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系统生物学应用实用13篇

系统生物学应用
系统生物学应用篇1

李某,男,高二学生,因为偏科现象发愁。自述高一开始学习生物的时候没有很大的反感,学习成绩和其他科目差不多。但是临近学业水平测试的时候,越来越觉得生物怎么都学不进去。觉得要记住、要背的东西太多,而且有的时候即使是记住了还是不会做题目。在生物上面花的时间很多,但是考试成绩却不理想,对学习生物这门课束手无策并且失去了信心,觉得生物这门课很难学,有些知识点怎么都记不住,题目不会做,感觉到很失望,急需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

像李同学这样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他们对于生物的学习花了很大的精力,但是学习的效果很差。有时候看到和生物相关的东西都觉得莫明心慌和害怕甚至严重的想到生物就觉得自己肯定不会。分析这一类学生焦虑不安的情况,我们发现并不是学生学习不够认真,也不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关键是学生对于学习生物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作为生物老师,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对同学进行安慰和鼓励,找到学生问题的根源,协助学生的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是关键。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心理咨询中的系统脱敏疗法,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二、系统脱敏疗法的概述

(一)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

在心理治疗时应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物开始进行治疗。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施治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治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那么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二)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步骤

1.学习放松技巧

让求助者处于舒适位置,并想象自己处于令其放松的情境中,然后使用轻柔、愉快的声调引导求助者放松身体的肌肉,重点强调面部肌肉放松。每天1次,每次历时20-30分钟,一般需要6―8次练习可学会放松。要求求助者在家中反复练习,直至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2.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

(1)找出所有使求治者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事件。

(2)将求治者报告出的恐怖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系统脱敏练习

第一步是放松。方法与前一环节相同,目的是调整呼吸和进行肌肉的放松。

第二步是想象脱敏训练。由施治者做口头描述,并要求对方在能清楚地想象此事,不感到害怕或焦虑时,便伸出一个手指头表示或示意。然后,让求治者保持这一想象中的场景20秒钟左右或做两次呼吸之后,再缓缓地睁开眼睛。休息以后,让来访者谈谈体会和感受,接着进行下一个等级的脱敏治疗。

想象训练一般在安静环境中进行,想象要求生动逼真,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不允许有回避停止行为产生,一般忍耐一小时左右视为有效。实在无法忍耐而出现严重恐惧时,采用放松疗法对抗,直到达到最高级的恐怖事件的情景也不出现惊恐反应或反应轻微而能忍耐为止。一次想象训练不超过3个等级,如果在某一级训练中仍出现较强的情绪反应,则应降级重新训练,直至完全适度。

第三步是实地适应训练。这是治疗的关键步骤,也是从最低级到最高级,逐级训练,达到心理适应。

三、针对本文案例实施系统脱敏疗法的过程

首先让该学生学会自我放松训练。

其次,要求他列出所有的与生物学习有关的能引起焦虑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他列出了九项内容。针对这九项内容,我又要求他对每一件事引起焦虑的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并按等极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些事件。

(1)平时看到生物老师。

(2)平时无意看到生物书。

(3)看待黑板右侧的今日课表中有生物课。

(4)想到关于知识点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染色体变异等一些自己不会的内容。

(5)课间无意间看见或者听到班级其他同学谈论关于生物方面的相关知识。

拿到生物试卷或者是做练习的时候,自己脑子一片混乱,而其他同学埋头做的很顺利的样子。

(6)翻开生物书,看到书上前两天才学过的内容,自己好像又不记得了。

(7)下一节是生物课,老师布置了默写任务。

(8)练习上又做到上次做错的题目。

(9)考试后将要公布上次测试的成绩。

再次进入分级系统脱敏时间。首先,让其进入放松状态,然后讲述情境:“学校的某个地方,遇到了生物老师,生物老师很和蔼地看着你。”进行想象,并对这一想象情景保持30秒左右。当感到紧张时提醒其放松,然后继续这一情景的想象。如此反复,直到他在想象这一情景是不会感到紧张为止。这是第一次脱敏。

接下来的几次,按照上述步骤,在放松的同时每次就一两个情景进行想象。保证每个情景在想象时能忍受一小时左右不感到紧张。

四、评估咨询效果

经过实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李某说,学业水平测试在下一周进行,自己对于生物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束手无策,基本上能静下心来面对自己学习上的一些漏洞逐个实实在在地把问题解决。同时对于下周将要来临的考试充满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顺利通过测试。

五、个人体会

系统脱敏在上述治疗偏科中有很好的疗效。在生物教学领域中运用系统脱敏方法,比如说考试焦虑。系统脱敏法的实施并不适用所有的学生,有些学生的想象能力较差,不能通过想象调整,实施的过程就不能顺利进行。

在生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解决学生存在的实质性的一些问题,在这方面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运用能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根源,同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兼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正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前进。

参考文献:

系统生物学应用篇2

物联网一词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行业都能看到物联网的踪影,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校园等等。随着科学技术及信息化的不断革新,不可否认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目前校园网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更是对教育管理模式提出挑战。

1 物联网技术

1.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二维码技术等感知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对物品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对信息和物品进行采集,实现对实体物品的全面感知,再利用无线网络将信息进行实时传输,在信息处理层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实现人与物时时刻刻的沟通和控制。

1.2 物联网的基本架构

(1)信息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处于物联网的最底层,该层包括传感器、电子标签、阅读器和摄像头等数据采集设备,使用的技术主要有射频识别技术RFID,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主要功能是获取世界中的信息和自动识别监测对象。(2)信息传输层,是物联网的中间层,主要工作是将感知层获取的数据传输到应用层,该层是在基于现有互联网之上,负责感知层和信息层之间数据可靠安全的传输和信息的控制。(3)信息应用层,包含物联网的中间件、云计算和应用设备。中间件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计算机软件,通过标准接口和协议把通用的服务封装起来。该层的主要功能是对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通过各种终端移动设备与用户进行交互,实现智能化和自动控制化。

2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原理是通过RFID技术、无线传感技术、定位等,对校园里需要感知的对象进行识别;接着再用标签读写器、智能终端设备接收对象的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信息精准的传送到信息处理层,信息处理层将数据进行汇总和融合后,传输到校园的各个指挥中心系统,指挥中心系统通过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后,校园管理部门能够实时掌握各个对象的详细信息,从而给校园提供一个安全决策的依据。

3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的应用实例

3.1 实例概述

目前,学校在实现智能校园时,最基础就是要先建立学生考勤管理系统。传统的学校考勤制度是通过人工登记考勤,这种模式效率低下、速度慢,数据统计起来费时费力,但学生的考勤是学校一直以来最重要的一个管理环节,因此,在现代科技信息时代,建立学生考勤管理系统是每个学校首先考虑到的。文章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实现学生考勤管理系统中,分析物联网技术在考生考勤管理系统中的智能性及自动化,让学生在携带一个含有RFID芯片的学生卡的情况下实现考勤的管理,同时解决人工考勤系统遇到的难题。

3.2 系统功能

该考勤系统实现的功能有校门口安全管理、自动识别身份、违规进入报警和考勤数据处理,具体如下:(1)考勤登记:读取学生卡芯片中的电子标签信息,并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后台管理系统,并能够在终端系统显示出学生的相关信息,如学生资料、门点的方位等,如果遇到没携带卡却进入感应区域,还能够及时自动发出警报信息。(2)查询信息:可以利用终端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查询,如所在班级、专业、考勤记录和报警记录等。(3)统计功能:系统可以生成一些报表,还可以按照自定义条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报表可以按照用户需求导出相应的文件格式,为其他应用软件或管理系统使用。(4)系统管理:学校系统管理员可以登录系统管理后台对系统的参数进行初始化设置和修改,对其他非管理员用户设置应有的权限,还可以设置硬件设备的参数等。

3.3 系统流程

学生在入学注册后,学校需将学生的相关信息录入到考勤管理系统中,与电子标签绑定后制作学生卡,学校大门口会安装摄像感应器,学生携带学生卡在进入学校大门时,阅读器将读取学生卡信息,通过RFID中间件进行数据过滤,有效的数据通过网络会上传到数据库与信息进行核对,如果能够匹配,登记出勤并放行;如无法匹配,则提示报警信息,由保安人员进行处理。文章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流程图如1所示。

图1 学生考勤管理系统流程图

3.4 关键技术

3.4.1 系统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2003以上操作系统。

软件框架: framework 3.5以上,支持XML标准数据交换格式

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

开发软件: Visual Studio 2008编程工具

3.4.2 物联网关键技术。文章的物联网设计使用RFID标签、传感器等设备,一般情况下,这些处于信息最底层的设备都会24小时全天候保持启用状态,这就要求数据传输网络必须具有成本低和耗能低的特点。因此,文章选用具有该特点的Wi-Fi短距离传输通讯技术,这也是目前大多数物联网构建所使用的通讯技术之一。(1)Wi-Fi技术。Wi-Fi是在IEEE802.11系列协议的无线网络的基础上制定的标准。目前,智能手机、电脑、相机等有数据传输功能的电子设备几乎都支持Wi-Fi连接,它的信号源由ADSL等有线网络提供,通过具有无线功能的路由器发射信号,它使用开放的2.4GHz微波频段,最高速率可达到54Mbps,传输距离在100到300m之间。(2)射频识别技术(RFID)。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天线和后台数据管理系统组成,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本学生考勤管理系统中,将RFID系统应用到校门口的感应区域中获取学生进入学校的信息。

4 结束语

文章在介绍物联网技术和智慧校园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实例分析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实际校园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中,给校园管理带来的便捷性,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与传统的人力考勤系统相比,体现出很大的优越性和智能性。随着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深入发展,物联网技术还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应用,势必会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徐鲁宁,郭晓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学生智能考勤系统设计与实现[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系统生物学应用篇3

(1)生物传感器定义。生物传感器是指:利用具有固定化的生物分子与换能器结合,用于侦察生物体内或生物体外的环境化学物质以及和它发生特异性交互反应并产生响应的装置。生物传感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来自于生物体组织部分、生物体分子和个体细胞的分子辨认组成部件,这一部分是生物传感器的信号产生和接收部分,另一部分为仪器的硬件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物理信号的相互转换,检测元件主要为光学检测和电化学组成。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涌入新材料、新原理、新技术,特别是生物芯片技术和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出现,使得生物传感器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微型化、智能化、集成化以及芯片化为特点的处理、生物检测的微系统。(2)生物医学传感器工作原理。生物传感器的使用原理为:被检测的物质通过扩散用与生物活性材料相结合,经过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后,发生化学或物理反应进而产生一系列的信息,相应的化学或物理换能器将这些信息转变成可以处理和可以定量的电信号,这些电信号再通过信号处理系统输出,便能检测出待测物质的相关信息。

3 生物医学传感器的应用

生物医学传感器可以实时的对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检测。通过动态观察抗体、抗原之间的结合作用以及解离关系,准确计算抗体的亲和力强弱,对人们了解单克隆抗体以及有目的的筛选具有应用潜力的单克隆抗体具有重要作用。(1)临床应用。利用生物医学传感器可以用来检测例如乳酸、血糖、谷氨酰胺等具有临床意义的基质。对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检测,使得以前的依靠经验治疗转变为依靠科学治疗,对临床检验具有指导性意义。依靠科学的手段对其检测能大幅度减小药物的毒性作用,抑制毒性的发作。现如今,血液中葡萄糖的检测广泛使用的为葡萄糖酶传感器,并已取得大众的认可。乳酸测定仪作为目前研究最为成功的一款商品酶传感器,可以检测由于肌肉持续运动产生的乳酸代谢产物的含量,具有现实性意义。(2)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在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药物过程中,使用生物传感器监视各时段生化反应特征,可以及时获得数据,对生物工程产品加以实施监测,保证生物产品质量。生物传感器应用于癌症药物的研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在进行癌症药物研究时,提取患者的癌症细胞培养,分别把各种药物作用于细胞,利用生物传感器观察癌症细胞对每种药物的反应,从中选择最为合适有效的治疗药物。

4 生物医学传感器发展趋势

及时了解身体状况、获得身体健康信息是预防疾病的基础措施。积极预防、早期诊断是系统性的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生物医学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医疗设备可以及时获得这些信息,对于重病患者、慢性病患者以及从事特殊职业的危险作业人员来说,使用穿戴式传感器或无线植入式传感器对其重要的身体信息特征进行实时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医学领域的发展要求与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密切相关,利用生物传感器对疾病患者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对患者进行筛查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远程医疗、一次性使用传感器、远程会诊业务会随着家庭护理需求的增加而逐步发展扩大。这些因素决定了未来生物医学传感器的发展方向会是具有低成本、低功耗、智能化、微型化、多功能、远程供电、无损检测、无线传输等特点。

(1)具有无损特点传感器。在当前的医学领域上有着多种方法对相关医学参数进行检测,生化医学传感器大多是采用侵入式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测,这样会对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不利于诊断的进行。因此,选用非侵入式的无损医学传感器进行检测成为了最理想的检测方法,开发具有无损特点的医学传感器也是生物医学传感器发展的重点。(2)纳米传感器。纳米技术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完成对材料的设计、操作以及使用,并可以使材料产生新的功能特性、生物特性、化学特性、机械特性,生物医学传感器与纳米技术的相结合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生物芯片、纳米生物传感器以及微型智能化医疗器械等方面的发展会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保健等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3)人体局域网和无线传感器。当前医学上对重病患者的监测主要采用ICU等设备,然而ICU设施具有一些不利特点,例如:线路繁多、设备复杂、价格昂贵、难以移动等,并且过于繁多的线路会对患者的心里造成一定影响,制造紧张情绪,在这种影响下会导致对患者的诊断数据与真实情况发生偏差。针对这一情况研发的无线医学传感器,在其外部设备没有线路连接,并通过无线通讯设施与无线传感器网络连接,可以保证患者在正常的自由活动下完成检测,这样可以确保检测更加准确、方便。

系统生物学应用篇4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所以实验教学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课堂中,主要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而显微镜也是引导学生走向微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对细胞微细结构的空间和平面有一定的立体概念,但是显微镜也有一定的弊端,如师生缺少交流和讨论的方式受限,导致教学成果存在参差不齐,近年来,IT技术的不断发展,显微镜和图像处理技术以及数码摄像相联合,形成了一套新型的数字化显微网络互动系统,将其应用到课堂中,明显地改变了以往抽象、单一的教学方法。

1 底只显微网络互动教学系统的概念

在显微镜上安装数码摄像设备组装成图像分析和显微观察一体式的显微镜系统,利用相关的网络控制软件把数码显微镜与计算机联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操作的显微图像随时传送到教师的屏幕上,教师可移动光标到具体的组织和细胞上,让学生加深理解,更有利于其他课件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研究,具有非常好的扩展性和开放性。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的互动教学系统选取的是捷达数码,在此系统上安装了实验教学软件和专业形态分析软件,这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网络管理,提高效率,能生动形象地开展教学,也可让学生自我独立研究和学习[1],所以,数字化显微网络互动教学系统推动了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满足了课堂多样性的需求。

2 数字化显微网络互动教学系统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2.1 传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弊端

(1)缺乏实时监控、效率低。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导致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严重匮乏,在教学中相关设备过于陈旧,导致很多验证性的实验教学无法操作,在课堂中时间有限,教师也只能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不能及时地对全班学生进行辅导,所以,造成学生学习成果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高效的实验课效果。

(2) 同学与师生之间缺乏讨论和沟通。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非常少,学生只观察和操作自己的实验内容,老师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限,在短时间内,学生无法得到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3)无法保存实验中的图像。因为不能随时传送和存储实验图像,对于比较好的材料、图像以及结果只能在本节课堂中展示,显微镜下的图像无法保留住,不能再其他的时间和实验中观看和应用,达不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2.2 数字化显微网络互动教学系统优势

(1)实现了同学与师生之间讨论和沟通,在数字化显微互动实验中通过主机可以清晰地观察和控制学生端的数码显微镜的情况,对于出现问题的图像,老师可及时发现并解决,更可把显微镜下较为经典和特殊的图像调整到大屏幕上[2],让所有学生可以观看,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改善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3],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丰富了实验教学中的内容,使其更具个性化。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对图像进行静态捕捉、动态录像捕捉和自动定时捕捉,这样有助于教师对实验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巩固,学生可以把显微图像、实验结果存储,以便随时查看,也可长期保存,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和深刻理解,存储和捕捉特殊的现象以及实验结果,有利于课后师生之间研究和讨论。数码显微互动和多媒体连接,把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利用动态的画面和声音直接展示出事物的发展全过程,把抽象的理论合理地形象化,内容具体化[4]。动态的画面、形象的展示,寓教于乐,让学校在短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扩展知识面,掌握更多的信息量,提高了学习效率。

(3)全面评价学生,实施实验考核。实验考核是考验学生能力和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核内容主要是实验报告和技能成绩,通过数码显微互动,学生了解教师相关要求,对图像或者图片的特征结构做好文字说明、标记、标识,之后传送给教师机,有助于教师进行批改和了解学生对实验掌握情况,教师可在每次实验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使用操作能力和显微图像效果等进行评价。

3 教学效果和成绩

(1)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包含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数码显微网络互动教学中,主要倡导学生的好奇、分析、思考和观察,在互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敢于设想和假说。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逻辑能力,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码显微互动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灵活运用。

(2)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全面改革。数码显微网络互动系统可以强化实验教学的目标,培养知识面广、素质高、能力强、基础扎实,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世纪医学人才,有效地降低了学科意识和验证性实验,提高多科整合的综合性实验和相关设计性,建立该院新实验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创新平台,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显微网络互动系统增加了实验的效率,以前观察细胞结构、功能和细胞器需要两节课时才可完成,现在一节课时即可,把多余的时间用于细胞培养等其他的综合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实验教学的全面改革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数码显微网络互动系统可以让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进行交互渗透[5],打造一个综合性强、全能型的师资队伍,为实验教学改革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显微网络互动系统是把数码显微镜、计算机系统以及网络的优点相结合,为师生之间创造了良好的交流空间,把此系统应用到教学当中,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心态的教学中,可以避免师生之间因为显微图像而产生的沟通障碍,可以让师生之间进行直观的交流和探讨;另外,有助于教师对全体学生或者成绩较差的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苏红星,尚宏伟,张立新,等.数码网络显微互动教学系统在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28(6):651-653.

[2] 廖静,戴洁,刘瑜.数字网络显微互动教室在病理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增刊):296-297.

系统生物学应用篇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73362);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2011-CXTD-13)

[通信作者] *董玲,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剂型给药系统研究,Tel:(010)64286245,E-mail:;*刘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代谢研究,Tel:(010)84738629,E-mail:

[作者简介] 隗丽,硕士研究生,E-mail:

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特点已经成为学术界共识[1],中药复方的作用与复方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配比关系密切。而固体制剂中药物发挥治疗作用需要经过药物溶出和吸收2个关键步骤。因此,在研制中药复方释药系统中,使两者处于良好的匹配状态,才能确保中药各组分不仅能吸收完全,而且可以确保中药复方各组分按照比例吸收[2]。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在药物发现阶段(discovery)对中药多成分整体的生物药剂学特征评价,并为下一步的药物开发阶段(development)提供剂型选择支持和成药性保障,主要利用溶解性和渗透性作为科学框架的分类依据。对已上市中成药的评价,CMMBCS也能起到积极作用,此时更适合于采用溶出度评价方法,结合中药多成分的特点,建立符合中药特色的溶出评价体系。因此,本研究采用中医经典《伤寒论》[3]中葛根芩连汤的现代制剂葛根芩连片,探索其多成分环境下的主要成分溶出规律及特点,重点考察可能影响成分吸收时序的多成分溶出同步性问题。

1 材料

1.1 仪器

Waters液相色谱系统(600四元泵,美国Waters公司),2487双波长紫外检测器,Empower2工作站;电子分析天平(BT-25S,北京赛多利斯仪器有限公司);pH酸度计(FE20,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智能溶出仪(ZRS-8G,天津天大天发有限责任公司)。

1.2 药物

葛根素对照品(批号110752-200912),黄芩苷对照品(批号110715-201117),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批号110713-200911)均购买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葛根芩连片(陕西利君现代中药有限公司,批号110201005,规格0.3 g)。

1.3 试剂

甲醇(色谱级)购买于Fisher公司(美国);娃哈哈纯净水购买于娃哈哈集团公司(中国杭州)。三乙胺、盐酸、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氢氧化钠、一水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等试剂(均购自北京化工厂)都为分析纯。

2 方法

2.1 溶液制备

2.1.1 对照溶液配置 取装量差异项下的片剂,除去包衣,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1片的平均质量),加适量甲醇使溶解,加溶出介质制成每1 mL中约含0.6 mg药物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

2.1.2 溶出介质配制 pH 1.0盐酸溶液配制:量取盐酸溶液9 mL,加水稀释至1 000 mL,即得;pH 4.0缓冲液配制:取一水枸橼酸12.90 g,取磷酸氢二钠27.25 g,加水1 000 mL溶解,即得;pH 6.8缓冲液配制:取磷酸二氢钾1.70 g和磷酸氢二钾1.78 g,加水溶解稀释至1 000 mL,即得;pH 7.4缓冲液配制:取磷酸二氢钾6.81 g,加0.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395 mL稀释至1 000 mL,即得。

2.2 溶出度试验条件

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溶出方法及模拟人体消化道体内环境的5种溶剂分别测定。具体操作如下: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C)[4],方法为桨法,转速为100 r・min-1;溶出介质为模拟人体生理环境的5种pH溶液;取样20 mL,并及时补液,取出的溶液置于蒸发皿中挥干,再用1 mL纯净水溶解,过0.45 μm微孔滤膜,即得供试样品;取样时间为5,10,15,30,45,60 min。

2.3 溶出度测定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根据相关参考文献[5],色谱条件为:Thermo Scientific,Hypersil C18色谱柱(4.6 mm × 250 mm,5 μm);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70 nm;柱温室温;进样量10 μL;流动相:流动相A为缓冲溶液(1%三乙胺,1%乙酸,用磷酸调pH到3.0),B为甲醇,梯度洗脱程序为:0~12 min,24%B;12~13 min,24%~28%B;13~19 min,28%B;19~20 min,28%~33.8%B;20~37.5 min,33.8%B;37.5~38.5 min,33.8%~41%B;38.5~60 min,41%~75%B。

2.3.1 转速的选择 采用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C第二法装置,以900 mL水为溶剂,测定前对仪器装置进行必要的调试,使桨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2) mm。分别量取经脱气处理的去离子水,置各溶出杯内,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0.5) ℃后,将供试品投入溶出杯中,转速选择100,75,50 r・min-1试验,于5,10,15,30,45,60 min时取样测定溶出量(多成分累积溶出度加和),见表1。从结果可知,确定本品溶出度测定转速为100 r・min-1。

表1 不同转速时供试品的平均溶出度

Table 1 The average dissolution of samples at different speed

t/min

平均溶出度/%

100 r・min-175 r・min-150 r・min-1

55.84.05.4

1014.97.09.6

1529.510.413.5

3059.227.915.9

4593.038.131.2

60105.765.740.2

2.3.2 溶液稳定性考察 将葛根芩连片于5种不同的pH溶出介质中进行溶出度测定,依法操作,将供试品溶液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测定供试品9个主要成分的峰面积,并以葛根素保留时间计算各个峰的相对保留时间,葛根芩连片中主要成分在2 h之内稳定性良好(RSD<5%),稳定性实验数据见表2。

表2 不同介质中各峰的峰面积RSD

Table 2 The RSD of every peak area in different dissolution media

峰号相对保留时间

各峰的峰面积RSD/%

pH

1.0pH

4.0pH

6.8H2OpH

7.4

峰10.730.90.7 0.3 1.3 0.3

峰2(葛根素)1.002.50.2 1.2 0.3 2.1

峰31.071.40.9 2.3 1.8 1.2

峰41.162.33.9 1.81.9 4.1

峰51.312.20.9 2.6 1.5 2.6

峰6(小檗碱)1.732.40.4 7.8 1.5 0.3

峰72.2510.32.8 3.2 2.4 1.7

峰8(黄芩苷)3.210.14.5 1.8 6.6 1.8

峰93.234.84.71.0 4.0 1.0

3 结果

3.1 溶出曲线的测定结果

取本品制剂,在上述5种溶出介质中进行溶出曲线测定,以取样时间为横坐标,以溶出度为纵坐标,绘制溶出曲线图,见图1。

A. pH 1.0;B. pH 4.0;C. pH 6.8;D. H2O;E. pH 7.4(图2同)。

图1 复方葛根芩连片9种成分在5种不同pH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

Fig.1 The dissolution curves of nine components from Gengen Qinlian tablets in five different pH dissolution media

3.2 溶出数据分析

3.2.1 采用非模型依赖法-相似因子法(f2)分析 相似因子f2的数学表达式为:

f2=50×log1+1/n∑nt=1Rt-Tt2-0.5×100

其中Rt和Tt分别为参比药物和试验药物在时间t时的溶出度,n为测定时间点总数。一般认为f2在50~100,可认定两者的释放行为相似。本实验将不同溶出介质中2号峰(葛根素)的溶出曲线作为参比对照曲线,相同溶出介质中其他峰的溶出曲线和参比对照曲线进行比较,以考查葛根芩连片中的9种成分在溶出介质中释放特性。复方葛根芩连片中主要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比,计算f2结果见表3。

3.2.2 复方葛根芩连片剂中9种成分溶出行为聚类分析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复方葛根芩连片中9种成分于不同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进行聚类分析,即将每个测定条件下的9种成分溶出曲线看成是5维空间上的9个点,以2号峰(葛根素)为参比峰,采用层次聚类法对上述不同溶出介质中各个峰的溶出行为进行分类,见图2。

3.2.3 体外溶出结果小结 采用上述2种方法对溶出曲线相似性进行评价,可以看出:根据相似因子计算结果表明,4号峰所代表的成分的体外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的溶出行为最接近,在4

表3 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比f2计算结果

Table 3 The results of calculation of f2 compared with peak 2 (puerarin)

峰号

f2因子

pH 1.0pH 4.0pH 6.8H2OpH 7.4

峰17664794952

峰2(葛根素)-----

峰36577615781

峰45492889088

峰57676787879

峰6(小檗碱)6572757454

峰74963484331

峰8(黄芩苷)6965704345

峰96755586048

种溶出介质中两者的f2值均大于80,仅在pH 1.0的盐酸溶液中二者相似性略低。7号峰所代表的成分的体外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的溶出行为相差最远,在4种溶出介质中两者的f2值均小于50,仅在pH 4.0磷酸盐溶液中二者溶出行为表现为相似。3号峰、5号峰所代表的成分和6号峰(小檗碱)在5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的溶出行为相似性良好。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pH 1.0溶出介质中1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最为接近,4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差最远;在pH 4.0溶出介质中4

图2 5种不同pH介质中9种成分树状图

Fig.2 The tree diagrams of nine components from Gengen Qinlian tablets in five different pH dissolution media

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最为接近,9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差最远;在pH 6.8溶出介质4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最为接近,7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差最远;在水介质中4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最为接近,7号峰和9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差最远;在pH 7.4溶出介质中3号峰和4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最为接近,1号峰和7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差最远。

以上的分析结果表明,尽管2种分析和评价方法不同,分析结果略有差异,但分析和评价的结论基本一致。

4 讨论

本实验选择了pH 1.0,4.0,6.8,水和pH 7.4共5种溶液作为溶出介质,分别模拟复方葛根芩连片在胃液和不同肠段肠液中的溶出。以葛根芩连方中9种主要成分的溶出作为研究对象,考查其在不同溶出介质中溶出规律及特点,根据体外溶出能更好地预测其在体内不同吸收部位的吸收情况[6-7]。

本研究表明,复方葛根芩连方中9种主要成分在溶出介质的溶出不完全具有同步性,峰7和峰8(黄芩苷)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溶出同步性相差较远,峰3,4,5,和6(小檗碱)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具有完全的溶出同步性,峰1和峰9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也具有较一致的溶出同步性。这种溶出同步性表明,这几种成分在任意时刻的释放至溶出介质中各组分比例保持不变,并且这种比例的恒定与几种成分在复方葛根芩连中配比一致,这种同步释放正是体现出了中药配伍的特点。

模拟生物介质的溶出度方法在建立体外溶出和体内吸收相关性方面至关重要[8],并且通过药物制剂体外溶出曲线计算溶出指数[9],这也是生物药剂学分类标准的补充,因此溶出度研究也是课题组建立CMMBCS的重要研究内容。课题组在CMMBCS的研究过程中,对中药的溶出度评价方法按照由简至繁的过程不断推进,从单味药材散剂[10]深入到本研究的复方中药片剂,从单一成分溶出度评价深入到本研究的多成分溶出度评价,并重点关注可能引起吸收时序差异的溶出同步性问题。本研究建立的葛根芩连片中9种主要成分的体外溶出曲线测定方法,虽不能做到每种成分的明确定性,但却探索到了一条绕开对照品种类瓶颈限制而进行生物药剂学相关研究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杜冠华,王月华,张冉,等.多成分多靶点是对中药作用机制的表面认识[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4):480.

[2] 商洪才,高秀梅,离利平,等.丹参三七组方配比优选及信息综合评价[J].药品评价,2005,2(3):209.

[3] 金慧,王彦,阎超.葛根芩连汤入血成分的归属[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2):2687.

[4] 中国药典. 一部[S].2010: 265.

[5] Chen L, Liu J. Fingerprint comparison between Gegen Qinlian preparations of three different pharmaceutical forms including decoction, dispensing granule and pill[J]. Chromatographia, 2009,69(1):123.

[6] Brater D C. 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loop diuretics[J]. Drugs, 1991,41(S3):S14.

[7] Shilliday I R, Allison M E. Intraplatelet calcium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nal fail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loop diuretics[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1,16(3):552.

[8] Fang Jiang B, Robertson Vivian K, Rawat Archana,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biorelevant dissolution method using USP apparatus 4 in early phase formulation development[J]. Mol Pharm, 2010,7(5):1466.

[9] Papadopoulou V, Valsami G, Dokoumetzidis A, et al.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s for new molecular entities (BCS-NMEs) and marketed drugs (BCS-M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examples[J]. Int J Pharm, 2008,361(1/2):70.

[10] 刘洋,吕贝然,赵保胜,等.川芎散剂体外溶出特征研究[J].中国中医信息杂志, 2014,21(2):88.

Application of multicomponent dissolution evaluation method of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Gegen Qinlian tablets

WEI Li1, WANG Guo-peng2, DONG Ling1*, TANG Ming-min1, ZHANG Lei1, ZHU Mei-ling1, LIU Yang1*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2. Zhongcai Health (Beiji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100055, China)

系统生物学应用篇6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16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我们把物流信息物流管理和信息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与培养学生综合使用知识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以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反映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应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梧州职业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结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求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过去物流信息管理和应用程序作为一个重要的主要核心课程。作家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发现一些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显著的影响。

1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

首先,《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除了基本的物流知识外,还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和设计、软件工程、技术和物流信息(包括EDI技术、射频技术、条形码技术、GPS技术、GIS技术等);

第二,强大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物流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不仅需要教学生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并希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掌握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系统操作的应用。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专业要求,即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物流管理知识,又要有多学科专业背景,同时又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在企业实践和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全面的掌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目前《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的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课程内容涉及常见的物流管理用的信息系统,例如仓储系统、配送中心系统、运输系统、国际货运系统,甚至部分教材涉及快递系统、连锁物流系统、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信息交易平台、集装箱堆场管理系统、进出口报关系统等,这就要求《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这门课程应开设在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关的专业核心课之后,才能保证学生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才能保证课程的内容不与后续课程重叠,才能保障课程能起到将知识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衔接,保证课程进度的流畅性。

1.2缺乏合适的教材

教材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物流信息管理和应用程序是一个新的全面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随着迈入物流信息化阶段,物流行业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如何把包括计算机科学、管理、物流工程学科不同的学科,如专业知识的内容按照一条线索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是该课程教材建设的难点之一,做到教材的与时俱进,与行业俱进,更是难上加难。和当前教学材料用于高职院校很少,大部分知识是curt结合课本,分解之间的连贯性不强,课程整体知识架构不经琢磨,加大教师授课的难度,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1.3课程内容抽象,理论难以联系实践

《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这门课程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应该是侧重于系统的操作与应用,要求学生熟悉每个系统模块的设置逻辑,要求熟悉相关操作的流程原理,反而对了解掌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要求不高。但现在大多数的课程的内容均是侧重于数据库以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对于起点较低的高职学生而言,内容过于抽象,理论知识难以与后续实操实训课程联系。

1.4过分注重建设模拟仿真型物流实训室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建设资金紧张,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钱只能买少量的信息技术设备和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由于昂贵的培训设备和软件,不能做老师,学生们在演讲之后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过于侧重建设模拟仿真型物流实训室,所进行演示的只是少数大型“标杆”型物流企业能达到的物流现代化效果,与实际行业现状并不相符,不利于学生实操能力的锻炼。

2《物流信息管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2.1分类设置课程内容

应将《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课程放在第四个学期或第五个学期,学生实习前开设。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方法,三个大项目的学习,一是常见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典型应用;物流行业的其他系统的介绍;与物流信息化相关联的系统的介绍;理论设计48小时,这三个大项目包含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理论内容,按所学理论知识设计相应的实训课,共24学时,按4课时理论,

2课时实训进行安排。实训地点可以选在物流实训室或学校机房;机房要求配套相关的物流系统进行模拟实操,如仓储系统、配送中心系统等。

2.2鼓励教师自行编写教材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学校实训课程开展条件,适当鼓励教师自行编写教材,编写实训课指导教材。

2.3完善实训条件,引入专门的实训指导课教师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建有相应的物流实训室,配套有若干个物流信息系统。但是,实训室建设好后,厂家只是派人进行短暂的业务培训,若要任课教师掌握每个物流系统的实训演示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建议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以引入专门的实训课指导老师,理论课教师与实训课指导教师共同编写实训课指导大纲,有利于更好的开展课程实训。

2.4增加企业见习机会,引入校外专家

加强校企合作,与物流企业共同建立校企联合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引入校外专家团队进行课程设计及内容整合,让企业专家参与物流相关信息管理实训室建设。

2.5让青年教师“走出去”

不仅要让校外专家“走进来”,还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只有深入物流企业进行挂职学习,才能让教师教学知识紧密跟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了解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的应用现状。现有的物流专业教师实践研究,研究校外实践基地。老师将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企业应用程序教学,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与实际情况不符。

3结语

文章通过分析《物流信息管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不足之处,主要包括课程设计不合理,缺乏合适的教材及配套的实践系统、课程内容抽象难懂、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然后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合理进行课程设计安排,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弥补主要教材不足;配套专门实践教学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鼓励校外专家“走进来”,让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物流系统实训室的建设;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拓宽自身专业知识背景及行业实践经验以适应教学需要。希望能对同行教师课程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薛永刚,张明丽.《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13,(2).

系统生物学应用篇7

1 引 言

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因此,物流技术也成为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升学当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但传统的《现代物流技术》的教学方式一直“重理论轻实践”,以基础课的授课方式讲授应用型技术类型的课程,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空洞、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与当前的建设应用型大学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方向不符,同时,也难以真正让学生掌握应用技术的核心技能。

本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物流系统的物流信息教学体系,通过感知认识、理论教学、系统实操、系统开发与设计等多层次立体教学模式,将技术带入课堂,案例引导式教学,学生互动式学习的方式,探索一种新的针对应用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扎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当前社会与行业背景的应用型物流信息人才。

2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物流实训系统的设计

为了实现物流信息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设计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物流实训系统。本系统将用RFID技术替代传统物流供应链系统中的条码技术,并结合物联网及无线网络技术,实现商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追溯与可视化管理。整个系统以商品的销售为驱动,以数据共享为前提,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对包括生产环节、仓储环节、配送环节、运输环节与销售环节的闭环供应链系统进行全程运作模拟。各环节产生的数据,全部通过互联网传输并存储在数据中心中,数据中心处理相关信息后,通过互联网提供相关的生产、仓储、配送、运输、销售与消费者等不同环节的用户提供相关信息的查询。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实训系统的整体系统流程与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整体系统流程与架构

2.1 基于RFID技术的系统编码体系的设计

为了完成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追踪与产品物流间的对应关系,需要解决物理实体编码标识与信息采集的问题。本系统中,将采用RFID技术作为系统标识与信息采集技术,EPC编码体系对物理实体编码标识。

在本系统中,通过贴标与数据绑定与数据服务注册来完成。贴标过程包括单品贴标、包装箱贴标、托盘贴标、车辆贴标等,产品在生产环节完成单品贴标,这一过程的作用在于赋予单品一个由RFID标签承载的编号,编号中可表示货物的体积、重量、生产日期、批号等多种含义、多种信息的RFID,而且由于RFID采用无源标签,信息的存储不会丢失。该编号在以后的过程中与物品绑定在一起,在赋予编号的同时注册产品的EPCIS信息服务,包括产品信息、生产企业信息等;在装箱过程,将若干个单品绑定装入一个包装箱,并为包装箱赋予一个由RFID标签承载的编号,包装箱编号分别与单品编号绑定,并将数据上传到数据服务器;当产品在出入库过程中,会把若干个包装箱装入托盘,每个托盘贴有固定的RFID标签,并实时的上传数据。负责运送物品的车辆在接收运送的货物之前,会通过RFID标签的阅读获得运送物品的编码,在之后的运送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车辆上的移动终端提交物品的即时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物品的位置、状态(温度、湿度等)等信息,以为其他过程应用。当装置收到RFID标签信息后,连同接收地的位置信息上传至通信卫星,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送入数据库中。有关货物及车辆的必要信息可实时记录在数据库中,有利于物流计划中心对车辆和货物的适时控制,并且有利于客户即时的查询货物信息。

2.2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由生产工厂开始模拟,当生产工厂接收到配送中心的生产加工订单后,制订生产计划,开始生产,生产过程包括贴标与加工两个环节,完成后,带有唯一标识的产品运送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管理过程包括商品的入库、在库管理、出库、装箱贴标、托盘贴标、准备运输六个环节。当配送中心接收到来自超市的订单后,根据订单生成出库单与配送单,然后出库发货;发货后商品进入在途环节,在途环节车辆向数据中心发送在途信息,以供配送中心与超市实时查看;当货物送至超市后,则进入超市后台管理环节,包括商品的入库、在库管理以及货物的上架;当超市后台接收到前台的补货单后,则根据补货单生成出库单,进行货物上架;在超市前台,顾客使用智能购物车选购商品,智能物资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更新在库货物信息,当有商品数量减少到一定数值后,发出警告,管理人员根据库存情况与销售情况下补货订单,通知后台补货。系统各环节的功能设计见下表。

3 物流信息教学体系的建立

在建立智能物流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实验资源,通过理论讲授,向学生介绍基础的物流相关知识,了解供应链各环节,初步认识了解相关的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对智能物流系统进行实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的技术,对供应链系统也会产生深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解剖”智能物流系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搭建智能物流系统,从而能够真正了解各种技术在物流系统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最后学生通过对流程与技术的理解,自己设计相关的物流系统,并能够应用相关的方法,对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使学生对整个智能物流系统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详见图2。

3.1 通过软件实操,增强理论教学效果

传统的实训教学中,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完全是从理论到理论,内容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基于智能物流系统的物流信息实训过程中,首先通过系统软件的操作与运营过程,理解供应链系统相关的概念、运作模式、特点等。同时,对于相关技术的理论教学,最好效果是让学生看到技术、体验技术、应用技术。因此,通过智能物流系统,将技术直接带入课堂,通过智能物流系统的实操,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技术,帮助其更好地从理论层面认知技术。

3.2 通过硬件搭建,提升技术应用教学效果

应用技术教学的最好效果是让学生看到技术、体验技术、应用技术。因此,通过智能物流系统,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搭建。通过搭建不同的系统环节,对于技术在不同系统过程中的应用,产生深入的理解,并在实际搭建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条码技术为例,可以在课堂演示条码的生成(软件生成),演示条码的读取,同时可以让同学们利用手机体验条码的读取过程(二维码),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同时,在当前条件下,可以将RFID技术、GPS技术直接引入到课堂中进行演示。

3.3 设计阶梯式实验内容,打通关联课程屏障

传统物流信息技术的实验教学过程,以参观演示为主缺少互动以及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将利用智能物流系统,开发立体式实验内容,以课堂演示为基础,实验课程学生通过验证实验、设计性实验层层深入,并为未来物流识别技术的开发内容打下基础。建立:演示―实操―设计―开发,四级递进阶梯式实验内容。并与C#面向对象开发、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小学期等教学等环节互为基础打通屏障,全面推进。

3.4 综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在学习多种技术的基础上,可以结合企业的案例进行综合案例分析,如GPS技术与GIS技术的结合解决运输问题、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Zigbee技术结合解决冷链监控的问题等。在充分结合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结合当前技术基础,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从而真正做到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4 结 论

本文通过建立智能物流系统,探索构建基于智能物流系统的物流信息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理论讲授、参观演示的主物流信息课程现状,建立从讲授―感知―实操―应用―创新的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认知过程。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涉及物流学、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课程内容,同时,本文仅对智能物流系统做了初步的设计,所以后续还有很多工作要深入完成,本文旨在为后续的物流信息实训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深圳远望谷科技有限公司.RFID贴标技术智能贴标在产品供应链中的概念和应用原书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赵文哲.RFID技术在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5):1309-1310.

[4]戴定一.信息共享是RFID应用的焦点[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7(8):30-35.

[5]Gewin V..Mapping Opportunities[J].Nature,2004(427):376-377.

[6]Wolfe E.,P.Alling,H.Schwefel,S.Brown.Supply Chain Technology-tracking to the Future[R].Bear Stearns Equity Research Report,Bear Stearns,2003.

系统生物学应用篇8

喻立:面向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研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第25卷第6期在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的模式改进中,CDIO从具体的操作和应用方面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完整的实施过程和严格的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CDIO标准是直接参照工业界的需求制定的,因而能完全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CDIO的关联原则标准明确指出,采用产品和系统生命周期的开发,以及使用这一工程教育方法论,是强调它作为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及环境,即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具体内容[1]。CDIO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和人际技能,以及对产品、工艺、系统的掌控技能,使学生能够引领新产品、工艺、系统的创新和运行[2]。CDIO培养目标涵盖了在组织中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包括专业技术知识、实践能力、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等,每一个能力点都要具体落实到课程和课外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情境和学习经验,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养成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系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能力[3]。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特性分析

对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特性分析,可将各类知识分为4种类型,即:常识性知识、逻辑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

常识性知识指本专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础性理论和应用知识,通过对常识性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的内容和背景产生初步的认识,常识性知识是学生进行后续课程学习并形成专业能力的基础。

相对于常识性知识,逻辑性知识是逻辑思维的反映,一般具有因果逻辑关系,通过逻辑性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理论分析工具,要强调的是,逻辑性知识间的复杂关联决定了该类知识的隐性特征,因此,在制定专业学习进度计划时,需要厘清逻辑性知识之间的交互关系,既要避免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叠,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融合,在进行CDIO项目设计时,应充分把握逻辑性知识的更新迭代规律,使知识的传授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技能性知识是学生所需掌握的与本专业操作流程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和控制性知识,包含有大量的程序、规则、流程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性知识将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运作流程中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领域特性,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产生和提高,体现在学生对物流系统的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上,将技能性知识模块化和单元化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性,难以形成从系统的角度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在CDIO项目的设计中,既要突出模块化技能知识的鲜明特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技能性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模块化知识与项目整体有机结合。

系统性知识是系统性思维和系统规划能力在专业领域中的综合体现,具有隐性知识特征,知识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知识内容的前沿性上,而且还体现在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上,CDIO培养大纲将学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在CDIO项目教学计划中,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参与物流系统过程设计和规划的经历,让学生在“做中学”积累扎实的系统性专业知识。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指标体系构建

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物流专业的学生需要形成面向具体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组织ABET制定的认证标准EC2000提出学生应具备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等应知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具备全面的设计、分析、抽象和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应会能力。表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应知能力应会能力物流系统认知物流技术认知方法论认知基本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系统分析能力采购物流系统生产物流系统销售物流系统回收物流系统供应链系统运输管理技术库存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其他技术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外语应用计算机办公应用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炼调研主题问卷设计能力文献调研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定性分析能力定量分析能力环境协同能力系统运作能力团队协同客户关

系管理外部环境

的认识系统构思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团队意识沟通交流能力技术合作能力客户行为理解能力客户需求预测能力客户关系处理能力宏观环境评估能力微观环境评估能力物流系统目标确定能力物流系统建模能力物流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物流系统诊断能力物流系统综合设计能力物流系统软硬件整合能力物流系统调试能力设计实施过程管理能力物流系统优化能力物流系统交付及培训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基于物流系统服务生命周期的客户服务意识在具备上述应知应会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还应在职业道德、人际交流以及自我学习方面具备应有的素质。参照EC2000标准及CDIO培养大纲对工程教育应达到的能力目标的全面表述[4][5],结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应知能力、应会能力、环境协同能力和系统运作能力4个方面提出面向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应知能力

(1)物流系统认知

了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架及运作机理,熟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的系统特征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约束关系。由此,设定以下5个评价指标:采购物流系统知识、生产物流系统知识、销售物流系统知识、回收物流系统知识和供应链系统知识。

(2)物流技术认知

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基本特征,理解物流系统对物流技术的需求趋势及发展规律,熟练掌握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所涉及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中所涉及的相关技术知识。运输、仓储和信息管理是物流系统运作中的核心环节。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运输管理技术、库存控制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及其他技术。

(3)方法论认知

掌握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方法。从战略、战术和运作层次上掌握物流系统规则中所涉及的客户服务目标设计、设施选址战略、库存规划与管理以及运输网络规划与设计所涉及的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

2.应会能力

(1)通用基本能力

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基本的对话交流,阅读相关的外文专业文献;熟练运用常用的计算机办公软件;撰写有说服力的专业技术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具备一定的演讲和呈现技巧。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信息获取能力

了解各种信息的综合来源,熟悉一手信息和二手信息的来源特征,熟练掌握访谈、焦点组、问卷调查及文献调研的基本方法和流程。针对大量的信息能够提取其中的有效知识并予以诠释。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提炼并阐明调研主题能力、调查问卷设计能力、文献调研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

(3)系统分析能力

了解物流企业诊断和调查的基本流程和方法,针对所收集的信息和资料的讨论与整理、掌握特征分析、趋势分析、假设检验等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并能对具有相似性的系统案例进行归纳和分类。由此,设定以下2个评价指标:定性分析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

3.环境协同能力

(1)团队协同及交流

了解物流服务系统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明确自己在服务供应链中的个体任务和目标,自觉地以系统的终极目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不断交流和沟通来实现流程任务中的全面协同。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团队意识、沟通交流能力、流程技术合作能力。

(2)客户关系管理

“以客户为中心”是物流服务企业必须遵循的理念。在对客户需求进行分析时,关键是要把握客户需求的原因和本质,避免出现理解的歧义,因此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积极处理客户关系的能力。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客户行为理解能力、客户需求预测能力、客户关系处理能力。

(3)对外部环境的认识

包括对区域中与物流相关的地理自然条件、政策法律环境、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竞争态势以及供应链合作伙伴等宏观和微观环境的综合评估能力。由此,设定以下2个评价指标:宏观环境评估能力和微观环境评估能力。

4.物流系统运作能力

(1)物流服务运作的系统化构思

具备面向整体的系统化思维能力,凡事能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系统视角出发,进行总体的构思和局部项目的设计,能够厘清服务供应链中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由此,设定以下2个评价指标:系统目标确定能力、系统建模能力。

(2)物流系统的设计

了解物流系统中流体、载体、流量、流速、流程等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能够对物流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对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并能进行简单的物流系统设计。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物流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物流系统诊断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3)物流系统的实施

在设计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物流系统的整合和调试,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系统运行的各阶段目标,随时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系统的改进和调整。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物流系统软硬件整合能力、物流系统调试能力、设计实施过程管理能力。

(4)物流系统的运行

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服务系统随时面临着改进和升级。这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和为客户提供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服务的职业素养和意识。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物流系统优化能力、系统的交付及培训能力、学习能力、客户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

[2] 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 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2):1518.

系统生物学应用篇9

高校后勤物流是教学科研的保障,是联系社会的纽带,需要高效率的流动以及保持最合理的储存。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中国高校将面临着严峻的竞争与考验,则高校的运行管理,也要考虑成本的大小,效率的高低以及服务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在高校里建立一套完备、高效的物流体系,以期在高校内部形成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行系统。

1 高校后勤物流系统的目标

建立和运行高校后勤物流系统要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具体来讲,高校的后勤物流系统要实现以下4个目标:

1.1 全校师生的服务目标。高校后勤物流系统直接连接着生产与消费,因此要求有很强的服务性。因而服务质量或说物流质量就决定着高校后勤物流管理的质量,同时要以师生为中心,树立“师生第一”的观念。物流系统采取送货、配送等形式,技术上出现的“准时供应方式”、“柔性供货方式”等,就是其服务性的体现。

1.2 提供高效率目标。高效率是服务目标的延伸,是用户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取决于每一个环节,社会再生产不断循环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在高校后勤物流领域采取的诸如直达运输、联合一贯运输、高速公路、时间表系统等管理和技术,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后勤物流的高效率是高校及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1.3 节约物流成本目标。节约是经济领域的重要规律,在高校后勤物流领域中除流通时间的节约外,由于流通过程消耗大而又基本上不增加或不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依靠节约来降低成本,是提高相对产出的重要手段。较低的物流费用是高校后勤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也是节约和低成本这一目标的体现。

1.4 保证师生安全的目标。高校后勤物流管理过程中,要严格监督、管理师生的餐饮食品安全、住宿环境安全等。餐饮安全、住宿安全是全体师生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关系到学校安全稳定的头等大事,学校要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对学校餐饮实行严格的监管制度,对学生公寓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切实做到安全无死角,杜绝一切安全隐患,保证师生安全。

2 高校后勤物流系统的特征

(1)高校后勤物流系统首先是一个“后勤服务系统”。这是区别于一般物流系统的突出特征。高校后勤物流活动诸项功能中,服务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核心功能。整个物流系统要紧紧围绕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育产品质量而运转。

(2)高校后勤物流系统又是一个“人财物组合系统”,整个系统由人和形成劳动手段的设备、工具及适量的资金所组成,它表现为物流劳动者运用一定的资金、运输机械、仓库、供应网点、配送工具等设施,作用于物资的一系列物流活动。

(3)高校后勤物流系统又是一个可分系统,即可把高校后勤物流主系统分为几个子系统,根据物流的规模和分类需要,设定子系统的多少和层次。

(4)高校后勤物流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规律性。需求稳定、目标稳定、周期性稳定,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5)高校后勤物流系统还主要表现为是一个“消费系统”。高校后勤物流对于物资的采购、供应,主要是用于消费。

3 高校后勤物流体系构成

高校后勤物流系统的构成,按功能结构可分为由采购、物资仓储、餐饮、学生公寓管理、物业等组成的物流运作子系统和物流信息子系统,如图所示。

运作子系统是整个高校后勤物流系统的核心,主要用于完成高校后勤物流活动的计划、控制与实施,它主要由物资采购、物资储存、师生餐饮、学生公寓管理和物业等涉及高校后勤物流运作的部门组成。运作子系统是物流系统运作的中心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勤物流活动的能力及效率,是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增强高校后勤竞争力的核心资源。

信息子系统是指覆盖或辐射高校后勤物流系统以及与高校后勤物流系统运作相关部门或机构的信息支持系统,是整个高校后勤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主要完成高校后勤物流系统的信息传递、处理、存储、加工、统计、分析等功能。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保障高校后勤物流运作相关部门或机构之间的有机联系,确保信息流在后勤物流各个环节交互传递的畅通、高效、及时和准确。为后勤物流系统整体的良好运作,对后勤物流系统效率的提高、后勤物流管理协调手段现代化的促进以及物流管理协调能力的增强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后勤物流系统的构成按要素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1)高校后勤物流系统的主体——后勤物流系统服务对象,包括:

1)教师、学生等;

2)与后勤物流有关的人员,如采购员、仓库保管员、餐厅工作人员、学生公寓管理员、物业维修人员等;

3)物资供应商等。

人是物流的主要要素,是物流系统的主体。保证物流得以顺利进行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人,提高人的素质是建立一个合理化的物流系统并使之有效运转的根本。

(2)高校后勤物流系统的客体——后勤物流系统的劳动对象,包括教师等工作人员的办公、生活物品,教学设备,学生的生活、学习资料,食堂物资,维修工具等等。

物是物流中的物品、能源、动力等物质条件,没有物,物流系统便成了无本之木。

(3)高校后勤物流系统的载体——后勤物流系统服务项目,包括采购、供应、仓储、餐饮、学生公寓、物业服务和物流信息等方面的基本项目。

由于后勤物流特性的存在,对这些功能性的活动的要求有所不同。采购是指以各种不同的途径,包括购买、租赁、借贷、交换等方式,取得物品的使用权或是所有权,以满足使用的需求;供应是后勤部门向使用部门或个人提品或服务的过程,供应与采购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只要存在采购,说明存在需求,供应才有意义;仓储是对后勤物资进行有效的储存保管;餐饮是关系到全体师生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学生公寓是学校中所特有的后勤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起居生活的场所;物业服务包括办公楼、公寓楼等建筑以及建筑内物品的维修、卫生的打扫等;物流信息是实现各种物流信息活动的传递、交换以及及时更新。在这些高校后勤物流服务项目中,采购及保管分别解决了供应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场所和时间的分离,分别是物流创造“场所效用”及“时间效用”的主要功能,因而处于主要地位。同时,餐饮和学生公寓管理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所以在服务项目中也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4)高校后勤物流系统的支持要素

1)政策支持。政策规章一方面限制和规范物流系统的活动,使之与学校整个管理的大系统协调一致,另一方面也给该系统提供保障。权益的划分、责任的明确都需要靠规则维系,政策支持。

2)体制支持。后勤物流系统的体制、制度决定后勤物流系统的结构、组织、领导、管理方式,以及系统的地位、范畴。

3)标准化支持。标准化系统是指后勤物流系统内部结构要素的合理性。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与学校其它各系统的适应性、服务功能的有效性,以及与其它系统的技术联结和良性互动,是其自身存在的重要前提。

4 高校后勤物流系统运营模式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高校应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物流的地位,用现代物流的方法管理高校后勤工作。与企业物流一样,高校也可同样采取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或联合物流这三种模式。

4.1 高校后勤自营物流。社会化的高校后勤物流不同于传统的、封闭式的小而全的物流管理,而是高校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经验和现有的市场,组建现代化的相对独立的物流公司。高校在整合物流过程中,可以通过优化供应商组合,与供应商建立动态优化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在采购过程中与供应商一起推进准时制采购和建立JIT运行机制。高校物流部门信息平台的搭建是高校自营物流成功的关键,高校物流中心本质上应该是一个信息中心。要开发出一套良好的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和建立大型的数据库,供校内各部门及合作伙伴、供应商等相关单位一起使用,便于各种信息格式的标准化和信息共享,使物流管理变为供应链管理,使物资的采购、加工、配送、销售等各个环节高效协作,快速反应。高校物流公司还可采用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开辟校外市场作为战略补充,及早走出校门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规律的考验和裁判,以获取多方面创业发展机会。特别是经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和兼并联合,形成相对垄断的,跨学校、跨地区的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高校后勤集团,突破学校、地区界限优化配置资源。

4.2 第三方物流。高校后勤物流服务的经济属性决定了高校后勤物流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模式是高校以合同形式把物流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活动全程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现代物流作业方式。高校利用第三方物流可以:(1)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获取专业化分工报酬递增的潜在收益。(2)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加速资本周转。(3)分享科学、信息技术进步的成果,实现以信息换库存,降低成本。(4)获得潜在的需求服务。第三方物流可以向客户提供超过自己提供给他们的更多样的服务品种,为顾客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

4.3 联合物流。联合物流就是高校后勤与外来物流公司联合经营和管理高校后勤的物流工作。高校后勤采用这种物流模式是因为从战略上考虑,高校的物流实体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或者是为了控制的需要,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很难把一些物流活动从教学与科研活动分离出来。为了弥补高校资金和物流服务能力的不足,高校后勤与外来专业物流公司结成联盟,或者把物流服务过程中的某些功能环节外包出去。

物流是现代的一个热门话题,高校后勤物流也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就发展趋势来说,高校后勤物流管理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系统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 丁立杰,聂晓光. 建立高效的高校物流体系[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2):56—57.

系统生物学应用篇10

系统动力学(Systematic Dynamics)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学科。它适用于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它通过研究系统的结构模型,分析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定量地分析信息反馈系统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

由于系统动力学可用于各种动态系统研究,而物流系统是由不同的动态系统组成的复杂社会系统,系统动力学完全在物流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库存系统、供应链系统、区域物流系统,系统动力学成为定量研究物流系统的方法之一。

1物流系统分析

对于物流国内外目前尚未有系统的描述和界定,按照中国物流标准术语一般定义,认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 合。

1.1物流系统及其复杂性

1.1.1物流系统概念

按一般对物流系统的定义和理解,认为物流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大环境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和载运工具、包装设备、搬运装卸设备、仓储设备、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由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所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1.2物流系统复杂性

物流系统由物流节点及物流线路组成,由于物流对象、范围、工具等不同,使物流系统成为一个复杂系统。同时物流系统也是一个可分系统,按照物流活动覆盖的范围,可以将物流分为国际物流子系统、国家物流子系统、区域物流子系统、企业物流子系统;按物流运输方式分为水路物流子系统、管道物流子系统、陆路物流子系统、航空物流子系统;按物流产品对象又可分为多种。

1.2物流系统的界定

对物流系统的研究可以分两个层面,一是从宏观物流层面,不仅要研究物流系统的运作形态,也是物流系统运输及分拨网络的优化等问题;二是站在企业微观角度,来研究物流系统的结构、运作模式及其系统优化等问题。

1.3系统动力学在物流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

1.3.1系统动力学可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物流系统问题

物流系统存在于物资生产和流通全过程中,由储存、运输、加工、包装、装卸及信息子系统组成。物流子系统大量存在随时间序列而变化的状态,如物资产量、运输量、库存量、搬运量、生产速度、进货速率等。因此,物流系统由不同子系统组成的动态系统,可以应用系统动力学进行研究。

1.3.2物流系统的动态特征包含了时间序列的动态和空间序列的动态

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是动态系统,而物流系统的动态包括时间序列的动态,还包括空间序列的动态,即位置的变化。因而系统动力学提供了研究物流系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方法、灰色系统等方法将会使物流系统研究更加深入。

2应用系统动力学分析物流系统的主要步骤

2.1物流系统分析

物流系统分析是用系统动力学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其主要任务在于分析问题,剖析要因。调查收集有关物流系统的情况与统计数据;了解用户提出的要求、目的与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物流系统的基本问题与主要问题,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变量与主要变量。

2.2物流系统的结构分析

分析物流系统总体的与局部的反馈机制;划分物流系统的层次与子块;分析物流系统的变量、变量间关系,定义变量(包括常数),确定变量的种类及主要变量;确定回路及回路间的反馈耦合关系;初步确定系统的主回路及它们的性质;分析主回路随时间转移的可能性。

2.3建立数学的规范模型

建立L,R,A,C诸方程;确定与估计参数;给所有N方程、C方程与表函数赋值。

2.4物流系统模型模拟与政策分析

以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模型模拟与政策分析,更深入地剖析系统;寻找解决问题的决策,并尽可能付诸实施,取得实践结果,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发现新的矛盾与问题修改模型,包括结构与参数的修改。

3系统动力学物流库存子系统应用实例分析

3.1系统动力学在物流库存子系统应用分析

传统进行库存子系统管理的方法有ABC管理法、经济订购批量(EOQ)、定期订货法、定量订货法等方法。然而传统管理方法存在着若干问题。管理库存责任通常是分配给各个部门,采购部门可负责原材料和外购物品的采购,生产部门负责在制品,营销部门负责成品。这种分工导致不同组织从各自利益出发而产生利益冲突。由此可见,库存系统的问题不能孤立处理,它和分销问题、仓库问题、生产问题、运输问题、采购问题、营销问题、财务问题等都有紧密联系,它应服务于整个系统的总目标。传统的方法过分重视库存本身,而没有重视与其相关的其他过程。而系统动力学在解决整体化问题时具有很强的能力。

3.2实例分析――配送中心库存控制模型的建立及其分析

如何确定城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库存量,也可以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来解决。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的研究,下图是按步骤建立的模型。

模型中各参数的说明:

OR1为区域物流中心订货率;SR2为区域物流中心发货率;RINV为区域物流中心实际库存;DINV1为城市物流中心期望库存;OT1为城市物流中心订货时间;OR2为城市物流中心订货率;SR2为城市物流中心发货率;CINV为城市物流中心实际库存;DNV2为配送中心期望库存;OT2为配送物流中心订货时间;TINV为配送物流中心实际库存;OR3为顾客订单;SR3为发货速率;AOR3为平均顾客订单;Kl,K2,K3,K4为常数;IPD1,IPD2为延迟时间。

上述模型是针对单一商品的,若要得出各物流中心的总商品库存量,可以将各种商品的有关参数分别代入模型进行运算,最后求和即可。可见,用这种方法进行物流中心合理容量的估计是可行的,也是比较简洁的,相对于其他各种预测方法而言,这一模型更多地考虑了供应链中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较为符合实际情况;另外,该模型基本上不依赖于历史数据,这可以更好地符合物流中心缺乏历史统计数据的状况。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物流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将系统动力学引入物流系统分析的过程,就是用系统的观点和思路来分析、思考物流领域中各环节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从全局、整体的角度考察物流系统的运行机制,这对解决物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整体运作效率,提升物流产业的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贾仁安,丁荣华.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性复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5-38.

系统生物学应用篇1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抗菌药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将使用前1年设为对照组,将使用后1年设为实验组。

 

1.2 方法

 

通过对抗菌药应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统计分析抗菌药的各项指标,达到控制和整治抗菌药物的效果。常见的抗菌药指标主要包括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使用率以及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等。详细方法及功能如下:

 

1.2.1 分析抗菌药使用情况 在统计抗菌药使用人数、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微生物送检率、治疗性抗菌药使用率、抗菌药使用金额以及抗菌药使用金额比例等指标时,可设置任意一个时间段对全院所有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进行统计,也可对各临床科室和每名医师进行统计。

 

1.2.2 统计药品使用强度 主要对全院同一时期收治患者人数、同一时期收治患者人天数、药品累计用药频度、药品使用强度、药品使用频次以及药品使用金额进行统计。

 

1.2.3 点评处方 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按照2010年2月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相关要求对处方(包含抗菌药处方)进行点评,点评结果主要分为不合理处方(超常处方、不规范处方以及用药不适宜处方)和合理处方,对所有不合理处方的药品名称、剂量、给药途径、使用频次以及疗程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阐述不合理处方存在的相关问题。

 

1.2.4 点评围手术期抗菌药的使用情况 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相关要求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点评,主要包括对全院抗菌药使用率、围手术期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抗菌药疗程以及抗菌药给药时机进行统计分析。

 

1.3 评估指标

 

分析比较实施前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使用率、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

 

1.4 统计方法

 

对实施前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使用率、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等指标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实施前后比较可得,实验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下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提高。组间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使用率、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有研究报道称,加强对抗菌药物实施临床应用管理,可有效控制细菌的耐药性,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控制不合理药物的治疗费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2]。

 

该研究对抗菌药物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发现,该种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以下优势:①节省管理抗菌药物的人力和时间:在该院应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该院主要是通过临床药师手工翻阅处方和病历来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指标,而统计和评价抗菌药物的相关指标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例如,该院需要对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进行分析统计,如果通过1名临床药师来完成的话,最少需要9个工作日才能完成,但如果采取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统计分析,仅需要10 min就可以知晓全院所有科室所有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情况,且结果可以自动生成Excel表格,显著节省了管理抗菌药物的人力和时间,十分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理念[3-5]。②可全面客观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管理数据:在该院应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该院进行数据统计主要是通过临床药师以手工抽样的方式对抗菌药物数据进行统计,因人力有限,只能抽取部分门诊病历、住院病历进行统计和分析,因为,抽取样本会存在较强的随机性,其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易使部分科室对抗菌药物数据存在争议。而应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可有效全面统计该院门诊患者以及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同时也可随机抽取部分处方进行点评,方法较灵活[6-8]。③可动态监控和管理抗菌药物:在该院应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该院主要是通过临床药师以每月抽样的方式对抗菌药物管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而应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其可以对任一时段的抗菌药物指标进行统计,同时可以结合管理的需要,将其细化、具体到每周、每天,不仅可有效、准确统计出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还可以及时、有效发现存在的问题,便于管理,增强了管理的时效性[9]。④提高了抗菌药物管理的依从性:由于医师、科室的考核奖惩和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该院应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该院主要是通过临床药师以手工的形式来计算抗菌药物的使用指标,存在一定的误差,易使部分科室和医师对数据的准确性以及考核奖惩措施存在疑问和争议,不利于抗菌药物管理措施的顺利进行,而应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后,其可以对全部的抗菌药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准确可靠,可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各科室和医师的依从性较高[10]。

 

此次研究数据中显示,经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63%降至5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率从65%降至47%,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使用率从94%降至63%,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从20%升至3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74DDD/100人天降至56DDD/100人天,这说明对抗菌药应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能有效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系统生物学应用篇12

智慧校园物联网系统主要由四层组成,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和服务层,实现学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共享资源和生活服务。

(1)感知层:主要通过各种RFID技术和红外感应器实现校园基础数据的采集,通过视频采集、GPS通信技术等实现校园资源的有效监控。

(2)网络层:将感知层采集的基础数据安全无误地传送到应用层,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原有校园网的基础网络,使用其它无线网络技术辅助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提供一个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

(3)应用层:实现校园各种资源和数据的有效整合。高职院校应用服务系统大体上可以分为教学管理相关的服务、生活应用相关的服务和后勤社会资源的管理服务等三大块。智慧校园物联网系统就是要利用云技术实现数据的共享。

(4)服务层:通过应用子系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教学、生活和资源服务。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教学互动,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生活,真正实现校园资源有效利用。

3智慧校园物联网系统的应用系统

(1)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是智慧校园物联网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系统承担教学管理的功能,实现对教学考勤、学生管理、图书管理、实训设备管理等管理功能。其中考勤子系统通过校园一卡通的刷卡方式来采集师生的考勤情况,利用网络向系统中心处理器自动反馈数据,实现对学生考勤的管理。而实训设备管理子系统则是通过现场传感器,及进发现实训设备的运行状态,一旦设备报警,就要及时做出响应,维护或修理实训设备,实现实训设备的高效管理。图书管理子系统通过红外传感器提高图书的查阅和管理的效率,帮助教师或学生快速找到图书。

(2)应用服务系统。应用服务系统是智慧校园物联网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该系统实现教师和学生校园生活服务的功能,实现对学生食堂消费、宿舍电费、洗浴中心、超市等消费管理。其中最重要一个子系统就是校园一卡通系统,该系统通过设置一个RFID电子标签,将学生财务数据与校园应用服务窗口关联在一起,通过校园卡刷卡消费,实现校园内商铺、学生、消费之间的管理。

(3)后勤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是智慧校园物联网系统中的辅助部分,该系统实现校园安全、校园物业等管理功能。校园监控系统充分利用安射频识别、图像识别、遥感、GPS等技术实现对校园环境的全面监控。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利用网络可实现向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心传送监控数据,而后在计算机系统中分类处理监控数据,以确保对校园环境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一旦发现意外情况,视频监控系统会及时采集和传送感应数据给管理中心,通过管理中心确定事故具体方位,学校安防部门可迅速组织人员赶往现场采取相应处理。

系统生物学应用篇13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起初,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物流信息系统课程,部分内容和管理信息系统重合,增加了商务智能、供应链管理等模块。发现物流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教材难选

由于多数物流信息系统教材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重合,导致教学内容重复、贫乏、空洞。学生自然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

2、缺乏前沿性

物流信息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贫乏,技术性的内容又缺乏实验室软件支持。由于课程性质也比较难开展案例教学。不能做到观念新、内容新、结构新、技术新,没有体现物流技术的自动化、机械化、集装化。

3、学生较难产生兴趣

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空洞,势必导致学生对此课程学习兴趣下降。使得学生学不到物流信息化的重要知识。

4、对课程性质把握不准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是侧重于信息系统的开发等相关技术还是侧重于理论案例教学,一直是教师们头疼的问题,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因为本学院属于文科学院,学生没有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很多教师是从计算机专业转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长期不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所退步。如果偏重于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教学显然不适合学生也不适合老师。如果偏重于理论教学,没有好教材,教师又缺乏实践经验,所以教学开展困难重重,教学效果差。

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2013年,随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将物流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和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合为一门课程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加之支教老师的教学和本人的探索,逐渐体会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向。主要的体会如下:

1、明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性质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重,实验教学为辅。在系统地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技术和组织管理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物流科学的最新发展,力求做到观念新、内容新、结构新、技术新,在物流管理上突出整体系统化;在物流信息上突出数字化、电子化;在物流技术上突出自动化、机械化、集装化;在物流模式上突出一体化、战略化。在物流运作上强调合理化、效益化;在物流发展上注重可持续、现代化、国际化、全球化。

明确了课程性质后,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技术作为重点内容,需要大量课时去讲解和实验。然后再简单介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运行和维护;最后介绍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战略与支持系统和典型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教学内容充实而有意义。

2、将物流信息的先进技术作为重点

在介绍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之后,在第二章重点讲解条形码技术、EAN.UCC系统、射频技术、物联网技术,第三章重点讲解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如GIS、GPS技术等。这两章占得课时最多,也是整个课程要重点掌握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因为本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重点的,所以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维护作为了解内容。再加以介绍物流管理信息战略与支持系统、物流电子商务等知识,最后举例典型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这样就可以做到整体教学内容充实、重点突出。

3、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上机训练相结合,理论授课32课时,上机训练16学时;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研讨式、翻转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实践性较强的物流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理论、上机教学环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通过对实验教学大纲的编写,系统而详细的制定实验的项目、内容、学时,是学生通过实验环节理解条形码的制作、使用情况、存在问题,校验码的自动运算,电子标签的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等等。通过实验揭示实际操作中所获得的知识与课堂上获得的理论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查阅资料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应用系统给管理工作提供的支持。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对知识有个广度的了解,一定要从中认真分析,遇到同一类的问题都应该会解决,也就是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做还要教他们有独立的思考能力。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结语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很多行业都在发展信息化。物流作为21世纪重要的“第三利润源泉”,在生产制造、流通加工等领域越来越显得重要。物流信息化作为现代物流管理的标志,需要借助传感技术使物流信息采集自动化;需要计算机技术使物流信息得以存储和加工;需要通信技术使物流信息得以传递;需要控制技术使物流信息得以调控。所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就是教授学生物流信息采集技术、存储加工技术、传递控制技术、跟踪定位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化前沿知识的课程,是其他课程所不能取代的。如何教好这门课程也是大学教师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大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教学做系统的规划,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陈京民.管理信息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范湘香.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

[3] 贺盛瑜,赵卓宁.管理类专业MIS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