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互联网技术论文

摘要:伴随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公共管理政策一方面开展传统信息收集,一方面受到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互联网下的民众政治参与在公共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然转变成民众参与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出台的一条新途径。
互联网技术论文

互联网技术论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声乐教学论文

一、基于互联网声乐教学的主要方式

1.现代远程教育

近些年,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推进引导网络教育,目前国内许多机构和个人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学习网站。现代网络教育主要体现在现代远程技术教育,这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国内一些高校正在探索,并且这种模式目前也只在高等教育中开展。据笔者了解,中央音乐学院远程教育是以网络学校的形式开展,其基本教学内容是教师在网络上利用课件上课、答疑、批改作业、辅导、考试等。

2.名师声乐教学视频

我们知道,音乐家、声乐家对声乐作品的讲解与范唱,具有性、性。如今网络上有大量国内外知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的讲解和演唱视频提供下载,通过观看视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声乐教学网站和论坛

互联网上有关音乐的论坛和网站有很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网站和论坛有古典音乐网、北京音乐教育网、中国艺术教育网等。在这些网站中都有较为专业的音乐论坛,话题从声乐、器乐到音乐理论,应有尽有。

4.语音视频声乐教学

这是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即时在线教学来解决空间限制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前提是通过网络建立语音或视频聊天室,然后将聊天室ID以及视频声乐教学的安排进行通知宣传,人们可以在约定时间进行网上学习交流。这样一种网络手段,既可以解决声乐学习者和声乐教学者身处异地的空间约束,同时也可以让学习者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教师或教学资源。

二、网络声乐教学优势

1.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师资力量并没有成正比增长。因此,出现了由“一对一”演变到“一对多”的教学形式。通常是5到10人一节课,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授课教师无法能在课堂上兼顾到每一个学生,所以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显得尤其重要,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2.有助于提高演唱素质

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无论是歌唱发声知识还是发声训练都比较抽象。每周一次的声乐课,对于加强学习者对发声状态与感觉的记忆巩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观看网络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视频教学,可以与网络上名师的教学进行对比,加强自身对歌唱发声状态及感觉的领悟。通过与教师沟通或观摩学习别人的上课演唱,能够更地理解正确声音的要求,并借鉴他人的长处,从而更好地从各方面丰富自己,提高综合演唱素质。

3.有助于突破时空限制

由于声乐学科的特殊性以及每一个声乐学习者的嗓音条件和声音特点都不尽相同,使得声乐教学一直延续“师傅带徒弟”“面授机宜”的教学方式。这种对教学条件的要求,无形中在师生之间树起了一道屏障,让很多声乐爱好者望而却步,出现了课后没有教师就不知如何练声的情况。而网络声乐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论坛开展师生在线互动的学习交流,学生不但可以较大限度地汲取多方面的专业声乐知识,而且在自己遇到无法克服的难题时,可以通过在BBS上发帖来获得专业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听取广泛的意见或建议。也可直接通过互联网在线声乐教学的方式,在专门语音视频聊天室进行学习。

4.有助于积累声乐曲目

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来开阔视野、学习新曲目,是网络对声乐学习提供的又一便利。网络信息交流的便捷使得一些新歌或者一些近乎“失传”的歌曲都能被我们找到,并且网络能提供原唱、翻唱等不同版本的音乐信息,以及歌曲创作背后的相关文化信息供我们参考。学习者既可以较快地学唱旋律,还可以在歌曲的表演、情感的体验、演唱的处理上获得多方面的帮助。

5.有助于开阔视野

在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如何客观、正确地衡量、判断自身的声音条件或演唱水平,如何避免“井底之蛙”式狭隘思维,就需要借助网络声乐教学。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歌唱状态,对于歌唱观念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偏差,教师应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将网络上国内外声乐教育家的视频教学进行播放,开拓学生视野和思路,使学生学会思考,寻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演唱方法,为己所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6.有助于共享学习资源

由于网络信息更新的迅速,学习者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并且可通过网络下载,存储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音乐声像资料、文献资料。网络还可以给学习者提供新颖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及充实的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学习需求寻找不同的学习资源,并将其贡献出来与他人交流。网络教学资源的较大化共享,既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可以满足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资源。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有益于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对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竞争意识,激发学习者的潜能,发展学习者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网络声乐教学的劣势及解决方法

1.网络声乐教学的劣势

(1)师生交互性缺乏

目前,通过网络学习声乐,单一的知识传递较好,但交互性不强。由于面对电脑屏幕进行交流,学生与教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疏离感。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每天对着录音录像的机器讲课,而无法获得学生即时的反馈,更不用谈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对于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自己不能很好解决,又无法等到及时的指导。而这些情况,教师不一定能及时得到反馈,也无法保障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网络学习中教和学的双方,缺乏一定的交互性。

(2)网络资源组织管理无序

网络上资源虽然丰富,但零散的资源不利于学习,并且资源建设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系统,制约着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在线学习允许并鼓励学习者之间进行自由交流,使得一部分学习者只把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输入到系统中去。这就给其他学习者造成了影响,他们必须从大量的信息中去挑选真正对其有帮助的内容。如果有人想利用网络学习散布一些消极的思想或者恶搞的作品,将会给学习者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

(3)声乐学科特殊性的局限

由于声乐学科的特殊性,其授课方式不能仅仅依靠互联网和电脑的简单操作,其必须要通过面授的方式来完成。声乐是声音的艺术,其对声音质量的要求非常高,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远程声乐教学,由于技术、设备、网速和周围环境等原因,都会对声音的质量有所损耗,不能保障声音真实的效果,进而影响声乐教学效果。而且,声乐不仅仅是单一个体的艺术,其是集体合作的艺术,很多音乐形式仍然需要通过集体教学才能完成。

2.有效避免劣势的解决方法

(1)利用现代技术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利用网络资源,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研究,提供有效的教学网址,鼓励学生查阅。整理收集网络上有学习价值的声乐教学资源,包括音频、视频和文本资料,整理归类后存放在声乐教学网站的资源库里,可通过学校局域网向学校师生公开。学生可以在资源库里找到海量的信息,为学习提供帮助。

(2)建立网上论坛为师生提供交流互动平台

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辅助声乐教学,扩大了师生交流的互动空间,为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提供了平台。网站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专业特点,开设相关的栏目。一般平台的建设中有侧重学生歌唱技术技巧的栏目,拓展专业理论修养的栏目,还开设有交流和答疑栏目,与学生集中探讨学习中的共性问题、课后练习的技巧要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又可以带领学生集中研究一些共性问题。例如,关于歌唱声音位置的训练,很多学生对此有不同的理解,难免会走入误区。教师可以通过调取论坛中的相关资源,通过对比来让学生体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建立独立的“学习档案”。教师把每个学生的学习要求写在“学习档案”里,包括整体的学习计划、单个练习曲的重难点、曲目的简要分析、课后注意事项等,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参考。这样一个多方位的平台建设,就像一个永远存在的课堂,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变成无限的教学空间,有效延伸了课堂教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以其独有的优势拓展了声乐教学的路径,为广大声乐爱好者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网络声乐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师资资源,拓展了声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声乐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声乐教师,如何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获得近期信息,能随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信息,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习更多曲目,开阔视野,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关注。

作者:庞毅 刘林利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

互联网技术论文:互联网技术下公共管理论文

【摘要】 创新公共服务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是我国政府职能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互联网已然转变成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阐述互联网下的民众政治参与、互联网下的公共服务改革及互联网下的政务发展创新,旨在为互联网技术下的公共管理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互联网技术;公共管理; 发展

互联网技术不断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军面临着现代网络化,构建、完善对应的公共管理政策势在必行,政府务必要扮演好引导角色,并在政府公共管理政策中对网络政治参与展开科学合理利用。

一、互联网下的民众政治参与

互联网下的民众政治参与是基于高科技,依托互联网强化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方法。伴随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公共管理政策一方面开展传统信息收集,一方面受到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互联网下的民众政治参与在公共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然转变成民众参与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出台的一条新途径[2]。伴随民主政治的发展,相继诞生了一系列民众政治参与的方式,好比选举、信访、政治结社等等,结合先进国家有效经验而言,诸如政策研讨会、立法听证会等,对民众政治参与、政策制定同样可发挥积极作用。此类通过传统方式开展互动的方式即便可对民众政治参与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然而,受它们存在一定局限性影响,使得部分重大、敏感、与社会主流思想相关的内容难以转变成议题,进一步阻碍了政府民众意图的了解认识。网络凭借自身互动性、开放性的特征,可为民众发表诉求、观点提供有效的平台,也逐步构筑起了十分具有影响力的网络政治参与,互联网下的民众政治参与促进民众获取对公共管理的一定话语权,在政府公共管理中形成了巨大影响。

二、互联网下的公共服务改革

互联网技术下,一方面促进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模式的改革,一方面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进简政放权的脚步。

(1)互联网技术下为公共服务带来巨大挑战。互联网技术可有效发挥市场无形的功能,面对公共服务领域所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有效将社会资源、资本引入予以解决,同时以透明公开的形式供由民众自行选取服务,由此势必会对原本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率带来巨大的挑战。

(2)互联网技术下为公共服务带来有力监督。互联网技术可使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方法信息进一步透明,从而对政府行为带来有力的监督,促进构筑起政府自自我约束、廉洁自律的体系;并且,互联网技术形成海量的数据,有效提升政府对公共服务供需实际情况的了解程度,进一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互联网下的政务发展创新

伴随我国《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与互联网发展逐步融合,电子政府不断朝“互联网 + 政务”的方向发展。

(1)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强化对互联网的应用。伴随我国电子商务事业迅速发展,民众对互联网与信息化形成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了满足民众的新需求,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务必要逐步对互联网发展新特征、新形势予以适应。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应当强化对互联网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基于对政府系统运行有序、信息安全的确保,自顶层设计着手,将面向广大民众的电子政务应用纳入进互联网,依托互联网推出电子政务业务,促进为民服务创新,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政务系统,全力研发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政务创新为民服务提供的顶层设计新模式。

(2)电子政务发展进一步贴近互联网。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是我国电子政务的一项重要目标,尤其是面对广大民众基本公共服务的基层电子政务,其核心目的即为向广大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然而现阶段电子政务系统还未能很好达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实时在线办理,进而对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效果构成一定制约。鉴于此,伴随电子政府不断朝“互联网 + 政务”的方向发展,一系列不牵涉涉密信息的公共服务部门,将加大对信息技术及现存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利用力度,将众多与民众日常生活关联的基本公共服务应用集中至统一的互联网平台。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生活逐步面临网络现代化,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政策势在必行,由此务必要强化网络自身素质,提升政府网络信息判定水平,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积极促进互联网技术下公共管理的有序展开。

互联网技术论文:互联网技术金融监管论文

一、互联网金融

当前面临怎样的风险当然,作为随着互联网时展而衍生出的全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本身也因发展的不成熟而面临着相应的风险。

1.法律上的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年轻性,国家在立法上还没有相对完善的干预政策,以往的法律条文只适用于传统金融行业,导致无论是行业的准入标准,还是从业人员的资质素养,以及相应的运营模式都没有合理规范的法律规定。这样的监管空白大大增加了交易者在交易过程中钻法律漏洞,罔顾他人权益的风险,严重的会影响到金融市场正常有序的发展,为国家与公民利益带来造成损失。

2.运营上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模式,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渐被人们认识,有相当一部先行者敢于面对挑战,投身到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之中。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定位不足,选择的运营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一部运营模式无法与当前金融市场契合,从而被发展的洪流淘汰。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无法掌握现下社会经济主流,缺乏创新,导致运营模式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从而导致失败。

3.互联网技术上的风险

互联网技术上的风险是仅限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由于计算机本身存在着相应的安全风险,一旦遭遇黑客入侵、木马病毒、蠕虫病毒的入侵,则很快会蔓延到网络上,不但威胁到互联网金融交易系统,而且也增大了客人个人用户信息的外泄,严重的会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

4.流动性的风险流

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理财资金的规模超过债权资金,使债权资金与理财资金无法契合,从而触及法律底线;或是资金规模过大、容易出挤兑现象给涉及企业带来巨大损害。这两种情况无论哪一种,对于金融业行业来说,都是相当辣手的风险。

5.职业操守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时下的新兴行业,立法与监管的不当会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加之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人力的需求,从业人员的迅速增加与培训机制的不完善也会增加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风险。

二、互联网技术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虽然在理想的环境中,金融市场的监管应遵循放任理念,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金融机构自主淘汰,自主创新,自主选择的机制。然而由于现下互联网金融还在起步阶段,一味的放任不能有力的促进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成长,所以外来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进行干预,反而能更有效的推动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目前本身面临的主要局面是投资个体的非理性,可能由于对所购买产品的认识度不够,造成理念上偏差,从而影响投资者判断。相对的,即使投资者个体对投资产品有着相应的理性思维,但是由于个体的理性无法代表群体的理性,也有可能出现个体的理性叠加成为群体的不理性行为,这也是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难题。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还面临着市场纪律对其产生的有害风险无法承担;本身创新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用户量庞大,出现问题很难通过市场推出解决方案等问题。鉴于互联网金融以上的不成熟与不稳定性,不能很好的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出台相应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在市场的需求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都是存在相应的必要性的。

三、互联网技术金融监管与核心原则

核心原则指明“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与信心,从而降低投资者与金融系统给的风险”。由上述语句可以总结出,互联网金融监管也可以归类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其次,保护投资人与使用者的利益;,促进相应的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在以上的理据之下,互联网金融监管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单进行:首先是监管的必要性。将它作为应该监管的领域对待,而不是放任不管。其次是监管的一般性。虽然与传统金融存在差异,但是在金融风险与外部性等概念上却仍然统一适用,所以理论上与传统金融间监管差异不大,可以借鉴之处有很多。第三是监管的特殊性。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与自身安全问题等原因,相对的对投资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尤为重要。第四是一致性。当互联网金融发展逐渐成熟,实现了与传统金融一致的功能后,就应该接受与传统功能抑制的监管,以此来保障金融市场的一致性。是监管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类别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分类的差异管理,能在各自的领域内更好的实现管理协调作用。

四、结束语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已经是得到了党中央领导特别关注的议题。建立完善的系统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是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最重要的手段。互联网金融可以得到稳步的发展,也同样会带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蓬勃发展,实现中国经济强国的伟大目标。

作者:钟伊慧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互联网技术论文:互联网技术软件工程论文

一、软件工程的内涵

软件工程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对于它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实践,能够充分地运用手头的资源,将整个团队调动起来,并根据相关的规范,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预定的目标。不管任何软件工程的开展,方法和工具固然很重要,但是真正起到核心作用的是先进的软件工程思想。只有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能确保相关的技术方法不出错,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达到既定的目标。

二、推动软件技术发展的动力

首先,从操作系统发展的角度来说,计算机的环境不断变化,而软件提供资源共享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从软硬件异构性的角度来说,为了使异构性之间的桥梁更加平缓,使软硬件的互操作性加强,软件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比如为了使不同软件之间有更好的操作性,操作系统应运而生,为了使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异构性有所减缓,就诞生了中间软件,而web技术又是为了使中间软件的异构性和多样性有所减少才发明的,由此可见,软件技术的发展实质是一种不断桥接异构性的过程,也就是正确地解决概念和处理逻辑两者的问题。而从软件生产方式这个角度来说,为了使软件之间的共性增加,使开发软件不再过于复杂,并有效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软件技术不断快速发展。

三、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

3.1全球化软件协作交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全球化软件协作交付模式也是势在必行的。根据Forrester的数据,现在不少开发团队呈现分布式的状态,超过一半的团队游两个以上的开发点,而且随着目前企业合并和收购的形式的家具,新的分布式开发团队也在不断增加。而企业为了使开发能力和支持能力达到24×7的状态,也推动者全球化软件协作交付的不断发展。软件外包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软件工程工具的不断进步,不少企业都开始发展软件交付项目,举个简单的例子:不少企业选择在美国完成软件的概念设计,然后将系统架构设计安排到欧洲,而在中国进行软件的编码和测试,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24小时不间断的软件交付和支持服务可以实现,减少了对员工的压榨,有大大提高了交付的速度。

3.2社区驱动的软件交付

社区驱动的软件交付是IT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社交导航,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获取信息,从而顺利完成指定的任务。这就使得社区驱动的软件交付应运而生,也同时出现了相应的方法和平台。在这种交付模式中,虽然每个项目都会有一个领导者,但是相对而言,它更强调个体的能力和创造性。由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人员和最终用户共同协作,从而完成项目的交付。他们以公共社区作为协作环境,然后将创新思想通过web来分享,并完成软件的开发和测试,聚集他们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对项目的热情和兴趣。

3.3模块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为了生存,企业需要更多的创新力和业务灵活性,而另一方面,目前IT环境复杂度也不断加剧,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因此模块化的提出使得企业能够在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模块化实现了不同软件构件和应用的打包,从而使企业更好地使用现有的资源,另一方面,在模块化的指导下,SOA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对现有资源的重新整合,将各种服务实现组件化,从而使得新业务能够快速上位,实现了企业的业务灵活性要求。

四、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环境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软件系统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就必须突破旧的思想和方法,实现多目标、连续反应式的网购软件系统形态,这也是软件工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陈洪楷 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互联网技术论文:艺术设计课堂互联网技术论文

1提升教学成效,实现教学现代化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3]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黑板、粉笔、教学道具(如三角板、直尺等)进行演示,教师在黑板上写、画、擦、改,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师一同用书、笔、纸、原料、尺、刀等进行艺术设计,这样的教学方法让教师教学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压力增加,降低了教学效率。一旦学生画错了,还必须费时去涂擦修改,如学生在设计时对色彩冷暖、明暗度、纯度等把握不好,则要等前一遍颜色干透后再重新调配覆盖,十分费时。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艺术设计教学,只需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轻松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则可;学生进行艺术设计时,只需用鼠标在屏幕上设计操作,画错图形或颜色搭配不当只要用软件相关工具修改则可,其教学效率远远优胜于人工教学操作。教师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及时获取国内外先进的艺术设计知识和教学理念,利用众多教学资源与素材,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艺术设计知识;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也可以利用学习软件自学某些设计课程,同时还能在网络教学资源网中接受各国各地名师指导,提高艺术设计课堂的教学质量。

2互联网技术在艺术设计课堂上的应用分析

2.1艺术设计课堂中的工业造型设计

工业造型设计对其设计环节的实用性及审美性有着严格要求,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辅助下的工业造型设计具有一定独特性,它可以在模拟演示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工业造型设计整体效果,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设计效果。AutoCAD设计软件是工业造型艺术设计中常用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它可以将不同或相同的基本平面图形,在二维空间内构筑丰富的新视觉形象,基本图形在画面骨架中方向设置不同,会因各种不同排列方式呈现出不同的二维画面效果。作为建筑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必须学会操作AutoCAD设计软件,它具有强大绘图功能,可以用来绘制一般二维图形和创作三维实体造型。教师借助AutoCAD设计软件辅助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不仅简捷,还能绘制出手工绘制时难以操作实现的图形,学生在艺术设计操作课堂上借助计算机进行建筑工业造型的复制、镜像、剪切、旋转等操作,引导学生反复需求建筑形体好的组合变化形式,提高技工院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的质量。

2.2艺术设计课堂中的平面设计

作为技工院校艺术设计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机平面设计最常用的软件包括Photoshop、Indesign,平面设计软件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的操作过程快捷简便,画面效果真实自然,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的教学成效。传统的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色彩搭配原理时,往往选择“以字代色”,只将两种或多种色彩搭配混合后所呈现的效果用文字表述,学生只可以通过联想对各种色彩加以比较分析,欠缺一定直观性。基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平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Photoshop软件处理色彩调配影像,通过多媒体投影对色彩间搭配的复杂关系直观形象地讲解,学生能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更好地掌握色彩搭配原则与规律。而在学生的设计作业中,也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学生手工操作出现涂色不匀的问题,同时可以衍生出更多可行的配色方案,便于比较选择,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感。

2.3艺术设计课堂中的影视动画设计

我国的三维动画市场迅速崛起,人们对三维动画的设计效果也提出更高要求,3DMax、Maya等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应运而生,为影视动画制作带来诸多便利。计算机三维建模和渲染功能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体时,清楚了解物体各个侧面及细部特点,便于学生在空间的试点中构筑和修改形体,让学生更好地在计算机模拟的近似真实的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潜能。影视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个绘图软件,3DSMax自然是选择。3DSMax软件能为用者提供标准完整的集合体类型的建立命令面板,学生可以在设计时利用3DSMax软件建立方体、柱体、球体、椎体等常见的标准集合体,只需直接拉伸或输入相应数值即可使用。随着建筑材料行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教师更是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如要求学生在选择建筑形体材料时应尽可能实现多元化选择,充分发挥其创造力。

2.4艺术设计课堂中的建筑装潢设计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技工院校建筑装潢设计课堂也有重要应用,在cg技术、三维技术的支持与推动下,3DMax设计软件也开始应用于建筑装潢设计课堂上,提高建筑艺术设计教学成效。建筑物的立体化演示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装潢设计的实施关键,还能将建筑装潢设计的操作更为简便,提高了建筑装潢设计的质量。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改善的传统备课方式,采用无纸化备课方式,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和效果。在艺术设计课堂上引入互联网技术,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能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艺术设计课堂的发展,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和支持下,不仅能大大满足学生对新鲜知识的渴求,更能实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作者:夷静 单位:盐城交通技师学院

互联网技术论文:互联网技术企业管理论文

一、使企业管理层次分明

为企业的各部门如采购、销售提供了有效的统计数据,节约了大量的企业资源。因此,普及企业信息化,有效管理和利用大数据,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较为科学完善、规范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是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而企业使用电子平台对客户信息、原材料购买、物流、仓储、销售、等环节进行管理也已成为一种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企业使用一种基于C/S框架的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

二、C/S结构是众所周知的client/server架构

是一种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可以充分利用C/S两端的硬件资源。为了减少系统的通信开销,系统合理地分配任务到client和server端。大多数软件应用程序系统现在已经发展到分布式Web应用程序结构。网络和C/S应用程序可以处理相同的逻辑组件。因此,内部的和外部的用户可以访问新的和现有的应用系统。通过现有的逻辑组件,开发人员可以设计新的应用程序。客户端和服务器通常分布在两台电脑。客户端程序的任务是提交一个请求到服务器程序,然后用一个特定的形式将结果返回给用户。服务器的任务是接收客户端的服务请求并进行处理,然后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三、C/S架构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是一种在技术上非常成熟的体系,具有存储行为安全级别高,交互性强,网络通信速度快,利于处理庞大的数据信息。由于公司发展初期数据流还是以局域网传递平台,因此此类系统在90年代中后期得到了迅速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管理成效。尽管传统的C/S架构采用开放模式,在系统发展是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个特定的应用程序,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还需要特定的软件支持。因为用户得不到真正的开放的环境、软件与C/S结构,开发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开发不同版本。所以,系统维护、升级的重新设计和开发,增加了维护和管理的难度。随着公司业务的长足发展和销售渠道的全球化,而C/S结构下的仓储管理系统很难在超过一百台电脑的局域网上同时使用,越来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也时刻冲击着EBP系统的根基。因此,系统逐渐向具有灵活多变的多级分布结构的B/S体系演化。

四、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架构

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而获得长足的发展,对C/S结构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在这种结构中,仅需要万维网浏览器或者一部分业务逻辑实现前端来构成用户界面。主要的业务逻辑还是利用一种Three-tier结构在服务器端实现。它大大降低了客户端电脑的负荷,减少了系统升级和维护的成本和工作负载。B/S相对简单,建立网络应用程序占用的资源更少,使数据库应用程序实现互联网/内联网模式。B/S可以让不同的客户端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访问方法(如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内联网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并使数据库服务器非常安全。特别是在JAVA语言的出现后实现了跨平台,B/S架构管理软件表现地尤其出色。随着互联网和万维网的普及,从前主机终端和C/S结构无法实现的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如今已经终于实现了。B/S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用户通过www浏览器就可以访问所有文本、数据、图像、动画和视频。这些信息是保存在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相互联系。除了www浏览器,客户一般不需要任何用户程序。它可以简单地从Web服务器将程序下载到本地。在下载过程中,数据库相关的命令将被发送到数据库服务器的Web服务器端来实现。结果将被返回给Web服务器,然后Web服务器再返回发送到用户界面。

五、相对于C/S结构,B/S类型的仓储管理软件有以下的优缺点

从分配特点来看,B/S可以执行查询、浏览和其他操作;.可以更加简单和方便的扩展功能。如果需要额外添加服务器的功能,开发人员只需要增加web页面;便捷的维护。如果页面进行了修改(更新),所有用户接收同步的更改(更新);B/S结构的研发比C/S应用程序更加简单,他们有更强大的共享功能。同时,B/S架构系统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多元化和个性化略逊于其他结构。B/S结构不能实现私人定制。(因为多元化和个性化需要依赖的是软件框架,而不是架构);.基本操作依赖鼠标来完成,无法满足一些快速操作的需求;刷新页面动态结果,响应率显著降低和传统C/S结构相比,B/S缺乏一些功能界面,所以较难实现部分特殊的功能需求;一旦出现互联网技术故障而没有应急方案,则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数据管理混乱。

作者:谢俊杰 单位:宜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互联网技术论文: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金融论文

互联网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资金存取、支付、投资等的处理工作主要是靠人工,信息处理成本是很高的,所以投资金额的起点一般要求5万、甚至100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货币介质电子化将信息传输的成本几乎打到了零,通过网银、余额宝、第三方支付平台、微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手段,资金转移支付的处理变得简单、快捷、起点更低且成本低廉。支付的便捷又为投资和消费带来便利。余额宝低1分钱即可投资,据统计,70%的余额宝投资者的投资金额均低于1万元。融资更加便捷。互联网金融为投融资双方搭建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减少了中间环节,拓展了融资的渠道,降低了融资的成本。以LendingClub为例,投资人可以通过LendingClub在线寻找到的借款人,贷出款项并获取更高的回报,而借贷人通过LendingClub可以在线获得更低利率的贷款。投资人和借贷人通过该平台可以大大减少双方的交易成本和复杂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标准化,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如阿里小贷依托电商积累的信用数据库,经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引入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商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日均可以完成贷款1万笔。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企业及个人融资相关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空间巨大。风险控制的成本降低。在国内互联网不发达的时期,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是用实物抵押、项目负责人员实地调查等。考虑到实物拍卖和处理的成本,一般不可能做太小的贷款。互联网金融控制风险主要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法对客户信用分级、辅以各种各样的模型、技术算法进行测算,最终把整体坏账率、违约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种风险控制可以不需要实物抵押、甚至不需要实地考察,成本更低。以LendingClub为例,该公司利用各种技术算法和风险测评,将放贷的主要目标集中在那些高信用等级的贷款人群上,并将潜在风险高的贷款者其对应的还款利率提的较高,有效地降低了违约风险。人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更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产品、服务要求更快、更便捷、更低价、更个性化、更高品质。而互联网金融的便捷、高效、低价和个性化是传统金融无可比拟的。通过互联网金融,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到投资起点低、收益高、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投资成本几乎为零。“得民心者得天下”,互联网金融用自身的优势征服了众多消费者的芳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不可挡。

互联网金融的大发展,对传统金融未来构成了一定的威胁。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来势汹汹,传统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该如何应对呢?互联网金融真的会颠覆一切吗?从信息论角度看,信息(information)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信息与客观事物有着本质区别。例如,我们可以一秒钟之内把一张照片发到美国了,那么有没有可能把人一秒钟之内运到美国去呢?信息和实物是两回事。一张照片发到美国去,发的不是照片本身,而是信息。一秒之内是可能的,更短的时间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把人移到美国去,那是实物的移动,并不是瞬间能够完成的。不能把信息和实物弄混了。互联网金融的颠覆性只是体现在金融信息处理的成本、方式和方法等信息层面,并不能也不会颠覆金融本身。变的是信息的处理方式、方法,不变的是资金融通的本质。

传统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应该积极研究和学习信息在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储、处理、显示、识别和利用等方面的变化,与时俱进,学习利用信息层面的变化,抓住信息之变,顺应时展。当然,互联网金融有其不足之处。现阶段中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还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同时,信息传输中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传统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在把握信息之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金融专业知识,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工具的同时,扬长避短,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赵巧敏 单位:首都经贸大学

互联网技术论文:会展经济之互联网技术论文

1互联网技术对会展经济的影响以及网络会展的特点

1.1网络技术对会展经济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电子商务开始出现,并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商务模式和消费方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电子商务以较快的发展速度迅速占领了诸多行业和主要经济领域。同时电子商务也对展览行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会展经济以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能够实现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首先,多数的会展本身存在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促进企业、行业间的信息交流,促进商品在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下的流通,从这个角度讲,会展本身就是一种商务活动,网络会展就是另一种形式下的电子商务。其次,展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盈利,基本手段是传播企业信息和商品信息,这与电子商务不谋而合,也是电子商务重要的特点和优点。因此,展览业可以作为电子商务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会展经济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经济成分,网络技术对会展经济的重要影响就是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提升会展经济运营的效率和水平,网络会展不断结合电子商务的优势、基础平台也成为今后网络技术下会展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

1.2网络会展的基本特点

会展的本质仍然是企业和商品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技术条件的变化只会改变会展的功能实现,不会改变会展的本质特点。现在会展行业大的发展趋势就是不断加入信息技术的近期成果,重视信息在其中的价值和作用,新的经济条件下和新的技术条件下,会展企业必须注意整体技术环境的变化,将新的技术资源与企业会展活动有效结合。首先,网络会展的首要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会展空间、时间限制。建立了企业与客户长久的往来关系,使双方在更深层次上增加了彼此的了解,提高了相互贸易和相互合作的概率。网络会展通过建立系统化、流程化的运作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人为管理和人为操作的传统模式,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经济、自由、安全的保障体系。其次,网络会展在传统商品流通和商业贸易基础上缔结和延伸了新的价值链,推动了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纵深化、多元化发展,为传统的实物展览方式增加了许多增值的、人性化的服务内容。也增加了人们参与会展的角度和元素,是传统会展的重要补充,极大地提升了会展的影响力,为诸多企业增加商品交易和市场货品利用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机遇。随着网络技术在会展中应用水平的不断成熟,以及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不断完善,网络会展产生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对经济增产的实效作用会越来越突出。

1.3网络会展与传统实物会展的关系

网络会展与传统实物会展在技术手段、展出场所、内容、时间期限、费用等方面各有特点。网络会展相对于实物会展在成本、效率、市场空间、规模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法规制定、信息完整性、信息统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网络会展与传统实物会展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及时,网络会展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会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传统会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和新的技术条件下其规模有所萎缩,传统的实物会展数量趋于下滑。第二,网络会展虽然在发展前景上有非常美好的前途,但是并不会彻底替代实物会展,网络会展和实物会展在不同方面各有优势,没有必须替代的必要。另外,由于网络会展的一些缺陷以及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消费思维使得网络会展也不可能替代实物会展。基于这个角度,网络会展必须在发展过程中与实物会展寻找合作共存的结合点,实现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因为实物会展的重要影响仍然是网络会展存在的基本前提,网络会展在某些方面必须依靠实物会展形成的重要基础,两者在信息传播、商务交流、发展空间、技术应用等方面有着合作共存的必要。

2网络会展操作模式的相关分析

2.1网络会展操作的计算机系统组成

网络会展的实现必须借助于众多的网络技术,探讨网络会展操作的计算机组成对网络会展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各种大型的交易博览会、产品展览会都应用了许多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但大都停留在场面渲染和界面包装的层面,还有的仅仅采用了一般的网页构建,没有应用发挥作用的虚拟现实技术,还有的虽然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但是没有和真实的展览场景有机结合起来,其效果仍然有限。真正的网络会展系统必须包含虚拟现实技术、超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构架一个真正的网络和软件结合的应用平台,为展览的组织、位置导航等内容服务。目前比较成熟的网络会展系统主要由用于展览的网络平台、展览的信息管理系统、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商务信息系统等组成,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使整个系统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功能集合体。

2.2网络会展操作在会展经济中的应用原则

网络会展在进行操作时必须遵循以下几种原则:及时,必须以用户为工作核心,同时提供品质、个性化的服务。第二,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用户的经济效益。第三,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综合以上原则,用户在使用网络会展形式进行相关的业务操作时,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会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将这两点地结合在一起,实现网络会展对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作用。

3互联网技术下的会展经济发展趋势

网络会展的兴起和发展是信息技术的产物,是对传统展览模式的技术突破,给会展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尽管网络会展的实际发展和应用水平不是很高,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仍然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小的企业来说,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网络信息平台,那些经营业绩比较好、企业信用度良好、管理水平相对比较高的企业会获得较大的优势,可以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形成新的竞争潜力。为了与广阔的发展前景相结合,本文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及时,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上要重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为网络会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市场环境和基础条件,借此进一步降低企业网络营销的有关费用,提高网络会展的实际效益和质量水平;加大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重视企业利益的维护。第二,政府要加强网络会展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措施保障企业的合法利益,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和相关的授权认证机构,维护网络会展的正常秩序。第三,企业也要重视网络营销的发展和相关技术人才的引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为网络会展和会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

4结语

现阶段,网络会展经济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在众多企业的不断努力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参与会展的企业借助于这一平台,能够获得经济效益,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在参与网络会展的过程中,存在行业无序和不正当竞争的现象,限制了网络会展的发展水平,当然这需要政府机构加强市场监管,使会展秩序更加良好,会展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郝容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互联网技术论文:网络数据之互联网技术论文

1采用入侵防护系统(IPS)抵御来自互联网的各类入侵及攻击行为

将互联网光纤使用路由器跳转后接入IPS,对互联网信息实行首次过滤,形成了网络数据平台的及时级防护。入侵防护系统(IPS)能对目前已知网络攻击类型(如HTTP网页攻击、IIS、CGI远程攻击等)及入侵模式作出相应的防御处理,并在其危险行为开始之前就将其进程结束;同时根据往来IP地址、端口号、协议等实时状态判断数据流是否正常,是否有访问潜在不安全因素网址等行为,发现后即时进行拦阻。在目前单位应用中监控到的攻击类型里,以事件类型为“CGI_AccessHTTP_I-IS_ISAPI_.idq_访问”的低安全级别攻击为最多,截止自2014年7月23日17时已发生1110多例。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IPS在单位运行期间网络环境得到了较高的安全保障。

2采用网络防火墙(硬件)防御来自互联网的非法数据类型,与入侵防护系统(IPS)形成双层防火墙技术共同抵御黑客入侵及在线扫描攻击等非法网络行为

入侵防护系统(IPS)通过网络端口与防火墙形成级联,部署在互联网入口位置,实现双层过滤,组成了网络数据平台的第二级防护。计算机一旦连接网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考虑网络病毒的查杀,还得提防外部非法用户的侵入,防火墙技术就成为网络安全最重要的防范措施和手段。目前技术条件下,能够有效保护网络安全(内部网络安全和服务器安全)的措施就是设置双层防火墙。防火墙限制不明身份人员对内部网络访问,同时也是对内部用户和外网连接进行必要限制的一种安全设置。双层过滤技术主要包括外部防火墙和内部防火墙,外部防火墙的功能是过滤,内部防火墙则可以确保内部网络对外部网络访问的安全。在内、外部防火墙之间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空间区域,这一区域的存在为内部网络安全提供了保障。即使非法入侵者攻破了外部防火墙,由于这一区域的存在,他们也无法侵入到内部网络。所以将提供对外网络访问的服务器放置在这一空间区域内就能确保其安全性。当客户端工作时防火墙能对用户网络访问日志进行记录,计算机系统一旦发生异常,防火墙就能及时地进行阻隔,从而防止用户信息的泄露,并为用户提供相关的信息记录。选择并安装适当的防火墙能够有效地提高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控制不明身份人员对用户信息的偷窥,降低网络使用的危险性,更好地保护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的安全性[1]。

3采用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硬件)对内网用户的网络应用行为进行管控,限制各类非办公软件的使用,并对网络流量资源进行调配

经过二次过滤的数据通过防火墙级联至上网行为管理机,经上网行为管理机的下行端口联接至核心交换机就完成了网络数据平台的第三级硬件管控措施。在使用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之前,单位的互联网使用一直处于粗放式管理模式。部分未授权职工通过扫描网络IP地址的方式,使用笔记本电脑和更改办公电脑IP地址达到非法上网的目的。由此造成的IP地址冲突时有发生,影响了合法用户的使用;而上班时间玩网游、看电影、网购、下载超大软件等非正常上网行为则严重影响了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启用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之后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绑定合法用户电脑IP和设置用户名、密码验证上网的方式,杜绝了非授权用户利用非法手段使用互联网现象;通过配置用户权限,限制了在线视频、P2P下载、网购、网游、炒股等明令禁止的网络行为。以2014年7月23日为例,当天单位全网内共拦截到P2P行为433例、网络流媒体134例、危险行为0例、游戏应用16例、股票交易及行情分析0例;对网络流量的策略化管理,保障了网页浏览、收发邮件、视频会议等基础应用的网络带宽,规范了办公人员的上网行为。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保障了单位正常上网环境的畅通。

4采用网络版杀毒软件对全院范围内客户端电脑安装病毒防护程序,及时查杀病毒,实时抵御病毒对网络环境所带来的威胁

网络版杀毒软件是整个数据资源平台中的一个防护环节,选择一个适用于本单位的网络版杀毒软件至关重要,它的正常运行决定着作为系统中最末端的工作电脑的安全运转与否。普通杀毒软件较大的败笔是将正在使用的工作软件当作病毒误报误杀,不仅不能保护客户端的正常应用,反而成了危害医院正常工作的“元凶”。在征求了信息化管理软件生产厂商的意见后单位决定选用一款处理策略相对比较温和的病毒防护软件。该杀毒软件对感染了病毒的电脑采取先隔离审查再清除病毒的方式,对医院等大型企事业单位敏感数据有良好的包容性,适用于医院的工作环境需要。配置好网络版杀毒软件服务器端设置及自动查杀病毒的策略后,该杀毒软件可自动在线升级服务器端病毒知识库并对客户端进行更新,同时根据预置策略唤醒客户端对整机进行查杀处理。在对最近一次的服务器日志例行分析中发现自2014年初至7月23日止,全院范围内发现病毒104种,共计40329个;通过预设扫描方式处理病毒1220个,实时扫描处理病毒39095个,而手工扫描处理的病毒数量仅为14个;在随后的全院范围内调查问卷中也没有发现漏杀、误杀、杀毒不等现象。对正在使用的工作软件普调中也没有发现拦截报警等情况,这说明目前在我单位的工作应用中网络版杀毒软件已成功发挥了堡垒作用,自动处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已成为常态化运行。

5结语

通过应用以上四级管控措施,本单位在利用前期投入的一套主干网资源的基础上,缩减了对网络基础设施的重复投资,降低了用于维护网络硬件和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人力、技术资源,提高了整体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在保障网络安全应用的同时为单位节省出了大批的资金。而二网合一的数据平台经实际应用的检测原有的网络传输速率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可以胜任现有的医院工作需要。

作者:李文健 高勇 单位: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信息科

互联网技术论文: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技术论文

1能源互联网需求分析

“能源互联网”的需求推动力源于能源供需矛盾和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出现。其追求的目标是充分利用新技术优势,对不同的供能环节进行整体优化,形成一体化的社会综合能源供用体系,即“能源互联”系统,通过对能源的产生、传输、分配、转换、存储、消费等环节进行整体协调控制,通过整体优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通过不同能源间的“替代和转化”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电能的方便传输和易于使用的特点使其在能源整体化应用中,将扮演纽带作用。能源互联网的需求推动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2个方面。(1)供需互动的需求。在电力系统中,分布式电源、三联供机组、电动汽车、储能装置、可控负荷、智能建筑大量出现,电网内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发用电联合体”(Prosumer)。它们的出现使能量的流动方向由单向向“双向互动、互联”转换,相对传统负荷它们具有更多的智能特性,不但可以受控,而且可以主动提供能量,在能源整体控制过程中可以作为局部的“虚拟发电厂”参与能源调度控制。信息化的进步和“智能负荷”以及“发用电联合体”的出现也给负荷主动参与提高能源整体使用效率提供了新手段,新型负荷的互动控制和主动供电能力,可以减小和补充系统备用,提高能源系统整体效率。(2)能源间的替代转化需求。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是多样的,除用电需求外还有供热、制冷等需求,这些不同能源需求的变化会影响能源的供应平衡。各种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能源供应种类向多样性发展(电、天然气、风能、生物质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多种能源”在满足“不同能源需求”过程中,将会出现不同种类能源间的替代与转化需求。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在国内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当前技术条件限制,风电在用电低谷及供暖季节存在较突出风电发用矛盾,弃风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负荷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却无处消纳。通过能源间的替代和转化可以实现不同种类能源负荷需求和供应间的联产、联供,从而使可再生能源如替换常规电能一样在其他能源供应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形成能源领域的“互联”和整体优化。这种能源互联系统可以综合考虑能源供给成本及其特性,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能源供给,满足使用成本或者污染排放低等优化目标。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改变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力及能源领域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也为能源跨领域的集约化供给提供了契机。不同能源领域以及用户信息的互联互通,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当前能源的供给与消费情况。发挥能源间互补优势、充分利用可控负荷资源,对能源供应与消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可以改善能源供用结构、推进能源使用效率整体提高。

2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分析

2.1能源互联网构成

构建“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优化能源结构(更多应用新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发挥不同能源优势和新型负荷的技术优势),从而改善用户体验。优化能源互联网资源,首先需要确认能源互联网构成要素,界定优化范围。根据文献[1]和[2]描述,结合智能电网研究成果,图1描述了能源互联网总体构成:电、供热及供冷等形式的能源输入通过与信息等支撑系统有机融合,构成协同工作的现代“综合能源供给系统”。该系统内多种能源(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通过电、冷、热和储能等形式之间的协调调度供给,达到能源高效利用、满足用户多种能源应用需求、提高社会供能性和安全性等目的;同时,通过多种能源系统的整体协调,还有助于消除能源供应瓶颈,提高各能源设备利用效率。不同能源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传统能源供应体系中,特定能源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消费市场,比如石油主要用于交通、化工、发电等行业;天然气则主要于日常生活、供热、发电、交通等领域。可再生能源目前几乎全部用来发电。一次能源长期以来形成了自身的产业链条,不同种类能源间互相补充空间有限。但是,电能可以充当不同能源间的桥梁。目前可再生能源绝大部分转化为电能。如果通过电能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其他高污染一次能源,可以提高能源消费的整体环境友好程度。要实现这种能源的优化供给需要具备几个条件:①要具备不同种类能源间的(供求关系等)信息互通;②要具备能源输出互相替代的必要技术手段,即通过电能能够满足被替代能源消费主体的需求;③要能够给能源消费者清晰、及时的引导信号,吸引能源消费主体参与能源消费优化配置。具备以上条件,配合必要的技术手段,最终实现社会能源的整体优化利用。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构建“能源互联网”。

2.2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

为了达到上述整体优化目标,在明确能源“互联”范围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合理的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应用先进技术发挥多种能源与用户互联、互动的整体优势。这种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设计的目的是发挥技术优势,从技术角度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在不存在政策、市场和技术条件限制的前提下,设计满足上述条件的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图2所示“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包括“市场环境”、“能源供给、转化和消费”、“信息支持”以及“调度控制”4个部分。市场环境包括能源供给侧市场和能源需求侧市场。其中,能源供给侧市场负责不同种类能源的市场价格信号,调节市场能源供应结构(可以在这个环节使用价格信号或补贴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减小环境污染);能源需求侧市场负责吸引可控负荷和具有反向送电(或其他能源形式)的“发用电联合体”参与需求侧调度控制的价格或其他激励信号,以鼓励负荷参与需求侧响应。能源供给、转化及消费是能源互联网中的能源流,也是整个技术框架的最终优化协调对象。多种能源发出的电、热、冷等能量形式通过输电电网、管网或者运输通道最终抵达用户侧,满足用户的用能需求。能源互联网框架在以上基础上,加强了对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的支持,同时应用各种储能以及电转化为气体等技术,结合信息共享和多种能源的成本对比,以电能为中心实现有目标(优化或降低污染、提高清洁能源比例等)的多种能源间的替代和转换。消费环节除了包括传统用户还增加了智能可控用户以及可以反向供能的发用电联合体等。信息共享支持是整个技术框架中的信息流。“高速、和安全”的未来信息网络技术是实现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下大量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再到优化计算的基础条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为保障整个能源框架的安全优化运行,需要设置必要的运营管理机构,对能源进行集中调度管理,这种调度管理可以采用与外部市场环境相适应的商业运营模式并根据能源管理范围进行分级设计。同时针对用户侧可控负荷和具有发电及其他供能(供热、制冷等)能力的“发用电联合体”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参与或通过“负荷调度控制”,应用“虚拟发电厂”技术参与能源互联网的调度控制。这种基于信息共享的通过能源整体调度控制实现能源的整体优化利用是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的核心内容。

2.3能源互联网优化控制概念模型

在上述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内能源消费有如下特性。(1)能源供应能够“互联”。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下不同能源间可以相互支持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替代转换。这种互联可以通过控制系统实现面向用户最终需求的“应用转化”,也可以直接通过能源间的转换与替代实现。(2)能源互联后不影响用户的使用。方便用户安全高效使用,原来互相割裂的能源供应“互联”后应提升用户体验,不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3)能源互联后能够优化。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下的能源供应应该比“互联”之前有更高的效率。可见,能源互联网是一个以对能源进行整体优化为目标的复杂能源供用系统,为了实现整体优化的目的,需要建立相应的优化模型。综上所述,不同种类能源消费行为的成本是变动的,同时,不同种类能源供应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再考虑到新型负荷的可控性,建立如下能源互联网优化模型。以上模型的物理意义是在满足能源总供给与需求之间平衡和能源与供给消费约束的前提下,追求能源供应总成本低或者污染排放最小等优化目标。能源互联网的优化模型根据不同市场运营规则细节上将有所不同,这里讨论的优化模型是对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的一种目的性描述,求解该模型需要确定不同能源的成本函数和其他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与具体的能源互联网运营规则和物理环境密切相关。

3能源互联网研究现状

上述“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是对未来能源整体供用体系的概念性设想,关于未来的能源发展,国内外普遍开展了基于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的包含能源互动思想(包含能源间的转化和替代)的相关研究。除了文献[1]中关于“能源互联网”的设想外,美国各大研究机构和高校都在进行相关研究。在用户互动方面,美国在需求侧响应方面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电网中出现了专职的“调荷服务商”用于为电网提供负荷调度服务;能源的互联与转换方面,美国发电公司长期根据市场需要选择出售天然气与电力的比例。欧盟也在开展“智能能源的未来网络”(FINSENY)项目,研究将能源与信息的整合,汇集了能源和ICT(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关键技术以确定智能能源系统对ICT的要求,从而提供创新性的能源解决方案以优化能源传输,改变人们的能源消费方式,减少CO2的排放,改善生活环境[3]。日本则在微网及分布式电源基础上致力于研究冠名为“电力路由器”的电能控制技术及相关装备[4]。在国内,关于未来能源供应技术的研究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国家电网公司明确“能源互联网”是未来的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承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平台,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全局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积极开展、部署相关研究工作。北京市科委组织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能源互联网”专家研讨会,并启动了相关软课题研究,以期形成详细的能源互联网调研报告和路线图。中国能源发展目前面临总量供应(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资源配置(能源与生产力分布不均衡)、能源效率(大量煤炭直接燃烧,整体能效偏低)、生态环境(土壤、水质、大气污染)四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增加清洁能源发电比例、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加以改善。本文所述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统一配置能源资源,从能源供给和使用2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基于信息共享建立必要的市场调节机制,优化引导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最终实现增加清洁能源发电比例、提高能源效率,以电能为中心统一优化配置能源资源;使能源发展方式由消耗型向可持续、可再生和更环保的发展轨迹过渡;实现能源供应安全、清洁、环保与友好地发展[5-11]。

4结语

通过本文描述的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实现能源整体优化,在未来的发展实现过程中既需要考虑能源供应中宏观战略层面的规划布局和机制体制问题,又要解决局部的关键技术细节问题。这2个部分是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一方面,技术的发展,要求有与之对应的政策来发挥技术进步的优势;另一方面,国家的能源政策将会直接刺激未来能源互联技术的应用。因此,能源互联网未来的研究需要从整体架构(能源整体结构、整体优化调度运营等)和关键技术细节(能源替代转换技术、新型能源供需互动以及先进信息技术)两大方面开展后续研究。

作者:周海明 刘广一 刘超群 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互联网技术论文:工作室教学模式之互联网技术论文

1.工作室教学模式特点

工作室教学模式自由开放,课堂以项目制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师由教学主导的角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合作的、探索性的帮助者的角色。同时,实现了综合跨专业合作式的教学,淡化“专业”的概念,逐渐弱化个人设计师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需求。以工作室为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并加快学生就业适应力。

2.移动互联网技术实训要求

移动互联网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与该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方法必然要区别于其他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在汲取基础理论教学中积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时,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技术、新知识。

2.1创新教学理念在实训过程中,除了要理论联系实际,更重要的是发扬移动互联网的“开发、分享、互动、创新”的精神,彻底打破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项目为驱动,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及提交的项目成果来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以此作为判断学生是否完成课程要求的核心指标。

2.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校企合作带来了新模式,校企合作将充分调动各自的资源,实现产学研结合和优势互补,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3.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实训中的应用

为在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中应用“工作室模式”,从2011年以来,笔者所在的高博软件学院启动了该教学模式的试点,建立了手机靓妆工作室,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场所,该工作室有一个固定、独立的空间,由一名专业老师负责,且由该老师负责组织和实施工作室的实践项目和日常管理。虽然该教学模式还不能算作意义上的“工作室模式”,但学生报名参加这种工作室的积极性非常高。目前,工作室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①校企合作,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参与完成企业的相关项目,专门针对性地培养与其对口的人才。②组织学生参与计算机相关学科的竞赛。工作室模式为学生独立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在此环境下,学生能更加直接地体会到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在这方面的提高,同时,教师的参与既能辅助指导学生,也为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好的参考依据,进而更好地促进整个专业的教学实践工作。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正好契合了移动互联网的实训要求,为培养具有创新型、实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校企结合的方式,又为移动互联网实训提供了更为真实的企业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既提高了专业综合水平,又培养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教师在辅助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也收获了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的教学创新模式。

作者:任艳 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互联网技术论文:教师职业之互联网技术论文

1同步课堂

同步课堂(SynchronousClassroom)是班与班、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长等之间协同教育课堂,能够实现班与班、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长之间同步学习、同步检测、同步监管[16,17].专递课堂或传递课堂专递课堂或传递课堂(TransferClassroom)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品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传递分布到同类学校,一起学习,扩大享受品质教育教学资源面,减少教师数量矛盾[18].

2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教师职业

假如成都七中的所有课程传送到农村中学,可能农村中学的学业成绩还更好,因为他们不仅聆听了西南地区最教师授课,而且本校老师还可以再做辅导[19].这个事例给我们几个启示:及时,教师职业不可再垄断,第二,教师职业主次可替代.第三,教师职业只是暂时性的.如果一个草根的讲课比你还好、比你更出色,任何一个学校都会接受这个草根的讲课,即使这个学校不接受,学生可以去课程超市(CourseSuper-market)购买这个草根的课程资源或者直接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流量付费等方式直接联接这个草根的课程资源.这个草根无须亲临现场讲授,只要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就可以实现这个草根给这个学校的学生授课,而你过去所谓的主讲教师,现在充其量就是一个配角,一个副手,一个辅导老师.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技术会将一个教师职业主次进行颠覆.因此,不管你主讲什么课程,不管你是什么职称,不管你是什么学历学位,甚至不管你是985、211工程大学还是一般的学校,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不认真钻研业务、不去做科学研究,即使管理者不请你“下课”、不让你出局,最终你会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所淘汰.

3互联网技术下的应对策略

3.1教师职业再造

移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任何一个教师一定要及时学习专业业务知识、掌握专业新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及时了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并如何运用于教学之中,做好教师职业主体、客体转换的心理准备,主讲教师、辅导教师适时交替,由过去的知识、技术、能力传递者转变为指示、技术、能力的辅导者,以至于不会产生心理落差.因为每个班级不是配备主讲教师而是配备辅导教师、更讲是学习助手的时代一定会来到,进一步的发展将会出现十分专业的学习助手,他们只负责某一单项教学内容,而不是传统的教师职业,教师职业将会出现新的分工,教师职业再造,教师职业资格证不可能是长期性的,只是一个短暂时间内的代名词.

3.2教学过程再造

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普遍应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适时监控,根据教学进度,引导学生重点学什么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辅导学生如何学习,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无须满堂灌、流水式讲授,能做到“蜻蜓点水”式教学,实现数字化、感知化、智能化、互联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再造势在必行.

3.3课程模式再造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一个教师要娴熟做到哪些内容讲或不讲、讲的话又怎么讲、采取哪种课程模式去实施,是采取慕课、翻转课堂、同步课堂或专递课堂课程模式,还是采取面授主讲与慕课、翻转课堂、同步课堂或专递课堂中某一种、几种相互结合的课程模式,这都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其发展态势、学生学情及其意向等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实现课程模式再造.否则,任何一个教师都将面临被叫停、被“下课”.

3.4教学管理再造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教学管理不再是定点、定时、定人,可以没有教室、没有统一课表、无须专职主讲教师,不再是凭经验办事、凭经验去管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学管理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任何一个环节的管理都需要排序,理出轻重缓急,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实现教学管理再造.

4结束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下不断出现一些新教学模式如慕课、同步课堂、翻转课堂、专递课堂等,造成了教师职业主次颠倒,作者建议须及时采取教师职业再造、教学过程再造、课程模式再造和教学管理再造等应对策略.

作者:左家哺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互联网技术论文:手机支付与互联网技术论文

一、分析框架与问卷设计

(一)分析框架。本文分析框架建立宁波市手机支付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同时结合问卷和访谈资料,探讨手机支付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宁波市手机支付现状及发展前景做出评估。提出问题,问题分析和未来规划组成本次研究框架主体。

(二)问卷结构设计。1.调研对象。本次调研,本项目组在宁波大型商场,公共图书馆,休闲公园等人流量巨大的公共场进行考察。所进行调研所以得到的数据较为,涵盖各类人群,调研所得到的结论可以从一个较健全的角度反映宁波市手机支付的现状及潜力。2.问卷设计。问卷从手机支付现状和存在问题两方面入手,对宁波市手机支付市场进行分析。具体问卷设计如下:使用现状分析设计主要从职业,年龄,性别这三大因素来考虑来自不同背景被调查者对手机支付的了解和使用情况,如表一:潜在问题分析设计主要是从目前手机支付发展存在的困境研究及手机支付发展前景出发,从现状中总结得出目前手机支付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解决这些潜在问题有助于手机支付市场长远发展。

二、宁波市手机支付现状与对策分析

本项目组分别在宁波市区进行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2256份,回收问卷2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782份(其中鄞州区354份、江北区285份、江东区306份、海曙区276份),有效率;另收集网络问卷561份作为数据参照。就调查问卷所设置针对不同方面的题目所获取的信息分析,我们得出以下能够鲜明体现当前宁波手机支付现状的信息。

(一)宁波手机支付现状分析。1.手机支付了解情况呈“高认知度,低使用度”状态。通过问卷调研及数据分析发现宁波各区了解手机支付的人占79.03%,而使用过手机支付的人仅占28.42%。“高认识度”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手机用户能够从各种宣传渠道了解手机支付;而“低使用度”则体现了当前手机用户对手机支付还存在疑虑,如何打破这种疑虑成为目前手机支付的重点,也是本项目研究的重心所在。2.不同年龄阶段使用过手机支付比例情况存在差异。调查显示,20岁以下的用户表示使用过手机支付的占41.18%;20-29岁人群中使用过手机支付的比例为44.72%;30-49岁人群中使用过手机支付的人仅有16.79%;而50岁以上的样本中无一人使用过手机支付。可见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年纪相对长一些的用户对手机支付的接受还是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3.公众对手机支付应用方面的期待还在小额付款。对手机支付今后的的支付范围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希望手机支付用于网购,希望用于日常购物和公共交通设施的均占23%,而用于KTV等娱乐场所的比例低但也达到13%,这就表明了目前人们是能够接受手机支付渗透到日常消费当中。

(二)目前手机支付存在的不足。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宁波手机支付主要存在三点不足,如表二所示:1.宁波手机支付使用人群职业背景单一化。从不同职业使用手机支付的情况分析,学生的使用比例较高为67%,公务人员为18%,其它职业使用手机支付占的比例都明显低于学生与公务人员。2.安全性是影响手机支付的较大障碍。在已未使用过手机支付的人中,57%的人认为安全性差是他们不选择手机支付的较大原因,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三个选项。说明手机支付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着重从手机的安全性出发,逐渐完善获取公众的信赖。3.手机支付兼容性差、缺乏规范标准。调查发现,使用过手机支付的人群中认为需要加强规范标准加强兼容占样本的比例高达65%,其中规范标准的人数为668人,占的比例是较高的为41%。

三、结论与建议

(一)制定手机支付长远规划,明确发展定位。截止2014年1月,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已超12.35亿,未来中国市场手机支付用户数量有望达到6.175亿,可以说中国手机支付的前景非常广阔。纵观我国近年小额支付工具发展,信用卡和借记卡的使用日益普及,发展迅速。利用手机支付,由于其更强的便利性、更低的成本以及更强的安全性,无疑会成为人们喜爱的支付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全球ENIV迁移的实施,我国银行卡发展也面临从磁条卡向芯片卡的迁移,但替换所有的卡片在成本上和实施上都会耗费巨大资源,如果适时推出手机支付,则可以节省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成本。此时政府应出台手机支付业务发展规划,改善手机支付环境,促进手机支付健康平稳发展。

(二)统一标准,解决兼容性问题。目前在中国市场,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联、移动运营商等都先后开展了手机支付的试点,但不同的运作模式、技术标准,阻碍了典型商业模式的形成,目前手机支付行业尚无统一标准。因此,统一业务标准即手机支付兼容性问题将是日后国内手机支付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实现手机支付行业在近几年快速发展在于如何解决当前不同的运作模式、不同的技术标准下手机支付行业的、统一问题。

(三)提高安全性与风险规避能力。在手机支付发展模式选择中,我们可借鉴日本所采取通过第二方机构将金融机构与通信业相结合的模式,推进手机支付市场的发展。因此,建议在使用者绑定的手机或手机卡的过程上应进一步要求使用者绑定邮箱或者使用者其他手机号码,当使用者发现当前手机或者手机卡丢失时,便能及时时间通过其绑定的邮箱或手机号码冻结绑定的支付资金,然后可以通过营业厅进行挂失、取回等。这样手机支付的安全性便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保障。

(四)推进平台资源共享。手机支付相比其他增值业务较为复杂同时其涉及面广,各行业应携手推动开放与共享。在国内手机支付行业发展初期便着重于通过不同支付平台之间的合作对话,共同制定出同时能适用于不同手机支付产品的业内标准,提高手机支付平台产品的资源共享效率。

(五)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推广宣传。对于手机支付发展初期的宣传方式,我们建议采用“用户群体,手机支付运营商,政府”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广。1.手机支付在用户中的传播能力和速度相比于其它宣传方式且迅速。通过以点带面,用户带动用户,形成最直接的推广方式。对于积极推广邀请朋友开通手机支付的用户可以给予补贴或购物代金券。2.银联等部门应适当调整手机支付消费手续费,或者按一定金额返点鼓励商户开展手机支付业务。银行和通信营运商可以采取降低手机卡工本费、按消费业务量的一定比例进行奖励以及抽奖等措施鼓励客户消费。3.各级政府也可以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刷机消费环境改造,或像家电下乡一样进行适当财政补贴宣传,以补贴方式鼓励商户进行对POS机的升级改造。

作者:李群星 胡腾腾 倪媛 柯雅 黄浩东 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互联网技术论文:教学形态之互联网技术论文

1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随着普通民众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校的教学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学校教学的需要,互联网作为新的教学手段逐渐走进校园。威金斯曾对大量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学校现状进行总结,认为互联网技术现阶段在校园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识别,获取并提供进行决策前可进行参考的有用数据,换言之就是在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收集所需的信息,并根据使用者的具体需要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合,以使用者预期的模式进行展示,为使用者作出下一步的判断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摩根.沃斯认为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家长、校园管理人员、教育规划师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映给学生家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及时地向教师提出问题,家长可以根据实际中的困难向教育规划师寻求帮助并得到教师的密切配合,教师也可以与学校管理人员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在众多因素的密切配合下,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够得到保障[2]。另外在教学课堂中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将教师的课堂讲述变得丰富化,可以增加更多图文并茂的信息,使学生的记忆不再只停留在文字的硬性记忆,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互联网本身就是人机互动要求非常强的一项技术,所以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教师不在为让学生对所授新知识有感官上的印象而准备大量的描述性语言,可以大大节省课堂的时间,使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压力都得到缓解。学生的阅读面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下也会被更加拓宽,学生的兴趣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得到培养,师生关系更为密切。

2互联网技术对教学形态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特性决定教学过程生动性更强、吸引力更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使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讲述与听授转变为现代化的多元性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甚至教学体制都有一定的冲击作用,是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重要的差别所在。

1)对学校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作为新型的现代化技术,它的应用必然导致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对更加完善,校园的现代化氛围更加浓厚,互联网技术走进课堂后学校对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技术更加重视,开始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需求,与互联网技术直接相关的师资力量得以建设,积极引进互联网的配套设施。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出现,如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S,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地域限制,只要学生想学习知识即可独自通过互联网注册加入,能够同时实现几万至十几万学生共同授课,慕课的出现对于传统的校园集中学习的形式有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在信息化的发展直接推动下学校的管理更加现代化,对知识学习的关注程度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将会因为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而逐渐提高[3]。

2)对教师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有效地教学工具,促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管理发生重大的改变。①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中新知识的引入和重点难点的讲解都要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原本就任务量较大的课堂时间变得更加紧张,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到学生的实际掌握状况。随着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新的教学方法出现,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如翻转课堂,学习的决定权转移到学生手中,传统课堂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由教师前期通过视频、播客、电子书包等方式公布在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不再占用过多的时间去讲授知识,而是专注于与学生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或进行基于项目的实践活动。而一些以传授知识模式进行的教学形态,也逐渐被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在线视频和网络在线课程所替代。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转变传统思想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现代化先进技术相融合并逐步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素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融合教师的教学思想,以教师的业务水平为基础,凭借教师对互联网操作技术的应用程度进行综合的整理。当前在高等院校大规模推广建设的校本慕课,基于微信朋友圈等手段主动推送知识点的创新应用,对教师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的掌握提出新的要求。③促进教学角色转变和教学理念更新互联网技术走进课堂对于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逐步更新,教学理念呈现出与时俱进的趋势。教师一方面凭借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将课堂讲解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管理人性化;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通过课件的图形、影音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教学课堂节省大量的时间,教师的传统主导地位虽然没有改变,但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全堂教授,学生被迫强行记忆的模式,教师由传统的课堂主讲师转化为课堂的规划师、设计师、评价师,课堂的整体设计侧重点发生了明显的改变[4]。教师的角色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此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任务实质上并没有减轻,互联网技术下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如何制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又清晰讲解知识的课件,如何在学生接触慕课、网上教学课件等互联网形式的教学后仍然能够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成为现阶段教师面临的问题,教师应该在准备充足的授课知识,掌握完备的互联网的技术的基础上总结实际教学经验,转变教学理念[5]。

3)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的发展理念都是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前提,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是现代校园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主体除了直接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师就是学生,学生受到的影响非常明显。①提升学习效率采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形态对学生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对知识进行图文并茂的了解,给与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引起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的精神更加的集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互联网技术的校园应用过程中,学生除了在课堂中有接触新知识的机会,又增添了许多新的途径,使学生对于新知识更加感兴趣,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等手段加强与教师、同学间的联系,使校园的陌生感大大降低,使学生更加热爱校园、热爱学习,在课余时间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可以及时寻找到可以解决的途径,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6]。②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受到课堂上教师采用何种引入方式的影响,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根据语言的描述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对于一些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根本起不到引导的作用,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程序设定出一定的场景,使学生触景生情主动的走进新知识的领域去吸收。特别是一些人机互动的教学场景,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计算机的及时反馈,这无形之中又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乐趣,对知识的敏感度逐渐增强,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逐渐形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学习主体意识逐渐增强[7]。

3结论

互联网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对于教学形态起到了很强的刺激作用,教学形态向现代化、信息化开始过渡,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抵制,但是它对校园、对教师、对学生起到的创新性的推动作用已经开始引起广泛的重视,采用互联网技术教学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普及势在必行。

作者:陈杰新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互联网技术论文:会计学基础之互联网技术论文

一、考试纪律差

成人教育学习过程更加具有功利性,只希望拿证书、却不希望付出努力学习知识的学生相对较多。不可否认,相较于从学校到学校的普通高等教育,从学校到社会再到学校的成人教育,学生来源更复杂,学习目的更多样,思想受社会影响更大,对待诚实应考的态度更不在意。加之不少教师对于成人教育的理解有一定偏差,甚至把成人教育等同于“创收”,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上缺乏热情,考试时为了通过率监考不严,甚至视而不见。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一部分学生更加走上了投机的道路,平时的学习热情更加下降,导致恶性循环。

二、互联网技术下《会计学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互联网技术下的《会计学基础》考核应结合互联网的特点,结合传统考核的优点,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病重,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1.针对理论考核,加强网站建设,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成人教育的特点是学生半工半读,时间不一定能全部在学校,因此应该加强学校Q&A系统建设,让学生能够及时时间将问题提出来,老师及时时间解决,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采用以下思路:一是在平时成绩中可以参照论坛的积分思路,将积极解答网站问题的行为转化为平时成绩,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是教师随机挂在网上的,可以是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的,也可以是开放性的。总之这些平时分数的给予应该坚持鼓励参与的理念,并不一定非要百分之百解答对多少题目,只要学生去解答,按照一定的时间比率(参考正确率,排除单纯混时间得分数的情况),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平时成绩。二是利用互联网饥饿营销的策略,在特定时间集中投放试题,这些试题的解决可以赢得相应的额外分数,这个分数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另一来源。当然在试题的选择上要求适宜于网络上传和相应的批改,投放的试题必须原创,否则题目没有意义,同时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将登录系统的学生电脑锁定,不能登录其他的搜索引擎等。投放的时点要选择学生们可能时间充裕的时候,比如说晚上8点,周末等等,投放时间不宜过长,必须保障学生们只能选择性的做题,增加紧迫性。三是针对成人教育学生到课率较低的情况,不一定单纯减少未到课的学生的平时成绩。为了适应成人教育学习的特点,考核方式也应该更灵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正视学生可能特殊的或者紧急的事项无法到课,而且这种特殊或者紧急的事项比普通高等教育要多,单纯未到课就减平时成绩,是不利于增加学生对学习的热情的。因此可以在网站视频课程建设完成的情况下,允许学生在整个《会计学基础》的学期期间,有一定的请假空间。但这个请假不能批假就结束了,应该在学生的网络账户加入观看相应缺课的内容的任务,学生登陆账户观看完相关课程后就可以视为此节课已经参加听课,从而保持学生的平时成绩。网上观看课程应参照会计职业后续教育的课程学习特点,知识点播放完成后及时弹出相应习题,做完习题方可继续进行下一个问题的观看。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观看网络课程不是敷衍了事。四是建立强大的基础习题库,按照章节、题目难度分类,并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及互联网技术结合,从而实现的无纸化期中、期末考核。传统的纸质媒介考试中一个重要的弊端为教师阅卷工作量过大,教师难以完成多次大量的以试题方式考核。但《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知识点多,联系紧密,多次考核有利于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网络题库的建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力工具。利用每个学生不同的账户,可以给不同的学生按难度均衡的原则给出不同的试卷(此方法平时练习获取平时成绩适用),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出题,进行的期末考试(参照现今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从而达到更好的考核效果。

2.针对实训考核,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实训考核与实际工作更贴近

不是所有的成人教育学生都从事商业工作,特别是会计工作,而做好会计工作要求对整个商业运作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因此在实训考核时,如果能从现实发生的商业事件入手,那么效果可能会更好,因此考核的设计应结合互联网上的热门事件,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公司,将其编入实训中。结合传统的手工账务处理方式,使学生通过了解公司业务更好的掌握账务处理,编制记账凭证、登账、失算平衡等的要求。

作者:郎丰玮 单位:潍坊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