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

摘要: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方面。只有不断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教学结构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逐渐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培养出具有强烈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的合格高校生。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进步与发展,进一步地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对人们的计算机能力与水平提出较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至计算机教学课堂中,其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与促进学生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大学计算机教学;应用

计算机这一门学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其中,案例教学方式以其多种优势,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教学课堂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全程掌控着教学课堂,采取“灌输式”的方式,重视对理论知识、概念的灌输,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着学生的发展,然而,计算机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内容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对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一方面不断地深化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提升,推动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在应用案例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而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至教学课堂中,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点内容,教师向学生提供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提升分析案例的技巧,同时可以促使理论知识的转化,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需要通过个人求职网站的制作,从而向用人单位进行自我推荐,这就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求职素材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独立地做出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要求学生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背诵大量的理论知识,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长此以往,既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兼具动态性与开放性,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判断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推敲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内容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激烈探讨,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全新的想法,不仅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会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的精神,为走向今后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案例教学法在应用的过程之中,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从而研究其中的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顺应人们的认知规律,尤其是学生在案例教学的中,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可以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案例教学法概述

(一)基本内涵

最早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希腊以及古罗马时期,而真正开始形成与应用则是在1910年的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以及医学院,其中,案例作为案例教学方式的基础,改变传统的教师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方式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属于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二)主要特征

1.以学生为本。案例教学方式在应用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引导者、组织者以及促进者,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至教学课堂中,有利于改变落后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

2.重视学生的发展。案例教学方式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重视在传授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于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于教师给出的案例,进行激烈的讨论与分析,切实地做好归纳总结的工作,在共同的努力下得出正确的结论,推动与促进学生的发展。

3.自主性与指导性结合。案例教学方式这一全新的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的问题,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大化地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意味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作用。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则应当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4.重视协作。案例教学方式在应用的过程中,重视学生针对案例进行独立的思考,地提升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与此同时,案例教学方式同时重视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地展现出建构主义学习思想。

三、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教学课堂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深入地挖掘教材,结合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开动脑筋、不断创新,组织生动的、丰富的教学案例,而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理论,解决情境下的问题。由此可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而且为促使学生多用计算机相关知识,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得学生的观察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教学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促进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优点长处,从而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提高对学生参与度的重视,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谈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关注成绩同学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关注于基础薄弱、性格内向,且不爱发言的同学,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案例教学法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四)探究性的原则

所谓探究性原则主要强调的是重视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分析以及自主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解决问题,不仅体现了案例教学方式的探究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问题的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以合作探讨的方式,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不断地拓展自身的思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推动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提升。

四、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一)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准备工作,分别是:首先,充分地掌握案例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掌握好案例内容,结合计算机教学内容与案例,确定好案例的主题;其次,提前做好学生反应预测工作,确保案例的难易程度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保障案例的内容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再次,合理地设计案例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把握好案例教学开始时间、讨论时间以及结束时间等,进而可以游刃有余地把控好课堂节奏;,明确案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

(二)教学实施阶段

首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向学生展示案例,而后引导学生针对给出的案例展开激烈的讨论,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展现案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于案例的兴趣。其次,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围绕着案例提出相关的内容,在学生分析案例的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至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其总结、分析与归纳结果,加强生生间的交流,进而可以采用学生分别汇报以及小组汇报的方式,进一步地阐述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及时地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则可以评价案例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为计算机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重要保障。

(三)巩固阶段

在巩固阶段,学生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如:及时,复习笔记;第二,整理报告;第三,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与此同时,对案例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一方面可以促使自身更好地适应于案例教学,另一方面促使自身在今后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表现地更好。教师需要做的事情则是考虑所选用案例的合理性以及针对性,案例分析是否深刻以及所作出的评价的合理性等问题,通过进行教学的反思,总结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从中查找存在的不足,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有利于推动案例教学法教学质量的进一步的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教学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至教学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激发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在教授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提高对案例教学法的重视,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所学的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科学地应用案例教学法,进一步地推动教学质量以及效果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出发展的新型人才。

作者:潘小艳 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计算机技术是高校大学生进入学校后的必修通识课。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到来,计算机的运用和操作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的必备基础能力。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运作原理,硬软件配置和简单的操作系统,实现对学生的初步“扫盲”。进入大学后,这一课程的难度和深度都随之提高,教师开始教授基础的编程,对于操作系统的讲解也更加深入。由于计算机技术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接触的内容存在出入,并且其融合了物理,数学原理,所以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笔者在对本市高校的计算机技术教学课堂进行研究后发现,教材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是阻碍其教学效率的两大原因,针对这一现状,本文讲制定一系列的具有创造性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案,以推动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校教育;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

大学计算机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长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教授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各类操作系统知识为主,将上机操作和纸质作业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讲理论知识及时地融入实践能力中。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课堂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呆板,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其次,各高校都依赖自己有限的教学资源实行教育,尚未形成品质资源共,导致教学交流不足。面对如此的教学现状,高校计算机技术教学课堂有必要实行改革,树立新的教学模式。

1.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改革的起因和推动力量

我国的高校计算机技术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依托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和高等计算机人才需求而产生。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和发展,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技术教学体系已经形成了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操作为辅,以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在90年代初,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也相继开展计算机技术教学课程,正式扩展了计算机教育的范围,将计算机技术教育从精英教育扩展到普适性教育。随后,计算机文化的概念被提出,初高中学校相继开展计算机技术教育。由于初高中的计算机技术教学课堂讲原有的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内容提前教授,导致当前高校的计算机技术教学内容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其大多数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导致学生无法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又由于难度太大而不适宜教学。所以大学阶段的计算机技术教学面临严重的挑战,继续进行模式改革。

2.大学计算机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不足

2.1教材过于陈旧,内容过于浅显

尽管大学计算机技术课程是全校性通识课程,但是学校和教师对其的关注度不高。其主要体现在两点,及时:计算机技术课程教材过于陈旧。当前大学使用的计算机课程教材基本从课程设置之初就没有发生过改变,因此其许多内容已经过了时效性,失去了教学意义。例如在预防和处理计算机病毒这部分内容中,其例举的病毒大多是数十年前流行的,因此其维护网络安全的方式也是过时的,无法应付目前新的网络攻击。这就使教学过程是去了最终意义,无法教会学生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计算机知识。其次,由于教学内容编排上无法取得平衡,目前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内容主要以重复初高中的内容为主,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掌握,无需再次学习。所以这既浪费了学生的课堂时间,导致教学内容的冗杂,又给学生留下了“学习十分轻松且无聊”的印象,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对于有志于投身计算机事业的学生造成了不利影响。

2.2课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课程,其包含了物理,数学甚至艺术多个学科内容,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但是当今大学计算机技术课程主要通过教师讲解教材,学生做笔记为主,学生连自主上机操作的机会也较少。这导致这门课程的乐趣无法被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和研究的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正是支撑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研究和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丧失,其学习动力也就丧失了。

2.3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脱轨

在大学阶段开设计算机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积累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能够基本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为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增添技能。但是遗憾的是,这一根本目的与目前的教学成果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学生仅仅掌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在生活中,还是无法自主处理遇到的计算机问题。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脱轨,导致大学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教学效果远远低于预期,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

3.如何推进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模式革新

3.1将教材与课外知识融会贯通

前文已经提到过目前的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漏洞是将教材内容更过于陈旧。针对这一问题,计算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增加近期的课外知识的比例,实现教材与课外内容融会贯通。具体要求如下:首先,教师对于教材内容要有选择地加以区别,对于一些时效性长的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和经典的操作方式,要着重讲解,对于一些已经过了时效性,且对于该理论的知识有了新的理解和解决方法的内容,可以进行省略。除此以外,教师要随时了解国内外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近期研究成果,向学生传授有趣的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体验到全新的教学内容,从而逐渐培养起对于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而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的也能够与初高中计算机技术教学区别开来,显示出更为开放和包容的课程特点。

3.2增加学生的上机操作比例

学校要对计算机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就必须改进目前的课堂方式。现阶段的课程主要以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主,进行理论讲学,随后布置一系列的纸质或者上机作业。这种模式虽然节约成本,易于操作,但是其存在许多不足。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减少自己口头讲解的时间,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指导学生上机操作上。例如,office,excel,word等操作系统都是应用型极强的,仅靠口头讲解无法使学生掌握,因此教师应该在介绍完改系统的基本内容后就通过上级演练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只有每一步都亲身实践了,学生才能了解到哪些知识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知识是自己还没有掌握的,从而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在课堂中的实践比例提高后,学生就能够在生活中开展实践,高效而熟练地运用相应的操作系统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3.3创新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技术教学和其他课程一样,需要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师可以参考先进国家的计算机技术教学课程,学习其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例如,目前有许多网站实行全球的品质公开课资源共享,教师可以从中选择出学生所需要的资源,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除此以外,一些有关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近期新闻层出不穷,这类新闻大多数十分新奇,充满着高科技的闪光,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在课堂上展示这类资源,不仅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对于该课程的有趣之处得到的充分的了解,还增进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使得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3.4改变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要改变目前的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现状,根本方式是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将应试型教学方式转变为探究型和兴趣型教学方式,将教学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于知识的了解程度,主动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其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计算机技术领域是一门仍处于上升阶段,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学科,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因素就是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为培养我国未来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提供人才保障。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多方协调,还需要不断的磨合。但是一旦教学模式完成了改革和创新,其优势就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总体来说,目前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缺陷较多,且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只有进行及时的改革,才能够为正常开展大学计算机技术课程创造机会。

3.5提高计算机技术教师水平

教师作为直接与学生接触,且直接安排教学课程的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执教的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师大多专业水平不高,且年龄较大,因此对于近期的计算机知识认识不够丰富。对此,学校可以招收一批年轻的计算机技术教师,增加教师队伍的活跃度。同时,学校可以为计算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和研究机会,定期安排教师赴外进行交流活动,将先进且富有创新性的教学理论运用到具体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后,对于新兴的教学内容就能够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能够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更多富有乐趣的内容。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更好的选择。计算机技术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只有从教师层面改进了教学水平,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的有趣和快乐,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对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学习。我国大学的整体计算机技术教学水平才能够提高。

4.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的计算机技术教学仍处于传统的教学阶段,教学模式陈旧。只有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予以提高,同时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尽量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外研究成果和相关新闻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再引领他们走进计算机技术研究的神秘世界,课堂效率才能够得到保障。总体而言,要对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课堂进行改革,需要多方的努力与参与,也需要持久的坚持。

作者:高佳宁 单位:渤海大学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探究

摘要: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大学计算机教学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承担起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任务。计算机技术属于国家经济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其具有双重性———便利性与威胁性,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至关重要。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道德教育方法入手,探讨了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大学教育;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技术;道德教育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各行各业。与此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我国各类高校中普遍开设并经历了多次改革。大学计算机教学为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3]。然而,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大学计算机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从计算机教学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①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当前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一些不良信息的出现可能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②信息技术飞速更新,大学生通过学校计算机教学所习得的知识相对不足,毕业后难以满足社会和工作岗位需求。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总和[4]。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不仅要教好计算机相关课程,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应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宗旨,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服务。

1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1社会需求

作为国家经济信息化的核心技术,计算机技术已同人类社会、经济及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具有双重特性,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灾难。社会需要德智体健全的人来从事计算机相关事业,其中德育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上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以及制造网络病毒的人通常存在道德品质方面的缺陷。道德品质关乎社会安危,道德教育问题应受到高度关注。

1.2学校需求

高校道德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对德育的新要求,开展高校道德素质教育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新机遇、新挑战[5]。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涌入大学校园,一些大学生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容易陷入某种误区。因而,学校有必要针对社会上或者校园内的不良习气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培养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真正价值的人。

1.3个人需求

凡建立功业,必以立品德为始基。目前,职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单位招聘通常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作为首要条件。因而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必需的科学知识,而且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

2大学计算机教学中道德教育渗透策略

2.1用计算机科学发展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境界

我国计算机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计算机发展的历史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这一发展史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发展史,可以说是一代代科学家奋斗的历史,他们在我国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努力钻研,为国家的科研工作作出了极大贡献,这些大量感人的事迹就是计算机教学中极好的道德教育教材。譬如:华罗庚教授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组建并领导了我国及时个计算机科研小组,成为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虽然我国计算机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比如处理器芯片、操作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方面,依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当前环境下,仍然需要大批人才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专业知识讲解与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相结合,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将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了解我国计算机发展的不足,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拼搏、赶超世界强国的信念和决心。

2.2用计算机实验教学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件事情往往需要若干人团结协作才能完成。计算机课程实验部分正好是教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切入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讲授单处理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该课程学习是计算机专业后续硬件课程和系统软件设计课程的学习基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可安排相关实验课程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一个简单中央处理机设计”的教学为例,来培养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在实验课堂讲授环节注重知识点基本概念和主要内涵的讲解。由于该部分内容在相关教学课程已提及,因此将实验课的知识点重点放在复习和巩固CPU的基本组成、CPU中主要寄存器和操作控制器和时序产生器原理讲解上,着力引导学生从各种实例出发去理解和思考实现一个简单CPU所具备的功能。在具体实验部分,由于CPU内部相对比较复杂,即使完成一个简单的CPU设计,也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因而需要学生的团结合作,一起完成任务。教师在布置任务时,为了启发大家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最开始并没有告诉学生是小组合作完成,而是问“运用计算机原理课程的知识,在两周内设计一个可以执行简单加法指令的CPU,你们有问题吗?”,在发现学生并不是很有信心的情况下,提议学生们可以按组来完成任务,一个组人数不超过5人,大家马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信心。学生自发形成多个组,每个组选举一个学生担任组长,负责整个系统功能设计和最终成果展示。在组长的沟通协调下,一个大的CPU设计任务划分为多个小模块设计任务,各组员很快落实了各自任务。比如,有的负责控制器模块设计,有的负责加法执行单元设计,有的负责寄存器设计、总线设计和时序产生器设计等。组长与组员间也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协调,组员间通过大量讨论,反复修改和测试,整个CPU设计任务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经过两周辛苦工作,每个小组都取得了较好成绩,80%的小组完成了能执行一条加法指令的CPU设计;个别小组还完成了能执行一条乘法指令的CPU设计,超额完成了实验任务。为了培养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安排学生在实验报告部分汇报自己的心得体会。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们一致反映是团队合作让他们完成了单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在团队沟通合作中从其他人身上学到了很多自己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动手技能。

2.3计算机教师做好表率培养社会责任感

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培育的主阵地,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主力军。计算机课程作为学生获得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计算机教师在道德教育上就应做好行为示范。首先,教师自己应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了解有关计算机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对于新出现的法律法规及时时间向学生传达;其次,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遇到困难及时给予帮助。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指导学生时,不能对学生放任自由,应认真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让教学服务德育,转化为学习的行为和道德情操;,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大学生能敏锐观察到教师的一言一行,生动形象的榜样比抽象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因此,教师应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结语

当前,计算机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计算机教学渗透德育教育非常必要。对社会而言,能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对学校而言,可净化校园、提升教学质量;对个人而言,可催人奋进、提升素养。作为一名大学计算机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德育融合计算机课堂的技巧和方法,选择好的教学案例,提高德育实效,为我国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何水兵 李翔宇 许先斌 单位:武汉大学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思考

1翻转课堂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1.1教师的角色在翻转课堂中变成指导者和促进者。虽然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但是教师的作用没有削弱。此时的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谋划者、规划者、主导者,而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导演者、组织者,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者。教师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工作量也更大了。课前,教师都要对课堂活动的组织的开展形式充分的准备,熟悉课堂教学的资料、材料、网络资源、近期理论前沿等相关信息和这些信息的来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进一步内化课前所学知识,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给予及时解答。课后作业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宏观把握,对专业教学连贯性的通晓,对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1.2学生在翻转课堂中角色是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学习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学习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50分钟内,不再局限于教室内,学生可以灵活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无论观看相关微视频课程,还是复习、预习课本知识,时间和地点可由学生自己决定。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内容的梳理、检查和固化,围绕学生来展开,实现了学生内化、固化知识的目的。

1.3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和学生间的教与学,而是变成了多方位的教与学。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作答;也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作答;也可以是一个学生提问,多个学生作答;还可以是多个学生提问,一个学生作答。课堂教学既像是研讨会、报告会,又像是辩论会。每一个出席者都参与其中,每一个参与者都获得了自己满意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参与者都对本节内容做了融会贯通式的掌握。

2大学计算机教学更适合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多见于中学课堂,但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中也益处颇多。

2.1在教学目标上,高校教学目标与翻转课堂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一直以来都是高等院校追求的目标。所有高校管理者都会积极鼓励教师从事与教学相关的研究,而且所有高校都设有常规性的教学改革项目。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实施通过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成为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觉能力的重要手段。

2.2在软件上,高校有翻转课堂所必需的师资力量和自主学习能力更强的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计算机教师,高校计算机教师大多是接受过更多专业教育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层次高,教学研究能力强。同时他们在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理论方面也接受过系统的培养,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方面,当前在校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是在信息技术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深谙信息技术带给他们的便利。通过手机、电脑获取知识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因此对通过手机、电脑观看微课的知识学习,肯定会欣然接受,积极配合。

2.3在硬件上,高校的教学设备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实现提供有充分保障。目前,我国所有高校均能满足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课堂教学。利用教学软件和网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学科前沿知识。同时,高校均配备有集中学习的计算机房,对所有学生开放,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另外,现在许多高校的校园无线网络已经开通,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在校园里和宿舍区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所有这些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硬件基础和保障。

3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构建

3.1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整体框架是将课程分成多个部分,明确不同的小目标,学生利用课前将课程核心知识预习,课堂上教师指导下,将知识内容深化的过程。教育技术和学习活动是整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这其中教育技术的支持,包括软硬件的支持是最基础的条件,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习都需要能够熟练使用电脑和网络,并且要求学生有主动的自觉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有较高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3.2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是2011年美国学者Gerstein提出的,他将课堂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体验学习、概念探究、意义建构以及展示应用阶段。近年来,我借鉴众多学者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将模型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大部分,课前,课中和课后。其中课前教师和学生承担不同的任务,教师负责制作提供部分资源和布置任务等,学生按照要求安排自主学习。课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引导学习开展交流讨论。课后,教师利用微信群反馈评价,教师总结学生课中提出的问题问题,及时补充教材内容与课件,学生加强巩固练习。

4以Flash教学为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笔者近年来在《FLASH动画制作》这门课程中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对象为大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教学设备为联想电脑和以太网。班级人数44人,每4人一组,共11小组。本文结合《flash动画设计》课程中案例来展示新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利用效率。

4.1课前准备环节

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资源,相关专题的学习网站,提供参考书籍,电子课件,视频。设立微信群,随时进行交流研究,发现的问题,同时督促部分同学积极开展自觉。以具体学习任务“拼图游戏的”为例。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flashcs6中写入ActionScript3.0代码的方法,掌握ActionScript3.0中类的创建和使用方法。理论知识学生学起来会很枯燥,为让学生更快掌握相关知识,如类如何创建与使用,类的继承等基本问题,引入拼图游戏的案例,提前录好视频,制作完成后上传到机房的网盘,方便学生下载观看。视频中以讲案例为主,提出与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要充分了解教师安排的任务,学习教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学习扩展资源。及时发现总结自己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小组长,通过微信群反馈给群内同学和教师。

4.2课中交流环节

4.2.1探索交流阶段。由教师安排任务和提出问题,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习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学习和讨论自主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2.2个性化指导阶段。教师指导每个小组遇到的问题,从中发现各个小组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和具体学习方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拼图游戏”这个教学环节中,有的小组完成的很好,而个别小组同学不会利用Photoshop分割图片,导致整个案例无法完成,针对这种情况,给他们提出建议,课下补习相关知识,以弥补不足。

4.2.2总结点拨阶段。首先由小组发言,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感受,提出发现的问题和难点。之后,由教师针对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讲授,对整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总结,推进知识点的深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4.3课后总结环节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往研究者多注重课前和课中,对课后总结环节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课后总结环节,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4.3.1课后巩固练习阶段。教师要按照课中的知识点,安排具体实习作业,让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巩固知识、熟悉知识,实现熟练操作的目的。学生应该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到动画设计中的具体的、细微的,包括一些色彩、光亮等感性上的东西。例如,学生在课堂中如果能完成“拼图游戏”的设计,那么接下来要做的是强化练习“蝴蝶梦”,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完成拓展练习“背景涂鸦”,以巩固Ac-tionScript3.0中类的创建与使用方法等知识点。

4.3.2课后总结阶段。一方面是学生针对自己遇到的问题,从中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与不足,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和明确具体学习方向。另一方面是教师应根据学生课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及时补充教材中的知识和电子教案中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4.3.3课后知识点反馈阶段。反馈阶段是阶段。借助发达的网络通讯,在微信群中,可以直接欣赏学生的作品,及时发现和反馈作品中的技术欠缺。引导学生,利用微信群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作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与思考

翻转课堂本质上是思维模式的一种创新,是积极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新方法。虽然翻转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不可讳言,翻转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因分组进行学习,对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存在不好约束,也不好评价等问题;受个人习惯的影响,一些性格内向和语言表达不强的学生,会造成差距的加大;受学习习惯影响,少部分同学存在不适应不配合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将进下步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创新,以求取得新的改进措施。

作者:胡华 单位:枣庄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引导自学教学法论文

1基于课程的引导自学教学法的构建

1.1引导自学教学法的构成要素

1)自学。大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自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自学是创新型教学法的主要构成要素。但是如果教师不加引导,让学生放羊式地自学,要么无的放矢、要么由于自学内容难度过大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自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

2)授课。该模式下授课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而是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为知识点建立关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讲解知识点不求面面俱到,关键知识点要讲深讲透。

3)讨论。围绕重要的知识点和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需要加入讨论环节,讨论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可以采取学生事先制作课件汇报交流、教师组织课堂问题的讨论、学生课后小组协作学习讨论等形式。

1.2引导自学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在课前引导自学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自学内容,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给出学生自学要达到的阶段目标。在这个阶段,可以加入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小组组长可将自学内容划分为更细的知识点分配给不同组员自学,然后定时讨论交流各自自学的内容。在有针对性自学的基础上,进入课堂授课阶段。教师按照提出问题、找出相关基础性原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不求面面俱到,对关键重要的知识点讲深讲透,为学生课后开拓学习其他知识点提供指引。在这个阶段,也可以加入讨论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以主题形式组织若干问题让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后开拓自学阶段,学生除了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课堂上未深入或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开拓自学,通过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向高年级学长请教、成立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部分学生开拓自学的学习成果制成课件,在下次课上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

1.3引导自学教学法的教学监督

为了更好地实施引导自学教学法,需要在各个环节中做好监督检查。在课前引导自学阶段,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小组自学讨论,初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在课堂授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和主题讨论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情况;在课后开拓自学阶段,教师可以参与学习小组的开拓自学交流,查看学生制作的交流课件,了解学生的学习深入程度。根据检查得到的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因材施教。

2引导自学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论题,为每个论题建立自学目标,设计课堂授课的知识点,设计讲解知识点的教学主线,设计知识点的讲解深度,设计课堂讨论的主题,设计开拓自学知识点。

(2)教师布置自学内容、自学目标。此时进入引导自学阶段,教师将计算机硬件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论题: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CPU、存储系统、总线、输入输出系统,并将这些论题布置给学生自学,同时给出通过自学要达到的目标。

(3)教师参与学生自学讨论,学生可以采取灵活的自学方式。例如学生可以自由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分别自学表1中的1~2个论题,并约定在课前的某个时间进行自学交流。教师旁听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自学深度,为下一阶段的课堂授课做准备。

(4)教师组织课堂授课。此时进入课堂授课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前参与学生自学讨论所了解的情况,对论题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深度讲解关键知识点及易混淆的知识点(如表2所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以建立关联、构建知识体系为教学实施主线。例如讲解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时,以人的信息处理过程作为引入,将人的各个信息处理器官类比体系结构中的五大功能部件。教师对知识点讲解的深度要恰当,例如,对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不仅要讲清各层设备有哪些,还要讲解为什么计算机要分层存储。而对指令系统,只需讲清组成指令结构的操作码、操作数的含义并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即可,不必深入讲解有哪些指令类型。教师还要适时选择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ROM与RAM有什么区别,计算机中只有ROM或只有RAM行不行。通过讨论,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教师布置课后开拓自学知识点。此时进入课后开拓自学阶段,教师将课堂上未展开讲解的知识点及一些具有启发性质的知识点列举出来,布置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展开深入学习。其中有些知识点学生容易自学,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不做深入讲解。例如课堂上介绍了3种打印机:点阵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它们的工作原理可以课后自学。

3引导自学教学法的优势分析

采用引导自学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解决以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该教学法的实施明显改变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通过引入课前引导自学和课后开拓自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尽可能迎头赶上。

(2)该教学法的实施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引入学习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收获,可以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向小组成员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收获,学生的学习动力被大大激发了。

(3)该教学法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课程教学知识点多与授课学时数有限的矛盾。教师在课堂上深入讲解主要和关键的知识点并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课程的一部分知识点被分流到学生的自学环节中。

4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通过引入引导自学教学法实施教学,能促使学生课外主动自学、合作学习,并相互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为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下一步我们还需对引导自学教学法的教学监督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李煜牛彦杰陈国友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美国大学计算机教育论文

1教育理念

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育鼓励学生靠大量阅读、多做实验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积累知识。由于人类的记忆、精力和喜好都具有局限性,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育是把广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使它成为大脑记忆中的一个节点,当需要更多高深的专业知识时,学生可到图书馆或网络上进行查找和验证。反观国内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学生知识的积累基本是靠死记硬背和应付考试得来的。虽然知识很精很专,但难而且很窄,更不要说对新知识的分析与见解了,因此很难达到更深入、更高层次以及创新的水准。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育,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是把工具和技艺教给学生,但具体应用要看学生未来如何发展,如何适应社会对创新的要求。有机会看过美国的中小学课本,课本厚度令人吃惊,几乎是同年级中国学生的3-4倍。另外,这些课本都是可回收和连续使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思维创新能力的关键。美国中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相当轻松,虽然早上7点以前就得出门,但下午3点左右就可以回家了,而且经常没有作业或作业很少。到了大学阶段,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则相当大,部分学生需要靠打工来支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材一般也比国内的厚,而且老师还会在课上给出更多的参考资料。大量的阅读和实验通常是美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一个特征。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强烈建议避免死记硬背。到哪里寻找所需的知识比能记忆多少知识重要得多,另外就是强调对知识的综合使用和创造能力。美国教师认为,死记硬背不可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而对知识的综合把握和创新才是力量之源。

2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

2.1教学大纲

美国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大纲和国内的教学大纲差别非常大。美国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大纲是为计算机教学服务的,基本上和行政管理没有关系。它是教学规范要求,而不是形式要求,它会列出完整的教学要求细节,也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方向。每个教师在每一学期都可能重新修订同一门课的教学大纲,使得所传授的知识点能保持与时俱进。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参考书、网上参考资料,有些还会细化到每一次课的具体教学时间、地点、内容与具体要求等。教学大纲所列教材一般都有两本以上,参考书少则五、六本,多则数十本,参考资料所列文章和有关专著相关章节有的多达上百篇,而且多是本领域内的近期研究成果。教师基本上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讲课,学生按照教学大纲预习和复习功课,教师有时还会在授课时临时加入一些前沿知识。因此,教学大纲是经常需要修订的。同一门课程,每位教师每一轮授课的教学大纲都可能不相同。

2.2课程考核

和国内计算机课程考核不同的是,美国大学课程成绩评定包括课内与课外、笔试与口试、理论与实践、过程与结果。具体为:课堂参与(ClassParticipation)、班级测试(In-ClassQuizzes)、问题与案例(ProblemsandCases)、设计任务(ProgrammingAssignments)、小论文(Essay)、家庭作业(HomeworkandIn-classWriting)、及时次中考(FirstMidtermExam)、第二次中考(SecondMidtermExam)、第三次中考(ThirdMidtermExam)、期末考试(FinalExam)等,并根据各学科课程性质、类型、目标的不同,成绩评定的各项取舍、标准和权重也不同。

2.3作弊处理

作弊在大学中具有世界普遍性,但在美国大学里,发生作弊的概率非常小。诚信是美国社会的基石,作弊直接联系到学术诚信,因此,作弊基本上等同于犯罪。国内那种严重试卷抄袭,监考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景在美国大学里是看不见的。不管是考试作弊还是其它类型的作弊,一旦败露,将会面临严重后果。在美国社会中,很多制度是程序化的,看似僵硬,但具有合理性。几乎任何一种错事,都有事先定义好的处理程序,实际操作时只需按照步骤,按部就班就能很好地处理。大学也是这样,万一哪位老师想走捷径,别出心裁,最终出了问题,不但会给学生,也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烦恼。作弊处理程序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老师首先和学生进行沟通,给予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所以处理程序都是秘密进行的,既不伤害学生自尊,其他学生也不会知道。美国社会极其注重个人隐私,作弊处理也一样。如果学生承认作弊行为,任课教师可把他这门课程记为零分,也可视情况处理。主管部门原则上视学生学习情况和作弊影响情况给出处罚意见。如果是初犯,会面临警告处分并记录作弊在其诚信档案中。如果学生多次作弊,则有可能被开除学籍。从程序上看,相关的处分和沟通都是无痛且透明的。相关部门和老师不会从道德上去谴责学生,其他老师和同学也不会知道。这样隐蔽的好处是学生不会因此而受到歧视。所有程序都是保密的,即使学生被开除,不相关的人员只会看到一个学生不见了,但不会清楚是什么原因。否则,学生可能会拿起法律武器起诉相关老师和部门。这大概是美国社会尊重个人隐私好的例证。

3教学组织方式

3.1上课点名

某著名大学曾对本科生课堂教学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非常令人意外。在随机抽取的608名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中,只有86名同学从来没有逃过课,比例为14%;其他522名同学都有逃课经历,比例为86%。其中,70%的学生逃课后会去参加社团活动、上网、玩游戏等。在美国,社团活动会占据学生不少时间。美国大学也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可让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多地贴近社会。有些美国大学甚至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看作是招生录取和评定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多数老师上课不会主动点名,上课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进入教室,不用敲门,也不必得到教师允许,多数学生会直接走进教室。但一般来说,迟到依然是对教师不礼貌的,如果学生缺课太多,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该教师课堂吸引力、亲和力及其他能力的不足。有些教师会课堂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得到一张卡片,下课时,学生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序号,并将卡片交回教师。这也是一种变相点名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并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3.2课堂教学

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学有如下原则:①师生间的积极沟通交流是被鼓励的;②强调学生间的交往与团队合作精神;③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④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⑤相信学生,认为每个学生都能成材;⑥尊重学生多样性的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才能。根据以上原则,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学一般会围绕一定主题进行讨论,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从教师的角度看,教材及参考资料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它们可以为师生交换意见和开展学习讨论提供帮助;对学生而言,教材不过是辅助学习的工具,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考试宝典,死背教材不一定能获得很好的成绩。以大学计算机教材为例,其行文方式多为谈话式、探讨式或案例式,表达形式新颖、流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体现了教材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教师多喜欢小班教学。美国大学的教学班规模通常都不大,一般课堂的规模在20~30人。多数教师喜欢圆桌会议的教学形式,有的教室虽然配备座椅,但教师更愿意让学生呈弧形围坐在自己周围。教室的教学设备相当齐全,多配备有多媒体、投影仪等设施。多数中小型教室的桌、椅都可以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组合,重新布置。学生课桌上多配有电源插线板、计算机网络接头,方便学生课堂使用。美国大学计算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答疑、小组工作、读书报告、实习、实验、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穿插其中。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们所普遍采用,同时配以传统的板书、幻灯、投影等技术。美国大学课堂一般较为活跃,教师表情丰富,有时甚至动作也非常夸张,力求吸引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在任何一个授课环节,学生随时都可以举手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学生提问频繁成为美国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每堂课结束前,教师都会提示下一次课的教学内容,给出学生需要重点阅读的文献资料,包括相关教材的章节和重要的文献报告等,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3办公时间

大多数美国教授(包括副教授)都会有自己的办公室。一门课选课前,会在教授各自的网站上公布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考核方式及教授的办公时间。有些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甚至会在网上学生集中的地方课程广告。办公时间一般一周两次,如果有助教,通常也会公布助教的办公时间。在此期间会看到不少学生排队在办公室外,一个个依次进入教授的办公室向教授(或助教)请教和讨论问题。助教会承担批改作业和课程实验教学的任务,学生也可以和助教讨论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知识点和难点,以及其它感兴趣的话题。

4美国大学计算机教育及启示

美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其中心所在。因此,大学计算机教育应立足长远,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有广阔的视野,学生应既能够深入专业领域,也能把握其近期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具有高度弹性,教育过程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应尊重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学习方法;普通教学和专业教学有着共同的目的,计算机教学应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我国应积极借鉴先进国家计算机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取其精华,博采众长,并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我国计算机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计算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柳荣其钟世芬工作单位:西华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

1积极推动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

1.1总结大学计算机教育基本经验和规律

大学计算机教育已历经30多年,其间经历多次改革,其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不断完善,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以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有必要对迄今大学计算机教育所取得的基本经验和形成的基本规律进行总结,它们反映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相对稳定和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1)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是面向应用的教育。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初衷就是要培养能够在各自专业中应用计算机工作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合格大学生。(2)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是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需求决定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存在、改革与发展。(3)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是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应以应用为目的,支持能力的培养。(4)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是分类指导的教育,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分类不仅要考虑学科专业,而且与正在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相关。

1.2探索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征

大学计算机教育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的,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较之现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这些突破和发展可以表现为多个方面,但重点是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本规律中,其能力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发展,使能力突破了计算机学科专业领域层面,发展到普适性的计算思维和行动能力层面,提升了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能力内涵的变化本质上已使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超越了大学计算机教育仅解决计算机领域问题的局限,开创了运用源于计算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解决各类专业或社会生活问题的新功能,这是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征,也是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的提出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新贡献。

2需求导向是保持大学计算机教育生存活力的基础

多年的计算机教育实践和研究都表明,大学计算机教育必须面向应用选择其学习内容,面向应用的首要体现是需求导向,因此需求导向是保持大学计算机教育生存活力的基础。需求导向应包括目标需求和起点需求两个方面。

2.1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需求

目标需求包括以下5个方面:(1)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及应用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需求;(2)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需求;(3)高等教育发展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需求;(4)学生生涯发展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需求;(5)大学计算机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2.2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起点需求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起点需求是指由于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出现和加强,大学新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要求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教学起点相应调整。确定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起点要从我国每年700万大学新生整体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出发,计算机教育教学要适应不同计算机基础学生的学习差异。

3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长效目标

大学计算机教育发展初期以培养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将计算机视为工具,培养计算机操作和编程能力;但时代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还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术以及运用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的提出进一步将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到普适能力层面。在能力体系中计算机理论知识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础,不同层次的能力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内容、宽度和厚度会有不同的要求。

3.1重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计算思维是美国学者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深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结果;本世纪初我国学者也有相关计算思维论述;2006年美国学者周以真教授定义和阐释了计算思维的内涵;近年在推动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中,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的专家学者们深入研究了计算思维及其应用;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一线教师在了解计算思维的过程中,开始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教学。计算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3.2重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计算机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根本标准,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最终目标,也应是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解决问题要由计算机应用能力结构体系中的诸多能力合作完成,必须统筹规划专业、思维、行动等能力在培养中的作用。学术性人才比较强调思维能力,应用型人才比较强调行动能力,大学计算机教育则更应强调以计算机专业能力为基础,将计算思维和科学行动相互结合,并按培养类型各有侧重。

4分类指导是实施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基本原则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始终是分类指导的,如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曾分为理工科和文科教指委,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下设有理工、文科、农林、师范等专业委员会,实施按学科专业的分类指导。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的分类被提出,CDIO、工程师等项目的实施开启了教育分类发展的进程;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又明确要求建立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2013年成立的“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显示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在实践中的落实。这就要求大学计算机教育必须适应分类指导的新形势,要在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标准、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贯彻差别化、多样性和针对性的思路,实施在人才、教育和学校维度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分类指导。

5构建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5.1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包括专业和普适两个层面。专业层面(及时层面)分为基础、技术和综合应用3个层次,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将寓于该层面框架之中;普适层面(第二层面)为思维与行动融入提升层面,不建议单独开设课程,而应通过融入及时层面课程以提升培养。从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需求的视角,将计算机技术分为计算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设计技术4个技术领域,要重视用近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更新课程内容。

5.2研究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式

落实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必须研究其教学方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大体有3种:及时种为问题启发式教学法,是在传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将学科概念升华为思维要素,通过问题、实验、练习等方式启发学生联想和思考,逐步建立思维方式;第二种为案例教学法,通过设计具体案例,分析计算思维在案例中的应用,建立思维方式;第三种为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或任务实践,体验计算思维的应用,建立思维方式。行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其教学方法也是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而且追溯这些教学方法产生的历史渊源,主要是从培养行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开始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功能,提高教学法使用效率,实现大学计算机教育目标,值得研究和思考。

5.3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方式

实施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从事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原计算机教育基础课程基于安排和给予型的教学管理形式,即靠学校规定计算机基础教育学时的教学管理形式,而变为主动服务型的人才培养形式,即以学校安排学时和主动争取教学任务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形式。这就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开发一批使各专业切实感到需要,学生切实有兴趣的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吸引专业和学生选择。大学计算机教育要敢于创新教学方式,带头运用混合教学方法,尝试网络在线学习,即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与现代的学生选课和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将网络学习、软件平台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体系,引领教学改革。

6大力推动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

6.1高职同样面临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没有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专业的发展需要,都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其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类似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及时门课程,一般称为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有些相关专业还依据专业需要开设其他计算机类课程。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动因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存在,所以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面临大学本科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因此本科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改革必然波及和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

6.2构建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职业与技术教育经验基础上,走了一条与本科不同的改革路线,因此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不能照搬大学本科计算机教育改革的经验。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同处在信息技术发展与迅速普及应用的环境中,同样受到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新形势的推动,高职教育可以借鉴本科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经验,在已取得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克服改革中的问题,完善高职改革成果,构建起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按课程使用的广泛程度可分为3个层次模块:及时层次模块是作为公共课程的高职“大学计算机”课程,所有专业都需开设,是使用最广泛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第二层次模块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类所需要的计算机类课程模块,可设计多门课程供需要的高职专业类别选择使用;第三层次模块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类课程,与本科不同,高职专业目录包含有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细分为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通信类3个子类,除计算机类全部专业以及后两类中很多专业都可属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类。按如上3个层次模块,构建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每个层次模块可遵循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课程开发。

6.3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开发理念

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既要适应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特点,又要适应高职教育理念和专业课程设计特点。对于及时层次模块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要以信息素养为导向,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其中,支持其职业工作应用,但重点考虑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就其课程设置可以只设置一门高职“大学计算机”课程,但应开发不同内容的高职“大学计算机”课程。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编写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14》(中国铁道出版社预计2014年5月出版)将给出几种不同模式的高职“大学计算机”课程典型案例。对于第二层次模块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平台课程,要采用改进的高职专业平台课程设计理念,设计相关专业可以共用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平台课程,将信息素养的养成融入专业平台课程中。第三层次模块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类课程,属专业问题,应按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设计开发。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要考虑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实施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设计。高职课程改革以能力为主导,重视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对于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应继续坚持,但也应学习和借鉴本科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经验,适当融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使行动与思维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结语

推动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要取得预期成果还需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不仅所有相关教师要更新观念、提升能力、积极参与,院校的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省市与教育部各级相关管理机构与领导更应给予关注。加强研究,勇于探索,营造氛围,制定政策,为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保驾护航,使其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工作单位:中国铁道出版社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试议大学计算机网络终端设备

一、网络终端设备管理策略与建议

1加强高校内外网隔离监管大多数高校都采用安全边界设备如防火墙、路由器等进行内外网安全隔离监管,安全方便的同时也有很大漏洞。因为从技术角度来讲,只要内网外网实现物理连接,即便安全性极高的网络设备也没有的安全性了,都无法避免使内网遭受外网攻击。因此对于高校来讲,应对机房的设备采用物理隔离或建立在逻辑上独立的网络,机房只与机房的内网终端相连、外网终端只能与外网相连的VPN加密通道的“双机双网”结构,从而较大程度降低外网对内网的安全威胁。

2控制高校计算机网络终端的外部接入如果采用传统的网络终端分散管理,其缺点是没有统一的安全策略和缺乏整体角度的全局防御能力。因此高校机房应采用从网络终端开始进行安全控制、从源头防御威胁。具体做法是结合安全网络客户端、安全策略服务器、网络终端接入认证设备和独立第三方服务器的使用,能将所有与安全要求不符的终端隔离在“DMZ”区域内,甚至实现拒绝入网,可以将通过安全监测的网络终端接入内网,从而从源头实现对网络终端的安全控制。控制非法网络终端连接较简单的作法是基于网络接入层使用IEEE801x端口认证的工业标准,通过对网络终端的IP地址、MAC地址和接入端口进行绑定,可较大程度上防止网络终端的任意接入。

3网络终端安装功能强大的杀毒软件为网络终端安装功能齐备、杀毒能力强的杀毒软件是保护终端安全的基本防护安全策略之一。近年来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对杀毒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一日千里,许多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公司纷纷推出其具经典性和代表性的杀毒产品,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机房特点,选用适合自己的杀毒软件。目前主流的具有代表性的杀毒软件一般有赛门铁克、趋势科技、瑞星、江民、金山毒霸、卡巴斯基、迈克菲、冠群等,种类繁多,各个杀毒软件都有其自身特点和针对性。高校在选用合适的杀毒软件同时也要配备安装相应的杀木马防蠕虫软件,如360安全卫士等。安装杀毒软件后要注意病毒库的实时更新,保障病毒引擎在及时时间升级,以达到强效防毒、杀毒的作用,做好网络终端的病毒防护准备。

4注意系统自身漏洞防护微软开发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是世界公认的最不安全的操作系统之一。不过从客观角度来讲,并没有安全的操作系统,只要注意加强系统的漏洞防护,及时检查系统补丁,安装更新程序,仍然能提升网络终端设备的系统安全性。在系统设置中,要打开实时更新设置,从而能在及时时间下载和安装更新包、漏洞补丁包。还可以采用辅助升级软件的方式进行更新程序自查,这方面的工具有微软的WSUS补丁分发系统和类似360安全卫士和超级兔子的补丁管理系统等。如果高校有条件的话,也可安装64位系统,因为大多数病毒攻击对象为32位系统,与64位系统具有不兼容性,所以为了提高系统自身安全程度,也可在机房网络终端设备中安装64位的操作系统。

5禁用即时通信软件,加强网络资源监控目前P2P、QQ、电驴、MSN、迅雷等软件成为新的病毒传播途径,因此高校加强安全防护的另一重要措施是禁用类似软件,同时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监控力度。电驴、P2P等软件不仅传播病毒,更是占用了大量的网络带宽,给别人正常的办理业务和访问系统造成不便,可以通过过滤软件关键字、关闭迅雷和P2P端口等方式对一些滥用网络资源的软件进行屏蔽,并且一旦发现处以校内警告等相应处理,最终达到网络资源监控目的。

6对移动设备和外设进行立体化控制对移动设备和外设进行立体化控制是指针对外设端口如USB、红外、串口、并口和移动设备如软驱、光驱、无线、蓝牙、键盘和鼠标、打印机等进行多方位监控。监控可分为3个不同层次,禁止、只读和。高校管理员可以采用注册授权认证制度,一旦发现违反安全措施的接入立即进行警告,以防信息泄露。同时通过经过注册授权认证的外设的接入申请,只有通过申请的外设才能在内网使用,严格控制了外设滥用情况。而且系统能对外设文件传输进行实时跟踪,如文件增加、删除、拷贝、修改行为审计等,高校管理员好再针对特定文件类型加设一层审计措施。在安全监控方面要把Windows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设置成禁用状态,以防感染autorun病毒。

7为网络终端设备设置复杂的登录口令网络终端登录口令过于简单不仅是各大高校独有的问题,包括一些大企业,也经常为了方便登录而设置一些诸如123456等简单的登录口令。其结果是造成数据信息的泄露。因此加强网络终端设备安全性,首先要将密码更改成较复杂的形式,例如数字+下划线+字母等格式,甚至采用专业的密码登录设备,每次登录都随机生成密码,避免了固定密码容易被破解的危险。同时要提醒学生和教师注意一些来历不明的Email、QQ网页连接和下载程序,在未搞清其来源时千万不要随意点击,不仅有造成网络终端信息泄露的危险,也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网络犯罪分子所利用,不知不觉中成为“替罪羔羊”。在网络终端设备的管理中,在加强物理设备的安全防护的同时,也要保持时刻警醒的安全意识,常言说“麻痹大意是安全的较大敌人”。此话用在网络终端设备管理中也同样适用,只有形成良好的安全防护意识和习惯,才能有效地提升网络终端设备的安全度。

8严格控制共用接地系统和均压电位系统共用接地系统是指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带、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其作用是为保护一些大型的电子信息设备,要结合均压电位系统共同使用。如果高校机房的网络终端设备与其他大型设备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要对其装置的接地电阻进行严格控制,以保障不超过接入设备所要求的电压最小值,一旦超过定额,不仅容易损害设备,还容易造成机房火灾,得不偿失。解决方案是实现机房接地,在机房下方可以加设几组人工的接地设备。不仅能消除雷电带来的电位差,还能实现机房电位均等,从物理角度保障了网络终端设备的安全。

二、结语

近年来高校网络信息安全事故频发,造成大量内部资源外泄,不仅对高校自身更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应正视目前在网络终端设备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并配合安全性高的物理防范设备,加强高校计算机网络终端设备的信息安全、设备安全等,为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尽力。

作者:马怀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机房维护

高校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怎样做好机房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机房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一下机房的管理,供大家参考。

一、室内环境的管理

机房内的卫生环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心情,而且也影响着计算机硬件的寿命。计算机元器件的性能对外界环境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温度、湿度、洁净度、光照、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对计算机工作的稳定性和性都会产生严重影响[1]。所以机房工作人员要定期对机房机器除尘,注意机房的通风和散热,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安装空调,降低室内温度,保持一定的湿度,同时还应该积极教育、监督学生保持机房的卫生,禁止师生在机房内吸烟、吃零食、乱扔垃圾等。

二、硬件设备的管理

机房内的计算机使用频率高,致使硬件的损坏率也比较高。为了保障机器的正常运作对硬件设备进行维护是十分必要的,要建立硬件设备的定期检查维护与及时维修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对每一台机器建立日常维护档案,以便清楚的知道这台机器更换过哪些部件或出现过什么故障,是怎样处理的等。这样可以为我们积累更多的计算机硬件维护方面的工作经验,提高工作的效率,保障机房更好地运行,进而为广大师生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三、操作系统的保护及软件的更新

系统的保护主要有硬件保护和软件保护两种方式,硬件保护一般是安装硬盘保护卡,目前很多机房都是采用的这种保护方式。其优点是数据恢复快,不占用硬盘空间和系统资源,稳定性比较好,同传系统也比较方便。系统用久了难免会出现问题,而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及各种应用软件,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如果每一台机器都用这种方法维护,那系统管理员可能每天都要不停的装系统了。但是装了硬盘保护卡后,上面的问题就好办了。只要用一台安装好了的机器做为发射端,另外的一台或多台机器作为接受端接收,这样就可以通过网络中的一台安装好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计算机安装更新整个网络中的计算机,并且有些保护卡还可以同步修改系统的IP地址,这样就省事了[2]。除了硬件保护外,利用软件同样也可以达到上面的保护目的,但要占用一定的硬盘空间和系统资源。由于我们机房的机器机型有好几种,有些机型就三五台,我们就对这些少量的几台机器采用了软件保护的方式。我们机房用的是冰点还原软件,它是一种纯软件版硬盘还原工具,可以保护机器的硬盘免受病毒的侵害,并且还可以避免由于死机造成的数据丢失,而且它的安装也不会影响硬盘的分区和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及时更新。由于应用软件的发展、升级非常快,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安装、更新各种软件,以便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要。

四、病毒的防治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的发展,病毒程序也在快速的更新,计算机系统感染病毒后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数据全部丢失。所以,管理人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清除病毒。为了较大限度的保护计算机系统不被破坏,我认为首先是要加强计算机操作系统自身的健壮性,由于操作系统漏洞很多,所以必须及时安装各种系统补丁,其次是关闭一些不必要的端口,禁用一些不必要的服务等。再就是为每台计算机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目前反病毒软件主要有江民杀毒软件、瑞星杀毒软件、金山毒霸、360杀毒、360安全卫士等。我们学校的机房用的是360安全卫士和360杀毒软件,该软件能够实时监控计算机系统,一旦发现病毒立即给予处理,极大程度的保护了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但机房管理人员并不能掉以轻心,还应该做一些经常性的病毒检测工作,并定时升级杀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等,只有思想上时刻紧绷着网络安全这给弦,才能有效防止病毒肆虐,确保机房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

五、制订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

为规范机房管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保障学校机房的正常运作,建立、健全计算机机房的各项规章制度。如《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学生上机守则》、《计算机机房安全制度》等规定和制度。诸如:机房内保持安静、卫生、整洁,不准携带任何食品到机房,严禁在机房吸烟;上机人员按照安排定人定机,发现机器故障应报告机房管理人员及时处理,严禁未经许可搬动或拆卸计算机;严格机房安全管理,指定专人管理机房,每天检查电源、门窗是否完好,每天检查防火安全设施,每月检查机房管理条例的执行是否落实,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了这些规章制度,机房管理就有了依据,机房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就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了,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杜绝学生的一切不良习惯,做到机房安静、整洁和有条不紊,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生上机守则》中的每一条条款。此外还要完善实验室工作日志、设备情况记录表等以使每一项规章制度都落到实处。

六、机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机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机房管理的质量,所以必须重视机房管理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首先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和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机房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要树立“甘为人梯”的思想,尽力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效、品质的服务。二是要加强专业技术的学习,提高能力,通过自学与培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业务能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紧跟时代的步伐。机房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知识,能够及时排除一般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故障,能较好地预防针对网络的破坏行为。三是要完善考核制度,激发工作积极性,机房工作繁重,工资待遇不高,要在职称和岗位聘任上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计算机机房的维护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事情,作为机房管理人员必须不断的努力,平时要多学习有关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虚心吸取他人的经验,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机房设备的利用率。同时,还要增强服务意识,取得上机老师和学生的配合,实现机房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性化,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教学效率分析论文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好的发展和提高。

二、实施计算机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学生来源地域的差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要求。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城市有乡村。由于各地区提供的信息技术运用环境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水平有显著的差异,故造成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一定层次的不同,所以,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有必要按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其次,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环境不同(条件不同)。也就是有的学生有自己的计算机,有的没有。原因单纯,但对计算机的学习和教学影响却很大。

三、计算机分层教学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分组、案例等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考核和辅导,借助学生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好的发展。

四、计算机分层次、分组教学的模式

1.分层目标教学模式。保留行政班,但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考核和辅导。首先,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决定其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阶段的调整,给学生自主选择权。再配合“分层测试评价”体系,“分层测试评价”体系,是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多层面的、激励性评价,对每层次学生的进步给与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实施这一评价手段,对较低层次测试应当重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及应用检测,较高层次的学生则侧重于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的检测。

2.分组互助、分层互动学习模式

“分组互动”既是学习模式,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策略或方法。“分组”是在分层过程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调查、摸底考试、提问和交流,进一步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将学生按高、中、低层次均衡组合,形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培养成员协调发展的精神。

五、计算机分层、分组教学的实施

1.计算机分层、分组教学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成绩;B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成绩中等;C计算机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2.分层备课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注意层次和梯度。

3.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分为主,合为辅;实习则以小组为单位,对所选案例集体探讨、共同商议、合作互动做到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范例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C层学生教学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分层训练

分层练习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教师要通过学习实践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教师在设计实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实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及时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使全体的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体,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A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5.分层辅导

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A、B层次学生的辅导。对A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C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课由C层次的学生帮助A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6.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也是分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本做法相似于分层练习。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金额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考核办法,测验时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这种设计方法可使A层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B、C两层学生不易满足,激发起求知欲。

六、实施异步分层教学法的优势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自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师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拓展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提升。学生在认识计算机发展现状及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因材施教”。

4.促进“个别化”学习能力的提高

“个别化”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化教学,是设计适合各类学生的,又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及考评资料等素材。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由于计算机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学习进度,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锻炼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信息获取能力。

5.充分发挥资源性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极大的方便,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的潜力。教师和学生首先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工具获取相应的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和改进,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一定程度的信息工具运用技能,信息化教育的资源闲置时一种巨大浪费,设备到位,只是物质条件具备了真正管好、用好、发挥巨大效益,关键在人,关键在师资队伍的素质,掌握现代教育模式、现代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高效的获取知识。

6.发挥案例教学、分组研讨教学法的优势,互助式教学,按照项目要求,层层推进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打通了障碍,提升了学习空间,相互研讨切磋

7.促进信息知识呈现方式、教学方式的教学评价实质性的转变,深化教育理论。

七、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目前,我们对学员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察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分层要考虑学员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员的依据。分层要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员从分层开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希望。

2.分层教学的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学员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保护”之下,任课教员有不能保障全员性管理,学员将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在动态管理中,不稳定因素会增大,管理的范围会拓宽,这就要求管理者、任课教员,“教书育人”尽到责任。新的分层管理中加入了动态调控,将淘汰制变成了自我选择制。

3.分层教学使学员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

分层对学员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没面子”。可见,做好学员及家长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分层教学的实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提醒学员或家长,做好顶住压力的思想准备。分层应以学员能否取得进步为得失的标准。

4.分层教学对教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分层教学下教员不能再“拿一个教案到底”,而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档次的学员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员的实际要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员都有所进步。

5.实施分层后的评价方法

教员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员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判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大问题。

八、结束语

虽然分层教学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有着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的天然特性,只要教育教学工作者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对策,就可以发挥两者优势,使分层教学在我愿转型时期做出较大的贡献。

[摘要]计算机教学实践性强,实习多。计算机教师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大班级)下对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针对目前各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分层次、分组教学法是提高大型计算机教学效率、优化班级单一授课制的有利途径。本文对分层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作综合的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分层教学分组教学班级授课制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21世纪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要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围绕这一核心,经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思考,我们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提出了有关的教改建议,并逐步在付诸实践。

关键词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改革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学阶段实质上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它的负面效应便是学生常常以课本内容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想象力。这样的学习习惯及状态直接渗透到大学一年级的课堂中。比如,学期末仍要求老师在课本上划出考试重点;如果老师在讲课时针对一些课本知识结合新科技进行了延伸讲解,就有同学询问所讲内容是否划入考试范围。这些就说明了,有很多一年级学生仍是把考试作为大学里的学习动力,对自己的要求标准也仅仅是掌握考试内容,没有意识到大学教育是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及自主创新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滞后,知识老化

信息社会计算机软硬件飞速发展,相关的计算机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但一些高校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多年不变,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没有用,想学的那些社会上较新的技术知识又不教,更谈不上与不同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后续教育问题。

1.3 教学模式陈旧,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众多,大班授课的现状决定了计算机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少量实验课为辅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以教材书本为基本点单向地传授理论知识及演示操作,学生只有被动接受,到了实验课上,学生的任务也仅是努力去回忆课堂内容并模仿操作,不提或根本也提不出什么问题。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少有创新精神。

1.4 考核内容及方式存在弊端

因为庞大的学生人数的制约,目前仍有一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课程是以卷面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即使采用机器考试系统,也多是将理论知识作为最重要的部分进行考核,实习和实验考核只占最终成绩的小部分。这种考核方式体现不出计算机课程中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现阶段教学改进的方法及措施

2.1 实施分层次教育兼顾不同方面的学生

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文、理、医、艺术、体育不同专业都是造成学生计算机水半参差不齐的原因,给基础课统一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为此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实施了计算机课程免修规定,即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成绩的学生可免修计算机基础课程,转为选学其他一些与专业学科交叉紧密的实用性、技能性强的计算机课程,例如Java、AutoCAD、Photoshop、3Dmax等。

然后依照测试成绩,对于大多数的一般学生,如果情况允许,就将同一院系的学生按照快、中、慢的分班模式进行教学。或者在原班级不动的基础上,由教师自主掌握把学生分为不同程度的几部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上课上机时的要求不同。面对全体同学,实行零起点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树立信心,对于层次较好的学生布置灵活度大创新性强的设计作业,鼓励培养他们对计算机多方面应用的兴趣。

2.2 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由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庞大、专业众多,计算机课程又是一年级学生的基础教学课,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有一百多人集体上课的大班教学状况,分层次教学的目标不易达到。但这个目的可以通过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样能实现。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精心备课,准备素材,提前组织有针对性的授课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水平程度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并根据学生完成的效果不断调整作业内容及难度。虽然是大班级理论教学,但在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后的情况下,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首先,课时数量的减少能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闲时间,使得他们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安排学习内容或投入自主创业的课后实践中。其次,不同难度内容的作业供学生自由选做,可使程度较低的学生从简单入手,增强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自信心。程度较高的学生也能更快地进入深层次的知识掌握中。

2.3 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内容

信息社会日新月异,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长的状况,把那些已经在社会经济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或者很有潜力的信息技术引用到教学内容里。近几年来,我们总结教学经验,针对各专业学生情况,结合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编写了适合本校的理论和实践教材,从2003年开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到2005年起至今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及《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指导》,几乎每年都要再版,添加修订新的知识内容。

2.4 改变考核方式,力求创新,开放

彻底抛弃统一的纸质卷面考试,取而代之的是上机考试与专业设计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期末的上机考试是一个类似于国家等级考试的考试系统,每个学生登录系统随机抽取不同的考题,由理论题和基本操作题组成,着重考核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期末前的专业设计考核项是一个综合作业,是为巩固、提高、拓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布置的,这项考核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的不同院系专业,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自己专业内容的素材,构思设计出一个集图文、音像、动画为一体的综合作品,根据作品的完成情况评定成绩。上机考试成绩与专业设计作品成绩综合评出每个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分数。

通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每个学生在计算机理论知识、网络及应用软件的使用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通过上机考试与专业设计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就真实地反映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3 结语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方面。只有不断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教学结构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逐渐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培养出具有强烈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的合格高校生。

《大学计算机基础》在独立学院中的探析和研究

摘要:本文对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从而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独立学院;教学改革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采用新机制和新的办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对于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应用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二、目前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学生知识层次差异大。由于地区、城乡差异,入学时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差很多。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第二,教学方式陈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仍然被很多老师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对掌握计算机这个工具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学习兴趣衰减较快,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有效调动。

第三,教学内容不能联系实际。目前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感兴趣。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只是为了期末考试,而忽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老师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学生不知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致使有的学生在毕业时都不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来设计一份求职简历。

三、教学改革方案

(一)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具体方法可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分出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比如,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级,甚至部分学生可免修。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使免修学生能多学一些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用分层次教学,充分体现因教施材、分层优化、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教学原则,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则可以各尽其能,各有所获,主动地获取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改变过去单纯由学生“听”,老师“讲”的单一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倡导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讨论式、探究式、课内外结合式等。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不同章节不同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推荐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主题研究教学、实验验证教学、网络教学等。例如:word应用章节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教师应事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专业兴趣设计好相关任务;而计算机硬件基础可以采用实验验证教学。教师可以把计算机相关硬件设备带到教室供学生参观,并且当场进行实验验证。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三)加强教学实验项目的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学实验项目的设计也应有不用的侧重点,例如,对于数学系学生,在Word的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公式的应用就应加强。教师在设计实验案例时,应加入相应的内容。实验内容既体现了先进性、实效性和应用性,又照顾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

四、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独立学院目前计算机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之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的实施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大学新生学习起点不一、层次不齐的状况,本文探讨了在教学改革中如何通过实施分级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目前中小学已经开始了信息素养教育,致使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从零起点开始。另外,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源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使用总体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生源,这种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造成的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也增加了教学难度。为适应新的计算机教学形势的需要,在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上,实施分级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分级教学改革实施程序

(一)学生分级方案的制定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方案制定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学生分级的问题。只有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级,才能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地提高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和水平。学生等级划分的时间,可安排在新生入学之初,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规模地展开。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分级考试的方式确定,以保障学生等级划分的性。

分级考试可以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形式在网上完成,以保障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生等级的划分和后续教学任务的制定。根据学生分级考试的成绩统计情况,可以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分成为A级、B级和C级三个级别(在根据成绩划分等级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个人的意愿)。A级学生,其计算机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免修该课程;B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免听该课程,但必须参加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C级学生,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最差的一个级别,所以该部分学生必须全程参加并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包括听课、考试等。综上所述,学生等级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计算机分级考试的结果确定的,但也要结合学生自愿申请的原则进行。比如,高级别的学生可以选择低级别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该课程的修读。

(二)分级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分级之后,分级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为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进行分级备课、分级辅导、分级训练和分级评价等。

A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好,可以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并不是说可以不用学习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了。相反,该部分同学因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且拥有比其他级别的学生更充裕的时间,所以,学校可以同时提供多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选修课供其自主选择学习,以更好地提高该部分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针对该部分学生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该部分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比如,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竞赛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都很有帮助。

B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向A级的学生靠拢。比如,该部分学生虽然可以免听《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可以要求其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设计作业,或者接受更高一级的学习与培训。当然,他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并修读自己喜欢的计算机相关的选修课程。所以,B级学生的教学,要以指导其完成综合性作业为侧重点,以达到该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C级学生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在课程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该部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并且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授课,耐心细致地对该部分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另外,教学进度的安排,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地加以调整,以学生真正理解为目标,千万不要一味地去追求进度,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

(三)分级教学评价的方式

为了衡量分级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作为分级教学改革实施的一个环节―分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要客观、地对分级教学做出评价,就必须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所处的各个等级,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评定方式,根据学生等级的不同,可参考如下方案制定并实施。

A级学生,可以免修该课程,并以分级考试的成绩作为其该门课程的成绩。当然,该部分学生中如果有不满意此种计分方式的,也可以选择参加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最终的成绩可以取分级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的较高分,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B级学生,可以免听该课程,不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但必须参加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C级学生必须全程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并以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注意C级学生的平时成绩要不低于总评成绩的30%,可以由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实验情况以及创新能力测试等几方面综合决定,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平时成绩的比例,以突出对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

三、结束语

分级教学可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能使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得到改善,同时能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分级教学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极大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授课效率和水平。

总之,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是顺应时代要求,值得推崇的一种教学改革策略。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1 前言

2006年,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作的题为:“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讲演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要以强烈的创新精神推动大学建设的各个方面和主要环节,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为高水平大学的主要任务,把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工作主线,努力成为创新型 国家建设中的基础和引领力量,积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1]。这就旗帜鲜明地把创新问题提到了中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历史任务的高度。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由多种技术交织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计算机学科中尽管也涉及各种理论,但它又有别于自然科学领域中那些以奠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理论学科。另一方面,计算机学科又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发展最快,对人类经济、科学和政治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因此,如何培养计算机学科创新性人才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在培养方法上既与其他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具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在有关计算机学科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上进行了部分探索,在如何从教学思想、课群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实验环境建设多方位地瞄准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初步尝试,笔者愿借此机会将我们的部分体会与同行进行交流,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2 培养创新性人才首先需要一支具有创新思想的教师队伍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韩愈曾经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要讲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要善于积极理解现有的书本知识和技术,也要善于逆向思维,反过来问问“难道非如此不可?” 养成“挑毛病的习惯,找到现有书本和技术中的不足或改进办法,这就是创新思维。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授业”上,照本宣科或仅会按照书本“积极理解”和解释,而不去分析技术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基础,全盘接受现有的技术,则既不能深刻地理解相关技术的内涵,也制约了创新思维。在“解惑”的问题上,任何一个教师都很难做到能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因此,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和教学相长。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教授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讲话[2]中认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较大的。而先进的教学方法,只有靠具有创新性的教师队伍来实践。

近年来,我院开始在部分课程授课中探讨“课堂教学以讲述基本概念和技术思路为主,指导学生课外如何阅读教材和相关阅读资料,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自身对该领域的理解,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在讲述OSI/RM所描述的网络体系结构时,我们没有按照规划教材直接介绍该体系结构模型的方法,而是以计算机信息交换的实例,通过改变通信条件逐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对网络功能的需要,从而导出了OSI/RM的7层结构。教学效果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容易理解抽象的OSI/RM,而且很难忘记。

在讨论OSI/RM中的中间、中继系统时,我们一方面按照规划教材正面介绍了OSI/RM和Internet所描述的三层的结构,另一方面又以路由器为实例,告诉同学路由器中实际上有应用层的协议(如RIP、BGP和SNMP),它们需要利用传送层协议(TCP或UDP),启发同学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实际上是现有所有教科书都回避了的问题,也是许多学生在接触到路由器产品实际时,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反过来也说明现有的模型存在未能资源其所的问题。尽管同学们反馈的思考不尽人意,但在后续的课程中,我们通过从新定义“带外信令控制”的概念,将用户数据传输平台与控制管理信息传输平台相分离,从而将路由器描述为由三层用户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和包括应用层在内的控制管理平台共同组成的设备。这一教学思路和方法实际上挑战了经典的网络模型OSI/RM,指出了它的不足和需要提出更完整的描述模型[3]。

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科研与教学并重,对教师队伍的考核要科研与教学并重[4]。近年来,我院在考核教师队伍的问题上一直采用聘任合同制,合同中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每年针对合同界定的教师责任(科研、论文、教学、学生指导等)进行考核,不合格的可以警告或解聘。实践表明:凡是科研工作较好的教师,往往能够结合前沿研究,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创新思路和创新环境,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学院鼓励教师在职攻博,希望通过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创新学习和研究过程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正因为如此,我院十多名教师已经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实践表明:经历过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中青年教师,已经初步养成了创新思维习惯,能够在教学工作中主动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了我院培养创新人才的队伍。我们采取的另一个举措是“以老带新(老教师示范和听课)和举行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能力。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我们在加强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3 以创建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为龙头带动教学改革与创新

在本科生培养中,我们坚持了“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原则,专业办学上强调较强的基础理论教学,注重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创新能力和计算机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学院的学科专业领域覆盖面广的特点(涵盖计算机科学技术、通信技术、交通控制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加强各学科专业的融合;注重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互相渗透,本科教育与研究生培养互相衔接,形成了厚基础、宽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特色,使培养的学生既具备电子信息大类的宽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和实践技能。

在具体的举措上,我们以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在课程设置和课群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先后打造了四川省计算机科学技术特色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网络省级精品课程以及“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和“微机与接口技术”校级精品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我院计算机专业的划分和历年教学的经验和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我们制定了“基础课群”和“专业套餐”相结合的课程框架。在及时、二年的基础课群中,为了使学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后期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还为不同的专业增加“专业概论”课程。我们的专业套餐由专业课程和模块化的实验序列组成,包括个性化实验和创新性实验。

专业套餐是为我院设置的相关专业而设计的。例如,我校2002年增设了“网络工程专业”,当时也曾把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网络工程分析、设计和实施的工程技术人员。进一步的市场人才需求调查使我们意识到:作为重点本科的专业以建网技术为培养目标专业内容过窄,混同于职业技术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也不利于学生就业与发展。事实上,2005年国内已经开始出现“网络工程”建设人才过剩、就业率低于其他专业的情况。我校及时地调整了培养目标,在无法更改专业名称的情况下,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内涵实际上拓宽为“计算机网络专业”,即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和技能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够适应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的开发工作、网络工程分析与设计、网络应用系统开发与系统集成工作的需要,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或深造能够成为从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才。为此,我们为网络工程专业设计的套餐包括:计算机网络(专业基础课)、网络安全(专业课)、网络编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网络工程和网络实验系列课(为套餐服务的综合实验)。在网络工程课的教学中,针对现有网络工程缺少理论的规范的现状,以我们提出的“网络工程大、小生命周期”概念为主线索,讲授网络工程各生命周期的技术内涵、技术与管理规范,培养学生的网络工程分析、设计与实施能力。根据2005年美国劳工部统计局关于未来10年信息学科人才需求中,网络系统分析与测试人员的增长量排名第二的预测,我们及时增设了“网络系统分析、测试与评价”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网络系统性能分析、测试技术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网络技术开发、评价与维护的能力。为了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专业套餐中还增设了“前沿技术讲座”,作为必修课,以我校在本世纪之初开始的对下一代Internet体系结构研究为背景,向学生分析了当时十分热门的IPv6不能解决Internet所面临的挑战道理,指出必须重新审视网络体系结构,研究新的网络体系结构。当2006年,美国的全球网络创新环境(GENI)公开提出:“有30年历史的Internet体系结构已经制约了‘应对Internet所面临的挑战’和‘抓住可能的机遇’……,应当从概念上重新构建层次清晰(Clean slate)的Internet体系结构”[5]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研究的热情。近年来,先后有近20名本科毕业设计选择了相关的研究,部分学生的硕士与博士研究工作继续从事相关研究。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础教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1课程体系建设

我们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结构划分为以下四个领域:

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涉及计算机硬件结构、操作系统、网络工作平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应用技能;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涉及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等;

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涉及应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的技术与方法,包括数据库技术、多媒体与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接口与控制技术、辅助设计技术、数值计算与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信息系统开发:涉及较大型信息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特别是网络应用软件的架构技术),以及软件开发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围绕知识结构的四个领域,将其所涉及的一些理论与技术系统的划分成三个阶段:

及时阶段要求基本概念的“博学”“审问”,即需要牢固掌握大学生必备的计算机通识性基础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操作系统概述、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机介绍、信息系统安全基础。

第二阶段要求技术与方法的“慎思”“明辨”,即需要深刻理解具有共性的知识领域中的一些技术与方法,主要有程序的控制结构、基本数据类型与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等。

第三阶段要求应用技能的“笃行”,即要求熟练使用一些可视化编程环境以及掌握程序的测试与调试等技能。

2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

由于不同专业所涉及和要求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不同,在课程设置上采用“1+X”方案,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每门课程的总学时数可划分三部分:理论课学时、课内实验学时、课外实验学时。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四年课内外上机学时(不含毕业设计(论文)上机)不低于400学时,人文、管理、外语类专业学生不低于200学时。在规划必修、选修课程时,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采用以下不同方案:

(1) 电子/控制类专业

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方面,偏向于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讯等,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计算机接口与控制技术等。具体方案如表1所示。

(2) 科学计算类专业

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值计算与处理技术和多媒体与人机交互技术等。具体方案如表2所示。

(3) 信息管理类专业

对一般程序设计知识和技能有较好的理解,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方面有较强的能力;在“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据库应用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体方案如表3所示。

(4) 辅助设计类专业

具有较好的程序设计知识和技能;在“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与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体方案如表4所示。

(5) 基本应用类专业

在“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信息检索与分析方法。具体方案如表5所示。

3题库建设

题库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教师在设计题库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用现代教育测量理论和技术,合理制定课程考试标准,科学把握考试的合格标准,引导学生按照专业、课程要求,、地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众所周知,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常规手段,所以每到考试前出试卷时,教师总是为出一套好题费尽心思,既要几乎覆盖全部知识点,又要每个层次的题目都有,还要难易程度比例适中。为了使考题真正能检验教师的授课水准与学生的掌握程度,更为了严密考试程序及提高组卷的效率,学院及时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电子题库管理系统。此题库设计实现了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并具有开放性、安全性和动态发展等特性。在课程考核标准的把握、命题质量的控制、参数估计和试卷生成模型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入库的题目在内容考核点、重要性、认知层次、难度层次和题型等方面的分布要有合理的结构,以保障生成多套平行试卷。该系统采用了高性能的快速算法具有高效的组卷能力,并具备对所组成的试卷自动进行分析的功能,同时为教员提供了试卷批改后的试卷分析功能。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为例,分析了计算机实验师资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在当前创新型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下如何建设计算机学科实验师资队伍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实验室;师资

武汉大学以申请省级和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着力改革与创新计算机实验教学,创新建设计算机实验师资队伍。

1计算机学科实验师资建设问题分析

计算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依赖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般理论,而应以计算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学科实验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计算机实验师资内部培养提高与外部人才引进的力度不够;计算机实验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不够合理;教师对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深度不够,实验还难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师的创新培养意识还有待提高。

2计算机实验师资建设改革措施

计算机学科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完善与制定有利于计算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及有效措施;实行聘用制与岗位责任制,多渠道大力选拔引进IT企业或科研院所的技术工程师充实实验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多方式培养提高现有实验师资,使实验教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实验师资体制管理,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计算机实验师资考核评价体系,创造良性竞争与激励的大环境;探索师资优化整合,创建实验教学特色团队,打造的计算机实验师资队伍。

2.1制度措施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计算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学校与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主要有:

(1) 在《武汉大学教育事业“十五”发展计划》中重点强调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学校教学实验室建设“十一五”规划对实验技术队伍的人员数量编制、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均做了详尽的规划。

(2) 在《武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第七条“实施‘强化实践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中着重强调了强化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鼓励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实验中心主任或开放实验室主任,选留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鼓励现有实验人员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学历和能力。

(3) 学院根据学校有关提职称文件的精神,从职称、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保障了实验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引导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或担任实验课程负责人。

(4) 学院规定理论课教师必须参与实验课程教学与改革,要求实验教师加入理论课课程组及参加理论课程教学,实验辅导教师每三年必须完整听一遍所辅导实验的理论课并与学生一道参与课程考试,合格方可承担辅导实验任务。

(5) 学院建立院属研究所,要求实验教师必须进入到与实验课程相对应的研究方向的研究所参与科研活动,实验辅导教师必须根据自己辅导的实验课程到相应方向的研究所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6) 学院成立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监督和协助学院管理实验教学工作,为计算机实验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提供咨询和指导,帮助实验师资开展实验教学及改革;成立实验教学督导组,检查与监督实验教学各环节工作,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2.2选拔引进与聘任培养措施

紧跟计算机学科建设与发展,符合高校计算机学科教育改革,适应IT行业发展需求,以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为核心,大力引进与培养计算机实验师资。

积极创造条件选拔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及IT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专家,在符合实验室发展建设需要的基础上,纳入学校编制进行统一管理,在岗位待遇、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同时积极鼓励青年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院减免或承担部分学费。鼓励实验师资与IT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交流。对于适应实验室发展的创新人才,在给予优厚待遇的同时,配备实验研究团队,提供配套实验经费。

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特点,组织安排培训。目的在于提高业务水平、改变实验师资的知识层次、结构,更重要的是大幅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水平。培训方式主要有:

(1) 鼓励在职攻读硕、博士研究生,先后有7人获得博士学位,6人获得硕士学位,目前仍有3人在攻读博士学位。

(2) 有计划派往香港和国外进修或者考察。2人曾赴香港进修,1人到美国进修,1人到美国考察,1人到法国交流考察,1人到香港交流考察,2人到欧洲考察。

(3) 参加教育部和国内外举办的计算机专业仪器设备培训班30人次。

(4) 鼓励“派出去、请进来”,参加各种实验教学研讨会,交流实验教学经验。

(5) 鼓励实验教师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将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中。

(6) 学院与国内知名企业公司、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实验师资参与实验室或基地建设。

2.3奖惩激励措施

要建立高质量的实验师资队伍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实验师资队伍的良性发展。根据计算机实验教学工作的特点,设立针对计算机实验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职称评审与岗位职责制度、奖励政策,鼓励在实验教学中改革与创新,真正体现自我价值。

学院积极研究计算机实验师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奖惩措施,促进实验教学改革。部分奖惩措施如下:

(1) 指导学生获奖的实验教师学院给予奖励,如:指导学生参加ACM、仿真大赛、嵌入式等各类竞赛获奖,指导学生获各类科研及论文奖励,指导学生获毕业论文奖励等。

(2) 实验教学效果好的前5名教师按SCI论文的标准奖励,连续2次后3名的教师离岗培训。

(3) 获得各类教学改革论文奖励的实验教师学院给予奖励。

(4) 对指导学生申报成功大学生业余科研项目的实验教师学院给予奖励。

2.4团队特色建设措施

计算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重在实验团队建设,的实验师资队伍离不开品质的实验师资团队。针对计算机学科的新兴、应用、工程、服务等特点,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就必须探索组建实验教学团队,与理论教学团队齐头并进。依托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契机,学院积极探索按实验课程组群及实验项目分类进行组建若干实验师资团队,致力于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创新性改革。

依据实验教学规律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将实验教学分为三种类型即基础验证类实验、综合设计类实验、研究创新类实验。依据计算机学科特点,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将实验教学从六个层次组织实施,六个层次即基础验证型实验、课程设计型实验、实训平台训练型实验、实习基地实战型实践、创新提高型实验、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组建实验师资团队须参照创新型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及实验类型层次,学院实施“实验中心-实验教师团队-学生科研团队-兴趣小组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创建信息安全实验师资团队、硬件实验师资团队、软件实验师资团队等,每个团队按实验课程或项目由若干小组构成。每个团队由团队负责人、小组组长、实验专职教师、实验兼职教师、实验辅助教师、博士硕士辅导员、客座专家组成,其中团队负责人由学术水平高、具有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组织管理能力强、对外交流活跃的教师担任;小组组长由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实验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实验专职教师担任;实验专职教师由实验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构成;实验兼职教师从理论课程教师和专职科研教师中产生,加强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的紧密结合、实验项目和科研项目的紧密结合;实验辅助教师协助实验专职教师进行实验管理工作;博士硕士辅导员从在读的博士生、硕士生中聘任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一学期或一学年聘任一次;客座专家从与学院签署合作协议的科研院所或公司企业的技术工程师中聘任。

实验师资团队建设的优势体现在:

(1) 优化实验师资整体结构。团队由多方面人员构成,有实验教学丰富的教师,有学历学位高的青年教师,有专职的实验管理员,有从事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有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有项目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梯队合理的实验师资团队的建设将更有利于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2) 优化实验教学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指导,实行“实验中心-实验教师团队-学生科研团队-兴趣小组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实验师资团队将发挥强大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更有利于良性循环。

(3) 实验与理论、实验与科研、实验与应用结合更紧密。实验师资团队成员中包括理论教师、科研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实验教学与理论知识、科研项目与成果、社会需求结合更紧密。

3结束语

适应创新型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的计算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深化实验师资建设与改革创新任重道远。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本文在分析传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学习评价的要求,以多元学习评价体系设计作为研究重点,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多元学习;评价体系

1 引言

为了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更新评价理念,把多元评价系统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并延伸到课外,使评价体现在教学整体活动的全过程,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学生的激励,同时也促进教师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2 研究现状

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和评价标准都比较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作为基于传统课堂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相融合的教育新形式,虽在学校正在积极应用,但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做一个客观的、量化的评价,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这方面的研究却比较少,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计算机类课程学生评价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在祝智庭教授所编写的《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一书中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讨论教学评价技术,其中包括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和面向学习资源的评价,并设计出一些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北京师范大学的王静和李葆萍在其研究论文中具体阐述了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以及使用方法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列出了开展评价时制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

3 多元评价系统

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传统的学生评价往往只关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发展情况的评价,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客观、不公正。而现代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传统的评价己经不能满足各专业修读计算机类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要求,评价的理念需要更新,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方法等各方面都要更新,以适应现代环境下计算机类课程改革的需要。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宽泛,讲授的内容涉及网络、多媒体制作、办公软件、网页制作以及常用软件使用等内容,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实验都需在网络环境中完成。因此,可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建立一套发展性的多元化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尊重与爱护,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多元评价系统,通过多种评价,如学生自评、他评、教师评价等,可将学习评价嵌入学习过程,将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相结合,对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兴趣、态度及交流能力进行评价,对完善评价研究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提升评价的实用价值。通过评价来激励、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评价学生能否积极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活动,是否形成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采取宽松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入多元学习评价系统,为参与评价的学生提供各种评价信息,引导学生逐步地学会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认识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成就和不足,以便调整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态度,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未来的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进行修正和补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2实施动态化的评价方式

在评价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只要学生进行了修订,就能得到更好的评价。例如,及时次作业做不好,成绩只得“C”,订正可获“B”,重做一遍没错可获“A”,这一修订措施的积极效应是,学生不再被动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弥补学习中的不足,而是自愿选择改进,动态化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3.3关注学生创新精神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实践做出作品,如班级网页设计、Flash动画等,教师也可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在评出作品的同时,对每一个参与的同学都有不同形式的评价。

3.4引入多元评价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自我评价的批判性较差,他们容易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他们比较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而且他们的评价又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计算机类课程的评价中,评价主体具有广泛性,我们为了改变单一的评价主体的现状,评价过程中增加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对学生实行开放性多元评价,引入多个评价者(包括教师、学生、学习同伴等)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中的评价,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并且这种评价是在开放、宽松、友好、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的,成为学生能接受的评价手段和学习方式。而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会评价别人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角色变换获得自尊感的满足,提高比较鉴别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学习别人的长处,进而促进自己的提高。

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学生能真正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扩大了评价的使用范围,对评价体系的改进本身是一种很大的促进;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反馈,对教学工作也是一个促进。多元学习评价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它主要包括信息收集模块、分类处理模块、量规模块以及评价与反馈模块等功能模块。

(1) 信息收集模块:主要是用于收集学生的各方面相关信息,为客观、有效的评价学生学习提供依据。所收集的信息可以是系统以时间顺序自动记录的过程信息,也可以是学习者的信息或教师记录的信息。

(2) 分类处理模块:将收集来的各种信息按不同的分析方式进行分类,可分为需教师评价的内容、学生互评内容等,并将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进行初步整理,为数据分析做好准备。

(3) 量规模块:学生学习评价量规的设置。

(4) 评价与反馈模块:评价信息是有关学生学习评价的汇总,包括学生对自己学习档案的反思及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的评价三方面的评价信息。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合作态度、交互程度等各方面进行自我衡量,将这些衡量信息与学习同伴和教师的评价信息进行对比可以很容易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自我认识与他人评价之间的差距,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自我评价的评价指标由共性评价和个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共性评价是指所有学习、实践活动都需要评价的指标,个性评价是对本次学习实践活动所特有的一些内容进行评价的指标,共性评价和个性评价各项指标得分按不同权重进行相加后,折算成百分制分值作为学生自我评价分数。

同伴评价:是学习伙伴对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方法、效果等方面发表的看法;

教师评价:是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伙伴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对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得出的综合评价结论,具有指导意义。

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的分数,按一定的权重比例进行计算所得的分值,为学生本次学习活动的综合评价分值。

图1 多元评价系统功能模块图

由此可见,评价系统各功能模块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循环过程,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保障。信息收集模块所收集的信息是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实施学习评价的基础和有效保障;分类处理模块是对所收集信息进行分类、深入挖掘,是得到综合评价结论的关键所在;评价与反馈模块是学习评价是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必要保障,它能将各模块的初步结果及时反馈给学习者、指导教师和系统设计者,以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4 结论

本课题以多元化在线学生评价系统为载体,为参与评价的学生提供各种评价信息,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认识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成就和不足,以便调整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态度,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未来的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进行修正和补充。后续工作的重点将致力于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设置上,如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筛选指标,确定权值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