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财经新闻论文

摘要:如今,网络信息时代悄然而至。在新媒体社会背景中,财经新闻传播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新的发展环境中,财经新闻正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时期。本文首先介绍了财经新闻传播的生存现状,分析了财经新闻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发展策略。
财经新闻论文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传播在新媒体环境的发展策略

摘要:如今,网络信息时代悄然而至。在新媒体社会背景中,财经新闻传播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新的发展环境中,财经新闻正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时期。本文首先介绍了财经新闻传播的生存现状,分析了财经新闻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财经新闻;新媒体;策略

一、前言

新媒体的出现对平面媒体产生了较大冲击,新媒体作为时展的产物,它具有信息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以及传播范围广等特征,它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本文针对财经新闻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展开分析,具有一定的探究意义。

二、财经新闻传播的生存现状

(一)读者人数较少

在纸质媒体发展的同时,阅读纸质媒体的读者也在随之成长。如今,阅读纸质报纸的读者年龄多数在40岁左右,然而青少年不习惯阅读纸质报纸,他们更习惯用iPad,或者通过网站等途径获取信息,而恰恰这类年轻读者是社会中的主体,并且这类读者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这间接显现了传统媒体处于下风的状态。

(二)新型媒体发展较快

目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新媒体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手机媒体、社交网站的应用率逐渐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新媒体总是以新颖的形式吸引读者,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1]

(三)新媒体制约明显

财经新闻受经济发展形势影响较大,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财经新闻的传播效果也会逐渐增强。反之,当经济水平较低时,传统报纸的阅读率也会随之降低,即使传统产品的质量良好。然而新媒体又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受新媒体制约明显。

三、财经新闻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发展策略

(一)创新报道视角

财经新闻进行信息传播时,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因此单从传播速度这一点来说,传统媒体就明显处于劣势,主阵地的地位明显削弱。传统媒体应尝试从报道视角出发,通过创新视角,占据阵地优势、提升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同一新闻以不同视角进行分析、报道,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好奇心。同时,在新媒体不断冲击的影响下,传统媒体仍能占据一席之地,而财经新闻能够通过创新视角这一措施来吸引广大读者。[2]

(二)发挥网络优势

财经记者经常借助网络平台搜索、发现、整理新闻信息,记者的这一工作方式值得学习,但是记者的具体做法值得分析、探讨。如今,网络信息庞杂,并且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如何对新闻信息进行分辨,这对财经记者提出了挑战。并不是网络平台中的所有信息都具有真实性和性,部分虚假信息以次充好,混杂在各类信息中。如果财经记者的信息辨别能力较低,那么虚假信息就会被当成真实信息对外公布,从而影响读者的选择以及对信息的客观评价。所以,财经作者借助网络平台获取信息时,应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对所获取信息展开深层次的识别和确认,同时求证信息的真假,以此为前提对财经新闻进行深入报道。财经新闻源于网络,检验于网络,通过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能够促进财经新闻报道持续发展,打破发展瓶颈。

(三)开展特色活动

新媒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冲击,但是在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机遇。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新媒体丰富的渠道,通过举办特色活动来拓宽传播面。传统媒体在开展特色活动的过程中,应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活动。例如,《重庆晨报》就打造了特色的品牌活动,如渝商评选,渝商能够打破发展地域性的限制,主动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又如,《华西都市报》开展了特色财经人物评选活动,这一活动对商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提高了商界知名人物对《华西都市报》的重视程度。除此之外,《成都商报》与中央财经频道展开积极合作,媒体合作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契机。特色活动的成功开展,能够为传统媒体增加发展途径,强化传统媒体与众不同的特性。

(四)优化媒体服务

无论是传统财经新闻还是新媒体,二者均以为读者提供新闻信息为发展目标,提供信息的过程即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为了优化媒体的服务质量,首先应确保所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优化信息内容。通过服务对比,能够为传统媒体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巩固传统媒体的地位,增强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的能力。例如,深圳特区在优化服务质量的过程中举办了理财讲座,这一行为对当时的地区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并且参与讲座的人数较多,以商业化的形式展开,讲座实施售票制。与此同时,理财讲座获得了较高的冠名费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媒体带来了高收入。经过这一品质服务后,传统媒体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新闻源,而且还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扩大了传统媒体的利润空间,为财经新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财经新闻通过优化服务这一方式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能够在提升媒体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赢得广泛的、稳定的受众基础,有利于促进财经新闻传播获得健康的发展空间。[3]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中,财经新闻传播通过创新报道视角、发挥网络优势、开展特色活动以及优化媒体服务等策略进行积极应对,这不仅能够为财经新闻传播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而且还能优化新闻传播效果、扩大新闻传播范围。与此同时,还能为财经新闻传播提供发展动力,促进财经新闻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宁 单位: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西安晚报财经新闻部

财经新闻论文: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特点及翻译

摘要:在媒体新闻报道中,俄语新闻所占比例不断扩大。随着中俄合作关系的发展和稳固,两国在经济、政治上联系日益密切,公众对俄罗斯政治、文化关注度更高,对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结合俄语财经新闻结构及特点,探讨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原则及方法。

关键词: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特点;翻译技巧

随着中俄合作关系的确立,中俄贸易来往的日益密切,中国成为俄罗斯及时大贸易伙伴。俄语财经新闻、客观地反映了俄罗斯经济发展现状,有利于中国公众对俄罗斯经济政策、贸易资讯的了解,也是专家学者分析俄罗斯经济的重要依据。加强对俄财经新闻文本特点、翻译的探究,有利于推动中俄合作进程,实现共同发展。

1俄语财经新闻概述

俄语财经新闻对俄罗斯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决策等方面的近期事实及情况进行报道。俄语财经新闻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各种经济活动。根据财经新闻所涉及经济层面来分,俄语财经新闻有宏观层面经济报道、中观层面经济报道、微观层面经济报道三大类。宏观层面经济报道涉及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总体、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状态方面资讯;中观层面经济报道通常以地区经济、企业集团经济、部门经济为新闻出发点;微观层面经济报道是针对某个企业、某个经营单位的报道。

2俄语财经新闻的文本特点

俄语财经新闻文本体现了新闻报道特点,表达内容清晰、真实、,文本中句子、段落连接紧致,逻辑性非常强,文章层次鲜明、突出。俄语财经新闻中新鲜词汇、外来词汇、程序化语句出现频率较高,在增强新闻吸引力的同时,引起观众共鸣,提高新闻收视率。俄语财经新闻文本在、真实表述经济活动内容的基础上,突显俄语文化特点。如俄语财经新闻中经济术语的运用,在近期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的新闻报道中使用经济术语,更快的将观众带入报道中。宏观层面经济报道中常用的经济术语有通货膨胀、失业、货币创造、双重均衡宏观经济模型等;中观层面经济报道中常用的经济术语有股份公司、交易所、股东等[1]。

3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原则和方法

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本质及原则与新闻翻译相同。俄语财经新闻文本是利用文字形式表达财经新闻内容,经过二次传播,将翻译后的新闻文本呈现给第二语言受众,使读者获得原始新闻报道信息的同时,实现与译者的交流及共鸣,增强信息分享和文学享受。

3.1俄语财经新闻的文本翻译原则

1)注重实效性。新闻报道是一种高时效、高精度、高强度的工作,为了符合媒体行业的要求,新闻翻译也要实时、高效、,翻译工作要速战速决,不可拖泥带水,不然难以实现新闻二次传播的价值;2)根据具体翻译情况进行适当的删减。翻译者在翻译俄语财经新闻文本时,既可全译,也可进行适当的增译或删除,但要保障译文能突出新闻要点;3)符合新闻写作要求。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必须突出新闻写作特点,要求翻译者在熟练掌握新闻结构、特点的同时,具有一定水平的新闻编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秉承认真严肃、高效的翻译态度,不断强化翻译者自身特点。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抽象性,提示作用明显,这就要求翻译者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财经类术语的学习和掌握。

3.2俄语财经新闻的文本翻译方法

3.2.1全文翻译全文翻译是将用俄语写成的财经新闻全部转化成中文新闻文本,其结构与中文新闻类似,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它们之间融会贯通,按照一定时间、逻辑关系存在着[2]。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概括和总结新闻内容,具有吸引读者、表明立场、引发舆论等作用。在翻译俄语财经新闻标题时要理解标题、把握原题含义、体现标题特点;导语作为新闻的及时段,具有开门见山、耳目一新的效果。在翻译俄语财经新闻导语时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主体作为新闻的主要部分,具有承接导语,阐明主题的作用,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满足读者阅读欲望。3.2.2摘要翻译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中摘译内容一般短于原语新闻,但主要观点、中心思想要与原语新闻保持一致。摘译时会删掉一些信息,但要保留文章主要内容。在摘要过程中舍去对译者或读者无关紧要的信息,但不会影响读者阅读,遵循平衡原则。俄语财经新闻摘译,适合于讲话、专稿、报告、特稿等篇幅较长的文本。3.2.3综合翻译综合翻译又称编译,即编辑和翻译。一般具有二次传播价值、新闻篇幅较短,新闻内容简明突出、报纸版面有效,电视播出时间有限的俄语财经新闻采用编译。编译是对原始新闻的合并、增减、加工,将一篇全新的财经新闻呈现到读者面前。但要注意的是俄语财经新闻编译要文章开头或结尾交代原始新闻来源。

4结束语

俄语财经新闻的结构决定了俄语财经新闻的文本特点和翻译方法。俄语财经新闻文本具有内容真实、层次鲜明突出等特点。加强新闻文本翻译不仅有利于读者及时了解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动态,也是加深中俄合作的重要保障。翻译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积累,加强财经术语的学习和掌握,使俄语财经新闻文本翻译工作得心应手。

作者:荣飞 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公安边防支队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业的经济构思透析

作者:王妍 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民众在就业、利率、物价、房价、股票等方面的实际利益,提高了其对于财经信息本身以及合乎情理的解释和判断的需求,因此,宏观经济新闻实际上在危机过程中对国内受众的经济思考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这一启蒙还进一步引申到了行业以及行业当中的经济主体。比如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并推动了投资者形成以基本面分析为基础的价值投资方式,民众对行业、公司及相关政策的信息需求呈几何水平增长。于是,各级各类的财经媒体都在证券交易时间根据媒体特点开设栏目、板块,以适应这种信息需求。财经新闻还主动承担了媒体监督的职责。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财经媒体能够比较敏锐地发现微观经济运行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近来路人皆知的“乔丹体育”和“活熊取胆”事件。两起事件都来自于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前者是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将自身品牌合法不合理地捆绑于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由此误导消费者并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后者是黑熊养殖企业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扩大再生产,坚持以活熊体内取胆的方式获得熊胆产品原料,并一再强调取胆过程的科学和人道。针对两起事件的报道,共同特点是专业财经新闻没有停留在对信息的简单处理上,而是在对行业和公司进行信息挖掘的过程中,发出对于经济秩序和道德底线的关注,并引发了性的社会参与,并将原本处于游离状态下的灰色地带较大限度地暴露于阳光下,实现了从经济现象向社会领域的延展。此外,财经新闻还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原有的认识。比如媒体对中央直属企业中石化动用巨额公款购买茅台酒事件的曝光,以及由此引发对“三公”支出的质疑,实际上突破了新闻报道原有的宣传功能。另外,近年来不绝于耳的矿难、环保、拆迁等问题的新闻报道游走于经济与民生之间,实际上为一些较为高端的财经媒体开拓了一条从经济基础上升到上层建筑的特定传播方式,使财经报道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财经新闻产业的发展阶段

同任何一个产业一样,财经新闻报道有其发展的过程和特定阶段。一般来说,产品的数量、质量、生产成本以及产业结构都是一个产业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对于财经新闻来说,由于标的和受众的巨大差异,媒体在不同细分市场内的分工以及满足特定受众信息要求的能力是财经新闻产业成熟与否的核心标志。近几年来,财经新闻报道对受众的针对性越来越强,目前的财经媒体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界限并不清晰但体系较为完整的行业结构。这一结构的最底层包括数量众多的非专业性报纸、杂志以及一些地方广电体系和门户网站,其特点是信息量庞大而复杂。做这一类财经报道的媒体一般不具备自我采集和整理财经信息的能力,而是以转载或简单编辑后发表一些人云亦云的评论为主。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层次的财经新闻实际上拥有最为广泛的受众,但其所起到的社会作用仅限于经济信息的传递。中间层则主要由一些专业性的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以及中央级的广电体系构成,代表媒体包括《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央视财经频道以及央广财经频率等。在这一层面的财经新闻报道主要面对最为广泛的社会中坚阶层,以及部分非财经领域内的精英人士。其经营特点在于信息及时、反应快、评论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表述相对通俗、可理解性强。最上层也是数量最少的一层,主要由部分期刊杂志类平面财经媒体构成,以《财经》、《新世纪》和《及时财经周刊》等为代表。这部分媒体的时效性往往不及中间层次的媒体,但一般能够摆脱简单的信息传递渠道的定位,具有很强的信息挖掘和研究分析能力,也因此拥有较强的舆论引导能力。这一类媒体的受众主要为财经专业人员,且其产品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启发性。不同层次的财经媒体也形成了差异化的盈利模式。这是财经新闻产业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来说,最底层的财经新闻往往依附于一个综合性的媒体,仅能起到完善媒体信息覆盖范围的作用,难以形成实际盈利。中间层次和较高层次的财经媒体一般能够通过广告和受众两种利润来源形成可持续的盈利。但受到竞争激烈程度和网络新媒体崛起的影响,中间层次越来越难以通过受众来直接获得盈利,而较高层次的专业财经媒体由于其受众对产品价格敏感性不高,能够在产品销售环节获得定价方面的正收益。另外,在广告投放上,财经媒体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家电、服装、通讯产品等领域,但不同定位层次存在明显的差异。较高层次的专业财经媒体更倾向于毛利率高、宣传成本占比销售收入较大的奢侈品,以及金融、教育等现代化服务行业;而中等定位的媒体更倾向于品牌化的大众化消费品。广告定位的差异化也体现了财经媒体受众的细分,体现了财经媒体的经营与运行更为成熟与专业。有效的市场细分和盈利模式差异说明目前我国的财经新闻产业正在走向成熟。这一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广大受众的不同需求,并以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走向生存与发展的自我循环。

财经新闻产业面临的瓶颈和未来之路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财经新闻目前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首先是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问题。应该说,财经新闻是目前各种新闻报道中对报道内容的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一个,再加上新闻领域本身的素质要求,财经媒体需要的是“双料”人才。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的行业差距,具备较好财经背景的人员一般直接参与经济管理与运行,留下的一部分跨行业人才也多集中在高层次的专业财经媒体或中央级的广电体系中,其余大部分财经媒体的从业人员财经专业知识严重匮乏。人才缺失导致一些财经报道出现低级错误。比如2011年连续报道的高速公路收费问题,部分媒体以高速公路的毛利率同房地产开发行业的毛利率相比,得出前者更为暴利的结论。殊不知高速公路的盈利模式后面是极为缓慢的资产周转率和庞大的财务费用支出。这种简单比较从财务分析的角度看站不住脚,客观上对财经新闻的质量和可信性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其次是财经媒体的产业结构发展仍有差距。同传媒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财经媒体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媒体数量众多,同质性高,竞争能力差,缺乏领军实体。现阶段的产业结构缺陷导致一方面,专业化、能够深入人心的财经信息整理和评论供应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的简单信息重复传递,媒体间恶性竞争,为博眼球不惜哗众取宠。现有的产业结构下,真正有规模、有实力,能够跨越多种传播方式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专业财经媒体几乎无法建立。相应的资源投入、人员吸引与培养、财经新闻质量的提高也就受到极大的掣肘。第三是目前在财经新闻报道中广泛存在的媒体霸权问题。新闻媒体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和话语权,因而其报道的对象大多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屡打不绝的假记者对采访对象敲诈勒索即是这种霸权的一种体现。客观地说,这一问题带有行业属性色彩,并非发展不成熟所致,有的从业人员仅仅是出于一己私利,但这一行业特质需要财经报道具有极强的客观性和专业精神。而有的财经新闻报道取证道听途说、推理粗暴武断、结论人云亦云,似乎成为一种惯性或者工作方法。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证券研究员负面报道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严格地说,证券研究员的研究报告属于有限公共产品,仅对其特定客户负责,其使用具有严格的限制条件。而部分媒体通过未经授权的方式获得研究报告,并且不顾其研究方法、假设条件甚至是后续的观点调整,断章取义地以研究结论对比市场表现,甚至暗示研究员存在不当行为。这种缺乏客观理性分析的财经新闻报道,既增大了相关媒体的运营风险,也对行业发展极为不利。

财经新闻论文:全球化语境下财经新闻传播

一、提升我国财经新闻传播话语权面临历史机遇

目前,我国财经新闻在国际财经舆论中的话语权影响很小。我国财经媒体数量众多,主要的财经类报刊有《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以及《财经》;以财经信息为主题的广播频率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上海及时财经广播、福建经济广播、浙江经济广播等;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上海及时财经等则是电视财经频道的翘楚;新财经媒体中,和讯、新浪财经、东方财富等位居前列,基于手机媒体的手机财经也迅速发展。但这些媒体基本上都是面向国内受众,以主要报道中国的财经事件为己任,缺乏在世界舆论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能力。由于中国经济地位提升迅速、对世界经济格局影响大、经济发展模式与西方模式不同,国际财经媒体日益重视对我国财经事件的报道,为我国财经新闻媒体增强国际传播话语权提供了本土优势。据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国三家主要的报纸媒体统计,关于中国的财经报道2005年比1995年提高了20%以上,基本上占了所有涉华报道的1/3。世界主流媒体路透社、《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等都开设了中文网站,并加大在中国财经新闻报道的力量。2012年起,在世界各国享有较高声誉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每周刊出中国专页,这是该杂志自1942年推出美国专页以来,首次为一个国家每周开辟专页。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为我国财经传媒关注全球财经事件、面向全球进行报道提供了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在财经资讯上,路透、道琼斯、彭博等通讯社在全球财经资讯上长期居于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在重大财经事件上长期陷于被选择性报道的境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突出特点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快速上升,开始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国际经贸往来中争夺话语权。西方的通讯社则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在全球范围内缩小了驻外机构的规模,对发展中国家财经事件的报道量减少,这为我国媒体提升财经新闻国际传播话语权提供了机遇。

二、全球化语境下提升财经新闻传播话语权要合理配置媒体资源

提升财经新闻传播话语权,需要在全球合理配置媒体资源,要有具备国际水平的传媒国家队,在海外有适当的分支机构,并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1.扶持跨国传媒集团发展跨国传媒集团,打造国际的财经媒体是我国争夺财经新闻国际话语权的关键载体。财经新闻传播分散化与受众细分化,丝毫没有阻碍财经新闻传播的寡头化倾向,跨国传媒集团在整个国际财经新闻传播领域处于风向标的地位,其一举一动影响着国际财经新闻的议题设置和报道方向,在对全球财经事件的报道上处于寡头垄断地位,而我国缺乏国际上公认的跨国传媒集团,争夺财经新闻国际话语权缺少实施载体。因此,要找出与跨国传媒巨头的差距,主动进行“对标”,通过学习、合作、竞争,发展我国的跨国传媒集团。打造国际财经媒体需要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媒集团。在国际跨国传媒集团的成长中,资本经营是重要手段。如路透集团2008年完成与汤姆森的合并,合并之后的实力大大增强,2010年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有超过5.5万名雇员,拥有多名股东,实际上受英国政府控制。创立于1882年的道琼斯通讯社则于2007年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除此之外,新闻集团还拥有福克斯电视台、二十一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泰晤士报》、天空电视台等种类繁多的媒体资源。而且这些跨国传媒集团目前都是以全媒体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拥有自己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载体等。与这些跨国传媒集团间的并购重组相比较,我国目前传媒领域由于存在较大的体制机制障碍,如中国的许多媒体都有行政级别、不同的媒体归口管理部门不同等,在跨媒体、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进行并购重组方面还处于蹒跚而行的阶段。如上海及时财经频道整合宁夏卫视就是一次打造知名财经频道的有益尝试,但现有的一些案例主要是国内媒体之间的整合,很少有走出国门进行媒体资源整合的。不过,市场在媒体资源整合中的决定性作用正在提升,十七届六中全会对通过资本纽带进行传媒资源整合政策放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体制机制障碍,为我国传媒机构实力的壮大提供了政策条件。发展财经传媒国家队,必须走商业化的主流路线,主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适应全球竞争。路透、彭博和道琼斯等通讯社的收益都是以金融证券类信息的出售为主,财经新闻只是扩大知名度和争取客户的渠道,并非主要收入来源。以彭博社为例,虽然其财经频道在全球各地约有两亿多受众,但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其超过31万的专业客户。彭博财经频道主要是面向高端客户进行市场推广,据媒体调查显示,彭博财经频道的受众人均年收入约20万美元。由新华社主办的前身为新华08的中国金融信息网于2013年4月正式上线,目的是弥补我国通讯社在专业金融证券信息提供方面的不足,使受到全球关注的我国经济咨询能够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国许多财经媒体都是事业单位,市场竞争意识尚有欠缺,在进行商业模式探索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2.加大传媒资源海外配置力度加大传媒资源在海外的配置力度,适当的硬件建设和机构扩张是必要的,如加大驻外记者数量,对重大财经事件及时时间外派记者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单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设立了海外工作室和地区总站,同当地媒体的合作不断增多。但也要看到媒体作为一个敏感行业,大部分国家对其开放度都有严格控制,而且在争夺国际财经舆论话语权上,更多地是由所在国受众和媒体的认可度决定的。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三大通讯社对国际主流媒体的覆盖率都在80%左右①。因此,要加强与其他国家财经媒体的国际合作、交流与协作机制,大力增加对发展中国家财经媒体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达到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目的。

3.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争夺财经新闻传播话语权,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加强多媒体融合。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财经事件的见证者和传播者,人人都有麦克风,同时互联网是使财经新闻迅速突破国界的传播载体,使新闻的原创、首发、在全球落地即时完成。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弱化了西方媒体财经新闻话语权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为我国争夺财经新闻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

三、全球化语境下提升财经新闻传播话语权要增强新闻传播效果

作为一个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大国,部分国家对我国抱有警惕是可以理解的,在面向国际传播的财经新闻中不宜高调、生硬。在建立国际财经传播新秩序的过程中,需要低调、务实,把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形象与本地化、专业化报道有机结合,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作者:覃倩

财经新闻论文:时事财经新闻在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时事财经新闻融入经济学基础教学的必要性

1.时事财经新闻融入经济学基础教学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一项项经济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对经济有着怎样的调节作用?它的实施效果如何?这些现实经济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好的老师。对于经济学中出现的大量图形、表格、数据和理论不再觉得枯燥和抽象,学生会主动自觉地融入教学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会发现经济学中有许多有趣的社会经济现象,会主动去掌握经济学中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经济学变得不再复杂了。

2.关注热点经济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关注热点经济问题,了解国家对各个行业的政策,这是一个动态的学习领域,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变化,与时俱进。如当下的房地产价格和股票市场价格涉及到价格机制、金融市场和宏观调控政策。通过近期最真实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市场和政府意图,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理解理论是如何与实际相联系解决经济问题的。国家颁布的宏观调控政策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产生作用,知识如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职业综合素质的能力。

二、时事财经新闻与经济学基础教学的具体融合

1.运用供求定理分析股票市场

从2014年7月上证指数2049点到11月21日的2486点,股票市场一直处于震荡上扬的趋势,从熊市中走过来的投资者在这段时间分不清是牛市到来还是熊市反弹。随后,中央银行突然降息,市场处于亢奋状态,上证指数在短短5个交易日冲破3000点,到达3404点,形成及时次疯牛走势。之后,新华社发文抨击“疯牛”和高杠杆,证监会查两融违规,导致市场走了两个月的慢牛行情。当市场再次上攻冲破2009年3478高点之后,市场迅速攻克4000点大关,再现“疯牛”行情。4000点之上,市场普遍感到胆怯,很多人都准备“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是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连续发文4000点合理,4000点是新的历史起点,于是市场第三次疯牛走势出现,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冲上了5000点。上证指数上了五千点后,市场出现了真正的慢牛走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用经济学基础中的供求定理来分析。我们现有的投资渠道较少,所以理财方式有限。人们一旦发现投资股票可以获取利润,投资者有利可图,所以对股票的需求增加,股票价格上升。股票市场中这种现象就是经济学基础当中的吉芬现象,它是需求定理的例外。需求定理指的是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化,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吉芬现象是越贵的东西人们越愿意买,股票价格越往上涨买的人越多。各路资金源源不断进入股票市场,对股票需求不断增加。投资者对价格的预期和政府的支持引导也是影响股票投资需求增加和股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我们也可以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在2000-3000点时,每月发行新股数量较少。在3000-4000点,每月发行新股数量20家左右,不断增加。在4000-5000点,每月发行新股再增加到30家左右。到5000点上方,管理层增加新股发行次数,从每月发行一批到每月发行两批,达到45家左右,并有中国核电和国泰君安等融资超300亿的大盘股发行上市。随着人们对股票投资需求的不断增加,股价上涨,IPO的发行和注册制的不断推进,股票的供给也不断增加,这也是符合经济学基础当中的供给定理的,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上升而增加,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2.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加速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2014年我国GDP的增长率为7.4%,但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减速快于预期,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银行面临有效贷款需求不足的问题。国家统计局2015年5月宏观经济运行数据,CPI为1.2%,PPI三月至五月为-4.6%,仍在深度收缩区间。通货膨胀率为1.5%,处于低通胀环境。前5个月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7.8%,出口增速明显下降。原来预定2015年DGP增长率为7.1%,后微调至7.0%。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全国人大开幕式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5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年初中央政府便派出减税降费的“大礼包”,其中包括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创业创新,降低企业和职工缴纳失业保险率,以及扩大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等。5月4日国家税务总局显示2015年一季度小微企业减税240亿元。此外,国家为鼓励使用新能源,2015车船税使用新标准,新版车船税减免政策公布节约能源,车船税减半。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4月8日决定,从5月1日起,下调铁矿石资源税征收比率,从之前的80%的征收比率下调至40%。除此之外,政府加快对水利、铁路、生态环境和保障房等项目审批和启动速度,在简政放权和推动大众创新、大众创业等方面改革力度加大。这些措施,都是政府从财政政策方面应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措施,通过减轻企业经营成本、增强企业与国际厂商的竞争能力,降低税负加大企业的投资需求,加大项目支出加大政府的需求来刺激宏观经济发展。

3.运用稳健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下行压力,刺激实体经济增长

当前物价水平处于历史低位,通过降低利息率和准备金率,进一步巩固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刺激实体经济投资需求增加,经济增长持续均衡增长。央行自去年11月以来三次降息,两次降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城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央行自2015年3月1日起对称降息0.2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继2014年11月降息后半年内第二次降息。央行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5月10日央行宣布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这是半年内第三次降息。

三、注意事项

1.时效性

国家政策的出台,热点经济问题是现实当中正在发生的,把它拿到课堂上来讲述和讨论,是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身边事,眼前事的触动性较大,有强烈的参与愿望,课堂上老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当前社会上发生的时事,梳理整个教学内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吸引同学广泛参与到课程学习和讨论中去,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在参与讨论中也激发了自己对学习、对知识的探索欲,上课也更容易集中精力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

2.课堂互动

在时事财经新闻教学中,坚持师生互动原则,让整个课堂一直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利用双向交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对时事案例展开分析,通过自己切身的参与其中,学生们学到的知识也会非常深刻,同时通过老师及时在一旁指导,更能帮助他们深刻了解到国家政策是如何调节经济的,已经国家宏观调控中运用到的经济知识点,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分析。

作者:谢丽云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新闻论文:新闻集团收购道琼斯落幕 财经新闻独立性考验默多克

面对全球财经新闻业界的质疑,野心勃勃的默多克绝不会因为自己是新人,就停下向这一领域前进的步伐

如何让业界相信自己不再横加干涉新闻独立性,这是财经新闻“外行”默多克在成功收购道琼斯后面对的及时要务。

8月1日,道琼斯公司(Dow Jones & Co.)和默多克的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宣布,双方已达成最终收购协议。依据协议,后者将以约5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前者。这一金额比此前公布的50亿美元多出近6亿美元。

单从收购本身来看,56亿美元的成交金额足以让各方皆大欢喜。但值得注意的是,鉴于默多克有过干涉新闻独立性的前科,道琼斯特别提出附加条件,必须和新闻集团另就一份编辑协议达成一致,他们希望以此来消除《华尔街日报》编辑们的担心。

从商业角度作出决策,一直是默多克掌控的新闻集团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有力推动器。此前,默多克过多地关注了“眼球经济”,他只是希望顺从生活娱乐化的趋势,从中获利。事实上,默多克的20世纪福克斯、《太阳报》等已经把这些发挥到了。现在,《华尔街日报》是否会转变高端商务财经风格,默多克的道琼斯会不会转轨“庸俗化”,这已经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外行”管“内行”

默多克在美国的口碑并不算好。

这位澳大利亚人进军美国已经多年,虽然他在澳大利亚和英国的报界已经叱咤风云,但在美国却一直碌碌无为。“无论他的商业帝国多么成功,但他还从来没有生产出一份伟大的报纸。”美国人常如此奚落这个新闻大鳄。

在成功收购道琼斯之前,默多克在美国仅拥有市井小报《纽约邮报》,这份报纸的低俗趣味一直不被主流媒体认同。而《华尔街日报》不单单是美国第二大日报,更是华尔街的风向标,独立的办报风格让它在美国和世界拥有极大的性和影响力。

同时,易主后的道琼斯还需要迫切解决道琼斯通讯社的信息产品渠道问题。虽然默多克已经明确表示将在道琼斯通讯社这块最赚钱的业务上加大投资。但目前,道琼斯通讯社并不直接面向各种机构信息产品,而是通过路透等分销。随着汤姆逊和路透的合并,新公司业务与道琼斯通讯社出现严重重叠,后者的尴尬急需默多克出面化解。

不过,前道琼斯的掌权者们却对这次并购表现乐观。作为班氏家族成员之一伊丽莎白・凯尔贝格表示,道琼斯被收购确实令人悲伤,但这也是合理的选择。她表示,道琼斯本该拥有却没有得到的,希望都能通过与新闻集团的合并而获得。《华尔街日报》出版人高顿・克罗维茨在致读者的公开信中也表示,新闻集团收购道琼斯预示着《华尔街日报》正在迎来一个更多机遇和更快增长的新时代。

然而,事情并非如默多克所愿,道琼斯就对他干涉新闻独立的前科一直心存抵触。以前,有不少媒体曾披露默多克旗下的《伦敦时报》和《泰晤士报》等报纸都遭遇过他的粗暴干预,他本人也承认的确每天都与《纽约邮报》的总编交流商讨。因此,有关新闻独立性的话题一再在双方的谈判中提及,并直到签署收购协议。

协议的最终规定是,未来将成立一个由五名成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负责确保道琼斯出版物和服务的新闻真实性。虽然如此,民众的信心还是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据了解,美国国内已经出现了多起《华尔街日报》的退订行为,大众对于默多克的抵触情绪还在上升。

财经新闻前景不明

默多克把道琼斯纳入囊中,除了得到《华尔街日报》外,道琼斯的其他资源,如道琼斯通讯社、信息数据公司Factiva等也都拥有大量的企业用户和高端人群,这都将使新闻集团在美国报纸行业中后来居上。同时,这次收购也使从未涉及商业新闻的新闻集团瞬间跻身世界财经媒体的最前列。

“默多克一再表露出他想用道琼斯的品质内容来填充即将推出的福克斯财经频道的意图。”华尔街观察人士认为,把道琼斯的内容通过新闻集团庞大的覆盖世界的纸媒、声媒、视媒和互联网渠道成倍地放大出去,赚取高额利润是默多克的如意算盘。

默多克许诺,将致力于提高《华尔街日报》的竞争力,对《金融时报》及《纽约时报》等竞争对手发起强有力的冲击。因此,这两个竞争对手今后的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考验。据悉,《纽约时报》已加紧于8月6日做出应对的“瘦身”举措,采用比以前窄3.8厘米的纸张印刷。这一举动将为该报发行商每年节省大约1000万美元成本。

同时,供职于努米斯证券公司的罗娜・蒂尔比安甚至直言,《金融时报》将是下一个最适合被收购的对象。几个机构持股者也呼吁该报的控股股东皮尔逊公司搭上道琼斯的顺风车。这份跟《华尔街日报》不分伯仲的报纸可以卖个什么价钱呢?罗娜・蒂尔比安提出的建议是:7亿英镑。

Poynter Institute媒体分析家里克・爱德蒙兹表示,拥有了《华尔街日报》之后,默多克在财经新闻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不过默多克要想统治美国的新闻界还为时尚早。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新闻集团核心业务中的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只是信息多种传播途径中的两种,而不是全部。默多克虽然有意在互联网上有所建树,但只凭MySpace还远远不够。目前,以社交网络闻名于世的MySpace正被默多克悄然转型为综合门户网站。

收购《华尔街日报》将使默多克今年秋季建立福克斯财经新闻网的计划如虎添翼。然而,目前有《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依然出现在CNBC财经频道上,CNBC正是默多克福克斯财经新闻网的潜在对手。近日,《金融时报》也宣布,正与CNBC财经频道接洽,以进军美国电视行业。这意味着,即使《华尔街日报》终止了与CNBC合作,后者也不是孤军作战。

此外,各财经新闻频道过去的表现也不好。由于评价较低以及租用卫星的价格提高,CNN此前关闭了自己的财经电视频道。《财富》杂志也进行过尝试,也以失败告终。不过对于屡屡创造奇迹的默多克来说,这显然并不足以阻挡他前进的步伐,他的尝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财经新闻论文:我国财经新闻教育现状与反思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每个人的生活影响也越来越深入,于是,财经新闻在我国飞速发展起来,财经类媒体也纷纷创刊,但财经报道由于其本身专业性很高,对相应的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合格的财经新闻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在这种大背景下,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院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一方面以期解决财经新闻人才缺乏问题,另一方面,想利用自身优势,以其专业新闻教育的定位与传统通才新闻教育有所区别,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与老资历的新闻院系形成差异化竞争。

财经新闻教育发展到现在已有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根据现有材料加以分析,可以总结出目前我国财经新闻教育的一些特点:

开设院校以财经类院校为主

早在1998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的财经新闻专业开始招生,逐渐拉开了财经类院校开办财经新闻专业教育的序幕,随后的短短十年间,全国其他财经类院校也纷纷开设类似专业。据笔者不统计,到目前为止,开办财经新闻专业(或方向)的财经类院校数量已不下20所。如中央财经大学财经新闻专业、北京工商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上海财经大学经济新闻系、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新闻专业、浙江财经大学财经新闻专业、山西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财经新闻方向)、西南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东北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新疆财经大学新闻学(经济新闻方向)、云南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等等,除了这些中央、省级财经类高校外,还有一些市级经济类院校、甚至大学的二级学院也开始开设此类专业,如兰州商学院的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闻专业(经济新闻方向)等等。从开办财经新闻专业多为财经、商业类院校可以看出,这些学校在看到新闻学专业“很火”的情势下,都想利用财经高校的资源优势,希望在新闻教育领域开辟新的疆域。如上海财经大学经济新闻系在其网站中这样宣传自己:“上海财经大学在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等学科拥有雄厚的研究优势,经济思想史和会计学是部级重点学科,历史悠久,教学与科研实力都居于全国同类院校经验丰富水平。我系充分借助和整合了这些学科的优势资源,在办学理念、专家队伍构成、课程设置、学科发展等方面,体现了经济与新闻的契合。教师队伍构成主要来自博学的财经类专业教授、专家和国内名牌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青年博士 ① 。”

开设课程基本是“新闻+财经”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尽管不尽相同,但仔细看来,主要专业课程内容基本上是“新闻+财经”。即在传统新闻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统计学等等。除此之外,各个学校还各有安排,有的还开设了一些文学类、法学类、社会学类、广告类等相关课程,有的如西南财经大学还开设了高等数学、数理分析等经济类的基础性学科。可见,各个高校尽管开设科目略有不同,但在大体上还是新闻课程加财经类课程两大块。

可以说,这些财经类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开设财经新闻专业,对于后续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为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而院校式财经新闻教育本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

办学跟风现象严重

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1994年有66个,到1999年5年间增加了58个,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但从1999年到2004年5年内,共增加335个,平均每年增加近70个。而到2005年,我国新闻类专业点达到661个,一年新增202个,几乎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前50年建立的专业点总和的两倍②。新闻专业建设的快马加鞭让人感叹。而财经新闻专业在短短十年左右就开设了20个左右,这固然一方面是现实确实需要财经新闻人才,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财经新闻教育明显存在跟风现象,在新闻专业开始遍地开花之时,各个财经类院校都想利用自身优势,纷纷开设此类专业,先把山头占上,也不管自身办学条件是否成熟,师资是否到位。

新闻课程+财经课程 两张皮如何融合

财经新闻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如前所述,很多院校都采取新闻专业课程加上一些财经类课程的简单复合,而非有机融合。学校的初衷也许是通过新闻专业课,如采写编评等,使得学生打好新闻功底;通过财经类专业课来奠定经济学基础。但是这种简单的相加,很难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在新闻类专业课的设置中,基本上还是“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等传统新闻学教育的主要课程,而对于经济类课程,也是把一些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因为学习新闻的学生大多是文科学生,对于经济学理论的掌握还略有难度,所以不可能讲授得很深刻。尤其最尴尬的是,教新闻的老师很少有懂经济的,而教经济的老师很少有懂新闻的,这样,两块课程的讲授只能是“各自为政”,两班人马教给学生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学生想融合恐怕也非易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也不能适应与满足当前媒体对本类人才的需求。

要想使财经新闻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课程设置上绝非遵循“新闻+财经=财经新闻”这样简单的逻辑,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两张皮”,更应该积极尝试开设二者融合的课程,如中央财经大学开设了“中国当代财经新闻现状”、山西财经大学开设了“财经新闻写作”、西南财经大学开设了“经济新闻实务”、新疆财经大学开设了“经济新闻学”等,应该说是很好的尝试,但可惜的是,这样的课程凤毛麟角,有些学校根本见不到一门类似这样的课程。

师资力量堪忧,教育效果难以保障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莫林虎认为:“要想把财经新闻专业真正办好,融合型的专业师资是最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师资’,既懂经济学的理论,同时又了解经济实务,同时也了解新闻业务。这样的师资,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基本上可遇不可求③。”他所说的可遇不可求的师资现状,恰恰也是目前财经新闻教育发展的软肋和障碍。财经新闻专业的教师,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缺少新闻实践经验的教师,还有的请本校经济类院系的教师上上经济类课程。由于从事传统新闻学教育的教师很少参加新闻实践,对复杂的财经类新闻采写只能是纸上谈兵,对财经新闻作品也难以深刻评析,最多是讲授理论,而没有任何自己的实战经验可供学生借鉴;教经济的老师,也只能教给学生一些经济理论。而一个合格的财经新闻专业教师,应该既懂财经知识又懂新闻操作,且有过在强势财经媒体工作的经历。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师少之又少。

所以,若想使专业有长远的发展,重视培养复合型教师刻不容缓,这是提高财经新闻教育水平最重要的保障,学校可以通过选派教师进修或到知名财经媒体挂职锻炼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或者经常请财经媒体知名人士讲学的方式,不断提高财经新闻专业教学水平。

实践活动不足毕业上手谈何容易

新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各校的财经新闻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看到多少实践教学的身影,再加上教师本身缺乏实践,使得学生毕业很难达到财经媒体的要求。对当前经济热点的把握能力、对财经事件的判断能力、与经济人士的对话能力,这些财经记者必备的能力,无一不是在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所以,实践教学在财经新闻专业中必须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否则四年犹如井底之蛙,出去无所适从。现在新闻系学生就业难是事实,就连实习也不是容易的事,找到一个合适的实习单位有时都难以实现,学校院系应该承担部分责任,如为学生寻找实习基地,或者有条件的可以和财经媒体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做到实践和教学的有效融合。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的平民化分析

[摘要]电视新闻媒体不断发展,新闻作为重要的媒介,向受众普及更多的知识。以财经新闻为例,能对受众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平民化设计是当前新闻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对各类报道内容有严格的要求。财经新闻需要以大众作为主体,报道的内容需要直接反映出广大民众的实际生活。本次研究中以财经新闻重要性为基础,对如何体现平民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财经新闻;平民化;财经报纸

财经新闻报道是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报道过程中能及时传递经济信息,为受众提供指导。CNBC(Consumer News and Business Channel)财经频道是全球三大财经电视媒体之一,是道琼斯公司和美国三大广播网之一的国家广播公司联合推出的一个财经频道。中文版网站以:CNBC为主,包括商业、经济、评论、博客、专题等主打栏目。新闻网站的类型比较多,包括新浪财经、东方财富网以及和讯网等。

1财经新闻概述

财经新闻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新闻”指的是经济新闻,直接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包括:消费、生产、经济工作和政治生活等。狭义上的“财经新闻”则以市场为主,考虑到各个要素的具体要求,要从金融资本市场的角度入手,从宏观上看待经济生活。

财经新闻报道能为受众提供的信息,部分顶尖网站,凭借、和专业的优势,及时向受众推送财经信息。以东方财经网为例,网站的宗旨是提供的内容具有性和专业性,具体涉及:股票、证券、外汇和债券等方面内容,覆盖各种经济信息。此外网站后台不断完善,每日可更新上万条的数据和财经信息,为受众提供便利。网站全体员工没有工作日,能保障当日新闻不过夜。财经新闻的报道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当前媒体形式趋于多样化,包括:报纸、客户端等,不同类型的信息推送方式,较大限度满足大家的实际需求。[1]

2财经新闻平民化的选择

财经新闻的内容比较多,涉及范围也比较广,涉及很多高端经济指标,同时也囊括很多平民的经济指标等。近些年来新闻媒体的主体逐渐转变,对新闻媒体的内容有了严格的要求,在报道过程中要以平民化作为指标,掌握新闻载体的同时,读取经济信息。无可厚非的是无论是何种报道,其本质都是以经济信息为主的,以社会大众作为基础,适当对内容进行调整,选择大众容易接受的范围进行。实践证明专业的财经内容仍然以主流经济信息为主,考虑到两者的差异性,需要对新闻经济报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平民化趋势进行落实。

以财经报纸为例,报纸主要面对的是特定的人群,以城市居民为主,直接反映和市民相关的生活。办报的特征需要以新闻性、性和及时性作为基础,掌握目标受体后,走平民道路。但是专业财经报道和平民化的报道存在较大的差异,民生话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需要做好政策的解读工作,关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等。专业性的财经内容囊括的信息较多,包括:企业发展前景、人事调整以及股权变更等,以专业性和宏观性为主。平民化报道则以日常生活为主,最重要的是从百姓的视角入手,将很多财经事件、经济动态等用通俗的语言表达,进而让受众接受。[2]

考虑到报道机制的具体要求,需要及时对经济改革信息以及动态等进行掌握,对报道内容进行调整,体现出生活的服务性,普遍性的报道能提升市民的接受力度,受益匪浅。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财经报道必须走平民化的路线。专业财经报深度报道较多,篇幅较长;而都市报的读者常常喜欢看热闹,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只要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可以了,因此报道的篇幅不太长,总体风格通俗易懂,重在吸引各种口味的读者。

3财经新闻如何体现出平民化

由于新闻种类比较多,需要体现出平民化的趋势,以民生新闻为主,对各种概念进行分析,按照新闻规划内容要求体现出平民化指标。

31落实民生基础

对当前的新闻内容了解可知,媒体的新闻有共同点,以民生角度为出发点,考虑到民生取向以及平民视角,直接反应和传递百姓的日常生活。各类新闻都能反映出常态。经济报道中对新闻内容有严格的要求,为了保持这种视角,从本地或者受众的日常生活入手,将民生工作作为基础。[3]

32选材贴近群众

财经新闻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在平民化分析阶段,要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目标作为基础,将目标锁定在工薪阶层。2016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专门召开新闻通报会,对供暖合同纠纷案件相关情况进行了通报。“暖气供应”等为报道题材,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报道。在题材和新闻选择上都以接近群众作为基础,密切关注首都百姓的需求和困难。近几年供用热力合同纠纷案件分别为83件、66件、24件、25件及19件,均为二审民事案件,案件数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减态势,供暖、采暖行为逐渐规范。从审判实践看,此类案件纠纷易发点主要有供暖费用承担主体问题、费用标准问题、费用催缴问题、温度监测及达标问题及分户供暖问题等。此外新闻报道的关切度逐渐提升,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充分利用公共媒介以及平台,对新闻

事件进行了监督和管理。

33合理选择报道角度

民生话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领域,经济新闻中不断完善,重要的法律制度也逐渐出台,受到经济指标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何做好选择工作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而言,要从事件本身入手,感受到变化,以受众作为基础,关注受众的生活变化,提前对报告内容进行审核,M而保障新闻的时效性。以区域规划为例,对某个区域进行规划后,势必对周围经济产生影响,在报告过程中除了涉及区域经济发展之外,同时需要关注居民的需求,例如:建立方便群众的娱乐场所,受众可以到广场进行锻炼,为大家提供了全民建设的机会。此外区域性的调整和规划后,特色小吃比较多,能吸引观众的注意,让百姓感受到新闻的新鲜感,根据调查可知,受众通常对涉及自身日常生活的新闻关注度更高,要充分利用受众的这一心理进行报道。[4]

34报道需要凸显语言优势

平民化的报道对报道内容和专业性的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要求,考虑到社会新闻目标的具体要求,需要保障语言通俗生活。此外以专业水平作为基础,要提前对报道语言专业进行掌握,突出专业性和通俗性。选题是做好新闻的重要步骤,财经报道要想接近受众,反映的信息必须是百姓密切关联,选择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或者是具有典型性和趣味性的东西。信息内容语言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工作人员需要做好语言的润色工作,做好解读工作,保障语言大众化。为了保障语言的平民化,可以从百姓的视角入手,进行新闻报道,以《地板价格可能大幅上扬》专题为例,需要对地板的专业名词进行报道,包括不同类型地板的属性和应用范围等,总结阶段,进行分条论述,让受众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板,针对价格调整的现象,可以选择同等替代类产品,此类报道不失专业性,同时也提升受众满意率。

4结论

随着我国财经新闻报道的逐渐完善,在信息分析阶段,需要掌握信息内容的具体要求。以都市信息指标作为基础,提前对各类资料进行总结,以经济新闻内容作为基础,考虑到层次化以及专业型要求,从平民化的视角对事件进行分析。平民化是经济新闻报道必然要选择的道路,也是的道路。

财经新闻论文:英语财经新闻的模糊限制语研究

摘 要: 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被分为清晰语与模糊语,它们有着不同的语用作用。模糊语能够更加地表达意思,并且用法多样,表达方式也会更加生动有趣。笔者通过语料库方法的研究得出,英语财经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能够增加其性、直观性、客观性和专业性。

关键词:英语财经新闻 模糊限制语 语料库语言学

一、引言

新闻讲究时效性和性,而财经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的应用对于读者的理解有着改变的作用,所以通过研究财经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捕捉新闻所想表现的真实意图。笔者所采用的语料来自四本的英文原版财经新闻杂志:《福布斯》《财富》《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尽可能达到研究的普遍性。

本文着重按照Prince在1982年对模糊限制语进行的分类对目标语料进行分析。分别是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程度变动型、范围变动型,缓和性模糊限制语:直接缓和语、间接缓和语。研究语料主要的工具为Wordsmith5.0,用其来进行数据的分析以及整理,并得到结论。

二、文献综述

1.学术理论

关于模糊限制语

G.Lakoff在1973年首次提出模糊限制语(hedges)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使事物变得模模糊糊的词语”。而后Prince(1982)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两个大类,即:变动型和缓和性。他认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以改变话语的真值l件,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真值条件对所表达的话语做出一定程度的修正。

2.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Zadeh在1965年提出模糊集(fuzzy sets)概念后,诞生了模糊理论。Lakoff在1972年对模糊限制语(hedges)下了定义,将其定义为“使事物变得模模糊糊的词语”,并在20世纪80年代意识到自己的理论的局限性。于是在原有基础上修正了自己的理论,更加强调了模糊限制语的语用方面的功能,即更加重视含蓄意义和临时特征。Amanda M. Durik等人通过多次试验得出,在陈述论据中,运用模糊限制语或通俗语言描述数据时可能会,但并不总是破坏有说服力的尝试。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始于我国语言学家伍铁平,他首次引入模糊限制语一词,并且从语法的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分类。其著作《模糊语言学》中谈到: 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边缘的,即都是所谓的“模糊概念”。自伍铁平之后,国内的多位学者对模糊限制语的语义特征语用特征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财经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具体回答以下问题:

1.1英语财经新闻中有哪些模糊限制语?有什么具体的统计特征?

1.2高频的模糊限制语所对应的主题词和词丛有哪些,反映了英语财经新闻的哪些特征?

1.3英语财经新闻的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是什么?是如何实现的?

2.语料库以及研究工具

语料库

本文所用的语料库来自四本英语财经新闻报刊的原文,《福布斯》《财富》《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时间范围为2012-2013年,收录共计935篇英语财经新闻,共计829万词。

3.研究工具

本文分析语料的工具为WordSmith Tools 5. 0。对研究问题1的回答,本文将采用词表(wordlist)与concord分析,统计出语料库的基本信息。对研究问题2的回答,本文使用主题词分析技术和此表基础上的词丛(cluster)分析和搭配分析。

4.讨论结果

通过wordsmith5.0的词频分析,得出文本或语料库中所有词次为728,559,用作词表的词次有707,083。平均词长为4.39,句子总数为33,958,所统计得出的平均句长为20.82。为了更好地了解英语财经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类型,笔者选取了拥有935篇文本,707083词的英语财经新闻语料库,通过Wordsmith5.0词频分析,统计出了各个类型的模糊限制语在英语财经新闻中的比重。

在这935篇英语财经新闻中,共出现17921处模糊限制语,可以看出其比例和频率是非常高的,其使用范围非常普遍,在整个语料库中使用频率达到19.17处/篇,使用频率达到2.53%。而变动型与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所占比例差距并不大,变动型大于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数量为7.69%。在所有模糊限制语中,使用最多的为范围变动语,高达28.43%,其次为程度变动语、间接缓和语与直接缓和语。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模糊限制语进一步分析,发现程度变动语主要有about/more than/much/most/very,用来修饰财经新闻中所出现的数据,如产量、增长率、工资和利润等等需要具体数值衡量的水平。其词丛通常为as much as/much of the/most of the/of the most。

比如在“Finally, a Chinese IPO -- But in New York”一文中,“networking and working site, is up more than 50% since its IPO-and had been up as much as 99% until a dip in its share price in early March.”在一句话中,同时出现了两个程度变动语,用来修饰其增长率的百分比,可以增加财经新闻用语的性,更加易于读者理解数据程度的变动。

通过对范围变动语的进一步分析,较高词频的有some/over/many/around/very,用来修饰形容词、名词以及数量词的不确定范围。在财经新闻中有很多事物的范围无法用具体的数据来修饰,因为搜集其数据过于困难并且也是毫无必要,所以用范围变动语能够很直观地给读者讯息。其词丛通常为over?the?past/some?of?the/over?the?next/over?the?last。

在“Europe, China Leaders Vow Closer Ties”一文中,“European diplomats say has been a linchpin of bilateral ties over the past decade, pledged China’s continued support for the euro zone”用了范围变动语“over the past decade”来表示十年的时间范围,而并不必要给出十年的具体年份。由于财经新闻中是关注经济的变化,涉及到很多市场、时间和价格的波动,这些大幅度的波动并不需要用具体的到小数点的数字来表示,用范围变动语能够更加达意并且客观。

通过对直接缓和语的进一步分析,较高词频的有could/may/likely/think/might/know,用来表达作者的主观推断,其呈现状态为情态动词的过去形式,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主观论断的客观性,避免武断。在财经新闻中,作者通常会根据搜集的数据,亲身体验而对某一经济现象下结论,为了保持相对客观而不引起争议,会加入直接缓和Z的使用。其词丛主要为is likely to/likely to be/are likely to/may not be。

在“Seven Lessons For Fixing An Economy”中,“initial forecasts are rarely gloomy enough and that bad surprises are more likely to follow a big financial shock than good ones”使用了直接缓和语词丛“is likely to”来表示作者主观对经济形势的预测,既保障了财经新闻中的客观性和性,又给读者自我判断的余地和空间。

通过对间接缓和语的进一步分析,较高词频的有we/accordingto/our/data/support,来间接引用数据或者名人、机构的观点,其词丛主要有according to data/data from the/to support the/we have to。

在“Investors Tackle Fear of Debt”中,“…including $1.4 billion in the week ended August 7, according to Lipper.”一句用了间接缓和语 “according to”引用政府官员的话,保障了新闻的客观性和专业性,符合普遍新闻写作要求。

通过语料库方法对四类模糊限制语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笔者总结归纳了在英语财经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作用:

1)模糊限制语能够增加英语财经新闻的性。

英语财经新闻紧跟市场步伐,在时刻波动的数据前,如股价,模糊限制语中的程度变动语的修饰能够使表达更具性。

2)模糊限制语能够保障英语财经新闻的直观性。

读者在阅读英语财经新闻时,对于时间、地点等信息,只会想要了解一个大致的范围,运用模糊限制语中的范围变动语修饰新闻报道中的数字,会使读者对经济现象有更加直观的印象,便于读者阅读。

3)模糊限制语能够顺应英语财经新闻的客观性。

英语财经新闻具有时效性。很多信息随时在变动,而新闻撰写者要求提供实时信息,在模糊限制语的直接缓和语的帮助下能够保障英语财经新闻的客观性。

4)模糊限制语能够保障英语财经新闻的专业性。

新闻的写作要求严谨,在引用来源不明的信息时,使用模糊限制语,如间接缓和语可以依旧保障新闻的专业和。

五、结语

模糊语与清晰语对立统一,在语用作用中都有很大的作用,模糊语能够使人把不确定的东西表达得更恰当、更意味深长。本文按照Prince在1983年的文章中所著,将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为变动型和缓和型,变动型又分为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缓和型又分为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笔者将四本英语财经新闻杂志《华尔街日报》《福布斯》《财富》《金融时报》,进行语料库处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模糊限制语能够增加英语财经新闻的性、直观性、客观性和专业性。

在英语财经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在笔者所选取的语料库范围内,范围变动语的使用最为普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不但使英语财经新闻更加,规范专业,也会给作者增添阅读趣味。

财经新闻论文:基于财经新闻的金融品种价格走向探讨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的经济活动越来月频繁,在商品交易中出现各种贸易壁垒等情况,这加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金融品种价格的走向预测一直是金融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人们希望通过的预测来掌握金融商品价格的走向,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媒介形式不断出现,由此出现大量财经新闻信息,这些财经新闻通过对金融商品历史价格的数据进行分析,在结合市场金融的变化元素,对金融品种的价格走向进行预测。针对这种情况,建设自动分析模型,应用金融价格走势预测方法,通过具体数据进行实验,以此观察实际预测效果。

关键词:财经新闻;金融品种;价格走向

金融品种价格走向实际上是金融品种的实际价格进行预测,通过客观、科学的预测效果,来开展金融活动。在金融品种价格的走向预测中,财经新闻信息提供的相关数据信息能够帮助预测活动,在这一预测过程中,以金融品种的历年数据作为基础,应用各种科学分析方法来预测金融价格,降低金融品种价格的不确定性,为金融计划、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相比较数字数据信息的预测,文本信息的预测范围更广、预测信息更加丰富,在金融价格的走向预测中,大多选用数据预测的方法,通过定量模型的建设来分析价格趋势。

一、财经新闻信息的作用

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获取的途径不断增多,信息的利用率逐渐提高。现阶段,金融品种价格走向的预测中,财经新闻信息与金融市场联系起来,其成为金融价格预测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成为金融投资者了解金融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在现代的金融投资中,财经新闻能够主导金融参与者的心理,很多的金融活动参与者都将财经信息作为投资的一个量化标准,通过财经新闻信息来对金融品种的未来前景进行观察,以此来预测金融品种价格的走向。

二、金融品种价格走向预测

(一)情感倾向

金融财经新闻属于文本数据,在信息的传递上,会表现出某种情感倾向或者是情绪状态,而财经新闻的情感主要是指在传达金融信息的情绪状态,其中包含着对金融市场的预期发展状态、金融价格的预期走向等,可以说这些新闻信息包含着判断、评估的意味。金融财经新闻的情感倾向,情感衡量公式如下:

Polarity=

代表某一篇财经新闻对金融价格走向的A测。

其中,mn代表财经新闻中积极词汇、消极词汇的个数,Npos代表积极词汇的词频,Nneg代表消极词汇的词频,而代表积极词汇词频的求和,则是代表所有消极词汇的求和,通过积极词汇以及消极词汇的作用,能够从财经新闻中获得对金融价格预测的基本情感情感倾向。

在金融品种价格走向的预测中,将24小时的财经新闻的走向预测与新闻数量结合起来,综合得出对金融价格走向最基本的情感态度,然后结合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引导投资者更好地进行投资,由此可见在金融品种价格走向的预测建立在财经新闻信息的基础上十分必要。

(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财经新闻中,金融品种价格的预测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预测过程中可以建设相关的模型帮助了解价格趋势。

由于财经新闻的数量较多,以24小时为单位,将每一篇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则可以对每一篇新闻进行独立观测,即假设新闻的数量为n,则构建的研究模型为:

yi=θ0+θ1x1i+…+θk xki+ui,其中i=1,2…n

其中,θ0代表常数项,即为定量,θk xki则代表回归系数,即为变量。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设中,首先要将性高、影响力大的金融财经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新闻信息进行分类处理,能够根据新闻的积极、消极词汇来判断情感倾向,获得相应的情感指标;其次,在价格预测中,要关注财经新闻的数量,能够将全天的新闻进行分类,获得全天的情感指标;,要将情感指标与金融品种的历史价格组合起来,通过模型的构建来对金融品种价格走向进行预测。

现资者要想更好地了解金融品种的市场变化情况,金融财经新闻是重要途径,但在市场中,金融品种的类型较多,品种价格不能一概而论,因此要按照金融品种对金融财经新闻进行分类,选择财经新闻的关键词,能够对相同新闻进行去重处理,选择恰当的关键词来帮助投资者了解金融品种价格的走向,以此获得更加的预测结果。

根据财经新闻,可以基本了解金融品种价格走向,观察金融价格的未来变化,同时也能够对来的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金融品种的价格。

三、结语

在现代金融品种价格的走向预测中,以金融新闻信息和历史价格数据为基础,构建模型来完成价格预测。在模型的建设中,将多元线性回归和定量模型组合起来,通过对财经新闻情感信息的预测来获得比较比较的情感倾向值。在未来金融价格走向的预测中,要将新闻信息的短期预与历史价格的变动趋势结合起来,获得比较好的预测效果。

财经新闻论文:基于项目学习法的“英语财经新闻节目制作”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英语财经新闻节目制作是一门集“英语+财经新闻+视频制作”于一体的多维学科。为了能让这三门课有机地融合,避免误进简单叠加的误区,将项目学习法引入了该课的实践教学中,就是为了让学生直接获得经验和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项目学习法;英语财经新闻;节目制作

1目学习法的含义和特征

“项目学习法(Project-based Learning,PBL)”即在老师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负责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的一种新型探究性学习模式。

“项目”设置一般包含多门课程知识。“英语财经新闻节目制作”课程是一门集“英语+财经新闻+视频制作”于一体的多维学科,既要具备三门学科专业知识,还要通过一些具体项目实施将三门学科有机融合,这无疑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学习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而使老师从刻板教学中“脱身”,灵活掌握时间,进而推动课程设置改革。

2“英语财经新闻节目制作”课程简介

“英语财经新闻节目制作”是我校英语专业新开设的一门选修课,之前开设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英语新闻报刊阅读”是英语专业(国际传播方向)的必修专业课,为了契合我校财经特色,也为了结合英语专业学生兴趣点,“英语财经新闻节目制作”课程设立无疑是一门将“英语+财经新闻+视频制作”结合最为紧密的学科,这样一个三维一体交叉学科,对学生学科能力综合考查无疑是一个挑战。

“英语财经新闻节目制作”是以英语财经新闻为学科基础的专业课,要将英语和财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和财经专业背景,同时还需要具备新闻采编的基本技能。整个教学中,基本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共同完成财经新闻节目的制作。其中选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一般都是针对当下热点财经新闻进行持续关注,进而对国内外财经专家的点评分析进行重新编译和整合,借助于各种影视制作设备,通过团队合作制作完成。每一期新闻节目只能选取有一个主题,它是节目的灵魂,是整个节目的统帅,最终要做到主题新明,重点突出。

3基于案例的实践过程与分析

该课程的项目学习法目前已经运用于2013级和2014级英语专业(国际传播方向)的教学中,学生都是具备一定英语听说读写、新闻传播和国际商务、节目制作的专业背景。学生自愿组织构成一个5~6人小组,各小组按其在文案策划、拍摄技术、配音录音、后期编辑等方面的能力强弱混合搭配而成。老师提供现场指导和实验室技术支持。本文选取了一个小组项目作为案例分析,就该学习法在该门课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如下展示。

31调研考察

在项目学习法指导下,小组成员需要做前期的调研和考察,确定目前受众最为关注的热点财经话题,一般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时效性最强的选题将被敲定为项目选题。

近日,英国退欧(Brexit)算是当前最热点话题,学生大量查阅了BBC、CNN的各类新闻,想围绕Brexit做一期节目,通过八分钟容纳这样一个大选题是不现实的,最终将围绕Brexit对各国经济的影响这样一个角度来做,当然以对中国经济影响将作为话题重点,题目为:英欧“分手”伤了谁?

小组成员分头走访了我校经济学院的相关教授进行咨询,也听了我校其他师生各种想法,多种途径对选题展开多方面了解,搜集相关英文及图片资料,为文案策划做准备,这是一个统领性工作,前期准备越细,后期实践会越顺。

32选题策划

选题确定了,节目环节设置也是一个重要步骤,根据预设规则,这是一个八分钟演播室访谈节目,主持人开场、问题设置、小片环节、访谈插播等都是重要细节,学生们观摩一些国外节目做案例分析,结合自身选题,确定整体结构,文笔较好的同学会担任撰稿人,根据策划方案撰写解说词。就Brexit这个选题,同学们想通过一个特别开场来吸引受众,最终选取了一个BBC新闻的一个漫画视频(见下页图)而开场,引出话题,而“英国首相Cameron的演讲:We are out! ”,精彩部分引用更凸显了新闻的性和时效性。节目的主体部分就其对英国、中国、美国和欧盟在贸易、就业、货币及留学等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和解读,这其中会根据内容穿插相关视频小片以及各种民众反应,重点会突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分析,届时会有专家进行个人解读。节目将以开放式结论收尾,希望通过分析,留给受众思考。

33演播室录制

根据前期策划和准备,一切协调工作准备就绪,将是演播室录制环节。目前我校录制设备有:彩虹虚拟演播室、专业录音棚、大洋视频编辑室。彩虹虚拟演播室就是将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三维场景与电视摄像机现场拍摄的人物活动图像进行数字化的实时合成。专业录音棚是专业录音场所,所有穿插的小片均要由学生在录棚之前提前制作完成,包括小片解说词配音。大洋视频编辑软件则是一个集视音频文字等进行编辑合成的一个强大编辑软件,即后期制作。

小组成员各负其责,阵容团队构成有主持人、导播、剧务、后期制作、摄像等,都是根据学生自身优势特长而分配任务。老师则以监制身份全程跟踪节目录制,及时解决硬件设备技术支持。

34后期合成

后期合成则是将录音棚里录制节目进行后期剪辑和合成,这更加体现学生的文学、技术与艺术审美能力。要求剪辑,组接方式合理,画面流畅,声画搭配巧妙;声音清晰、真实,解说清楚;字幕设计合理;片头设计均要符合主题思想,有创意,还要切题。

后期合成由擅长软件操作,构图感很强的同学来担当,同时会需要其他一些同学辅助完成,老师同样也会全程参与并提供软件技术支持。

35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一般分为小组内自评和小组间互评,任何合理化建议都会被采纳,同时要进行修改,以达到精益求精。一个班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大概5~6人构成,各自小组自拟选题,共同完成以上环节。

为更加公正合理地评定实践成果,老师会给出一个评价标准,例如前面所讲的剪辑是否,画面是否流畅,声音是否清晰真实,字幕设计是否合理,片头设计是否有创意,是否切题,小组要先自评并进行整改,二次评定则会在小组之间,相互观摩作品,根据评定标准提出建议并打分。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找出不足之处,通过自评互评相混合的方式,促进影视作品的整改,最终取得作品的化效果。

就上面提到的这个选题:英欧“分手”伤了谁?主持人在解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于偏激的主观性观点均要求被拿掉,因为同学们认为作为新闻人,尽可能做到陈述事实,以免误导受众,观点不偏不倚。

4结论

通过“项目学习法”(PBL)在“英语财经新闻节目制作”教学中的实践,该学习法的优势逐步凸显,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大加强,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老师的专业性和教学效果有了大幅改进。

财经新闻论文:如何读财经新闻

在当今社会,除非你的生活能够远离金钱,否则不管你喜不喜欢,人人都需要关注财经新闻,不仅要关注国内的,更要关注国际的。因为地球越来越小,全球经济已一体化,任何地方发生的财经事件,都可能间接或直接影响到我们。

然而,每天,甚至每时每刻,财经新闻铺天盖地,我们该关注哪一些呢?

记得刚到美国时留意到,那时国内播报新闻一般都是特大喜讯、好消息什么的,而在美国打开电视,播报的新闻,所谓Breaking News(突发新闻),不是杀人就是放火,不是抢银行就是盗汽车,而财经新闻则不是失业率又高了,就是股市又跌了等。于是在大众传播学的课堂上,我忍不住请教了教授。他说:“现在处于和平年代,社会稳定是常态,这样的新闻可以忽略不计,只有非常态事件,才会被当作新闻报道出来。新闻就是要报忧不报喜,因为喜本该是常态,不足挂齿。”所以美国有一句俗语:No news is good news(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

其实看财经新闻也一样,大家要特别留意“坏消息”,“好消息”不用去听,因为“好”是常态,比如生产力提高,GDP和人均收入都提高,在一个和平的社会中,做到这些是应该的。同时,任何事物都该一分为二,即使在“好消息”中,我们也必须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其“坏”的一面。以此来推论,我们对于“坏消息”就更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

那么,我们如何来读懂财经新闻呢?

刚进华尔街时,我的顶头上司被法院随机挑中,当选为一起杀人案的陪审团候选人。在美国,每一个公民都有做陪审员的责任,一旦被挑选就必须去,十天半月不能上班,公司不能扣薪资。没想到隔了24小时,上司就回来上班了,说是没有被选上。因为那个嫌疑犯是西班牙血统的南美人,而我的顶头上司也是西班牙裔,需要“避嫌”。

我的顶头上司落选了,闲聊时问起陪审团的筛选过程才知道,挑选陪审团人选,一般来说有两类人是选不上的:一类是高学历的所谓“精英人才”,包括博士、专家和教授;另一类尤其重要,不能和嫌犯扯上任何关系。

第二类人选不上可以理解,但为何高学历的精英也不能当选陪审员呢?这是参考英国制定的Common law(普通法)的基本原则,陪审员只要有Common sense(常识)即可。因为专家、学者和教授的大脑太复杂了,研究的问题太纵深了,往往反倒失去了常识。

其实读懂财经新闻和甄选陪审团的道理是一样的,及时用常识去判断,第二对新闻中发表观点的人做一些背景调查,看看此人是否有“Conflict of interest”(利益冲突)来加以判断,该正听,还是反听,抑或根本就不能听。这里可以借用巴菲特的名言:“在任何领域专业人员高于门外汉,但在金钱管理上往往并非如此。”

这些年来,好些金融专业人员失去了常识,已经被自己设计的游戏规则弄得晕头转向了,美国这200多年来,大小金融危机出现了135次,伤及的绝大多数是普通百姓。

那么普通百姓要怎样投资,才能确保自己的财富不受侵蚀?要讲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只要明白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阅读财经新闻的时候,也就不那么容易去跟风操作了。

那么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投资的收益是来自投资产品所产生的财富;而投机的收益,是来自于另一个投机者的亏损。

假设你买入一个金融产品后,不管是股票还是债券,抑或是房子,只要是希望回报来自于买卖时的不同价位,就属于投机;而如果你是指望这个产品能不停地产生收入(如上市企业生产出来的财富),比如股票的利息分红、债券的定期Coupon(票息),或者房租收入等,这就是投资,不属于零和游戏的范畴。

弄懂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读者就可以自己分析了。如国内最热衷的购房行为,如果是希望得到稳定的租金收入,就属于投资;假如购房仅仅是期望低买高卖,那就是投机了。特别要注意的是,投资和投机在金融领域,并无褒贬之分,只是回报的不同来源而已。投机不会创造财富,只是财富的再分派,并不会增大市场的蛋糕;只有投资才会创造社会财富。

然而为何在我的文章里,要反复规劝普通百姓尽量多投资,少投机呢?因为投机是零和游戏,有人赢了,就一定有人输。就如同进股市,一人赚,二人打平,七人亏,输得多半儿是散户。为什么呢?由于市场信息的极其不对称,普通百姓往往是得知好消息(或者是坏消息)的群体。当你听到有人发财的新闻时,就更不能轻易进场了。因为你多半就会成为那七人中的一个,你所亏损的钱,正好进入了前面那个人的腰包!当然投资也有可能亏损,但是相对于投机来说可控度比较大。

自从有了微博之后,经常看到对于一个市场(如房市股市金市)的唱多派和唱空派,大家隔空互掐,好不热闹。其实,任何一项交易都是由多派和空派合作完成的。买方是多派,卖家就是空派,两方缺一不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吵吵闹闹如同欢喜冤家。所以,唱多派和唱空派大可不必伤了感情,应该相互感谢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需要投资者和投机者同时并存,否则这个游戏就玩不起来了。

那么什么是好的投资呢?这里先说个小故事。我有个朋友10年前存了5万元,他没有以5万元作为购房的首付款,也没有用来买股票,而是看到一则新闻说,未来对同声传译的需求将大增。他用供求关系一分析,相信同声传译未来能够赚大钱。于是,我那位朋友就把5万元花在了进一步学习外语和练习同声传译上。起先周围的朋友都笑他傻,最近他成了人们羡慕的对象。现在中国同声传译的价码高达每小时250美元!这是一笔何等划算的投资啊!而且大脑里的知识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好的投资莫过于投向自己的大脑,它能为你带来源源不断的回报。这也是为何我反复劝说人们要少投机,多投资。因为投资不仅可以给自己,同时也能给社会创造真正的财富。反之,财富随时随地都有被剥夺的可能。

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说:“如果美国人民允许私人银行控制货币的发行,那么银行和那些将要依靠着银行成长起来的公司会首先用通货膨胀,然后用通货紧缩……来剥夺人民所有的财产,直到他们的孩子梦醒时发现,他们在父辈们征服过的大陆上已无家可归。”

比如“美联储”这个代表着私营信贷的垄断银行,就具备了制造繁荣与萧条的能力:美联储作为美国的央行,可以随意发行货币(导致通货膨胀),也可以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导致通货紧缩)。它也可以随时更改银行准备金的标准或者贴现率。它还能决定整个国家的银行利率。由此,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美联储的利润也创下从未有过的57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看到这儿普通百姓应该明白怎样守护自己的财富了吧。

历史事实证明,勤劳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手段。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的研究,按照GDP总量比较,中国从公元1世纪到鸦片战争一直是世界上较大的经济体,直到19世纪90年代才被英国取代。说明中国的经济模式一直是对的,只是被帝国主义侵略掠夺了财富之后才变得贫穷的。

总而言之,如何看懂财经新闻?首先要特别关注“坏消息”;其次,看清楚是什么样的“专家”在说话,有的要听,有的不能听,有的只能反听;第三,看财经新闻时要能分清什么是投资什么是投机,尽量多投资,少投机,多学投资,避免投机;,回归常识,及时感觉不靠谱,基本上就不靠谱,听上去太好的,一定是假的。

不过,有人反复问我什么是好的投资?我感觉,按照目前中国的情况,就提几个具体的建议吧:

首先,投资自己。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视野能够匹配和驾驭更多的财富,这样财富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才不至于成为自己的压力,甚至忘乎所以。

其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将自己喜爱的事业放在头里,财富便会尾随而来。

第三,从身边认识的人吸取经验教训,即要进入一个好的圈子。

总之,投资为投资自己的大脑和健康――把自己做强,做出特点,做出价值。

财经新闻论文:关联―顺应选择翻译模式下的外媒财经新闻编译

摘要:研究背景语用学介入翻译,无论是对在译文中保留原语形象的做法(直译),还是在译文中舍去或更换原语形象的做法(意译),均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其中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与应用文体的翻译建立起极其密切的关系,分别在指导翻译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均属重点研究领域。然而,笔者认为,在二者基础上发展出的文化关联顺应选择模式,利用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之间的互补性和解释力,对指导翻译活动更是效果非凡。现有研究多从关联理论分析财经新闻翻译,很少将二者结合指导编译过程,本文从关联顺应选择模式出发,基于财经新闻特点,从编译角度入手,总结该模式在具体应用文体领域中的指导规律,以便更好地推动今后的翻译实践。

关键词:关联顺应;选择翻译模式;外媒;财经新闻编译

一、关联顺应模式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明示一推理的阐释活动,本质上是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与目的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关联性的过程。顺应论(theory of linguisitic adaption)认为,语言的使用就是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语言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相适应,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场景社会规范与特定社区中对话语做出恰当的选择。这种选择得以进行是由于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征。

关联―顺应模式是在斯博伯威尔逊提出的关联理论和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两种理论的优势而构建的全新的语用学理论。在关联顺应模式的指导下,翻译的研究是研究译者思维运作的动态过程,研究译者的大脑信息处理机制如何使译者在原文和译文读者见进行跨文化交际。所以,关联一顺应模式是一种动态的翻译观。

在关联顺应翻译模式中,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中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正确认知和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之后,以译文读者的认知模式和他们进行交际。译者调动其所有的认知图式并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在原文的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以及在译文中以变异、协商、顺应的方式进行语言选择。

二、财经新闻的编译

(一)财经新闻的两大特点

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金融、贸易发展相互促进,彼此影响,因此财经领域的相关新闻都在各大媒体占据头条板块。

财经新闻具有两大主要特点,兼具专业性和通俗性。及时,财经是一门科学,具有特有的专业词汇、术语并常以大量的数据作为客观佐证,存在理性的逻辑认知。普遍认为财经新闻是是“硬新闻”,即:专业性强、内容真实客观,所以要求译者具备相关背景知识,能传达原文信息,保持忠实,尽量存续源语特色,识别逻辑关系,理清层次。第二,如今的财经新闻受众十分广泛,不仅仅可供专业人士深入研究,甚至有望成为街谈巷议的百姓话题。所以财经新闻除了体现应有的严谨性外,也应关注阅读效果,适当注入解读性与趣味性,使其内涵通俗易懂,行文通俗流畅,贴近非专业人士读者,贴近译入语的国情文化。

(二)财经新闻的编译适用性

基于上述两大特点,笔者认为采取编译方法极为妥帖地适应财经新闻翻译。新闻编译有两个层次,一是翻译,二是编辑,两个层次中直译、意译相交汇,历经加工整合的过程。刘丽芬、黄忠廉老师在《编译的基本原则―变译方法研究》分析了编译的基本原则,并且指出编译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变译行为。刘其中在《新闻翻译教程》中提到了新闻编译的原则,他指出,新闻编译与一般的新闻翻译相比有很大的自由度,在新闻事实与新闻事实之间,允许加入其他的事实以方便读者阅读,允许略去某些内容。财经新闻属于硬新闻,但又应时代要求,逐渐体现出趣味及通俗性,因此,采用编译的方法能更好地发挥译者主体性,在追求真实客观的同时,顾及传播新闻消息的目的性,虽专业严谨但不能生搬硬套,在中间地带寻找平衡点,因此采用灵活的编译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三、运用关联―顺应理论同时指导编译过程

关联理论和顺应论都强调以人的认知作用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交际是动态选择的过程。关联论仅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交际行为,忽略了交际规范性和常规性,忽略了社会文化语境的作用,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文化相关的言语行为;顺应论从认知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审视语境,但并未告诉人们如何从纷繁的表征中找到顺应的目标,对交际中的意识程度没有很好地说明。两种理论各有缺陷,但是能够互相补充,各自在财经新闻编译的两大特点中发挥优势。

笔者认为,在翻译财经新闻中,译者所需处理的信息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两种语言文化中都存在的共性信息;另一种是两种语言中的差异性信息。这两类信息的加工处理可以根据关联、顺应论的侧重点,灵活运用,分别指导。

(一)关联论指导下的共性信息编译

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共性信息,是指两个语言环境中都存在的事物,可以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对应表达方式。根据关联理论,译文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强,则读者在话语理解过程中所须付出的努力就越少。反之,内在关联性越弱,读者需付出的努力越多。为使两者的语境效果接近一致,译者有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联的语境,使译文读者能以最小的推理努力来获得较大的语境效果。所以关联理论更适用于指导共性信息翻译,使译文能够更加、规范。

1.专业术语的翻译

全球化时代下,经济现象是客观的,术语所表达的现象也是共性的。出现频率极高的经济术语例如:GDP(GrossDomestic Value,国内生产总值)、CPI(Consumer PriceIndex,消费者价格指数)、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QE(Quantitive Easing,量化宽松),这些都是国内外财经新闻中的熟悉面孔,为读者所广泛接受并理解的大众词汇,可以不加处理得直接迁移到译文之中,显得简洁而专业。如果采取展开说明的译法,反倒画蛇添足,让读者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徒增读者负担。

2.习语的翻译

国内外的新闻财经文稿撰稿人都会在行文中添人大家耳熟能详的习语,让表达更加丰富形象,自然贴切,抓住读者眼球,虽然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但是背后的实质意图是相同的,这种强烈的内在关联性可以直接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

例1:原文:Good news for the U.S.economy,in theform of a solid jobs report,decked gold on Friday,leading someanalysts to write the yellow metal off for the year."It's the nailin the coffin for gold".Said Howie Lee,an investment analyst atPhillip Futures.

译文:美国经济回暖,交出亮丽就业报告,一些市场分析人士准备弃投黄金。辉立期货公司的投资分析师HowieLee说:“这对于黄金是致命一击”。

分析:nail in the coffin指的是顶在棺材上的钉子,意为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结合语境将其译为致命一击,非常易于读者找到关联。

例2:原文:Europe's gas power play against Russiacoming to a head.

译文:美媒:欧俄天然气博弈双方较量一触即。

分析:此例是一篇外媒报道标题,原文中coming to ahead指的是成熟、出脓,达到紧要关头,结合文章内容,将其翻译成一触即发,能够贴切传达原文意图,另两种语言的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几乎相同的感受。

例3:原文:Fake Apple Watches―or timepiecesthat appear similar to the new devices and are suspiciouslyaffordable-have gone on sale across China as consumers jumpthe gun before the genuineitems ale available next month,writesCharles Clover in Beijing.

译文:尽管Apple Watch真品要到下月才开始销售,但中国各地已出现了假冒的Apple Watch,或者说外形与苹果(Apple)近期产品类似、价格便宜得令人生疑的手表,让消费者先买为快。

分析:Jump the gun,意思是抢跑,行动过早,结合语境,巧妙翻译成为先买为快,简洁清楚地传达原意,典型体现了不同文化中的一些相似要素。

选取的这三项例子都表明,某些习语的含义可以在译入语中轻松找到对应,译者在翻译时可以用关联理论作为指导,努力构建桥梁找到关联,贴切传达信息。

3.惯用措辞的翻译

财经新闻中,对常见经济现象有惯用的描述和措辞,编译过程中应该迅速产生条件反射,找出译入语中的最合适表达方法,彰显新闻的专业性。

比如:soar飞涨,climb攀升,bullish看涨,buoy提振,pickup回升,tumble暴跌,slip、lose ground下跌。

(二)顺应论指导下的差异信息编译

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差异性信息,是指两个语言文本中的差异之处。所以强烈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树立跨文化意识,对目的语的文本做出恰当选择,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阐释原语文化。

1.谋篇布局上的差异

外媒文章报道经济现象时,导语进行全文重点信息概况,但是纵观全文,要点多而,但是交叉而分散。相比而言,中文财经报道遵循一定时间与逻辑规律。所以编译时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时刻顺应译入语语境,不断将顺应理论融入译文的加工过程,充分而恰当地进行删减、调序、整合,如此才能让文章通俗易懂。

2.标题格式的差异

外媒题目风格不一,直译不能适应中国媒体版面。中国标题有常规性撰写方法。所以要求译者能够灵活顺应译入语文化,想方设法将原标题做变形加工处理。

例1:

原文:Ageing population in China creates businessopportunities.

译文:中国“银发市场”未来商机无限。

分析:如果采取直译方法,则可能译成中国老年人口创造商机,容易让读者理解成为老年人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其实不然,结合文章内容,是老年人产品市场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所以译文用“银发市场”进行高度精炼概括,明确施动主体,非常的传递出新闻主旨。

例2:

原文:Should you write off gold this year

译文:经济回暖就业向好,是否应弃投走弱黄金。

分析:原文是一个问句,直译则成为该不该该摒弃黄金?中国财经新闻的题目要求对文章的主要信息有一定的概括,并且尽量避免使用疑问句,所以结合文章以及目的语语境,译文题目用两个分句,先点出事件背景,又增词“走弱”修饰黄金,如此便可很容易为读者接受。

3.外国专有财经类名词的处理

一些经济现象是不同文化中所共享、通用的,能够采取不译或者直译的方法,不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但仍有不少差异存在于不同的语言文化之中,需要译者酌情展开说明或加入注解,以方便读者能适应这类不同。

四、结语

本文依据关联论和顺应论的各自优势和侧重点,依托新闻财经编译这一具体应用领域,认为此二者可以分别指导两种语言文本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在总结归纳实例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关联论在指导文化相通点时能发挥更大功效,顺应论在处理文化相异点时能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因此在翻译实践中,灵活得根据文本实际选取指导思想,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完成翻译过程。关联顺应模式弥合了两者彼此分割时的不足,能够更好得服务于翻译实践。

财经新闻论文:论财经新闻如何助力供给侧改革

早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在2016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供给侧改革”出现了5次!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领域中热度较高的语汇。

简单来说,当今我国所提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标是在需求一方,其实质是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的质量来满足和适应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从而让供给和需求匹配和谐,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性。当下,中国经济进入到了调结构、拉内需、提品质的新常态模式中,为了适应中国经济的转型,作为经济信息的主要供给者――财经媒体也应该具有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和意识,在报道主题和方向、报道角度上作出调整,为经济平稳度过“三期叠加”而助力。

一、关注小微企业和从0到1的企业

在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中国经济要以更新、更强的创新能力作为驱动器,而不再是生产要素的简单投入。循着创业和创新的线索,财经媒体可能要更多地报道小微企业的动向。

相比较而言,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容易进行创新,目前处在市场中心的大企业不太可能成为创新的主力军。创新往往来自于边缘,来自于目前还处在角落中的众多小微公司。这种方向值得财经媒体思考和重视。大中型企业市场占有率高,上缴税收多,职工人数多,再加上企业领导人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和影响力,这些都成为媒体报道的主要主题。还有一点,这些企业可以在广告投入上支持媒体。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处在初创阶段,市场地位不稳固,面对的风险更大。这些都成为财经媒体报道的难点。

什么是创新?美国硅谷的领军人物、Paypal的创始人彼得・蒂尔在他的著作《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中认为,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企业从10分做到60分,或者从60分做到90分,可能是非常的企业,却不能算是创新的企业。以往财经媒体在针对技术报道的惯例中认为,这是非常专业化的领域和科技界小圈子范围内的现象,媒体主流内容往往对此不予理睬。这种状况造成了大众媒体对技术前沿发展变化的迟钝,对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和福利也没有向公众清楚地解释和传达。随着科学普及的不断深入和受众科技素养不断地提高,大众媒体应该彻底改变对科技报道的观念和态度,将科技领域作为密切关注的对象,从而助力创新,同时也加快整个社会对新技术的适应和调整。

小微企业和从0到1的企业,从其未来看都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媒体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在报道方式和技巧上多加注意,同时还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独具慧眼,能发现那些真正超越0到1的赢家并为之鼓与呼。

二、发挥舆论监督功能,要让“破坏”发生

2016年全国两会上,白岩松谈道,“想要绿色发展就要为媒体的舆论监督多开绿灯”。“媒体人要当喜鹊,但也要做啄木鸟,通过叼出树干上一个又一个的害虫,给自己找到食,更重要是维护整个森林的健康。遇到很多环境事件,偷排、超标排放等,舆论和新闻媒体要当政府和老百姓的眼睛。”在当前的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再来看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又具有了新的意义。可以说财经媒体对落后产能企业的曝光和批评与扶持创新是并行不悖的,目的都在于建立一个健康的市场。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改变社会面貌的经济创新是长期的、痛苦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在新的产业崛起的同时,也必将摧毁旧的产业。面对这样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如果我们不让“破坏”发生,创新也就没有了生长的空间。伴随着创业、创新大潮在中国社会不断蔓延展开,退出机制的建立也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2016年以来,国务院多次表态督促各方着力做好积极处置“僵尸企业”的工作。“僵尸企业”主要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处理“僵尸企业”的工作可以被认为是退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这种退出机制包括清除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相关行业的落后以及过剩产能等。很显然,退出机制会面对更多的利益纠结和多方力量的博弈。财经媒体聚焦这个领域,是要发挥解释、劝服、疏导的作用,既要传达与“退出机制”相关政策的精神和意义,又要积极疏通利益相关各方的意见态度,引导社会舆论,真正发挥减压阀作用。

除此之外,财经媒体在市场中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也可以被看作是退出机制的一部分。证监会曾经表态,要利用大众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维护市场的稳定和秩序。媒体揭露了真相或部分真相,可以帮助监管者和投资者看到上市公司隐瞒的违法违规行为,这有利于信息透明,从而能起到维护资本市场公平性、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财经媒体作为资本市场专业性新闻监督力量,在弥补政府监管不足、约束市场主体行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的财经媒体把舆论监督作为勒索企业、骗取广告收入的手段,这实际上是“公器私用”。像这样的媒体是市场中的害群之马,务必除之,让其“退出”才能还市场以洁净。

三、并购重组新闻是财经媒体王冠上的明珠

布赖恩・伯勒曾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工作过多年,他在1993年写作的纪实性报道《门口的野蛮人》中,记述了RJR纳贝斯克公司收购案的前因后果,这部财经报告文学入选过《福布斯》20本具影响力的商业书籍。《门口的野蛮人》最近在中国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财经界频频提及,其原因正是目前还没有谢幕的“宝万之争”。

有人说,并购新闻是财经新闻王冠上的一颗明珠,这话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并购活动由于其对企业的资源配置设定了新的参考框架,会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改变企业的市场估值。对于财经记者来说,企业并购重组的新闻报道就如同一座高山,山顶的景色固然美丽诱人,但上山的道路却也不易。并购重组活动中所包含的专业技术含量是较高的,就拿宝万之争来说,这个事件成为很多国人认识并购重组这种经济活动的入门启蒙课程。整个过程中媒体相关的文章中所包含的金融术语有恶意收购、资金杠杆、毒丸计划、白衣骑士、定向增发、董事会改选、大股东、保险浮存金、A股和H股、黄金降落伞、绿票讹诈、加权股价、股息分红、停牌、举牌、资产负债、资产证券化等。随着宝万事件的每一步进展,不断有新的入局者,有新的可能性,有新的动向,就有新的金融专业名词。可以说,所有这些名词累积起来就是一本活生生的财经教科书,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底,如果不是在财经圈子中浸淫多年,如果没有对资料的深入解读和分析,一般水平的记者面对这样的主题,即使写出报道面世,也很可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

并购新闻是财经新闻中最富戏剧性、最云谲波诡的章节。并购重组是巨大的利益博弈场,在这个场域中,既有美丽和光荣,也有丑陋和罪恶,这里最公开的操作背后可能就是最隐密的勾当,很多“财技高超”的不良之徒打着并购重组的旗号进行着套现和掏空企业的行为,因此要想了解交易中的真相,一睹庐山真面目,财经记者还真得练就一身真功夫。目前,在我国财经媒体中,具备这样能力的财经记者还为数不多。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已经向新闻界提出挑战和发出召唤,引人瞩目的“宝万之争”只不过是一场大戏中的序曲。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是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大年,无论是从并购重组事件的数量、金额还是单个并购所涉及的交易金额都有井喷式的增长。而在未来,可以想见随着供给侧改革规划的逐渐落地,随着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随着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大规模回归,企业的并购活动会持续成为财经新闻的热点和焦点。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财经记者也能写出脍炙人口的财经报道。

四、加强投资者教育,塑造证券市场新形象

2014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被激活。牛市中火热的行情烘热了投资者的心,紧接而来的断崖式下跌又如一盆冰水浇得市场参与者不知所措。中概股纷纷从海外的市场私有化退市回归国内。新三板迅速扩张,截至2016年4月份,其挂牌家数达到6583家,甚至超过了深沪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数量。新三板市场被寄予厚望:希望这里能成长出下一代如阿里和腾讯一样的公司。已经实施的沪港通和已经在计划之中的深港通将国内证券市场与海外资本市场联通起来,投资者可以在全球资产配置中去平衡风险和获取回报。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强大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这一方面指证券市场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其已经成为经济趋势的晴雨表;另一方面还在于富有活力的证券市场是经济体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驱动创新创业的发动机。证券市场通过风险承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注入资金给敢于开拓、不断尝试的企业来获取未来可观的投资回报,从而刺激了企业创新能力,激活了市场的创业热情。“公司为一个或少数几个大股东的核心利益服务,可以深入未知领域去冒险,招募各种人才,并能在很长时间内承受亏损。企业只要能找到通过分散投资共同承受风险的股东,公司就有希望取得重大的创新成就。股东可以长期持有股份,或者将其出售给愿意持有的人,并在未来实现收益”。[1]

对于财经媒体来说,为了证券市场长期而稳定地发展,同时也为了引导社会资产进入证券市场来进行长期配置和投资,这就需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健康、公正、充满智慧和活力的证券市场新形象。

首先,财经媒体要树立投资者的新形象。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一些有关股市题材的影视作品,较有知名度的有潘虹主演的电影《股疯》、20集电视剧《坐庄》等。这些影视剧的主创人员对证券投资并不熟悉,使得作品本身对证券投资活动的描述不是很,其中的很多细节跟实际的状况相差甚远。这些影视剧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中的投资者都是一些好逸恶劳、白日做梦的投机分子,股票投资更是同复仇等恩怨情感联系起来,其中充满了阴谋、狡诈和算计。这些早期影视剧虽然不是真实的新闻报道,但也反映了在媒体的视野中对待投资者的形象塑造有失偏颇。

我国在证券市场建立之初,本着将前进中的矛盾最小化的策略,在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对于投资者和投资活动始终没有舆论上的解释和澄清。今天,投资者的群体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在舆论上保持沉默的话,就不利于投资者群体的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培养正确的投资理念。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媒体要肯定证券投资是通过购买股权的方式来分享企业和整个国家高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这既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企业和个人。它体现着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是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发展要求的统一。投资者是智力劳动者,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对于社会所做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其他劳动者或工作者。证券投资带来的收益绝非不劳而获,而是要靠理性投资、敏锐的眼光和认真的分析研究之后去追求阳光下的财富,这种财富不是天上掉馅饼,也绝不是不义之财。财经媒体要树立投资也光荣的社会舆论。

其次,树立上市公司新形象。在美国的证券市场中,各行业龙头的上市公司才是市场的中流砥柱,这些公司中有像迪士尼、可口可乐、埃克森美孚石油、通用电气、宝洁这样的百年老店仍然在为股东创造价值,还有像Google、Facebook、苹果这样的成长性公司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这些企业以及它们CEO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媒体的关注,占据所有财经媒体的头版头条,有的甚至成为国民经济景气指数的“风向标”。随着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不断提高,财经媒体报道的焦点也应该跟国际接轨,挖掘市场中真正的绩优蓝筹股。例如像茅台、格力电器、天士力这样的公司,它们都是在中国整个国民经济腾飞的背景下,能在很长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并且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真正回报的品质企业。这样的上市公司才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核心价值。加大对具有成长性上市公司的报道,应该成为媒体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再次,加强投资者教育,建设科学理性投资文化。中国证券市场曾经盛行“庄家崇拜”和“政府崇拜”,“戴花要戴大红花,炒股要听党的话”“庄家不露头,神仙也发愁”等类似的股谚都反映了投资者的这种思想。不少投资者把四处探听政策信息、追踪庄家行踪当成盈利的制胜法宝,上市公司的任何财务指标、经营状况都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普及科学、理性的投资文化,教育投资者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障。投资者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证券投资基础知识、证券监管政策法规、风险教育和风险提示、投资者权益等,教育的重点是责任教育,即让投资者了解证券监管机构、企业主管部门、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及投资者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媒体可以在投资者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建设分享文化财经媒体大有可为

2016年全国两会上,总理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分享经济”这个概念。李总理谈道:“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从2015年中央文件中首次出现“发展分享经济”,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及时次提出“促进分享经济发展”,这些都反映出了中央对待“分享经济”的立场和态度。

腾讯CEO马化腾在全国两会上提到分享经济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他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过剩成为全球新问题。经济过剩带来了经济剩余资源,在企业层面体现为闲置库存和闲置产能,在个人层面则表现为闲置资金、物品和认知盈余。分享经济,恰恰是一种通过大规模盘活经济剩余而激发经济效益的经济形态。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转型而言,分享经济对于帮助去产能,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协同合作效率,从而降低大众创业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业创新活动中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照《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的作者――美国女企业家罗宾・蔡斯所提出的分享经济的模式是产能过剩共享平台人人参与。在这里,我们要看到商业企业依赖互联网技术所搭建的各种分享平台,如滴滴出行、小猪短租、Uber、Airbnb等,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人们的参与也是分享经济能否持续下去的关键要素。将自己空置的房间租给旅行者,利用自己私家车的空余座位在上下班的路途中搭载几个乘客,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帮助邻居遛狗、看护baby和老人,甚至在自家的晚饭餐桌上多添一双筷子,分享给小区里下班归来无暇做饭的职员,等等。分享经济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何让人人将自己的闲置资源和闲置时间贡献出来乐于与人分享,仅仅有租金或者劳务收入的回报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全社会建立乐于分享的文化和价值观,在这方面,财经媒体应该说大有作为。

及时,大众媒体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与人分享的基因――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传统儒家的思想内容中就有集体分享的精神,儒家提倡人们相互之间以和为贵、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在佛教中也讲究相互为善,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有了这样的文化,中国的消费者在未来面对共享经济的时候,就有了很好的心理接受基础。

第二,大众媒体应该把对分享文化的建设同绿色环保的宣传结合起来。现实社会中已经有很多实实在在的数据都可以用来说明分享经济对于公益环保所起到的作用。例如出租车司机在使用滴滴软件后,空驶率减少了10%,那么就出租车群体而言,由此而减少的汽车尾气排放和雾霾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大众媒体要多多关注这些数据和事实,教育公众懂得跟人分享就是减少对地球能源的消耗,就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就是保护人类的家园。

第三,大众媒体要为全社会树立“使用并非拥有”新消费观念。一般的私家车,跑在路上的时间只有5%,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停车场。一辆轿车能装4个人,70%的时间车里只有一个人。如果分享的平台已经能够做到为消费者提供随叫随到的服务,个人拥有一部汽车的价值还有多少?购买并占有汽车不见得是一个划算的方式。随着分享经济的深入,我们不必拥有资产却可以实现方便的使用,而使用才开始产生费用,不用便无需为闲置资源买单。目前,“使用”比之“拥有”并不具有身份象征,因此普及“使用并非拥有”的观念不仅需要媒体为消费者算经济成本账,同时也要引导消费心理,让消费者把“使用”作为消费时尚,最终成为新的身份象征物。

第四,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媒体记者会过分夸大人们从分享中所得到的收入和金钱,例如突出“专车司机收入过万”“买卖二手物品让某某发了财”等。尽管这些内容确实属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些类型的文化分享活动,例如在知乎上尽自己所能回答问题,还有上传学习资料给其他同学等,其背后的动机却是非物质性的,是人们的参与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等精神回报。而大众媒体往往对这种活动视而不见,重视不够。

陈力丹先生在其著作《舆论学》中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应是一个形成现代经济精神的过程。这种精神来自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实践,也需要大众传播媒介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2]同理,分享经济作为人类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不仅需要商业企业的经营和运作,财经媒体与之相关的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财经新闻论文: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传播价值研究

始于华尔街且以美国投行“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正危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大众传媒对金融危机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金融危机为媒体报道形成了新的语境。

这种源于经济大环境和受众对财经新闻爆发式的需求,正无形中推动着财经新闻报道方式的不断进步和报道手法的逐渐完善。本文旨在分析金融危机语境下的财经新闻传播价值。希望为大众传媒进行财经新闻报道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金融危机下的财经新闻报道现状

金融危机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会产生各种影响,财经新闻通过对金融危机及时、客观、、科学的报道可以让受众获得需求的知识,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进行理性决策。把握市场机会,规避经济风险。

目前。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对于金融危机展开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报道。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纷纷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

金融危机下报纸杂志财经新闻报道的表现。随着股市的一落千丈和房地产行业的一度走跌。“股票热和基金热”开始“退烧”,受众更多地需求综合性、多层次、多方面的财经信息。以《羊城晚报》为例,该报开设了“金融海啸下的理财生活”,为读者提供建议性指导,例如怎样对待当前的股市?基金选择时该注意哪些?楼市的动态等。期刊方面,专业性的财经期刊剖析危机根源并对今后的经济发展进行前瞻性展望。譬如,《中国金融》2008年第6期“经济观察”专栏发表了《中国经济具备应对危机的调整能力》,让受众更深入地理解金融危机,同时为大家树立信心。非专业性的财经期刊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注重语言上的亲民性,从不同程度上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财经新闻。

金融危机下电视、广播财经新闻报道的表现。电视、广播在报道中展现了自身的优势。以央视经济频道为例,对于金融海啸进行了多方位报道。

从2008年9月20日晚开始,央视经济频道连续推出大型直播系列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及时时间多方位传递金融海啸的近期进展;常规性的资讯节目《及时时间》、《全球资讯榜》也开始将金融海啸作为报道的重要内容。随着金融海啸愈演愈烈,经济频道又从10月11日开始,每天傍晚6点增加一档《直击华尔街风暴》的直播节目。这样,经济频道就实现了全天四大时段密集编排播出,重要新闻不间断滚动,近期信息及时播报的播出状态,不仅满足了观众的信息需求,更体现了频道专业品质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

金融危机下网络媒体财经新闻报道的表现。网络媒体在报道上借助自身快速及时、信息海量的优势进行多方位的报道,让受众获得多方面的财经新闻。

以“新华网――财经频道”为例,网站各个栏目板块涉及金融危机的报道数量很多。随机选取该网站某天的财经新闻,以2009年1月29日为样本,涉及“金融危机”的财经报道就多达几十条。从“财经热点”板块的《从金融危机看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及其风险》到“宏观经济”板块的《调查:对金融危机“关心担心但不害怕”是中国社会主流》,多方位解读金融危机和当前的经济形势。

财经新闻在金融危机语境下的传播价值

“风暴”、“地震”、“海啸”这些词汇被用来描述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中国乃至各行业的影响,也成为当前的热点议题。

在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的传播价值是如何体现的?财经新闻在金融危机语境下的传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衡量其传播价值的重要方面。在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的报道所体现的传播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财经新闻报道在全球经济的视野下以科学的态度,、及时地报道财经讯息,内容客观地反映当前世界以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信息的时代性是财经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衡量元素,紧跟时代的财经新闻才能产生社会效益。

财经报道的大众性。对财经新闻有种尴尬的评价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大众传媒,大众性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金融危机下,财经新闻的报道要反映和大众息息相关的大众利益,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本着大众性的要求。

无可置疑,财经领域最敏感的是数字,股市涨跌、存贷款升降、利率调整、价格水平、产值利润等,用数字来说明财经领域的变化是颇具说服力的,但仅用数字来报道新闻事件却是远远不够的。财经报道如果只是数据和专业术语的分析,往往呆板和难以让受众理解。结合实例,在数据说明的基础上辅以让受众可以理解的生动报道,使财经新闻更加贴近和接近受众。众知情权的基础上,用各种传播方式有意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这样才能促使受众调整面对危机时的心态,从人心惶惶到和谐稳定,最终使社会舆论回归理性。

财经新闻的专业性。许多网站开始挖掘财经新闻的深度和专业性,电视、广播对于金融危机下的财经资讯报道也注重专业的视角,报纸期刊精挑细选、合理安排财经新闻。在金融危机下,各种媒体都着手提供专业性的报道,提高报道质量,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适宜的报道策略

金融海啸为媒体带来了挑战,同时机遇也是并存的,媒体应选择适宜的报道策略,结合自身特色,创新报道方式。

报道内容上增强宏观经济新闻的渗

在财经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要以“受众为中心”。财经新闻是否具有传播价值还是要看受众是否喜爱,而受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是受众喜爱的前提和基础。

财经新闻的实用性和引导性。金融危机下,人们需要实用性的财经知识积累。《羊城晚报》的“金融海啸下的理财生活”就较好地满足了受众需求。央视《对话》栏目的特别节目《华尔街风云》邀请了与华尔街有过某种联系的嘉宾结合实际经验,以专业的视角和独到的见地为观众深层次地解读华尔街风暴。

“金融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信心。”因此,具有舆论引导功能的大众媒介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尊重受透性和关联性。在金融危机下,宏观经济新闻的报道逐渐走强。譬如,美国金融体系出问题,是否会影响到正在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是否会影响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国内的股市和楼市是否会受到波及和影响等类问题受到了百姓的关注。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新闻与百姓的关系日益紧密。其渗透力必将继续提升。增强财经新闻各个领域的关联性,是财经报道内容选取的策略。

加强事件性财经新闻的报道。金融危机给经济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此阶段,突发的事件性新闻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思考。譬如“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的破产”等新闻。

《东方早报》对“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的破产”进行了深入报道――“受金融风暴拖累,公司净负债53亿美元,旗下报纸及电视台。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已开始摧毁本已不景气的全球传媒业……”新浪财经频道也进行了深度报道。

经济事件的发生是金融危机影响的代表性产物,加强事件性财经新闻的报道是媒体应关注的策略。

注重社会性财经新闻的报道,增强其实用性。社会性经济新闻与普通读者关系甚密。在金融危机下,媒体同样要创新对社会新闻的报道策略。结合百姓生活实际和当前的经济形势,选取和设置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对他们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社会新闻。

增强财经新闻的性和可读性。一则理想的财经新闻应该是怎样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一篇的财经报道,一定是善于找到经济事件与百姓生活联系的报道,它应该是专业的,同时也是深入浅出的。金融海啸下财经新闻要想获得受众的信赖和青睐,必须注重新闻的性和可读性。

选择多样性的传播方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平面媒体可以和网络媒体相互结合,发挥各自优势。网络媒体在播放视频财经新闻的同时可以附上平面媒体的深度报道,增强财经新闻的可读性。借助先进的传播手段,给受众带来好的财经资讯。

结语

金融危机语境下的财经新闻一方面要适应其报道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也要及时调整其价值取向,分析受众需求,结合财经形势进行必要的报道策略选择,顺应和引导受众对财经新闻的需求。

财经新闻论文:论英语财经新闻的译名统一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在网络上建立新闻网站,特别是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类报道,借由网络这个新闻报道的全新而高效的媒介,传播财经英语新闻。本文针对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译名不统一问题,分析了当前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统一的重要性,并提出解决译名不统一问题的一些建议:报道者要提高对译名统一的重视态度、加强学习和积累,并将这一原则贯穿实践,时刻核查以保障网络对外财经新闻报道的性、忠实性和统一性。

关键词:网络 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 译名统一

中国的国际网络新闻传播,尤其是网络对外财经新闻传播也凭借着网络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逐渐稳步地发展起来。但是,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不统一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了我们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形象,以及国家经济和文化工作的严肃性。

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译名不统一现象

由于中国的对外经贸发展迅猛,对外汉英类型的财经新闻报道日益重要,经贸财经新闻报道的外国读者多,他们通过对我们的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来了解信息、思考问题、起草文件以及判断贸易伙伴。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一些网络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译名不统一现象,各家媒体各自为政,把各种专名按自己理解、自行其是地译成英文,导致译名出现混乱。

不统一的译名主要出现在经贸财经术语方面。许多术语没用通用译名表达,没有把财经信息忠实地表达出来。网络财经新闻报道中的术语必须符合国际惯例,否则会造成一些交流传播中的误解。例如:生产资料production materials,应为means of production,消费品 consumption goods应为consumer goods,贸易体系trading system应为trade system。

由于网络经贸财经新闻报道的数量多、方面广、信息量大。相应地,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等专名也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译名不统一问题。例如:同一财经新闻报道网站中同一个人出现不同的译名,即一名多译。这点上,网络经贸财经新闻报道上可谓是“百花齐放”,难于统一,很容易误导读者弄错阅读对象。

外文缩写词,常常不加注释,用英文缩写词造成意义不明、理解混乱。例如: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United Nations Disarmament Commission和联合国开发公司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英文简称都是UNDC。

财经新闻报道中国外一些重要合同和协议的译名不统一。许多重要合同、条约和协议的名称具有法律效力和严格的规范性,英语表达差别一个词,效用和所指就不同。

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统一的重要性

译名统一是传递信息的关键。译名不统一,与国际经贸通用英语术语不接轨的英语译名,不但使英语读者茫然不知所云,而且经贸财经信息地表达和传播传递功能也无法正确实现,同时使新闻信息的忠实性变得不可能。

译名不统一对经贸财经信息交流的危害要比对其他领域交流的危害严重得多。1.一些报道者如果把一些名称按照自己的思维创译,译名再好也不是原文所指,而这些译名往往在新闻报道信息中起重要的确定作用,译名不必然误导读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2.国际经贸财经交流的术语规范是正常开展国际经贸财经交流的前提。译名不统一,轻者会影响信息传递,重者可能造成经贸财经损失,贻误重要的商机,引起国际经贸纠纷,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往往是难以估量的。

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不统一问题的建议

译名的规范化,是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标志,是国家国际经贸运作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工作严肃性的表现。网络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平台,更应该避免译名不统一造成的不良新闻舆论形象影响。所以,新闻报道者要认真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和避免译名不统一。

新闻报道者要重视译名统一原则。如果不使用国内外统一的译名来报道,报道者不但不能认为自己完成了报道任务,而且还应该认为自己是在制造经贸纠纷、贻误商机。如果报道者能把译名统一原则提高到这个角度来对待,当前网络对外财经英语新闻报道中译名不统一的问题就会大大改善甚至消除。

新闻报道者要加强学习和积累正确译名。新闻报道者必须加强经贸财经专业学习,不断参考部门的经贸财经新生词语译名的动向,又要勤查经贸财经专业词典。1.熟悉经贸财经专业术语,了解经贸英语表达特点和汉英对应术语,尤其是固定译名的英汉对等。2.组织机构名称大都固定,没有变通余地,要求新闻报道者必须用统一的、通用的、既定的译名来传递信息。

新闻报道者在工作中要认真核准相应译名。新闻报道者一定要把译名统一原则贯穿实践,这就对新闻报道者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报道者必须时刻核查自己的英文财经报道是否符合译名统一,注意世界通用的术语要一致,同时认真核实每个组织机构和所报道的协议、条款的英文译名。特别是重要协议和合约具有法律的严肃性,译名必须统一、严谨,且该种译名是固定不变的。

结合实践,注重惯例。就网络经贸财经新闻报道而言,要做到传达意思,使用符合国际惯例和英语国家习惯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新闻报道效果。

财经新闻论文:浅议财经新闻的价值判断标准

财经新闻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新闻报道的当家栏目,不仅有大量的财经类日报、周报,而且凡是综合性日报也必定有财经专版。因为财经报道关系到国计民生,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财经新闻,越来越多的媒体把触角伸向财经领域。目前财经媒体可以分为专业性财经媒体和综合性财经媒体。前者主要围绕特定的投资工具和投资市场做文章,如《证券报》、《房地产报》、《保险报》、《期货报》等,后者则基本涵盖所有投资市场和财经领域,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和《中国经营报》等。

那么什么是财经新闻?狭义的财经新闻,主要指金融新闻,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以投入产出为主线,通常重点关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以及与投资相关的要素,并用金融资本市场的视角看中国经济生活。但广义的财经新闻不仅包含金融新闻,还包括社经新闻、产经新闻和政经新闻,覆盖了全部社会经济生活和与经济有关的领域,包括从生产到消费、从城市到农村、从宏观到微观、从安全生产到服务质量、从经济工作到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领域。其中社经新闻包括消费市场新闻,也包含民间理财、创业故事等社会新闻,甚至还涵盖了财富心理、消费习惯、消费文化等极其宽泛的内容。产经新闻以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为主要内容。政经新闻则往往涉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经济大局,通常事件已上升为政治问题,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东南亚金融危机、世界石油变局、美国次贷危机等等。

本文所指的财经新闻是广义的财经新闻,它与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等各类新闻一样,应具备新闻共有的价值因素。众所周知,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种特殊素质就是新闻价值的要素,这些要素都具有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普遍关注的共同特征,包括五大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但是,财经新闻关注对象本身的特殊性及行业的专业性,又决定了财经新闻有着不同于其他新闻的特性,如果仅从五大新闻要素出发判断财经新闻价值,具体到日常工作中有不小的操作难度,本文将从五大基本新闻价值要素出发,讨论十项具体可操作的价值判断标准,以指导日常报道思路。

及时,以财经事件发生的多少为标准。“物以稀为贵”。这个标准很好理解,在财经新闻操作中,新闻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频率越少便越有价值,甚至有时候偏离常规的事件反而是该新闻吸引人的魅力之一。2008年9月15日,新华网国际频道了一则新闻――“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该新闻描述了纽约时间14日晚上,纽约曼哈顿人流熙攘依旧,但在第七大道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总部门口,不断走出抱着箱子、拖着行李的员工,走向街头寻找出租车。这是因为由于美国政府拒绝为这次收购提供保障,包括美国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等潜在收购者14日相继退出谈判,雷曼兄弟面临破产。在此之前很难有人能预料到,前后仅半年时间,华尔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资银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所以该新闻价值较大之处就在于它是非常态的,因为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金融危机及时枚骨牌倒下,全球经济开始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

第二,以发现事件的早晚为标准。其实该标准与新闻价值五要素中的“时新性”是一致的,但在财经报道中,率先报道某事件,则更能体现该新闻的价值。比如去年发生的“VISA封堵银联境外通道”事件,最早是《北京晨报》2010年5月28日报道的。报道前24小时银行业人士向《北京晨报》报料称,VISA国际组织近日向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2010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国大陆境外受理带VISA标志的双币种信用卡时,不论是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及时次将罚款5万美元。如果收单行为再犯,每月将罚款2.5万美元。这则新闻本身因为涉及刷卡人利益,影响面广泛,再加上是两大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之争,毫无疑问具有财经新闻价值。但在该则新闻发生后,各大财经媒体的反应普遍滞后,大多6月份才陆续跟进,《北京晨报》的“VISA封堵银联,刷双币卡时选银联要重罚银行”一文被广泛转载,因此能够在及时时间发现事件并作出报道的新闻相对更有价值。

第三,以事件的影响力大小为标准。事件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越具有新闻价值。理解这一点,就是要跟社会的热点相称。《浙江日报》2010年6月25日刊发的“义乌国资重树大旗引领地方经济发展”一则新闻,从个体角度来讲的确很重要,因为义乌解决了县域国有经济在高开放、高民营化、高市场化条件下难以实现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发展壮大的难题,已经探索出一条新的国资改革路子,非常值得其他县级城市学习与借鉴。但该新闻却没有引起国内众多财经媒体的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义乌的特例性,其他地区难以取经,也就是影响面不够广泛。

但三鹿奶粉事件报道却因为影响力大,几乎全国所有媒体都在重要版面予以报道。2008年9月11日,上海《东方早报》刊发了“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首次曝光了三鹿奶粉事件,对致甘肃14名婴儿患病的罪魁祸首三鹿奶粉进行了点名。之后,关于三鹿奶粉的报道成了各媒体的重点稿件,与此同时,国家质监总局也迅速采取了行动,短短数天之内,一场奶粉行业质量检查风暴就席卷全国。

第四,以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为标准。不确定性这一点比影响力标准更有价值,因为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排除,在财经新闻报道中,假如事实和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那么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和信息就越具有新闻价值。比如在“VISA与银联之争”的各类报道中,每篇新闻都报道了双方之间的纠纷,因为这是一个确定的事实,但读者更想了解的是双方如果一直“打”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到底双方谁占上风,涉及用户会不会多交钱,能够对这些不确定的信息作出分析的报道将更有价值。

第五,以事件本身的矛盾冲突大小为标准。财经事件大多涉及企业运营,因此事件中含有冲突因素越大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去年的“国美事件”。2010年5月11日,国美电器在香港召开股东周年大会,创始人黄光裕与董事局前主席陈晓之间的矛盾浮出水面,在黄光裕一方的眼里,陈晓像是一个背叛者、一个篡位的逆臣,他利用黄光裕案发形成的权力真空,引入贝恩作为自己的外援,利用期权激励方案收买国美旧部,他可能与资本合谋控制这家黄光裕一手带大的公司。而按照陈晓的说法,黄光裕的一系列动作也将会把国美带入绝境。

这则新闻涉及两位行业名人的矛盾,涉及一家上市公司的发展前途,各大财经媒体开始跟踪该事件,并大多着重处理。由此可见,该事件的较大新闻价值在于黄光裕与陈晓之间的决裂,并影响到企业运营,此后双方的举动都成了第二天的头条新闻,甚至双方和解后的后续报道也占据了大幅版面。

第六,以与受众利益关联度高低为标准。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现在很多财经新闻,本身也很重要,但是它跟大众的利益关联度不是很高,因此新闻价值就会相对降低。以《浙江日报》2010年6月25日刊发的“义乌国资重树大旗引领地方经济发展”为例,这则新闻题目概念非常好,从政策的角度、经济内涵的角度,新闻价值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作为一个向大众传播的题目,新闻价值就差一点,因为它和大众利益的关联度太低。

还是以《东方早报》刊发的“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稿件来对比,由于婴幼儿奶粉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特别是较知名品牌奶粉如果有质量问题,对消费者的伤害是巨大的,也就是与受众关联度高。而《东方早报》的该则新闻通过报道推动了事件真相化,因此还荣获了第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新闻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当然由于其新闻的重大意义,其价值表现并不仅仅靠“与受众利益关联度高低”来评判,只是相对突出。

第七,以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远近为标准。新闻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包括兴趣、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专业、经济收入、民族和宗教心理距离,就越有新闻价值。从“VISA与银联之争”来说,其新闻价值对于农民和白领来说肯定是差异非常大的。该新闻事件中不确定的信息主要是境外刷卡消费要不要多付钱的问题,因此城市白领,特别是有出境消费的白领对该则新闻就会更加关注,而对没有这方面经历的读者来说,其新闻价值就很低。因此在判断财经新闻价值时要时刻从定位的受众出发。

第八,以事件中相关因素的知名度为标准。知名度标准就是看事件是否和著名人物、著名地点相关,因为这些事件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媒体的传播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资源的经营过程,资源好,有知名度,那么新闻价值自然就高。2010年7月1日,曾创办中文网及时个学术打假网站的科普作家方舟子一连发出21条微博,把矛头指向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著名的“打工皇帝”唐骏。在这一系列微博中,方舟子从唐骏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中透露的其个人学位、求学及工作经历中,提出了多个质疑,并出示了部分查证证据,提出“唐骏的‘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假的”,而后唐骏回应,双方你来我往,始终被财经媒体关注。唐骏的假学历事件,假如不是因为唐骏本人在财经界的知名度,则该事件就难以成为一条有价值的财经新闻,但因为该事件的男主角是唐骏,所以使得该事件不仅占据了财经媒体版面,还被广泛讨论。

第九,以传播知识的实用性为标准。有相当一部分财经新闻的读者对价值的诉求非常明确,就是能从财经新闻中获知有价值的信息,并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比如投资理财,也就是说对该类读者来说最有价值的应该是信息量和实用性,能够帮助读者正确地认识投资环境,并作出正确的抉择。《现代金报》2008年1月30日的一则新闻“春节7天如何理财:通知存款收益远超活期储蓄”能较好地说明该标准的使用。通常我们说到银行业务,非专业人士了解得很少,但其实这其中不同的业务能带来的投资收益相差很大,一段不长的时间里该如何理财呢?比如把股市里的资金抽出来了,放在哪里比较稳妥,同时又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呢?该新闻不仅明确指出了可选择的业务,并且详细分析了收益不同,非常有实用性。另外,传播知识的实用性还要注重财经信息的知识化。比如一则新闻,只就事说事,即使说得再透彻也不如把财经事件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生动呈现出来的新闻有价值,因为后者不仅让读者了解了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思考,甚至可以培养财商。

第十,以报道中人物情感表现丰富为标准。在财经新闻选择中,通常能碰到一些事件性并不强的事件,要不要选择?这种情况下,新闻的价值更多地来自对事件主角的刻画。比如对某企业家的报道,即使该企业家早已是公众人物,近期并没有事件性新闻发生,但如果能通过访谈的方式让公众从多个角度认识他,着力表现其真实的情感,也具有新闻价值。在对人的报道中,特别要注意仅有财经视角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对人性的洞悉,对人物情感表现越深刻,对社会把握越深刻,新闻的价值就越大。因为不管是财经新闻、体育新闻,还是文娱新闻,它最终的价值都是诉诸人性,让人得到真正的价值。有一些财经报道在重视财经数字上有极端现象,堆砌数字报表,反而忽视了对新闻人物的刻画,这其实是偏离财经新闻价值的。

由于财经新闻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财经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为读者服务,这同时也是财经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在具体的工作操作中,对能够符合上文所提出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事件应该多加关注,符合标准越多的其财经新闻价值自然就越高。但财经新闻工作者始终要记住,新闻及时重要的永远是事实,任何价值标准都是从事实出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有较高新闻敏感的媒体人对价值判断标准把握得会更敏锐。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8级硕士生)

编校:赵 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