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浅析城乡家庭教育

摘要: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有义务、有责任也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小处着眼”,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
浅析城乡家庭教育

浅析城乡家庭教育:关于安徽城乡家庭教育消费的比较分析

摘要:文章根据现有的消费理论以及有关城乡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统计资料,对造成安徽城乡家庭教育消费差异的原因进行、系统、深入的比较分析,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缩小城乡居民教育消费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西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教育消费;比较

教育消费作为一种发展消费,是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家庭教育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所指的家庭教育消费是指为子女求学而支付的各种费用,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支出,指应付的最起码的教育支出,即上学期间家庭支付的学校规定必须缴纳的各种费用;二是扩展教育支出,是指在上学期间内,子女在课外参加的文化补习班、艺术或兴趣培训班所缴纳的费用,还包括自愿性购买课外读物、各种教育软件、磁带等其他费用以及家教费用,三是选择性支出,包括择校生、借读生及其他各种情况学生交给学校的各种名目的但不属于学费的额外支出。

一 安徽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现状

1 城镇居民教育消费

近几年来,安徽城镇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保持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结构也由原来的生存性和温饱性向发展性和服务性升级,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消费中增长最快的项目。

1992―2003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了2.91倍,而同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长了2.75倍和2.33倍,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幅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说明人均教育消费倾向是有所下降的,但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教育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指标从1992年的5.1%上升到2003年的5.9%,上升了0.8个百分点。

2 农村居民教育消费

我省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呈现出符合国家总体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现状,教育消费份额上升,成为农村居民消费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投资教育的信心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家庭已经或打算把收入的一大部分拿出来供子女读书。据安徽统计年鉴可知,2005年与1990年相比,农村居民用于文教方面的支出份额已由4.96%增长到11.69%,2005年人均教育消费额达到了256.8元。

虽然我省农村家庭教育消费份额在家庭消费总额中比列增大,但由于农村家庭整体收入水平有限,所以实际教育消费水平仍然不高。而且进行教育消费其实不只是单纯支出教育费用就可以了,事实上在进行教育消费的同时必然会带动一些家庭难以负担的间接消费,交通费、食宿费、穿着费、日常活动费等等一系列费用使农村居民家庭感到无奈,这往往导致了直接消费的抉择,一些农村子女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大学生活费而停止求学,教育消费被迫停止。

二、从不同角度比较安徽城乡居民教育消费

1 城乡居民教育消费水平的比较

(1)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的动态分析

从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使得安徽省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与此相应,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教育消费支出也随之迅速上升。

根据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表,我们可以看出,安徽农村居民的教育消费呈逐年上涨的趋势,这也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进一步开放,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居民更注重子女的教育消费,另外,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农村居民教育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使得这一部分支出逐年增加。

教育消费倾向是指家庭教育支出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由于在农村,居民的文教服务费用主要来自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因此采用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来代替教育消费,虽然可能会夸大家庭人均教育消费支出,但仍然可以反映农村教育消费的变化趋势。据安徽统计年鉴,1990年农村居民文教费仅占可支配收入的4.74%,那么其中教育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就更少了,而到了1995年,该比列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6.10%,此后,教育消费倾向逐年上升,到2000年,文教费占可支配收入的8.00%,并且在此之后也是逐年上升的。从城乡对比来看,农村居民文教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却大于城镇居民文教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这主要是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太大,且在2000年以前,城乡教育消费结构差异不是很明显。但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形式的紧张,城镇居民家庭大大地增加了对子女教育消费的支出,这也说明城乡教育消费差距将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缩小城乡教育消费差距还有很长的路。

(2)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的静态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我国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随着利益分化程度的加深,社会上产生了新富层和贫困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由于农村居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是很大,而不同阶层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明显,这就使得城镇各阶层教育支出差异明显。我们将城镇居民划分为七类: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更高户。其中城镇居民各收入的差距大于消费性支出差距,而消费性支出差距大于教育支出差距。这也说明,在城镇各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观念中,子女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的分配与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家庭教育投资意识也逐渐增强。

2 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结构的比较

我省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结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城乡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基本支出两个方面:

(1)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

1986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管理体制,其中规定,乡村义务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即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在资金渠道上确立了利用财、税、费、产、社、基等来源多渠道筹措经费,而在事实上,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主要由乡级政府负责。筹资、借贷建校便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全国有80%以上的小学和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筹资办学”在《义务教育法》颁布后使得农民承担可义务教育半数以上的“义务”。

安徽处于我国中部地区,无论是从教育质量还是从教育的基础设施状况来看,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就使得我省城乡居民在90年代以前,用于义务教育的消费差距明显。

(2)城乡高等教育基本支出的比较

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与省级政府逐年加大了教育财政支付力度,农村地区务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2001年启动的“两免一补”工作也使农村居民负担大大减少。2000年以来,我省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的差异原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消费。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居民储蓄意愿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城市消费支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

就是教育,增长速度为年均20%左右,这在安徽城镇居民家庭中有着突出的表现,而且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居民高等教育消费越多,目前,我省农村平均每个村只有3―4名大学生,而且由于农村环境艰苦,大多数农村学生往往通过兼职或拿奖学金等方式取得学费和生活费,这大大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消费支出。

3 城乡教育发达程度的比较

城乡教育发达程度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否发达取决于师资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设施的好坏。

目前农村家庭在于女教育消费方面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农村内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往往由于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表示不满而采取让子女转学,转到镇上或其它一些好学校,这样一来,孩子的住宿费、转学费等等就使得家庭开支加大。另一种是农村内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他们反映“现在教学质量差,孩子上学也不容易,学不好也没办法,让他们毕业后回家学个手艺也就行了”。

由此,教育环境的好坏,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消费的发展。对于农村来讲,重点要解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负担等方面的问题,这是缩小城乡教育消费差距的前提。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影响安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城乡收入差异、居民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教育水平的发达结构。如何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差别,避免造成人才培养的失衡,社会发展的失序,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的差别,影响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及时,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农民教育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陈旧但又艰难的话题,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农业科技转化能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从而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含量,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切实提高农民的教育消费水平。一方面,家庭收入增加直接导致父母花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费用也会增多,另一方面,收入的提高还会强化父母对子女教育质量的偏好,愿意在子女的教育和培训上更多的投资,以提高子女的文化素质。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国家和政府的导向功能。许多农村家庭不愿投资教育不是因为不想,而是被“巨额”学费、生活费吓怕了。政府应当加大宣传,使缺乏教育投资观念的农民认识到这种手段的高回报率,认识到其长远收益,了解各种缓解贫困生费用困难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心理负担,使之正确认识教育消费。

第三,加大政府对农村地区教育、交通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应当由财政资金承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就绝不应将负担推给农民,建议在全国贫困地区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保障教师工资支付和减免义务教育学杂费。在国债资金使用上建议适当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倾斜,改善农村生活基础条件。

第四,控制学费,使学费涨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特别是高等教育。如果为了扩大教育消费而一味提高学费,上不起学的贫困学生越来越多,那种结果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各方面打击都是很大的,国家应当实行一定的控制政策,把学费尤其是高校学费稳定在至少是目前的水平上。

第五,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使城乡义务教育和谐发展。各地政府应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机制落实到位,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保障:一是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四是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浅析城乡家庭教育:影响城乡结合部中学教育质量的家庭教育因素探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了一个土地利用方式混合、城市与乡村人口混杂、社会问题和矛盾复杂的城乡过渡地带——城乡结合部。发展城乡结合部的教育势在必行,家庭作为中小学生成长的及时环境,家庭教育必将对教育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

城乡结合部社会形态既不同于现代意义的城市也不同于意义的农村,比较城乡各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极易在这一区域凸现。我所在的泉州十五中就处在这样一个城乡结合部,我校目前拥有2300多学生,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平分秋色,随着学校每年招收的生源群体结构渐变,学校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生源的复杂性和品质生源的流失。本地很多学生小学毕业后就想方设法到市区就读,使品质生源流失严重。城乡结合部外地生源已经超过50%,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各地教育发展又参差不齐,学习习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习惯容易波及全班。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因素探讨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

一、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家庭教育因素探析

1.从学生家长的文化与职业来看。城乡结合部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家长们所受到的教育大部分在初中,由于他们的教育程度使他们很少与外界联系,为生活奔波,如何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延续他们父辈的做法,当然另有相当数量的当地农民依靠土地补偿费或住房租贷度日,不劳而获的收入方式容易形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沉迷于电视、麻将,扭曲了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对孩子影响极坏。而另一部分学生家长由于是外来务工人员,因工作时间长,经济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2.从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来看。虽然家长也希望孩子能接受教育,但由于他们自身的素质及经历,他们更多的认为教育是孩子和学校的事,把孩子送进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培养和教育孩子是学校应尽之责,于是家长们“坐收其利”,作孩子学习的旁观者,甚至是阻挠者。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总认为读书好坏对未来影响不大,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特别是“不读书同样有出息”等消极倾向,使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

3.从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能够出人头地,可又不知道怎样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平时教育孩子比较盲目,方法欠科学,但见孩子考试成绩不佳,便“一棍子打死”。而同时又有一部分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过少,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是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上不免遇到各种问题,需要与家长沟通交流。但是父母亲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当孩子遇到心理和学习上的问题时,家长的态度要么不闻不问,要么简单粗暴。

4.从学生家长的教育投资来看。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从时间投资来看,由于大多数家长忙于工作,他们不可能象城里的家长从小给孩子讲故事、逛书城、读书等,相反他们更多的会希望孩子能帮他们做点家务。二是从教育资金投资方面,由于家长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的教育观念,他们不可能象城里的家长那样舍得让孩子在学业上投资,于是就无法实现孩子对学习的需求,或多或少制约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孩子的学业。笔者曾在所任教的班级做过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在小时候没有享受过诸如听故事、陪孩子逛书城的经历,偶尔还有学生家长在三缺一的情况下要求子女凑上一角,这样两种不同的投资方式所教育出来的产品一目了然。

5.从学生家长的职能来看。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是对所有家长的基本要求,作为现代家长,由于家长本身的文化教育,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对家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是父母也是保姆还是老师、知心朋友。而城乡结合部的家长一部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要么过于放纵要么过于宠爱,使孩子从小少了份真正的关爱与引导,如果家长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教育的责任推到了祖辈身上,隔代教育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祖辈们只管孩子生活,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品质的建立却无能为力,对孩子放任自流。

二、改善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家庭教育因素的对策

1.转变错误的家庭观念,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错误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有较大发展。“读书无用论”、“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错误观念不改变教育质量就难以提高。同时,家庭教育者应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独立的人格。

2.发挥期望效应,营造成功氛围。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质就是“爱、期望、信任”效应,它要求教师对学生抱有爱心、理解和信任,达到情知统一,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城乡结合部学校,这里的学生所缺少的正是对他们的“爱、期望、理解和信任”。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积极正确地运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充满成功的学习氛围。

3.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相对于过去有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收入甚至已经超过了城市的收入,仅仅是因为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城市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投资的意义,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当然家庭教育投资不仅仅是从经济上加以支持,更应该在时间上陪伴孩子的同时,在情感上关心孩子。

4.成立家长学校。人们常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父母怎样对待生活、工作、学习,怎样对待社会、同事、邻里,怎样为人处世,都会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他们的认识和行为。所以,希望孩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修养,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这些品质和修养。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为了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和理解,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工作,除了开好正常的家长会外,我们尝试成立“家长学校”。

学校组织举办各种科学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有关方面专家、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传授家庭教育知识,让家长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学习并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家长的素质。定期在家长学校中开展不同形式的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学校要找一些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作为代表交流自己成功的教育经验,从另一个侧面来批判简单粗暴等错误的教育观,使家长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

5.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城乡结合部家长大多是处于自发的、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引导机制,特别是社区环境还没有健全,也没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应该积极动员、组织社区力量,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工作,通过定期工作例会进行协调磋商,定期走访,及时通报学校重要工作情况及学生在校情况,明确具体共建责任。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和特色,适时与学校共同组织开展符合未成年人特点、有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发展的集体活动,形成社区促进青少年培养,青少年服务社区的互动局面。

由于家庭教育功能薄弱或缺乏,使这部分孩子从一开始就不是健全的,在教育的道路上很多孩子不知不觉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遗憾,我们应当倡导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健康、文明、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形成。但这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单靠学校的努力远远不够,我们认为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相互支持的城乡结合部和谐教育责任共同体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增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浅析城乡家庭教育: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飞速、乡村学校的整合等因素,导致城乡结合部的学生越来越多,致使当前教育矛盾也越来越大,基于此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教育问题摆到教育前台。

城乡结合部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家长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性,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现实无法改变,但又不得不去改变。自从我担任此项任务的研究,从理论出发到实际操作,取得了一点成效,现阐述如下。

一、研究背景

1.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城乡结合部学生家长的职业五花八门,造成留守儿童与日俱增

留守儿童对传统家庭的认同感不强,更讲究实惠、追求私利、崇尚享受。这种消极的态度使家庭伦理色彩逐渐淡化,对其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极少进行朋友式的沟通。家庭对教育青少年遵从社会规范的功能已日益衰减。更严重的是许多家长素质不高,并作为一种消极的榜样给子女直接的教育,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教育观念不对

不少农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不够重视、严格,以至使用不当的教育方法。某些家长甚至向学校和老师提出荒唐的看法:“身体好就行,学习跟得上就行了”;“这孩子不听我的,你说的多少还听点”;“我们这不是忙吗,你们就当帮帮忙,看着点就行”甚至对自己的孩子说:“混个毕业证,再不行的话,以后跟着我做生意……”不少家长白天只顾赚钱,晚上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喝大酒、看电视,难得拿出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等等的这些都给学生带来很多不良影响。

3.不良信息的家庭不设防现象日益突出

由于视听工具的普及,许多不良文化从不同角度进入家庭。如手机的使用问题,虽然学校反复讲了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并且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到校,但家长并不重视,觉得没有多少钱,人家都有咱们也别差孩子等,从而衍生了学生休息时间、课堂上等找一切能时间QQ聊天、短信、微信私聊等,很多学生的离家出走、矛盾引发、危害潜在等都是这些方面引起。

4.家庭结构不稳定状态日趋严重

近年来离婚率越来越高,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人对家庭感情愈来愈淡漠,这种对家庭生活的厌倦必然会引发更多的家庭纠纷。许多孩子因厌恶家庭的氛围,需要寻求感情上的补偿,会盲目的择友,却不知不觉中踏入泥坑。

另外,城乡结合部家长的文化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对学生的教育态度、要求、方式、效果的差异。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当前教育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要求身心俱健的合格学生。要想提高教育效能,尤其是对这种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必须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我们借鉴了“情境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和谐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教育心理研究理论”等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做好研究。

三、具体操作

1.以爱促教,书写大大的“人”字

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缺乏父母必要的关心和呵护,所以爱对他们来说成了甚为珍贵的稀罕物,他们甚至认为人间根本没有爱:父母不爱子女,老师不爱学生等,所以与教师、父母成了对立的一类。对于这一类学生,不必恶语相向,也不必喋喋不休,只须用一颗真正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当他们领略到老师真实的爱之后,就会有一个大的改观。面对问题学生,只要用真心一定会感化他们的。我们始终秉承多一颗责任心――创设氛围育精英;多一颗爱心――真情感化展新颜;多一颗创新之心――引导自主求发展;多一颗诚心――家校共谱唱新歌;多一颗细心――抓住契机健品格的育人原则,引领着每一批学生自主发展,较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慢慢的让他们成为老师的朋友,成为班级的中坚力量。 “爱其师,信其道”这样他们就会在老师的如沐春风的爱的教诲中不断进步,走出难教生永远的阴影。

2.家校合一、调动家长,使家长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配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升华。然而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却存在偏差,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因此学校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讲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积极向学校靠拢,配合支持学校、教师的工作。让家长明白教育是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为了争取家长的支持学校统一在家长会上向家长讲述这些内容。

首先学校会向家长说明,老师和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有家长的支持,有学校的教育,孩子定能不断进步。

其次学校会向家长说孩子在认识上还不能真正的把握自己,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评价教师会直接影响孩子对教师的感情,尤其在孩子与教师发生冲突后。所以如何引导孩子的发展十分重要。我们会向家长介绍两种方法:一是与孩子交流,等孩子的情绪稳定后,冷静的分析利弊,客观看待事情的真相。二是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

这样,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之下,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会有个大的转变。我校七年级三班学习风气的逐渐好转,就是好的证明。

3.用“真心”构建温暖班集体

“真心”是指“爱心、责任心、大气心、心”等。在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教育中,要有爱心,把爱撒向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慰藉学生。教师要时刻关心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爱的阳光。“责任心”是要班主任时刻装有责任,对班级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想班级所想是负责,想学生所想是负责,想家长所忧是负责,想社会所需还是负责。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他带的班级才有希望。“大气心”并不是纵容,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打击挖苦,而是因势利导,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加以改正。“心”就是要求时刻要有着追求,力争的上进之心。

4.给我一个闪光点,换取学生进步之梯

微笑是好的武器。他们的进步,我们要重视,我们要微笑面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唤起学生的进取之心。学生有了进取之心就有了为目标而奋斗的信心,他们才会持之以恒的争取奋进。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有义务、有责任也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小处着眼”,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

浅析城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城乡差异浅析

摘要: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影响极大,而个体所接受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外,家庭教育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儿童与世界最早的接触点,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个体的成长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家长受教育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家庭教育在教育认知、教育方法、教育投入等方面城乡差异。本文试图对家庭教育城乡差异的分析提出缩小该差异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城乡;差异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我国社会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差异,城乡家庭教育差异便是其重要表现。我国城乡家庭教育的差异是我国城乡教育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城乡差异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受教育影响息息相关,本文认为,在城乡差异这个大背景之下,所接触的教育(教育内容、思想、方法等)存在差异,那么,个体的整个发展也是不一样的。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综合分析城乡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它们的差异性对个体造成的不同影响,进一步分析在不同背景中成长的个体形成了差异的性格、社交、能力等各个方面。

一、 家庭教育的涵义

何谓家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赵忠心先生认为:“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是他所认为的狭义的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本文所要研究和探讨的家庭教育,指的是狭义的家庭教育。也就是指父母对子女、年长者对年幼者实施的教育,主要是指对儿童、青少年实施的教育。[1]

二、 家庭教育城乡差异表现

(一)教育认知

城乡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存在着明显差异。城市家长一般能够充分肯定家庭教育的作用,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也比较理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很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也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却比较模糊,家庭教育意识不强。农村父母虽然重视子女的学校教育,但却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对子女的教育侧重于依赖学校,认为教导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父母的责任只是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让其吃饱穿暖而已,没有进行家庭教育的必要。[2]

(二)教育期望

父母对子女有各种各样的教育期望,如品德期望、学习期望、身心期望、职业期望等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是直接影响个体发展的家庭心理环境因素,它甚至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成就机会。由于父母的期望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期望,而一个孩子关于教育与职业的抱负,又深受父母和其他同类教育经历和文化生活机会的影响。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直接影响着其下一代的发展。

一般而言,城乡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是不同的,城市父母对子女都抱有较高的教育期望,父母对子女的学业和将来的职业要求都很高。相对于城市父母而言,农村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读书改变自身的生存现状,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读书跳出农门,改变社会底层的现状,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以及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城市父母在重视子女的学习期望的同时也会兼顾孩子品德、身心各方面的教育,而农村父母更是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比较单一。

(三)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能力、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智力和知识、审美能力等方面。

不论是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对子女生活能力的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智力以及审美能力这些方面的教育,在城市家庭出现较多,而在农村家庭出现很少,甚至没有。城乡家庭教育大多都注重对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只要有条件,都让孩子学”,许多家长都是本着这样的观念,积极地开发和培养子女的各种能力。相对而言,农村家庭则没有那么丰富的活动,农村家长大都只顾养家糊口,无暇顾及子女这方面的教育,对子女兴趣的培养较少或几乎没有。

城市家长对子女在学习上,部分家长除了指导子女完成学校课业外,还增加一定数量的附加训练,农村家长虽也提学习要求,可绝大多数是些笼统的愿望,没有具体措施或规定,绝大多数的家长只是笼统地希望他(她)好好学习。由于他们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的限制,对子女的教育主要寄希望于学校,自身涉及较少,通常仅仅是督促子女完成功课,缺乏对子女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家庭教育,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了。

(四)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未成年人身心素质的提高与完善。城乡家长在教育方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

大部分的城市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对子女言听计从,事事代劳,过分溺爱,缺乏对子女劳动和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而言,农村家庭的孩子从小要为父母分担家务活,因此显得更为独立,生活能力也较强。

在城市,家庭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多于农村,城市家长在这方面的意识也更强些。城市家长可借用城市的各种资源对子女进行教育,例如一些大型的展览、书籍、专家的指导等。而这些资源是在农村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农村也有许多可用于培养孩子的资源,如大自然的风景、环境等。只是许多农村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些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因此,城市家庭教育的内容较为和丰富,而农村家庭教育的内容则比较单一。

在农村,许多家长深深地体会到当农民的辛苦,希望孩子将来能跳出农门,远离农村。也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光宗耀祖,因而对孩子的期望较高。这些家长的教育方式比较严格,较多干涉,比如只让孩子学习,不让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更不用说到田地里参加农业劳动了。农村家庭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因而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尤其是与孩子进行平等有效地交流和沟通。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他认为检查作业是老师的事,与家长无关,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过问孩子在学校里的事了。再者,由于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即使想要辅导子女功课,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靠孩子自己学习。而城镇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能够很好的辅导孩子功课,也知道孩子各方面的,能够即使查缺补漏,提高孩子学习效率。但也存在一个问题,父母过分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盲目的给还在报名参加更重学习辅导班,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

(五)教育投入

城乡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投入和时间投入上。农村居民对子女教育的经济投入主要用于承担子女的基本教育费用,包括交纳学校教育的学、杂费和购买学习用具等,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的教育开销。即便如此,对农民来说,这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居民对子女的教育已经不再满足基本的教育需求,而是转向注重教育质量以及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重视子女各方面的培养和均衡化,使他们能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这方面所需的花费是很大的,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的费用。此外,城市父母花费在子女教育上的时间也比农村父母的多得多,对子女的学习也常常投入较多心思,陪读陪学的现象大量存在。但事实上农村父母的闲暇时间不见得就比城市父母少,而他们真正花费在子女教育上的时间却不多,主动跟学校或老师沟通的次数也很少,常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3]

三、 家庭教育差异原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

在城市家庭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家庭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空间。在物质方面,有诸如独立书房、各类名著和刊物、电脑、钢琴等;在精神方面,主要是父母自身高素质对子女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等。这些对于许多城乡家庭来说,都是有条件和能力去实现的。但对于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村家庭来说,都是很难实现的。许多农村家庭的孩子没有自己的房间,没有课外读物,而父母又忙于劳作,没时间和子女在语言上进行沟通。因此,不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农村家庭教育环境的建设显得非常空洞。

(二)社会环境

城乡居民由于所处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环境不同,造成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也不相同,而且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父母能够提供给子女的教育资源也有很大差异。城市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识字、画画、背诗、弹琴,接受各种训练并显得多才多艺,丰富的课外书籍和多彩的网络世界也使他们能够接触各种领域,拥有广阔的知识面;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良好的社会环境,城市父母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及信息。与之相反,农村孩子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远远不及城市孩子,除了从学校课本上获得知识以外,农村孩子更多的是通过大自然接受教育,农村家长即使有心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形式和学习资料,也缺乏相应的条件,所能接触到的教育信息自然十分匮乏,加之无法得到正确的指导,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往往是依赖自己亲身的体会和传统经验,较为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

(三)父母受教育程度

家长的文化程度与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存在相关性,因此,城乡家长在文化水平上的差距对子女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与其所受教育程度有关,目前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仍然不高,特别是担当母亲这一重要角色的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更低,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父母的文化修养对子女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它除了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外,还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水平、教养态度、教育期望等。通过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和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子女在无形的熏陶中得以继承他们的文化资本。因此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便成为了城乡家庭教育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并不是文化水平越高的父母家庭教育水平就越高、文化水平越低的父母家庭教育水平就越低,相反,在农村,一些教育意识观念比较强的父母,外出打工深刻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自己文化水平越低,就更要自己的子女努力读书,提高受教育程度。也许他们对教育知之甚少,但是他们都会尽较大的努力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从小培养的教育意识。

(四)经济差距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对其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产生着影响,家庭经济阶层越高,子女实际享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也越大。农村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总的来说比较低,虽然城市人口中仍有一部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也不高,但总体而言,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农村居民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常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造成大量家教缺失的留守儿童。而许多农民子女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帮助父母干活挣钱而荒废了学业。很多农村家庭的教育消费只能满足子女基本教育支出,甚至连基本的学费都负担不起。且目前高中和大学的学费又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常常使得农村家长望而却步,几经权衡,还不如让子女外出打工,早点挣钱。而城市的孩子则通常很少出现由于经济负担而造成的无法继续深造的情况,城市父母在经济收入上的优势也为子女带来了教育消费上的优势。

四、 对于缩小家庭教育城乡差异的建议

针对城乡家庭教育的差异,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各级部门都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如有些地方城市的妇联“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着眼农村家长、城市家长、留守流动儿童的不同需求,开展了以“亲子和谐”为主题的“科学家教乡村行”、“家教知识五进”等活动;有的乡政府、村委会发动专家队伍、妇女干部和社会工作者,多形式让家庭教育不留 “盲区”,不断提升广大家长对科学家教知识的知晓率等等,这些具体的做法不外乎就是为了缩小家庭教育城乡差距,下面就围绕如何进一步促进城乡家庭教育均衡统筹发展,提以下几点粗浅想法。

(一)提高认知,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从孩子的一生来说,家庭是孩子的及时所学校,家长是她们的首任教师。有很多人把家庭教育比喻为“及时道染缸”,及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地方,所以要高度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农村家长要紧跟时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一言一行处处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要积极主动地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再过度依赖学校,改变过去教育子女光宗耀祖、“跳出农门万丈高”、出人头地的狭隘观念,改变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等传统强势观念,要克服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甚至重男轻女的倾向,把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素质,树立健康的思想道德意识作为当前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努力培养孩子的科学民主、自立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发展的人才。要将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单一期望扩展为对孩子品德、身心的教育,有这样一句话说的好,“一个人的身体不好是废品,成绩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

(二)注重方法,创新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未成年人身心素质的提高与完善,城乡家庭教育在方式上的差别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很大影响。作为农村家长,一定要创新教育费方式,变孩子的言听计从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将对直观行为的单一关注转变为行为、精神的和谐关爱。俗话说:沟通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沟通的根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也要注重理解和沟通,离开了理解和沟通,家庭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效的沟通、理解才能达到家庭教育的较高境界。首先,农村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其次,要充分理解孩子,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爱好兴趣,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再者,。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家长要学会赏识教育,对孩子哪怕是一些微少的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不要总是与其他孩子作横向比较。,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万不可揪住一点错处不放,“一棒子打死”,没完没了地指责。

(三)加大投入,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教育投入,不仅仅是指经济上的投入,还包括时间、精力上的投入。同时,这些投入对于农村家庭教育来说,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责任,也是政府、社会应该关注的主题之一。所以,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如加强学校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建设,让更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可去之处,从而实现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而各级妇联组织要以提高家长素质为主线,以特色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双合格”人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为目标,大力弘扬家庭教育主旋律,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各种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家庭教育传播行动,积极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有计划的组织他们深入社区、村子、学校举办家教知识讲座,宣讲现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和新知识,帮助广大农村家长解疑释惑,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构建筑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工作网络,大力推进家长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发展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推广家庭教育新典型新经验,推进家庭教育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努力营造全社会人人关心、人人重视、人人支持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的城乡差异存在于各个不同方面,包括教育认知、教育期望、立场、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投入等,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既有家庭、社会原因也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环境有关系。个体的整个受教育过程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都对个体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而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点,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是否成功也影响到孩子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由于教育环境的差别,从小个体形成的社会思想意识也不同,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个体特征。城乡家庭教育的差异,也使生长在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形成特色鲜明的两类性格特征,包括自身性格特点、社会交往能力等各个方面。为了缩小家庭教育的城乡差异,使农村家庭教育向城市家庭教育积极靠拢,学校、社会、政府、家庭必须形成共同的合力,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多方位塑造家庭教育的和谐环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