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家庭养生保健实用13篇

家庭养生保健
家庭养生保健篇1

夏天比较适合温灸,因为中医讲究“冬病夏治”,生病的人大都属于阳虚体质,夏季阳气最旺盛,调节起来效果比较好,能提前预防各种疾病。而且,夏天衣服穿得少,比较方便进行。夏天人体对温度也比较敏感,不易被烫伤。

温和灸虽然比较简单、安全,还是有些小细节要注意:

(1)我们身体上的大多数穴位都有对称的两个,温灸时要本着先左后右的原则;如果灸的穴位多而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初次使用灸法时,要短时间、小剂量,以后再逐渐延长时间。

(2)施灸时要注意,别被落下的灰烫伤;如果施灸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出汗等反应,应立即停灸并卧床,开窗通风。

家庭养生保健篇2

北京市卫生局的《2012年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2011年北京市糖尿病的知晓率为62.6%,治疗率为59.4%,控制率为23.9%。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并且数据显示北京市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还不是很高,只有24.7%,(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6.48%,北京市为10.7%)其中对于慢性病预防和日常保健的素养较低。Armour等的研究表明有家庭成员参与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1型糖尿病的代谢控制[1],Diego等的研究则发现采用家庭干预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家庭保健员在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地位受到了重视[2]。中医家庭保健员的培训已作为北京市政府主抓的惠民工程之一[3]。中医药在治疗“消中消渴”中,详细记录有制备药茶的方式,这种代茶饮可使药物持久而缓和的起作用,对于慢性病症有较理想的疗效和作用[18]。还有研究显示,中药代茶饮联合穴位疗法明显改善血糖情况。培养中医家庭保健员既可以在培训中密切医患关系,提高相互信任度,又可使指导员成为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好帮手。回龙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拨子社区卫生服务站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对辖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了家庭保健员培训的干预管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患者资料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从回龙观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拨子社区站各招募50名2型糖尿病患者,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需按“一户一人”方式推荐1名家人或照顾者作为中医家庭保健员。所有病人人数100名,均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与观察组,各组均为50例。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29例,平均年龄(59.51±11.21)岁,观察组男26人,女24人,平均年龄(60.25±7.71)岁。同时具备以下5项条件者方可进入研究:①确诊为2型糖尿病(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②该试验开始前6月未参加过其他生活方式研究和2型糖尿病课题者;③30岁≤年龄≤75岁;④家属和照顾者生活在一起;⑤同意并合作者。有以下之一项者不入选:① 不能合作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肝、肾、血液系统等并发症及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或哺乳妇女;④肢体功能障碍影响行为干预活动实施者。

1.1.2 中医家庭保健员资料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观察组家庭中推荐一人为中医家庭保健员,人数为50人。同时具备以下5项条件者方可进入研究:①为观察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家属或照顾者,但本人不是2型糖尿病患者;② 至少最近一年与入组患者生活在一起,能为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指导;③30岁≤年龄≤75岁;④具有初中或以上文化;⑤ 既往未参加过类似的中医糖尿病知识培训,同意并合作者。排除标准如下:①语言交流、沟通障碍者;②最近一年不能和入组患者生活在一起者;③不能按时参加对中医家庭保健员的培训课程者;④接受中医糖尿病知识培训后,不向家中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预组 药物常规治疗和慢病管理,加用中医家庭保健员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运动、代茶饮和穴位按摩。对照组:药物常规治疗和慢病管理。疗程:1年药物常规治疗、慢病管理及中医健康指导内容均参照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1版《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及2013版《家庭保健员中医健康教育手册》。

1.2.2 中医家庭保健员培训内容和形式 主要内容包括:中医饮食调养、按摩保健、运动保健、糖尿病四季养生等知识和技能。培训形式主要有:健康教育讲课、小组讨论、饮食运动干预活动的示范、代茶饮的辨证分型及穴位按摩指导、观看中医养生视频录像等。

1.2.3 观察指标 空腹、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中医糖尿病管理知识问卷调查:入组前及1年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中医家庭保健员的中医糖尿病管理知识问卷调查:入组前及1年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中医家庭保健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V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检验法,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1年的不同干预手段,在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中,观察组效果明显,P

3 讨论

由中医全科医生对中医家庭保健员进行统一的中医糖尿病管理培训,1次/月,连续6次,并定期与中医家庭保健员进行随访、沟通,提供电话咨询服务,确保家庭保健员将糖尿病中医管理知识运用到家中的糖尿病患者。由中医全科医生制订干预组患者辩证施治的方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中医辨证分型推荐其适合的代茶饮和穴位按摩。中医家庭保健员对家中的糖尿病患者实施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宣教干预,干预时间为1年,由中医全科医师进行监督实施,定期指导。

通过对比患者培训前及培训后1年对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中医糖尿病管理知识掌握情况、糖尿病相关临床检查指标、各种新发并发症的情况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显示中医家庭保健员培训在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该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实施中医家庭保健员对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慢病管理效果,制定出适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家庭保健员进行糖尿病中医干预的模式,对中医家庭保健员参与慢病管理提供有益的探索,提高中医家庭保健员的健康教育和中医干预的技能,更好的发挥其在患者家庭中的慢病管理作用,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Armour TA, Norris SL, Jack L Jr, Zhang X, Fisher L. The effectiveness of family interventions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J].Diabet Med,2005,22:1295-7305.

家庭养生保健篇3

一、首创“张家港模式”,探索全面生活帮扶,实现“老有所养”

2011年8月,张家港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张家港市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帮扶工作实施意见》(张政办【2011】39号),拉开了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帮扶行动的实践序幕;当年还先后下发《张家港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社会保险补贴办法》(张人口计生【2011】29号)和《张家港市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帮扶行动方案》,初步形成了“五个一”的计生家庭养老帮扶模式,“五个一”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个基金、明确一个补贴、落实一个优惠、实行一个减免、形成一个机制。

2012年6月,该市对全部“失独”家庭进行了一次“生育关怀・爱心大走访”活动,此举促进了计生养老帮扶行动的第一次深化,到2013年初全市围绕计生特扶对象的需求,推出了“五项新举措”。此举当年获得了江苏省第二届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创新奖。“五项新举措”的主要内容有:开发养老帮扶软件、实施养老援助服务、投保住院护工保险、落实春节走访慰问、创设连心服务载体,到2015年计生、卫生合并前,全市在“老有所养”方面形成“举措”:

1、一次性救助制度。对独生子女伤残三级及以上的家庭,给予一次性救助金3000元;对独生子女死亡的家庭,其母亲年满49周岁的给予一次性救助1万元,不满49周岁的给予3000-5000元救助。2、特别扶助金制度。扶助标准开始为独生子女伤残的每人每月80元、独生子女死亡的每人每月100元。经过3次提标到2016年,独生子女伤残的提高到60岁以上每人每月400元、独生子女死亡的提高到60岁以上每人每月500元。3、社保、养老补贴制度。对领取特别扶助金的夫妻,未到法定退休年龄,按灵活就业人员方式参加城保的,按每人每年3000元给予社保补贴。4、机构养老优惠减免制度。享受计生特扶金的老人,需进入养老机构养老的,按属地原则优先安排进入户籍地养老机构,床位费及护理费享受优惠,独生子女伤(病)残和死亡的分别下浮15%和20%。5、居家养老政府援助服务制度。计生特扶对象居家养老的,经个人申请、民政部门评审认定,该援助对象日常生活必须实行介助(半护理)或介护(全护理)的,享受居家养老政府援助服务。介助的每人每月享受最高850元服务补贴,介护的每人每月享受最高1150元的服务补贴。6、虚拟养老院服务制度。从2013年起,计生特扶家庭中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纳入市“亲情”虚拟养老院,作为政府优先援助的B类对象,每人每月享受200元的的家政便民、物业维修、生活配送等38项免费服务。7、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制度。2012年起计生特扶家庭全面纳入全市春节大走访慰问体系,慰问金每户不少于1000元,由是生育P怀资金列支。8、住院护工服务保险制度。2013年3月由政府出资为计生特扶对象团购住院护工服务保险,计生特扶对象每年可享受100元/天住院护工服务补贴,每年累计最高不超过180天。当年新患重大疾病保险金赔付1万元。

二、充分利用资源,解决“病有所医”,打造“张家港模式”2.0版

2015年11月,苏州市计生协出台了《苏州市“连心家园”示范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连心家园”示范点项目的“六有、五关怀”标准。除了上述八项制度的运行外,对计生特殊家庭的“病有所医”帮扶上,初步探索出“二大举措”,具体内容是:

1、免费健康体检制度。2016年,全市出台《卫生计生十二项便民惠民举措》为65周岁以下的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父母免费提供一次就近健康体检,当年有1036人可以享受该项优惠,原来65岁以上居民已经享受市政府免费健康体检待遇,这样所有计生特困家庭的免费体检实现全覆盖。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2017年开始,所有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免费享受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四个一”的服务,全面解决好该群体的就医绿色通道和健康保健服务问题。

家庭养生保健篇4

住房花费仍是第一大支出

美国家庭支出首屈一指的是住房上的支出,虽然食品支出有所上升,但在家庭各项开支中所占比例依然较低。美国家庭住房支出不仅仅是房屋分期付款支出,也包括居家生活的水电煤气费用和家具以及维护住房的费用等。美国家庭在住房上支出一般要占家庭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其中住房的分期付款和保险约占家庭总支出的五分之一,水电煤气等支出占家庭总指出的7%左右。

交通支出是美国家庭的第二大支出,汽车在美国已成代步的工具,几乎家家户户有车,多数家庭拥有两辆以上的汽车。2011年美国家庭汽车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16.7%,其中购买汽车的支出占5.4%,汽油的支出占5.3%,保险和维护的费用约占5%。由此可见,油价高低对民众的影响较大。2009年购买汽油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4%,2011年为5.4%,民众在汽油上支出升高,主要原因是油价高企。

食品上的支出虽然在美国家庭支出上占据不了第一的位置,但也是排在第三位的家庭主要支出。2011年,美国家庭在食品上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13%,应当说比例不是很高。与此相对比,美国家庭在个人保险和退休金上的支出已占家庭总支出的10.9%,其中,仅退休金支出就占了10.3%。这既说明美国家庭重视退休金的储蓄,也反映出美国家庭在退休金上负担越来越重。医疗健保上的支出看起来占家庭支出的比例还不算很大,2011年为6.7%,与娱乐支出所占比例差不多。但对于老年人而言,医疗健保的支出比例会大幅上升,这也是不同年龄段在支出上的一个差异。如果观察中国家庭的支出情况,可以发现伴随着住房支出的提升,中国家庭的支出将会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形,住房和食品开支会占家庭开支主体,而医疗健保和养老金支出只能压缩。

不同家庭在支出上有何不同

不同收入家庭在支出上会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富人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在生活支出上的差异更大。对于美国穷人来说,食物、衣服和住房占所有支出60%以上。然而,美国富人更多的支出在休闲娱乐、保险和储蓄上。统计显示,低收入家庭在即时的消费上所占比例较大,平均花费三分之二的金钱用于日常必需品。这表明低收入家庭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然后才有可能追求较高质量的生活。富人家庭自然是大大跨越了温饱阶段,他们的生活消费更倾向于为未来投资,在保险、储蓄或退休基金上的支出更多。学者们称,低收入家庭难以为未来做好计划,因为他们的收入多用在目前的生活消费上,对未来的思考,似乎是一种奢侈品。

家庭养生保健篇5

1家庭养老仍大有潜力

在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仍是当前基本的养老方式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个人劳动所得(即“自养”)和子女供养,健康照料主要依靠儿子和儿媳(尤其是儿媳)女儿和女婿、亲戚朋友、邻居也提供少许养老方面的帮助。在村一级还对“三无”老人(无子女、无劳动能力、无可靠收入来源)提供社会救济(即“五保”),作为家庭养老的补充。

但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行使家庭的平均子女数大大减少,大量青壮年人口不断从农村流入城市,许多专家据此认为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削弱并将继续削弱,一些知名人士撰文或甚至给党中央领导同志致信强调,为防止人口老龄化危机,必须适当放宽现行生育政策。应该说,对人口老龄化的这些担心不无道理,人口老龄化的确将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力、但是,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人口老龄化的压力究竟仃多大,家庭养老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弱化了。

1.1老年人的自养能力将继续增强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未来的老年人的个人储蓄将有所增长、根据((WorldHealthReport2oo0},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的健康寿命比平均寿命的增长速度要快,人们的健康状况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同时,少生孩子客观上可以为家庭节约相当数量的抚养成本。因此,人们可以储蓄更多以备将来养老之用.从而减轻对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其次,不健康不等于日常生活要完全依赖于他人。有关研究(国家计生委政策研究报告,1999)表明,我国农村65岁以上男性老年人口的期望寿命为l2.44岁,其中健康寿命只有4.89岁.也就是说,在男性老年人命的最后时期,6l%的时间是不健康的。但是,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仍然能独立生活的时间为11.44年.只有1年的时间要完全依赖于他人。对农村女性老年人,日常生活要完全依赖于他人的平均时间也很短,只有1.58年。从这些情况看,尽管60%以上的时间不健康,老年人在90%以上的老年期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因不会给家庭和社会增加大量的照料负担。

第三,老年人所需要的健康照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配偶提供的。我国目前老年人的鳏寡比例很高(见表1),但是,由于受社会偏见和落后的社会习俗的影响,农村鳏寡老人很难重新组织新的家庭有理由相信,如果老年人可以自由再婚,那么,老年人的自养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片面夸大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1.2家庭支持能力

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并不必然表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死亡水平的进一步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生育水平的下降。可以预计,今后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进一步减少。

很多实证研究表明,孩子数量和孩子质量之间存在置换的关系,家庭子女数量虽然减少,但是对平均每个子女的投资(尤其是教育投资)增加,子女质量—特别是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大为提高或改善。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键取决于人口质量的高低,而不是人口数量的多少。有理由相信,子女质量较高不但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家庭收人,子女可以向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

目前,农村老年人主要和儿子、儿媳(一般为长子及其配偶)居住在一起,并且主要由儿子、儿媳承担抚养的责任。如果今后形成女儿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没有儿子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大大得以缓解。这在无儿户不断增加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事实表明,在城市地区,没有儿子的父母从女儿那里得到的物质和精神帮助并不少于有儿子的父母。城市的今天,将是农村的明天农村地区传统的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必将被“儿女也是养老人”的现代观念所取代。

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如Ogawa&Rethedord,1994)是,父母与子女共居的比例、父母依赖子女供养的比例、父母期望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的比例逐步下降,表明家庭养老体系已经弱化且将继续弱化。但是,这个观点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在中国,子女对父母的经济供养是无私的,取决于父母的实际需要,而与是否共居无关;父母年龄越大,子女提供的经济帮助越多;丧偶或收人低的老人,从后代得到的经济援助较多(Years一JnLee&XiaoZhenyu,1998)。父母与子女共居的比例、父母依赖子女供养的比例、父母期望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的比例逐步下降,只说明养老方式正日益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将减少。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与子女共居减少,势必影响子女对父母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健康护理。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加以解决。

人口转变将导致数量较少但更加稳定、持久的家庭网络,这是家庭养老的另一颇有潜力的资源。在农村地区,通过传统的“六亲”关系形成的互惠互利、相互帮助的家庭网络,虽然不是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却是人们抵御生活中风险(包括养老)与不幸的基本资源。它在功能上与正式的社会保障相当,只不过在保障范围,只局限在亲属之间。虽然生育率降低使家庭网络缩小②,但是,由于死亡率下降,更多的亲属可以存活下来,亲属关系也可以保持更长的时间,—这就是所谓“家庭网络的规模与质量的置换”现象(LinJiang.1995;Hammelet.al,1991)。特别是目前的中年人在三四十年后进人老年时,他们将具有相当数量的兄弟姐妹,这些老年人具有相似的社会经历和价值取向,因而将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可以预计的是,今后,大量的照料工作将不再由中年家庭成员承担,而由老年人自己承担。笔者在考察美国夏威夷州的老年护理中心时注意到,许多健康护理工作人员是60-.}0岁的老人,且他们往往比年轻的工作人员做得更好。

1.3家庭养老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

一种流行的观点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家庭养老体系的弱化和瓦解其理由如下:市场意味着竞争、交换货币化、个人利益极大化、资源配置效率,这些都与传统的家庭保障体系背道而驰。

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是忽略了文化因素的影响一由于东西方文化迥异,从西方社会观察到的规律不能生搬硬套到我国。研究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文化是个人主义,历史上老年保障就较少地依赖于家庭,而主要依靠个人储蓄、公共机构和合同关系(cher“n,1983)。在西方社会,核心家庭,而非传统的扩展家庭,在历史上(包括实现工业化之前)就是社会的主流。而在儒教文化盛行的东方4,情况则完全不同。正如世界银行(WorldBank,1994~-)指出的那样,在绝大多数亚洲国家,家庭捧老仍然占主导地位。其基础是传统的“孝”文化;其中,以中国的“孝”文化最为深厚,它已有3000多年的悠夕\历史,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即使在日本、韩国这样发达的国家,至今没有证据表明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已经化。日本于1961年建立了覆盖每个人的社会养老体系,但是,20年后,由于人口快速老化。社会保险费用剧增,政府采取了大量削减社会保险的范围和额度、加强家庭的养老责任等措施。

应该承认,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大潮中及西方文化的渗透下,中国“孝”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家庭暴力、养老争端有所增加。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特定时期的现象。事实表明⑧,在我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孝道”和家庭养老观念仍然极为强烈。有研究表明(如Yean—Julee&XiaoZhenyu,1998),在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刺激家庭成员之间和代际之间的财富转移,家庭养老将进一步强化。

家庭养老体系将继续保持。并不表明家庭养老形式一成不变。相反地,今后家庭养老将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以适应于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特点包括:(1)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并且可俺共居。传统的扩展家庭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扩展。就象今天的非洲一样;(2)阻碍老年婚姻的落后观念日益弱化;(3)女儿的养老责任得到加强;(4)父母不拘泥于与儿子(特别是长子)共居的传统;(5)许多子女虽然不再与父母共居,但是继续向父母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6)许多老年人不再依赖子女提供日常生活照料,而由他人,特别是专门的服务机构提供。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2初步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至少4o一5o年),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将继续发挥作用,并将足以对付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在此过程中,国家无需改变现行生育政策,无需大包大揽,建立全面的社会养老体系,而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补充措施,充分发挥家庭养老体系的主导作用。从宏观的角度看,国家还必须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加快市场化进程,规范、健全金融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良好的宏观环境,是家庭养老微观机制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

3对计划生育部门相关工作的建议

鉴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特殊关系,计划生育部门有必要,也有能力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综合治理人口问题。这些措施可能包括:

(1)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强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深入研究。解决养老问题,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关键。为此,必须深入研究人口转变、健康转变、家庭结构、家庭养老的需求与供给、社会观念、政府干预、经济增长等各方面及其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2(X)2年是设立这个专项课题的最佳时机,届时的“五普”数据将为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

(2)生育政策应长期保持基本稳定。许多人出于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担忧,提出调整现行生育政策的主张。笔者认为,人口过多与资源稀缺的矛盾是我国目前和今曰很长一个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人口过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两害相权取其轻”,不能片面强调人口老龄化危机,而放宽现行生育政策:

(3)推行计划育优质服务,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这不仅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防止老龄危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必然要求。保障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提高育龄群众的继康水平,可以增加他们的实际收入,增强自我养老能力,并缩短他们老年时不健康的寿命;

(4)按照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原则,适当扩大人口与划生育宣传工作的范围。将自我养老防老意识、敬老养老助老美德、家庭和睦、“健康死亡”、“厚养薄葬”、“女儿也是养老人”等纳入宣传内容。这些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增强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有利于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家庭养生保健篇6

对象与方法

对象:选取2008年3~6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中编号随机抽取50例作为对照组,产妇在出院前,接受病区责任护士有关母婴保健知识的常规教育,主要包括: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技巧,产褥期母婴保健注意事项等。2008年9~12月,在本院分娩出院的产妇中编号随机抽取50例作为指导组,并登记,以便联系。在出院前除按常规的健康教育外,对产妇进行家庭访视服务指导。

方法:采用发放资料,口头宣教,现场指导,电话随访方式,组织互动式小班,家庭主要照顾者也可参与。对产妇、家庭主要照顾者进行新生儿喂养,护理技巧及保健注意事项等方面指导,以及根据产妇自己的需要获取居家健康等其他方面的帮助与支持。6周后,采用问答方式,进行评定。问答内容结合产妇经常提出及出现的问题,及根据临床上因护理不当易引起的新生儿健康问题自行设计,由护士对产妇及家庭主要照顾者以提问方式根据自己感受或问题产生的不同程度,按5分制评分,对服务效果做出评价。数据经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指导内容: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告知母乳喂养的益处及方法[1],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新生儿保健的注意事项:根据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针对性指导,以提高产妇及家庭主要照顾者的应对能力。产妇保健指导,饮食、卫生、角色适应。

家庭访视方法:根据产妇和家庭主要照顾者的年龄、文化水平、所处环境、个体时间随意性较大等因素。通过家庭访视,电话随访相结合,采取因人施教,对症指导的护理指导,以提高产妇及家庭主要照顾者的护理能力。

结 果

两组产妇一般情况,分娩方式,接受保健服务及产前教育情况等方面相似,年龄20~32岁,对母婴保健知识需求上都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母乳喂养成功率,指导组85%,对照组59%,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

两组母婴健康状况比较,见表1。

讨 论

母婴健康关系到人类繁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产褥期妇女和新生儿及早期婴儿属高危人群,此期母婴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方面均处于不稳定时期,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必然会存在诸多健康问题[2,3]。产褥期妇女面对着一个全新的母婴保健学习过程。通过开展家庭访视服务就可以向围产期母婴提供优质的母婴保健服务,既施展了才能,又扩大了服务领域,是整体护理的延伸,使临床护理与咨询保健相结合,既能提高母婴生活质量,又能促进护理学科发展。妇幼保健的临床服务应该由大城市普及小城市及社区乡村,以提高产褥期母婴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家庭养生保健篇7

    一、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在当今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却是在我们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悄然来临,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1.老龄人口数量多、发展快。在21世纪前40年内,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将由2000年的7逐渐攀升到2010年的8.38,2030年至2040年,会快速上升到20.9[1](P1)。世界银行预测,法国老年人口从9增加到18,用了140年,而中国将用不到40年,老年人口的数量从2000年的9000万上升到2040年的2.9亿。2050年,60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全国人口的1/4,达4亿之多,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健康状况不佳。从几次全国性较大规模调查反映的数据来看,我国老年人口中带病带残,不能自理的比例相当高。1987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调查表明:健康状况较差的占26.9%;199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在60岁以后的寿命中约有60~80的时间是在带有各种慢性病的状态下度过的。

    3·老年人的分布城乡之间差异较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2000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8.0739万农民,城镇只有3.79亿人口。按照65岁以上人口7的比例推算.在农村大约有5652万老年人,约为城镇老年人口的2倍。加上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一些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向城镇转移,进一步加大了农村老龄人口的比例。

    4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水平同步进行。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生育工作降低了人口生育率。在我国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后,党和国家根据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作出了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这意味着我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稳定低生育水平与人口老龄化同步进行。

    5.人口老龄化是在家庭功能弱化的条件下出现的。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工作节奏加快,家庭中子女个数减少农村青壮年外流以及人口城市化发展,家庭规模在变小,家庭的养老功能在弱化。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概率在下降,子女对于老人的照料、护理愈来愈少,尤其是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6.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包括老年社会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而老年社会保障是它的核心。目前.中国的正规养老保障覆盖范围还只限于城镇职工.且主要是城镇正式就业的职工.而广大农村居民没有包括在内.占老人65却又无固定收入的农村老人.国家的社会保障几乎为零。

    二、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殊的特点.其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人口老龄化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人口老龄化与严格控制人口出生率同步进行,在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适龄劳动力数量受到影响,从而改变人口的抚养比。据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1999年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3.74%,2000年为15.6%.2025年为29.46%,2050年抚养48.49%。总抚养比也从2025年的59。5%上升到2050年的76。8%。可供使用的适龄劳动力资源不足,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人口老龄化影响国家资金的投入。中国老年人口发展快,数量多,加之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差,自身的衰老与患病率、致残率高,从而导致老年群体对社会的需求增加。疾病还会使一些老年人及其家庭致贫难于脱贫、重新返贫,国家不得不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老年人群的医疗、养老、社会福利及救济,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投入不足,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人口老龄化要求国家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老龄人口的急剧增长.为了满足老年人群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就必须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为目标.积极发展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以解决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文化娱乐、医疗保障、护理照料等问题。这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龄问题将会对社会助老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家庭角度来讲,稳定低生育水平意味着子女减少,家庭结构小型化。其结果.一方面老人数量上升,照料需要增加;另一方面,子女减少,家庭养老资源形成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老年问题包括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在中国未富先老和强调家庭养老功能的环境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将会加大老年问题的压力和严峻性,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多,健康状况差,无固定收入,而农村青壮年又纷纷外出打工挣钱,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这将会对社会助老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从而成为中国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问题。

    三、营造健康老龄化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而我国不仅是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和尚不发达的背景,积极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造成的负担和压力,这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实现“五个老有”的老龄工作目标的需要。健康长寿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强,不仅对社会、家庭照料的需求降低,还能力所能及地从事一些社会劳动,增加个人收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健康的身体又是老有所学的基础保证,老人通过学习,发挥其参与生活的潜力,满足了老人参与社会的心理需求.实现了老人的自身价值。老人身心健康.心情舒畅,老有所乐.健康的身体也使老人对社会医疗保障的需求降低,最终实现老有所医。

    2.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缓解老年贫困。营造健康老龄化,需要关注全社会每个公民生命全程的健康。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贫困的缓解具有重要作用,帮助贫困人口走向富裕的决定因素在于迅速提高他们的素质,这其中也包括健康水平。陆杰华对四个县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口与非健康人口的家庭经济收入有明显的距离,有成年人患病的家庭收入比健康家庭要低30~40%。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在农村地区贫困户中,疾病为最主要致贫原因的占22%左右。

    3·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弥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不足。老年人健康状况是决定老年人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4倍.而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是引起老年人残疾和自理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使得老年人对医疗、经济、护理照料的需求成倍增长。济南市曾对老年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过一次调查,排在首位的是医疗保障(占34.53%),其次是就医就诊(占26.79%),再次是及时发放退休金(占25.79%)。胜利油田曾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老年人对“上门服务”的需求占70.79%健康的老人不仅对社会医疗、就医就诊的需求减少,且生活相对能自理,既能帮助子女料理家务,还能发挥余热,从事社会劳动,增加个人收入,不仅能减轻社会医疗保障负担,以为促养,又能减轻当今家庭的赡养、护理负担。

    4.营造健康老龄化,降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增大物质资本的积累和投入。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是老年人再就业的基础。老年人再就业是为了满足自已的生存和物质精神需要。发挥余热的同时,能避免老年贫困。同时由于白食其力,降低了劳动力负担系数,减轻了社会负担,填补了适龄劳动力的不足。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对医疗、护理的需求减少,节省了因健康状况不佳而需要护理、服务、医疗等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增大了物质资本的积累和投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四、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途径

家庭养生保健篇8

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分析,各自总结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结论。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养老消费与储蓄之间的经济关系成为学者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国内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疲软、内需不足及居民的高储蓄现象已引起众多国内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进行研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侧重于使用全国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观点是认为养老保险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费、减少储蓄,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樊纲、王小鲁采用实证分析法,结合养老保险覆盖率、交通、城市化等因素构建了消费模型,最终的研究结论是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正相关,其对消费的影响率在0.4%左右[3]。张继海采用2002~2003年针对辽宁省居民(城镇户口)开展的家计调查数据,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对其自身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基金对其消费支出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与许多学者提出的试图通过完善养老保障体制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主张相符[4]。虞斌、姚晓垒采用2001~2009年我国近30个省份的调查数据建立生命周期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养老保险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结论表明,养老保险基金对居民消费行为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其消费支出会随着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额的增加而增加[5]。李晓颖、陈梦真分别在生命周期假说的基础上构建了计量模型,定性分析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养老保险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显著性正向影响[6-7]。谷雪通过建立反馈动态模型分析指出,我国当前的养老金赤字问题将使居民平均消费率由40%持续下降至32%[8]。何立新、封进、佐藤宏采用倍差法排除了其他改革的影响,通过我国1995~1999年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分析养老保险基金对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效应,结果也证明了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存在正相关关系[9]。蒋云赟通过代际核算方法研究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储蓄是否存在挤出效应,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基金对居民储蓄具有不太明显的挤出效应,即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促进影响,建议通过完善我国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来促进其消费[10]。

(二)国外文献综述

随着消费函数理论的完善及研究方法的精化,国外学者在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上也不断积累了很多研究经验,与此有关的研究多是在Modigliani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开展的。大部分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都得出了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有正向显著性影响的结论,也有少量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与生命周期假说不符或认为养老保险对消费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Melvin研究了1972年美国养老金增加对消费的影响后指出,居民的消费支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易耗品的消费,其支出会随着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而显著增加;另一种是非易耗品的消费,其支出与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无显著关系[11]。Barro曾在1974年指出,子女从老人手中获得的部分遗产会抵消养老保险基金对消费的影响效应。5年后Barro又通过16个国家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终的结果却表明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不太确定,研究数据无法提供有效的证据表明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确定[12],即Barro在前一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补充新的数据及资料又延伸出了新的结论。Hubbard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居民的跨期消费模型(20岁工作—65岁退休—80岁死亡)分析了居民消费与其自身退休金、养老保险税率等变量之间的关系,指出养老保险税会因其流动性约束的存在在居民不同的消费阶段内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应,即从侧面反映出养老保险基金能促进中老年居民的消费,但会抑制年轻居民的消费[13]。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在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的关系上观点还未统一,一部分学者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能起到显著的促进效应,另一部分学者却持相反意见,认为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因不同因素的影响而会产生不同的关系。而国内学者主要观点是养老保险能促进居民消费。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社会背景的区别。国外的研究多基于经济发达、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完善的社会背景,而我国处于经济发展中且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二是方法与数据的有效性差异。国内研究多是基于现成的小范围内的调查数据,而国外研究多是基于连续的、大型的面板数据。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还是借鉴了国外学者积累的理论与实证基础,从中吸取了一定的经验。但基于我国国内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加之我国居民的消费意识、储蓄动机与国外居民有很大差异,所以国内目前的研究成果还无法为我国今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证依据。

三、数据分析与模型选择

(一)数据来源

笔者所用数据为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研究目标是考察养老保险变量对城镇老人消费产生的影响效应,研究对象是50岁以上老人。考虑到调查数据中可能有部分高龄老人因无法准确回答与本问题相关的情况如家庭年收入、消费支出、养老保险费缴纳等数据,会影响实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所以在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删除了部分资料不完整的样本数据。最后,根据研究需要,筛选后纳入分析的样本量为430户家庭的2579人。

(二)变量设定与模型选择

调查数据依据老年人是否在岗而分成了劳动老人和退休老人两个小样本,目的是分别考察养老保险变量对两种不同生活状态的老人的家庭消费产生的影响及其差异。其中样本1的主体是劳动老人,主要是指有工资收入来源的老人家庭(不包含个体私营户),可用样本数量为230户;样本2的主体是退休老人,主要是指已正式退休且能享受养老金的老人家庭,可用样本数量为200户。样本1选取家庭消费支出(量化为货币)作为研究的因变量Ct,包括家庭的食物消费支出、日常消费支出、耐用品等非连续性购买消费支出;选取养老保险类型、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特征(家庭资产、现金、房产价值、家庭规模)和社会特征(所在省份、城区类型)作为自变量。根据上述变量,可以建立因变量Ct与各自变量Xt(t=1,2,3,…,n)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Ct=β0+Σβ1npendn+Σβ2nagen+β3Xt+ε(1)式中β0~β3和ε都是模型中的未知参数,β0为回归常数,β1~β3为非标准化条件下的偏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pendn为一组参保类型虚拟变量,以未参保家庭为对照组,分析拥有不同养老保险家庭消费的区别;agen为一组年龄虚拟变量,以控制生命周期对家庭消费的影响;Xt为个人、家庭及社会特征,代表所有可能影响到消费的变量。样本2中被调查老人主要以退休后的养老金为收入来源,其消费模式及与养老保障的关系与劳动者有所不同,同时参考样本一中的回归结论减少了变量个数。因变量仍然为家庭消费支出(量化为货币)Ct,包括家庭的食物消费支出、日常消费支出、耐用品等非连续性购买消费支出;自变量包括养老金水平、退休类型、年龄、健康状况及家庭特征(包括家庭资产、房产价值、家庭规模)。根据上述变量设定回归方程为:Ct=β0+β1pensiont+β2retirementt+Σβ3nagen+β3healtht+β4Xt+ε(2)其中,β0~β3和ε都是模型中的未知参数,β0为回归常数,β1~β4为非标准化条件下的偏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pensiont为养老金水平;retirementt为退休类型;agen为一组年龄虚拟变量,以控制生命周期对家庭消费的影响;healtht为健康水平;Xt为家庭特征。

四、回归结果分析

(一)养老保险对劳动老人家庭消费的影响

方程(1)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模型1是加入所选全部变量后的回归结果,模型2是在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后的回归结果。第一,从回归结果可知,不同的养老保险类型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最明显,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次之,商业及其他养老保险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无养老保险的家庭消费相比,享受政府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家庭消费显著较高,参加商业及其他养老保险的家庭消费无明显差别。其原因可能在于劳动者认为现有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及其他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偏低,不知能否保证未来的养老消费,而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保障水平。第二,年龄对劳动老人的家庭消费也有一定的影响。除年龄段在56岁~60岁老人的家庭消费显著下降外,其他年龄段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未对老人家庭消费产生影响。原因可能是56岁~60岁的老人刚好处于退休前后,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从事家庭生产活动,从而减少了在外的消费活动。第三,家庭资产、家庭规模显著促进了劳动老人家庭消费支出,与之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家庭资产代表家庭收入水平,即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庭消费支出越多;家庭规模代表家庭成员的数量,家庭成员越多,家庭消费量越大,这与实际生活是相符合的。而健康状况与老人家庭消费支出存在负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人家庭消费支出,原因可能是老人健康状况不好会导致长期的医疗支出增加,相应地老人会节省日常消费支出。房产价值对老人家庭消费支出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及家庭资产和家庭规模产生的影响大,而其他变量暂对老人家庭消费支出未产生影响。

(二)养老保险对退休老人家庭消费的影响

方程(2)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模型1是加入所选全部变量后的回归结果,模型2是在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后的回归结果。第一,从回归结果可知,养老金水平、家庭资产、家庭规模与退休老人家庭消费支出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养老金水平越高、家庭资产越多、家庭规模越大,其家庭消费支出就越高。年龄、房产价值这两个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未对退休老人的家庭消费支出产生影响。第二,不同的养老保险类型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只有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对家庭消费存在显著性影响,其他类型养老保险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据调查统计可知,享受政府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老人的养老金水平最高,稳定有保障,能显著促进家庭消费支出。退休类型对老人家庭消费有显著性影响,提前退休或内退的老人家庭消费高于正常退休的老人家庭消费,原因可能是提前退休和内退老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优于正常退休的老人家庭,他们在生活上更享受一些。第三,健康状况对退休老人家庭消费有显著性影响,这与劳动老人家庭消费支出相反。这与目前的社会状况是相符合的。随着夕阳产业的发展,退休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在保健、医疗项目上的选择也很多,这些都会促进退休老人家庭消费的支出。

五、基本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第一,回归结果表明,养老保险类型、家庭资产、家庭规模及健康状况对老人家庭消费均产生了显著性影响,能促进老年家庭消费支出;部分变量如年龄、房产价值对不同类型的老人家庭消费产生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部分变量未对老人家庭消费产生影响。第二,年龄和房产价值主要对劳动老人的家庭消费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对退休老人的家庭消费无明显影响。这表明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目前只存在劳动期的老人身上,而退休老人仍保持传统的消费观念。第三,养老保险类型对劳动老人和退休老人家庭消费都存在显著性影响,但不同种类养老保险产生的影响又有显著差异。除政府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对老人家庭消费的促进效果较明显外,其他类型的养老保险基本对家庭消费无影响;政府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对退休老人家庭消费的影响大于其对劳动老人家庭消费的影响,即政府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确实起到了“养老保障”的作用,其他类型的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还有待提升。这种具有等级性的养老保障水平对老年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被保障水平低的这一阶层“稀释”掉了一部分,显示出老人家庭消费可能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退休消费困境”。

家庭养生保健篇9

1.2方法

对照组糖尿病居家养护病例仅接受社区常规护理管理,包括基础信息登记,常规社区健康教育服务。试验组糖尿病居家养护病例则施以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具体干预方式包括:以糖尿病居家养护患者家庭为整体单位开展经常性、持续性的健康教育。将“一人患病,全家学习防病治病知识和技能”的理念渗透入护理对象家庭,推进糖尿病患者家庭保健系统的构建进程。健康指导的内容涵盖糖尿病基础知识和防治知识,教育重点为家庭自护内容,详细讲解遵医行为与疾病控制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家庭成员协助、督促糖尿病患者坚持遵医行为的技巧:①指导家庭成员接纳糖尿病患者在居家养护过程中存在的负性情绪,并利用家庭成员在患者心理照护中的特殊支持作用对患者实施良好的情绪疏导和心理护理;②教会家庭成员掌握糖尿病饮食原则,提高其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合理治疗饮食的能力;③帮助家庭成员掌握糖尿病居家养护患者的科学运动方法,采取陪伴运动的方式,督促患者完成运动治疗内容,并提供安全运动保障;④引导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正确地按时实施自我血糖测量,并做好完整记录,完成血糖的自我监测任务;⑤指导患者及家庭成员利用用药档案,实施安全正确的药物控制措施;⑥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低血糖、酮症酸中毒先兆、周围神经炎、糖尿病足等糖尿病并发症的预见性观察与防护方法,降低糖尿病居家养护病例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

1.3评价指标

遵医率的评价采用自制的糖尿病居家养护遵医率调查表实施调查,调查内容为:遵嘱规律复查,血糖自我监测,合理膳食摄入,科学体育运动,安全正确用药五个项目。遵医率=遵医者病例人数/总例数。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对两组糖尿病居家养护病例实施生活质量的评价,对评价对象的躯体、心理、社会三大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共4个内容的质量进行评分,评价对象的评分结果与其生活质量呈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两组糖尿病居家养护病例间相关指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糖尿病居家养护病例干预后遵医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接受家庭护理管理的试验组糖尿病病例的遵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入选者。

2.2两组糖尿病居家养护病例干预后生活质量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接受家庭护理管理的试验组糖尿病病例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入选者。

家庭养生保健篇10

数年前,总书记就已经发起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无疑,和谐社会必然要以和谐家庭为基础,但在养生界并没有重视和谐家庭对养生长寿的意义,更没有关于幸福美满家庭对保健养生作用的系统阐述,仍只停留在地理环境养生、起居饮食保健等老生常谈的说教。

“乐活”概念的兴起,推广了“环保养生”、“有机生活”、“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但依旧停留在倡导个体为单位的保健养生,忽视了以家庭为单元调养身心的重要性。

也许,这正是“功利主义”盛行,许多人忽视“家”对人生意义的根结之一。他们忙碌奔波、苟苟营营,博得表面风光一时,却不知营造一个和美家庭,给自己身心一个休憩的港湾,从而留下身心不畅的诸多隐患。因此,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平均寿命越来越高,年纪轻轻的白领却亚健康缠身,许多社会精英英年早逝。

“浮华躁动”实乃智者所不为。自古以来养生智者或吸取中华文明精粹,或传承先辈生活行为精华,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营造了温馨幸福的家庭、颐养身心的港湾,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充实了心灵、充实了人生,消弭了浮躁,顺应了自然规律,调和了生命节律,得享天伦之乐,颐养天年。

乐活之家,琴瑟和鸣

记者从事保健养生报道经年,也未得窥“家和”养生的要义。从对长寿村的寻访到对许多百岁老寿星的采访报道,虽然也阐述了一些“和睦温馨的家庭”对长寿的意义,但并未意识到“家和”的内涵。

直至最近经常接触一些前辈艺术家,我们才发现形成一个美满家庭的真正要素及其对人生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事业、健康的基石,更是完美人生的保障。

他们对艺术孜孜以求,取得瞩目的成就,但成功的事业和人生并没有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相反,他们寓养生于事业当中,以艺术修身养性、怡情健体,待到晚年依然健康安乐。这其中,温馨的家庭是其坚强的后盾。他们不仅是一群乐活族,更是营造了乐活之家。他们的家庭,夫妻恩爱、母慈子孝,和谐自然,因此,他们享受着真正的乐活人生。

在本刊报道过的书法家冯大彪老师家、书画家张金玲老师家、歌唱家关牧村老师家,我们都充分感受到融合了艺术情操的乐活之家带来的盎盎春意、勃勃生机。我们采访报道的103岁的老寿星孙蓝亭先生,也充分彰显了一个乐活家庭对养生长寿的重要意义。孙老先生虽然是一名牙医,但与书法家冯大彪、京剧大师孙毓敏结为忘年好友,亦深谙品赏诗书艺术怡情养性之道、调心养息之理。他的闺女耳濡目染,亦是温婉孝道,以佛家之慈悲滋养平和之心,尽心照料老父,天伦之道,尽显于这个长寿之家。

随后,冯大彪老师介绍我们结识了词作家、剧作家武冀平老师,武冀平老师又介绍我们结识了篆刻大师、书画家朱鸿祥(雅号半江)和艺术评论家朱绮(雅号晓芙)夫妇。这两个艺术家庭,进一步印证了琴瑟和鸣的乐活家庭对养生益寿的重要意义。

凝神守意,精气难衰

武冀平老师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在写作、编剧、作词、朗诵、摄影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但他最得意的还是他美满的家庭,说起自己的太太和一儿一女时,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正因为有了爱人的支持、儿女的乖巧,武老师才得以潜心写作、专注摄影,多方面的才能同时发展,直至如今已过古稀之年,依然老当益壮、意气风发。他与年轻人一道在山野郊外摄影,体力精神比年轻人还好。

其实,上了年纪的人,总会有点小毛病,年逾古稀的武老师也不例外。他有糖尿病,并且曾经轻度中风,但他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不怕、不想、不全依赖药物,规律生活,并且有当药剂师的妻子给他把关调理,料理生活,因此能凝神守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总是保持神完气足的状态,生活质量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相互扶持、白头偕老”,一旦达到这种中华子孙自古崇尚的境界,自然能过上健康安宁的老年生活。

而当武老师带我们来到位于京北平西府的半江、晓芙先生家,我们立刻被这个如王维田园诗画中的小院所吸引。祥和亲切的半江先生清癯矍铄、步履轻盈,引导我们欣赏了他与爱妻晓芙先生亲自设计的瀑布、荷塘、喷泉、亭台花木,参观他们亲手栽种的蔬菜瓜果艺术与自然浑然一体,让我们暑热顿消、心渐澄明。

二位先生多年夫妻间心有灵犀,设计出了他们退休后恬适生活的乐活家园。这里远离尘嚣,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远离尘嚣,营造出了心灵相互依存的温馨港湾。在这里,他们“闻鸡起舞”,清晨沐浴着鲜香的空气侍花弄草、打理果蔬,迎来一天美好的开始,然后专注于自己的艺术专长,夫唱妇随,陶然自乐,羡煞神仙。如此生活,怎能不健康长寿?

书香传家,怡心养性

晓芙先生乃我国理学鼻祖朱熹的嫡系后代,父母皆为北大教授。书香传家,造就了她对文学、艺术的挚爱与不懈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浸润,更造就了她温婉平和的心性和恬淡的处世之道。正因为如此,她与钟情于篆刻、书画艺术的半江先生从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到结为秦晋之好,相濡以沫数十年,越来越心有灵犀,越来越水融。

当我们看到迎在门口素净如莲的晓芙先生,绝不敢相信先生已过花甲。真是学问养性神为韵,书香润心气自华。

半江先生虽然出生于农村,但那儿也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尤其是女人都会描龙绣凤,他母亲就是一位极为出色的民间艺人。受此熏陶,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天赋,爱上篆刻、书画艺术并为此求索不断,终于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峰。而他在文化功底不断积淀、艺术修为日渐深厚的过程中,心灵也获得持久滋养,日益厚重而平和。

两位先生就是这样以平常心、平和态,相互关爱、宽容、扶持、依恋,共同营造出一个乐活家园的。

记者手记:叩开康健之门

实际上,我们这个专题绝不止是为退了休的老年人而作,更希望能成为如今忙碌而紧张的年轻一代的明鉴。因为,健康必须从年轻时开始受到正确的保护与维护,我们才有希望走到老年,走向健康的老年生活。

家庭养生保健篇11

一、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在当今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却是在我们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悄然来临,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1.老龄人口数量多、发展快。在21世纪前40年内,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将由2000年的7逐渐攀升到2010年的8.38,2030年至2040年,会快速上升到20.9[1](P1)。世界银行预测,法国老年人口从9增加到18,用了140年,而中国将用不到40年,老年人口的数量从2000年的9000万上升到2040年的2.9亿。2050年,60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全国人口的1/4,达4亿之多,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健康状况不佳。从几次全国性较大规模调查反映的数据来看,我国老年人口中带病带残,不能自理的比例相当高。1987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调查表明:健康状况较差的占26.9%;199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在60岁以后的寿命中约有60~80的时间是在带有各种慢性病的状态下度过的。

3·老年人的分布城乡之间差异较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2000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8.0739万农民,城镇只有3.79亿人口。按照65岁以上人口7的比例推算.在农村大约有5652万老年人,约为城镇老年人口的2倍。加上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一些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向城镇转移,进一步加大了农村老龄人口的比例。

4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水平同步进行。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生育工作降低了人口生育率。在我国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后,党和国家根据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作出了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这意味着我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稳定低生育水平与人口老龄化同步进行。

5.人口老龄化是在家庭功能弱化的条件下出现的。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工作节奏加快,家庭中子女个数减少农村青壮年外流以及人口城市化发展,家庭规模在变小,家庭的养老功能在弱化。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概率在下降,子女对于老人的照料、护理愈来愈少,尤其是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6.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包括老年社会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而老年社会保障是它的核心。目前.中国的正规养老保障覆盖范围还只限于城镇职工.且主要是城镇正式就业的职工.而广大农村居民没有包括在内.占老人65却又无固定收入的农村老人.国家的社会保障几乎为零。

二、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殊的特点.其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人口老龄化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人口老龄化与严格控制人口出生率同步进行,在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适龄劳动力数量受到影响,从而改变人口的抚养比。据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1999年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3.74%,2000年为15.6%.2025年为29.46%,2050年抚养48.49%。总抚养比也从2025年的59。5%上升到2050年的76。8%。可供使用的适龄劳动力资源不足,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人口老龄化影响国家资金的投入。中国老年人口发展快,数量多,加之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差,自身的衰老与患病率、致残率高,从而导致老年群体对社会的需求增加。疾病还会使一些老年人及其家庭致贫难于脱贫、重新返贫,国家不得不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老年人群的医疗、养老、社会福利及救济,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投入不足,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人口老龄化要求国家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老龄人口的急剧增长.为了满足老年人群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就必须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为目标.积极发展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以解决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文化娱乐、医疗保障、护理照料等问题。这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龄问题将会对社会助老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家庭角度来讲,稳定低生育水平意味着子女减少,家庭结构小型化。其结果.一方面老人数量上升,照料需要增加;另一方面,子女减少,家庭养老资源形成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老年问题包括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在中国未富先老 和强调家庭养老功能的环境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将会加大老年问题的压力和严峻性,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多,健康状况差,无固定收入,而农村青壮年又纷纷外出打工挣钱,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这将会对社会助老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从而成为中国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问题。

三、营造健康老龄化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而我国不仅是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和尚不发达的背景,积极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造成的负担和压力,这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实现“五个老有”的老龄工作目标的需要。健康长寿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强,不仅对社会、家庭照料的需求降低,还能力所能及地从事一些社会劳动,增加个人收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健康的身体又是老有所学的基础保证,老人通过学习,发挥其参与生活的潜力,满足了老人参与社会的心理需求.实现了老人的自身价值。老人身心健康.心情舒畅,老有所乐.健康的身体也使老人对社会医疗保障的需求降低,最终实现老有所医。

2.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缓解老年贫困。营造健康老龄化,需要关注全社会每个公民生命全程的健康。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贫困的缓解具有重要作用,帮助贫困人口走向富裕的决定因素在于迅速提高他们的素质,这其中也包括健康水平。陆杰华对四个县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口与非健康人口的家庭经济收入有明显的距离,有成年人患病的家庭收入比健康家庭要低30~40%。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在农村地区贫困户中,疾病为最主要致贫原因的占22%左右。

3·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弥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不足。老年人健康状况是决定老年人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4倍.而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是引起老年人残疾和自理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使得老年人对医疗、经济、护理照料的需求成倍增长。济南市曾对老年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过一次调查,排在首位的是医疗保障(占34.53%),其次是就医就诊(占26.79%),再次是及时发放退休金(占25.79%)。胜利油田曾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老年人对“上门服务”的需求占70.79%健康的老人不仅对社会医疗、就医就诊的需求减少,且生活相对能自理,既能帮助子女料理家务,还能发挥余热,从事社会劳动,增加个人收入,不仅能减轻社会医疗保障负担,以为促养,又能减轻当今家庭的赡养、护理负担。

4.营造健康老龄化,降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增大物质资本的积累和投入。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是老年人再就业的基础。老年人再就业是为了满足自已的生存和物质精神需要。发挥余热的同时,能避免老年贫困。同时由于白食其力,降低了劳动力负担系数,减轻了社会负担,填补了适龄劳动力的不足。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对医疗、护理的需求减少,节省了因健康状况不佳而需要护理、服务、医疗等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增大了物质资本的积累和投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四、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途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人口的疾病谱和死因谱由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导致残障、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E73(P56)。部分地区曾对6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做过调查,一般均患有3~4种甚至l0种以上疾病,完全健康无病的是极少数,而且患病率有逐年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这些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尤其显着,因此研究健康老龄化的途径有很重要的意义。

1.首先要强化全民健康意识,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许多慢性病尽管显形于老年阶段,实际上起源于中青年时期,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随着岁月不断积累的结果。与药物相比,普及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更为重要。同时,还要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制定新形势下的预防保健卫生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将预防、保健、康复教育放在首位,以提高2l世纪老年人口的生命质量。

2.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体国民的健康水平,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措施。健康老龄化与生命的整个阶段紧密相联,老年阶段的顶部健康主要的还应从“底部”抓起,需要全程的健康保障才能实现。因此,2l世纪老年人口的健康需要关注全体国民的健康.主要是通过运动,提高并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缓解机体的衰老.增强体质.提高肌体免疫功能,增强肌体的抗病能力。尤其是中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各种慢性病接踵而来,更需要坚持健身运动。

家庭养生保健篇12

家庭成员的心身健康,无重大的心理性或躯体性疾病。

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夫妻关系是家庭的中心纽带,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父母、子女关系是第二纽带。夫妻关系可以通过法律结合或解除,而父母、子女关系则是永远固定的血缘关系,而每个家庭成员的心身健康,对家庭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健康家庭的重要标志。

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正常发挥它的各种功能,家庭成员间心理平衡、快乐,能扮演好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保持个人健康是每个家庭成员的最基本的责任,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需要。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一人失去健康,整个家庭就无幸福可言。

家庭成员间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团结和睦,感情融洽。

健康的家庭中应该充满团结与和睦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体谅、互相支持;夫妻之间,相敬相爱,和谐美满;长幼之间,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每个家庭成员都积极为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又能在家庭中获得鼓励和支持,充分体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气氛。

特别是夫妻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无论丈夫或妻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在家里只是普通的丈夫或妻子,都是平等的。夫妻应当相互理解和爱护,具体表现就是相互体贴和关心,双方都容忍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夫妻间坦诚相待,相互忠诚,有问题及时沟通,而且在各个时期,都要对爱情不断地维护和巩固。

家庭成员间人人平等,自由和民主。

健康的家庭还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讲文明礼貌的家庭,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家庭。家庭生活中充满轻松、愉快、幽默的气氛,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家庭成员间出现矛盾或分歧的时候,能够相互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有较大分歧时应能够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出现家庭争吵的情况,能够迅速平息,相互之间不“记仇”。

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父母不能把子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错误地认识自己对子女有支配权,干涉子女爱好、兴趣甚至婚姻自由。对子女只应该提供建议和帮助,绝不能包办代替。

家庭成员间有正确的是非标准和伦理道德标准。

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注重自我修养,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懂礼貌;有理想、有事业心,工作认真负责,家里有浓厚的学习气氛。

每个成员都应尊重正确的家庭传统观念,具有家庭的整体观念,各尽其责,荣辱与共。

家庭成员间相互尊重对方的正确选择,不把外面的矛盾引入家庭,也不把家庭内矛盾扩大到外面,不内外迁怒。

家庭生活和经济民主。

全面考虑家庭整体利益,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金钱、权力、空间、时间、工具、感情等一切家庭资源。根据家族成员的收入和需要进行合理地安排,家庭成员之间的收入应该基本公开,合理调配并相互支持。

家务劳动合理分配。

家庭成员要主动承担家务劳动,互不推诿。全家人的家务劳动中相互配合,不但能减轻工作量而且还能增进相互间的感情。

家庭生活方式合理,提倡健康的“FUN”的家庭生活方式。

F(Fitness)是合理的健身,是指家庭成员每天进行30分钟的体育锻炼。一般每周3~5次,运动形式经常变换,以提高运动兴趣,平衡机体发展。

U(Unity)是和谐的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轻松的家庭环境中放松心情,解除工作、学习中的疲劳和烦恼。和谐的生活方式包括定期的家庭成员聚会与交流、外出郊游、野餐、共同准备晚餐、组织家庭游戏、压缩看电视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等。通过这种家庭成员间的亲密交流,可解除一天工作、学习的疲劳和烦恼。

N(Nutrition)是合理的营养,让家庭成员的饮食结构科学合理。合理营养的原则是适宜的碳水化合物,中等量的蛋白质,低脂肪,做到既有丰富的营养摄入,又有科学的饮食结构。

家庭娱乐健康。

家庭成员在闲暇时间要进行内容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如家庭成员聚会与交流、组织家庭游戏、外出郊游、野餐等,不要长时间地沉溺于麻将、扑克。家庭成员不购买存有任何淫秽内容的书刊和音像制品。

在家庭中尊老爱幼。

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尽职尽责地完成赡养义务;也应该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重视孩子多方面的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的教育。

家庭成员具备基本的养生保健知识。

全体家庭成员都应该了解和学习一些养生保健知识,并具备基本的养生保健技能。家庭成员间要能够及时制止某成员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使全家人生活在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中。

我们把洪昭光教授的健康家庭三步曲作为结尾:

第一步,恋家一一世上只有家最好,男女老少离不了。男人没家死得早,女人没家容颜老。有家看似平淡淡,没家顷刻凄惨惨。外面世界千般好,不如家里乐逍遥。

家庭养生保健篇13

一、家庭环境对中学生优良个性养成的影响

1.家庭收入

相关研究提出,家庭收入可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成长发展,主要与其认知功能、学业成就、言语发展、社交能力与健康状况有关,而且这种影响作用会从出生开始延续至成年以后。徐华炳的调查表明,收入一般或者富裕的家庭为子女购买图书与陪伴子女参加展览的频率明显高于家庭贫困的学生,由此体现家庭收入是中学生物质条件满足程度与环境刺激多少的主要影响因素。其选题表明,经济情况会对中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选择造成影响。其中,在“你认为人生最大价值是什么?”的问题调查中,中学生的首要选择为摄取财富,分析发现,家庭贫困学生选择该项的比重相较于富裕者高出22.8%,由此可见,贫困家庭的学生想要摄取财富的欲望更加强烈,富裕家庭学生更倾向于社会价值的实现与个性发展。

2.家庭结构

郑立新在调查中提出,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与决策能力相对较差。在“同学邀请一起去春游或者参加其他活动”这一选题的调查中,78.2%的独生子女需要征得家人同意后方可前往,而74.6%的非独生子女可自行决定,通过这一结果可以反映以上观点。独立性与决策能力是中学生形成优良品质的主要表现,而家庭结构不同,中学生品质的养成则出现明显差异,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此外,通过调组家庭与单亲家庭的中学生,我们发现,该类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喜欢独处,但害怕孤独;感情淡薄,不能很好地融入到新家庭中;心理与情感上无归属感;对朋友与同学缺乏信任。由此表明,家庭结构对中学生情感心理与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3.家庭氛围

据调查,家庭氛围和谐的中学生在集体意识、感恩之心、社会公德心、不良情绪应对方面表现良好,69.7%的中学生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等人让座,76.9%会主动参加集体活动,81.1%表现为感激父母,44.2%会选择正常途径合理宣泄不良情绪。而家庭氛围不和谐的中学生中,44.7%的中学生不会让座,66.7%的学生认为供其上学为父母义务,44.4%表示对集体活动厌恶,51.9%的学生在出现不良情绪后选择通过暴力宣泄不满。由此证实,家庭氛围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情感心理与道德观念。家庭是学生的栖身之所,也是中学生性格塑造的源头,因此,要想培养中学生的优良个性,家庭是关键。

二、促进中学生优良个性养成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是部级民族发展的未来,通过培养其优良的个性,能够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持,因此,针对中学生优良个性培养中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科学的指导建议,以强化中学生的教育。

1.营造良好氛围,培植亲子关系

中学生优良个性的养成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满足,更要有精神层次的教育。除了有步骤、有目标、有计划的有形教育之外,“无形教育”发挥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家庭氛围良好和谐对中学生可起到一定的“隐形教育”目的。首先,父母应注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生活中,孩子与父母接触的机会最多,父母的思维、情感与心理因素均会有意无意的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所以,父母应重视家庭氛围营造,家庭成员之间要做到和睦相通,互相谅解,并自觉维护家长的良好形象。其次,积极营造愉悦轻松的家庭氛围,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主动与孩子交流沟通,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建立和谐友好的亲子关系。此外,父母要主动给予孩子帮助、爱护与关心,听取孩子倾诉,倾听其内心声音,增加互动,培植健康亲密的亲子关系。

2.提高家长素质,树立良好榜样

恩格斯有言,父母发展情况决定着孩子发展能力,家长素质直接影响德育效果,因此家长应全面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与知识水平,严于律己,塑造榜样形象。首先,家长道德品质的提升。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德育教育的最初实施者,其思想品质是家庭德育实施的重要保障。家长应始终保持以身作则与言行一致,通过生活方式、穿衣打扮、交友与处事原则来影响孩子的思想品德,促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与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逐渐养成优良个性。其次,家长文化素质的提升。家长的处事水平、教育方式、教育能力与家庭生活品质都与其文化素质直接相关。所以,家长应主动加强学习,坚持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个人文化素质水平。最后,家长心理素质的提升。家长的心理状态与情绪特点会对子女教育的态度与方式造成影响。家长需尊重中学生人格,掌握必要的中学生心理知识,善于沟通,最大程度的营造民主、和睦与平等的家庭环境。

3.调整施教措施,实施科学教育

培根讲到,要求孩子百依百顺是造成孩子不幸的主要原因。父母单纯的关心爱护孩子是远远不够的,应在给予孩子体贴的同时,理性客观的分析其心理与思想。中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家长需根据其年龄特征全面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主动疏导其心理障碍,使其保持健康心态,这样才有利于优良个性的形成。同时,家庭德育要讲究方式方法。在坚持连贯性与一致性的基础上实行集中教育与日常渗透,结合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培养中学生在学习并掌握生存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态与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能够适应社会,正确面对困难,又可以充满自信,勇于承受挫折,“激励”与“惩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使中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与优势,形成优良个性,走好人生旅途。

三、结束语

中学阶段是优良个性养成的重要阶段,而家庭教育则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和睦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中学生健康人格、健康行为与优良个性的构建与养成。因此,父母应有意识的建构和谐的家庭环境,以身立教,针对性的调整家庭施教措施,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从而培养出优秀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华炳,章春苗.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家庭因素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4(01):336-337

[2]郑立新,彭金维,奚燕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39(11):106-107

[3]孙圣涛,张薇.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26(09):113-114

[4]钟慧,黄希庭.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6(11):159-16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