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医中药论文

摘要:在医学上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难题。随着鼻内镜技术在医学上的使用, 鼻内窥镜可定位患者的出血位置, 在直视下进行微波止血操作, 结合中医中药治疗可明显降低鼻出血的反复发作, 缩短治愈疗程, 大大提高治疗率。
中医中药论文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治疗结石病临床医学论文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利用中药排石法进行治疗的结石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在16-58岁之间;所有患者结石直径均不超过6mm,结石种类有泌尿系结石52例,胆结石12例。所有患者根据既往病史、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B超、X线检查明确诊断。排除有心脑肾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

2治疗方法

所选患者入院明确病史,完善三大常规、生化全套、B超及X线等检查,明确结石的部位、具体大小,选择治疗方法。不同部位结石中医中药排石法方法为:

2.1胆结石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主要是疏肝利胆,消融结石及行气止痛,达到内外兼治,一般应用清胆化石汤治疗。该清胆化石汤方药主要包含山栀子、金钱草、白芍、黄芩、炒元胡、茵陈、鸡内金、海金沙、青皮以及海浮石等,此类药物主理气化瘀,应用在结石病临床疗效较好。此外,针对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处理。例如肾绞痛或者胆绞痛,可在服汤药的同时辅以电针或针灸治疗,主要实施穴位包括足三里穴、腰腹痛穴、三阴交穴及委中穴。

2.2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主要是以排石通淋、清热利湿为主,一般应用清化湿热化湿汤。该清化湿热化湿汤方药主要包含山药、滑石、石苇、女贞子、竹叶、海金沙、瞿麦及山萸肉等,此类药物主清热通淋,在结石病有较好的化石效果。该药能促进结石溶解进而排出,阻止已有结石变大,预防结石复发。

2.3评估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定标准,评估结石治疗效果为:显效,结石排出,患者症状消失,B超及X线片阴影消失;有效,多发结石部分排出,患者症状有所缓解,B超或X线片影像学表现为阴影减小,或出现结石溶碎裂解现象;无效,B超或X线片上显示结石无异常变化,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3结果

所有64例患者经过中医中药治疗后,显效36例(56.3%),有效25例(39.1%),无效3例(4.7%),总有效率为95.3%,结果表明中医中药治疗结石病效果确切。

4讨论

结石病是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质污染较为严重,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诸多因素导致人们患结石病的几率逐年上升,加之其易于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上,针对结石病治疗的研究较多,长期以来手术、微创及中医疗法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开放性手术、微创治疗及中医内科疗法[2]。

在既往的研究及临床经验中,学者发现西医中,对结石病患者进行手术碎石、取石等治疗后,体内仍残留微小结石未能排出,遗留症状且极易导致患者结石的再复发,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针对此种情况,相关研究利用中医内科疗法对患者体内微小结石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对于体内微小结石,中医中药排石法治疗效果明确。中医中药排石法能消融患者体内结石,促进结石排出体外,方法简便,对患者创伤较小,费用低廉,颇受广大医生患者青睐。

本文64例结石病患者进行中医中药排石法治疗,显效36例(56.3%),有效25例(39.1%),无效3例(4.7%),总有效率为95.3%。且治疗后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病情恢复迅速,结果表明中医中药排石法治疗结石病效果确切,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排石、碎石及溶石等治疗结石病的手段,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中药治疗结石病的临床效果是确切的,且损害较小,费用低廉,药物无明显不良反应,在临床结石病的治疗上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患者体内还有部分结石,利用中医内科排石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般机体各部位结石中,肝内胆管结石进行中医内科治疗效果欠佳,而胆囊结石及膀胱结石最适宜用中医内科疗法,疗效。膀胱及胆囊因其解剖生理,结石经中医中医疗法消融后能顺畅排出,效果佳;而肝内胆管扩张后直径仍旧比肝内胆管结石较大横径要小。该类结石难以通过较小的通道排出,效果欠佳。此外,结石的化学成分若主要是碳酸钙则中药疗法效果也较差,因碳酸钙结石硬度较大,难以消融。临床上应该明确诊断患者病情,根据具体病情考虑治疗方法。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临床上,重症胰腺炎(SAP)是一种致死性高危急腹症,死亡率近乎。在SAP的早期,由于机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胰酶活性对腺胞细胞的损害,大量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的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入血,引起超强的炎性反应,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以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这是SAP的主要死亡原因,所以要防治SIRS,阻断其向MODS发展的这一关键环节,是治疗SAP的重要措施。临床上,除常规治疗外,着重注重中医中药的治疗作用。对48例SAP患者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2年5月~2005年1月收治SAP患者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其性病原因:胆源性22例,饮酒性10例,暴饮暴食8例,特发性7例,外伤性1例。本组8例中转手术,均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所有病倒均符合国内SAP的诊断标准。

治疗措施:在内环境稳态治疗、代谢支持治疗、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生长抑素应用的基础上,加强中医中药的治疗。中医中药对SAP的治疗,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治法与用药,中医药的介入治疗,越早越好、越理想。中医辨证治疗SAP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腑实期:表现为腹膜炎、肠麻痹、SIRS,中医辨证属少阳阳明证或阳明腑实证,中医治则,通里攻下为主。辅以疏肝理气及活血化瘀,代表方剂为清胰陷胸汤。第2阶段,热毒期:表现为败血症,MODS、MSOF,中医辨证属热毒炽盛,气营同病,中医治则,清热解毒,清营凉血及活血化瘀为主,辅以通里攻下,代表方剂为清胰承气汤。第3阶段,脾胃不和,气阴和胃,代表方剂为香砂六君子汤。在SAP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做到“攻”、“补”、“清”一步到位,中医药的应用应早期、足量、反复、多途径。早期胃管注入,肛管保留灌肠,做到“上推”-肠管平滑肌的推动作用,“下吸”-中药的虹吸作用,做到“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釜底抽薪,急下存阴”这样一种观点和治疗特点,以达到中医整体化治疗的目的。

结 果

本组病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在SAP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采用辨证施治,整体化治疗。达到:“攻”、“清”、“补”一步到位。其中8例中转手术治疗,并发胰性脑病2例,治疗无效死亡。并发MSOF、AROS’经临床抢救治疗无效死亡。并发胰腺假性囊肿5例,后期经内引流术治愈,1例并发胰周脓肿,经手术引流治愈。治愈率91.7%(44/48),住院时间7~92天。

讨 论

“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益气养阴”是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SAP应用的主要治则,体现的是:“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的治疗特点。SAP一经诊断就要介入中药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临床上强调中医药SAP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足量、反复、多途径。早期是指一经明确或高度可疑病倒。开始就投用中药治疗;足量是指病人用药是常规剂量的2~4倍;反复是指24小时内多次给药,至少4次/24小时,而不是传统的一剂两煎给药;多途径是指中药到经胃管、肛门灌肠、空肠造瘘给药。

在对SAP的治疗中,应逐步形成和完善针对SAP并不是生理改变的中医药治疗体系。中医“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和胃、益气养阴”治则,就是这一体系的集中体现。其作用机理包括:缓解肠麻痹和促进肠内容大量排空;改善胰腺及胰周的微循环;促使胰液和胆汁内引流;增加生命器官、胰腺血液灌流和组织氧利用;阻断全身再灌注损害和内皮损害;拮抗细胞因子自损伤;保护肠黏膜屏障和维持肠内微生态系统;清降内毒和内毒素血症;抑制进入血液循环胰酶的活性。

中医药治疗SAP是最显着优势在于阻断急性胰腺炎的重症化过程。有学者认为,胃肠道损害是MSOF是发动机,中医药能有效地控制胰性SIRS、MODS和阻止或减轻坏死感染性SIRS、MODS。中药治疗SAP介的时机越早越好、越理想。中药的应用,有利阻断SIRS,平衡抗炎症反应和促炎反应。使促炎因子明显下降,抗炎因子升高,有利发送重要脏器功能,防止MODS、MSOF的发生。

总之,中医药治疗SAP的特点在于“整体调节、动态平衡”的作用,能有效地、地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既防止了SIRS又避免矫枉过正,MODS的发生率下降。有利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治疗费用。在对SAP的治疗上有明显优势,中医中药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

中医中药论文: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中药治疗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于中医中的口疮范畴,主要是以口腔内的舌、颊、唇、上腭等处的黏膜出现单个或者多个如豆粒大小的溃疡,呈灰白色或者浅黄色[1]。患者有局部的疼痛或刺激痛,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不适及危害。近年来,我院门诊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60例患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9-79岁,平均年龄,34.6岁。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史均在1.5年以上,其中轻者复发频率为2-3月1次,重者复发频率为1月2-3次;每次溃疡的发病时间为3-5天,甚者为连续发作数个月不等。

1.2 诊断标准 患者唇、舌、颊、软腭等角化差的口腔黏膜,见有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损害表面覆有黄色或灰白色假膜;周边有约1mm的充血红晕带;中央凹陷,基底柔软,均具“黄、红、凹、痛”特征,自觉有明显的灼热疼痛感,当遇到刺激性的食物时疼痛加剧,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说话,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呈反复发作。所选患者均符合以上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及情况和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心脾积热型、胃热阴虚型、脾胃气虚型、阴虚火旺型四大证型,具体的证型分布情况,见表1。

1.3 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的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内服方药,在配合外敷进行治疗。

其中,心脾积热型的,方选清胃散合导赤散加减:黄连15g,生地黄12g、木通10g、生甘草梢10g、竹叶12g、金银花12g、桔梗10g、牛蒡子10g、当归身10g,牡丹皮10g,升麻10g。

胃热阴虚型,方选用玉女煎加减:石膏20g、熟地黄15g、麦冬10g、知母10g、牛膝15g。

脾胃气虚型,方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阴虚火旺型,方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干山药12g克,泽泻9g,茯苓9g(去皮),丹皮9g,知母24g,黄柏24g。

外敷:使用硼砂3g、薄荷3g、儿茶3g、冰片1.5g、青黛6g,混和研为细末,用棉签蘸少许敷细末涂敷患处,以覆盖溃疡处为度,1天3次,以10天作为1疗程,期间戒烟戒酒,并慎食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

按相应证型以上方剂,500ml煎水150ml服用,1日一剂,以7天为1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配合外敷药治疗后统计疗效。在服用中药的期间,停止服用其他的药物。

1.4 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制定的《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2]。痊愈:经治疗后,口腔溃疡停止复发大于1年;显效:经治疗后,口腔溃疡复发的间歇时间有所延长,溃疡发生的次数较前减少;有效:经治疗后,口腔溃疡复发的间歇时间延长,但溃疡发生的次数较前未有减少;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口腔溃疡复发的间歇时间及发生次数均无改变。

2 结 果

经相应对症治疗后,60例患者中有34例治愈,1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其中治愈率为56.67%,总有效率为90%。在服药过程中均未见患者有明显的副作用。具体预后情况,见表2。

3 讨 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以口腔黏膜各部位反复发作的溃疡为特征,不伴有其他疾病体征,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特征,溃疡灼痛明显[3]。好发于唇、舌、颊、软腭等角化差的部位。常见为口腔黏膜处有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具“黄、红、凹、痛”特征,即损害表面覆有黄色或灰白色假膜;周边有约1mm的充血红晕带;中央凹陷,基底柔软;灼痛明显。发作周期约数天或数月,具有不治而愈的自限性。目前病因不明,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4]。系统性疾病、遗传、免疫及微生物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常可由患者失眠、烦燥、疲劳等出现病情加剧或者反复发作,因其反复发作、病程长,而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复发性口腔溃疡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口糜”、“口疳”、“口疮”等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为多由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劳倦内伤、外感六淫等因素导致患者的脏腑功能失调,热郁心脾,胃热阴虚,热久耗阴;或者肾阴亏虚,导致虚火上炎,虚火熏蒸口舌;或脾胃气虚,气不布津,营血不生,导致口舌失气血之濡养,导致实火虚火上熏蒸口舌而发为本病。

根据患者的发病体质、年龄、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等,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将此病分为心脾积热型、胃热阴虚型、脾胃气虚型、阴虚火旺型四大证型[5],各个证型具体的用药方解如下:

心脾积热型,多好发于青壮年,其症状明显,有剧烈的疼痛,因舌为心之苗,心火盛则烧灼口舌;脾胃有积热,热循足阳明经脉上攻所致,也会热灼口舌,发为口腔溃疡,治法为清心火、解脾胃热毒,选用清胃散合导赤散加减[6]。方主要用苦寒之黄连为君,直泻胃府之火。升麻为臣,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则阴血亦必受损,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金银花、牛蒡子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

胃热阴虚型,采用清阳明之胃火,养阴生津为治法,选用玉女煎加减[7],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有余之火为君;熟地黄补少阴不足之水,为臣;麦门冬滋阴生津为佐;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以降炎上之火为使。

脾胃气虚型,多见于多病体弱之人,主要以益气健脾为法,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

阴虚火旺型,以滋阴降火,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方中以黄柏、知母清热降火,山茱萸滋养肝肾,熟地黄滋补肾阴,山药以健脾益气助脾之运化,泽泻、茯苓渗利脾湿、淡泄肾浊,牡丹皮以凉泄肝火。以上诸药合用,滋阴降火,补泄并举,以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由本次研究可见,60例患者的治愈率为56.67%,总有效率为90%。体现了中医药运用整体观及辨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显着的疗效,其副作用少,在远期的治疗效果上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在预防和治疗肿瘤中的作用

1 中医治疗肿瘤有优势

从岐黄论病,到《伤寒杂病论》到《千金方》到《本草纲目》,纵观历史,朝代更替,历代还是有很多名医诞生,中医的实践性很强,需要边学边悟,需要学与习的高度统一才能掌握。传统师带徒成就了很多受众的良医,中医扎根于民间,在历史有上千年来就是这样薪火相传。

1.1 能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发展 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瘤的发生,传统中医学有其广阔用武之地。中医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以调整阴阳辨证施治为核心。而癌症的发生,从致癌物参与人体代谢,癌症的启动、促进,DNA损伤、修复,然后进入癌前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癌前病变发展成原位癌,再从原位癌发展成具有浸润或转移能力的进展期癌,约需五到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的过程为中医药提供了充分的预防与治疗空间。

1.2 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领域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等。在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中,中医学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1.3 中医学还可以在肿瘤的直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在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脑瘤、肉瘤,以及已复发或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治疗中,若思路对头、应对有序、组合有方的话,有可能促使其“柳暗花明”。特别是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癌有效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医药学将大有作为。

2 中医药治疗肿瘤研究的实例及探索

2.1 实例分析 我们依据中医传统理论和肺癌患者的诊疗经验,拟定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剂,经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使用后,研制出口服中药膏剂,观察治疗晚期原发性肺癌患者,并与化疗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了对照比较,将报告如下:

2.1.1 临床资料 本文病例均经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肺鳞癌、腺癌、鳞腺癌及未分型癌患者。在治疗前作体格检查和X线胸片、B型超声检查,部分病人做纤维支气管镜及CT检查。

住院后随机分为益肺清化颗粒组和化疗组,对完成疗程的病例部分作分析。

益肺清化颗粒组,不分病理类型或中医分型,每一患者均给予益肺清化颗粒口服,每次15g,每日3次,2个月为一疗程。

益肺清化颗粒的主要组成:黄芪、党参、沙参、杏仁、桔梗、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水煎酒提,兑蜜制成膏。

化疗组:根据肿瘤病理类型制定如下方案,以每一病例的具体情况选用,六周为一疗程。根据情况给予调和胃气之中药汤剂。

鳞癌:①VCP(长春新碱、环鳞酰胺、顺氯氨铂)方案;②MCV(氯甲喋呤、环鳞酰胺、长春新碱)方案;③CAV(环鳞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方案。

腺癌:①MFV(氨甲喋呤、5-氟脲嘧啶、长春新碱)方案;②VFP(长春新碱、5-氟脲嘧啶、顺氯氨铂)方案;③FAV(5-氟脲嘧啶、阿霉素、长春新碱)方案。

未分型癌:①CFV(环鳞酰胺、5-氟脲嘧啶、顺氯氨铂)方案。②CFP(环鳞酰胺、5-氟脲嘧啶、顺氯氨铂)方案。

2.1.2 治疗结果及分析 肺癌晚期中医效果较好,因为晚期癌症患者因为癌细胞消耗性大体质虚弱,癌细胞大多已经多处转移,西医局部治疗效果不佳,而且患者也不能耐受手术与放化疗,服用中药可以调理机体内环境,补气养血,扶正祛邪,有效控制病情,缓解痛苦,延长生命。

诱导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措施备受重视,研究证明部分中药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如葛根的有效成分可诱导人早幼粒细胞向粒细胞系统分化,使G1期细胞群体明显增多。同样在诱导黑色素瘤细胞分化时,是细胞中的黑色素含量增加,细胞呈网状排列。活血药中的丹参所含的丹参酮对宫颈癌细胞具有较好的诱导分化作用。

3 结 语

如今在临床上,对于早中期手术、放化疗后处于随访期间的癌症患者,医生也建议服用中药调理以预防复发转移。复发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特性,大多数恶性肿瘤会在数年内复发转移。癌症是全身疾病,虽然手术切除、放化疗杀灭了局部的肿瘤组织及细胞,但机体内环境的失调紊乱仍然存在,“癌”没有祛除,就留下了转移的隐患。所以此时,中医药治疗是需要的,通过扶正祛邪、微调平衡,使机体恢复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协调的状态,防治癌瘤的发生。这也是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体现既病防变、防止复发。

肿瘤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新的肿瘤治疗途径及靶点的发现,为中药抗肿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国家对中药开发投入的加大,中医中药抗肿瘤的研究会更加深入,也一定肿瘤的治疗做出更得的贡献。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对中风康复的治疗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它发病急,轻则言语不利,口眼歪斜,重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甚至死亡。危险性大,而且发病率近年来持续增高,已经成为中老年人谈之色变的重病之一。中风一旦发病应及时送大医院抢救治疗,这样可以给患者相对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西医治疗该病已逐渐成熟,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中风病患者的急性期治疗才是其漫长治疗过程中的开始,它的康复治疗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在中风的康复治疗过程中,中医中药发挥了其独特而的治疗效果。近20年来,作为一名在基层中医科工作的中医师,在中风康复治疗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治愈了一大批患者,疗效较好。今天就在该病的治疗中,经常碰到的几个共同问题与大家探讨。

中风(现代医学中的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经过急性期的治疗,当患者症状缓解后,一大批患者会出现一个问题:即大便秘结,3~5天不解,严重的甚至半个月不解。这看似一个小问题,不值的一提,但他的存在却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过程。其实,中医的治疗是讲究辨证论治的,虽然患者肢体偏瘫或言语不利,是当前的主要症状或主要痛苦,但在问诊中,如果发现患者大便秘结,3~5天不解,而且大便呈颗粒如羊矢,进一步望诊会发现患者有舌红少苔,或舌红苔厚腻、脉洪数等症状。就可以辨病为中风的大前提下,进一步辨证为腑实证。这种腑实症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中风发病后的1个月出现,腑实积滞的症状会进一步阻碍气血的运行,影响患者的康复。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很讲究这个腑实证的解决。如果这个实证不除,那么该患者的肢体偏瘫、言语不利的症状就很难恢复,所以在临床治疗中风的过程中,方中往往加入:火麻仁、枳壳、山楂肉、青皮、陈皮等润肠通腑,化实消滞的药物,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也说明了中医治病的灵活性。

中风患者的肢体浮肿、疼痛的症状。中风患者在康复治疗中,患侧偏瘫的患者之中有十之八九会发生浮肿和疼痛。而且大部分患者会有害怕的心理,不肯对患侧肢体运动和锻炼,结果更由于缺少运动,进一步引起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活,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使浮肿、疼痛症状加重,出现恶性循环。大部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都有一种依赖的情绪,按他们的想法,总希望医生给他们开止痛药,使患侧浮肿疼痛减轻后再进行康复运动,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这种偏瘫引起的浮肿和疼痛是不可能仅靠吃止痛药来缓解,比较好的方法是,此时要跟患者及时的沟通,讲清其中的道理,说明病情发生的机理,只有先做被动运动,使患者肢体得到活动,加强气血循环,只有使患肢气血运行通畅了,浮肿和疼痛才能逐渐减轻。其实,从中医角度分析,患肢出现的浮肿是有水液代谢异常,是有水的积聚的,仍是阶段性的实证。实证在治疗中当“以通为用”,所以每当此时中药的治疗,也讲究益气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适当配以当归、川芎、赤芍、酒白芍、活血通络,生黄芪、生米仁、补气消肿,广地龙、全蝎、通经活络,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当然用手法,通过按摩、推拿途径的也同样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而且也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之一。中药中医的治疗及手法的康复同样都是以中医辨证为基础的,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手段,但殊途同归,体现了中医治疗病的灵活性和辨证论治。在临床中,一直强调中风康复的被动运动和自我锻炼相结合,跟患者讲清其中的道理,使患者认识到自我康复运动的重要性。结果往往收到很好的疗效。

总之,中医对中风的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治疗中要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即在确定中风的大前提下要辨证治疗,抓住患者阶段性的主要症状,认真辨证论治,及时调整康复中出现新的情况,这样才能使中风患者更好的康复。同时也体现中医治疗该病的灵活性、科学性。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促骨折愈合中的全程应用

人体有206块骨骼,各个部位都可能因受到外力因素的伤害,使得骨骼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这就是所谓的骨折。骨折的治疗大致可分为: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个阶段。西医骨科一般在麻醉情况下,采用手法复位加上石膏或塑材外固定,或手术切开复位再加上钢板螺丝钉内固定。而中医骨伤科一般治疗方法,则采用手法复位加上夹板局部固定,配合针刺、中药外敷、内服来加强消肿止痛及促进骨骼组织愈合,以及较早进行功能锻炼。

我科从2011年8月到2012年7月共收治骨折病约500人,其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200人,男女比列2:1,98例胫腓骨骨折,85例胸腰椎骨折,70例锁骨骨折,125例股骨粗隆骨折。经西医复位固定再配合中医中药的护理,愈合率达到,平均住院天数14天。现将护理体会做如下报告。

1骨折初期

骨折后一周到二周,除了骨骼受损,附近的软组织,也就是中医所谓的经脉必同时受伤,使得气血受到影响,凝结成瘀,造成肿与痛,因此初期治疗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

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郁金、川芎、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血竭等药物,可以加快微循环血流速度,增加毛细血管网的通透性,改善骨折裂端局部血液循环,清除血凝块及代谢。可热服活血止痛汤,外敷消肿止痛膏,饮食可摄入山楂,三七,黑大豆,木耳,韭菜,猪血汤,排骨萝卜汤等。此类活血药物易耗血动血,易造成妇女月经量过多及有出血倾向的风险,所以孕妇应禁用。

2骨折中期

骨折后约二周到四周,肿胀现象改善,瘀血比较消散,此时骨折断端正在生长和接续中,因此这时候要在活血行气之外,还应加上补肝肾、养气血的药物,来促进骨折断裂端的及早愈合,所以治疗宜和营续骨、舒筋通络为主。

在骨痂形成期,应适时地转向以续损接骨药为主,也就是含有丰富胶原、钙盐、微量元素等物质,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有利于骨质修复,温服续骨活血汤。出现关节粘连,僵硬,屈伸不利者,可外敷接骨续筋膏。饮食可摄入木瓜粥,四物菜鸭汤,黄豆排骨汤,枸杞,杜仲等。

3骨折后期

在一个月以后或由X光片见到折裂端出现接续愈合迹象,因长时间的固定,一般会出现患处相关关节僵硬,功能迟滞,局部肿胀,或肌肉萎缩,皮肤较冷,肢端麻木等症状,中医的观点,认为这是病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的现象,所以治疗宜益气养血、温补肝肾、壮筋坚骨为主。

在骨痂改造期,则选择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的鹿茸、人参、续断、补骨脂、骨碎补等中药,可明显改善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多糖合成及钙化,以顺利制造新骨。此外,针灸也有提高免疫能力预防感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影响骨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促进局部软组织的修复、调节内分泌系统、促进骨细胞分化与增殖等途径,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生与激活,促进断裂骨骼的愈合。此期可温服补血固骨方,外敷坚骨壮筋膏。饮食可摄入杜仲枸杞煲乌鸡,冬虫夏草炖瘦肉,羊肉红枣汤,桂圆肉,黑豆等。

骨折部位解除固定后可用舒筋活血药物进行局部的熏蒸,水温(40-42℃)以不烫手为宜,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4并发症的中医中药护理

4.1骨折常伴有不同的并发症,疼痛最常见。术后常规予安神养肝中药口服(酸枣仁15g,柏子人10g,茯苓10g,五味子5g,合欢皮10g,生龙蛎各25g先煎,半夏6g,赤白各15g,丹参20g,当归20g,枸杞15g,制首乌12g,陈皮10g水煎200ml,每日一剂),该组方起到镇静安神,养肝柔肝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而四肢闭合性骨折可在固定前外敷金黄散,减轻了患肢疼痛肿胀症状,效果满意。也可配合针灸,热敷止痛。

4.2长期卧床如胸腰椎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等常可伴有便秘,腹胀等。

中药贴敷按摩可治疗胸腰椎骨折引起的便秘,用中药大黄、枳实、厚朴、川楝子各10g,冰片6g,混合研成细末,以麻油调成膏状。穴位按摩腹结穴,照海穴,人中穴,有健脾化湿降逆促便作用。

5康复保健操

骨折后采用正确的整复,以及一段时间合理的固定是必要的,其原因是为了避免太早活动造成旋转力、剪力和成角力使得好不容易形成的骨痂再折断,不利於骨折的愈合。事实上,临床上骨折的部位和种类很多,对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判断也不尽相同,但若能在西医的内、外固定的期间,同时配合中医的中药内治、外敷及针灸疗法,联合推拿、理疗手法来帮助功能锻炼,将有助于促进骨骼的愈合,以及减少日后关节僵硬,功能迟滞,肌肉萎缩等副作用。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体会

糖尿病胃轻瘫(DGP)的概念由Kassander于1958年首次提出[1],DGP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在发病学上与糖尿病相关、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征、不伴有机械性梗阻的胃动力障碍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高血糖症、血清胃肠激素失调、微血管及平滑肌病变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厌食、早饱、嗳气、餐后症状加重[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糖尿病的控制。西医治疗多用促进胃动力药,如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等,效果不确切,且不良反应多,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显着,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就诊我院内科的128例糖尿病胃轻瘫的病人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4人,男30例,女34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5±3.26)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1.71)年,合并末梢神经炎30例,视网膜病变10例,糖尿病肾病24例;观察组64人,男28例,女36例,年龄41-63岁,平均年龄(52±1.33)岁,病程2.5-9年,平均病程(5±2.09)年,合并末梢神经炎34例,视网膜病变9例,糖尿病肾病1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长短,并发症等方面对比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28例均接受严格饮食控制和降糖药的系统治疗,血糖控制在

1.3方法观察组根据祖国医学四诊合参,辨证论治:①:患者表现为吞咽困难,胃脘部痞满胀闷,纳呆,肢体困重,痰多,舌滑苔黏,脉濡缓,判断为脾虚痰凝型,采用健脾除湿法,选用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主方为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炒扁豆12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厚朴15克,甘草6克,神曲12克)。②患者表现为吞咽食物困难,情绪不适,口渴喜冷饮,烦躁易怒,胸中出现烧灼感,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滑或弦数判断为肝胃郁热型,采用清泻肝胃之热的方法选用玉女煎加减治疗(主方为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熟地黄12克,麦冬12克,牛膝12克,黄柏10克,赤芍12克,枳壳10克)。③患者表现为胃脘不舒,气短乏力,体短懒言,食后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喜热喜按,得温则舒,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虚大无力判断为脾胃虚弱型采用补脾益气,健运升清的方法,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主方为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陈皮6克,柴胡9克,甘草5克,当归9克,升麻6克)。④患者表现为胃脘痞塞,头目眩晕,胸闷不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身重倦怠,或咯痰不爽,大便不爽,舌苔浊腻,脉滑判断为痰湿内阻型,采用祛湿化痰,顺气宽中方法治疗选用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治疗(主方为苍术10克,法半夏12克,陈皮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枳实10克,薤白10克,生姜10克,甘草6克)。⑤患者表现为胸脘不舒,痞塞满闷,食欲不振,心烦易怒,胸胁胀满,或时作叹息,舌苔薄白,脉弦判断为肝气郁滞型,采用疏肝解郁,理气消痞法治疗,选用四逆散合越鞠丸加减(主方:柴胡10克,神曲10克,白芍12克,枳实10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甘草6克,郁金10克),以上中药浸泡15分钟后加水800毫升煮沸15分钟后温服,一日两次,每剂药可水煎服两次。对照组服用吗叮啉片治疗,每次20g,24小时三次,饭前半小时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1个月,治疗前后均测量空腹血糖,期间均做临床记录,查血、尿、肝肾功能。

1.4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症状消失,胃镜钡餐显示胃无扩张,胃蠕动正常,胃排空时间恢复正常,饭后十二小时无食物滞留在胃内;有效:症状基本消失,胃镜钡餐显示胃无扩张,胃蠕动基本正常,胃排空时间基本正常,饭后十二小时有少量食物滞留在胃内;无效:症状基本没有改善,胃镜钡餐显示胃病扩张,胃排空时间没有改善,饭后十二小时有大量食物滞留在胃内。

1.5统计学方法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χ±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的比较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见表1。

3讨论

根据文献报道:至少有52%[3]以上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轻瘫,一般认为本病多与胃肠道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由于长期高血糖症导致迷走神经变性(轴索萎缩及脱髓鞘),造成胃及十二指肠张力低,蠕动减弱或消失,胃排空延缓,胃酸分泌减少。其临床表现为以胃排空延缓为特征的症候群,上腹部痛、腹胀、早饱、烧心、呕吐,属中医学“痞满”、“呕吐”等范畴[4],由于胃张力低,胃排空缓慢,胃内食物留滞,影响糖尿病的控制,并且容易发生低血糖,血糖的波动和控制不良又加重胃轻瘫,从而形成恶性循环[5]。本文观察组64例,按辨证分为5型,其中以脾虚痰凝型和肝气郁滞型为多,共34例,占53.12%,说明脾虚痰凝为本病主要病机,理应健脾和胃、理气化痰为主,同时根据不同情况辨证加减,中医认为本证由于消渴耗损脾胃之阴,病程日久,阴损及阳,津伤气少,胃失濡养,则气失和降;或脾虚不运,湿热内蕴,导致胃气不降,影响脾胃的纳化、升降。故中医以健脾益气,滋阴养胃,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脾虚型用黄芪、党参、白术等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阳;胃阴虚型用:沙参、麦冬、生地、玉竹滋养胃阴,半夏、竹茹降逆止呕;痰湿内阻则用苍术燥湿化痰,厚朴除满宽中,陈皮、半夏燥湿化痰;对照组选用促进胃动力药物吗丁啉治疗,本文经对照观察发现,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和西医促胃动力治疗本病均有疗效,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5.3%和51.6%,但观察组效果显着,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通过对糖尿病胃轻瘫的辨证对症治疗有显着的诊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治疗有效率高,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中医中药论文:女性膀胱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随着女性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多,女性膀胱炎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这种疾病严重的影响着女性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专家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有20%的女性在她们的一生中会遭遇短暂的膀胱炎之苦,但是很多女性缺乏对膀胱炎危害的认识,女性膀胱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引发女性不孕;如果膀胱炎没有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细菌沿输尿管向上蔓延,侵袭到肾脏,就会发生“肾盂肾炎”,如果转成“慢性肾盂肾炎”,长期反复发作,会使肾脏外形凹凸不平,两个肾脏大小不一样,肾功能受到损害,甚至会发展成“尿毒症”。可见,膀胱炎的危害是很多的,不仅治疗困难,而且容易复发,严重者还有可能转化为其他疾病,所以,女性患了膀胱炎,千万不可小看,要及时进行治疗。

膀胱炎的临床表现有急性与慢性两种,前者发病突然,排尿时有烧灼感,并在尿道区有疼痛,有时有尿急和严重的尿频,可伴有腰、腹疼痛。老年人、小儿及慢性膀胱炎患者,则通常尿路刺激症状较轻,如轻度的尿频,或尿急,或排尿不适等。很重要的一点是上述症状晚间和白天均可发生。终末血尿常见。时有肉眼血尿和血块排出。患者感到体弱无力,有低热,也可有高热,以及耻骨上不适和腰背痛。膀胱炎属于中医的淋证,笔者自2010年7月-2011年7月对206例患者根据中医辩证施治原则,运用纯中药治疗,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206例患者,全部是女性,年龄5~65岁;病程3天~10年,全部病例均经尿液检查确诊为膀胱炎。

1.2 治疗方法

淋证的治疗原则以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1],临床常见小便频数短涩,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据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方药:八正散加减。药物:木桶、瞿麦、萹蓄、车前、滑石、川楝子、白芍、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黄、泽泻、甘草。若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尿中带血,舌红,苔黄腻,脉弦或带数。宜清热去湿,排石通淋,可去大黄,加石苇、鸡内金、金钱草、牛膝、乌药。若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加白茅根、大蓟、小蓟、生地、蒲黄、旱莲草;若有淤血征象,加三七、牛膝、桃仁化瘀止血,若出血不止的可加仙鹤草,琥珀;若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脉弦。宜理气疏导,通淋利尿,去大黄、萹蓄、瞿麦,加青皮、香附、沉香;若小便混浊如米泔水,置之沉淀,或有絮状物,宜清热通淋,分清泌浊,可去大黄,加萆薢、石菖蒲、黄柏、灯芯;若久病脾肾俱虚,宜补脾益肾,可用无比山药丸加减。若久病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用知柏地黄丸加熟地、麦冬、鳖甲、旱莲草滋养肾阴;若久病脾虚,气不摄血,宜用归脾汤加仙鹤草、泽泻、车前益气养血通淋[2]。

2 结果

206例患者,疗程五天到一个月,通过临床症状和尿液检查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彻底治愈198例,见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到99%。

3 讨论

据了解,很多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往往容易根据个人的“经验”,只要感觉解小便不舒服就认为是膀胱炎,自己不规则服用抗生素“治疗”。 这种做法不但错误而且对于身体健康有较大的潜在影响。首先,使用抗生素必须具备病原学的检测为依据,不正确使用抗生素可以导致体内菌群失调引起细菌耐药和二重感染。细菌耐药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当你真正出现尿道或者其他部位感染可能已经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影响治疗甚至危及生命;二重感染本身就是抗生素带来的真菌感染,不但治疗需要大量医疗费用而且也有临床死亡病例的报道。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3]中药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而且中药反复应用没有出现抗生素容易出现的耐药性和二重感染的情况。因此,在辩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应用中药治疗膀胱炎不但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避免使用抗生素带来的毒副作用。除此之外,中药治疗很少出现肝脏和肾脏损害。老年女性、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往往反复发作,此时应用中药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本病的发生和避免反复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后果。

膀胱炎患者用药期间要注意,在饮食上应注意多吃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汤类、水果。多吃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作用的食物,如荠莱、冬瓜等。多饮水,每天1500~2000毫升。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忌食温热性食物和油腻食物等。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治验头痛之浅谈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头痛病因多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致头痛。

外感六淫:六淫外袭起居不慎,均可致头痛,《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为多见。”且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气为患,若风寒袭表,寒凝血涩,则头痛而恶寒战栗,风热上犯清空,则头痛而身热烦心,风湿袭表,上蒙清阳,则头痛而重,若湿邪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亦可引起头痛。

内伤不足:“脑为髓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濡养,气血不足,失却濡养可见头痛,三脏邪盛亦可引发头痛,故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

头痛的辩证,要详问病史,根据各种症状不同表现,辨别致病之因以外,尤其注意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质,特点及部位之不同,辨别外感和内伤,以便进行论治。

另外,头痛还应根据发病部位之异,参照经络循行路线加以判断-大抵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眉棱骨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接耳部;厥阴经头痛多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临床辨证既应注意头痛的不同特点,同时还应结合整体情况及其有关兼症分析以便处方用药。

本人行医30多年,对治疗头痛有很好的经验,根据外感、内伤两大类来自拟头痛外感一号方,内伤头痛一号方,应用于临床两年来,治疗患者9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外感头痛一号方

组成:菊花一包(10g),川芎一包(6g),羌活一包(10g),白芷一包(6g),蔓荆子一包(10g),甘草一包(3g)。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

外感头痛:头痛,恶寒恶风,肢体困重,脉浮。

用法:一日一剂,温开水冲服。

方义分析:菊花散风清热,川芎、白芷祛风止痛,羌活除湿散寒,蔓荆子清头目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头痛而胀,发热而加石膏一包以助清热泻火之功。

内伤头痛一号方

组成:天麻一包(10g),钩藤一包(10g),石决明一包(20g),川芎一包(6g),菊花一包(10g),藁本一包(10g),当归一包(10g),茯神一包(10g),蔓荆子一包(10g),甘草一包(3g)。

功效:平肝养血,祛瘀止痛。

主治:内伤头痛势弱,时发时止,倦怠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方药:石决明潜镇以定肝阳上亢。天麻、钩藤平肝熄风,菊花、蔓荆子、藁本、川芎清头目,祛风止痛。当归养阴补血,茯神宁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平肝养血祛瘀止痛之功。

加减:气虚头痛甚者加人参一包(5g),黄芪一包(10g),血虚者加熟地养阴补血,痰浊甚者加半夏一包,健脾化痰,瘀血甚者加红花桃仁,增强活血化瘀。

(*本方药物来源于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为小包装免煎颗粒制剂)

2典型病例

姓名:某某性别:男年龄:50岁职业:务农

就诊时间:2011年8月2日发病季节:立秋

地址:山西襄垣

主诉:头痛如裹,肢体困重,恶风,面红目赤,渴喜热饮。

四诊得之:面色少华,精神一般,舌质红,苔薄黄,脉浮。

辩证:由于气候炎热,雨水连绵,致湿热之邪较盛,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湿热之邪外袭,上蒙清窍,故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舌红而赤,口渴喜饮。脾主运化,主四肢,脾为湿困,故肢体困重。苔薄黄,脉浮,为风热之邪炽盛之象。

中医诊断:外感头痛。

治法:清热,祛湿,止痛。

方药:外感头痛一号方。

用法:,开水冲服,五剂,一日一剂。

分析:菊花祛风清热,羌活祛风胜湿,川芎,白芷祛风止痛,蔓荆子清头目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口服五剂后症状好转,无其他不适症状。

3讨论

依治疗原则看,外感头痛多属实证,治疗应以驱邪为主,因风者疏之,因寒者散之,因湿者化之,因热者清之。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治疗以扶正为主。风阳侵袭则熄风潜阳,气虚则益气升清,血虚则养阴补血,肾虚则益肾填精,至于痰浊,淤血所致头痛,本虚标实,或先祛其实,或扶正驱邪兼顾。但本人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简化了诊疗过程,把外感,内伤头痛进行综合分析,制出了外感头痛一号方、内伤头痛一号方,以便更加方便的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凡前来就诊的头痛的患者,需辨清外感,内伤,方可用上方。请各位同仁辩证用之,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在外科手术中的临床运用

1 手术前中医药的辅助治疗

1.1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

许多腹部外科疾病潜在发病时间长,致使患者伴有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这些并发症直接影响病人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效果。对这些患者近年来有人主张采取胃肠外营养等治疗措施。这些措施能改善病人全身营养状况,但因治疗费用昂贵且并发症多而难于推广。中医理论认为这些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往往存在着各种“虚证”,采取“虚则补之”的治疗法则,能改善机体全身状况,为手术创造良机。按照中医理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选用以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加减”对手术前的气血虚证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采用静脉点滴参麦或黄芪注射液治疗术前虚证病人,也获得较好疗效。在乳腺癌手手术前给予患者积极的中医药治疗,可改善机体一般状况,增强体力,调理因疾病引起的肝肾功能障碍,有利于手术进行,对控制肿瘤的发展和潜在的转移也有帮助。

1.2增加胃肠动力和洗涤肠胃

在消化道手术中,采取通里攻下法选用大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加减做术前准备,此类中药有明显增加胃肠动力和洗涤肠胃积滞的作用外,还有改善脏器血流及腹膜吸收,促进术后肠功能早期恢复,预防肠源性感染和内毒素血症的作用。许多外科危重病人,由于感染、中毒、失血等因素存在,导致病情恶化,甚至休克。冒然施行手术往往适得其反。若在采取输血、补液、抗感染、抗休克治疗措施的同时加以中医辨证论治,往往能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采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等药物组成的“清胆汤”和“消胰汤”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和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合并休克病人,成功率达到80%~90%;对创伤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患者,使用独参汤加味再辅以输血、输液等综合抗休克措施,可使血压迅速上升,为手术的实施提供了良好保障。

2 手术后中医药调理及营养支持治疗

2.1 营养支持和免疫调理作用

肠道除了具有传统认为的营养功能之外,还具有内分泌、免疫和屏障功能。肠道的屏障功能是防止肠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用中药和肠内营养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患者,发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实施中药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营养状况的改善和免疫功能的提高,并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采用中药黄芪注射液与全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可改善围手术期梗阻黄疸病人营养状况及提高病人免疫的功能。术后常规服用十全大补汤具有增高病人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的作用,可做为外科营养治疗之良方。

2.2术后中医药恢复肠道功能的作用

腹部外科疾病术后常出现腹胀,肠粘连等症状,选用自拟扶正还原汤 (主要由大黄、白术、枳实、厚朴、莪术、槟榔、甘草组成)水煎内服或从胃管注入,治疗98例腹部手术后出现的腹胀患者,结果症状缓解时间较单用西药治疗的患者有明显的差异性。中西医结合用药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疗程短等优点。术后肠粘连方面,笔者的经验是术后早期运用四磨汤以行气通腑、清热泻浊,同时用粗盐炒吴茱萸加大黄热敷腹部,可抑制腹腔内炎症反应,改善局部缺血状态、促进肠道蠕动功能。

2.3中医药在肿瘤方面的治疗作用

中医药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和胃降逆的治法。常用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参茯白术散、六味地黄汤、小柴胡汤等为代表方,根据辨证施治进行加减,在肿瘤的术后康复、术后并发症、转移、防复发、以及减少肿瘤病人术后放疗、化疗的毒副作用都且明显疗效。

3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主要体现

加速肿瘤手术后康复,减轻并发症;放化疗期间的减毒增效作用;术后,放、化疗后用药稳定病情,提高远期效果, 减少复发转移;预防和治疗癌前病变等;对于晚期不能手术及放化疗的患者中医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总之,在外科手术前后应用中医药治疗方法可以改善病人的机能状态,预防和治疗各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外科领域的作用,走中西医结合道路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项研究以患者的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为最终的评定标准。所谓的显效,主要是指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临床症状显着消失;所谓的有效,主要是指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其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所谓的无效则主要是指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其临床症状无任何好转,且出现了逐渐加重的趋势。中医一般将导致疾病的原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等。外因主要是指六淫侵袭,内因主要是指七情所伤等。中医特长的针灸、火罐、推拿以及热敷等均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技术,这些方式均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脏腑学说为主要基础,以经络学说为基本核心的技术,其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调和气血、并激发相应器官的重要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最终目的。外科领域中广泛应用中医中药,打破了外科手术处理一直沿用西医传统方法的局面,克服了既往治疗上的不足。我院外科近十年来在使用中医中药治疗外科术后病人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中医药若使用得当,对某些术后患者可以起到逆转病机,缩短恢复期,减少并发症等作用。

中医中药论文:探索中医中药预防性治疗可疑癌症的新思路

[摘要] 目的 探索中医中药预防性治疗可疑癌症的新思路。方法 从当今世界恶性肿瘤已越来越多地成为某些国家和城市疾病的及时死亡率的资料及中医对癌症认识的角度,可疑癌症的种种表现、现代医学检测癌症的方法来诊断可疑癌症的公式和预防性治疗可疑癌症的思路和方法。结果 预防性治疗可疑癌效果佳、费用低。结论 中医中药预防性治疗可疑癌症有广阔的前途,开发这一领域的成功与否将产生世界医学界新一轮革命。 [关键词] 中医中药;预防性治疗;可疑癌症

当今世界恶性肿瘤已越来越多地成为某些国家和城市的及时死亡率疾病,笔者结合文献资料试探索中医中药预防性治疗可疑癌症的可行性。

1 统计数字和思考

近期资料:我国每年新发现恶性肿瘤病人400多万,每年死亡超过250万,超过60%;全国每5个死亡人中,有1例死于恶性肿瘤;当确诊为恶性肿瘤时,属晚期者占总人数的68%;2005年卫生部对38个市,70个县(县属市)调查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死亡率已排在城市死亡率首位;过去30年间,美国共有700多万人死于癌症,研究费用化去450亿美元,治疗费用超过1万亿美元;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统计,2005年死于因吸烟而致相关疾病的人数有2000多万人,其中中国有200多万人;吸烟能致14种癌症和20多种疾病,中国有烟民3.2亿人,在烟草生产、销售方面均为世界之最,是排在第二烟草大国美国的4倍;2004年中国烟草行业累计实现利税超过2100亿元人民币,占总利税的10%,但每年花在治疗因烟草致病的费用是当年上缴利税的1/2[1~4]等。

临床上一旦发现肿瘤时大多已属晚期,恶性肿瘤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威胁和浪费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预防肿瘤发生和进行预防性治疗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 “预防医药”是祖国医药的精髓之一

从远古到现今,中医的预防医学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从被动到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零碎到完整直到现在的中医三级预防理论,即一级预防为“治未病”,二级预防为“救其萌芽”,三级预防为“肝病实脾”。

《淮南子·卷十六》中曰:“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奠定了中医预防医药的理论根基。《汉书·贾谊传》亦认识到:“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渺”。《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针对“已病防变”,《金匮要略》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这些宝贵的预防医学知识,不但丰富和拓展了基础理论,而且对世界医学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如著名的“赫尔辛基宣言”就讲到医学的进步是以研究为基础的。现代肿瘤研究的根本目的是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降低死亡率主要靠治疗,而降低发病率主要靠预防。

3 中医称谓之“病”和“癌”

认识和理解中医称谓之“病”和“癌”很有必要。说得通俗些,“病”就是不健康或者是亚健康。说得严格些,“病”就是不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的。所以从中医的角度看问题,人是有病的,所不同的只是小病与大病,轻病与重病,普通病与疑难杂病之分。这就是有些人所讲中医为什么能对每个人开药方的道理所在。

现在世界上有几十亿人患有这样那样的身心不适,甚至痛苦不堪。每年有1千余万人死于亚健康或“过劳死”。这是事实。却被现代医学经过所谓的检查后说成是“没病”。而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医学能从宏观或微观上认识、理解、解释、治疗“存在”的病,当然这一切不能是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对于的“有病”说成是“没病”,每年有许多死亡病例,却无法用现代医学来解释。但是用现代医学无法解释和证明的事实,并不能证明事实不存在,只能证明现代医学的欠缺,需要现代医学不断地研究和提高。仅凭这一点。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医是很科学、很唯物的,某些方面是优于西医的。

对于“癌”,甲骨文中有“瘤”字的记载。《内经》[5]中论述的“积聚”、“乳岩”等与“癌”有关。元代的《丹溪心法》中对癌症的病因有较详细的论述,用“癌”字系统地统称恶性肿瘤始于明代。从历史文献记载的证候、病因等内容概括,中医所讲的“积证”和现在的肿瘤、癌相似。广义来看,中医认为“病”与“癌”有密切关联,“癌”由“病”转变而成。如过度的风、寒、暑、湿、燥、火使“邪侵”,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使“气机逆乱”,跌打损伤使“瘀阻”,虫兽伤使“毒留”,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等使“正亏”等。这些因素导致了不平衡的产生,如果不及时调整,使病“留而不去,传舍于胃肠之外,暮原之向,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灵枢·百病始生》)。

4 可疑癌症的表现及诊断

4.1 中医认识到“病”与“癌”有密切关联。西医称可疑癌症为癌变前期或癌前病变。我们可通过临床种种症状,结合相关病史及检查,对可疑癌症进行诊断。

4.2 可疑肺癌 主症:刺激性干咳、不固定的胸背痛,发热、血痰等。结合主被动吸烟史、电脑辐射史、致病职业史、肺结核史、病毒感染史、家族史等可以拟诊。该病属于中医“肺积”范畴。

4.3 可疑鼻咽癌 主症:长期鼻塞、血涕,头痛、神经痛,眼球麻痹,耳鸣、耳聋,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结合EB病毒感染史、家族史等可以拟诊。该病属于中医“颃颡岩”范畴。

4.4 可疑食管癌 主症:进食梗阻,有针刺感、牵拉感、摩擦感,食管疼痛,胸闷呕吐、打嗝,上腹部饱胀等。结合长期吸烟饮酒史、食管炎史、不良饮食习惯史、家族史等可以拟诊。该病属于中医“噎膈”范畴。

4.5 可疑胃癌 主症:胃痛,上腹部饱胀,食欲不振,消瘦乏力,恶心呕吐,黑便等。结合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肠化生、黑棘皮病、红皮病、皮肌炎、家族史等病史可以拟诊。该病属于中医:“胃脘痛”、“反胃”等范畴。

4.6 可疑大肠癌 主症:腹泻和便秘交替,排便不畅,大便性状改变,便血与疼痛无关,果酱样便,脓血便,腹胀腹痛,贫血,消瘦乏力等。结合溃疡性结肠炎史、大肠息肉史、不良饮食史、致病职业史、家族史等可以拟诊。该病属于中医“肠风”、“下痢”、“脏毒”和“锁肛痔”等范畴。

4.7 可疑肝癌 主症:右胁疼痛,上腹饱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黑便,腹水等,结合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史、家族史等可拟诊。该病属于中医“肝积”、“积聚”、“水臌”等范畴。

4.8 可疑前列腺癌 主症:尿频、尿急、尿流量小、变细、分叉,排尿困难等。结合过量饮酒和咖啡史、淋巴球菌感染史等可以拟诊。该病属于中医“淋证”范围。

4.9 可疑子宫内膜癌 主症:不规则阴道流血,阴道浆液性、脓血性排出增多等。结合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不孕症、滥用抗生素等病史可拟诊。该病属于中医“带下病”范畴。

4.10 可疑白血病 主症:贫血、出血、发热、肝脾肿大,头晕头痛,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等。结合病毒感染、致病职业史、电脑辐射史、家族史等可拟诊,该病属于中医“虚损”、“血证”、“热证”、“痹病”范畴。

4.11 可疑甲状腺癌 主症:甲状腺肿大,发音嘶哑,呼吸不畅,吞咽障碍,反复腹泻等。结合碘缺乏、放射线影响,抗甲状腺药物影响等病史可拟诊。该病属于中医“瘿瘤”、“肉瘿”范畴。

4.12 可疑乳腺癌 主症: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疼痛、乳房皮肤改变等。结合乳房良性肿块史,电离辐射史、刺激素过量、脂肪食物过量等病史可拟诊。该病属于中医“乳岩”范畴等。

必须指出,从以上的主症来看,中医的“证”、“证候”、“病名”几乎包括了现代所有的可疑癌症,说得更确切些是与所有的可疑癌症有密切关联。

5 肿瘤标志物的具体应用

肿瘤标志物亦称免疫学检查,目前用于临床的肿瘤标志物有100多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其意义简述于下:(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CEA):可见于结肠癌、直肠癌、胃癌和肺癌。正常上限值:<5.0 u/L。(2)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AFP是原发性肝癌最灵敏、最特异的肿瘤标志物。正常上限值:<20 μg/L。(3)癌抗原125(cancerantigen 125,CA125):CA125是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标志物。男性的癌性胸腹水病人亦可增高。正常上限值:<35 u/ml。(4)糖链抗原19-9(carbhydrateantigen 19-9,CA199):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正常上限值:<35 u/ml。(5)糖链抗原242(carhydrateantigen 242,CA242):消化道肿瘤时,其值明显升高。正常上限值:<20 u/ml。(6)癌抗原15-3(canoerantigen 15-3,CA15-3):大多数乳腺癌患者CA 15-3值明显升高。正常上限值:<53 u/ml。(7)(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etatespecificantigen,f-PSA):PSA是目前前列腺癌中最敏感、最特异的标志物。部分乳腺癌也会上升。正常上限值:PSA<5.0 μg/L,f-PSA<1.0 μg/L。(8)NSE(meuron-specificenoluse):神经母细胞瘤和小细胞肺癌的标志物。正常:(-),异常:(+)。(9)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mcgon tropin HCG,β-HCG):对妇科肿瘤有较高的特异诊断价值,正常为(-),异常为(+)。(10)铁蛋白(ferritin):铁蛋白是从恶性肿瘤细胞株中分离出的糖蛋白。白血病、原发性肝癌、乳腺癌、肺癌、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难治性贫血、肝脏疾病、心肌梗死等可增高。正常上限值男性<322 μg/L,女性<219 μg/L。

根据专家实践经验,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明显高于正常值或数项检测高于正常值患早期恶性肿瘤或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极大。当然,根据不同病史、病情,还可做B超、食管镜、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纤维乙状结肠镜、支气管镜、膀胱镜、电子计算机横断体层摄影(CT)、放射性核素检查、功能代谢显像和解剖结构显像同机融合(PET—CT)检查等以求明确诊断。

6 诊断可疑癌症的公式

我们可用如下公式诊断可疑癌症:中医证候中医病名+肿瘤标志物阳性(相关理化检查阳性)=可疑癌症。如咳嗽、胸闷、发热、血痰肺积+NSE(+)、铁蛋白高于正常值(X线胸片有疑问)=可疑肺癌。以此类推,我们可用此公式诊断所有的可疑癌症,为预防性治疗打下基础。

7 预防性治疗癌症的中草药

从广义上说,迄今为止记载的所有中草药均有预防性治癌的作用。如上呼吸道感染能转为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肺癌。治风寒感冒的麻黄、桂枝,治风热感冒的银花、连翘都能预防性治疗肺癌。同样,清热化痰的胆星、天竺黄、蒲公英、鱼腥草亦能预防性治疗肺癌。狭义上看,中医中药主要是通过扶正培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传统治则来抗癌防癌的[6,7]。这样讲,中医比较能接受,西医可能不易接受。因此我们从另一角度——被现代药理证实有治癌抗癌作用的中草药来着手了解。当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中草药的作用机制也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必然需要,也是抗癌中草药开发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中草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不外乎从抗突变作用、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分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对肿瘤细胞膜的影响、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等方面。也就需要从抗肿瘤的中草药中分离得到相关的活性成分来起作用。目前世界上能从高等植物中筛选出的抗癌活性成分有67万种。动物、海洋生物中也有存在着大量的抗癌活性成分。中国已从28余科属,3000种以上的中草药中筛选出200种以上的抗癌活性成分。研究人员已从实践中证实从天然动、植物中进行筛选要比合成药物中筛选命中率要高得多。这方面还需要科研工作者做大量、长期的艰巨工作。

现从传统中医角度摘录部分对抗癌有效的中草药:(1)扶正培本方面的主要有黄精、灵芝、紫河车、黄芪、党参、女贞子、仙灵脾、锁阳、菟丝子、附子、补骨脂、当归、首乌、百合、冬虫夏草、人参、白术、生地、银耳等。(2)清热解毒方面的主要有一枝黄花、七叶一枝花、半支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山豆根、苦参、芙蓉叶、败酱草、土茯苓、白毛藤、猫爪草、天南星等。(3)活血化瘀方面主要有丹参、莪术、鸡血藤、王不留行、三七、桃仁、红花、葛根、玉金等。其他方面主要有全蝎、蜈蚣、斑蝥、水蛭、龟版、鳖甲、穿山甲片等。

8 其他

有学者认为,肿瘤标志物、CT、MRI、PET—CT等都是西医和现代化的东西。弦外之音,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中医不能用,或者说中医怎么可以用现代化的东西呢?然而现代化是科学,是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中的科学。西医要现代化,中医亦要现代化,现代化要为西医服务,现代化亦要为中医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提高中医水平。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肿瘤药“康莱特”、“艾迪”、“复方苦参素”、“揽香稀”、“鸦胆子注射液”等分别主要是从中药薏苡仁、斑蝥、苦参、莪术、鸦胆子等中提炼出来的,其临床疗效好,是现代化技术应用的结晶。

9 预防性治疗可疑癌症的思路

目前我们可以确立预防性治疗可疑癌症的思路。可疑什么癌属中医什么证什么型中医治则主方加预防性治癌的中草药预防性治疗可疑什么癌。如:可疑肝癌积证(血瘀气滞型)活血软坚散结膈下逐瘀汤合鳖甲煎丸加蜈蚣、全蝎、穿山甲片等预防性治疗可疑肝癌等。以此类推,用此思路可预防性治疗一切可疑癌症。

10 病案介绍

患者,女,46岁。初诊日期:1995年10月12日。主诉“右胁疼痛、刺痛交替发作8个月余”。主要病史:患者1991年10月确诊为“急性乙型肝炎”,住当地医院经降酶、抗病毒、保肝,主药以甘利欣、泰特、氨基酸等治疗3个月余,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出院。续3年余,患者先后用过干扰素6个月、转移因子3个月及不定期中药治疗,1995年体检:肝功能γ-GT、SB、AFP,肝硬化全套中HA和Ⅲ胶原明显升高,B超结论为早期肝硬化。家族史:父母健在,兄妹6人均有乙肝史,大哥、二姐与四弟2年内先后患肝癌而亡,两个叔叔患肝癌已死亡。目前主症:精神不振,右胁胀痛刺痛交作,中脘胀满,纳谷不香,睡眠不熟,噩梦纷纷,目黄溲黄。苔薄黄,舌暗红、舌下筋粗紫、扭曲,脉弦紧。诊断:西医诊断:早期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断:胁痛(瘀血内阻,气机不畅)。主要方药:鳖甲丸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炙甲片、鳖甲、莪术、延胡、桂枝、桃仁、当归、川芎、黄芩、玉金、茵陈、枳壳、白术、丹皮等。

对于有癌症高危家族史的患者及有严重“恐癌症”的患者,在辨证施治及加预防性治癌药同时,及时解除患者的“心结”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10余年来,患者每年服中药7~8个月,6个月复查相关理化项目,先后加服过相关抗癌中药有苦参、七叶一枝花、蛇舌草、半支莲、半边莲、蜈蚣等。2006年4月复查肝功能正常,AFP正常,肝硬化指标正常,HBV-M(小三阳),B超示肝内光点增多增粗,余无异常,患者“心结”已除,现已在某单位承担重要领导岗位。

11 小结

吴仪副总理在2005年11月19日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庆祝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发展中医药事业,努力加强中医学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疾病防治方面的独特功用,造福于中国和世界人民。本文仅从中医中药预防性治疗可疑癌症的角度提出粗浅意见,以供肿瘤防治工作者参考。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对中风康复的治疗

中医中药对中风康复的治疗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它发病急,轻则言语不利,口眼歪斜,重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甚至死亡。危险性大,而且发病率近年来持续增高,已经成为中老年人谈之色变的重病之一。中风一旦发病应及时送大医院抢救治疗,这样可以给患者相对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西医治疗该病已逐渐成熟,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中风病患者的急性期治疗才是其漫长治疗过程中的开始,它的康复治疗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在中风的康复治疗过程中,中医中药发挥了其独特而的治疗效果。近20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年来,作为一名在基层中医科工作的中医师,在中风康复治疗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治愈了一大批患者,疗效较好。今天就在该病的治疗中,经常碰到的几个共同问题与大家探讨。

中风(现代医学中的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经过急性期的治疗,当患者症状缓解后,一大批患者会出现一个问题:即大便秘结,3~5天不解,严重的甚至半个月不解。这看似一个小问题,不值的一提,但他的存在却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过程。其实,中医的治疗是讲究辨证论治的,虽然患者肢体偏瘫或言语不利,是当前的主要症状或主要痛苦,但在问诊中,如果发现患者大便秘结,3~5天不解,而且大便呈颗粒如羊矢,进一步望诊会发现患者有舌红少苔,或舌红苔厚腻、脉洪数等症状。就可以辨病为中风的大前提下,进一步辨证为腑实证。这种腑实症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中风发病后的1个月出现,腑实积滞的症状会进一步阻碍气血的运行,影响患者的康复。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很讲究这个腑实证的解决。如果这个实证不除,那么该患者的肢体偏瘫、言语不利的症状就很难恢复,所以在临床治疗中风的过程中,方中往往加入:火麻仁、枳壳、山楂肉、青皮、陈皮等润肠通腑,化实消滞的药物,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也说明了中医治病的灵活性。

中风患者的肢体浮肿、疼痛的症状。中风患者在康复治疗中,患侧偏瘫的患者之中有十之八九会发生浮肿和疼痛。而且大部分患者会有害怕的心理,不肯对患侧肢体运动和锻炼,结果更由于缺少运动,进一步引起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活,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使浮肿、疼痛症状加重,出现恶性循环。大部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都有一种依赖的情绪,按他们的想法,总希望医生给他们开止痛药,使患侧浮肿疼痛减轻后再进行康复运动,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这种偏瘫引起的浮肿和疼痛是不可能仅靠吃止痛药来缓解,比较好的方法是,此时要跟患者及时的沟通,讲清其中的道理,说明病情发生的机理,只有先做被动运动,使患者肢体得到活动,加强气血循环,只有使患肢气血运行通畅了,浮肿和疼痛才能逐渐减轻。其实,从中医角度分析,患肢出现的浮肿是有水液代谢异常,是有水的积聚的,仍是阶段性的实证。实证在治疗中当“以通为用”,所以每当此时中药的治疗,也讲究益气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适当配以当归、川芎、赤芍、酒白芍、活血通络,生黄芪、生米仁、补气消肿,广地龙、全蝎、通经活络,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当然用手法,通过按摩、推拿途径的也同样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而且也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之一。中药中医的治疗及手法的康复同样都是以中医辨证为基础的,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手段,但殊途同归,体现了中医治疗病的灵活性和辨证论治。在临床中,一直强调中风康复的被动运动和自我锻炼相结合,跟患者讲清其中的道理,使患者认识到自我康复运动的重要性。结果往往收到很好的疗效。

总之,中医对中风的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治疗中要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即在确定中风的大前提下要辨证治疗,抓住患者阶段性的主要症状,认真辨证论治,及时调整康复中出现新的情况,这样才能使中风患者更好的康复。同时也体现中医治疗该病的灵活性、科学性。

慢性胃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首先发生胃窦胃炎,然后逐渐向胃近端扩展为全胃炎[1]。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根据其主要症候当属祖国医学“胃痛”“嘈杂”“吐酸”等范畴。其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也包括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十二指肠液返流、胃黏膜损伤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医认为与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长期饮酒、生冷过度而损伤脾胃或情志因素反复刺激、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火耗气伤阴。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根据其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7种症型:

1 寒邪客胃型: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散寒止痛,方以良附丸加味,常用药物高良姜、香附、枳实、神曲、鸡内金等。

2 脾胃虚弱型:胃脘部胀满隐痛,得温则减,纳入无味,泛吐酸水,嗳气,喜温喜按,气短神疲,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稠,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胃,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合共芪建中汤加减。常用药物党参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黄芪、木香、砂仁、白术、半夏、陈皮等。

3 肝胃不和型:胃脘部胀满疼痛,食后尤甚,痛连两胁,痛无定处,嗳气频作,每遇情志不遂而加重,泛酸、嘈杂,口干,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治疗以疏肝和胃,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芍药、苏叶、枳壳、甘草等。

4 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部灼热疼痛,嗳气,口干、口苦,泛酸、嘈杂,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治宜疏肝清热,和胃止痛。方以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常用药物柴胡、黄芩、佛手、青皮、陈皮等。

5 肝胃湿热型:胃脘灼痛,口臭、口渴不多饮,口苦心烦、泛酸、嘈杂,大便稍溏,小便黄,舌质红,舌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宜疏肝和胃,清热化湿。主以甘露消毒丹、三仁汤、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药物藿香、砂仁、蒲公英、茵陈、木香、黄连等。

6 肝郁脾虚型:胃痛不甚,惟饮食稍一不慎胃痛加重,无嗳气,微作逆,口干不甚,大便稍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治宜疏肝健脾和胃,方用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当归、炙甘草、白术、扁豆等。

7 胃阴亏虚型:胃痛隐隐,口燥咽干,渴而少饮,大便干,舌质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柔肝,通络止痛。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百合、白芍、丹参、玉竹等。

根据胃镜描述可随症加减:胃镜见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可加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湿;若见散在点片状糜烂,黏膜易脆,可加乌贼骨、大贝母、白芨护膜生肌;若见膜变薄,色泽变淡,可透见血管纹,考虑萎缩性胃炎,可加舌蛇草、半枝莲、仙鹤草清热解毒;若见胃黏膜有新鲜或陈旧性出血斑点,可加白芨、茜草、仙鹤草以止血生肌;胃内有胆汁潴积及附着,可加黄连、竹茹、代赭石清泄胆火,降逆止呕,促进胆汁下行。

讨论:胃在中焦,主受纳、濡熟水谷,体阴而用阳,喜润而恶燥,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阳明燥土,得应则安”。对慢性久病胃病患者,胃阴亏虚是根本,使用甘凉滋润,滋养胃阴,使胃阴得养,虚热得清,胃之通降正常。胃喜温煦,体阳为濡熟之根本,十胃九寒,寒邪是脾胃病中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采用甘辛温补,建中通阳亦是慢性胃炎的一大治法。肝属木,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在五脏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与胆汁分泌有关,与脾相表里,在五行中肝属木脾(胃)属土,木克土,只有肝的疏泄调畅,才能保障脾胃受纳,腐熟和运化功能的正常。综上所述,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中医辩证治疗可保护和修复胃黏膜,使胃病逐渐趋于稳定,减少复发,增强胃抵御饮食不慎和寒冷等促发诱因的能力,彻底消除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中医中药在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整理我院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中医治疗资料,探讨中医中药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6月收治的7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各35例患者,中医组患者应用中医药物疗法进行治疗,而西医组则通过西药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产生情况。结果 中医组治疗有效率为94.28%,西医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5.71%,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中医治疗;西医治疗;疗效比较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因为患者患有其他类型的消化体统疾病而导致的[1]。其中主要包括胃溃疡、胃癌、胆道出血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在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时,轻时会出现便血、黑便等症状,严重者则会出现呕血症状,并容易导致患者死亡[2]。通过对本文所选7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6月收治的7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各35例患者。中医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8~79岁,平均年龄(62.23±8.78)岁。西医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68.62±5.79)岁。所有患者均在我院确诊为消化道出血,并在我院接受治疗,按照中医辩证分型,脾胃虚寒型患者16例,胃阴不足型患者24例,淤血阻胃虚寒型患者18例,肝郁化热型患者1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西医组患者通过西药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奥美拉唑的静点,静点的剂量为20mg/次,1次/d。

对中医组患者进行中药疗法治疗,主要将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分为4个类型,分别为脾胃虚寒型、肝气犯胃型、淤血阻胃虚寒型以及肝郁化热型。通过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方剂的主要成分分别为获菩18g、党参15g、生地炭12g、炒白术12g、三七10g、白岌炭10g、大黄炭8g、甘草6g。并根据患者的类型对患者加药,脾胃虚寒型患者加用麦冬12g,沙参10g,使患者能够健脾养血,而对肝郁化热型患者则加用牡丹皮10g、枝子10g以及青皮10g,使患者能够活血祛瘀;对肝气犯胃患者加用柴胡10g、郁金10g以及香附8g,使患者能够滋阴养血;而对肝胃郁热患者加用黄连8g、黄芩8g、丹皮6g,使患者能够降火止血。

1.3疗效判定 分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通过大便潜血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呈阴性;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且患者通过大便潜血检验结果呈阴性;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改善,且通过大便潜血检验显示依然呈阳性,或患者的症状有加重趋势。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中医组患者中,治疗显效患者为15例,治疗有效患者为18例,治疗无效患者为2例,中医组治疗有效率为94.28%,西医组患者中,治疗显效患者为12例,治疗有效患者为18例,治疗无效患者为5例,西医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5.71%,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中医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药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西医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5例,分别为呕吐2例,头晕1例,药疹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8%。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便血、黑便甚至是呕血症状[3]。患者的出血部位,主要是患者的上消化道以及胆道等,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的同时,往往还会患有胃溃疡、胃癌或是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中医认为,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时,治疗的主要以止血为主,并将瘀血消散,做到活血去疲,促进新鲜血液的生成,以便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本文所选获菩、党参、生地炭、炒白术、三七、白岌炭、大黄炭、甘草等,并根据患者的症状酌情添加麦冬、沙参、牡丹皮、枝子以及青皮、柴胡、郁金、香附等药物。本文所选70例患者中,中医组患者中,治疗显效患者为15例,治疗有效患者为18例,中医组治疗有效率为94.28%,西医组患者中,治疗显效患者为12例,治疗有效患者为18例,西医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5.71%,中医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的高于西医组,可见中医方剂治疗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较西医组优良[4]。中医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西医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8%。而中医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的低于西医组,可见中医方剂治疗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更为安全。

综上所述,中医方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更佳,且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内消外敷疗法在急性阳证疮疡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目的 分析中药内消外敷方法对于急性阳证疮疡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该院在2011年8月―2014年2月期间治疗的70例急性阳证疮疡患者作为办研究的调查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用常规抗生素联合药物外敷疗法,观察组患者则选用中药内消外敷方法治疗,治疗两个疗程后,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时,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内消外敷;疮疡;急性阳证;治疗效果

近年来,疮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1]。西医学中,疮疡属于化脓性感染性疾病的范畴,主要由多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体表导致的,根据发病速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急性疮疡,另一类则是慢性疮疡。中医学中,疮疡指的是多种外科病证,分为疮疡与杂证两种。疮疡的发生与毒邪内侵,密不可分,邪气太热,灼伤血气,最终气血凝滞,引发一系列体表症状。其包括体表上的与皮肤病有关的相关内容,如肿疡、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等等,是中医外科中的常见疾病,具有发病迅速,部分病情较重等特点[2]。该病在面部可引起疔疮走黄,在手、足可引起伤筋损骨的严重后果。创伤出现感染以后,易形成疮疡。该研究为探讨中医学中的中药内消外敷方法对于急性阳证疮疡疾病的治疗效果,将该院2011年7月―2013年11月收治的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利用常规抗生素联合药物外敷治疗方法及中药内消外敷疗法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该院70例急性阳证疮疡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16例,年龄介于14~59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0.7±3.2)岁;实验组3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14例,年龄介于12~55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8.1±2.5)岁。

1.2 方法

以该院治疗的70例急性阳证疮疡患者作为办研究的调查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用常规抗生素联合药物外敷治疗方法:轻度疮疡患者口服头孢拉定,0.5 g/次,3次/d,持续10 d;中重度疮疡患者利用青霉素药物静脉注射治疗,持续10 d;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将芙蓉膏贴敷于患者的疮疡部位。观察组患者则选用中药内消外敷疗法:内服药物中包含银花、紫花地丁各15 g,早休、紫背天葵、赤芍、夏枯草各12 g,丹皮、川贝母、川芍、陈皮各10 g,蒲公英30 g,生甘草6 g等中药成分;病情严重患者依照病情情况添加元胡索、金铃子等中药成分;体温升高患者添加牛芬子、大青叶、黑山桅等成分;头面部疮疡患者的药物中应加入羌活、香白芷等成分;下肢疮疡患者的药物配方中应适量加入怀牛夕、独活等成分;所有内消药物配方经水煎制成,每天一剂,经两次服用;在内消治疗的基础上,将芙蓉膏贴敷于患者的疮疡部位。

1.3 疗效判定明显好转

明显好转:无疼痛且疮疡消失;好转:无疼痛或轻度疼痛,疮疡大部分消失;无好转:疼痛稍微缓解,疮疡未见消失。好转率=(明显好转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用常规抗生素联合药物外敷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则选用中药内消外敷疗法,经过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的效果

从上表结果中可以得出,观察组患者经中药内消外敷方法治疗一段时间后的病情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疮疡的病因分为外感病邪与内伤原因两大类。其中外感病邪分为外感六淫病邪、特殊之毒或是其它外来伤害等。内伤原因主要是本身问题,即情志不舒、无节制饮食、房室受损等。疮疡轻症有以下表现: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疮疡重症有以下表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咳嗽、痰中带血等症,更甚者失去生命,因此如何有效治疗此病受到了更多的关注[3-4]。

其中冰黄解毒膏治疗急性阳证疮疡是采用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简而言之,冰黄解毒膏治疗急性阳证疮L是“没有内消,只有外敷”的过程,而常规的抗生素联合药物外敷治疗疮疡疾病后,可暂时消除疮疡,当疮疡再一次出现时就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抗生素易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为逃避药物,在不断的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菌药不存在耐药现象。使用抗生素还容易损害人体器官。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如影响肝、肾脏功能、胃肠道反应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且容易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互相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且易繁殖,其细菌也可趁虚而入,诱发又一次感染。因此无法彻底清除病灶[5]。但中药的内消外敷疗法,可从患者体内的病因入手,利用中药成分彻底消除病灶。中药内消外敷疗法中,以消、托、补为内治法的总则,消法能使外疡内消,避免手术之苦,这是中医外科所独有的特长。(1)病情初期:脓肿尚未形成时,应该用消法,即消散的意思,诊断出的病因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辩证治疗,其治疗法则包括清热、解毒、调和营卫、行气、活血、解表、温通、通里、理湿等法则,其中最常用的是清热解毒;(2)病情中期:脓肿已经形成,但是还没有溃烂,或是已经溃烂但无法全部排出时,应该选择托法,即将毒邪托出的意思,分两类,为透托法和补托法;(3)病情后期:患者的正气较虚,抵抗能力较差,应选择补法。补充并增强患者的正气,加快疮面的愈合能力,通常采用以下法则,补益气血、滋阴补阳等;但是什么时候选择补法是不定的,应以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状况为根据,选择恰当的时候及用法,进行补给。外敷治疗中,应以疮疡初、中、后期不同症状为根据,辨证用药:(1)初期:应肿胀部位紧紧围箍起来,箍围消肿,阳证者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疗为主;阴证则以掺黑退消为主;半阴半阳证具有阴阳双重功效的,即冲和散、冲和膏;(2)中期:已经形成脓肿,应切开疮疡处,及时排脓。应根据疮疡情况选择切开时机,根据疮疡处的位置选择切口的位置与方向。如应及早切开的手部疗疮和附骨疽;如疮疡在手指部时,应从手指侧面切开,切口大小要适宜,保障脓液全部排净;(3)后期:清除脓液及腐肉,促进新肌肉的生成,加快创口愈合,采用八二丹、九一丹治疗阳证:采用七三丹、五五丹治疗阴证,到达提脓去腐的功效;如果窗口面积较小或是发生萎缩时,应采用白降丹、千金药线治疗;胬肉高突于疮口时,应用平胬丹;如想清除干净脓腐时,选用生肌散和八宝丹,可以配合其他辅助方法加快疮口的愈合,如垫棉法、扩创法[6-8]。研究者认为未来的中医内销外服的方法可以加以改进,由于中药煎药时间较长,而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煎药,需将中药制成中药饮片或冲剂,来减少大家的时间。

该研究结果得出,观察组35例中,明显好转患者有18例,好转患者有1例,无好转患者有1例,因此好转率为97.1%;而对照组中,明显好转患者有8例,好转患者有17例,无好转患者有10例,好转率为71.4%。由此得出,经中药内消外敷方法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抗生素联合药物外敷治疗方法。综上所述,中医中药内消外敷疗法对于急性阳证疮疡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内消治疗起到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外敷治疗起到了消肿止痛的作用,因此二者联合有效的改善了急性阳证疮疡患者的病情,提高了此类疾病的治疗效果。

中医中药论文:鼻内窥镜下微波结合中医中药治疗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的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微波结合中医中药治疗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的疗效。方法 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患者6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采取鼻内窥镜下微波结合中医中药治疗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的治疗, 对照组给予鼻内窥镜直视下膨胀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结合静脉输液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30例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患者中治愈19例, 有效8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愈11例, 有效12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76.7%。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内窥镜下微波;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中药治疗

在医学上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难题。随着鼻内镜技术在医学上的使用, 鼻内窥镜可定位患者的出血位置, 在直视下进行微波止血操作, 结合中医中药治疗可明显降低鼻出血的反复发作, 缩短治愈疗程, 大大提高治疗率。本文通过采用, 鼻内窥镜下微波结合中医中药治疗鼻腔前端出血, 治疗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省泌阳县中医院2012年5月~ 2014年5月治疗的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患者6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0例,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45~70岁, 平均年龄(55±12.1)岁。对照组患者30例,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40~68岁, 平均年龄(54±11.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取鼻内窥镜下微波结合中医中药治疗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1]。观察组中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患者采取半卧位, 清除鼻腔内血块, 对患者鼻腔黏膜采用1%的卡因付肾素棉片实施表面麻醉, 反复3次, 在鼻内窥镜的直视下找准出血点, 检查的步骤一定要严格按照程序来进行[2]。然后就进行微波治疗, 如止血彻底就不用再行鼻腔填塞, 若仍有渗血可结合小块膨胀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少量实施压迫填塞止血。术后给予中医中药治疗。大多数鼻出血患者从中医角度讲为肺胃郁热所致, 故给予清解肺胃、凉血止血方药桑白皮饮加减:桑白皮12 g, 麦冬12 g, 白茅根15 g, 赤芍12 g, 丹皮12 g, 地骨皮12 g, 黄芩15 g, 木通10 g, 甘草6 g;若口渴欲饮或多食易饥, 加天花粉10 g, 玉竹10 g, 可养胃生津;若大便秘结加大黄9 g, 可泻火通便。

对照组给予鼻内窥镜直视下小块膨胀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压迫并结合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中患者也采取半卧位后方式, 对患者鼻腔黏膜表面也需要进行麻醉, 借助鼻内窥镜的直视功能按顺序对患者进行鼻腔检查, 找准出血点后, 用小块膨胀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出血部位。术后给予静脉滴注治疗。

1. 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鼻腔前端不见出血, 黏膜表面完整。有效:鼻腔前端出血的频率与出血量显著减少;无效:治疗之后, 患者症状均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30例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患者中治愈19例, 有效8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愈11例, 有效12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76.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常高血压、恶性肿瘤、凝血障碍等疾病都有可能引发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使用常规填塞压迫止血的方式难以根治鼻腔前端出血。特别是血压指数出现异常波动时, 人体特别容易出现鼻腔前端出血的症状。在对这种疾病实施治疗时, 必须迅速而精准地对出血点进行定位并及时采取疗效明确的止血方法。

鼻内窥镜可定位出血点, 能够在直视下观察鼻腔出血的情况, 发现隐匿性出血及其他鼻腔病变。对于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患者, 填塞压迫止血方法给患者带来相当大的痛苦[3], 鼻内窥镜下微波结合中医中药治疗鼻腔前端出血一次性治愈率较高, 治疗效果更佳。鼻内窥镜可定位出血点, 能够较快的制定止血方法, 同时能够在直视下观察鼻腔出血的情况, 发现隐匿性出血。在本次研究中, 采用鼻内窥镜下微波结合中医中药对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进行治疗的观察组中治愈19例, 有效8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愈11例, 有效12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76.7%。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鼻内窥镜下微波结合中医中药治疗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具有止血迅速、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治疗安全等优点, 因此应于基层医院的耳鼻喉科室中大力推广这种治疗方案。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临床疗效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该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进行研究,并将这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其中,对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中药辫证论治治疗,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西医对症治疗。观察并记录这两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最终的总有效率。结果 在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中医中药;辨证论治;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疗效

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临床大多会感觉到持续性的头痛、头部闷痛等,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1]。从该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进行研究,分析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进行研究,这40例患者全部接受了脑血流图检查,并经该院脑内科确诊患有脑血管痉挛性头痛。诊断时均排除由于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高血压病所引起的头痛,颈头部CT扫描排除器质性病变。将这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的20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分布13~67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3个月;观察组的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分布15~68岁,病程最长17年,最短2个月。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中药辫证论治治疗。内伤头痛:①脑脉瘀阻型:化瘀通络、活血行气。用药:生地和山楂各15 g,桃仁和天麻各12 g,红花8 g,当归尾和赤芍、川芎、香附各10 g,丹参和葛根各20 g,甘草5 g,蜈蚣2条。②阴虚阳亢型:养阴活血、平肝熄风。用药:天麻15 g,石决明15 g,勾藤和桑寄生各10 g,牛膝和杜仲各15 g,生地和何首乌、枸杞子、旱莲草各10 g。③寒凝气滞型:行气活血、温阳散寒。用药:当归和赤芍、附片,以及白芷和香附、桂枝各10 g、麻黄8 g、甘草5 g、枳实12 g、丹参15 g、北辛3 g、葛根20 g。④气虚血瘀型:用补中益气、活血化瘀,自拟益气化瘀汤加味。用药:熟地和白芍各20 g,黄芪和党参各15 g,当归20 g,川芎20 g,生地15 g,甘草10 g,何首乌15 g,黄精和酸枣仁各10 g。外感头痛: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基本方:川芎、荆芥、防风、细辛、白芷、芜活、薄荷、甘草各10 g。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10 g,辛夷花10 g;颈项痛明显者加葛根20 g;身痛明显者加独活10 g;咳嗽者加杏仁、桔梗各10 g;咽痛者加射干10 g。

1.2.2 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采用西医对症治疗。给予所有患者每晚1次口服盐酸氟桂利嗪10 mg,3次/d口服尼莫地平片20 mg, 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症治疗联合使用芬必得来改善患者的头痛症状。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以及最终的总有效率。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的头痛症状、体征消失,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半年内未出现复发情况;有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消失了一半以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但停止用药后仍出现头痛;无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消失在一半以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没有出现显著的改善[2]。

在的统计中,将治愈和有效均计入总有效率中。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在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差异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比较

该研究中观察组20例,治愈12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6例,有效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脑血管痉挛和脑血流量减少,以及微小血栓形成等原因会引发头痛。如果人体的血管舒缩功能发生了紊乱、血管失去原有的弹性,便会引发血管痉挛,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而疼痛[3]。而中医理论认为,头痛即为“头风”,血管性头痛大多是风邪入侵引起脑络失和经气逆乱,所以导致气血凝滞,阻遏了络道而导致头痛是出现。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大多病程较长,含有一部分患者标新出较为复杂多变的临床症状,所以,中医提倡在辨证中抓住主证头痛,并深入分析病因,采取辨证论治的方式进行治疗[4]。该研究中,对观察组的50例患者即采用中医中药辫证论治进行治疗,立足调节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并做到标本兼治,辩证用药,药方中含有的多种中药成分可以积极的发挥作用,有效的增加了患者脑部的血流量,有效解决或者缓解头痛症状。例如,桑寄生补肝肾;当归和川芎、白芍等具有养血调血的效果;而黄芪和何首乌、党参则可以气血双补;酸枣仁可以发挥出养心安神以助补血的功效;川芎茶调散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该研究的结果还显示,在经过治疗之后,与对照组相比,采用中医中药辫证论治治疗的观察组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采用西医疗法的对照组。即说明,采用中医中药辩证论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疗效显著。所以,在临床治疗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时候,医生可以积极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治疗方式,辨别寒热虚实,开具针对性的药方[5-6]。

综上,采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能取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