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医类论文

摘要:中医药继续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院校教育是基础,继续教育是关键。中医药继续教育在形式与手段上也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而进入到现代远程教育时代,并将成为不断加强中医药行业队伍建设、提高行业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医类论文

中医类论文:抗衰老中医研究论文

【摘要】祖国医学在养生、抗衰老和老年病的防治上,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其理论乃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本文主要以中医理论为依据,总结出抗衰老的有效方法和治疗措施,就中医抗衰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做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抗衰老;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衰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演变的过程,是时间变化长期积累的结果,每一个人的衰老快慢也不一样,老化的快慢与个人养生密切相关。中医对养生、延缓衰老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先秦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提到养生,并倡导“导行、吐纳”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药物中,就有120种是抗衰老的药物。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强调抗衰老应以补法、食疗为主。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收藏了延年益寿药物253种,延年益寿方89首,其中有些方剂至今仍被用作老年保健品。古人为现代抗衰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前,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深入研究抗衰老复方药物,必将有利于我国“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实现。

1病因病机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衰老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1肾肾为先天之本,肾所藏之精气肾气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素问·上古天真论》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固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医学正传》中指出“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指出肾中精气盛衰与否,与人体的衰老密切相关。

1.2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人体活动中起着升降枢纽的作用,肾中的先天精气依赖于脾胃化生的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谓脾胃是化生元气的本源,脾胃损伤必然导致元气不足,产生各种病变,提出“诸病从脾胃而生”,脾虚则“气促憔悴”、“血气虚弱”等观点,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衰老发生的主要原因。脾胃功能强盛则身体健康而长寿,脾胃虚衰则百病丛生而早衰[1]。

1.3血瘀《素问》谓:“使道闭塞不通……以此养生则殃。”“使道”即血脉,明确指出血脉不通有碍养生长寿。瘀血产生后,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气化功能受损;同时代谢产物不能排泄,堆积体内,毒害机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速衰老[2]。

1.4痰阻痰浊是水液代谢异常所生的病理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肾、脾、肺日渐衰弱,导致津液聚而形成痰浊。痰浊是诱发老年病的重要因素,与瘀血共为导致衰老的主要“实邪”。

2衰老的表现

3治疗方法

3.1内治

3.1.1补益肝肾补肝肾是根本,肾乃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精衰少则易于衰老,故抗衰老以补肾为主。不少延年益寿的成方,是由补肾药物组成的,补肾的中药大多能益精养肝,肝肾得养,则须发转黑,耳目聪明,筋骨坚强。现代医学表明补肾中药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神经内分泌,增加性激素水平,延缓和抑制大脑组织衰老等。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常用药物有淫羊藿、仙茅、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鹿茸等。

3.1.2健脾胃健脾胃是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老年人的脾胃消化能力比较差,不论药补,还是食补,都要靠脾胃消化吸收。健脾法延缓衰老不仅能改善疲劳、腹胀、便溏等脾虚症状,而且还能改善老年人物质代谢低下及其他衰老症状。常用方剂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荣丸、归脾丸等,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等。

3.1.3疏肝理气疏肝理气抗衰法是针对老年肝郁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随着老年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患的日益增多,临床上从疏肝着手,调畅气机、调畅情志、调和气血的治疗十分广泛,并与其他治疗方法并用。常用方剂有逍遥散、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枳壳、砂仁、陈皮、厚朴等。

3.1.4活血化瘀血瘀是加速衰老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出现的老年斑、皮肤粗糙、肢体疼痛,即是血瘀的表现。现代医学表明老年人具有黏、浓、凝、聚的病理生理特点,是形成血瘀的基础,提示血瘀是参与衰老的重要因素。用药多辅以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之法。常用代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山楂、川芎、赤芍、水蛭等。

3.1.5降浊化痰痰浊不仅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由于痰浊无处不到,致病广泛,与许多老年病(如中风、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在抗衰老时,在注意培补五脏阴血津液的同时,降浊化痰。常用方剂有二陈汤、温胆汤、涤痰汤等,常用药物有厚朴、枳实、半夏、陈皮、胆星、竹茹、海藻等。

3.2外治

3.2.1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就是用手在人体皮肤、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种手法,达到保健、美容、治病的目的。其推拿按摩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加强脏腑功能。具体方法有头面按摩、全身按摩、穴位按摩等多种形式。

3.2.2针灸针灸抗衰老的机制,主要有调整内分泌功能,调节免疫功能,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清除自由基,补充微量元素,调整脂质代谢,改善血液流变性,调控衰老基因,促进物质代谢及强壮作用[3]。针刺主要穴位:神阙、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血海、命门、肾俞、足三里等。灸法以灸足三里为主。足三里是防病保健、强身壮体的要穴。唐代孙思邈是一位用灸法防治疾病的大家,他以足三里为主穴,对健康人“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来防止感染“瘴疠温疟毒气”。宋代张季明在《医说》中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其意是说,要想安康无恙,就必须经常灸足三里。《针灸真髓》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日本的《灸法医学研究》书中记载了日本一个三代长寿的满平家族,人平均寿命为一百七八十岁,其长寿的秘诀在于艾灸足三里[4]。

3.2.3气功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5]。

中医类论文:慢性前列腺炎中医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慢性前列腺炎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而且常会引起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症状。笔者认为心气不足、心神受扰是慢性前列腺炎的重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是关系到其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键,并从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上加以阐述,为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中医;治疗方法;调心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疾病中的常见多发病和疑难病。其特点是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患者自觉症状重,症状复杂多样,包括尿路刺激症状群,盆腔肌肉的疼痛症候群,性功能及生育功能减退症候群等,严重影响着男性的身心健康。

慢性前列腺炎属祖国医学的“精浊”范畴。中医治疗前列腺有其自身的优势,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辨证施治能显著改善症状,提高前列腺液的卵磷脂小体含量,降低白细胞数目直至痊愈,并能减少复发。一般认为在慢性前列腺炎阶段外邪不盛,但湿热秽浊之邪未尽,同时伴随着肾肝不足与功能失调。

笔者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慢性前列腺炎特别是长时间迁延不愈的顽固性患者往往出现情绪、精神状态甚至是性格的改变,也是一般所谓的神经衰弱症状群:包括情感障碍、性格改变,社会心理和性心理异常,精神抑郁,失眠多梦,焦虑,头昏,健忘,耳鸣,乏力身困或惊恐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其病程长短与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成正比,严重影响着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这些症状出现的原因现代医学尚未有深入的研究,可能是慢性炎症的毒素所产生的慢性毒性反应。但从祖国医学来说,这些症状应该是心神受扰的表现,单从肝肾功能失调来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应该从心着眼,在治疗过程中时时不忘调心。笔者以此为指导治疗前列腺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理论基础

1.1心为君官统全身从生理上来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为十二官之主,总领五脏六腑,使各脏腑的气血运行及功能正常并协调各脏腑间的互相作用以保障机体各功能的正常进行维持身体的健康。正如《灵枢》所说:“五藏六腑,心为之主”;而《素问》则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另外,心藏脉,脉舍神。神为五志之首,七情活动的主宰。

1.2外感内伤易扰心从病理上来说,《灵枢》曰:“是故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不止”。慢性前列腺炎易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类症状,这些症状常被看作是肝失疏泄或肝肾不足的表现,治以滋养肝肾或疏理肝气,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却不够满意。其实,这种症状是因为邪气入侵,日久不愈,肝脾肾功能失调致心气不足,统帅失司及疾病日久,情志不和,心神受扰所致。

1.3心神不安病难宁《素问》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心气不足、神不安守则进一步导致各脏腑功能失调,外邪不去而使疾病缠绵难愈;而症状不愈或加重又进一步扰乱心神,形成恶性循环。在慢性前列腺炎中或表现为局部症状的扩大化,患者常会感觉到全身不适,或表现为虽然病情得到控制,而症状久不好转甚至加重,或表现为悲观压抑、多疑、对症状过分关注等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甚至是精神崩溃。

2临床应用

调心,归纳起来说就是要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以养心、安心与敛心。

2.1养心慢性前列腺炎病程长,缠绵难愈,日久则耗气伤阴,致心气心阳不足,心阴心血亏虚。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或心悸而烦、惊惕不安、头昏、少寐多梦等。治疗可根据阴阳气血偏虚的情况采用温阳益气、滋阴养血治疗。可在原方基础上加用桂枝汤、四物汤、养心汤或天王补心丹化裁。

2.2安心心神安则五脏平。安心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心虚神不安者,养心即为安心;其次,痰瘀火内扰于心,则清火、豁痰、活血即为安心;再者是安神定志以安心,虚者可用柏子仁、酸枣仁、茯神、远志等,实者可选用龙齿、磁石、琥珀、生龙骨、生牡蛎等重镇安神。

2.3敛心《素问》云:“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属火,性易散而不易收。在慢性前列腺炎中,少阳三焦受邪日久,经气不利,致胆腑及心神受扰,而出现心气不收、心神浮越。而五脏宜藏不宜泄,心气不敛又可进一步加重心气心阴的亏耗。所以,敛心是心得所养和心神得安的基础。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五味子、白芍、酸枣仁、煅龙牡等。

综上可见,心气不足,心神受扰是慢性前列腺炎的重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是关系到其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键。在中医治疗上须在辨证的基础上时时不忘调心治疗。

中医类论文:中医治失眠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失眠已经成为一个影响人类发展的社会问题,在我们身边很多人,被失眠扰乱了正常生活,很多家庭成员也受到干扰,不少人甚至被失眠夺去了生命。笔者根据近几年治疗此类病例,在此对失眠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做一些探讨,意在抛砖引玉,求得同道的帮助。

1病因病机

失眠亦称不寐,《灵枢·大惑论》称为目不暝,并详细地论述了其病机:“卫气不得于入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内经》亦有“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邪气入侵脏腑迫使卫气行于阳分,不得行于阴分,则阳盛于外阴虚于内而不得眠。《灵枢·营卫生会篇》专门论述了老年人“不夜暝”的病因病机,“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昼不精,夜不寐”。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大病后不得眠侯》说:“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营卫不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指出脏腑机能失调和营卫不和是不寐的主要病机。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曰:“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说明肝经血虚,魂不守舍,影响心神不安而不寐。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说:“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尺之也。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证”。

综观古今医家对不寐的病机认识,不外乎脏腑、阴阳、气血失衡,营卫失和的原因却多种多样,大的方面分外感与内伤,致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而成本病。由外感病引起者,主要见于各种热病过程;由内伤引起者,则多由于情志不舒、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痰热内扰、胃气不和所引起。因外感所致的不寐,实证较多;因内伤所致的不寐,以虚证为主。

笔者从所治病例发现,当今失眠患者增多,除上述诸多因素外,还因为人们心理压力过重,情绪波动较大引起心血耗伤,心失所养,脑失所养,心神无所归依(阳气不得潜藏),而导致失眠,其次是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不规律嗜食肥甘厚味致使“胃不和则夜不安”;要风度不要温度,通宵达旦不寐,阳气耗损太重,不能潜藏蓄积,阳气不能推动血液运行温煦全身,使心脑失其所养而失眠。

2中医药治疗

古人对不寐的各种原因,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如《灵枢·邪客篇》有:“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1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虚烦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一》记载了丹砂、琥珀等重镇安神药,并在半夏秫米汤的基础上拟用温胆汤等治疗大病后虚烦不眠。明·张介宾提出“饮浓茶则不寐”。明·李中梓则更详细地说,不寐之故,大曰有五:一曰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曰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曰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曰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

古今医者对不寐的治疗千变万化,但笔者认为其治疗原则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关键在于安神镇静,安神镇静是治疗不寐的基本原则。安神又分重镇安神与养心安神,重镇安神常用朱砂安神丸、磁朱丹,养心安神常用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等,在使用重镇安神的同时要勿忘健脾。二是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如补益心脾的归脾汤、滋阴降火的黄连阿胶汤,交通心肾的交泰丸,疏肝养血的酸枣仁汤加柴胡,益气镇惊的安神定志丸,化痰清热的清火涤痰汤,和胃化滞的保和丸等。三是要注意情绪调节,缓解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四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顺四时而调起居。

3特殊病案举例

例1,女,50岁,2003年10月中旬就诊于我处,患者系脑瘤术后,一个月不得眠,神情痛苦,焦躁,自汗淋漓,自述每晚用舒乐安定4片无效,求治过中医亦无效,好几次有过轻生念头。余诊其脉,弦疾而涩,观其舌,质黯淡苔黄而腻。四诊合参为痰热互结,脑失所养。自拟胆星10g,地龙30g,石菖蒲15g,远志15g,土茯苓100g,山楂50g,鸡血藤100g,木通6g,2剂而诸症全除。

例2,男,59岁,2002年夏求诊于我处,自述反复6年睡眠不好,靠服安定可缓解,加重1个月,整夜不眠,神情恍惚,不能工作,服安定无效。细审患者,舌脉无异,唯左尺微弱,系开车久坐耗气伤阳,遂拟五味子15g,枸杞子20g,菟丝子15g,桑寄生30g,杜仲30g,续断30g,肉苁蓉10g,当归20g,鸡血藤100g,西洋参5g,酸枣仁15g,合欢皮20g,6剂后,睡眠基本正常,十余剂后,已能正常开车行驶。

例3,女,37岁,2005年10月就诊于我处,自述2个月前反复失眠,服中成药安神胶囊和西药舒乐安定可缓解;一周前加重,服上药无效。观察患者,面色黧黑,双眼四周尤甚,神情焦虑,絮絮叨叨;双脉轻取弦急,重按无力,拟天王补心丹加减无效,加服汇仁肾宝及五子衍宗丸效显,配服温阳补肝肾的中药10剂,现已痊愈。

中医类论文:胆囊炎中医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中医的角度,阐述了胆囊炎的诸多致病因素,并围绕“肝胆气滞、脾失健运、湿热蕴结、不通则痛,”的病理演变,从郁、热、结、瘀的病机转化,拟定出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通腑泄热、行气止痛”为其治疗大法,对胆囊炎的中医药治疗,每获满意疗效。

【关键词】胆囊炎中医药疗法诊治心得

胆囊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一切综合致病因素的影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为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三十余年来,潜心研究胆囊炎的中医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根据临床治疗经验,从内科角度予以阐述如下。

1临床表现

患者常有右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恶心、厌油腻食物或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病人则感右肩胛下、右胁或右腰部等处隐痛;右上腹近心窝处有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部分病人在初次发作时未予根治而演变成的慢性胆囊炎,在反复发作的胆囊炎病人中,约有70%的伴有胆囊结石形成,临床所见部分病人,以胃病治疗多年无效就是这个原因。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常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痛,阵发性加剧,向右肩放射,伴恶心、呕吐,重者还会出现恶寒、发热、黄疸等。

2病因病机

胆囊炎临床可以痛、吐、热、黄四症概括之,其病因则以气、血、虫、石、寒、热、湿、食、情志、气候失常、饮食不节等诸多因素,引起肝胆气滞、湿热蕴结所致“不通则痛”。病理演变过程是以胆的功能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致郁证;郁久不通,胃肠气机逆乱,遂成结证;郁久化热,热裹其湿之湿热证;热毒炽盛所致之气滞血瘀证,以上“郁、结、热、瘀”四证互为转换,胶滞难解,气血逆乱,热毒内陷,或变生厥证。

3剧痛预兆及其转机

本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腹痛加剧,除了由于胆囊较大限度收缩外,还有胆总管平滑肌的剧烈收缩运动,它是机体潜在抗病能力被调动起来的排石反应;有时在大的结石排出之前,往往会出现休克前期的征象,当然应该警惕,如果腹痛持续不减,压痛明显,高烧不退,要注意病情是否恶化。

4胆囊炎用药治疗原则

疏肝利胆,清热利湿,通腑泄热,行气止痛为本病总的治疗大法,其保持大便通畅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4.1疏肝利胆法本病的病因若是因肝郁气滞者,则气滞是本,结石是标,治当疏肝理气的柴胡疏肝散为主,通腑泄热为辅,除总攻排石加大黄、芒硝之外,平时不得用此荡涤之品,以免影响肝胆的疏泄。理气开郁药,能降低胆总管括约肌的紧张度,减少胃酸分泌和游离酸钙,使胰腺分泌减少,解除胰管梗阻,减少压力,增加胆汁的分泌;加金钱草、茵陈、青皮、大黄组成的利胆方剂,口服后有明显的松弛奥狄氏括约肌和降低胆压的作用。

4.2清热利湿法肝郁易化热、脾虚则生湿、若复加外感湿热之邪、内外相引、湿热结合、互助互长。选药:方以藿朴夏苓汤为基本方加茵陈、金钱草、玉米须、郁金;湿重者重用白蔻仁、苡仁米;本类药物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消散。

4.3通里攻下法胆系疾病多伴有便秘,而便秘又可导致和助长热结、气滞、湿阻。所以,通里攻下法最为常用,而最为有效的是大黄,常用方剂为大承气汤、大柴胡汤,以方剂的功效来看,它们能清泄阳明、和解少阳、通腑祛秽,使少阳胆经之热毒,从阳明荡涤干净;清热与攻下法合用,具有协同作用,能经、腑兼顾,热、结同治,在提高远期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单用清法或单用下法。只用清法,虽能解肝胆之无形热邪,控制感染,但六腑之有形实邪未去,大便秘结未除,则无形之热必然复生;若只用下法,虽能荡涤实邪,有利于排除肠道梗阻,但清热、控制感染之力仍嫌不足。

4.4清热解毒法胆为少阳,少阳为热,药物多用寒凉,所以清热解毒法是常用大法,以五味消毒饮为基本方,药用大黄、黄芩、金钱草、金银花、连翘、龙胆草、黄柏、紫花地丁、板蓝根、虎杖等,这类药物的广谱抗菌或抑菌作用,有解除内毒素,调理肠胃之功能。

4.5通阳化湿法素体阳气不足,或病程太长者,亦有寒化的可能,方用茵陈四逆汤、柴胡桂枝汤等方剂,可使胆司相火、宣通三焦、强壮元阳、消除阴翳、舒展肝木,只要辨证,施药得当,可获满意效果。

4.6活血化瘀法根据胆囊炎病机的互为转化,若湿热壅盛日久,化火成毒,便燔腾营血,可致胆道瘀阻,故在疏肝利胆,通腑泄热的基础上,加用行血化瘀药,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药如丹参、姜黄、郁金、虎杖、灵仙、桃仁、鸡血藤等,活血化瘀药有改善肠道血管微循环,使胆汁流量增加,修复因炎症损伤的血管上皮细胞。5转归及预防

急性胆囊炎病程短,多持续数小时至数日,大约有70%~90%的患者,急性症状可以控制,预后良好,若调治不当,该病容易复发,而演变成慢性胆囊炎病,本病经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后,应当经B超、胆囊造影等检查,证实炎症消失后方可停药。

对老年病人等特殊群体,胆道感染症状及体征不典型,伴随症多,如不及时就诊,容易演变或产生休克症状,为医者不可忽视。一般来说,老年人患急性胆道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此外,老年人多有肝阴不足,在运用本法则时,常佐以养阴药物。

在预防方面:应保持乐观的情绪、适寒温、调饮食、勿过劳。常用茵陈、金钱草、半枝连、郁金等味煎汤代茶饮,可预防和阻止胆囊炎病之复发。

中医类论文:男性不育症中医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男性不育症

男性不育症是中医男科的常见病症之一,有资料表明不育夫妇占已婚育龄夫妇的10%~15%,其中由男方原因引起不育者约占40%。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对男性不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在治疗上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或补虚或泻实,运用不同的治疗法则,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1辨证分型论治

迄今为止,研究者对不育症辨证论治的认识不尽相同,尚未建立起统一的不育症基本证型和治疗法则。赵丽华等[1]分6型治疗男性不育症56例,肾气虚弱型治以益肾养精;湿热下注型治以清热利湿、解毒养精;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解郁、益气养精;痰湿阻滞型治以健脾化湿、行气涤痰;精道闭阻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精。结果:痊愈34例,临床治愈1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82.1%,总有效率为96.4%。夏春风等[2]分7型治疗男性不育症68例。肾阳虚型治以补肾壮阳、益精生髓,方选景岳赞育丹加减;肾阴虚型治以滋阴补肾、生髓潜阳,方选五子衍宗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气血两虚型治以大补气血、育阴壮阳,方选十全大补汤加减;肝郁气滞型治以疏肝理气解郁,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痰湿内蕴型治以燥湿化痰,方选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祛瘀通络,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湿热下注型治以清热解毒除湿,方选萆薢分清饮合四妙散加减。结果:治愈18例,显效31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6.77%。周长金[3]治疗精液异常120例,肾阳不足,肾气衰少(58例)治以益肾温阳法,用金匮肾气丸加仙茅、淫羊藿、巴戟天、鹿角胶、海狗肾等共奏温肾填精之功。寒滞血瘀,肾精不通(32例)用血府逐瘀汤加鹿角片、女贞子、覆盆子、枣皮等品治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兼以补肾填精。湿热下注,精液难化(精液不液化)(30例)治则清热利湿,药用萆薢分清饮加蒲公英、败酱草、生地、丹参、白花舌蛇草、枣皮、苦参、土茯苓、川楝子、荔枝核等,清热解毒,利湿别浊,使之精液液化。治疗结果:临床治愈74例(61.7%),显效19例(15.8%),有效17例(14.2%),无效10例(8.3%),总有效率91.7%。谭青蓝[4]分3型治疗精液不液化症42例,阴虚火旺型治以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2g,黄柏、生地黄、熟地黄、天冬、石斛、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各15g,山楂30g,麦芽30g,五味子10g);湿热下注型治以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龙胆草10g,黄柏l5g,黄芩12g,泽泻15g,萆薢20g,车前子20g,薏苡仁30g,栀子15g,牡丹皮12g,土茯苓30g,虎杖15g,山楂30g,麦芽30g);瘀痰阻滞型治以化痰祛瘀,用导痰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减(胆南星10g,半夏10g,丹参20g,赤芍15g,小茴香3g,牛膝15g,蒲黄10g,当归10g,路路通20g,川芎6g,五灵脂10g,山楂30g,麦芽30g);对照组36例用α-糜蛋白配合口服维生素E、复方新诺明及葡萄糖酸锌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4.8%,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治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61.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基本方为主随症加减治疗

目前对不育症的治疗,多数医学同行采用在基本方基础上随症加减治疗。刘长振[5]自拟生精活力汤(组成:黄芪25g,党参、苡仁、黄精、菟丝子、枸杞各15g,茯苓、怀牛膝、怀山药各12g,沙苑子、熟地、淫羊藿、紫河车、何首乌、车前子各10g。),湿热甚者去熟地、何首乌,加苍术、川朴各10g;血瘀甚者加丹参、益母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2次,首煎与次煎各200ml,混合后分2次温服治疗少精弱精性不育,结果120例患者经治疗3个月后,治愈38例,显效35例,有效3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7.6%。赵创等[6]用加味地黄汤治疗男性少精、弱精子不育症200例,(基础方:熟地15g,山萸肉12g,山药15g,丹皮12g,茯苓15g,泽泻15g,仙灵脾15g,大芸12g,女贞子12g,沙苑子12g,首乌12g,黄芪15g,当归15g,川芎15g,地龙12g,鹿角胶10g)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每次150ml,30天为1个疗程。根据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可随症加减:偏肾阳虚者加制附片、肉桂;偏阴虚者加麦冬、知母;湿热明显者的加黄柏、龙胆草;瘀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湿盛者加苍术、砂仁。结果:治愈84例,有效98例,无效18例。欧阳洪根等[7]采用自拟生精方治疗少精子症50例,随症加减。结果:精液恢复正常40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92.0%。韩兰英等[8]用自拟生精汤为基本方治疗精液异常不育症87例,随症加减。结果:治愈12例,显效48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8%。王祖龙等[9]用育嗣汤(组成:黄芪30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熟地黄20g,菟丝子30g,枸杞子20g,覆盆子15g,五味子10g,车前子10g,仙茅10g,仙灵脾10g,川断15g,香附15g,砂仁10g,川牛膝15g)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ml,分2次温服。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少精弱精症300例。结果:少精症30例,痊愈9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治愈率30%,有效率90%;弱精症90例,痊愈6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治愈率75.6%,有效率95.56%;少精弱精症180例,痊愈117例,有效46例,无效17例,治愈率65%,有效率90.56%。何益新[10]用活精种子汤(黄芪30g,山茱萸12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肉苁蓉12g,桑葚子30g,仙茅15g,淫羊藿30g,水蛭5g,鹿角胶15g,甘草10g)为基本方治疗精子活力低下不育症168例,阴虚火旺者去鹿角胶、仙茅、淫羊藿,加知母10g,黄柏15g,龟版胶15g,旱莲草30g,女贞子30g;有湿热者去鹿角胶、淫羊藿、仙茅,加土茯苓30g,败酱草30g;精索静脉曲张者,加紫丹参30g,赤芍12g,参三七10g。经过1~3个疗程的治疗,怀孕61例,治愈82例,有效1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3.4%。邹强等[11]用虎杖丹参饮(虎杖、蒲公英、紫草、黄芪、丹参、赤芍、当归、何首乌、女贞子、生地黄、淫羊藿各15g,红花10g)治疗男性抗精子抗体阳性不育症50例,湿热偏重者加败酱草20g,黄柏9g,肾虚偏重者加巴戟天l5g;对照组采用泼尼松治疗35例。结果治疗组有4l例转阴,转阴率为82.0%;对照组有19例转阴,转阴率为54.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陈其华[12]将72例免疫性不育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运用自拟益气除湿汤(黄芪30g,人参10g,肉苁蓉10g,黄柏10g,龙胆草5g,车前子10g,山药15g,生地黄10g,甘草5g,并随症加减),同时给予口服泼尼松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泼尼松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52.5%,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痊愈率为19.0%,总有效率为69.0%,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3专方治疗

专方治疗男性不育症在临床上也较多见,效果也较满意。王治中[13]用五六散(菟丝子、覆盆子、山药各20g,车前子、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茯苓、牡丹皮、巴戟天各10g,王不留行、仙茅、制何首乌各15g,泽泻6g。共研细末,每次10g,每天2次,温开水调服。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精液异常不育症89例,痊愈42例,临床治愈16例,好转18例,无效13例。痊愈率47.19%,总有效率85.39%。赵正平等[14]用自拟加味赞育汤治疗少精子症导致男性不育症150例,对照组50例以五子衍宗汤治疗。结果:治疗组精子密度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精子活力指标改善率治疗组为60%,对照组为24%(P<0.01);受孕率治疗组为28%,对照组为10%(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5%,对照组为30%(P<0.O1)。提示加味赞育汤对男性少精症导致不育症有较好疗效。危常鹏等[15]用危氏福新嗣育散治疗精液异常不育症90例,结果:治愈36例,显效25例,有效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刘广程[16]用自拟活血通脉汤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所致不育症60例,结果:治愈35例,好转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3.3%。朱彤等[17]将44例特发性少精子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生精胶囊(熟地黄20g,肉苁蓉20g,淫羊藿20g,人参10g,白术10g,菟丝子30g,覆盆子15g,五味子10g,黄芪30g,续断15g,韭菜子10g,巴戟天10g,杜仲10g,鹿茸2.5g,茯苓15g,枸杞子20g,甘松5g,陈皮5g,川芎5g,羌活5g,车前子20g,甘草5g)治疗30例,对照组予口服克罗米芬治疗14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痊愈率为28.6%,总有效率为71.4%,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4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由于服用方便,若辨证,证型相合则疗效肯定,临床上也为医者所习用。刘习明[18]用生精素片治疗男性不育症153例,并与用克罗米芬和维生素E治疗的51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63.4%和94.8%,对照组分别为5.9%和43.2%,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P<0.01)。骆斌等[19]用生精丸治疗男性不育症60例,并与用五子衍宗丸治疗的6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痊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20.00%、85.00%,对照组分别为13.33%、71.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治疗组精子密度、活率、活力以及运动参数和睾酮水平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尚博文等[20]将3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0例,服用活血生精丸;对照组120例,服用滋肾生精丸。结果:治愈率、总有效率观察组分别为32.3%、96.6%,对照组分别为27.5%、80.0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杨南松等[21]用黄精赞育胶囊治疗肾虚精亏兼湿热证型弱精子症、少精子症引起的男性不育症302例,对照组用五子衍宗丸及安慰胶囊剂治疗103例。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为52.6%,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总显效率为20.4%,总有效率为44.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有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1)辨证论治方面,尽管众多医家对不育症的辨证分型进行了无数探讨与论证,但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若能制定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将有利于提高中医药对不育症的诊治水平;(2)疗效标准随意性较大,不同学者报道的疗效缺乏可比性,尚不能反映出临床的实际情况,如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将更有利于各种处方或各种疗法的临床总结和筛选出的处方组合,以提高临床疗效;(3)治疗方面,多局限于一般的临床观察,且多为回顾性报道,而临床实验研究较少,缺乏严谨的科研设计和合理的对照观察,使其可信性和可重复性系数变小。今后的研究应从制定统一的诊断、分型、疗效标准着手,在此基础上,按照严格的科研设计、衡量、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使中医药治疗不育症的临床研究进一步科学化和规范化。

中医类论文:中医药治疗白血病论文

【关键词】中医药有效成分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预后欠佳。经过多年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医药不仅可以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而且具有延长或阻止白血病复发、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和预防白血病相关并发症的优势[1]。本文就近年来在中医药抗白血病的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临床常用抗白血病中药及中药有效成分

临床用于白血病治疗的中药复方及单味药多具有清热解毒、扶正补虚和活血化瘀的功效。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中药中提取、研制了多种抗白血病药物和制剂。应用于临床的具有抗白血病作用的中药包括砒霜和雄黄等;中药有效成分包括三氧化二砷(arsenictrioxide,As2O3)、亚砷酸、硫化砷(arsenicsulfide,As4S4)、长春新碱及长春碱类药、喜树碱类、三尖杉碱类、鬼臼素类、紫杉醇类、苦参碱、斑蝥素、槲皮素、蟾蜍灵、淫羊藿苷、甲异定靛和靛玉红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砷剂、高三尖杉酯碱和紫杉醇等[2]。

2中医药在治疗白血病方面的临床应用

白血病之基本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热毒侵袭,伤及营阴;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脉络瘀阻。故清热解毒、扶正补虚和活血化瘀为治疗本病常用的治疗大法。由于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故在治疗时应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

2.1扶正补虚对于白血病所致气血两虚的患者宜用扶正补虚法进行治疗。扶正中药不仅能够扶助正气,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化疗药物对机体的损害,而且能够提高机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和巩固疗效,在白血病化疗中应用较为广泛。李仝等[3]认为该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以益气养血和扶正祛邪为主,方用八珍汤化裁。唐由君[4]以益气养阴解毒方,或健脾补肾方配用六神丸,可避免或迟延白血病复发。用两方治疗急性白血病315例,1年生存率达80%以上,2年生存率为60%~75%,3年生存率27.3%~66.0%。复方青黛片为含砷中药,主要成分为青黛、雄黄、太子参和丹参等,其功效为祛邪扶正[5]。毕玲玲等[6]用复方青黛片治疗难治性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32例,缓解率为94%。

2.2清热解毒对于白血病所致毒热炽盛的患者宜用清热解毒法进行治疗。清热解毒法大多用于白血病尚未进行系统化疗或化疗的诱导缓解阶段。研究表明,许多清热解毒药都具有抗癌细胞作用,可与化疗药物发挥协同作用,同时尚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防治化疗中常易出现的感染倾向[7]。唐由君[4]以清热解毒散结方配用紫金锭,治疗急性白血病11例,7例获缓解。王泽民等[8]针对急性白血病阴虚内热的主要病机,以养阴清热、凉血解毒为治疗大法,选用大剂量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鲜中药(鲜生地、鲜白茅根和鲜麦冬等)为主组方,随证加减,辨证论治,治疗急性白血病76例,缓解37例(48.7%),部分缓解14例(18.4%),未缓解25例(32.9%),总缓解率达67.1%。对于血热毒盛证,范先基[9]等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治法,以犀角地黄汤和六神丸为主方进行治疗。方中龙葵、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是白血病血热毒盛证的常用药物。

2.3活血化瘀对于白血病所致瘀血痰结的患者宜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活血化瘀药能够改善机体微循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调节免疫机能,有些活血化瘀药还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杀作用,同时也能使化疗药物容易到达病灶所在,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邓有安等[10]应用活血化瘀基本方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20例,缓解11例,部分缓解7例,未缓解2例,总有效率90%,疗效明显好于单化疗对照组(21例总有效率57.14%)。唐由君[4]用犀黄丸,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病情长期稳定。犀黄丸由麝香、牛黄、乳香和没药组成,具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和活血化瘀之效。

3中医药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

正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是受到极其精细调控的基本生命现象。与此相反,肿瘤细胞具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细胞增殖失控;二是细胞分化障碍;三是细胞凋亡受阻。故中医药抗白血病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抗增殖、诱导分化和凋亡。

3.1抗白血病细胞增殖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治疗白血病时,均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干扰蛋白质的合成,阻断细胞周期等发挥抑制增殖的作用[2]。冬凌草甲素可显著降低Raji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发生凋亡[11],具有明显的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紫杉醇作用于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后可见细胞染色质浓聚和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12],提示其有抑制K562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孙震晓等[13]发现中药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并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大蒜素随着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人早幼白血病HL6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HL60细胞的增长被明显抑制[14]。姜黄素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胞增殖,如Ksam和转录因子E2F等合成,或降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表达减少增殖[15,16],或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降低NFκB活性,抑制细胞增殖。三七皂苷R1为中药三七总皂苷的主要成分之一,可显著抑制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细胞株增殖,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17]。Zhang等[18]发现,As2O3在不同浓度时有不同的效果,低浓度(0.1~1μmol/L)时对细胞有增殖作用,可使κ端粒酶活性增加,而高浓度时则相反。

3.2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被国外学者称为“中国革命”的全反式维甲酸的研究及其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中的应用更推动了国内外诱导分化研究的进展。花宝金[19]报道,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中药有效单体主要包括苷类、多糖类、胆酸盐类、有机酸类、甾醇类、含维甲类和其他成分。袁丁等[20]发现,竹节参总皂苷对体外培养的HL60细胞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诱导细胞分化和周期阻滞有关。人参皂苷可诱导K562生成血红蛋白,使U937向成熟单核巨噬细胞系分化[21]。杜振兰等[7]报道,猪胆汁酸钠既可诱导HL60向单核巨噬细胞分化,又可向中性粒细胞分化。As2O3在低剂量时能诱导细胞分化,而高剂量时促进细胞凋亡[22]。苦参碱可促使K562细胞向红细胞系分化,可能与改变磷脂酶A2特别是胞质型磷脂酶A2的活性及cmyc表达下降有关,而这些又可能与苦参碱改变基因的甲基化有关[23]。靛玉红通过抑制CDK2和上调PU1表达,使HL60细胞向中性粒细胞方向分化[24]。

3.3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中药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包括直接杀伤、细胞周期阻滞、影响凋亡基因表达、诱导分化、提高细胞因子及体内激素水平等。从三尖杉植物中提取出的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能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是一种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已用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疗效较好[25]。张晨等[26]报道雄黄体外对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CEM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亚二倍体的凋亡细胞和凋亡相关蛋白Apo2.7表达的升高。丹参酮能通过下调细胞cmyc、bcl2以及端粒酶活性,上调cfos和p53,诱导细胞凋亡[27]。三尖杉酯碱、人参皂苷、苦参和熊胆等均可通过分化白血病细胞而诱导其凋亡。激素可引起某些肿瘤发生细胞凋亡,如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可引起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发生[28]。实验证明,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可引起靶细胞凋亡。人参、党参、黄芪、枸杞子、参三七、冬虫夏草和刺五加等补益类中药的煎剂及有效成分均有良好的促进IL2的产生,提高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活性,发挥抗肿瘤(白血病)的作用[29]。

4中药治疗白血病的其他研究

4.1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是白血病细胞免受化疗药物攻击最重要的细胞防御机制,是白血病化疗失败和复发的主要原因。多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逆转白血病MDR已取得不少的成绩,从单味药到中药复方以及联合用药均收到了明显疗效。高娜等[30]报道,中药及其单体如汉防己、砒霜、冬凌草、鸦胆子、全蝎、薏苡仁、川芎嗪、人参皂苷Rg3和补骨脂素,中药复方如复方三根制剂(由虎杖根、藤梨根、水杨梅根、党参、白术、茯苓、山楂肉、甘草等组成)、复方拮新康(主要成分为甲基莲心碱,属于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复方天佛参口服液(由天门冬、西洋参、佛手、倒卵叶五加、猕猴桃根、蟾酥等配伍制成)等均能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梁虹等[31]发现,As2O3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可能与其调控P糖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水平有关。浙贝母为临床常用的化痰散结类中药。李冬云等[32]报道,浙贝母生物碱具有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生物活性。研究证实,浙贝母生物碱对高表达的耐药蛋白有明显的下调作用,并能增加急性白血病细胞内抗癌药物浓度。

4.2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红参和麦冬提取物组成的注射液)可减轻急性白血病化疗毒副反应、减轻白血病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毒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化疗减毒增效药物[33,34]。马武开等[35]报道,中药解毒化瘀方能够减轻急性白血病化疗毒副反应,改善病人化疗期间生活质量。

4.3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白血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包括CD3及CD4下降、CD8升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活性低下等。许多扶正中药如人参、黄芪、枸杞子、茯苓、灵芝、女贞子和甘草等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提高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活性、增加抗白血病能力的作用[36]。

4.4介导生物学治疗应用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responsemodifier,BRM)治疗白血病是近些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项新方法。这种治疗模式的特点是能针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靶点,有选择性地去除白血病细胞,克服耐药,清除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对提高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有较好的研究前景。如作用于CD33靶点的Mylotrag、HuM199,作用于CD45的抗CD45以及其他相关生物制品IL2、IL11和VEGF等在临床上的初步应用,均显示了较好的疗效。一些相关的研究证实了补益中药具有介导白血病生物学治疗的作用[29,37]。中药复方如养阴方、补血方、补益方等以及某些植物多糖,可诱发机体产生BRM,发挥抗白血病效果[38,39]。

5结语

中药已经广泛应用于白血病的治疗中,从中药复方到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均收到了明显疗效。但是临床多采用复方治疗,其机制在分子水平还没有彻底阐明,这就要求我们从单味中药及单一成分着手,筛选出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所以如何将生化领域、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到抗白血病药物的筛选,研制出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可控的中药制剂来解除患者的病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尽管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单用中药疗效欠佳,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极大提高存活率,降低复发率。中药可以减轻化疗药的毒副作用,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采用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白血病的必由之路,将两者有机结合也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中医类论文:中医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探究论文

【关键词】顽固性高血压中医药疗法辨证分型

顽固性高血压也称为难治性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的临床类型高血压,临床并非少见。2003年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对顽固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当使用包括1种利尿剂在内的、足够而合理的3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且所用的3种药物已达到较大剂量,但血压仍未控制到140/90mmHg以下目标血压者应为顽固性高血压。此外,对于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如果经过足够剂量3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后,其收缩压仍未降到160mmHg以下者,也称为顽固性高血压[1]。中医药在改善高血压病症状及防止靶器官损害方面显示出自身的优势。

1病因病机

中医没有“高血压”病名,其论述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病证中。《内经》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本病的眩晕与肝肾有关。《千金方》指出:“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上亢头脑也”。“其痛必至巅顶,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肝厥头痛必多眩晕”。认为头痛、眩晕是肝火厥逆所致。《丹溪心法》说:“无痰不眩,无火不晕”。认为痰与火是引起本病的另一种病因。一般认为,高血压的发生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其病理基础是肝肾本亏,阳亢失度。病性有虚实之别,虚证多为阴精亏损,气血虚乏或阴阳两虚;实证多为风、火、痰、瘀内生。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风火痰瘀标实症状往往是在肝肾阴亏的基础上产生的,刘力等[2]认为顽固性高血压主要病因为:①风火上旋;②风痰阻络;③痰湿内盛。郑琼莉[3]观察103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发现,顽固性高血压以痰湿壅盛和阴虚阳亢为多见,分别为45.63%和34.95%。

2辨证分型

临床上高血压的分型多采用《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和阴阳两虚4个证型。此外,还有以下几种辨证分型。

2.1瘀毒损络,络伤痰阻平时若调养失度,遇事急躁,身心过用,即从火化;火郁成毒,毒热久积,蒙蔽清阳,故头痛、头晕,甚则中风卒厥;闭阻肢体经脉,则肢麻震颤,极易发生高血压。另外,痰湿体质之人亦易罹患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多素体肥胖,营养过剩,痰湿久蕴化热,积热成毒,往往肥胖程度与血压升高呈相关性。此类高血压患者如果不减轻体重,血压往往不容易控制而成为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彭立等[5]认为,顽固性高血压病初期多因将息失宜,心肝火旺,热极生风,冲逆巅顶,上蒙清窍,而发眩晕、头痛;随着病情发展,风、火、痰、瘀、虚诸证蜂起,虚实夹杂,火热痰瘀胶结难解,久则生毒,浸淫血脉,损及脏腑及脉络,造成多种并发症,体现了毒邪的致病特点,治疗上初期方选黄连解毒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可加玄参、苦参、黄芩、夏枯草等。中后期方选四妙勇安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兼瘀者加桃仁、红花、降香、川芎,兼气滞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兼痰者加瓜蒌、半夏、茯苓,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阳虚加淫羊藿、菟丝子,气阴两虚加黄精、麦冬、五味子等。邵章祥[6]认为,瘀毒伤络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机理。瘀毒虚是高血压病的病变特点,瘀毒损伤心络是高血压病的病变关键。指出高血压病的发病特点:①初期:阴阳偏亢,肝脾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常,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互结,阻滞血络,郁遏而为瘀毒,虽有明显的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但血络瘀毒轻浅,治疗上多加入通利血络的药物。②中期:气血亏虚,痰瘀阻络,蕴结瘀毒,损伤心络,累及脑络、肾络,治疗宜益气养血,行瘀通络。③末期:痰瘀胶结,阻闭脉络,瘀毒深伏,脏器虚衰,而导致脑卒中、心肾功能衰竭等。

2.2脾虚痰阻,清阳不升临床上许多高血压的患者体型偏胖,多为痰盛体质。若治疗失误过用、重用寒凉之品,戕害脾胃,导致脾虚湿盛。邓铁涛[7]以脾虚痰阻辨证,以益气健脾、祛瘀活血为法,获得良效。胡睿[8]认为,顽固性高血压症见形体肥胖,眩晕,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倦怠乏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此类患者多伴有糖尿病或高脂血症,治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方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

2.3气滞血瘀,经脉不通研究发现,高血压病多兼有明显的血瘀证,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效果显著[9]。实验证明,血瘀证的形成与体内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机制失常的病机相似,这些因素在病理学上都是高血压病形成的危险因素。马红梅[10]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顽固性高血压30例,总有效率86.7%。张清奇[11]从血瘀入手,对顽固性高血压采取滋补肝肾,调和气血等治则,使用补气活血等药物,治疗27例,总有效率85.2%。鲁永菊[12]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患者20例,取得较好疗效。

2.4肾阴不足,肝阳上亢马彦平[13]认为,多由火盛伤阴,肝失濡养,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肾亏虚,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头痛、眩晕。药物可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杜仲、桑寄生、牡蛎、生龙骨等,其中天麻、钩藤、石决明能平肝潜阳,牛膝、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龙骨、牡蛎重镇潜阳。顾小鸣[14]采用平肝潜阳法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总有效率91.2%。另外,肝肾同源,精血互生,滋肾水所以柔养肝体,肝之阴阳能否达到相对平衡,取决于肾水之充足与否,故有“欲阳之降,必先滋其阴”之说。张伯礼指出:“镇摄潜阳属急则治标之法,而亢阳之降,当滋阴养血培其本[15]。

3针刺治疗

李吉梅[16]采用降压药物配合针刺辨证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患者25例,以双侧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为主穴,辨证配穴,施平补平泻手法。1天1次,10天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有效率为92.0%。沈志坤等[17]采用针剌足三里同时口服降压药物硝苯地平缓释片,1次20mg,1天2次,治疗顽固性高血压25例,疗效优于单用硝苯地平。

中医类论文:小儿肺系疾病中医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小儿肺系疾病证治

小儿肺系疾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小儿具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再加上小儿寒热不知自调,故小儿极易感触外邪而引发肺系疾病。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热,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与肃降是肺系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气之为病,痰饮阻肺,热邪袭肺、蕴肺是肺系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气、痰、热三个方面浅谈小儿肺系疾病的中医证治。

1肺气之病

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共同完成肺的各种生理功能。肺气的失调主要表现在肺气宣发肃降失常,以及肺气虚损两方面。肺气宣发、肃降失常又多因肺气郁、肺气闭而致,因而肺气病理可表现为肺气虚、肺气郁、肺气闭三种情况。

1.1肺气虚多见于小儿肺系慢性疾病,因咳嗽不已,肺气耗散,肺气不敛所致。表现为咳嗽气短,痰涎清稀,倦怠懒言,声低气怯,面色光白白,自汗畏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治拟敛肺补气之法,方剂如补肺汤、六君子汤等。若肺气上逆等喘咳较甚者,伍以沉香、苏子降气止咳;肾虚不能纳气,动则喘甚者,加补骨脂、胡桃肉补肾纳气;若寒痰内盛,咳痰稀薄量多,可加钟乳石、苏子、款冬、半夏温肺化痰。

1.2肺气郁多因痰湿之邪或外感之邪入里蒙蔽肺络而致。本证既有卫表不和,又有肺宣不畅,表里俱重[2]。特点是必有发热,咳而不畅,而未有肺闭症状[3]。治疗重点是宣泄散邪,方用牛蒡解肌汤加减,常用药为牛蒡子、荆芥、连翘、薄荷、杏仁、桔梗、玄参、栀子,此时用药切忌苦寒,以防冰伏遏邪。此外,还应该调理脾胃之气,疏肝理气,通过宣畅全身气机,以解蒙郁之肺气。

1.3肺气闭多因痰饮之邪闭肺而致,为气郁之甚。见于风邪外感,肺气郁闭证。症见咳嗽,或先咳后喘,重则气急鼻煽,三凹症明显,涕泪全无,特点是咳多于喘,咳声不畅。肺气闭有寒闭,热闭之分。寒闭:症见发热,喉间痰吼,痰色白黏,舌淡,苔白腻,治宜温开,方剂如三拗汤、华盖散;热闭:症见高热,吐黄色黏痰,舌红苔黄腻,治宜凉开,方剂如麻杏石甘汤。若寒热不甚明显,只是每遇情志刺激而突然呼吸短促,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者,有肺气郁闭致喘之嫌,治宜开郁降气,方剂如五磨饮子。

2痰饮阻肺

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不仅指咯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组织中的未被排出的无形痰液[4]。痰饮多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致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宣,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小儿形气未充,脾、肺、肾功能不足,易生痰饮,又气血不足,咳痰无力,痰饮不易排出,更易罹患痰饮之疾。痰饮阻肺,表现为咳嗽、咯痰、咳痰或喉中痰鸣声等,临床施治应分辨寒痰、热痰、痰湿、燥痰之不同。

2.1寒痰若痰白清稀,伴有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等外感风寒之象者,属寒痰。治宜温里散寒化痰为主,方剂如苓甘五味姜辛汤。若痰多欲呕,加半夏以温化寒痰、降逆止呕;咳甚喘急者,加厚朴、杏仁降气止呕;脾虚食少,可加太子参、白术、陈皮等益气健脾。

2.2热痰若痰黄有块,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伴有面赤身热,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等为热痰。宜清热化痰为主,方剂如清气化痰丸。若痰多气急,可加鱼腥草、桑白皮;痰稠胶黏难咯者,可减半夏用量,加青黛、蛤粉;恶心明显者,加竹茹;烦躁不眠者,可去黄芩,加清热除烦之黄连、山栀,并酌加琥珀粉、远志等宁心安神之品;同时应注意顾护小儿脾胃,适当加用大山楂、太子参等养护胃气之品。

2.3痰湿若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伴有咳声重浊,痰多黏腻或稠厚有块,色白或灰,并伴大便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者,为湿痰。治宜燥湿化痰为主,方剂如二陈汤。若湿甚,可加苍术、厚朴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

2.4燥痰若痰少而黏,难于咯出,并伴有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等证候,为燥痰。治宜润肺化痰为主,方剂如贝母瓜蒌散。若兼感风邪,咽痒而咳,微恶风者,可加桑叶、杏仁、蝉蜕、牛蒡子宣肺散邪;燥热较甚,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可加麦冬、玄参等清燥润肺;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可去橘红,加南沙参、阿胶、白及等养阴清肺,化痰止血;若病痰饮而外感温燥较重者,可配合用桑杏汤,以轻宣温燥。

2.5其他痰是津液留聚所成,津液赖气化以宣通,若气机失调,则津液停积而为痰。因此,治痰必先理气,而脾湿是成痰的基础,故理脾化湿为治痰要着。痰浊蕴肺,肺气郁滞,不能正常推动血液的运行,可使肺部瘀血,表现痰瘀互结。因此,治痰常兼治血[5]。此外,对正气不足,输化无权所致之虚痰,治宜标本兼顾,风痰为患又当祛风涤痰。

3邪热侵肺

3.1发热是儿科疾病常见证候叶天士《幼科要略》指出:“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5]。对于小儿发热病,首先应区分外感与内伤。咽喉红肿与否,是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主要区别,咽部红肿多属外感发热,不红肿多为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必见咽红、舌红等症。里热之证,一定要见苔黄和烦躁。小儿发热,还要分虚实。辨虚热与实热主要掌握两点:①精神:精神好、饮食好为虚热;精神差、饮食差常属实热。②手足:手足凉、皮肤冷而后脑勺热者,为虚热;手足热而肌肤也热者为实热。实热也要分表里。如前所言,主要看咽喉红肿与否。而虚热主要有以下两点:①病程长,精神好,不烦躁,舌质润。②分清阴虚发热和阳虚发热,阴虚有舌光、烦躁、溲黄、汗出见症。阴虚发热又分肺阴虚、肾阴虚等。

3.2外感发热因风热之邪侵犯肺咽,邪在卫表,卫气不畅而致发热。可见恶风或微有汗出,不一定有咳嗽流涕,但必有咽红、舌红见症,治疗多用宣散之法,常用银翘散等辛凉解表之剂。另外,只要邪在肺卫,即使高热,也可散之,加用栀子、玄参、淡黄芩,但不可多用,也不可早用,误用邪不易透。若热侵心包,治宜开泻,用泻心汤。邪犯肝肾,治宜滋养,用大定风珠、复脉汤等方。舌焦黄,大便不通,可用通腑法以“釜底抽薪”。

3.3里热里热之证,除肺系自身受邪而致实热、虚热外,尚有其他部位罹患邪热而累及肺系者。如肾阴虚不能上滋肺阴,可致肺生虚热等,肝升太过,致气火上逆,灼伤肺系,可致肺系实热等。但肺系之里热证仍以其自身病热或阴虚生热为主。

3.3.1肺实热是由邪热内蕴于肺、肺失清肃而出现的肺经证候,多由外感风热入里,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蕴结于肺而致。以发热、口渴、气喘、鼻煽气灼、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证以肺系症状和里实热证并见为审证要点。治宜清热泻肺、降气平喘,方剂如泻白散。

3.3.2肺虚热是由于肺阴不足,失于清肃,虚热内生而出现的证候。多因燥热伤肺,或痨虫蚀肺,耗伤肺阴,或汗出伤津,阴津耗泄,或久咳不愈,耗损肺阴,渐致肺阴亏虚而成。以患儿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干咳或痰少而黏和阴虚内热为辨证要点。治宜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剂如沙参麦冬汤。

总之,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喜润而恶燥热的生理特征,决定了肺系疾病多与气、痰、热相关的特点,其相关性表现在气、痰、热三邪既是肺系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其致病因素。肺系疾患不论发展到哪个阶段,都存在着气、痰、热之一种或多种病理因素,三者贯穿于肺系发病的始终。从气、痰、热着手治疗小儿肺系疾病,无疑是扼其根本,擒其首要,往往可获佳效。

中医类论文: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论文

【摘要】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的内分泌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症状,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显著,方法独特。具体治法归纳有辨证施治、单方治疗、中成药治疗、针灸治疗及按摩疗法等。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西医结合疗法;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药疗法;肝肾阴虚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的内分泌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症状,近年有发病年龄提早、发病率上升的趋势[12],现将中西医治疗方法概述如下。

1辨证论治

1.1肝肾阴虚型杨小清[3]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以阴阳虚损、气血不足为本,肝瘀或气滞或火旺为标。临床表现则以偏肾阴虚者较为多见。治疗当以滋补肝肾、调理阴阳气血为主,随证加减。自拟百地益肾汤内服。药物组成:百合、太子参、煅牡蛎(先煎)各30g,熟地黄、麦冬、生黄芪各20g,山茱萸、白芍各15g,乌梅、郁金各10g。治疗80例,总有效率93.75%。黄英[4]认为围绝经期妇女以肝气郁结,肝肾两虚为主,以肾虚为本,治疗宜抑肝补肾,用抑肝补肾法,以丹栀逍遥散和六味地黄汤加减,药物组成:银柴胡、熟地黄、山茱萸各10g,枳壳、白芍、当归、茯苓、淫羊藿各15g,白术、牡丹皮、五味子各12g,甘草6g。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48例,疗效满意。

1.2肾阳虚型绝经之年,肾气渐衰,若素体阳虚,或过用寒凉及过度贪凉,可致肾阳虚惫。若命门火衰而不能温煦脾阳,出现脾肾阳虚;若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湿聚成痰,易酿成痰湿;或阳气虚弱,无力行血,而为瘀,出现肾虚血瘀。治以温肾扶阳;或兼补肾健脾。右归丸[5]加减。方药组成:肉桂、附子、山药、熟地黄、茯苓、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若月经量多或崩中漏下者,加赤石脂、补骨脂,以增温肾固冲止崩之效;若腰背冷痛明显者,加川椒、鹿角片,以增补肾扶阳,温补督脉之效;若胸闷痰多,加瓜蒌、丹参、半夏以化痰祛瘀;肌肤面目浮肿,酌加茯苓、泽泻、冬瓜皮。

1.3肾阴阳两虚型绝经之际,精血亏虚,肾阳失温,真阴真阳亏虚,不能激发、推动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而致诸症丛生,呈肾阴阳俱虚之证。皮精英[6]运用二仙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78例,基本方:仙茅15g,淫羊藿15g,当归12g,巴戟天15g,黄柏10g,知母9g。加减:阴虚肝郁型加熟地黄、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郁金;脾肾阳虚型加附子、肉桂等,减黄柏、知母用量;心脾两虚型加麦冬、龙眼肉、茯神、远志、五味子等;肝郁脾虚型加柴胡、郁金、白芍、白术等;肾阴阳两虚型加熟地黄、山药、枸杞子、生龟板、杜仲等,均取得满意疗效。马珊[7]对肾阴阳两虚型,治宜温阳益肾,药物:枸杞子、山药、茯苓、泽泻、淫羊藿各10g,菟丝子、山茱萸、百合各12g,牡丹皮、补骨脂各6g。

1.4心肾不交型妇人年过四十阴气自半,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之前,肾气渐衰,阴精亏少,阴阳失衡,肾阴虚水不涵木。肝火偏旺,水不制火,心火上炎,心肾不交。常见烘热汗出,心慌心悸,躁扰不宁,口苦口干,舌红,苔薄黄,脉细数。黄淑琼等[8]以自拟滋肾宁心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方药:百合30g,熟地黄20g,生地黄20g,山茱萸12g,黄精15g,丹参15g,龙骨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浮小麦30g,大枣15g(去核),炙甘草5g。达滋肾养阴、宁心安神之效,疗效满意。刘金淑[9]对心肾不交型,治以滋补肾阴,养心安神,方药: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玄参各15g,女贞子、山茱萸、麦冬、百合、茯神各10g,莲子心、远志各6g,紫贝齿30g(先煎),交泰丸10g(吞)。

2单方治疗

胡蔚洁[10]采用平更汤治疗54例,药用:生地黄、白芍、女贞子、旱莲草、钩藤、酸枣仁、茯苓、紫草、浮小麦、百合、柴胡、郁金,总有效率为92.6%。李艺[11]用柴胡甘麦汤治疗23例,药用:柴胡、党参、白芍各15g,炒黄芩、半夏、炙甘草各10g,龙骨、牡蛎、浮小麦各30g,大枣5枚。治愈17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7%。闫冬梅[12]用滋清安神饮治疗275例,总有效率97.2%。王纪云[13]以五子衍宗丸为主治疗42例,偏肾阴虚加熟地黄、山茱萸、茯苓,偏肾阳虚加肉桂、附片,偏心脾两虚加黄芪、当归、党参;偏肝郁加香附、栀子,治愈15例,好转26例,无效1例。

3中成药治疗

金真等[14]应用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66例以月经周期改变和植物神经机能失调及精神情志改变为主症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总有效率为94%。梁文珍等[15]观察紫参颗粒治疗肾阴阳两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将6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用紫参颗粒治疗)和对照组(用尼尔雌醇治疗),每组30例。观察临床总疗效及主要症状积分变化,治疗前后检测性激素水平。结果:紫参颗粒对阴阳两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有显著疗效,对头晕目眩、尿频、少寐、虚烦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尼尔雌醇。郝玉芳[16]应用妇复春胶囊口服治疗118例,结果显效97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4针刺疗法

詹光宗[17]采用体针辨证取穴,治疗83例,治愈69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张永刚等[18]对65例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采用针刺疗法,取穴:三阴交、关元、肝俞、肾俞、神门、血海、四神聪、太冲。结果:痊愈36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2%。张淼等[19]通过复制大鼠去卵巢模型,测定背俞穴电针对模型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促黄体酮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影响。结果:背俞穴电针疗法能够明显降低围绝经期模型大鼠血清中LH、FSH、ACTH含量,并升高血清中雌二醇E2含量。认为背俞穴电针疗法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血清中性激素具有调整作用。

5按摩疗法

肖菊层[20]认为运用按摩手法中的推、揉、压、拨、擦等手法,能达平衡阴阳,滋阴补肾,健脾和胃,调理气血之功效,通过对38例行按摩疗法观察,总有效率达97.4%。本疗法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防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对于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延缓妇女衰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小结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围绝经期妇女症状越来越明显,对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治疗刻不容缓,现代医学主要以性激素替代疗法为主,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及危险性,更具有局限性。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辨证治疗已经取得满意疗效,并且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物理疗法亦取得显著疗效,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一条效率高、经济、安全、实用的治疗途径。

中医类论文:中医药治疗疣状胃炎研究论文

【摘要】疣状胃炎是一种在内镜下有特征性改变的胃黏膜病变,属于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按其临床表现可归入胃脘痛、胃胀等范畴,且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中医药对疣状胃炎的治疗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关键词】疣状胃炎/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脾胃虚弱

疣状胃炎(Verrucosagastritis,VG)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慢性胃炎,又称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erosivegastritis)、痘疹样(或天花疹样)胃炎(Variohformgastritis),或章鱼吸盘样胃炎(Octopussuckergastritis)等。国内文献一般称之为疣状胃炎。在第十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上,疣状胃炎被列为具有高度癌变倾向的疾病之一。中医无疣状胃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一般可归于胃脘痛、胃胀等范畴。近年来,国内中医学者采用中医与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对疣状胃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报告如下。

1中医药治疗

管日军[1]认为疣状胃炎多属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本,寒热湿阻、络脉不畅、聚积成疣为标。治疗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总有效率84%。杜晓泉等[2]认为气滞痰瘀为疣状胃炎的基本证型,理气化痰法为其基本方法,治疗用川贝母、僵蚕各8g,郁金、陈皮各12g,半夏、川芎、柴胡、九香虫各10g,丹参、山慈姑、当归各15g,总有效率90%。金永日等[3]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邪实为主,中虚为本,热郁、痰阻、血瘀为标。治疗用扶正抗疣灵,总有效率89.23%。苏洪源[4]自拟消疣和胃汤,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药用:九香虫8g,甘松15g,佛手片12g,厚朴12g,八月札15g,白芍20g,延胡索15g,吴茱萸5g,半夏10g,鲜藤梨根60g,蒲公英20g,鸡内金15g,煅瓦楞子15g,生甘草6g,并随症加减,总有效率94.12%。周恒军等[5]认为本病病机为气虚血瘀,治疗予自拟方益胃汤,共治疗48例,治愈29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7%。吴天安[6]认为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多系饮食生冷,寒湿犯胃,气滞血瘀,寒、湿、瘀等相结所致,方用九香散治疗15例,总有效率93.4%。

2中西医结合治疗

曹丽珍等[7]设对照组:服奥美拉唑20mg,2次/d;阿莫西林0.25g,甲硝唑0.2g,4次/d,硫糖铝0.5g,3次/d。连服7d后,停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继续服用奥美拉唑和硫糖铝15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消疣汤,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30d为1个疗程。治疗组56例,总有效率92.85%;对照组56例,总有效率87.50%。两组比较(P<0.05)。司雁菱等[8]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40例,并设对照组38例。对照组32例Hp检测阳性者,采用抗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口服丽珠得乐胶囊、洛赛克、灭滴灵、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6例Hp检测阴性者仅服用丽珠得乐胶囊;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的平疣汤:党参10g,黄芩10g,黄连5g,茯苓10g,炙甘草5g,白术15g,乳香5g,没药5g。每日1剂,30d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对照组为92.1%,治疗组为97.5%;Hp转阴率对照组为87.5%,治疗组为92.3%;胃镜治愈率,对照组为13.2%,治疗组为45.0%,两组比较(P<0.01)。王文凡[9]设治疗组给予益胃活血方,药用:党参15g,黄芪30g,炒白术15g,茯苓15g,大枣15g,白芍15g,两面针15g,九节茶30g,莪术10g,丹参3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并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西药给予枸橼酸铋雷尼替丁胶囊0.35g,2次/d,早晚分服。对照组单服枸橼酸铋雷尼替丁胶囊,用法同上,若胃胀明显者,加服吗丁啉10mg,3次/d。两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23%,对照组总有效率87.50%。任先杰等[10]设对照组,口服洛赛克20mg,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留甲消疣汤,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治疗期间不用其它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4.34%,两组比较(P<0.01)。吴淑华等[11]设治疗组93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用自拟乌贝消疣散:乌梅20g,浙贝母10g,丹参10g,党参10g,黄芪15g,黄连5g,白芍10g,牡蛎20g,莪术6g,石见穿15g,土茯苓15g,白花蛇舌草20g,甘草5g。每日1剂,加水共煎2次,合500mL,分早晚2次饭前服,连用4周。西药以胶体次枸橼酸铋120mg,4次/d,餐间及睡前服用,连用4周。总有效率91.40%高于对照组的84.52%,两组比较(P<0.05)。

3其他疗法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微波、电凝等内镜下相继运用到治疗疣状胃炎[12]。余建奎等[13]胃镜下运用射频治疗仪配合健胃愈疡片,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78例,有效率达到。李宝柱[14]经胃镜下高频电凝术配合消疣养胃健脾益气之方剂加予西药波利特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腹痛患者40例,总有效率87.50%。黄河等[15]将病人常规进行镜检查前准备,采用电子胃镜和内镜热极治疗仪,在胃镜直视下,经活检钳道插入热极治疗仪导管,将导管伸出胃镜头端,选择治疗温度为240℃,使用“顶、滑、扫”等方法和借助胃镜同步进退和转动热极,使病变处平坦、黏膜发白、焦痂形成为止。术后禁食2h后进软食,并给予健脾和胃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连用4周,总有效率达到98%。

4体会及思考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对疣状胃炎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疣状胃炎中医无此病名,据临床症状多归属于胃脘痛、胃胀、嘈杂等病证论述中。然而各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却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冯其海[12]曾对中文科技期刊和CBMD等1985~2006年间的疣状胃炎中医文献整理,认为肝脾不和型、脾胃湿热型、气滞血瘀型3种为常见的证型。在诊断方面,基本上是以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为主,借助内窥镜检查根据胃黏膜的形态改变而确诊;在治疗方面中医药显示出良好的优势,无论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目前疣状胃炎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科学的、的疗效判定标准。由于采用的疗效标准各自不相同,无法进行横向对比,因而尚不能根据治愈率或有效率的高低来判定各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内镜下治疗新技术,虽为治疗疣状胃炎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但缺乏随访,疗效还不能肯定。

今后对疣状胃炎的治疗和研究,首先应规范其病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次应当制定规范统一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标准,要有符合统计学要求的对照样本,使临床观察总结进一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再次要重视重复性高、疗效肯定的方药,运用现代医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药理研究,阐明中医药的治疗机理,以期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中医类论文: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总结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文献,从内治与外治方面对其进行总结、阐述。结果详察病因,谨守病机,辨证论治,不论采用内治法还是外治法均能取得满意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内治法;外治法

原发性痛经(PrimaryDysmenorrhea)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痛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20%~90%[23],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痛经发生率为33.1%[4],其中原发性者占36.06%[5],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是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西药对本病主要给予镇痛、抑制排卵或抑制宫缩甚或手术治疗,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概述如下。

1内治法

1.1辨证论治

1.1.1古方化裁王萍等[6]认为痛经的基本病机为瘀结胞宫,经血流通阻碍,以致“不通则痛”,故治疗以通为主。经前5d开始用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持续7d,5个月为1个疗程。药用:当归15g,川芎15g,香附15g,延胡索10g,白芍10g,蒲黄10g,熟地黄12g,五灵脂10g;偏气滞血瘀加桃仁6g,红花6g,乌药6g,木香3g,泽兰10g;偏寒湿凝滞者加炮姜6g,肉桂6g,小茴香6g,没药6g,茯苓12g;偏阳虚内寒者加吴茱萸6g,党参6g,桂枝6g,附子6g,艾叶3g;偏气虚血弱加黄芪15g,党参15g,白芍10g,炙甘草10g,茯苓10g;肝肾虚损加杜仲10g,续断6g,巴戟天10g。结果:总有效率为98%。齐津丽[7]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予以温经汤加减(桂枝6g,吴茱萸6g,川芎6g,炮姜6g,甘草6g,当归10g,白芍10g,半夏10g,党参10g,香附10g,乌药10g),痛甚者加延胡索10g,小茴香10g;四肢不温、腹痛者去桂枝,加肉桂6g,艾叶10g;呕吐、腹泻严重者加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气滞血瘀型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g,生地黄15g,牛膝15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芍10g,柴胡10g,川芎10g,桔梗10g,香附10g,延胡索10g,甘草10g,益母草30g);小腹坠胀或痛连肛门者加川楝子15g,乌药10g;乳房胀痛加郁金15g,荔枝核15g,丹参15g。总有效率为91.67%。

1.1.2自拟方加减王冬梅等[8]依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止痛务求从宫治心”,认为原发性痛经除肾虚肝郁、气滞血瘀、寒凝等原因外,心理因素亦不容忽视。运用自拟宁心缓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腹泻者加砂仁、白术;腰痛明显者加杜仲、菟丝子。每于经前1周口服,连服3个疗程,效果显著。张树琴等[9]将此分为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分别用自拟痛经方艾附暖宫汤;八珍益母汤加减治疗本病96例,总有效率为95.83%。秦婵娟[10]用理气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80例,经前胸胁乳房胀痛加柴胡10g,青皮、陈皮各10g,川楝子10g;小腹冷痛,得热则减加乌药10g,吴茱萸10g,干姜10g;腰痛加桑寄生20g,续断20g,淫羊藿30g;恶心呕吐加姜半夏10g,陈皮10g;腹痛剧烈,服上药5剂仍不缓解,加血竭3g。经前7d,连服7剂,治疗3个月经周期。总有效率95%。

1.1.3按周期辨证论治夏桂成[11]教授认为,对于本病的治疗,控制疼痛仅是治标之法,加强排卵之后的功能,杜绝瘀浊的产生,预防痛经的发作,才是治本之道,因此强调治疗重在经间排卵期,此期使用补肾调气血的方法,常用验方补肾促排卵汤(当归、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茯苓、续断、菟丝子、鹿角片等)。经前阳长时的治疗尤为重要,要养血补肾,扶助阳长,常用右归丸加减服至经潮时停服。经期立专方痛经汤(钩藤、牡丹皮、丹参、赤芍、五灵脂、肉桂、广木香、延胡索、续断、杜仲、益母草、茯苓),临床获效显著。

1.2专方验方刘书婷[12]用妇乐汤口服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于经前3d开始,每日1剂,分2次服用,6d为1个疗程,连服3个月经周期,总有效率90%。李来平等[13]用补肾法治疗痛经191例,主方益肾调经汤,肾虚肝郁者加牡丹皮、栀子、柴胡;肾虚血瘀型加山楂,总有效率81.2%。潘彩萍[14]认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是痛经的主要病机,予自拟调经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126例,总有效率88.16%。

1.3成方治疗叶玲玲[15]用女金胶囊(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肉桂等23味中药)治疗痛经30例,总有效率96.67%。赵薇[16]用归芍合剂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总有效率97.06%。陈磊等[17]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每次1支,2次/d,连续服至月经来潮第1或第2d,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2%。

2外治法

赵宁社[18]以痛经散敷脐,月经前3d敷用,治疗痛经150例,总有效率。孙立虹等[19]取神阙隔盐灸,取关元隔姜灸,治疗辨证属寒凝气滞或肾阳虚者36例,痊愈9例,总有效率97.23%。郑玉敏等[20]以针刺配合艾灸,取关元、中极、气海、血海、三阴交、合谷等穴,于经前1周开始治疗,经至时停止,36例共治疗3个周期,总有效率94.44%。信妙鸾[21]以耳穴贴压治疗痛经1000例,气滞血瘀型取交感、子宫、皮下、卵巢,配肝,气血亏虚者取子宫、肝、肾、内分泌,配交感、神门,以王不留行粒贴压,总有效率99.66%。张琴明等[22]于冲、任、督三脉及膀胱经施推拿手法,使滞于胞宫的瘀血消散,气血通畅,气血运行恢复正常。钟文元[23]用足部反射疗法,采用全足施术,重点加强子宫、卵巢、生殖腺、下腹部、腹腔神经丛、胸、上下身淋巴结、腹股沟、脾及内分泌、免疫系统反射区,治疗痛经83例,痊愈15例,总有效率。

3结语

对于本病,中医治法众多,临床疗效较好。本病病因繁多,病机复杂,有虚有实,虚有肝、脾、肾虚之别,亦有气虚血弱之分,实有寒凝、血瘀、气滞、湿阻之异,且常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相互为患。临症之时,应详察病因,谨守病机,辨证论治,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缓解甚或解除患者的病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类论文:鼻窦炎中医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鼻窦炎,即鼻窦黏膜的炎症,是近年来呼吸系统出现的一个顽固性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治疗鼻窦炎前景广阔,对于鼻窦炎的症状缓解及改善有着独特的疗效。

【关键词】鼻窦炎/中医药疗法;@通窍清毒汤/治疗应用;综述

鼻窦炎是影响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又一呼吸系统疾病,属中医鼻渊、脑漏、脑渗、脑砂等范畴,现将中医治疗鼻窦炎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外治法

钱俊华等[1]用鼻渊塞鼻剂(苍耳子50g,辛夷、石菖蒲、三七、黄芩各30g,黄连20g,麻油500mL)治疗儿童鼻窦炎70例,并设对照组38例,内服藿胆丸,3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8%。牛俊明等[2]运用HeNe激光照射内迎香及阳白穴治疗急慢性鼻窦炎60例,同时针刺风池、印堂、合谷穴,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达。杜丽等[3]应用耳穴划痕配合中药治疗鼻窦炎56例,显效16例,有效3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3%。贾维刚[4]应用鱼冰散(煅鱼脑石粉3g,冰片1g,研末)吹鼻治疗慢性鼻窦炎24例,痊愈9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67%。

2内治法

李丽琴[5]采用自拟通窍清毒汤(苍耳子9g,辛夷12g,白芷9g,石菖蒲9g,菊花15g,连翘12g,鱼腥草30g,桔梗9g,黄芪12g,薄荷9g)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180例,7d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3~4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91.7%。杜丽[6]采用通窍鼻炎灵Ⅱ号胶囊(辛夷、苍耳子、鱼腥草、桔梗、黄芩、败酱草、柴胡、川芎、白芷、黄芪等)治疗鼻窦炎136例,总有效率95.6%。王延茂[7]采用自拟鼻渊汤(生石膏40g,鱼腥草、败酱草各30,苍耳子、辛夷、白芷、藿香各10g,黄芩15g,桔梗、甘草、薄荷各6g)治疗鼻窦炎,每剂药煎制2袋,每袋150mL,早饭前、晚饭后各服1袋。急性鼻窦炎者,连服14d,慢性鼻窦炎者连服21d,总有效率为97.2%。吴晓宏[8]采用自拟藿芩鼻渊汤(藿香15g,黄芩15g,辛夷12g,鱼腥草30g,白芷15g,苍耳子9g,贝母15g,桔梗9g,通草6g,生甘草6g)治疗副鼻窦炎。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30min后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7d为1个疗程,慢性患者以3个疗程为标准。结果60例中,治愈41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黄国贤等[9]自拟凉膈苍耳子散(苍耳子10g,辛夷10g,白芷10g,焦山栀10g,细辛3g,薄荷6g,黄芩10g,连翘15g,桔梗10g,枳壳10g,白术10g,甘草6g)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250例,总有效率为95.6%。艾正海等[10]采用自拟醒脑通窍汤加味(石菖蒲30g,白芷15g,冰片6g(冲),人工牛黄1g(冲),细辛6g,路路通20g,蜈蚣2条。气虚加人参10g,黄芪30g;寒湿加苍耳子、辛夷、羌活、防风各10g,川芎20g;热重加石膏50g,黄芩、栀子各10g,土茯苓30g)治疗慢性鼻窦炎96例,总有效率97.92%。黄东平[11]采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慢性鼻窦炎16例,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10d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3.75%。范德斌[12]采用白虎清热活血汤治疗急性鼻窦炎102例,总有效率98.1%。宋任婴[13]采用鼻窦康复方治疗急、慢性鼻窦炎63例,总有效率93.7%。顾真等[14]采用鼻窦清合剂治疗鼻窦炎60例,总有效率96.7%。李树广等[15]采用鼻窦炎口服液治疗慢性鼻窦炎178例,总有效率达。冯新荣等[16]采用鼻窦炎口服液治疗慢性鼻窦炎273例,痊愈46例,好转2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5.6%。王清波[17]采用鼻炎合剂治疗鼻窦炎42例,治愈8例,显效26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47%。郭玉琴等[18]采用鼻渊汤治疗鼻窦炎100例,痊愈18例,显效48例,有效25例,无效9例。冯洲等[19]采用鼻渊至宝煎治疗副鼻窦炎75例,痊愈53例,显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魏绪鹤[20]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慢性鼻窦炎80例,痊愈52例,好转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7%。

3结语

对鼻窦炎的治疗,病情严重者西医多采用手术方法,副作用较大,中医药在治疗鼻窦炎方面有多种治疗方法,如内治、外治、针灸等,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对鼻窦炎的治疗,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论治体系,希望能有一套完整的治疗指南,并研制出更好地治疗鼻窦炎的中成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中医类论文:肝性脑病中医药研究论文

【摘要】中医学认为,肝性脑病病因为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或染蛊惑疫病等。多数医者认为本病是由于病程迁延日久难愈,而致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甚至阴竭阳脱,邪扰心营,瘀热痰湿蒙闭心窍而致。运用中医辨证论治,采用专方专用、经验方应用等治法,对肝性脑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肝性脑病/中医药疗法;阴竭阳脱;邪扰心营;综述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以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综合病征。其临床表现轻者仅有性格、行为、智力方面的微细改变,重者出现明显意识障碍,故曾称为肝昏迷。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的“黄疸”“瘟黄”“臌胀”“昏愦”“神昏”等范畴。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本病的中医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就近年来有关肝性脑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1.1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为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或染蛊惑疫病等。多数医者认为本病是由于病程迁延日久难愈,而致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甚至阴竭阳脱,邪扰心营,瘀热痰湿蒙闭心窍而致。刘燕玲等[1]认为本病病机为热火痰浊蒙闭清窍或气血阴阳衰竭,神无所依。吕文哲等[2]认为本病主要病机是肝病后期,痰瘀热毒等阻塞清窍,导致阴阳逆乱,神明蒙蔽所致。卓蕴慧等[3]认为本病病因多为湿热腑浊和痰瘀互结,扰乱神明。张永霞[4]认为其病机为邪毒内蕴脏腑,郁久化热,肝风内动,扰乱神明。

1.2西医学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大多数学者认为产生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来自肠道的许多毒性代谢物未被肝脏解毒和清除。经侧支循环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而致脑病[5],但氨中毒学说依然处于中心地位[6],该学说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近年来,假神经递质和r氨基丁酸(GABA)神经引力增高也受重视。易安等[7]用安易醒(FZ)竞争性地抑制阻断中枢作用,使原性神经张力下降,达到清醒神志的目的。但更能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还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如氨基酸代谢异常、假性神经递质形成、氨基丁酸/苯二氮卓复合受体学说、锰沉积学说、神经毒性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等[8]。

2中医治疗

2.1辨证分型李欣越等[9]分3型论治,湿浊蒙窍型,灌服局方至宝丹;痰热内闭型用清开灵注射液;气阴两竭型用生脉注射液。史文丽[10]把本病分为2型,阴液耗损、风阳上逆型,用犀角地黄汤;热毒炽盛、痰火上扰型,用温胆汤加味。王方州[11]将本病分为热毒内陷心包型,用黄连解毒汤加减;痰湿蒙闭清窍型,用涤痰汤加大黄和苏合香丸;气阴两竭型,用生脉散合犀角地黄汤。张安娜等[12]分本病为5型:痰气郁结、湿浊蒙窍型,方选茵陈四苓汤合菖蒲郁金汤化裁;热毒炽盛、毒火攻心型,用清瘟败毒饮加减;营血郁热,心神昏乱型,选茵陈蒿汤、五味消毒饮、犀角地黄汤3方化裁;阴虚阳亢、虚火兼瘀型,选羚羊角汤合膈下逐瘀汤化裁;阴竭阳脱型,方选参附龙牡汤化裁。毛德文等[1314]分4型论治:热毒炽盛,热入心包型,方选解毒化瘀Ⅱ方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痰湿内盛,痰迷心窍型方选菖蒲郁金汤加减合苏合香丸;肝肾阴虚,肝阳上扰型,治宜滋补肝肾,清热熄风;阴阳两竭,神明无主型,以益气养阴,回阳固脱为治法。

2.2专方专用方典美等[15]应用参菊饮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总有效率87%。毛德文等[16]证明解毒化瘀颗粒在降低肠源性内毒素水平,改善肝性脑病方面优于安宫牛黄丸组(P<0.01)。卓蕴慧[3]证明用清开颗粒灌肠治疗肝性脑病在促进清醒、降低血氨,改善患者的NCT、DS水平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黄学军等[17]采用化浊解毒醒脑液高位保留灌肠治疗,能显著改善肝功能、降血氨、抗肝性脑病的作用,总有效率95.8%。邹碧泉[18]用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40例肝性脑病,总有效率92.5%,认为大承气汤保留灌肠能明显降低肝性脑病患者血氨水平。

2.3经验方应用刘茵等[19]采用大黄煎剂(醋制大黄30g,乌梅30g)保留灌肠作为治疗组,乳果糖保留灌肠作为对照组,结果在总有效率、催醒作用、降低血氨、改善肝功能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葛球芳等[20]采用复方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肝民生脑病,患者血氨水平下降,清醒时间提前。谭柳纯[21]采用西药治疗加中药肠道滴注自制中药煎剂(大黄30g,乌梅30g)作为观察组,单纯西药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57.0%,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显效率为27.5%,总有效率60%,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吴筱萍等[22]采用自拟中药煎剂(生大黄30g,芒硝10g,厚朴10g,乌梅20g)灌肠治疗肝性脑病,总有效率68%。郭子媛等[23]观察复方大黄煎剂(生大黄30g,乌梅20g,芒硝10g,厚朴10g)联合乳果糖食醋灌肠治疗肝性脑病,能明显缩短患者的清醒时间,并可迅速控制肝性脑病的临床症状,降低病人死亡率和不良反应。

3问题与展望

对于肝性脑病的治疗中医疗效肯定,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与优越性。但目前中医对肝性脑病的认识与治疗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辨证及治疗方案,中医治疗大多停留在经验用药的基础上,观察指标仅限于一般临床症状、脑电图、血清氨内毒素水平等指标,缺乏与现代医药有效结合,且实验研究较少,如能结合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开展中医药防治分子生物学研究,将能为中医药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展现更广阔的前景。

中医类论文:中医药远程继续教育模式分析论文

【关键词】中医药远程继续教育教育模式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院校教育是基础,继续教育是关键。中医药继续教育在形式与手段上也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而进入到现代远程教育时代,并将成为不断加强中医药行业队伍建设、提高行业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1中医药远程继续教育的优越性

1.1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对象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与教师及别的学习者进行信息交流,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地域及限制。在网上,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学手段(如参观、实验)以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选择性强。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使得学习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简单化的缺陷。

1.2交互性的教学特色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面授方式,学习者可以随时对交互的速度、时间、地点和方式做个性化设定,通过文本、声音、影像的即时沟通可达到类似于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使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在交互内容方面,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与同一课程或同一科目的师生或学习者进行交流,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方便地获得帮助,及时地观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1.3自主性学习的转变远程教育使学习者拥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以学生的“学”为主,更多地体现出个性化的学习。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使学习者的教师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与学习内容,自行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有选择地接受教师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辅导及学习思想与方法的指导。因此,在远程教学中,教师把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学习者也将自觉视为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途径与方式。

1.4协作性的学习方式在网上,无论是教师之间还是师生之间都可以协同攻关,共同提高。从教师之间的合作来看,远程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封闭性;从师生合作来看,网络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结构关系,而且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和地位;从学生间合作关系来看,网络教学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能,使协作性学习成为现实。

2中医药远程继续教育的方式

2.1开发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中医药远程教育是依托多媒体课件实施的,它是网络教学的关键。课件应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教材。这决不是书本教材的翻版,而是先进技术的创新。中医药的知识内容博大精深,应该用现代电子设备以及多媒体传媒将它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员面前;二是练习部分。这部分内容对于网络教材来讲,也很关键。目前,相当多的网络课件的练习部分比较死板,缺乏活力。应该逐步加强交互性和实现智能化。在教学中应允许有多种形式、多种版本的课件自由竞争,甚至还可以引进国外的课件。

2.2将电子学习应用在远程继续教育中电子学习(elearning)是将音频、视频、动画、文本以及交互式材料综合起来,运用网络和IT技术,使每一位学员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一种高效率学习方式。elearning在远程中医续教育中,是一种新型的中医药教学与学习方式,具体可以采用电子邮件、聊天室、BB与讨论区方式进行[13]。

中医类论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论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疗法气阴两虚肝虚不足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中的发病率达47.66%[1],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死亡的常见原因,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60%[2]。笔者就中医药对DN研究进行归纳,报道如下。

1病因病机

耿嘉等[3]明确地将DN的病因病机概括为“奇恒柔弱,内热熏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蓄浊失精”,并强调气阴两虚是DM及DN的基本病机,瘀浊阻滞贯穿DN始终,是导致DN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南征[4]认为,DN的发生是疾病迁延,气阴两伤,阴损及阳,渐致血脉瘀阻,邪毒内生,损伤肾络而成,毒损肾络为病机核心。陈翠兰等[5]认为DN是在气阴两虚,阴虚燥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陈以平等[6]认为虚、瘀、湿、浊是DN之基本病机,四者中虚是导致DN的始动因素,瘀是构成DN的病理基础,而湿、浊是加重DN不可忽视的方面。吕仁和等[7]认为DN是消渴病久治不愈,伤阴耗气,痰热郁瘀互结,阻于络脉,形成微形瘕,由瘕聚渐成积的过程。瘕的形成与发展是DN的成因和病变发展的关键。朴春丽等[8]认为,毒损肾络是主要病机,邪阻肾络,深滞于浮络、孙络是其病情缠绵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

2临床研究

2.1辨证论治杨永铭[9]将DN分为燥热阴虚、气阴两虚、脾肾气(阳)虚、阳虚湿浊瘀阻4型与DN的改变的各期相对应,共观察248例,早期以气阴两虚为主,临床期以阴阳两虚为主,终末期以阳衰湿浊瘀阻为主,各期中医辨证均有侧重,治疗结果显示西医分期、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模式是可取的。张耿良[10]把DN分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阴阳两虚;浊毒内阻5型。分别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温肾健脾,利水活血;益气养心,泻肺利水;调补阴阳,益气固肾;清热解毒,降浊和胃。盖灵芝[11]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肝肾不足型,治当益气养阴,予参芪地黄汤合生脉饮加减;脾肾两虚,瘀血阻络型,治当健脾补肾,活血通络,予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阳虚血瘀,水气凌心型,治当温阳利水,化浊祛瘀,逐毒降逆,予大黄附子汤加减。叶任高教授[12]提出4型:肝肾阴虚型,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气阴两虚型,方用生脉散加味;阴阳两虚型,方用金匮肾气汤加减;阳虚水泛型,方用真武汤加味。时振声教授[13]将本病分为4型:气阴两虚型,方选参芪地黄汤,偏气虚用五子衍宗丸加减,偏阴虚用大补元煎加减;脾肾气虚型,方用水陆二仙丹合芡实合剂加减,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阴虚型,方选归芍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阴阳两虚型,方选桂附地黄汤、济生肾气丸、大补元煎加减。

2.2专方验方李梅茹等[14]用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临床期DN46例,有效率达84.8%。李乐梅[15]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猪苓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30例,总有效率90%。佟杰等[16]将两组均静点黄芪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组30例加调肾保散热罨包,外敷双肾区,并用电离子导入,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崔云竹等[17]用糖肾宁治疗36例,为DN早中期,结果发现本药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能减少尿蛋白,且能降低血脂、血黏度,对延缓、阻止早中期DN进一步发展至终末期有较好疗效。

2.3单味药彭学军[18]报道,冬虫夏草能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加速肾脏细胞修复,保护肾功能,降低蛋白尿,同时还有降糖功效。朱加明等[19]研究认为,大黄酸可纠正db/dbDM小鼠脂代谢紊乱及抑制果糖胺通路的过度活化,已揭示其逆转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且可明显改善此型小鼠的肾损害,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程。

3结语

中医药治疗DN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尚无统一的中医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估标准,且中药治疗方法较多缺乏优势比较。今后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医学手段,研制疗效确切起效快的中成药制剂。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