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

摘要: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立足未来人的基本素质,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较大限度地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初中化学教师担负着对初中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课程设置是推进化学教师教育的关键步骤,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化学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本人结合自己在初中化学中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要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学为中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使学生把从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中建立的主体意识迁移到知识世界中来;相信学生,在教学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如学习《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一节,在前面《氧气》和《氢气》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须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怎样学的”,“学了什么”的检测。从此学习方式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后的满足,学习化学的信心大增。对于开放性、探究性的课题和复习课,可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回到学生中去,谦虚地聆听“小教师”讲课。从中教师既可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又感觉到自己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意识从心灵中建立起来。

二、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提高素质为主”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随着现代科学知识发展,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各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让学生留心周边不良环保倾向,关心当今社会主要环保问题,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实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不随意丢弃塑料包装袋和废旧电池,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帮助父母和身边的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为周边的环保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政府和环保部门处理已污染的小河等;这种教与学的行为,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在实践中发展了能力,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培养了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与宽容的人生态度。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

三、要实现“以知识结果为主”转向“以探究过程为主”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知识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如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节,两种物质均为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为何二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差异如此之大?两者性质上的差异与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问题选择具有个性特点的解决策略,让学生从多角度考虑,尽可能的“多法求解”,鼓励他们能“吸收”别人富有个性的解决策略,从中拓展自己的思维;引导学生写“探究性日记”,把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日后有了新的思索和发现,再逐条跟踪记录,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把平日所得研究积累,形成探索的脚步,循着这样的脚步,学生也就一步步走上了成功的阶梯,并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四、要实现“以统一教学模式为主”转向“以个性化教学为主”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正如世界上寻不见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我们既找不到两个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如可以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学习《空气》一节中,就空气用途和污染,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探讨。还可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如学生最感兴趣的假酒、假盐、煤矿爆炸等事件素材,学生通过素材的阅读,不但能使知识学以致用,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可以设置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探究性问题等多种层次。拓展和探究性习题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后进生只要积极参与其中,有所感悟,就是进步。在设计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立意不能太高,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

总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确立新的课程观,并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力争实现一系列教学行为的转变。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农村初中化学教师教学意识和能力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能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对农村化学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话题进行研究讨论,并重点提出教师的个人素质及教学意识和能力对化学课的授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教学;化学课;教师素养;新课改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而国际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为了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素,有关部门制定了有关“全民科学素质计划”的远景目标,该计划中指出“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现在社会各界都很关注关于新课标改革是否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的问题。因为该计划不仅能提升教师本身的素养,还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获得一箭双雕的效果,所以实施新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在此基础上,社会各界也越来越重视农村的教育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农村的化学教学。

一、教师专业素养的含义

专业素养是对个人行为举止的规范,是一种内在特质的表现,是一种内在的思维模式,更是从整体上对职业人员职业技能的要求。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这个话题,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素养不同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人们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见解和理解。著名教育学者林崇德教授和叶澜教授就分别以不同的层面为出发点,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前者以心理学理论作为出发点,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反映了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后者则更加注重一个教师的专业化,教师在教学领域的学习程度。所以,不管是以什么层面的理解作为出发点,其主要内容始终是不变的,那就是以思想道德素养、教育教学技能为根本目标。所以,农村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农村学生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改善农村化学教师的教学观

(一)树立农村化学教师新的“教学观”

农村的化学教师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出现了严重的缺乏教学资源的问题,并且缺乏课堂学习氛围。因此农村的化学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各种授课需要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来源于生活的,也可以是来源于大自然的,只要是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完成学习目标的都可以,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书本中的知识。作为一名农村的化学教师,要学会从各种材料中帮助学生们发现真理以及验证真理。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程度,实现因材施教,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业学习。总之,农村化学教师要尝试着将活动实践与课本精密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和平台。

(二)培养农村化学教师的个人素养

农村化学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三)化学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化学教学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现代公民生存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很重要。因为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化学知识会越来越多,老师的任务也会越来越重,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化学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农村初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对策

(一)强化教学反思的作用和功能

所谓反思,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活动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的分析。通过反思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增加教学经验,这不但要求教师做出正确的选择,还要有勇气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一个老师只为了教学生而不对教育进行反思,那么他也不会有多的发展空间。

(二)加强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及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

所谓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所以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需要转变旧的观念来适应新的教育改革。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量会越来越多,世界变得日新月异。所以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继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增强教师教科研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教师只是课堂教育的执行者和化学知识的传播者。因此,为了增强教师教科研究创新能力,首先学校要有科研兴校的意识。如果教师都有争当骨干教师、做学科带头人的意识,那么就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所以,教育科学研究不但有利于教育改革,还能提高教师素质。

作者:辛元才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华歧中学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初中化学教师如何使化学课堂更有吸引力

【 摘要】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须从四方面入手: 精心设计实验, 激发学生兴趣; 精讲多练, 提高教学效率; 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采用投影演示实验。

【关键词】 中学化学; 教学; 兴趣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必须从初中抓起,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 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 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 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 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开发他们的智力, 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精心设计实验,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好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 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初中学生从初二年级开始接触化学。及时次上课时, 引入很多有趣的试验: 比如在一张纸上先滴加一种无色溶液, 然后滴加另外一种无色溶液,纸突然变成了红色。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后顺势中做几个试验, 取来四支试管, 先往试管里放入3 毫升的无色溶液,然后向里面滴加3 种不同的溶液,实验现象分别为蓝色絮状沉淀、红褐色絮状沉淀、白色沉淀。这时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又演示一个实验, 向试管里面放入两种无色溶液, 有大量的气泡冒出, 学生们用好奇和惊讶的目光看着老师,很想知道为什么? 这时因势利导地说: 你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其实奥秘就在我们手中的化学书里??。这样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爱好, 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开良好的开端。

2 精讲多练, 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精讲, 既要配合教材内容, 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 设疑破难, 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 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 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 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如元素及其化合物, 知识内容庞杂, 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 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 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 区别异同, 进行归纳对比, 形成网络, 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 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 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

3 联系生活, 学与致用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一开始学生对学习化学有浓厚的兴趣, 但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 学生会感到学习不再那么容易、有趣。如何使之长久稳定, 由感兴趣上升到热爱化学学习呢? 这就必须让学生知道: 化学对人类的作用是什么?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新闻向学生讲解化学与材料、能源利用、农业、生命科学、食品、卫生用品、洗涤剂、衣着和护肤品的联系, 从这些方面可以创设许多学习情景, 丰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初中化学运用启发式教学中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优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深入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各个阶段。启发思维的方法,早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著《论语》一书中就业记载了“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道理。揭示了因何而启,怎样而发和启发的目的。《学论》中亦指出了启发时应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原则。(在学习时,教师应引导他,但不要强迫他;应鼓励他,但不要压抑他;在点盼他,但不要告诉他结论。)这同“君子引而不发。”是异曲同工之理。在西方,最早探索启发教育的人们指出:“通过谈问话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俗称谈话法,直到五十年代过末,在布鲁纳鼓励和积极倡导下,才完整的形成了发现法,指出了教学中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调动学生积极并参与学习为目的而服务的。本文就初中化学运用启发式教学中,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一些探讨:

一般来说,启发式教学的程序大体可这样概括:设疑自学――答疑研讨――排疑练习――解疑小结。在该过程中,教师的劳动就是在设疑激发学生兴趣,显现主导性。要上好一节化学课,除按常规办法处理外,其实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 了解学生 充分了解学生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所谓充分了解就是说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对学习化学的感慨,还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以便根据实际,因材施教,设计教案。例如:讲用启普发生器制氢气,为了使学生掌握启普发生器的作原理、实用范围、注意事项。教师首先就应了解学生在初二物理中所学的大气压强的知识,了解一些物质的水溶性等,这样就便了你设计教案,使你在教学中设疑得体,并能调动和活跃学生思维。

2 编写教案 这是上好一节课的中心问题,通过对学生的了解,结合教学的内容,考虑具体教法。比如一节课的开始(引入课题),是复习旧知识,还是提问一个带有思考性的与上节课内容相关的话题,或者是一句幽默的语言,巧妙的比方导人。教案编写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主导作用充分体表的一个演习,它必须考虑问题的提出,通过学生阅读,力求寻找答案,教师在巡视过程中的点拨,组织全班同学或小组同学讨论。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重难点的分散。例如:氧气的性质。在讲解提问时,教师:氧气有什么性质?为什么具有这些性质呢?

学生:(沉默)问题无法回答。如果改变一种方式设疑,效果自然不同。

教师:大家知道氧气是一种气体,这实质上说明氧气在常温下的状况是气态,物质的状态就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你对氧气的观察来总结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呢?

学生:(议论)无颜色、难溶于水、无气味等。

教师:好!同学们总结不错,氧气的性质是……等,这只不过仅是氧气的物理性质,还有化学性质……

所以设疑是关键。设疑不要只有启而不发,问而不答。这样活跃不起课堂气氛,又压抑了学生思维。又比如难点的分散,为了以后的课程打下基础,作好伏笔,要讲化合反应以前,有方程式:2H+O2点燃2H2O,教师可这样引导: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个方程式中等号是左右两边各是些什么?

学生:左边是反应用物,右边是生成物。

教师;好!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反应中共设及到的几种物质?

学生:氢气,氧气和水。

教师:同学们再看这个方式:O2+C点燃CO2,它与上面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学生:都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

教师:这其实就是我们后边所要学习的化合反应。

3 准备工作 主要是指实验准备、教具的准备和心理准备。实验具体直观性,是化学学习和教学的基础,得体的实验准备、卡片制备,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

教师的主导作用用以下形式来表示:

课前备课:了解学生编写教案准备工作

教学环节:设疑自学辨疑解难辨疑巩固

教学程序:激发兴趣学生自学(观察实验、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布疑、集疑、全班讨论、学生讲述、教师讲解)教师(归纳、小结、拓展)

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渠道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教学卡片上的提纲提供教具来让学生自学通过巡视来参与学生的讨论根据问题引入深化来帮助学生答疑通过练习、应用、布置新作业来加以巩固。

启发式教学中所应注意的问题: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在多年的实践探讨中行之有效,并总结工作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一些学科并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有之处,也有不足。如果我们注意常规,克服足限,则更有利促进教学,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几点:①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②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动手、动口、发展智力;③突出知识结构,发展认知网络;④具体指导学生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就是启发学生思考,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启发思维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学生的思维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循序导引,就可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学生的学习任务,在于掌握“双基”,不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个“能力”,就包括学习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既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首要环节,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过程,它把这两者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加以发挥,认真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去发现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能力,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我们的化学课上得有声有色有味,给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初中化学教师语言符号化策略的研究

摘要:信息符号化是信息编码中的及时个步骤。文章从信息符号化中的语言符号化入手,研究初中化学新授课和复习课不同阶段教师对学生语言符号化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促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初始阶段,形成扎实使用化学专业符号的基本功,培养科学精炼的语言符号化能力,并能搭建两种符号间的桥梁,进行熟练转换。

关键词:信息符号化;自然语言;专业语言;策略

符号化是信息学的一个名词,指的是在信息编码中,将信息转化为接受者能理解的信号,其中的及时个步骤就是将信息进行符号化,即将教育信息转换为相应的符号。在教育传播中,教育信息的符号化手段主要有语言符号化和非语言符号化,本文研究的语言符号包括自然语言符号和专业符号语言。自然语言是指人类交往史上自然产生的语言,如各种民族语言,化学学科中元素符号、化学式、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则属于语言符号化中的专业符号语言 [1]。笔者2008―2010年通过高中化学教学的相关实证研究中得到了相应的高中化学教师符号化策略研究结果。在随后几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发现其有部分可以借鉴的方面,但更多的则是不同,必须要根据初中化学教学要求及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符号化策略。

二、初中学生化学语言符号化要求

与高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化学学科特点不同,初中化学是九年级学生的一门起始学科,起始学科需培养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探索适合的学习方法,且要留给学生的的是该学科价值的构建,核心观念的形成,基本素养的养成。与符号化内容有关的学习要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指出的: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2]所以在化学学科起始阶段,语言符号化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属于专业符号语言的化学语言使用的培养就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化学初始阶段语言符号能力的培养任务主要是纠正之前不严谨或者是错误的语言习惯,如如何精炼地描述化学现象等等。对于初中教师而言,帮助初学者架起语言符号中专业符号和自然语言的桥梁,使学生能对两者进行熟练转换也是重要的任务。

三、 初中学生语言符号化水平培养策略

虽然是起始学科,但仅仅在九个月后,学生就要面临中考的实际问题,所以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为新课和复习课阶段,事实上,现在复习课时间所占的比重并不少,所以笔者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语言符号化水平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策略。

对于重在基础知识传授,基本技能养成的新课阶段重在以下以个几个方面的培养:

1. 规范、严谨的专业符号语言技能

化学与其他学科较大的不同就是拥有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且全球通用,这点优势,恐怕连英语也无法比拟。对于初中生,从及时节化学课开始,首先接触的化学符号是元素符号,规范的书写是初学者的及时要务,如元素符号大小写规范,尤其对于大小写法较类似的字,如C 、O等。如果不规范,如元素符号Co就和物质一氧化碳CO写法就等同,在规范书写中还涉及到化学式必须规范数字的书写位置:元素符号的右下方,方程式的书写等等。

2. 精准、简洁的自然语言符号技能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模块的科学探究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二级主题中提到:“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化学实验教学除了方案的设计,操作的实施,如何描述实验现象,阐述实验结论也是重要的方面。有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习以为常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化学实验描述中不一定是。如:实验现象的表述中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如在铁丝燃烧实验中不能描述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只能表述为有黑色固体生成,而前者的描述在平时看来是在自然不过了。还有如“烟”“雾”“气”的区分,“点燃”和“燃烧”的区别等等。人们常说,孩童时期是人一生规矩的养成期,同样这些化学学科的语言规范必须在初始阶段就养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明确要求、模仿开始,逐步渗透,是培养的有效手段。如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从开始阶段就让学生明确,现象的表述有哪些要求,然后从演示实验开始,模仿教师如何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纠正错误,积累用词,多次后能独立表述。

3. 逐步学会自然语言符号和专业符号进行转换

化学用语是一种抽象的语言表达方式,最初,学生看到一个字母可以想到一种元素符号名称,一个化学式可以联想到一种物质,通过第三章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元素符号的意义,知道了一个化学式能代表四层含义,方程式的意义更让学生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中,知道反应物是什么,生成了什么,需要在怎样的反应条件下发生该反应等等,这些知识点的教授过程都使学生不自觉地搭建自然语言符号和专业符号间的桥梁。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的是强化,学生需要的是训练。

对于复习阶段的教学,章节间知识点的整合,重要概念的强化,综合解题能力的提高是目标。

1. 精炼、多形式的专业符号

学生在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技能后,在方程式的计算中可以用关系式法代替完整的方程式书写,如氢气和氧气点燃反应的表达式可以简写为2H2~O2~H2O。甚至可以两个反应叠加,寻找物质间的关系:48g镁与足量盐酸反应得到的H2与多少克KMnO4产生的气体恰好反应?如果是在复习阶段,学生已经对方程式应用非常熟练,则能用这样的符号2Mg~2H2~O2~2KMnO4来表示反应过程中的镁与高锰酸钾的质量关系就一目了然,学生的解题速度能大大提高,但前提是学生对各反应中的质量关系非常熟悉,所以在复习课阶段使用比较合适。

2. 根据内容特点,多种符号形式组合使用,选择化方式

笔者在2009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高达77.78%的学生不喜欢化学符号表达形式,对于初中生而言,化学符号接触的时间更短,所以多种符号组合使用必须以语言符号为基础,同时根据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其他语言符号形式。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利用各物质间的反应关系,用专业符号语言画出思维导图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中自然语言符号精准的描述和认知规范的仪器简图是学生的学习重点等等。总之强调以语言符号为核心,根据内容选择其他合适的符号化形式是原则。

语言符号是信息符号化传递过程中的先行者,作为信息承载者,语言符号在信息编码中对于传者与受者最能取得有意义的沟通。所以提高学生语言符号化水平在化学学习中承担了重要的任务,初中教师作为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者,如何提高学生语言符号化能力是我们要持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农村初中化学教师怎样培养学生做好课外实验教学探究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农村,有许多的化学物质原料。作为农村中学化学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应充分利用当地农村现有的化学资源,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应用化学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激发;化学原料;课外实验

在新的课程改革实施的当今,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所以,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教师,就必须设法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化学教师就应善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其中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的能力和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是深入践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分析农村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设施短缺

由于受到经济的影响,农村中学实验室缺少、不合格、不达标;各种实验设备陈旧落后,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也大多短缺不全,给化学实验教学顺利开展带来很多的不便。

2.师资力量不足

在农村中学,相应的化学实验专业教师队伍少,兼任的化学实验教师比较多,实验室几乎没有专职的化学实验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知识的更新能力不强,极大地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进行。

3.学生素质相对较差

在农村一些品质生源的大量流失,留下了很多基础差、起点低、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也相对较低的学生,这成为制约农村中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另一个因素。

4.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目前,在农村有许多的化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固化的思想,即为教学而教学的思想,认为教材中要求做的实验只要做完就行了,要求学生做的实验只要开展完就行了,但实验教学的“质”却没能得到提高。由此长此以往下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遏制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这与新课改的要求也是背道而驰的,没能真正体现这门学科开展的真正意图。

二、培养学生做好课外实验教学探究

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化学教师实验教学水平

化学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大多教学内容来自生活经验。作为农村初中化学教师,要想在实验器材和药品比较缺乏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学生爱上化学,并喜欢去做课外实验,就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业务水平和实验操作水平,并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

2.在课堂中适时增加趣味小实验

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在课堂中利用自制的教具演示一些趣味小实验。在演示这些趣味实验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去收集生活中废弃的生活用品,并让学生尝试自己去制作一些小教具。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小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既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生活中渗透绿色化学仪器、药品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节约和环保意识。如,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制作反应容器等。

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施,就是要求化学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教学的过程设计上、化学实验及教学活动在组织控制等方面贯穿绿色意识。利用各种简易,低成本材料,或者废旧包装材料,来制作各种化学仪器和装置,由于原料来源广泛,易得,费用很少,因此,非常有利于化学活动课中实践活动的开展。

4.利用当地化学资源开展探究实验

比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回家自制酸碱指示剂,并利用它们检验一些常见的花卉、蔬菜和水果汁液的酸碱性。五颜六色的液体,如,牵牛花、月季花、美人蕉、紫罗兰、玫瑰、紫卷心菜、胡萝卜、菠菜、苹果、梨的汁液酸碱性的鉴定,会让学生大动脑筋,使学生了解大量酸碱性方面的知识。

5.建立课外实验兴趣小组

农村中学,建立课外实验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利用农村化学资源来源广的优势,可以巧妙地将这种资源优势,运用到实验教学中,通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农村化学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利用农村中学凭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教学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实验。并充分挖掘农村本土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化学、应用化学的能力。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试析初中化学教师调节教学节奏的技巧

【摘 要】好的教学节奏能够始终牵动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增强教师教学的感染力。因此,化学教师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初中学科教学的要求努力形成适合自己教学又适合学生听讲的教学节奏,从而增强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师 教学节奏 技巧

教学节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张弛快慢、动静疏密及其有规律性的变化。”初中化学课程作为学生接触自然科学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都要力求创新,但是教师同样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正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一堂成功的化学课就应该如同音乐家奏乐一样,教师是音乐家,而学生则是台下的观众。教师按照既定的主旋律,在演奏过程中,应该做到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始终牵动和吸引“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并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想增强自己教学的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课堂上重视教学节奏的调节与控制。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来调节教学的节奏并逐步形成具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节奏呢?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教学语言要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清晰明了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不管是在速度的快慢上、力度的大小上还是语调的升降上都是有一定的讲究的,他们是教师形成独具自己个人特色的教学节奏的基本组成要素。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妥善处理好自己教学语言的表达,就可以很明显的调节自己的教学节奏,并增强自己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做好这一点,首先,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合理控制自己的讲话速度,该快的时候就快,该慢的时候就慢,主要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来进行调整和变化。例如,一般在没有做实验的情况下,学生上化学课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在课堂刚开始时,学生的精力尚不集中,精神也较为松弛,这时教师的语速就应该适当放慢。当课程进行到正轨,学生听课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思维能力也进入活跃状态,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加快语速。当进入重点和难点的讲解过程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难点,就应该适当放慢自己的语速,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当介绍到一些一般的材料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加快自己的语速。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时间里并不是一直都如小桥流水一样平静,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程度适当对自己的语速做出调整,从而使一整堂课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教师还应该合理的变换语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调的变化能够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的曲折跌宕和情感态度的高低起伏,进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当课程进行到高潮的时候,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能够刺激教师的教学情绪更加高涨,这时,教师的声音可以适当的高亢、洪亮一些。当讲到一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时,教师的语调应该尽量严肃认真一些。当教师要表达命令和愤怒时,应该使自己的语调先低后高;当教师要表达惊讶和诧异时,应该先高后低等等。学生通过教师一系列语调的变化能够判断出一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也能揣摩出教师的情绪,因此也就能更好的把握化学课程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停顿,并注意吐字清晰,表达清楚。停顿,指是一个人说话时的语言间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间歇是传情达意、调节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偶尔适当的停顿,可以很好的起到叙述清晰、集中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突出教学重点的作用。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注重教学语言表达的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来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二、神情举止应该恰当合理,富于变化

教师在教学时的精神状态、面部表情、行为举止、教仪教态等,也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手段。合理运用这些非语言性的教学表达方式,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当上课铃声响起,教师精神饱满、步履轻快的走上讲台;当提问学生时,给学生投去信任、鼓励的目标和微笑的表情;学生不认真听讲时适当给他严肃的关注等等。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无声的因素,使之成为有效地教学表达方式,形成和调节良好的教学节奏。

三、教学信息要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初中化学课程还没有太繁重的知识要学习,但是偶尔学习到一些新的化学方程式时,学生还是会存在一些掌握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把握好教学节奏,掌握好教学信息的密度,做到疏密有间,这样,才会给学生带来张弛有度夫人心里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旺盛的精力。

首先,教师应该把握好一节课的知识容量。要在分析教材对一整节课知识点安排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哪些知识点需要强化,哪些知识点要弱化,哪些需要补充等,以学生能够接受和消化为基本原则,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知识容量。既避免学生“吃不饱”,过于松弛,也避免学生“吃不了”,过于紧张。其次,教师要合理控制教学的时间。一堂课的知识容量确定后,如何传授,要在时间上有一个总体的安排。一般来说,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要详细讲、反复讲,需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而一般问题只需简要地讲,可安排较短的时间;新课导入应该快速带过,时间不要太长;需要学生记录的地方应该较慢,可适当多安排点时间等等。

四、适当优化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气氛

教学情境、教学气氛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内在思想感情、心理变化的表现和反映。无论教师或者学生是否能够意识到,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气氛中进行的,而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在这种情境和气氛中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形成心理上的互动。教学实践证明,适宜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得到愉快和成功的体验,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而为形成良好的教学节奏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生动的讲述、组织讨论、实物演示、质疑问难、艺术再现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同时还要适当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有一个愉快、活跃的情绪,从而达到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从而有效的控制教学节奏。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让学生领会化学世界的多彩和有趣,因此,教师就应该早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节奏的调节,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1.转变教材观

初中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很多,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绿色化学观念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到各章节中,让学生自身意识到,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事例,借以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强学生绿色化学观念的教育。

例如,在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列举了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造成1.2万人死亡和1995年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说明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及室内冷藏、冰箱、电器的冷却等方面的氟利昂,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在学习了"煤和石油"的知识后,可以介绍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以及它们的加工产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含氮、含硫的化合物,排放到大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在学习"水"这一课的同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当中。纵观全球资源,淡水资源很短缺,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并且分布又不均匀,而由于工业生产的废渣、废液、废气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上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等造成的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有朝一日,人类将面对"滴水贵如油"的严重局面。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重大惨剧和极大伤害,从而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必要性,树立起绿色的化学观念。

2.转变知识观

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其实,知识不过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目的,我们还应该注意非知识性素质的培养。

2.1 强调提高人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意培养能力和技能,不但要培养化学方面的能力,还要通过学习化学养成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态度,如终生学习观点和自学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选择、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2 强调渗透和综合,现代科学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一方面门类越分越细,另一方面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广泛渗透,产生了许多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所以不但要强化化学知识,还要注意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但要重视书本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使学生的知识"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矗

2.3 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制作、创造的机会,把化学变成活生生的实物,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化学。

3.转变过程观

化学教学中狭义的过程一般是指化学实验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演变过程或某一被研究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我们知道,知识与能力是构成现代人才的两大要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转化成能力,只有活的知识才具有能力价值,化学过程和终端结论相比,前者属于活的知识,后者属于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倘若忽视化学过程的分析研究,而强求学生死记硬背结论,实属本末倒置,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做好化学实验,分析化学过程中,这样,学生不但通过研究过程掌握了知识,还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比如,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注入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这种教法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将知识"嚼烂"喂给学生,而新的教学观点则认为,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定的条件,则靠教师来提供,进行指导和引导,这种方法称为"指导发现法",也就是说,学生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背景、场所、器材,由教师启发指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思考、问答、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由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被动地位转变为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的主动地位。学生自己参与问题的发现、实验分析,结论的整理过程,这种重视过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强化、提高都是颇有益处的。

4.转变课堂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基本上是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曾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及时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学生听;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所以,我们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该由单一转向多向,即同学教师,同学同学,同学社会,应由课堂转向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一体化,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立体大课堂。

以前我们过分地强调保持教师的尊严、保障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使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情绪受到压抑,现代心理学证明,紧张的情绪是妨碍学习,抑制智力的。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和创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精心设计游戏、实验、情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味、有意思,现在流行的诸如"愉快教育法"、"幽默教学法"、"快乐学习"等均属这种类型。

在每节课的45分钟内,目前基本上都是教师用于讲课,而在美国,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不"承包"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再以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变"讲师"为"导师",学生不再以听、抄、记为主,而是以练、思为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阅读、思考、质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象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有气味的东西用嗅觉,有滋味的东西用味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流进学生的心田,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课堂观

5.转变学生观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有一颗爱心,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行为,倾听他们的心声。赏识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胸襟,是一种修养,要赏识学生,把充满期待的微笑和发自肺腑的鼓励,化作滋润学生心田的阳光、雨露,变成激励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在老师的赏识、鼓励和帮助下,使他们的潜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尤其是"差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脆弱的心灵更需要老师的赏识去抚慰。教师要充分的赏识其优点,让他们充满信心,确信自己的脑袋和好学生一样聪明,有很强的潜能,过去学习成绩差,是因为没努力,没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如果我们用赏识的目光看孩子,那么"差生"就会越来越少,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孩子身上找到赞赏的闪光点。只有用赏识的态度对待他们,才会对化学教师产生亲近感,才会对化学产生兴趣,教学才会有效果。同时强调初中化学初学伊始,只要肯努力,掌握一定的方法,就一定能学好,由于老师的鼓励与赏识,"差生"有了自信,才不感觉化学是"天书"。接下来的教学中,也要始终注意不断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从而加以不断的表扬、鼓励,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最终对化学有了学习兴趣,成绩才有很大的提高。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教师干预在初中化学课堂主体性教育中的作用

通过教师干预,即通过教师的课堂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大限度地吸收知识和技能,是一项非常急需解决的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通过教师干预,初中化学课堂实施主体性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教师干预,开启学生参与化学、学习化学、探究化学、创造化学的强烈动机来实施主体性教育。

1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通过自己的课堂活动,即自己的行为干预,为学生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更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初三及时节化学课是学生及时次接触化学,按以往的习惯,由教师介绍什么是化学即化学的研究对象、如何学好化学、怎样学好化学等等,学生感到陌生、枯燥而乏味,对于一部分学生就会造成以后学习的障碍。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学生五人一组首先到学校机房上网查询生活中的化学,然后小组去采访学化工的家长及上一中和上大学的自己崇拜的哥哥、姐姐,让他们讲讲学习化学中所遇到的有趣的事,介绍他们学好化学的方法,并将结果记录整理,上课时由代表发言。整个化学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情绪很高,因为他们所说的都是自己的成果,是他们所崇拜的人的话,对于他们来说比老师去讲说服力强多了:他们把自己听到的化学故事讲得就像评书演员讲评书一样。对于如何学好化学,方法很多很多;更有许多学好化学的小窍门是老师所不知道的。这堂课为化学的学习开了好头: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 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编排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化学课教学的内容编排对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非常重要,如果一味地按基本的教学程序去讲课、布置书面作业、出卷考试,学生就会感觉不到新鲜,觉得和别的学科没什么两样,没有学科的特色和新鲜感,甚至用以往应付其他学科的办法去应付化学学科。所以作为化学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科得天独厚的特点去设计各种教学活动。

3 用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向学生提问和提供信息。

教师课堂活动即教师干预行为包括讲课方式、提问方式及讲课的手势或说话的语调,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行为。积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能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好的提问方式,更能有效地挖掘学生思维的天地,培养各种思维能力。

4 课堂上适当设计探究性问题,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在化学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教师适当地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比如,讲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需要学习氢气的制备装置。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实验装置,他们就会感到枯燥、平淡,缺乏主动意识。我首先复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备装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运用氧气的装置去制备氢气P否定回答之后,提出及时个探究问题“能否根据氢气特点在制氧气装置基础上进行改进呢?”很多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思维,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其他同学认真分析指出不足,经过讨论终于形成了简易制备装置。接着,我又提出了第二个探究问题“如果酸用完了,如何不打开胶塞添加酸呢?”学生马上回答“加一个漏斗”。然后,学生就漏斗问题展开争论,形成统一意见――加长颈漏斗。第三个探究问题是“反应有时要随时发生随时停止,如何做到?”学生马上想到要使酸和锌粒脱离。第四个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如何使二者分离?”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各种想法,有的把废旧塑料小瓶都用上了。他们太聪明了!,我告诉他们:“我们进行的探究过程就是当年化学家启普的启普发生器的发明过程。”整个课堂一片沸腾:我们也会搞发明了,以后我也要搞发明……

二、通过教师干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知识的信心,在化学课堂上实施主体性教育

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习目标,并帮助其完成目标,从而增加其学习的信心。

学生之间有着很明显的个体差别,作为教师必须非常注意这种差别,在自己的课堂干预活动设计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点,如课堂提问的设计、课上练习的设计、课后作业的设计等等。就课堂提问来说,如果不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别,把难度大的问题交给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次数多了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距离越拉越大。作业的设计也是如此。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完成了一定层次的目标,再设计更高的目标,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通过教师的干预,在化学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权利,实施主体性教育

通过教师的课堂干预活动,放开学生的手脚,把化学课上的某些问题如结论分析、规律寻找、实验设计、解题方法等大胆地交给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给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看法,对学生的反馈做出积极的反应,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做化学课堂的主人。

总之,教师通过课堂干预,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把学习化学课当成一种乐趣,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对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摘要:统计和分析了江苏省常熟市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技能比赛中出现的三个方面的操作问题,提出了加强技能培训、优化课堂评价方式和重视课前准备等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化学教师;操作技能;实验教学

为鼓励教师熟练掌握有关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并为苏州市级的复赛作准备,常熟市举办了“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选拔赛”,笔者全程参与了赛事的设计、组织、考查、评比等工作。纵观整个比赛过程,虽然参赛教师都是各校所推选出的化学实验技能较强的教师,但在比赛中发现不少教师从基本操作技能到实验习惯都存在着种种问题,反映出当前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应试化”倾向。

1 实验操作比赛简介

本次比赛所涉及实验均为初中化学基础实验或常见实验,内容为“氧气的制取及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和“溶液的鉴别实验”。四个实验分成四组,每组实验桌上预先准备好相应的实验用品和考签,每组比赛用时20分钟,选手按抽签号找到指定的实验桌后同时开始操作,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考签内容完成相关操作和器材的清洗、整理及复原。每组实验结束,中间有5分钟时间四组选手同时进行轮换,直至每组选手都做完四组实验,40位选手分成先后两个批次进行了操作比赛。

本次比赛为了而详实地记录、评估选手的操作技能,每组实验都按操作步骤制订了详细的评分标准和评分表,当进行到一些关键的操作及现象时,在考签上还要求选手必须提示评委观察。组织方特邀了常熟市初中化学中心组的8位老师作为评委,这保障了每组中有2位固定的评委全程给选手记录打分,赛后将评分表汇总,每个选手的四组实验得分相加即得到选手总分。

2 主要问题及分析

通过反思比赛过程和赛后对评分表中的每个操作项目的汇总和统计,发现教师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基本技能掌握不够

实验基本操作是初中化学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作为启蒙人,化学教师理应具有的基本操作技能。但分析教师操作,却可以明显感觉到技能层面的欠缺,在装配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次比赛特意提供了一根未经熔圆的短直角导管,在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40位参赛教师都没有想到利用酒精灯给小口径导管口进行熔圆,而是直接将导管插入橡皮塞,锋利的管口切入孔中很难穿过,在现场提供小圆锉可充分扩大橡皮塞双孔的情况下,仍有2位参赛教师将导管压断而割破手掌。组装好气体发生装置后,有32位教师将凡士林涂抹在橡皮塞外部双孔处,殊不知反应时瓶内气压大,产生的气体极易冲掉涂抹在外部的凡士林而起不到任何封堵的作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如图1所示),有19位教师直接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后向长颈漏斗内注水,期望出现漏斗内液面不下降的现象以证明气密性良好,却发现气泡从漏斗内不断冒出,导致液面不断下降的窘境。而实验能力较强的教师则是先加水至漏斗下端形成液封,再用弹簧夹夹住橡胶导管,而后向漏斗内注水,来快速而方便的检验气密性。

从这些结果看出,教师在平时实验教学中,往往依赖实验员,拿现成的装置做实验,导致在实验准备阶段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技能掌握不够。

2.2 实验技能水平不高

比赛中也发现不少教师实验技能的掌握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对操作背后的要求缺乏思考,操作时做与思脱节,导致了实验错误或失败,这集中反映在对药品的取用量上。

制取氧气时,需收集2瓶氧气,有7位教师取用高锰酸钾用量过少,导致在收集一瓶气体后需重新组装仪器、制取和收集氧气,影响了后续实验的时间。蒸发中和后的溶液时,15位教师未审清题意只需量取10 mL液体蒸发,而误把液体全部蒸发,使得蒸发用时过多。溶液鉴别实验中,6位教师在试管中加入液体的量远远超过了1~2 mL,使得向这些试管中滴入液体时现象反而不明显了。如试管中加入了过多的碳酸钠溶液,滴入数滴稀盐酸几乎看不到有明显的气泡产生。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用量的多少不仅决定了生成物的多少及种类,同时也决定了反应的现象及时间,比赛中教师缺乏对药品用量的把握,导致了实验的失败。反映出教师在平时做这些实验时缺乏思考与研究,疏于学习,使自己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水平得不到提高。

2.3 实验习惯有待改善

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保障实验成功的基础,教师在平时实验操作中应做到规范有序,才能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但比赛中暴露出一些教师重过程轻细节等不良实验习惯。

如“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中,取10 mL中和后的溶液进行蒸发,有19位教师在使用量筒量取中和后的溶液时,竟然发现溶液在量筒中变红,究其原因竟是之前操作中量筒量取过氢氧化钠溶液后未及时清洗。使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时,15位教师在蘸取不同溶液之前未用洗瓶冲洗玻璃棒,全然意识不到会使溶液受到污染,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胶头滴管的使用上,4位教师在吸取不同溶液之前未清洗滴管,吸取了溶液的胶头滴管则在6位教师手中出现了平放或倒置。中和滴定实验中,13位教师滴加液体时液滴连成了线,这样操作很容易出现液体滴加过量导致中和滴定失败。这反映出教师在平时做这些实验时随意性较大,不注意细节,操作时图方便、省事,养成了一些不良的操作习惯,教师在平时实验教学中存在着“应试化”的倾向。

以上仅列举了在此次实验技能比赛中失误人数较多的操作项目,实际有错误的操作项目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原因笔者不再列举。

3 反思及建议

新课改进行了将近十年,但“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依旧大行其道,通过笔者与化学教师平时的接触和了解,不少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做实验费时又费力,故而课堂上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的现象相当突出。而且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日益普及,初中化学教师在繁重教学任务的驱使下,经常利用课件播放视频来代替实验,自身实验经历少,更无时间去研究,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丧失了动手操作的有利时机[1]。如何改变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培训提高实验技能

据笔者了解目前苏州各区市都很重视实验教学,也冀望于通过组织各科教师实验操作比赛来提高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但是除了对选拔出的参赛教师进行了培训外,对于广大一线教师从实验操作层面的集中培训可以说是少之又少。针对目前化学教师技能现状,要想迅速提升教师化学实验技能,首先要重视对一线教师的实验操作培训,聘请实验方面的大学教师或实验技术能手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或选派教师到高校进行培训。通过培训,熟练掌握教材中每个实验的操作要领和操作规范,并亲自动手去做一做,对每一实验操作步骤都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解其作用和可能结果。同时,教师在课堂做演示实验时也应当规范操作,使学生能够通过化学实验体验到学习化学知识的成功和乐趣,形成尊重事实,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和作风[2]。

3.2 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合理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式引领着教学价值观[3]。化学课堂有着自身的特征,那就是化学实验既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又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应该成为化学教师特有的素质。假如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对实验教学和教师操作能力的评价,那么定会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也会促进品质、有效的课堂的建构和优化。

3.3 重视课前实验的准备与参与

作为化学教师不但在课堂上要动手做实验,课前更要动手去准备实验。一些教师常常提着实验员准备好的或其他教师用过的仪器和药品就直接进教室,但是往往会在课堂上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实验失败等意外情况。其实化学实验异于其他学科实验,就是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像药品的浓度、量的多少、存放时间的长短、温度、颗粒大小,所用仪器的形状、大小,甚至仪器的密闭性是否良好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实验的成败。所以教师只有在平时主动参与准备实验并在课前预做实验,才能及早地分析、查找和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课堂上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同时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也无形地提高了教师自身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中学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退化而导致实验教学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该引起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从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入手,优化实验教学,从而不断地提升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化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对初中化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重要。义务教育是普及性的国民素质教育,初中化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化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立足未来人的基本素质,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较大限度地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初中化学教师担负着对初中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课程设置是推进化学教师教育的关键步骤,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化学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一、初中化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意义

初中化学作为理科学科的代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严谨性和针对性。化学课程设置也被称作化学教学计划,主要是结合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可分为课堂课程设置、章节课程设置、周期课程设置、学期课程设置等部分。这将有利于化学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条理性和详细化,对于学生的学习、深化化学知识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初中化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有效途径

1.课程设置应坚持人本化原则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具体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应该坚持人本化原则,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设置应坚持人文化原则

当前,国际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间教育的交流日益广泛,课程设置应该坚持人文化原则,在注重学术性和示范性的基础上,把人文精神教育与化学科学教育有效结合,加大各校间的交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3.课程设置应坚持综合化原则

初中化学学科的逻辑性、严谨性和针对性特点,决定了课程设置应该坚持综合化原则。课程设置当中应该将几门相联系学科的教学内容,合理、科学地组合在一门综合学科当中,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问题,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在整个初中化学教育中,教师专业化是当前我国新课改教育发展的必然条件,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师的课程设置是教师专业化的具体体现,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才是保障初中化学教育工作稳步开展的根本途径。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地位的体现

【摘 要】初中化学课程是一门比较抽象,并且实验课较多的一门课程,根据目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基于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的基本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引导地位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引导地位

前 言: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进步,尤其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引导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师在教学中越能够体现主导作用,说明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为了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要转变教学策略,减少理论教学时间,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1.多媒体演示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尤其是多媒体教学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了有力的教学技术保障。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课堂内容,同时可以调动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气氛,教师合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沪教版初中化学初三上册第二章第三节《自然界的水》这一节课时,我将以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引导学生观看的同时,首先思考水的组成,学生通过观看幻灯片学生回答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那么接下来给学生播放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水是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可溶性杂质的混合物。播放地球上的水储量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些图片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学生回答水是可以用完的,是有限的,要节约水资源。

那么可以看出,整个讲解的过程都是由幻灯片播放和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得出来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水的组成;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等,充分体现了教师其中重要的主导地位。

2.合理设计课堂问题,给予学生思考的充足时间和空间

每节教学课都是由一定的课堂问题链接而成的,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严谨性。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并能够自主探究,课堂问题是构建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有效的课堂问题,能够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更加有利于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沪教版初中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世界》这一章时,我将主要以问题的方式将整个教学过程穿连起来。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引入到学习中来,我会设计这样的问题:教师:当我们走到花园附近就会闻到扑鼻的花香,你知道为什么吗(给学生思考和查阅资料的时间)?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花的香味从空气中飘过来的。接下来我会再问学生:湿的衣服能晒干,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相互讨论,有的学生就会说:水分蒸发了。

那么我将结合学生的回答从化学的角度进行引导和总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由此可见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我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达到了良好的教学目的和预期的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那么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体现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仅是讲授课程和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够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通过整理或选择可研究性的题型,学生自由分组合作探究。

例如,在学习沪教版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这一节课时,首先我会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有:燃烧、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三方面设计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节,在新课程开始前我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学生自由分组,组成几个小组队,先让学生拿起一根火柴棒点燃,让每个小组分别将火柴棒向下和向上两种情况进行观察,学生将会发现火苗向下的燃烧的比较旺,然后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分析燃烧旺盛的原因,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分析不仅认识了燃烧的现象,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是氧气。

由此可见,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分组实验,然后分析讨论,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在每个环节的关键话语的指导是引导学生接下来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整个教学过程既能呈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小结

综上所述,教学中想要更好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就要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同时又不能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本文从教学手段、课堂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等四个方面进行的初探,其中还存在着不足,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技能,更好的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初中化学教师应具备的课堂教学素质

作为中学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在数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我觉得要当好一名化学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师德、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书育人等等之外,教师还要有爱心,关注每位学生,不断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是很关键的,责任心+爱心+用心=一个好老师。

新世纪的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必须是求知不倦的学习者,几年的教学历练使我学到很多东西,受益匪浅,也真正体会到做一名化学教师的历史使命。

一、课堂教学的魅力体现――备好课、上好课

作为一名教师很清楚,“备课―上课―批改―测试―辅导”,这是教学过程的几个重要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向45分钟要质量,而要上好课的关键首先是备好课。所以只有教师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我们的教师工作重心本末倒置,把主要精力和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批改、课外辅导和应付频繁的考试上,在备课、上好课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甚少,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出现恶性循环。

我们的有些教师在备课上借鉴和利用名家名师的教案,不认真思考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符合,囫囵授课,甚至有些细节问题自己都搞不清,课堂中闹笑话,出丑;还有些教师死搬硬套,自己上课累,学生听课更累,无意中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交流。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教师教学的法宝

读书少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快的重要原因。我们的教师手中除了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之外,什么都没有。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整天被“正统”的作业或教科书或工作压力所包围,他们很少去看课外书。图书是知识、技术、情感、理论的载体,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和有经验、有智慧的人沟通和对话。读书能使人丰富厚重,所谓学高为师就是这个道理。读书能医愚,使人聪明。而读书对教师来说更有特殊意义,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能让教师超凡脱俗。

我们身边的有些教师过不了教材关,对教材理解不深,把握不好。他们的文化知识面狭窄、残缺,甚至低于学生。这种教师的教学境界根本体现不了三维教学目标的预设和完成。他们的教学方式以灌输传授为主,就连知识技能目标也难以落实,甚至时常出现知识上的错误。受教于这种教学境界的学生,不仅能力、智力、非智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知识的技能也会欠缺,学生学习受压抑。故在这强调各位同仁有空闲了多看看书,多与有所作为的人沟通沟通,来弥补自己的空缺。

三、了解学生的实情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

学校里的学习绝不是毫不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能深入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从学生一个简单的眼神中体会到想学什么?学会了什么?就如有位教师所说:“每当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我就要走上前去,握住他的小手,注视着他的双眼,赞美到:你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被老师信任和关注这可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最能使他们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正如有位同学所说:“当老师用真诚期盼的目光注视着我的时候,我的学习劲头一下子就上来了。”与之相反,课堂上那些被遗忘或经常被训斥、遭受冷遇的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就容易丧失。为此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同学,尽量考虑到优、良、差三种学生,达到教学预期的目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是不是不仅学会、会学、爱学乐学。兴趣是好的老师。当学生有兴趣而投入到学习中去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如果因势而导,就可抓住教学的黄金时段,左右逢源,让学生举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通过学习,使自己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总结自己的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技能和素养方面得到提高,按课标理念深入工作,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我们的学生,把我们毕生的心血和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教育事业。

(作者单位:河南省襄城县姜庄乡初级中学)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透过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比赛的思考

摘 要: 本文介绍某一次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比赛的基本情况,分析教师实验失错的原因,并对实验教学进行反思,建议利用实验习题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教师 实验操作比赛

近年,为了参加上级举办的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比赛,我们举办了县级选拔比赛。根据教育局的要求,笔者负责命题并担任评委。比赛结果出人意料,令人深思。

一、比赛基本情况

1.实验题目

实验1:不用任何其他试剂,将编号A―D的氯化铜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镁溶液四种溶液分别鉴别出来。

实验2:不用任何其他试剂,将编号E―H的碳酸钠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钾溶液、硫酸镁溶液四种溶液分别鉴别出来。

2.比赛过程和结果

比赛采取进行现场实验操作,并要求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比赛前待鉴别的药品统一放在讲台上,比赛正式开始前由选手自行取用,其余所需仪器、标签等均齐备,并摆放在各选手的实验桌上。

比赛的时间为25分钟。结果大多数选手在终了时间才勉强完成,而且5名选手中只有1名两题全对,实验1有1名只对2种,1名全错;实验2有1名对3种,1名只对1种。在实验过程中,存在滴加溶液不精准和不规范的现象,有的胶头滴管摆动明显,有的甚至把滴管伸进试管。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的书写也不够规范、简明,尤其是实验2。

二、对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这类实验教师可能都没有亲自做过,平时在遇到试题时只是讲讲而已。这类题,在试题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学生只要能判断是否可以鉴别即可,并不要求写出方法或过程,更不需要进行真正的实验操作。教师可能没有认真从实际角度考虑这类实验怎么做才能保障条理清楚,简便、。

2.选手在正式操作前低估实验难度,准备不充分。大多选手看了题目和明确比赛要求后,没做太多思考和准备就动起手操作,导致实验过程出现意外,甚至低级错误。有的选手没有给空的试剂瓶贴上标签就拿着去取溶液,有的选手一手同时拿着的三支试管都没有贴止标签,进行分别滴加其他溶液的操作,如此操作很容易出错,因为一旦拿得不妥当,试管的顺序就会乱。实验2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顺序不清,则可能会出现重复操作,造成效率低下甚至出错。对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的书写,大多选手没有周全地考虑就下笔了,所以表达不够简明。

三、实验操作与书写的优化

1.明确方法

实验1通过观察颜色和反应现象推断结论;实验2通过两两混合,根据现象推断结论。

2.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①给空的试剂瓶贴上标签,加入足量的待鉴别溶液;②明确实验步骤、现象、结论的书写方式,制作现象记录表;③列出注意事项:有序操作,防止待测溶液搞混,及时记录,避免出错。

3.实验操作过程及书写

[实验1]

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如下:

[实验2]

实验步骤:依次按E跟F、G、H,再到F跟G、H,是G跟H的顺序进行两两组合,将待测溶液各取少许,混合于试管中。

现象:E-F混合有白色沉淀产生,E-G混合无明显变化,E-H混合无明显变化,F-G混合无明显变化,F-H混合有白色沉淀产生,G-H混合有无色气泡产生。

四、比赛引发的思考

简单的鉴别实验,连教师都出错了,值得深思。当然,在比赛这一特定情况下发挥失常是难免的,但从另一角度反映出教师对类似实验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缺少动手实验的意识。平时实验大都是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做教科书上的,习题中出现的基本不涉及,所以对类似的实验具体怎么做考虑得不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一般综合性测试尤其是毕业水平考试中,探究性实验已成为必考内容。探究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新课教学是不够的,必须把它延伸和拓展。而习题中一些的实验探究题,为延伸和拓展探究提供了很好的内容。

五、教学建议

1.将试题设计成完整的探究方案

探究题一般以填空、选择、简答等方式从实验探究的多个角度设置问题,可以在解题前也可以在解题完成后,根据探究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明确问题与猜想、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现象记录与数据收集方法、分析与结论等全部内容。适当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探究习惯。

2.适当开展习题中的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不但要能够设计,而且要能进行具体操作。对于习题中的某些实验题,可以根据学情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或演示或分组实验,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那么什么样的实验题适合开展探究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根据目的确定:一是学生可能难理解或有争议的问题;二是发散性强、方法多样化的问题;三是操作性强,操作容易出错的问题。

初中化学教师论文:农村初中化学教师教学信念的调查研究

摘要:教学信念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相关因素所持的信以为真的观点、态度和心理倾向的总和。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信念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信念发生显著性变化。

关键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教学信念;调查研究;显著性差异

0引言

国内外研究表明,作为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教学信念,与教师教学能力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教师的教学信念、态度和经验对课堂教学实践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教师的备课、做出各种判断以及教学实践。[1]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师教学信念,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对其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较大分歧。本研究参考西北师范大学吕国光的博士学位论文有关教师教学信念的定义,即“教学信念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对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学习等相关因素所持有且信以为真的观点,其范围涵盖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与生活经验,构成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从而指引着教师的思考与行为”。[2]显然,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并且对教学效果能够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调查与分析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信念,不仅有利于增强他们对教学工作、师生角色、课程管理与评价等要素的认同和理解,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及工具

1.1 研究对象为了研究的方便,本研究选取由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负责的“国培计划――陕西省农村青年教师能力提升置换脱产研修项目” 研修班的41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他们来自于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等12个地市农村基层学校。本次研究共发放教师教学信念调查问卷41份,问卷回收率为,有效率为,符合问卷调查研究的要求。

1.2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教师教学信念量表》最初由台湾学者朱苑瑜、叶玉珠编制,后经吕国光博士修订,量表包含四个维度,共46道测试题。[3]其中,分量表1主要测量教师的学生管理信念,共13道测试题;分量表2主要测量教师的课程信念,共9道测试题;分量表3主要测量教师的评价信念,共16道测试题;分量表4主要测量教师的学生学习信念,共8道测试题。量表采用里克特量表六等计分方式,依照研究对象对各个问题的回答,对“非常同意”、“同意”、“有点同意”、“有点不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六个选项,对应赋值为6分、5分、4分、3分、2分和1分,反向记分题则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信念越开放,越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反之亦然。经计算,测验用《教师教学信念量表》的Cronbach信度系数为0.94,分半信度为0.91(P

1.3 研究过程本研究采用《教师教学信念量表》对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的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信念采用团体问卷形式进行测定,测验时,笔者按照测量要求指导化学教师对调查问卷进行如实填写,用时约20分钟。测试完成后,笔者对问卷进行回收和处理。,依据教师教学信念量表的得分情况,对教师教学信念进行统计与分析。

1.4 数据处理本研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和SPSS15.0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笔者按照教龄段对41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进行分类统计,教龄为1-5年、6-15年、16年及以上的教师人数分别为15人、14人和12人,所占比例对应为36.6%、34.1%和29.3%,由此可见,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均匀合理,这也与国培计划培训班学员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2.2 教师教学信念情况分析

2.2.1教师教学信念的总体情况《教师教学信念量表》由四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测试教师的学生管理信念、课程信念、评价信念和学生学习信念,教师教学信念总得分由四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其中,学生管理信念总分为36,课程信念总分为72,评价信念总分为48,学生学习信念总分为72,量表总分为228。教师教学信念量表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数据显示,参与本次测试的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各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出量表得分中值,由此可见,被调查的41名教师教学信念的开放性较高。另外,各个分量表的标准差表明,教师在课程信念和评价信念两个分量表上得分较为集中,标准差分别为2.74和2.56,说明化学教师在这两方面所持的教学信念差异较小。教师在学生管理信念和学生学习信念两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则比较分散,标准差分别为5.12和5.44,说明化学教师在这两方面所持的教学信念差异较大。从教师教学信念量表的总得分情况来看,样本均值M=149.69>114,高于量表总分的一半,标准差SD=10.53,与同类型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数据表明,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信念开放性整体水平较高,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好的贯彻和实施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的教育教学改革精神与理念。

笔者按照教龄1-5年、6-15年、16年及以上三个教龄段对41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信念量表总得分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发现,教龄为1-5年、16年及以上的教师所持有的教学信念整体水平较高,当教龄超过16年时,教师的教学信念最为开放。而教龄为6-15年教师的教学信念整体水平低,心理学研究解释,此教龄段的教师普遍进入职业倦怠期和自我调整期,故呈现出来的教学信念最弱。

2.2.2 教师教学信念分量表分析笔者对41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教学信念分量表的得分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发现,教龄为1-5年的教师在评价信念和学生学习信念上得分较高,与其他两个教龄段相比,表现得更为开放,但在课程信念和学生管理信念上的表现并不突出。教龄为6-15年的教师在四个分量表上的得分普遍偏低,尤其是在学生管理信念和学生学习信念上更是处于三个教龄段的低点。教龄为16年及以上的教师,在学生管理信念、课程信念和学生学习信念三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均处于较高值,说明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教师在这三个方面的信念表现得越来越开放。但其评价信念处于三个教龄段的低水平,这表明教龄长的“老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及评价方式的影响更大,他们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忽略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因此,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洪流中,“老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转变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才能更好地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2.2.3 教师教学信念的差异性分析依据教师教龄段的不同,分别计算出教师教学信念的得分均值,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教龄为16年及以上的教师教学信念最为开放,M=146.84,SD=2.12;教龄为1-5年的教师教学信念处于中间水平,M=144.89,SD=5.53;教龄为6-15年的教师教学信念低,M=141.29,SD=4.75。

接下来,笔者对各个教龄段的教师教学信念差异进行Z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Z检验发现:第1组与第2组教师教学信念差异非常显著,Z12=4.20,P

3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化学教师教学信念随着教龄的增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同教龄段的教师教学信念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入职初期,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理想和激情,因此,均具有较高的教学信念。但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逐渐步入职业倦怠期和自我调整期,此时,教师的教学信念逐步下降,直至降低到职业生涯低点。然后,教师的教学信念又逐步提升,当教龄达到16年及以上时,教师的教学信念显著提升,并达到较高值。因此,学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学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措施来应对与消除,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的面对教学生涯的职业倦怠困境,进行有效的自我调适。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