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医药论文

摘要:本研究走了一条的“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从调查对象的学习和实践行为着手,记录和研究他们翻译相关的学习行为,以及他们对自己中医药翻译学习与实践行为的反思,将调查对象在不同时期所作的中医药翻译学习与实践行为的关注点、其翻译行为中决策的主导因素作为本研究的重点。
中医药论文

中医药论文:交锁髓内钉闭合穿钉中医药论文

1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采用胫骨交锁髓内钉闭合穿钉治疗,具体方法为:患肢屈髋45°,待麻醉结束之后,开放性骨折经彻底清创,一期将皮肤加以缝合,并关闭伤口,然后均按照闭合性骨折进行处理。(1)切口:沿着髌韧带内侧起于胫骨结节上缘止于髌骨下缘,长度为4~5cm。向外将肌腱牵开,将软组织进行细致地分离,于胫骨平台下方约为0.5cm位置处运用开口锥钻穿刺处皮质且环形将开口加以扩大,尽量将其插入髓腔之中,直至手把同骨干轴线呈一条直线;(2)复位:C型臂X线机透视作用下手法将整复胫骨骨折进行闭合;(3)将导针放入其中,即运用圆头导针插入髓腔之中,经骨折部位达到胫骨远侧;(4)扩髓:首先从直径为0.8cm的软管扩髓器开始,逐渐扩大,直到使其较选用的髓内钉直径为1mm为止;(5)将合适的髓内钉打入其中,C型臂X线机透视条件下将具体部位确认无误之后,将瞄准器安装完好,按照顺序在远近端各拧入两枚锁钉。术后无需插入引流管。术后3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上述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1)中药内服:根据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原则进行治疗,早期给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进行治疗,中药内服方中一般采用桃仁四物汤加减治疗;中后期给予接骨续筋法进行治疗,方中采用仙灵脾、熟地、续断以及山茱萸等药剂;(2)中药外敷:对于局部存在青肿者,则配以消淤止痛膏进行外敷,外敷药膏方用姜黄、栀子、乳香、没药等;对于肿胀或者活动不利者而言,则采用熏洗汤进行熏洗治疗。

2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治疗前后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相关指标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以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治疗优良率对比

经治疗,对照组优、良及差的患者数分别为7例、10例及8例,优良率为68.00%(17/25);观察组分别为10例、12例及3例,优良率为88.00%(22/25),两组优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两组相关指标对比

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后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对照组出现膝关节内翻畸形3例、创伤性关节炎4例及关节僵硬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00%(9/25);观察组分别为2例、3例及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0%(7/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近年来,随着高能量的损伤,尤其是交通事故发生率的显著增加,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表现为粉碎性,因此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对于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以及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关节内骨折,非常容易伴随侧副韧带、半月板以及交叉韧带等膝关节重要组织结构的损坏。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得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以恢复正常的负重力线,固定坚强,尽早使得膝关节功能得以恢复[5]。胫骨交锁髓内钉闭合穿钉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优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6]:(1)它属于一种中轴线固定,通过对远折端的交锁,能够有效地对短缩与旋转进行控制,对骨骼的血液循环环与生物力学干扰较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2)按照骨痂的实际情况,能够变静力交锁作为动力交锁,因此而成为一种弹性固定,在负重的时候则会对骨痂的生长产生刺激性作用;(3)它属于应力分享固定的方式,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应力阻挡,很好地规避了胫骨平台再骨折的出现;(4)该术式适应症较为广泛;(5)在该术式治疗下,患者能够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从而很好地促进了骨折愈合。骨折必然会使得血脉受到一定地损坏,恶血停滞,血不活则淤不退去,淤不退去则折不续,因此骨折复位后治疗宜采用活血散瘀以及接骨续筋治疗。大量临床研究证实[2,7-8]329-337,中药能够有效地降低全血黏度以及改善血液流变性等,具有活血化瘀、抗炎、镇痛之功效,可促使骨折部位骨基质钙发生沉积,刺激生长因子的分泌与合成,增加成骨细胞数量,从而可提高成骨细胞的活性大小,使得骨折愈合时间提前并提高骨痂的质量以及生物力学性能。本研究中观察组在胫骨交锁髓内钉闭合穿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其治疗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膝关节功能恢复更佳。采用中医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的方法,内部固定受伤组织,在外部进行伤患处的药物敷贴,遵循了内外兼治的治疗原则,可以促进受伤骨组织结痂,让骨折快速的愈合,并且中药的治疗可以预防治疗后产生的软组织粘连僵硬的现象,使得肢体的康复更加的顺利。随着患者恢复时间的延长,中药的药效发挥的越明显[9-10],因此可以看出,中药治疗能够缩短骨组织愈合的时间。在临床的治疗中,张华[11]研究了中医结合交锁髓内钉治疗骨伤,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与本文研究的结果一致。综上所述,中药联合胫骨交锁髓内钉闭合穿钉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显著,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应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蒋德初 黄耀斌 张晓曦 单位:韶关市职业病防治院外科

中医药论文: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医药论文

1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上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时,主要以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3]评分标准为依据,该量表一共包含社会关系、生理领域、环境领域以及心理领域四个方面内容,每个领域各100分,分数与治疗效果成正比,即得分越高,治疗效果越好。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治疗期间,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1例患者出现血尿,1例患者肝肾功能异常,1例患者出现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而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2例患者出现血尿,3例患者肝肾功能异常,4例患者出现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D4+、CD8+细胞比例

对比经过8周的临床治疗,观察组的CD4+、CD8+细胞比例平均数分别为(30.33±1.55)、(31.44±1.4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平均值为(4.59±1.11);而对照组的CD4+、CD8+细胞比例平均数分别为(38.31±1.85)、(40.46±1.7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平均值为(3.41±1.02),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WHOQOL评分结果对比

经过8周的临床治疗,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WHOQOL整体评分较高,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临床上在对膀胱癌患者进行治疗时,比较常用的是手术疗法,手术后,根据患者的肿瘤分期、手术效果以及术后病理结果等制定针对性的放化疗方案以辅助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5]。但是,由于患者发病后,肿瘤已经严重影响患者的基础体质和免疫系统,再加上手术和术后化疗会刺激患者身体的各项机能,手术后,大多数患者的体质都较差,大大降低了对化疗的耐受性,所以出现化疗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运用中医药对膀胱癌术后患者进行辅助治疗,从整体出发,改善患者的基础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还能改善患者预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复方苦参注射液是由白土茯苓和苦参两种中药材经现代制药工艺制成的一种中成药,白土茯苓具有健脾除湿、祛风、解毒之功效,而苦参则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效,两味中药材合用,可以充分发挥散结止痛、凉血解毒以及清热利湿的作用[6]。临床上经常将复方苦参注射液运用在晚期癌症和癌症的术后辅助治疗中,不仅副作用小,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患者整体状况,减轻患者痛苦[7]。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的苦参碱进入人体后,在下调Bcl-2蛋白的作用下,使EJ细胞出现凋亡,从而达到治疗的最终目的[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8周的临床治疗后,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D4+、CD8+细胞比例均较高,并且WHOQOL评分结果也较高,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说明,运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术后患者进行辅助治疗,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出现几率,增强患者免疫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术后患者进行辅助治疗,不仅副作用小、治疗时间短,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运用价值。

作者:刘曾 单位:江西省武宁县中医院泌尿外科

中医药论文:心律失常之中医药论文

1心律失常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心律失常即为中医学中的“惊悸”“怔忡”等病症。中医主要发病机理为感受风邪,风邪循心经入里,与心经之气血相搏,心之气血失和,发为心悸,此为中医之“风惊悸”,亦为心惊悸。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律失常,因病毒感染可引起心肌细胞损伤或心肌缺血,严重时可致人死亡。心律失常分饮邪犯上、心神不宁、阴虚火旺、心阳不足、瘀血阻滞、心神不宁等等。亦可分心血虚、心气虚、心阳虚、血瘀气滞、痰阻瘀滞、阴虚火旺、水饮凌心。心律失常病机以“虚”“瘀”“热”为主要特点,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机不外乎气机瘀阻血运不畅;瘀血内停心脉阻痹;气虚血亏心失所养;阴寒阻滞阳气不通;阳气衰弱水凌心肺;痰浊澭阻心阳失调[3-7]。

2心律失常的中医药治疗

中药辨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律失常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心脏,其中医症状主要为虚实相间,虚实互为转化,因此应认准病因病机,主要从病因病机着手,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辨证分型治疗。不少中医大家将心律失常分为不同类型进行区分治疗,以期达到治愈的效果。中医基础方加减治疗:中医治疗是根据对心律失常病因病机的认识而研究出的基础方剂的治疗,基础方基本是治疗单一类型的症状,然后再根据症状对药方中药物的用量和种类进行加减,最终达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目的,基础方剂加减疗法也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中医疗法。中医古方治疗:中医古方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其中有许多治疗心律失常的古方剂。如古籍《校注妇人良方》中有参附汤,其对以阳气爆脱症、体虚、血瘀为主要表现的心律失常有很好的疗效。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论》中有复脉汤,又名炙甘草汤,此方主要功用有养血定悸、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归脾汤出自严氏《济生方》中,主要功用有健脾养心,补血益气,主治劳心伤脾,怔忡健忘。诸多古方实例,举不胜举。单味药治疗:单味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律失常的理论基础是利用单味药物的抗病毒、改善心肌功能、调节免疫及增加心肌供血量等方面作用。中医药中单味药具有此功能的药物不在少数,如苦参味苦性寒,具有抗病毒、安定等作用,对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近期有专家学者利用女贞子治疗各种病因所致的心律失常,疗效显著,结果显示此药对机体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黄芩苷对于大鼠的L型钙电流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黄芩苷的使用浓度越高,对L型钙电流的抑制作用越强。中成药治疗:中成药是一种以中药为基础而制作出的成品药物,如颗粒、胶囊、蜜丸、水丸等形式。如黄芪丹参注射液是黄芪和丹参合用,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和修复心肌损伤的作用。稳心颗粒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心肌血液流量,使心肌供氧量提高等效应。槐果碱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证明槐果碱是一种有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的药物,其药理既能抗病毒,也能对心律失常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黄连素加黄芪注射液对心肌细胞起到保护和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且两药合用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大力推广使用[8-14]。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是目前医学治疗上的一种比较新型和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在不少疾病的治疗上都有应用,在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律失常的治疗上也有很广泛的应用。左卡尼汀联合黄芪注射液的治疗。左卡尼汀是心肌细胞的能量来源,还可以改善心肌细胞的内环境,提高心肌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使用抗生素、病毒唑、能量合剂(维生素C、维生素B、肌苷、ATP)及黄芪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其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还具有抗感染作用[15-16]。

3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其对很多病症均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其对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律失常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心经及肝经的穴具有清肝解郁、理气安神、宁心镇痛等功用。采用温针灸这一非药物疗法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致心律失常,成功地使患儿摆脱了药物的治疗,免去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针刺治疗不仅增强了患儿的体质,还通过双向调节心率,最终达到治疗效果。

作者:唐松华 崔建军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医 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中医药论文:中医药翻译人才与中医药论文

1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以往的培养模式,通常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着手,走一条“至上而下”的路线。而真正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模式的突破发展,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发展,如果不从学生的“学”着手,而一味在教育提供方“教”的方面进行尝试,很难真正实现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研究从学生的“学”着手,通过对中医药翻译专业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路径的研究,反观我们现有的中医药专业的培养模式,探索如何改革现有的专业体系、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出更加有效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中医药翻译专业的本科生,本研究采用历时性研究方法,以国外定性研究方法中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日志研究为基础(Cassell&Symon,2004),让受调查者对自己中医药翻译相关的学习行为、翻译实践行为、翻译研究行为以研究日志的形式进行记录,并对自己在以上翻译行为中自我所观察到的各类感受和主观认知进行详细记录。研究者对受调查者的研究日志定期进行系统分析,就初步结论对受调查进行采访,并在对多源数据进行交叉比较,验证研究效度后,确认研究结果。

2研究结果

笔者认为翻译能力从实质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能力。这种转换能力是由译者的对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对翻译文本的理解、所涉及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文化认知的综合体组成的。中医药翻译的过程随着翻译者认知体系的发展而显示出对不同变量单元的关注,如:词语、句子、段落、文本、中医药概念、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文化等。受调查者对这些变量的关注度,以及对其翻译过程中所做的各类决策的影响度也随调查对象翻译能力的发展而体现出不同形态。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调查对象的关注变量单元和关注程度体现中医药翻译专业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学生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历时性跟踪研究,本研究发现中医药翻译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中医药专业能力发展经历以下阶段:语言层面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在语言层面的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调查对象的关注点在语言单位上,并且这种关注随着他们翻译能力的发展而呈现出一个从点到面的趋势。具体来说,学生中医药翻译初期的关注点是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和源语言对等的语义单位。例如:学生在翻译“阴阳消长”时,翻译的重点很大程度地集中在汉语中的“消长”的英文对应语的寻找上。在进行翻译时,很多学生会将其中关键性的词语进行重点标注,并首先进行英文中对应概念的寻找。随着学生的翻译认识不断发展,他们在中医药翻译中的关注点逐渐从词语转化到以句子为单位的语义转换上,并开始关注句子间的语义与逻辑连贯,并将关注点逐渐扩展到整个段落。在此过程中,学生非常关注并寻找各类翻译技巧,并将这些翻译技巧应用在医药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他们发现所学的翻译技巧可以立刻使用的情况下。学生在语言层的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的翻译实践中将重点放在语言的层面上,翻译活动集中在对文本中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的认识,及对翻译技巧的学习和内化上,而这两者随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而不断融合。在语言层面为重点的初级阶段,学生的翻译路径主要为理解并分解原文,将其转化为可以进行语言转换的可操作单位,并应用所学翻译技巧进行翻译活动,对翻译后的英文文本进行篇章与逻辑梳理。笔者还发现,在此阶段的调查对象往往对于语言层面外情境的关注度较低,对于确定性规律的寻找和内化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在以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调查对象对于作为源语言的中文与目标语言的英文有较好的语言转换基础,对翻译过程中常用的各类语义分割、语言形式的转换及转换后的目标语言逻辑与文本梳理均有较好的认识和把握。在此阶段,调查对象逐渐将对语言层面的关注延展到翻译所处的情境中,呈现出对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很高的关注度。调查对象从入学就开始进行中医药方面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中医药专业课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与英文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而是分块储存。而随着调查对象中医药翻译能力的发展和实践的积累,这些被动储存的中医药知识在翻译活动中被激活,并为他们的中医药翻译提供所必需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在这个阶段,调查对象对中医药翻译活动涉及到的中医药文化有很高的关注度,对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的认知活动主动性增强,对中医药原文中关键概念的理解及语言情境、中医药知识与文化情境的认识不断加深,他们在翻译活动中决策的主导因素也从语言层面更多地延展到中医药专业知识层面。在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调查对象在从事大量的中医药翻译实践后,其对作为源语言的汉语和目标语言的英语在中医药情境下的转换有了很好的基础与把握,他们在此阶段的认知活动表现为大量收集、比较与评价同一中医药特定主题的文本,译本反映原文主旨、语义展现、文本类型与语言风格对应,以及中医药文化在目标语言中的构建。在此阶段调查对象的突出特点为能够将语言层面的能力与中医药专业知识层面的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区别和评价不同译文对中医药原文的语义、语用、文体、文化等的构建程度,并能够在对已有各类译本进行分辨和辩证评价的基础上,做有超越性的翻译探索。这个阶段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批判能力的形成和中医药翻译中创造能力的发展。这其中的批判能力并非对其它相关各类译本的批评,而是在自己的中医药翻译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属于个体专用的翻译策略,应用自己的现有的翻译理论框架对各类翻译文本进行分解、分析、建设性地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订和架构实用的中医药翻译理论框架和翻译路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中医药翻译创造性活动。

3结论

本研究走了一条的“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从调查对象的学习和实践行为着手,记录和研究他们翻译相关的学习行为,以及他们对自己中医药翻译学习与实践行为的反思,将调查对象在不同时期所作的中医药翻译学习与实践行为的关注点、其翻译行为中决策的主导因素作为本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调查对象在不同阶段上学习与实践行为的历时性发展,将其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分为语言层面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应用本研究中学生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的研究结果来反观现有的中医药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应该在本科阶段进行如下改革尝试:(1)改革中医药翻译课的课程设置。打破原来的课程设置,将中医药翻译课从一个学年课程设置贯穿到整个大学本科教育。可以考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开设中医药翻译课程,学生在二年级以发展语言层面为主题的中医药翻译,在三年级重点发展学生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为主题的中医药翻译,在四年级重点发展学生中医药翻译批判能力与创造能力。(2)实现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为目标的各类课程有机结合。特别需要重视的是中医药翻译能力的发展并非孤立在中医药翻译课程中,而是需要外语语言类课程与中医药类课程内容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形成以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为导向的有机融合。这就需要教育组织者、各课程的教师进行培养学习者以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协作,创造各种有利环境,设计合理的、有连贯性的,能让学生的语言层面能力、中医药专业能力、中医药翻译方面的批评与创造能力发展充分结合的学习任务,促成学习者将这两类不同的知识模块在学习者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中的有机结合,帮助学习者更加有效地实现从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化。(3)拓宽思路,发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中医药翻译是一种专业性极高的复杂行为,需要译者有很强的语言能力、中医药理论与文化知识,以及综合语言与专业知识的批判与创造能力。这些能力很难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而需要学习者大量的、有目的性的学习投入。因此,教育者需要转换观念、拓宽思路,发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引导性问题,启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帮助形成有建设性的研究问题,辅助学生发展适合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方法,提高其学习行为的有效性,激发其批判与创造性潜力,实现其在中医药翻译能力中有更好地发展。

作者:李远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论文:颈动脉斑块中医药论文

由于在中医学看来,颈动脉斑块的病理基础是瘀证、虚证,所以从当前的情况看来,对其的主要治疗原则还是集中在活血化瘀、化痰祛浊、益气补肾等方面[5]。比如分别在45例用精制血府胶囊(柴胡、赤芍、川芎、枳壳)治疗颈动脉斑块和用47例西医常规治疗(阿司匹林)的对照中可以看出(治疗前后都对颈动脉超声进行了查实),在经过了为期3个月的连续服药过程以后,治疗组的患者均呈现出平均斑块数减少、较大软斑块或者混合斑块的体积指数减小,而且血管的面积狭窄率也都有所减小,颈动脉的血流阻力指数降低,对比治疗前的患者情况,可以看出其和对照组治疗后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证实药物治疗确实是能够起到改善血流动力的作用的,也就是说,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达到消减患者血管内斑块的作用的。此外,还有通过使用调脂胶囊(山楂、泽泻、制首乌、决明子等)治疗的57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其中治疗组的37例患者使用调脂胶囊,另外2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研究也可以看出。在分别对他们进行了3个月、6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皆实现了斑块较大厚度、斑块较大面积及斑块数量减少的效果。

且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不是很大。由此也能显示出调脂胶囊在对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游景成等也曾试图通过引用祛湿化痰法对颈动脉斑块进行治疗,试验的种种结果也都表明,该方法可以迅速的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等一系列指标,从而改善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减少他们因为缺血或者缺氧而产生的器官损伤现象。陈建宗等[7]利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试验,通过对复方丹参滴丸消退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效果进行过观察,同时和阿司匹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做比较,实验表明和阿司匹林相似,复方丹参滴丸也具有消退颈动脉斑块的作用。檀战山等[8]的研究表明,应用心脉神口服液也可以降血脂、抗氧化、抑制主动脉平滑肌增殖核抗原表达以减轻颈动脉斑块。

艾志兵等[9]通过对颈动脉斑块的兔模型干预治疗,从病理和颈动脉造影上均证实了小檗碱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发展有抑制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辩证地验证了颈动脉斑块炎性反应学说。现代药理对颈动脉斑块的研究也证明,其他还有多种中药都对其具有治疗作用,比如川芎的主要化学成分川芎嗪(其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就能通过扩张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增加脑血流量,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周小明等[10]通过研究发现,丹参能够起到抗LDL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减少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形成;郁金(姜黄素)能够有效的减轻脂质过氧化的程度,从而减少主动脉壁内斑块的形成;而水蛭(水蛭素)对二磷酸腺苷(ADP)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着十分明显的抑制作用;蒲黄可显著降低血清TC、TG、LDL、TC、HDL比值,强烈的刺激动脉内皮细胞产生PGL-2和t-PA产生活性,同时还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山楂能有效降低TC、TG、LDL水平,提高HDL含量,有很好的降低血脂的作用。当然,除此之外,许多中医非药物疗法防治动脉硬化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针灸、药浴等。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颈动脉斑块大多都是属炎症、瘀症或者干脆是痰瘀互结症,临床的变现通常也是肾虚、痰浊和瘀血症状同时出现。而治疗颈动脉斑块的关键问题,应该是以病因为基础对患者坚持用药,因为对患者采取随意用药的措施,对治疗颈动脉斑块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并且众所周知,由于颈动脉斑块的发病机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如果只是严格地按照中医理论的指导,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相信中医药在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研究工作方面,一定会获得重大的突破。当然,目前看来,中医药对颈动脉斑块的治疗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大多数研究还是以动物实验居多,相对来讲,规范化的临床试验还是较少。虽然用动物做实验,对其进行病理研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如果就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上,则多少会显得有点欠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治疗的整体性为颈动脉斑块的治疗开辟了多条道路;为中药在治疗颈动脉斑块中的运用开拓出了很到的发展空间。本文认为通过深入细致的对颈动脉斑块的病因学和中医学的研究,认识到颈动脉斑块的演变规律,进而严格按照中医学要求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颈动脉斑块治疗水平。

作者: 陈学忠

中医药论文:高水平大学中医药论文

1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科学定位是基础

全国中医药院校的兴建背景、区域环境、办学条件、发展状况等并不相同。客观分析这些差异,科学确定学校定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础。通常,大学定位至少包括社会系统中的组织定位、学术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内部功能的发展定位3个方面[2],可从3个维度明晰。①横向比较,着重思考定位是否坚持以学术为核心、是否屈从非学术因素影响、是否与其他机构差异显著等问题,通过与其他机构特别是与国内外高校比较,找出自身的特色、个性和优势,进而明晰服务面向定位、角色定位、类型定位和层次定位。②纵向比较,着重思考如何彰显自身特色、个性和优势,尊重传统、立足现状、前瞻未来,而不急于改变什么,进而明晰特色定位。③突出重点,着重思考需要保持并强化哪些功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小为有所大为,兼顾共性,突出富有特色、个性和优势的功能,进而明晰目标定位。需要强调的是,确定大学定位有3点尤需注意。①大学的功能定位不宜作为评判大学水平的指标,高水平大学通常各有各的。例如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项职能,芝加哥大学主张科研重于教学,认为“研究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选拔人才强调“以调查研究为主,以教学工作为辅”;普林斯顿大学主张教学重于科研,认为高水平的科研可以保持高水平的教学,但是绝不允许科研冲击教学,有世界声望的教授也要完成教学任务;麻省理工学院是教学与科研并重,认为教学在科研中的作用和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3]。正是某一方面,成就了大学的特色,彰显了大学的水平。②大学定位的表述不宜频繁更换,而是尽量赋予新的内涵。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学定位的反思、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作用,保持大学发展的稳定性、延续性和持续性,稳步提升大学的建设水平。③大学的水平体现在定位是否明确上,更体现在对定位的服务是否到位上。全体教职员工如果都能追求、高质量地服务于学校定位,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何愁不能实现。

2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发展学术是核心

大学说到底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发展水平的竞争,本质是学术水平的竞争。广州中医药大学认为“办大学就是办学术”,近年来将发展中医药学术摆在核心位置,先后从学校、学院、学科3个层面开展调研,力求聚焦国际前沿领域和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研究、注重学科交叉、促进学科融合、拓展学术领域,构建以中医药学为主体的学科学术体系,不刻意跟兄弟院校比指标,侧重跟自己过去比进步,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学校是全国多个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3个、省攀峰重点学科1个、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形成了复方青蒿素防治疟疾、艾滋病防治、脾胃学说、骨关节疑难病诊治、南药资源开发等多个优势领域,承办有全国及时个部级中医药发展学术论坛——珠江论坛,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承担科研项目、获得科技成果的数量快速增加,自主研发的艾滋病治疗性疫苗获准在南非开展临床研究,自主创制的抗疟疾药物获准在7个国家上市并被总理作为国礼赠送给非洲国家。2012年参加教育部评估,得分中医学全国第二、中药学全国并列第三、中西医结合全国并列第四。下一阶段,学校将推进协同创新工程,紧扣中医药学的重大命题,以振兴南药、提高疗效为中心,前瞻性调整学科学术布局、制订国际国内标准,力争形成多个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领域、培育一批有岭南特色的拳头中药,促进中医药学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3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培养学生是根本

大学有别于其他机构,就是大学有学生。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不能脱离这个根本。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张“大学为学生而办”“育人以学生为中心、办学以学生为根本”,强调“学生可以没有广中医,但广中医不能没有学生”“有了学生,才有学校,才有教师,才有机关,才有校长”“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要求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实际,为学生提供全员(全体干部职工服务全体学生)、全程(从入学到毕业)、(涵盖成长成才创新创业等各个方面)服务。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品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同时注意尊重和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推进了以下几项工作:①开展干部联系班级“五个一”活动,组织校级、处级干部,每人固定一个年级,开展一次随堂听课、一次党团组织生活、一个专题座谈讲座、一次第二课堂活动、一次学生宿舍走访“,零距离”对接学生需求;②设立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中心,由机关委派教师指导学生助理,在大学城校区学生宿舍3栋1楼建立大厅,集中办理涉及学生的跨部门事务;③成立创业学院和创业实践园,免费提供场地、桌椅和技术指导,吸引8个学生创业团队进驻,其中1个团队赢得社会风险投资100万元;④遴选学生校长助理,通过海选报名-集中演讲-学生投票,每年遴选3名学生,由校长颁发聘书,固定地方上岗,配置办公设备,定期向校长汇报工作;⑤举办校长晚餐论坛,公开征求报名,每学期2次,每次随机抽取20名学生,与校长围坐一桌边吃边聊感兴趣的话题;⑥创新学位授予仪式,制作学术权杖,组织学生依次上台,由校长逐一颁发毕业纪念册。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高,在校生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中医药创意设计竞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励(荣誉)300多项,部分学生通过了全球公认IT行业最的CCIE认证。毕业生中医执业医师通过率保持全国高校及时,绝大部分在珠三角地区就业。接下来,学校将实施教育工程,设立改革试点和示范特区,探索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力争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4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人才建设是关键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人才是学校发展永不衰竭的核心力量,处于学校发展的优先地位和关键位置。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张“强教先强师、师为教而聘”“办学术就是办人才”“尊重教师就是尊重学术”,积极填补国家和地方人才成长阶梯的“缺阶”,努力改变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干不好、成才慢等现象,近3年先后实施了青年英才、杏林学者、特聘教授、出国(境)留学、归国薪火等5项人才计划,涌现出一批的学术骨干和创新团队,新增国医大师、“千百十”工程部级培养对象等多名高层次人才,实现了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专家、广东省百名南粤杰出人才零的突破。未来几年,学校将择机启动海库计划(资助海外团队培育师生)、领航计划(培育领军帅才)和伏枥计划(发挥离退休人员作用),灵活突破地域、行业、年龄等各类界限,加速打造高素质的人才团队,进而创造高层次成果、培塑高级别学科、支撑高水平大学。

5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优化平台是重点

科研服务平台通常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的科研人员、精湛的创新团队、重要的科研项目、高效的运行机制、开放的学术氛围,在孕育科学灵感、降低科研成本、催生原创成果中的作用无可替代,相关建设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重视。全国中医药院校依托重大科研、重点学科等专项经费,建立系列科研平台,极大地促进了科研创新,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满足创新需要。①缺乏整体规划,仪器设备存在重复购置,创新资源浪费。②缺乏沟通共享,各类平台多为单位甚至个人所有,难以发挥集成优势。③缺乏综合平台,难以提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企业推广等一条龙服务,创新效率偏低。近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提出“资源闲置等同浪费,浪费资源也是犯罪”,积极筹资搭建大平台。①建立重点学科实验室,集中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所有仪器设备,面向公众开放,坚持专管共用。②联合美国5所大学及澳门、香港的几所大学成立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所,被认定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③联合东莞市政府及多家企业、高校成立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也被认定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④建设华南针灸研究中心,打造针灸研究新平台。⑤完善基础医学研究平台,支撑基础科学协同研究。⑥建立系列名医工作室和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助力中医临床经验传承。接下来,学校将实施平台提升计划,以组建协同育人中心为抓手,以促进远程融合共享为目标,加速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建设,以促进整体办学水平的快速提高。

6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强化附属医院是支撑

中医药大学办好附属医院,有效满足群众保健需求,切实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既履行了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光荣义务,又拓展了学校高水平发展的社会资源,还有助于赢得广泛的尊重和认可。更为重要的是,中医药学是实践科学,中医药的根在临床。无论是创新中医药学术,还是培养中医药人才,都需要附属医院的强力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附属医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医药大学的建设水平。基于以上考虑,广州中医药大学强调“学校和医院一体化发展”,主张通过做强直属附属医院、拓展非直属附属医院、加快与企业合办医院建设,来促进学校高水平发展。目前,学校拥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6所、与企业合办医院6所。其中,直属附院拥有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中的4个,形成了以43个国家重点专科为龙头的专科专病技术群,去年门诊总量超过1100万人次、住院达到15万多人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茅,牵头完成的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特别是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是全国医德医风建设的典范,开创了在香港公立医院设立中医临床研究中心的先河,年门诊总量近20年保持全国所有医院及时,先后被遴选为建国以来国家投入较大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全国的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示范基地,在中国医疗机构雇主排名中位列全国中医院及时。非直属附属医院大多特色鲜明,为教学提供了强力支撑。例如将附属深圳中医院建成深圳临床医学院,选拔2届120多名学生,每天上午跟师门诊(查房)、下午课堂学习,实践教学时数增加1倍,真正做到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通过建强建特附属医院,为建成高水平大学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7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开放合作是捷径

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集聚特色优势、加大资源投入,也需扩大辐射影响、提高声望美誉。作为社会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院校不能关起门来抓发展、为了学术谋学术,而应该大开门户抓建设、开放合作谋发展。①向社会开放,积极关注社会变化,及时感知社会需求,通过人才、知识、技术、产品等载体,不断深化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机构的合作,服务社会发展,较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源为我所用。②向同行开放,特别要向高水平大学开放,及时了解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努力开展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借用高水平大学的现有平台和先进模式,尽快升级换代、迈入高水平大学的行列。③向世界开放,依托东南亚国家联盟、世界博览会、孔子学院等载体,通过联合办学、学生互换、离岸中心等途径,努力拓展国际化办学的深度和广度,创建富有时代气息、国际意识的开放办学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开放合作中不能用对方的理念、模式、方法、载体等来改造自身,必须坚守道德底线、保持个性特色、维护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传统与外来模式的双重“扬弃”,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对方积极健康发展。近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认真落实“开放活校”战略,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实效。①国际交流互访迈上新台阶,由民间、社会团体为主,转向官方、主流大学、政府高层为主,先后接待外国总统等高层来访上万人次,促成了多个高水平合作项目。②对外教育呈现新气象,顺利开展了境外学生交换项目和国外合作“双证”教育,被教育部批准拥有招收澳门保送生和香港免试生的资格,兼读制研究生教育点由2个地区拓展到6个国家(地区),进入了欧美发达国家市场。③产学研工作实现新跨越,与12个地级市新签高层次合作协议,新增大型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4个、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25个,横向合同总额超过1亿元,被科技部授予“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十周年单位”。④中医药文化传播蓬勃发展,建成的中医药博物馆接待参观20多万人次,被授予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科普基地等10多块牌子;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审,相关经验被上海等多个省市借鉴;与香港亚视等推出系列养生节目800多集,屡创收视新高;组织编写“通俗中医药丛书”,被张德江同志赞为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重大成果。建设中医药高水平大学任重道远。我们相信,只要全国的中医药院校精诚团结、开拓创新,立足实际、优化特色,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有学校跻身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行列,为全球健康事业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作者:王省良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论文:国际标准化中医药论文

1会议资料检索

网站检索检索相关政府机构、学术协会、国际机构网站:主要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药典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ISO等网站。2.3会议资料检索检索近5年间重要的中医药标准化会议资料,重点有全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座谈会及历次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相关会议等。

2条目设计

通过上述文献、网站、会议资料检索分析,形成问卷条目,分为4部分: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进行了两轮调查,第1次首先对总体框架(S-W-O-T条目)进行调查;第2次对专家共识的框架细目(S-W-O-T子条目)进行调查。两次调查的条目均参照RobertG.Dyson的评分方法[2],按照0-5分评分,以内部优势为例:0表示非优势,1表示较小优势,2表示一般优势,3表示较重要优势,4表示重要优势,5表示非常重要优势。

3数据录入及统计

将全部数据录入EXCEL,采用频次统计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经过咨询统计专家,确定共识统计方法为:对于每个(子)条目,≥3分的评分超过60%认为获得共识,即60%及以上专家认为该(子)条目较重要。结果1.及时轮问卷调查共识情况及时轮问卷共设S-W-O-T条目17项,其中内部优势(S)7项,内部劣势(W)4项,外部机会(O)4项,外部威胁(T)2项,共识情况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及时轮问卷调查内部优势7项条目、内部劣势4项条目、4项条目、2项条目≥3的评分比例均超过60%,即全部达成共识,可以作为第二轮问卷调查构建子项目的基础。2.第二轮问卷调查共识情况根据及时轮问卷得到共识条目,第二轮问卷共设S-W-O-T子条目66项,其中内部优势(S)21项,内部劣势(W)21项,外部机会(O)16项,外部威胁(T)8项,共识情况见表4-表7。由表4可以看出,第二轮问卷调查内部优势21项子条目中有19项子条目≥3的评分比例均超过60%,即19项达成共识。由表5可以看出,第二轮问卷调查内部劣势21项子条目≥3的评分比例均超过60%,即全部达成共识。由表6可以看出,第二轮问卷调查外部机会16项子条目中有15项子条目≥3的评分比例均超过60%,即15项达成共识。由表7可以看出,第二轮问卷调查外部威胁7项子条目≥3的评分比例均超过60%,即全部达成共识。

4两轮问卷调查结果

经过上述调查,得出内部优势条目7项,子条目19条;内部劣势条目4项,子条目21条;外部机会条目4项,子条目15项;外部威胁条目2项,子条目7项。综合分析认为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内外部形势如下。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内部优势:①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②我国中医药有法律保障,各领域基础深厚;③我国中医药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有专门管理机构,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进展。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内部劣势:①中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还偏低;②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相关人才缺乏;③部分领域国家及行业标准及机构尚不完善;④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活动保障机制尚不完善。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外部机会:①中医药广泛传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②我国在ISO/TC249有较大影响力;③ISO/TC249设定优先工作领域;④目前ISO/TC249内国际形势有利。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外部威胁:①韩国、日本积极争夺ISO/TC249主导权;②日韩以外的其他国家积极竞争。

5讨论

分析近10年间采用S-W-O-T分析法的中医药标准战略文献,笔者尚未发现详细说明S-W-O-T条目确定过程的文献,本文基于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一线专家,分两步对S-W-O-T条目和子条目分别进行调查,深入了解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内部和外部形势,对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战略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所得出的中医药标准化现状的认识基本与前人研究一致。数位学者认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3-7];我国中医药各领域基础深厚[3-5,8];我国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进展[5]。但部分领域国家及行业标准尚不完善[9];中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还偏低,且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相关人才缺乏[4,8,10];韩、日等国竞争激烈[8,10]。根据上述S-W-O-T结果,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我国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①设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共性技术研究专项。随着ISO/TC249的不断发展,成员国数量逐渐增加,面对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领域的激烈竞争,我国需要借助政府力量,加大投入,设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共性技术研究专项,尽快提升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②建立专门的网站,畅通信息渠道。相关中医药专家由于英文水平所限,或精力所限,不能及时了解相关标准提案的背景,应建立专门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网站,由专人管理,及时国际标准化信息,使我国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如虎添翼”。③建立人才考核培训机制。针对人才匮乏问题,首先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招募人才,通过一定考核后纳入专家队伍;其次应展开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培训,使后继有人,形成人才梯队。④建立适应国际需要的标准制定机构,并制定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面对国际化需求,应加强行业联合,整合资源,建立新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动完善标准制定机构,并尽快制定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使国际标准提案有据可依。⑤重点从经费、政策方面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保障。应建立各工作组的中方依托单位,将国际标准化工作变成专家的日常工作;设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及活动专项经费;认可国际标准成果,设立相关奖项。使专家有组织可依,有经费可用,才能研制出更多更好的中医药国际标准。⑥利用技术优势,争取ISO/TC249主导权;同时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共赢。面对日韩等国家的积极竞争,我国应当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以技术化解政治问题,争取ISO/TC249主导权;同时本着和平友好的精神,加强与各国专家沟通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互相进步,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实现多方共赢局面,体现大国风范。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国和较大使用国,ISO/TC249的倡导建立国,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在推进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上有着更多的更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医[11],推广中医药和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刘玉祁 史楠楠 戴雪珂 王跃溪 韩学杰 吕爱平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医药论文:本草经集注中医药论文

1产地确定

历代医家强调药材产地的重要性,故有“道地药材”[9]一称,陶氏在《本草经集注》指出“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同时也指出“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对中药产地的记载或有或无,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地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0]。因此,产地的确定对中药质量至关重要。石钟乳,《名医别录》载:“好颜色,不老”,《本草经集注》指出“及时出始兴”;紫石英,《名医别录》载:“令人悦泽”,《本草经集注》指出产地以“太山”为胜,并进一步指出,根据剂型不同,选用产地亦不同,丸散,“惟太山最胜”,至于其他产地“可作丸酒饵”;旋花,《神农本草经》载“去面皯黑色,媚好”,《本草经集注》指出“今山东甚多”;紫草,《名医别录》载“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皱”,《本草经集注》引《博物志》言:“平氏阳山紫草特好”;半夏,《名医别录》载“悦泽面目”,《本草经集注》指出“及时出青州,吴中亦有”;柏实,《神农本草经》载“久服令人润泽、美色”,《本草经集注》指出,柏树到处都有,但“当以太山为佳”,同时也指出“忌取冢墓上也”;桑上寄生,《神农本草经》载“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本草经集注》指出“今处处皆有,以出彭城为胜”;辛夷,《神农本草经》载“面”,《本草经集注》言“今出丹阳近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产地不同,中药的品质和性能则不同,产地的确定是中药药效的保障。

2形态描述

《神农本草经》言“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叶花实,草石骨肉”,对中药植物学形态有相应的记载,但现存各版本的《神农本草经》中没有中药形态学的介绍,不便于中药的识别,《本草经集注》加入了植物形态学的记载,方便辨识和采收[11]。旋花,《神农本草经》言“去面皯黑色,媚好”,《本草经集注》记载“其叶似姜,花赤色,殊辛美,子状如豆蔻”,对旋花叶、花、果实都有相应描述,便于野外查找。栝楼根,《名医别录》言“实,名黄瓜,主胸痹,悦泽人面”,《本草经集注》对其植物学形态的描述为“藤生,状如土瓜,而叶有叉”,对其攀援形式,叶的开裂形状都有描述;女贞实,《神农本草经》言“久服肥健,轻身不老”,《本草经集注》记载“叶茂盛,凌冬不凋,皮青肉白”;桑上寄生,《神农本草经》言“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本草经集注》记载“生树枝间,寄根在枝节之内,叶圆青赤,浓泽易折,傍自生枝节。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实赤,大如小豆”,此描述详实具体,对其生长部位,叶片形状,颜色质地,生长规律,果实形态都有陈述,与现在临床所用桑寄生相差无几。对于中药材的形态同样有相应记载,玉竹,《神农本草经》言“去面黑皯,好颜色,润泽”,《本草经集注》记载“根似黄精而小异”;辛夷,《神农本草经》言“面”,《本草经集注》记载“形如桃子,小时气辛香。即《离骚》所呼辛夷者也。”这些植物形态学描述看似简单,寥寥数笔,但为确定中药的品种、科属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学依据。

3修治方法

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其中不少的药物必须经过一定的修治处理才能符合临床用药的需要,修治是否得当对保障药效、用药安全、便于制剂和调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枝子,《神农本草经》言主治“面赤酒疱齇鼻”,《本草经集注》记载采收时要“经霜乃取之”;冬灰,《神农本草经》言“主黑子,去疣、息肉”,《本草经集注》记载其制作方法为“烧诸蒿藜积聚炼作之”;麦门冬,《名医别录》言“令人肥健,美颜色”,《本草经集注》记载在使用前“用之汤泽抽去心”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令人烦”;细辛,《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均未记载有美容作用,但《本草经集注》言“人患口臭者,含之多效”,同时修治时“用之去其头节”;半夏,《名医别录》言“悦泽面目”,《本草经集注》中记载“用之皆汤洗十许过,令滑尽”否则“戟人咽喉”;蜂子,《神农本草经》言“久服令人光泽,好颜色,不老”,《本草经集注》记载使用前“取其未成头足时炒食之”。

4质量鉴别

中药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临床疗效,因此对中药质量的把握至关重要[13],陶氏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中药质量的鉴别作了相应归纳,便于学习和应用。石钟乳,《本草经集注》指出“惟通中轻薄如鹅翎管,碎之如爪甲,中无雁齿,光明者为善”;麦门冬,《本草经集注》记载“以肥大者为好”;半夏,《本草经集注》记载“以肉白者为佳”;橘柚,《神农本草经》言“久服去臭”,《本草经集注》记载“以陈者为良”;枝子,《神农本草经》言主治“面赤酒疱齇鼻”,《本草经集注》记载“处处有,亦两三种小异,以七道者为良”;莽草,《名医别录》言“头风痒,可用沐”,《本草经集注》记载“叶青新烈者良”;鸬鹚屎,《名医别录》言“去面黑黡志”,《本草经集注》记载“溪谷间甚多见之,当自取其屎,择用白处,市卖不可信。”

5扩大应用

本草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用药经验的积累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一些新的功效被发掘,陶氏把这些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体现在其著作当中。菊花,在《神农本草经》治疗“头眩”的基础上,《本草经集注》指出“亦主风眩,能令头不白”;关于菊花防脱发的记载,元代许国祯《御药院方》[14]收录以菊花为主药,配伍蔓荆子、干柏叶、川芎、桑根白皮、白芷、细辛、旱莲草的“洗发菊花散”,用此散煎煮沐发,治头发脱落。细辛,《本草经集注》增加了其治疗口臭的作用,言“人患口臭者,含之多效”;白芷,《名医别录》言“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用的是白芷的根部,《本草经集注》则指出白芷叶具有香体的功效,言“叶亦可作浴汤,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虫,又用合香也”;艾叶,《本草经集注》记载“苦酒煎叶,疗癣甚良”;槐实,《本草经集注》增加疗效言“新盆盛,合泥百日,皮烂为水,核如大豆。服之,今令人脑满,发不白而长生”;“豚卵”条目下“肪膏”,《本草经集注》记载“其脂能悦泽皮肤,作手膏不皲裂”;菘,《本草经集注》记载“其子可作油,敷头长发”;糵米,《本草经集注》记载“末其米脂和敷面,亦使皮肤悦泽”。

6使用方法及注意

美容中药在使用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例如用法、用量、部位、剂型选择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疗效[15],陶氏对这部分内容也做了相应注释。冬灰,《本草经集注》记载在使用时“欲消黑痣疣赘,取此三种灰水和蒸以点之即去”,同时也指出“不可广用,烂人皮肉”;蜂子,《神农本草经》中没有说明使用方法,《本草经集注》补充道“酒渍以敷面,令面悦白”,即用酒浸泡涂于面部;落葵,《名医别录》记载“实,主悦泽人面”,《本草经集注》进一步指出“其子紫色,女人以渍粉敷面为假色,不入药用也”,这就说明落葵并没有美容保健的作用,只是它的果实可以用作彩妆来使用。糵米,发展到《本草经集注》指出“末其米脂和敷面,亦使皮肤悦泽”,即把糵米磨成粉末,涂于面部。熊脂,《神农本草经》记载可治疗“头疮白秃,面皯皰”,《本草经集注》指出“其腹中脂及身中膏,剪取可作药,而不中啖”,这样就具体指出了使用部位及使用注意。《本草经集注》对《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中美容中药的形态、产地、修治、采收、使用方法及注意等进行了详实具体的注释,在本草学和中医药美容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整理和挖掘,从而为医者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作者:金沢生花 焦招柱 周开林 郑燕飞 王琦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论文:标准化中医药论文

1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背景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虽然在概念上感觉还是个新鲜事物,但事实上,我国早就已经和正在广泛开展向外国居民提供中医药远程医疗服务、外国居民来华进行中医药医疗保健或学习中医药技术文化、我国中医药人员或机构在国外开设中医诊所、我国中医师赴外国提供中医药服务此类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等4种模式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是在国内的中医药服务经济基础上,通过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涵盖医疗保健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文化传播服务、保健服务和护理服务等及相关的旅游、咨询等多个方面的服务内容[7]。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依存、竞争、合作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在这一形势下,开展中医药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服务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如何有利、有序的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给所有从事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研究的人员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2以标准化促进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发展

2.1中医药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中医药国际贸易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实物交易阶段。2013年我国中药国际贸易中,植物提取物和中药饮片中药材仍是中药进出口的主要商品,出口额占比836%,进口额占比749%[2]。曾经有人大代表多次在人大提案要求控制中药的出口,主要认为我国中药材人均资源有限,把这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大多数都不是以有注册身份的“药品”形式而以低附加值的“食品”形式送出去不太合适。尤其是对提取物的批评很多,认为是把有限的中药材资源廉价卖出去,然后往往在国外经过加工后再以进口药品身份高价返销到国内,国外企业不但从中赚取高额的差额利润,而且还把产品生产环节中较大的污染留在了原产地[8]。这样的出口模式对我国的中医药长期可持续发展显然不利。有鉴于此,通过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不乏是一种新的解决途径。通过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能将中医药从有形的产品交易形式,拓展到前景更为广阔的无形服务贸易中来,打破传统贸易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通过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不但能大大保护现有宝贵的中医药物质资源,而且还满足中医药受益群体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造福全人类的健康;通过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还将提高我国的中医药产品附加值,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符合中医药资源、技术、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

2.2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对标准化的需求

如何实现对服务业的规范化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国际标准组织(ISO)曾经提出要用技术标准的手段来支持和促进服务贸易的开展,并将其列为标准化的重要研究领域[5]。有关行政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纲要(2014—2018年)》等系列政策,为中医药服务贸易进一步科学规范和健康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杨敬宇等[9]研究认为通过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可以掌握其他国家政府对中医药这种传统产品的管理标准,了解海外消费者对中医药产品的相关需求特点。通过我国政府以及中医药国际贸易企业同各国政府进行洽谈,同海外消费者进行沟通了解,从而为将来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奠定基础。大力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之际,标准先行显得尤为迫切。以标准化促进中医药国际贸易服务,打破国际间贸易壁垒,让国际间贸易争端变得有理可说,有据可依。尤其是中医药的服务贸易,交易的是无形产品,对于服务中的每一个环节,最终将体现在服务的总体质量评价上,国际间的共识是成功贸易的先决条件,以国际标准的形式固化这些共识将是较高层次的保障机制。国家和上海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好ISO/TC249秘书处在中国上海的平台优势,积极引导中医药企业、行业协会在国际服务贸易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上面有所作为,将代表我国利益的中医药技术服务,通过国际标准的形式推广开来,鼓励有实力的国内中医药服务企业通过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等形式“走出去”,促进我国的中医药服务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2.3标准化对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意义

标准是对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补充,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以标准化促进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能够实现我国中医药整个行业内涵式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中医药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规范中医药服务业市场主体的资质和行为,实现科学管理。标准是质量安全的前提和基础,质量的根本是标准,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是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标准化促进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工作,可以促进中医药科技进步,保障中医药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服务水平,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0]。以标准化促进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还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医药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国际标准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一部分和产品质量仲裁的准则,许多国家千方百计地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主动权、发言权,竭力在国际标准中反映本国利益。通过标准化途径,不但能扩大我国中医药服务行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而且还增加我国中医药服务行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总结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产品研发目标是将中医药技术以服务的形式推入国际市场,而其服务品质的优劣最终需要依靠国际标准来衡量。因此,中医药服务产品从研发到贸易到产品交付,每个环节都应当做到有规范可依,有标准可查。只有在这些标准的保驾护航下,我国的中医药服务产品才能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可以说国际标准是中医药服务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准入证”。只有取得这样的“准入证”,才能够真正实现我国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方针大计,切实改变我国中医药贸易以低附加值实物出口的单一局面,我国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主体才能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占据有利先机,从而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转变,实现我国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目标。

作者:黄虞枫 李静 桑珍 单位: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 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

中医药论文:磁共振应用于中医药论文

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推动中医药科学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中医药科研人才,加快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目标。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作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已广泛用于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在探索中医药临床治疗的作用机制方面展现出非常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强大武器,然而,相关人才的匮乏限制了中医药领域fMRI研究的发展。近年来,新兴中医药信息学科的发展改变了这一局面。利用中医药信息学科的医工结合优势,推动fMRI技术在该学科建设,尤其是在相关科研中的应用,对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目前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中医药作为一种重要辅助及补充医学,在逐步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受到一些质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以目前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难以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包括传统针灸经络理论在内的中医药理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在中医药基础及临床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推动了中医药科学的现代化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的生物医学影像技术,fMRI在探索中医药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面展现了非常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但fMRI技术的复杂性要求从事该项研究的人员同时具备计算机信息科学及医药学基础知识,而我国传统医工分离的教育体制导致该领域人才匮乏。近年来,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信息化目标,全国不少中医药院校逐步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学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工结合的交叉学科,中医药信息学将现代信息工程技术与传统的中医药科学密切关联,为培养符合中医药领域fMRI研究人才创造了条件。笔者认为,推动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开展中医药领域fMRI研究,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研方法挖掘中医药宝库、研究中医药科学、解决制约传统医学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所在。

2磁共振功能成像基本原理及其在科研中的应用

传统医学成像技术主要包括X线成像、超声成像、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及核医学成像,以往这些成像均以解剖成像为主,主要通过观察疾病引起的解剖形态变化来实现诊断和鉴别诊断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步从之前单一解剖成像发展成为一种解剖成像与功能成像兼备的可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及基础和临床科研的技术手段,其中MRI技术的发展尤为突出。fMRI便是一种将功能与解剖成像、临床与科研影像相结合的成像新技术,为脑功能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

2.1基本原理

广义的fMRI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及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等。不同的成像技术各有优势,在临床中有不同的应用。狭义的fMRI一般特指基于血氧水平信号变化强度的BOLD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人体大脑神经元活动导致大脑被激活的功能区局部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引起血液中顺磁性氧合血红蛋白及抗磁性脱氧血红蛋白的比例改变,使局部磁场均匀度变化,进而引起BOLD信号改变。

2.2基础及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BOLD的fMRI技术无需注射对比剂,以其无创、无辐射损伤、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在活体上重复进行等优点在脑功能基础及临床研究中具备独特的优势。目前,fMRI在基础科研中主要应用于运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语言、认知、记忆、智力、情绪、性格、决策、睡眠、意识、性别、发育、衰老、针刺、坐禅、睡眠等相关研究,尤其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临床研究中,fMRI技术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相关类疾病、各种成瘾性疾病、精神类疾病、药物应用、脑卒中及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疼痛及癫痫等相关研究。值得关注的是,fMRI能从整体上探索各种诊疗方案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恰好与中医将人体视为有机统一整体的理念相符。因此,fMRI在各种中医特色病种的研究中独具优势,在揭示中医治疗疾病的内在机制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近年来,fMRI广泛应用于基础科研及临床研究中,在中医药领域,由于fMRI实现了无损伤活体脑功能研究,可直观获取针刺时脑功能区激活状态的信息,使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日趋深入。目前,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基于fMRI的针刺作用机理研究[1-5]。其范围主要涵盖真针刺与假针刺时中枢神经响应的区别、不同针刺手法中枢神经响应的区别、不同穴位中枢神经响应的区别、健康志愿者与处于不同疾病状态下患者的区别、针刺刺激与其他类型刺激的神经响应区别等。针刺作用的发挥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及调节机制密切相关,但对针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仍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如哈佛Martinos生物医学图像研究中心的中医针灸研究团队的研究表明,针刺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旁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的负激活来发挥作用[6]。国内相关研究则表明,针刺刺激具有不同的时空特性,这种不同穴位的不同时空特性正是针刺治疗的关键影响因素,也是针刺穴位特异性的基础[7]。当然,关于针刺fMRI研究的方法学尚存在一些问题[8],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另外,fMRI在中医药其他领域也逐渐显现了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如在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观察、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此外,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也在探索将fMRI用于中医症候及证型的研究中。

4对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的意义

fMRI作为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对中医药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fMRI研究的复杂性对从事fMRI研究的科研人员提出了较大的挑战,fMRI复杂的实验数据处理要求相关科研人员既要拥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理工学科知识基础,同时还要求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因此,fMRI研究的发展需要一批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我国目前医工分离的教育体制导致这一类型人才极为缺乏。为此,不少中医院校近年来逐步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学专业课程。

作为一门新兴的中医药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9-10],中医药信息学科立足于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科学相结合,打破了以往医工分离的教育体制,客观上提供了将包括中医药科学在内的医学和信息工程学科切实有效融合的客观条件,为fMRI研究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目前,不少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放射科室已引进了MRI,具备了开展fMRI研究所需的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设备条件,同时又有充足的研究所需的病源条件,对今后开展中医药相关的fMRI研究极为有利。因此,中医院校有必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信息学科的重要作用,合理设置中医药信息学专业,调整中医药信息学课程设置,为学生构建医工结合的基础知识体系[11];同时,重视培养开展fMRI研究所需的人才,推动fMRI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逐步形成fMRI研究发展与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互相促进的局面。

5小结与展望

fMRI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开展中医药fMRI研究,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等多方面知识和基础条件,中医药信息学科所培养的专业人才理应成为开展该领域研究的主力军。笔者认为,为加快发展中医药领域的fMRI研究及推进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国内中医院校应集中优势资源,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①高度重视fMRI在中医药科研中的价值,加强人才培养,推进与相关附属医院或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建立各自的fMRI研究科研团队;②加强各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力争形成科研合力,开展多中心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集中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中医药信息学科的独特价值,推动中医药信息学的长远发展。通过发展fMRI研究队伍并推动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实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研方法寻找突破口,解决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加快中医走向世界的步伐。

作者:武红利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信息工程学院

中医药论文:光敏性皮肤病应用中医药论文

光敏性皮肤病是指紫外线照射引起或加重的皮肤疾病,临床以暴露在日光照射部位出现红斑、水疱或多形性皮损,自觉灼热瘙痒,一般有明显的季节性为特征。因紫外线的强度与海拔呈正相关,故在日照长、紫外线强的高海拔地区,其患病人群多于低海拔地区人群,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目前,轻症患者的西医治疗以避光和物理防护为主。重症患者多采用泼尼松龙等激素类药物,但因有不良反应而不宜长期使用;或使用氯喹、羟氯喹等抗疟药治疗,但其眼毒性明显,故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本病属中医药“日晒疮”范畴。近年来,众多医家从整体观念出发,探索本病的病因病机,通过分型论治、中西医结合、内外治结合等,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杨氏等[1]认为,光敏性皮肤病与日晒息息相关,盛夏暴晒,毒热挟湿,蕴蒸肌肤,可出现红斑丘疹,甚至水疱,自感灼热、瘙痒、刺痛。若热毒入里,劫灼阴液,可见发热、头痛、恶心、谵妄。陈士铎《洞天奥旨》云:“日晒疮,乃夏天酷烈之日曝而成者也,必先疼后破,乃外热所伤,非内热所损也。大约皆奔走劳役之人,与耕田胼胝之农夫居多,若安闲之客,安得生此疮乎。”

1.1外因

《外科启玄》曰:“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工作,不惜身命,受酷日晒曝,先疼后破而成疮者,非血气所生也。”指出盛夏为本病的多发季节,表明“酷日晒曝”是本病的主要外因。陶氏等[2]指出,中医药所谓的“毒”即为《金匮要略心典》“邪气蕴结不解之谓”,认为在光敏性皮肤病的致病因素中,“光毒”为首要致病因素。“光毒”属于阳热之邪,过多受“光毒”侵袭,则会引起光敏性皮肤病。

1.2内因

陶氏等[2]认为,饮食不节也能引起光敏性皮肤病,尤其是植物-日光性皮炎。《素问·奇病论篇》指出“肥者令人内热”,过食肥甘,偏嗜饮酒,致使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蕴,加之外感光毒侵袭,内外热毒夹攻,则易引起光敏性皮肤病。

1.3不内外因

患者体质也是影响光敏性皮肤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由于禀赋不耐,腠理失去其防卫之功,以致不能耐受阳光照射,毒热之邪郁于肌肤,不得外泄而发病。一些学者认为,患者体质素实者多为阳盛、湿热或血热蕴结之体,当复感日光热毒,则易导致风热阻于肌肤、湿热蕴于肌肤或热入营血;患者体质素虚或病程日久,则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肝郁血虚易感光敏性皮肤病[3-4]。

2治疗

2.1治法

2.1.1清热凉血法

治疗光敏性皮肤病关键在于祛除阳热,热毒易入营血,故可用清热凉血之品祛除体内热毒。而又因患者体内多夹湿夹瘀,故可加入活血与祛湿之品。延氏[4]常用青蒿、白茅根、紫草、大青叶、牡丹皮、地肤子、金银花、野菊花、地骨皮、茵陈等以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林氏等[5]用口服茵蒿颗粒治疗光敏性皮肤病,其组方重用青蒿、泽泻、地骨皮以清热凉血除湿。韩氏等[6]用芍药地黄汤加味治疗日光性皮炎,大量应用清热凉血之品,如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等。

2.1.2清热解毒法

光敏性皮肤病的致病原因可概括为光毒为患,故治疗时运用清热解毒之品可获得满意疗效;光毒袭于人体,病位在表,故又可加入解表之剂;也可加入除湿凉血祛风之品以祛除光毒引起的其他症状。马氏[7]采用自拟方银翘芩菊颗粒(方中重用清热解毒之品)治疗多形性日光疹,孙氏[8]在凉血药的基础上重用地骨皮、黄芩、青蒿等清热药,以达到凉血解毒、祛风利湿的作用,均获得满意疗效。

2.1.3疏风养血法

吕氏等[9]用消风散加减治疗多形性日光疹获得满意效果。消风散是疏风养血的代表方剂,光敏性皮肤病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脱屑、瘙痒,治疗关键在于调理血脉,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而用消风散治疗能达到很好疗效。邱氏等[10]曾治1例难治性日光性皮炎,方用生地黄、当归、赤芍、蝉蜕等滋阴疏风、养血活血,患者病情得到长期控制。

2.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诊疗的精髓,一些医家经过长期辨证论治的临床观察与实践,在确定证型的基础上,摸索出针对某一证型的方药,疗效显著。朱氏[11]将日光性皮炎分为2型论治。①热毒侵袭型:皮损处光红或有丘疹集簇,灼热刺痛、瘙痒,可伴身热、头疼、口渴、小便赤短,舌红,苔薄,脉滑数。治以金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石膏、栀子等清热解毒泻火为主。②湿毒互结型:皮损处红斑弥漫,肿胀明显,水疱簇集,疱壁紧张,流滋糜烂,瘙痒,灼热,或有眼睑红,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治以泽泻、车前子、黄芩、黄柏、马齿苋等除湿解毒为主。周氏[3]将多形性日光疹分为4型论治。①风热阻肤型:面颊、手背等处起红色丘疹,或见黯红色稍隆起的浸润性红斑,自觉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予自拟疏风消疹汤加减(荆芥、牛蒡子、蝉蜕、菊花、浮萍等)。②血热挟风型:面部、颈部红色斑片,红肿明显,易见丘疹结节,自觉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治以清热祛风,予自拟凉血消疹汤加减(生地黄、牡丹皮、牛蒡子、蝉蜕、蒺藜、连翘、金银花、大青叶等)。③湿热蕴风型:皮肤潮红,浮肿,出现丘疹、水泡、糜烂,结痂,舌微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散风清热、除湿止痒,予自拟清热除湿消疹汤加减(牛蒡子、蝉蜕、浮萍、苦参、苍术、薏苡仁、黄柏、马齿苋等)。④肝郁血瘀型:皮肤出现米粒至黄豆粒大丘疹、结节、苔藓样变,瘙痒剧烈,舌质黯红或有瘀点,苔薄,脉弦细,治以疏肝活血,予自拟疏肝活血消疹汤加减(柴胡、郁金、栀子、薄荷、桃仁、红花、鸡血藤、白鲜皮等)。黑氏等[12]将多形性日光疹分为3型论治。①血热壅肤型:暴露部位红肿,丘疹集簇成片,瘙痒,口干渴饮,大便干或正常,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薄,脉数,予皮炎汤加减以清热解毒凉血;②湿热蕴阻型:皮肤潮红肿胀,其上出现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舌红,苔腻,或微黄,脉沉濡或滑数,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清热利湿;③脾虚血燥型:皮肤红肿、伴角化浸润肥厚斑片、脱屑,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或缓,治以散风清热、凉血益气、活血化瘀,药用生地黄、青蒿、苦参、茯苓、黄芪、金银花、茵陈、红花、荆芥、防风等。

2.3中西医结合疗法

除单纯中药治疗外,近年来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也非常显著,既能发挥西药“治标”作用,又能达到中药“固本培元”的效果。李氏[13]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为法,内服自拟方(桑叶、桑白皮、炒黄芩、石膏、栀子、牡丹皮、赤芍、白茅根、土茯苓、薏苡仁等),外用自拟方(黄柏、地榆、茵陈、紫草)煎汤取药汁兑入冰片适量,置冷后用纱布浸透并加适量醋、蜂蜜,冷湿敷于皮损部,配合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复方甘草酸苷静脉点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将皮肤保护剂、抗生素、维生素外用制剂(10%氧化锌乳膏+红霉素软膏+维生素B6软膏)以1∶1∶1混合涂擦于皮损治疗慢性光化性皮炎22例,对照组17例单纯用中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李氏[14]采用中西医结合单纯外治法(3%硼酸溶液或炉甘石洗剂冷湿敷后涂京万红烫伤膏)治疗日光性皮炎36例,疗效优于单纯应用百多邦、绿药膏、皮炎平软膏、丁酸可的松乳膏外涂的对照组,且其对晒伤后皮肤的疼痛缓解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宋氏[15]将维生素、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类口服片剂按一定比例研末,中药冰片研末,共混于由清凉油、肤轻松软膏组成的基质中,组成自拟外用药膏“效灵膏”治疗日光性皮炎,临床涂抹于患处后,一般3d左右好转并结痂,待痂脱落后可痊愈。

2.4中医药外治疗法

中医药外治法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一大特色,能使药物直达病所,迅速发挥临床效用。目前,光敏性皮肤病的外用治疗多采用单味中药外用、中药复方外用、中成药外用等。

2.4.1单味中药

谭氏[16]在应用负离子冷喷患处同时,运用马齿苋冷敷治疗日光性皮炎,以达到减轻皮肤红肿、减少皮肤渗出的作用,其临床总有效率达97.8%。仙人掌苦涩、性寒,具清热解毒之效,黄氏[17]应用仙人掌匀浆汁涂抹于日光性皮炎患者患处,其治愈率与有效率均高于外用炉甘石洗剂患者。高氏[18]以黄芩为主要成分制成黄芩防晒霜,临床应用于日光性皮炎患者,解热消肿,对皮肤起到防护作用。

2.4.2中药复方

陈氏[19]以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黄芩等煎煮后,清洗患处治疗药物日光性皮炎轻症,疗效良好。李氏[20]以青黛、乌贼骨、煅石膏组方治疗日光性皮炎,将其共研成粉末,以食用油调匀涂敷患处,起到清热解毒收敛之功。王氏等[21]将千里光、大黄放入医用酒精中浸泡后制成酊剂,用于治疗轻度日光性皮炎,用时以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效果良好。吕氏等[22]自拟苋菊苦甘汤(马齿苋、苦参、野菊花、甘草)外敷治疗多形性日光疹,其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口服抗组胺药和维生素类药物并外擦派瑞松的西药组。

2.4.3中成药

龚氏等[23]应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疗日光性皮炎,用药后可明显减轻红肿渗出症状,疗效显著。刘氏等[24]应用紫草油烫伤膏(主要药物为紫草、地榆、白芷、金银花等)治疗日光性皮炎,使受紫外线灼伤后的患者皮损疼痛时间缩短,渗出减少,皮损愈合加快。刘氏等[25]应用复方苦黄喷雾剂(主要成分为苦参、黄柏)治疗日光性皮炎,效果满意,尤其适用于光毒与内蕴湿热相搏结者。

2.5非药物疗法

郭氏等[26]应用针灸拔罐疗法治疗多形性日光疹,取穴以“急则治标,缓则之本”为基本原则。皮疹急性期取穴多采用阿是穴及阳明经穴位(曲池、合谷、上巨虚、内庭等)以达到引阳热之毒外出,清解阳明湿热之效,并在肩髃、大椎、肺俞、大肠俞拔罐共奏清热祛湿之功。皮疹稳定期取肺俞、中府和脾俞、章门的俞募配穴,以达到调补肺脾的作用,拔罐取穴同前。临床还可根据患者不同体质及临床症状适当调整取穴。

3小结

目前,中医对光敏性皮肤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日益深入,运用分型论治、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中医外治及非药物疗法等对其进行治疗,临床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良好疗效,说明中医中药对光敏性皮肤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类光敏性皮肤病的发病及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均缺乏确切数据和统计,各类光敏性皮肤病的体征差异、患者体质差异均未明确,某些皮肤疾病如银屑病、湿疹等因光敏感而加重或复发的机率或某些皮肤疾病发生光敏感的状况尚未涉及,且临床报道多为个人经验总结,缺乏统一辨证标准,没有明确的诊疗规范。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作者:张艺 李伟凡 孙丽蕴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医药论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应用中医药论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指具有慢性上腹痛、餐后饱胀不适、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经各种客观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西医治疗FD主要采用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抗幽门螺杆菌等对症治疗,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近几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研究报道比较多,证实了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的优势。现将应用中医药治疗FD的概况做一总结。

1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中并无FD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将其归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嘈杂”、“嗳气”、“呃逆”、“呕吐”等范畴。《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痰结而成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曰:“嘈有虚实真伪,其病总在于胃……”李东垣《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提出:“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满闭塞”。FD病位主要在胃脘,但与肝、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运化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升清降浊,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表邪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同时,中焦气机顺畅,尚赖肝之调达,若肝气郁结,侮脾犯胃,影响中焦气机运行,亦致胃脘痞满。总之,FD的发病基础是脾虚,发病条件是肝郁,引发诸证的原因是胃气不降。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的深入研究,中医对FD病因病机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刘凤斌[1]认为FD的发病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有关,患者多以脾胃削弱为本,邪气实为标,病位主要在脾胃,涉及肝肺,病机关键在于脾胃虚弱,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乔艳丹[2]认为FD病位在胃,涉及肝脾,多因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忧思导致肝失疏泄、脾胃虚弱,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病机是肝郁气滞、脾运失职、胃失通降。廖建良[3]通过对FD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探析,总结出FD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失常、脾胃虚弱、寒湿不慎、寒热错杂等,一般均或为气机阻滞,或为中焦不利,或为阴阳失调。张善举教授[4]认为FD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脾气亏虚,则脾不升清,胃失降浊,则湿浊内停,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证属本虚标实。

2辨证分型

由于FD在中医范畴内病名不统一,加之其中医病因病机的复杂性,该病的辨证分型至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医辨证分型的指导思想是“本虚为纲,标实为目”,“以本为主,标本结合”。2009年l0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讨论并修改了FD的中医辨证证型,将其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5]。刘永芬[6]将FD分为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观察辨证治护FD的疗效。王建荣[7]根据辨证将FD分肝胃不和、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及饮食停滞六型论治。赵鲁卿[8]以“寒热虚实”为纲对565例FD患者症候特点进行研究,将FD分为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四型。秦燕鸿[9]从肝论治FD,将其分为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胃虚弱证、肝郁湿阻证、瘀血停胃证五型。

3临床治疗

3.1应用中药基础方治疗

很多医家学者通过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做了大量实验研究,证实了中药基础方加减治疗FD有显著疗效,且明显优于西药治疗。马继红[10]将60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辛开苦降甘调法,方用半夏泻心汤随症加减,对照组40例用多潘立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与对照组70%比较,差异显著(P<0.01),证明辛开苦降甘调法治疗FD效果较好。穆大成[11]将125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试验组给予四君子汤随症加减,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8%和56.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君子汤为基础的消痞散结方对FD疗效肯定。孙靖若[12]将10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健脾疏肝祛湿中药方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组有效率为86.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马海丽等[13]将60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服用柴胡疏肝散,对照组30例服用多潘立酮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较之对照组70.00%差异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及气郁质积分比较差也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证明柴胡疏肝散治疗气郁质FD效果显著。马春[14]将70例F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35例组给予麦门冬汤加减,对照组35例采用多潘立酮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明显优于对照组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麦门冬汤加减治疗FD有良好效果。

3.2应用自拟验方治疗

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许多医家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证实了一些自拟验方治疗FD有明显疗效。郝筱倩等[15]将2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两组,与吗丁啉对照,结果胃复康胶囊组有效率为68.57%,且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梁景翠[16]将120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中药自拟方(柴胡、广木香、川朴、半夏、茯苓、陈皮、麦芽、谷芽、甘草)煎剂、多潘立酮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5%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该自拟方治疗FD疗效显著。齐春红[17]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FD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自拟疏肝和胃散汤(陈皮、柴胡、川芎、香附、党参、白术、茯苓、姜半夏、郁金、炒麦芽、枳壳、芍药、炙甘草),对照组口服吗丁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较之对照组73.33%差异显著(P<0.05)证明自拟疏肝和胃散治疗FD疗效明显。李文菊等[18]将117例FD患者随机分为西医治疗对照组、自拟疏肝健脾汤(柴胡、炒、黄芩、炒白术、扁豆、炒白芍、炙甘草、苏梗、制香附、醋元胡、焦神曲)治疗组,疗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后临床疗效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组疗效优于西医组。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FD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3.3应用中成药治疗

为服药方便,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很多临床医生通过大量临床试验,生产了各种中成药,在临床上也有显著疗效。陈盛盈[19]将96例动力障碍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予气滞胃痛颗粒口服,对照组48例给服莫沙比利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证明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动力障碍型FD疗效确切。只德广等[20]采用FD大鼠进行动物实验,通过观察藿香正气软胶囊对FD大鼠外观、体质量、胃电图、胃肠运动的影响,以及对FD大鼠胃肠激素及NO等的影响;结果是藿香正气软胶囊可以增强胃肠运动功,增加MTL与SP的量,减少VIP的量,减少NO的生成,该实验证实了藿香正气软胶囊可通过增加胃肠运动功能,达到治疗FD的目的。徐振华等[21]将117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给予香砂六君丸,对照组55例,口服多潘立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香砂六君丸双向调节胃肠道的作用,抑酸、解痉的同时能改善胃肠动力。

3.4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

祖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除服用中药治疗外,各种外治法也有显著疗效,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FD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周国赢等[22]将250例F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观察组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经皮电刺激穴取足三里、梁门、太冲等;对照组给予口服莫沙必利分散片、多潘立酮、奥美拉哇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的FD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FD优于药物治疗。黄琪等[23]将64位FD患者随机分为辩证针刺组和普通针刺组各32例,各组每日针刺1次,1次30min,6d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检测患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浆中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针刺治疗FD有显著疗效。张党升等[24]将FD患者分为腹部推拿组34例和西药对照组38例,治疗后主要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两组总有效率和疗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部按摩推拿对功能性消化性不良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无不良反应。陈媛等[25]通过针灸治疗FD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阐明了针灸治疗FD的机理主要是通过针灸对胃动力、内脏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对心里应激作用的干预三种途径实现的。

3.5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FD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医的辨证论治、中药方剂与西医的辅助检查、各种促胃动力药、保护胃黏膜药等联合运用,既能增加疗效,又能减少复发率。王会丽等[26]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有效率占85.0%。彭红琼[27]将80例F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给予莫沙比利;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茯苓,白术,柴胡,陈皮,焦三仙,枳壳,法半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5%与对照组66.7%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FD疗效显著。彭惠平等[28]将60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穴位敷贴联合胃炎片;对照组30例,给予多潘立酮、铝碳酸镁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0.05)穴位敷贴联合胃炎片是治疗FD的有效方法,也充分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刘登峰[29]将76例F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予给予奥美拉唑+吗丁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枳实、法半夏、黄连、干姜、炒谷芽、炒麦芽、木香、砂仁、鸡内金)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FD疗效显著。

4结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FD患病率逐渐升高。西医利用现代检验技术可以使诊断更加明确,西药可以快速改善症状,但西医在治疗FD上主要以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动力等对症为主,治疗方法单一,更注重对局部病变的认识,且西药相对中药不良反应大。很多中医学者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了很多中药方剂、中成药以及中医外治法对FD疗效显著,且中医在治疗FD的过程中,针对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及治法,可以达到调理机体阴阳平衡,标本兼治的效果,当然,很多医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些临床试验研究病例数量较小,导致结果缺乏说服力;收集临床病例的过程中,入选标准不规范;FD在中医范畴中的病名、病因病机以及辨证分型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系统性等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有待改善。总之,两者各有利弊,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FD,两者优势互补,是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作者:程秋实 单位: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药论文:慢性胃炎治疗下的中医药论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通过对我院门诊从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32例胃炎患者中抽取45例慢性胃炎患者。24例男患者,23例女患者;年龄在18~72岁,平均年龄为39±11.5岁。通过内镜下检查显示:11例患者胃内糜烂,10例患者伴有胆汁反流;9例患者胃内糜烂并伴发胆汁反流;15例患者胃内出现水肿红斑等。45例患者在临床上并没有特异性的病症表现,且病症的轻重与疾病变化的程度不一致。病症较轻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胃内疼痛、腹胀、恶心、嗳气、胃内泛酸等;病症较重的患者在临床上可伴有贫血、消瘦、食欲不佳等。其患者的体征多为不明显,或者是有剑突下压痛。其发生胃黏膜糜烂患者的消化道可见出血症状;通过内镜下检查可见点状、片状、条索状的红斑、胃黏膜粗糙、不平等症状,还伴有出血点(斑)、胆汁反流、糜烂等。

1.2治疗的方法

本组的45例患者主要是采取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根据患者不同的病症:虚、寒、实、热,结合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以对慢性胃炎具有特效作用的为主药,例如白花蛇舌草、黄芪、蒲公英、蜥蜴、半枝莲等。病症为脾胃虚寒的患者主要是采取黄芪加上六君子汤根据病情进行加减,组方:黄芪30g、白术12g、大枣12g、人参12g、茯苓9g、陈皮9g、半夏6g、生姜9g、甘草6g。若患者属于血瘀凝滞,其君药主要是以蜥蜴为主,伍丹参饮、失笑散进行加减(蒲黄9g、当归15g、五灵脂9g);若患者以热症为主,则以半枝莲12g、蒲公英15g、蛇床子9g加上疏肝散进行加减治疗。

2结果

2.1疗效的判定标准

其疗效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和疗效标准》[1]。主要是将病症中能够基本反映病情,且所占比例较大的痞满、胃脘痛、大便不正常列为三大主要病症,其他的症状次之。

痊愈:患者在服药三周之后,其临床病症消失,通过胃镜检查以及病理复查胃内正常,随访半年之后没有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上消失,通过胃镜检查以及病理检查基本上消失或者是由重症转为浅表性的胃炎。

有效:其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通过胃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好转。

无效:其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通过胃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没有好转。

2.2治疗结果

本组的45例患者通过中医药治疗三周之后的疗效:

治愈:有3例患者服药后一周治愈,有3例患者服药两周后治愈,有11例患者服药三周之后痊愈,本组一共有14例患者治愈,其治愈率为31.1%。

显效:有18例患者在服药三周之后病症基本消失,病症明显的消失,其显效率为40.0%。

有效:有9例患者的服药三周之后病症明显消失,有效率为20.0%。

无效:有4例患者服药三周之后没有效果,无效率为8.9%。

本组的45例患者中,服用中医药治疗起有效率高达91.1%,无效率为8.9%。

3讨论

我国古代医学上将慢性胃炎称之为“胃脘痛”,也称为“胃痛”;对胃痛的发病原因主要归结于病邪犯胃,脾胃虚寒以及肝气郁结[2]。但是现代的医学上却是这么认为: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造成的,在治疗上以短期疗效甚佳,不过有较大的副作用,很容易复发。本文中,我们主要是采用是采用了特效中医药为主药与其他药方组方进行加减治疗,其疗效甚佳,且复发率较低。

3.1从“虚”论治

以“虚”为主的病症主要是体现为:患者隐隐的胃痛、面色较为萎黄、泛吐清水、舌质淡、太白腻、神疲乏力、脉象虚弱等。其病机为:我国古代医学上认为脾脏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若脾脏虚弱则外邪内阻,气血郁滞,其升降功能失司,脾脏的运化功能也失常[3]。治疗原则:寓补于消,标本兼顾,促使削弱的脾胃得到振奋,使上下气机顺畅,促使水湿化,还能促进淤血畅通,自然其他的病症就能消除。治疗方案:主要是以黄芪为主药,配上六君子汤根据病症进行加减治疗。

黄芪,性温、味甘,有助于元气,壮脾胃、温三焦,促进血、肌生[4]。根据有关的报道:魏氏等[5]指出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性的胃炎使用黄芪进行治疗器疗效较好,黄芪能促使Hp转为阴,消炎、有效的减轻病症。黄芪在治疗中有助于补充益气,对气虚、乏力、脾虚、泄泻及其一切的血虚、气衰等病症的疗效甚佳;还可以用于治疗利水消肿、益卫固表、排毒、排脓等。根据现代医学上对黄芪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有助于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增强,还能增强体液免疫、BC、TC、非特异性免疫等的作用;同时还能加强NK细胞的杀伤作用[6]。由于黄芪对干扰素产生较为明显的刺激作用,因此能增强人体细胞正常代谢功能,促使体内环境的正常调节,从而杀死幽门螺旋杆菌,修复胃内粘膜的炎症病灶,改善消化道内的病症。

3.2从“血瘀凝滞”论治

针对血瘀凝滞的患者,其临床上的主要病症体现为:疼痛的时候又如针刺,且没有固定的疼痛处,患者的舌质有瘀斑点或者是暗沉,脉象细涩或者是沉弦。其主要的发病机理:由于胃作为五脏六腑之一,根据胃本身的生理特点“实而不能满”,所以遵循“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主要病历特点为:瘀滞则不通,那么不通则痛,特别是针对慢性胃炎的患者,久拖不治,不治则瘀滞,因而,在治疗慢性胃炎时必须要从“瘀”论治[7]。其治疗的原则:祛瘀就必须活血,止痛就必须要行气。药方:以蜥蜴为主药,联合失笑散根据病症进行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在朱氏等[8]报道中有关蜥蜴对治疗胃黏膜发生病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3从“热”论治

以热症为主的胃脘痛其病症为:胃脘灼痛、胃胀、口苦涩粘腻、舌色较红、苔黄、脉象弦数等。主要病机:脾胃不和、郁怒伤肝、湿热中阻等。治疗原则:和胃止痛、疏肝解郁、清热化湿。治疗方药:主要是以蒲公英或者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为主药,联合使用柴胡疏肝散根据病症进行加减治疗慢性胃炎。

总而言之,使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通过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治疗胃脘痛的特效药并联合相关的药方进行加减治疗,其疗效甚佳。

中医药论文:子宫肌瘤治疗与中医药论文

1病因病机

1.1气滞血瘀

《灵枢•百病始生》云:“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而积皆成矣。”赵文芳等[2]认为气滞血瘀是该病主要发病机理,又是导致其经期异常的关键。瘀阻经脉,血不归经,故经期异常;瘀血阻滞胞宫,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出现腹痛等。任晓丹等[3]研究表明,肝主疏泄的生理病理与神经内分泌活动密切相关,妇女在激素(主要是雌激素)水平旺盛或偏高时,若肝主疏泄功能良好,对于分泌过高的雌激素就可以调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不致造成雌激素等长期,过度,持续地分泌刺激,有效的减少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成子宫肌瘤。

1.2气虚血瘀

《妇人大全良方》言“妇人积年血症块者,由寒温失节,脏腑气虚,风冷在内,饮食不消,与血气相结,渐生颗块,盘劳不移动者是也。皆由血气劳伤,月水往来,经络否涩,恶血不除,结聚所生也。”尤昭玲[4]认为认为子宫肌瘤的主要病机是正气不足,邪气积聚;积邪伤正,因虚致瘀,结成癥瘕积聚。王芳芳[5]认为子宫肌瘤主要表现为腹内结块和阴道出血,久病体虚,正气不足,加之长期失血,耗气伤阴,日久而气血两虚,重复致瘀血,形成虚实夹杂的癥瘕之症。

1.3痰瘀互结

《灵枢•百病始生》:“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翟春杰等[6]认为子宫肌瘤虽由“瘀”而所致,但并非只有“瘀”,常兼痰邪作祟。子宫肌瘤多发生在中年妇女,此期为生育高峰,卵巢功能旺盛,雌激素分泌过高,气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之疏泄直接影响气血运行,肝与冲任两脉有内在的联系。若七情所伤情失调,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木不疏土,脾失健运;肝气横逆,克犯脾土,脾失健运,均可使水湿内停,聚湿生痰,气滞,血癖,痰凝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最终致痰痪胶结,冲任失调,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或七情所伤,肝郁日久,乘犯脾土,运化失职,致水湿内停,凝而为痰,痰癖互结,留于胞宫胞脉而成癥瘕。

1.4湿热瘀阻

《灵枢•百病始生篇》:“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杨峰[7]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内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因“寒气”客于子门,瘀血凝结,蕴久化热与内湿气相合,衃以留止,日益增大发为此病。

2辨证论治

2.1气滞血瘀型

王元东[8]采用化癥汤治疗本型100例,方药:三棱15g,赤芍药15g,莪术15g,牡丹皮15g,桃仁12g,茯苓20g,桂枝15g,薏苡仁30g,川牛膝15g,当归15g,鸡血藤24g,根据患者特点进行加减,如子宫肌壁间肌瘤加用昆布10g,海藻10g,黏膜下肌瘤加用五灵脂15g,蒲黄15g,延胡索20g,便秘者加用炒决明子12g,大黄10g,腰痛者加用桑寄生15g,川续断15g,气虚者加用白术15g,黄芪20g,1剂/d,温水煎服,分早晚服用2次。结果:治愈33例,有效45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78%。杨子鸣[9]采用自拟中药棱甲消癥汤,组成:三棱15g,炮山甲15g,莪术12g,当归20g,赤芍15g,桃仁15g,红花12g,生牡蛎30g,黄芪30g,白花蛇舌草30g,茯苓20g,昆布15g,辨证加减:气虚甚者,加党参或太子参;伴嗳气,胁痛,乳房作胀者,加郁金,柴胡;肾虚腰痛,下肢萎软者,加枸杞子,菟丝子,桑寄生,杜仲;经量多者,加龙骨,茜草炭;带下量多色黄,湿热内蕴者,加败酱草,红藤,黄柏;阳虚者,加桂枝;带下请稀色白,寒凝胞宫者,加小茴香,细辛,水煎服,1剂/d。结果:痊愈10例,显效16例,有效22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70.59%。

2.2气虚血瘀型

梁新忠等[10]用芪术消癥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60例,方药:黄芪30g,莪术,柴胡,制香附,白芍,生地黄,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三棱,穿山甲,三七粉,苍术各10g,茯苓20g,炙甘草6g,每剂装200mL×2袋,每日2次,每次1袋口服,经期停服。结果:痊愈16例,显效25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蔡姈娟等[11]予益气活血化瘀法则治疗本型患者30例,方药组成:黄芪15g,党参10g,山药15g,白术10g,三棱10g,莪术10g,茜草10g,山楂10g,鸡内金15g,地鳖虫6g,1剂/d,分2次口服,1个月为1疗程,经期停药,痊愈2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

2.3痰瘀互结型

翟春杰等[6]采用理气化痰消癥法治疗子宫肌瘤30例,方药:三棱15g,莪术15g,半夏10g,茯苓10g,昆布10g,陈皮6g,苍术10g,当归10g,丹参10g,香附10g,荔枝核10g,鸡内金10g。1剂/d,分早晚2次口服,经期停服。结果: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王菊等[12]采用祛痰除湿化瘀法治疗本型子宫肌瘤患者56例,方药:苍术15g,茯苓10g,厚朴10g,三棱10g,莪术10g,川牛膝15g,泽兰10g,当归10g,丹参10g,荔枝核10g,枳壳10g。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口服,1个月为1疗程,连服3个月,经期停服。结果:显效7例,有效24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55.4%。

2.4湿热瘀阻型

杨峰等[7]采用中药治疗湿热瘀阻型子宫肌瘤患者22例,方用:黄芩10g,川黄连10g,生地黄20g,赤白芍30g,当归20g,川芎10g,甘草10g,随症加减:阴虚明显加玄参,麦冬,旱莲草。寒湿明显者加柴胡,芥穗。肾虚明显者加川断,菟丝子,熟地黄,石莲子。血热较重出血多者去当归,川芎加地骨皮,青蒿,椿根白皮,乌贼骨,生牡蛎。出血不止者加侧柏炭,贯众碳,阿胶块。湿热下注加瞿麦,车前子,木通。气滞疼痛明显者加川穗子,木香,玄胡,三棱,五灵脂,香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3经典方

李永琼[13]采用逍遥丸治疗子宫肌瘤78例,基本方:柴胡,白芍,云苓,白术,当归,薄荷各30g,甘草,生姜各20g。如患者出现胸胁胀痛,腹胀,嗳气,脉弦等,加香附,榔片,广香,枳壳。若痛经明显,以刺痛为主,经血中血块较多,舌质有瘀点,瘀斑,脉涩者,加三七,甲珠,红花,五灵脂,蒲黄,路路通。若形体肥胖,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滑者,加云苓,陈皮,半夏,浙贝,薏苡仁。因长期患病伤及脾气,致气虚运化失常,血液阻滞者,加黄芪,党参等。用法:上药研末做成丸剂,每次6g,1天3次,3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总有效率96.2%。杨堃等[14]予逍遥丸加减治疗子宫肌瘤,基础方:当归15g,杭芍15g,柴胡12g,茯苓12g,白术12g,生姜10g,薄荷10g,甘草6g,牡丹皮10g,三棱12g,莪术12g,偏于热重者加栀子10g,黄芩12g,气滞者加香附12g,乌药15g,气虚者加黄芪60g,党参30g,水煎服,每隔2天服1剂,10剂为1疗程,经期暂停服用,总有效率达98%。桂枝茯苓丸来源于《金匮要略》,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癥块。张引儒[15]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减,药用桂枝,茯苓,牡丹皮,白芍,桃仁,艾叶,吴茱萸,三棱,莪术,鳖甲各等分,研磨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次一丸,3次/d。宋少梅[16]以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子宫肌瘤504例,疗效满意,同时指出,桂枝茯苓丸胶囊壳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具有抗肿瘤,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理冲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功用益气行血,调经祛瘀。曹文[17]予以理冲汤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g,党参15g,天花粉15g,白术10g,山药20g,知母15g,三棱10g,莪术15g,鸡内金15g,随证加减。1剂/d,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用,经期停服。结果:治疗组38例,痊愈20例,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6%。刘运霞[18]运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子宫肌瘤,药方组成:延胡索3g,没药6g,当归9g,川芎6g,官桂3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6g,红花10g,1剂/d,水煎分2次服,3个月为一个疗程,总有效率85.7%,疗效明显高于西药米非司酮。

4中成药

中药汤剂煎熬复杂,不易保存,中成药剂型稳定,吸收缓慢,药效持久,便于携带与服用,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宫瘤清胶囊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结,养血清热的功效。王晓芳[19]采用宫瘤清胶囊治疗子宫肌瘤123例,本组有效率,23.58%,有效率为34.15,总有效率达67.5%,未见不良反应。黄爱华[20]对宫瘤清胶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宫瘤清胶囊不仅可以直接抑制肌瘤细胞增殖活性,还具有调节E-ER,EGFR,IGF-1-IGF-1R细胞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作用。宫瘤宁胶囊为主要用于治疗子宫肌瘤中成药之一,由海藻,三棱,蛇莓,石见穿,半枝莲,拳参,党参,山药,谷芽,甘草组成。李文[21]等人应用宫瘤宁胶囊治疗子宫肌瘤90例,结果:痊愈12例,显效29例,有效34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3.3%。龙旭等[22]用宫瘤宁治疗子宫肌瘤,对照组以桂枝茯苓丸胶囊治疗,治疗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2%及73.7%,疗效相当。研究表明,宫瘤宁胶囊能明显降低血液黏度,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及增强免疫的功效,能有效的控制肌瘤的生长。红金消结胶囊是云南彝秘方,为国家保密品种,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散瘀的功效。綦平平[23]采用红金消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40例,总有效率达85%。韩芳等[24]以红金消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患者150例,中医症状改善明显,临床效果佳,并实验研究,本药具有疏肝理气,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提高免疫力,改变血液黏稠。

5中药外治法

李云霞[25]以丙酸睾酮25mg肌注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自拟消瘤方(桃仁,三棱,赤芍,牡丹皮,延胡索,败酱草,莪术,夏枯草)灌肠治疗本病,用法:中药浸泡半小时,浓煎2遍,取汁约150mL,每晚1次保留灌肠,每月15-20次(月经净后开始,经期停药)。结果:观察组痊愈率43.3%,总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率16.7%,总有效率53.3%,临床效果满意。牛艳丽等[26]指出,直肠给药不仅可以增加新的给药途径,避免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且温通活血的中药注入直肠后可对邻近的器官起温通活血作用,并采用中药灌肠法治疗子宫肌瘤,方药组成:桃仁,川芎,三棱,莪术,赤芍,陈皮,枳实,木通,昆布,牡蛎,鳖甲各15g,三七2g,蒲黄6g,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各30g,当归10g,甘草10g,大枣20g,随证加减。用法:将上述药物浓煎至100mL,温度40℃左右。灌肠前排空大便,用中号导尿管插入肛门,用100mL注射器将药液缓缓注入直肠,保留2个h,1次/d,每月30次,经期量多时停用。本组患者总有效率达94.64%,治疗后随访1年无复发病例。修颖[27]利用中药内服外敷法治疗子宫肌瘤20例,外敷方药组成:当归,赤芍,穿山甲,丹参,鸡血藤,莪术,红花各12g,水蛭6g。共研碎末,以少量的醋和水混匀,做一个内层为纱布,外层为厚布的腹带,把药饼置于夹层,外敷于小腹每日用热宝加热1次药袋30min,并在药饼上点1次醋。本组20例,痊愈1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95%。徐云义等[28]采用消瘤散(三棱15g,莪术15g,丹参15g,牡丹皮15g,夏枯草15g,川牛膝12g,龙骨15g,黄芪30g,白术12g,枳实15g,益母草15g,贯众12g,三七粉12g,当归12g,红花15g)治疗子宫肌瘤,用法:将诸药粉碎,装于布袋内,用温水浸透,敷于小腹处,超短波电极板置于药袋上,输入合适频率,7-10d为1疗程。结果显示,70例子宫肌瘤中,治愈率67.1%,总有效率82.9%。并在文章中指出,外敷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调节血栓素A2(TXA2)及前列环(PGI2)系统失衡,提高局部免疫水平。

6针灸治疗

单一的药物或外治法治疗效果往往有一定局限性,很多医家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全起和[29]用宫瘤消胶囊配合针灸治刺子宫(双),曲骨,中级,三阴交(双),阴陵泉(双),蠡沟等穴位。临床治疗组31例,治愈9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治愈率74.19%,总有效率,疗效远远高于单一用药的对照组。临床上一些医家采用辨证分型中药,电针针灸联合治疗子宫肌瘤,万玲霞[30]将子宫肌瘤分为3型:气滞型,治以行气导滞,活血消瘤,方药:广木香10g,丁香15g,枳壳15g,三棱25g,莪术25g,青皮10g,川楝子15g,小茴香15g,随证加减;血瘀型,治以活血破瘀,消癥散结,方药:桂枝15g,茯苓20g,牡丹皮20g,芍药15g,桃仁15g,海藻15g,昆布15g,半枝莲15g,随证加减;痰湿型,治法:理气,化痰,消癥。方药:制半夏20g,陈皮15g,茯苓15g,青皮10g,香附10g,川芎15g,三棱25g,莪术25g,木香10g,苍术10g,甘草10g。同时配合针灸子宫,关元,血海,三阴交,阴陵泉,地机,合谷,瘤体阿是穴,结果:中药联合电针针灸治疗子宫肌瘤平均体积缩小率显著高于单纯中药治疗组。

7结语

子宫肌瘤为妇科常见病,其发病率高,病程较长,且与月经,生殖健康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西医治疗主要是米菲司酮及GnRH-a类药物,其疗效不确定且易复发。中医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呈明显优势,子宫肌瘤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概括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湿热瘀阻等方面,治疗可采用辩证治疗,经典方药治疗,中成药治疗,中药外治法及口服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等方法,较之西医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对于子宫肌瘤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一,目前缺乏关于子宫肌瘤现代医学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使我们对子宫肌瘤的认识更加的,进而更好地为子宫肌瘤的患者做出进一步指导,及有效的降低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其二,目前研究工作中,大都为小样本及专家个人经验的成果,尚缺乏规范化,客观化的诊疗技术标准。在治疗技术和疗效评价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等研究是今后中医药在子宫肌瘤治疗工作中期待解决重要任务。因此,应该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科学性和性,更加深层次的探索中医药治疗发挥疗效的机理,为子宫肌瘤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提供更多更有用的研究依据。

作者: 韩凤娟 滕杨 王秀霞 单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论文:技能大赛研究中医药职业教育论文

本研究通过76名学生(高职组52名,中职组24名)在以上5个项目上的比赛得分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试图探索样本所在总体不同性别、不同组别、不同地区之间在针灸推拿各项技能上的有无显著性差异,为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1.参赛选手。参加大赛的全国13所高职类院校,6所中职类院校,76名学生(高职组52名,中职组24名)分别来自华北、西南、东北等7个不同地区。参赛情况见表1。2.比赛项目。比赛包括画经点穴、针灸技术、推拿手法、保健按摩、推拿练功5大项,每大项下面又包含具体的小项。具体的比赛项目及分值比见表2。[1]3.裁决与评判。裁判委员会下设命题组和评委组,命题组由业内知名专家担任,专门负责命题和建立题库工作,保障了竞赛命题的有效性和保密性;评委组由组委会商请各参赛学校,推荐作风好、技术精、经验丰富的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出任。其中每个比赛项目设5个裁判员,由每个参赛学校推荐的裁判员担任,从而保障了竞赛裁判的公正性。由于推拿手法和保健按摩项目操作类似,所以两个比赛项目由同一组裁判员评分。评分采用裁判员现场观察评判,不同性别、不同组别及不同地区的评判标准是统一的,每个项目的裁判人员也是固定的,的平均分就是该选手在此项目上的最终得分。

(二)研究方法

及时,样本所在总体,即全国高、中职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在针灸推拿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可认为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而且不同性别、不同组别的比赛得分可认为是两个独立的样本,故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不同性别、不同组别在5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第二,由于对全国各地区高、中职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没有把握,因此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本研究涉及全国7个地区的独立样本,故采用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三)统计软件

运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假设的提出

H1:高职组样本所在总体不同性别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无显著性差异。H2:中职组样本所在总体不同性别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无显著性差异。H3:样本所在总体不同组别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无显著性差异。H4:高职组样本所在总体不同地区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无显著性差异。H5:中职组样本所在总体不同地区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无显著性差异。

(二)假设的检验

1.高职组不同性别间在各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从表3的描述统计可以看出,高职组不同性别学生在5项比赛得分中,除针灸技术外,其他4项男生得分均略高于女生,但样本所在总体男生是否优于女生,还需进行显著性检验。对显著性进行检验(见表4),在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之前,先要通过两总体方差相等的F检验,根据F检验结果,选择两样本等方差T检验还是两样本异方差T检验。[2]从表4中可以看到,除针灸技术外,其他4项对应的概率P值均通过P>0.05的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置信区间95%),因此应看及时行(Equalvari-ancesassumed)T检验结果,其中推拿手法T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284,对应的双尾概率P值为0.002,由于显著性水平为0.05,得出P<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推拿手法上有显著性差异。而画经点穴、保健按摩、推拿练功对应概率P>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以上3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由于针灸技术F统计量的观察值为13.416,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1,小于0.05,所以两总体方差不齐,应看第二行(Equalvariancesnotassumed)T值及伴随概率P值,[3]由表4可知对应概率P值为0.087,大于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针灸技术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支持假设H1。2.中职组不同性别间在各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从表5的描述统计可以看出,中职组不同性别学生在5项比赛得分中,除画经点穴男生得分略高于女生外,其他4项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但样本所在总体女生是否优于男生,还需进行显著性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6),在总体方差F检验的基础上,5个比赛项目双尾概率P值均大于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以上5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支持假设H2。3.不同组别间在各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从表7的描述统计可以看出,除保健按摩得分高职组明显高于中职组外,其他4项得分都是中职组略高于高职组,但样本所在总体中职组是否优于高职组,还需进行显著性检验。对显著性进行检验(表8),在总体方差F检验的基础上,只有画经点穴、针灸技术、推拿手法双尾概率P值大于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以上3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保健按摩、推拿练功的双尾概率P值小于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以上2项技能上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支持假设H3。4.高职组不同地区间在各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以华东、华中、西南、西北、东北5个地区的16所高职类院校52名学生在5个项目上的比赛得分为样本,分析5个地区的高职组院校学生在各项技能上的显著性差异。由于对全国各地区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没有把握,因此采用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该方法主要包括中位数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在两种检验方法中,前者比较适合观测值数量较多的情况,[3]根据本研究需要,选择Kruskal-Wallis检验。从表9中可以看出,华中地区的学生在画经点穴、针灸技术、保健按摩3个比赛项目中得分较高。西北地区的学生在画经点穴、推拿手法、保健按摩3个比赛项目中得分低。对显著性进行检验(表10),针灸技术、保健按摩、推拿练功项目对应概率P值分别为0.029、0.007、0.013,如果显著性水平为0.05,由于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认为高职组不同地区间在以上3项技能上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支持假设H4。5.中职组不同地区间在各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以华东、华南、华北、西北4个地区的6所中职类院校24名学生在5个项目上的比赛得分为样本,分析4个地区的中职组院校学生在各项技能上的显著性差异。同样选择Kruskal-Wallis检验来进行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从表11中可以看出,各地区学生在5个比赛项目上得分差距甚微。对显著性进行检验(表12),只有针灸技术项目得分对应概率P值为0.020,小于显著性水平,认为中职组不同地区间在针灸技术上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支持假设H5。

三、讨论

(一)样本所在总体不同性别间在针灸推拿各项技能的差异分析

从表4和表6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间,无论高职组还是中职组,5项技能中除在推拿手法上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另外4项技能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推拿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衮法、搓法、抖法、振法等手法,对力量及力量的持久性的要求比较高,而男性力量相对要比女性要好,所以在实际操作中,高职组男生的推拿手法平均得分为23.718,较高于女生的平均得分23.306,且有显著性差异。而中职组的学生年龄偏小,男女学生正值发育期,在身体力量上没有太大差距,在比赛中女生平均得分为23.700,略高于男生的平均得分23.631,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样本所在总体不同组别间在针灸推拿各项技能的差异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不同组别之间在保健按摩、推拿练功上有显著性差异,在另外3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由于高职组和中职组院校生源文化素质的差异,以及对针灸推拿专业重视程度的差异,所以在教学成果上难免会出现差距,这在比赛成绩上也得到验证,高职组在保健按摩上的平均得分为19.726,明显高于中职组的平均得分18.547,且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推拿练功上,中职组平均得分高于高职组,研究认为可能是因为中职组在推拿练功比赛中只有太极拳项目,没有易筋经项目的原因,所以出现分值的差异。

(三)样本所在总体不同地区间在针灸推拿各项技能的差异分析

从表10、12中可以看出,高职组不同地区之间,在针灸技术、保健按摩、推拿练功上有显著性差异,在另外2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中职组不同地区之间在针灸技术上有显著性差异,在另外4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由于全国高、中职类院校的学制都是三年,针灸推拿专业的教材基本上也是全国统一,差异的是全国不同地区的手法特点,如南派北派等划分,并不能说哪一派更好,但整体的手法类型还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全国各地区在针灸推拿各项技能上出现差异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四、结论

及时,高职组样本所在总体不同性别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除在推拿手法上有显著性差异外,在画经点穴、针灸技术、保健按摩、推拿练功4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第二,中职组样本所在总体不同性别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第三,样本所在总体高职组与中职组之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除在保健按摩、推拿练功上有显著性差异外,在画经点穴、针灸技术、推拿手法3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第四,高职组样本所在总体不同地区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除在针灸技术、保健按摩、推拿练功上有显著性差异外,在画经点穴、推拿手法2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第五,中职组样本所在总体不同地区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除在针灸技术上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在画经点穴、推拿手法、保健按摩、推拿练功4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刘震 刘茜 潘道友 杨荣斌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