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园林规划论文

摘要: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高校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园林建设和规划的基础性学科,能够有效地对园林所在地区进行科学规划,促进园林生态环境建设。在现今社会发展阶段,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园林规划论文

园林规划论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高校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园林建设和规划的基础性学科,能够有效地对园林所在地区进行科学规划,促进园林生态环境建设。在现今社会发展阶段,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入手,挖掘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针对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于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园林规划设计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着广泛的需求,如何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改革,培养出更多相关专业性人才是亟待要解决的问题。1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掌握园林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园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更好地服务于园林事业的发展[1]。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上,能够遵循科学性、技巧性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思路,充分结合所在地区人文地理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园林规划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的整体布局和园林功能的实现,这决定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应该以实际操作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实践性为中心内容,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实际操作进行教育和指导。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缺乏活力

在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教师充分占据着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的教授为主,教学缺乏活力,偏向于单方面的灌输。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很大程度依赖于教材教案的使用,没有结合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程不够立体丰满,教学效果有待提高[2]。

2.2考核要求不足,难以督促学生自身能力的加强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考核中,大多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考核,较多偏向于对单一知识点浅显地掌握。另外,也没有对相关知识点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进行考核。

2.3缺少实践活动,难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很多学生还没有清晰地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难以将课程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对现实中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流程了解不足,对相关程序没有足够的认识,动手能力较差,不具备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相关措施

3.1建立健全科学的课程考核制度

对于教学活动的考核,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宽课程考核的深度和广度,对课程考核要采取多角度的多维考核方式。根据园林规划设计的时代要求和具体要求进行考核方案的制定。另外,在考核前期,也可以敢于尝试和创新,制定相关园林规划设计方向,用于学生自身的资料收集和讨论中,例如,园林规划设计的设计风格以及设计方案等。建立健全科学的课程考核制度,能够有效促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进步。

3.2课堂互动式教学方式的采用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敢于尝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有自成体系的设计艺术原理,课堂互动式教学方式的采用,旨在使设计艺术原理得到更有效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中出现的具有较好示范性和讲解性的案例进行讲解,在讲解中及时穿插相关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和现实的结合。另外,也可在课后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掌握。

3.3加强校企合作,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充分团结有效力量,寻找相关的艺术设计园林规划单位进行校企合作,强强联合,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在相关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

4结语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课程教育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在课程的改革中,应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改革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作者:王春 单位: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园林规划论文:浅谈如何搞好城市居住小区的园林规划

摘要:当前,城市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已成为住宅小区整体设计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设计者们通过园林建筑布局、绿化空间、铺地广场、园林小品、园林道路等交融、渗透、连贯,利用各种布景手法,精心规划设计出适合人居、休闲、活动的居住小区环境,达到人与 自然 和谐、服务百姓的效果。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原则;景观设计

高度重视居住区绿色环境,建设生态、绿色住宅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 发展 趋势。城市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已成为住宅小区整体设计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 现代 城市居住小区园林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居住小区的建设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住所,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等活动的空间环境和场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所创造的小区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综合规划,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不同需求。 目前 很多园林设计一味地强调什么“欧陆风情”、“巴里岛景观”等等。笔者认为,住宅小区的园林是人们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在园林设计中“欧陆风情”、“巴里岛景观”这些可以借鉴,但是不一定要照搬,因为照搬就很容易与实际情况脱离实际情况,住宅园林设计中,应以当地特色植物为主,这样就更加符合本地人的口味,更加具有人性化。

2、因地制宜:就是合理利用立地条件,充分利用居住区原有地形地貌、植物结构等,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倡导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园林植物,既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又能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投入。此外,在园林设计时,还应征求住户意见,充分考虑到生活习惯,将生活习惯充分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去。

3、注重创新:居住区小区园林规划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才能各具特色,各有立意,更能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人与自然和谐。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灵活运用。在规划构思上,力求自然、协调,体现主题风格与特色。同时要蕴含浓厚的文化气息,景观创造与之相关的文化、民情、习俗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文化建园”的 科学 内涵。材料运用上,多选用新型、环保的园林景观构成材料。

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具体设计

1、平面布置:居住小区楼群、道路多为规则式布置,在园林景观规划中,有规则式、自由式和混合式。规则式即几何图式,园路、广场、水体等依照一定的几何图案进行布置,有明显的主轴线,给人以整齐、明快的感觉。自由式布局灵活,能充分利用迂回曲折的园路分割居住室外空间,通过自由式植物绿化配置,给人以自由活泼、富于自然气息之感。混合式为规则式及自由式相结合的布置,既有自由式的灵活布局,又有规则式的整齐。通过园林建筑、道路、广场、小品、绿化布置,达到与周围楼群建筑协调一致。在植物布局方面,我们要强调园林景观与小区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对于景物的布置要做到一步一景,处处都是“流暗花明”的感觉。

2、小区道路及园路的设计:居住小区道路必须主次分明,引导性强,便于车辆进出行驶和人们行走。道路不仅要在宽度上利于 交通 行径,还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多采用环行道或人车分流的形式。园路规划要在宽度和路面铺装上有别于小区道路,多采用线性自由流畅、迂回曲折的形式以分隔绿地空间,改变空间形状。通过园林植物配置,创造出不同的园林景观,给人移步换景,别致多样的视觉感受。同时,园路担负着连接建筑景点(亭、花架、廊等)、水体、小品、铺地等各个景点的任务。从休闲游览的角度而言,园路的安排应尽可能呈环状,以避免出现“死胡同”或走回头路。

3、景观设计:要达到化景物为情思,情景交融的 艺术 效果,要增添人文色彩,体现文化底韵,使小区居民达到放松心情、缓减紧张情绪,调节和减轻疲劳,从而陶冶情操,得到休闲和愉悦。园林建筑(如:亭、廊、榭、花架等)强调有法而无定式,采用回环曲折,层次错落,创造园林环境的无限变化,创造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园林小品要简远、疏朗、雅致,突出特色,使其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给人无限遐想。如不少城市居住小区常采用雕塑与园林环境相融合,周围布置相吻合的园林环境,能更加烘托主题,增加情趣,渲染气氛。

4、园林绿化设计:居住小区绿化应以乔灌木为主,辅以地被植物覆盖地面。种植方式上因地制宜,采取丛植、孤植或群植的种植方式,虚实相衬,贴近 自然 。植物配置注意落叶树与常绿树数量的搭配,尽量利用色叶、观花和观果植物,表现季相变化和层次感。如不同的建筑环境,配置不同的园林植物,选择一些姿态优美、枝干秀丽的树种,营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意境,使小区景观生动、活泼、优美、自然。在绿化规划中,种植的方式也要考虑到养护作业的方便与低成本,通过选用乡土树种,适地适树,合理运用种植方式,创造人居和谐的环境景观。

5、其它配套设施:在小区配套设施中,采用体现自然、质朴的休闲坐椅(如仿树桩桌、凳),使人更贴近自然。在空间开合处,采用形式多样的铺地,以丰富环境基调。在局部地方设置健身器材,便于居民健身锻炼。考虑到居住小区所需的照明、灯光、绿地喷灌等配套设施,完善小区硬件功能,提供给居住者们便利、品质的服务。

结语: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常常是功能分区明确,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空间互不交叉,各类景观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在楼群布局已成为定势的情况下,设计者们通过园林建筑布局、绿化空间、铺地广场、园林小品、园林道路等的交融、渗透、连贯,利用各种布景手法,精心规划设计出适合人居、休闲、活动的居住小区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服务百姓的效果。

园林规划论文:谈谈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与创意艺术

我国的小区园林建设是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起来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氛围。随着人们生活追求的提高,对居住的环境条件不断提升。房产商想方设法通过园林规划设计来吸引消费者,而购房者也在不断的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规划设计除要紧密结合居住环境的特征,突出地方人文特色外,还要打破传统思维框架,应用各种艺术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景观。

一、居住小区的现代特点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种类和形状各异。但是居住小区改善了市容市貌,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它是集居住、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缩影,因此,它的建设与以往城市住房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

(一)规划协调而统一

以往的建筑参次不齐,居住小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优化了小区资源配置,使其整洁美观。

(二)规模大而功能全

居住小区一般为多层、多栋楼体建筑群,这些楼体建筑群,除住宅楼之外,还有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电影院、体育馆、音乐厅、医院等综合性结构。

(三)综合光照强而面广

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的园林中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单一死板。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设计规划观念陈旧。

一些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粗糙,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园林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标,但其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二)模仿性强,缺乏创新

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居住小区园林工程都是生搬硬套,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较快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许多园林规划设计上都是在不切实际的刻意模仿,没有因地制宜。有的小区为了跟风,不惜将原来的树木砍光建草坪。也有的小区跟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栽植棕榈类植物,没有考虑气候原因,结果一到冬季,都死光了。

(三)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

在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上,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席卷全国。无论什么设计都侧重在草坪上,但也经常出现草地成道路的场景,既没起到美化作用,又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和谐。植物群落可以制造层次感、神秘感,使小区避免出现一眼望穿之感。

三、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在进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思路决定了设计效果,决定了设计者的水平,所以设计思路是设计基础。但是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到基地实地踏勘,了解小区构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分析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

(一)定位——人为本

进行一个项目的园林设计首先要确定这个项目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其设计才能丰满起来。居住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所服务对象也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避免单纯的由设计师根据个人主观设计。

(二)风格——环境与自然相结合

园林风格与居住小区建筑风格、气候条件、环境特征、园林主题等密切相关。如苏州的园林,常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故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精巧,不重对称,免呆滞之感,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感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四周景观特色,并将其引入到园林造景中,将园林自然山水融合,形成多层次,丰富且风韵独特的园林景观。

(三)布局与分区——实用与艺术兼备

居住小区的每个区域和景点的具体设计才能保障设计的统一协调性和可行连贯性。居住小区园林设计不同于公园设计,在居住小区设计中,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现代人趋向于情感与文化品位的生态化人居环境,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因而在其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在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居民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品茶、下棋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健身等。

(四)空间与流线——层次与立体感并驾齐驱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园林空间与流线是从竖向与空间角度、人的行为角度、人车交通满足角度等方面对设计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设计思考方向。所以,在居住小区园林设计时,要将小区分割开来,使空间具有层次和立体感,避免一览无遗、平乏无味、人在园中无景可赏。

四、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艺术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要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要求,节约,就地取材,植物造景为原则,再加上专业的设计艺术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一)因地制宜——结合居住场地特征

一块场地有他的独特的内涵,在进行设计时要挖掘出所蕴涵的内涵,才能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合适的园林景观。的把握场地特征、因势利导。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小区的交通和人文关怀。如人行车行出入口、停车场、休闲运动区、后公园等。

(二)因时制宜——结合气候特征

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不一样,植物所适应的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切忌盲目引用北欧风情、海南风光。

(三)民族特色——结合地方特征

近年来国内园林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切实际的现象,如在住宅绿地设计中出现“欧陆风”城市建设中出现“广场风”,一些园林设计作品追求西化,追求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没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随处可见。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民族特色,设计突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建筑独特,民族风味十分明显,其园林设计就要摆脱的西化,在保留民族味的建筑中搭配协调的园林设计。

(四)节约——挖掘乡土资源

适地适树是植物造景中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也是体现地方特色的要素之一。盲目的引种不仅植物存活率不高,浪费资金,而且破坏生态平衡,澳大利亚野兔引种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乡土植物具有资源丰富,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管理粗放等优势,有利于丰富园林植物的种类,突出地方特色和保持长期的生态稳定。目前我国园林树木资源十分丰富。原产中国的木本乔灌木多达8000种,其中乔木树种约2500种。同时我国还有许多特产树种,如银杏、水杉、水松、银杉、金钱松等。它们在世界城市园林绿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地中应用的树种数量很有限,一般大城市才200~400种,而中、小城市约100种左右.这个数字与我国丰富的树木资源是极不相称的。应该栽植驯化多种绿化树木,美化城市。

总之,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结合了多门学科,既包含了生态学,又有建筑学;既不能是单纯的追求美感,还要兼备实用性。要做好园林设计需要不断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突破思维,创新设计。

园林规划论文: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几点探索

摘 要:随着城市建设脚步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者与管理者为了在向城市居住者提供更好休闲娱乐场地的帮助人们舒缓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我国环保事业发展,逐渐在住宅小区内进行园林建设,而因为我国城市中小区各有特色,所以究竟该如何将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进行定位,是当前园林设计者急需考虑的问题,本文就围绕城市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进行探索,为园林设计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探索;分析

近些年,因为严重的城市污染,城市中的居民除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以外,对城市中的生态平衡与绿色发展逐渐重视起来,与此同时城市建设者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保障绿色循环发展,逐步从城市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方面入手,对小区内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园林规划设计,而为了进一步促进其发展,下面便根据当前的城市住宅小区园林发展情况,对其中的规划设计方面进行探索与分析。

一、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工程整体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

部分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设计人员仅仅以满足规划部门绿化率为主要目标,在施工设计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对于规划设计工作不能进行有效的保障,整体设计效果十分有限。

2.园林景观建设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监管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整个绿化建设施工过程相对重视,而缺乏足够的监管和养护。很多施工项目中都没有配合相应的监理公司,施工的景观效果缺乏足够的保障。

3.绿化施工队伍综合素质不足

一部分绿化施工队伍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有限,其对于绿化工程设计的思想和理念不能很好的实现。与此同时,部分施工设计人员对于景观规划的认识不够深刻,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严格遵照图纸进行施工。一个的设计理念的实现,需要高水平的施工技术作为保障。

二、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首先城市住宅小区中的园林主要功能就是为小区中的居住者服务,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之前,要明确该小区园林景观的服务对象,然后根据每个小区不同的性质,其中居住者的年龄?需求?运动行迹等特点和差异性,有选择的对住宅小区园林功能进行设计,保障为小区居民提供更为舒适的娱乐?休闲?交流场所。此外,在“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还要保障规划设计的综合性,真正将小区园林的作用发挥出来。

2.因地制宜

我国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身处城市中的住宅小区也不除外,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抓住城市住宅小区的这些特点,因地制宜较大限度上保留小区中的地形特征以及植物结构,并以不同的设计手法将这些特色进行突显,在保留小区原汁原味自然环境的同时为小区居民提供更具有观赏性与使用价值的园林景观,并在较大限度上降低园林建设施工成本。

3.注重创新

如今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为了突显出自身的城市特色,许多城市在进行住宅小区建设时加入了更多多元化元素,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避免园林规划设计与小区整体感觉脱节,需要在原有规划设计理念基础上融入更多创新理念,通过不断的创新,设计出更具有特色?层次与立意的园林景观,以此来提升小区住宅的整体质感,进一步满足多方位多层次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需要。

4.适应性

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尽可能地减少对原有景观和植物结构的破坏,尽量在原有生态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当地的具体条件进行利用,减少成本和资源方面的投入,并且倡导集约化的设计理念,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规划设计方案。

三、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1.根据当地环境进行植物配置与规划

在小区园林中主要的绿化范围在专用绿地?公共绿地?住宅旁绿地以及道路两侧绿地。考虑到园林建设后绿色植物的生长以及管理,所以在对小区中植物配置时需要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并易于管理的植物。除此之外,设计者在设计初期还要对充分考虑到小区内的交通路线以及人文关怀,对小区内部的文化氛围进行考察,并以此确定园林中的基础花草种类以及树种。

2.将传统文化与规划设计进行融合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将传统文化与规划设计进行融合,打造一个富有历史文化韵味的景观。景观的规划设计,要突出特点和特色,传统文化理念的融入,可以让整个园林景观更加具有人情味,并且提高景观空间的层次性,更加体现出居住小区的风格与特色。

3.打造立体化的景观

立体化的景观理念是近年来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一个新理念,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立体化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让绿地的利用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提高了整体的景观效果。在进行立体化的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保障立体绿化景观的整体生态效果,以科学的方式确保植物整体生长具有足够的持续性,提高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与此同时,在规划设计中,也要确保景观规划设计避免对于周边的采光造成影响。园林景观的绿化设计要结合园林的具体风格效果,采取立体化的设计理念,对于墙体、绿棚、凉亭以及灯柱等的表面进行相应的绿化,再结合不同景色风格,对于爬墙植物进行适当的选择,从而提高对墙体稳定的调节控制能力,在夏季减少对墙体的辐射,在冬季为墙体提供保温的作用,从而打造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空间。另外,这种立体化的园林景观,也能让住宅小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很好的改善,这也是现阶段节能小区设计的重点。

4.提高景观的人文性

人性化的设计手段,是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内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的合理布置,体现了设计者自身的设计功力和水平。针对于小区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的处理手法,适当地对原有景观进行利用。对于一些相对开阔的小区,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增加开阔的水体,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运用,对喷泉、落水、驳岸、闸坝等进行合理的构图设计,从而让整个景观更加生动、精彩。与此同时,在对水体进行处理的同时,也要对尺度进行科学地把握,避免由于水体设计和安置对整个住宅的规划设计造成影响。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有很多,设计手法也不尽相同,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本着人文性的理念,在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来说,其设计过程应该更好地对于自然资源进行利用,让住宅小区内部的园林景观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环境当中,为广大居民和住户提供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空间。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本着生态、绿色、环保的基本原则,对常规的设计规划理念M行创新,更好地提高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

园林规划论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的分析

摘 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特征又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地域特征的工程要素作为分析的基础点,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能作用进行剖析,实现城市景观建设中历史性、人文性和观赏性同步实现,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分析

风景园林建设作为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特征风景园林设计具有影响作用。本文从地域特征分析入手,对地域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进行分析,促进我国园林城市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1 地域特征分析

1.1 地域特征的构成要素

地域特征是某地区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2方面都存在着众多与众不同的特色标志。地域特征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地域性、整体性、人文性特征[1]。地域特征是某地区的基本标志,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地域特征中的主要因素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融合。一旦其中一方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也会随着变化,这种相互牵制的作用和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得到明显体现。

1.2 地域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联系

地域特征自然与人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是自然界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平衡的重要形式。风景园林规划是在地域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建设,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地域特征的手段;从风景园林规划的准则来看,园林设计以尊重为主,改造为辅[2],由此可见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引导辅助作用;地域文特征中包含多种丰富多彩的设计理念,是自然发展与历史发展的综合体现。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创新指导作用。

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分析

2.1 自然环境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地域特征中自然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植被因素2方面。自然环境他也正中包括气候特征、水文特征、地势特征等方面[3],L景园林设计师设计时,注重把握这些因素独立特征与联系。例如:气候特征。气候特征是自然发展的最基础性特征,不同的气候特征使园林规划设计的规模,植被等产生影响。例如:东北地区气候以干燥为主,南方气候以湿润特征为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依据地区气候特征,选择园林设计的建筑材料,园林内部植被种类;或者不同的地势类型,比如:平原和盆地地区进行园林设计时,也会对园林设计中植被,构图形式等产生影响,风景园林设计要达到设计效果,充分发挥园林设计的意义,充分结合自然因素,实现园林设计综合性设计发展。

2.2 植物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植物是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因素的变化会对园林设计中植被的设计产生影响,植被种类自身也会对风景园林产生影响,园林设计师进行园林设计时,对植被的选择不仅要从基础性园林进行分析,注重不同植被之间的会产生不同的园林效果。例如:我国北方风景园林设计中通常将银杏树种植在主道两侧,秋季里,洒落一地的银杏叶成为风景园林中一道亮丽的色彩,增添了风景园林的欣赏性色彩。此外,风景园林设计中园林设计中植被错落有致的排列方式也会增添园林的美感。丰富现代园林建设创新性特征。

2.3 地域人文情怀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地域人文情怀包括历史文化、传统思想、民俗习惯等多种人文情怀,园林设计师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将这些地域人文情怀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融合在一起,园林设计景观设计中蕴含大量“人”的因素,体现园林设计人文性色彩,例如:我国传统园林建设中[4],通常会将“一双,一对”的传统理念作为园林设计的因素之一,这种地域人文情怀的体现充分体现了现代园林建设人文人文情怀色彩,增强了风景文化建设中人的因素特征,体现了园林建设的主要特征,也是防东方文化的重要体现。风景园林设计师进行园林设计时,注重将人文情怀与自然因素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风景园林设计与地域特征的融合。

3 结论

地域特征是当地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的双重性体验,对风景园林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能够引导设计师对园林设计中地域特征因素综合分析,实现城市景观建设综合性发展,增强风景园林设计的人文情怀和地域特征,促进城市建设低碳发展。

园林规划论文: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为了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发展,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乡村景观使人们能够更加接近自然、拥抱自然,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得到身心的舒缓与放松,这种安静、祥和的乡村景观使城市人一直在追求的生活。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风景园林设计;作用研究

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同西方国家的风景园林有很大的区别,富饶的的物产资源、的自然环境使人们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多了一丝灵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西方国家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则显得非常冰冷与高傲,充满了贵族气息。为了改善这种现象,西方国家开始发展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

1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作用研究

1.1 乡村景观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乡村景观在设计过程中重点突出了乡村的概念,而说到乡村及时时间想到的就是一望无际田野,数不尽的油菜花,这种纯粹、质朴的情感正是乡村景观所要表达的。将乡村景观融入到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能够消除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奢靡气息,同时增添了一些可爱、俏皮的元素,给人们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当人们看到带着乡村景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首先会感觉到眼前一亮,毕竟看多了城市的莺莺燕燕,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设计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城市的生活方式与乡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又不能将二者进行融合,那样只会影响城市与乡村双方的发展,所以,设计师将乡村景观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进行表达,也算是满足了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的心愿[1]。

1.2 乡村景观使风景园林规划更加的合理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风景园林已经被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所同化了,已经失去了风景园林景观原本的艺术气息,而乡村景观就像是与城市景观站在了一个对立面,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结合。所以,设计师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时候,要参考乡村景观的设计形式,在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加入更多的乡村元素,能够让城市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从而实现使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更加合理的目标[2]。

1.3 乡村景观的使用能够充分表达农业的特征

乡村景观是从农业景观中衍生而来的,其中很多元素都是借鉴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情况,因此,乡村景观也是传统的农业耕作现象的另一种表达。农业耕作是我国乡村的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历史色彩与特征,将乡村景观应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不仅是为了改善其设计风格,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与尊重。人们可以通过欣赏的风景园林景观,了解到传统的农业耕作过程,对历史文化的r值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与了解[3]。

1.4 乡村景观促进了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

缩短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促进城市与乡村共同发展一直是我国在积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就,但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都阻碍着人类融入自然当中,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想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乡村景观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促进的作用,通过对乡村景观的合理利用来塑造一个和谐的城市环境,有助于城市布局与乡村布局的整体规划与调整。另外,乡村景观除了能够促进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外,还能够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谐的自然环境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条件,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类、社会、自然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乡村景观在城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

2 结论

乡村景观中充分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建设飞快的时代,乡村景观与其他景观相比更具优势,时时刻刻都在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美,可以说是风景园林设计与自然的结合。由此可见,设计师要不断对乡村景观进行研究,发掘能够代表乡村景观的元素,并将其合理的运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充分发挥出乡村景观的优势。

园林规划论文:计算机辅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的探讨

摘 要: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不断加快,人们审美水平以及对美的需求度也不断加深。传统园林设计方法以及设计安排已不再符合现代人审美需要了,随着计算发展技术不断成熟,人们也试着将2种技术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因此就产生了计算机辅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这门新技术,也是本文探讨重点。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现代园林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园林风景美观程度,还要考虑到设计是否将本地区资源化利用,受天气影响力度大小等问题。而计算机辅助功能则可以在这些方面为设计者提供数据方便设计。是对于传统园林设计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也提高了现代园林设计艺术适用性与实用性。

1 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规划的意义

1.1 进一步完善了传统设计方案

在电子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数据库不仅存有海量数据还能及时调用选取,并时时刻刻进行更新。这是传统设计方案制定时,数据参考环节所缺失的。如当地人口数量、气候环境影响这些因素,都可以帮助设计者提高现代园林实用性,依据当地居民需要,为其添加园林服务设施,使园林不仅带给当地居民视觉享受还有服务性便利。

1.2 进一步完善了传统设计技巧

传统园林设计虽然有很多人性化处理方式,但在设计上缺乏物理角度思考,有些园林景观会因为应力分布不匀等问题导致稳定性较低情况,在受到一些外力冲击下如自然灾害或是施工,都会对其造成损害,再加之当地政府疏于修缮而发生一些事故。但计算机辅助系统会对设计方案作出检查,并从力学性能角度提出建议,提高园林建筑耐久度。而且利用AudoCAD平面制图,更利于设计者进行园林规划,在投建之前就能对整体效果有大致了解,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也能及时找到处理方案[1]。

2 计算机辅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2.1 GIS与风景园林设计

GIS是一门复杂数字系统,它不仅包含数据查询、处理功能,还包含遥感技术,为设计者获取园林建设地点的环境资料。这些环境资料为设计者提供较参考数据,如当地动植物生态分布情况,设计者可以依据此类资料选择园林植物景观,将一些当地植物引入之外,还能引入一些对环境要求相同但是生与其他地方的植物,提高了园林观赏性,而且丰富了当地生态系统,通过构建稳定生态系统,提高园林自身抗外界能力与自我恢复能力[2]。遥感技术还能为设计者提供当地温度资料包括地表温度、平均温度与温度变化情况,设计者通过这些资料在园林建筑材料选用上,也更能因地制宜,从另一方面提高材料适应能力。

2.2 生态辅助系统与园林设计

随着计算机发展不断兴盛,生态辅助系统已经上升成为一项庞大的环境模拟系统,该模拟环境将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结合在一起,总共构成6类模拟环境:气象模拟、风环境模拟、光环境模拟、水环境模拟与生物环境模拟。不同模拟环境中还包含严密的数据分析,与一些精细化参考指标影响建议。如热环境分析中,运用DB软件,不仅可以模拟出建筑材料在日常光照下所显示表面温度,还能预测出建筑内温度变化情况,设计者可以通过转化建筑材料改变室内温度,以此确定材料[3]。还有一些园林建筑中,可能会设置一些小型博物馆,对于馆内文物存放,光环境、热环境模拟系统可以帮助设计者规划文物呈览地点,并且依照温度、光线变化情况,设计文物陈列柜,更好保存文物。另外对生态环境模拟还有助于园林内植物种植与保护[4]。

该系统还可以模拟城市灯光、噪音环境,由于现代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内施工建设也会对周围园林建筑造成影响。设计者可以依据模拟城市环境资料,将园林地点安排更加合理,减少城市内环境影响。如在园林设计上采用植物墙设计,既可以起到挡风功效还有助于抵抗噪音污染与光污染。而且用绿色材料代替水泥等建筑材料显得更加环保,并且加大了园林景观性质。同时,植物还能释放出大量氧气,吸收CO2起到净化城市空气作用。

3 总结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人类将自然环境与生活空间相融合的过程,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现代人将园林设计与电子计算机设计相融合,不但开创了新学科,还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提高了园林设计的适应性以及服务性,在提供游赏乐趣之余,还为现代城市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园林规划论文:高职高专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构架的探讨

【摘要】《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本文结合我系实际,探讨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构架模式改革,旨在探索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 构架 探讨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该门课程,学生应该具备《植物学》、《观赏植物应用》、《美术基础》和《植物生产技术》等知识;同时,该门课程也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目前,该门课程一般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实践。理论课程讲完,学生再安排实践操作课程。这对于该门要求实践操作比较强的课程来说,存在很大弊端。学生再学习完理论后,再来学习实践操作,难免遗忘之前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掌握该门课程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如何合理构建该门课程模块是我们首先探讨的首要问题。

1.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我系园林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备扎实的职业发展基础和基本职业素质,掌握园林植物培育、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能在园林绿化企事业、城市公园、园林苗圃等领域从事园林苗木生产、病虫害防治、园林植物修剪造型、园林植物养护、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以上目标定位,主要就是培养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而目前的课程体系而言,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无法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实际园林规划施工的相关具体的实践操作,导致学生理论脱离实际情况仍然存在。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课程的理论教学应当与实践具体的结合起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是在教室这个封闭的环境中由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师结合一些图片进行讲解教授,学生只是旁听者,而不是参与者,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从实践教学可以看出,由于一个班人数较多,无法让每一个学生都直接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大多数的实践教学只能采用参观、调查的模式进行,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

另一方面,学生专业技术不扎实,大多数学生美术、计算机功底差,特别是园林工程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牢,不扎实,在真正面对园林制图时,缺乏想象力,导致无法应对课程教学及实践教学的需要。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高职高专《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构架模式改革

3.1《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学完理论,再转到实践W习,导致理论课程忘记,要重新开始再学习一遍,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哈佛大学是国际上创办景观专业的最早的教育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哈佛十分重视生物景观教学,将植物课程模块化,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教学环节组合,并贯穿整个学习阶段,使学生能持续不断认识植物在景观中的动态性[2]。因此,《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应当将其分为不同的模块,并将这些模块作为学生的拓展能力进行选修。根据不同学生知识的欠缺进行选择(表一)。而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则重点把握园林规划设计方面。

表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模块构建

3.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能力非常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学生缺少对园林工程整个项目的参与度。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在理论教学环节方面,应当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模块,让学生成为主体,加大与老师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理论教学中,适当的增加外出实践教学课程,让学生到园林施工现场,更加直观的去对现场环境的调查与记录,要求学生必需学会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去总结说明调查结果,这样可以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3]。

3.3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是高职高专院校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好的一个途径。邀请行业、企业能手、技术员作为本专业的外聘教师,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实用的将生产方面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快的融入到相关领域。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到这些合作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参与到企业中相关项目的设计,从而提高学生本专业能力。

4.结语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园林技术专业一方面应加大与行业、企业结合,共同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加大任课教师参与企业相关工程项目和设计,进修、访学,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作者简介:

郑鹏,男,1983年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园林规划论文:谈谈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与创意艺术

我国的小区园林建设是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起来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氛围。随着人们生活追求的提高,对居住的环境条件不断提升。房产商想方设法通过园林规划设计来吸引消费者,而购房者也在不断的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规划设计除要紧密结合居住环境的特征,突出地方人文特色外,还要打破传统思维框架,应用各种艺术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景观。

一、居住小区的现代特点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种类和形状各异。但是居住小区改善了市容市貌,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它是集居住、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缩影,因此,它的建设与以往城市住房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

(一)规划协调而统一

以往的建筑参次不齐,居住小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优化了小区资源配置,使其整洁美观。

(二)规模大而功能全

居住小区一般为多层、多栋楼体建筑群,这些楼体建筑群,除住宅楼之外,还有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电影院、体育馆、音乐厅、医院等综合性结构。

(三)综合光照强而面广

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的园林中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单一死板。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设计规划观念陈旧。

一些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粗糙,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园林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标,但其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二)模仿性强,缺乏创新

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居住小区园林工程都是生搬硬套,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较快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许多园林规划设计上都是在不切实际的刻意模仿,没有因地制宜。有的小区为了跟风,不惜将原来的树木砍光建草坪。也有的小区跟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栽植棕榈类植物,没有考虑气候原因,结果一到冬季,都死光了。

(三)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

在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上,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席卷全国。无论什么设计都侧重在草坪上,但也经常出现草地成道路的场景,既没起到美化作用,又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和谐。植物群落可以制造层次感、神秘感,使小区避免出现一眼望穿之感。

三、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在进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思路决定了设计效果,决定了设计者的水平,所以设计思路是设计基础。但是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到基地实地踏勘,了解小区构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分析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

(一)定位――人为本

进行一个项目的园林设计首先要确定这个项目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其设计才能丰满起来。居住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所服务对象也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避免单纯的由设计师根据个人主观设计。

(二)风格――环境与自然相结合

园林风格与居住小区建筑风格、气候条件、环境特征、园林主题等密切相关。如苏州的园林,常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故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精巧,不重对称,免呆滞之感,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感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四周景观特色,并将其引入到园林造景中,将园林自然山水融合,形成多层次,丰富且风韵独特的园林景观。

(三)布局与分区――实用与艺术兼备

居住小区的每个区域和景点的具体设计才能保障设计的统一协调性和可行连贯性。居住小区园林设计不同于公园设计,在居住小区设计中,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现代人趋向于情感与文化品位的生态化人居环境,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因而在其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在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居民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品茶、下棋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健身等。

(四)空间与流线――层次与立体感并驾齐驱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园林空间与流线是从竖向与空间角度、人的行为角度、人车交通满足角度等方面对设计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设计思考方向。所以,在居住小区园林设计时,要将小区分割开来,使空间具有层次和立体感,避免一览无遗、平乏无味、人在园中无景可赏。

四、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艺术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要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要求,节约,就地取材,植物造景为原则,再加上专业的设计艺术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一)因地制宜――结合居住场地特征

一块场地有他的独特的内涵,在进行设计时要挖掘出所蕴涵的内涵,才能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合适的园林景观。的把握场地特征、因势利导。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小区的交通和人文关怀。如人行车行出入口、停车场、休闲运动区、后公园等。

(二)因时制宜――结合气候特征

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不一样,植物所适应的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切忌盲目引用北欧风情、海南风光。

(三)民族特色――结合地方特征

近年来国内园林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切实际的现象,如在住宅绿地设计中出现“欧陆风”城市建设中出现“广场风”,一些园林设计作品追求西化,追求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没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随处可见。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民族特色,设计突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建筑独特,民族风味十分明显,其园林设计就要摆脱的西化,在保留民族味的建筑中搭配协调的园林设计。

(四)节约――挖掘乡土资源

适地适树是植物造景中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也是体现地方特色的要素之一。盲目的引种不仅植物存活率不高,浪费资金,而且破坏生态平衡,澳大利亚野兔引种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乡土植物具有资源丰富,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管理粗放等优势,有利于丰富园林植物的种类,突出地方特色和保持长期的生态稳定。目前我国园林树木资源十分丰富。原产中国的木本乔灌木多达8000种,其中乔木树种约2500种。同时我国还有许多特产树种,如银杏、水杉、水松、银杉、金钱松等。它们在世界城市园林绿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地中应用的树种数量很有限,一般大城市才200~400种,而中、小城市约100种左右.这个数字与我国丰富的树木资源是极不相称的。应该栽植驯化多种绿化树木,美化城市。

总之,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结合了多门学科,既包含了生态学,又有建筑学;既不能是单纯的追求美感,还要兼备实用性。要做好园林设计需要不断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突破思维,创新设计。

园林规划论文: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地域特征

[摘 要]现在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风景效果,做好园林规划工作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风景园林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地域特征是首要的的考虑因素。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就是地域特征,地域特征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城市园林规划中,要对地域特征充分考],做到因地制宜地进行园林风格选择,以使园林不仅发挥其绿化城市、美化城市的效果,而且还能够将城市文化底蕴凸显,做到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融合。文章介绍了相关的地域特征概念及其内容,并详细分析其影响。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

前言:不同地区的气候、水文、地理条件不尽相同,发展的历史背景也不一样,所形成的人文风情和特色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历史上,众多不同地域和不同时间段的园林设计都遵循了一个相同的地域特征规划原则。充分体现各地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其中包括体现不同时期的人文历史,社会属性和自然环境,尊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域特色建设和规划风景园林。了解到这些内容,才能使风景园林规划与施工意义有更清楚的认识。

1.风景园林规划中地域特征的内容

1.1 地域自然特征

地域自然特征包括水文特征、气候特征、地质地貌特征、植被特征等。根据某些特定地域的气候不同我们会设计不同的建筑构建不同的植物配置来有效地将自然地貌合理运用起来。山、水是风景园林塑造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所不可或缺的。地貌特征的形成是来自地球表面在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而成,而地质地貌与风景园林中的植被和建造亭台楼阁有这密切的关系。植被是人居环境建设中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因子,具有净化空气和欣赏的作用。植被的地域性变化较大,且分布规律,因此,地域植被特征对风景园林的影响非常大。

1.2 地域人文特征

地域人文特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地域人文特征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在不断发展与变化,对社会的发展进程意义重大,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当地的历史遗迹、社会历史发展背景等等。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当地的历史文化也是自然形成的,包括民俗、生活习惯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各种文化成果等等,都是当地文化的体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将这些文化成果浓缩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而规划到风景园林中,可以为风景园林景观增添文化色彩。

1.3 地域实际应用特征

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深受各种现代艺术思潮影响的设计师们不再仅仅 根据地形地貌、堆山理水、筑亭建台。他们从地貌中寻找地域自在生成的美,巧妙利用大地的肌理构成设计的语汇,重新审视现存物,用艺术的语言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场所方面的有关风景园林的设计主要体现在设计者善于利用需要进行设计区的现有物体,并且善于将那些不起眼甚至惹人嫌弃的物件美化。使之转化为适合当地特色符合设计主题的亮眼风景。

2.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2.1 地域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自然特征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自然界各元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拥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在风景园林规划中需要考虑的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植被等自然特征。在对园林规划设计时,设计师要对设计的每一个自然特征进行充分地了解,并对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注重将自然要素的特征较大程度地发挥出来,避免要素破坏,实施必要的生态保护措施。对风景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水的设计,要依据地形地貌特点,做到园林构造与周围的环境要融合为一体,园林要具有艺术特色,虽然园林是设计而成,但是,要达到自然和谐,使园林景观给人以自然天成之感。

2.2 地域人文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尊重并延续地域的文脉, 是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特征。任何的设计流派,无论风格样式有着怎样的风貌,实质上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 自然条件与社会需求共同决定的艺术形式,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技术背景。历史遗迹是人类在地域上活动所留下的宝贵财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的背后必定蕴藏着吸引众人的历史背景。在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应将历史遗迹与风景园林的设计相结合,在保留与尊重历史古迹的基础上添加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元素,既具有历史风格又不显得陈旧落伍,形成历史与现代风格的有机统一。

2.3 地域实际应用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现代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面貌和风格,与传统园林设计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是由于园林规划的实际应用特征决定的,这也是园林规划的地域特征之一。不同的城市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预期是不一样的,有些园林设计是为了满足市民的休闲互动需要,因此应该表现出更多的开放状态,园林中应该设计更多的休息区以及公民自由应用区。有些园林设计则以提高城市的整体生态水平为目的,因此应该表现出更多的生态元素,园林设计中要包含大量的多样化物种的生存环境,对人类的应用要求却不加限制,例如,广州一些生态园林中设计了各种水道和湖泊,但并没有为人们的日常娱乐设计更多的空间。由此可见,不同城市对园林应用的需求不同,也对园林设计的理念以及设计的风格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结语

在现代社会,园林景观越来越呈现出综合的特征,科学、功能、艺术是现代景观追求的目标。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大众审美和需求的提高又进一步影响着园林景观的变化。风景园林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不断追求的发展目标。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是需要注意的内容,无论是地域自然特征,还是地域人文特征,都需要在设计之前有所了解,并将这些元素符号化,融入到规划设计中。

园林规划论文: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同时面对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工作和生活的茶余饭后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平时紧张和疲惫的身心迫切需要体会亲近自然、释放心性的感觉。传统的风景园林规划已经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乡村景观的兴起恰恰填充了传统风景园林规划的这一空白,使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变得更加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可以说是有目共睹,城市生活水品的大幅度提升也带动了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在基本温饱问题得到切实保障的大好形势下,人们对于身边生活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关于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发展方向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推行,乡村景观建设即将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全新领域[1]。乡村景观以其自身独有的淳朴、随和、自由的特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群喜爱。

我们一般将景观分为三类:城市景观、自然景观和乡村景观,这三种景观是根据人们聚居状态不同所做的分类,三者都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城市景观人工因素比较多自然属性相对缺乏,而自然景观则与之相反,自然气息比较浓厚很少受到人为改变,乡村景观介于两者,既带有一定的人工气息也存在相应的自然属性,很好的规避了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不足。

1、乡村景观的概述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关于景观概念的定义在不同的地区目前还不尽相同,主要在与关于景观所包含的范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文侧重从地域性角度对于景观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和阐述,景观设计其本质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类在进行自然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大自然环境的一种改变,是人类文明在其自然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周围环境留下的一个印记。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生活结构的逐步确立,城市生活环境与乡村生活环境的区别日渐明显,景观环境也就自然的形成了有规律的地域性差别,就是分为较现代化城市型的景观、具有乡土气息的乡村型的景观和纯天然源自大自然的自然景观[2]。在这三者当中,乡村景观较城市景观多了一些自然环境的保留,同时较自然景观又多了一些人为改变的生活痕迹,因而乡村景观既有城市景观的人文特点也同时具备自然景观的天然因素,是一项具有研究价值的景观。

2、乡村景观的特点:

2.1地域性

只有在事宜人类居住的平坦地区才会形成有规模的村庄,这种地理环境具有适合农业耕种的田地,流量充足水势缓慢的河流便于灌溉和满足日常起居的需求,乡村景^以农业为主多是由于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土地上进行劳作耕耘等活动自然形成的结果,是人类与土地相互协作、相互依赖的产物,并非人们的主观意识可以勾划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地貌的特点,合理安排适合自己生活和发展的地理形态,是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景观进行改造形成的。

2.2生产性

乡村的生活来源当然就是农业生产,乡村景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乡村景观的普遍特色就以农业生活的需求而改变原来的自然环境,形成一个可以维持供求平衡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具有智慧的劳动人民会充分考虑大自然的先天条件进行选址,也是为了节省建设前期所需要付出的劳动力,他们会充分利用原有的地理与环境资源,只需要少做修改对原来的土地和河流进行平整或是开挖,形成适合耕种的田地,农民通过在土地上的进行劳作耕种,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乡村景观改变的目的主要是创造劳动价值,可见生产性是乡村景观的另一显著特点。

2.3自发性

乡村景观既不是人们刻意打造出来的景观,也不是纯天然形成的景观,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乡村生产力和劳动力的局限性,对于原来自然环境进行改动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为了农业的正常运行又必须对环境做出人工的改造,因而对于乡村景观的形成只是为了满足最根本的需求而对自然环境做出的改变,农民根据自身所处的地貌特点进行日常劳作,来创造适合自己生活劳作的环境。农民没有刻意去打造乡村景观,乡村景观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3、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重要作用

3.1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问题

乡村景观有别于其他景观的一项明显优势在于它具有着富有原始人性的纯真和质朴,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能会使人自然而然的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很多的景观元素都是浑然天成的并非出自人类思维的刻意雕琢[3]。如果在现代化的都市当中设计一处类似与乡村景观的布景,和周围高耸的混凝土森林以及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格格不入,却不能给一板一眼的都市文化生活带来多少大自然的生机,也并非城市的景观环境不适合生活居住,只是和乡村的生活环境相比,出自人为设计的因素远远超过了自然因素的比例,强行的将乡村景观强加在城市设计上不是明智之举。

3.2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随着全民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纵观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前景更是日新月异。便随着城市化的跳跃式发展,密集的住宅群高耸的楼宇紧密林立,在城市交通繁华的地区车水马龙的道路和高架桥交错相通,在这种高节奏的城市生活环境中风景园林的设计与规划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现代化都市的景观设计元素大都是被钢结构框架、大型玻璃幕墙和五彩缤纷的LED霓虹灯所占据,非常缺少自然元素,虽然让人感到了足够的科技感和时尚感

但是很难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到属于大自然的舒适感。为了让广大市民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感到一份源自大自然的温馨,在风景园林设计时充分考虑和加入乡村景观将有很好的效果。

4、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1综合开发、适当保护原则

乡村自然资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占国家领土的绝大部分,在对乡村自然资源进行规划和设计时要注重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把对耕地的破坏降到低,乡村景观中存在很多山川、湖泊等自然景观,有许多也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和规划乡村景观不应以破坏自然耕地和自然景观为代价。

4.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能够使园林规划师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加贴近大众的审美观念,在设计之前要充分了解大众的审美需求,让每个人都是展现自己思维和创造力的空间。在进行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着重考虑景观环境服务对象的全民性,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广泛性而不是只考虑为某个小群体进行服务,景观园林是全体民众都有权力享受的环境资源,而不是个别家庭的后花园或是某些组织群体的专属场所,只有充分考虑到使用过程中的全民性,充分开发人们大众的智慧源泉集思广益,才能充分展现设计当中的开放性。同时,在大力倡导开放性的同时也应当注意环境开放的尺度,俗说的话凡事都要讲究拿捏有度,因为有时对环境的开发过渡的话很容易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4.3协调性原则

乡村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地域性,因而就会涉及到诸多不同的环境特点,有时这些环境因素对于对于远离景观的设计有很大帮助。想要把乡村景观融入到风景园林的设计和规划当中,首先要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客观联系和共性特点,只有掌握合理的协调性原则把二者各自的特点相互融合在一起,从以确保整体协调性的角度出发来整合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在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实现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整体方面的协调统一。

5、结语

通过对本文上述内容的研究探讨,我们已经深入的了解到乡村景观是人类生活和居住的最接近大自然的生活环境,因而它具备着其他风景园林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舒适性和人文自然特点。同时,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在我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人类活动对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改变可以说是叹为观止“人工山”“人工湖”“围海造田”,人类的生产力、创造力和影响力都在不断的壮大同时影响和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在我们不断需求改变、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尽力的去保护属于自然的美,探索出一种系统科学的方法,在保障社会环境不断实现科学先进的形式下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合理的融入乡村园林元素,让大家即使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舒适和纯净。

作者简介:蔡笑昂; 男 ;工程师; 本科 ;从事景观设计工作

园林规划论文:场地分析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的探讨与实践

摘要:指出了园林规划设计前期阶段――场地分析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场地分析在园林设计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场地分析实践程序和内容等多方面的探讨,系统总结了场地分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校园环境设计举例说明了场地分析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场地分析;探讨;实践

作者简介:高阳林(1981―),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园林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

1引言

场地分析应用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前期阶段,是对设计场地现状情况、自然及人文环境进行多方位的评价和总结。通过深入的分析,系统地认识场地条件及特点,为设计工作提供具体翔实的参考和指导。此外对于设计方案文本,必要的场地分析说明对理解方案和设计意图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场地分析的内容及作用

场地分析是在限定了场地预期使用范围及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场地分析过程包括了从收集场地相关信息并综合评估这些信息,最终解决通过场地分析得出的潜在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1前期资料的搜集

根据项目特点收集与设计场地有关的自然、人文及场地范围内对于设计有指导作用的相关图纸、数据等资料。收集资料主要包括5个方面:自然条件、气象条件、人工设施情况、范围及周边环境、视觉质量。

2.2场地分析的主要工作

2.2.1对场地的区位进行分析

区位分析是对场地与其周边区域关系以及场地自身定位进行的定性分析。通过区位分析列出详尽的各种交通形式的走向,可以得到若干制约之后设计工作的限定性要素,例如场地出入口、停车场、主要人流及其方向、避让要素(道路的噪音等)。此外,通过场地功能、性质及其与周边场地关系可确定项目的定位,并根据场地现状及项目要求结合多方面分析综合得出场地内部空间的组织关系。

2.2.2对场地的地形地貌进行分析

在设计中因地制宜并充分利用已有地形地貌,将项目功能合理的布置于场地中。地形地貌分析包括场地坡度分析和坡向分析。通过坡度和坡向分析找出适宜的建设用地,在保障使用功能完整和景观效果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充分利用场地现状地形,减少对场地的人为破坏及控制工程造价。在坡向分析中应兼顾植物耐荫、喜阳等因素,在建筑布置中更要考虑建筑室内光照、朝向等因素。

2.2.3对场地的生态物种进行分析

分析统计场地中原有植物品种及其数量与规格。植物是有生命的活体,不但可以改善一方气候环境也是园林中展现岁月历史最有力的一面镜子。因此,通过对场地原有植物的分析,指导植物造景在尽量保留原场地中可利用植被的前提下展开,在控制工程造价的同时延续场地原有植物环境。

2.2.4对场地气候及地质及水文进行分析

通过对前期收集的土壤、日照、温度、风、降雨、小气候等要素的分析,可得到与对于植物配置、景观特色以及园林景观布局等息息相关的指导标准。如自然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日照、风及小气候对人群活动空间布局的影响等。此外还需注意场地地上物、地下管线等设计的制约因素,对这些不利因素需要标明并在设计阶段进行避让。

2.2.5对场地视线及景观关系进行分析

通过对场地现状的分析,确定场地内的各区域视线关系及视线焦点,为其后设计提供景观布置参考依据。例如景观轴线、道路交汇处等区域在园林设计中需要重点处理。应充分利用场地现状景观延续区域历史文脉,即设计地段内已有、已建景观或可供作为景观利用的其他要素,例如一个磨盘、一口枯井等都可以作为场地景观设计用。场地视线所及的景观也可借入场地中,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是将“南山”作为景观要素引入到园内。

2.2.6对人的需求及行为心理进行分析

人与园林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们的行为,而人们的行为也在创造着环境。不同人群对周边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根据场地现状资料深入分析场地潜在使用人群的需求可使设计更加人性化。不同年龄段、文化层次、工作性质、收入状况的人群,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需求,而针对不同的需求所营造的景观也不尽相同的。例如,园林草坪中踩踏出条条园路就是由于前期分析缺失。设计前期进行人流分析,可帮助设计者描绘出场地中潜在的便捷道路。

2.2.7对场地的社会人文进行分析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及现场问讯获得场地社会人文方面信息。对场地社会、人文信息进行分析可帮助设计人员把握场地主题立意思想,为场地立意提供线索。如历史文脉和民风民俗方面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人事迹、民俗风情、文学艺术作品等。而地标性及可识别性遗存也可以唤起对场地历史的追忆,如一棵古树、一座石碑或是一台报废的车床。

2.2.8对场地的风水格局进行分析

风水学是古人通过对环境的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一套设计规划理论,在现代社会仍有一定借鉴意义,特别在别墅庭院、居住小环境设计中应用广泛。例如居住区交叉道路,应力求正交,避免斜交。斜交,不仅不利于工程管线设置,妨碍交通车辆通行,而且会造成风水上的剪刀煞地段。风水民谚有“路剪房,见伤亡”的谚语,这种地段不宜布置建筑,只适宜绿化和设置园林小品,标志性设施等非居住性设施。

每个设计项目的场地现状条件都不可能与项目要求一致,因此在了解项目要求的前提下,需要依据前期收集资料对场地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估,得出场地现状与项目计划及功能要求之间适宜程度。根据场地的适宜度找出场地现状中无法满足项目要求的因素,进而在其后设计阶段通过一定方式、方法对这些不利因素进行调整。

2.3场地分析的意义

确定了场地空间布局、功能及区域关系。通过场地分析首先划分场的功能分区,基于不同的功能分区及分析成果组织路网、布置空间。确定了植物选种及配置依据,合理选择植物品种保障设计植物的成活率。为设计方案提供立意的思想来源,通过对人文资料的收集,挖掘提取设计主题思想。为避免和解决场地中的不利因素提供了手段。指出了场地内的不利因素,包括不利的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如地上及地下管线、恶劣的小环境、土质等,使设计可轻松地避免这些问题。使场地自然生态、历史文脉及民风民俗的保护和延续成为可能。

3场地分析在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每个设计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客观情况,这里以陕北某中学环境设计为例说明场地分析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图1)。

(1)根据项目目标“校园绿化”确定场地主要服务人群为在校学生。进而确定这一特定人群的主要需求及心理状态。高中生这一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4~18岁,生理发育基本在这个阶段完成,心理活动也逐步成熟。由于考虑到自身毕业后的前途,多数青年已经能够自觉地追求知识,努力学习,并且这种自觉性已相当稳定。因此,针对高中生的环境设计在考虑其学生特点的前提下,更应适当予以较自由的活动空间及较成熟的环境氛围。

(2)确定不同区域性质功能。根据场地中已有建筑布局及周边交通、环境关系,确定场地内各个区域的功能要求及其服务的侧重点。由现状图可知校园分东西两部分,正门道路以东为生活区、以西为学习区,针对不同使用功能上的区别东西两部分区域在定位上也应予以区别对待。东侧区域应具有较轻松的活动空间和开敞舒适的活动场地,而西侧区域则应相对规整。场地区域应根据其具体位置做相应考虑,东南角区域处于学校入口处,属于对外宣传的窗口,设计中主要考虑对外窗口宣传作用。而西南侧大片地块紧邻教学楼可考虑作为学生课外休息及课外教育用。西侧及西北侧区域由于位于校园后部且根据分析其光照及冬季风力较大因此仅做简单游园绿化。

(3)进行人流分析。学校以走读生为主、兼有住校学生,因此学校主次入口通向教学楼方向的道路应尽量宽敞且方便通达。由于校内较少车辆行驶,因此校内道路均为单行方向保障消防要求及学生安全。在各个建筑出入口前部应有一定的疏散空间。

(4)进行视线及景观分析。将区域建筑、出入口轴线延伸强化,可见由若干视觉焦点并结合人流方向将这些视觉焦点进行联系,最终可以用园林景观将整个校园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并通过景观设计将校园文化融入其中。

(5)对陕北地域环境及当地土壤进行调查为植物配置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可以得出场地基本架构要求,再根据这些要求进行设计,最终完成设计方案(图2)。园林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特点,相同的功能要求的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可以将场地分析理解为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作,而其后的设计则兼具艺术的感性创作成分。当然场地分析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的场地分析可为设计提供强大的支持。

4结语

场地分析的价值在于能清楚完整地识别出所要实现功能相关的问题和场地条件,分析应在可行条件下尽可能地做到考虑广泛而深远。不论大型的景观规划还是微型的别墅庭院设计无不渗透着对场地的分析。在由场地分析转入设计阶段的过程中,应该保持设计严格遵从场地分析结论进行,避免前期分析与后期设计脱节的情况出现。通过场地分析,设计中的每一要素都应有合理的依据,从而达到“设计方案自然生长自场地中”的最终目标。

园林规划论文:严寒地区生态公园园林规划设计お

摘要:分析了城市生态公园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意义,就严寒地区城市生态公园园林规划中景观格局设计、植物的选取、园林构景技术以及冰雪主题建设等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严寒地区;园林规划;生态公园

1 引言

城市生态公园是在城市中所建设的城市生态系统,以改善城市环境为主要目标,提供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集游览、休息、娱乐等多种活动与一体的城市园林景观┆,城市生态系统强调与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著名景观设计师布劳姆称:公园能打破大量冰冷城市构筑物作为一个系统,形成在城市结构中的一个网络,为市民提供必要的空气和阳光┆。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和艺术,它的任务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严寒地区城市生态公园设计

2.1 城市生态公园景观格局的规划

(1)生态公园的规划应该包括核心生态区域,缓冲生态区域和使用功能区域种。核心生态区作为展示公园主要风景区和生态特色的场所,具有复杂的层次结构和多样化的植被覆盖。规划与用地条件好,风景秀丽的标志性地段,核心功能区可以多个,每个功能区有不同的植被和风景,形成城市生态化的多样性景观,核心生态区是城市生态公园的核心景观中心。功能区主要为人们提供必须的服务设施,娱乐活动设施,厕所、休息点等等,设计一些便于游人休息娱乐的设施构成城市生态公园的服务中心。在核心生态区域和使用功能区域中间要设立一定的缓冲区域,以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核心生态区动植物生长环境的破坏。在缓冲区可以组织一些游人可以参与的主题活动,容纳强度较低的游艺活动,丰富生态公园的特色活动内容,构成城市生态公园的主题活动中心。

(2)城市生态公园的理想格局有并列式、环绕式和多核心型种类型。将生态公园的核心生态区域缓冲生态区域和使用功能区域并列排开,缓冲区作为核心区与使用功能区之间的隔断可以有效的减少人为对生态核心区生物种群的破坏,适合于规模小和功能简单的城市生态公园。第2种是核心生态功能区、缓冲区和功能区成同心圆放射性分布。核心区域位于中间,最不容易受到人为破坏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第种是多核心分布式规划,核心区、缓冲区和使用功能区不规则排布,多个核心板块可以突出不同时期的植物品种突出生态多样性,在不同时期都有特色的生态景区可供游人观赏,但是适用于较为大型的生态公园。城市生态公园不仅具有高度的环境介质同时也承担着教育和普及野生动植物知识的作用,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动植物的场所。在生态公园规划中要科学的设置相应的路标、设施进行引导;并为人们提供栖息和休息的座椅等设施方便游人的休息和观赏的需要。

()城市生态公园要重视水体的建设,它不仅作为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性资源,也为人们提供了夏季消暑纳凉,冬季开展冰雪提供了必要场所。活动城市生态公园的水体要尽可能利用自然界的天然景观,通过对水体环境的改善营造一个宁静怡人的环境,可以为多种生物提供良好的气息环境,成为城市生态公园的核心风景区。水系改造要以天然的河道为基础,设计更自然优美的水系廊道,可以采用亭台楼阁,以及小桥等设施保持园路通畅的同时也增加了园林的景致。河道靠近陆地处要有良好的过渡带,可以为植物和鸟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河道宽窄和深浅的变化可以营造不同的水流流速带,并通过蜿蜒崎岖的河道变化可以给人们营造一种独特的美感享受。

2.2 严寒地区生态公园植物的选取

北方严寒地区往往树种相对单调而缺乏,一般植物绿期较短,每年有近4个月难以见到绿色。需要挖掘和引进本地带范围内乡土植物为主,也可引进适当气候带相近的植物以不断丰富严寒地区植物种群的多样性,避免过分强调奇花异草特别是南方植物的无序引进。在植物的色彩搭配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土壤特点使得种植植物在四季都能够相互交替,并有丰富的色彩搭配。在严寒地区适宜选用充满北方特色的白桦、云杉树等作为基调树种。可以将核心景观区设计成春、夏、秋、冬4个不同时节的景区。园林植物配置要强调色彩的相互融合,植物的选取和搭配要追求颜色上的互补,例如可以利用秋季呈现红色的五角枫和紫叶李、花楸配合呈现黄叶的金叶榆山楂和白桦等以便组成和谐的画面,红、黄、绿色相互配合可以给人一种平静典雅的美感。在空间要追求有层次感,上层根据严寒地区的特点适宜选择常绿阔叶树为主的植物群落为主景,如围绕银中杨林、云杉林等以保障在夏季有足够多的浓密的树荫,冬季有足够的阳光,中层配合使用花色鲜艳优美的桃花、山杏、丁香花等能够散发芳香气息的花卉等做装点,下层使用低矮花灌木和点缀碎花的草地。生态公园中的水环境往往是整个公园的亮点,适宜选择北方严寒地区适宜生长的芦苇、蒲草、芨芨草等乡土植物,突出营造具有北国豪迈风格的湿地景观。这样就形成了不同树种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多品种、有益身心的植物种群群落。

2.2.1 上层植物

(1)侧柏,常绿乔木,树高一般达20m树冠广卵形,高大挺拔耐修剪、寿命长抗烟尘。

(2)云杉,云杉叶上有明显粉白气孔线,远眺如白方缭绕,苍翠可爱,云杉耐荫、耐寒、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和肥沃深厚。

()黄檗,落叶乔木,树冠广阔。秋季叶变黄色。适使种植于湖水边。

(4)槲树,落叶乔木,树高叶茂,树林荫郁,树株孤直,可用于主调树种。

2.2.2 中层植物

(1)紫丁香,灌木,叶繁花美,入秋叶为红色,形成独特的红叶欣赏景观。

(2)山楂,落叶小乔木,花白色,花繁叶茂,果实鲜红可爱。

()油松,耐寒植物,根系发达,姿态雄伟,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4)花楸,小乔木,花叶美丽,入秋后红果累累。

2.2. 下层植物

(1)侧金盏花,多年生草本,根茎粗短,开1瓣金黄色花瓣花期长达4~5个月。

(2)金盏菊,金黄或桔黄色,筒状花,黄色或褐色。花期12~6月。

()紫羊茅,多年生禾草,具横走根茎。秆疏丛生,有很强的耐寒能力。

(4)黑麦草,植株较粗壮,叶较阔而长,小穗含小花较多有很强的耐寒能力。

2.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吸收和借鉴

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强调意境,强调通过造园手法来协调,强调通过围廊、桥等将各个单体连接起来形成流通的路线,通过走廊可以衔接不同的核心生态区域起到调整空间形态的作用。通过假山亭台楼阁的巧妙运用于植物群落相互配合,往往通过神似等引发人联想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欣赏者的积极性主动的参与到体验活动中以便达到很好的审美效果。组织景区、分隔空间务使全局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各个景区互相呼应衬托。布局要突出主体,分别主次;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道路等分隔空间,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

造景是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与天然景观相互配合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可以通过堆砌巨石断崖,引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或者按地形设浅水小池,筑石山喷泉,放养观赏鱼类,栽植荷莲等造景;也可以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的姿态,或者修剪树木,使之具有各种形态。 借景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有邻借、互借、仰借、俯借等多种手法,邻借是指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互借则是说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仰借是指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俯借则是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造景和借景手法要与自然风景相互结合,起到点缀和渲染的作用,提高城市生态公园的趣味,不可喧宾夺主。

结语

冬季往往是严寒地区生态公园的淡季,寒冷的气候往往是冬季生态公园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但是寒冷的气候同样可以带来别的地方不能欣赏的美好风景。严寒地区的城市生态公园的冬季如果通过合理精心的设计往往可以成为园区的亮点。生态公园可以利用自身的地形特点建设滑雪滑冰的场地,为广大群众开展冬季滑冰滑雪等健身运动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开展冰雕、雪雕等形式展现冰雪的魅力,通过冰雪节,冬季狂欢节等多种形式的建设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冰雪艺术的欣赏中来,为冬季城市生态公园增添更多更绚丽的风景。

园林规划论文:简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美学原则

摘 要: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在我国方兴未艾,导致城市园林建设“如火如荼”,进入高峰园林学科时代,特别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从过去不太令人注意,一下子走到了前台。城市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艺术,是通过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创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和生动优美的环境气氛。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遵循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主要对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美学原则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城市园林; 规划设计;美学原则

1 引 言

园林规划设计艺术,也可称作造园艺术。根据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要求,组合园林各种要素(包括材料、空间、时间),联系周围环境并使其协调,形成以园林美为特征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园林建设蓝图,展现蓝图的效果如何,就由它的设计艺术技巧来体现。

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艺术,是通过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创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和生动优美的环境气氛。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遵循基本的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借助各种造型艺术手法来加强其艺术表现力,进而把现实中的风景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升华为诗情画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对传统文化的继续并突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重视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及生态性设计等基本理念。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

2 城市园林中协调与对比

城市园林中协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体形、色彩、线条、比例、虚实、明暗等,都可以作为要求协调的对象。景物与景物、景物与环境、内容与形式等诸方面要取得协调,必须有协调的基础,或是相互关联,或是含有共同的因素,或是有相同的属性。协调是形成园林美的重要原则。协调在园林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构景要素中的山石、水体、建筑和植物等在风格和色调上的一致而获得的。运用协调的手法取得统一的构图,更容易达到含蓄与幽雅的美,使园林环境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起来。

差异程度显著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则产生对比关系。园林中的景物,在体形、体量、方向、开合、明暗、虚实、色彩、质感、疏密、动静等方面都可以形成对比。对比的效果是突出某一点或景观,使之鲜明、显著,引人注目。如在树林边缘配置花灌木。特别是以常青树作背景衬托花灌木,体形、色彩都能产生对比,效果很好,称为烘托对比。需要突出的景物,或色彩鲜明,或位置高耸,以形成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协调和对比只存在于同一性质的差异之间。同时,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只强调协调而没有对比,则构图欠生动;反之过分强调对比而忽略协调,又难以达到和谐静谧的效果。因此协调和对比在园林中是达到统一的两个对立面,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强调的是构景要素之间的渗透与调和,而不是排斥与冲突。

3 协调统一程度是衡量园林美的标准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首先要做到总体布局上的统一。多样统一又称统一与变化。园林中的构景要素,在体形、体量、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方面,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由于一致性程度的不同,引起统一感的强弱也不同。十分相似的一些部分,即产生整齐、庄严、肃穆的感觉。但过分一致又觉呆板、沉闷、单调。所以要求统一之中求变化,或变化中求统一,即多样化的统一原则。自然山水中,有生物也有非生物,长期以来都是协调统一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内容互相结合起来,形成各种类型的景观特色,每一种具有明显特性的景观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情感反应。凡是真正使人感到愉快的景观,都是由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明显的协调统一。

城市园林的总体布局上,无论是取曲折淡雅的自然式,还是取严整对称的整齐式,或是取混合式(如取混合式还要有过渡与渗透),都要保障全园协调统一。其次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功能分区中的组成部分与分区、分区与全园、全园与周围环境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各功能分区都有它的特殊内容,但内容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达到协调统一。

3.1 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在园林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而且制约的因素也较多,但总的是以使用功能和自然景观为依据,以观赏效果为标准。要得体合宜就必须从全局通盘考虑,无论是分区规划,还是建筑、水面、道路、小品的布局以及植物配置,都要服从整体,并保障主体景物的“统治”地位。否则,一物不当破坏全局。所谓观赏“比例”标准,是指园林中的景物在体形上具有良好适度的关系。其中既包括景物本身各部分之间长、宽、厚的比例关系,又包括景物与景物、景物与环境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两种关系并不一定以严格的数量关系来衡量,而是鉴于人们感觉上和经验上的审美概念。所谓“尺度”既有比例关系,又有匀称、协调、平衡的审美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与人的体形标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所熟悉的大小关系。园林中一切景物、设施都是为人服务的。人的平均身高、肩宽、足长都与园中的许多设施和构筑物有直接的关系。如台阶的宽度、栏杆的高度、路的宽度、大门的高度等,处处都要以人为标准,考虑到人的使用尺度、习惯尺度及与环境的关系。

比例与尺度两者的定义比较接近而且含混,造型艺术方面常常在创作的过程中,根据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进行综合考虑。有时为了整体景观的要求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需要运用一些处理手法根据不同条件安排景物的比例和尺度,这就要求设计者随机应变,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景观效果。

3.2 对称与平衡

自然界中存有两种对称,一种是两侧对称,如人的双手、眼、耳等,植物的对生叶等;一种是辐射对称,如海星的轮生触手,菊花头状花序上的轮生舌状花等。对称的布局往往都是平衡的,这种平衡也称对称均衡。对称的布局具有明显的轴线,在轴线左右对称。相互对称的两组景物质感与量感相同,如大门两边在两个对称点上种植两株同一品种、同等大小和形状的树木。对称平衡给人以庄严、肃穆、稳定、整齐的感觉。

不对称的两组景物如果外表轮廓相似,但内容、实质并不相同,远望有平衡感,近看并不一样,则是在整体上运用了虚实手法,使之产生平衡感,这种平衡称为不对称均衡。大小不同的两个树丛,分布于轴线两侧,离开支点的距离、大者小、小者大,则能产生平衡感。不对称平衡给人以轻松、自由、活泼的感觉。因此,广泛运用于自然式园林中,大至整个园林布局,小至树丛、树群、散置山石、自然水池的配置,往往不对称平衡的景观更接近自然。

3.3 联系与分隔

城市园林中各个景物与景区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一种是有形的联系,如道路、廊、水系等交通上的相通;一种是无形的联系,如景观的相互呼应、相互衬托、相互对比等。在空间构图上造成一定艺术效果的联系关系,还要尽力使景物之间、景观内容之间产生内在的联系。

联系是求得园中各个局部组成一个整体,分隔则是因功能或艺术要求将整体划分若干局部。分隔同联系一样是求得统一的园林布局的重要手段。经过分隔后的区域,便于布置具有特色的内容,激发人们不同的游赏情趣,还可以产生大与小、开与合、动与静的对比效果。分隔的内容及其手段要配之得当,有利用实墙、建筑等的实隔,也有采用景廊、树丛等的虚隔,设计者要灵活运用适当的手法,处理好园林中分隔与联系的关系,或步移景异,或小中见大,或相互渗透,互为对景,使营建的园林既有统一的整体性又有适宜的空间感。

3.4 韵律与节奏

韵律与节奏是指由艺术作品中的可比成分连续不断交替出现而产生的美感。它是多样统一原则的引伸,除诗和音乐外,广泛应用在建筑、雕塑、园林等造型艺术方面。创造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园林景观,如等距的行道树、等高等间距的长廊等,即为简单的韵律。两种树林反复交替栽植,登山道踏步与平台的交替排列,即为交替韵律。由春花、夏花、秋花或红叶几个不同树种组成的树丛,便形成季相韵律。园路铺装常用几种材料铺成连续图案,也可产生道路铺装的韵律。园林中的花境,按高矮错落作不规则的重复,花期按季节此起彼落,全年欣赏不绝,其高矮、色彩、季相都在交插变化之中,如同一首交响曲,韵律丰富,节奏明快。自然式园林中的溪流有曲折、宽狭、开合之变化,更有水流湍急、舒缓之差异,形成既有形又有声的生动活泼的韵律与节奏。

4 结 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园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好的园林景观能够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美满的社会关系。好的园林景观首先是美的园林景观,因此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排除浮躁心理,遵循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继承发展的造园艺术,同时大胆引入新理念,灵活应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设计出景观环境优美,适宜人们居游的园林空间。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城市,是包括风景园林师在内各行各业的共同责任;风景园林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修养,迎接新的挑战。

园林规划论文:生态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摘 要:生态园林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更加注重生态服务功能,是我国现代园林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园林的规划设计要遵循生态功能优先、设计人性化、植物景观多样性、植物的生态位等原则。

关键词:生态园林;规划设计;原则

1 引 言

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加强城市绿化是城市环境美化和生态优化的根本策略,注重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生态园林已成为现代城市空间的优化者和城市自然空间的缔造者,是城市环境美化和生态优化的根本策略,是我国现代园林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园林是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建立结构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同时配置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形成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生态园林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其观赏性和艺术美,更要注重增强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环境。笔者认为在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2 生态功能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构建多样化的植物景观,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不仅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发展绿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郊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地,要十分重视道路林网、水系绿化等生态廊道建设,形成林路相连、林水相映、林园相依、城郊一体的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

另外,因为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高,光合能力增强,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所以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生态效益远远高于草坪。因此,生态园林建设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要通过乔、灌、草和藤的复合群落结构,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来增强园林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人性化设计原则

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和特色的重要方面,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接受的。所以在设计中应继承中国园林的文化传统,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综合园林的生态、审美功能、创造意境,丰富和提升生态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功能。

生态园林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各园林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保障绿量的同时,通过合理的种植设计,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地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提供充足合理的游憩设施和多样性的空间场所,满足人们活动的需求。

4 植物景观多样性原则

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表现出植物群落丰富的美感,体现出自然与艺术的和谐,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

生态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如色彩太浓重、体量太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盛的植物种类,会给人沉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减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

在树木配置中,常绿树和落叶树、阔叶树和针叶树、以及乔灌草要比例适当、合理搭配,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的近自然风光,使游人感到自然的生机及其变化。

5 植物配置的生态位原则

在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配置中应遵循生态位原则,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物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如常绿与落叶树种分隔栽植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耐阴灌木树种与喜光乔木树种配植,在增加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显著提高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所以在植物选择上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为主,乡土树种生命力和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暴发,能较快地产生生态效益,体现地方特色。

同时园林植物选择还要根据绿地性质和地域环境要求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在污染严重的工厂应选择抗性强,对污染物吸收强的植物种类;在医院、疗养院应选择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的种类作为重点;街道绿化要选择易成活,对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烟尘、树干挺直、枝叶茂盛、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水体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要与水景协调等。

6 结 语

园林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许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生态园林设计不能是绿色植物的简单堆积,而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形成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城市绿地景观,创造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游憩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丰富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园林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

摘要:乡村景观是人类因为生活和生产的所需逐步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进而形成的景观,它作为人类审美与认知的一部分向人们展示了乡村文化所特有的田园文明,尤其是对于近代西方的园林规划以及当代伊斯兰园林的建设都有着深远而又实质的影响。然而伴随着当代的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原本传统的乡村景观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当代的园林规划乡村景观建设中我们应该合理的在提高当代乡村景观的规划基础上,保障乡村建设与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从诠释乡村景观内涵到对于传统乡村景观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加以论述,从园林发展趋势的角度入手,以当代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设计为契机,分别从空间、造型元素和多种形式上探讨当代乡村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发展趋势和设计原则。

关键词:乡村景观;设计;园林规划;发展趋势

0 引言

作为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融合的结晶――园林景观,可以说他是乡村中各类山水花鸟美景的缩影,园林景观可以勾起城市中人们对于乡村美景的向往,与此同时,乡村文化也同样指导着当代园林的发展方向,乡村景观作为当代人类的巨大人造产物是人类社会中物质和非物质都非常丰富的产物,当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许多乡村景观中的地域化特征已经被边缘化,乡村景观的大众化已经使得部分地区的传统化农业景观朝着现代化景观发展,一些地区的农业资源与对应环境问题已经相对突出,城乡问题和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针对以上问题,许多国家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与之相对应的保护法律,因此,乡村景观的环境问题,文化景观缺失的现状,迫切的需要我们改善。

1 乡村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1.1 乡村景观概念

所谓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局域范围内人文、自然、经济与社会多种综合现象的显现,乡村景观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对于文化景观的研究,早期的文化景观伴随着原始农业而发展,早期的农业发展源地就成为了文化源地,也就是我们说常说的农业文化景观,最初的农业文化景观慢慢的被扩展到了乡村景观,其范围涵盖了人口、社会、自然、经济、文化等多种元素,同时也是各个局域乡村的地域文化的反应。乡村景观的出现也预示这自然景观正在逐步的向人文景观过度与变化,但是,乡村景观所拥有的农业生产景观和特有的田园文化特色是人文景观永远无法代替的。

1.2 乡村景观研究发展

十九世纪中后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边缘化加剧,一方面大大的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大步伐迈进但同时由于忽略了对于乡村景观的保护,各个区域的乡村景观特征开始逐步丧失,自然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与资源的问题日益加剧,生态失衡,多数的乡村环境向着“脏、乱、差”的态势发展,因过度开垦、废气排放、工业污染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已经屡见不鲜了。另一方面当代的乡村景观规划与发展还存在着文化景观缺失的问题,以往我们印象中的乡村不单单是生态的承载体,而且是人类农业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的文化已经逐渐被消磨化,乡村人们向往城市的繁华,很多的村镇将自己的建筑与道路规划按照城市的模样开始改造,其实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文化,甚至有的乡村特有的习俗已经被遗忘或者停止传承。

中国乡村景观研究始于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1989年,中国学者对澳大利亚堪培拉市乡间景观进行研究,同年,我国召开了及时届景观生态学讨论会,自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景观研究产生兴趣,这些都带动了乡村景观的研究。此后,韩国、日本、荷兰、波兰以及法国等一些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被不同领域的学者引进。通过学习和借鉴,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乡村景观研究的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乡村人类聚居环境、乡村景观分类、乡村景观评价、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园林、乡村景观旅游、乡村景观规划等8个方面。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景观生态学、乡村文化地理景观、乡村环境评价以及乡村景观规划四个问题上。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外研究现状

德国、荷兰、捷克、英国、美国等一些欧美国家关于乡村景观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早,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推动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欧美国家早期的乡村景观研究注重制定法律法规,如20世纪50年代德国《土地整治法》关于自然保护区规划的规定,促进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20世纪70年代初,荷兰颁布了《乡村土地开发法案》,研究方向从最初对农业的重视向关注乡村土地的户外休闲、景观保护等功能转变。1996年5月,国际景观生态学组织召开了“欧洲乡村景观的未来”会议,围绕景观变化、可持续农业与乡村景观、景观恢复3个主题进行探讨。近年来,欧美相关学者对从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对乡村景观进行的研究明显增多,关注景观中人的行为,使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以扩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解决由于乡村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逐渐开始重视乡村景观建设,并通过采用“公众参与”的发展模式调动民众保护乡村景观的积极性。20世纪60年代,日本兴起的造町运动保护日本传统乡村景观起了决定性作用。1970年,韩国政府发起了“新村运动”,提出了“勤勉、自助、合作”的精神,以政府支援为动力,以项目为纽带,促进农民参与到建设家乡的活动中去。“新村运动”不仅使村庄的布局得以优化,美化了村庄环境,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还有效地保护了传统的乡村景观,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人民的经济收入也得以提高。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乡村景观的要素构成的研究

从园林规划的范围来看,乡村景观的要素构成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乡村人文要素两个类别,所谓自然景观是指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的自然元素,自然元素的面貌一般不受人类外界的因素变化,如:沙漠、雨林、沼泽等自然保护景观。所谓的人文景观则是指受到人类长期作用而原始自然面貌发生了非常明显改变的景观,比较典型的人文景观如:城镇、田园乡村、牧场等。人文景观通常情况下又被称为人类文化景观,人类文化景观虽然是因人类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但是其发展规律却是追随者自然规律而发展和管理,其中,乡村人文景观主要显现的是乡村局域的经济与自然状况,比如:农田、鱼塘、果园、副业等。它们主要体现的还是农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发展景观。

2.2.2 乡村景观的各类功能的研究

乡村景观作为人类世世代代生活耕种的重要场所,首先具有经济生产功能,在乡村景观中,农业景观在乡村景观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在大面积的乡村土地上大部分土地被用来作为农业、林业作物的生产,在体现农业为本的思想同时,也作为生产作物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农业使用者为了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其本身的性质也是从生产与实用出发,可以说经济生产功能是乡村景观的及时功能。其次,乡村景观还具有生态保护功能。人类在乡村土地上进行耕作时遵循的是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采用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这样就促成了乡村景观的协调发展与丰富,乡村景观的生态保护功能主要还是体现在保持乡村文化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上,正是乡村景观的多样与景观的丰富共同体现出了乡村景观的生态美。再次,乡村景观还具有休闲旅游的功能,乡村景观的不断完善也是人类与自然相互摩擦碰撞相互适应的体现,其经过历史的摩擦所反映出人类对于自然地审美性选择与依赖也促成了乡村景观休闲旅游的功能,如:蜿蜒曲折的梯田、交错纵横的田野、被风吹起的麦浪、各具风格的民宅建筑等都与当代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经历了快节奏的都市化生活后难免向往自然景观的悠闲与恬静,这就体现了乡村景观的休闲旅游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乡村景观也发挥出了人与自然协调沟通的重要作用。

2.2.3 乡村景观的规划保护与延续的研究

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景观环境建设成为了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景观的合理建设不单单可以使当代新农村的景观变美,而且可以给周边城市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成为其美的后花园,让区域范围内的自然风光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此同时对于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保护也能够有利于人们深入的探索研究乡村环境的进一步规划与延续对于我国的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与我们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乡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对于区域文化习俗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乡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对于增加区域居民的安定感,增强其历史归属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乡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还有助于民间特色传统企业的发展,如民俗工艺品、乡村传统产业都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进步。

3 建议

在国际园林规划与发展创作中要求园林的规划要立足于自然并融于自然,当然乡村景观的规划发展也应该如此,当前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与保护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对于改善乡村景观环境质量与促进环境与资源的协调有着历史性的发展意义。

3.1 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原则

乡村景观遭到了大面积的破坏,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新城市的建设如:新城扩建、机场建设、高速架桥等原因所引发,然而各个地区的城市建设对于大面积的破坏乡村景观行为而言到底合适与否,应当进行相应的可行性评估,在经济与环境的抉择中应侧重于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的平衡。

3.2 在土地的综合利用上“因地制宜”

乡村景观的土地利用上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如有的土地渗透性强适合耕种,有的土地土质较薄,石粒较多比较适合放牧,水源充足的平原地带适宜休闲娱乐等,在这些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上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规划能够更好的发挥乡村土地的综合价值。

3.3 在园林规划的基础上延续乡村区域文化

经济全球化发展日益迅速,互联网+的时代也已经到来,乡村自然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网络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冲击,但是乡村景观不能够任其发展,应当形成某种乡村景观的园林保护机制,并将其切实可行的纳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乡村传统景观建设应该充分的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并将其融入到乡村园林规划中来,创造出区域乡村文化所特有的景观,融入了外来文化的乡村景观,不单单是对于传统乡村文化的强化,也是对于当代园林规划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一种多元化的理解,归根到底是在创造中去继承和发展乡村景观与乡村文化,并予以创造性的再现,这对于当代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无疑是一条必走的捷径。

4 结语

在园林规划中保护乡村景观的多样化发展,传承乡村文化的区域特有历史,理解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融合式发展,在当代乡村景观的延续与保护发展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当代园林规划的方法与技巧,但是乡村景观的建设关系到人类的文化传承与生产延续,这就需要在乡村景观的规划中融入乡村文化的元素,当代中国的乡村景观建设与发展既要积极学习西方乡村景观园林规划的成功经验,也应当将我国园林的本土特征融入进去,摒弃时代的局限,将人类现代的生活需求加以融入才是当代乡村景观的发展之道。

园林规划论文:生态园林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论

摘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生态园林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态园林

1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1.1 水体污染严重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1.2 大气质量恶化严重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3 固体废物、垃圾成堆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1.4 噪声扰民现象严重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

2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2.1 环境保护规划的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2 大气污染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较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3 水污染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较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2.4 固体废物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2.5 建设生态型园林

2.5.1 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①调节小气候。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②改善环境质量。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吸滞粉尘;杀菌作用;衰减噪声③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2.5.2 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①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美学原则,强调意与形的统一。②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以保护城乡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③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④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指运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获得知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⑤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⑥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

不同的植物材料,运用其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布局则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环境气氛,如常绿的松科和塔型的柏科植物成群种植在一起,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气氛,高低不同的棕榈与凤尾丝兰组合在一起,则给人以热带风光的感受,开阔的疏林草地,给人以开朗舒适、自由的感觉,高大的水杉、广玉兰则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感觉,银杏则往往把人们带回对历史的回忆之中。因此,了解和掌握植物的不同特性,是搞好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园林规划论文: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景观布局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景观园林建造也进入了高峰。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也经历了由粗糙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在园林规划和设计中要注重植物的生态性、观赏性、绿量、功能性因素,强调植物搭配的合理性。所以,在现阶段的园林绿色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务实,创造出适宜的绿色景观。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布局;原则

城市中的园林可以为居民提供品质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可以为城市增添绿色文化景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城市景观和园林规划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的满意程度,同时也影响到这个城市绿色文化吸引力的大小。

1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

如今环境日益成为居民选择居住和生活的重要指标,植物作为绿化的主体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用植物景观营造品质的生态环境,是环境景观设计的核心,植物景观搭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园林景观的质量和艺术水平。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植物的习性,而且要对它们的功能和观赏效果有充足认识,最终要达到一个既注重植物自身色泽搭配,又注重群落之间和谐的生态系统。植物景观要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发挥出绿色植物景观的作用,让城市更加宜居。

2植物景观布局遵循的原则

2.1生态习性适应性原则

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有着不同的设计特点,选择适地性植物做主干景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园林设计风格。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考虑植物在生长方面的需要,例如,光照、温度、湿度、大气等因素。现在的城市由于工业化的大举扩张,城市土地资源越发紧张,同时土地的质量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对高楼群集下的园林景观要作特殊考虑,对植物与自然生态的融合有充分地估量,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发挥塑造景观的功能和效果。在种植设计过程中,即要避免单一化和“西化”,也要考虑到生物多样性,不宜在大广场中只种植草皮,应适当搭配种植苗木,因此,在设计初始就应该因地制宜。

2.2观赏和功能兼顾的原则

在了解植物本身的自然习性后,对植物在形态、颜色、香味、花期等方面都应有所考虑,最终要使植物景观在功能和视觉上和谐。例如,植物的形态和原生长的地形要契合,山顶上的植物生长趋势大都笔直向上,比较细小呈现宝塔形。在丘陵的树木多是树冠面积较大,呈现横向发展趋势。在植物设计时要在视觉上做好点、线、面三者协调一致,构建的图画。另外,在植物的枝、叶、花、果上也要做文章,例如,树干的粗糙程度会给人不同的效果,树冠的冠幅大小直接影响到1楼居民的采光效果。植物是否是单生、花的颜色和香味、果的形状都会给观赏效果带来影响。,还要注重不同植物群落的季相性变化,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3绿量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自然空间,是给予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功能环境。空间内主要的景观是绿色植物,植物的绿量一定要满足改善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空气质量比较低的环境中。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是光合作用良好的植物,它们可以为城市吸收有害气体和噪音,释放出氧气,不仅净化了空气,而且给人以好的心情。绿色植物的绿量是决定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基础,在人均绿地指标相对较低且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可以种植耐污染适应性强的植物,特别是枝繁叶茂的类型要大力推广,如夹竹桃、复羽叶栾树等,可以增加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污染性气体和降低噪音。乔木和灌木也是增加绿量比较适应的植物类型,在后期护理时候尽量地向地面和构筑物开拓,营造乔、灌、草复合立体化景观效果。最终形成上、中、下相适应的绿量植物层次。在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对植物多样性给予重点考虑,较大限度增加绿量,形成多品种组合,各种植物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创造生态群落稳定的宜居环境。

2.4规划和搭配相适宜的原则

园林植物景观的观赏空间来源于不同植物的搭配,如果在设计中不注重规划设计,就会造成景观结构比较杂乱。首先,通过不同植物的空间搭配,既要注重统一性,又要强调节奏变化。让人们在观赏时的视觉可以舒缓转移。其次,增加园林的趣味性,要在布局上有着疏密之分、高低之分和大小之分。再次,选取特征突出、观赏性较强、时效性较长的植物类型。一个适宜的园林植物规划能够较大限度唤起人的情感,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总结

在园林植物景观布局中要遵循好以上原则,规划建成后,重点工作在于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做到四季有景、时移景异。另外,维护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植物品种的类型特征和特性,让园林植物景观可以长久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