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经贸论文

摘要: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协调发展已经刻不容缓,通过进行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调整我国对外经贸战略、重视环境产品开发等三个方面的措施,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贸论文

经贸论文:中美经贸问题安全化的论文

安全是所有主权国家关注的首要问题。70年代以前,国际安全概念相对比较狭窄,主要是指领土安全,因而“安全”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学者们将与“安全”相关联的政治和军事称为“高级政治”,而将经济要素称为“低级政治”,并认为“低级政治”与安全的关联性不大。

那么,我们这里所说的经贸问题“ 安全化”,就是指把最初并不属于国际安全领域的经贸问题当作安全问题来对待,甚至把它变成安全问题。

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不外乎经济方面,双方在经济方面的共同利益获得显着增长。但与此同时,中国的迅速发展举世瞩目。美国便不想仅从中美的贸易中获得双方都可以得到的收益,而是想获得相对收益,想要美国得益的同时阻止中国获得收益。

于是,中美双方都能够获得大量收益的经贸关系正越来越多受到美国的单方面限制和阻挠,与中国的发展相关的问题都被定义为与安全相关的问题,甚至于引起他国对中国威胁论的思考。比如:美方对中国收购美国企业的高度警惕, 2004 年美方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联想收购IBM 案进行非常严格审查和限制。特别是,近年来很热门的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方认为,中国阻碍人民币升值,不愿人民币升值,就是间接的通过人为方式压低人民币汇率从而获取对美出口的价格优势,美国认为这违背了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的原则,是导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持续增加和美国纺织业等传统产业失业增加的根本原因。因此,美方坚决要求人民币升值。但事实上,美国强烈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并不利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因为人民币大幅升值并不会引起美国对华出口的大量增加,反而会引起中国对美出口的锐减。

经贸论文:论中美经贸问题安全化的论文

哥本哈根学派的学者们注意到这一变化后,提出了“安全化”的概念。所谓安全化( securitization) ,就是一种指定“威胁”并接受的过程。

安全是所有主权国家关注的首要问题。70年代以前,国际安全概念相对比较狭窄,主要是指领土安全,因而“安全”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学者们将与“安全”相关联的政治和军事称为“高级政治”,而将经济要素称为“低级政治”,并认为“低级政治”与安全的关联性不大。

那么,我们这里所说的经贸问题“ 安全化”,就是指把最初并不属于国际安全领域的经贸问题当作安全问题来对待,甚至把它变成安全问题。

经贸问题安全化的实例

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不外乎经济方面,双方在经济方面的共同利益获得显着增长。但与此同时,中国的迅速发展举世瞩目。美国便不想仅从中美的贸易中获得双方都可以得到的收益,而是想获得相对收益,想要美国得益的同时阻止中国获得收益。

于是,中美双方都能够获得大量收益的经贸关系正越来越多受到美国的单方面限制和阻挠,与中国的发展相关的问题都被定义为与安全相关的问题,甚至于引起他国对中国威胁论的思考。比如:美方对中国收购美国企业的高度警惕, 2004 年美方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联想收购IBM 案进行非常严格审查和限制。特别是,近年来很热门的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方认为,中国阻碍人民币升值,不愿人民币升值,就是间接的通过人为方式压低人民币汇率从而获取对美出口的价格优势,美国认为这违背了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的原则,是导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持续增加和美国纺织业等传统产业失业增加的根本原因。因此,美方坚决要求人民币升值。但事实上,美国强烈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并不利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因为人民币大幅升值并不会引起美国对华出口的大量增加,反而会引起中国对美出口的锐减。

经贸论文:经贸知识中多媒体技术论文

1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经贸俄语教学通常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方式为主,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所授内容通过声音、文字、图形、视频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制作出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及文本。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教师能通过示例、练习、讨论以及边演示边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教与学、学与用的结合。借助多媒体更有利于在课堂开展交际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氛围。

1.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多媒体教学中所要教授的经贸知识和对话情景等内容图文并茂,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具有良好视听的语言交流环境,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经贸知识。在课堂上,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都可以得到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1.3丰富学习资源

多媒体可向教师及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相关中外信息。通过这个途径,学生可以了解到科技、文化、贸易、金融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料。教师也可以随时更新和增减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增减,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主动教育的主导意识增强。

2经贸俄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2.1以经贸俄语中的专业词汇、术语、例句以及写作技巧为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笔译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搜集大量图像、示例材料,向学生展示各种外贸信件、单证、票据样本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通过所设定的模拟商务环节,要求学生编写商务函电,如进行咨询、拟写信件、下订单、制作单据等,练习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翻译、熟练掌握所学的短语、句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对学生的翻译及写作进行指导,锻炼学生独立拟写商务函电的能力。

2.2通过多媒体模拟外贸业务流程,创造直观教学情境,强化口译训练

教学中把理论分析和案例讨论相结合,播放真实的贸易谈判视频,引出本课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谈判。教师可以设定一些简单的贸易谈判题目,让学生以谈判双方的身份模拟贸易谈判实景,共同讨论业务方案、谈判注意事项、策略及技巧。教学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商务函电类公文语体口译的训练,使学生既可以提高经贸俄语的口译水平,又可以增长从事经贸活动的实际能力。

2.3多媒体直观展示贸易双方相关人文知识背景,扩大学生知识面

经贸活动中往往会涉及到贸易双方的文化背景,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融入中俄两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政治宗教、经济政策、城市风光及名胜古迹等资料。通过多媒体选取合适的影音资料,以生动形象的课件取代以往单调呆板的教案,可以营造出的情景交融的课堂气氛,同时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其它授课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2.4多媒体课件应用把握适度原则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设计理论,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多媒体教学更加自由灵活,有时会因信息量过大,令学生应接不暇。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进行主导教学,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各种训练手段交叉进行,使之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让学生有一定的理解、思考时间。

3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资源,才能使经贸俄语课程授课效果达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从事对外贸易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业务技能,为日后从事外贸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刘颖 张雪莹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经贸论文:国际经贸环境保护论文

一、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协调发展

(一)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的关系

随着国际经济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国家和地区对自然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采,有限的资源已经无法承受日益扩大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经济活动已经超出了环境承载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收入的增加使人们对绿色环境的需求增加,“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等“绿色”字眼逐渐出现在公众眼前,怎样在发展国际经贸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成为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课题。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良好的环境可以为国际经贸的持续发展和扩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制定了环境保护政策的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能够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Panayotou将国际经济与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归纳为5种效应,即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或组成效应、收入效应和法规效应。这五种效应对环境的影响都有正面和负面之分,当这些效应为正面效应时,单位产品的资源利用量和污染量下降、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结构更趋合理,国际经贸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反之,当这些效应为负面效应时,污染量增加、市场和政策失灵,发达国家在国际经贸中将废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最终将导致环境的恶化。环境对国际经贸的影响则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首先,自然环境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各国制定的环境政策直接影响着该国的国际经贸内容和方式,环境状况的不同影响着国际经贸发展的不同,环境差异导致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差异。因此,国际经济和贸易正常进行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是环境。其次,各国制定的环境政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经贸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低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国际经贸中具有价格优势,环境政策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引进政策,污染产业从环境标准较高的发达国家转移到环境标准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各国和地区集团制定的环境政策影响着国际经贸的发展。

(二)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发展面临的问题

国际经贸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1.我国国际经贸面临着“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是一种非关税壁垒,是一国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来限制国外的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国市场,具有一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由于农药残留量、动植物的病虫害等检验不合格,对外出口大幅度下降。同时,服装和纺织品中有害化学物质和禁用染料的使用也对服装纺织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欧美和日本对机电产品的污染量限制、可回收率、噪声等性能的严苛标准也限制了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

2.人们环保意识提高

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环保产业兴起并逐步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很缓慢,削弱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之,以上的一系列问题不利于我国的出口,降低了我国出口在国际上的优势,严重削弱了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的贸易摩擦,影响了我国的双边和多变贸易关系,加剧了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步伐,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使我国环境遭受了更严重的破坏。

二、建议措施

面对我国国际经贸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要权衡环境保护与国际经贸的利益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做到环境保护与国家经贸协调发展。

(一)进行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经济制度和环境经济的运行机制三方面,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当前,我国跨地区、跨部门、跨流域的的环境问题和重大环境政策协调能力不足,全国范围内没有实行统一的环境监管,环境保护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形势。环境保护不同于其他的经济活动,它涉及了广泛的利益冲突,关系着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和个人,因此,加快环境经济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1.环境经济政策方面

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包括环境税收、财政、金融政策等,是国家运用税收、财政、价格、保险、信贷等经济手段来引导市场行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通过税收、财政支持等引导,政府要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工艺,鼓励企业采用新能源、新设备、新技术,使企业在参与国际经贸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看作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将环境保护作为自身的社会责任。

2.环境经济制度方面

环境经济制度主要由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环境资源再生制度和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构成。及时,环境管理制度是环境主管部门采用管理手段进行直接干预,如进行排污收费、制定环境目标责任制度、规定环境污染整治期限、发放排污许可证等。第二,环境经济法律制度主要是进行与环境保护及资源保护有关的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工作。第三,环境资源再生制度包括环境资源再生产的组织、总量控制、责任、考核和监督制度,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的协调。第四,环境产权制度包括资源环境产权界定、产权保护、产权交易制度,决定了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

3.环境经济运行机制方面

环境经济运行机制是政府、市场和消费者等经济活动主体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等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环境经济运行机制包括三个子机制:及时,环境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活动行为调节机制;第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第三,环境经济政策体系。通过环境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并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调整我国对外经贸战略

1.切实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我国对外经贸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协调好国际经贸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社会、人口的关系,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循环利用,实现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2.调整我国出口结构

实行进出口混合发展的战略。我国长期以来出口的是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由于出口产品竞争力低,“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现阶段,必须调整我国的出口结构,实行进出口混合发展的战略。在出口方面,积极同贸易伙伴进行协商,同时创新技术、出口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污染、低消耗的产品,减少贸易障碍。在进口方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创新理念,提高我国进口产品的环境标准,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实行竞争优势战略

结合我国的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建立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在均衡产业分布和东西部差异后,制定出综合竞争优势策略。同时,进行自主创新,增强我国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实行品牌战略。

(三)重视绿色产品的开发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已经在很大程度扭转了出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目前我国出口的产品中,耗能高、污染高、技术含量低、环境附加值低的产品占据了主要地位,因此,进行绿色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产品、转变我国的出口结构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总结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协调发展已经刻不容缓,通过进行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调整我国对外经贸战略、重视环境产品开发等三个方面的措施,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邓云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论文:高校经贸类专业学生管理论文

1当前经贸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1.1自我管理的放松

90后学生的活泼好动,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自我管理的放松,如不愿意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毫无畏惧之心,经常出现一些违纪现象,并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加之一些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导致自我管理十分放松,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课余时间并不是用来自我提升学习,而是以各种方式消磨时间。

1.2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勇于表现

90后学生是“网络一代”和“拇指一族”,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使他们在思维活跃程度上远远高于之前的80后,他们视野开阔,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大为提升。他们勇于表现自己的才华,勇于展示自己。当然,有些同学对网络文化的痴迷也有不好的方面,如沉迷网络,疏于与同学老师的沟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2文化管理引入经贸类专业学生管理的可行性

2.1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管理思想。作为经验管理的深化,文化管理着重对人的生理、心理、现实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2文化管理引入经贸类专业学生管理的可行性

文化管理引入经贸类学生管理的可行性主要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理论层面主要为文化管理是管理学发展的必然。按照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基本需求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是一个从低到高的顺序,是人本主义学说的重大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以上学生管理的“重物不重人”是忽视了人类的最基本需求的满足的,必须转向以“关心、尊重、培养”人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现实层面则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入学群体——90后新生群体对“尊重”、“平等”等问题的思考和有意识的追求。高校的管理者必须放弃原先的一些标准化、单一化的僵化管理方式,代之以化、人性化为特征的文化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协调和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从而确保育人质量的提升,专业和学校的长远发展。经贸类专业作为一个创新性强、管理特征的明显的专业类别,以文化管理的方式进行学生管理,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管理的认知,从而更加有效地使学生认同专业,热爱专业。

3文化管理引入经贸类专业学生管理的相关问题

3.1一个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因此,文化管理引入经贸类专业学生管理的最终目标必然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的经贸类专业人才。这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要重新审视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摆脱传统中单纯将学生视为管理对象的思想,将学生作为管理服务的对象,尊重学生,将命令教育转化为说服教育,改变强制学习为自主学习,从而将学生置于平等交流的位置,获得的管理效果。要尊重、理解、鼓励那些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学生,有意识的通过交流、谈心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和老师对其的尊重和重视,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处事方法。例如,针对经贸类学生对专业认知和良好专业习惯培养的问题。管理者和教师不能单纯采用宣讲的方式,而是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平等、有效、充分的沟通,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感受他们的困惑,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从而通过诸如班会、团队活动、校外企业参观、校友讲座等方式,以他们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引导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师生合力中,培养学生对专业和学习的热情,对专业未来的憧憬,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以及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其中,一个非常有效地方法就是邀请有一定成绩和经验的校友回校,通过亲身宣讲来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和充满“正能量”,从而使学生获得鼓励和动力。

3.2两个重点

文化塑造与制度设计学生管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管理事物,一方面要注意通过文化来是实行有效地管理,另一方面要有坚实的制度管理基础。要通过塑造的、追求上进的校园文化,塑造健康向上、高雅优美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内化一些管理制度为学生自觉接受和尊重,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化学生的道德素质。要将德智体美等职业素养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活动贯穿学生的学习始终,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

3.3三个路径

情感教育、心理建设、网络教育做好文化管理工作,一定要从三个路径着手。一是情感教育,要从情感着手,与学生平等交流和沟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从根本上获得学生对管理者和教师的尊重;二是心理建设,要建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学校、系和班级三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网络教育,要大力建设网络课堂,既包括专业课程,也包括心理辅导等课程,从正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总之,将学生管理引入经贸类专业学生管理是新时期高校经贸类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者和教师要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以创新的方式和有效的形式获得成果,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彭丽 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经贸商务系

经贸论文:中阿文化经贸合作论文

中华民族和阿拉伯语民族是世界上两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与文明,语言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中阿之间的友谊与交流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些差异。早从丝绸之路开始,中国人民就同阿拉伯国家人民有着密不可分的民间往来和经贸发展,从此开启了中国文明与阿拉伯语国家在文化、市场、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尤其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使得中国高度重视中阿语言的交流,为增进中阿人民的互相往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天的中阿经贸合作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重要意义。

1中阿经贸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全球战略的发展,中国经济体系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阿拉伯地区国家处于连接中欧的经济枢纽,且中阿都属于发展中的经济体,所以中阿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中阿经济战略合作的发展,为了推动我国内陆经济与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商务部、外交部等部委的正确领导及高度关注下,在我国宁夏先后举办了多届中阿经贸论坛,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开放的一种重要步伐。在中阿经贸论坛中,先后落实并促进了中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其中包括了经贸、金融、能源、文化、科技、出版、人才、广播电视、旅游、农业、教育、清真产业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3年中阿首届博览会在银川举办,进一步拉近中阿双边经贸关系,博览会期间共签约达成合作项目30多个,总签约金额达600多亿元人民币。中阿双边贸易也在稳步增长,2013年1月至10月,中阿贸易总额达到1950亿美元,同比增长5.8%,双边贸易都得到优化。在非金融领域,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投资总额达到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9%,投资领域从原来仅有的资源开发、石化工业、纺织服装向机械制造、汽车组装等不断拓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中文化经贸领域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经贸关系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中东的政治动荡也对中国在阿拉伯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国近年在阿投资承包的工程领域在过去两年中不断连续下落。但对于两个互补性经济发展的需要,地区局势的动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发展,中阿经贸关系发展上升为战略伙伴关系,中阿关系的发展日益与整个国际体系转型和全球治理密切结合在一起。总的来说,中阿在经济领域的战略性相互依赖,在文化领域的相互融通,在推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资源合作、贸易往来、文化教育交流等各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有利发展条件大于不利因素,贸易合作发展前景良好。

2中阿在文化经贸合作深化的重要性

中阿贸易合作的发展离不开非金融经济的合作,文化贸易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国与国之间发展经贸合作就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语言、礼仪及信仰等,阿拉伯民众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所以有效地沟通交流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华民族跟阿拉伯语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信仰,语言区别非常大,除了中国的汉语言难学之外,阿语也是其中之一。阿语即阿拉伯民族语言,有27个亚非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把阿语做为官方语言,主要通行于中东地区和北非地区,使用人数超过2亿多,且分布广泛,有着不同地区的方言,而“标准”阿拉伯语则是以回教经典《古兰经》为准。所以在文化经贸合作中,有效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中阿经贸双边往来离不开历史悠久的文化贸易的宝贵资源与财富,随着中阿经贸战略合作伙伴的提升,中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活动必将密不可分,人员往来也必将频繁,文化交流也会日趋活跃,这也是经济贸易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将对两个地区的文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阿文化贸易的发展最早可以从丝绸之路开始探究,它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使两个地区的文明需要进一步融合有了充分的依据,发展中阿经贸合作也需要源远流长的文化做基础和铺垫,因此,文化交融会为中阿经贸注入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3文化经贸合作深化的重要意义

3.1增进互信及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

文化经贸往来是两国及两地区相互了解和学习交流的窗口,通过文化经贸往来充分利用国际政治秩序及国际传媒机构等传播载体,对中阿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及人文理念价值观等存在的差异,本着务实、有效、、客观的交流对话和相互理解,推动文化交流,文化合作,并进一步深化中阿文化经贸方面的论坛主题和内容,把中阿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世界的眼前。中阿经贸合作以来,文化经贸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阿高层领导互访频繁,商界人士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接触,政府层面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和手段,建立了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使得中阿在经济领域投资一直保持着稳步的增长。所以,文化经贸深化可以增进商界、政界多方面的互信,相互尊重、相互吸引、相互借鉴使得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稳定发展。

3.2增强民间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阿经贸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友好关系得到稳步发展,合作领域也不断加深,中高层交流频繁,但文化贸易在民间基础相对非常薄弱,市场发展潜力有待加强。因此,进一步深化中阿文化经贸的发展,就需要增加民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这是中阿文明发展和经贸关系深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方向。

3.3优化和完善中阿双边贸易结构和发展方式

中阿同属两个发展中经济体,开展双边贸易有着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中国是能源需求大国,大部分能源靠进口完成,中东阿拉伯地区国家石油资源丰富,但在制造业、纺织业等主要轻工业发展比较落后,所以中阿经济的互补性非常强。对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廉价劳动力出口等方面,给阿拉伯地区国家造成低价低质量的不好印象,这样也影响了中阿贸易的发展深化。所以中阿商品贸易的商品结构需要调整优化,要从消费关系向投资关系发展,并实现贸易的多样化,因此文化经贸深化就是重要的选择,也是优化和完善中阿双边贸易深化发展的重要选择,这才是中阿经贸发展的百年大计。

3.4提升中阿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

有学者指出,目前中阿文化经贸的发展,还有很多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成中阿贸易深化的软实力,中国对阿拉伯语地区的文化传播方式还非常匮乏,能展现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核心传播途径还非常有限,所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中阿经贸发展还很难形成优势。就以阿拉伯语地区来说,中国在阿地区所设立的中国教育机构非常少,针对阿拉伯语地区22个国家,只有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不到10所的孔子学院,并且在阿地区的文化结构中,图书馆中很少有中国方面的书籍,而影视作品输出更为空白,因此中阿文化经贸深化发展潜力巨大。

作者:马瑞雪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经贸论文:中俄经贸合作论文

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在中俄经贸合作各个领域里均处于全国首位,是我国对俄合作中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好省、较大省,被称为全国对俄沿边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黑龙江省在中俄经贸合作中举足轻重,占据重要地位,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一、黑龙江省在中俄经贸合作中的地位

黑龙江省因与俄罗斯地理位置毗邻、交通便捷、人文交流密切以及历史渊源深厚,在中俄经贸合作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黑龙江省是开展中俄经贸合作的最早地区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中叶,黑龙江省就与当时的沙俄有了最初的贸易。苏联解体以后,黑龙江省也是最早进行对俄边境贸易、开放口岸的省份。早在1982年1月3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号文件批准,同意恢复黑河口岸对外开放。口岸的发展为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黑龙江省成为中国对俄经贸合作的先行者。

2.黑龙江省在对俄经贸合作诸多领域居全国先列

(1)对俄贸易及时大省在全国对俄贸易中,黑龙江省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991年以来的中俄贸易中,除少数年份外,黑龙江省所占比重均居于全国首位。近年在全国对俄贸易中更是占1/4以上比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中国对外贸易、中俄贸易以及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增速,是中俄贸易的加速器。(2)对俄投资合作及时大省黑龙江省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经济互补性和政策的先享性,对俄直接投资的规模同样成功领跑全国。截至2013年底,黑龙江省累计核准在俄投资企业1036家,在俄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达400个,投资总额为450.2亿美元,实际投资额22.1亿美元,占我国对俄投资总额的22.4%[1]。对俄投资企业数量占我国对俄直接投资境内投资者数量的40%以上。2009年两国领导人批准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中,黑龙江省占项目总投资的70%以上,2012年总理访俄签署27项合作项目,黑龙江省占5项。(3)对俄林业合作及时大省黑龙江省毗邻森林资源丰富的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发展对俄林业合作互补性强,潜力巨大,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中国对俄木材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国对俄进口原木总量的1/3以上。仅2009—2012年,黑龙江省就进口原木2004.81万立方米,价值273533.5万美元;进口锯木407.57万立方米,价值93465.8万美元[2]。在中国对俄林业合作中,黑龙江省一直处于经验丰富地位,并培育出一批企业。在多个口岸建立了木材加工园区,并已形成规模。(4)对俄电力合作及时大省中俄电力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从边境小规模电力贸易向大规模购送电的合作历程。1992年中俄两国共同建设的及时条跨国输电线路110千伏布黑线(布拉戈维申斯克变—黑河变)正式合闸送电,开启了中俄两国电力能源合作的先河。中俄电力合作主要是通过黑龙江省的边境城市黑河实现的。截至2012年10月底,中国已累计进口俄电73.45亿千瓦时,境内节约煤耗249.7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97.78万吨。随着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入,中方对俄购电规模开始逐年扩大,在黑河市建立了多个俄电加工区,保障了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供应。2013年一季度,黑龙江省通过3条跨境线路累计进口结算电量8.22亿千瓦时,比2012年同期增长155.28%,累计完成进口额4193万美元。(5)对俄农业合作及时大省黑龙江省土地肥沃广饶,农业资源丰富,对俄农产品贸易具有明显优势。水路、陆路和航空交通便利,在发展对俄农产品贸易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缘、公关、市场网络优势。对俄农产品贸易占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比重在50%左右。除农产品贸易外,近年来,黑龙江省通过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凭借地缘优势、人缘优势及政策优势成为全国对俄农业开发合作规模较大的省份。全省已有40%的县(市)组织企业和农民“走出去”,分别与俄阿穆尔州、滨海边疆区、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等远东9个州区政府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发展境外粮食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293个,过境大型农业机械1万余台(件),每年对俄劳务输出2万余人次,人均创收3万元以上。2012年10月25日由66家企业组成的黑龙江省对俄农业产业联盟在哈尔滨成立,该联盟目标为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农业合作开发队伍,形成合力,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俄罗斯农业市场,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中俄合作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和枢纽站,进一步提升中俄农业合作发展水平。(6)对俄科技合作及时大省中国对俄科技合作中,黑龙江省拥有最多的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如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工艺技术研究院为科技研发主体,以黑龙江省哈工大中俄科学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作为对外科技合作实体。该机构针对国内外市场的技术需求,通过从俄罗斯引进技术、孵化、吸收和创新,已开发推出了微弧氧化工艺及电源设备等多项工程化新工艺和新技术,实现了立足龙江,服务全国,推向世界的宗旨。2012年黑龙江省科学院与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主席贝利奇夫院士在哈尔滨签署了《黑龙江省科学院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科技合作协议》,同时还签署了33个具体的意向性科技合作项目协议。未来,双方将在这个新搭建的对俄科技合作平台上开展农业、工业、生物、物理等多领域的科技合作。(7)对俄旅游合作及时大省黑龙江省是中国最重要、最知名、最早启动中俄边境旅游省份。二十多年来,黑龙江省发挥地缘、资源和历史优势,勇为人先,屡创佳绩,接待俄罗斯入境游客人数已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中俄旅游交流大通道、中俄文化互动大舞台、中俄边贸合作主战场”。2012年,“俄罗斯旅游年”在中国举办,黑龙江省接待俄罗斯游客153万人次,比2011年增加4.4%。针对俄罗斯游客特点和需求,黑龙江省推出了休闲购物、矿泉疗养、湖泊度假、温泉度假、森林度假、城市观光、滑雪度假、冰雪艺术观赏等特色旅游项目,拥有对俄边境游组团社80家,不仅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互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也成为俄罗斯游客到中国其他省份旅游和中国游客前往俄罗斯旅游的重要通道。(8)对俄服务贸易的潜力大省近年来,随着中俄经贸合作交流的日渐增强,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黑龙江省凭借与俄政府良好的关系、广泛的人脉、双方合作机制、搭建平台、服务意识等诸多软实力,形成了独特的服务贸易优势。如在金融合作方面,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基础,以构建对俄结算和投融资中心、金融信息中心、离岸金融中心、期货交易中心、金融研究与人才培养交流中心为重点,将省会哈尔滨市打造成全国对俄金融服务中心城市。黑龙江省积极建立中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云服务新标准,并为中俄跨境服务提供近期、最合适的平台,努力让中俄跨境电子商务迅速成长为推动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发展的新途径。希望以中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为起点,在全国打造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交易走廊,共同推进我国对俄跨境贸易快速发展。

3.黑龙江省是中俄贸易的大通道

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有铁路、公路和水路等25个口岸,已形成江海联运、陆海联运交通物流网络,跨境口岸基础设施和运输通道建设不断完善,一批中俄合作的跨境大桥、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随着口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运能的不断提高,黑龙江省口岸支撑体系逐步形成,客货运量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黑龙江省成为中俄两国开展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平台和通道。2011年全省口岸货运量达到2200万吨,出入境人员370万人次。目前,黑龙江省正积极打造以哈尔滨机场为主的临空经济中心,力图进一步扩展对俄航空客货混载业务,着力打造面向俄罗斯、辐射东北亚的国际货运通道。

二、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1.奠定了中俄合作的良好基础

中国对俄贸易开始于黑龙江省,也繁荣于黑龙江省。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蓬勃发展,从易货贸易到加工贸易再到一般贸易,黑龙江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优化贸易结构、探索贸易路径、创新贸易方式,为全国对俄贸易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拓宽了中俄合作领域

黑龙江省不断丰富对俄合作内涵,以货物贸易为基础,在农业、林业、物流、旅游、金融等方面开展合作。木材加工、农业合作已成合作重要领域。目前黑龙江省在俄承包的耕地已达600多万亩,中俄联手经营的“新友谊农场”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发挥了中俄合作的示范效应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全国对俄贸易发展。一个个口岸化身成为中俄贸易的强大“磁场”,吸引着一批批的商贾投资兴业。黑龙江省开展对俄经贸合作的地缘、人力资源等独特优势,成为了承接“南资北移”的一个“北开”的“品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张“品牌”的吸引下,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纷纷寻求与黑龙江省的合作,积极开展对俄贸易。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全国对俄贸易的发展。

4.开创了对俄合作的新模式

黑龙江省转变传统贸易方式,坚持“园区率先发展”战略,建立境内境外互为依托的跨境产业链,园区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以建设18个特色园区为基础,以打造“五个中心”为重点的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已经初具规模。2012年,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实现对俄贸易77.4亿美元,占全省对俄贸易总额的36%;同时,积极推进境外园区建设,截至2012年底,在俄罗斯积极推进建设的园区有15个,规划占地3526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41.8亿美元,目前绝大部分园区已经投产,这为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5.打造了全国性的对俄贸易平台黑龙江省在境内外设立的园区已吸引浙江、福建等国内发达省份企业入驻,对俄园区建设在全国首屈一指。在莫斯科建立的格林伍德品牌商品销售中心等境外销售网络,成为全国企业重要的对俄贸易平台。黑龙江省组织参加和承办了系列对俄经贸活动,如闻名遐迩一年一度的“哈洽会”、2011年5月在俄哈巴洛夫斯克市举办的“建筑材料展览会”“2011年海参崴第建筑工程专业展销会”等一系列活动,两国企业界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更加深入地了解相互投资的环境和发展潜力,深挖地缘、产业、资金和技术的互补优势,共享不断成长的市场,推动中俄经贸合作向着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黑龙江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俄贸易“平台”[3]。在中俄跨境电子商务方面,黑龙江赛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哈尔滨建立了国内较大俄罗斯购物网站,搭建了对俄电子商务平台;绥芬河市设计电子商务对俄“云仓”项目,将成为较大的集物流、仓储、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电子商务项目;黑龙江伙伴易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对俄贸易B2B电子商务平台“商祺中国伙伴贸易网”已帮助4300余家国内中小企业实现对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出口零的突破,2012年实现出口37亿美元。可以说,黑龙江省对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初现规模。虽然近年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2011年开始,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额虽仍居全国首位,但对俄出口总额已逐渐落后于浙江、广东、江苏三省,屈居第4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增长主要得益于进口尤其是石油进口的增长。从增长速度上来看,也存在同样问题。作为对俄贸易及时大省地位堪忧。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以纺织品、服装、鞋类、家电等日用消费品为主,从俄罗斯进口商品以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为主,贸易结构不够优化。除此之外,黑龙江省基础设施不完善,口岸运输能力有限;俄方市场环境和贸易制度不健全,政策多变以及投资环境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着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

总之,黑龙江省基于地理交通优势和历史人文优势而发展的对俄经贸合作,目前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潜力和优势并未充分发挥。然而,尽管如此,在中国对俄经贸合作中,黑龙江省仍然举足轻重。不论是从历史渊源,还是从现实的基础,或是从未来发展的潜力方面看,中俄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离不开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因此,国家应从政策层面予以支持,加速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发展,以促进我国对俄经贸合作的提升。

作者:王金亮单位:黑龙江大学

经贸论文:国际经贸电子商务论文

一、普及电子商务有助于促进国际经贸发展的观念

电子商务能够有效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国际经济贸易的环境以及形式均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且对传统的贸易形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确保我国经济贸易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是未来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向人们普及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贸发展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想电子商务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提高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我国的繁荣富强。政府部门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大力普及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贸发展的观念,以实现我国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并研究相关技术

电子商务是建立在各种信息之间的传递上。因此,信息技术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水平,进而决定了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水平。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国家对设施的建设工作的投入不够大,使得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比如在网络的建设上、在光缆的铺设上以及对电脑硬件的普及上的设施投入力度均明显表现的不足,必将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由此可见,为确保电子商务能够充分发挥出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完善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并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从各个方面支持电子商务,从而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目标。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因此通过不断强化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确保党电子商务在发展途中出现各种问题时,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解决好,不至于对国际经济贸易造成影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并研究相关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电子商务的促进效率,使得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此外,对于与国际经济贸易有关的行业,如外汇保险、银行、税务等,应做好相关保密和安全管理工作[3]。这些行业的顺利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协调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的作用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国际之间应加大合作力度

电子商务具有全球性特点,打破了传统贸易的时间以及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目标。然而电子商务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同一商业代码等的问题。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并适当开展有关国际经济贸易的正常交流大会,以解决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较大限度地提高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效率。各个国家通过加大合作力度,努力为自身国家的经济贸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以扎实的电子商务技能作为经济贸易发展的坚实的后盾。

四、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均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电子商务充分发挥出其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在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加大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力度,使得国家经济贸易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由此可见,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确保电子商务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安全性,使得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加强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管理工作

努力探究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有效策略,是时代的发展需求,是未来促进祖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加强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管理工作,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工作:及时,采用电子招标来对出口商品进行配额。出口的商品在经过电子招标后,能够缩短国家各个部门对企业的投标资格的确定时间。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的各种产品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调查和调整,确保国际经济贸易的管理效率能够达到较高水平。在对招标商品进行配额时可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以解决配额使用不均等的问题。此外,还可通过在网上进行对产品的抽查工作,确保能够及时取消违规企业的投标竞标资格。应用电子方式能够有效净化国际经济贸易的环境,并规范相关经济贸易的秩序,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健康蓬勃发展。第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简化进出口许可证的各个步骤,较大限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整个操作过程具有极高的透明度,避免了个人因素的干扰。还减少了某些不必要的费用,如进出口许可证的申请发放费等。第三,通过加强对电子报以及海关的电子化管理工作,防止出现各种偷税漏税的现象。海关是国际之间进行经济贸易的主要途径,在海关工作中加强对电子商务的应用,从而使得国际经济贸易得到快速发展。第四,企业通过加强对全过程的电子化管理力度,使得电子商务能够充分发挥出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电子商务主要被用于实现对各种商务的交易管理,在交易双方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使得书暗访实现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打破了交易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易双方借助电子信息平台实现对货物的运输以及款项收付等工作,使得企业实现对交易以及经营管理的动态化管理。第五,通过将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管理与电子商务管理进行有效结合,使得电子商务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做好对进出口商品的检验管理工作,使得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电子商务的灵活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检验检疫的效率,从而提升了检验检疫的信息化水平。

六、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而被逐渐用于促进国际经贸发展上,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务形式,以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为我国的繁荣富强做出巨大贡献。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广泛的运用到了互联网技术以及电子商务,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与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和手段相比,电子商务更能适应当代的经济环境,从而使得国际经济贸易出现发展的趋势。通过加强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力度,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贾丽飞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论文:新时期经贸合作论文

1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进程

1.1贵州省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贵州省深居内陆,开放程度不高,经济比较落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尤其是2012年国发2号文件的颁布,为贵州省经济的发展与腾飞带来了希望。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进出口额在波动中迅速上升。其中,从进口额来看,1978年贵州的进口额是1360万美元,2012年进口额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24倍,达到了167933万美元;从出口额来看,1978年贵州的出口额是256美元,而2012年则达到了495223万美元,是1978年的1935倍,可见其出口额增长迅速。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在关税减免、贸易补贴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出口增长非常明显,从2010到2012年这三年间,出口额增长率分别达到42.14%、56.01%、64.87%。纵观贵州省近年来的贸易状况,其进出口贸易在波动中快速增长。纵观近年来,贵州省进出口额变化是呈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基数较小,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偏低,进出口货物额不高,使得全省进出口规模较全国其他省份仍然处于落后水平。同时,由于新兴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国际贸易交易不足,相对于广西、云南国际经贸发展状况,贵州进出口贸易比较落后。根据以上分析发现,美国金融风暴,对贵州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贵州省对外贸易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

1.2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状况

贵州省地理位置优越,被誉为西南经济区的东翼,具有西南地区与东盟开展边境贸易、腹地和西南经济区与华中经济区商品集散地及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东盟历来是贵州省进出口的重要地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后,各国相继出台税收减免、产品扶持等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以及资金投入。在贵州与东盟贸易往来中,贵州主要发展和出口初级工业品以及技术含量低的纺织、化工、生物技术、传统中药等行业;同时,贵州对东盟富有吸引力和有比较优势的轮胎、化肥、钢绳、烧碱等产品,以及食品、中药材等的出口量将会有明显的增长。此外,在能源贸易中,贵州与东盟的合作空间比较广阔,相关资料预测显示,贵州在未来的20年间电力市场前景较好,市场广阔。但是贵州的资源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根据上述分析发现,近年来贵州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主要集中于传统药业、农产品以及初级工业品等方面,其市场前景广阔,自身区位优势突出,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是历史所趋、民心所向。

2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关税制度、产品生产技术等的影响,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双边贸易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

由于受传统贸易思想以及劳动力素质偏低,技术匮乏的特征的影响,在贵州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还基本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阶段,所交易的农产品仍是以大米玉米、天然橡胶、鱼产品、木薯、花生、油菜等初级农产品,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同时还有部分农产品相互重叠,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甚至是零附加值,对双边贸易国家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同时,在进出口的工业产品方面,贵州与大部分东盟国家主要发展零部件加工业和矿产资源开采业。因此,这种单纯依靠进出口技术含量低的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品,附加值较低,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质量也尚未达到国际标准,从而使得贵州与东盟贸易发展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

2.2贵州与东盟各国的比较优势利用不充分

贵州的比较区位优势并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原因在于:一是贵州深居内陆、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尤其是于广西、云南这些省份相比较而言,无论是投资还是贸易、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难以与之抗衡,与东盟贸易的发展速度比贵州更快;二是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势力的干涉,这些国家的势力已经严重干涉东盟的经济贸易,并牢牢占据着他们的垄断产业。如在能源产业方面,美国和荷兰的石油公司基本占据着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国家石油和天然气的市场;在电子产品制造业方面,被日本公司牢牢占据和垄断。同时,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跨国公司打着自由贸易区的旗号,在交易中享受着最惠国待遇以及其他的关税优惠政策,不断扩张他国产业,使其国外贸易环境日趋恶化。为此,贵州与东盟各国必须认识到,单纯地进出口金属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难以占据市场,也终将会被竞争对手所取代,所以必须与其他省份相互合作学习,推动高新产业的发展,推进出口产品的转变,成为贵州与东盟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

2.3贵州与东盟双边贸易依存度较低

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而言,开放程度越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越快,贸易的开放程度也就愈高。纵观贵州与东盟近年来的贸易进出口状况,其主要的贸易对象是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而且双边贸易中还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可见双方贸易依赖程度不高。同时,其贸易的规模较广西、云南而言也较小,而且贸易产品单一、优势发挥不充分,使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还很滞后,而且可以说,贵州外向型经济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贵州经济的发展。

3促进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策略

东盟作为贵州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合作伙伴,贵州省商务厅正积极组织和鼓励企业及各贸易进出口单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以及在“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指引下,提高对外开放力度及依存度,进一步促进贵州与东盟双边投资和外贸业务的繁荣发展。

3.1提高贵州与东盟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在贵州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中,主要以进出口初级农产品以及粗加工的工业品,其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因此对促进双边贸易往来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为此,在当前的贵州与东盟贸易中,应该根据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双边贸易环境,充分发挥贵州与东盟的区位优势以及特色产业优势,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一是东盟国家各国贸易发展较贵州而言,比较繁荣,贸易状况比较复杂,应成立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加大对东盟市场的跟踪与调研,保持与东盟各国联系,交流双边的信息咨询服务;二是贵州应该以高新技术产品代替传统的初级农产品以及粗加工的工业品,这些高新技术产品涵盖云计算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电子技术,同时还可以对传统的中医药行业增加技术投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以及新兴产业中的环保业和旅游业等,是贵州出口贸易结构发生转变;三是调整贵州进口结构,贵州省将以往以中品质消费品为主转变为进口先进设备和中品质原材料为主,在进口产品中不再是单纯地进口消费型产品,而是进口生产型商品,在对东盟产品的使用中,提高其产业的技术结构和水平,与东盟保持良好的贸易往来,并把与东盟的对外贸易做大做强。

3.2深度挖掘和充分发挥贵州与东盟贸易优势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东翼,深居大陆内部,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经济发展滞后,人均收入较低。但是,贵州在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中具有诸多区位优势:一是从贵州省的地理区位上来看,被誉为西南经济区的东翼,具有西南地区与东盟开展边境贸易、腹地和西南经济区与华中经济区商品集散地及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为此,在贵州与东盟贸易交流中,应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西南交通咽喉之地理优势,加大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二是贵州省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且总量丰富,有自然资源宝库的美誉,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其中,贵州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874.47万千瓦,能够开发和利用的为1325万千瓦;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仅次于陕西和内蒙,其储量占总储量的5.2%,是西部大开发重要工程“西电东送”的产地之一;由于贵州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所以该省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其中野生植物3800多种,野生动物1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3700余种,这也是贵州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贵州地处横断山脉,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里山清水秀、色彩斑斓、溶洞形状各异,这里珠连璧合、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在未来的贸易合作中,要把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上日程,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将形成广州-桂林-贵阳-昆明-曼谷的一条世界级观光旅游线路。三是贵州还是中国重要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基地之一,技术力量雄厚,为整个贵州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贵州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总的来说,在加强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中,充分发挥双边贸易区位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进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贵州对外贸易竞争力。

3.3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对外依存度

东盟是贵州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也是主要的进出口对象国,在加强双边经贸合作的过程中,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好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和平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与东盟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一是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加快对接。坚持早研究、早谋划、早应对,形成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实施方案,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将对外开放的重点放在东盟,尤其是在“十二五”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其带给双边贸易的机遇。二是东盟降低关税准入。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东盟平均关税为6%,而中国关税为10.4%。因此,贵州可以在充分利用其现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扩大对东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如贵州食品、中药材制成品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等的出口,以适时享受关税减免带来的好处。三是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在贵州与东盟贸易中,按照“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的经贸发展战略,健全关税减免、运输贸易等制度,不断建立健全贸易融资机制,加大重点出口产品的支持力度。此外,在贵州与东盟贸易中,在加大重点贸易扶持力度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以及初级加工产品加工业,在双边贸易中促进其经贸合作,为各自贸易发展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作者:岑剑陈佳湘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经贸论文:对外经贸格局的特点及问题浅议论文

一、我国对外经贸关系格局的特点

(一)地理格局:亚洲国家(地区)占主体的对外经贸关系

我国已与世界所有国家建立了经贸关系。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经贸关系迅速发展。2009年,我国已同世界上2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对外投资目标国达到102个,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对象国达到183个,对外援助对象国(经常性援助)达到123个,并与1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并实施了自由贸易协定,经贸关系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均达到了历史好水平。

亚洲国家(地区)在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是从亚洲起步的。1978年,我国贸易伙伴国仅为40多个,其中,亚洲占16个,对亚洲贸易占外贸总额的49.2%;利用外资主要来源于日本、东盟、香港和澳门,约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70%以上。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集中在伊拉克、埃及、索马里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尚未起步,对外援助主要面向亚洲周边国家和部分非洲国家。2009年,亚洲国家占我国对外货物贸易总额的53.1%,亚洲十国(地区)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63%,亚洲占我国对外投资流量的77.9%(2008年),占我国工程承包总额的51.1%(2008年),占我国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的79.2%(2008年)。从对外开放三十年来发展变化的态势看,我国对外经贸关系正在逐步从亚洲向全球更广泛的区域拓展,但以亚洲国家为主体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

(二)领域格局: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领域各有侧重的经贸关系

1以货物贸易为基础形成的对外经贸关系多方位格局。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格局是从发展双边货物贸易关系开始,逐步形成的。目前,我国货物贸易往来对象遍及全球所有国家(其中包括25个没有外交关系或已经断交的国家)。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贸易规模持续扩大。1978年至2009年,我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扩大至22072.7亿美元,共计增长了105.9倍。

2依托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深化的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利用外资是我国深化与其他国家经贸关系的重要纽带,以发达国家为主体,投资与贸易相互促进成为当前经贸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之一。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前10位投资来源地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0%。1992-2009年,美、日、欧发达国家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虽然没有显著提升,但我国与上述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比重却从35%提高到43.4%,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的更快发展。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来源国(地区)约有190多个。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累计设立外资企业近68万家,实际使用外资9850亿美元,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跨国投资东道国,在国际投资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3依托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迅速发展的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与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结构相比,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对外投资及对外援助等各种形式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均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对象。2008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91%,对外劳务合作的86%,对外投资的93%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对外援助也以“南南合作”为主要特色。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仅促进了东道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进一步密切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1990年至2008年,我国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货物贸易年均增速达到21.4%,与非洲发展中国家贸易年均增速达到28.6%,均高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增速。

(三)产业格局:依托制造业分工合作形成的对外经贸关系

制造业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载体。从贸易角度看,一是货物贸易发展规模大于服务贸易,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22072.7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为2868亿美元,前者相当于后者的7.7倍;二是货物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2009年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82.1%。从投资角度看,一是外商直接投资以制造业为主,2009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占比达到52%;二是对外投资主要体现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下游环节的对外延伸。虽然2008年我国对外投资产业类别中商务服务业的占比达到29.7%,居及时位,但这些领域的投资大多是制造业下游环节的对外延伸。因此,我国当前的对外经贸关系发展主要是以制造业为载体形成的。

产业分工合作是当前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一特点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我国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已经由1981年的5%提升至42%。其中,加工贸易进口主要来源于日本、韩国、东盟和中国台湾,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57.4%,加工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占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61.9%,这一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的对外经贸关系主要体现为美欧发达国家与亚洲周边国家在产业梯次转移过程中形成的多层次的分工合作关系。

(四)发展模式:双多边合作共同推进的对外经贸关系

1世贸组织框架内机制性开放条件下推进多边经贸关系。2001年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经贸关系发展模式从双边框架下的自主选择性开放,转变为多边框架下的规则机制性开放,对我国经贸关系发展规模、水平及经贸关系处理方式等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有利的方面看,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的经贸发展环境更加开放和透明,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2002年至2008年,我国外贸总额从6207.7亿美元增加到25616.3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6.6%,高于1978-2001年的年均14.9%的增长速度。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527亿美元增加到1083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12.8%,高于1979-2001年的年均11.6%的增长速度。大型项目、高技术含量的投资项目显著增加,对外经贸关系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从不利的方面看,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贸易摩擦的数量显著增多,从加入世贸组织前年均22起发展到目前的年均82起。据世贸组织统计,自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成员方反倾销立案中涉及中国产品的调查案件占总数的七分之一左右,且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反倾销案件针对中国。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中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占总数的35%和71%。中国已连续十四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三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2009年1至8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0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3起,特保7起),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贸易摩擦的增多对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2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下更为紧密的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关系。自2002年中国签署《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我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形成了新的推进机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目前,我国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并实施了自由贸易协定,加快了双边和区域合作进程的发展。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加快了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关税减让和领域开放进程,提高了领域开放程度,对发展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中国一东盟自贸区为例,2002年以来,我国与东盟各国货物贸易年均增长率达到27.1%,高于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年均17.4%的增长水平。中国与东盟的相互投资也取得了较快增长,2009年,东盟主要国家对我国的投资额达到43亿美元。2008年,我国对东盟各国的投资额达到24.84亿美元。东盟在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以货物贸易为例,我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额占我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以前的8.2%提高至9.1%,在亚洲国家(地区)中的地位从第四位提高到第二位。我国的对外经贸关系格局呈现出“多边框架下推进与区域、双边框架下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局面。

二、我国对外经贸关系格局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平衡”的经贸关系格局

1地理分布不平衡的经贸关系格局。目前,我国经贸关系格局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地理失衡现象,贸易与投资的主要合作伙伴集中于少数国家。从货物贸易领域看,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前十大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印度及俄罗斯,与十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6.4%。从服务贸易领域看,也存在着贸易伙伴集中度较高的现象。2009年,我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依次为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与该五大伙伴之间的服务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68%。从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看,截至2008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源中,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美国和中国台湾省居前五位,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68.1%。从对外投资发展看,截至2008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排名居前五位的分别为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占我国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83.4%。综合比较,美国、日本、东盟、欧盟在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高度失衡的经贸关系格局将增加我国对外经贸合作发展的风险。

2领域分布不平衡的经贸关系格局。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而在世界投资格局中的影响力则相对较弱,表明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领域格局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从货物贸易发展看,2009年我国占世界贸易比重达9%,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其中,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及时大出口国,进口则仅次于美国、德国,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从服务贸易发展看,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已经达到3060.3亿美元。其中,出口1471.1亿美元,进口1589.2亿美元,分别增长了66、57.8及82.6倍。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位也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及进口在世界的排名已升至第五位。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看,2008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全球FDI流量的6.4%,截至2008年底,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6.6%。从对外投资流量和存量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占比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仅占全球的3%,而对外直接投资年末存量的占比仅为1.1%。由此可见,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以货物贸易为主的不均衡现象是十分显著的。这种领域分布的不均衡使我国在处理对外经贸关系和应对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方面的灵活性大大降低。

3贸易收支不平衡的经贸关系格局。这主要表现在货物贸易领域,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额不断增加,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额已达1960.7亿美元;另一方面,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集中在美、欧等发达国家,而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韩国和日本。尽管贸易收支状况并不代表国际贸易竞争力和各国实际获益情况,但美、欧发达国家动辄以顺差问题作为其挥动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干涉人民币汇率问题等行为的口实,这不利于我国处理与美、欧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也不利于我国对外经贸全局的健康发展。

(二)“低层次”的经贸关系格局

1加工贸易方式占据半壁江山,产业分工层次较低的对外经贸关系。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2%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完成的。其中,由外资企业完成的加工贸易总额近80%.这表明我国利用外资的较大部分也是以加工贸易为载体实现的。由于大部分加工贸易是以OEM为主要方式,附加值低,加工贸易企业利润率一般在5%左右,大部分处于价值链分工地位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即使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所占比重也达到81.5%(2009年),这些都表明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产业分工格局仍处于较低水平。

2关键设备和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贸易竞争力水平较低的对外经贸关系。从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看,我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达到94.5%,但同时,关键设备和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我国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的对外依存度达到85%,高端核心芯片与电子元器件99%依靠进口,石油化工装备的80%、数控车床的70%,光纤制造设备的依赖进口。这说明,虽然我国经贸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已居世界经验丰富地位,但在对外经贸关系格局中,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中,我国的贸易竞争力仍处于较低地位。

3以价格、资源、环境成本为主要竞争手段,综合收益水平低的经贸关系格局。作为全球第二贸易大国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但现有对外经贸关系格局主要是依靠低价格的成本竞争力,并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成本代价形成的。因此,是低收益水平的经贸关系格局。以出口产品价格来看,我国主要商品的出口价格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很大差距。这说明现有经贸关系格局的扩张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不利于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从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看,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我国,在促进我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当前经贸关系格局具有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是综合收益水平较低的发展格局。

(三)“被动型”的经贸关系格局

1外资企业为主体的被动型贸易关系格局。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外资企业完成的贸易额已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5.2%。其中,外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5.9%,进口占进口总额的54.2%。由于形成了对外资企业、加工贸易方式的高度依赖,使得外资企业成为左右进出口货物流向和引导外贸关系格局的主要力量,而广大内资企业长期缺乏自主营销渠道和国际化发展经验,市场格局的拓展受制于人,现有经贸关系格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动形成的。

2“引进来”多于“走出去”的被动型投资关系格局。我国对外投资起步较晚,相对而言,“引进来”的发展规模、速度均大大超过“走出去”。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经贸关系的发展,特别是投资关系的发展更多地是以我国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为主要形式。尽管我国制定并多次修订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各级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大多制定了明确的发展定位,但从“被动型引资”向“主动型选资”的转变仅是近年来在部分沿海地区才有体现,而目前绝大多数地方的利用外资仍以被动型接受为主。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虽有较快发展,但主动配置国际资源的能力仍比较弱。因此,投资关系格局总体上仍处于被动状态。

3缺乏明晰战略的区域合作关系格局。近年来,我国与有关国家自由贸易区谈判的进程大大加快,对提升和深化我国对外经贸合作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我国现行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并无清晰的布局,已经达成协定的国家在我国与该区域经贸关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显著,自贸区协定签署的进程更多地取决于双方合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对方国家的积极性),及协定对双方市场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因此,这样形成的区域合作关系格局也带有被动型的色彩,不利于我国优化经贸关系格局,提升经贸合作水平。

我国经贸关系格局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与我国开放战略相互作用形成的,既是国际经贸关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经贸关系发展的缩影。在努力提高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国别及区域经贸关系战略,才能根本改变当前不平衡、低层次、被动型的经贸关系格局。

经贸论文:探究对外经贸现状格局及应对策略论文

一、我国对外经贸关系格局的特点

(一)地理格局:亚洲国家(地区)占主体的对外经贸关系

我国已与世界所有国家建立了经贸关系。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经贸关系迅速发展。2009年,我国已同世界上2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对外投资目标国达到102个,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对象国达到183个,对外援助对象国(经常性援助)达到123个,并与1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并实施了自由贸易协定,经贸关系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均达到了历史好水平。

亚洲国家(地区)在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是从亚洲起步的。1978年,我国贸易伙伴国仅为40多个,其中,亚洲占16个,对亚洲贸易占外贸总额的49.2%;利用外资主要来源于日本、东盟、香港和澳门,约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70%以上。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集中在伊拉克、埃及、索马里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尚未起步,对外援助主要面向亚洲周边国家和部分非洲国家。2009年,亚洲国家占我国对外货物贸易总额的53.1%,亚洲十国(地区)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63%,亚洲占我国对外投资流量的77.9%(2008年),占我国工程承包总额的51.1%(2008年),占我国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的79.2%(2008年)。从对外开放三十年来发展变化的态势看,我国对外经贸关系正在逐步从亚洲向全球更广泛的区域拓展,但以亚洲国家为主体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

(二)领域格局: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领域各有侧重的经贸关系

1以货物贸易为基础形成的对外经贸关系多方位格局。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格局是从发展双边货物贸易关系开始,逐步形成的。目前,我国货物贸易往来对象遍及全球所有国家(其中包括25个没有外交关系或已经断交的国家)。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贸易规模持续扩大。1978年至2009年,我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扩大至22072.7亿美元,共计增长了105.9倍。

2依托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深化的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利用外资是我国深化与其他国家经贸关系的重要纽带,以发达国家为主体,投资与贸易相互促进成为当前经贸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之一。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前10位投资来源地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0%。1992-2009年,美、日、欧发达国家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虽然没有显著提升,但我国与上述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比重却从35%提高到43.4%,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的更快发展。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来源国(地区)约有190多个。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累计设立外资企业近68万家,实际使用外资9850亿美元,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跨国投资东道国,在国际投资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3依托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迅速发展的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与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结构相比,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对外投资及对外援助等各种形式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均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对象。2008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91%,对外劳务合作的86%,对外投资的93%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对外援助也以“南南合作”为主要特色。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仅促进了东道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进一步密切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1990年至2008年,我国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货物贸易年均增速达到21.4%,与非洲发展中国家贸易年均增速达到28.6%,均高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增速。

(三)产业格局:依托制造业分工合作形成的对外经贸关系

制造业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载体。从贸易角度看,一是货物贸易发展规模大于服务贸易,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22072.7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为2868亿美元,前者相当于后者的7.7倍;二是货物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2009年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82.1%。从投资角度看,一是外商直接投资以制造业为主,2009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占比达到52%;二是对外投资主要体现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下游环节的对外延伸。虽然2008年我国对外投资产业类别中商务服务业的占比达到29.7%,居及时位,但这些领域的投资大多是制造业下游环节的对外延伸。因此,我国当前的对外经贸关系发展主要是以制造业为载体形成的。

产业分工合作是当前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一特点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我国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已经由1981年的5%提升至42%。其中,加工贸易进口主要来源于日本、韩国、东盟和中国台湾,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57.4%,加工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占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61.9%,这一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的对外经贸关系主要体现为美欧发达国家与亚洲周边国家在产业梯次转移过程中形成的多层次的分工合作关系。

(四)发展模式:双多边合作共同推进的对外经贸关系

1世贸组织框架内机制性开放条件下推进多边经贸关系。2001年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经贸关系发展模式从双边框架下的自主选择性开放,转变为多边框架下的规则机制性开放,对我国经贸关系发展规模、水平及经贸关系处理方式等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有利的方面看,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的经贸发展环境更加开放和透明,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2002年至2008年,我国外贸总额从6207.7亿美元增加到25616.3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6.6%,高于1978-2001年的年均14.9%的增长速度。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527亿美元增加到1083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12.8%,高于1979-2001年的年均11.6%的增长速度。大型项目、高技术含量的投资项目显著增加,对外经贸关系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从不利的方面看,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贸易摩擦的数量显著增多,从加入世贸组织前年均22起发展到目前的年均82起。据世贸组织统计,自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成员方反倾销立案中涉及中国产品的调查案件占总数的七分之一左右,且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反倾销案件针对中国。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中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占总数的35%和71%。中国已连续十四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三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2009年1至8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0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3起,特保7起),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贸易摩擦的增多对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下更为紧密的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关系。自2002年中国签署《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我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形成了新的推进机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目前,我国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并实施了自由贸易协定,加快了双边和区域合作进程的发展。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加快了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关税减让和领域开放进程,提高了领域开放程度,对发展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中国一东盟自贸区为例,2002年以来,我国与东盟各国货物贸易年均增长率达到27.1%,高于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年均17.4%的增长水平。中国与东盟的相互投资也取得了较快增长,2009年,东盟主要国家对我国的投资额达到43亿美元。2008年,我国对东盟各国的投资额达到24.84亿美元。东盟在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以货物贸易为例,我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额占我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以前的8.2%提高至9.1%,在亚洲国家(地区)中的地位从第四位提高到第二位。我国的对外经贸关系格局呈现出“多边框架下推进与区域、双边框架下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局面。

二、我国对外经贸关系格局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平衡”的经贸关系格局

1地理分布不平衡的经贸关系格局。目前,我国经贸关系格局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地理失衡现象,贸易与投资的主要合作伙伴集中于少数国家。从货物贸易领域看,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前十大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印度及俄罗斯,与十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6.4%。从服务贸易领域看,也存在着贸易伙伴集中度较高的现象。2009年,我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依次为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与该五大伙伴之间的服务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68%。从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看,截至2008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源中,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美国和中国台湾省居前五位,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68.1%。从对外投资发展看,截至2008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排名居前五位的分别为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占我国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83.4%。综合比较,美国、日本、东盟、欧盟在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高度失衡的经贸关系格局将增加我国对外经贸合作发展的风险。

2领域分布不平衡的经贸关系格局。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而在世界投资格局中的影响力则相对较弱,表明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领域格局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从货物贸易发展看,2009年我国占世界贸易比重达9%,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其中,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及时大出口国,进口则仅次于美国、德国,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从服务贸易发展看,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已经达到3060.3亿美元。其中,出口1471.1亿美元,进口1589.2亿美元,分别增长了66、57.8及82.6倍。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位也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及进口在世界的排名已升至第五位。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看,2008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全球FDI流量的6.4%,截至2008年底,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6.6%。从对外投资流量和存量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占比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仅占全球的3%,而对外直接投资年末存量的占比仅为1.1%。由此可见,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以货物贸易为主的不均衡现象是十分显著的。这种领域分布的不均衡使我国在处理对外经贸关系和应对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方面的灵活性大大降低。

3贸易收支不平衡的经贸关系格局。这主要表现在货物贸易领域,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额不断增加,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额已达1960.7亿美元;另一方面,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集中在美、欧等发达国家,而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韩国和日本。尽管贸易收支状况并不代表国际贸易竞争力和各国实际获益情况,但美、欧发达国家动辄以顺差问题作为其挥动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干涉人民币汇率问题等行为的口实,这不利于我国处理与美、欧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也不利于我国对外经贸全局的健康发展。

(二)“低层次”的经贸关系格局

1加工贸易方式占据半壁江山,产业分工层次较低的对外经贸关系。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2%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完成的。其中,由外资企业完成的加工贸易总额近80%.这表明我国利用外资的较大部分也是以加工贸易为载体实现的。由于大部分加工贸易是以OEM为主要方式,附加值低,加工贸易企业利润率一般在5%左右,大部分处于价值链分工地位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即使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所占比重也达到81.5%(2009年),这些都表明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产业分工格局仍处于较低水平。

2关键设备和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贸易竞争力水平较低的对外经贸关系。从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看,我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达到94.5%,但同时,关键设备和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我国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的对外依存度达到85%,高端核心芯片与电子元器件99%依靠进口,石油化工装备的80%、数控车床的70%,光纤制造设备的依赖进口。这说明,虽然我国经贸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已居世界经验丰富地位,但在对外经贸关系格局中,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中,我国的贸易竞争力仍处于较低地位。

3以价格、资源、环境成本为主要竞争手段,综合收益水平低的经贸关系格局。作为全球第二贸易大国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但现有对外经贸关系格局主要是依靠低价格的成本竞争力,并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成本代价形成的。因此,是低收益水平的经贸关系格局。以出口产品价格来看,我国主要商品的出口价格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很大差距。这说明现有经贸关系格局的扩张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不利于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从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看,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我国,在促进我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当前经贸关系格局具有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是综合收益水平较低的发展格局。

(三)“被动型”的经贸关系格局

1外资企业为主体的被动型贸易关系格局。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外资企业完成的贸易额已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5.2%。其中,外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5.9%,进口占进口总额的54.2%。由于形成了对外资企业、加工贸易方式的高度依赖,使得外资企业成为左右进出口货物流向和引导外贸关系格局的主要力量,而广大内资企业长期缺乏自主营销渠道和国际化发展经验,市场格局的拓展受制于人,现有经贸关系格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动形成的。

2“引进来”多于“走出去”的被动型投资关系格局。我国对外投资起步较晚,相对而言,“引进来”的发展规模、速度均大大超过“走出去”。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经贸关系的发展,特别是投资关系的发展更多地是以我国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为主要形式。尽管我国制定并多次修订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各级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大多制定了明确的发展定位,但从“被动型引资”向“主动型选资”的转变仅是近年来在部分沿海地区才有体现,而目前绝大多数地方的利用外资仍以被动型接受为主。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虽有较快发展,但主动配置国际资源的能力仍比较弱。因此,投资关系格局总体上仍处于被动状态。

3缺乏明晰战略的区域合作关系格局。近年来,我国与有关国家自由贸易区谈判的进程大大加快,对提升和深化我国对外经贸合作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我国现行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并无清晰的布局,已经达成协定的国家在我国与该区域经贸关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显著,自贸区协定签署的进程更多地取决于双方合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对方国家的积极性),及协定对双方市场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因此,这样形成的区域合作关系格局也带有被动型的色彩,不利于我国优化经贸关系格局,提升经贸合作水平。

我国经贸关系格局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与我国开放战略相互作用形成的,既是国际经贸关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经贸关系发展的缩影。在努力提高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国别及区域经贸关系战略,才能根本改变当前不平衡、低层次、被动型的经贸关系格局。

经贸论文:防范对外经贸活动外汇风险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物流企业外汇风险及表现;我国物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现状;我国物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物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一些国家货币汇率经常动荡不定,国际金融市场变幻莫测、折算风险经常被称为会计风险或转换风险、翻译风险、外汇风险在我国物流企业涉外业务中主要表现为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中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外汇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体系、外汇交易币种和风险防范方法不够丰富、提高外汇风险意识、选择好合同计价货币、以远期外汇交易弥补风险、物流企业成立专门外汇风险管理委员会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活跃和拓展,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无时无刻不与外汇风险挂钩,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好外汇风险对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物流企业外汇风险及表现,并对我国物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我国物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随着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作业的范围已经跨越了世界各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企业,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活跃和拓展,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无时无刻不与外汇风险挂钩,物流企业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等都涉及多种货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很大。如何防范企业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外汇风险,不仅关系到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特别是我国2007年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改革,我国物流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大幅度放大,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好外汇风险对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物流企业外汇风险及表现

物流企业外汇风险是指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与营运等活动中,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债权、权益)与负债(债务、义务)因未预料的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价值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外汇风险可能具有两种结果,或是获得利益;或是遭受损失(Loss)。目前,一些国家货币汇率经常动荡不定,国际金融市场变幻莫测,外汇风险对持有外汇物流企业来讲已成为重要问题。

1.交易风险。即由于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应收资产与应付债务价值变化的风险。它包括:一是以延期付款为条件进出口的物流劳务,在货物已发运或劳务提供后,而物流劳务费尚未收支这一期间,外汇汇率变化所发生的风险;二是以外币计价物流企业信贷活动,包括向外投资和向外筹资或对外债务,如遇投资本息收入的外币汇率下降,投资的实际收益就会下降,使对外投资者蒙受损失。

2.折算风险。折算风险经常被称为会计风险或转换风险、翻译风险。它是指以外币度量的物流企业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损益都需要按一定的汇率折算为物流企业母公司所在国的货币表示。折算风险会影响企业在股东和社会公众面前的形象,甚至可能会招致企业利润下降和股价下跌。

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也称为经济风险,是指物流企业由于预料之外的汇率变动引起企业产量、成本和价格的变动,使得企业收益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变化的潜在性风险。由于经济风险取决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预测汇率变动方向的能力,所以,经济风险取决于经济分析,带有很大主观性。

二、我国物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1.外汇风险在我国物流企业涉外业务中主要表现为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

对于我国大多数涉外物流企业来说,由于经营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它们面临的外汇风险主要来自于进口付汇、出口收汇,当企业在这些背景下产生了净外币头寸时,由于有关汇率可能发生变动,将使企业直接面临外汇交易风险。同时,我国物流企业出口的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占有较高的比例,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汇率的变动对于产品的需求有较大影响,对于物流企业企业而言就意味着面临着汇率的经济风险。

2.中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外汇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双向流动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物流企业外汇业务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物流头寸于外汇风险之中,加之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动频繁剧烈,外汇风险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但事实上,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由于从事国际业务时间不长,普遍缺乏外汇风险意识。企业对于国际经济交往中所面临的可能的外汇风险暴露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抱着侥幸的心理消极应对,对汇率风险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由于外汇风险管理业务部门在企业经营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增加了公司运营的成本而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企业难以看到汇率风险管理所体现的价值,从而忽视外汇风险管理对于物流企业从事国际业务的必要性。

3.外汇交易币种和风险防范方法不够丰富

目前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币种仅限于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港币和日元四种货币。且外汇市场上提供企业进行外汇风险避险的产品也十分匾乏。除四大国有银行可以向客户提供一年期以内远期交易外,具有保值性质的外汇期货、期权和掉期等衍生产品交易要么尚未开展,要么市场规模过小而难以满足企业进行外汇风险套期保值的需要。

目前国内银行对外汇风险管理的产品还处于开发或刚起步阶段,有的还是空白,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人民币利率还远远没有形成一个有效地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而非市场化的利率不可能给出外汇衍生产品的合理定价,从而限制了较为复杂的外汇衍生产品的设计和推广。显然,过于单一的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和风险防范手段,限制了我国物流企业对套期保值手段的选择,进而影响了对外汇风险的有效管理。

三、我国物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对策

物流企业选择什么币种进行计价结算、选择哪国的贸易伙伴、是否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套期保值、怎样管理其资产负债、如何进行国际结算,这一系列的日常活动都在汇率变动一定的情况下对外汇风险产生影响,使外汇风险的影响结果截然不同,因此,我国物流企业要管理好外汇风险,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外汇风险意识

对于任何一个物流企业,只要有外汇的收支,外汇风险就会客观存在。而风险的大小最终取决于风险暴露头寸及国际外汇市场的变化,没有风险的外汇收支是不存在的。但如果能够正视风险的存在,采用合适的方法,外汇风险并不是不可以化解的。对我国物流企业而言,随着企业的发展,外汇风险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其日常经营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外汇风险防范管理,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公司的高层决策与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企业的外汇风险防范列为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日程,而不是消极应对。谨慎对待外汇风险,以化解风险而不是投机作为风险管理的目标。

2.选择好合同计价货币

在对外贸易和资本借贷等经济交易中,交易双方的签约日期同结算或清偿日期总是存在一个时间差,在汇率不断变动而且软硬币经常更替的情况下,选择何种货币作为签订合同时的计价货币或计价清偿货币,往往成为交易双方谈判时争论的焦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交易主体是否承担汇率风险的问题。首先是尽量采用本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这样就避免了货币的兑换问题,也就不存在汇率风险。其次是物流劳务收入结算是时争取选用币值稳定、坚挺的“硬币”;而物流劳务支出争取选用币值疲软的“软币”。

3.以远期外汇交易弥补风险

通过预先决定汇率和金额的远期交易是一种最直接的弥补风险手段。假定物流企业,预定在三个月后收进以美元计价的物流劳务款,可与银行预先约定在三个月后卖出美元。当美元资金一入账就进行交割,也就是以约定的汇率将美元卖给银行,换成人民币,这样通过远期外汇交易对可能产生的交易结算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4.物流企业成立专门外汇风险管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高层决策人员及专业的金融和财务人员组成,统一对全公司的外汇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该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以外汇分析为主,针对外汇市场的走势及公司内部的外汇收支情况,寻找发现外汇风险,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外汇风险限额,参考专家、外汇指定银行的意见制定相应的外汇风险管理方案。除了制定和执行风险防范措施,外汇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完善的风险报告和财务报告机制,建立有效的外汇风险评价体系,以月或季度为期,定期向公司管理层报告外汇风险管理的情况。不仅如此,管理层的意见和指导方针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意见也应及时地反馈给货币委员会组织。完善的报告机制不仅有利于外汇风险管理委员会改进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外汇风险管理取得良好的绩效。

经贸论文:外贸合同规范国际经贸良性运作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外贸合同概述;外贸订立中存在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国际经贸商务发展迅速、国际货物买卖正是以这种合同为中心进行的、构成一项有效的外贸合同的必备条件有几方面、争取合同文本的起草、起草合同的文本,需要做许多工作,这可以同谈判的准备工作结合起来、注重外贸合同的中英文翻译、合同一般都采用中英两种语言文字写成,而且两种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翻译过程中,尽量使用确切的法律名词、术语和用词、各种贸易术语慎重使用、外贸企业必须建立高效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合同管理、将进出口合同中的一系列问题统一由监督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等,具体请详见。

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国际经贸商务发展迅速,并且面临不少挑战。作为法律文件的外贸合同也将在规范国际经贸运作,促进国际经贸发展,防范国际支付风险,巩固国际经贸成果等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外贸合同订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外贸合同概述

外贸合同是买卖双方通过磋商就某项或某些商品在国际间的买卖问题取得一致的意见而达成的书面协议,是外贸文件中最常见的形式。国际货物买卖正是以这种合同为中心进行的。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都应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倘若发生不属于不可抗力或其他免责范围内的不符合同规定的行为或不行为,就构成违约,违约方就应赔偿对方因此而造成的失。如违约方不赔偿或不按对方的实际损失进行赔偿,对方就有权视不同情况采取合理措施以取得法律保护。

一般而言,构成一项有效的外贸合同的必备条件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是买卖双方当事人应具有法律行为的资格和能力;其二是国际贸易合同是买卖双方的法律行为,不是单方面的行为,所以,必须双方当事人表示意思一致,这种合同才能成立;其三是国际贸易合同是商务合同,是有偿的交换;其四是合同的标的和内容必须合法;其五是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审批手续。

二、外贸订立中存在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争取合同文本的起草

当买卖双方就交易的条款经过频繁的磋商与函电、电邮往来,达成一致意见后,就进入合同签约阶段,于是有了合同由谁起草的问题。一般来说,合同文本由谁起草,谁就容易掌握主动。因为口头洽商的内容要形成文字有一个过程,有时仅仅是一字之差,意思则有很大区别。合同起草的一方在合同拟写过程中,可以根据双方协商的内容,认真考虑写入合同中的每一条款,斟酌选用对自己有利的措辞,安排条款的顺序或解释有关条款。而对方即使认真审议了合同中的各项条款,但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对词意的理解也会不同,很难避免不出漏洞。所以应重视合同文本的起草,尽量争取起草合同文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要与对方共同起草合同文本。起草合同的文本,需要做许多工作,这可以同谈判的准备工作结合起来。

2.注重外贸合同的中英文翻译

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业务中,合同一般都采用中英两种语言文字写成,而且两种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因此,在实际业务中,经常需要对合同条款进行翻译。一般认为,涉外合同的翻译需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忠于原文。即译文要忠实再现原文的涵义,不能有任何的违反和疏漏,尤其对合同的前文(Premble),及本文(body)中的具体条款(specificconditions)和有效期限(duration)的翻译要特别慎重。具体来讲,对于价格条款、数量、单价等重要数据万万不可以译错,否则很可能会因小的疏错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二,符合国际贸易惯例。一个合同的当事人对于对方国家的习惯解释,往往不甚了解,常会引起当事人之间的误解、争议和诉讼。为此,一些国际组织制定了在国际上已被广泛采用的规则,形成了一般的国际贸易惯例,最典型的就是贸易术语。而英语合同的格式、条款、用词和符号等也都应该按照该行业的国际贸易惯例翻译,力争做到对合同的翻译符合国际贸易惯例。其三尽量使用规范的法律用语。由于依法成立的合同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起草合同的业务人士习惯使用法律术语,以显示其、规范、威严的特色。因此,翻译过程中,尽量使用确切的法律名词、术语和用词,使译文而不含糊,严谨而无漏洞。

3.各种贸易术语慎重使用

在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贸易术语是FOB,CFR和CIF。这三种贸易术语有许多相同之处,如风险都是货物在装运港有效越过船舷时由卖方转移给买方;交货地点都在装运港船上;三者都属干象征性交货,即卖方凭单履行文货,买方凭单履行付欺,只要卖方提供正确、齐全的符合合同规定的单据,买方就要服行付款义务而不管货物。但在实际业务中,三种贸易术语对买卖双方所承担的风险又有所不同。

4.外贸企业必须建立高效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合同管理

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涉及的面广、线长、环节多、风险大,公司内部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合同管理。从交易磋商前的资信调查、合同的订立到合同的执行以及在途货物状况、货款收付情况进行监控。对出口合同,应做到货物发运后,及时制单结汇,随时跟踪货物情况,一旦发现应收未收的情况,应尽早查明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争取做到早发运,早收汇,加速资金周转;对进口合同,应做到及时掌握船货的动态,特别是已支付货款的情况下,更应密切注愈,做到货款付出后,能安全顺利收货。目前我国一些外贸企业存在外销、制单、结汇脱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高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将进出口合同中的一系列问题统一由监督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另外这种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脱节现象也可通过必要的改革措施,由外销人员一手完成,加上监督机构的必要监控,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作为高素质的涉外人员,应从货源、客户到运输、结汇等等都应兼顾,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一人负责到底,避免出了问题后各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同时也促使外销人员不断地提离自身的业务素质,保障进出口合同的展约率

经贸论文:中日经贸友好来往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友好贸易”出现的背景;“友好贸易”的发韧与发展;“友好贸易”的政治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国政府提出了“政治三原则”和“政经不可分原则”、苏关系的恶化,中国的对外贸易重心也势必要作调整、中日贸易如果能够迅速恢复起来,对两国人民都有好处、中日贸易三原则及“友好贸易”的具体实施问题、日本日中贸易促进会、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就成了友好企业的选定团体、思想是战胜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友好贸易”活动当然也就不只限于贸易本身、“友好贸易”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日之间有一段特殊的贸易—“友好贸易”往来。它形成于日本内阁更迭、中苏关系恶化之际。在政治原则,贸易原则,政经不可分原则的基础上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到了“”期间,其“政治化”色彩愈加浓烈。

关键词:“友好贸易”;中日关系;“政治化”

从新中国成立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0年时间里,中日关系的发展一波三折,经贸往来也起伏不定。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国经贸关系中史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友好贸易”,并逐渐成为整个60年代中日贸易的主要方式。本文试对“友好贸易”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在中日经贸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点简单的评述。

一、“友好贸易”出现的背景

50年代后期,日本岸信介政府一味地追随美国,顽固地坚持反共反华政策,致使中日经贸关系基本处于中断状态,其他领域的交流也大体中断。为了改变自“长崎国旗事件”Ci7以来中日关系的僵局,引导中日关系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政治三原则”和“政经不可分原则”。Cz7但是,这些原则提出来以后,岸信介政府并未改变其错误的对华政策,而是顽固地坚持原有的立场。这就促使中国政府意识到,只要岸信介政府不垮台,中日关系就难以改善。岸信介的倒行逆施,不但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谴责,也引起了日本广大国民的不满。1958年以后,日本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日美安全条约、争取恢复日中邦交的群众运动。可是,岸信介政府对此置若周闻,仍于196。年6月23日与美国交换了新日美安全条约和新行政协定的批准书。7月15日,岸信介内阁在一片反对声中下台。

7月19日,池田内阁一成立,就面临如何对待中日关系的问题。组阁的当天,他就表示:“对中共的政策未必要采取与美国相同的态度。”他还声明,要在对中国采取静观政策的同时,“现在就可以搞文化、经济交流”,对此他将“尽力去做”。(3J池田政府的对华政策出现了松动的迹象,对发展中日经贸关系也表现出了较为积极的态度。面对日本政局的变化,中国方面在对池田政府的对华政策进行观察的同时,也认为在此日本政局转换之际,为使已几乎中断的中日民间交流得以恢复并发展,最终实现中日邦交的正常化,有必要对对日政策作出适当的调整。

与此同时,由于苏联领导集团坚持大国沙文主义,在中苏共建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等有损中国主权问题上未使中国就范之后,不断采取恶化两国关系的举动,致使中苏两党5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些理论分歧,进一步演化为两国关系的疏远。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决定召回苏联在华专家,并且不等中国答复,就将专家撤走,随后又撕毁合同,停止对中国重要设备的供应。苏联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和损失。由于建国初期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对外贸易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主要对象。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的对外贸易重心也势必要作调整,而且此时中国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对外贸易途径,中国开始把对外贸易的眼光更多地转向社会主义国家之外。

针对池田上台之际要扩大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示,中国决定将业已倒退的中日经贸关系重新拉向前进。在池田组阁不久,中国政府就适时地提出了“贸易三原则”01960年8月19日,日本日中贸易促进会理事长铃木一雄应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廖承志的邀请,来华考察经济。8月27日,会见了铃木。谈话中,指出:过去中日双方曾搞过民间团体协定,想通过民间协定来发展两国的贸易,经过岸信介政府这一段时间,证明这种做法行不通,原因在于岸信介政府对民间协定不仅不采取承认、保护的态度,保障民间协定的实施,而且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加以破坏。中国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只好将中日贸易往来停了三年多。根据中日两国人民的愿望,中日贸易如果能够迅速恢复起来,对两国人民都有好处,但池田政府的态度的究竟怎样,中国还要看一看。因此,“我们现在提出贸易三原则,就是,一、政府协定;二、民间合同;三、个别照顾’。对于这三项原则,还逐一作了说明。特别是在谈到民间合同时,表示,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签订两国民间贸易的合同。政府协定总的来说,要在两国正常关系恢复以后才能做到,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协定一时还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但这并不等于中日之间不可以做买卖,只要日本的某个企业同中国的某个公司双方表示友好,又根据双方的需要,就可谈判签订合同,做一笔定期的生意,如果合同履行得好,双方关系也好,也可以把短期合同变成比较长期的合同。这个谈话,实际上为随后启动的“友好贸易”定下了基调。

这年9月10日,接见了日本社会党拥护宪法特别委员会委员长穗积七郎和日中友协常任理事吉田法晴、长谷川敏三等,并将8月27日的谈话记录交给了他们。9月12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主席雷任民同穗积七郎等人就中日贸易三原则及“友好贸易”的具体实施问题进行会谈,并对几个重要问题达成了共识:一、关于新的民间贸易协定何时开始,中方表示,日本方面何时选定了友好商社和友好企业,并介绍给中国,这种新的贸易方式就可以起步。二、关于支付方式,中方提出每一项贸易都用开信用证的方法,至于输出方面,是中国先输出还是日本先输出,由日方考虑,但基本上维持输出输入平衡。三、今后的贸易中断问题,除一了业务方面的原因外,中方还提出一项政治条件,即日方如果违反中日贸易原则,采取敌视中国而非友好的态度,中方则有权取消与之订立的契约和合同。四、友好标准,中方提出,只要拥有对中国友好的愿望就可以,至于表现的方式,则不一定要求统一。Cs7这次会谈,解决了启动友好贸易的许多细节问题。

二、“友好贸易”的发韧与发展

中方提出中日贸易三原则时,日本一些企业对“友好”、“照顾”这样的提法表示不理解,认为买卖就是买卖,不用讲这一套。不过,许多日本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中国方面提出贸易三原则为前提,重开中日贸易十分欢迎,表示愿在政治三原则、贸易三原则和政经不可分原则之下,与中国恢复和发展贸易。于是,新中国对外贸易史上一种特殊的、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贸易方式—“友好贸易”趁势出现,成为60年代中国对日贸易的两种主要方式之一(另一种为随后产生的“备忘录贸易”,即LT贸易)。

所谓“友好贸易”,顾名思义,与中国有关公司进行贸易的日本企业,必须是对中国友好的企业。但是,对于友好企业的选定,中国方面并没有打算由自己确定。中方负责“友好贸易”的组织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它将友好商社的选择权委托给对中国友好的日本贸易团体和友好人士。这样,日本日中贸易促进会、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就成了友好企业的选定团体。由它们将其认定的友好商社和友好企业向中国国际贸促会推荐,经过中国国际贸促会认可后,这些友好商社和友好企业就可以直接同中国的贸易公司联系,进行商贸洽谈,签订民间合同。

1960年11月4日旧本日中贸易促进协会开始介绍17家商社给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作为民间个别贸易商社。11月5日,在中国签订了重开中日贸易的及时号合同,“友好贸易”开始启动。1961年2月,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山本熊一率领日本经济友好访华代表团来到北京,受到中国有关方面的热烈欢迎。2月18日,雷任民在会见代表团时解释说,友好商社即是不敌视中国的商社,不在于公司规模大小。4月15日,中国春季广州交易会开幕,共有38家日本友好商社首次应邀参加商贸洽谈。交易会期间,日本友好商社和中国有关公司签订了340。万英镑的贸易合同。在同年的秋季广交会上,又有45家日本商社参加,并与中国相关公司签订了1800万美元的合同。这两次合同虽然数目都不是很大,但它与1959年和1960年的中日贸易相比,仍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据中国外贸部统计,1960年的中日贸易总额仅为10万美元,而且全为中国进口。

友好商社在政治上的特点是积极主张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明确表示支持中国提出的政治三原则、贸易三原则以及政经不可分原则。对这些原则的态度及它们在日美安全条约斗争中的立场,是中国方面衡量其是否可以参加“友好贸易”的主要标准。应该看到,“友好贸易”既是中国政府为打开被岸信介堵塞的中日贸易渠道而采取的灵活变通措施,又是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友好贸易”的产生表明,中国一方面重视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坚持政治与经济不可分离的立场。这在当时池田政府没有明确表示要改善中日政治关系的情况下,“友好贸易”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突破中日关系冰期的举措,它虽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对于改善50年代中期以来一度萎缩乃至几乎断绝的经贸关系,以及处于僵持状态的中日政治关系所起的作用,仍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友好贸易”经过一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1962年12月,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主席南汉哀的邀请,日本日中贸易促进会理事长铃木一雄、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宿谷荣一和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关西本部专务理事木村一三来中国访间,并就进一步发展中日友好贸易问题同中国国际贸促会进行商谈,双方在有关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12月27日,双方正式签订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日中贸易促进会、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关西本部议定书》及附属备忘录,该议定书又称《友好贸易议定书》。

《议定书》充分肯定中日贸易三原则提出以来,“中日两国人民间的友好贸易,在两国人民间的积极支持下,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起了重要作用”川。双方一致确定,要以政治三原则、贸易三原则和政经不可分原则为基础,继续为“友好贸易”的发展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而共同努力。《议定书》对“友好贸易”这种方式作了充分肯定,认为它是“中日民间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并在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基础上,有广阔的、光明的发展前途”CB]《议定书》还确定,双方同意在对方国家单独举办商品展览会,日本商品展览会将于1963年年内在北京、上海举办,中国商品展览会将在1964年内在东京和大阪举办;双方还同意互相邀请经济贸易界人士和有关团体进行访问,为促进中日间的技术交流而努力。附属备忘录共六条,主要是确定双方举办展览会的具体问题。《议定书》的签订,进一步推动了业已起步的中日“友好贸易”。几乎与此同时,“中日备忘录贸易”(即LT贸易)也开始起步。

三、“友好贸易”的政治化

60年代初出现的“友好贸易”,本来是政治色彩较浓的一种贸易方式。1964年底,反共反华的佐藤荣作内阁上台执政,中日关系再次严重后退。中国也就展开了对佐藤政府敌视中国政策的猛烈批判。两国政治关系的恶化,必然影响经贸关系的发展。加之1966年夏季开始中国发生“”,致使60年代中期以后的“友好贸易”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

1966年10月,日本日中贸易促进会因故解散,日本从事“友好贸易”的团体实际上只剩下日本国际贸促进协会一家。1966年以后,该会同中国国际贸促会发表了大量的会谈纪要、共同声明及议定书。在这些文件上,日方在政治见解上遵照政治三原则和政经不可分原则,同中国的政治立场几乎保持了一致。1967年2月27日,中国国际贸促会同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发表的《关于促进中日两国人民友好贸易议定书》一开头就说:“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思想是战胜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伟大的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各国人民的解放道路。”双方在议定书中,关于“”、越南战争、政治三原则等间题的认识,几乎没有差异,使用的也是“双方指出”等字样。《议定书》上还说:“日方根据日本产业贸易界各阶层的绝大多数和广大日本人民要求促进日中贸易的愿望,决心同美帝国主义、苏联修正主义、日本反动派和一小撮日本修正主义者企图破坏中日贸易的一切阴谋活动作不懈的斗争,彻底清除一小撮日本修正主义者在日中贸易界中的恶劣影响。”川《议定书》中首次提出发展中日关系要同“四个敌人”作斗争,中国方面还一度将同“四个敌人”作斗争的情况,作为检验日本友好团体和商社是否对中国真正友好的一条重要依据,并将之确定为友好商社的标准之一。

在中国国内政治空气炽热的情况下,“友好贸易”活动当然也就不只限于贸易本身,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成为这一时期中日关系的一项政治活动。1967年7月21日旧本从事日中贸易的代表400人在东京召开紧急大会,强烈反对佐藤政府敌视中国的政策,要求无条件地同意中日友协访日代表入境。同年8月,佐藤宣布访问台湾和南越,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于8月29日召开“全国友好商社阻止佐藤访问台湾、南越动员大会”,并举行游行示威。9月7日,佐藤启程访台,该会日中友协动员了大批会员和工作人员,在东京羽田机场举行“阻止佐藤访台”静坐示威。10月17日,台湾“国防部长”蒋经国访日,这两个团体又在羽田机场共同召开抗议集会。

由于“”的特殊环境,“友好贸易”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印记。在1967年10月召开的广州交易会上,“友好贸易”的交易总额超过了13亿美元,创“友好贸易”产生以来的较高纪录。同时,这次广交会也给“友好贸易”抹上了一层深厚的政治色彩。在商贸洽谈的过程中,双方都要就“”交换意见,学习《语录》,合唱革命歌曲。中国方面强调,广交会是“思想的短期大学”,中日贸易要“政治优先”、“政治挂帅”。“”前期,广交会前一半时间是学习《语录》,后一半时间才是商贸洽谈。当时,学习思想被当作是态度间题。在商谈中,如果日方能背出一些《语录》的话,就能带来一些有利的合同条款。[io〕尽管如此,从1966年到1969年,“友好贸易”额除1967年下降外,其余每年都呈增长趋势。到1969年,友好贸易总额达到56300万美元,与1963年相比增加了10倍。

“友好贸易”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其一,参加“友好贸易”的商社,都是接受政治三原则等中国提出的基本条件的商社,即被中方视为友好的商社。因此,中日双方在进行贸易活动时,不存在政治上的障碍,而这时中国恰恰又把政治态度的重要性放在经济利益之上,因而在共同的政治语言上双方容易签订合同,建立贸易关系。其二,“”期间,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政治生存环境,不得不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发展口号,但广交会作为此时中国主要的商品进出口通道,始终没有关闭过,“友好贸易”又是以广交会为基地的。而一年一度的备忘录贸易由于佐藤政府《吉田书简》的约束,不同意使用日本输出入银行的资金,不向中国出口成套设备,使这种贸易方式相对萎缩。这种情况客观上又有利于“友好贸易”的发展。

经贸论文:中韩经贸关系发展探讨论文

一、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韩两国间贸易摩擦逐渐增多,许多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一)两国经贸活动涉及的数额大、范围广,易产生利益冲突。中韩两国的商品贸易涉及较多门类,服务贸易的领域也不断扩大,企业间、行业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在一些敏感部门尤其如此。2002年,韩国政府在本国蒜农和农业组织的压力下,单方面宣布对来自中国的大蒜征收31.5%的高额关税,使我国几十万蒜农濒临破产。我国政府被迫宣布暂停进口原产于韩国的手持(包括车载)无线电话机和聚乙烯,对韩国相关企业形成巨大压力。2004年韩国又停止从中国进口泡菜,中方也采取了对应措施。在重化工领域,中韩两国竞争越来越激烈。韩国钢铁协会网上的消息称:2006年末中国的钢材产量达4.7亿吨,占全球产量的1/3。韩国的钢产量4800多万吨,居世界第5位。中国从2005年起成为钢材的净出口国,而且钢材质量不断提高。韩国造船用的厚钢板,过去大量从日本进口,如今主要采用物美价廉的中国钢板。中国在钢铁石化等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出口量的增长,对韩企业形成压力。

(二)中韩两国产业结构趋同,竞争激烈。2006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前6大类商品为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光学医疗仪器、化工及工业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纺织原料及制品、塑料橡胶及制品;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前6大类商品为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贱金属及制品、矿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化工及工业产品、植物类产品。虽然韩国产品科技含量总体上高于中国,但中国已改变两国建交初期主要向韩国出口石油、煤炭的状况。1992年,韩国有学者分析,中国与韩国的技术差距在10年以上,而如今韩国一些学者指出中韩两国的技术差在迅速缩小,2004年为4.4年,2005年为3.8年,预计到2015年将减小到l至2年。在造船、汽车等传统制造业方面,中韩两国的技术差距仍较大。在移动通信、二次电池等新产业上,技术差距已很小。中国在钢铁、服装等制造业上进步尤快。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公布的消息,在服装进出口方面,中国2000年向韩国出口9.76亿美元,从韩国进口2.92亿美元;2006年向韩国出口34.51亿美元,进口5.48亿美元;进出口之比从1:3增长到1:6。中国相当一批服装品牌打人韩国市场,对韩国服装业造成冲击。(三)中韩两国都以制造业产品出口为主,争夺原料、能源和市场而产生摩擦。韩国经济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2006年韩国出口额达3260亿美元,再创新高。2006年中国出口额969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两国的出口额都占到GDP的37%以上。据韩国关税厅网上公布的数字,韩国出口的前10位商品,包括半导体、汽车、无线通讯器材、船舶、电脑等都是工业制成品。十大出口产品在整个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53%上升到2005年的58.5%。如果加上十位以后的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制造业产品将占60%—70%。中国出口商品中制造业产品更高达80%以上,而且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机电产品已占出口总额的56.7%。中韩相互间的贸易,70%以上都是工业制成品。两国同世界各国的进出口商品也很雷同,两国都从巴西、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从中东进口石油,销售市场都主要在美、日、欧盟,也都在开拓东亚、南亚、非洲、拉美的市场,并从亚、非、拉寻找新的资源和能源。因此,中韩两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也很激烈。

(四)韩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外资倾向较重,加剧了两国间的经贸摩擦。韩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进出口国家,其2006年的出口额列世界第11位,进口额也列前15位。但其贸易保护主义很突出,尤其在农产品的进口方面,历届政府都采取消极态度。韩国农产品国内售价过高,2006年无骨猪肉每公斤达14美元,无骨牛肉每公斤更高达56美元,是美国的5倍,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居首位。为保护本国农民利益,韩国对进口农产品往往设置壁垒或课以重税。韩国与美国、欧盟经常发生农产品贸易磨擦。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国更滋生了对中国的警惕。韩国还有一种反外资情绪,对招商引资积极性不高,尤其怕造船、钢铁、汽车等产业被外资控制。大宇造船和船舶工程公司的债权人拟在2007年底之前出售其在大宇的50%股权,价值达87亿美元,韩国怕中国购买,早已内定由韩国企业收购。在这种心态下,韩国企业对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反应过激。

二、中韩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

在中韩两国间的经贸活动中,尽管有些摩擦甚至冲突,但合作一直是主流。中韩之间的经贸合作发展较快,是有深刻原因的。

(一)中韩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1、中韩两国将长期互为重要贸易对象。中韩两国的出口占GDP的比重都较高、对GDP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长期不会改变。中国已跃居韩国及时位进出口对象国,这种状况至少维持10年以上。韩国目前是中国第3位的贸易对象国,这个位置也至少保持10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对外贸易都快速增长,在世界贸易排名中的位次都不断前移,这与两国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2、两国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达2000美元;韩国已进人后工业化时代,向知识经济发展,人均GDP已近2万美元,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中国在劳动生产率、科技水平方面与韩国还有较大差距,两国之间存在产业转移和承接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加工业的过程中,为生产符合世界标准的产品,从韩、日等地大量进口设备、原材料、零配件,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韩、日商品提供了广阔市场。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的经济贸易呈高速发展之势。1992年两国的贸易额只有50亿美元。经过14年的发展,2006年末,中韩两国的贸易额已达1340亿美元,增长约26倍;2007年将达1500亿美元,2012年前将突破2000亿美元,提前实现2005年******主席访问韩国时提出的目标。韩国在华设立的企业到2006年末已超过3万家,实际投资额累计超过35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韩国的重要经贸伙伴,成为韩国及时大出口对象国、及时大进口对象国、及时大投资对象国。因此,进一步发展中韩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中韩两国和整个东亚地区都至关重要。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