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通信专业论文

摘要:信息通信融合不是简单的并购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度过程。不仅需要实现信息通信融合,还要实现信息通信组织人员的融合,从研究电力行业改革的基础上,注重信息通信管理水平,尽快促进信息专业与通信专业深度融合,并与企业最终优化殊途同归。
通信专业论文

通信专业论文: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的论文

1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课时比重偏低,缺乏对新概念、新技术的介绍;

(2)设备陈旧,缺乏实用性实验的开设;

(3)科研活动参与率低,未形成完善的创新培养体系;因此,在培养体系、课程平台、教学模式等方面对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类课程进行全新的探讨,既可以作为对“机电结合,特色分流”交叉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也可以通过车辆工程专业“以点带面,见贤思齐”,带动其他专业学生对网络通信类课程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体系的改革

现有网络通信类的课程教学以车载CAN和LIN网络理论的认识为主,实验教学则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内容为主。但是,传统的车载网络已失去原有的主导地位。针对“以车为本兼顾网络”的原则,需要逐步扩大网络通信类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立足本专业课程,学科交叉,勇于探索。通过车辆工程专业导论和认知实习,重点在于拓宽学生视野,初步建立学生对车载网络知识体系的感性认识。展示本专业前期积累的各项成果,如飞思卡尔智能小车等,为后续知识体系交叉学习打下基础。在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选择车辆相对独立、功能简单,但系统结构较为完整的网络通信类实验项目,力求学生能在课程实验中能加深对车载网络通信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车载网络算法优化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课程设计、竞赛的形式,选择适当的课题展开具有实际工程应用的综合训练。围绕汽车行业生产、研发过程中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问题进行选择,力求实现能正常运行的实验室样机,提高学生在车载网络通信及优化方面的综合能力。

3课程平台的改革

围绕培养体系的三个层次,对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性规划,在专业基础课中增设网络通信类基础课程,整合优化成“大机械类基础课程平台”,并配合车辆工程专业主干课,适当增设专业特色选修课,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方向和车载网络通信方向的分流。在先修机械类、通信类公共课程的基础上,以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主要依据,搭建“车载网络特色课程平台”。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既要增设网络通信类课程,还要兼顾原有机电类课程的设置。相互支撑,构建车载网络特色课程群,通过车辆机械与电子信息学科体系的交叉,实现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1基础平台

通过增设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课程,结合相应的课程实习,将通信网络类课程融入到基础课程平台中。以主题会议、专家报告等方式向低年级学生介绍行业前沿技术以及网络在汽车中具体应用,形成直观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兴趣。由于总课时的限制,通信网络类基础课程以小课时、重实践、多交叉的形式进行调整。由于机械类课程在车辆工程总课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网络通信类的课程根据“不同方向不同要求”的原则进行压缩。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压缩课时量,以增设相关网络通信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如果不进行专业分流,势必会造成机械类课程与电子信息类课程在学时分配上发生冲突。面向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形成车辆与通信互为支撑、优势互补的格局。创新性的将部分学生引导到车载网络通信方向,有效缓解机械与通信类课时冲突的问题。

3.2特色平台

围绕新能源汽车、车载网络等汽车行业重点研究方向,设置课题研究小组,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负责人,配备2-3位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团队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交叉,阶梯分工明确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鼓励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自由组合,选择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创新平台的课程覆盖了车辆、机械、通信等领域,涉及汽车电子、新能源和通信网络等多个方向,满足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兴趣要求。团队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交叉,阶梯分工明确;对部分本科生,仿照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指导的培养制度,进入实验室协助配合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实现导师负责、研究生协助的双导师培养制度。

4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在课程中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通信类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车辆工程和网络通信的知识,既能将教学内容从机械知识结构拓展到网络通信领域,也能够将网络通信领域的近期技术应用到车辆工程中。但我国高校中在机械工程和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为了充实教学队伍,可以聘请汽车行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同时,支持和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新技术。鼓励学生将新想法、新创意,以发明专利、科技创新竞赛的形式实现。对构思新颖的选题给予必要的科研经费和指导,同时设定创新学分,进一步推动创新研究。

5结语

根据车辆工程专业的特点和现有培养方式的不足,对网络通信类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学改革三年来,主办部级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一项,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校级

大学生创新项目6项。针对培养体系、课程平台、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对网络通信类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交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车辆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通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一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1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满足新课改需求

目前,我国教学领域正受到新课程改革主、客观强势的冲击。结合国内外课改经验教训不难发现,教学领域相关问题是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学生营造社会实践教学平台,是电子通信专业教学的创新策略,满足新课改需求。因此,务必要将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作为电子通信专业教学的重点工作,促进课程问题与教学问题有机融合,使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2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可优化低效的教学现状

虽然高职院校教师们尽全力地进行电子通信专业教学工作,但仍旧出现了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教学效果不佳表现为课程秩序混乱、教学目标不明确及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等。在电子通信专业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每一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面向每一位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着力于提升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效率,彰显教师的辛勤、智慧及策略。

3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

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从每位学生身心特征出发,让学生在电子通信专业教学中主动地思考问题,创造出自己思维方式,让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例如,在电子通信专业教学中,电子通信专业教师采用竞争奖励的方式能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能有效解放学生天性,让学生思维得以开拓散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现阶段,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中,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为了探索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务必要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结合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对电子通信专业教学进行开拓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注重创设实验教学情境

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电子通信专业知识,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进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将电子通信专业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地整合,构建符合学生生活逻辑的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形成认知火花,提出灵活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2塑造学生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中,应当重视教师、学生相互之间合作交流的学习结构,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例如,电子通信专业教师提出一个电子通信问题,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并交换见解,让学生在电子通信专业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提升自身学习自信心。培养具备宏观把握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亦是开展科教新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3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

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对电子通信专业教学结构进行整合优化,教师要把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更深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堂上的问题,要有自身的理解,不能只是浅显听教师的讲述。重视社会生活体验,老师要耐心引导学生发表自身的见解,通过对社会生活中问题的讨论,再次让学生回顾电子通信专业教学中的所学内容。

4灵活应用评价反馈机制

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反馈是重要内容。教学评价应当摆脱传统教学评价观念束缚,构建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师生互评等相结合的多方面综合评价标准。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本技能、身体素质,还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技能、反馈情况进行启发性的示范与讲解,并给予“授之以渔式”的建议,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程度,从而更好地开展新的教学活动。同时,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反馈,最终以良性的反馈、评价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并非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否定,而是从高职院校切身实际出发,将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效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职院校电子通信专业教学教师务必要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专研、找寻学生在电子通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指引学生实现思维定势突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享受电子通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乐趣。

作者:赵娟郭玉华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通信专业论文:专业实践教学通信工程论文

一、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条件和环境较差

由于大部分学校都在进行学生的扩招和学校的扩建,通信专业的人数也会大幅度地增加,学校在扩建过程中会存在资金问题,导致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缓慢,与现代快速发展的通信技术严重脱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也是几年前的,已经过时。同时在扩招过程中该专业人数大幅度增加,导致实践教学的场地紧缺,存在多人共用一套实验设备进行实践学习的情况,这就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不是很理想。

2.实践教学的老师对于这门课程不够重视

与老师熟知的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操作十分麻烦,其中各种各样的环节让人头疼,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老师难以适应这样的教学过程,他们就会选择逃避,没有将实践教学真正地开展起来,学生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无法学到真正的知识,没有获得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也是持比较消极的态度,认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可有可无,没有十分重要的存在意义。

3.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单位较少

有些学校处在偏远地区,当地没有大型的通信企业,城市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只有一些移动、联通、电信的服务型营业厅,没有从事通信工程方面的产品生产的大型公司,所以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实习,如果到深圳、广州等通信产业发达的城市进行实习,不仅组织起来比较困难,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学生过去之后的管理问题也不是特别的方便。所以老师只是为学生讲解一些实习的经验供学生参考,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

4.集中式的实践教学多是形式主义

在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大多采取的是集中式的实践学习,在这个时间段学生要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在时间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写自己的毕业论文,往往就在网络上下载一些资料,选择一些没有创新意义的主题,抄袭问题不可避免。学生专业工程实践的时间和毕业论文的时间冲突,学生为了顺利毕业,把很多时间用在写毕业论文上面,集中实践的效果从而受到影响,这样就导致集中式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化,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二、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

1.加强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科学合理地构造该专业的课程模体系和专业模块,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不同爱好,老师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模块,让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内容与学生能力密切联系。

(1)通信基础课程。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有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等,在对这些理论基础学习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课奠定基础,让学生对通信系统有一定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2)通信技术课程。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有移动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网、交换技术等等,主要让学生能够围绕着通信技术进行其中的理论学习,掌握现代的通信技术,将其应用到通信行业,促进通信行业的发展,促进新产品的开发。

(3)专业任选课程。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有电子测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光传输和光交换、电信业务开发等等,这些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相对来说难度大一些,主要是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学习专业课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提高,视野更加开阔,为以后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2.加强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基本体系的建设要以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在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其设计性、科学性、创新性要地体现出来,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都能够提升自身的能力,并且要注重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的应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重点管理和监督,学生在实践中有明确的目标,各自有明确的任务和分工,构造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提供有效保障。

3.加强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在通信工程专业实践中,实验室是学生的主要实践地点,学校应当关注实验室的设备的更新,对实验室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室学习和实践条件,同时实验室也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损坏实验仪器的学生应当赔偿一定的费用,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之后要打扫卫生,保障实验室的良好环境。实验室应当长期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条件。

4.加强校企协作,在校外投资实习基地

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总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无法学到真正的工作经验,只有将学生带到通信工程的企业,让他们在其中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他们才会学到实际有用的东西。因此,学校就必须与校外通信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学校与企业之间联合进行人才的培养,共同制定实习方案,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测试、开发、设计中,增加学生的兴趣,毕业后学校为该企业提供专业型人才,保持与该企业的良好联系。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可以在校外投入资金建设校企,这样就更加方便学生进行实习。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行业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通信行业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社会对于通信工程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通信行业,对于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是各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推动我国通信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作者:郑鑫张晓洁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通信专业论文:通信专业论文:通信外语教育探索及实践

本文作者:刘紫燕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世界各国已商用,其发展日新月异,因此,移动通信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结合当前移动通信系统的近期技术,删除一些过时的内容。首先,移动通信系统的简介,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简史以及结构。第二,讨论无线传播的技术,这是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例如:无线电波的传播、抗干扰技术、多址接入技术等。第三,介绍各种移动通信系统,如:GSM,3G(WCDMA,TD-SCDMA和cdma20001X)和LTE,LTE-A等。第四,其它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如:Bluetooth、UWB、Zigbee、WiMAX等。第五,结合工程实践,讲授移动通信系统的规划和优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内容。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的、系统的掌握移动通信的理论知识和移动通信系统。以此方式安排移动通信课程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然后联系实际系统,符合人们的认知过程,使学生有兴趣学习移动通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移动通信内容多,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前制作了幻灯片,包含各种图表和系统结构图等。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由于是双语教学,采用的英文教材中会有生词,若在课堂上逐一解释,既浪费时间,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在每次课结束前将下次课要讲述的内容告诉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自己查生词,上课时仅对学生容易理解错误的词汇和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在授课中采用英语和汉语结合的方式,在讲述一些概念和简单问题时用英语,学生一般能听懂,但是在解释复杂问题时,需要采用结合中文的方式。例如:MIMO技术。在移动通信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从教材中的内容拓展开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为了让学生了解“手机辐射”,教师准备了“如何安全使用手机”的专题资料和图片,作为补充内容讲解,不仅让学生知道手机辐射的相关概念和知识,也了解该如何安全使用手机。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适应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使用讨论式教学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去查找资料、阅读文献、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主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多址接入技术来进行讨论。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下发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英文资料,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再结合教材找出问题。在进行讨论课时,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每个组的内容分别是:TDMA、FDMA、CDMA,在组长的主持下进行讨论,做好要点记录和讲稿整理,并选出一名学生准备上台讲解。讨论结束后按内容的先后顺序,请各组的主讲同学上台进行讲述,然后同组成员进行补充,以主讲为主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讲解和提问。,教师简要讲评和有针对性的讲解,重点阐述各技术的区别。通过学生自学、多次讨论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深入理解和消化多址接入技术。通过采用讨论法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一改传统式的“填鸭式教学”,学生既要自己独立学习和思考,又要和同学相互协作,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基础。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移动通信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实验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8个学时的实验,除了在硬件设备上做扩频技术等实验外,还利用MATLAB仿真软件来辅助进行仿真实验。例如:在做调制技术实验时,安排学生进行对这几种常用的调制技术进行对比性仿真,使学生对其加深理解。与此同时,结合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让学生仿真OFDM,加深对OFDM的理解。移动通信中移动性管理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其涉及的通信单元较多,学生不易于掌握,因此采用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的方式,由学生在课外事先准备,除了指定的英文文献外,还必须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写出设计步骤,然后对其进行仿真,得出结论。课程考核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试卷采用全英文出题,鼓励学生用英文作答。近三年内某教学班共46人,考试成绩分布如图1所示,中间分数段人数较多,与原来预计的学生考试评价范围相吻合。移动通信双语教学改革,使移动通信的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紧跟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移动通信双语教学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通信专业论文:专业实习实践通信工程论文

1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工程性、创新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4],这就要求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注重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及工程应用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不断提高实践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实践实习的课时由原有的162课时,增加到384课时,并在第6学期安排了8周的校内实习和在第8学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比重的大幅增加,不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同时打破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教学评价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积极性.课程教学采用“专业认识教育——项目式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见图1).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到模拟仿真实训再到见习,由单一技术训练到综合技术训练的层层递进教学,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熟练掌握3/4G通信设备的具体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提升工程项目的组织协调能力.课程的讲授由校企双方的教师共同承担,其中专业认识教育课程部分由企业派驻经验丰富的企业讲师到学校直接进行授课;技术类课程由校企合作的企业方负责定期组织培训学校教师相关课程,并由企业方按照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进行培养,保障高质量教学.

2实行面向“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

(1)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专业共建培养教学环节.在强化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方向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和3/4G系统实习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设计能力.与大唐联盟企业携手,根据用人需求修订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课程体系能够直接反映通信行业的主流技术和近期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环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强化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强调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学生实习实践的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模式.利用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企业教师直接对参加实习学生进行企业化管理和工作安排,按照企业典型工作岗位流程及质量规范要求对学生的具体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指导和技能提升.(3)建立学校、企业、行业部门和教学部门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搭建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桥梁,使学生一毕业即可立即开展工作,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大唐移动通信及其联盟企业单位和行业部门定期对顶岗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收集顶岗企业的建议和意见,组织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对培养体系进行优化.

3重视“双师型”实习实践

教师的培养高校课程改革中硬件环境的改革相对简单,而改革过程中花巨资建设的实训环境、投入大量资源开发的课程能不能真正发挥效果,教师是关键.学校教师的优势在于理论研究和讲授,往往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教师队伍的改革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进行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双师型”教师指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即具有大学教师和企业讲师双重身份的教师[5].“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通信工程专业实习实践体系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虽然“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目前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有效的高职教师培养模式、教学工作繁重、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企业认识度不高以及产教结合不紧密等[6].为了能够使承担实习任务的教师达到具备企业讲师素质的目标,通过选派的专业教师深入合作企业内部学习并应用企业相应专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流程的方式.激发教师不断地钻研与实践,将所学专业内容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创新指导实习和实践的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贴近职业教育和社会企业用人的需求.

4建立与通信技术发展相同步的通信

综合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总体建设目标是建设一个能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实用型通信实验平台,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通信技术原理,达到对整体专业技术的综合理解,并具备一般通信系统的上岗工作能力[7].但由于通信行业的特殊性,一般的通信运营商并不会接收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其商业运行平台上进行任何实验.这样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实际通信设备,也就很难理解和掌握通信的实际设施,无法做一些与实际通信设备相关的技术开发项目[8].传统的大学实验室通常以实验箱和仿真实验为主,在内容上,停留在单元部件的工作原理的验证上,缺少系统实验,与实际通信运营平台所用技术和设备严重脱节,难以适应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筹建校企合作实验室,学生的实习实践在系列实训室中开展.实验室采用现网应用的3/4G移动通信网络设备进行建设,模拟现网中设备运行的特点,能够同步现网网络管理平台.实验室不仅满足共建专业课程的需要,同时考虑到未来快速增长的发展需求及通信技术的快速演进以及高质量、高安全、高科技等因素,实验室具备可拓展性和可演进性.主要进行设备维护以及网络优化两个方向校内综合实训.通过综合实训,能够让学生提升硬件开发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掌握移动通信设备的维护和网络优化技能,满足“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通信工程专业体系建设始终坚持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及工程应用为主线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以面向实际工作岗位技能为培养核心,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真正达到了面向行业就业的人才培养目的.

作者:魏世亮 张洁 段再超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通信专业论文: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论文

1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课时比重偏低,缺乏对新概念、新技术的介绍;

(2)设备陈旧,缺乏实用性实验的开设;

(3)科研活动参与率低,未形成完善的创新培养体系;因此,在培养体系、课程平台、教学模式等方面对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类课程进行全新的探讨,既可以作为对“机电结合,特色分流”交叉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也可以通过车辆工程专业“以点带面,见贤思齐”,带动其他专业学生对网络通信类课程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体系的改革

现有网络通信类的课程教学以车载CAN和LIN网络理论的认识为主,实验教学则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内容为主。但是,传统的车载网络已失去原有的主导地位。针对“以车为本兼顾网络”的原则,需要逐步扩大网络通信类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立足本专业课程,学科交叉,勇于探索。通过车辆工程专业导论和认知实习,重点在于拓宽学生视野,初步建立学生对车载网络知识体系的感性认识。展示本专业前期积累的各项成果,如飞思卡尔智能小车等,为后续知识体系交叉学习打下基础。在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选择车辆相对独立、功能简单,但系统结构较为完整的网络通信类实验项目,力求学生能在课程实验中能加深对车载网络通信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车载网络算法优化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课程设计、竞赛的形式,选择适当的课题展开具有实际工程应用的综合训练。围绕汽车行业生产、研发过程中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问题进行选择,力求实现能正常运行的实验室样机,提高学生在车载网络通信及优化方面的综合能力。

3课程平台的改革

围绕培养体系的三个层次,对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性规划,在专业基础课中增设网络通信类基础课程,整合优化成“大机械类基础课程平台”,并配合车辆工程专业主干课,适当增设专业特色选修课,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方向和车载网络通信方向的分流。在先修机械类、通信类公共课程的基础上,以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主要依据,搭建“车载网络特色课程平台”。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既要增设网络通信类课程,还要兼顾原有机电类课程的设置。相互支撑,构建车载网络特色课程群,通过车辆机械与电子信息学科体系的交叉,实现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1基础平台

通过增设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课程,结合相应的课程实习,将通信网络类课程融入到基础课程平台中。以主题会议、专家报告等方式向低年级学生介绍行业前沿技术以及网络在汽车中具体应用,形成直观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兴趣。由于总课时的限制,通信网络类基础课程以小课时、重实践、多交叉的形式进行调整。由于机械类课程在车辆工程总课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网络通信类的课程根据“不同方向不同要求”的原则进行压缩。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压缩课时量,以增设相关网络通信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如果不进行专业分流,势必会造成机械类课程与电子信息类课程在学时分配上发生冲突。面向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形成车辆与通信互为支撑、优势互补的格局。创新性的将部分学生引导到车载网络通信方向,有效缓解机械与通信类课时冲突的问题。

3.2特色平台

围绕新能源汽车、车载网络等汽车行业重点研究方向,设置课题研究小组,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负责人,配备2-3位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团队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交叉,阶梯分工明确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鼓励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自由组合,选择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创新平台的课程覆盖了车辆、机械、通信等领域,涉及汽车电子、新能源和通信网络等多个方向,满足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兴趣要求。团队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交叉,阶梯分工明确;对部分本科生,仿照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指导的培养制度,进入实验室协助配合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实现导师负责、研究生协助的双导师培养制度。

4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在课程中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通信类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车辆工程和网络通信的知识,既能将教学内容从机械知识结构拓展到网络通信领域,也能够将网络通信领域的近期技术应用到车辆工程中。但我国高校中在机械工程和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为了充实教学队伍,可以聘请汽车行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同时,支持和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新技术。鼓励学生将新想法、新创意,以发明专利、科技创新竞赛的形式实现。对构思新颖的选题给予必要的科研经费和指导,同时设定创新学分,进一步推动创新研究。

5结语

根据车辆工程专业的特点和现有培养方式的不足,对网络通信类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学改革三年来,主办部级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一项,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6项。针对培养体系、课程平台、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对网络通信类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交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车辆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作者:肖广兵 谢士玉 孙宁 陈勇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通信专业论文:信息通信专业论文

1现状及未来展望

作为信息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行业信息融合也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和优化,属于高范畴高精度的融合历程。在研究信息通信融合过程及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讲,企业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其中,通信网络是根据特定的业务要求而独立发展起来的,随着管理者的洞察力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稳步提升。当企业进入信息化以后,信息、通信融合已经成了电网成熟的好证明。同时,信息通信融合也让电力系统向智能型企业过度。本文从三个阶段详细分析信息通信专业如何实现高精度融合。

(1)通信和信息各自发展。上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普及甚少,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得到广泛应用。如电力网络调度、电力网络自动化以及电力网络控制等。电力企业信息系统也随着通信系统的普及向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作为电力企业的首要发展战略,信息化是进一步融合管理、生产以及经营的重要手段。在通讯领域方面,主要集中在数据通讯上,从由电力调度中心在承载网络上寻找调度数据。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大力推进,电力系统网络承载了大量的业务信息。在不断完善升级的同时,以电力载波、卫星通信以及无线通信等手段并存。

(2)信息通信融合发展迅猛。在电力行业内部,信息通信发展成为支撑电力企业的重要支柱。但在客观原则上也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多要求。在信息通信全球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为电力信息通信提供契机的是智能网络,而智能网络不能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要求,这样就进一步促进了信息通信融合。在此过程中,标志信息通信融合的导火线是信息业务与光纤技术发展。

(3)信息通信深度融合是随着外部信息通信融合而深度发展起来的。电力信息通信融合主要分三个阶段,初步融合阶段、深度融合阶段以及智能企业阶段。既能实现价值较大化,也能从根本上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初步融合阶段是建立投入信息调控中心的基础上,实现信息通信资源共享,完善搜索、录入、输出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业务、客户统一管理。提高故障反馈速度和应变处理能力,更有效率地为客户服务。在业务整合阶段,实现通信信息专业管理,不仅绕实现管理专业化也要在整合信息通信业务资源的同时实现管理扁平化。因为技术融合之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管理新系统系,如何维持信息通信正常运行。因此,信息通信专业融合是运行体系上的优势与优势融合,逐步从协调配合向流程协作转变。

(4)建立统一的信息通信调度室,让监控人员集中并实现监控信息化、一体化。加强信息通信联动能力,当信息系统由通信系统承载时,应及时向信息系统汇报。在统一运行调度过程中,实现三级通信管理模式。做到统一指挥统一控制。加强信息通信系统检修维护工作,增加控制系统的巡查时间,实现各个通信网点巡视可视化,做到可视化监督,提升管理效率。

2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通信融合不是简单的并购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度过程。不仅需要实现信息通信融合,还要实现信息通信组织人员的融合,从研究电力行业改革的基础上,注重信息通信管理水平,尽快促进信息专业与通信专业深度融合,并与企业最终优化殊途同归。

作者:高天晓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通信专业论文:基础教学改革通信专业论文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活跃积极创造性思维、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乃至听课效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种经典教学方法,如启发引导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协作式教学等[5]。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教学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围绕问题切入相关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引发学生思考、探讨解决问题,并将此过程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5]。例如在讲抽样定理时,我们先由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数字通信已成为主流技术,但发送端信源有模拟信源和数字信源”提出及时个问题“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麦克风、摄像机等都是模拟信源,它们所产生的模拟信号要想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传输,需要怎么办”,从而引入所要讲解内容“模拟信号要想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传输就必须进行模数转换,模数转换需要抽样、量化和编码,而抽样及时步”,进而提出第二问题“那什么是抽样及抽样是怎样实现的呢”。在讲完“抽样的定义和实现方法”,为了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且使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又依次提出第三个问题“抽样后的离散样本值是否可以表示抽样前的连续时间信号?”和第四个问题“在接收端如何从离散样本值中恢复出原来的连续时间信号?”,通过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的分析讲解,进而归纳总结出抽样定理。因此,在使用启发引导教学法时,需要我们按照一定思路不断提出合理恰当的新问题,依次从一个知识点引出下一知识点,教师边引导边讲解,学生边思考边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分析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配合理论教学的内容,教师通过列举和日常生活有关的事例使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教学目标明确,从而生动高效地实现课堂教学。在讲解GSM系统的移动台开机入网流程时,我们提前一周布置典型的案例教学题目:大家开启手机电源几秒或几十秒后手机屏幕将显示运营商的名称,在该过程中手机做了哪些工作?由于该案例和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热情极高。接下来,我们先对该案例的基本背景和相关知识点进行简单的阐述,然后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讨论的案例材料进行汇总并提前发送到每位学生手中。材料包括移动台位置更新、GSM系统的传输信道分类、移动台的用户状态和GSM的安全性管理,等等。同时我们提出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分析探讨。一周后要求每个小组发表本组对于案例的研究成果,同时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问题询问。在各项目组汇报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和阐述者的角色,对学生的陈述提出质疑和总结,对各小组的讨论及展示结果进行合理性的评判,肯定其正确的思路,纠正其错误的认识。并将所需讲解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穿插整个过程,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6]。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单一教学方法会因没有太多变化而变得乏味,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妥善结合、灵活应用才能发挥效果,较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教学媒体。通信专业大多数课程公式和推导较多,上课仅采用黑板板书的传统教学方式,会使板书时间过长,课堂的有效时间减少,信息含量低;在现代教学手段中,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大大增加了传授信息量,节约了传统板书方式中所耗费的时间,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扩充讲授的内容或采取多种形式巩固课程内容。但是,多媒体课件不是教材的复制品,若课件上罗列大段的文字说明,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真正意义。因此多媒体课件构成要简单清晰,用最简洁的方式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题思路等呈现给学生,避免出现大段的文字显示。另外,有些知识点很难用传统教学方式口述清楚,很难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如各种通信系统中调制前后的各种信号波形图和信号频谱图等,可以利用Flash以动画的形式展现调制前后信号波形及其频谱变化的全过程,生动而直观,提高了教学的可视化和趣味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借助MATLAB的信号处理工具和GUI图形用户界面功能分别设计并开发了信号与系统辅助教学系统和通信原理辅助系统。以通信原理辅助系统为例,系统界面模块主要根据通信原理课程内容结构及信号处理流程来进行划分,虽然各模块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不能涵盖通信原理课程中每个知识点,但是包含了其中的大部分重难点,并且在人机界面中进行了可视化实现。将MATLAB软件仿真引入课程教学环节,淡化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可以形象地展现信号分析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增强了授课效率和效果。因此,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利用黑板板书进行简单分析和推导,从而充分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

3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对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发他们的创造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一般分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几个方面。但是大多数通信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存在着实验内容偏少、项目有限且实验手段落后的问题,课程设计存在着只有纯粹的软件设计而没有硬件设计,或者只有纯粹的硬件设计而没有软件设计的问题,为此我们所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环节教学改革重点集中在实验教学与课程设计两个方面。以前的实验大部分以验证型实验为主,提高型实验相当的少,学生只要遵循实验指导书的说明,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就可以完成实验操作,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改革的思路是利用现有的实验箱和仪器设备,在验证型实验基础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项目,逐步开设有“创新性”的提高型实验。并且针对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在进行提高型实验中要合理采用“菜单式教学”,保障不同程度的学生“吃饱吃好”。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要求完成全部基础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对于基础较好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较复杂的设计型实验来实现自己的目标[8]。课程设计是针对整个课程进行综合性的设计,要求学生能对课程中知识进行的应用,其难易程度介于设计性实验与毕业设计之间。在进行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SystemView仿真软件做一个通信类小型综合系统。学生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建立仿真系统,可以了解信息与信号传输的基本过程及其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教师鼓励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后,拓展知识,自己设计新的系统模型。在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一般只介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任务要求,具体的系统模型和参数选择由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自行设置,整个课程设计过程自始至终由学生独立思考,独自设计,自己动手,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又提高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另外,近几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赛车竞赛等,我们都积极组织学生组队参加,并尽力指导帮助他们。而且我校每年也会举办大学生创新杯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等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现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通过竞赛和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

4结语

以上是我校通信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及自身的经验,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教学手段中MATLAB仿真软件的使用以及在实践教学中的分层次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如何让学生、系统地掌握通信专业方面的知识,尚有很多方面需继续改进和加强。今后我们会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合格的具有创造性的通信人才继续努力。

作者:郭常盈张芳单位:南阳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通信专业论文:教学改革通信专业论文

1课堂教学中MATLAB的引入和应用

MATLAB的全称是mathandlaboratory,翻译成中文就是矩阵实验室。它将矩阵的计算、数值分析、可视化科学编程以及非线性电子电路动态系统建模仿真等大量科学研究上实用的功能集成起来,大量的函数库、丰富的编程及仿真模型几乎覆盖了工程数学化处理的所有领域,因此成为了工科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科研利器。由于MATLAB的计算基础是矩阵,因此矩阵论中所有的理论和计算都成为了该软件的运行基础,为选用MATLAB进行矩阵论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提供了牢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目前,MATLAB已应用于许多课程的教学中,比如将MATLAB软件的滤波器设计工具引入数字信号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5],用MATLAB仿真软件来辅助“激光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6]等。本文根据矩阵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特性,结合问题教学法,以MATLAB实现各种数学问题的教学,并理论结合实践,提高了研究生对矩阵论理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工科研究生科研数学素养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改革和研究

矩阵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出发,其中理论教学部分针对课本上的定理和公式,而实践教学则偏向工程方面矩阵论的应用。采用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从这两部分分别入手,3.1和3.2节分别用实例来阐述。

2.1理论教学矩阵论的课程体系中,理论和公式推导占了绝大部分的篇幅,因此理论教学仍旧是本课程的教学主体。但是,对于工科学生而言,理论公式的应用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对于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则成为教学重点,教师则可以适当放宽学生对于理论公式推导的掌握。MATLAB中,矩阵论所有的理论公式都被集成成为函数库,因此,结合MATLAB加深学生对于理论公式的理解,也不失为理论教学改革的一种方法。本节针对矩阵论中各章节的典型问题,在MATLAB中进行理论分析和解决,验证基于MATLAB的理论教学对于本课程的意义。及时章的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中,所有的运算不外乎加法和数乘,在MATLAB中,矩阵的加法和数乘一目了然,如图1所示。第二章求解Jodan矩阵,首先要从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多项式开始,继而求解Jodan标准型和Jodan链。在掌握了复杂的运算过程后,MATLAB可以用一个函数来验证和描述,从而达到直观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如图2所示。贯穿矩阵论,有一项计算是无处不在的,那就是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在MATLAB中,同样是一个函数就能直观地呈现求解的过程和结果,如图3所示。正因为MATLAB能简洁直观的解决矩阵论中诸多复杂的理论和公式计算以及方程的求解,因此可以打消许多同学由于复杂计算引起的恐惧感,并能激发学生对矩阵论问题求解的信心和兴趣。

2.2实践教学从教材来看,矩阵论课程并没有包含实践教学内容。但是,矩阵论是一门数学类课程,数学问题来源于科学实践,而科学实践的发展又依赖于数学的发展。因此,在矩阵论课程学习中,实践教学对于工科研究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矩阵可以用来表示化学元素,从而化学上的平衡问题可以通过矩阵论解决;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可以用矩阵和逆矩阵的方法来进行,从而矩阵论可以解决信息论与编码中的编解码和纠错问题;矩阵可以用来表示图像,矩阵的大小决定了图像的分辨率,从而图像的各种处理方法均可以用矩阵论来处理,利用图像压缩可以归结为矩阵的分解等。对于图像处理,MATLAB中有图像处理的大量函数库和体系。已有学者将MATLAB仿真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7]。本文利用矩阵论中的矩阵运算和方程求解方法的函数库,结合MATLAB处理工具,解决图像复原中矩阵方程求解的问题,从而验证基于MAT-LAB的实践教学对于矩阵论课程的教学研究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成像探测等工程应用当中,图像的质量对于探测的精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图像处理在探测等工程项目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简单的图像处理包括去噪、增强等,复杂的有图像复原和超分辨率重建。图像复原在目标探测中应用的较为广泛,因为成像过程对于图像的形成可以用退化来描述,而图像复原是专门针对图像退化的。图像由于像素的存在,因此可以用矩阵来进行描述。在MATLAB中,图像正是以矩阵的形式来存储和运算的,矩阵的每一个元素值代表图像中某一像素点的灰度值或色彩信息,图像的处理进而可以用矩阵的运算来完成。图像复原的方程求解在MATLAB中可以运用矩阵的函数库来实现,如图4所示。用该方法处理的原始图像和处理后的图像如图5所示。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矩阵论通过MATLAB在工程上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且范围不局限于图像处理。任意事物都可以用二进制数据来描述,因此都能以矩阵的形式存在,而事物之间的联系正是矩阵的运算。因此MATLAB在科学研究中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工具,无论是程序设计还是仿真,甚至可视化编程都能实现。而作为MATLAB的基本元素,矩阵的理论则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研究生或多或少都会参与导师的各种项目,因此将MATLAB结合矩阵论解决实际项目中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深刻认识问题的本质。

3结语

矩阵论的教学改革可以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出发,在理论公式上,利用MATLAB中矩阵运算的简洁明了的特性,消除学生由于复杂运算引起的恐惧,并激发对问题求解的信心和兴趣;在实践问题上,利用MATLAB中丰富的矩阵运算函数库,解决实际工程中如图像处理等和矩阵相关的问题,能使工科电子信息及通信专业类研究生学生从应用层次深刻体会到矩阵论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从本质上发现和解决问题。经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对矩阵论课程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理论和计算的掌握更加扎实,并能初步将矩阵论的相关知识应用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

作者:谌雨章杨婉璐谭海燕单位: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专业论文:土建专业通信电源论文

1走线架设置

通信机房内所有线缆均采用走线架上走线,走线架根据使用功能分为主走线架、列走线架,根据走线种类分为交流电源线走线架、直流电源线走线架和信号线走线架。走线架设置的层数、标高,对整个机房的规划及有效使用起到重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通信机房内走线架设置为2~3层,每层走线架的高度均为300mm,最底层走线架与通信设备机柜顶端间距约为200mm,防静电地板高按500mm、工艺设备高按2200mm考虑。两层走线架时,电源线走线架在下层(对室内地面标高为2900mm),信号线走线架在上层(对室内地面标高为3200mm)。三层走线架时,交流电源线走线架在下层(对室内地面标高为2900mm),直流电源线走线架在中间层(对室内地面标高为3200mm),信号线走线架在上层(对室内地面标高为3500mm)。这样设置使得线径粗、数量多的电源线的布放长度最短,利于电源与工艺专业间实际走线的配合。

主走线架整体规划、一次安装到位,列走线架与通信设备同期建设,分步实施。主走线架不宜安装在设备上方。

2通信电源与土建专业的配合

通信建筑在使用初期,通信电源与土建专业的配合更为密切,包括电力机房位置、机房荷载、空调的设置位置及空调配电等。

2.1电力机房的位置电力机房的位置要考虑输入输出电缆进出线方便,考虑供电至本层工艺设备的路径尽量短、便捷畅通。电力机房的面积要能满足楼层配电柜、为工艺设备供电的所有开关电源系统及UPS系统、部分预留面积的需求,需与建筑专业不断沟通确定合适位置并考虑相应上线井的需求。电力机房的荷载需按相关标准规定的16kN/m2考虑。

2.2空调的设置电力机房内开关电源系统及UPS系统运行时会散发热量,其他通信机房内的工艺设备运行时更会散发大量的热,所以需要设置机房专用空调,达到降低环境温度的目的,保障各设备正常工作。空调设置的位置要考虑设备的冷热风道及散热量,如:电池和低压柜不散热,开关电源的整流模块柜及UPS主机散热,则空调设在散热设备的对面。空调设置位置还要兼顾电源设备的近远期规划。电力机房内可能设置空调配电柜,需与建筑电气专业沟通具体放置的位置与走线路由,是否与通信电源合用交流走线架等。

3结论

对通信机房内的工艺设备进行供电设计,需要在对各专业充分了解、沟通,并结合近远期规划的前提下进行。通信电源与工艺及土建专业的密切配合是通信机房合理高效使用的基础及保障,配合要点更是配合的核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应予重视。

作者:冯晓玫王琼石彦宏陈敏何琦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

通信专业论文:专业学生就业分析的通信工程论文

一、拓宽就业渠道是必然的选择

针对毕业生找工作的现状,找工作是一个难点,找到满意工作不容易。我们要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缓解就业工作的压力。拓宽就业渠道是当前摆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有以下几点:一是,采用市场营销策略。我们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主动向社会用人单位宣传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人才特点。通常学校都有实习课程,这正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好机会,建立相关实习基地,促进实习基地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合作。再有通过与用人单位长期良好的合作,与校友之间的合作,拓宽就业渠道。此外还可以发挥教师的个人作用,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二是,就业需求预测。在推动就业工作时,学校应提前给与一定的就业需求预测,这需要学校就业部门的老师与班主任共同完成,主要就是进行市场调研,听听用人单位的意见。意见听多了,就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找到学生就业的突破口。通过预测分析结果,找准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的位置在哪里,及时对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做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三是,就业位置的转移。就业不只是在发达地区,也可以去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对那些有志向去西部及贫困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国家和社会应提供优厚待遇进行支持,以减少地区上的差别,这样才能把人才引到这些地方上来。在某些偏远艰苦的地方,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同时也要培养创业的人才,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适应电子信息各主要领域的工作,比如计算机硬件、信息服务业、通信产业、软件产业、数字家电产业、光电子产业、互联网产品、微电子产业等等。在大学四年里我们要了解自己,对什么业务感兴趣,硬件、软件、通信、网络、市场、企业管理等等;特长是什么,理论、动手能力、软硬件开发、管理等等;在工作中最需要什么技术,软件、硬件、通信、网络、电子等等;喜欢什么样的职业,设计、销售、管理、研发、技师等等;毕业以后是就业还是读研。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考虑,给自己一个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教育还存在的问题有,社会上需求知识更新速度快,而学校教学更新有些缓慢。学校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够适应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再有社会需求与学校教学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众所周知,高校在教育教学各方面正进行相应的改革,因种种原因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高校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等不够完善,的毕业设计也是大打折扣,没有按最初设定的目标去完成,而是让学生花大量时间找工作,用小部分时间做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的投入不足,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就显得不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结果出现了毕业生出去工作不被用人单位看好的现象。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要根据社会上各行各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本科毕业后的人生计划是什么,提前规划自己的各种能力进行锻炼,达到发展。社会所需求的技术更新快,学生的规划也要随时改变,不断调整自己的阶段规划,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实际上就是要求毕业生提前了解自己,懂得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为进入社会工作打好基础。其次,通过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使通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能有一个新的突破。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避免出现厌学、不学等现象。有的同学并不是自己非要学习这个专业,都是家里给选的,这样一来就有一种抵触的情绪。作为班主任,要让这部分人明白,学习兴趣是可以建立的,只要我们对自己不失去信心,慢慢来了解自己的专业,认真对待学习,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我们的专业是一个不错的专业。我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是2003年开始招生的,对我们来说,经验不是很丰富,需要就业工作部门及辅导员和班主任继续努力,积累更多的经验,有效地提高通信工程的就业率。我们学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是农业院校中的工科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这就给推动就业增加了难度,我们要通过多方努力来提高社会对我们的认知度,促进学生的就业。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目标。实际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提供的只是条件,教师对学生大多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本人不学习或是不努力学习,学校提供的环境再好也看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知识不是外界灌输的,而是学生个人努力学习的结果,需要个人勤于思考、善于实践、懂得应用才能获得。所以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点。而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有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持之以恒等等多方面的能力。综合能力需要长期培养,有可能需要个人努力一辈子。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锻炼,为今后成就一番事业做准备。但是,通常学校教育并不是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是学生的业务能力。基于综合能力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高校需对学生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结束语

通过教学改革,提前向学生灌输就业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有一个危机的感觉,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得到什么,这样就会有针对性的学习,到毕业的时候就能够有效地缓解一下通信工程的就业难的情况。使学生出去,能够感觉到自己还是社会的一份子,没有被遗忘,在社会上还有自己可干的工作。由于信息技术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明显,这样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工作部门、行业领域就没有明显差异。因而同学们关键是掌握好基础理论,看淡自己的专业,同时具有某方面工作的能力。这样学生毕业找工作时,就会按照自己的特长去选,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者:蔡立晶邸国辉尚廷义耿晓琪许杰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通信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中的案例教学论文

一、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

1.选取适合案例教学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大纲和构建教学体系时,要充分考虑通信工程专业各门专业课程的特点,选取适合专业课程或者某门专业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来实施案例教学。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是看案例能否通过其移植性涵盖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和理论,以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通常,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信息论与编码等理论性强且各知识点高度相关的专业课适合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而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等工程应用性课程更适合案例教学;除理论课外,部分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也适合引入案例教学。

2.编写或选取合适的案例案例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编写或选取合适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通常先从课程教学内容中提炼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点设计出对应的案例,这些成系列的案例关联在一起就能完成知识建构。好的案例需要具有完备性(包括真实性、典型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移植参照性和综合性。

3.把握好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几个要点(1)发挥好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即要当好“演员”,又要当好“导演”。作为“演员”能解说、分析好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提问、倾听、反馈工作;作为“导演”能把控好教学流程,能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教学轨道中,防止课堂成为一个漫无目的的闲聊场所。(2)发挥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在课前做好前期知识的储备学习,另一方面在课中要积极参与讨论,善于观察与思考,适时给出自己的分析,多和教师以及同学进行交互,课后还要做好知识的提炼和归纳工作,为今后的工作实践积累经验。(3)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尽量营造与教学相长的课堂情境。教学案例的介绍与分析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来表达,使之更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传递的信息量,并保障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可以采用网络讨论、交流的方式延伸案例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时间不足,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查阅资料、思考和分析,给出的方案将会更精细、;方案上传到网上表述更明确、清晰,有利于学生讨论、查验。

二、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案例教学实践

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加强其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了案例教学实践,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研究,制订计划,打好基础,稳步开展案例教学方法改革为开展好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通信工程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过专题研究和学习,掌握了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课堂场景构建方法、实施教学的具体流程、案例构建原则和方法,研究了案例教学在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的适应性问题。在2011年、2013年两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在提炼教学内容和归纳知识点的基础上,开设出一些全案例教学的专业课,如移动终端应用技术开发、移动通信网络工程、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等;决定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路由交换技术、SDH原理与技术等12门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引入案例教学。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开发教学案例。

2.积极培养适应案例教学的师资从以传授知识、呈现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方法过渡到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案例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也表现出不适应。为此,展开了针对性的师资培训:一方面安排教师以兼职的形式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增加其工程经验;另一方面采用观摩、专题培训的方式使教师掌握案例教学的流程和教学技巧。

3.建立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判,不能和传统教学方法一样采用试卷测试的方式来进行,需要对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方案提交、实践结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再就是对案例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包括对教师的前期准备情况、案例质量、教学实施过程和最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判。

三、工科教学实施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长沙学院的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适用于工科教学,能发挥很好的效能。但也要把握以下几点:

1.抓住案例教学的本质,而不是其教学形式智慧是不可传授的,而是需要学习者去“悟”。案例教学提供的是一种亲验型或准亲验型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分析、讨论和实践中去提高能力并获得知识。不要将其简单处理为理论课中的举例教学以及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其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案例的真实性、综合性、启发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摆脱案例教学对象的局限性,发挥其优长研究表明,案例教学在小班教学和职业教育中能更好地发挥效能,因此它能更好地适应研究生教育和职业院校教学,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中,就要尽量在高年级本科的专业课程中开设。

3.注意工科教学特点,进行适当变革工科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其教学目标强调问题解决,且往往和工程项目相结合,学生最终需要“动手”才能培养能力。因此,工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需要将其教学过程延长,不是停留在思辨性训练水平,提交方案后还要进行实践性训练和验证;另外还可以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来进行。

作者:陈威兵张刚林刘光灿单位:长沙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通信专业论文:职业学校通信专业论文

一、新形势下对通信人才的需求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移动互联网、计算机网络、电视广播网络等都在不断的融合、创新,从而带动了整个行业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融合,因此对于通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就会越来越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工作中解决问题。其次,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第三,对新兴行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对行业有一定的认知力,保持竞争力。第四,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当前我国职业学校培养通信人才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课程设置体系缺乏灵活性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通信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以与通信专业相关的课程为主,以软硬件实验内容作为辅助,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体现出通信专业的学科特性。同时我们还看到通信专业的课程内容与企业要去方面有着较大的差距,应用性不强且缺乏针对性,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应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是根本不懂企业目前现在用的东西内容,以至于出现“学而不用,用而不学”的尴尬情况,及时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教学模式落后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陈旧、落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学校目前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进行教学活动,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满足目前企业对通信专业人才实践性的需求,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在教学中不重视实践教学的话,无疑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也是个较大的阻碍。尽管目前职业院校的通信专业也设置了例如像单片机实验、电子制作等类型的实践教学内容,但是这中实践教学模式仍旧是以“知识”的形式在进行传播,并没有起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培训实习脱离专业需求学生毕业之前的培训实习工作是对学生相关专业的好锻炼与实践活动,是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据了解很多学生的培训实习往往并没有按照专业对接的原则进行,因此学生的专业素质也不能的提高。

三、建立高效的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一)鼓励课程的交叉、综合学习面对日益复杂化的互联网络,对通信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面对如此多的专业知识,引进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要倡导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学习。目前网络处在一个相互融合的时代,互联网、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等,面对这种局势,需要通信专业人才掌握的知识也是越来越多,其中就包含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数据交换传输技术等等,只有将这些知识内容交叉、综合的设置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通信专业人才。

(二)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合作模式的设立旨在于积累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品质的人员。由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培训实习不对口的现象,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起到了很好地作用。首先学校可以输送实习生到企业进行学习、工作,在此期间学生积累的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企业也会观察出自己心仪的人员,一举两得。

(三)与时俱进,提高师资水平师资力量对于高职院校的培训是极其重要的,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对通信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以为着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对在学生进行交叉、综合的教学中,也要求具备综合素质的师资力量。除了对老师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以外,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上也要对老师提出新的要求,首先要求老师要逐步减少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的时间,要逐步重视起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了解一些行业的新动态,了解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之后在反馈到学生的教学中。

四、结语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职业学校要针对企业的发展来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总而言之通过本文以上的论述,可以知道要想让职业学校更加高效的培养通信人才需要我们各方面的不懈努力。

作者:王伟单位:常州交通技师学院

通信专业论文:基于大电类模式下的通信专业论文

一、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通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参照国际著名大学同类本科教学体系,实施“大类招生、自选专业”的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包含厚实的通识教育平台、宽口径的大电类大类教育平台、以电气信息一级学科为核心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前沿与特色的专业教育平台,以及贯穿始终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

1.拓宽学科基础平台,突出专业特色

电子工程学院除执行淮海工学院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体系外,还构建了由14门学科基础课程及6门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组成的大电类(电气信息类)大类教育平台: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A(一)、高等数学A(二)、复变函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线性代数、大学物理B(二)、大学物理B(一)、工程制图A、工程训练B、电路、模拟电子技术A、数字电子技术B、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A、物理实验(一)、物理实验(二)、电路实验、模拟电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由4门实习、3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组成,包括认识实习、装机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通信系统的计算机仿真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课程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信专业通过课程优化整合形成了7门专业主干课程及10门专业选修课程组成的专业教育平台,专业主干课程为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通信网基础、程控交换技术、光传输技术、移动通信;专业选修课程为电子线路CAD技术A、通信工程专业科学计算与仿真(MATLAB)、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信息论与编码B、数字信号处理、通信新技术专题、现代通信工程设计、微波通信、数字图像处理、数字移动通信无线网络优化。结合电气信息类一级学科专业培养特色,除了设置了一级学科方向公共课程外,还灵活设置了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个二级学科专业前沿和特色以及跨学科选修课模块等。

2.注重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构建与课程体系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突出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重新布局。以课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生产实习为主线,结合开放式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平台、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外的科技竞赛、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践创新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包含实践-技能层、基础-提高层、综合-创新层和科技-研究层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多方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3.改革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推进精品课程群、创新型教学团队和教材建设

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建立了“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技术”、“光传输技术”、“移动通信”等为主的核心课程群。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调整了部分专业课程,增大选修课程,增设“现代通信工程设计”、“数字移动通信无线网络优化”等新课程。建设成了“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等校级精品课程,开发了精品课程网站,出版了1本《移动通信》特色教材。逐步形成了内容、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电子化、网络化、多媒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形成了通信专业校级特色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获得了相应的教学成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理论教学方面,对于重点内容主要采取“工学结合”、“项目驱动”、“讨论交流与激励”和“实例分析”的教学理念,将以后通信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技能与知识体系融入理论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方面,强化课程设计环节,建立实训项目库,完善实训项目,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要求模拟实际工程项目建设步骤,使学生经历搜集资料、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工程实施、验收、答辩的过程,在项目实施中,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度,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调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课外环节开展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设立“创新能力培养训练”项目,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习、社会调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教育周、科技文化节等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系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对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实践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扎实的通信专业理论基础,完整的通信专业系统性认识,为成为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实践应用能力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实施机构,相关人员按工作分工具体实施各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使该计划的实施工作纳入通信专业日常管理工作中,规划和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加强“双师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1名曾在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过的人员任专业教师,鼓励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出国进修,提高年青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增强教学团队的协作能力,团队承担了省级、校级近20项教学改革课题。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上市公司杭州华星创业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连云港港口集团通信信息工程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外聘指导教师,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

四、依托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促进项目开发与成果转化

运用运营商网上商用通信设备构建了集移动通信、网规网优、光传输、光接入、程控交换、动手区为一体的实景式现代化通信综合实践实训平台,该平台作为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训平台可开出实验实训项目近150多项,将完成工程测试、通信流程实训、校内外技能培训、实践创新、科学研发、开放实验等功能。在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平台的同时,积极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了解和接触生产实际,学到了校内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通信专业将发挥高水平教师团队技术开发创新优势,校企合作承接横向、纵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和谐互动,共享资源多赢。

1.选派科技特派员、入选连云港市科技专家库或连云港市“521”工程的教师担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技术顾问,承担或参与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企业生产、应用、研究等方面难题,促进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为通信信息工程公司和地方经济服务。重点以市场需求量大、技术更新较快且学院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通信产品研发、通信技术应用、增值业务开发为突破口进行技术攻关。

2.与连云港港口集团通信信息工程公司联合申报高层次的研发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五、结语

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体现了淮海工学院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和理论基础宽厚、实践创新突出、专业具有特色的办学思想。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14年通信工程专业有近25%的学生被某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录用及近20%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大电类课程体系下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成张静单位: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通信专业论文:基于CDIO模式的通信专业论文

1CDIO模式下的通信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1.1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CDIO模式下的高职通信专业教学要求专业课程教学必须从起始阶段就引入通信技术相关工程实践概念,在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堂内容组织与安排中始终围绕项目展开,以项目为基础,问题为先导,解决问题为目的,能力为前提,整合知识,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工程体验。以“光传输设备运行维护”课程为例,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首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市场调研,根据调研所显示的核心工作岗位能力确定了开发本课程的必要性。然后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时,通过召开行业协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会议讨论,明确了课程目标,并对相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与具体的描述,最终整理、细化了课程的内容。

1.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CDIO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从基本实验技能培训到创新实验训练,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项目实训过程中逐步提升创新能力。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目标层次清晰、课内外双线并行,教学研一体进行,专项实践训练与综合项目训练交互开展,整体教学内容组织呈梯度,既保障整体教学质量,也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基于CDIO的教育理念,将“光传输设备运行维护”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如下七个项目展开。其中项目一到项目三为基础实践项目,项目四到项目六为专项实践项目,项目七为综合型实践项目。七个项目的难度依次递增,每个项目以每一次课为单位又细分为若干个任务,其组织顺序与逻辑对接岗位工作需求。每一个项目都设计了真实的工作情境,多方位训练学生在正常、意外、紧急情况下的技术实施策略与方法。所有项目都有明确的能力训练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并设置了明确的考核验收点。此外,课程教学中还设计了三个难度递增的、规模较大的综合实践训练项目,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满足学生创新能力提升需求的同时,成为与通信专业其它核心课程,如“通信线路工程”、“光接入网技术”等课程有机切合点。例如,在开展“SDH设备链形组网配置”项目时,创设通信运营商的传输组网需求这一情境,要求学生以通信代维企业的传输班组技术员的身份完成链形网络设备间光纤连接及三台SDH设备的数据业务配置并进行链形组网测试。教学场所为通信一体化实训基地,将学生每两人一组,分别作为资源管理员和业务调度员开展工作。其中资源管理员主要负责SDH设备电口、光口时隙分配及数据脚本设计,业务调度员则负责链形网络设备光纤连接和组网功能测试。整个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以通信代维公司传输部技术员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开展,具体包括构思(咨询准备)、设计(制定计划并决策)、实施(业务软、硬件配置)和运行(检查控制与测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负责创设情境、启发引导、技术指导、调度协调,学生则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分工、制定计划、方案论证、任务实施及检查修正等各环节。此外,在面对突发的意外情境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拓展思路,寻求各种解决方案完成既定任务。

1.3课程的评价标准

基于CDIO的标准理念,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采用有效的评估方法测评师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成熟度。一方面,要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项目实施情况、职业行为素养;另一方面,要评估教师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例如,在“光传输设计运行维护”课程中,考核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项目实施(占60%)及公共素养(占20%),项目实施旨在考核项目操作、项目实现、项目报告情况,公共素养则旨在考核作业考核、团队协作及交流表达。形成性评价结果在每个项目结束时由教师、学生本人、同学共同评定,以各项目评价的平均值计入最终成绩。终结性评价(占20%)主要考核学生对于光传输维护运行所必需的支撑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价。同时,在平行班级之间以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及考教分离等多形式,多维度考核教师教学设计及实施情况。

2结语

开展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教学无疑对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与实践教学环境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实践证明,实施CDIO的高职通信专业教学,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兴趣提高了,形成了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乐于创新;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了,教育理念更新了。如果能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步完善多维评价体系,丰富信息化资源,探索多种教学设计思路,必将推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罗红艳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