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技术创新论文

摘要: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林业想要发展便要优化产业结构,并加强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将技术创新当成现代林业发展的动力,充分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以此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林业的发展速度。
技术创新论文

技术创新论文: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论文

1加强科技创新多元化科技投入平台建设

2014年上半年,石家庄市全部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完成373.4亿元和197.2亿元,分别实现了9.5%和19.3%的增长,总量均居全省及时。石家庄市经济发展领域实现了多个及时,多数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量和增加值利润率均居全省及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居全省及时;民营经济综合指标排位居全省及时。但应看到,石家庄市科技创新环境的薄弱环节的关键仍然体现在科技创新投入的不足上,主要有政府和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投入上不够,金融方面力度支持不够。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科技投入体制对于提升石家庄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因此,政府要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为企业获得国家、省创新基金(资金)提供保障;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严密组织认定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落实“石家庄市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政策,提高“石家庄市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额度,向协作银行争取放大授信额度。积极开展企业知识产权作为质押贷款服务,加大对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引导企业投入民间资本。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与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辩证施策,挖潜增效,紧抓项目不放松,千方百计稳增长,持之以恒促转型,扭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努力为全省发展大局挑重担、作贡献。

2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石家庄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发展,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科技活动人员的规模增长缓慢,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水平;二是如何能够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干事创业谋发展。其实质就是关于人才引进和人才激励的两个问题,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前提和基础是怎样留住人才,最根本的还是如何激励人才。因此,石家庄市首先必须要尊重人才,具有人才首位意识,在此基础上切实提高现有人才的福利待遇,使其在本职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从而为能成为石家庄市的一名科技人员感到自豪。据资料显示,石家庄市在平均工资和科研人员的平均工资上均不具备竞争力,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留住人才很重要,吸纳科技人才和引进“对口型”人才最重要。根据科技创新的特点结合石家庄市科技进步的环境、优势、领域、行业等综合考量,新能源、创意产业、高效农业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所以,这些方面的人才是重点的引进对象。另外,在科技管理、信息技术与资本运作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也是重点引进对象,特别是确实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尖端创业创新的领军人才。大力推动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积极落实企业各项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政策,为领军人物、团队创新创造有利条件,激发科技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创新活力。积极推动企业与院士对接,积极建设院士工作站,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交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为推动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3加强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和创新

体系完善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围绕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引导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研发、技术转移和受益的主体,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之路;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鼓励企业加大知识产权投入,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重点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专利示范企业。加快产学研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环境,有效落实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科技政策;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石家庄市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十条措施》。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建立完善创新型县(市)考核机制,制定《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考核办法》,对县市区进行考核,分中部、东部、西部对各县(市)区进行了考核和排队,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将石家庄市重点产业发展和国家、省产业发展战略紧密衔接起来,通过实施国家、省重大项目和市“九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技术联盟,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生物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大传统产业嫁接改造力度,推动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工程,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加快科技惠民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让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民众。

4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繁荣程度,也是财政收入的“晴雨表”之一。2014年以来,石家庄市坚持将其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出台了一系列新政,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推进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培育新兴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提高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水平,收到明显实效。2014年石家庄市服务业保持稳中有升态势,夜经济、会展、电子商务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有效拉动了内需增长,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或将达9.5%。亮点纷呈、遍地开花,服务业真真正正成了全市经济增长的“新高地”。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业态,会展经济也越来越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石家庄国家动漫博览交易会、正博会、药博会、石洽会、茶博会……透过这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个集商务活动、会议展示、观光旅游、对外宣传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已经越来越走近普通市民的身边,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石家庄市的电子商务发展也开始渐入佳境。2014年3月,石家庄市成功入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成为全省入选城市。按照2014年出台的《省会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石家庄市将加快实施城市共同物流配送体系等12个项目,提速南部综合物流、正定商贸和西北物流3大省级物流集聚区建设,推进第三方物流和制造业联动发展,打造国家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石家庄市近年来谋划的一系列电子商务重点支撑项目,或将由此获得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此举也必将为全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更强劲的动力。石家庄市积极推进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开辟新板块、拉长产业链,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继续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做“减法”,通过“腾笼换鸟”重构产业新格局。从2013年开始,集中拆除了西柏坡高速两侧35家水泥企业,减少水泥产能1850万吨,比原定计划提前3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打开现代产业体系的通道。目前,石家庄市已在这些水泥企业旧址上,谋划建设了石家庄西柏坡绿色产业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文化产业。光谷科技园、河北长城影视动漫旅游创意园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项目已在顺利推进中。自2012年以来,石家庄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42项,总投资559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82项,总投资271亿元;竣工项目56项,总投资220亿元,成为调结构、转方式的生力军。与此同时,由于聚集效应的不断加强,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园区、园中园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之一。从项目谋划上来看,未来五年仅23个工业园区所谋划建设项目即达239个,总投资5043亿元,储备较为充分;另外,从规划面积上看,园区亦仍有摆放项目的较大空间,超千亿元的园区达到5个,超500亿元的园区5个。

作者:兰会来张丽萍孙乃瑞韩璐王玉辉单位:石家庄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技术创新论文:解析税收优惠政策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但是,随着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原有的税收优惠针对性不强、内容散乱、优惠形式单一以及支持力度小的缺陷,使得现有政策已不能满足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和扩散的要求。因此,我国现行税制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应有以下几种新思路:

一、完善增值税,通盘考虑解决民营企业的不公平待遇问题

1、修定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小规模纳税人不具备一般纳税人资格,不能申请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向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的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如果要销售货物,也只能依据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由税务所为小规模企业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通知》的规定。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不具备一般纳税人的资格,只能是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使得与民营中小型企业打交道的企业感到吃亏,不愿与民营中小企业发生业务往来。这严重影响了民营中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销售,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更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建议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企业不分大小,只要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资料齐备,有固定经营场所,对所有符合要求的民营中小型企业都应享受一般纳税人的待遇。

2、实现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在于不利于我国民营企业新增投资,不利于加入WTO的民营中小企业降低出口成本,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应尽快转型。同时建议适当降低对民营中小企业增值税的征收率,可修改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固定征收率为浮动征收率,在3%-4%的范围内调整。

二、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基础上,继续对民营中小企业实行低税率的优惠

1、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由于我国外资企业实际税负非常低,仅相当于内资企业实际税收负担的1/3—1/4,因此,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并轨趋势势在必行。建议以外商投资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为基点合并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在合并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同时,规范统一所得税税基,使内资、外资及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行统一的税前扣除标准,规范税基。这将进一步从源头上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公平竞争的因素。

2、改革企业所得税的基本税率。目前,世界各国企业所得税的实际税负均比我国低得多。如美国实行15%、18%、25%和33%的四级超额累进税率,日本为30%,德国为25%,较高税率大多低于我国,加上西方国家的税前扣除项目又较多,实际税负大大低于我国。因此,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同时,应考虑适当降低税率,可由33%降到25%左右。

三、鼓励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

1、给予高新区外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与区内企业同等税收优惠。目前实行的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是以其是否经国务院批准的,或是否在高新区内为标准决定的。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企业,头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以后减按15%征收。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的产品产值达到当年总产值70%以上的,经税务机关核定,减按10%的税率征收。建议取消按地域给予优惠的作法,改为按企业是否为高新技术产业为标准实行上述优惠政策,对处于区域外的民营企业应一视同仁。

2、给予民营企业R&D费用的列支。我国现行的税法规定,国有、集体以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达10%以上(含10%),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列支外,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应纳税额。亏损企业发生的R&D费用只能据实列支,赢利企业的R&D费用增长达10%的,其实际发生额的50%可就其不超过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予以抵扣;超过部分,当年和以后年度均不再抵扣。从以上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至少有两点不足:首先,享受R&D费用列支优惠的企业范围太窄,仅限于国有、集体以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R&D费用增长达10%的赢利企业,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种政策上的歧视;其次,50%的超额扣除要受到应纳税所得额的限制,这对相当一部分利润水平仍然很低的民营中小型企业来说,优惠的力度自然大打折扣。因此,可取消有关政策中对民营企业造成歧视的限制,规定只要符合条件的R&D费用,就可按150%的享受税前扣除优惠,不足抵扣的部分还可以向以后年度结转。

3、给予民营企业推行加速折旧。较之常用的“直线法”,加速折旧可让企业获得递延纳税的好处,相当于给了企业一笔无息贷款。从我国现行对加速折旧的规定来看,措施的范围和力度都十分有限,主要针对进行中间试验的设备以及船舶、飞机、汽车等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的设备,缺乏对设备更新快的民营企业的优惠。因此,建议借鉴外国的做法,一方面,明确规定民营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新设备、新工具等,可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另一方面,可考虑对民营企业中技术先进的环保设备、进口软件的购置以及风险资本的投资实行“期初扣除”的折旧方式,允许在投资当年就扣除50%-。

四、实行统一平等的出口退税政策

近年来,国家几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平均退税已由1997年的8•3%提高到15%左右。在执行退税指标分配管理办法中,民营企业常常由于出口退税不及时、不到位,形成较大的资金缺口,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出口。从2002年1月1日起,我国决定对所有的生产型企业自产出口货物统一实行“免、抵、退”的出口退税政策。民营企业已经不再是国民经济的配角,而是和国有企业一样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两翼,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要进一步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一视同仁,使民营企业享受完整的进出口经营权。

五、结合税费改革,进一步清理对民营企业的不合理收费

我国民营企业税(费)赋负担沉重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私营企业主和主要的投资人认为,现实中不利于私营企业发展的较大的社会问题首先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经济政策中排位第二的即是税收政策问题。民营企业的税(费)赋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税收政策对民营企业投资扩张存在不利的影响。如现行税收政策规定,民营企业除了和国有企业一样缴纳33%的所得税外,还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办法》将私营企业排除在外。再如所得税减免政策,对外资企业是从“获利年度”起,对民营企业则是从开办期起,而企业在开办初期往往没有利润或获利甚微,优惠政策的效用大大降低了。二是不合理收费问题严重。收费项目“杂”且“多”。大部分民营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交50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收费),一些问题更加严重的地方收费种类多达70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另外,收费不规范,随意性,表现为收费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税外收费过多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财税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着密切关系。作为财税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之前的过度措施,可以借鉴我国一些地区采用的“一次费”的做法,即取消形形色色的不合理收费项目,代之以政府规范的一次性征收规费。这样,自身承受能力与谈判能力地位较弱的民营企业可以借助政府的“一次费”,来抗拒政府各部门各个方面向企业的乱收费。清理税外收费、取消“三乱”收费,对民营企业实际上也起到与减税等价的效应。超级秘书网

六、建立以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民营企业税收服务体系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其地位越来越显重要,在税收管理工作上要纠正在服务上的“重公轻私”倾向,转变观念,应做到一视同仁。要转变以往传统计划经济写作论文体制下的一些直接干预的作法,突出服务与扶持,在民营企业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减少民营企业申报纳税的时间,纳税程序给予简化和规范化,进一步降低纳税成本,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技术创新论文:技术创新论文:林业技术革新的必要性

本文作者:唐元、吴军、戴洪冈 单位:建湖县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芦沟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近湖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

打破林业发展瓶颈,促进林业向数控化管理方向发展

目前,林业中无法避免的病虫害带来的破坏、成活率低、授粉率低、水腐烂根、花期受损、缺少光合作用等十分严重。我国林业也大多处于粗放型管理模式,对于林木作物的温度、水分、养料、日照还无法达到精准化控制。林业技术创新改林业管理模式粗放型为集约型,改模糊化、经验化为数字化、科学化。即在林业管理中要使用数字化、自动化、精准化管理设备,对林园的水分、温度、养料、日照进行直观的测量,把握并分析出此阶段作物所需的外部环境及肥料供给,并给出合理化意见,对所缺或过剩的元素进行调节,使林木管理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处理。因此,林业合理使用创新技术,可打破林业发展瓶颈,促进林业向数控化管理方向发展。

减少人力浪费,提高林业人员素质结构组成

林业因其工作量大,工作重复性和不可掌控性较高,所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林业技术创新的融入可以通过高新技术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工作的重复性,加大可操作性,从而减少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林业人员一般文化水平较低、素质较差,工作中大多凭借多年积累经验,科技投入林业,势必带来新鲜的血液和高科技人才,从而带动一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入,提高了林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更使林业人员从组配上得到提升。

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可持续发展,推动林业绿色化进程

林业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在促进林业发展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就是保护环境,因此出现了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荒漠化防治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重大森林灾害有效控制技术、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这些技术的目的都是把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变成相辅相成,从而达到生态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林业系统、可循环系统、人类生存环境和谐统一。

改变被动角色,引领市场走向

林业创新技术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及产出数量,为林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增长点,因而在市场变化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权,改变让市场牵着鼻子走的状况,引领市场走向。在市场调解的过程中,市场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当供给与需求达不到平衡的时候,就会有种植方蜂拥而至,填补市场漏洞,但市场一旦被填满,就会造成恶性竞争,整个林业都会受到市场盲目性的制约。如果林业技术创新不断推出市场前沿产品,市场就会跟着林业的技术前行,一方面带动整个林业行业发展,同时也避免了林业市场受市场盲目性与滞后性带来的危害,在一定的情况下避免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赢得发展主动权,有助于林业物价的稳定和林业大环境的良性发展。

总之,林业技术创新影响着林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林业工作人员应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新技术,促进林业正常、有序、健康、快速地发展。

技术创新论文:电视节目编导技术创新论文

在法定节假日中,平常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看电视的这部分人,在假日中成了新的受众,这部分受众也包括学生,并且这部分观众是一个家庭,制作出好的娱乐节目把这部分观众拉到自己的节目前。例如,每年央视在五一和十一黄金周的时候都会推出《五一七天乐》《十一七天乐》等,这些提高收视率、提升品牌强有力的节目。每周中,周末的节目同样可以定位为全家娱乐。从时间的纵向看,每天的节目可以分为黄金时间段与非黄金时间段。所谓黄金时间段,就是我们所说的19∶00-21∶00,在黄金时间点是观众量最多的时候,也是各个频道竞争最激烈的时候,这个时间点要想抢到收视,就要播出精品节目,甚至精品节目还能带动下一段的节目。硬碰硬的直接竞争,也存在很大风险。当你的精品节目竞争不过其他节目时,这么做会让你丢掉大批观众,这时节目类型不同于其他频道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对节目的理解不同,所以在节目编排的时候就有不同的想法,这就形成了节目编排的灵活性与机动性的特点。我们要做的是把各个角度、横纵向结合起来:

一、纵向编排

即根据不同时间段听众的偏好编排出最为合理有效的节目放送清单,使得不同时间点的节目形成有机结合,发挥出效果。纵向编排可分为以下几类:(1)导引式编排,即在一个成功的节目之后播出一个有潜力的新兴节目,为新节目创造机会,使其被观众关注。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往往具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观众会在特定的时间段观看一个成熟的并且是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把一个具有潜力的新兴节目安排在一个成功的节目之后,因为成功的节目本来就具有了稳定的观众基础,对于同一个台播出的电视节目,这批观众都会选择愿意去观看,这样新兴的电视节目就会有了一部分潜在的观众。(2)吊床式编排,即在两个成功的节目之间插播一个有潜力的新兴节目,增加新节目的收视机会。与导引式相比较,此方式为新节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吸引收视率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间插播节目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造成后面成功节目的观众流失,减少收视率。新兴节目穿插在两档成功的电视节目之间,观众会为了不错过后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而把新兴的电视节目当作一个可以用来放松的时间段,在观看新兴节目时发现新兴节目的趣味,随着时间,受众就会发现自己也会定时观看这个中间穿插的新兴节目。(3)柱式编排,即通过一个成功的节目去带动前后两个有潜力的新兴节目的收视率。此方式有一定风险,若中间的强势节目竞争力不足,不但起不到帮助新兴节目的作用,反而会使自身的收视率打折扣。

二、横向编排

即根据对竞争电视台的分析以及对自身的认识,对本台节目内容及编排做出调整。横向编排可分为以下几类:(1)竞争式编排,即安排与竞争对手相类似的节目播出,形成直接竞争效果,直接争取收视率。此方式需要拥有对本台节目的自信,并且是在充分了解本台节目与竞争对手节目的前提下。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电视台本身的知名度,因此,此种编排方式大多用在本地区的优势电视台上以及黄金时段的电台竞争。(2)对抗式编排,即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具体点来说,即在竞争电视台播出节目之前本台播出一档强势的节目来吸引观众,以减少竞争电视台节目的初始观众数量。(3)游击式编排,就是在对方弱势节目播出时段播出本台的电视节目,对方播出成功电视节目时,播出自己相对弱势节目,降低竞争力,所以此方式应用于自信不足的电台。电视节目在新兴媒体的时代以受众为中心来创新编排技术的方式是电视节目成功转型的方式,也为电视节目更好的发展奠定了道路。

作者:边静 单位:河南大学

技术创新论文: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论文

1.指标选取研究技术创新

技术产出指标选取了专利申请数(件)、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项)、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新产品出口收入(万元)。技术创新效率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具体来说,在投入方面,R&D人员全时当量对各个创新活动起决定性的作用;R&D经费和开发新产品经费体现了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可以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能力。在产出方面,专利申请数反映了每个企业提出专利申请的数量;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反映了企业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可以较为地反映企业研发活动的最终结果;新产品销售收入反映了新产品受市场的欢迎程度;新产品出口收入反映了新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情况。

2.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DEAP2.1软件将表2的数据代入CCR模型进行运算,得到了2012年我国七大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资源的利用率θ和各决策单元的松弛变量值和冗余变量值,经整理结果如表3所示。将表2的数据代入BCC模型进行运算,结果见表4,表4中的数据是2012年我国七大装备制造业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效益情况。对达到状态。总体来说,这七大产业的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大多处于状态。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值θ小于1,说明DEA无效,存在投入过多或产出不足。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表示既定产出水平下某一投入指标相当于其在有效前沿面上投影的冗余量,而产出指标的松弛量表示某产出指标相对其在有效前沿面上投影的不足量。如在投入指标上,金属制品业在R&D人员全时当量冗余了1621.018,R&D经费冗余了170085.42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R&D经费冗余了468308.954,在开发新产品经费冗余了408411.546。在产出指标上,专用设备制造业在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上离目标值还差87.759,在新产品销售收入上离目标值还差3558033.653,在新产品出口收入上离目标值还差3015147.663。由此可知,这些不为0的松弛量或者冗余量给出了具体的调整方向。从表4中可以看出,DEA有效的产业为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设备制造业。其纯技术效率值和纯规模效率值都为1,这表明这4个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装备制造业中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具有相对性,投入资源的组合结构相对合理,不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规模效益处于状态,即同时满足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另外三个综合效率值θ不为1的产业DEA无效。影响DEA无效的因素各不相同。具体来看,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纯技术效率值都等于1,但纯规模效率S<1,因此,这两个产业规模尚未达到,从而造成这两个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值小于1,即DEA无效。说明这两个产业要从规模大小的角度来对研发投入和产出进行调整,由此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规模效益角度来看,它们都处于规模递增阶段,因此还可以增加投入以达到目标产值。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纯技术效率值和纯规模效率值都小于1,说明该产业无论从技术角度来看还是从规模角度来看,都未达到状态,而且其规模效益处于递减阶段。说明投入存在冗余,所以应该减少资源投入,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主要对产出中低的效率环节进行相应的调整,找出投入的合理比例。四个产业DEA有效,表明这些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已经调整了无效环节,有效地利用了资源,使得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达到有效。

3.结论及建议

本文从CCR模型和BCC模型分析了2012年我国七大装备制造业中大中型企业的效率。发现七大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各不相同。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设备制造业达到了综合效率,应予以保持。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尚未达到DEA有效。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应该增加研发投入,扩大规模,同时加强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共享创新资源,形成创新网络,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共担研发风险,提高行业整体技术创新效率,进而达到DEA有效。专用设备制造业应该减少研发资源投入,适当缩小规模,让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处在合理的比例水平上,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达到DEA有效。此外,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部分企业是国家投资兴建并资助,尤其是一些军工企业,有很好的技术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适当将一些军用技术改造成民用技术,提高其普适性与经济性。同时要加大科研技术的投入,注重客户与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从而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

作者:梁合 雷社平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技术创新论文:企业社会技术创新论文

1.叙述性统计

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及过程创新;新产品开发绩效分为二大构面,分别为市场绩效及产品绩效;企业社会责不做维度上的划分。平均数越高表示认同度越高;标准差越大表示看法越不一致。从表3结果分析可得知,以产品绩效平均数较高2.8690,表示企业认为其在产品绩效程度较认同。为了检验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的程度。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作为测量信度的指标。由于本问卷技术创新的过程创新、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产品绩效的Cronbach'sα系数低于0.7标准值,故予以删除。删除后的Cronbach'sα系数皆达到标准值,其分别为0.832、0.875及0.708。本研究针对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绩效等变量的构面进行信度分析。

2.回归分析

本研究将探讨控制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关联性,其中控制变量是三年内最主要的创新产品开发属于何种类型。分为两类,分别为一般传统商品与已取得有机认证商品、未取得认证商品;公司登记资本额分为1亿元以下与1亿元以上,将上述控制变量数据转换成0与1虚拟变数。自变量为技术创新中的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调节变量为企业社会责任,新产品开发绩效中的市场绩效和产品绩效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与验证假设。Model1为检验控制变量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的关系;Model2则加入技术创新的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两构面,探讨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Model3再加入企业社会责任中经济责任干扰变量进行分析,探讨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借此分析结果来验证本研究的假说,详细分析结果如表5与表6所示。

3.各构面与市场绩效的回归分析

本部分主要探讨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中两干扰变量分别对市场绩效的影响。由表5可得知,Model3的解释变异量(调整后R平方)为0.336,F值为6.755,P值皆0.000,表示Model3达到显著水平,各变量对市场绩效有显著影响;Model3加入企业社会责任的干扰变量后(调整后R平方)变化皆不大,由此可知加入干扰变量对原模型并无显著的影响效果。从Model2可以看出产品创新对市场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β值为0.475,p<0.001),表示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提高同时也能提升市场绩效;让公司的获利率、销售额及市场占有率提升。根据以上分析,可验证H1a成立。本部分主要探讨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干扰变量分别对新产品绩效的影响。由表6可得知,Model3的解释变异量(调整后R平方)为0.235,F值为6.49,P值为0.000,表示Model3模型达到显著水平,各变量对产品绩效有显著影响;Model3加入企业社会责任干扰变量后,(调整后R平方)变化不大,由此可知加入干扰变量对原模型并无显著的影响效果。从Model2可以看出产品创新对产品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β值分别为0.475,p<0.01),表示产品创新能力提高同时也能提升产品绩效,从该项假说可以推论出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包装设计能力或推出产品的速度提高同时也能提升产品绩效。根据以上分析,可验证H1b成立。从Model3可以看出过程创新对产品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β值为-0.279,p<0.05),由此可推论出企业在过程创新方面,企业尝试不同作业程序、或引进能改善过程的新技术及设备,会花费不少成本,因此不会提升产品绩效,反而会降低企业的产品绩效。在Model2中为加入经济责任的干扰变量探讨与产品绩效的关联性,从Model2可以看出产品创新与经济责任的交叉项无显著关系;过程创新与经济责任的交叉项有显著正向影响(β值为0.107,p<0.01),因此我们可以推论企业在过程创新中越有经济责任的表现,其对产品绩效即越好。

4.结论与建议

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交互作用,会显著干扰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中加入企业社会责任干扰变量时,假说H2“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交互作用,会显著干扰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中,也即企业在过程创新中有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时,对企业的产品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由此可了解,当企业在研发新产品中不断尝试新技术或引进不同作业流程时,企业越有社会责任的表现,如给予员工良好的工作环境或提供其它利害关系人的福利,替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等,会有更好的产品绩效,其原因本研究推估为企业在执行新产品研发策略中,不仅只是替企业谋取较大利润,也能替员工及利害关系人带来更多效益,因此员工向心力提高,工作表现及态度也会有正向影响,进而对企业产生更多的效益,带来更好的产品绩效与产品绩效。而假说H2a与H2b皆成立。由此可以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对产品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有直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若企业较重视新产品绩效,建议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能引进可以改善过程或作业流程的新技术,并重视社会责任的行为,如重视工作环境质量、员工福祉及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并且在新产品研发与过程中能选用较环保的原料及诚实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讯息等,可使企业的产品绩效提升。若企业较重视产品绩效,也能依据上述作法,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做出责任的行为,能比竞争者享有较低的成本优势,在研发费用方面更能符合事先预期的预算。因此企业在经营策略上可以参考本研究的结果,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替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竞争优势。

作者:庞敏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技术创新论文:联盟模式技术创新论文

一、强化创新的稳定性

1.由于利益需求方面的因素,传统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割裂的创新模式缺乏存续的稳定性,例如,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出于抢占市场、形成竞争优势的考虑,往往缺乏合作的充分信任,也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决策参考盟形式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获得知识成果和科技成果为主要目标,企业以获得经济成果为主要目标,这种利益需求的互补性有助于各方相互信任,从而降低新的合作伙伴选择的交易成本,实现强化创新合作的路径依赖。

2.深化创新的持续性。由于追逐经济利益较大化的特性,企业以及企业间实施的创新活动较多关注短期的竞争性项目,难以有效和组织和实施具有战略性的研发创新项目,也难以有效推进基础研究的发展。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形式通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引入,使其关注长远性、基础性的创新性研究成为可能,也使其能够有效克服企业独立研发创新中的“短视”现象。正是由于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能够有效深化创新的持续性,该模式的有效组织和实施已经上升到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美国、日本等国家战略的层面。

3.研究假设通常,从创新的过程性分析,创新绩效表现为创新的知识成果产出、科技成果产出和经济成果产出。知识成果产出主要表现为获得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专利授权,科技成果产出主要表现为科研获奖、科技论文等,经济成果产出主要表现为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实现等。结合上述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以下研究假设: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有助于提高创新的知识成果绩效。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有助于提高创新的科技成果绩效。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有助于提高创新的经济成果绩效。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变量因变量选取。为了有效考察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对创新绩效不同类型产出影响的差异性,验证研究假设的成立与否,从知识成果、科技成果和经济成果三个方面遴选因变量指标。其中知识成果指标选取“专利授权数”、科技成果指标选取“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经济成果指标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从经济学的理论出发,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是实现经济产出的重要前提,基于上述认识并结合研究问题的具体特征,选取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作为资本投入的表征变量,选取研究与开发全时人员当量作为劳动投入的表征变量。考虑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实际以及数据易获取性,选取“高校和科研机构筹集的资金来自企业的资金”作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合作强度的表征变量。综上,

2.研究样本和数据以我国大陆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即以上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我国西藏地区由于数据残缺的因素,未纳入考察的范围)。研究变量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刻画。回归分析的主要应用步骤包括模型显著性分析、模型方差分析、模型参数估计等环节。随着SPSS、EVIEWS等统计分析软件的推出和广泛应用,回归分析的应用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模型设计为了有效考察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对不同类型创新绩效的影响,分别设置三个模型进行研究。

三、完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的政策建议

1.夯实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体系。传统的产学研体系通常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企业居于从属地位,这种体系结构往往造成创新的指向性不明确、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创新成果难以市场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相比,企业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标,与市场的联系程度更为密切,对市场需求更具敏感性。因此,有必要重构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创新合作组织形式:首先,应积极引导优势科技资源向企业配置,并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资源;其次,应加大企业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参与程度、深化企业参与机制,特别是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科研项目有必要形成企业牵头机制;,应综合利用财政和税收的工具形成企业积极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设置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加大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税前扣除都是从财政和税收角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有效途径。

2.完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制度设计。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完善的顶层制度设计,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代表的非合理的制度设计有碍于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有效运行。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制度设计方面:首先,在支持机制设计方面,一方面,需要政府从法律层面配套法律体系积极引导促进产学研创新联盟形式的应用和推广,另一方面,需要政府从科技资源、财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形态的支持;其次,在管理机制方面,应建立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

作者:唐德淼 单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技术创新论文:技师创新工作室技术创新论文

一、技师创新工作室创建方法及时步

选好工作室带头人。带头人是搞好工作室的重要保障,要求其热爱技术创新工作,具有奉献精神、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承担创新工作室日常工作。可以从候选个人的职业资格、工作业绩、创新潜能等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优先选择技能专家或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师担任。第二步,选好工作室成员。工作室成员应有志于技术创新和传技带徒,选择技师以上的人员,或有培养潜力的高级工,人数不少于10人。第三步,做好工作室审核工作。公司组织专家组进行申报材料的审核,并对活动场地、设施设备进行考察,符合条件后批准设立,并以“所属单位+职业(工种)+技师创新工作室”方式命名。如,“海油工程焊工技师创新工作室”。技师创新工作室任务界定一是针对生产运营、设备维护中的问题,集体攻关,解决生产操作难题。二是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积极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设计、小窍门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三是组织开展技能交流活动,及时总结推广创新成果、绝技绝活、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等,推动队伍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四是推进“师带徒”活动和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带头人的传、帮、带,使技艺技能得到传承,经验得到分享,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五是组织开展技能人才专题性、小型化的创新成果研讨。

二、技师创新工作室运行方式基层单位应在资源等方面支持工作室开展工作

包括提供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提供技改技革和技能培训所需的设施、设备和材料。根据创新工作及人才培养计划安排给予资金支持。工作室应建立运行和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明确的创新攻关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项目和任务(年度工作计划)。要求工作室成员妥善处理好日常工作与工作室活动之间的关系,立足本职工作开展创新活动,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加工作室的活动,并鼓励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新。根据人员分散的特点,尽可能利用已有的先进网络通讯手段,开展跨单位、跨工种的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和创新研讨。技师创新工作室运行情况工作室成立初期,重视对工作室带头人的培养,加强技师创新工作室的功能开发、工作研究与交流。一方面,充分认识“走出去,请进来”的必要性,组织技师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到青岛港参观了全国闻名的许振超大师工作室,与许大师进行了热诚的交流。邀请中国石化河南油田的技能大师到公司讲课,传授技能创新的经验。另一方面,加强所属单位之间的内部交流。2013年,组织工作室带头人和骨干到所属单位“中海化学机修钳工技师创新工作室”进行了现场参观,并开展了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中海惠炼技师创新工作室”进行了经验介绍。同时选派技能专家赴德国学习交流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和“二元制”职业技能教育。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根据中国海油下属单位的生产特点、专业特性、地理位置、支持力度等,创建了13个技师创新工作室,涵盖了主要生产单位及核心工种。13个工作室的带头人中,有3人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技能专家,有4人是所属单位技能专家。这13个技师创新工作室,构成了新的技能人才创新网络,通过该网络成员的影响力,构成了一个促进技能传承、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平台。

3.在技术创新上获得多个奖项。

工作室立足于本职工作,针对本单位生产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攻关,解决生产工艺操作等难题,推进了“师带徒”活动和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带头人的传、帮、带,传承技艺技能,分享经验,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组织开展了技能交流活动,对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绝技绝活、创新成果及时进行总结推广。组织高技能人才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设计、小窍门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在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提高效率、提高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中海油服测井工技师创新工作室”设计的“打捞加重棒快速固定装置”、“中海化学机修钳工技师创新工作室”进行的“泵的防静电腐蚀和机械密封冲洗装置技术改造”和“尿素成品装置散装供料单元和皮带输送系统改造”,均获所属单位技术革新奖。中国海油每两年举办一次职业技能大赛,还选派员工代表参加国际大赛、行业大赛,屡获佳绩。青岛公司电焊工技师创新工作室和建造公司电焊工技师创新工作室,通过技能带头人的传、帮、带,使青年员工的技艺技能得到很快提升,派出的代表队参加国际焊工大赛连续三年获得佳绩:获得三个及时名、两个第二名、两个第三名的好成绩。2012年,中海化学派出的代表队在石化行业第五届大赛中,获得钳工组决赛团体一等奖,个人一个金奖、两个银奖。

4.在人才培养上硕果累累。

与2014年相比,总公司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部级技能人才从2人增加到5人,全国技术能手增加到18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增加到59人,中国海油技术能手增加到71人,总公司所属单位技能专家从9人增加到24人。技师、高级技师占主体工种技能员工的比例从3.21%增加到5.19%,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占主体工种技能员工的比例从20.18%增加到39.22%,为公司品质、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四、技师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改进建议

技师创新工作室是技能人员进行技改技革的平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促进这支队伍中骨干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力推手。虽然积累了部分经验,但是在工作室运行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一是在工作室成立后,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室带头人的许多工作量,有时难免会出现工作上的冲突,如何处理带头人在自己岗位上的本职工作与负责开展工作室各项工作与活动的关系,有待根据不同的情况逐步予以协调解决。二是工作室工作涉及面比较广,诸如涉及生产技术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政部门等部门。因此,工作室必须依靠多方支持和参与,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应提高基层单位对工作室重要性的认识。三是不断建立工作室评估奖惩制度,应做到评估科学,奖惩分明。

作者:李纡珈 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技术创新论文:林业发展技术创新论文

1林业的发展模式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目前的林业技术创新经费一般都是来自科研机构和地方组织,财政的来源不稳定,科研经费的不足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林业技术创新难以得到发展,脱离了当前社会经济体制的需求,导致林业发展困难。我国林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非常低下,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缺乏专业的科技研究人员,一些精于高新技术研发与管理经营的高端人才更是极度匮乏,再加上产业链的结构单一,使得林业技术创新产品很难成为实际收益。

2加强技术创新是促进林业发展的根本措施

2.1优化产业结构,健全技术创新机制

想要加强林业的技术创新,首先便要拓宽林业的资金来源渠道,结合政府的投入和科研机构的投资,以贷款、风险投资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解决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林业应该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增加林业技术创新的人才投入力度,积极参加国家建设项目,实施林业产业技术创新合作活动,提升林业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广泛推广大户经营、股份合作、专业合作社、公司加农户,多种经营模式。

2.2加强林业创新技术研发

林业技术加强创新技术研发可以有效利用当前资源,建立开放、合作的良性技术创新机制,提高创新技术成果的经济转化率,加快林业技术的更新换代,给林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创建一个良好氛围。林业的技术创新应该以创新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为主,通过改变以往落后的模式和技术共同改革,研发新型林业高新技术产品,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技术创新体系。

2.3加强林业技术创新人才储备

对于任何部门来说,人才的多少和质量都决定着该部门发展的速度与好坏,林业想要跟上现代经济发展脚步,便需要大量的林业科技创新人才,给林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加速林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林业要优化技术创新人才的组织结构,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促使其知识技能能够加速林业的发展,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速度。林业技术创新的另一个有效途径便是强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对林业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和技术方面的教育,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林业部门对教育应该拥有足够的认识,将人才的培养当成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推动技术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快速提高,为林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足够的人才保障。

3结语

林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决定着林业的发展走向,并关系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林业想要发展便要优化产业结构,并加强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将技术创新当成现代林业发展的动力,充分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以此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林业的发展速度。

作者:罗绍军 单位: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爱华镇林业站

技术创新论文:企业社会资本技术创新论文

1变量测量、信度与效度

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把潜在变量分解为可观察的变量,并进行题项设计,采用likert5级量表(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测量被访者对各变量的主观感知量值。根据边燕杰、丘海雄(2000)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本文采用横向社会资本、纵向社会资本和外部实体间社会关系资本来测量,其中横向社会资本用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来测量,纵向社会资本采用与客户的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来测量,外部社会资本用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关系、中介组织的关系、政府部门关系、金融机构的关系、风险投资机构的关系衡量社会关系资本。用知识接收、知识传递测量知识与信息共享。用内部人才数量与来源、外部人才引进的数量与来源测量人才资源获取。用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财务公司与政府来测量企业的资金获取。采用新技术交易成本、新技术流动速率、新技术采纳时间、新技术扩散风险测量技术创新扩散的效率。利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量表进行了效度与信度的检验。效度的测试主要包括构建效度和内容效度的检验。构建效度通过理论回顾和深度访谈、预调查等方式检验。内容效度检验对所选的题项能否代表所要测量的特征或目的。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α系数)。在通过项目判断删除T检验没有达到显著性的项目后,变量测度项中单项和总和项(item-to-total)的相关系数应大于0.35,且测度变量的Cronbach’salpha值大于0.7才能满足两表的效度要求。变量创新技术扩散绩效、横向关系资本、纵向关系资本、外部实体关系资本、知识信息共享、人才资源的获取、资金资源的获取的alpha值分别为0.8010、0.7711、0.8632、0.8025、0.8801、0.7631、0.7011;各变量的item-to-total相关系数的较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创新技术扩散(0.6687,0.8553),横向关系资本(0.8322,0.8980),纵向关系资本(0.7521,0.9081)、外部实体关系资本(0.6340,0.8100)、知识信息共享(0.7902,0.8338)、人才资源的获取(0.6632,0.7198)、资金资源的获取(0.6910,0.7540),数据显示,本研究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2研究结果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社会资本与知识信息共享、人才资源获取、资金资源获取间的关系,以及知识信息共享、人才资源获取、资金资源获取与创新技术扩散绩效间的统计关系,分别以知识信息共享、人才资源获取、资金资源获取、创新技术扩散绩效为因变量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2.1集群社会资本与知识信息共享之间的回归分析

以知识信息共享为因变量,横向关系资本、纵向关系资本、外部实体社会关系为自变量分析不同集群社会资本对知识与信息共享影响的方差进行分析,F=35.211,Sig.=0.000,0.01的置信水平,模型的解释比率R2=0.428,VIF不大,共线性影响较弱。因此,从分析数据看,回归模型效果显著,在0.01水平下,支持理论假设H11、H12、H13,即集群的横向、纵向和外部实体社会关系资本对其知识与信息共享存在显著的影响。各变量间的回归系数如表1所示。

2.2集群社会资本与人才资源获取间的回归分析

以人才资源获取为因变量,横向关系资本、纵向关系资本、外部实体社会关系为自变量分析不同集群社会资本对人才资源获取影响的方差进行分析,F=15.451,Sig.=0.000。因此,从分析数据看,回归模型效果显著,支持理论假设H21(0.05水平下)、H22(0.05水平下)、H23(0.01水平下),即集群的横向、纵向和外部实体社会关系资本对其人才资源获取存在显著的影响。各变量间的回归系数如表1所示。

2.3集群社会资本与资金资源获取间的回归分析

以资金资源获取为因变量,横向关系资本、纵向关系资本、外部实体社会关系为自变量分析不同集群社会资本对资金资源获取影响的方差进行分析,F=25.360,Sig.=0.000。因此,从分析数据看,回归模型效果显著,支持理论假设H31(0.05水平下)、H32(0.05水平下)、H33(0.01水平下),即集群的横向、纵向和外部实体社会关系资本对其资金资源获取存在显著的影响。各变量间的回归系数如表1所示。

2.4技术创新扩散路径与其扩散绩效间的关系的回归分析

以技术创新扩散绩效(新技术交易成本、新技术流动速率、新技术采纳时间、新技术扩散风险测量)为因变量,知识与信息共享、人才资源获取、资金资源获取为自变量分析不同集群技术创新扩散渠道对扩散绩效影响的方差进行分析,F=63.230,Sig.=0.000,在0.01的置信水平,模型的解释比率R2=0.635,VIF不大,共线性影响较弱。因此,从分析数据看,回归模型效果显著,在0.001的水平下,支持理论假设H4、H5、H6,即知识与信息共享、人才资源获取、资金资源获取对创新扩散绩效存在显著的影响。各变量间的回归系数如表2所示。

3讨论与结论

3.1集群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扩散路径的影响

通过对集群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扩散路径的影响的实质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假设H1得到支持,意味着集群社会资本,有助于集群知识与信息的共享,横向社会资本对于信息共享的作用要高于其他两类社会资本,而且集群的社会资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核心企业的共享其创新的知识与信息核心企业更可能与群内企业开展互惠的技术合作,分析市场信息,建立较高的信任度,从而为技术创新扩散奠定坚实的基础。(2)假设H2得到支持,意味着集群社会资本对于人才资源获得产生显著性的影响,在0.001的水平下,外部社会资本对于人才的流动具有显著影响,而其他二种社会资源不显著,表明政府政策、大学、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了主要的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扩散中,人才的流动时关键,核心企业和同行企业的技术人员的流动也带动了创新的扩散,很多企业通过聘请技术顾问、技术人员的培训等方式进行技术合作与交流实现创新的扩散的。(3)假设H3得到支持,集群社会资本为创新扩散提高了所需要的资金,也是创新扩散的重要路径。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为技术创新扩散提供了条件,也使集群内企业有接受创新技术的风险降低。横向的战略联盟等方式也为创新扩散发挥了作用。

3.2技术创新扩散路径对扩散绩效的影响

从表2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扩散路径与扩散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人才资源获取、知识与信息共享、资金资源获取对于创新扩散绩效的影响逐渐增大,技术人才资源的获取是创新扩散主要动力。企业的人才资源获取越容易,技术创新扩散的成本也越低,这不仅加速了创新的扩散,而且提供了接受企业的技术基础能力,使通过采用创新获得的收益越明显,进一步产生示范作用,使企业更希望采用创新。其次,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动缩短了技术创新时间。在控制资金资源的情况下,创新人才的流动会使企业高管更清晰理解创新的收益和关键过程,愿意投资企业的其他资源配套,加速采用创新的决策。

4结论

由于我国集群企业发展历史较短,集群网络还不是很完善,创新扩散过程也存在很多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集群的创新扩散绩效,也阻碍了集群技术能力的提高。但本文的研究表明,集群的社会资本对于创新扩散的路径变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即集群社会资本提供了集群创新扩散所需要的资源与能力,包括知识与信息、创新人才与资金。其次,知识与信息的共享、人才资源与资金资源又能进一步影响创新扩散的绩效,包括创新采用的成本、风险、时间与扩散的速率。

作者:单位:魏文川 田志龙 武汉纺织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技术创新论文:差错学习能力技术创新论文

一、概念模型

将差错学习能力、差错知识能量、技术创新绩效3者联系起来并整合为一个研究框架,形成不同类型的差错学习能力经由差错知识能量的孕育进而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如图1。在此模型中,差错知识能量是企业差错学习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主要中介变量,且具有部分中介的效果,即企业差错学习能力不仅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绩效,且通过不同的差错知识能量积蓄方式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间接影响。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变量操作性定义和测量

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测量量表,采用Likerts 5点计分,让受访者根据测量题项的表述与企业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同意”之间进行选择,对应分值为1~5。1)因变量为技术创新绩效。根据蔡启通(1997)[23]、林义屏(2001)[24]、谢洪明(2007)[25]的衡量量表,将技术创新定义为在产品、工艺和设备方面的创新,将技术创新绩效视为3个构面:①产品创新绩效。②工艺创新绩效。③设备创新绩效。设计17个题项,其中产品创新绩效包含4个题项,工艺创新绩效包含8个题项,设备创新绩效包含5个题项。2)自变量为差错学习能力。衡量指标以Rybowiak(1999)的Error Orientation Questionnaire(EOQ)为基础,参考王重鸣等的研究,差错学习能力由3个指标衡量:①差错掌握能力;②差错预测能力;③差错抗压能力。设计16个题项,其中差错掌握能力5个题项,差错预测能力4个题项,差错抗压能力7个题项。3)中介变量为差错知识能量。差错知识能量包括差错知识解读、差错知识获取、差错知识流通3个维度,设计14个题项,其中差错知识解读、差错知识获取的测量题项主要源于Huber(1991)[26]和Teece(1997)[19],分别为3个题项和5个题项;差错知识消化的测量题项主要源于谢洪明(2007)[26]和韩子天(2008)[27]等的研究,为6个题项。

(二)样本的获取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创新相对活跃的地区的企业,如珠三角、长三角、华北、华中地区等,一方面利用亲友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业等行业的人脉,另一方面利用天津大学和安徽大学MBA班学员,采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2种方式。首先,对初步设计的调查题项的维度指标进行讨论,分析其适用性与有效性,确定指标范围并进行查缺补漏工作,消除初始指标问项的不明确和歧义之处,形成初始的问卷草案。其次,选取上海、武汉、安徽、广东的12家企业展开小样本预调查,对被调查人员和专家的反馈意见加以整理,并对问卷填写情况和统计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修正优化初始问卷,相应调整题项与题量设置、问卷结构和问题表述,这些可以保障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正式问卷发放和回收时间是2014年8月3日到8月19日,共发出问卷350份,回收问卷237份,回收率67.71%;其中填答不全的无效问卷39份,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为83.5%。利用SPSS19.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检核、预处理与分析,样本情况如表1.

三、实证分析

(一)量表信度效度检验

1、差错学习能力参照张正堂(2006)测量量表结构效度的方法[28],使用SPSS19.0对差错学习能量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系数0.881>0.8,Bartlett球体检验的x2统计值显著性为0.000,说明研究样本数据具有高的相关性,适合因子分析。对16个题项进行主成分分析、正交旋转、特征根大于1的方法抽取公因子,按照因子载荷大于0.5的原则,删去EHA5题项,共萃取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达到60.238%,分析结果与王重鸣(2000)[10]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命名3个公因子分别为差错掌握能力、差错预测能力、差错抗压能力。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Cronbach’sα分别为0.764、0.719、0.890,问卷信度较好;各题项载荷因子均大于0.5,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2、技术创新绩效使用SPSS19.0对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系数0.915>0.8,Bartlett球体检验的x2统计值显著性为0.000,小于0.01,说明研究样本数据具有高的相关性,适合因子分析。对17个题项进行主成分分析、正交旋转、特征根大于1的方法抽取公因子,共萃取3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达到60.723%,分析结果与蔡启通(1997)[23]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命名3个公因子分别为产品创新绩效、工艺创新绩效、设备创新绩效。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Cronbachsα分别为0.881、0.833、0.822,问卷信度较好;各因子载荷量均大于0.55,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3、差错知识能量使用SPSS19.0软件对差错知识能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为0.883>0.8,Bartlett球体检验的x2统计值显著性为0.000,小于0.01,说明研究样本数据具有高的相关性,适合因子分析。对14个题项进行主成分分析、正交旋转、特征根大于1的方法抽取公因子,共萃取出3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达到62.206%,命名3个公因子分别为差错知识解读、差错知识获取、差错知识消化。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Cronbach’sα分别为0.796、0.794、0.872,问卷信度较好;所有题项因子载荷大于0.50,说明差错知识能量量表符合要求。整体上,各量表的信度水平均超过Nunnally(1978)建议可接受的0.7[29](P35-56)。

(二)假设检验

1、相关性分析本研究样本中各变量的信度、效度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可以单一衡量指标取代多重衡量指标,如以差错掌握能力、预测能力、抗压能力题项得分的均值衡量差错学习能力指标。表3显示,差错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差错知识解读、差错知识获取、差错知识流通有显著正向影响。差错知识解读、差错知识获取、差错知识流通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可见,研究结果支持假设H1,假设H2a,H2b,H2c,假设H3a,H3b,H3c。

2、企业成立年限、企业性质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差异性分析为了解企业成立年限和企业性质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差异性,对企业成立年限和性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趋势检验,并以LSD多重比较法探索差异性。表4表明,成立年限变量的离差平方和为80.438,趋势检验分解组内方差:技术创新绩效可被成立年限线性解释的变差值为9.767,不可被成立年限线性解释的变差值为1.540。若只考虑成立年限单个因素的影响,则技术创新绩效总变差中,成立年限可解释的变差为11.308,抽样调查引起的变差为69.131,方差分别为2.827和0.358,获得的F统计量为7.892,对应的概率P值近似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因此在置信度为95%的情况下,企业成立年限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成立年限为5年、4年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优于成立1年、2年、3年,这可能是由于较成熟的企业更有实力进行深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形成相对完善的创新路径和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不易出现常规性错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但是,企业性质对技术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变量显著性概率P值大于0.05。

3、层次式多元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研究企业差错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差错知识能量对企业差错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在相关分析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来检验差错学习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强度。Baron&Kenny(1986)认为以回归模式验证中介效果时,中介效果成立的3项条件包括:一是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均与因变量间存在显著关系;二是自变量与中介变量间存在显著关系;三是将中介变量引入回归方程,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或回归系数显著降低。若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系数下降至零,是中介(full mediation);若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系数降低但不为零,是部分中介(partial mediation)[30]。以一般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控制变量,每个回归方程自变量采取强制进入的方式,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1)从表5差错学习能力与3类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①模型二中判定系数调整后的R2为0.360,回归方程的解释力度为36%,即技术创新绩效的变动36%可以由差错学习能力解释(R2值不是太高,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存在未考虑到的其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模型的F统计量为56.305,显著性水平为0.000,具有显著解释力,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同时,差错学习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0.666,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说明差错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②差错学习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工艺创新绩效、设备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回归系数分别为0.691、0.687、0.620;模型的F统计量分别为39.998、42.790、29.877,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差错学习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工艺创新绩效、设备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a,H1b,H1c均得到验证。此外,比较回归系数的大小可以发现,差错学习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强于对工艺创新绩效和设备创新绩效的影响。(2)从表5差错学习能力与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差错学习能力与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的回归系数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回归系数均为正,分别为0.789、0.679、0.656。模型的F统计量为45.764、27.306、39.998,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显著水平小于0.001,说明差错学习能力与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均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其中,差错学习能力对差错知识解读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H2a,H2b,H2c得到验证。(3)从表5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差错知识解读、差错知识获取、差错知识消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回归系数均为正,分别为0.314、0.621、0.478,表明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对技术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差错知识获取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H3a,H3b,H3c得到验证。(4)模型6、模型7、模型8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分别以差错学习能力与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为自变量,技术创新绩效为因变量置入方程。与模型2相比,在其新增解释变异的能力上达显著水平(调整后的R2增加量=0.009、0.182、0.132,P<0.01),显示新加入的3项差错知识能量变量对于“技术创新绩效”变异的解释能力显著地增加0.9%、18.2%、13.2%。此外,差错学习能力与差错知识能量的回归系数均具有显著性,差错学习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有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当它们之间分别加入中介变量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后,差错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仍然显著,但是差错学习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回归系数明显降低(偏回归系数由0.666分别降为0.586、0.350、0.449),可见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在差错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之比分别为0.1197、0.4748、0.3253,直接效应与总效应之比分别为0.8803、0.5252、0.6747,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依次为13.60%、90.40%、48.21%。因此,差错知识能量3个环节在差错学习能力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均起着不中介作用,H3d成立。由此,本研究所有假设均得到了验证。

四、结语

本文研究差错学习能力、差错知识能量、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验证了差错学习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差错知识能量在差错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差错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产品、工艺、设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组织提升自身的差错掌握能力、差错预测能力和差错抗压能有助于应对技术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有助于提高产品、工艺、设备创新绩效。2)培养差错学习能力对于差错知识解读、差错知识获取和差错知识消化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企业对差错学习能力培养的关注可以促进知识能量的蕴蓄。3)差错知识能量不单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而且在差错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着不中介作用。因此,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企业若想获得更好的技术创新绩效,不仅要培养员工的差错学习能力,而且要重视知识能量的蕴蓄,具体可从如下方面着手:1)高度重视差错的潜在价值,完善员工差错学习能力的培养机制。鉴于差错学习能力的不同组成部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不同,企业应当营造正向的差错管理文化,鼓励员工通过思考差错,开放沟通、汲取信息等路径提升差错掌握能力;避免同类差错屡次发生、要求员工及时总结记录并储存于企业知识库或整理成文档资料,建立完善的差错处理流程并完善差错报告和侦测系统;通过共同讨论、制定解决方案,方便员工提高差错处理效率,减轻对差错的害怕和恐惧进而提高差错抗压能力。2)管理层应以身作则,包容允许员工的工作差错。组织内部存在多种多样影响差错学习的因素,尤其是管理层对差错持有的态度直接影响员工的差错取向,因此管理层不仅要将差错管理融入组织文化,日常管理包容员工的差错,而且通过建立健全差错培训管理机制,或员工绩效考核时设立差错容忍区间,奖励妥善处理差错的员工,提升员工及组织的差错学习能力。3)利用正向知识和逆向知识能量的蕴蓄和融合进而共同推动创新。企业在创新尤其技术创新方面,应将正向知识和逆向知识能量双管齐下,不仅要依靠成功经验等正向知识,而且要重视对差错知识的解读、获取和消化,促进组织内部员工之间知识共享,增强企业持续创新的潜力,原因是员工在收集、传递、讨论以往差错知识过程中,往往可以探索出更富价值的创新路径。

作者:汪传雷 乐亚鸣 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

技术创新论文:能源工业技术创新论文

一、研究方法及指标设计

(一)DEA模型方法

DEA方法即数据包络分析法,它是一种非参数方法,可以用来解决涉及多个投入及多个产出的相对有效性的问题。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是复杂的相对效率问题,难以用单一的指标衡量,因此,采用DEA方法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CCR模型是DEA模型中的一种形式,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然后运用线性规划及其对偶模型求出决策单元的效率前沿面,得到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再对松弛变量求解,判断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决策单元进行改进。

(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1.投入指标能源工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指标主要包括人力和资金,而资金投入分为R&D经费投入与非R&D经费投入。霍慧智选择R&D总投入,政府R&D总投入等作为投入指标[4]。张晓波主要选取了R&D投入,技术人员作为投入指标[9]。创新活动中R&D起到基础作用以及支撑作用,因此选取R&D人员,R&D经费支出作为投入指标。同时,对于非R&D经费投入,由于中国能源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引进技术成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选取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作为投入指标项。2.产出指标在技术创新产出指标的选取上,一般包含出版科技专著数,专利数以及学术数。张曦将申请专利数和新产品产值作为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的产出指标,这两个指标分别表示了企业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率[10]。代碧波,姚凤阁将专利申请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产出指标。刘芳也选择了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指标[11]。申请专利数代表了技术创新过程的中间成果,是技术上质的提升,而新产品销售收入则是新产品销售后获得的收入,代表了市场对能源工业的技术创新为市场接受[12]。据此,能源工业技术创新产出指标选择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为:R&D人员,R&D经费支出,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产出指标为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

二、DEA模型在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中的运用

(一)数据来源

选用能源工业5个子行业作为样本:煤炭开采与洗选业(A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A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A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A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A5)。运用DEA方法对能源工业各子行业2003年至2011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采用Matlab6.5进行数据处理,投入产出数据均来源于2004年至2012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二)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对能源工业的5个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分析,使用Matlab6.5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见表1所示:由表1可知,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技术创新效率平均值仅为0.4446,在各子行业中处于低水平。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平均值为0.9647,其技术创新效果好。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技术创新效率较高,均值为0.9154,但波动较大。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处于5个子行业的中等水平,2003年效率值较为异常,只有0.035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一直在有效和无效之间变化.根据能源工业5个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得到能源工业整体的技术创新效率如下表所示:从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总的投出和产出来看,2011年R&D人员比2003年增长了3.25倍,研发费用增长了7.33倍,中国对研发费用的投入大于R&D人员的投入。比较R&D经费和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可以发现,能源工业非常重视技术的升级和改造。能源工业技术创新的产出,专利申请数逐年快速上升,而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增长缓慢,波动较大,可以看出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变为经济效益方面仍存在不足。2003年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处于低水平0.3665,2011年达到较大值0.8269,上升趋势良好,整体效率不高,但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松弛变量分析

松弛变量值计算出能源工业各子行业技术创新指标的改进幅度如下表所示:由表3可知,在不改变产出的前提下,2003年,2005年和2007年需要减少R&D人员的投入,2011年需要减少R&D经费支出。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要想效率达到好,需要增加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年和2004年R&D人员投入的增加带来的销售收入增副较小。2010年技术创新效率值为1,技术有效,但从改进幅度表可知,其R&D人员,R&D经费支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都可以改进,因而其有效为弱有效。表5表明,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主要是R&D经费支出和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的改进。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以新产品销售收入改进为主。2007年和2011年的松弛变量不为0,技术创新效率为弱有效。由表6可知,要保持新产品销售收入不变,2010年需减少R&D人员的投入,2008年和2009年需减少R&D经费支出。在不改变投入的情况下,新产品销售收入上升空间较大。由此可知,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来说,新产品销售收入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较大。在2011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为1,但其松弛变量不为0,因而其技术创新效率为弱有效。由表6可知,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在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适当的加大R&D人员以及技术获取和改造费用,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会有一个巨大的提升空间。

三、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分析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总的投入及产出、技术创新效率和各子行业投入产出的调整状况可以看出,R&D人员和R&D经费支出对技术创新效率提高作用较小,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的增加对其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效果较差,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与中国的能源工业发展现状相符,技术创新的经费一般投入到较低水平的技术研发,高水平的技术研究相对缺乏,对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依赖较大。人力资本投入对技术创新效率是有提高作用的,但是由于人力资本的浪费并未显现出其应有的作用。中国的能源企业以国有控股企业为主,虽然2003年到2011年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的比例在逐渐减少,国有控股企业的产权结构特点导致了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不足,但随着市场开放度和竞争度的提升,能源工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前景较好。综上所述,提高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R&D人员和R&D经费的投入须控制在经济合理水平,保障投入效果和质量,增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改造中国落后的技术,加快技术创新进程;三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转化。

作者:李霞 方海玲 张荣 李媛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技术创新论文:高新技术与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1投入变量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投入是资本和人员。基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企业科技活动资本存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数作为技术创新投入的表征变量。1)科技活动资本存量。科技活动资本投入和使用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16]。由于当期的科技活动资本投入对后期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学者们在研究技术创新效率时将资本投入转化为相应的存量指标[17]。2)科技活动人员数。本文用企业的年科技活动人员数表征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投入。

2产出变量

学术界对创新活动产出的衡量并无统一标准。Zhang、Zhang和Zhao[19]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中国工业企业的创新产出;刘凤朝和潘雄锋[20]选择发明专利授权数、新产品产值和论文数作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产出指标;项本武[21]用专利申请数衡量中国工业的创新产出;肖丁丁和朱桂龙[22]利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表征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出。总体上,学者们倾向于用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企业的创新产出。鉴于中国的专利申请费用高、流程复杂、占用时间较长,很多学者认为专利数并不能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全部成果。同时,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中的企业以制造类企业为主,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新工艺、新设计等往往体现在新产品制造过程中,因此本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

3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

1)企业的创新开放性。针对当代全球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特别是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创新开放性视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指标。首先,自2003年Chesbrough、Olesen和Kjaer[23]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以来,“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验证,同时人们发现创新活动既可在公司内部进行,也可在公司外部进行。其次,从产业动态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能力互补、文化相近、目标协同的不同创新主体进行开放式交流,有助于增加跨组织网络的创新产出、降低高昂的协调成本、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24]。再次,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讲,进行开放式创新的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创新资源,能够快捷、高效地积累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产学研合作等开放式创新被视为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Laursen和Salter[25]的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且外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与企业的创新产出呈倒U型关系。陈劲[26]的研究证明:开放式创新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和整合内外部的知识和资源、吸纳更多的创新要素、构建创新的生态体系、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的不确定性,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的成功。本文用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表征企业的创新开放程度。在研究样本中,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包括4项内容:对境内研究机构的支出、对境内高等学校的支出、对境内企业的支出和对境外(包括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企业等)的支出。2)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技术学习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首先,基于后发国家的基本现实,中国很多企业以引进技术为重要的技术来源,而引进技术学习与消化吸收的努力程度对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进而获取技术能力至关重要。其次,在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多元化的技术学习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再次,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从外部获取技术并积极开展技术学习能实现新技术迅速投入规模生产。组织学习理论也认为,从企业外部获取的技术与企业内部现有的技术实现整合,可扩大企业的知识面、形成规模效应和重组效应,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Ahuja和Katila[27]研究了技术获取、学习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认为企业获取知识基础规模的扩大会促进其创新产出的增加,非技术获取对企业的创新产出无显著影响。当然,也有国外学者认为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与其创新产出并无紧密联系,如Lee[28]以及Love和Roper[29]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对其创新产出没有显著影响。不过,笔者认为,Lee等的研究结论是基于特定样本得到的,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本文将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学习努力程度,主要表征企业技术学习的意愿;二是技术学习能力,主要表征企业技术学习的基础。衡量技术学习努力程度的常用指标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引进技术经费支出的比值,但笔者认为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努力程度,而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只是一种狭义的技术学习,引进技术才是广义的技术学习,同时企业技术改造活动一定伴有技术学习,因此本文考虑广义的技术学习,将引进技术经费支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三项费用之和视为技术学习经费,并用其与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值表征企业技术学习的努力程度。也就是说,企业的技术学习费用越高,表征其学习意愿越强烈。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是一个复杂概念,受技术装备、人员、管理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变量。为简便处理和实际需要,可用企业研发活动投入强度综合地表征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本文用企业研发活动投入强度,即企业年研发活动经费支出额与参与研发活动人员数的比值来表征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3)企业科技活动的长期行为倾向。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长期行为。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上的长期行为倾向越明显,说明企业越尊重技术创新本身的规律,越会以科学方式管理技术创新,其技术创新绩效水平应越高。一般说来,企业的研发性固定资产投资是其科技活动长期行为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以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形成固定资产的价值占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比值作为反映其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的指标。企业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也得到王小明[30]等学者的证明:对传统产业设备进行改造可以改善企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生产工具和工艺的技术水平。中国传统产业中的行业多为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该产业领域内研发设备投资应对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4)政府支持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也是中国政府的重要措施。依据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补贴拨款、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多种形式的政府支持。当然,学术界对政府支持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有些学者认为,政府的税收优惠等可以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增强企业的研发积极性[31],并对企业研发强度的提升有积极影响[32]。但另一些学者认为,政府的研发补贴对小规模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大规模企业的研发活动有负面影响[33];Wallsten[34]认为,政府资助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企业的私人研发投资,从长期看不利于企业创新产出的增长。本文用企业得到的、来自于政府的补贴收入与减免税总额之和与企业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值衡量政府支持力度,探究政府支持力度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内在关系。5)控制变量。为了更地估计上述4项主要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如下4项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用企业从业人员的年平均数表示;劳动者素质,用年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表示;科研人员比例,用年从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所占比例表示;企业所有制形式,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企业)赋值为1,内资企业赋值为0。

4结果分析

利用Frontier4.1软件对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随机前沿分析。首先检验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作为随机前沿模型函数的适用性。建立原假设H0:式(9)中的系数βkk、βll和βkl均为0,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更适用于本文的实证研究。根据Coelli等总结的假设检验方法,本文运用LR(likelihoodratio)检验法检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作为随机前沿模型函数的适用性,检验结果如表1。表1中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分别为无时滞、时滞1年和时滞2年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不考虑影响因素)。由表1所示的检验结果可知:各模型的广义似然比均大于对应的1%显著性水平下的自由度为3的χ2分布临界值,据此可认为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更适合分析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的原假设,即适合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进行效率分析。从表2可看出: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γ值均大于0.85,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样本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产出与前沿面的偏离具有包含技术无效率的复合结构,且主要由技术无效率引起,也说明随机前沿模型适用于本文的分析;模型1和模型2的η值为正,且至少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技术非效率指数随时间推移不断递减,即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提高。表3列示了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否考虑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均值都在40%~50%之间,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及政策的带动下,国内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加强了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加大了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力度,但总体来说这些投入并未有效转化为创新产出。表4列示了考虑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无时滞、时滞1年和时滞2年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的回归结果。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4、模型5和模型6的γ值均大于0.95,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技术无效率是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未达前沿面产出水平的主要原因。本文将具体分析各因素的影响。1)企业的创新开放性。模型4和模型5中企业创新开放程度变量(Openness)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内在没有时滞或时滞仅为1年的情况下,提高企业创新开放性并没有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反而引致效率下降。模型6中其回归系数为负值,但也未表明企业创新开放性对其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该结果虽然没有验证很多定性研究的普遍结论———企业的创新开放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揭示了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事实。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3条。一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企业都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会采取开放创新形式(如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其创新内容往往涉及基础或应用基础知识,或为企业建立技术储备。特别是上海经济整体进入转型期,传统产业正在经受产品和技术升级的“阵痛”,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换代特征。这种创新活动对短期的新产品产出没有实际贡献,甚至当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衡量指标时企业的短期技术创新效率会随着合作创新投入的增加而下降。二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其中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和资本密集度高、产业链长,从布局开放式创新活动到产生有市场价值的新产品的周期较长。也就是说,从投入经费开展开放式创新活动到产生创新绩效存在时滞。三是目前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开放式创新水平整体不高,与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业开展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机制等都在探索和磨合过程中,故短期内难以产生有效的创新产出。基于上述分析可得以下结论:及时,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创新开放性并没有为其带来短期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企业创新开放程度的提升反而引致短期技术创新绩效下降;第二,在时滞为2年的情况下,企业的创新开放程度对其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但为正,说明创新开放程度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显著推动作用至少在2年后才可能显现。2)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6中企业技术学习行为中的技术学习努力程度(Learning-effort)的回归系数为负值,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企业提高技术学习努力程度有助于提高其技术创新效率。该结果符合研究预期,也可得到相关研究文献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探索性学习过程,不论是引进,还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消化吸收及改造,都是探索性技术学习的重要方式。与前20多年成套引进技术进行生产装配制造的发展模式相比,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今天引进的不再是生产装备,更多的是产品的核心关键技术;今天的消化吸收不再是对生产装备技术的学习,而是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探索性攻关;今天的技术改造不再主要是厂房和装备的建造,更多的是关键技术环节的更新和研发装备平台的升级。这种技术创新活动构成了“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学习过程,自然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当然,由于技术学习需要时间,因此技术学习努力程度变量(Learning-effort)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在时滞2年(即模型6)的情况下显著为正、在无时滞(即模型4)和时滞1年(即模型5)的情况下并不显著。这意味着,企业对技术学习要有恒心、耐心,要持之以恒,要将技术学习投入视为长期投资。从表4还可看出:模型4、模型5和模型6中企业技术学习行为中的技术学习能力(RD-intensity)的回归系数至少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研发强度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前文已提及,研发投入强度是企业创新行为的综合反映,即体现了企业在战略上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也表明企业的各类研发项目可获得更多资源,还说明了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研发投入强度的加大有利于技术创新及技术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及技术学习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出,最终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3)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模型4~模型6中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变量(Long-RD)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行为的长期倾向越显著,其技术创新效率水平越高。该结果既充分验证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长期特征,也体现了其技术资本密集的特点。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性较高的企业容易发挥人力和资本的优势、发挥经验曲线和规模效应的作用、有效积累知识信息和生产经验,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4)政府支持力度。模型4中政府支持力度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有助于提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本文中的政府支持包括政府的各种经费及税收减免。首先,政府支持力度增大意味着企业可支配的科技活动经费增加,为企业更为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其次,政府支持力度增大还意味着企业面临的技术创新环境更为有利,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政府支持力度增大可进一步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更好地实现创新价值。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得到了相关文献[31]的支持。不过,也有学者发现政府支持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U形关系,即当政府支持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政府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挤出效应”。本研究之所以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一方面,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整体处于转型阶段,相对于需求而言的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水平整体还较低,还难以满足创新实践活动的需要,尚未达到可能存在的“拐点”水平;另一方面,企业降低自身投入一般来自于对政府未来支持性投入增长的预期,而形成这种预期需要一定的时限积累,本文的研究周期较短,不足以形成稳定预期。5)控制变量。模型4、模型5和模型6中,企业规模(Scale)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表明规模越大的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越高———该结果与很多文献的研究结果一致。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内,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主要是因为:一是大企业的创新体系相对完备,能够满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创新系统性、体系化的要求;二是大企业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较强的创新实力、应对产业升级换代的更为丰富的资源保障、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大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集成能力,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主导的技术集成,可有效推进新产品的完整研发和生产制造。模型6中劳动者素质(Quality)与科研人员比例(Ratio)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研人员占员工比例增大反而会降低。这说明,对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而言,单纯提高科研人员数量或员工整体学历水平并不能有效促进创新产出的增加。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目前该产业企业的科技活动投入水平还较低,科研人员和高学历人才已相对冗余,也就是说,现有的科技活动投入水平不足以支撑更多的科研活动人员及高学历人才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反而会出现人员冗余等引致创新效率下降的问题。模型4和模型5中企业所有制形式(Owner)的回归系数均为负,说明外资企业(包括合资)的技术创新效率高于内资企业。该结论可得到很多类似研究的支持,也符合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实际情况。从整体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而言,外资企业明显高于本土企业,它们的技术创新绩效较好也在情理之中。

5结语

5.1研究结论

及时,2008—2012年间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在40%~50%之间,不论相对于理想状态值,还是相对于样本企业的较大值,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制造业基地,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认为,全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都面临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紧迫任务。能否有效提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对推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决定性影响。第二,企业的技术学习努力程度、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科研活动长期行为倾向、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都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正面影响。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因素都与企业可支配的科技活动经费直接或间接相关。可以认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是影响当前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其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提高不显著的情况下,单纯增加研发人员数、提高学历层次对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没有显著作用。第三,产学研合作等开放式创新活动对短期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有负面影响,在时滞2年的情况下才出现不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学习努力程度在时滞2年的情况下才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长期绩效特征。第四,大企业、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高的特征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得到了显著验证。如何更好地发挥大型企业在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中的地位和骨干作用,同时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5.2政策建议

及时,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地位。中国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具有庞大的制造能力基础,基本构建了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人才及物质基础。对之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强力促进其技术创新效率的有效提升,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自于传统或现有产业的技术升级,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机遇,通过在其基础上嫁接新兴技术来培育新兴产业,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第二,以有效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低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也是阻碍企业实施技术学习、开放式创新等长期绩效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设计,特别是要引导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的大型国有企业承担自主创新责任,切实增加科技投入、开展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的长期绩效创新。大型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不仅能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应对跨国公司技术封锁和国际竞争中发挥骨干作用,而且能为中小企业及高校、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创造有效需求,并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第三,激发企业开展长期的自主创新活动。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加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度特别是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力度,能够有效激发其开展技术学习、开放式创新等长期创新活动。因此,政府要加大传统产业中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力度,尽快推进以使之面向国际市场,引导其开展面向未来的自主创新活动。第四,强化政府的支持作用和对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推动作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链长、资本密集,依赖较强的创新体系支撑,因此政府应发挥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中的组织推动作用。政府要通过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等,强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多元支持,特别是重视以重大科技工程、产业振兴项目等引导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

作者:张玉臣 李晓桐 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技术创新论文:企业技术联盟与技术创新论文

1、企业没有技术创新合作意识

由于体制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的技术创新活动长期处于分割状态,也就是我国现在很多的研发机构不能与企业联合起来,独立性过强,不能与企业有效交流合作,从而导致企业不能获取技术创新成功,研发机构没有资金投入来源。在技术创新方面,现在很多的企业属于单兵作战,企业自身不能积极主动的联合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即便是企业能够与各社会机构合作,但由于双方没有约束力、组织松散,导致企业与各社会机构的主动性调动不起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致使企业与各社会机构丧失合作欲望,从而导致研究机构不能将其科技成果推向市场,而企业又由于自身问题不能进行自主研发,致使创新成果利用率下降,不利于企业、研究机构以及社会的发展。

2、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发展的有效措施

2.1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扶持

我国现已进入市场经济,而在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的主体已经转变为了企业,但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也同样受到政府政策、法律条约以及制度的影响,所以政府需要为企业营造优良的竞争环境,并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扶持等,从而提升政府帮助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另外由于市场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缺陷,像逆向选择或者外部效应等等,这些缺陷市场本身是很难解决的,所以需要政府部门利用各种经济方法以及法律手段,根据市场规律,对这些缺陷问题进行综合弥补、协调。

2.2企业之间组成技术联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日益变化,科学技术的复杂性越来越高,高新技术含量也越来越大,产品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技术创新速度也不断提升。另外一个新产品的研发,需要多种不同技术的投入,从实际情况上来看,很少有企业能够独自拥有很多项顶尖技术,大部分企业只能够在某一个领域保持经验丰富地位,再加上现代产品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技术含量也非常高,企业如果只依靠自身力量,只利用自身独自的技术优势,是很难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以及潮流的新产品。就此可以通过技术联盟的方式,将各个企业的优势联合起来,推动企业团体不断前进、发展,这也是目前很多跨国企业经常采用的一种技术创新方式。企业技术联盟通常是由众多拥有一定实力以及高新技术的企业组成,从而将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企业与企业联盟、企业联盟与企业联盟之间的竞争,提升竞争的层次,从而使联盟企业获取更多竞争优势,同时也增强了各创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力度。

2.3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创新人才

领导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营销人员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领导阶层需要意识到技术创新的意义以及重要价值,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以及创新素质,敢于创新。同时企业领导人员还需带头参加以及组织技术创新活动,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任人唯贤,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推动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并对活动中的各个重要环节进行严密监督。另外企业还需建立的创新活动评价制度,重视创新致富制度,并制定明确的分配制度,将创新成果和员工的工资薪酬情况相挂钩。企业技术人员应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敢于创造,从而提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体现自身价值。企业营销人员需对市场不断研究,获取近期的市场需求信息,提升自身的市场开发能力以及机会反应能力,为企业提供近期的市场资料,使企业能够通过市场需求确定技术创新目标。

3、结语

企业现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有效因素,企业若想得到发展,获取更多市场占有份额,就需提升其根本力量,也就是增强其技术创新水平。因此企业自身不仅要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创新人才,突破创新模式,敢于面对困难,积极学习各种先进经验,同时也要规划、设计企业的发展目标、前景,不断完善、优化自身,以推动本企业不断发展、提升。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需要为各企业提供适当的服务以及政策扶持,从而为我国的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营造出和谐、平等的创新空间,以推动我国企业不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郑宏磊 韩旭 单位:北方技术交易市场

技术创新论文: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一、创新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创新人才匮乏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最为关键的是人才。而我国的现状是,多数的科研团队和研发人才聚集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一小部分集中在国有大企业集团,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都存在科研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制度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知识参与收入分配的落实如同“镜中月,水中花”,这就导致民营企业很难留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此外,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具有局限性,大多数是家族式人才管理模式。这些都使得民营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国有大企业,现有科技人员流失也非常严重,再加上部分民营企业管理者不尊重知识和人才,企业文化氛围不好,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严重贫乏,也会大大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和结果。

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部门的管理对策

1.创造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环境,建立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促进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相应的政策内容包括完善政府采购、建设风险投资、支持创业、促使技术创新、重视人才培训、鼓励开拓市场、健全企业信用制度等方面。政府部门要以财政资金为引导,落实财政贷款贴息政策,鼓励民营企业从本年利润中提取技术创新基金,并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支持其他企业或者员工以入股参股的形式投资技术创新基金,按投资比例共负盈亏,构建多元化高层次的自主创新基金。技术创新的积极需求者和创造者是民营企业,因此,必须建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因为它能从根本上保障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但是,民营企业创新体系要求高水平的服务与信誉保障与之相匹配。为民营企业建立优良的政策环境,是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在政府支持下,积极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着力创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政策环境。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相互高效配合,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真正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同时,政府和社会要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

2.继续调整信贷政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银行,收益与风险应该放在及时位。加强防范金融风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在投融资方面,应该打破以往以企业规模、性质为支持与否的借贷框框,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诚信原则,提高对民营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从实质上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合理资金要求。政府部门也应该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帮助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真正为那些欠缺技术开发资金的企业雪中送炭,促进科技与资本的有效结合。政府部门通过监管融资主体的信用程度、融资企业的风险驾驭能力以及融资企业的还债能力,既可控制金融风险,又能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更简便的融资渠道。

(二)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对策

1.加强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

民营企业创建初期,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是企业家精神。随着公司的逐步壮大和发展,原来支撑企业强劲发展的非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企业的管理,出现诸多不利的情况,长期下去,会严重制约企业的成长。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整合研发人力、物力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效益,采取兼并联合、控股收购以及重组等多种形式,使企业的资产合理有效而高速地运转起来,进一步扩张生产经营规模,形成由少数企业掌控的市场垄断结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2.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在我国,民营企业激励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企业采取直接加薪的方式。这样对企业而言,短期效益明显,但缺乏长期发展的后劲。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精神追求越发重要起来。民营企业重视员工的物质奖励,但精神激励更是不能滞后。精神激励的方式林林总总,概括起来有升职、培训、进修、股权激励等几种方式。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民营企业就要根据员工的专业水平,提供符合其专业及个人要求的交流平台和进修的机会,提升员工的专业层次和个人素养。股权激励作为精神激励中最重要的一种激励方式,是非常适合民营企业的。股权激励的激励力度大,投入多,能使被激励的员工有更强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这样,既提升了企业的层次,又稳定了员工队伍,企业长足发展就有了保障。企业只有深入了解员工,体贴员工,增强员工的认同感,他们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3.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对民营企业而言,如何推动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要进行技术创新,关键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民营企业要奉行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以建设高效的创新团队为主要内容,凝聚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企业内部要建立对技术研发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创新激励机制。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要给科研人员提供灵活宽松和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人性化管理,严格绩效考核,根据绩效进行利益分配,使企业和个人达到双赢。二是提倡企业创新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是引领企业持续发展的长明灯。要重视企业创新文化氛围的创建,强化企业文化的熏陶,满足员工的学习需要,建立学习型和契约性组织,使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满足员工精神方面的需求。三是建立创新项目专项基金。通过这个项目基金,鼓励所有员工的创新行为。企业的员工如果有好的创意和的想法,可以通过申报和评估的方法取得创新基金的支持,创新成功后还可以获得资助。

4.建立具有创造力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关键是做好产学研结合。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中流砥柱,但其也面临经费匮乏、市场信息流通不畅、创新成果难以转化生成的难题,而民营企业正好缺乏过硬的技术。这样,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开发,实现双赢。企业要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在科技、教育、人才培训与引进项目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合作。此外,民营企业还要紧紧抓住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课题,因为这些课题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课题,具有战略性意义,起着关键性作用。民营企业应该突破人才区域流动界限,集中优势资源,对这些重要重点课题展开攻关,扩大影响力,努力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浙江华立集团创立于1970年9月28日,经营以医药为核心的多元化产业,位列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从2005年开始,华立集团的总资产与年营业收入双双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员工已达到12000多人。华立集团之所以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与之坚持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华立集团积极建设企业的研发团队,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占据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华立集团积极展开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合作。比如,与英国牛津大学、泰国马其诺大学等国际名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科技公关,研发成果应用于本企业生产当中;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也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突破特殊领域的研究;引入科研市场化机制,制定激励政策,极大地调动技术研发人员的主动性。此外,利用资本手段获取技术,是华立在技术创新方法上的创新突破,直接从高端掌握了许多关键技术,迅速进入行业经验丰富领域。当然,华立集团能够发展起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三、结论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之困境,具体表现在核心创新技术缺乏、融资能力较弱、技术创新人才不足等方面,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从政府部门和企业自身两方面加强管理。客观地说,对于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还有很多地方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如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共享知识和信息问题,创新资金融资的具体渠道和方式等。要集中多方力量,切实有效地推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经济的腾飞。

作者:卜祥云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