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互联网创新技术实用13篇

互联网创新技术
互联网创新技术篇1

1 互联网技术研究与创新政策

国内外对于互联网系统的研究与创新做出了相关的讨论,总结了互联网技术中复杂的科学内容、动力学内容、提高系统完工效率和灰色系统理论的分析鉴定方法,这些研究会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为研究互联网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互联网产业在创新中形成了新的系统理念,建立了新的系统模型与传统产业形成了区别,在互联网系统中,市场的需求和产业的政策是对互联网创新的新动力,组织创新活动,创新成功进行扩散是整个互联网创新系统的正常运行。

2 互联网研究创新的背景

我国近年来发展迅速,互联网产业越来越大已经广泛应用的各个领域中去,提高对社会的生产建设、推动社会的经济贸易、对科技的创新和文化发展的传播,使我国变成了信息社会。互联网对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会为了产业发展彰显活力,拉动经济力量。创新对互联网的推广会使新的产业不断的增加模式,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为支撑着我国的经济效益做出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对互联网的创新研究是互联网产业最具特色的特征,认识能量化对互联网产业的影响,利用产业的创新去推动互联网的产业创新,对推动社会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价值。

2.1 互联网研究创新的现状

创建新的思想为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以从创新的思维想象中形成为国家系统创新的重要构架。制度设计石油国家系统进行设计完成的,国家的创新需要对全民的经济政策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与创新,向国家系统提出新的规章制度,对组织能力的模式进行创新,可以使国家开发技术方向变得更完善。由于创新系统不断的发展,现有大量学者将互联网创新技术应用到信息产业、汽车等产业中去,将产业进行特定的研究创新。对于汽车的研究学者认为汽车是以整体的生产为主,与研究结合再进行生产,推动产业发展在技术上进行互动,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网络。由于互联网的创新使产业不断发展,已有许多学者在对产业创新应用到产业集体中去,为产业集体创造新的系统。

2.2 互联网的创新系统

今年以来,互联网在社会上广泛应用,许多学者对互联网与经济的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互联网产业的研究可以制度互联网对整个国家经济有着真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可以拉动全民经济提升。互联网是一个快速成长的产业,互联网科在科技的创新中具有据特的特点,相关学者对互联网系统的构成与运行的模式进行了及时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互联网仍属于一个正在发展的阶段,具体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我们对互联网技术的创新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为互联网创新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2.3 互联网创新研的复杂性系统

对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做了系统的定义,对互联网创新的只要构成因素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创新与构成因素的关系。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中针对复杂的理性的分析,根据结果勾勒出了产业创新的模型,利用相关数据分析了技术的关系。不管是自然科学、人类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这些复杂的问题起到着一定的关联作用,无论从传统方式还是通过实践都要对复杂性问题进行研究。复杂性问题是一个主要研究把复杂性问题变成一个整体问题然后进行分析。

3 互联网技术创新的逻辑以博客为例

我国在有效的开展互联网技术创新使我国变成互联强国,互联网在产业界、学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比如博客技术在互联网创新中过程中参演着很多重要角色。经研究发现,博客反映了互联网用户的实际需求,在与社会关系的构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社会的发展中,博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1998年报导开始到现在,有许多大事件都在博客中提到,人们对博客的接受已达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结果,博客为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研究起到了很大作用。技术的发展是技术在理念内容的展开,社会上一些外来因素会导致技术发展的效率与速度,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了技术发展的动向。技术发展是通过实践和社会中经验而建造起来的,其整个过程经常被认为是参与者的与社会实现共同利益的过程,在解决问题利益冲突的过程中成为了关键。

4 博客在技术中的发展史

博客在互联技术研究创新中有大量的IT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的使用,而且大众也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言论,他们通过收集大量的网站信息,挑选自己需、好的风格进行撰写出丰富多彩的博客内容,博客在信息创新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博客被人们认为最具影响的互联网技术,它的技术基本成熟,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托管服务,这使博客走向大众化,同时,博客在互联网技术中也变得更为精湛。在互联网的创新发展过程中,有大量的学者学科家、政治家军事家相继想入互联网这个大时代中去,通过自己的研究开发应用,不联网在不断的增值,对互联网技术来说,广大用户可以参加一些有意义价值的技术研究创新的设计,为互联网添加活力。

5 总结

互联网是一个可以拖动国家新发展的行业,它是一枚潜力股,互联网并不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属品”而且我们大家的实际要求[6]。互联技术的研究创新需要更多人的参与,使互联网创造出一个深受大家喜爱的产品,促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苏惠香.网络经济技术创新与扩散效应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2]王婷.互联网服务业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3]罗文.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及其效率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互联网创新技术篇2

[7] 陈一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状与发展建议[J].金融发展评论,2013(12).

[8] 旗讯网:互联网金融产生和发展原因分析[EB/OL].http://

/elite/26/13293.htm.

互联网创新技术篇3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

 

从目前工业界关于工业互联网的研究与实践情况来看,要想给出工业互联网的准确定义,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众所周知,全球互联网应用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距今虽然只有短短的20年左右的时间,却带来了许许多多令人瞩目的变化。从电子邮件、企业与政府的网页,直到娱乐、购物、旅游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时时刻刻都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感受着工作和生活的变化。如今,人们已经感觉到互联网能够做的事情还远不止于这些,互联网还可以在智能机器之间的相互连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促成人与机器的高度协同。根据美国思科公司的报告,到2020年世界人口预计是76亿,平均每个人要连接的设备将达到6.58台,而这个数字在2003年只有0.08台(图1)。这充分说明随着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持续演化,工业互联网将赋予工业价值更多新的内涵,从而成为改变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新动力。今天的信息技术能够给工业互联网提供三种能力:一是机器与机器之间是可互通的;二是机器与人之间是可交互的;三是数据、软件与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可重新定义的。工业互联网对于现代工业生产的意义在于它把“互联网的思维”作用到了产品设计、制造、应用和服务的全过程,实现了生产人员、机器和数据的有效连接与融合,从而达到资源配置优化、产品生产总拥有成本最低且品质最佳的目的。

 

除了工业互联网外,现阶段同样受到高度关注的新概念还有云计算、物联网和工业4.0等热词。事实上,我们认为这些概念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云计算和物联网更多的是在技术实现的层面上去勾画一种计算资源与物理环境深度融合的体系架构,是工业互联网或工业4.0这类新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2006年,美国科学院的《美国竞争力计划》还提出了一种称作“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新概念及其相应的研究规划,这同样也是为未来更大规模的计算智能系统研究和应用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架构。相对来说,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更注重在工厂层面的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而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战略则更强调如何从产业链上去挖掘信息的价值,以及如何从大数据的融合中去全面提升产品全寿命周期的价值,从而实现更少的资源消耗、更高的产品质量、更好的技术性能、更周全的运维服务等目标。显而易见,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还是工业4.0战略,都需要给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注入更多新的元素,使得自动控制、机器学习、网络通信、数据挖掘等一般方法能够在新的技术环境中得到最有效的应用。

 

智能制造生产体系

 

谈到工业互联网,就不能不涉及智能制造。因为如果没有工业互联网强大的计算与通信能力支撑,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也就无法建立。智能制造是指在工业制造的各个环节 采用高度柔性与高度融合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类专家的知识,进行生产组织与产品加工的一种活动。要实现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即生产过程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自动化;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甚至于供应链和产业链之间,均已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生产过程的管理,包含资源的配置、流程的设定、效能的优化等事务均已采用数据融合、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处理。目前,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少数几个工业发达国家,在部分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已初步采用了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例如,美国智能制造领袖联盟 (SMLC)在2013年开始建造“开放的智能制造技术平台”,这是一种可以运用数据建模和仿真技术的通用平台,通过高仿真建模和新型传感器,可实现对过程设备的实时控制和在线优化,从而大幅减少能耗,并主动地管理整个生产系统、工厂乃至供应链的能源使用情况。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可编程控制器制造厂通过网络控制技术,使得工厂内大多数设备能够在脱离人类操作的情况下对零部件进行选择和组装。有趣的是执行这些智能控制算法的机器也就是同一个生产线的产品,这至少说明智能制造也并非是难以实现的复杂技术。

 

一般来说,智能制造生产体系是由复杂的系统组成的,其复杂性一方面来自智能机器的计算机理,另一方面则来自智能制造网络的形态。依靠这些复杂的元素,智能制造生产体系能够给工业企业带来相当多的效益。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智能制造需要更多的传感元件,也需要像机器人那样更加精巧的执行设备。这些元件和设备提供的信息可以为智能制造提供必要的控制和决策依据。在美国GE所规划的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甚至还包含了安装在产品(例如航空发动机)中的大量传感器,它们可通过工业互联网获得实时的信息综合,从而为这些产品的优化运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智能制造一般情况下都不是孤立的系统,而是由大量的生产环节或以产业链的方式连接起来的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能否协同执行,主要取决于它们之间信息互联互通的技术性能。此外,在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不仅在机器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工作方面需要大量的数据采集和计算,而且在制造执行层面的管理上也需要大量的数据融合与分析。由此可见,在智能制造生产体系复杂性的背后,人们所遭遇到的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去处理规模巨大的生产过程或产品特性的状态数据。20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中来,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推进智能制造生产体系建设是在全球化经济模态下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世界各国都想在这一领域中取得发展的先机。我国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就包含了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创新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五个重大工程的建设内容,其中智能制造是最核心的工程。这项规划的目标是到2025年,我国的工业生产制造智能化水平应达到能够进入国际第一方阵的程度,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这充分说明智能制造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已成为我国工业政策制定、科技创新规划和产业资源配置的重点领域。因此,在未来10年的时间里,我国势必将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目标和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研究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实质性投入,以便为智能制造生产体系的形成并发挥重要的作用提供更好的条件。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进行智能制造研究与发展的路线图规划,根据我国现有的技术基础,做出研究路线、发展进程、关键技术等方面的具体部署。作为智能制造生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互联网的研究与发展问题,也应该成为一个专题,并把它列入到相应的发展路线图中来。

 

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

 

作为服务于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它所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是:是否能够建立一种通用性、灵活性、可靠性都很好的服务环境,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行业智能制造的需求,又能有效地控制工业互联网的开发成本。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建设一种平台化的服务环境。一种技术环境何以能称之为平台,只因它能够给开发者提供科学高效的工具,能够给应用提供可靠稳定的执行机制,能够给管理者提供便捷灵活的监控手段。这就好比说一个连接各大城市的路网,只要它有平坦的路面、合理的交叉路口、科学的交通规则和严格的路政管理,那么它就是一种服务性的平台环境,因为所有汽车的拥有者,无论什么车型(对应不同的应用),都能够得到平台提供的相关资源和服务。这种路网平台只要有合理的属性(例如道路的宽度、坡度等),就能够为众多的用户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服务。用户只需要投资运载工具的费用和为相应的服务支付必要的费用(如过桥费),而不必为路网平台巨额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而发愁。由此可见,建设一种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就和建设一个路网平台一样重要,人们需要平台提供的工具进行智能制造系统的开发,需要平台提供的资源执行智能制造的算法,需要平台提供的方法管理智能制造的过程。

 

美国GE公司是工业互联网的积极倡导者。该公司为此所付出的努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领导了工业互联网的产业联盟(IIC),二是与网络技术巨头思科公司合作研究开发了Predix工业互联网软件平台。GE和思科的目的是要把这种平台作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将众多的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尤其是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都融入到工业互联网中来,从中可获得巨大的收益。为此,GE的CEO在Minds+Machines大会上的开场白中直言:昨晚入睡前你还是一个工业企业,今天一觉醒来却成了软件和数据分析的公司,这就是现实中发生的巨变。在GE看来,Predix有机会成为工业互联网的操作系统标准,而且能大幅度地降低企业采用工业互联网应用的门槛。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也有不少专家认为,Predix目前还仅仅是一套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开发工具,它能够帮助企业把设备上的数据上传到云端,而真正有可能为这些数据提供分析能力的是GE的APM(企业资产性能管理系统)。那么,APM是否已经具有了适合所有企业生产体系的数据分析的能力,这一点显然是有存疑的。另一方面,Predix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开发平台,并没有赋予相应的智能制造控制层的应用软件的开发功能,工业互联网有可能不得不分处于两个独立的世界:一个是云上的数据分析层,一个是云下的智能控制层,其间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鸿沟。

 

能否填补这样的鸿沟,已成为这场由工业互联网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很重要,它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它必须能够通达云上和云下的所有地方,也必须能渗透到智能制造系统的每一个控制环节。福建中海创集团研究开发的“工业自动化通用技术平台IAP”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者试图从Predix最薄弱的控制端应用开发切入,希望IAP的技术能朝着既是一种面向异构环境的智能控制软件开发平台,又是向着工业互联网应用软件的操作系统方向发展,成为又一种工业互联网的软件开发平台。目前,IAP提供了一套标准的智能控制算法的模块化组态工具和一种能适应于不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控制算法执行中间件——数据引擎,它一方面解决了异构控制系统的技术统一问题,为智能制造的应用软件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应用开发问题,为企业工业互联网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具体来说,采用IAP控制平台,生产企业可以利用组态模块进行智能制造系统的应用设计,并通过互联网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前提下将应用组态下载到相应的控制器中。所有智能制造系统中的控制器组态模块的实时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被实时地传送到其它控制器或系统中,包括资产的性能管理系统。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

 

在探索工业互联网及其在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的应用方面,工业社会目前仍然要直面巨大的技术挑战。例如,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提升大量数据的处理和管理能力,如何将基于这些海量数据的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服务提供给客户,又如何将物理世界和软件世界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总之,要在工业界全面采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形成有利于智能制造生产体系发展的生态环境,我们还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深度学习技术的探索。智能制造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而深度学习是受到科学界高度关注的一种人工智能方法,因此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应该被列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子课题。深度学习与工业互联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提供给学习机制的数据未来可能都得来自智能制造生产体系的各个方面,而且需要学习的样本数据随着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而不断扩大。为此,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必须适应未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先进控制等复杂系统管理和计算的要求,为智能制造提供更好的服务。

 

云端计算环境的重构。工业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应能够同时满足云上和云下的应用设计和运行管理要求。但是,目前这两种情况差异较大。云下的端设备依靠工业自动化厂商的技术,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智能制造的控制要求。但云上的应用开发方面,目前还缺乏必要的软件工具和成熟的技术环境的支持。而且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也不仅仅只有企业资产的性能管理这一个方面。事实上工业界非常期待在云环境中能够有一种可重构其应用设计的软件方法。

 

虚拟控制计算的研究。进入工业互联网时代,对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数据的需求与日俱增。让工业互联网直接进入控制层获取数据的做法,极有可能会带来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也很有可能会影响到生产过程的控制性能。为此,需要在智能制造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建立一种与过程控制完全对称的平行系统,如果将该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对接,即可避免上述问题。但这必须解决技术上的一些关键问题。例如,为降低开发成本,平行的虚拟控制计算环境与智能制造的实际控制器的关系,在形式上应严格保持软件结构的一致性。

 

网络信息安全的保障。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使得比较敏感的工业过程的控制信息暴露在了公共环境中。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中,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是目前最为迫切的研究课题。采取完全物理隔离的方法不仅并不能彻底解决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反而制约了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够在控制算法执行机制上进行深度的创新,是有可能建立一种独特的具有一定免疫特性的安全环境的,并将其延伸到整个工业互联网。除此之外,将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信息安全的实时检测,与企业资产性能的管理统一起来,也是对信息安全管控的一种贡献。

 

前景展望

 

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中承担着数据通信和信息融合的重要任务,是智能制造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智能制造系统庞大、数据量大、时空分布范围广阔等特点,给工业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的进程中,应该把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和设施的研究及建设,与智能制造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放在同一个发展路线图上,在计划安排、资源配置、标准制定等方面予以协同和均衡的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功能定位与技术性能发生新变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未来企业不仅要利用工业互联网资源进行资产的性能管理,而且要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智能制造的云控制,将产业链、供应链或价值链的协同机制建立起来,或将先进控制技术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起来,不断提升智能制造生产体系的创新水平。

 

互联网创新技术篇4

在微软技术大会上,现场展示了一系列最新的技术成果,其中包括微软为构建更大规模、更安全、更智能并且更具成本效益的微软智能云Azure;“牛津计划(Project Oxford)”的最新成果“语义理解智能服务(LUIS)”;用于数据可视化处理的NUIGraph工具;微软小冰、小娜(Cortana)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可以智能分辨出视频画面对象的“语义分割”技术等。

为打造更大规模、更安全、更智能的云计算,微软开发了带有FPGA“硬件加速芯片”的“Catapult主板”来提升数据中心的整体性能。根据实验结果,该项目仅需调用一半数量的服务器即可有效提速必应服务,微软宣布,今年已经订购了超过9万片主板来打造业界性能最强、安全等级最高的数据中心架构。

作为微软智能云Azure服务,“语义理解智能服务”开始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并且支持汉语应用,开发者无需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技能,即可在其移动应用中加入自然语言识别能力。在今年微软Build开发者大会上首次亮相的“牛津计划”旨在帮助开发者制作更智能的移动应用,令其方便快捷地在跨平台应用中加入面部、图像、语言、文本等识别功能。

面对物联网设备与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只有将数据转化为直观的业务洞察才有价值。NUIGraph是微软最新的数据可视化工具,能够将来自于Excel表格的枯燥数据直接转化为立体的三维图表,通过立体柱形不同的高度、颜色、分布密度等特征,可以将平面表格中隐藏的数据特征直观地表现出来。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表示:“微软致力于以新技术解决问题,大力推进前沿研究,并以不懈创新助力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过去,技术领域的成就是电脑、手机之类有形的产品;未来,我们的创新将带来更多无形的变革,从云计算、自然人机交互、机器学习到人工智能,无形的技术与服务将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真实的改变。微软在用前沿的技术研究创造新的可能性,同时希望携手合作伙伴将其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改变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助推企业业务创新与转型

“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中国经济的创新与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微软和本土生态圈的合作伙伴们看到了充满无限可能的发展机遇。面向未来,微软提出了指导业务发展的三大远见:重塑生产离和业务流程;构建智能云平台;创造更个性化的计算。

通过与本土合作伙伴、开发者、企业用户的深入合作,微软正在全面推进微软智能云Azure、Office 365、Windows 10、Visual Studio 2015等一系列最新产品与服务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热门领域的部署与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超预期的成果。

围绕成长迅速的物联网应用,微软智能云Azure与Windows 10提供了“云+端”的完整解决方案。作为国内领先的家电厂商,海尔正在搭建覆盖洗护、用水、空气、美食、健康、安全、娱乐等七大智慧生态圈的“U+智慧平台”,广泛涉及从冰箱、洗衣机、空调、烤箱到监控、门禁设备在内的众多品类。其产品已经出口到20多个国家,其中70%是发达国家。U+智慧平台融入了微软小冰的人工智能服务,能够以其掌握的4700多万条生活信息,通过对话主动为用户服务。同时,运行在微软智能云Azure上的后台云服务,在为上百个品类、数百万台设备提供支持,每天处理的物联网数据超过1亿条。

面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带来的新机遇,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公司OCEAN Farm在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的业务模式创新,规划遍及全国的“3D打印农场”项目。在设备端,OCEAN Farm在测试以Windows 10 IoT核心驱动的集成式3D打印机柜,创新实现了高速度、规模化的“3D打印集群”。同时,结合微软智能云Azure上的云服务、机器学习、PowerBI,他们还推出了全新的“C2B2C”线上打印服务模式,各地用户通过手机就能随时下达3D打印命令,让3D打印真正为更多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

互联网创新技术篇5

1互联网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1.1消费服务的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消费的带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这样一来有助于传统消费由之前局部单一的模式快速向全球化、多样化的模式转变。以下是消费服务升级和转型的几点重要表现。首先,促进服务消费偏好快速优化。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安全并且及时地获得,虽然售卖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但是消费者的偏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其次,服务消费成本得到有效节省。互联网存在很多优势,首先利用其购物的时间较为自由,另外购物的成本较少,能够购买的商品种类较多,消费的成本也能够得到有效降低。最后,服务消费市场得到有效开拓。总而言之,当前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能够更加便捷安全并且快速传播有效信息,传统的消费服务的一些缺陷能够通过现代的平台得到及时弥补,从而实现便捷化、专业化、个性化以及智能化。

1.2生产服务的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

生产过程服务化通过一系列互联网技术创新得以实现,诸如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以下是生产服务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几个重要方面。首先,智能化的产品研发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对产品进行分析的相关数据的自动整理收集的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同时产品性能的相关参数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进行及时的修改,从而使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更加符合相关政策标准和用户的需求。其次,智能化管理的产品生产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产品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及时获取,同时还可以根据相关数据的随时更替及时调控系统,从而保证健康安全的产品生产过程。再者,智能化监控产品的流通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可视化调控产品的质量信息和生产流通过程,从而实现远程连锁智能化销售大规模多种类的产品。

1.3公共服务的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城市化现象较为严重,随之而来的便是严重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和不足,诸如养老、医疗、教育等。利用互联网创新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实现公共服务的快速转型和升级。首先,不同区域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分析。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及时收集不同区域的消费偏好以及公共服务的需求,从而均等化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其次,智能化、个性化的供给公共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监控、传递并交换公共服务消费信息可以通过现代互联网通信技术来实现,同时智能化供给公共服务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评价公共服务的质量,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更加合适的公共服务提供有效参考,从而使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2互联网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2.1传统服务企业应积极引入“互联网+”新元素,全面迎合互联网技术创新

传统服务业与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进行了深度的融合,进而促进了新经济模式的产生,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应及时积极地应用互联网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服务业,进而促进现代服务互联网消费平台的建立,从而进一步促进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是核心,服务企业应及时加强信息技术的业务培训工作,诸如数据处理、软件、信息等,同时还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和引进,从而促进传统服务内容与企业自身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随着平台经济和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应不断提升自身全面融合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快速构建满足市场需求和具有行业特征的经济平台,进而促进平台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对于传统服务业企业来说,应重视“互联网+”新元素的及时引入。传统服务业包括养老、医疗、住宿、餐饮、流通以及商贸等应积极尝试分享经济新模式,它全面融合了服务、营销和管理,可以大幅度提升企业自身的服务效率。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有助于特色应用软件的开发,从而促进特色专业分享经济平台的建立。除此之外,还有助于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进而有助于传统服务业升级转型。

2.2政府应逐步完善保障机制以促进互联网技术创新与分享模式应用

上层建筑推动和保障各类事物的正常、有序发展,互联网作为一项重要技术,首先就需要通过制度和政策加以引导和给予支持,这样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和革新。例如,在2015年底提出要想实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就要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和关键地位,强力支持微型和小型企业,在服务范围之内和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供给用户所需的各种服务,这不仅是革新技术,更是变革移动数字网络通信技术的尝试,归根结底,就是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推动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样做的附加价值就是保证衍生值的出现,造成利益边际化和最大化,保证新常态经济的飞跃式发展。首先,全面融合科技、服务、金融于一体的生态链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全面支持分享经济平台型企业的信贷和互联网企业。其次,重视转型升级中小服务企业以及传统服务行业的相关公共服务云平台的建立,全面集资,从而设立互联网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基金,进而促进创新创业平台的建立。最后,加快创新型企业集群以及“互联网+”服务业创新区的构建,我国要全面发挥大国服务业具备的优势,进而进一步打造互联网创新经济带。另外,还要重视智能服务业创新区的打造,重视包括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电子商务在内的新业态的改造。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互联网代替了传统的信息运营产业,并在短期内形成发展新模式,这样保障了信息时展的速度,服务业等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互联网技术成为服务业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持续创新,才能确保我国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丽.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技术分析[J].科技传播,2016,8(10):91-92.

互联网创新技术篇6

近年来,伴随着未来能源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全球逐渐突显,并且成为了新兴产业。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对已有能源生产方式与消费方法的一种创新,保证相关技术得到有效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全球能源电力技术的进步。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全球能源互联网电力技术,创新其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概述

基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要求以技术问题为出发点,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型能源发电技术要与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利用的需求相适应。全球能源互联网中,风能发电、海洋能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是十分关键的源端电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尽量减少新能源发电的成本,突破大容量储能技术,并为新能源基地的规模化开发以及创造奠定坚实基础[1]。第二,全面发展大容量输电技术与特大型电网安全控制技术,保障新能源基地外送与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新时期背景下,互联大电网的建设速度逐步加快,海上区域与极地区域的新能源基地开发也将实现大容量与高等级的发展。第三,信息通信技术全面融合,电网逐渐实现智能化发展。要想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处理需求相适应,必须积极应用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

2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研究

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主要包括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等。

2.1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与装备

要确保互联网与偏远区域新能源基地电力成功外送,必须保证特高压输电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容量更大、电压等级更高。同时,要求输电距离超过3000km,且输送容量不低于1×107kW。如此一来,优化配置能力将会大大加强[2]。现阶段,特高压直流输电断路器与换流器等诸多高端装备始终无法与高电压等级输电技术性能相适应。所以,未来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发展±1000kV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技术,并且研发高端装备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应全面建设±1100kV电压等级需求的电网工程,以满足极端条件。

2.2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

要想确保城市供电、分布式能源成功开展以及实现新能源并网目标,必须高度重视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需要注意的是,高压直流电网有效升级了柔性直流输电,确保了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灵活性,使电网运行更加安全、可靠[3]。未来,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技术将和特高压电网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相融合,全面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确保与新能源基地电力大规模送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目前,国内高压柔性直流控制保护技术与绝缘材料等相关技术尚未成熟,特别是电压等级与输电能力,仍然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为此,应将架空线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作为重要基础,综合考虑直流电网规划和网架构建理论等方面,保证成功研发高压柔性直流输电装备,尤其是直流电网潮流控制器与高压直流断路器。根据合理预测,2030年,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直流电压的等级会超过±800kV,且实际容量大于5×106kW。在此基础上,将成功建成若干直流电网。

3大电网安全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

全面发展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建模和仿真技术。未来发展过程中,基于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加之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大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控制将面临极大挑战[4]。其中,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的正常运行,能够确保电网的特性随之改变。在交流、直流和受端的互相影响下,交直流故障的连锁反应将过于复杂。所以,大容量集中馈入与特高压多直流馈入都会导致电压不稳定,不利于频率的稳定性。现阶段,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采用的仿真理论、控制技术,都难以与电网发展需求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需求相适应。所以,必须掌握特大型电网的发展规律,成功研制出能够与超大规模交直流混联系统相适应的新技术,确保电网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

4新能源发电与并网调控技术研究

4.1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发电技术

合理运用太阳能,不断提高实际转化效率,可节省发电成本,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未来发展过程中,光伏发电技术与光热发电技术将会实现进一步突破,有效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充分发挥大型太阳能发电基地的作用。根据合理预测,2030年,晶硅与薄膜电池的光能转换率提高30%或25%。此外,钙钛矿型与叠层等太阳能的电池效率将大于50%。较之于从前,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的下降速度也将大于50%。伴随光热发电技术的成熟化发展与应用,塔式系统将成为光热电站的主流开发技术,而且平均度电成本会降低40%左右。

4.2海洋能发电技术

因为全球海洋能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创建过程中,海洋能资源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源端能源。海洋能发电技术过程中,温差发电、波浪能发电以及潮汐发电等,都是最常见的海洋能发电技术。特别是潮汐能,它的开发与利用时间较长,技术相对成熟[5]。然而,实践中,它却容易受到装机规模的影响。因此,分布式利用模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波浪能与洋流能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且有大量技术已经开始实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海洋能发电技术可能与海上风电基地实现联合性建设与发展,进而构建大规模且集中性的海上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

4.3新能源并网调控技术

新能源并网调控保障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运行安全与稳定。为此,后期发展中需要发展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和新能源互补协调调度等技术,并且系统化研究、分析大规模电场和太阳能电站集群控制等技术。

5现代化储能技术研究

创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过程中,储能技术的作用不容小觑。储能技术将成为新能源发电必不可少的主力能源,为新能源基地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电力供应。储能技术研究方面,电储能是重点、难点。一般情况下,电储能主要包含化学储能与物理储能。其中,物理储能体现在飞轮储能、物理储能与化学储能等方面。化学储能则体现在液流电池与铅酸电池等方面。目前,抽水蓄能是最成熟的储能技术,而前沿的电储能技术则包括超导磁储能与新型储能电池等。

5.1化学储能

与物理储能技术相比,化学储能的安装环境、能量密度以及地址选择等方面优势十分明显。现阶段,储能电池处于研发与示范应用状态的种类多于30种。但是,储能电池的成本相对较高,除电动汽车电池之外,储能电池没有达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目的。所以,在储能电池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应将重点放在联合运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安全性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

5.2氢储能

互联网创新技术篇7

一、背景介绍

在20世纪70年代初一直以来,信息技术的经济政治文化中被经济全球化、产业边界的融合和新制度、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企业多样化管理发生了东海扬尘的变化。为了提倡国家的“双引擎”、实现“双目标”的重要作用及其目标。以加强企业建设能力、提升技术研发技巧、加大重大科学的措施为前提,是一些大型企业为创意指导及创新出一份力。这样复杂的过程可能会使企业间会产生一些碰撞和摩擦,这才能推动新时代的进步。在这些摩擦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变化以及公司内部问题趋势化,这才能为国家审视出一个重要执行方针。

21世纪90年代,以商业革命为核心,互联网技术为开头先锋,一场网络拉锯战慢慢席卷全球。这使得网络企业以及一些普通企业收到如同两极分化的形式产生了热潮。在这热潮效应中,以我国青少年和青年为主的网民对中国互联网使得获得了极大普遍和发展,国家终于在世界上占取了一席之地,跟上了世界的潮流,跟上了世界的步伐。可以看出网络的发展越来越趋势化和普遍化,各行业基本都分工明确。各行各业都慢慢的接受了互联网。这使得互联网在未来的市场拥有这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国内市场也拥有着许多的市场机遇。

腾讯企业作为中国互联网的“领先人”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由着一个传统网络寻呼系统业务以高速发展的姿态风靡全球。它在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于“领先人”而言。以腾讯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研究是一个对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要关心的问题。通过研究汇集“领先人”之一的腾讯公司这一实例,搜索一切适合互联网公司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使社会对汇集企业得到更多的支持,让互联网企业以带头促进的作用,以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开展出一个共同促进发展的平台。

移动互联网方面在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网络,美国的道路收集(ARPANET),最初的目标是教学和科学研究。随着上世界万维网的产生逐渐进入大众生活。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它主要更新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微博头条、腾讯新闻、社交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它为人们政治的社会、经济方面等创造了一种生活方式。

微博与社交网络方面在美国青少年和成人的随机抽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博客的影响技术逐年下降,社交网络和微博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在物联网领域中Geng Wu,Talwar,S.,Johnsson,K,Himayat,N.,Johnson,K.D(2011)以为达成"物联网”的愿景,办理无线的通信创口技能和实现大批电子设备之间互联网的汇集结构具有很大的需求,木下当今的的技术还有些出入。

在云计算领域中,米迦勒安布拉斯特(Michael Armbrust)学者曾对云计算进行了定义,并从应用模式的角度对未来云计算的经济学意义的角度看,其文章最核心的部分是提到了8条云计算发展的阻碍和机遇。麦肯锡全球学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James Manyika等7位学者陈述指出,在目前环球数据爆炸的时期。钻研海量数据,即大数据,将是坚持企业竞争力的枢纽。大数据分析将支持新一轮生产力的提高和创新,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信息多媒体和社交媒体、网络技术等的崛起,将在可预见未来产生指数级增长的数据量。

所以国际关于企业政策、网路网络技术改进的钻研起步都非常早,企业政策钻研曾经构成齐整的理论体系,网路网路技术改进也分别从论述方位、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看,研究领域与技术发展的步伐密切相关。

在19世纪初期,企业最先由马云张志东所创建,并命名为腾讯。早期在QQ平台的成长,逐步多方的认可和更多的股东。2004年腾讯企业交易所首次公开募股,上市企业编号00700。腾讯企业投资一亿元在北京,并在上海和深圳建立腾讯学院,对汇集技能进行研究,并渐渐走向自新利益的成长路线。随后,腾讯企业继续发展,业绩逐步提高。当前,腾讯企业的墟市估值已经达到1500亿美元并和英特尔、思科、惠普和其他美国科技巨头排头并进。

腾讯公司以“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服务”为目的。通过汇集业务完成目标,为客户供应“一站式在线服务”为策略目标,依靠华夏领先的收集平台如,QQ,提供k事方法和电话升值工作。从汇集消费者的方位来看,腾讯企业建立了华夏最大的在线社区服务,并满足汇集客户交流、文娱需求。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看,全国是支持信息技术成长的。信息化是当今社会成长的趋势,互联网是信息化的首要平台。根据工业化和信息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提出的《2013年中国信息产业年鉴和政府有关信息公告》可以看出,在国家政策指引,互联网经济和业务支持。在公布的政府信息公报中,有全球指导。2006年3月,中央委员会的《中国共产党国家信息化发展策略》和国务院的《十二五”国家策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就为互联网公司的成长供应了根本指导思想、策略目标和策略重点。

腾讯企业经过十五年的发展,职工数量迅速增长,从2008年底到年底的6000多人超过了2万5000人。职工增加受益于企业的人数需求和一体化建设,也得益于完美人材吸收策略。2013年人均工资同比增长9.3%,并首次向3年员工提供无息贷款等举措。

二、总结与展望

1.通过对汇集行业的分析发现。

互联网创新技术篇8

一、“互联网+”时代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的技术创新

按照现代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机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作为公司最高意思机关的股东大会是以举行会议作出决议之方式行使其职权。股东大会的“互联网+”,以信息技术的嵌入实现了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的创新,当然这种创新既是克服传统模式弊端的结果,也是建立在原有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新发展。

(一)传统技术背景下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的现实困境

在传统技术背景下,公司在某一规定的地点(通常是住所地)召开股东大会,而股东则以亲自或委托他人到该地点出席会议并行使表决权等权利,从而形成公司之决议,实现股东民主。然而这种设计对于大型的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却面临着背离制度设想的现实困境。

一是股东亲自出席的遇冷。从理论上讲,股东为了自身利益,会选择亲自出席会议而行使其权利,但实践中却往往并非如此,绝大多数的股东(当然主要是小股东)都会选择不出席而“搭便车”,甚至于出现“一人股东大会的情形①,从而导致股东大会变成“大股东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基于参会成本的考量,随着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的逐渐分散,多数的股东分布在一个日益扩大的地理范围,甚至零散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对于股东尤其是一般明智的小股东而言,因为亲自出席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的成本与其小额投资所获得利益之不均衡,选择不出席会议对他们而言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二是分身无术的无奈,由于一人同时为数家公司股东的情形非常普遍,若这些公司同时召开股东大会,那么,即使股东意欲参会也可能由于分身无术而不能如愿。据笔者的初略统计, 2015年5月19日,单单深交所即有177家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三是这些中小股东由于所持股份较少,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所行使的表决权对股东大会的决议形成无足轻重而选择“搭便车”。四是股东投票的低效。首先是运用这一制度的上市公司比例小,据统计,我国1990年代开始,出现投票权竞争的上市公司不足10家,不到上市公司总数的1%〔1〕,这一制度在中国证券市场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尚无真正成功的案例。在目前已有的案例中,征集人通过公开征集方式得到足够多的投票表决权并成功达到征集目的(改组董事会成员结构、通过议案等)的案例仍是空白。〔2〕究其原因,是客观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不亲自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未必能寻到值得信赖的人,同时也是中小股东的“合理的冷漠”使然,另外还有出于便捷性的考虑。

①数据来源于CSMAR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会议情况)。

(二)互联网技术的嵌入与股东大会的实践创新

然而,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化设备的广泛普及,政府、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了重组,行为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从企业的层面看,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电子信息手段。“互联网技术的全球接触面和互动性质,使它成为传播金融信息、提供金融服务、甚至股票认购和股东投票的理想媒介。”〔3〕“互联网对公司法最大的实际影响的是公众公司的股东会议”〔4〕,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了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层出不穷的实践创新。从我国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运行实践看,至少实现了以下四方面的创新。

一是公司信息电子公告的普遍应用。公司信息通知、公告的电子化是互联网技术在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领域实现最早最为简单也最为普遍的应用,无纸化办公的普及使得公司的许多信息材料不是以传统的纸质形式而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公司信息资料的传送、披露已经普遍从传统的信件到电子邮件、网站等电子化方式进行,互联网因而成为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平台。在我国,有两家网站成为了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平台,分别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官方网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下属的巨潮资讯网,更不要说数量庞大的公司网站与形形的其他各类网站,网络已然成为信息公告的最主要方式。

二是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的有序推进。电子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应用的普及化将股东表决权的行使带入了一个新时代,那就是电子通讯表决。在我国主要是网络投票,目前采用由两家证券交易所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各自分别设立的网络投票平台。2004年12月12日,北京首都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首家“试水”网络投票表决,从2005-2012年沪深两地超过17%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会议允许股东网络投票,股东通过网络投票系统参与股东大会会议的次数超过了7000次。①如今,网络投票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必须提供的一种最重要的投票表决平台。

三是股东大会视频会议的脱颖而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安全水平的大力提升,利用网络召开股东大会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早在2001年,在深圳就开始了数码网络的股东大会,并设计了网上投票系统。2013年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首先开通了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直播平台,2 月18 日,创业板公司松德股份首次以视频的方式召开了股东大会,这开启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召开股东大会并且使得公司信息公开透明的新篇章。

四是公司与股东、股东与股东网络互动的积极尝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股东知情权等权利的行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于是各种电子论坛应运而生。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官方网站上一般都设有这种论坛,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分别开通了“互动易”、“上证e互动”的电子论坛。而这两个交易所的电子论坛除了满足股东之间的交流外,更可以使股东与公司之间进行互动,这有助于调动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具有传统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股东大会的技术创新需要法律制度的调适与应对

股东大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技术创新作为以现代电子技术取代传统法定书面程序用于企业事务管理的过程,必然涉及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尤其是公司法律制度的应对问题。从国外的经验看,各发达国家公司法都对高度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做出了应对之策,纷纷通过立法来应对以及推进股东大会运营的信息化。美国特拉华州公司法率先于1989年承认以电话或网络等电子方式行使表Q权的效力,此后在2000年7月1日,特拉华州又再度领先各州大幅度修改公司法之规定,除准许公司以电子方式递交对股东所应为之通知外,更赋予利用远距通讯方式所为之委托与投票等行为与书面投票具有实质相同的法律效力。〔5〕英国则于2000年5月颁布了《电子情报传达法》,规定了可披露的文件、通知及权利行使可使用电子情报传达的方式。而德国联邦议会于2000年11月16日通过了《记名股份及表决权行使的方便化法律草案》,认可了电子表决、电子公告等内容。〔6〕2001年11月21日,日本第153届临时国会通过《商法等部分法律的修正案》,其中包括了公司法定文件制作、股东大会召集和通知、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信息披露等公司股东大会电子化的内容。

电子革命以及以此为主要背景所引发的大企业之间以超越国界的规模所进行的竞争的激化、各国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是引发这些修改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7〕正如日本著名公司法学者神田秀树所指出的,如果不应对IT革命进行公司法修改的话,不仅会给公司的活动带来障碍,也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8〕

从上述我国股东大会的实践创新看,信息公告的电子化是否需要公司法的确认与保障,股东网络投票是否仅凭证监会的“视为出席会议”就足以强制推行,会议直播与网络互动的实践发展能否实现制度推进,这些机制创新能否推广到非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一句话,股东大会的技术创新需要制度的调适与应对。当然,首先要对我国法律制度应对信息化的适应性进行考察。

①参见《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工作指引(试行)》第8条。

二、我国应对股东大会技术创新的制度现状

每一次技术的发展都会带来法律的变革或发展,但是,“通常,法律的变化要慢于社会的变化。经济结构、生活习俗、传统观念,甚至正义观念的变化一般都不会通过法律条文的变化反映出来。”〔9〕我国现行公司法制定于1993年,鉴于当时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公司法不可能以信息化为导向进行制度构建,而后虽然经过1999年、2004年、2005年与2013年的多次修改,但是信息化亦并非屡次立法修改之考虑目标。总体而言,我国现行公司法还没有一条能直接体现公司法制信息化精神的规定。

(一)中国证监会以其的规则实现对股东大会的制度创新

在我国,信息技术在股东大会的运用得益于相关部门的推动,如电子公告与网络投票是以中国证监会的名义推动的,网络互动与会议直播则是证券交易所等机构以投资者教育等名义在探索的。

一是确认了网站作为公司信息公告的合法平台。中国证监会关于包括公司股东大会信息公告在内的信息披露的主要规则是《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这些规则明确,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依法披露信息,应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的媒体,而指定媒体,是指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和网站。此外,对于对非上市公众公司,证监会2013年1月4日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指引第一号――信息披露》规定,非上市公众公司应当自主选择一种或者多种信息披露平台,如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网站、公共媒体或者公司网站。

二是确立了股东以网络投票方式参加股东大会的效力。2004年11月29日,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工作指引(试行)》,对上市公司如何实施网络投票表决方式进行了集中统一规定。2006年3月16日,证监会又了《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正式确立了股东大会的网络投票机制。2013年12月25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更是提出“引导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全面采用网络投票方式”,2014年修改后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则强制性地提出“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或公司章程的规定,采用安全、经济、便捷的网络和其他方式为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提供便利”。

需要指出的,有关股东大会视频会议以及公司与股东之间、股东与股东之间网络互动的实践,中国证监会目前并无相应的规则予以确认。

(二)我国应对股东大会技术创新的制度适应性判断

首先,中国证监会对公司信息传送电子化的确认并不违背《公司法》,甚至可以说是有《公司法》的依据的。不可否认的是,《公司法》并不排斥信息化,甚至于为信息化变革预留了一定的空间。第一,公司法对公司章程的授权使股东大会电子化的通知与公告成为可能,如《公司法》81条第11项授权了公司章程可以规定“公司的通知和公告办法”,证监会可以通过引导公司修改章程实现通知与公告的电子化。第二,公司法有关股东大会“书面”形式的许多规定可以通过扩大解释来实现信息化。如通过类似于《合同法》第11条的规定进行解释,“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从而将电子化的形式纳入“书面”形式。

其次,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则对网络投票的确认并没有解决法律依据问题。在我国规定股东网络投票的是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工作指引(试行)》和《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投票工作指引(试行)》对于网络投票的法律地位是这样规定的:上市公司股东或其委托人通过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系统行使表决权的表决票数,应当与现场投票的表决票数以及符合规定的其他投票方式的表决票数一起,计入本次股东大会的表决权总数。①但是《投票工作指引(试行)》并没有解决网络投票的法律依据问题。网络投票是一种以股东不出席股东大会会议为前提的表决权行使方法,在我国公司法关于“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规定的面前,没有“出席会议”而行使的表决如何能够“计入本次股东大会的表决权总数”;而《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确立股东大会会议以现场会议为召开形式的同时,也肯定了网络投票作为辅助方式为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提供的便利,并规定“股东通过上述方式参加股东大会的,视为出席”《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2006年)第20条第2款。虽然《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此后曾做过修改,但是这一规定未曾发生过变化。,通过扩大解释“出席”的方式满足了公司法相关规定的要求。问题是,实行网络投票的股东是否“参加”了股东大会,“参加”与“出席”究竟有何区别。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词的解释,“参加”与“出席”是一对近义词,参加是指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出席是指参加会议或典礼等活动,两者基本上可以通用,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适用场合有所不同而已,出席一般特指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成员参加会议。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122页、191页。或者说,对于股东大会会议而言,之所以用“出席”而不是“参加”,是由于词语搭配习惯而已,并不是因为二者本身有多大区别,无论是“出席”还是“参加”,原本都是指有人出现在会议现场。股东实行了网络投票行为,只能说他参加了投票活动,并不能说明他已经参加了股东大会。因此,基于“参加”与“出席”这两个词本身的含义,将网络投票作为“参加”股东大会,“参加”股东大会视为“出席”会议这一逻辑实际上是并不能成立的。

第三,以中国证监会的规章强制推行网络投票涉嫌违反《立法法》。强制性地要求公司“采用安全、经济、便捷的网络和其他方式为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提供便利”的是2014年修改后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该《规则》的制定主体是中国证监会,其文件性质应该属于部门规章。但是根据《立法法》第80条的规定,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由于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在我国有关公司、证券法律中没有相应的规定,因此中国证监会以规章的形式强行要求公司出资租用由证券交易所或者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开发的网络投票平台,应属增加上市公司的义务,有违《立法法》之嫌。

(三)实现股东大会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是一个以公司法改革为核心的系统工程

实现股东大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该以公司法的改革为核心,同时也不能单纯靠公司法一个法律来完成,我国股东大会制度的信息化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形式,由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文件加以规范。

首先,股东大会电子化运行的基本框架应当由公司法构建。一方面网络投票作为互联网环境下股东行使表决权的一种有效方式,应当享有与亲自出席投票、人投票同等的地位,由法律来规定。采用证监会的部门规章来规范的做法除了涉嫌违反《立法法》与法律层级不高之外,还面临着适用范围过窄的问题,因为《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仅适用于上市公司,而不适用于非上市公司,实际上我国许多非上市公众公司,其股东大会也面临同样的实践困境。另一方面,在步入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电子形式已经不能再纳入书面形式的范畴了,哪怕以扩大解释将电子形式纳入“书面”形式最终还得依靠法律而不是低层级的规章。将书面形式扩大解释为包括数据电文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诞生于1999年,当时连电子商务法律中最为基本的《电子签名法》都尚未产生,当然也不具备将电子形式作为一种独立形式的土壤,因此当时的这种扩大解释是值得褒奖的。但是在我国后来的许多立法中,电子形式逐渐脱离书面形式而独立为一种形式,如《民事诉讼法》第63条关于证据的种类就将电子数据单独作为一种证据形式而不是包含在书证之内。退一步说将书面形式扩大解释为包括数据电文的是法律而不是其他法规、规章,因此通过《公司法》来确立电子形式、电子文件是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运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在公司法框架内明确地确立股东大会电子化制度,构建不同于传统方式的程序性要件,才能有效避免规章和规则由于颁布时间和立法主体不一致所造成的法律适用的混乱,确立起条文规范、权责明确、程序透明的股东大会电子化制度。〔10〕

股东大会电子化运行的具体规则应授权制定子法予以规制。具体规则如果都由公司法来规范必然会导致公司法过于繁琐,另外,如果发生需要具体规则的修改,那么只要由其制定主体修改即可,而不需要通过修改法律来实现,一则出于便利,二则也有利于保持公司法的相对稳定性。而这些子法首先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由于股东大会电子化运行适用于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而@并不是中国证监会的职能所能涵盖。其次才是中国证监会的规章或者其他的规范性文件。第三层面是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则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在我国,证券交易所对股票在其场所交易的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监管职能,同时交易所也是我国实行网络投票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法律、法规、规章的允许范围内,证券交易所可以制定一些相关的自治规则。另外,基于公司自治的原理,我国现行公司法就有对公司章程授权的传统,实际上有许多涉及到电子化承认的事项可以在公司法中作出由公司章程确定的规定,再由公司章程对各种事项的形式作出确认。

三、我国法律应对股东大会电子化变革的基本内容

基于互联网技术对股东大会的深刻影响与对我国公司法律的巨大冲击,我国法律应对股东大会电子化的变革应对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股东大会召集程序的电子化

股东大会召集程序的电子化主要涉及对通知、公告电子化的认可。《公司法》应当规定公司可以运用电子方式向股东发送会议通知或会议公告。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公告或通知都是指在中国证监会指定报刊上刊登有关信息披露内容。①这种将公告与通知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按照完全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是并不妥当的,因为公告针对的是不特定人,而通知针对的是特定人,法律对此加以区分的目的就是要求对两者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召集。具体而言,对于“通知”,鉴于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的电子商务的普及,电子方式可以确保发送的可靠性,允许采用电子方式,如电子邮件。而对于公司的“公告”,除了可以采用登载于官报、日刊报纸的方法外,还可以利用因特网进行公告,即把公告内容登载于用以公告的网页,使不特定多数的人处于能够得到公司提供的公告内容之信息的状态。〔11〕当然,至于电子方式的这些具体适用问题,无需《公司法》规范,可以由子法来加以规定。

①参见《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第51条。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考虑到数字鸿沟等原因,公司向股东发出通知应以收信人的同意为要件。对此,我国一些法律实际上已经考虑到了,如《民事诉讼法》第87条关于诉讼文书送达的规定即是如此,其规定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的前提是“经受送达人同意”。应注意的是,征得股东同意还应明确具体的方式,因为在多种多样的电子方式中,有些人可能无法适应某些方式或在获得信息上的难度会增加,因此事先还得征得股东对于具体方式的同意。

(二)表决权等股东权行使的电子化

股东大会是实现股东民主的一个主要平台,围绕着股东大会的召集、举行,公司法律设计了众多的股东权以维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股东权行使的电子化也就是股东的权利如股东大会表决权、质询权、提案权等行使方式的电子化。〔12〕

表决权是公司股东的一项核心权利,股东权行使电子化的关键是股东表决权行使的电子化。首先,公司法应当将确立电子方式作为股东行使表决权的一种方式。虽然网络投票在今天,甚至在今后,都将是最重要的电子表决方式,但是公司法不宜直接使用这一称谓。其一在于网络投票范围相对过窄,包容性并不强,并不一定能够适应信息技术的今后发展,甚至于也不能涵盖现今广泛使用的电子邮件,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都适合推行网络投票,而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重要途径,股东以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行使表决权应该可以适合于某些类型的公司;其二在于与其他法律的协调,如我国的《电子签名法》也使用“电子”的提法,“电子方式”的称谓比较符合我国的习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网络投票”,从上市公司的层面看,现行的网络投票是最优的选择,今后也应当予以坚持、完善,但是这应当成为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与证券交易所的职责。同时,《公司法》第103条第2款规定了“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考虑到电子表决作为一种缺席而行使表决权的方式,在传统的现场会议模式下,以电子方式缺席行使表决权的股东如何算在“出席会议”人数的问题,公司法应规定将以电子方式行使表决权的股东计入出席会议股东人数。

围绕股东大会的召集、举行股东可以行使诸多权利,在“互联网+”背景下,这些权利的行使,尤其是行使程序也可以通过电子方式,公司法律对此也应当予以关切。这些权利包括公司法规定的股东建议和质询权、召集股东大会的请求权、股东的提案权、股东委托人出席股东大会会议的权利。股东完全可以将相应的证明文书以电子方式向公司提供,或者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电子方式与经营者直接交流质询。当然,基于公平对等的原则,如果股东同意公司使用电子方式发出会议通知,在此情况下股东向公司要求采用电子方式行使请求权的,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公司不可以拒绝股东的这一要求。如果股东在公司未用电子方式发送通知的情况下发出该电子请求,则公司仍有不同意该请求的权利。

(三)股东大会会议的网络化

股东大会会议的网络化即电子股东大会。我国学者多将我国上市公司实行的网络投票作为股东大会会议的网络化,这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我国上市公司的网络投票充其量不过是股东表决权行使的电子化,而不是股东大会会议本身的电子化、网络化,真正实现股东大会会议的网络化应该是要使股东会议由现场会议向网络化会议转变。电子股东大会肇端于美国,1996年5月,BELL& HOWELL公司第一个在互联网上在线召开公司年度会议,美国特拉华州2000年更是对普通公司法进行修正允许举行在线虚拟股东大会。到目前,美国已经有32个州以相应的方式规定了电子股东会议这个问题。〔13〕

由于股东大会对网络的利用或者依赖程度不同,或者说,利用网络召开股东大会可以考虑的形式相当多,因而对网络股东大会的界定也有多种。但是,基本上因其为全部或仅部分在网络上举行而分为部分网络股东大会和纯粹的网络股东大会两种。第一种,传统的现场股东大会仍然存在,法律允许部分股东通过电子或者远程交流参与股东大会,这称之为“部分网络股东大会”;第二种,法律允许公司仅仅通过电子或者远程交流的方式来召开股东大会从而替代在特定物理位置召开会议,这被称之为“纯粹的网络股东大会”,或“完全虚拟股东大会”。〔14〕

我国法律是否允许电子股东大会,从我国《公司法》关于会议地点的规定看,法律并没有规定公司必须在哪一物理位置召开股东大会,虽然第102条规定,召开股东大会会议,应当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审议的事项于会议召开20日前通知各股|。但是此处“地点”应作中性解释,即既包括物理位置,也应包括虚拟的网络空间。我国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在章程没有明确规定在某一物理位置举行股东大会时,以董事会决议来决定召开股东大会也应该为法律所许可。然而根据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第20条规定,“股东大会应当设置会场,以现场会议形式召开”,这不仅使得上市公司采用“通讯表决方式”(书面表决)召开股东大会成为不可能,也招致了完全虚拟股东大会的制度障碍。对于部分网络股东大会而言,由于传统现场举行股东大会继续维持存在,只是愿意之股东亦可用视频会议的方式上网参与股东大会,这在法律上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事实上在我国,部分网络股东大会已经成为现实,松德股份也成为首个以视频的方式召开股东大会的公司。在直播的股东大会上,公司董事长和相关高管出席,投资者可以通过视频观看到股东大会召开的过程,投资者可以通过“互动易”平台向公司提出问题,公司管理层在视频股东大会现场做出解答。而对于完全虚拟股东大会,其前景是值得堪忧的:迄今为止的学术研究也没有一致认可完全虚拟股东大会,而真正利用虚拟股东大会完全替代现场会议的公司还是比较少的。在当下的中国,并没有必要引入完全虚拟股东大会。但是“视频会议”+“电子表决”+“互动易”模式的部分网络股东大会值得我们总结与完善,并将成为今后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2〕伏军.公司投票权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1,71.

〔3〕胡汝银,等.网上证券活动及其监管研究〔M〕//郭峰,王坚主编.公司法修改纵横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43.

〔4〕Elizabeth Boros, Virtual Shareholder Meetings:Who decides How Companies Make Decisions?〔J〕.28 Melbourne University Law Review 265,266(August 2004).

〔5〕冯震宇.公司证券重要争议问题研究〔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80.

〔6〕〔12〕房绍坤,姜一春.公司IT化的若干法律问题〔J〕.中国法学,2002(2).

〔7〕〔11〕〔日〕田泽元章.IT化进程中的日本股份公司法修改〔M〕//渠涛主编.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三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71.

〔8〕〔日〕神田秀树.公司法的理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212.

互联网创新技术篇9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总则中的定义理解,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不断进行开发设计与研究成果转化,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实体,常见的高新技术企业涵盖电子及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再生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等。

“十一五”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显著,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继续强调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一度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产业,国家给予相当高程度地重视,并辅以大力的扶植政策。2008年,国家大幅调低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并鼓励开发孵化器项目,去年又增加了对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公共产品投资扶植,国家财政将相关财政支出提高到4776亿人民币。

2.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特性

(1)高新技术产品具有独创性和复杂性

虽然国家一直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极大政策扶植,但其发展状况却并不是很理想。这与高新技术产品的独特性有关,致使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组合同样具有特殊性。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具有独创性和复杂性,技术研发周期长,普遍存在技术壁垒。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都集中于行业内少数领先企业,因而模仿者和造假者一般很难进行复制。高新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很复杂、风险高、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参差不齐,企业对于高新技术的投入和产出、消费市场反应速度和规模不可预期,致使产品的导入期和成长期延迟,给竞争对手捷足先登的机会,错过最佳盈利时机。研发虽然重要,但研发成果能够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转化为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并获利,才是企业关心的核心问题。

(2)高新技术产品的价格较高

在全球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定价过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往往会让消费市场望而却步,多数企业和个人会因为价格原因而采取观望的态度,致使企业在营销环节遭遇困难。导致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价偏高的原因在于企业从产品核心技术研发到产品成功投放市场的过程中耗费大量资金成本,企业需要尽快收回成本来持续维护后期市场,加上高新技术产品的科技独创性强,普通消费人群对其真实价值是无从了解的,产品投入市场初期还可能会出现市场垄断现象,所以,企业多选择采用撇脂定价的方式来快速收回成本并盈利。

(3)高新技术产品的渠道环节薄弱

经过同行业多年摸索运作,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渠道基本成形,但渠道结构过于简单,动销能力偏弱。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采用直销方式,尤其是大型的系统性的产品,客户往往会对产品提出个性化的要求,这是中间商和零售商办不到的,企业不得不依靠企业自己的销售人员去寻找客户并推销自己的产品。但直销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企业自身的营销能力有限,结果导致产品销售困难。除此之外,还有高新技术商和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帮助企业与市场相衔接。不过,不管是借助技术商,还是参与一年一度的的高交会,都无法使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还需要继续寻找影响力更大、覆盖更广的新型营销渠道。

二、“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关系

1.“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目的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国内各行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提出的“互联网+”概念,实际上是用来支撑我国整体战略和战略转型升级的,它不仅限于帮助传统行业在国内更好发展,而是是要与国外相接,融入全球市场这个大环境并占有一席之地。

2.“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系

近些年,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改变了绝大多数行业的市场环境。随着当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互联网用户结构的变化,整个需求端需要重大的转变,深度影响着我国各个产业的发展方向。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截至2014年,中国已经拥有7.8亿网民,互联网实际用户数量超过人口一半,用户的平均年龄也在增大,未来中国还会有更大比例的网民,这也意味着着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因而,高新技术产业结合互联网用户优势实现持续发展是未来趋势。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已不能简单靠经验来制定战略,而要依靠对大量真实数据的分析来制定决策。然而,仅靠企业自己的力量远不能收集到足够规模的数据,而且也很难对数据进行全面客观的专业化分析。“互联网+”根据消费者用户的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制定决策,实现消费者的主权,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销一体化模式,形成新型社会分工和协作机制,打通消费需求和企业研发生产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建立柔性化生产体系。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互联网+”融合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云储存的技术力量,来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和效率,从而实现数据的增值。

3.网络社交化业务模式的优势

21世纪以来,中国以腾讯QQ、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各类社交化业务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互联网的社交化改变了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其中,互联网社交化业务模式已经成为发展主要方向。互联网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一个无缝衔接的市场,广泛覆盖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通过社交化业务,消费者按照兴趣和自我需求组成不同协作团体,通过了解团体的能力、共享资源和协条运作形成互联网社交化业务模式。

这种模式已经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消费及生活行为习惯,在这一趋势中企业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变化并尽力抓住机遇。首先,社交化发展推动了自主协作团体组织发展。其次,社交化业务能够聚集散落的“小众需求”,汇成新的、有利可图的市场。最后,社交化业务营造一个可供消费者和生产者在产品运作各环节不断交互信息的协作环境,促进相互间协调发展。所以,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面对全球市场环境的变化,高新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同样需要参与到“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来。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营销创新的路径

1.产品策略创新

(1)产品研发策略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可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采用众筹营销方式(cp2p),它不仅用于资金的筹集,如今已经延续到了对技术、理念、文化、资源等多元化信息筹集,是一种新型营销模式。实施方式就是在产品研发的前期,企业通过官方网页平台或社交业务平台与消费者进行信息互动,让企业预先对市场需求有客观地了解,根据平台上网民回馈的关于新产品功能或操作方面的需求,确定产品研发方向,从而开发出方便用户操作且受市场欢迎的产品,避免将资源投到错误的方向。

(2)产品品牌及包装策略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初入互联网平台,消费者很自然会对其感到陌生,甚至出现不易记忆的情况,所以,产品品牌和包装应先尽量采用统一的品牌和包装,这样可以加快品牌传播,提高品牌辨识度及忠诚度,并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稳定、良好的企业形象。产品包装上可以加入能够体现企业特色的精巧设计,制成具有双重功能的包装,创意的包装会吸引顾客购买,另外,消费者即使使用了产品,包装本身还有其他用途,带有商标的包装就会被保留下来,发挥广告宣传作用,可以吸引用户重复消费。

2.渠道策略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要适应市场环境,采用互联网销售的模式,少数有资金力量的企业可以创建自己的销售网站,其他绝多数企业可以选择加入已有的大型电商平台,如:天猫商城、京东商城等。企业可通过采用网上直销的方式消除时间和空间限制,同时,企业可适当削减劣质中间商,保证销售渠道链有序健康发展。互联网具有强大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企业可充分利用起互联网的这一特点,开发建成物流信息检测平台,企业可以成立自己的物流系统,节省物流业务外包费用的同时还可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和监管,使销售流程更加平滑、流畅。

3.价格策略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应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过去单一依靠量大低价同质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利用“核心模块”进行快速、灵活、小批量、低成本的制造和交付,按需生产降低低库存甚至实现零库存。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适当削减低质冗余的中间商,省去大笔渠道铺设、维护以及人员的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带给企业一个较大纬度的弹性价格区间。企业可根据需求导向,采用反响定价法,即依据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最终销售价格,计算企业自身经营的成本和利润后定价,不建议撇脂定价,建议采用温和定价。

4.促销策略创新

(1)广告创新

企业促销离不开广告宣传,越来越多的人从电视屏转向PC屏和移动屏,为了应对全球需求端的变化,企业的广告模式势必也要与网络互联平台以及移动互联相结合。传统的广告模式多是通过报纸杂志、宣传折页、电视媒体等,这些广告手段不仅费用很大,且受平台自身短板和空间的限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阅读能力在逐渐减弱,但对信息传达的要求却更加挑剔,所以,企业应该针对现代消费者的偏好,编制简短精炼的广告文字,针对年轻人应该编撰精短、文艺且富有个性的广告文字,甚至制成视频影像,甚至拍出网络独播剧,并投放到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平台上,这是一种容易让消费者接受且效果较好的“软广告”,例如:乐视集团2015年投资拍摄自己的网络剧--《太子妃升职记》,借此达到吸引网民并间接宣传自己的乐视商城的目的。

(2)销售促进方式创新

近几年,互联网和社交化业务平台上促销活动很多,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次数十分频繁,在双十一以及国内外各种节日期间都会推出各种活动,当中很多都可供高新技术企业借鉴,例如:电子优惠?弧⒑彀?、微博集赞等。

互联网创新技术篇10

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业务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开启了信息产业新的周期。同技术产业周期的转换相对应,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移动芯片取代PC操作系统和芯片成为当今信息产业基础技术发展主线,产业格局亦发生颠覆变化。尤为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带动了信息产业基础技术发展模式的变化,特别是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开源开放和移动芯片产业的水平化分工最具代表性:

1、开源开放成为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技术发展和生态维系的主导方式,我国充分利用全球开源资源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技术产业成为可能。以Android为代表,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改变了PC时期微软封闭授权的模式,形成了开源化发展的新局面,并体现以下新特点,一是系统内核基于开源Linux,并在系统中间件以及应用组件中大量采用开源软件。二是基于开源协议对操作系统源代码开放,允许第三方依据自身应用及功能发展需求进行修改和定制,从而在开源操作系统平台上调动硬件、软件和服务企业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最大程度集聚产业力量。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开源开放的发展模式是我国突破操作系统技术的重要机遇,我国已有若干企业开始参与到系统技术的研发当中。

2、水平化分工是移动芯片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我国有机会充分参与到核心芯片的研发当中。PC时代,英特尔独揽基础架构、芯片设计、芯片制造三大环节并封闭发展,仅授权AMD和威盛进行少量x86芯片生产,其他企业/国家难以进入。移动智能终端时代,ARM对全产业开放基础架构技术,任何企业均可在缴纳一定费用、取得许可之后,进行芯片设计,ARM授权企业已达300多家。产业开放推动水平分工进一步细化,在制造和设计分离的基础上,继续分化出专注于IP核研发的企业,更降低了芯片设计技术门槛,推动其快速繁荣。由于分工的水平化,我国企业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芯片的设计以及制造当中。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两个领域均有了良好发展基础,目前在移动互联网各产业要素中表现的综合实力远优于PC时代。总体看,产业链各环节素质齐备,创新群体数目显著增加,通信运营、互联网与终端制造等企业的市场掌控力度均有实质性提升,并在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移动芯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当前操作系统、芯片两大核心技术的发展模式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我国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把握好当前互联网带动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的变化机遇,就有可能使我国能够大幅度缩短学习曲线,实质性参与到核心基础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当中。特别是以开源为路径,以生态系统为目标实现我国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创新突破;抓智能终端和移动通信的已有基础,聚焦移动芯片产业,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和技术进一步提升,从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掌握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芯片两大核心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产业从追随到领先的突破、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互联网创新技术篇1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2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个领域都在加速介入信息化,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互联网改变了学习方式,给教学带来了变革,使个性化学习成为了可能,那么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它同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运用数字成像技术,助力良好习惯养成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常常会在用餐、路队、集会、纪律、文明等方面组织学生评比,针对出现的问题或批评,或引导,或处罚,以此促进学生习惯养成。然而,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一旦脱离监管,学生不良习惯容易出现反复,根源在于其对有关行为规范理解不到位。[1]据此,利用数字技术直观形象、多元互动的特点,能让学生对行为习惯的理解和养成事半功倍。

1.在“镜像”偶遇中引领

刚接手这个班时,我就开始用手机拍摄学生日常举动,捕捉他们当中的良好习惯行为,比如早晨安静阅读、认真值日的画面,课间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上室外课时收拾干净桌面并摆放整齐桌椅的举动等。如此把镜头当“便笺”,记录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在夕会课时一一呈现,让他们通过“镜像”来观照“自我”,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逐渐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在视频细节中体悟

微视频有形象直观,制作简便,随点随播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辅助手段。比如关于用餐纪律,就可以从排队、分菜、用餐、整理等几个方面来拍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学习,加深理解。有条件的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拍情境短剧,在编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寻找身边素材,更深刻地理解了规范。而表演的过程也能让学生领悟到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规范”。另外,展播这些学生作品,则更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认同了规范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将正确的行为准则内化于心。

二、借助群体召集功能,激发学生自主管理

当前,QQ、微信已成为国人最基本的社交工具,且大部分学生也都活跃其中,或学习交流,或讨论互动,既给学习带来助益,也让生活多了色彩。如何因势利导,开发QQ、微信等社交工具的群体召集功能,让其为教育所用呢?对此,班主任必须积极探究。

1.搭建自主管理平台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日常班级情况大多由值日班长在笔记本上记录,相关信息“一对一”传递给班主任,因此班级情况如何基本上由值日班长“说了算”。其弊病显然。就此,班主任完全可以引入有关网络技术,让这一切悄然改变。

比如,在我们班的QQ群上,每天都热闹非凡。大家除了交流学习问题,开展“一起读书吧”活动,还能随时关注值日班长对本班一天学习、生活情况的总结。而且,每当值日班长的总结一,大家便会各抒己见,或补充,或申辩,在互动交往中学会沟通,明辨是非,规范行为。由此,班主任只需刷一下屏就能轻松了解班级情况,捕捉学生情绪,有效实现情感沟通。另外,对一些不便公开言说的内容,班主任还可通过私聊及时予以引导教育。这样,即使外出学习,班主任也能即时了解班里的情况,及时解决各种问题。[2]

2.打破活动组织形式

腾讯QQ具有强大的群体召集功能,因而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群平台,借助这一平台,班主任可以对群体活动进行各种演示和指导。

例如,学校广播操比赛前,班主任总要带着学生在操场上反复训练,由于形势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往往被练得无精打采,而教师也喊得口干舌燥,效果可想而知。而有了QQ群,班主任就可以把视频发到群里,让学生回家后对照练习,最后集中组织进行一两次演练即可。必要时,班主任还可要求学生用手机摄录自己的练习视频,并上传群里,验证或比试训练效果等。QQ群的强大功能,让班级活动的组织和效果都有了明显改变。

3.优化活动评价模式

QQ、微信等网络社交圈群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后,以其即时、开放、互动等特征,显著地改变着单一评价的方式,使得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既是参与者,也是评价者。这种相互叠加、影响的多元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建构和自我反思,同时也让学生对活动有了更多的期待。

比如广播操练习的视频上传Q群后,大家都可以做出点评,因此为了不“出洋相”“丢面子”,每个孩子必然都会练得极为认真。其他如仰卧起坐、跳绳等,学生也会在群里每天上报练习情况。这样大家你追我赶,想不提高练习质量都难。

三、善用即时交互软件,促进家校教育融合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必须带好两个班,一个学生班,一个家长班。在体验过家校联系本、飞信这些辅的交流工具后,微信朋友圈成为现阶段家校沟通的最新“利器”。利用微信的即时直观交互功能,能多维立体地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打造引领学生成长的家校教育共同体。

有了微信朋友圈后,无论学校通知,还是班级大事,班主任都可第一时间在圈里。这样的信息传递速度,远比发短信、打电话等传统方式更为高效,且信息准确率也能大大提高。另外,每当有新的班级活动,只要在微信朋友圈里招呼一声,马上就会得到家长志愿团的积极响应。而多彩的学习生活,学生比赛获奖等信息,都可略加统整后,连同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材料,即时分享到朋友圈,让家长们周知、反馈或点赞。久而久之,家长们也渐渐尝试着运用这一交互软件,及时记录孩子的生活片段,为孩子积攒一份特殊的成长档案。 同时,家长间的互相点赞交流,更增进了情感,也使得家长、家校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

总而言之,互联网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呼吸和血液之中,它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生态。因此,班主任须积极利用好这个虚拟的大舞台,构架自己的班级文化体系,收获意想不到的教育精彩。

参考文献:

互联网创新技术篇12

近些年来,各类新型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包括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等在内的信息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加强,更新换代的频率不断加速,使得新兴产业的崛起日新月异。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经济社会也由此实现了产业价值链体系的重组,加之信息技术同经济社会融合深度的不断强化,使我国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转型升级速度不断提升,跨界融合已成二十一世纪的新常态。在此之中,互联网凭借着诸多优势得以不断扩大着覆盖范围,在社会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助推着与经济社会的整合,使互联网得以从消费领域过渡到生产领域,从而更加直接地作用于传统产业与服务业等行业的创新。“互联网+”便是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更高层次的融合成果,要想进一步实现网络技术的稳定发展,则需要立足于现状并明晰未来趋势以为“互联网+”的网络技术水平不断更新提供持久动力。

1 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概述

“互联网+”,从概念上看就是互联网同社会各个领域融合所达到的一个新的层次,立足于互联网的创新,加速推动着社会进步的步伐,借信息化优势作用于各个领域技术的有效创新,从而辅助提升效率与组织的变革。因此,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就要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下使各个传统行业由此更新,整合互联网金融、工业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等合力构建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烙印,核心即在于互联网的应用,并以此形成一个全新的互联互通的、具有最大价值的产业结构,为经济社会的全速发展提供稳定的续航。

2 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等技术在内的创新应用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对此,我国政府对互联网技术予以了高度重视,并于2015年7月针对“互联网+”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指导意见颁布的目的亦在于为了能够为互联网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并引领互联网从消费领域过渡到生产领域,以作用于促进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为各个行业领带去更为强大的创新动力,从而有效构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动力。具体来看,“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被定位在协同制造、智慧能源、现代农业、惠普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创新、服务益民、绿色生态、智能交通以及人工智能等等层面,更为可靠的在于,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也已由此而获得了更多的保障,要求将更多创新驱动倾注在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中,并为此创设更为宽松的环境,以智能化建设与政策、组织的支持争取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另外,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也已将短期目标定位在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CPS(信息物理系统)也将成为新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为国家的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技术的创新提供新的动力。由此可见,我国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已趋于良好。

3 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未来趋势

在新形势下,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的未来拥有着无限良好的前景,但亦需要明确几方面的重大挑战。

(1)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在各个行业领域中的深入普及致使业务类型的更新频率不断加快,网络的荷载量不断增大,可伸缩性能也就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机物的互联已成大势所趋,用户规模的扩张与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必然将网络推向超大规模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借数据化与智能化的进一步创新最大程度优化网络资源,以此保证网络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

(2)现代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均在不断提高,鉴于行业发展的特定需要,网络技术的更新也将永无止境。尤为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很多特殊行业对于互联网的要求较高,这样的形势也就对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对于网络技术的促进作用也就在于需要网络具有超高性能。对此,有必要构建“泛在宽带”的基础设施,将网络协议和传输机制进行必要创新,依据网络用户将传输路径合理化,,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选择。

(3)“互联网+”时代最需要高度重视的一大问题即在于网络安全问题,从互联网发展至今的整个历程能够看出,计算机安全问题始终是网络的“天敌”,在互联网当中,网络形态各异,明显的多样化特征不仅体现在此,更体现在互联网的应用领域,简单地讲,不同领域的互联网需要面临不同类型的风险,唯有根据互联网的差异化环境切实对行业知识领域进行创新,才能确保安全方式机制能够最大程度保证用户行为信息的安全。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已经转型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作用下,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互联网+”由此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既然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已成大势所趋,则必须要明确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需要面临的挑战,以为网络技术的稳定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尹浩,詹同宇,林闯.多媒体网络:从内容分发网络到未来互联网[J].计算机学报,2012(06):1120-1130.

[2]刘登云.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3):246.

[3]高冲.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探索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03):247-248.

作者简介

王金强(1974-),男,江西省安福县人。硕士学位。现为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互联网创新技术篇13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并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是第一次在政府级的报告中突出互联网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显著地位,并提及互联网的升级概念“互联网+”。由此,“互联网+”一词被强势推进了我们的视野。

2“互联网+”理念的理解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行业企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互联网的本质是一切互联与共享。互联网是一种趋势,“互联网+”是一种新形态,只有顺势而“+”,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1“互联网+”的涵义

“互联网+”即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是集移动通信网络与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等一系列创新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新商业模式和体系。“互联网+”不仅在传统行业中实现移动互联与共享,还在各领域实现数据的收集、挖掘、分析与整理,推动了经济的开放与创新,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同时也在引领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与聚变。

2.2“互联网+”的意义

“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企业的简单相加,而是传统行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数据等,并与之有效协同,在原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以“+”的态势再创造出增量的商业价值,是传统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可以与任何模式进行合作,综合高效的利用社会资源,在社会经济的各领域发挥优化与集成的作用,实现全社会的协同跨越式发展。

3“互联网+”的多维模式

“互联网+”传承着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创新等优势,并以互联网思维为出发点,目标锁定社会的全行业,与之形成“互联网+全行业”的新的商业与业务模式。“+”实现了各行业与新技术的连接与融合,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行业的升级和改造。这种新形态体现了效率的提高和能力的增长,既而也让“互联网+全行业”的模式通过人、物、平台实现万物互联的境界。

3.1“互联网+”模式的本质

“互联网+”是一种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将使市场格局发生改变。“互联网+”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互联信息网络,它使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技术、数据、信息上相互交融实现共享、创新,并以“+”的方式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互联网+”合作模式上的双赢共荣局面。

3.2“互联网+”的多维模式

3.2.1“互联网+人”

目前,实体经济正借助互联网并以各种创新的模式实现变革和发展,不论是商品交易、贸易往来、信息通讯等市场,还是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均已被网络所覆盖,网络技术不断在实体经济中大展身手。互联网概念涉足到了传统各行各业,传统行业通过网络得以互联互通,通过网络技术得以支撑升级,继而实现了实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无论各行各业与互联网实现何种战略合作,如何对接、升级、创新,都将围绕着一个永恒的核心――“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即“互联网+全行业”的发展要取决于人的思维,要定位于人的思想,要服务于人的需求目标。“互联网+人”才是“互联网+”的落脚点,才是“互联网+全行业”的核心精髓。

3.2.2“互联网+物”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也改变了各种传统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全行业”的合作模式透露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的缩影。如果说“互联网+”的核心是人,那是因为互联网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服务于人为最终目标,实现人人互联。而这种互联需要一定的物理对象作为连接的介质,这些物理介质通过网络及信息技术把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扩展到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因此“物联网”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互联网的升级版,将人人互联发展到了物物互联。

对于“互联网+”而言,物才是“+”的着力点。“互联网+全行业”的思维,就是要把各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归集在产品及服务上,让互联网成为传统行业企业的助推器,实现物有所值。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发展为“物联网+”也将成为必然。

3.2.3“互联网+平台”

在“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上,腾讯公司负责人表示,“互联网是技术工具,是传输管道,‘互联网+’则是一种信息能源。”这是将“互联网+”定位为一种能力,在“互联网+全行业”的合作模式中,这种能力是信息化进程的推动力,是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合作的融合剂。“互联网+”的合作模式,需要“+”人的思维、“+”物的联接,同时也需要“+”平台与渠道的支撑。

进入“互联网+全行业”的时代,新合作模式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开放与共享,新技术和新能力为企业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渠道。原有诸如电商平台、支付平台、物流平台、信息平台、社交平台等各种平台面临着转型与升级。在互联网与企业融合过程中,各方组成共同的价值链利用平台将数据、技术、智能等资源与能力进行着优化,使传统企业实现品质、效率、能力上的升级,在“互联网+”的全新平台上借道超车。

4“互联网+”的支持条件

互联网发展意欲覆盖全行业,各行业更关注于“互联网+”概念的应用为自身带来的新机遇。面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挑战,需要在从思维、技术、资源方面获得动力与支持,并为“互联网+”的发展护航。

4.1互联网化思维

互联网影响了.人类的智慧,同样也转变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在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改造自身经营模式的同时,互联网化的思维呼之而出,企业需要利用这种思维进行自身改造,将传统与创新有效融合。互联网强调开放与分享,“互联网+”更注重协作、融合、品质、效率。因此,冲破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激发互联网化思维活力,是拓展和创新“互联网+”实施空间的动力。

4.2信息技术

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空间非常广阔,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向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各行业合作创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互联网+”理念指导的信息技术将促进企业间的实时信息交互,促进生产与经营的有效协同,成为成功企业的制造引擎,实现互联网与各行业的互通、协同和集成。

4.3数据资源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