试验客户、试验内容、试验时间等,并制定相应的试验方案;跟踪试验整个流程,并记录相应的数据;整理并汇总相应的试验资料等需求。

2系统功能分析

本系统的应用对象主要是汽车底盘零部件耐久试验部门。为了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参照简单易用,逻辑清晰的原则,应能实现以下这些功能。(1)试验工程师的账号管理功能,包括权限控制,相关试验查询及提醒等;(2)试验能力的比对查询功能,包括试验设备的理论试验能力与历史设备使用情况;(3)试验计划的制定、查询和修改功能,包括试验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试验内容等信息;(4)试验周期内的信息输入、查询和修改功能,包括试验编号、试验名称、试验工程师、客户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试验开始时间、试验问题描述、试验结束时间、试验状态等信息;(5)试验室的试验设备与试验人员状态显示功能;(6)试验方案的记录、查询和分析。本系统以汽车零部件耐久试验数据库为基础,根据需要实现的功能将其分为五大模块:权限管理模块、试验能力查询模块、试验计划制定模块、试验进度管理模块、试验数据分析模块。。权限管理模块负责将输入的不同登录信息,开放不同的模块功能。试验能力查询模块负责将需要进行的试验技术要求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通过比较试验类型、试验载荷和频率等参数,给出最接近的历史试验方案供新试验在制定方案时参考。试验计划制定模块通过试验时间与内容的预定和查询,帮助工程师安排未来的试验任务。试验进度管理模块帮助工程师实时掌握正在进行试验的试验数据与试验情况,记录试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与解决办法。试验数据查询模块负责根据查询条件汇总并显示之前保存在数据库中的试验数据。

3系统开发与使用

考虑到本系统的用户为汽车零部件耐久试验室,其数据量相对有限,并且考虑到使用环境的通用性,本系统采用C#语言以及ACCESS数据库为开发工具。本系统的使用紧贴试验室实际情况,从广度上讲,涵盖了试验室管理中从人员与设备管理到试验管理的各个方面。使用本系统能够对试验室人员的工作状态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历史数据的查询功能,为挖掘试验设备的潜力提供了数据支持。从深度上讲,系统的各个模块涉及了从试验开始直到试验结束的全流程。汽车零部件耐久试验一般可以分为3个阶段:试验准备、试验中和试验结束。在试验准备阶段,采用本系统可以对试验方案的制定提供历史数据参考,从而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试验设备来满足汽车零部件耐久试验多种多样的试验要求。另外,对试验计划的安排提供直观的显示。在试验中,可以帮助试验工程师更好地管理试验进度。对于试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与解决办法,通过将数据汇总至数据库,今后再发生类似的问题,可以方便调出相关解决办法,并且能够在试验进行过程中,提醒工程师一些发生次数较多的类似问题,减少重复错误的发生。在试验结束后,可以使用本系统对试验结果进行汇总。为试验室的业务和能力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4结语

采用数据库方法实现汽车零部件耐久试验的信息化管理对减少试验时间、提高试验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汽车零部件耐久试验室管理的特点,得到系统的功能与模块,进一步建立系统的关系模型,最终编制简单易用的人机界面与使用方法。本系统对汽车零部件耐久试验室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对其他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景晶 任浩源 单位: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

系统论文:负荷控制管理系统论文

1负荷控制管理系统概述

对电力客户的用电负荷进行实时监控,为电力营销的客户服务提供的信息数据。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监控中心计算机、负荷控制终端和控制管理软件。负荷控制终端对客户的负荷的电表抄收数据和负荷参数进行监测,监控中心利用计算机网络监控电力客户的用电负荷,控制管理软件将数据录入数据库,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计算整理,提供给营销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

2负荷控制管理系统在电力计量中的功能

2.1管理功能

利用负荷控制管理系统能够编制供电公司实施负荷控制的具体方案,该系统中的电子制表功能可自动打印各个时期的报表。

2.2负荷控制功能

主要作用是以手动或自动方式对控制中心的跳闸、合闸进行定时操作,并控制输送电能的功率,定时控制电能的投入和解除。此外,还能够对系统中单独的负荷控制终端的功率数值、控制时段、电能的定值进行设置和调整。

2.3数据分析统计功能

能够对不同供电地区的累计使用电力进行统计,对客户关联表计的三相不平衡率进行分析,统计异常停电的时间、次数,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供电质量进行分析,并分析出现异常状况的原因、供电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和电力计量装置中出现的故障。

2.4通讯功能

将每个负荷控制终端的信息数据与负荷控制中心的信息数据交换,交换上下级负荷控制中心的数据信息。

2.5用电异常监测和警示功能

一旦电力客户出现用电异常的情况,系统控制终端就会对异常信息进行分析诊断,并及时向系统主站提供警报。常见的用电异常情况包括电表或计量柜被异常开启、电表固定参数设置异常改变、电流回路或电压接错线等。

2.6其他功能

系统在调试时能够与终端进行互动通话,监督配电网中各类电气设备的分闸、合闸操作情况和设备运行情况。

3负荷控制管理系统在电力计量中的具体应用

3.1数据采集功能的具体应用

负荷控制管理系统中的数据采集功能在电力计量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该功能的实现依靠将公共无线通信数据与网络和短信通信相结合。应用数据采集功能应遵循如下要点:及时,保障在采集数据时,在多线程同时发送的通信调度管理基础之上,完整实现对多样采集服务器的均衡负载机制;第二,进行数据采集时,除了配置必要通道,还应配置两个以上的备用通道,并保障备用通道实现负载均衡的自动化,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准和效率;第三,系统定时对远距离的抄录数据进行采集时,要确保合理划分采集的时间间隔,对数据的抄录要按照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抄表方案,确保采集数据的精准;第四,负荷控制管理系统的负荷控制中心主站计算机与负荷控制终端进行数据通信时,要采用数据压缩的算法,为数据通信的安全稳定提供保障。将负荷控制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模块实际应用到电力计量中,一般包括两个项目。及时,每日负荷曲线项目,对电力计量装置在每天特定时间内用电现场的各种负荷变量进行记录,这些变量数据包括平均功率、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负荷控制中心分析这些采集到的数据信息,然后对电能的使用加以控制。第二,故障数据记录项目,记录电流超过负荷、电流过压或失压、断相、掉线等故障情况的数据,并且要对故障发生的起止时间和问题的详细描述进行记录。

3.2负荷控制功能的具体应用

负荷控制管理系统的负荷控制功能主要通过按电能控制、按功率控制和自动控制三种方式来实现。按电能控制:负荷控制管理系统中的负荷控制中心能够实时监控用电现场的电能使用状况,一旦用电使用量达到设置定值的80%,控制中心就会马上对负荷控制终端发送警报信号,终端接收到该信号之后就会自动实施负荷控制。按功率控制:负荷控制中心实时监控用电现场的用电功率,当用电功率超过设置值时,负荷控制中心自动向控制终端发出警报,终端就会对超负荷电量使用进行控制。如果功率降到了设定值以下或负荷控制解除,负荷控制中心也会相应撤销对负荷终端的控制。自动控制:在负荷控制中心设定的时期内,如果负荷未能被控制在设置值范围之内,负荷控制终端就会自动发送跳闸指令,执行跳闸操作。跳闸结束之后,电量的定值会被重新设置,此时负荷控制终端会自动执行合闸操作,完成自动控制负荷的任务。

4结语

负荷控制管理是电力计量的中心环节,应用负荷控制管理系统,特别是利用其数据采集功能和负荷控制功能,能够均衡电力负荷,提高电力计量的水平,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供电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供电公司的长远发展。

作者:汤金辉 单位:国网福建云霄县供电有限公司

系统论文:营配一体化管理系统论文

1营配一体化系统总体构架

在营配一体化系统中,其管理观念为创先化、客户化、全局化和简便化,同时将营业流程中先进的整合理念和应用技术加以整合,促进跨业务部门、跨业务体系的“一体化”综合应用系统的实现。根据信息化战略的标准,在信息化工作中大力提升系统的应用能力和范围是十分必要的。营配一体化系统的实现,都是建立在采集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多种操作和高级分析的作用。营配一体化平台将配网作为基础和焦点,重点集成营销管理信息体系、配网生产管理信息体系、配网工程管理信息体系、计量自动化体系。当进入相关体系首页时,可以直接发现由基本应用、高级应用、运行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管理五个一级功能模块共同构成的系统。在实践中,系统凭借现实情况将集成配网规划体系、调度自动化体系、配网自动化体系的相关数据,要求多种功效的共同实现,包括面向客户的用电信息采集、供电性管理、业扩报装供电方案分析、工程资料电子化移交、配网规划决策、客户营配综合信息查询、辅助制定抄表路线、准实时数据展现等。

2营配一体化在配网业务中的应用

用电信息采集试点项目有三个子项目,营配一体化分析与管理系统便是其中一个,在这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此平台基础之上,采集和处理用电信息的自动化得以实现,并且在同一时间将这些信息用曲线和数值的方式直观的表达出来,为生产实践的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1)设备、用户管理功能。

配电网GIS收集和完善的同时,可以将大量运行的配电设备和技术管理信息、地理信息行之有效的存储起来,在数据库的支持下建立完善的设备台帐,促成配电装备和低压用户电表的综合治理的实现,在地图上,可将以街道为背景的所有配电设备和电表的安置分布情况清楚的得以展现。而系统管理的部分,为了进一步贴切用户自身的使用习惯,对功能模块菜单也进行了相应的设置。在高级应用的部分,结合用电信息采集情况的实际需要,全力推动台区的监测功能和统计分析功能智能化的实现。

2)与配变监测仪、电压检测仪等实时监控系统接口。

台区的模拟量和电量监测主要在智能台区得以实现,这当中包含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根本运行信息。而共用变压器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负载率、电量等参数的监控则要依赖于配变检测仪的利用,散布在低压电网监测点周边的电压检测仪对低压电网各位置的电压质量和路线的运行状态都可以进行在线搜集。

3)线路巡检与缺陷管理。

传统方式中,总需要以老工人带新工人来实现对工作中线路以及周边环境的熟练,而现在,只需要利用GIS,把配电网信息综合到数字化地理图上,即刻便能自行熟悉周边环境,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在这一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优势,为新进的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提升了自身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改善,减少不必要的用度支出。

4)辅助工程设计功能。

屏幕中各类图形都能够得以展现,包括地理环境、电网系统、街区地理、多种电压等级的供电线路、中低压重要用户的供电乃至城市管线位置等,利用图纸资料分层的不同,加上对配网总体规划的参照,对其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对于一些复杂对象的放置也有较为简单的方法,由于GIS路径追踪模型、负荷平衡模型、道路布线限制、道路跨越限制和分区规划等信息在系统中得到很好的展示,所以单单鼠标点击便可实现对象放置。当我们需要了解这一地区较详细的电气分布图时,进入台区,根据图中所展示的环境以及信息,便可以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5)线损统计。

这里的线损分析功能已经能对10Kv的线损状况以及分台区的线损状况有一个较为的计算。一般来说,台区线损计算是通过对户表与台区总表日电量、月电量等计算来实现的。线损计算数据中对同步性的要求在用电信息采集的过程当中得以实现,与此同时,信息采集的自动化对数据本身的性有极高保障,这就使得以后构建在其基础上的分析更,不仅对线损精细化管理的书评有很大提拔,也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有较大增进。不可忽视的是,日电量、月电量的信息在用电分析中得以显现,电量的统计为我们实现10kV线路线损提供了依据。

6)在计量管理中的应用。

远程控费治理要在与相应的营销业务系统完成接口测试后,才能有效的冻结日数据并发送到中间库,以此得出电费余额,之后对终端进行控制,完善短信功能,应用于实际发展。对于用电信息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比如统计、查询及报表功能,于此之中,抄表功能得到了较大的使用,对一些信息的查询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想要了解某一线路上有关台区的信息,只需点击供电所线路即可,进入页面之后,台区的电能量示值、电压、电流等台区瞬时量都可以得到显示。在实际的应用管理中,这一部分的优势得到很大的发挥,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客观上来讲,营配一体化系统的工作量是巨大的,而对相应的信息技术要求也很高,实施并实现这一工程必须依靠对工作方式技巧、工作指引以及常态化跟踪的重视。将营配一体化投入运营之后,各项业务的流程和运作亦会进一步规范、透明和快捷,所得的清晰信息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更好的做出决策,实现向客户提供更快更公开的服务,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提升竞争力,造福社会大众。

作者:霍健萍 单位: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番禺供电局

系统论文:流水线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1总体设计要求

1.1生产管理及生产测控的内容

1)计件统计:统计不同型号的实时产能信息。

2)作业时间控制:切换型号的周期及当款型号作业时间。

3)生产统计:现场生产效率和设定标准效率比较,设定偏差预警值。

4)产品档案:已生产型号的实际生产效率信息存储、查看和调用。

1.2显示界面要求

1)可视化管理,以LED数码管或液晶显示屏做显示界面。

2)可实时按要求更新显示目标产量、实际产量、时间、生产率等;出现异常预警。

3)可用计算机接收、存储、显示、处理采集的数据。

1.3流水线产量信息管理要求

1)每完成一款项目,需记录下所有相关生产数据,包括产量、效率等。

2)相关生产数据,可通过主控器键盘控制显示于显示器中。

3)相关生产数据可存于SD卡中,通过电脑可取出相关生产数据。

4)生产数据可通过RS485通信协议传送于电脑中。

5)生产数据属于实时记录,确保断电瞬间数据并未丢失;恢复电源后按断电前状态继续工作。

2设计原理

分为两部分设计,上位机软件开发和实时数据采集显示系统。

2.1上位机功能及实施方法

1)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采用C++或VB编写程序代码,实现一款与RS-232通信协议的应用软件,处理数据接收和发送。

2)可保存下接收数据,查询和更改。

3)参数设置屏幕显示,输入流水线产品型号、产量、目标等要求。

4)传送与接收指令波特率范围可调1200~115200。

2.2实时数据采集显示系统软硬件开发

微处理器可以为单片机、ARM、FPGA等。根据处理数据速度需求选择不同处理器,由于数据采集和显示控制部分需要在流水线不同的工位使用,每条流水线需要使用100台以上的数据采集和显示系统,故我们采用了成本低廉的51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数据信息需要以最快、进行不断更新,信息接收和发送数据方式我们采用单片机中断寄存器方式。显示和键盘部分,采用普通IO口动态扫描方式进行循环扫描控制,实现人机系统界面设计。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 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能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我们所采用的传感器,数据输出的波形为,根据波形方式,我们可以采用单片机外部中断控制数据信息接收。即可保障数据接收又不会影响其他功能运行。SD卡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快闪记忆器,拥有高记忆容量、快速数据传输率、极大的移动灵活性以及较好的安全性。在此应用于存储产品档案、生产过程统计、生产时间记录等。由于SD卡具有SPI通信方式读写,所以为了方便连接,我们可以应用单片机普通IO口来模拟控制SD卡读写。3)2.4G无线技术,其频段处于2.405GHz~2.485GHz,所以简称为2.4G无线技术。无线技术主要就包括几种,即红外、315MHz无线射频、蓝牙、调频和2.4GHz数字高速射频技术。这几种无线方式中,其中最早出现的应该是红外无线,红外无线有效接收距离短,且无法支持多方位传输(只能在发射器四周45°内),电力消耗大,抗干扰能力差。接下来就出现了315MHz,这种方式的产品可能目前最常见,传输速率较低,抗干扰能力一般,容易出现信号中断和无线频段互相干扰的现象,优点就是比较便宜。在325MHz射频无线基础上,又发展出了调频无线,同样价格比较便宜,传输距离较长,可多方位接收信号,抗干扰能力较高,仅支持单向信号传递。 而蓝牙呢,从技术角度讲,在传输距离、速度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微处理器和协议使用许可方面的高要求,使得整套产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对国内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还是难以承受的,耗电也比较厉害。2.4GHz的无线传输,从基础上来讲,也是基于315MHz的射频发展起来的,由于频率大幅度的提高,所以传输速率可媲美蓝牙,达到了2Mbps的速度,功耗却大大降低。并且因为采用开放式的网络协议,在价格上具有优势,传输距离较长,所以足够日常大部分的应用。一套完整的系统需采用两片微处理器。主控制器主要用于处理数据显示、传感器信息处理、2.4G无线数据发射和接收。另一片微处理器,也必须带有2.4G无线发射和接收模块。该部分电路主要用于接收主控制器传送来的数据,并通过微处理器进行解码。将接收的数据存于EEPROM,并通过异步通信方式传送致PC机。PC机接收到数据后,存储于硬盘中,在通过互联网实时更新。当上位机需要发送指令时,则通过RS-232接口将数据传送于从机微处理器,该处理器对数据进行解释,并通过2.4G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发送于主控制器。(从机发送的指令如:产品换型时间、目标增加时间、清零、更改波特率等)。为了不让相关数据丢失,主控制器对传感器信息、按键检测、无线数据接收,必须实时检测处理。按键检测对于微小的时间延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可采用软件循环扫描。但传感器信息和无线数据接收对时间要求比较严格,所以我们可以对传感器和无线数据采用MCU中断方式进行控制。这样可以确保数据不易丢失,又不会影响子程序运行时间。对于无线模块的发射、接收,我们必须设置一组编码协议。该协议必须具备独特、稳定、简约、易解。相关数据我们都会进行存储,如实际产量和目标产量都会实时存于EEPROM,并定期传送到SD卡和通过2.4G无线发射致PC机中。

3结论

通过研发测试,2.4G无线通信稳定性至关重要。它是数据正确性传输源头。所以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必须详细了解无线技术通信原理与要点。目前依据这种设计方案研制流水线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在流水线上使用,经试验证明,满足新工艺的要求,并实现简单、低成本、智能化管理。机器的性和稳定性符合流水线生产要求,并达到了预期结果。

作者:秦超 陈烜 李健 庄贞良 单位:天马微电子股分有限公司研发部

系统论文: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生态系统论文

1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生态系统特征

1.1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生态系统内涵

自然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结合,环境是生态群落的物质基础,其条件优劣影响生态群落的物种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生物系统是有间和空间中散落于环境中某一生态位的各种生态种群的集合,既是环境的适应者,也是环境的改造者。知识生态系统中的员工、团队和组织等知识载体是知识生态系统的基本骨架,系统中的各种知识库、信息库、数据库构成了知识流动的物质基础。知识生态系统存在着由不同层次(员工、团队、组织)与不同性质(技术、经验、流程)的知识群落,这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存在相似的地方。知识在这些知识群落中的转移流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2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构成

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与此类似,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也可以划分为知识成分和非知识成分两种类型。包含知识的成分可以概括为知识本身及知识主体,非知识的成分可以概括为知识生态环境。

1)知识。

从知识资源的角度来看,转型企业的知识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面临淘汰的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部分知识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已经过时或者不再涉及;另一方面是这部分知识与新进入的知识领域相冲突或者不符合转型发展目标。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及时摒弃这类知识,有助于避免企业知识冗余,提高转型效率。②可重用知识:这类知识是适应新进入领域,在新进入领域可以被重新挖掘再利用的知识。这类知识的再开发再利用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转型成本。③关联知识:这类知识是可以直接应用于转型新领域的知识,是企业为转型实施所做的知识储备。④已学习的新知识:这类知识是在转型新领域中出现的知识,与企业已有知识相近,企业较快掌握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关联知识在新知识领域的延伸。⑤待学习的新知识:这类知识是新进入领域的全新知识,是企业转型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一般来说,能否顺利掌握这类知识是企业转型成败的关键,也是决定企业形成新核心能力的基础。

2)知识主体。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按照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个体、种群、群落3个层级,个体组成种群,种群构成群落。知识生态系统按照知识载体的层级可以划分为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知识个体是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构成的基本单位,是指企业内拥有特定知识能力的员工。员工的智力水平、工作态度、学习能力等指标是影响知识能力的重要因素。知识个体要较大化发挥自身作用往往需要依附于一定的群体,即知识种群。知识种群是企业中具有相似目标或关联知识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而知识生态群落是由多种知识种群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种群集合,是企业中完成某类功能的生态功能单位。知识群落嵌入于组织制度与组织运行机制中,具有路径依赖性和高转移障碍的特点。任何一个知识种群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知识种群一起形成知识群落。

3)知识环境。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环境是指为生物群落提供生存条件的外在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对于知识生态系统而言,知识环境是企业 为知识个体、知识种群、知识群落提供支撑的软硬件平台。知识生态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生态环境与外部生态环境。内部生态环境包括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硬件环境和技术环境。外部环境包括直接环境(客户、同业对手、供应商)和间接环境(社会经济水平、国家政策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在知识环境的支持下,企业中各层级的知识主体形成完整、复杂的知识生态链和生态网络。在生态网络中,不同层级的知识主体进行知识转移的内容和目标不尽相同。知识个体的知识转移侧重于知识交换,依据自身工作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交换;知识种群的知识转移则侧重于知识整合与知识分布,保障了完成特定目标时所需知识的完整性;知识群落的知识转移则体现为知识部署与知识巩固,协调不同知识种群完成企业战略层面任务。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主体与知识环境不断进行信息、知识、人员的交换。一方面知识环境向知识主体提供了成长、成熟与创新所需的各项资源;另一方面知识主体通过知识创造活动反向影响知识环境。企业知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企业转型是企业改变原有的知识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在此环境中的生物群落需要将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外部市场需求进行衡量,找出存在的知识差距,通过建立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等活动,寻找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

2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生态系统特征

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稳定运行在于能量在系统不同层级间的循环更迭。生态系统不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旧物质转化为新物质。企业知识系统也存在着新陈代谢规律,企业转型的实质是新知识代替老化知识的动态演变过程。与企业其他时期的状态不同,处于转型期的企业内部知识生态系统存在着以下一些特征。

2.1知识多元

物种多样性是环境选择和物种进化的前提。企业知识的多元性是企业转型的结果又是企业转型的前提。当企业进行转型时,企业知识的多元化是其应对转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必要条件。知识多元性对企业转型成功的保障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为企业提供与转型中不确定性因素相对匹配的缓冲区;二是增加了企业对转型不确定性因素的适应程度,提升了企业完成转型的能力。当转型过程中出现预期外的情况,企业的储备知识如果仅与不确定性因素相当,显然存在巨大风险。企业储备的知识需要涵盖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才能使企业转型顺利实施。因此企业知识的多元性对于企业成功实施转型是非常重要的。

2.2知识冲突

在自然界中,环境变化及资源的有限性迫使物种之间不断竞争与优胜劣汰。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得以保留,不适应变化的则被淘汰。通过这样的机制,生态系统实现更迭演化。对于转型企业来说,不同类别、不同特征知识间的竞争与优胜劣汰是企业知识创新的进化机制。就如能量需要某种物质作为载体一样,企业中的知识也是嵌入或依附在不同知识主体上的。因而,知识的竞争与优胜劣汰表现为个体知识的差异,即知识个体的异质性。在基于还原论方法构建理论体系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所有个体都是同质的,个体之间不存在互相影响、相互交流的基础。而经济演化研究认为,个体是具有异质性的。而异质性正是来源于个体的知识和能力积累的特征,表现在个体认知、惯例、互动模式、规则、文化差异。正是由于个体间异质性的存在,使得知识的演化、个体间的互动以及耦合至企业层面的演化具有了发生作用的基础。

2.3知识价值流转

在自然界中,植物利用太阳能获得能量,草食动物通过食用植物获得能量,肉食动物则需要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能量。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物种间进行流转交换。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之间通过知识联结为一个有效运作的整体,不同层级的知识载体通过知识链实现知识价值的流转交换以及知识的更迭演化。对知识优势方而言,这种流动是一种选择性“推”的过程,而针对知识需求者,则是“拉”的过程。当二者达到平衡状态时,知识转移以“流”的形式持续稳定地运行下去。从静态视角看,知识流包括了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取得、知识的存储及知识的应用4个主要的活动环节。在实践中,无论知识是在企业个体成员间的有效交流与转移,或是在不同部门、不同团队间的流动,都是知识流的一种展现与拓展,可以视为分布在企业各个层面的知识节点、知识源、知识库与知识平台之间的知识流动。通过不同的知识节点,知识源、知识库、知识平台被连接在一起,企业的知识就可以跨层级进行有效的流动和运转。从动态视角看,当知识载体间形成较高程度的互动、沟通与信任时,知识载体间的知识交流能形成有效的运转与流动,加速各个层级的知识在企业内部流动,完成新旧知识的交替更迭,实现企业转型。

2.4知识重组

在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竞争是为了占领更多资源和占据更好的生态位。竞争的结果是物种间在新的稳定系统中获得各自新的生态位,完成了新的物种组合,形成了新的互利共生关系。企业转型是企业改变原有的知识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在此环境中的生物群落需要将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外部市场需求进行衡量,找出存在的知识差距,通过建立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等活动,寻找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在这个过程中,转型企业一方面完成了知识的重新组合,另一方面完成了知识的累积与创新。企业知识的重新组合并不是企业中个体知识或团队知识的简单、机械相加与组合,而是按照完成特定功能形成的有机整体。企业知识的累积受到企业已有知识存量的影响,同时受到知识路径依赖特性的影响。企业原有知识的存量越大,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反之,则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越弱。企业知识存量增加是组织学习和知识转移的结果,当企业通过对知识进行选择的同时,更多知识也在产生着变异,知识在转移过程中达到组织和个人共同进化。

3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生态系统演化

3.1企业转型中知识生态系统选择机制

物种进化理论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存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物种多样性有可能产生繁殖过剩的现象,所有的生物都必须为生存而战斗,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存活下来,这就是环境的选择机制。为适应环境变化,物种通过变异机制来追求适应环境的新的生存能力,并且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通过遗传机制在种群中得到复制。同样,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也通过物种进化的选择机制、变异机制和遗传机制对内部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种类进行优胜劣汰。

1)选择机制。

在企业转型初期,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如国家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等)的影响,企业在生态位受到挤压。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状体被打破。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此时会有大量的知识被引入,同时也会有大量的知识因没有正确选择而盲目进入,造成与环境的不适应而死亡。此时企业的知识选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知识的发展和演化在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共同作用下,以“新生”—“淘汰”—“新生”—“淘汰”的形式交替出现。经过一定时期的“磨合”(这个时期的长短由企业知识缺口的大小决定,如果“知识需求”大,知识缺口大,则企业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等一般较大,此时“磨合期”也就较长,反之“磨合期”则较短),知识的发展和演化趋于稳定。

2)复制机制。

在企业转型中期,转型企业必须根据转型目标对企业知识进行合理选择,推动新一轮的知识进化,为最终产生新的知识成果如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专利发明等服务。这一时期是新知识生根发芽的核心阶段,新知识并不是立即就能被转型企业消化吸收,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其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企业知识生态环境的优劣。在健康的知识生态环境中,企业学习文化浓厚、制度完善、员工交流频繁、关系融洽,相关的配套设施能够满足新知识生根发芽的需要,新知识就能迅速地为企业所消化吸收,实现知识复制。反之,新知识不能尽快落地生根,并且还要消耗转型企业的有限资源,造成不吸收—再消耗—再吸收—再消耗的恶性循环。此时企业的知识选择处于一种由“被动”状态向“主动”状态转变的过程。

3)变异机制。

在企业转型后期,企业知识完成新一轮的进化,新的知识种群逐渐占据企业中的优势位置,主导性的知识渐趋形成,而那些已经过时或者不适应企业转型需要的知识将被逐渐摒弃。企业的知识生态系统由原有的状态“阶跃”到一个更高水平的理想状态,实现知识的变异。此时企业的知识选择处于一种“主动”探索待开发知识领域的状态。

3.2企业转型中知识生态系统演化过程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以及社交网络平台等新兴通信渠道的涌现,企业内部关系网络不断得到强化,知识环境、内容、载体及渠道逐渐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呈现出类生态学特征。这在企业转型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知识生态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转型过程是企业协调内外部资源进行知识搜寻及组织学习,寻找到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达到动态适应环境的目的的过程。通过对国内外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转移成功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演化始于企业原有的知识生态位受到挤压,即新知识的入侵,最终结果是企业内部知识生态系统回到新的稳定。本文将这个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

1)入侵阶段。

入侵阶段是转型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演化的初始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知识缺口的发现、知识的比较和筛选以及确定知识源等活动。环境变化是企业转型的开端。突变和不连续的环境变化导致企业在原有的生态位已不能获得足够的生产空间,环境的压力降低使得企业认识到改变的必要。此时,企业将启动组织学习过程去辨认需要做出何种类型的改变。通过与外部市场需求的比较,企业发现自身的知识缺口并开始搜寻目标知识源,完成相应的知识比较和筛选之后引入新知识。

2)竞争阶段。

在这个阶段,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在转型企业生态系统中共存,转型企业需要完成对原有知识的转移实施,即对原有知识的再利用,还需要完成对新知识的转移实施。在企业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知识载体中,由于新知识的引入,与已有知识的生态位重叠不可避免。在竞争排斥法则的支配下,生态位重叠的结果只有两个,即生态位的分离或其中一方的灭亡。

3)稳定阶段。

知识进化阶段是转型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演化的核心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包括转移知识的整理与摒弃以及知识的整合与创新。首先,转型企业通过知识转移引入新知识,激活并挖掘原有知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整合,促进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知识存量是企业在某个时期内不同知识载体承载的知识资源总和。丰富的知识存量对企业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基础。其次,新旧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相互作用为企业知识基因变异、知识进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4)进化阶段。

企业外部的组织学习过程、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过程,以及在这两个过程的复杂作用下所导致的创新增加了企业知识存量,更新了企业知识。知识存量的调整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当企业主导性知识发生改变时,对企业转型的推动就持续升温,并将被逐渐加强。随着知识调整过程的深入进行而到达一个临界点时,由企业的历史累积和路径依赖所形成的主导性知识将被更加适合环境变化的知识所取代,企业完成知识资源的转型。通过以上的分析,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过程归纳为5个关键阶段:①知识识别。企业需要辨别出潜在的、具有不易交易、难以模仿的新知识,这类知识将构成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基础。②知识搜寻。企业转型所需要的知识不会自动送上门来,需要通过一段探索和搜索的过程。③知识转移。企业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利用和对新知识进行快速扩散。④知识整合。企业淘汰陈旧知识,整合可用知识。⑤知识创新。企业运用知识创造新规则、新技术、新产品,构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4结论

1)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系统构成、内部结构、演化机理等方面存在相似性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理论能够有效解释转型企业内部知识系统的演化规律。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是构成知识生态系统的3个不同层次,知识个体是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构成的基本单位,知识种群是具有关联知识能力的知识个体的集合,而知识群落则是完成某类目标的生态功能单位。

2)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通过选择机制、变异机制和遗传机制实现对知识的筛选。

从知识生态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源的有效性和知识承载能力的约束,当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无法达到环境的要求时,其所能够获得的生存空间将被逐渐压缩,最终的结果是企业知识生态系统重新达到环境的要求或者企业被环境淘汰。如果某种知识能够为企业获得新的生态位,那么这种知识将被选择进行转移,如果相反,则这种知识将会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被摒弃。

3)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演化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当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知识演化的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其状态演化类似于自然界新物种入侵时本地生物物种的改变适应过程,即由入侵阶段的系统不稳定,到竞争阶段的系统混乱,到稳定阶段的系统新平衡,最终达到物种进化。

作者:陈佑成 郭东强 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系统论文:可持续发展中水利生态系统论文

1可持续发展研究

由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的先决条件,就是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理想的方向,所以所有的研究方向都是相互关联的,只要专注于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角度,不同形式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根据水资源对流域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从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出发,例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根据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根据水资源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一步研究水资源的水权,建立水资源综合管理,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铺垫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国家评价体系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方式逐步得到实现和完善,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并进一步得到重视。奥斯特罗姆的研究表明,较大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怎样确立一种制度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供给和保护资源或公共产品。从制度的角度探究可持续发展,转变分散的管理体系,创建控制社会生产结构与功能、信息反馈灵敏、高层次决策生态的机制和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关键。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利生态项目的实施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价值,并认识和把握生态研究服务系统的价值。国际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和商品。皮尔斯、麦克尼里、特纳等人的研究是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理论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使用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非使用价值包括遗产价值的存在和受损生态系统的价值、生态系统恢复的服务价值的评估。也有一些国际性的研究,LoomisJ等运用了这样的评价方法(CVM),来对恢复美国普拉特河流域的水自然净化条件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研究。但是CVM主观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将调查目标作为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此外,国内外生态农业也进行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例如GolamRasul等进行的综合分析。根据生态系统的过程和诸多不确定因素职能的认识,生态系统的定价理论和评价研究,例如缺乏必要的研究信息资料,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一定的量化难度。其价值评估发展的趋势是利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结合创新的学科有机集成的组合,进行生态、经济、社会体制的综合分析。根据R.KerryTurner的建议,创建生态分析、经济分析、经济评价、综合分析、用户分析,并结合多目标决策,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配水研究

水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确保生态用水,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目标。研究生态用水分配与水资源有关,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机制包括内部配置、模式和方法以及实用、合理的评价研究。国际河流流域的配置行为,内部机制取决于边际成本,可划分为水资源的分配(MCP)、对公共(行政)水量分配(P/AWA)手段的管理、以水市场(WA)自来水分配机制和水资源用户(UA)等四个方面的分配,而生态系统配置的构成部分主要是行政和市场方式。按照生态经济学的方法,Giannias和Lekakis提出,从政策的角度来确保水问题的生态分布。在明尼苏达州,通过立法生态用水实施,根据水权的优先级、水务部门进行配置。有的非洲国家是经过供水能力和水权许可制度来确保水资源的分配。现在我国仍是以行政职能配置为主的水资源配置机制,也存在市场配置和用户参与型的配置,例如东阳的部分水权交易,还有一些小规模的非市场水交易。一般来说,水量的分配模式包含市场配置、行政配置、用户参与式配置和综合配置模式。生态配水的问题是近年来在生态水这一热点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课题,提出要保护生态系统和改善生态环境,旨在合理配置水资源。现在按照水资源的分配模型和方法,认识到生态系统、生态研究的特征,主要是根据从水分配系统的配置中,优化内部结构和协调配置。制度配置通常是按照非科学技术手段对生态用水进行的一系列配置。

4启示

生态水利工程是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过去的水利建设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很严重,水利建设管理的改善要以生态技术为立足点,科学、合理地促进生态水利建设。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定向,以协调为主,认识到生态系统本身需要水的分配关系,平衡所涉及的各种利益,使水利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与其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的影响,如何建立供水系统,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利生态系统的保障。

4.1水利生态项目的实施

增强功能的价值是很重要的,从目前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是很难实现的,怎样体现和提高生态系统的评估造成的生态、社会和经济表现是研究水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4.2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制度体系

进一步研究相关制度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制度,研究系统成本的影响,创建和完善相关制度针对政府的补偿、绩效考核的制度体系,协调各方利益,实现水利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3建立水利生态库

好的水利生态系统需要一定量的数据来支持,所以需要改善基础设施,以收集和整理信息。水供应系统基本信息,例如水可用于不同的频率和其他径流量。相关的生态系统数据,例如珍稀动植物、湿地系统的生态多样性监测、住宅周围的生活条件等,通过收购和改进基本信息,逐步建立节水生态资源库。

5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体现,针对水利建设之间的关系,妥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树立、落实和发展人与自然的理念和经济问题之间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统一,加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水利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者:陈青青 单位:温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

系统论文:工作流煤质管理系统论文

1煤炭业务流程分析

1.1生产过程煤质管理

生产过程的煤质管理包括煤样采制化人员、煤样统计人员和煤质科长和分管矿长的逐层管理,多层管理可以有效地保障煤炭质量。

2基于工作流的煤质管理系统的设计

2.1工作流的定义及模型

工作流,就是“业务过程的部分或整体在计算机应用环境下的自动化”,它的目标是解决多个参与者组建的信息、文档和任务的传递,通过计算机实现传递过程的步骤,进而实现自动化的业务目标,减少人工工作量。工作流模型主要为起点模型、激活模型和运转模型:工作流的起点模型包括单起点和多起点,单起点比较简单,多起点相对复杂;工作流的激活模型主要包括3种,分别是激活、人工或定时激活和外界消息激活;工作流的运转模型主要为3种,分别是基本运转模型、发散运转模型和聚合运转模型。

2.2工作流的煤质管理应用模型

煤质管理是煤炭企业的重要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涉及到开采、洗选和销售的整个过程,必须要求各个部门完善协调,才能完成整体工作,因此煤质管理流程十分复杂。文章的煤质管理应用模型基于煤炭集团层面设计,包含煤炭集团下设煤矿和洗煤厂、运销公司,同时考虑各单位的生产和管理各个环节,前后呼应,有利于实现煤质管理的高效性、实用性和性。

3结语

通过分析煤炭质量的业务流程,进行基于工作流的煤质管理系统的设计,得到了合理的煤矿集团层面下的工作流煤质管理应用模型,模型的具体实施需要依托计算机程序实现。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煤质管理系统的实施,能够推动煤炭企业的管理模式由职能型向流程管理型转变,促进领导重视以业务流程为企业管理对象及其为导向来设计组织框架,从而更好地提高煤质管理水平。

作者:郝萍 单位: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煤炭贸易部

系统论文:林业资源生态系统论文

1祁连山林业资源现状

1.1祁连山地区概况

祁连山位于青藏、蒙新、黄土高原交汇处,该地区海拔在3000~6000m,有诸多山峰,由山脉和宽盆地组成。祁连山地区的冰川地貌特征较为明显。该地区自下而上为:浅山荒漠草原、浅山干草原、中山森林草原、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冰雪植被。该区太阳辐射总量较大、日照时间相对较短、降水充裕、气温适中十分利于植被的生长。

1.2林业资源现状

祁连山地区的森林资源为天然林,从甘肃省林业厅的统计数据来看,建国初期祁连山北山地区的天然林仅12.4万hm2,到20世纪80年代,天然林面积有所下降,约为11.6万hm2,随着保护力度的逐渐加强,到2000年该地区北山的天然林面积已经达到19.1万hm2,到2010年该区北山的林地面积达到20.55万hm2,祁连山森林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水源涵养林。

2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

2.1能够涵养水源、保育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受祁连山地区森林资源的影响,降水会随着森林的树冠和树根逐步渗入到土壤当中,减少地表的径流量,使得一部分降水被土壤吸收,一部分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流失,而被土壤吸收的这一过程就实现了涵养水源的作用。受树冠和树根的影响,减少了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森林地区地表通常有凋落物能够保护地表土壤免受雨水侵蚀,从而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森林地表都还有较厚的腐殖质能够有效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实现保育土壤的目的。

2.2能够调节祁连山地区的气候

森林往往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可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而且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水蒸气的发生,往往能够保持祁连山地区相对湿润的气候,也是受这一原理影响,森林地区多会伴有降雨发生。因此,祁连山地区的林业资源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相对湿润的气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3减少该地区各类污染

在喧嚣的城市中,噪音污染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森林能够有效的防止噪声污染,降低分贝;目前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巨大,据报道,全球现在以每10a0.5℃的速度在变暖,而森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有效的缓减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越来越严重,而森林能够吸收二氧化氮,减少由二氧化氮反映引起的臭氧消耗,因此能够有效的缓减祁连山地区的臭氧消耗量;森林还能吸收其他排放出来的废气,诸如二氧化硫等,从而减少污染净化空气。

3保护祁连山林业资源的对策

3.1加强林业管理和林业执法防止乱砍滥伐

护林员应该加强对该地区林业资源的巡护,以便能够及时的发现林木中的病虫害以及火灾等自然灾害做到即时防控;林业部门应该加大对林业的执法力度,发现乱砍滥伐的应该严肃处理。

3.2利用高科技设施防止火灾发生

目前数字防火系统已经在很多林区开始广泛的使用,数字防火系统包含地理信息系统、视频指挥系统、定位跟踪系统、火灾现场实时传输系统以及林火瞭望监测系统。该系统具有即时、迅速、的特点,而且可以快速的识别出火源,一旦发生火灾就可以利用指挥系统指挥就近的人快速扑灭火源。

3.3加大宣传、呼吁周边百姓自发保护森林

政府应当加大宣传,让周边群众意识到“保护森林资源、人人有责”,呼吁周边的居民加强对森林尤其是天然林的保护,周边居民同林管局的工作人员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实现社区共管,一旦发现滥砍滥伐现象或森林起火现象立即向林管局报告,从而减少森林的毁坏。

4结束语

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而林业资源有具有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不仅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作用还在减少污染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祁连山地区的天然林担负着涵养水源的重任,因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天然林补偿政策继续加快林业的发展,而且林业管理部门和群众都要增强天然林的保护意识,自觉地投身到林业资源的保护当中。

作者:高文智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新天镇林业站

系统论文:垃圾分解能力人工生态系统论文

1分解能力比较

自然生态系统中没有人工合成的有机物,有的只是动植物的尸体。这些尸体大多被其他生物消化、分解,剩余的骨架在条件适应时也会风化,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人工生态系统中,由于人类需求的膨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一方面不断地从生态系统中掠夺资源满足自己的贪欲,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制造着成分越来越复杂的垃圾,而这些人工合成垃圾的自然分解时间已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

2现有垃圾处理方式分解能力分析

目前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焚烧、堆肥、填埋和回收利用。焚烧法有占地面积小、减容量大、无害化程度高、热能可回收等优点,但使用焚烧法处理垃圾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垃圾焚烧一般要求垃圾的低热值3360kJ•kg-1以上,如果热值低,将增加运营成本,不适宜焚烧;二是垃圾焚烧存在环境污染隐患主要是二恶英的排放;三是如果垃圾不分类,不但会浪费可回收垃圾和可堆肥垃圾,也会增加运营成本,降低焚烧法的效率。如果能从源头上分类收集垃圾、剥离出可回收、可堆肥垃圾,提高焚烧垃圾的热值,妥善处理焚烧烟气、使尾气中的二恶英达到排放标准,那么焚烧法将会成为人类处理垃圾的重要技术手段。堆肥是处理有机垃圾最有效,最适宜的技术手段之一。但由于垃圾混装,垃圾堆肥前期分选工作复杂且不彻底,结果是处理成本高,堆肥的质量难以保障。目前堆肥处理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并不理想。资源回收利用是指回收可再生循环的“垃圾”,如纸类、玻璃、金属、塑料等废弃物。许多国家已将资源的回收利用作为补充资源、能源需求的有效途径。填埋由于具有处理费用低、技术成熟等特点,比较常用。填埋的弊端一是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填埋的垃圾会造成地球资源的二次污染(渗滤液和沼气泄漏、汞、铅等有毒重金属污染等),一旦泄漏,造成的污染基本上无法修复的;二是填埋物分解还原为可利用地球资源的时间太长。也就是说,填埋只是将垃圾移动到不可视的范围,难以能做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混装垃圾简单填埋是一种极不负责的鸵鸟式垃圾处理方式。填埋是我国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我国的垃圾填埋处理量大约占垃圾总量的80%。人造垃圾自然状态下的分解还原为地球资源需要的时间长,而且一些垃圾会污染环境。垃圾的混合焚烧,不但热值低,更为致命的是烧毁了大量可直接资源化的垃圾。如果我国每年产生的几百万吨、几亿吨垃圾被直接埋掉或烧掉,造成资源浪费与污染。

3我国政府对垃圾分解能力的重视程度

由于人类制造的生产生活垃圾的成分越来越复杂,量越来越大,它的分解需要人类自己充当分解者,需要人类科学的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专门处理人工生态系统产生的垃圾。目前我国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费用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投资状况可以反映政府对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在我国统计年鉴中生活垃圾处理的投资归属于市容环境投资指标来统计,为了研究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情况,本文以中国、北京、上海和广州为基础,收集了地区生产总值、垃圾清运量、固定资产投资、市容环境卫生指标的2000年至2012年的数据,利用公式1从时间维度上研究了环境保护投资与人均GDP、户籍人口、垃圾清运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性情况。相关性分析结果只是反应各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单纯的相关系数值不能够客观地反应各指标之间应有的客观规律和逻辑关系,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值来确定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选取了市容环境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指标来分析我国政府对生活垃圾管理的力度和态度。从人类可持续、地球资源循环的可持续角度讲,市容环境卫生投资应该随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垃圾清运量的增加而同步增加。结合相关性分析结果和市容环境投资比重曲线可以看出,我国发展现状反映出市容环境卫生没有与生产总值、垃圾清运量、固定资产投资等社会经济现象及时、同步、协调地发展和进步。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市容环境卫生投资无规律可循,每年投入资金量的大小波动性大,说明投资政策具有随意性,没有科学的规划。全国市容环境比重由于是各城市的平均值,波动性小,但是比值很低,较高竟是2000年得0.256%,低值为2012念得0.106%。这些现象和数据都说明我国政府不重视生活垃圾处理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现有的法律法规就得不到落实,相关制度的建设及法律的完善也就遥遥无期;重视程度不够,环境保护的资金就得不到落实,研发垃圾分解技术的团队也就会缺乏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垃圾的成分将越来越复杂,垃圾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如果不重视垃圾处理问题,不重视市容环境投资与垃圾清运量等社会经济现象的同步协调发展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将制约和遏制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构建人工生态系统的分解能力是人类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的需要。

4构筑垃圾分解能力的建议

垃圾处理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环卫技术问题,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垃圾问题的处理,需要政府以源头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和处理无害化为宗旨,构筑垃圾综合治理对策。

4.1制定具有执行力的生活垃圾分装法律条文

垃圾成分不同,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方式不同。混装生活垃圾从根本上否定了各种垃圾处理方式的优势,即增加了垃圾处理成本,也降低了现有垃圾处理技术的处理效率。垃圾分类,一方面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减轻固体废弃物填埋或者焚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一些企业提供原料,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从垃圾收集的源头上将各类垃圾分门别类的收集,有助于发挥各种垃圾处理方式的优势,提升垃圾的分解率和利用率。现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缺失具有执行力的生活垃圾的分装与统收条文。日本现有8个不同分类的垃圾桶,而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70%的网友表示我国垃圾分类标准不明确。我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生活垃圾的分类体系和违法处罚体系。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垃圾如何分类、分为哪几类,违反分类原则、随意丢弃垃圾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如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那个部门来执法。这些有执行力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将会强制每个垃圾制造者重视垃圾处理问题,将会调动全民参与生活垃圾的治理问题,从源头上提高垃圾的处理效率。

4.2构建垃圾收费制度

构建垃圾收费制度需要依据“谁污染、谁负责;多排放、多负担”原则,落实该原则有两项工作必须得做,一是建立垃圾计量收费的标准,二是将垃圾收费员工作职业化。垃圾计量收费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垃圾的成分。垃圾的成分不同,处理的成本及收益不同,收费标准也应不同。至少应分为三大类: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和可焚烧垃圾。收费标准大类下是否需要细化设置,应根据当地情况确定。垃圾收费标定后,如何实施收费制度是关键。落实多排放,多负担原则,就得由收费主体自行安排收费员挨家挨户上门收取。而且实行垃圾收费实名制,即每户居民的垃圾得有与其身份对应的号码,这样才能将垃圾分类责任落实到居民个人。即方便执行收费制度,又便于监察和执法。环境保护工作人人有责,垃圾收费员的工作应得到应有的尊重。除隶属于企业的垃圾收费员外,政府部门应该根据需要设置垃圾收费员岗位。我国职业共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但是里面没有垃圾收费员职业。

4.3构建特殊商品垃圾回收押金返还制度

垃圾回收押金返还制度是指某些商品价格中包括商品废弃物回收价格,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向上层销售渠道先行垫付废弃物回收等值押金,消费者也需要消费商品前先行支付押金,归还该商品废弃物后,可取回押金。最终使这类产品的分解集中化,有助于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处理的资源化、无害化宗旨。如电子类产品、机械类产品、瓶装罐装类等产品,可实行电池以旧换新,电器以旧换新等消费限制。在德国,循环经济最初被称为“垃圾经济”。

4.4以“零垃圾”思想为指导构建生产企业垃圾清运制度

人工生态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外部系统不断地输入物质,同时也向系统外输出物质及废弃物,它自身无法独立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人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生活用品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会有大量企业和个人主动生产经营这些产品以满足人类的需求。然而,生产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一定会衍生出大量的生产废弃物。由于处置这些废弃物收益率低甚至无收益、负收益,生产企业往往外泄这些废弃物,造成污染环境。因此政府需要从垃圾生产全寿命期中的每个环节贯彻“零垃圾”思想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条文,形成各生产企业生产产品和包装可循环制度,提升企业的废物再利用率,使企业为了达到检查标准,生产之初就研发生产带来的废弃物变废为宝的环保技术和渠道,使生产企业的垃圾清运问题从垃圾产生的源头上得到治理。

4.5鼓励和引导私人企业从事生活垃圾处理行业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即使不发展工业,不断增长的生活垃圾不妥善处理,也会使环境不断恶化。如果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人力、资金、物力等问题依靠政府,则垃圾问题将是个沉重的社会包袱。政府也不能把处理生活垃圾的责任据为己有,需要考虑如何借助社会资源去治理生活垃圾。只要垃圾处理行业有利可图,就会有企业主动介入。政府一方面要制定适宜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私人企业从事生活垃圾处理行业。一方面加大垃圾处理技术的科研投资力度,为科研单位和个人提供研发需要的资金、技术和政策。德国政府付费并委托专业的垃圾处理公司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德国现在至少有500家WEEE回收处理企业(WasteElectricalAndElectronicEquipment)。用处理过的废弃物生产生物燃料来替代汽油,可望使全球碳排放减少80%。垃圾处理市场化政策和垃圾处理技术研发政策,配合垃圾收费制度,使垃圾处理企业的收益(垃圾的收购费、处理垃圾带来的收益等)减去企业运营成本后,能够盈利。以此来引导和鼓励企业自己收购和处理垃圾,逐渐使垃圾处理业产业化,市场化。

作者:周咏馨 苏瑛 黄国华 田鹏许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土木学院 盐城工学院土木学院

系统论文:备件实物跟踪管理系统论文

1备件实物全寿命跟踪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分析

备件实物全寿命跟踪管理系统,其分析过程在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能够使备件管理系统的工作有更加有效和具有优化作用,对于新的备件实物全寿命跟踪管理系统的开发,可嵌入相应的电子台账跟踪单。有效切入备件实物的消耗时间作为关键点来进行监控和管理,从而实现职能管理以及各个部门的实物查询和备件的消耗情况了解。然后根据数据库管理中的数据,例如对在用量和库存量,对修复量和全寿命的周期情况和供货时间等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备件管理和计划,制定出设备的检修以及各种管理方式,实现备件的优化利用,通过对实物现实的利用率以及投用情况进行核算成本,从而使设备有效提高其性,为设备的管理和控制提供数据支撑。其备件实物的全寿命跟踪管理系统流程主要是:从计划员到出库,再到管理员的录入,进行备件的全寿命跟踪管理系统,然后到办理出库或机旁,再进行上线和下线,是修复和报废等阶段。备件实物的管理系统中,主要的功能和模块管理任务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设备的零部件开始到系统的整理和计划,直至检修和利用,再进行各种处理和报废等过程,组成了有机的整体,主要包括操作管理模块和数据的查询模块以及统计分析这三种管理模块。其功能主要是:分厂备件入库一般运用数据源进行抽取,然后根据各个出库的备件依据其日期和生产单位等进行信息的登记和录入。同时,有关入库人员要严格落实实物信息的性和有效性,同时选取自动性入库以及手工录入等方式进行录入和存放。对备件在上线和下线中的管理,以及对检修设备要采取结合的方式。主要是在设备检修的时候对新备件进行上线,然后对报废备件以及待检修备件实施下线。通过每次的检修工作,都要进行登记有关上线和下线的情况和数据,对于报废的备件和修复备件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报告。

2备件实物全寿命跟踪管理系统中重要功能和运行

备件实物全寿命跟踪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录入一般采用主菜单进行存入,程序中可进行多种录入内容,同时具有二次录入和修改以及删除等功能。数据在处理过程中,其功能一般分为备件出库处理以及入库处理等。在进行处理过程中,要分清楚其数据的逻辑变量的真假情况,选定录入,并根据数据的处理来选择,然后再退出备件跟踪系统。在修改数据时,工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对备件的有关文件和出库、入库等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修改和删除等工作,根据管理系统的要求和提示,再输入有关信息和修改内容和条件,然后再对有关字段和序号进行修改和删除等工作。对数据的查询功能中,要根据备件的各种情况,特别是出库和入库的时间、生产单位等各种信息进行核对,再进行查询和打印等工作。也可以对数据进行查询记录时按照字段进行查找和排列。在统计功能和核算功能中,一般设为统计和计算、报表等功能。在库存统计功能中一般可按照各种类别和库别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类,可以根据一些备件的使用等情况进行有效统计。统计的分析和核算后,要对固定的内容及格式进行总结和打印等工作。备件跟踪管理系统在运行上要达到良好和稳定的要求,表现的效果主要是,可以提供出某一库中各种备件的情况以及出库和入库等详细的记录,对于库存量和资金等情况的分析,随时可作出提供参考和评估。使各个部门和单位对备件材料的消耗情况以及各种备件的领用等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分析,以供有关管理阶层和领导作出正确、科学的决策。备件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得各项工作有据可查,对一些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报表的制作和查看等更加及时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使有关管理人员能够实时了解备件的库存量和各种情况以及对库存资金等的占用。从而保障备件免受短缺和积压,并适时地做出调整,保障生产和经营的正常运行,有效地使资金合理利用,避免浪费和无谓的占用。同时,也节省了管理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提升,使得他们从各种手工录入等事务性的繁杂工作转入到现代化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当中来。

3备件实物全寿命的跟踪管理系统的实施和应用

在管理系统的实施过程中,要制定有关管理办法和各种运行控制规定和要求,利用现有的条件,对库存中的实物进行有效管理,实行线上和线下管理,并对其进行科学化的动态管理和监控。还应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运行制定有关必要措施,强化系统对有关备件的申报工作以及审核等指导性工作。要强调备件实物的全寿命管理,对有关寿命周期的管理弱点以及各种零部件进行优化和改进,同时要加强对其维修成本的管理,对产量和库存等各种闲置资源,要进行充分利用。在应用中,其效果明显比以往的情形要优化和方便得多,不仅能够解决设备的不良闲置、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而且使库存等信息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信息化的交流、分享,提升了管理的水平和运行的效率。使企业备件的使用和维修等过程,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实现了对库存资产的盘活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有效提升,并实现企业的创收和更多的利润。

4结束语

构建备件的实物全寿命跟踪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促进备件的科学化管理,把备件的管理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对备件实物的全寿命和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对资产的高效监控。

作者:闫亚军 单位:天津冶金集团轧三钢铁有限公司

系统论文:装数字化文档资料管理系统论文

1系统设计思路

装备机关文档资料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设基于数据库的数字化文档管理系统,将装备保障系统工作文件及档案资料进行集中管理,实现各类电子文件及资料接收、整理加工、检索利用、编研、鉴定等功能。按照应用对象不同,可分为总部级、军区/军兵种级和部队级。各级业务文档管理信息系统在所管理的文档资料的种类、数量及内容上有所区别,但从组成上讲,各级系统都主要分为两部分:文档资料数据库和文档资料检索维护系统。

1.1文档资料数据库

装备保障文档资料数据库是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的文档资料数据集合。按照表现形式,可分为一般性文档资料数据库和存储图片、音像资料等多媒体数据的多媒体资料数据库;从存储内容上讲,包括以下4类文档资料。

(1)装备技术档案资料数据库:用于存储装备基本技术参数、图纸、零配件数据及使用和维修手册等文件资料。

(2)日常工作文件资料数据库:用于存储装备使用管理、维修保障、器材筹供、科研训练、经费管理等经常性业务工作文件资料。

(3)专项活动工作文件资料数据库:用于存储重大专项活动规划、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文件资料。

(4)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已经颁布实施的装备保障系统相关行政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文件资料。文档资料数据库应依据装备机关职能分工,按照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成的形式部署。以总部级通用装备保障文档资料管理为例,通用装备保障部统管车辆、陆军船艇、工程和防化等6种通用装备,应按装备类别,在分管该类装备的局机关建立相应的装备文档资料数据库,服务于该局文档资料管理与使用。各类数据库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设计,面向集成,需要时可集成为通用装备文档资料数据库,供总部机关使用。

1.2文档资料检索维护系统

档案资料检索维护系统主要由装备业务工作文档资料的采集录入子系统、分类管理子系统、检索服务子系统和统计分析子系统组成。

(1)文档资料的采集录入子系统:主要完成文本文件及多媒体资料的采集,转换为系统标准格式后录入和上传数据库,并对文档设定检索浏览权限等基本属性。

(2)文档资料分类管理子系统:依据构建的文档资料分类框架体系,对文档资料进行分类管理、数据维护和更新。

(3)文档资料检索查询服务子系统:设置多种检索查询方式,提供文档信息查询服务。支持联网远程访问,较大限度拓宽文档资料共享空间。

(4)文档资料统计分析子系统:主要根据发文时间、资源上传时间、资料类别等进行统计分析。此外,由于系统集中存放装备工作文档资料,系统安全性设计应得到重点关注,应采取权限管理、备份机制等多种技术方法保障系统数据安全及系统安全。

2系统体系结构及配置模式

2.1体系结构

采用B/S运行模式构建文档资料管理系统,将应用功能分成表现层、逻辑层和数据层3个部分。表现层是应用的用户接口部分,它担负着用户与应用间的对话功能。它用于检查和接收用户从键盘等设备输入的数据,显示应用输出的数据。在变更用户接口时,只需改写显示控制和数据检查程序,而不影响其他两层。逻辑层相当于应用的本体,它是将具体的业务处理逻辑编入程序中,例如,确认用户对应用和数据库存取权限的功能以及记录系统处理日志的功能;以及处理用户检索要求和反馈数据检索结果。数据层主要操作后台数据库,响应逻辑层数据存取请求,完成数据的物理存取。

2.2配置模式

装备机关文档资料管理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架构进行建设。B/S结构的系统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它运行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之上,系统升级或维护时只需更新服务器端软件即可,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计算机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在系统性能方面,B/S占有优势的是其异地浏览和信息采集的灵活性。局域网建立B/S架构的网络应用,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系统部署在装备机关局域网中,如果满足数据安全要求,可以接入军事综合信息网,在机关机房部署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安装文档资料管理系统,对于需要录入数据的终端,配置扫描仪、摄像机、数码相机等数据采集设备,其他工作人员可通过网络登录系统进行各种文档资料查询。

3结语

军队各级机关实行业务文件和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是解决当前业务资料管理维护困难、查询利用效率低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装备机关数字化业务文档资料管理系统,其困难和关键点在于如何科学构建装备保障文档资料分类框架体系,如何实现安全高效的数据存储与检索,以及如何有效控制和推进数量庞大、种类复杂的装备业务文档资料数字化过程,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研究解决。

作者:傅钰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 装备保障系

系统论文:产业集群生态系统论文

一、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内涵界定

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制造领域的各生产、流通、服务企业与相关机构有机结合,彼此之间分工协作,降低成本、保持产业持续竞争力,形成了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是一个交易网络、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相互交织的网络化系统。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由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竞争者企业、辅助配套企业组成的生产要素系统;二是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组成的服务要素系统;三是由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等组成的环境要素系统,三种系统相互依赖、竞合共生。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是集群内外部要素相互协同发展的反映。

二、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分析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由最初的“个体”,到“种群”,再到“产业集群”,最终形成一个集群生态系统。本文将其归纳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演进,分别为集群企业个体的演进、种群的演进以及集群与外部环境的演进。

(一)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内部企业个体的演进机理

企业集聚会降低交易成本、带来资源禀赋等优势,因此集群内企业会不断聚集,但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及市场需求,企业间又不断进行着竞争。集群生态系统内企业个体间的竞争演进可以用生态位理论解释,如图1,其中a表示种间平均分离度,b种内标准变异,用a/b来衡量种间相似性。如果产业集群内资源有限,那么集群内各企业就会为争夺资源或者抢占市场而发生竞争。当集群企业生态位宽度较狭窄时,即a较小,企业个体间相互重叠少,表示企业相似性低,没有或者很少有共同需求的资源,企业间竞争小;当集群企业生态位宽度增加且相互靠近时,即a较大且越来越大,企业个体间相互重叠增加,表示企业间需求的原材料、资源及产品相似程度高,为争夺有限的资源,企业间就会发生激烈的竞争,竞争促使企业间生态位分化,或某一企业消失,企业间此消彼长,达到平衡状态。

(二)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内部种群的演进机理

集群内部企业个体演进产生了众多种群,但此时的种群不具备协同、高效、稳定的特征,对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不强。需要集群内部种群进一步协调合作与竞争关系,优化组合,协同发展,实现1+1>2。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各种群间相互合作,互利共生。制造产业通过技术更新获得跨越式发展,巨大的产品市场需求,带动每个种群规模扩张。产品金融服务、质量管理、售后修理、产品污染处理等领域虽然不直接服务于顾客,不直接进行产品生产,但却是集群中必不可少的,为集群生产行业提供服务,集群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服务种群的支持与引导。政府、行业协会、工会等领域,为集群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政策、社会、文化环境,而且不断进行着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流动,保障产业集群的生态性、开放性。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各种群间存在着竞争关系。相似产业种群为争取更好资源、产品、市场等方面展开竞争,竞争力弱的产业被淘汰,生存性良好的产业得以留存,逐步实现规模,最终集群向科技化、生态化方向调整。以制造业集群为例,集群形成初期,制造产业在技术方面优势明显,巨大产品市场为制造产业种群带来了竞争优势,不断扩张,逐步成为集群核心产业。当市场供求发生变化时,制造行业的优势不断缩减,相反,顾客对于服务质量、风险管理等的需求不断增长,外部服务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成为主导核心种群,进而改变了系统内部种群结构。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群不断进行竞争与合作,逐步形成有序发展的统一整体。通过充分竞争,各种群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通过长期合作,各种群间形成了固定的合作方式,满意的合作收益。产业种群演进过程中的路径依赖效应促使集群生态系统内部产业种群的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进一步稳定下来。

(三)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协同演化机理

产业集群的环境承载量是有限的,当集群增长到一定数量时,有限的环境资源和其他生存必需条件就会起到抑制作用,因此集群不可能无限制增长。本文使用生态学理论中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来分析集群发展的环境容量问题。逻辑斯蒂增长(Logisticgrowth)是指随着种群数量的不断上升,在外部资源的约束作用下,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到种群不再增长。

三、集群生态系统平衡相关分析

(一)企业间保持一定差异性

保持集群内企业的“多样性”。如果企业在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甚至最终产品上没有差异,则集群企业间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过激的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容易破坏企业间信任关系。因此集群生态系统稳定发展必须使企业间保持一定差异性,为集群快速发展增添活力。例如江苏沿江地区的化工产业集群,2007年江苏沿江地区化工行业发展迅猛,2007年总产值占全国的8.27%。之后沿江各个市县大规模发展化工产业,仅1年时间,沿江地区有66.67%的市县将化工作为主导产业,大量产品涌入市场,产品逐步供过于求,导致整个沿江地区经济效益下降。因此,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持企业间适度差异性。同时政府、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加强监督、行业指导、鼓励创新等措施保障企业间保持一定差异性。

(二)打造集群生态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内种群间发展关键要在竞争和合作之间取得平衡。如产品生产种群、运输种群、销售种群等达到竞争均衡或供求平衡,从而形成稳定的生态产业链。在中介服务机构、政府部门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辅助下,种群间就可以达到既竞争又合作的状态。主要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选定产业集群核心种群。核心种群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群”,起到一种控制和导向作用。围绕核心种群会产生一系列以物质、能量等交换为纽带的种群,这些种群利用核心层产生的副产品、废弃物等作为生产原料组织生产,形成一种协作补充、供需平衡的关系,完成生态产业链网的构建。2.合理利用资源,上下游企业依靠“食物链”建立生态产业链。合理利用水资源,下游企业使用的水质要求较低,可以采用上游企业的出水或者雨水进行生产。合理利用不可再生原材料,引入资源回收种群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循环回收利用。建立完善的信息库,统计生态链上产业的生产信息、废弃物流向信息、市场发展信息、技术信息、法律法规信息及其他相关领域信息等。通过对信息的实时掌握,可以提高上下游企业水资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例如沈阳机床产业集群建立的生态产业链,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主导核心企业,拥有99%以上的自主知识产权,将高速加工、五轴联动加工等一批关键技术,运用于加工多功能数控机床、大型铣锉数控机床等产品,赢得广泛的市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集群核心企带动整个集群发展,沈阳机床集团将零部件生产以及对于最终产品的销售都分工到集群中广大上下游企业中,建设了部件产业团,创造了特许经营、特约服务的营销模式,集群不断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转变。

(三)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和谐发展

产业集群是一种依托环境、资源而形成的经济组织,在发展中需要考虑资源、市场容量、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政府相关政策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将集群数量保持在一个最合适的密度上。集群需要与外界保持不断的物质、能量、信息、资金以及人才输入输出,运用系统反馈机制不断调节,建立开放型的生态系统,引导集群发展。当外部环境变化时,集群内部企业和种群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节演化,以适应新环境;而环境也会随着集群内部演化路径的改变而改变,实现协同演化,从而达到一个新的稳定水平。生态系统要保持平衡,必须通过反馈机制,必须时刻根据反馈的结果进行调节。例如因为迁入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增加,过度啃食植物导致植物减少,植物数量下降后,就会抑制动物数量的增加。装备制造业集群生态系统就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必须在环境破坏不可挽回之前就对集群内部结构或者技术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例如在原材料不足情况下,可以通过提升集群生产技术,减少原材料使用,就会避免产品的急剧减少。集群反馈机制如图5所示。系统从外部获取生存所需。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集群生态系统对自身进行调整,提高种群多样性。然后,集群企业通过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给外部环境,进入新的选择,重复这个过程,不断演进,实现生态系统平衡。集群应该积极学习国外经验,成立科研机构,进行充分的调研;政府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程度的干预;构建集群知识网络,促进知识的流动和共享。提高整个集群,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最终实现平衡。例如大连金州新区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孵化”功能,增进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上下游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相互沟通与合作,辅助区域产业发展。首先,种群内部企业间保持一定差异性,形成稳定的内部系统,截止2013年,装备制造企业277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24家,以及超过200家数控机床制造企业、模具制造企业,企业间保持着一定差异性,稳步打造着大连金州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成为“千亿产业集群”。其次,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群间协同发展。大连金州新区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产值在750亿元以上的集群,产业集群间相互合作,互通有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连金州产业集群积极实施生态化发展,依托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建成规划总面积700多平方公里的十大功能园区,在园区内建立污水循环利用处理中心、废弃物回收利用中心,真正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四、结语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由物质和技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外部环境组成,系统平衡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努力。集群企业间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将生态位宽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过于狭窄;种群间建立完善生态产业体系,在合作基础上保持适度竞争,同时集群积极协调生产和技术、产品、环境等多个产业部门关系,构建生态网络;集群要保持与外界的交流,需要共同维护集群生态系统的平衡。

作者:柳晓玲 张晓芬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