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

摘要:首先分析消费者购物行为的构成,进而介绍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行为及该购物方式的发展状况,并与传统的消费者行为进行比较。总之,伴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使用人口的增加,网络销售在众多的销售渠道中脱颖而出。技术革命引发产业结构变革,导致市场的竞争规则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网络购物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

1简析网上购物的消费者

随着互联网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运用,人们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烈,网络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当今社会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电子商务的兴起,开创了全球性的商务革命和经营革命,并逐步成为一种极重要的商务方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显示,2004年庞大的网上用户群中,选择网上购物的人数仅占0.1%。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消费者网上购物仍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网络营销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对企业而言,网上购物能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和吸引顾客的新手段,并能促进与原有顾客的关系。同传统营销一样,网络营销需要了解消费者行为,对消费者网上购买动机进行分析有利于企业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从本质上讲,消费者是由一个希望满足他们需求的欲望而驱动的。被人们感觉到的需求能够分为两大类:实用主义的需求,引导消费者去考虑目的,产品的功能属性;享乐的或经验的需求,引导消费者去考虑主观方面,产品的舒适性,美学等。在一个购买决定中,两类需求都被考虑是很普遍的。比如,一个消费者也许为了实用目的,驾车上下班,而去购买一辆车,但同时考虑到享乐目的,享受驾驶,最终会选择一辆跑车。当消费者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时,通常会产生一股力量,即动力——使一个人对需求做出反应的力量,它来自内部刺激,是由愿望状态到实际状态的趋势所引起的。有了力量,人们再通过恰当行动的学习,最终导致一种动机或一系列动机的发展。消费者期望基于动机上的行动能够产生结果,这就形成一个目标,最终导致一个能够完成此目标的行动。

购物动机是消费者为什么采取购买行为的原因,即为驱使消费者购买活动的内在动力。一般消费者的购物动机分为生理性的购物动机和心理性的购物动机两类。生理性的购物动机建立在生理需求上,具有经常性、重复性和习惯性的特点;心理性的购物动机是由于心理需求而产生的购物动机,具有深刻、隐匿、多样化的特点,是人所特有的。消费者购物行为常常不是由单一的购物动机引起的,而是由几种购物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生理性的,也包括心理性的。网上消费者的购物动机是指在网上购物活动中,能使消费者产生网上购买行为的某些内在的驱动力。消费者除了通过网上购物实现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外,还有其他一些具体的购物动机。

2网上购物之于传统购物优势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与传统购物模式有很大差别。①网络商店中的商品种类多,没有商店营业面积限制。它可以包含国内外的各种产品,充分体现了网络无地域的优势。在传统商店中,无论其店铺空间有多大,它所能容纳的商品都是有限的;而对于网络来说,它是商品的展示平台,是一种虚拟的空间,只要有商品,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可以把世界的各类知名品牌全部放在上面展示出来。②网络购物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作为网络商店,它可以24小时对客户开放,只要用户在需要的时间登录网站,就可以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在传统商店中,消费者大多都要受到营业时间的限制。③购物成本低。对于网络商品购买者,他们挑选、对比各家的商品,只要登录不同的网站,或是选择不同的频道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而且可以直接由商家负责送达,免去了传统购物中舟车劳顿的辛苦,时间和费用成本大幅降低。而对于传统购物来讲,这一点是无法达到的。④网络商店库存小,资金积压少。网络商店中很多商品一般是在客户下订单后再进行商品调配,不需要很多库存,从而减少资金的积压。因为网络购物中,商家可以通过消费者下订单与配送商品的时间差,进行商品的调配,而传统商店就需要在顾客选购商品的同时提供商品。⑤商品容易查找。网络商店中基本都具有店内商品的分类、搜索功能,通过搜索,购买者可以很方便地找到需要的商品。而在传统商店中,购买者寻找商品就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与传统购物相比,网络购物具有很多优势。但是,这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同样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之处。①信誉度问题。信誉度问题是网络购物中最突出的问题。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信誉度都被看成是交易过程中较大的问题。作为买家,商家提供的商品信息、商品质量保障、商品售后服务是否和传统商场一样,购买商品后是否能够如期拿到商品等,都是购买者所担忧的问题。②网络安全问题。

从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开始,网络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在网络购物中,网民对网络安全也有很大担忧,诸如用户的个人信息、交易过程中银行账户密码、转账过程中资金的安全等问题。这些顾虑无疑给网络购物蒙上了一层阴影。③配送问题。传统购物一般是在商品选好后,就可以直接付费拿走,而网络购物就需要一个订货后的等待过程。目前出现了很多物流公司,他们在为网络购物者送货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目前的商品配送上,就同城配送而言,最快的一般需要一个小时,最长的则需要两天时间。如果购买者需要的东西很急,网络购物就不太适合。

3扩大网络购物的战略及政策建议

网络销售商为了扩大网络销售市场,促进发展,应向消费者宣布网络购物能大力减少流通环节,节约铺面租金、降低人力费用、降低库存带来的低成本价格战略和便捷购物方式等优势,目前看来大部分的消费者对于网络购物怀有不安的感觉。及时明确产品的样式和品质,也有不能把产品拿在手上的不安,不能与店员商量的不安,对卡号和密码泄露的安全性等等不安因素。不过,这些不安可以随着网络购物的经历的增多而减少。

对于有这些不安的消费者,要刺激网络购物和使其参加网络购物,仅仅强调网络购物的方便是不够的。要以低价格、低成本购物的动机,首先有必要让这些人作某种程度网上购物的经验积累。政府则应从宏观上指导电子商务的发展,抓住全国性及区域性的规划建设,逐渐完善与网络技术有关的法律、法规,大力推动观念的转弯,推动行业协作,加强信息工程的基础建设与互联网的发展,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从各种商品的销售体制探讨的结果,对于网络销售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①厂家在产品宣传广告的各种手段中,例如电视广告、报纸、杂志及招贴画、广告单中,大量宣传利用网络销售的特点及其所销售产品的特性、使用方法、外观尺寸等,使热衷于网络消费的群体能有不同角度了解掌握产品性能,无需出门,轻点鼠标既可以完成购物程序。

②虽说网络销售是以低价位占尽优势,但应尽量显示网络销售产品的特色,且避免冲击正常的零售业市场,除在网络销售商品类别不同以外,即便在同样的商品中也可采用在网络销售渠道中的特征来区别。例如在同类别商品中,生产一种专门用于网络销售的特殊商品,或采用不同包装来达到这一区别目的。

总之,伴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使用电脑人口的增加,网络购物是大趋势,其星星之火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燎原人类社会。

摘要:首先分析消费者购物行为的构成,进而介绍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行为及该购物方式的发展状况,并与传统的消费者行为进行比较。总之,伴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使用人口的增加,网络销售在众多的销售渠道中脱颖而出。技术革命引发产业结构变革,导致市场的竞争规则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网络购物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逆向营销中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摘要:逆向营销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营销的观念和方式。消费者成为整个营销过程的主导者。借助于互联网,消费者不再依赖于由厂家提供的营销组合方式来获得产品,满足需求,他们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始至终主宰市场营销在全新和高层次的平台上运作。

??关键词:逆向营销 消费者行为

???新世纪的重大变化充分体现为全社会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运作和发展,这对传统营销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并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先驱公司中引发出逆向营销的概念和实例。逆向营销的表现特征是:顾客主导一切。其起因和关键在于消费者行为的日趋成熟。本文拟就逆向营销过程中消费者行为主动性的体现和重要性略陈管见。

??一、消费者行为的发展趋势 ??消费者行为的发展和变化是促进营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社会和时代最重要的变化不仅在于科技,还在于消费者因科技而拥有更高的能力和知识。他们的行为正向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首先,注重价值导向。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仅考虑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还追求其附加价值。同时,他们强调物有所值,不盲目地追求品牌和档次。其特征集中表现为“交叉购买”。其次,信息索取趋于多、捷、便。互联网的运用和发展,正逐步减少和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和高昂的信息成本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和不便。①消费者几乎足不出户便可以最快、最便、的方式,获得所需的大量资料。第三,追求个性化、独特化。个性化已逐渐成为现代人性格的一大特征。“人们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去寻求、表达、确认并且肯定一种存在的感觉。”②目前,许多消费者已进入明显的个性消费阶段,过去那种“忠诚度同质化”的状况正逐步淡化。第四,积极主动,并更加内行和自信。由于消费者能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和信息,不再消极地购买和消费,而要求参与、掌握主动权,需要终极关注以及被倾听。第五,主张创新而不是单纯选择。不断发展的IT 技术及数字媒体给消费者建造了全新的创新舞台。他们不会仅满足于对现有产品或服务做出选择,创新才是追求的永恒目标。,关注和重视社会利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消费者在满足个体消费需求的同时,更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节省及再利用资源。

??二、逆向营销中消费者决策的主动性 ??传统的消费者行为学中消费者决策的含义为“消费者谨慎地评价某一产品、品牌或服务的属性,并进行理性的选择,即用最少的成本购买能满足某一特定需求的产品的过程。”③ 这表明,无论消费者决策属于哪种类型,无论消费者处于决策过程中的哪一环节,其行为过程都是从市场上现有产品或服务中,依自己的需求做出选择的过程。而最终消费问题的解决,亦依赖于现有产品或服务。然而,逆向营销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模式,它始于消费者的需求,由他们自己提出设想或构思,或参与产品的设计。并以现代技术水平为背景,评估与试用厂家提供的样品、参考结果来决定是否购买。对购买的满意度和对决策合理化的肯定则取决于购买后的消费状况,以及厂家的跟踪服务和对产品或服务的追加改进。依据这种思路,消费者的决策处于主动状态,不受购物环境的影响,超越现有产品或服务的限制,排除过多的信息和宣传的干扰,从而使消费问题在更高的层面上得以解决。

??在逆向营销状态下的消费决策过程中,为使决策更为合理化,消费者需要进行逆向市场研究。这种研究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借助于互联网对当前社会科技水平的了解,对市场上现有的产品或服务的搜寻、对比和评判研究。在此基础上,扩展、充实和改进自己的需求思路和设想,再将其直接借网络传播,以寻求更理想的供货商。由于逆向市场研究要求消费者高水平运作,他们的主动态度和能力将是关键所在。因此,消费者虽然是逆向市场研究的主导者,但若他们在某些方面能力不足,为发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实现需求,生产企业或商家应不遗余力地起到配合、辅助以及促进的作用。

??三、逆向营销引发的思考

??消费者自始至终都是逆向营销活动的主导者。他们的行为将对整个营销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将逆向营销的运作水平视为消费者行为主动性的函数,消费者行为的主动性是自变量之一。其数学模型可表达为:

L = F(B ,M ,C)

??(式中L 为逆向营销的运作水平,B 为消费者行为的主动性,M 代表市场的成熟度,C 反映企业的相应运作。)

??面对新型的消费者,过去那种利用族群代码及人口统计方法来从事营销的模式已日渐失效,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对一营销。而这并不表示大众营销不再有任何可行的市场组合。事实上,新市场有着另一种特殊秩序,即个人的秩序,它部分覆盖而并非抹灭大众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逆向营销不是倒退到最初的手艺人为顾客量体裁衣的低水平生产上。它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和高度信息化的数据库和营销管理之上,为具有高度文明的消费者服务,具有信息的广泛性,细分市场的极限性,顾客数据库的优越性,运作的快捷和协调性,以及顾客的参与性等一系列高水平和高层次的特性。

??逆向营销并不意味着营销诸环节的所有任务都落到消费者身上,消费者往往提出的仅是一种需求或者设想,并非一种实际产品,而将此种需求或设想转变成产品或者服务,仍需制造者付出巨大和艰辛的努力。要做到这点,制造者需深入了解新型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提高科技水平,合理制定企业资源计划,加强价值链各环节的管理,精心建立和发展顾客关系,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以配合消费者在营销全过程中的主动运作。

??逆向营销是消费者和企业的互动行为。它的目标是与每位顾客建立互动的关系并满足他们的需要。从产品设计到消费,各个环节都需要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紧密和高度的互动关系。所以,这种互动行为的效率和流畅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营销的进程和质量。当消费者的行为表现出不成熟时,营销者的责任不仅通过发展各种产品来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还必须启发他们认知各种消费问题,提供多方信息,发展新思路,借助互动手段来确保逆向营销各环节的畅通无阻。

??逆向营销有别于销售驱动型、市场驱动型和驱动市场型的营销。它属于顾客驱动型营销的范畴。它的营销战略是关系营销;它的市场区隔战略是分隔市场至每位顾客;它的市场研究基于顾客感觉和顾客的声音;它的销售管理基于解决销售问题的答案和方法,而不是销售产品;它的分销渠道管理基于灵活多变、多功能的系统;它的品牌管理基于与消费者就企业的公正评价问题的对话;它的产品发展仍基于产品或服务集合的平台之上;而对顾客的服务是其战略武器。与之相比,驱动市场式营销则借助于独特的商业体系(根本性的变革) 以提供顾客价值的飞跃(超越顾客所期望的价值) 来获得更为具有支持力的竞争优势。①从此意义上说,逆向营销虽然可以引导创造和增加顾客的终身价值,但尚不能提供这种顾客价值的飞跃。

??逆向营销将大众市场转变为专属个体的微型和针对性市场。它建立在高度成熟的市场条件基础上,即:(1) 消费者创新的意识、高度的知识和文明程度、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为以及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较高能力;(2) 企业顾客至上的理念与文化、价值链全过程的灵活运作和高水平的协调管理; (3) 市场金融系统的健全、物流链的完善等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条件和环境尚达不到上述水平。而我国消费者就总体而言才开始从商品消费转向品牌消费,尚未进入个体化消费阶段,市场发育也不成熟,所以,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现阶段仅可将逆向营销作为企业发展的前瞻性思考或小面积的试行,而不可盲目或贸然追随之。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网上购物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摘 要:首先分析消费者购物行为的构成,进而介绍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行为及该购物方式的发展状况,并与传统的消费者行为进行比较。总之,伴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使用人口的增加,网络销售在众多的销售渠道中脱颖而出。技术革命引发产业结构变革,导致市场的竞争规则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网络购物

消费者行为可以看成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消费者的行动; 二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购买决策是消费者在使用和处置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之前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属于消费态度的形成过程;而消费者行动则更多的是购买决策的实践过程。在现实的消费生活中,消费者行为的这两个部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消费者行为的完整过程。

1 简析网上购物的消费者

随着互联网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运用,人们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烈 ,网络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当今社会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电子商务的兴起 ,开创了全球性的商务革命和经营革命,并逐步成为一种极重要的商务方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显示, 2004年庞大的网上用户群中,选择网上购物的人数仅占0.1%。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消费者网上购物仍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网络营销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对企业而言,网上购物能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和吸引顾客的新手段,并能促进与原有顾客的关系。同传统营销一样,网络营销需要了解消费者行为,对消费者网上购买动机进行分析有利于企业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从本质上讲,消费者是由一个希望满足他们需求的欲望而驱动的。被人们感觉到的需求能够分为两大类:实用主义的需求,引导消费者去考虑目的,产品的功能属性;享乐的或经验的需求,引导消费者去考虑主观方面,产品的舒适性,美学等。在一个购买决定中,两类需求都被考虑是很普遍的。比如,一个消费者也许为了实用目的,驾车上下班,而去购买一辆车,但同时考虑到享乐目的,享受驾驶,最终会选择一辆跑车。当消费者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时,通常会产生一股力量,即动力——使一个人对需求做出反应的力量,它来自内部刺激,是由愿望状态到实际状态的趋势所引起的。有了力量,人们再通过恰当行动的学习,最终导致一种动机或一系列动机的发展。消费者期望基于动机上的行动能够产生结果,这就形成一个目标,最终导致一个能够完成此目标的行动。?

购物动机是消费者为什么采取购买行为的原因,即为驱使消费者购买活动的内在动力。一般消费者的购物动机分为生理性的购物动机和心理性的购物动机两类。生理性的购物动机建立在生理需求上,具有经常性、重复性和习惯性的特点;心理性的购物动机是由于心理需求而产生的购物动机,具有深刻、隐匿、多样化的特点,是人所特有的。消费者购物行为常常不是由单一的购物动机引起的,而是由几种购物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包括生理性的,也包括心理性的。网上消费者的购物动机是指在网上购物活动中,能使消费者产生网上购买行为的某些内在的驱动力。消费者除了通过网上购物实现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外,还有其他一些具体的购物动机。

2 网上购物之于传统购物优势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与传统购物模式有很大差别。①网络商店中的商品种类多,没有商店营业面积限制。它可以包含国内外的各种产品,充分体现了网络无地域的优势。在传统商店中,无论其店铺空间有多大,它所能容纳的商品都是有限的;而对于网络来说,它是商品的展示平台,是一种虚拟的空间,只要有商品,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可以把世界的各类知名品牌全部放在上面展示出来。②网络购物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作为网络商店,它可以24小时对客户开放,只要用户在需要的时间登录网站,就可以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在传统商店中,消费者大多都要受到营业时间的限制。③购物成本低。对于网络商品购买者,他们挑选、对比各家的商品,只要登录不同的网站,或是选择不同的频道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而且可以直接由商家负责送达,免去了传统购物中舟车劳顿的辛苦,时间和费用成本大幅降低。而对于传统购物来讲,这一点是无法达到的。④网络商店库存小,资金积压少。网络商店中很多商品一般是在客户下订单后再进行商品调配,不需要很多库存,从而减少资金的积压。因为网络购物中,商家可以通过消费者下订单与配送商品的时间差,进行商品的调配,而传统商店就需要在顾客选购商品的同时提供商品。⑤商品容易查找。网络商店中基本都具有店内商品的分类、搜索功能,通过搜索,购买者可以很方便地找到需要的商品。而在传统商店中,购买者寻找商品就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与传统购物相比,网络购物具有很多优势。但是,这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同样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之处。①信誉度问题。信誉度问题是网络购物中最突出的问题。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信誉度都被看成是交易过程中较大的问题。作为买家,商家提供的商品信息、商品质量保障、商品售后服务是否和传统商场一样,购买商品后是否能够如期拿到商品等,都是购买者所担忧的问题。②网络安全问题。

从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开始,网络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在网络购物中,网民对网络安全也有很大担忧,诸如用户的个人信息、交易过程中银行账户密码、转账过程中资金的安全等问题。这些顾虑无疑给网络购物蒙上了一层阴影。③配送问题。传统购物一般是在商品选好后,就可以直接付费拿走,而网络购物就需要一个订货后的等待过程。目前出现了很多物流公司,他们在为网络购物者送货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目前的商品配送上,就同城配送而言,最快的一般需要一个小时,最长的则需要两天时间。如果购买者需要的东西很急,网络购物就不太适合。

3 扩大网络购物的战略及政策建议

网络销售商为了扩大网络销售市场,促进发展,应向消费者宣布网络购物能大力减少流通环节,节约铺面租金、降低人力费用、降低库存带来的低成本价格战略和便捷购物方式等优势,目前看来大部分的消费者对于网络购物怀有不安的感觉。及时明确产品的样式和品质,也有不能把产品拿在手上的不安,不能与店员商量的不安,对卡号和密码泄露的安全性等等不安因素。不过,这些不安可以随着网络购物的经历的增多而减少。

对于有这些不安的消费者,要刺激网络购物和使其参加网络购物,仅仅强调网络购物的方便是不够的。要以低价格、低成本购物的动机,首先有必要让这些人作某种程度网上购物经验积累。政府则应从宏观上指导电子商务的发展,抓住全国性及区域性的规划建设,逐渐完善与网络技术有关的法律、法规,大力推动观念的转弯,推动行业协作,加强信息工程的基础建设与互联网的发展,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从各种商品的销售体制探讨的结果,对于网络销售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①厂家在产品宣传广告的各种手段中,例如电视广告、报纸、杂志及招贴画、广告单中,大量宣传利用网络销售的特点及其所销售产品的特性、使用方法、外观尺寸等,使热衷于网络消费的群体能有不同角度了解掌握产品性能,无需出门,轻点鼠标既可以完成购物程序。

②虽说网络销售是以低价位占尽优势,但应尽量显示网络销售产品的特色,且避免冲击正常的零售业市场,除在网络销售商品类别不同以外,即便在同样的商品中也可采用在网络销售渠道中的特征来区别。例如在同类别商品中,生产一种专门用于网络销售的特殊商品,或采用不同包装来达到这一区别目的。

总之,伴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使用电脑人口的增加,网络购物是大趋势,其星星之火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燎原人类社会。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中国奢侈品消费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城镇人口持续增加,消费者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本文对奢侈品的涵义、类型进行了界定,在对奢侈品消费现状及特点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奢侈品消费动机入手,探讨了奢侈品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奢侈品的理性消费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奢侈品;消费心理;面子消费;消费动机

一、奢侈品的涵义和分类

(一)奢侈品的涵义。“奢侈品”(luxury)一词来源于“luxus”,意为闪闪发光的东西,比如钻石、黄金。关于奢侈品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剑桥高阶辞典解释为乐于拥有的非必需昂贵物品,韦伯斯特辞典的解释则是能够增加人的愉悦和舒适感,但非必需。从经济学角度,奢侈品是相对于生活必需品而言的,随着收入的增长,该商品的需求量也在增长,如果需求的增长幅度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该商品就是“奢侈品”,其恩格尔曲线呈下凹形。社会学上,奢侈品则暗示了地位、身份、高人一等的权利,berry(1994)在其著作《奢侈的定义》指出:奢侈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奢侈品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范围的,具有独特、珍稀、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综合关于奢侈品的众多不同表述,本文把奢侈品定义为:昂贵的、高品质的能带给人精致生活方式的非生活必需品。

(二)奢侈品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奢侈品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尺寸大小,可以把奢侈品分为大件奢侈品和小件奢侈品;按照实体的不同,可以把奢侈品分为有形奢侈品和无形奢侈品;按照对象的不同,可以把奢侈品分为私人奢侈品的公共奢侈品。按照价格的不同可以把奢侈品分为入门级奢侈品,中级奢侈品和顶级奢侈品。入门级奢侈品是市面上普及程度较高的,且有较多消费者的,价格高于其他同功效的一般产品的商品,如香水、衣服、皮具等;中级奢侈品,指的是普及程度较低的,面对较少数消费者的、价格相对更高的商品,如品质珠宝、汽车、名表等;顶级奢侈品,是价格很高,只有数量极有限的人能够消费得起的产品,如豪宅别墅、游艇、飞机等。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及消费特点分析

(一)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生活还仅停留在温饱阶段,有关生活消费的报道很少。但是从1991年至今,部分国际知名的奢侈品品牌纷纷在中国设立销售网点,进行长期投资以培育消费者和树立品牌。近10年内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迅速增长,关于奢侈品的报道不断见诸于媒体:中国品牌策略协会称,2004年中国有1.7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占总人口的13.5%。安永会计事务所2005年的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奢侈品年销售额已超过20亿美元,经常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在1000万-1300万人之间;世界奢侈品协会的近期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奢侈品年消费总额达86亿美元,已超过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作为一个经济处于长期发展,人均gdp1000多美元的国家,中国的奢侈品市场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奢侈品消费却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品牌认知度不断提高。国际奢侈品牌在欧美市场不景气和人口低增长的压力下,纷纷加大在华投资的力度。据国际奢侈品协会提供的近期数据显示,世界公认的顶级奢侈品品牌中已有超过8成进驻中国。国际奢侈品牌通过举办各种展会、会,开设精品店,宣传其品牌,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品牌认知度不断提高。

(三)奢侈品消费人群年轻化,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是中产阶级。中国奢侈品购买者中既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财富新贵,掌握社会权利资源的政府官员,也包括影视明星、企业家,甚至还有追求时尚、消费攀比心理较重的时尚阶层和“酷一族”。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人数众多,构成复杂,但与欧美国家奢侈品市场不同的是,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特征,且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是中产阶级。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的调查,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是中产阶级。另外,根据调查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集中在25-40岁的高学历、高收入人群,40岁以上的中老年消费者不到总数的30%。与西方发达国家40-70岁的中老年人才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有明显的不同的是,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呈现年轻化的特征。

(四)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心态不成熟。dubois等人(2001)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消费者服中的奢侈品牌具有的6个主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极高的价格”,奢侈品消费是一种享受超出社会平均价格水平的消费。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中有一部分被称为“月光族”、“新贫族”,他们收入不算高,为享受消费奢侈品换来的虚荣,往往为购买价格水平难以承受的奢侈品而入不敷出,这是一种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奢侈品消费,它以牺牲未来的生活质量为代价。

此外,奢侈品特别是顶级奢侈品的消费者中“用消费来炫耀”的心态明显,“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对奢侈品一般不做太多的学习或研究,尤其热衷于在展会中购买。2005年10月上海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吸引了超过7000名大富豪(其中70%来自中国内地),创造了2亿元的销售额,很多人一试用完某件商品就立即决定购买。2008年11月北京第二届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场面同样火爆,共有超过1万多名来自京津唐以及东北和山西等地的富豪参观,吸引了60家国际顶级品牌参展。

(五)奢侈品消费以产品为主。消费者追求近期、流行的产品,属于“商品驱动型消费”;而成熟市场的消费者通常偏爱体验消费,例如奢华的旅行、高附加值的服务,属于“体验驱动型消费”。

(六)存在奢侈品“消费升级”的现象。我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中产阶层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奢侈品消费大部分集中在领带、服饰、皮包、化妆品等入门级奢侈品。随着年龄、收入增长以及奢侈品消费心理的成熟,其消费取向会逐渐转向服装、手表、珠宝等中级奢侈品,大多数人的消费止步于此。对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富豪来说,他们的消费会继续升级,名车、豪宅、私人飞机、游艇会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三、驱动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的动机分析

vigneron,franck and lester w.johnson(1999)在研究西方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时,采用与自我取向相关的概念——自我知觉来对消费者进行心理细分,将消费者分为两类:公众性自我知觉者和个我性自我知觉者,与此对应参照群体的影响分为两类:人际影响和个我影响,前者影响西方消费者奢侈品的消费动机有三种:炫耀、经验丰富、从众,后者影 响西方消费者奢侈品的消费动机有两种:享乐、追求精致。其他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基本验证了这一西方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的结构。

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与西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有一定的差别,在奢侈品消费动机上,中国消费者有其特殊性。朱晓辉认为中国消费者社会取向奢侈品消费动机包括:炫耀、从众、经验丰富、社交、身份象征。

(一)“面子消费”、“关系消费”行为下的奢侈品消费动机取向。与西方相比,中国消费行为的一个显著差异是受群体的影响巨大,中国人在消费中更重视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更关注个人消费的社会群体效应,注重自身在群体中的认可度。面子、人情与关系,是中国人在日常人际交往的中介和平台。中国人社会中普遍存在“面子”消费行为和“关系”消费行为,造就出中国特殊的奢侈品消费市场,“面子消费”与“关系消费”下的奢侈品消费动机主要有:

1、炫耀动机。炫耀性消费指的是消费商品的目的是为了炫耀,而不是为了满足正常的消费需求。早在18世纪,加拿大经济学家约翰·雷(john rae,1834)就提出了“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一词,他从人类虚荣心的角度解释了奢侈品的性质和效用,认为虚荣心仅是一种超越他人的欲望,目的是为了占有他人不曾占有的东西。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凡勃伦(veblen)用炫耀性消费一词来指人们用显著可见的证据证明自己有能力支付奢侈品的愿望。凡勃伦提出,人们要获得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炫耀性消费就是为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以获得并保持尊荣的消费活动。

在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消费奢侈品的动机是出于炫耀,他们会刻意展示自己拥有的奢侈品来暗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先消费、后烦恼”的人,在中国大有人在。根据社会学家的分析,奢侈品消费是从匮乏社会向富裕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特定社会心理的反映,当人们面临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为了满足财富突然增加之后的一种心理释放,这种消费方式虽有非理性成分,但从营销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阶段性的、自然的心理需求。

2、从众动机。某群体进行奢侈品消费,会促进其他消费群体产生购买该奢侈品牌的冲动,这种购买动机叫做奢侈品消费的从众动机。许多中国人将奢侈消费视为身份、实力、品位的标志,为了不辜负其他人的期望来保住“面子”,为了“被人看得起”,有些并不富裕的中国人,也在从众动机的驱使下消费奢侈品。

3、赠礼动机。在中国,很多奢侈品购买并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是将奢侈品作为礼物赠送他人,送礼是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主要用途之一。belk(1994)指出“在中国奢侈品被看作是好的礼物”。wong&ahuvia(1998)也发现“礼物交换是东方人获取奢侈品的重要渠道之一。礼物可以用于向他人表达尊敬和尊重,也可以被用作一种人情资源,分配给别人,礼物作为人情和面子的载体,是建立和保持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4、身份象征。奢侈品消费不仅是物理或物质的消费,而且也是象征性的消费。奢侈品消费者借助消费表达和传递了某种意义和信息,包括自己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和情趣。奢侈品在中国被人们赋予特权和地位的象征,人们通过消费细节的对号入座划分自己的社会地位等级,价格不菲的劳力士(rolex)、浪琴(longines)等为代表的瑞士名表已成为男性消费者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卡地亚(cartier)、路易·威登(lv)这样的知名手袋则是女性消费者身份地位的象征。张梦霞(2005)认为,奢侈品消费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象征性购买行为。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的特点有:更注重炫耀性价值;群体取向使消费有很大的从众压力;社会交往中奢侈品消费的赠礼动机突出;倾向于用产品或品牌的象征性消费来表达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及“问题官员、问题富豪”对被曝光的担心使经验丰富动机几乎没有。

(二)个人奢侈品消费行为下奢侈品消费动机取向。不可忽视的是,由于近年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与西方消费者相同的是中国消费者也存在个人取向的消费动机:享乐、追求精致和自我赠礼。

综上所述,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的动机包括两类:社会取向的消费动机:炫耀、从众、赠礼、身份象征;个人取向的消费动机:享乐、追求精致和自我赠礼。

四、对于奢侈品消费的理性思考

(一)奢侈品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奢侈品消费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尽管奢侈品消费只是占总人口比重较少的富人或中等收入阶层的人的行为,但对于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潮流起带动作用。奢侈品消费在某种意义上引领了时尚,促进了创新,奢侈品的高品质及能带给人精致生活,对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奢侈品消费对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奢侈品消费的快速增长,我们有必要进行理性的反思。

及时,易助长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和风气。奢侈品消费中攀比、炫耀等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容易导致奢侈品消费中的非理性行为,富裕阶层的奢侈消费之风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好的示范作用。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我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能力尚不足,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充斥着崇奢的氛围,是值得警惕的。

第二,奢侈品消费易造成消费资金的外流。由于中国奢侈品市场尚未形成,我国的奢侈品绝大部分依靠进口,因而大部分奢侈品消费者会选择国外的奢侈品牌来满足其需求,消费资金的流出对中国经济有消极影响。

第三,富裕阶层的奢侈消费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成员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据报道,2007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7,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0.4的警戒线。在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人们对收入分配日益感到不公的情况下,富裕阶层的奢侈消费容易诱发底层人群的仇富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造成社会不和谐。

第四,奢侈品铺张、浪费性的消费,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奢侈行为的实现依赖于生产出各种消费品,而生产的扩大要依赖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大规模的奢侈行为必将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过度的铺张、浪费性奢侈消费使奢侈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被人为缩短,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能源和资源大量耗费,成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

(二)理性引导奢侈品消费的对策

1、适时调整消费税,建立科学合理的奢侈商品消费税制。我国奢侈品消费的迅速增长一方面表明了我国经济实力和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税制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自2006年4月1日起,我国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新增了游艇、品质手表、高尔夫球及球具等品质消费的税目。这是中国从1994年进行税制改革以来消费税较大的一次调整,但消费税所涉及项目调整范围比较狭窄,奢侈品总体税率不高(游艇、高尔夫球及球具税率为10%,品质手表税率为20%),未来的消费税调整有较大的政策空间。为正确引导生产和消费,政府应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消费税,如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进一步提高部分品质奢侈品消费税率。建立科学合理的奢侈商品消费税制,通过税收手段抑制奢侈消费,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功能,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对社会公共物品以及医疗、教育的投入,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从而缩小贫富差距,间接改善奢侈品及其消费者的形象,平衡社会心理,促进社会的和谐。

2、加强消费者教育,树立健康消费、可持续消费的消费观念。奢侈品消费是一种个人消费行为,而健康消费、适度消费、可持续消费的消费观是一种社会消费理念,两者可以并行不悖。中国传统的消费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主张戒奢从俭,知足常乐等,在如今奢侈消费风气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很有借鉴的必要。

在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感削弱的情况下,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念,引导我国奢侈品消费趋向理性。通过对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观教育,用道德意识约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用舆论积极引导理性消费,在全社会形成适度消费、健康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和谐消费观。

3、鼓励奢侈品的消费者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虽然更多的是消费者自己的私人性活动,但不可忽略消费本身也具有外部性的特点,消费的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种。消费者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和生态环境负责。基于消费责任的原则,消费者应尽可能较大化地增加消费的正外部性。政府应鼓励奢侈品消费者通过公益性基金会和其他社会公益机构参与社会的救助和捐助,奢侈品消费者将财产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弥合不同收入阶层的矛盾。

4、加强对公务消费、政府官员及其家人消费的监督。当前我们的社会中,有着庞大的各级政府机关及由不同层级的机构主管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这些机关和单位有着大量的公务消费。极少数掌握权力资源的政府官员通过以权谋私,获得非法或不明资金,这些“问题官员”及其家人的奢侈消费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平,影响了政府形象。社会各界对于各级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公务消费、政府官员及其家人消费需要应实施有效的制衡和监督,大力倡导节俭的消费风气,维护社会公平。

五、结束语

在欧美市场经济持续不景气、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及社会阶层分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知名的奢侈品品牌纷纷在中国设立销售网点,进行长期投资,奢侈品消费在中国迅速增长,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对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人群、消费心理、消费动机进行分析,认为奢侈品消费对社会经济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并提出理性消费奢侈品的对策措施,希望能为我国奢侈品的理性消费及奢侈品市场的正常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乌鲁木齐农业旅游消费者行为分析

农业旅游主要是指以农业资源为依托,以本地区域的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当地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情以及农业生产活动为吸引物,融农业与旅游业为一体,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农业旅游消费者作为农业旅游参与的主要主体,其行为指旅游消费者为了获取想要的旅游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本文以旅游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参与农业旅游过程中所做出的一系列决策以及影响该决策的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政府和经营者来说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1问卷设计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农业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指导语、问卷主体以及致谢三部分。问卷主体主要包括农业旅游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农业旅游消费者旅游动机、农业旅游消费者满意度评价以及旅游消费者的后续行为等内容。2011年国庆节期间,共发放和收回问卷350份,经过筛选,获得有效调查问卷315份,有效问卷率90%。

2农业旅游消费者人口特征分析

2.1农业旅游性别特征分析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性别对于消费者是否购买该产品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女性具有较为浓厚的感情色彩,比较注重追求,达到实际利益;而男性在这方面一般处于被动性,一般购买意念非常果断,倘若决定要购买,则会非常迅速的购买。相比之下,女性较男性理性。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女性旅游消费者为160名,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0.79%,男性旅游消费者为155名,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9.21%。从数据可以看出,参加农业旅游调查的男女性别几乎持平。

2.2农业旅游消费者年龄特征分析

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在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中年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于老年人,因此,遇见新事物,接受速度比较快,思想转换也快;而老年人则一般比较谨慎,注重效果。从调查的消费者人群中可以看出,参与农业旅游的消费者年龄跨度比较大,涵盖了大部分年龄段。数据表明,69.8%的农业旅游消费者分布在26岁到65岁之间,从结果可以看出,该年龄段消费者无论从消费能力上还是从消费意识上来说都占主导地位,比较能反映出农业旅游消费者对于农业旅游的参与意愿(表1)。

2.3农业旅游消费者民族特征分析

由于乌鲁木齐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因此,在调查农业旅游消费者行为中,必须将消费者的民族特征考虑其中,才能真正地分析该市的农业旅游消费。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观念,对旅游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农业旅游消费者人群中,汉族175人,占到样本总量的55.6%,其次是维吾尔族和回族,占到样本总量的25.5%。

2.4农业旅游消费者收入特征分析

消费者的收入特征作为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支出。随着消费者收入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者对于农业旅游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月收入在699元以下的消费者群体占到样本总量的4.7%,700~3999元的消费者群体占到样本总量的73.9%,详细消费者月收入分布见图1。

2.5农业旅游消费者受教育特征分析

游客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于农业旅游动机也是不同的。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旅游的动机已经从原始的参观欣赏园区景色上升到追求精神享受,而教育文化程度低的游客还是停留在观景的欣赏过程之中。从本文的调查对象来看,其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到本科之间,占到样本总量的66.7%(表2)。

2.6农业旅游消费者职业特征分析

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是否有充足的休闲时间,对于能否去旅游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旅游消费者职业对于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至关重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旅游消费者职位分布主要集中于学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高管以及退休人员(表3)。3农业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3.1准备阶段消费者行为分析

3.1.1获取信息渠道随着Internet网络的普及和运用,消费者可以从多方面渠道获取旅游信息。比如,Internet网络、旅游期刊杂志、广播、数字电视以及亲朋好友宣传等。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旅游信息的获取渠道有着不同的选择。但是,选择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这个渠道的消费者共142人,占样本总量的45%。其次是旅行社宣传和报纸杂志,占到样本总量的35%。选择其余获取信息渠道的消费者人群占到样本总量的20%。结果表明,口碑宣传在传播信息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图2)。

3.1.2出游方式游客在出游方式选择这个问题上,比较集中在选择家人、朋友、同学一起游玩,占到样本总量的65%。通过把出游方式和游客年龄结构交叉分析发现,年龄结构较低的游客选择出游方式比较丰富,选择独自、同学、朋友、家人一起出游,并且与同学、朋友一起游玩居多;年龄稍大一点的游客,由于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和家人一起游玩的居多;年龄较高的游客,在出游方式选择上比较狭隘,甚至出现的选择和家人一起游玩(表4)。

3.1.3交通方式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交通方式选择上,乌鲁木齐市居民比较倾向于自驾车、大巴等交通工具,这与游客的收入息息相关。收入较低或者一般的游客大多选择公交车、摩托车,而中高收入阶层的游客大多选择自驾车外出旅游(表5)。

3.1.4旅游动机分析笔者运用Spss17.0社会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中农业旅游消费者动机一项调查进行了样本均值分析,详细情况如表6所示。结果表明:缓解工作学习压力为4.35,体验新的生活方式为4.27,体验民族风情为4.18,获得脑力和体力恢复为4.15,锻炼身体和增进健康为4.09,探亲访友为4.06,品尝风味小吃为4.01,调节心情为3.98,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为3.84,游览自然风光为3.75,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3.73,怀旧情绪为3.66,游览文化名胜为3.61,研究民族文化为3.59,旅游考察为3.56,考察宗教信仰为3.49,统计结果与客观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也符合现代消费者参与农业旅游的动机即逃避城市喧闹生活,释放生活、工作压力,回归自然。

3.2消费阶段消费行为分析

3.2.1停留时间旅游消费者在旅游景区停留时间的长短反映出该游客对该景区是否感兴趣,并且直接影响到旅游消费者是否重游此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农业旅游景区停留时间在5h之内的旅游消费者占到样本总量的64.5%。由于农业旅游景区一般都在郊区,所以,选择住宿的游客仅占到4.4%(表7)。3.2.2消费金额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对于旅游消费者比较敏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少部分游客是单位赠票的,所以这项调查不是很明显。消费金额集中在200~500元的有185人,占到样本总量的58.7%;其次是500元以上,占到样本总量的30.3%;其余占到样本总量的11%。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分析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发现游客消费金额和收入及游客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即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就会越多。

3.2.3食宿选择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住宿选择方面:乌鲁木齐市居民在住宿选择上与农业旅游景区的距离相关。当距离景区较近时,选择住宿的游客非常少;当距离景区较远时,住宿选择表现出极大地差异性。选择宾馆的和农家接待的游客占到了样本总量的85%,而选择其他住宿的游客仅占15%。饮食方面:选择在社会餐馆和亲戚家居多,占到样本总量的65%,选择农家、渔家、宾馆和其他的仅占到样本总量的35%。

3.3评价阶段消费者行为分析

旅游消费者对这次旅游活动的满意程度决定了该游客下次是否再次参加农业旅游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对该旅游活动的满意度评价属于消费者行为。笔者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两道关于游客对该次旅游活动中的六大要素的满意度评价问题,分别是“在本次旅游当中您对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游览等最满意的是哪一项服务”和“在本次旅游当中您对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游览等最不满意的是哪一项服务,结果见表8。

4结语与建议

本文从农业旅游消费者准备阶段、消费阶段以及消费者评价阶段三个阶段地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农业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行为,得出以下结论:

(1)在农业旅游消费者群体中,性别特征不是多么明显,年龄在25~45岁之间,以学生、企业高管等群体为主的农业旅游消费者居多。因此,从各项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群体无疑是农业旅游市场在未来重视的消费者群体。除此之外,在信息宣传渠道方面,充分运用网络来宣传。

(2)农业旅游消费过程包括旅游消费前的准备阶段、正在旅游消费阶段以及旅游消费完之后的评价阶段。在消费阶段,我们发现农业旅游消费者对餐饮和住宿的卫生情况感到十分不满。因此,希望旅游企业在餐饮和住宿卫生方面加以改善和提高。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市场营销活动筹划策略分析

【摘要】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消费者是重要的参与者,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市场营销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可以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采取适合消费者的营销策略,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升。本文通过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市场营销活动筹划策略,以期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营销活动;筹划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随之增加。我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因此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有所提升。因此,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针对性的制定市场营销活动策略。在企业管理中企业营销活动策划工作占有很大地位,本文就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结果,对市场营销活动策划的策略进行简要论述。

一、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自身经济因素

影响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就是自身经济因素。大多数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都是以自身经济条件为指标,对商品进行性价分析,判断是否满足其现实需求,从而决定是否购买。例如,消费者在商场购买生活用品时,就会对比不同品牌商品的价格和其品牌性能,然后选择最适合自身经济的用品进行购买。

(二)民族文化因素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所不同,我国的消费价值观与外国的消费价值观有所差异。我国人们的总体消费观是以家庭为主的求同消费观,同时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也有着节约的良好美德,而我国又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不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造成影响。

(三)消费者心理因素

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会发现影响消费者消费的除了自身经济因素和民族文化因素以外,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者结果关键的因素。在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消费者心里就会对商品的品牌、质量等有一定的认知和相应的态度,这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产品最深层的因素,如果消费者对商品持否定态度,就会使消费者没有对商品的购买欲,消费者不会购买商品,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产品销售。

二、市场营销策略中的产品策略

(一)商品的差异化

根据消费者行为分析结果可知,消费者开始追求多元化及个性化的商品,因此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观,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就需要对商品之间的差异有所了解,并加以重视,从而使市场中存在的商品更加多元化,同时企业也需要对自身产品进行重新定位,突出其突出商品的独特性,从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

(二)新产品的开发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开始多样化,单一的商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其的需求。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欲就必须满足消费者对于商品多样化的需求。企业应该不断对生产的产品进行改革,从包装设计到内部产品组成成分都要进行创新,同时也要对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使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

(三)品牌的塑造

品牌是一个企业对外的标志,也是人们对于商品质量最基础的认识。例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对于大宝等一些耳熟能详的品牌,有一定的了解无需销售人员过多讲解,消费者都会知道商品效果,在选择商品时也会优先选择大众选择的品牌,这就是消费者的求同心理。如今我国的企业公司很多,但是对于品牌的塑造上却并不成功。消费者对于品牌没有忠诚度,也缺乏相应的品牌认可,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于自身品牌的塑造,从而提升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

三、市场营销策略中的价格策略

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可以以价格策略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价格策略可以从四个方面实施应用。一是尾数定价。在商品定价时如果带有尾数,就会让消费者感X商品较为便宜,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尾数定价适合在超市商场等小型商品的销售。二是整数定价。整数定价给消费者的感觉比尾数定价更为品质,满足消费者追求品质消费的心理,这种定价方式更适应于奢侈品店。三是习惯定价。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于一些商品的价格有了初步了解,如果企业更改相应的价格都会影响产品的销售,因此,对于这类更改价格会使消费者改变消费行为的商品则需要选择习惯定价。四是招来定价。想要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就可以利用消费者对价格较低廉小商品的追求心理,对一些小商品选择招来定价方式降低商品价格,从而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提高其他商品的销售量。

四、市场营销策略中的营销渠道策略

营销渠道在商品销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营销渠道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因此企业应该提高对商品营销渠道管理水平和相应的服务水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在网络上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网络购物已经代替了传统购物模式,因此,企业需要改变原有的传统营销策略,根据现今人们的消费方式,开拓新型商品营销渠道,例如可以在网上创建直营店APP,或者是开辟多条分销渠道,使营销网点有所增加,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于此同时,企业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增加消费者的信任,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使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基于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了解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有消费者自身因素、心理因素和民族文化因素三种。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提升,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想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针对性的进行消费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例如通过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以及改变营销渠道,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完成销售,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我们国家近几年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之下,其它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影响,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人们的交易行为以及交易方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电子商务在人类生活当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电子商务的基本发展类型来说,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已经逐渐的改变了原有消费者行为。藉此,本文立足于电子商务应用背景,对现阶段的消费者行为方式进行了简要的研究。

【关键词】电子商务;消费者行为;理性行为理论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经济快速进步,科学技术主导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国家的各个行业想要进一步发展都需要具有结合时代特色。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说,实际的发展问题其实就是尖端技术的应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结合。而电子商务的出现我们既可以从时展所形成的一个主要产物方面进行考虑,也可以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方面进行考虑。但是无论从那个方面进行考虑,其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都必然存在。因此,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电子商务背景之下的消费者行为特点

电子商务是一个建立网络基本背景之下,一种应用到多种信息技术的虚拟化贸易形式。其最终的作用结果都商品之间的交易,但是涉及到的交易环境并不一样。因为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之上与传统交易方式不同,所以二者之间的消费者交易方式也并不相同。

(一)消费市场细分化

在实际的交易过程当中,商家所存在的消费者市场细分化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应对不同市场 以及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在传统的交易环境之下,市场细分化主要为了面对大众群体,通过扩大商品的面对面而增加效益。而电子商务之下的市场细分化将会同时具有面对个人的能力。并且可以充分的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服招枨笾髁骰

随着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认识,贸易服务的质量逐渐收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往往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例如认可、尊重等。网络交易不仅仅具备了传统的营销组合方式,还将传统意义之上的价格、渠道等基本内容进行了细化与规范,并且 基于网络背景之下的交易也不再仅仅是销售商品,更多时候销售的是理念。

(三)选择范围扩大化

以往对于物品的选择购买消费者仅仅集中商场或是百货当中的几种类型,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基于网络的购物其可选择性就增加了有很多。从其发展的基本内容当中来说,只要消费者有时间就一定可以找到一个满意的商品。但是从现阶段人们生活的基本方式来说,时间并不充裕,所以对于物品的选择大多是喜欢或者不喜欢。这在一定程度之上也造成了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四)流通循环直接化

在传统的发展过程当中,人们对于商品的最终把控程度并不高,在很大程度之上都是由商家进行设计与运输,消费者所能做的就是购买。这在一定程度之上降低了消费的自主性,并且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因为会受到资金以及其他方面的影,所以也很难满足消费者的诸多个性化。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之下,商业的流通循环将会由消费者、生产者、企业三个方面共同完成,这样流通循环就变得直接。

二、影响消费者电子商务行为的因素

(一)网络安全性

目前人们认为影响网上购物的主要障碍是:网络的性和安全性。网络的性是和安全性是指数据存取的安全、通信的安全、操作权限的安全性以及在异外情况下正常工作的能力。

(二)网页设计的风格

网页设计的风格可以说是电子商务门面,如果这个门面不能很好的吸引顾客,那么其电子商务之下的消费者主观行为将会进一步下降。

(三)方便可行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在很大程度之上都促进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普及,加之现阶段各种移动设备得以进一步应用,网络真正的融入到了生活当中的各个角落。而应用的便捷性是的消费者的电子商务行为越来越频繁。

(四)产品多样性

传统交易方式之下,消费者在购买的情况之下,对于商品样式的选择局限。不能很好的完成商品选购的意愿。无论是商品的种类还是价格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但是电子商务之下,消费者只要时间允许,可以进行随便的筛选,无论价格还是种类都会有很多的选择性。这在一定程度之上刺激了消费者的电子商务行为。

(五)企业形象

企业的形象是立足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一个外部形象,往往是由企业的信誉以及企业的产品质量等各个方面共同组成。而企业形象的良好性在一定程度之上会决定企业发展,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之上会取决于企业形象。例如在购买的过程当中,很多人 都会选择到专卖店进行购买。这就是企业形象的主导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信息技术已经在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电子商务就是立足于网络时代大背景之下所形成的一个基本内容,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正在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以上内容对我们国家现阶段的电子商务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其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对消费者所产生的行为影响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本文以上的论述可以帮助广大读者更好的了解电子商务以及消费行为。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区零售消费者行为分析

摘 要:移动互联网环境带给社区零售业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本文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区零售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消费者行为特征与消费者行为模式,对社区零售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探索性的建议。

关键词:社区零售;消费者行为;移动互联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媒介。随着消费者购买行为从PC端向移动端的转移,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端网购交易额达到了2.1万亿元,在网购总交易额中首次超越PC端交易额,占比达到55%。由此看来,手机移动端购物将成为企业竞争的主战场。对企业而言,深入了解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新的消费者行为模式与特征,利用移动互联网有效开展营销活动,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区零售行业发展现状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社区概念,它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零售行业以社区为载体,以居住在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它在为社区居民提供采购日常生活用品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信息。

从2014年起,社区零售行业开始逐步移动互联网化,实体商业正在逐渐学习互联网企业的经营模式,并在总结互联网企业经验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有效的创新。

1.追求便捷、体验型消费的80、90后家庭构成主力消费群

随着80、90后组建家庭、开拓事业,他们已成为中国社会消费的中坚力量。一方面,他们的工作节奏快,平常没有太多时间在大型商超停留太久。大卖场购物环境嘈杂、人流拥挤,常常使得他们的等候失去耐心。另一方面,伴随互联网成长的80、90后是典型的网购一族。80、90后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1%,却贡献了中国互联网用户的55%、网购人群的73%。另外,随着以80、90后为主要人群的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推动整体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体验型消费和个性化消费特征更加明显。

2.政府支持形成政策利好环境

2016年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政府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为社区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构建高效的信息网络、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是政府大力推行的战略,为社区零售行业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单体店与连锁经营店并存的多样化格局

目前,社区零售市场的发展不甚规范,一部分老社区仍以杂货店、夫妻店改造而来的小超市为主,以非连锁的单体零售店形式经营。这些单体零售店的货品陈列杂乱、经营面积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且,软硬件条件欠缺,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环境实现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进驻社区市场的连锁经营零售店与单体零售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便利零售店7-11超市、主营肉菜的钱大妈超市、水果连锁百果园等等,正以其精细的定位、强大的软硬件支撑、高效的物流配送占领社区市场。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由于受到大型商超综合体和电商的冲击,社区便利店和超市也开始尝试体验式业态、线上购物业务。如百果园既与美团网合作推出线上业务,又开发了自营APP,大力推进线上业务。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区零售行业消费者行为分析

1.社区零售行业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恩格尔(Engel)、布来克韦尔(Blackwell)和科拉特(Kollot)在其三人合著的《消费者行为学》中,提出了消费者行为概念,他们认为消费者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的行动;二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在拥有产品或服务的使用和处置权之前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而消费者的行动则可以认为是购买决策的实践过程。

消费者行为受到消费者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包括消费者心理因素、生活方式、消费者个性等的影响,而环境因素包括社会阶层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等的影响。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区零售行业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消费者个性化心理特征。奥尔波特曾经说过:“人们的个体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同时也具有跨时空的稳定性。”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社区零售行业的主力消费人群为80、90后,其消费特征更具个性化因素。80、90后消费人群面临多样化的购物选择,购物时常常犹豫不决;他们一方面会透支消费,但也热衷于使用优惠券;他们不再顶礼膜拜潮流,个性化定制成为新的追捧;他们会在社交媒体分享购物行为,也会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感兴趣的商品信息。总之,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80、90后消费者更多变、更具个性。因此,这些特点也使得他们的消费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别。

(2)移动终端应用环境。移动终端应用环境,和传统的PC终端相比,手机终端的较大优势是便携式移动使用,社区零售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查询社区零售店的产品信息,实现网络购物,进行移动支付。而且,在大中城市的社区,无线信号相较以往实现了良好的覆盖,消费者的购物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另一方面,手机终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屏幕空间有限带来的商品和服务的展示效果较差、页面信息受限等等,再加上在碎片化时间里,移动互联网消费者与社区零售企业的沟通互动也会被中断分割,消费者做出决策的难度会比传统网络环境下更大。

(3)社区居民移动互联网文化氛围。社区是居民主要的生活场所,几乎覆盖了80%的生活消费领域。因此,无论是以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还是已经占领据点的社区零售企业,都在向社区移动电商发力。在商家多方位的发力助推之下,移动互联网使用惯开始渗透至社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此,社区居民的移动互联网文化氛围越深厚,消费者就越容易接受移动互联网的消费,对移动互联网的商品交易过程越放心。

2.社区零售行业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1)冲动消费趋势明显。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加依赖手机移动终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人们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经常会被其他事务打断,这也给消费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他们的手机收到商家推送的促销信息时,出于一种不想错过的心理,他们常常会及时时间打开查看,并且受到这些广告活动等外因的诱导失去理性,进行冲动消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超越时空限制的消费。与传统的互联网购物相比,移动互联网购物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消费者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上网浏览产品信息、对比同类产品,最终下单完成购物。

(3)碎片化时间消费。在传统的互联网时代,用户浏览信息的三个高峰时段分别是:上午9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晚上9点到11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手机能随身携带,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在碎片化时间进行消费,他们可以在上下班坐车途中、下午茶休息时间、排队等候时间等完成快速浏览、比价、购买、收藏等消费行为。

(4)互动型消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区零售商家纷纷开通微信公众号或者品牌APP,通过策划营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或者下载APP,并通过一系列营销策略的设计,不断加深消费者的品牌黏性,促成他们对社区零售商家的持续关注和购买。在这个过程中,从吸引关注、加深黏性到持续购买,移动终端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以“一对一”的方式展开,因此消费者行为更多地呈现出互动性特征。

(5)分享型消费。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媒体的盛行,使得社区零售消费者能够方便及时的与他人分享购物经历,并发表对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感受。对于社区零售消费者而言,他们在朋友圈、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对购物行为的评论,将直接影响社区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这当中,社区舆论领袖发挥的作用更重要。

3.社区零售行业消费者行为模式分析

2005年,日本电视广告集团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消费者行为模式--AISAS模式,即传统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的一般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被来自电视、报纸、杂志、户外以及互联网等媒体的营销活动或创意广告所吸引(Attention),创意的互动参与使消费者产生兴趣(Interest),然后消费者会到网上去搜寻(Search)有关产品的信息,在网上下单或到实体店购买(Action),并在网上与网友分享(Share)这次的购物体验。至此,一个完整的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行为就完成了。与传统的互联网环境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行为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1)吸引与互动。只要消费者随身携带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实现购买。因此,为了加强消费者的主动参与、促成最终购买,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广泛应用了二维码技术。当消费者被营销活动或者创意广告所吸引,就会主动利用手机扫描企业网站、微信公众号或者营销活动的二维码,在互动中了解商品信息。

(2)主动搜寻与比较。由于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消费者在对商品产生兴趣,进行购买决策之前,通常会通过手机主动搜寻类似产品,进行对比。对社区零售消费者而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搜寻主要是指基于位置的搜索(LBS)。基于此,由于手机作为智能移动终端具备可定位的特性,一些社区零售商家会利用已经开发LBS功能应用的社交媒体和APP,如微信、美团、百度地图等,向消费者推荐与其社区位置相关的消费信息,如社区周边的美食、生活用品、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通过附近商家类似产品的比较,消费者决定是否实施购买行为。

(3)移动支付购买。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产品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中最常用的是扫码支付,消费者通过手机客户端扫描社区零售商家的二维码,便可即时实现与商家账户的支付结算。这种支付方式便捷迅速,为消费者节省了购物时间。

(4)分享与展示。作为移动智能终端的手机,既具有空间上的便携性,又集成了拍照、美图等多种功能,方便消费者随时可以记录自己的消费行为。此外,伴随社交媒体的盛行,使得消费者乐于分享并展示自己的购物行为与体验。而这些分享与展示又会促成新一轮的商品信息传播,引起其他消费者的兴趣,成为新的消费行为的源头。

三、社区零售行业消费者行为研究对社区零售商的启示

今天,消费者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对社区零售商而言,必须跟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步伐,迎合新的消费者行为模式与特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1.营造良好的移动购物环境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随处可见低头玩手机、到处找WIFI的人群。社区零售商在实体店铺内,应尽早实现良好的WIFI信号覆盖,帮助消费者节省网络流量、方便消费者利用手机即时上网查询、比价、使用电子优惠券、进行移动支付等等,最终实现移动购物。具备实力的零售商可以进行更好的软硬件配置,包括配备平板电脑、开发专属的APP平台等等,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移动购物环境。

2.利用移动互联网营销工具加强互动

社区零售商的消费人群是稳定居住的社区居民,他们对生活圈中息息相关的社区零售商的营销活动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经常光临的社区零售店,他们通常会下载APP、关注微信公众号,或者在美团网等平台主动搜索产品信息。因此,社区零售店应更多的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商城、网络平台、APP等移动互联网营销工具,加强与消费人群的互动。

3.策划激发消费者兴趣的营销活动

当社区零售商的营销活动能激发消费者的兴趣时,他们会主动参与活动,并且乐于分享、传播商家的营销活动信息,从而吸引其他消费者的参与。很多社区零售商在设计促销活动时,将消费者的信息分享作为参与促销的条件,如消费者将促销信息分享到朋友圈并集赞一定数量时,才能享受促销优惠等等,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未来,如何策划激发消费者兴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营销活动,是社区零售商营销工作的重点。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移动互联网消费者行为分析

摘 要: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首先就是要做好消费者的分析,本文重点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消费者行为特征,对移动互联网消费者进行界定,分析了移动互联网AISAS营销模式,对传统的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和移动营销的消费者进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提出移动互联网消费行为的新特点。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营销;消费者行为分析

1 移动互联网消费者的界定

广义的移动互联网消费者是指通过手机参与营销活动的所有手机用户。狭义的移动互联网消费者是指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等移动终端进行消费行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分析移动互联网消费,首先需要确定中国的手机用户,当前中国的手机用户接近13亿,可以说移动营销的非常市场巨大;但是,移动营销的重点关注的是智能手机的用户,当前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近11亿人;同时移动营销的主要营销对象是智能手机用户中的移动网络用户,即用智能手机用户上网参与营销活动的人群,这部分现在将近10亿。移动互联网消费者就是从移动互联网用户转化而来。如图1所示。

2 移动互联网AISAS营销模式

移动互联网营销的目的就是要推广企业或个人的价值,包括产品的顾客价值,企业的品牌以及企业的文化。前提是不断提高消费者的转化率。具体流程如图2。

首先移动营销面向智能手机用户进行价值推广,促其实现向移动网络用户及使用移动客户端各种应用程序的用户的转化,进而移动网络用户会转化为企业相关营销内容的关注者,实现Attention;其次,关注者的持续关注,产生兴趣同时采取搜索行为,促其成为企业的营销内容的粉丝,本阶段实现了Intrerst和Search;再者,关注者一旦转化为粉丝,将采取购买行为,实现Action;,这些购买者将成为继续传播者,为企业的营销进行免费的口碑传播,实现Share,这些良好的口碑将进一步影响移动互联网用户乃至智能手机的用户,促其实现层层转化最终成为新的消费者。

3 三类消费者市场特征比较

当前,大家一般将传统的市场营销称为营销1.0,网络营销称为营销2.0,移动营销称为营销3.0,结合传统市场营销理论,本文将营销1.0消费者市场、营销2.0消费者市场和营销3.0消费者市场三者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如图3。

从上图可以看出,与传统消费者、互联网消费者相比,移动互联网消费者在其消费的非营利性、非专业性、层次性三方面表现的强度更小,说明移动互联网消费者除了扮演消费者的角色之外,还扮演着经营者,同时由于移动网络的便捷性,使其对于产品更加了解;同时移动互联网消费者在消费方面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差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替代性,由于比价的便利,对于产品的价格更加敏感;购买的便利性导致其购买的流动性更大,购买力的流动性更强。将相关特点进行赋值比较,得出如图4结果。

4 移动互联网消费新特点

移动互联网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表现新的特点:

①购买目的,在移动互联网下,消费者的购买目的更加多样化,受影响因素更多元化,除了受到传统营销中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营销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还受到社交网络群体的影响。

②购买者由中间向两极发展。在移动互联网下,购买更加便利,智能手机的使用除了中青年人这些中坚力量外,更向老年、少年乃至幼年的消费群体渗透,其结果消费者也呈这样的发展。

③消费品更加多样。首先,移动互联网下,各种基于消费者应用APP大量出现,同时如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平台使得产品的销售更加多样,消费者购买更加便利,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呈现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其次,消费者的需求更加个性和多变,客观上刺激了消费品的供应呈现多样化。

④购买方式更加灵活。首先,消费者的消费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购买。其次,支付方式更加多元化,在移动互联网下,消费者可以选择的支付方式有信用卡支付,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微博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所以这些便利性更加刺激了消费者通过移动互联网消费。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对西方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下边际效用分析方法的探讨及思考

摘要: 西方经济学按照研究对象不同分为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并且认为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又把其严格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基本保持独立,内容上基本没有关系。例如: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只研究单个消费者的效用较大化条件(资源利用问题),而没有同时联系宏观经济学考虑资源配置问题和联系商品价格弹性问题考虑厂商的价格决策。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以探讨。

关键词: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较大化;边际分析法;思考

0引言

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探讨消费者如何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获得较大效用,即较大的满足程度。具体包括了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其中边际效用分析法利用高等数学中原函数(总效用函数)的一阶导函数(边际效用函数)的值为零时,原函数可取到较大值的原理,论证了消费者在收入即定的前提下(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消费某种商品要取得总效用较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为零。即边际效用为零时的商品消费量能够保障消费者实现效用较大化。对此结论,本文认为: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分析,除必然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分析外,还需要把它放在更加广泛的环境中考察,这样才可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实际的结论。

1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具体内容

1.1 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边际效用分析法的基本分析框架西方经济学把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称为效用。效用理论包括了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度量)和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不可度量)。其中基数效用论在效用可度量的基础上发展了边际效用分析方法。依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下(如表1)是一个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的效用表。

单纯从数学角度分析:当一个连续函数的一阶导函数的值为零时,该函数能够取到较大值[实际上,MU=(TU)']。按照这一数学结论,在假设TU函数为连续函数的前提下,当MU=0时,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TU为较大。从上表的情况来看,当消费者的消费数量为5时,消费者得到较大的总效用20。

1.2 基本作图根据以上表格,传统教课书作出了MU曲线和TU曲线,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当消费量Q=5时,MU=0,同时,TU取得较大值14。

2对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思考及修正

2.1 对边际效用(消费量)和总效用曲线图形做法的思考及修正依据上表一可知,实际上能满足总效用TU的值为较大的消费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亦既在销售量为4到5这个阶段存在一个总效用保持较大值的平台期。所以,严格来讲,TU函数的图象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抛物线,而是在抛物线的顶端应该有一条平行于Q轴的线段AB,如图2。图2才真正反映了表一中商品消费量、边际效用和总效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对消费者总效用较大化条件的思考及修正从表1和图2能够看出,消费者总效用较大(14)时的消费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并把宏微观经济学其他理论结合起来分析,总效用较大时的消费量则有不同的结论。

2.2.1 单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消费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消费者在4这个点上已经实现了总效用TU的较大化,如果继续消费第5个商品,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由于第5个商品的边际效用为0,,则意味着消费者消费第5个商品所增加的效用为零,亦即第5个商品的消费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任何效用。同时消费者在消费第5个商品时,必然投入了货币和时间,增加了无谓的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消费者的消费量应该为4。

2.2.2 由于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供求平衡,消费者的需求量和厂商的供给量相等,从商品价格弹性理论和厂商所生产产品的可替代程度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该厂商生产(销售)的产品需求弹性很小甚或无弹性,并且该产品的替代品(包括替代品和不替代品)很少甚或没有,则意味着该厂商有能力在产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向市场(消费者)索要更高的价格,厂商向市场提供更多产品则会牟取更大的超额利润。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厂商的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

2.2.3 结合供求定律并从消费者收入效应的角度来看,厂商的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这是因为当厂商生产并向市场投入更多的产品时,既市场供给量加大时,依据供求定律,产品的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产品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条件约束下,消费较少的商品就能得到等量的效用,即,支出相同的货币会取得更大的效用(即收入效应: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收入不变但其实际购买力增加)。

2.2.4 单纯从厂商的角度来考虑,消费者消费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保障消费者总效用为较大的基础上,厂商生产(销售)更多的产品意味着厂商在生产技术不变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这意味着生产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的更大损耗。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假设厂商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利润较大化,而利润较大化首先要满足的必要条件则是成本最小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从厂商角度考虑,其的生产(销售)量为4,而并不是大多数传统教材中认为的5。

2.2.5 抛开以上三种考虑角度,单纯站在宏观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厂商的生产(销售)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销售量为4时,市场已经饱和,供求平衡。如果厂商继续生产同时消费者继续消费,不但意味着厂商自身生产成本和固定资产损耗加大,消费者消费商品产生负效用之外,而且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无效。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生产量从4增加到5)而投入的生产要素可以在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配置到能够更有效利用该生产要素的生产上去,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综上所述,对西方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在消费者自身的角度来思考,而应该同时结合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其他相关理论综合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宏微观经济理论的融合,不至于让人们产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割裂和西方经济学中各个理论相互割裂的印象。也只有这样,对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基于统计学的网络购物消费者行为分析

摘要:本文针对网络商店经营模式与消费者购物行为,基于统计学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网络商店特性、商品特性与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等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网络商店特性与商品特性有部分显著相关;网络商店特性愈佳,对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愈高;商品特性对于网络购买行为并无直接影响关系的结论。通过以上分析,以期达到为网络商店经营者提供一些值得考虑的因素和建议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购物;消费者行为;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当前许多企业逐渐将电子商务作为商业交易、营销等商业行为的工具及载体,视网络购物为新一轮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同时,越来越多的个人也将在INTERNET上开设自己的网络商店作为创业的一种方式。调查显示,全球在家上网人口于 2002 年为 5亿3,130万人,预计至 2009年,全球网络交易金额将突破 1 兆美元。开设网络商店,与开实体店面相比;创业所需成本、费用、设备,低廉许多。但也因网络商店进入门坎较低,加之许多网络商店经营者缺乏经营经验和对市场应有的分析,往往导致在茫茫网络中,难以脱颖而出,甚至难以为继。许多网络商店的经营者往往把经营重心放在吸引新的顾客,经常是提供各种优惠或广告手法吸引顾客上网消费,而忽略顾客真正需求。

本文以某娱乐商品销售网络商店为例,从网络商店特性、商品特性、消费者购买行为等几个方面,探讨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建立了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因素的研究总体框架,目的是希望为想在网络创业及网络商店经营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因素的研究设计

1.1 研究的总体框架模型依据当前网络购物发展状况,为探讨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否会受到网络商店特性、商品特性、消费者情况的影响,可建立如下研究总体模型,如图 1。

1.2 统计学数据分析常用的方法

1.2.1 描述统计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针对网络购物消费者的基本数据作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包括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学历、月收入、娱乐费用等。

1.2.2 因素分析(factoranalysis):对网络商店特性、商品特性等层面进行因素分析,达到简化构成变量,以便于进一步利用简化后的变量与结果,进行其它的统计分析的目的。

1.2.3 独立样本t 检验(independent t-test):针对相关的几组资料,来检测其差异情形,依据t 值来表示所达到的显著程度和水平。

1.2.4 变异数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利用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可检验几组资料是否因某个因素的不同而呈显著差异。如检验网络商店特性对于商品特性,是否因消费者的不同而有显著性差异。

1.2.5 Pearson相关分析(Pearsoncorrelationanalysis):这里以 Pearson 相关分析来验证网络商店特性各构成部分与商品特性各构成部分间的关系,其相关系数大小来描述样本在两变量上的相关情形,其正负值表示两者间相关性为正向或负向关系。

1.2.6 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探讨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因果关系。这里利用回归分析来探讨网络商店特性对商品特性、网络商店特性对网络购物行为、商品特性对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效果及预测效力,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是否显著等。

2具体实例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下面以某从事娱乐商品销售网络商店开展的网络问卷方式抽样调查数据为例,从网络商店特性、商品特性、消费者购物行为等几个方面,使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他们之间的关联性。(限于篇幅,有关计算与SPSS运行过程此处省略)

2.1 相关分析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紧密相关网络商店特性与商品特性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得到表1,由表1可以看出,网络商店特性与商品特性间相关分析大多呈现正相关且达显著水平,其中网络商店特性中“网站知名度”、“交易安全与信任”对商品特性中“运费”、“便利性”、“品质”三个变量的相关分析均呈现高度相关水平,而广告与商品特性中的五个因素间的相关性则较弱,因此上述假设H1部分成立。因此网络商店的经营模式,必须考虑到上述因素,使网站更贴近消费者的需求。

2.2 回归分析对网络购物行为、网络商店特性与商品特性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2,由表 2 回归模式一中,可发现网络商店特性对商品特性、商品特性对网络商店特性均具有解释力,R2值各为 0.779,表示网络商店特性可以解释商品特性,商品特性也可以解释网络商店特性,且网络商店可以预测商品特性及商品特性也可以预测网络商店特性各为78%,从中也可看出网络商店特性对商品特性、商品特性对网络商店特性各有显著影响(p值<0.001),网络商店特性与商品特性、商品特性与网络商店特性互为因果关系。而回归模式二网络商店特性对网络购物行为具有解释力,R2值0.74代表网络商店特性可以解释网络购物行为是74%,显示网络商店特性可以预测网络购物行为之能力为74%,网络商店特性对网络购物行为有显著影响(p值<0.001),因此上述假设H3成立,当网络商店特性各项指标越优时,越能有效地提升网络购物消费意愿。在回归模式三中商品特性对网络购物行为具有解释力,R2值0.02,表示显示商品特性可以预测网络购物行为的能力为2%,而商品特性对网络购物行为由p值大于0.001可知,故上述假设H4不成立,即商品特性可能不会直接影响网络购物行为。

2.3 综合分析

2.3.1 网络商店特性与商品特性通过上述对网络商店特性与商品特性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两者间关系呈现显著,同时可发现网络商店特性的交易安全与信任感,可以强化商品特性中的有关属性,网络商店经营者若有效运用网络商店的特性与商品特性间的相关性,如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安全与信任感,可以提升网络购物意愿。又如对网络商店特性的网站知名度,研究发现消费者对运费的考虑显著相关,是因为大型或知名网站,在服务质量方面更能让消费者产生更大的信赖感。

2.3.2 网络商店特性与网络购物行为通过上述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发现,网站的知名度可增加消费者购物意愿,而交易安全与信任感提升,因安全信任感较高,对网络购物顾虑较少,而使消费者网络购物在消费金额、频度等方面大大增加。

2.3.3 商品特性与网络购物行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消费者对网络购物和传统交易方式的实体店面购物认知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有些消费者认为网络购物交易不安全或不习惯于网络购物时,即使运费低廉、价格比实体商店便宜、质量较高时,都无法提高网络消费者购买意愿。对于这种消费者网络购物安全方面的疑虑,网络商店经营者必须充分考虑。

综上所述,网络商店特性、商品特性对网络购物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强化网络商店特性,将有助于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意愿、频率、消费金额的提升。在经营网络商店时,除了考虑价格外,若能处理好网络商店特性、商品特性与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之间的关联,相信将能更加贴近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为探索行之有效的网络商店经营模式奠定基础。

3结语

时下网络购物电子商务网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由于其无地域、营业面积限制,没购物成本低,网络商店库存小,资金积压少,商品信息更新快等特点,受到了许多企业的追捧。不但国内外很多知名企业在互联网上开设了电子商务网站,而且许多个人也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网店,并视为自主创业的一种方式。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与传统购物模式有很大差别。除了上述的优点外,不能忽视的是它也存在亟待完善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如:信誉度、网络安全、配送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经营好网络商店,就必须认真分析相关因素,本文依据统计学给出了常用的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分析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建模分析,希望能对网络商店经营者有所帮助。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基于互联网+预售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摘要】市场竞争中成本与消费者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企业的成本控制上,库存成本是其中关键一环,企业的库存成本影响企业的销售,而且对于企业的生产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库存容易导致企业的现金流难以负重,而且容易产生资金链的断裂。追求零库存一直是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因此为了减少高库存的压力,许多企业创新生产方式,如采取订单生产的模式,有效的减少库存,为我国的小米手机在面市时采取饥饿营销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以订单组织生产的模式,是借助“互联网+”的新型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有效的避免过量库存的现象,而且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通过以“米粉”为例,分析“互联网+预售”模式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分析这种模式下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影响,从而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为我国企业的产品销售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预售”模式 消费者 米粉 行为

一、“互联网+预售”下“米粉”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互联网+预售”是一种C2B的电子商务模式,这种预售模式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产品的信息,并在短时间内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进行集中,从而将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类型、产品的价格迅速的反馈给商家,商家针对消费者的订单组织生产或者调货,这种“互联网+预售”的模式能够有效的节省生产商的库存,甚至生产商不需要库存,在这种“互联网+预售”模式下,消费者往往会被企业的宣传噱头吸引,进而产生购买的行为。

(一)“互联网+预售”下的情景影响因素

在市场销售中商家营造的购买气氛以及氛围会吸引消费者的好奇心,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会随着其所处的情景而发生变化,在“互联网+预售”的模式下,消费者对于商家商品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商家在互联网平台的商品信息文字与图片。如在小米的官方网站上的产品预售信息,通过对产品的大力宣传渲染一种购买的热烈氛围,米粉对于小米商品的了解多数是通过官方的网站,在小米官方网站上一些热销的产品往往是采取“互联网+预售”的模式,米粉可以通过预订的方式购买自己喜爱的商品,并且这种预约是可以看到有多少人预约成功,极大的刺激米粉的购买欲望。小米比较成功的抓住消费者的好奇心理,对于一些小米的新商品,小米采取预约购买的方式,米粉需要预约成功后的每周二中午12点进行抢单,在每周越接近周二,越容易引起米粉的预约抢购。

(二)“互联网+预售”下的产品影响因素

产品在“互联网+预售”模式中处于核心,消费者对于互联网预售的关注实际上对产品的一种追捧,因此产品是整个“互联网+预售”模式的根本。米粉对于小米产品的忠诚度比较高,当前小米产品的产品种类不断的完善,而且在手机产品的基础上延伸手机周边产品、横向发展小米电视、小米机顶盒、小米路由器等产品,在“互联网+预售”模式下,小米产品对消费者购买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小米产品的功能价值、享乐价值、小米的品牌知名度、小米产品的性价比。当前小米对于新产品不断的进行研发,从小米1到现在的小米5,还有一系列的红米手机产品。小米每次新出的预售产品都会受到米粉的追捧,小米产品在功能上比较齐全,而且每次新品都能够改进前一代小米产品的缺陷,除了小米产品的功能价值外,这种预售或者抢购的行为能够满足米粉心理上的一种愉悦感,而且小米经过几年的发展经营,在国产手机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虽然在一些新品的“互联网+预售”模式下产品并未面市,但是有小米的品牌保障,可以有效的减少米粉对于产品的不确定因素顾虑,能够刺激米粉的购买意愿。

(三)“互联网+预售”下的产品售后服务影响因素

小米“互联网+预售”模式的推广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的改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与习惯,小米的“互联网+预售”模式的出现迎合消费者购物行为的改变。米粉选择小米的“互联网+预售”模式购买产品,很多情况下有一种尝鲜与跟风的情况,但是更多的是小米这种“互联网+预售”模式保障的7天无理由退货以及15天换货服务,在售后的服务上,小米在全国的主要城市设置有小米产品专门的售后维修网点,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购物保障服务。小米的“互联网+预售”模式的容许7天退货的模式,能够减少米粉对于购物的服务保障不确定的风险,有效的促进产品的销售。

二、商家“互联网+预售”模式发展的完善对策

“互联网+预售”模式下消费者必须要等待一定的时间才能收到商品,在小米手机刚进入市场不久时,消费者对于小米手机的认知度不足,这个阶段小米手机采取“互联网+预售”的模式受到同行的耻笑,然而小米一直坚持的“互联网+预售”模式如今却成为众多商家模仿的营销手段,这种“互联网+预售”的模式不仅能够极大的引起消费者对产品与企业的关注,而且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购买的刺激效应,减少企业的库存成本,并且容易培养忠诚客户,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下受到经营者的青睐。因此,商家应当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调整“互联网+预售”模式,促进产品的销售。

(一)注重企业的信誉与产品的质量

“互联网+预售”模式下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了解只能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文字信息与图片信息,特别是新品,缺少购买者的评价,消费者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何减少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不确定因素是商家必须考虑的。因此商家必然要注重企业的信誉建设,在对预售产品的信息上要尽量的详细,并且要易懂,确保信息的完整性。此外要不断的提升产品的质量,质量是“互联网+预售”模式的核心,只有质量好的产品才会让消费者满意,而且才能培养忠诚客户。

(二)注重预售产品的价值功能

在“互联网+预售”模式下消费者愿意花费时间去等待产品,不仅在于产品的质量,还需求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价值需求,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功能价值需求,还要满足享乐价值需求,并不是一味的低价就能够吸引消费者,而是产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而且在享乐价值上能够彰显消费者的个性化,才能真正让消费者追捧“互联网+预售”模式。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关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全世界可谓是进入了网络化时代,我国作为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在电子网络方面也有了巨大的突破。眼下,电子商务早已成为消费者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许多产品消费的领域中也渐渐起主导地位。因此,唯有仔细分析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模式以及电子商务对于消费者的实质性影响,才能够较大化利用电子商务,进而让电子商业更加发达进化。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消费者行为

一、电子商务现状

中国的电子商务经过十余年发展,从ebay入华到阿里巴巴兴起,再到如今各类电商公司、网站层出不穷,可以说已经到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黄金时代。电子商务不仅在涉足领域上不断拓宽,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成熟的市场规范,它正在切实且迅速地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思维的大范围普及,物流快递、互联网金融等电子商务相关体系建设的完备,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与经销商正投入到电子商务的浪潮之中,他们或是进驻电商网站,或是开发自己的电商系统,加之自身特点与行业优势,不断开拓出新的电子商务发展可能与模式。伴随着软硬件技术的提高,电商网站层出不穷,这在数量上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电子商务消费需求。同时智能技术的飞跃,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始采取智能机器人来完成自己的售前、售后以及相关咨询服务。这可以看做是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即智能化。通过智能化的完成,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智能化的数据分析,能够帮助电商平台更为便捷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为自身的发展制定更为有价值的决策。除去在电商平台数量的增长之外,电子商务在横向上未来还会进一步拓宽。

早期的电子商务销售主要集中于服装百货,提供的服务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线上交易货物以及相关服务。在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全国许多地区均已建立了专门针对电子商务的产业园,而电商平台本身,也将自己的经营范围扩大到生鲜、家居、装修、生活缴费等各个方面,这些拓展也刺激并带动了包括上下游产业链、资金结算、包装物流等相关一系列领域的创新与升级。

二、电子商务大环境之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一)让市场消费更加细分化。以往的传统商务体系下,一般市场的细分都是针对固定消费群体的,对特定的消费者提供消费产品以及服务,其较大特点是市场占有率。然而在实行电子商务之后,借助科技技术的优势特性,把固有市场细分更加纲化,进而实现细分针对到每一个单体的消费者,要体现出的是企业对顾客的占有率。

(二)让服务的需求趋于主流化。有理论显示,人们一旦满足基础生活需求,比如生存需求之后,就会开始渐渐对更高层次的需求呈现出欲望。对此,众多消费者开始进行网络消费,其不但是需要产品,更是为了情感等方面得到有效满足,也就是需要得到商家的尊重和理解。面对这种情况,商家借助电子网络进行从4PS到4CS,最终发展到4RS的理念转变,完成电子商务体系满足各种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服务需求。

(三)拓展选择范围及促进消费感性化。固有的老式营销体系中,一般消费者只能在固定且有限的空间里进行选择消费,通常只是在一个区域下展开相邻商家产品的比较进行消费。这种体系下,消费者普遍看重的事产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消费多半是出于理性状态。然而在进行电子商务消费时,消费者是针对全球化实施消费选择,各种产品的价格都是比较透明化的,于是消费者可以对产品进行估算。这样的模式看似更为理性化,其实质却是由于更多的信息干扰而导致消费者的选择出现依赖情感,这种情感的需求使得消费者的选择消费逐渐偏向感性化。

三、电子商务对于消费者的具体影响

(一)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电子商务较大的成就就是让广大消费者能够方便收集到想买产品的信息,并且在收集过程中大大节省了时间,这也是这种营销体系能够越来越被接受的原因。如今的世界,人们日常生活的节奏非常之快,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大家渐渐开始放弃原有赶集式购物,转而开始在网络上展开网购模式,而这种现象只会越来越明显。大众可以说是已经迷上了网购,由于其方便快捷的特性,让大众可以直接在网上轻松选购产品,对于想要的任何产品的品牌以及数量都能很明确选择。眼下,我国的网络交易支付费用的手段主要是信用卡、数字现金以及电子支票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点欠缺,在安全性方面也有缺陷。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些中间承担责任的机构和大型企业,从而使得人们进行网购时在支付方面得到了很大程度效率的提升,同时交易安全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在这样的系统之下,人们进行电子商务时更加安心,也就大大提升了电子商务的使用价值,促进了人们参与电子商务的信心,让人们能够对网购产生巨大的购买决心。

(二)对消费者消费之后的行为产生影响。消费者在进行消费之后,会对购买的产品进行审核,评判其是否与购买之前想象的一样,如果满意还好,若是不满意就会让消费者感到失望,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日后是否还会进行消费。电子商务的出现,极大改善了消费者对产品审核的效率,消费者可以在购买后和相关服务人员进行交流,并借助一些预先知道的条款进行权益维护。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安全感得到了较大化提升,致使消费者可以展开放心购物,在购买满意时可以对亲朋好友宣传,当感到不满意时可以得到及时回复以及快捷的退货换货。

四、结语

电子商务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其涉及各行各业,是现代人们离不开的一种商务形式,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产物。本文就电子商务的相关内涵作出了简要介绍,同时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进行了分析,并且深入探讨了电子商务对于消费者的具体影响,以期对电子商务时代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有用见解。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生鲜电商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规模发展,其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生鲜电商化已迫在眉睫,这也是与时俱进的必然。本文首先介绍了生鲜产品电子商务的相关内涵,其次针对生鲜电商环境下的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电子商务对于消费者和生鲜产品本身的销售量的具体影响,以期为以后的生鲜电商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性的价值。

关键词:生鲜电商;消费者行为分析

一、引言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逐步发展和应用,世界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的实现了全球网络化,当然,作为新兴和经济迅猛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电子网络以及网络购物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伟大突破。就目前而言,电子商务,这种新的购物模式早已成为消费者的日常上网和生活的“必需品”,而生鲜产品也随着人们的收入的提高而需求量增加,由于产品的区域性差异,导致“生鲜+电商”运营模式呼之欲出。因此,可以深入地分析和研究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商务对于生鲜产品和消费者的实质性影响,较大化地利用电子商务,进而推动生鲜电商的发展。

二、生鲜电商的内涵

电子商务,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网络技术,为消费者们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同时线下收货的活动。借助于该平台,供应商与消费者可以进行快捷的交易,不同于以往的当面讨价还价的传统交易模式。作为依托计算机的网络先进技术的一种商务式活动,电子商务这种新颖的交易模式不但很好地继承了传统交易活动中的优点,同时还克服了传统交易中的不足之处(比如区域性差异),尤其是在效率方面以及产品的成本方面,优势更为突出。同时,正是由于网络逐步实现全球化,信息资源共享,所以电子商务这一模式更加有效地加速了在线交易活动的全球化进程,使得消费者轻松购买到当地没有或者价格高昂的产品成为了可能。生鲜电商被誉为一片蓝海,生鲜企业也希望搭乘电子商务这俩快车,自2012年以来,生鲜电商商家不断涌入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三、生鲜电商新环境之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一)让产品销售市场更加细化

以往的传统模式下的销售活动体系下,一般产品市场的细分和区分多是针对固定区域的消费群体,对特定类型的消费者提供生鲜产品以及售后的品质服务,其突出的特点是利润依靠当地的市场产品占有率。然而,生鲜产品在实行电子商务之后,借助网络运输通道的便利性,降低了成本,同时把固有区域的市场更加地细分化、更加纲化,进而实现销售的细分化,细化到每一个单体的消费者,体现出的是电商企业对于消费者占有率。

(二)让品质服务的需求得到满足

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一旦消费者及时层的基础性需求得到满足,比如生存需求之后,就会逐步萌发出对更高层次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呈现出欲望。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吧眼光逐步放在网络购物消费上,这种情形不单单是需要生鲜产品,对比线下的购买,消费者更是为了情感等诸多方面得到有效满足,也就是需要电商企业的尊重和理解,以及享受足不出户的浏览商品带来的心理抚慰。面对这种情况,众多电商企业借助电子网络平台,进行从 4PS到4CS,最终发展到4RS的理念转变,以及垂直型电商、综合型平台和O2O模式的转变,完成生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下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品质服务需求的要求这一任务。

(三)选择产品的所属范围增加及促进消费感性化

在传统的固有的产品营销框架中,一般类型的消费者选择性空间狭小,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选择消费,通常不过是在某一片区域内进行距离不远的不同商家售卖的生鲜产品比较,然后做出消费决策。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普遍看重的是产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消费多半是出于理性状态。然而,当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各家的生鲜产品的价格一目了然,同时透明化的价格便于比较分析,利于消费者货比三家,较大化自身的利益。这样的电商模式看似更为理性化、透明化,其实质却是由于更多的非实质性信息干扰,从而导致消费者购买变得迷茫化,选择出现短暂的依赖情感,这种莫名的情感需求,或让消费者变得冲动性购买,消费变得偏向感性化。

(四)物流成本分摊复杂化

在传统的购买中,消费者直接可以看到生鲜产品,可以“察言观色”确定生鲜产品的质量,一般生鲜超市都是不允许退货的,这是由于生鲜产品的易腐烂变质的特性决定的。然而,在生鲜电商交易活动中,消费者无法直接看到实物,仅仅依靠照片和经验来判断新鲜度,即使生鲜本身美哟问题,但是经历了“长途跋涉”的物流折腾,往往出现产品变质的问题,这样就导致了许多消费者收到生鲜产品“后悔”,要求退货的问题,逆向物流时物流成本由商家还是消费者承担,一直困扰着生鲜电商的发展,成本分摊的复杂化,阻碍了生鲜电商的发展。

四、生鲜电商对于消费者的具体影响

(一)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

电子商务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消费者可以获取产品的具体信息,能够比较分析价格哪一个,同时在信息的收集方面也极大地节省了时间,这也是电子商务模式越来越受到大众认可的原因。在目前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每一个都争分夺秒,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各个方面的时间压力都比较大,大家逐步改变并放弃原有赶集式购物,逐步演化为在网络上开展网购模式,这种现象愈加明显。大众可以说是已经迷上了网购,由于其方便快捷的特性,让大众可以直接在网上轻松选购产品,对于想要的任何产品的品牌以及数量都能很明确选择。眼下,我国的网络交易支付费用的手段主要是信用卡、数字现金以及电子支票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点欠缺,在安全性方面也有缺陷。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些中间承担责任的机构和大型企业,从而使得人们进行网购时在支付方面得到了很大程度效率的提升,同时交易安全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在这样的系统之下,人们进行电子商务时更加安心,也就大大提升了电子商务的使用价值,促进了人们参与电子商务的信心,让人们能够对网购产生巨大的购买决心。

(二)对消费者消费之后的行为产生影响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之后,会对购买的产品进行审核,评判其是否与购买之前想象的一样,如果满意还好,若是不满意就会让消费者感到失望,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日后是否还会进行消费。电子商务的出现,极大改善了消费者对产品审核的效率,消费者可以在购买后和相关服务人员进行交流,并借助一些预先知道的条款进行权益维护。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安全感得到了较大化提升,致使消费者可以展开放心购物,在购买满意时可以对亲朋好友宣传,当感到不满意时可以得到及时回复以及快捷的退货换货。

五、结束语

上述的论述重点分析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之下消费者在购买生鲜产品时的各种心理行为,深入分析这种模式下的各种影响和意义。在新兴技术网络的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影响着生鲜产品的营销策略的制定。希望本文的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能够对生鲜电商的未来良性发展进步起到促进作用。(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我国超市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绿色消费需求对绿色食品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本文采用超市消费者问卷调查和回归模型分析方法,对影响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讨论了影响我国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的九个因素。

关键词:绿色食品 消费者行为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至今虽然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在主要流通领域“超市”中仍然存在严重消费不足。为了研究我国超市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笔者进行了超市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的问卷调查。通过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归纳分析影响我国超市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

一、问卷基本情况简介

这次问卷采取随机模式,即选择了北京市四家大型超市普尔斯马特会员店(学院路店)、伍富(学院路店),百盛商场超市(学院路店),家乐福(国展中心店),在超市里随机抽取消费者进行现场调查,共获取有效问卷114份。

二、模型的建立

本文定义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行为采用“消费”和“不消费”两个属性判断,由于因变量(Consume)是二分定性变量,为了揭示“年龄”(AGE)、“收入”(INC)、“教育程度”(EDU)、“性别”(GEN)、“对绿色食品了解程度”(KNOW)、“绿色食品安全程度”(SAFE)、“绿色食品价格”(PRICE)、“绿色食品种类”(KINDS)、“绿色食品营销渠道”(METHOD)这九个影响因素对因变量C的影响,本文采用了经济计量学中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1.各种影响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的因素的量化

对上述九个变量分别根据模型需要进行量化,对于“年龄”和“收入”分别赋值为各自值域段的中间值,对“教育水平”、“了解程度”、“绿色食品安全程度”、 “绿色食品种类”、“绿色食品销售渠道”这几个因素,依据由低到高原则赋值“1,2,3,4,5”,对于“绿色食品价格”,依据由高到低原则赋值“1,2,3,4,5”,对于性别依据男性和女性赋值“0,1”。

2.建立模型

C=F(Con,AGE,INCOME,EDU,KNOW,SAFE,PRICE,KINDS,METHOD,GEN)

根据Logistic回归定义即:

C=1/1+exp[-(a+b1x1+b2x2+b3x3+b4x4+b5x5+ b6x6+b7x7+b8x8+b9x9)]

这里因变量C是一个二分定性变量,C=1代表被调查者消费绿色食品,C=0代表被调查者不消费绿色食品。

三、回归结果

四、结果分析

上面回归结果,如果变量的系数(B)为正,表明它对消费者消费绿色食品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变量的系数为负,表明它对消费者消费绿色食品起消极作用;显著性水平越高(Sig.0.05)则说明该变量对因变量C的影响越不显著。从回归结果我们看出,九个变量除了安全程度(SAFE)外,其它变量对消费者消费绿色食品都产生了积极作用,而对其影响较为显著的变量有三个:收入水平(INCOME)、对绿色食品了解程度(KNOW)和价格(PRICE)。在这三个变量中,价格(PRICE)对绿色食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最为显著。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1.收入水平

从回归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收入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收入水平越高对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越起积极作用,另外收入还是一个显著性变量,说明收入水平是影响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低收入水平的家庭中,消费者倾向于将有限的收入用于普通食品的支出,对食品的安全、营养等因素关心的较少,在这样的收入水平下,消费者的生存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或者是刚刚满足,消费者并不会刻意选择消费绿色食品,对食品消费主要是以实惠为主。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中,收入在解决消费者基本生存需要的情况下已有很大的剩余,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上开始对自身健康、安全、营养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潜在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向现实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转化。

2.教育水平

在回归模型中,我们看到教育水平对绿色食品消费行为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显著性水平考察教育水平并不是一个显著性的变量。因此一般来说,消费者的文化程度越高,其素质也相对较高,环境保护意识也就越强;消费者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对自身的保护意识也就相对越高,绿色食品消费观念也就越稳固。

3.年龄和性别因素

在回归结果中,年龄和性别对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行为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年龄和性别并不是一个显著性的变量。经过这次调查问卷我们看出30―40岁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对绿色食品消费意识比较强烈。就年龄而言,中年以上消费者倾向于消费绿色食品。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收入相对稳定丰厚,具备消费绿色食品的经济实力。就性别而言,一般女性在家庭食品消费中占据支配权,对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关心程度普遍高于男性。

4.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了解程度

从回归系数看,对绿色食品了解程度越高的消费者越倾向于消费绿色食品,从显著性水平考察,了解程度是影响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理解和判断,决定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价值的评判和消费者的消费态度,进而影响消费者的绿色食品消费行为。

5.价格因素

绿色食品的价格是影响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主要因素。从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水平考察,价格是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一个显著变量。目前,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绿色食品的开发成本相对较高,因此绿色食品的价格高于其它同类食品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在我国,由于人们收入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不高,对于特定收入的阶层来说,尽管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要量很大,但由于受到绿色食品价格因素的限制,使得绿色食品需求受阻。

6.绿色食品种类和销售渠道

绿色食品种类和销售渠道是满足绿色食品需求的有效手段。如果绿色食品品种单调,渠道单一,会影响消费者潜在的绿色食品需求向现实的绿色食品需求转化。从回归结果看,绿色食品种类和销售渠道越多对消费者消费绿色食品越有积极作用,但绿色食品种类和销售渠道并不是一个显著性的变量。

7.绿色食品自身的安全程度

绿色食品自身的安全程度直接影响人们对绿色食品的信任程度,从回归结果看,绿色食品安全程度对消费者消费绿色食品没有产生积极影响,也不是一个显著性的变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行为没有影响,出现这一个结果可能是由于在所调查的消费者中大部分消费者对我国目前绿色食品的安全程度都选择了“没有保障”这一项所造成的。一般而言,绿色食品安全程度越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信任程度就越高,即使其价格高于普通食品很多人们也认为消费绿色食品物有所值,相反如果绿色食品的安全程度没有保障,就容易降低绿色食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容易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消费障碍,进而影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消费者行为分析论文: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购房者效用分析

[摘要] 文章立足于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通过建立模型,说明我国现有住房价格迅速上涨的情况下,已购商品房的老百姓的效用水平如何变化的相关问题。假设房价下跌的情况下,探讨老百姓的效用水平的变化,以及为什么购房者平常感受与按经济学原理分析的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当然,老百姓购房的具体感受与众多因素有关,因此,本文仅仅是对经济学理论和建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性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 消费者行为理论 房价

一、问题的提出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在收入和价格的约束下,根据偏好所做的选择,这种选择主要是关注购买部分。消费者行为理论其实质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其能处理不等式下的约束极值问题,也就是能处理一般化的问题。它提供了一种对消费者行为如何达到效用较大化的分析方法,这有助于我们解释生活中众多的经济现象。本文就是应用这一理论来分析我国国内老百姓购买商品住宅后,在住宅价格发生变化时的效用情况。

二、原理分析

效用函数是描述偏好的一种工具,可以将无差异曲线视为等效用线。根据效用较大化理论,消费者实现效用较大化时,用于不同商品上的边际效用相等,即MUX/Px=MUY/PY,理性消费者的行为选择状态应该是选择。在这里,我们将用图形分析来阐述其意义,如图1:

注:此处,我们仅讨论良性性状的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的消费位置,即是处于无差异曲线*(U1)与预算约束线(直线AB)相切的点(图形中的E点)。无差异曲线(曲线U1或U2)表示的是,对一于消费者来说能产生同等满足程度的各种不同商品组合的点的轨迹。它的特点是:及时,凸向原点,斜率递减;第二,同一平面内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第三,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第四,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即U1>U2)。

预算约束线(直线AB)是消费者花费其全部货币收人后所能购买的商品量的集合。假定消费者将其全部收入M用于购买两种商品X,Y,其价格分别为Px,PY,则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可以表示为Px・X十PY・Y=M,它约束了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消费情况,即如果商品X的价格上升,则购买商品X的数量会减少,预算线AB会变成AB';反之,如果商品X的价格下降,则购买商品X的数量会增加,预算线AB会变成AB"。如果消费者收人水平提高,则预算线向右平移变成预算线CD;反之,则向左平移,变成预算线HI,表示消费者在不同收人水平下对不同商品组合的选择。

无差异曲线U,与预算约束曲线AB相切的切点E是消费者选择,表示在商品的价格与消费者的收人都既定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获得的效用较大化。如果预算线发生了斜率改变或平移,均衡点也会发生改变,则消费者所达到的效用水平的大小也将改变,那么,消费者所能达到的满意程度也将改变。

边际替代率是用来度量在既定商品束上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它可以被解释成为消费者恰好愿意按此用商品X代替商品Y的比率,即:MRSX,Y=ΔY/ΔX,当边际替代率不等于二者变动量之比时,消费者会调整X与Y的数量比率。

三、模型分析

住房价格是中国老百姓现阶段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问题。已购房的人看到住房价格上涨或下跌,其心态也随之波动,对未购房的人又患得患失,在媒体的“狂轰滥炸”下不知是否该下手购房。本文应用这一经济学理论分别建立模型,对我国住宅商品化改革进程已购房的老百姓对房价变动的效用问题进行讨论。

我们假设一人在2000年时有30万元人民币,当时房价1500元/m2时购进了一套100m2的住房,其边际替代率MRS(100,15)=1500元/m2。我们以住房面积为横轴,以其他支出为纵轴,作图。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的切点为A点,此时,A点,即住房面积为100m2是消费者的效用较大点。

1.当住房价格上涨为2000元/m2,消费者面临价格的变化时,其效用会有什么变化呢

由于房价上涨,预算约束线发生变化,由原来的30万元决定的预算约束线变成新的由收入35万元决定的预算约束线。由于A点是初始禀赋点,预算线一定过禀赋点,当价格变动时,预算约束线将以A点为基础旋转,此时价格上涨,新的预算约束线将经过A点,变得更陡峭,见图2。在消费者看来,原来的MRS(100,15)=1500,此时MRS(100,15)< 2000,意味着消费者愿意为减少1平米的住房,要求1500元的交换价格,而市场愿意付出2000元每平米的房款,因此,对于理性消费者来说,消费者就应该愿意减少住房面积,以增加其他支出,从而提高总效用。此时,无差异曲线相应发生变化,由原来的U1变成了U2,新的无差异曲线与新的预算约束线的切点为B。消费者住房面积减少,其他支出增加,效用更高。但是,住房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一个低生存约束线,即不管住房面积如何减少,总效用如何提高,该行为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不断上涨的住房价格,消费者不可能不断减少住房面积以获得更大的效用,如果住房面积小到一定程度,消费者就不可能再减少了,即不能不住一定面积的住房。

2.当住房价格下降为1000元/m2,消费者面临价格的变化时,其效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由于房价下跌时,预算约束线同样发生变化,由原来的30万元决定的预算约束线变成新的由收入25万元决定的预算约束线。由于此时价格上涨,新的预算约束线将经过A点,变得更平坦,见图3。在消费者看来,原来的MRS(100,15)=1500,此时MRS(100,15)>1000,意味着消费者愿意为增加1m2的住房付出1500元,而市场只要求消费者付出1000元每平米的房款,因此,对于理性的消费者来说,他将会调整住房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比例,即消费者就应该愿意多买住房,同时减少其他支出,以达到提高总效用的目的。此时,无差异曲线将相应发生变化,由原来的U1变成了U2,新的无差异曲线与新的预算约束线的切点为B。消费者住房面积增加,其他支出减少,所获得的总体效用更高。如图3所示。

四、现实分析

上述分析结果似乎说明不管房价是升是降,在市场给人们提供替代机会的情况下,消费者总可以通过根据市场价格相应的调整住房面积,其效用水平均会增加。不过,我们需注意,以上分析均基于一个很强的假设,即交易成本为零的基础上。事实上,不管消费者是将小房子换大,或大房子换小,均涉及到交易成本。如果消费者要换房,消费者需投入大量的时间,体力,精力,金钱为自已选购另外的住房;同时,为出让原有住房而寻求合适的买主,原有住房的装修等费用也是一笔金额不小的支出,因此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会采取不改变现有住房的对策。因此住房价格的变化,并不会改变已购房消费者效用。

但是,为什么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觉得住房价格不断上扬,对已购房的消费者来说是赚了呢?即总效用增加了呢?这是因为,对已购房的消费者来说,其行为决策为确定条件下的选择,即存在禀赋约束(已有住房)。虽然市场给人们提供了替代机会,但考虑到巨大的住房交换的交易成本问题,不动产的替代难进行,此时消费者的选择仍然是原有的住房面积。而对于目前尚未购房的消费者来说,消费者的行为决策是不确定下的选择问题,用一般的模型难以对现实进行经济学理论上的分析,存在着不同价格水平下不同的总体效用的问题,因此,需谨慎决策。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