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家庭教育类论文

摘要: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应重视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方面的地位,发挥其积极作用,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家庭教育类论文

家庭教育类论文:幼儿教育家庭教育论文

一.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理念,比如说认知错误、虚荣心和情绪心理等。首先,家长在认知方面经常将孩子把孩子“听话与否”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实际上这并不科学;其次,家长对教育孩子有虚荣心,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吃穿的问题上的无限制的给予,这也是欠妥当的;,家长在教养孩子时有情绪心理,殊不知家长对待孩子的情绪化是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幼儿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据调查当前比较多的家庭教育方法集中在两端,即溺爱和专制。一方面,家长有补偿心理,想将自己童年时代的缺憾,用完整的享用来对自己加以补偿;另一方面,家长自己父辈教育的影响,认为孩子不管不成才,因此时刻管制孩子,使其不能放开自己的手脚。前者容易导致孩子的骄横心理;后者容易导致孩子的懦弱心理。实践证明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是不科学的。

(三)幼儿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从孩子的身上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指长相及外形,更重要的是行为和心理上,这就是父母烙在孩子心理的痕迹。没有父母愿意让的孩子从的父母的生活中学不好的东西,但不好的东西往往被孩子学的最彻底,且给他们今后的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父母关系不和且经常争吵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因此,作为父母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二.解决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家庭教育中应该有规则

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教育中之所以会出现“5+2=0”的现象,从很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2天的教育,没能为5天的幼儿园教育提供很好的辅助条件。因此幼儿在家也应该制定、执行一个符合科学生活常规或制度,培养幼儿有规律、有规矩的生活,避免其在集体生活中出现问题。

(二)家庭教育中应该体现正面教育

一个人的人格、性格定性就是在其人生的前10年内,而幼儿家庭教育就是这10年的中间阶段。在这个时段中,特别是在饭桌上,父母尽量不要谈论工作带给自己的辛苦、无奈和悲惨的人生,因为这会不经意的刻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直至难以抹去。作为父母要谈就要谈论工作带给我们的成绩感和幸福感,或者要以正面的心态、积极地看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领导对自己的不公正。注意,这不是让家长跟孩子撒谎,而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坚持正面教育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这跟孩子一生的影响来比,还不算什么。

(三)家庭教育中应该教育方式一致

家庭能给孩子带来人生中最初的安全感,这句话蕴涵着两个方面的含义,及时是夫妻相处的方式,这一点会让孩子体会到家的最初温度;第二是夫妻对待孩子的态度,这一点会影响着孩子的生活立场。夫妻相处是一门学问,夫妻为孩子更好的相处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学问。爱孩子,不仅要给孩子我们的爱,还要为孩子爱这个家,为他创造一个和谐的有爱的家庭生活环境,带给孩子人生中最初的安全感;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保持一致,表现在两方面:1家庭成员间教育孩子时要观点一致;2当出现矛盾时,应背着孩子协调。,笔者想用网络上一段写给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家长的话来结尾:幼儿的家庭教育是幼儿一生幸福的奠基,幼儿园教师有责任让家长获得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父母有义务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孩子的父母都应该记住:教育就在当事时,教育不能等待,因为孩子过去的人生不能被重写。这个时代我们只做一次父母,所以必须全力以赴。

作者:刘淑霞单位:内蒙古包头市迎宾幼儿园分园九原区花园幼儿园

家庭教育类论文:职责与义务家庭教育论文

一、日本新近家庭教育地方立法

(以熊本县为例)除了国家层面的立法外,日本各地也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立法工作。近年来,熊本县也出现了“少子化”和“核心家庭化”的倾向,加之受区域沟通联系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在此大背景下,2013年,熊本县制定了日本及时部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熊本家庭教育支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制定的主要依据是2006年12月新修订的《教育基本法》第十条。具体的立法目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二是督促监护人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三是督促儿童学习做父母的知识。《条例》确立了支援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明确监护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团体、企业和其他公民的职责和义务,同时规定了一系列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条例》中,“监护人”除父母外,还包括执行监护权的人、未成年人的保护人以及养父母等;“儿童”为“年龄未满18岁的人”,相当于我国法律中的未成年人;“学校”不仅涵盖了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教育学校、特别支援学校以及高等专科学校,还包括保育园以及认定儿童园(指同时对保育园和幼儿园中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保育、教育及对监护人育儿实施支援的机构),但不包括大学。此外,《条例》还将“地区活动团体”作为推进家庭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具体包括社会教育相关团体、基于地缘关系产生的团体以及其他进行区域性共同活动的团体。《条例》不仅调整“父母的学习”,也调整“成为父母的学习”,这是《条例》的一大特色。所谓“父母的学习”是指监护人根据儿童发展阶段的不同,学习相应的家庭教育及育儿知识等,以便更好地胜任父母的角色;而“成为父母的学习”是指儿童学习家庭的责任以及育儿的意义等有关将来成为父母的知识。《条例》提出了支援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阐明了实施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的基本理念。即在实施支援家庭教育政策措施时,一方面强调监护人对其子女的教育负有首要责任,另一方面强调尊重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个领域和全体社会成员的作用,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家庭教育工作。《条例》强调监护人对其子女的教育负有首要责任,应当帮助子女养成必需的生活习惯,培养自立能力,实现身心和谐发展。可以说,这三项要求既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同时,《条例》从培养父母的观点出发,强调监护人自身的成长也很重要,要求监护人努力实现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条例》明确了熊本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以及县与基层的市町村进行合作的义务。其中,县的职责主要包括完善以支援家庭教育为目的的体制;在教育、福利等诸多方面多方位地制定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并切实执行。同时,由于市町村、学校、地区、企业等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进支援家庭教育的相关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条例》要求县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时,应当加强与市町村、监护人、学校、社会公众、社会团体和企业等的合作。《条例》特别规定,在市町村制定或实施支援家庭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时,县应当向市町村提供相关信息、建议等其他必要的支援。此外,为确保各项政策得到落实,《条例》还要求县应当尽力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同时规定,知事应当汇总每一年度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向议会报告并向社会公示。如前所述,《条例》将“养成必需的生活习惯,培养自立能力,实现身心和谐发展”确定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与家庭、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合作,努力实现上述基本功能,并配合县以及市町村实施有关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

《条例》规定了“地区居民”和“地区活动团体”的职责与义务,即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职责与义务。要求社会公众齐心协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通过宣传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及举办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健康成长。鉴于社会团体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进支援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条例》规定,社会团体应加强与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支援家庭教育的各项工作,努力配合县以及市町村实施有关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为了从外部保障监护人能在家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条例》规定,企业(相当于我国法律上的“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所在的单位”)应努力改善其雇员的劳动条件,帮助雇员实现事业生活的平衡和谐,使其事业与家庭两不误,配合县以及市町村实施有关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条例》还规定了六条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一是向父母提供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机会。二是推进“成为父母的学习”,由县总务部从推进私立学校教育改革事业费中对进行保育体验的私立中学予以相应的补助。三是培养支援家庭教育的人才。四是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合作。五是建立充实、完备的家庭教育咨询体系。为落实这一规定,熊本县教育委员会开设了健康育儿电话咨询窗口,并开展现场咨询。六是宣传、指导以及启发家庭教育。熊本县教育委员会制定、普及“家庭教育十条”,举办“熊本育儿谈话会”和家庭教育报告会,开展“用爱与教养培养孩子”的宣传活动,表彰支援家庭教育的个人和团体;县健康福利部对有关家庭教育的数据进行调查,及时提供相关的育儿信息。

二、日本家庭教育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一)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家庭教育法律体系

日本从普及家庭教育的理念出发,重视顶层设计,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教育基本法》中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家庭教育法律体系。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可先修订《教育法》,在总则中单列一条,明确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性质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门的家庭教育立法。规定家庭教育的概念,基本原则,各方的权利、职责与义务,家庭教育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等问题。同时,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参差不齐,家庭教育事业的成熟程度也各不相同,可考虑先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

(二)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网络日本家庭教育立法体现了对家庭内部教育事务的干预以及对家长作为“教育者”的服务和指导。基于这一理念,日本家庭教育立法经历了以行政为中心到向行政与社会并重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政府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家庭教育管理的主要推进者。这种模式有利于健全家庭教育相关体系,有利于保持家庭教育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执行力,值得我国借鉴。

(三)通过立法

健全家庭教育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目前我国大陆在家庭教育的组织管理、人员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都较难令人满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工作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日本家庭教育工作之所以能有效推进,除了实施的扶持政策外,通过立法建立稳定而持续的经费保障机制也是其关键所在。在日本,一方面,法律明确规定,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大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积极拓宽民间筹资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社会力量的赞助或捐赠,使家庭教育工作获得较充裕的资金保障。在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整体不足的情况下,也应以立法确保政府对家庭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并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用足用好社会资助渠道,促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坚持一般家庭与特殊家庭教育支援并重

日本家庭教育立法注重满足各类家庭教育需要,特别关注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活动的支援。如《熊本家庭教育支援条例》就针对残疾儿童家庭、单亲家庭等需要特殊照顾的家庭或监护人作了专门规定。该《条例》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县在制定和执行支援家庭教育的政策措施时,须充分考虑监护人及儿童是否存在身体障碍,考虑监护人的经济状况以及其他家庭情况。我国可借鉴这一分类指导的原则,在规定普适性的家庭教育扶持政策的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实际,重点针对特殊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扶持政策。

(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地方立法

除国家层面的立法外,日本各地也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立法工作。与日本相似,近年来,我国家庭教育立法也呈现出上下联动、自下而上、逐步推进的特点,一些省(区、市)已经具备了先行制定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条件,有些地方还进行了实质性的探索。2014年初,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将《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纳入地方立法规划,上海、湖南、深圳等地也在积极推动此举。当然,构建我国家庭教育法律体系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对于日本家庭教育立法的相关经验,我们应有选择地借鉴,而不能直接移植。

作者:刘兰兰单位:山东女子学院讲师

家庭教育类论文:家训家庭教育论文

一、《颜氏家训》的主要家庭教育思想

(一)个人修身

儒家学说认为,个人的自身修养是解决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和家庭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矛盾至关重要的因素,故《大学》中这样描述个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在这部经典著作里已经很清晰地告诉我们要想治国,先须学会齐家;要想学会齐家,首先要做到修身,换言之,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石,故家庭成员的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直接关系着家庭和谐稳定、社会繁荣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它对我们有许多现实意义。

1.强化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人们最早的道德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故高尚品质道德的教育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要从小孩刚懂事起就开始,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们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慢慢引导其接受道德教育,使其能明事理、能辨是非、能分善恶。《颜氏家训》指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慈祥而威严,这样,孩子才能因为害怕而学习仁义礼孝,进而使其从小受到仁义礼孝教育,并且《颜氏家训》非常强调父母道德教育的身体力行,这正如《颜氏家训•治家篇》中“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2.注重家庭成员的读书学习。《颜氏家训》非常重视学习,其中勉学篇就专门论述了不断读书学习对修养个人高尚品质的重要性,学习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学习能够使孩子们“开心明目、多知明达”,进而使之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付诸实践,最终使思想转化为行动。这样,孩子们通过多读书使其成为人见人赞的孝子、仗义疏财的君子和热爱国家的栋梁。

3.强调家庭环境的重要。据现代心理学认知表明,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社会环境会成为影响他们性格历练的及时环境;《颜氏家训》也同样认为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颜之推曾经以自己作为实例做了认真分析:他幼年时期他父母便对她进行了非常严格的家庭教育,使其长大后受益匪浅,由于九岁时父母早亡,于是跟随兄长一起过活,但其兄长“导视不切,有仁无威”,再加上自己容易受到整个家庭氛围的熏陶感染,故使自己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成人以后,虽然知道自己的有些习惯不好,但却已经形成,不容易得到改正,所谓之“习若自然,卒难洗荡”,这样矛盾的性格,他认为都是缺少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教育所造成。

(二)家庭人际关系

《颜氏家训》中认为家庭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一般而言,家庭关系包括父子关系、兄弟关系等。对于父子关系,《颜氏家训》中很大一部分讲述了父子相处的原则和方法,“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它认为父子之间要有的束缚力,父亲对待子女不仅要严厉而拘于礼节。并且父亲在与子女相处的过程中,提倡父辈们应该对子女们怀有平等的爱心,反对“偏爱”。正如其所言“人之爱籽,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对于兄弟关系,《颜氏家训》认为兄弟关系非常重要,仅次于父子关系,都是世界上的“人之至亲”,兄弟之间因血脉相连,要相互爱护,但因其从小互为玩伴,故兄弟之间可以少些禁忌。如果兄弟之间产生矛盾,可以采用儒家“恕”的原则,在解决兄弟之间矛盾时,兄弟之间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只有这样,才能融洽相处、和睦为善。

(三)治家原则

1.持家要勤俭。勤俭持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颜推之专门强调了节俭与吝啬的区别,节俭是节约但不失礼仪,吝啬则是“穷极而丧失体恤之情”,他提倡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子女们在平时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平时节约,紧急时帮助自己和他人,举例赞扬南梁的裴子野自己平时勤俭持家、清贫度日,但在遇到灾荒时,却收养了许多穷亲戚,虽“饭菜清苦却面无厌色”。

2.宽严要适度。《颜氏家训》主张“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因而,治家时要宽严适度,过于宽松,家人容易虽令不从,教育行为得不到实践;过于严厉,容易导致过犹不及。总之,治家过程中应该宽严适度。

三、《颜氏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虽然《颜氏家训》是古代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产物,但许多观点与我们现代社会中的家庭教育仍一脉相承、思想相通的,故其对我国现代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以德立身,德智并重

《颜氏家训》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并清晰地让我们知道了道德修养在孩子今后成长和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不可否认,我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整体社会的道德水平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特别拜金主义思潮的侵入,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故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愈加重视孩子们的智力教育,尽其可能让其得到好的教育资源,使他们进入一个好的大学。但另一方面,却比较忽视孩子道德的教育。如果一个人智力水平再高,一旦其品行出现问题,则其前途十分令人担忧。一个人只有做到以德立身,德智并重才可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身教为重,以身作则

儿童在开始时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模仿,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在孩子幼小而纯洁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影响,故父母在与孩子的接触中一定要以身作则,父母在施教过程中的价值准则、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规则、文化素养、喜怒爱憎、举手投足无不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定意义而言,孩子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父母的模仿形成的。因此,父母待人接物要讲文明,为人处世要懂礼貌,有意识地通过身教的方式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使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塑造出高尚的品质。所以,父母在家庭中一定要身教为重,以身作则。

(三)消费适度,勤俭为本

古语有云:成由俭,败由奢。伟大领袖曾经说过我们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且提出了“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口号,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也提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故《颜氏家训》中提出的勤俭节约对现代社会也是非常适用的,何况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节约是传统美德,也是时尚潮流,更是社会责任。所以,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他们学会勤俭为本,适度消费。节约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品质,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者。我们要不断地深入学习颜氏家训中的精华,不断汲取家庭教育的思想,教育孩子在社会上如何立身立德、处世为人,总之,只有每个家长将子女们的家庭教育做好,整个社会才能营造出一片美好、和谐、友爱的氛围。

作者:黄爱妹单位:琼州学院

家庭教育类论文:幼儿健康成长家庭教育论文

一、现状与分析

⒈隔代“亲”

案例1:下午3点3刻的时候,家长们已云集在了学校操场上等待迎接幼儿。4点的放学铃声一响,家长们跑着冲进了教学楼。一位老奶奶的腿脚有些不便,保安在问明老奶奶情况后帮忙将孩子接出来,孩子看到自己的奶奶就哭着说道“:你不是答应及时个来接我的吗?怎么是保安来的?我再也不相信你了。”“是奶奶不好,下次奶奶早点来。”老奶奶忙拿出了切好的苹果和水,孩子很自然地接过来,吃着回家了。分析:幼儿园的孩子都需要家长亲自接送,而接送孩子的大多数是老年人。许多老人将这种爱无限放大成溺爱,导致了很多教育契机的丧失。案例中的幼儿就因为奶奶晚点而责怪奶奶,这说明对幼儿的说理教育如今势在必行,而奶奶只关照孩子吃喝,错失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机。

2.教育理念扭曲

案例2:午睡的时间到了,妈妈才带着乐乐走进教室,从乐乐的表情可以看出,乐乐不高兴。我随即向乐乐妈妈打听情况,原来上午妈妈带乐乐经过玩具店的时候,乐乐一定要买自己喜欢的变形金刚,而妈妈觉得家中类似的玩具已经很多,不能再买了。就这样,乐乐哭哭啼啼闹了一上午,耽误了上学的时间,到了中午妈妈妥协后才肯来幼儿园。分析:家庭生活富裕了,家长愿意将更多的支出用于孩子的生活、教育,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失去生存能力的幼儿。案例中的乐乐就是典型的被宠溺、娇惯的宝宝,他知道妈妈最终肯定会妥协,所以只管哭闹。妈妈也觉得给孩子买下就少了一件烦心的事,反正花的也是小钱。

二、解决策略

⒈家庭教育,孝字当先家庭是幼儿健康成长最早接触的社会群体,在家庭的呵护下幼儿能够健康成长。随着社会、学校对幼儿健康成长教育目标的不断调整,家庭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走最利于幼儿发展的路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孩子更需要学会爱自己的长辈。学会了爱的孩子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可取,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具有宽广的心胸去亲近大自然、适应社会、学习知识和本领。长辈要善于发现隔代抚养、包办代替等现象的弊端,消除不利因素,让家庭成为真正的育儿基地。

⒉学会对孩子说“不”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家长可以利用幼儿的好胜心理,尝试着学习外国家庭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通过劳动或者其他可行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钱物,这远远比伸手向家长要来的更有成就感。除了以上策略,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供榜样先锋,传递正能量;幼儿园从自身出发,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等。事实上,家长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观察与学习的能力,经常为孩子出人意料的举动感到惊讶。殊不知,孩子的潜力本来就是无限的。有时候,我们成人的懒惰与无知才是问题较大的根源,这也会限制孩子的创造性发展。家长要切记:孩子跌倒了,要自己站起来;孩子哭了,要自己擦干眼泪,重新绽放笑容。我们要相信孩子自我健康成长的无限可能。

作者:史春晓单位: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家庭教育类论文:中学生学习心理家庭教育论文

1当前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学习心理

1.1学习动力不足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特殊时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对“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该如何实现自我?”等问题进行思考,该时期也是其价值观、人生观发展的关键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陷入迷惘状态,导致其对学习的目的出现模糊,对学习的意义的思考出现分化.由于缺乏对未来走向的明确定位,使得部分学生在当前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缺失.许多学生认为应试教育没有什么意义,武断的认为学习没有什么用处,更希望将精力放在玩游戏等娱乐活动上.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能力的不足.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学习能力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学习能力的限制,学生之间的差别开始显现,优等生和劣等生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面对不断加大难度的学科知识学习,劣等生自觉无能力应付现在的学习难度,无法适用新的学习环境,自信心下降,致使学生开始自暴自弃,不愿接触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尤其是对于那些自己无力应付的科目.学习动力不足所引发的厌学心理,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面对学业,学生已无力正面的去看待并解决学习问题,而是企图通过逃避的方式为自己寻求心理上的解脱,这类学生如若不能及时的引导和干预,长期下去会发展为不求上进,甚至退学等现象.

1.2学习焦虑心理学习自控力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需要不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能力.相对小学阶段而言,中学阶段在学习上的管制、监督相对比较自由,老师不会再像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密切的关注和管理,学生在学习上更多的靠自己的自我管理.再加上青春期是中学生的第二个叛逆期,成人感意识再次增强,心理上会出现剧烈的矛盾状态,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自控力的发展水平,部分学生能够在经受身心的剧烈波动的同时,有效的规划自己的学习,合理的安排各门学科的学习时间,自觉调整学习和娱乐的比例,具有较为理性、合理的时间管理观念.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因缺乏学习的自控能力而出现学习问题.学习自控力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在各门学科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个体无法合理的进行规划.有些学生会有偏科现象,喜欢某几门课而讨厌其它的课程,这种偏科的心理状态导致学生在做作业和复习方面,会不自觉的将重心放在自己喜欢上的学科,才考虑自己的所不喜欢的科目.这种失调的时间管理行为会影响学生的复习质量,导致学生在临近考试时对弱科的复习不到位,出现焦虑情绪,担心考试发挥不好.另一方面表现为禁不住外界的诱惑.当前社会上的娱乐活动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各种网络游戏、影视节目琳琅满目,面对如此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有些中学生抵挡不住诱惑,迷上了电子产品或网络游戏等,而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失调的时间管理习惯导致学生在面临即将到来的考试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不知从何处开始着手复习,再加上有的学生受外界的期望值较高,在这种外界压力下,焦虑情绪会更加的突出.这种由学习焦虑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问题在学校中不在少数,是学生群体中一直存在的主要学习问题之一.

1.3学习挫败感体验强烈中学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无论在学习的内容上还是在学习的难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明显增多,且知识比较冗杂,学习难度上也不断增大,尤其在理科科目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学习适应成为考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内容,而学习策略上的适应是其重要的一项.在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学习策略较为单一,且大多数情况都是由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下进行的;到了中学阶段,学习空间变得自由,而学业难度不断加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整.部分学生尚未转变学习观念,在学习方法上仍沿用之前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不能适时适地的调整学习策略,进行合理的规划,导致成绩的不理想,觉得入不敷出,出现明显的挫败心理.该类学生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对学业逐渐丧失信心,如果受挫的次数增多,就有可能演变为对学习的无能感,默认了自己的学习处境,不再继续努力.

2影响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家庭教育因素

2.1家庭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观念是指家庭中父母所秉持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它是指导、教育孩子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处理学习与其它活动关系的重要思想支撑.当前我国很多家长都秉持着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教育观念,具体表现为:(1)“学习是的出路”.很多家长,尤其是出身农村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尤为看重,将读书、学习视为孩子出人头地的重要渠道,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尤为重视.这种过于激进的教育观念不断的渗透到孩子的思想观念中,在孩子的思想中建立起了偏激的学习观念,孩子希望通过学习来满足父母的要求,在这种观念的趋势下,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孩子在学习时没有发展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更多的是一种工具,体验不到学习过程所带来的快乐,一心只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导致心理异常的敏感,害怕考试失利,这种对考试的担心在临近考试时尤为的强烈,尤其是随着课业压力的增大,孩子无力应付时,会体验到更为强烈的焦虑情绪,一方面影响了正常的发挥,同时也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2)“学习不好,就不是好孩子”.当前很多父母用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孩子的重要标准,认为学习成绩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学习差的孩子,就是坏孩子.有些父母甚至教育孩子不要跟学习差的孩子一起玩,担心被带坏.这种用成绩优劣来评价学生的观念导致部分差生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自暴自弃,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有的甚至因此而产生了错误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自我观念,影响了其它方面的发展(3)“不打不成器”.从古至今,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始终沿袭了一个观念,即“严师出高徒”,认为对学生要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的人才,这种教学育人的严谨态度确实有利于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这种观念渗透在一些家庭中,就演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各种过高的要求,父母为了将孩子培养成才,会通过说教、惩罚、甚至体罚等方式让孩子吸取教训.孩子在这种过于激烈的说教、责罚下,逼迫自己努力学习,来迎合父母的期望.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起来的学生并不会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带来的更多的是负担.此外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业上成绩,受先天智力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的领悟能力比较低,其成绩可能始终维持在一般水平上,学生在这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下,内心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压迫感.由于这部分学生所持有的学习动机皆为满足父母的要求,对学习没有培养起应有的兴趣,使得学生在应对学业上的困难较为被动,这种低水平的学习能力与父母的高要求共同作用下,使得学生对学习出现矛盾心理,开始对学习表现出阻抗,不断发展下去,就演变为我们常见到的厌学问题.

2.2家庭的教养方式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共有三种:溺爱型、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的父母基本包办了孩子日常的衣食住行活动,忽视了孩子的自主行动能力,过分保护下,孩子没有培养起应该具有的自主性,无力应付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专制型的父母最突出的特点是为孩子做决定,并强制孩子服从,这种父母将自己的意见凌驾在孩子之上,忽视了孩子个人的想法.由于过分忽视孩子的感受,导致孩子无法顺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能发展出自己的个人兴趣,生活状态较为被动.民主型的父母是最为合格的一类,他们能够与孩子建立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关爱的关系,既能在生活中发展出作为父母应该有的的一面,同时也能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尊重孩子,并鼓励其自主活动.这类父母抚养下的孩子能够自主的依照自己的兴趣活动,在学业上能够自由的进行探索、研究,能够合理的分配、管理自己的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不断获取经验,不断取得进步.

2.3家长文化程度水平文化程度基本能反映一个人知识素养,文化程度高者,无论在知识的积累上还是在抽象的认知、情感的发展上,都达到了一定的层次;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看待事物的眼光往往较为局限,其观念、想法更新的也比较慢,相对而言,在基本知识素养上要低一些.作为家庭的及时任老师,父母在文化程度上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都会存在很多的差异.有研究显示,父母均为大学文化程度,其学生在所有学生中占的比例高于50%,而差生占的比例低于10%.这些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要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

3对策与建议

3.1及时更新、调整家庭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的一个方向标,是否具有合情、合理、又有效的教育理念,关系着孩子在初期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特点,这种影响甚至会迁延到成人.在众多教育理念中,我觉得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点:(1)要重视以德育人.以德育人要求父母要学会以充满关爱的态度去理解孩子的需要,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孩子的各个方面,包括优点和缺点;以德育人要求父母要学会通过充满人性关怀的方式来指导、教育孩子,一方面做到以理服人,同时也能得到孩子的友善接纳.总体上德育要求父母要摆正自己在整个家庭中的角色,不能高高在上,无视孩子,也不能委曲求全,过分迁就孩子,需要父母掌握好“度”的问题(2)要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心智化程度各有不同.家长要及时发现并理解、接纳这种差异,不能以高于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的要求去教导孩子,要尊重“慢热”孩子的心理特点,给予孩子一定的发展缓冲时间,以其自身的发展速度去成长.成绩优异固然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一个惯有的期望,但切勿无视个体差异,而强求孩子不断给自己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去追求难度系数超出正常接受水平的奋斗目标.父母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孩子成长、发展(3)要允许孩子有犯错的机会.犯错,几乎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对于中学生,这种犯错的几率可能相对会比较高一点,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不能以责备的态度去训斥孩子,而要有耐心的去倾听孩子在犯错时的感受,陪伴孩子一起去面对错误,给予孩子强大的心理支持.孩子在犯错时内心会有很大的愧疚和不安,家长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在父母支持而不是责备的态度下,孩子能有勇气去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而不是逃避或悔恨.

3.2加强基本的文化素养父母是学生的及时任老师,学生对世界的最初的认识来源于父母,父母的眼界塑造了学生的心理世界.父母的知识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学科知识.掌握学科知识是对学生学习辅导和监督的基础.中学生在学业上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家长如果具备相关的知识,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弥补在学校课堂上的漏洞.同时也可以监控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适时的监督作用.当前家长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包括基础科目、文科科目、理科科目及其它科目,其中基础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科;文科科目包括历史、政治和地理等;理科科目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此外还有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2)网络知识.网络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平台之一.学生在课下之余喜欢玩一些网络游戏、看影视节目及演员明星的八卦新闻等,这些成为学生自我娱乐的主要内容.家长可以通过对这些网络内容的了解,来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与学生建立双相的互动关系,让亲子关系始终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家长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启蒙教育,让学生的身心不断的发展的和完善(3)掌握生理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学生是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在该时期,学生的身体发育趋向成熟,会面临生理上的遗精和月经;同时心理上也会出现变化,由于身体上的成熟,学生的成人感意识愈加的强烈,但其心理发展程度与成人的状态仍然有一定的距离,由此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包括情绪的控制力差、出现自我封闭现象等.这些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是制约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家长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生行为特点的缘由,从而不断为学生营造一个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充满理解的家庭氛围里获得成长,从而有利于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3.3要不断修炼自身的品质,做好示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自身的修为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身教”的价值要远远高于“言传”,孩子最初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对父母的观察得来的.父母在家庭中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从父母身上熏陶到珍贵的品质,是孩子在以后成长中所拥有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觉得父母在教育孩子学习方面,需要修炼的品质主要有以下几点:(1)勤奋.勤奋反映一个人对待优势和劣势的态度.对于正在成长、适应的个体而言,以何种态度去面对劣势显得尤为重要.自古以来我国就流传“勤能补拙”的价值观念,也有不少反映勤能补拙的事例,包括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更有我们所熟知的华罗庚的经典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勤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为的人才,为人父母,需要自身要具备这种品质,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勤奋的内涵,懂得如何去勤奋(2)有毅力.面对遥遥无期的奋斗目标,面对艰巨的任务,是否有毅力是对一个人较大的考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子产品逐渐进入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电脑、手机变得越来越普及,通过这些电子产品,学生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视频等,面对这些不受限制的网络活动,如何良好的进行自我调控、分清主次,是对学生学习毅力的一个很大的考验.当前一部分中学生愈发的浮躁,无法在学习上找到持久的动力,“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同学喜欢在网络上寻求心理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颠倒了正常的生活秩序(3)不畏困难.随着学业难度的增大,学习压力成了学生不可避免的心理挑战.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比如几何题不会做,英语读不懂,物理学不会等等,这些问题会制约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有些学生会经受不住学习的压力,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而有些学生则能迎难而上,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逐渐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今后的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就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进行培养、教育,让其学会不畏困难,学会迎难而上,为以后的学业发展做好铺垫.

作者:王美玲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家庭教育类论文:青少年行为习惯家庭教育论文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一)家庭教育态度决定了青少年的行为取向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方向、手段和方式行为,并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面,需要有共同的理念,注意因为父母自身性格差异、态度定位不同等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教育过程中的一致性,促使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其次,父母需要在家庭教育上营造良好的氛围,需要求同存异,做好沟通,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子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及时调整,保障青少年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方式决定了青少年的行为模式在各种家庭因素中,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较大的便是家庭教育方式,而父母通过具体的教育方式传达具有父母自身个性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甚至道德规范,将家庭环境演变成青少年成长的及时环境,因此,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的行为习惯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国内外针对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都证明,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种不良的行为方式,并逐渐养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行为习惯,从而成为阻碍自身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二、家庭教育在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环节的重视程度,突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对家庭结构因素的重视家庭结构因素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多代人家庭等,这些家庭结构的出现,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

(二)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家庭情感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态度,是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的综合体现,如果孩子处在和谐、欢快的家庭环境中,则比较容易获得安全感,反之则容易引发各类不良的行为问题。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应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冲突,让青少年在家庭学习生活中有和谐温馨的环境,在家长有利的教育引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注重发挥青少年在家庭互动中的作用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入和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青少年在家庭中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其与父母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互动关系,在父母引导教育的同时,也被子女影响着。因此,家庭教育中,要能够及早认识到这一点,避免在教育过程中采取强制性的态度和措施,限制了青少年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价值观的养成,在束缚的环境下,也容易引起亲子关系的紧张,从而不利于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提高了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可能性,从而出现恶性循环。

三、家庭教育中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应遵循的原则

家庭教育原则的制定,是指导家长正确实施家庭教育过程的基本要求和准则,为了使得家庭教育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在基于各家庭各自特点的基础上,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原则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顺序性,不能忽视各阶段特点,“揠苗助长”,每一个阶段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活动形式。因此,在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必须依据其不同阶段的特点,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量力而行,不可盲目求成。

(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原则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就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内容,运用适当的方法,开展家庭教育活动。通过寓教于乐、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启发式教育和引导,善于运用激励机制,逐渐使其建立起自信心,养成独立创造能力,推动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发展。

(三)教育统一、协调一致原则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家庭成员需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使得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按照统一的要求向前发展,同时确保发展过程的完整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避免“中心”化教育模式,减少矛盾,遇到分歧,需要配合,不断完善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从而在家庭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实现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青少年的行为习惯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家庭能够独立承担的责任。那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只靠教学制度的约束、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自觉,作为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也同样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家庭要配合学校、配合社会,扎扎实实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才是当务之需。因此,家庭需要提高对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动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作者:张东树单位: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七中学

家庭教育类论文:合理情绪疗法家庭教育论文

一、青少年焦虑的类型

焦虑是指个体因缺乏明确的客观原因而产生的一种不安的应激反应,具体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可控情境时所感受到的威胁性体验。斯皮尔伯格根据焦虑情绪维持时间的长短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两种类型。状态焦虑是指个体由特定情境所引起的暂时性的不安状态;而特质焦虑则是个体人格特征的组成部分,多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情绪反应模式。青少年群体正处于由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其人格类型已经基本形成,其焦虑情绪多以状态焦虑为主,表现为在某一时间段内由于特定的情境压力所产生的负面情绪状态,包括学业焦虑、经济焦虑、人际焦虑、就业焦虑等。

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

(一)家长的期望当代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自然成为整个家庭的焦点,家长将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从上学开始,孩子就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家长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能找到体面、高薪的工作。但是,一些家长并没有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也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他们的高期望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当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家长的期望差距过大时,孩子内在的心理负担就会加重;当其意识到无法实现这种高期望时,就可能会对未来产生恐惧,进而产生焦虑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方式青少年群体接触的教育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其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笔者综合相关研究后发现,当前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等三种。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民主型教育采取的是积极关怀的方式,即引导孩子找出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具体的原因去纠正其不良的行为方式;专制型教育则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不能包容孩子因无心而犯下的错误;放任型教育主要采取中立的态度,对孩子的问题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笔者认为对青少年应该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青少年能够自由地成长,既不会受家长教育方式的束缚,又可以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健康成长。

(三)家庭的经济条件根据人口学的相关调查,在青少年群体中,有接近1/5的在校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些贫困生最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且是该类心理问题的多发群体。中学生在读书期间,家庭生活补给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而除了生活消费外,中学生还有其他的一些花销,从而使其经济压力增大。在青少年中,有些学生的家庭条件则相当优越,这样,贫困生与经济条件优越的同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同时,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勤工俭学,在这种双重压力之下,一些贫困青少年变得自卑,对生活缺乏信心,将自己封闭起来,处于自我保护的状态,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会陷入焦虑与烦躁之中;加上他们不能很好地与外界沟通,不能及时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自然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三、合理情绪疗法对青少年焦虑的疗愈作用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该疗法建立在对人性本质的看法之上,其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思想与行为具有两面性,一面是理性的,一面是感性的,当个体按照理性的逻辑模式去感知事物的时候,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当个体的认知模式不能很好地与外界互动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消极的情绪。

2.个体的情绪来源于思维,人们不合理的认知或多或少地会产生负面情绪,调节情绪的关键就是要学会合理地调整个体的思维模式。

3.人类具有生物性的生理倾向,在关乎自己生存的情境下,自然会选择理性的感知模式,寻求内心最愉悦的自我体验。

4.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能够凭借符合社会习惯的语言去表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排除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美好的信念。

5.情绪是个体面对具体情境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自我表述,其本质是一种外部语言,这种语言具有疗愈的功效。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疗愈作用综合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焦虑是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负面情绪。如果青少年的生长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就会使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受到限制,面对突如其来的心理事件,他们容易出现环境适应不良、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此时,青少年应理性地分析事件对自己的影响,有意识地同自己心中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从而缓解由于不合理的认知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个体的认知模式主要是固定化的思维倾向,家庭、学校、社会等都要积极地改变青少年不合理的思维模式,用科学、健康、合理的思维方式去影响他们。在对青少年进行疗愈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其深刻地理解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内容,理解个体的情绪反应不是受客观事件本身所控制的,而是受个体对客观事件认知的影响。总之,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积极地将合理情绪疗法引入到青少年焦虑的疗愈中,积极地培养其合理的认知方式,引导其采用理性的思维逻辑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正确地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空间,使其采用科学的、宽容的思维模式去调节心理,管理情绪,减轻或者消除焦虑的困扰,保持一种阳光健康的心态。

作者:王萍余兵兵程绍珍单位:郑州理工专修学院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郑州大学

家庭教育类论文:思想道德教育家庭教育论文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1.1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的影响和作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家庭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家长由于自身教育素质的局限性等各种原因,未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错误价值观往往是青少年不良习惯形成的重要诱因,这就要求父母应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1.2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和作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成为他们心中的楷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仍然处在“摇摆不定”的阶段,他们在面对一些现象和问题时仍不能做出客观和恰当的评价和分析。而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本身存在着不良的癖好,如酗酒、等行为习惯,甚至有些家长在子女面前毫不避讳,这些不良的行为举止被子女看在眼里,很容易效仿。

1.3家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家庭周边环境也是父母对子女教育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良好的周边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家庭周边开设的娱乐场所会给未成年人带来消极的影响。例如,个别青少年由于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逐渐变得萎靡不振、意志消沉,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不利于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2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家长仅重视青少年智力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其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学校和家庭无不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评定学生,这就使得家庭在很大程度上仅重视和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其道德等其他素质的培育和提高。青少年教育,只有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等方面综合发展,才称得上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提高和发展,这种教育才算是合格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也不应忽视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地位。

2.2家庭中物质生活丰富多样,但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当代青少年的物质生活状况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衣食无忧。这种生活状况下的学生追求的仅仅是对现有物质生活的享受和占有。但是在精神生活中,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一些新的思想潮流毫无兴趣。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受社会的整体氛围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家庭单纯重视青少年物质生活保障所致。在物质生活丰腴和浮夸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们已经不再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发展,注重物质的占有和享受,不思奋斗,追求奢侈,嘲笑简朴等“去崇高化”的错误言行大行其道,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与家庭生活中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及其满足有关。

2.3家长因自身素质的限制忽视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家长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及时位启蒙教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子女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部分家长未能及时跟上前进的步伐去提高充实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对子女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在家庭教育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3.1引导青少年的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自觉性部分家长认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任务和责任,忽视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和影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不仅是家庭内部的私事,同时也是社会赋予家庭的职责。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增强广大家长为国育才的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理念,以保障家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2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但是我们要善于教育他们———这都需要才能和广博的生活知识。”在家庭教育实例中,很多父母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不注重了解子女成长的规律和内心需要,因此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力不从心。在对家庭教育进行调查和研究中,多数家长表达出其对于子女教育的困惑和担忧,时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家长与时俱进。家长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现状,采用正确且适当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教育目的。

3.3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家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由于其处于模仿性极强的阶段,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的举止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他人而来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重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正确的言谈举止来树立良好的榜样,为教育子女做出表率作用。这就要求家长要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的行为方式,通过明断是非的能力,以正面力量影响和教育子女,以德树人,以德树威。

3.4重点把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对其进行教育和培养时,家长应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他们各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思想道德教育,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做人的教育、习惯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抗挫折的教育。

3.4.1做人的教育“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应试教育下,我们不能仅仅追求青少年文化课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对他们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无数实践和实例证明,仅仅在文化课上取得优异成绩而不注重自身道德品质培养的青少年未必能在成长路上一帆风顺,如留日学生机场杀母案等实例,暴露了在家庭教育中忽视道德培养的恶果。在对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如家长注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等做人教育会帮助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3.4.2习惯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无数实例表明,成功人士均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也要注重对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培养。一些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表达了其教育的难度和力不从心。结合子女成长历程可以看出,早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父母教育的及时有效。在家庭早期教育中,如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为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埋下有利的伏笔,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会因此受益终身。而如果不重视早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今后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困难重重,同时也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3.4.3理想的教育理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并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对未来充满向往的追求。崇高的理想犹如一盏前进路上的指明灯,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人们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远大理想的树立不仅为青少年奋斗过程树立了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他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激发他们生活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前进的动力,从而保障其健康成长。

3.4.4抗挫折的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抗挫折教育也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他们多是在父母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一些家长甚至为子女成长全程“买单”,使得子女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无能为力,不能自理,甚至采取消极的措施和手段处理问题。这就需要在家庭教育中,要积极培养青少年战胜挫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青少年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正确的心态,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战胜困难,克服问题,以培养战胜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应培养青少年在战胜困难和挫折时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其应对挫折的能力。,应教育青少年在克服困难后及时作出总结和反思,以积累生活经验。总之,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应重视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方面的地位,发挥其积极作用,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程莎莎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家庭教育类论文:校外生活家庭教育论文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与校外生活现状描述

(一)家庭教育

1.家庭束缚与父母期望家庭束缚指的是父母在处理孩子的相关事务时对孩子自由选择度方面的限制程度。在问卷中,孩子的自由选择度由高到低分为四种情况。在处理相关事件中,“由孩子决定”说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束缚最少;“双方商量,以孩子的意见为主”表明孩子所受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双方商量,以父母的意见为主”表明孩子所受的束缚相对较多;而“由父母决定”则说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束缚最多,自由选择度最少。为了更好地了解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家庭束缚程度是否有影响,本研究将父母的期望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发展型,即侧重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经济实力、有知识、有学问或者有能力的人;另一类为生活型,即侧重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兴趣爱好、有爱心或者普通而幸福的人。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他们对子女的束缚程度的差异显著(χ2=10.755,df=3,p=0.013<0.05)。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在子女相关事务的决策中给予的束缚会更大:“双方商量,以父母意见为主”和“父母决定”分别占到了67.58%和8.79%,而“由孩子决定”和“双方商量,以孩子意见为主”合起来才只有23.65%。相比之下,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双方商量,以父母意见为主”和“父母决定”分别占到了52.87%和4.60%,而“由孩子决定”和“双方商量,以孩子意见为主”共占42.53%。相比之下,后者对子女能力方面的期望较低,希望子女过上幸福快乐、追求自我爱好的生活,因而对子女的束缚较小。

2.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育行为的特征概括。但是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是否不同?本研究把父母的教育方式分为了四种类型,即说教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说教型在问卷中对应的选项是“说教为主”,专制型对应的是“训斥为主”,民主型对应的是“民主、平等对话”,放任型对应的是“不太管,自由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在四种教育类型中,49.40%的父亲、46.30%的母亲为说教型,20.40%的父亲和19.60%的母亲为民主型,远高于其他两种类型所占的比重。在专制型中,父母所占的比例非常接近,差异不是很大。在民主型中,母亲所占的比例高于父亲4.80%。在放任型中,父亲所占的比例则高于母亲2.90%。关颖、刘春芬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同一类别的各种不同教育方式之间,还有其交叉性。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父母亲在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他们的共性表现在,说教型和民主型父母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专制型和放任型两种较为极端的教育方式所占的总体比重相对较小。

(二)小学生校外生活现状

1.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校外生活是与学校生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包括了周末、节假日和放学后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对象以及其他相关的活动。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学生的校外生活状况,笔者把小学生的校外生活类型分为了四大类:自学型,包括了做学校作业和看课外书;他人辅导型,包括了请家教辅导或上课外辅导班和做课外班老师安排的作业;娱乐型,包括了看电视、和小伙伴玩以及上网等;实践型包括做家务等。为了更好地形成对比关系,笔者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把平日和周末休息日进行了必要的划分。自学型的小学生所占的比重无论是在平日还是在周末休息日都较大,而做学校作业又占据了自学型的绝大多数。他人辅导型和娱乐型的小学生在周一到周五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到了周末比例会有较大提高,其中他人辅导型的周末比平日提高了13.05%,娱乐型的周末比平日提高了16.81%。而实践型的小学生无论是在平日里还是周末休息日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小,都不到1%。王亚琼的统计结果表明,有将近80%小学生的闲暇生活被学业所累。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也与她有着相似的结论,小学生的校外生活还是以学习为主,即以自学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这表明小学生们的学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平日里,小学生看电视、上网、与小伙伴玩的时间少之又少。在周末休息日,学习的任务稍微有所下降,娱乐休息的时间也相对多了起来。可能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校外做家务的比重都较少。

2.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描述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指的是小学生对自己校外生活良好的主观感受程度。基于276人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对校外生活快乐程度的描述大部分为快乐和非常快乐,分别占到了46.80%和29.20%;而一般的占18.70%,不快乐和非常不快乐的加起来仅仅为5.20%。综上所述,对校外生活快乐程度的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目前的校外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希望学校和家庭能够继续保持;不过,依然有小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校外生活感到不快乐甚至非常不快乐,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和所在学校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具体分析他们感到不快乐的原因,对症下药,争取给他们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对其校外生活的影响

(一)父母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有显著影响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如前所述,为了便于分析,本研究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父亲的教育方式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并且都进一步分为说教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同时将校外生活限定为平日校外生活,并且都进一步分为自学型、他人辅导型、娱乐型和实践型。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平日里校外生活类型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父亲的为χ2=32.834,df=15,p=0.005<0.05;母亲的为χ2=170.471,df=18,p=0.00<0.05)。父亲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他们的孩子在平日的校外生活都是以自学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都远超一半。父亲为说教型和放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较大,分别为95.70%和96.67%;父亲为说教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娱乐型的比例加起来不到5%,为实践型的比例为零;父亲为专制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为零,为娱乐型的占到了12.20%;父亲为民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相对略低一点,为实践型的比例为0,而为娱乐型的比例较大;父亲为放任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实践型的比重都为零,为娱乐型的比例也仅有3.33%。母亲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他们的孩子在平日的校外生活都是以自学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都远超一半。母亲为说教型和放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较大,分别为98.90%和93.75%。这点和父亲的教育方式类似。母亲为说教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实践型的比例都为0,为娱乐型的有1.10%;母亲为专制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为0,为娱乐型的占到了11.90%,为实践型的有2.40%;母亲为民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相对略低一点,而为娱乐型的比例相对较大,为实践型的比重也为0;母亲为放任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与实践型的比例都为0,为娱乐型的比例有6.2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及时,总的说来,无论父母亲的教育方式如何,小学生在平日的娱乐时间比较少,这与小学生平日的学习任务重,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有关。第二,平日小学生都以自学型的校外生活类型为主。对于刚刚步入学习生涯的小学生来说,父母还是非常重视他们的学业。第三,即使父母对小学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平日孩子们做家务的时间都比较少,甚至不做家务。

(二)父母教育期望对小学生校外学习方式有显著影响如前文所述,本研究把父母的期望归为两大类,发展型和生活型。本研究在问卷的分析中将小学生校外的学习方式分为四种类型:看书看报型,即通过自己看书或者看报等方式来学习;父母辅导型,即在父母的细心辅导下完成自己的作业;他人辅导型,即通过家教或者课外辅导班的方式来学习;网络电视学习型,即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或者看电视来学习。

(三)母亲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对问卷数据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经过方差分析发现,母亲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F=3.743,p=0.001<0.05),而父亲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量表(总分为5)显示,母亲的教育方式为专制型和民主型的,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水平均值分别位列及时和第二,分别为4.08和4.02。母亲的教育方式为说教型的,均值为3.96,排在第三。母亲的教育方式为放任型的,满意度低,均值为3.05。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母亲教育方式为专制型的,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较高。持专制型教育方式的母亲,在平时生活、校外娱乐、校外作业等方面对小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能让小学生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正是母亲的重视和对其各方面的安排,使得他们的校外生活更加合理且令他们满意。而母亲教育方式为放任型的,由于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虽然自由度较高,但满意度并不高。这给小学生家长的启示是,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的严格要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满意度,特别是母亲的作用更为明显。

三、小结与讨论

我们根据以上的分析发现,在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方面:及时,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束缚也会越大。第二,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表现在,说教型和民主型父母所占的比例较大,持专制型和放任型两种较为极端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差异性表现在,在放任孩子自由发展方面,父亲的比例要高于母亲,而在民主平等对话方面,母亲的比例又高于父亲。在小学生校外生活现状方面:及时,小学生的课外生活主要是以学习为主,娱乐的时间比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周末休息日和节假日期间。第二,总体上,小学生们对自己校外生活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说明大部分小学生都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家庭教育对其校外生活影响方面:及时,无论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如何,小学生平日里的娱乐时间都比较少也较为单调,并且以自学型的校外生活类型为主,基本上不做家务也是他们的重要特点之一。第二,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孩子校外学习的四种方式是相对平衡的;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以父母辅导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第三,母亲教育方式的不同意味着他们对子女的关注程度与关心的切合度不同,进而导致小学生对自己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有所差异。

作者:郭樑钟坚龙单位: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家庭教育类论文:当前教育下的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教师。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从时间上来看,家庭教育是开始最早,持续最长的;从空间上来看,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广度和深度是其他教育所不及的。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什么样的人才。从血缘关系来看,家庭教育是幼儿所感受到的最直接,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然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这些错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我认为家长在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时应做到:

(一)对孩子的爱要有度,严要合理

作为家长应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要给于支持;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杜绝。如:孩子无故找借口比上学,作为家长要明确的告诉孩子,你上学和妈妈上班一样是必须要做的事,是你的任务,怎么能无缘无故不上学呢?让孩子从小就有责任感。另外遇到事情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要善于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要善于多用表扬的语言赞扬自己的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要对孩子说:“来,我们一起想想,看看怎么办。”同孩子一起克服困难,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二)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评价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切不可因为某一方面示弱,就认为孩子样样不行,动不动就对孩子训斥:“你的脑袋怎样长得死脑筋啊,你看你笨的。你家你们班李想,年年考及时。你呢?真让我操心。”我们的家长应该学一学,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教育理念。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给孩子的目标定得低一点,让孩子踮起脚尖就能摘得到桃子。不要把目标定得过高,即使孩子在蹦也无法摘到的那种。我总是对女儿说:“孩子,只要你努力了,你高兴,妈就高兴。”并不在乎孩子能考第几名,我们都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道理。别让自己的孩子鞭长莫及及。要学会赏识孩子。你的字写的越来越棒了。你的歌唱得真好听。“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你会变得越来越。”没关系,再试一试,你会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的。妈妈相信你。“

(三)重视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萨巴扎.班迪说过“: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勾勒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塑造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并不是干扁人的知识结构,重要的是塑造现代人具有的健全人格,而健全的人格是从小慢慢培养起来的。它包括爱心、责任心、同情心、耐心、诚实、勇敢等方面。一个人的成功与成才,智商固然重要,若他的人格不健全,如行事怪异,没有责任感。或是懦弱,没有原则,是非不分,那他也不会是一个有用的人。俗话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可见,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才,就必须付出很多的心血。因此,广大家长都应着眼于孩子的未来,为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孩子的将来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尽到自己的义务。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我们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作者:李翠平单位: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丘头学区丽阳小学

家庭教育类论文:幼儿园指导下的家庭教育论文

一、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

(一)有针对性的帮助家长确定正确的教育思想,纠正不良的教育行为,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让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优势较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社会在不断发展,对孩子的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不适合现代的幼儿发展的教育方法,树立家庭教育的新理念。

(三)拉近家园之间的距离。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舍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导致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家园关系非常紧张。幼儿园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同时也拉近了幼儿园与家庭的距离,架起了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桥梁。

二、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内容不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各方面的发展特点都不尽相同,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也应不同。但是当前,几乎没有幼儿园能够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在培养思维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动作发展、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具体的指导性。多数只是对幼儿在幼儿园出现的问题或者家长询问到的问题进行指导。

(二)指导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指导时间上的安排做不到与每个家长的时间都不冲突。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个别指导时间通常是幼儿家长接送孩子或开家长会的时候,时间短暂,不能针对幼儿在家庭中的实际问题对家长进行系统、的指导;如果专门拿出时间让老师到家庭中去进行指导又会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倍增,这对于幼儿园来说的确难度非常大。

(三)缺乏更加专业的指导者通过了解发现,家长对指导者的是幼儿教育专家,其次是幼儿的老师,再次是“能运用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对来访者家庭的亲子沟通、家庭教育提供专业指导帮助”的专业家庭指导师,是有经验的幼儿家长。许多教师由于各方面原因缺乏理论学习,针对孩子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家长的咨询不能指导自如,常常显得“无话可说”或“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

(四)家庭教育迫切需要指导目前,家庭教育迫切需要教师能够在家庭教育中给予指导,使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孩子健康的发展。比如,家长不能很好的与幼儿进行交流、沟通,不能和孩子成为朋友;不懂得如何与反叛期的孩子进行沟通等等,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

三、改善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对策

(一)指导内容化在幼儿教育中每个阶段都无法忽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所需要的引导是不同的。但是这个过程幼儿园无法单独完成,需要每个家庭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家长无法对幼儿进行、系统、专业的干预,所以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幼儿园有必要对每个孩子的教育的不同阶段做出合理的规划,尤其在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定基础的幼儿阶段,要增强改善幼儿体质、培养良好习惯、锻炼生活能力、养成美好品格等方面给予正面的指导。

(二)指导形式多样化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指导家长根据幼儿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是教师的职责。因此,不断改进指导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家庭教育指导中,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更良好的条件。目前,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主要有讲座、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亲子活动、电话、短信、QQ等。幼儿园应充分考虑家长的需求,不断创新指导形式,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能够随时随地运用合适的指导形式满足家长的需求。

(三)指导者专业化与国外相比,家庭教育指导师在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者中占有极小的比例。目前,家庭教育指导者主要是幼儿教师。因此,要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水平。保障幼儿教师与家长能进行专业的指导。幼儿教师应加强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幼儿园也应该为家园合作培养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资,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指导,以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发展。

作者:杨斌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家庭教育类论文:培养青少年健全心理品质家庭教育论文

一、了解家庭教育资源的特点,分析其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

自从盘古开天地,人类对家的认识就在不断变化,对家的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家是人生的起点,家庭是未来成功者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奠定人才成长的根基。家庭中有哪些教育资源呢?父母的个性修养、家庭的氛围、教养的方式等都是极为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其中家庭成员的个性,家庭环境等为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性的教育资源;家庭成员的修养、家庭氛围的营造、教育方式的科学与否为自我意识方面的主观性教育资源。这两种资源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1、父母的个性修养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父母的勤劳善良、正直无私、积极向上等良好品质带给子女的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自私自利、道德败坏的父母必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2、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若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3、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义;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对青少年的教育宜及早进行,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自动逐渐发展而成,至青少年即大致定型,虽然进入成年期以后,性格仍将继续发展而产生若干改变,但这些改变只是程度上的,而非类型上的改变。

二、重视家庭教育资源作用,营造形成青少年健康心理素质的氛围

溺爱型、专制型、推脱型、残缺型的家庭易导致失败。反之,民主、和谐的家庭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1、以身垂范,营造良好家风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及时块沃土,父母应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学习和掌握基础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同时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尽早开发,加强教子意识儿童期的心理发展状况对青少年时期乃至人的一生都有关键的作用。弗洛伊德强调一个人的人格是由幼年的经验所决定的。因而,在家庭中父母要有强烈的教子意识,于点滴之中、于细微之处加强对孩子的启发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观念。

3、以理服人,寓教于乐以理服人的教育方式早在2000多年前的孔子时代就已很受重视,孔子对子路“晓之以理”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传颂。在家庭教育中,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以民主、平等、宽容的心态多和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烦恼,促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威力,培养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包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具有健全心理素质的人,往往是志向远大、自强不息、不懈进取的人,是充满自信、知难而进的人,是正直勇敢、不怕困难、乐于吃苦的人。父母应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

作者:高皓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家庭教育类论文:新课改家庭教育论文

一、家庭教育误区

(一)落后的儿童观。现如今我国的家庭教育貌似走进了误区。很多家长都犯了最可怕的错误,他们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渴望有文化,往往没有机会,就会把目光投向自己的下一代,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些家长为什么可怕呢?他们不懂得正确的科学的教育,却有很强的责任心。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对子女的爱,但是,爱也是一种讲究方法的能力,别让爱缺失,更别错爱。科学的儿童观是:儿童是人,是独立存在的人,是成长过程中的人。儿童是终究要长大并将独立生存的人。

(二)教育目标失衡。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孩子难以达到,孩子们就会有厌学、自卑等各种问题。并且,现在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家庭,都存在以智力为中心的问题,似乎只要孩子的脑袋聪明,学习好,那他将来就有出息,德智体美劳发展难道一直是一句空话吗?在75位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举行的一次集会上,记者采访一位老学者:“请你谈谈你是在哪所大学、哪个著名的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者想了想说:“在家庭和幼儿园里我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洗手;做错事要道歉;午饭后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其他科学家都表示赞同。假如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学习成绩,忽略孩子的思想品德、生活习惯,那么,孩子很难发展。

(三)教育方式不科学。《家庭与生活报》中有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法学会反家庭暴力网络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遭受过家庭暴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仇恨打他的人。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极为重要,这种不良做法,应深深触动每个家庭中的成年人。父母长辈是家庭中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者,如果不改变这些做法,将影响孩子的前程。只有认识到这些误区,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应对策略

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以科学的教育观为指导,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使孩子们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及早施教;其次是循序渐进。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各年龄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要顺应自然,顺应儿童身心和个性的自然发展。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王守仁提出,教育首先注重儿童的接受能力,其次注意儿童的天性,注意儿童的个性差异。教育内容必须丰富多样,生动活泼,诗歌,故事,舞蹈……合理安排,穿插其间。教育形式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爱教相结合,爱是教的前提,爱不是溺爱,对于家里有多于一个孩子的,一定要一视同仁,做到“均爱勿偏”。

(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要先做好表率。身教是最贴近孩子生活的教育,孩子都是一点点模仿长大的,在父母做好表率的同时,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言行一致,否则,孩子就会“钻空子”。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子女说“我当初因为家庭条件或者其他原因没有考上大学,特别遗憾,这辈子的愿望就指望你了”等等话语,这样会给孩子内心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父母们为什么不想一想,自己都没有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要强加给孩子呢?要孩子做到,就要自己首先做到。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风气、家风,也会陶冶孩子的内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三)亲子关系是制约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家长要善于与孩子相处,关心了解子女的需要,与孩子有共同话题,不提倡“母鸡式的爱”。培养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戴。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是子女接触最多的,家长对子女的影响也是最多的。父母要有高尚的品德,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举止大方,为人诚实等等,这些都会使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能力与生存能力。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暴露出许多弱势的方面:娇气,退缩,缺乏合作意识、环境意识和生存意识。我们的孩子不仅要通过行动形成品德获得知识,还要通过行动锻炼磨练孩子的意志品质,通过行动增长孩子的知识,以弥补书本言传知识的不足。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致性和持久性,以保障正面教育的效果。

作者:王朝红单位:前郭县白依拉嘎乡中心小学

家庭教育类论文:亲子交流家庭教育论文

一、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的具体表现

(1)亲子交流在地位上的缺失。家长在孩子面前有太多的优越感,喜欢高高在上,耍家长作风,没有和孩子站在同一起点、同一高度,喜欢颐指气使,轻则呵斥,重则打骂,至于理由,要么不作说明,要么轻描淡写,很少有耐心听听孩子的申诉,忽视了孩子做为人“生而平等”的人性本源需求。

(2)亲子交流在心灵上的缺失。家长总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任意描绘,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喜好等强加给孩子,不征求孩子意见,不听孩子辩解,很多时候存在揠苗助长的行为,超越了孩子的心灵和年龄阶段。孩子嘟囔几句,就指责孩子:“讲你是为了你好,你还不听,气死我了!”,至于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是对是错,则是不管不问了。有的家长极重面子,容不得孩子反对,更容不得孩子指出自己的缺点,即使自己有错误也死不向孩子低头。没有情感的共鸣,就没有心灵的交流。

(3)亲子交流在成长上的缺失。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只有教学相长,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然而,我们很多家长还没有做到:一是家长授“鱼”而不授“渔”,只定规矩,不提升思想,不提供方法,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二是家长不注重孩子自我的成长,怕孩子做错事、走弯路,不敢放手让孩子去想去做,阻碍了孩子独立自主地自我发展;三是家长不善于吸收孩子的优点,也不善于发现、改进自己的不足,不善于和孩子进行交流,也就得不到共同成长。

二、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中的回归的具体表现

(1)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回归。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各种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信息相互碰撞,孩子接触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猎取的思想、观念、知识也越来越新颖,在某种程度上和自己的家长有了互通有无的可能。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将传统的长期的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导转变为双向的互动的深入心灵、触及灵魂的亲子交流。

(2)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地位上的回归。长期以来,我们家长只是把孩子当成“一个不懂事的小屁孩”,忽略了孩子作为“人”的本质。孩子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容器”,而是一个有思想,有对尊重、理解、信任和爱的要求的人,他们有实现自己、展示自己和自我成长的需要,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将自己置于和孩子同等的地位,平等地交流。

(3)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的回归。信任孩子,孩子做每一件事情,都有他自己的理由,家长们应该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允许他们做错事,让他们自行纠错、自行成长;理解孩子,不先行下结论,不预先“审判”,以一个孩子的视野,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听他们表述自己的目的、结果、教训、经验,重视和孩子眼神的交流、心灵的交汇、肢体的接触,做对了给孩子一个拥抱,做得不好有了教训也应该给孩子会心一笑;吸纳孩子的优点、闪光点,要鲜明地予以肯定,要表示向他们学习,并且落实在行动上,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升华。

(4)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平台上的回归。相比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个性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志趣的培育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性格、习惯、志趣的养成,亲子交流就不可忽视。亲子交流的平台,就是要在时间上、空间上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彼此言语、心灵、思想上有更多的交汇,具体来讲就是要运用好以下三个平台的作用:潜移默化,就是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要有虚怀若谷的心胸,凡事多加交流、多加沟通,少简单粗野地批评,平时事务尽可能地让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陈述理由。善于倾听,就是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多说,说说自己的得失、经验和教训,让孩子学会自我表达、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互相沟通,就是在孩子做错事或情绪不佳时,善于引导、提起话题、充分发表双方意见,表达双方的思想和认识,通过情与理的沟通实现心灵交流,触动灵魂,升华情感。

三、总结

综上,时代呼唤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中的回归,家长和子女一定要彼此平等、彼此信任、彼此理解、互相沟通,互通思想、认识、经验、知识、情感上的有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作者:陆芳单位:湖南省武冈市第二中学

家庭教育类论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一、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概况

(一)研究方法对已有30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大多以理论思辩为主,实证研究为辅。其中,黄炳宣与阳崇波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思考———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留守儿童调查》、徐梦婕与邓承乾等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以贵阳市息烽县永靖镇为例》、秦艳艳与闫军印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对策分析———以河南省郏县长桥镇为例》、张杰的《随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及李佳樾的《甘肃农村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现状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的实证研究,其余均为分析原因、列出影响、提出对策的理论思辩研究。

(二)研究视角目前的研究视角以单一学科为主,多学科结合为辅。其中,肖薇薇的《改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文关怀的思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智世勇的《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则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高志强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补偿机制研究———基于湖南的调查和教育生态学视角》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补偿措施进行研究。除此之外,其它研究均以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单一或相互结合的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如郭晓霞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张春玲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黄晓慧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三)研究路径从已有的30篇文献来分析,研究路径大致分为两种。及时种是单一论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形成原因或应对措施。如:王海波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成因》主要分析了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周帮琴的《农村学校如何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则侧重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对策。第二种是除了分析原因、提出策略,还对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与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论述,如:唐喜梅、卢清的《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而不能对子女很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导致儿童严重欠缺家庭关爱和教育,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成因、消极影响、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

研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表现,专家学者们作了详细分析。依据监护主体的不同,莫艳清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缺失的表现模式分为四种:“单亲”家庭型,隔代抚养型,亲友代管型,自我管理型。其余学者的分类基本一致,且都认为无论哪种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家庭教育的欠缺,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埋下很大隐患。黄晓慧认为这些模式下的家庭教育有以下方面的表现:家庭教育时间严重不足,教育管理方式异变,教育过程重智轻德、重身轻心,教育上过分依赖学校。黄炳宣、阳崇波对六个乡镇的十二所学校进行专题调研,发现其中有三个村的留守儿童达到510人,占在校学生的80%,一两年甚至三五年没见过父母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且大多数孩子刚蹒跚学步时就和父母分隔两地,在生活上虽能温饱,但缺乏思想引导、监管。陈世海与占海玉进行调查和访谈发现,隔代教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专制的方式非常突出,老人运用斥责、体罚以及剥夺儿童权利的方式逼迫孩子服从,对孩子的学习不甚关心,有些老人连孩子的生日、班级都不清楚。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消极影响研究

1.阻碍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李佳圣采用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对鄂东南2个县市的10所乡镇中心小学和10所乡镇中心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得出留守儿童具有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差、人生价值观扭曲等特点。并指出,变相的亲情补偿造成教育方式失误,面对留守儿童所需要的亲情反馈,父母往往通过钱、物等补偿方式,使孩子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并误入歧途。费招娣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性格障碍、人格发展障碍以及行为怪诞等问题:性格上容易自卑、任性、悲观、暴躁、内心封闭;人格发展上易嫉妒憎恨他人、与人交往不真诚、不友好、欺骗老师和家长;在行为上容易违纪打架、谩骂他人、随地大小便、对长辈没礼貌。

2.不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当前研究一般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黄晓慧的分析是宏观角度的代表,她根据社会流动理论,认为当前社会的流动是机会均等的纯粹流动,而今后制约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学历(受教育年限),城市人受教育年限高于农村人,流动机会多,会逐渐居于社会统治地位;农村人由于学历跟不上,流动机会受限,处于城市边缘人的位置,居于社会底层,这样造成城乡两极分化更为严重,构成社会不稳定。秦艳艳、闫军印的分析是微观角度的代表,他们从家庭的角度出发,说明夫妇与亲子构成了社会结构基本三角的基本社会关系,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亲子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促使社会基本三角稳固的保障,若家庭教育得不到落实,必定影响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减慢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系着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和谐发展,更关系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使教育无法通过家庭教育得到更好保持或延伸。农村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减弱甚至抵消了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延缓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应对措施研究广大学者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深化现行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壁垒。姚忠旺建议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的城乡隔离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异地求学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柳浩翔提出国家应为留守儿童早日进城就学与父母团聚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和条件,补偿父母的家庭教育权和儿童受家庭教育权。在考试制度改革上,学者们均呼吁: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取消因户籍原因造成的生源地限制,允许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就地参加各类升学考试,从制度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2.增加教育财政投入,调整资源分配。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吴支奎认为政府须强化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公平分配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他还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财政支持机制,如: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经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同时,学者们一致认为还要加大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按时发放农村教师工资,完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报酬制度,防止教师资源流失。

3.完善教育补偿制度,加强学校关怀。若父母没法给孩子提供所需的家庭教育时,学校应该寻求途径给予留守儿童关怀。张春玲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怀:开展家庭咨询,举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指导委员会,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如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联系制度),教师家长与心灵对话制度,配备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制度,整治校园周边网络环境。王一涛、冉云芳则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儿童健康的情感倾向,设立各类兴趣小组,开设书法、美术、体育、音乐、舞蹈等课程,让这些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在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成长的快乐。专家学者们还指出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有责任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针对此,周帮琴提议为学习能力差、监护人教育能力弱的留守儿童安排教师担任家长,关心留守儿童生活起居并辅导其学习。

4.转变父母家庭观念,强化教育意识。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父母重视家庭教育才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胡花平、康春英提出双方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利弊得失,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避免“空巢”家庭,对孩子身心产生影响。沈优美也指必须扭转只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钱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家长就算外出工作也要为孩子选好委托监护人,并与委托监护人和学校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5.整合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黄晓慧提出“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还举出榜样例子: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刘坂村成立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上级妇联组织还帮助招募了大学生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来“指导中心”辅导村里的留守儿童,不但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还让他们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和社会关爱。王一涛、冉云芳提出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及宣传栏扩大效应,印发图文并茂的家庭教育知识资料并派送到家,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竞赛、推选家教榜样等活动,还可以招募大学生村官、退休教师以及村里榜样父母作为教育干事,掌握村里留守儿童的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联系。

三、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为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弥补这些不足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走向。

1.多学科综合研究不足。从研究学科看,介入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学科还较少,且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某一学科的范畴内进行,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视野较为狭窄,不利于研究的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具有多学科性质的领域,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多学科融合研究,突出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分析的同时,把生态学、管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视角纳入研究,多角度多方位丰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成果大同小异,文章之间的借鉴率高,经验总结多,创新建议少,研究质量得不到很大提升。未来的研究应尽快脱离研究的瓶颈状态,提高理论研究的精度,减少重复的定性研究,注重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把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层次。

3.可行性策略研究不够。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解决方案,学界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有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些效果不佳,实行难度大,也正因为如此,可行性的策略研究成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解决措施关键是适用与否,寻求一套适用的计划方案,需要考虑各地的风俗、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忽略当地客观情况而随便套用策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但关键是要尽快结束留守儿重的留守生活。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研究者们用严谨的态度和开阔的视野,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作者:杨梅王小丁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