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图书馆建筑文化探讨

摘要:图书馆建筑是典型的文化建筑,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图书馆建筑的历史悠长久远,它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模式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单一到复杂多元,由封闭到开放,逐步变迁的过程。
图书馆建筑文化探讨

图书馆建筑文化探讨:图书馆建筑文化探讨

1图书馆建筑文化概述

1.1图书馆建筑文化图书馆建筑文化是指某一图书馆建筑所展现出的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建筑思想、理念和情感[4],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1.2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历史沿革古代西方图书馆建筑以三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最为著名,从零星的史料中可大致看出其建筑风格与神殿相似。中世纪以来,西方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具有了明显的欧洲特色,并且以教堂、修道院、大学联系紧密,外观高大宏伟,体现出一种庄严神圣的建筑文化。以上两个时期的图书馆建筑具有封闭性[5],而近代图书馆由于经历了从藏到用的思想的转变,图书馆建筑文化也随之向多元化、人性化发展[6]。国外著名的图书馆建筑有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建筑也可称为藏书楼建筑,往往与宫殿、寺院、书院、私宅等建筑融为一体,建筑秉承传统儒家思想,内部结构方正,布局对称,体现的是一种沉稳、朴实、庄重和“天地人和”的建筑文化。从20世纪初中国出现公共图书馆开始,图书馆建筑也突破了藏书楼的模式,增加了阅览室等读者活动场所,藏阅并重。建筑风格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和谐包容的建筑文化,又融合了西方开放人本的建筑文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开始,图书馆建筑发生重大变化。从封闭空间转变为开放的形态;从注重藏书到以人为本的建筑环境;从单一的建筑风格到营造富有文化艺术神韵的自由化、多样化氛围。代表性建筑有国家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7]。

1.3现代图书馆建筑文化现代图书馆建筑文化也是与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一脉相承的。充分满足读者的需要,实现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成为现代图书馆建筑文化新理念的核心要素。主要表现有: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先进的技术设施,多元化的建筑功能,新颖化、有特色的外形艺术。总之,现代图书馆建筑正在将审美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向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实用功能,外形与功能融合的方向发展。21世纪以来的图书馆新馆建筑在外观上更加新颖,功能上更加完备,代表性建筑有美国西雅图图书馆、德国赫顿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等。

2融合服务理念的图书馆建筑文化现状分析

笔者选取了两个2000年之后建成的图书馆予以分析。其中,上海浦东图书馆代表了目前中国图书馆的发达水平,陕西省图书馆能够代表西部省级图书馆的发展状态,前者采取网络调查,后者采取实地调查。通过这两个2000年后的新馆的情况,对其建筑文化中是否融入了服务理念,效果如何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2.1案例1———上海浦东图书馆

上海浦东图书馆秉承“以人为本,文化立馆”的服务理念,建筑文化呈现多元化、生态化、人性化的特点。首先,其建筑造型为“悬空大书柜”,内部采用“全开放、大开间、少间隔”的藏借阅一体化布局,装修风格为图书馆整体营造出“书山、浮云、栈桥、空中花园”的氛围[8],力求将现代感与文化感相结合,体现多元化的建筑文化;其次,新馆的外部立柱采用清水混凝土结构,绿色环保,内部采用冰蓄冷技术节电制冷,双层呼吸式幕墙对流空气,体现生态性的建筑文化;而人性化的特点从整体布局到具体细节中都可见一斑,例如阅览区的大台阶造型,读者可坐在上面读书;扶手电梯、直达电梯,楼梯的合理安排,同时设有坡道,方便残疾人通行;还有读者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开关阅览桌上的小台灯。浦东图书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及时,为了营造“书山”的文化氛围,书架设置过高,造成高层的书取阅困难。第二,连接三四楼借阅室的楼梯台阶有两种高度,中间落差低,两边落差大,且没有扶手,会造成老人、儿童的安全隐患。

2.2案例2———陕西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以“读者及时,服务至上”、“真诚服务读者”为服务理念的核心内容,力求传达出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感的建筑文化。外观主色调为米色,楼群的顶、檐、柱等部位设计为唐代建筑造型以展现古风,半开敞的广场形态又给人以开放的现代感。同时,为了体现实用性和人文关怀性,图书馆将借阅区和辅助功能区(报告厅、多功能等)的入口通道与借阅区隔离,以防影响阅读环境。针对弱势群体,图书馆设置有残疾人专用坡型入口、残疾人专用电梯和卫生间、以及视障阅览室。在实地调查中,笔者在观察中和与读者的交流中还发现了陕西省图书馆的一些缺陷。及时,主楼的借阅区只安排了楼梯和直达电梯,没有扶手电梯,并且直达电梯每层只有一个,等候时间长,老年人使用不便。第二,自习室的空间较小,几乎所有来省图自习的人都有排队抢座位的困扰,而且自习室与楼梯之间没有设置专门的通道,馆内人员走动、交谈、打电话严重影响其他人读书。第三,通风换气设施不够完善,馆内稍显闷热。

2.3案例综合分析

2.3.1对两馆的比较分析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2000年之后的图书馆新馆建筑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功能上都有了更人性化的特点,建筑文化中也有意识地融入了服务理念,主要表现在:(1)两馆在外观上都体现着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浦东图书馆凸显了海派文化的开放性、交融性、创造性的特点和都市应有的现代感,陕西省图书馆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与时俱进的进取特色。(2)两馆都注重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处处融入建筑中。全开架式的布局能够满足读者以用为主的需要;合理的功能分区满足了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另外,两馆都考虑到了弱势群体。从图书馆建筑的角度来说,陕西省图书馆与浦东图书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读者空间有些狭窄,不能与实际到馆的读者人数相称;楼梯、电梯等辅助设施安排过少等。这也反映出了现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建筑差距的主要原因,如资金的限制,观念的落后,政策的差异等。

2.3.2存在问题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现代图书馆建筑在融合服务理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建筑文化中虽然已经融入了一些服务理念,但只局限于建筑设计中,并且大多数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图书馆学读者服务的角度出发。(2)建筑文化只关注了审美性和艺术性,没有考虑到实用性,或者说是在审美性与实用性发生冲突时舍弃了实用性,造成图书馆建筑的“只求奢华,不求实用”。

3将服务理念融入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实现方式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将服务理念很好的融入到图书馆建筑文化中,需要在图书馆建筑的选址、外观、布局、环境等方面都体现到。

3.1图书馆建筑选址———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在建造之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选址的问题。图书馆的地理位置选择除了要根据各地的总体规划和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外,人文关怀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着力点。以公共图书馆为例,首先,便利读者的原则使得图书馆要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其次,为了保障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不能将图书馆建在嘈杂的中心闹市区。所以通常公共图书馆都会建在城市中心的相对安静区,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建在紫竹园公园的旁边,日本的东京都立图书馆也选择闹市中的公园边作为馆址。

3.2图书馆建筑外观———开放包容的服务理念

现代图书馆建筑文化通常都包括着开放、包容、人文的精神,人们在关注某一图书馆时,首先就是通过外观造型来体会出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内涵的。图书馆建筑的外观传达的不仅是一种美妙的神韵,而且体现着文化内涵和服务理念。现代图书馆理念认为:图书馆是向人民群众传播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集散地,是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的、包容的、综合的文化信息中心[9]。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10],图书馆外观设计的理念在给人以美观享受的同时,还体现出一种包容、平等的文化思想内涵,使人看到它就能感受到一种亲和力,一种亲近感,让人觉得那就应该是天堂的感觉。例如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主体建筑为圆形,整个倾斜的圆面暗示了古埃及传统神话中太阳升起的形象,同时表达出的是图书馆开放迎接读者的理念[11]。又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老馆建筑外观具有民族风格,显示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及国家的气魄。新馆追求的是历史文化的现代演绎。外观造型的三部分分别寓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科技信息化的未来[12]。

3.3图书馆建筑布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3.3.1空间布局

在现代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影响下,藏借阅一体化的大开间布局是图书馆的主流布局方式。图书馆倡导人人享有自由平等利用信息资源的权利,相应地采用较大限度的开放空间,并且各阅览室之间相互贯通,给读者营造一种开放、平等的氛围。

3.3.2功能区设置

图书馆建筑是功能复杂、内容繁多的一种公共文化建筑,要把不同对象、不同类型的阅览室及房间有机的组合成一个整体,达到方便灵活的效果,就要求在设计时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现代图书馆在功能区的建筑设计中秉承的是灵活、便利、适应的建筑文化,这恰好符合读者阅览服务的“一切方便读者”、“读者需求至上”的理念,具体表现为:阅览就近面向读者,书库靠后;节省读者的时间,使其能方便快速的到达所需位置;公共活动区域与读者区分开以保障安静的阅读环境等。

3.3.3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图书馆在为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上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所谓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读者自身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文化知识需求和精神心理问题的关注、探索、指点和解答,为读者的文献需求提供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的读书环境[13]。而图书馆为弱势群体设置专门的阅览室,配备残疾人专用通道、电梯甚至卫生间等措施也同时反映出了图书馆建筑文化的人文性。

3.4图书馆建筑环境———绿色环保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在建筑文化中引进绿色生态理念显得更为重要。在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的今天,建筑学也越来越注重建筑物的环保生态特征。图书馆建筑作为文化建筑的范畴,也必然要关注并施行绿色的建筑文化,追求低碳节能的建筑理念。从服务角度来说,绿色环保也正是人性化服务理念的体现。首先,充分利用新能源是保障环保和节能的一个有效的方法。目前应用于图书馆建筑中的新能源主要有太阳能和地热能。其次,崇尚自然的通风和采光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理念。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取之不尽的能源,因此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充分地利用自然通风,一方面可以节约空调等设备的能耗,另一方面更能使读者处于更为舒适的通风环境中。此外,图书馆的光线应该要达到最适合人眼读书的限度,既不能过暗也不能过亮。因此在图书馆的光线处理中,要合理调整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比例,在开架阅览区可以自然采光为主,一些要求较高的特藏区采用人工照明,并要按照实际情况灵活作出调整[14]。这些不仅为图书馆减少了能耗,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阅读环境;实现了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统一。在细节方面,摆放在馆内的绿色植物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为读者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使图书馆建筑更加低碳节能[15]。

3.5注意的问题

图书馆事业是公共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图书馆建筑的好坏与资金投入的多少是分不开的。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中国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建筑外形美观,内部实用,而落后地区的图书馆连基本的购书经费都不够,更不用说是在建筑上投入多少了。因此,要使一座图书馆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融入服务理念的建筑文化,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并不是说资金是保障建筑文化的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一座座新的图书馆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学校、乃至国家的标志性建筑物。我国自21世纪以来,凡是新建成的图书馆,其建筑无一不是高大宏伟的,省级图书馆建筑面积都在2万平方米以上,高校系统、科研系统、军队系统也纷纷投建新馆[16]。各类新建的图书馆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大”。“大图书馆”很气派,可读者使用时却会发出种种抱怨,如交通不便,在馆内查书、看书、借书费时费力等。相比之下,美国哈佛的图书馆建筑虽然不高,但它们散布在学校之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很容易就能找到想去的图书馆,十分方便。哈佛大学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图书馆精神,即与哈佛大学精神一脉相承的“追求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17]。由此可见,图书馆建筑文化只有融合了服务理念,才能被读者接受。

4结语

图书馆建筑文化包含着多种内涵,它彰显着时代气息,体现着地域特色,更显示着民族品质。这些内容通常是先通过建筑的外观造型、内部布局装修等静态因素展现的。而要深入地体会这种建筑文化,还要借助于动态的服务理念。现代图书馆所孜孜追求的以人为本、读者至上、多样化等服务理念的实行,都会推动图书馆服务的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建筑文化只有融合了这些关注人、关注服务的理念,才能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建筑文化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要通过人们内心的感受去发掘。图书馆不能成为一座仅被称为“图书馆”的建筑,图书馆必须具备它特有的建筑文化,才算拥有了活的灵魂,才能成为读者满意、社会认可的图书馆。

作者:李曦 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图书馆建筑文化探讨:图书馆建筑文化国内外比对

作者:何素梅 单位: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

图书馆建筑是典型的文化建筑,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图书馆建筑的历史悠长久远,它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模式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单一到复杂多元,由封闭到开放,逐步变迁的过程。

一、图书馆建筑文化理念

图书馆建筑文化涉及图书馆文化理念及建筑理念。图书馆是收藏文献、服务读者的空间载体,其建筑思路是依图书馆的使用需求而设定的,从这一点来说,图书馆建筑文化与图书馆文化本身有着很大的联系。随着人们对图书馆职能、服务对象等方面的理解与要求的变化,图书馆建设也相应地做出调整。图书馆建筑文化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每座图书馆建筑各有其个体特征,折射着某一时代、地域的特性,彰显着某种设计理念,反映着某类服务管理模式。也正因如此,导致了中、西图书馆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下,具有不同的建筑馆舍文化底蕴。

二、教化韵味下功能单一的中西古代图书馆建筑文化

一般而言,图书馆的建筑模式、内部布局依图书馆服务功能、服务方式、发挥的社会功效而定。纵观中国图书馆建筑发展史,在19世纪西方图书馆建筑思潮西学东渐之前,皇家藏书楼式的建筑主体,对历代各类藏书楼的建筑风格起着示范作用。中国古代藏书楼“以书为本,以藏为主”的藏书理念决定了图书馆建筑面积较小、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作为一种文化,在其建筑实体等物质表现形式下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品德,体现了中国广大文人学者崇尚知识、富民强国的文化精神,这也是古代中国藏书文化的实质所在。在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在精神上钳制民众,造就了具有教化韵味的藏书文化。正是这种教化类型的藏书文化,对图书馆建筑型制、馆址的选择、馆内空间细节处理以及其形态、比例、色彩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藏书文化的教化时代,藏书楼往往被看成是上层贵族、文人墨客寻找精神家园的场所,是求学治学的清静之地,容不得充满“-铜臭味”的钱庄、饭庄等商业场所靠近它。因此,秦、汉以后古代中国的藏书楼建筑设计,都比较注重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强调藏书楼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所以,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建筑往往与宫殿、园林、寺院、书院、私宅等建筑融为一体,园馆相依,山水相映,环境优美,幽静宜人。其结构小巧玲珑、雕饰古香古色、庭院峰回路转,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藏馆至今让人流连忘返。而在西方,书报审查的历史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一样长久,特别是中世纪,统治者以宗教裁判为手段镇压异端思想,扼杀信仰自由、科学研究的例子数不胜数。于是,文艺复兴前西方的图书馆建筑形式,从希腊化时期最典型的图书馆建筑模式——拍加马图书馆建筑,到古罗马同神庙毗连的宏伟的公共图书馆建筑,再到黑暗的中世纪以收藏基督教书籍为主、规模极小、没有阅览室等设备的修道院图书馆或大教堂藏书,及中世纪后期的大学图书馆,其建筑型制基本与中国古代藏书楼相仿,主要功能也是收藏和保存文献资料,并且只供上层贵族阶级等少数人阅览,呈现出封闭性和保守性。

由于图书馆功能单一,所以其建筑结构也相对简单。中世纪后期,西方大学图书馆建筑出现了“链子图书馆”建筑(将珍贵图书用锁链牵在书桌上,因此而得名)和“读经台式”的阅览环境(当时的阅读书桌颇像修道院的读经台,因此而得名),这是当时盛行的阅览和保管图书的办法。西方古代图书馆,有的似乎是皇帝出资建造的,有的可能是富人赠献的,尽管它的藏书并不全是宗教书籍,但用于藏书的图书馆紧靠着神殿或附设在神庙内部,这也是西方古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之一。神庙当然是壮丽豪华的建筑物,因此,图书馆作为它的连接或内设部分,自然也是一所宏伟的建筑。有的图书馆馆外有壮丽的圆柱,门上装饰着各种雕刻。馆内则设有阅览厅,也有柱廊。柱廊是供读者读书、讨论问题的地方。大部分图书馆的正厅安置着神的雕像,周围一般还放着著名学者和作家的雕像或碑文等,正厅馆内还有许多绘画和其他豪华装饰品。另外,馆内还有剧场、会堂和讲演厅,在讲演厅里可以朗读一些作家的作品。有的还设有大浴池。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图书馆更近似富豪们的俱乐部。

三、由教化韵味向消费韵味过渡的藏阅分隔的

中西图书馆建筑文化随着近代图书馆建筑文化的西学东渐,中国古代藏书楼建筑文化模式被打破了,它具体体现为:将图书馆“藏、借、阅”功能明确分开布置,大部分采取阅览室在前、书库在后或居于中心部位,外借出纳居于其间或其后的布局。这一布局,在当时较好地满足了闭架阅览及管理的使用要求。该时期图书馆的建筑形状相对简单,多缺少变化,基本呈现为“T”、“工”、“一”、“王”、“山”、“日”、“出”、“田”等字型,造型较为呆板,相互雷同,缺乏个性。另外,由于各部分功能固定,阅览室与书库往来联系不便,难以灵活调整使用。而在西方,随着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的兴起,图书馆在设计建造上开始重视人与活动空间的关系,注重馆内装饰,强调设备与学术研究场所的气氛相互吻合,文艺复兴的时代气息在图书馆建筑上充分表现出来。其时,许多人文主义者主张“开放”图书馆,一些私人图书馆也逐渐向公众开放。虽然当时的图书馆使用者还局限于知识分子上层,是知识分子交流思想、寻求美的享受的场所。

但比较起来,这一现象同藏书楼式的修道院图书馆有了很大的区别,已由单纯地“保存书籍”向有效地“利用书籍”迈进了一步。随着印刷图书的大量出现,以及当时君主、诸侯们对巴罗克艺术的狂热追求,十六世纪下半叶的西方图书馆建筑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锁藏图书”阅览室被空间宽敞、可供阅览者随意走动,酷似宫殿的“大厅图书馆”所替代,“读经台式”的书籍放置办法逐渐被“墙壁式”放置方式所取代,即在图书馆内大厅周围的墙壁上排列书架,出现了书库,这在图书的收藏、借阅、馆舍结构等方面都是一大进步。但这时的图书馆仍带有浓厚的陈列馆色彩,还不是一所纯粹的科学研究机构。直到1853年,帕尼齐打破了以往图书馆结构,将不列颠博物馆的阅览室和书库隔开,书库首次使用铁制书架,两排书架背靠背并排摆放,书库各层的高度被降低了,较高一层的图书用小梯子就可以取放。由此,图书馆建筑向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及时步,不列颠博物馆圆顶阅览室也因此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绝佳场所,一百多年来无以计数的国内外学者在这里成就了他们的研究事业。图书馆建筑按闭架管理要求设计布局,将阅览室和书库分开,适应了图书馆由收藏保管文献功能向社会服务功能转变的需求,逐步形成了集藏书、教育功能于一体,藏、阅分隔的近代图书馆建筑模式。#p#分页标题#e#

四、消费共享韵味下藏、借、阅一体的中西图书馆建筑文化

(一)建筑文化之大同

几千年的图书馆史是图书馆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随着几千年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近代图书馆事业的成熟,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以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图书资源必须共享的思想逐步形成,由此产生了消费、共享环境下的图书馆建筑文化。这种图书馆建筑文化,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理念,从满足图书馆组织结构、业务需求的角度对其进行设计建造。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模数式图书馆建筑模式应运而生,它广泛采用敞开式、大厅式大开间格局,能在一个较大空间内实现藏、借、阅、管四大功能。它独特的建筑结构,使其可在一个平面层内自由调整各房间的面积、形状和空间,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塑性。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模数式图书馆。到80年代末期,国内出现了一批高标准、高技术、较为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馆内采用连续开敞的大空间,减少固定隔墙,全馆或局部统一柱网、层高、荷载,尽量增加布局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变化调整的需要。有些则在开架的条件下,把总出纳台、咨询台放在门厅内。空间格局则以文献信息的利用为中心,平面布局灵活多变,不再拘泥于陈规旧套,实现了同一空间内“阅、藏、借、查、咨、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使中国图书馆建筑置身于国际先进水平之列。最近几年,在图书馆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下,图书馆建筑模式也从集中向分布转变,图书馆的功能也分化为前台服务和后台服务两方面。中国一些大型图书馆新馆建设也已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建筑中充分运用了计算机网络、空气温湿度调节器、自动化安全防护监控设备等智能化建筑技术,采用多种手段保存文献。在“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指导下,图书馆建筑理念更倾向于人性化,本着“读者及时、服务至上”的宗旨,为读者创造舒适、宁静、优雅的阅读环境,同时为馆员创造方便、舒适、高效的工作条件。至此,中国图书馆实现了由单纯的物用功能向调节读者情绪、满足读者心理需求的功能转化。西方图书馆近年来在建筑设计上提倡人文关怀、生态环保,出现了高技术、高标准、智能化的趋势。它将建筑环境艺术和先进电子技术相互融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使整个建筑的设施配备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看出,中、西图书馆建筑文化发展到后期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趋同,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渗入,中、西图书馆建筑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程度必将不断加深。

(二)建筑位置之小异

图书馆于城市,是文化的标志,反映一个城市的品位。图书馆于市民,是知识的海洋,精神的家园。图书馆规模不断扩大,开放程度不断增强,管理技术不断提高,读者阶层便会不断增多,人们逐渐进入了藏书文化的消费共享韵味时代。从图书馆建筑的地理位置来看,这一时代中、西公共图书馆大同小异。所谓大同,是指中外公共图书馆大都建造在城市里。馆址通常选在人口比较密集,交通便利的地方。其环境都比较开阔,内部装饰效果多具生活气息,阅览环境普遍比较淡雅。至于小异,表现为在欧美国家,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与图书馆紧密相联,先有图书馆,后有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围绕着图书馆发展,或者是图书馆选择在商业中心建立,做到跟着商业中心走。而在我国的许多城市里,图书馆的建立时间要远远晚于城市建立的时间,并且图书馆建立后也没有出现围绕图书馆而形成的商业中心。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一座城市的中心不仅应该具有商业功能,而且应该具有文化功能。而图书馆恰好具备了这种文化功能,可以作为城市和商业发展的营养源泉。反过来,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又会同时促进和推动图书馆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不可分割。而在中国,自古至今,都习惯于把文化与商业相对立、容易受到“重农轻商”-、“学而优则仕”等潜意识的影响。所以,中国许多公共图书馆在选择馆址时并不像欧美国家那样选择商业中心,都有意无意地避开商业中心,选择远离闹市的清静幽雅之地或依高等学府而建,成为城市里一个不起眼的点缀。当今社会,我们应该认识到,商业中心是汇聚各色人等的一个重要场所。把公共图书馆建设在商业中心,才有利于丰富读者的多样性,才能够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效能和作用,使资源利用较大化。同时,从宏观上看,公共图书馆建在城市商业中心,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和完善的今天,在“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理念下,我们不但要善于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图书馆建设的先进经验,更要与时俱进,摈弃固有思想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公共图书馆发挥更大的功效。

五、结语

我国图书馆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继承历史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不临摹、堆砌西方某种“主义”,建造出现代感强、功能好、技术新的图书馆建筑,充分传达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涵义,才是图书馆建筑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我们相信,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正不断创造着璀璨的图书馆建筑文化,这种建筑文化必将达到更高的境界,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书馆建筑文化探讨:基于各阶层诉求的图书馆建筑文化传承研究

[摘 要] “以人为本”是近年来图书馆学界思考图书馆建设问题的重要角度和研究基点,然而,“人”分各个阶层,各层又有各自的诉求。文章从政治家、大众、设计师三个方面的诉求来分析建构图书馆建筑与空间设计的人性化特征,对指导图书馆建筑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一些人性化依据。

[关键词] 以人为本;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空间;大众诉求

中国是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记忆中,收藏大量图书的“藏书楼”是文化渊薮,一间布置简洁、有数架图书和一桌一椅的书房则是文化人心中的桃花源。近代以来,除了古代历史传说的记忆中关于藏书楼的形象外,西方图书馆的“大众化”、“开放化”图书馆理念也渐趋普及,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图书馆权利观念的普及,则更强地拉近了公众和图书馆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图书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基于公众需要所建设的图书馆,即是以公众人性化需求为旨归所设计和建设的图书馆,即“以人为本”。

然而,“人”分各个阶层,各层又有各自的诉求,这就增强了“以人为本”的复杂性,主导建设图书馆的往往是政治家、设计师、图书馆领导,由于各自对图书馆理解不同、理念不同,其功能也不同,同时庞大的用户群也有自己的诉求。怎样协调各方的利益平衡,达到各方面利益的较大化一直是近些年图书馆界面临的问题;同时以往的研究对以人为本的“人”的解析较少详细具体,一般偏重大众,忽略了政治家和设计师的需求,三者缺少沟通与兼容,因此在实践中三方利益也很少能够顾及,造成新建图书馆的部分残缺,如空间利用效率低下,图书馆工作人员烦恼不断,读者苦不堪言,政治家大失所望。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科研、教育环境也在不断改变,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了解各个阶层的需求及变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特征这个老话题重新解读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详细分析了各个阶层诉求差异及原因,以便探求各阶层的共性,并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兼容,为今后图书馆建设和设计者提供一些理论的参考,以利于尽可能达到各方利益的较大化。

1 政治家的诉求

1.1 标志性和地标性建筑的图书馆

政治家,在这里主要指直接决定修盖图书馆的某阶层首要领导。政治家往往将图书馆作为标志性和地标性建筑。

在我国历史上,除了极度个别的疯狂时期外,都是把顺应文明发展、弘扬文化前进作为王朝和政权合法性因素的,比较典型的就是历朝历代修书编书建藏书楼,如清朝乾隆皇帝修“四库”、建“七阁”,就是这种心理的代表。著名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建筑,成为民主的象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在普及发展图书馆事业、提高图书馆建设水平的过程中,普遍较为重视图书馆馆舍的建设,即使是在图书馆事业总投入量不大的情况下,图书馆建筑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并且多数为标识性建筑。较具代表性的包括80年代中期国家图书馆一期工程,此后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各高校图书馆、甚至一些中学图书馆,都被建成了“地标性”建筑。各级地方政府在图书馆建设规划时,也充分认识到“一个地区的政府和国民往住把该地区中心图书馆建筑视为当地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把图书馆建筑提高到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成就的体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品位。”[1]

对于大学图书馆而言,鉴于国外、港台的大学图书馆建筑经验,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专业界就明确提出“大学图书馆建筑应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要求大学在建设图书馆时,要把图书馆建设在学校的主轴线上、要成为教学区的主要建筑、要成为校园景观中具有象征作用的标志性建筑、设计要新颖[2]。

无论是作为公共图书馆建造主持者的地方政府官员、还是作为大学图书馆主持建造者的大学校长、部门主管,他们在把图书馆作为一种标识性建筑,建设得尽量高大、宏伟、壮观的追求上,与虔诚的宗教信徒对教堂(寺、观)建筑的热情要求其实具有一致性,即都寄托了人们的一种信仰和信念,作为一个可寄托心灵和精神的殿堂,而不单纯把它作为一种实用的“物”。

尽管政治家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一些地方简单地把高、大、多、奇作为标志性,要求把图书馆建成鹤立鸡群的超高层建筑,甚至要求图书馆成为高教园区较高的建筑物,这是不符合人们对图书馆的使用要求、违背图书馆建筑的科学规律的。”[3]但我国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上升期,各地建设大型、超大型图书馆建筑的冲动比较强烈,可能会有越来越大、越来越先进的图书馆建筑出现。对标志性的理解需要斟酌。

1.2 持续发展的图书馆

在现有的条件下,政治家往往是出钱方,也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投资方,因此一方面要求图书馆有地标特征,另一方面一些政治家比较关注图书馆的持续发展,要求耗能低、更舒适,即绿色的图书馆建筑。

一般而言,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这类体量巨大的开放性建筑,历来都是公认的高耗能建筑,“高、大、上”的代价是建筑成本高、容积率低、高耗能、维护成本高,越是那些“艺术性”品味高的现代建筑设计,其能耗往往越高。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和能源技术,可以实现“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较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物。”[4]如目前已经开始投入使用的“零耗能绿色建筑”、“可持续性建筑”(Sustainable Architecture)等。而且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都推出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我国也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绿色图书馆建筑将陆续投入使用。

2 大众的诉求

图书馆是因为大众的需求才建立发展起来,而且图书馆人员是大众的一分子,因此图书馆管理者的最基本诉求与大众的诉求是一致的,同时比民众的考虑更为周全、前瞻,他们的着点在于“用”。

2.1 文化“圣地”

图书馆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基本上就是收藏有大量的书、报、刊供人们使用,是普通人心中各种社会公共场所中比较“高雅”的地方。

古代人理想的读书地方不一定要宏宇广厦,但一定要宽畅明亮。在有一定条件的前提下,还要有适当的家具布置,有方便易查的图书,有爽心悦目的环境美化。在我们的心目中的图书馆,应是“理念科学、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读者舒适、管理方便、环境优美、造型优雅、特征鲜明,为人们创造良好学习、工作、研究和交流环境的、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建筑物。”[3]我国图书馆的变化过程,其实也正是按照人们对读书“圣地”的设想一步步成为现实:图书馆建筑变得越大越宏伟,内部陈设越来越豪华,图书数量越来越多,图书资料使用越来越便捷,工作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图书馆也越来越接近大家心目中理想的样子,甚至超越了一般人的想象。

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现实中的图书馆应该建设成什么样?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期望,图书馆不妨按照人们对天堂的想象去建设。

2.2 提升身份认可的作用

作为用税收建立起来的图书馆,民众理所当然应该享受到这种已先期支付过的服务。在商业服务领域越来越体现出“顾客就是上帝”以后,在“文化权利”“普遍服务”“为弱势群体服务”“图书馆权利”“免费开放”等国家政策引导和主流媒体的观念普及下,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也成为普罗大众感受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和文明发展高度的新场所,普通读者越来越倾向于到图书馆来检验和认可自己的公民地位。杭州图书馆所倡导的“乞丐与其他读者具有同样图书馆使用权”的理念,对这种社会意识起到了积极的肯定和促进作用。

2.3 环境愉悦

图书馆建筑设计和内环境人性化,追求对人的关怀和体贴。

什么样的图书馆建筑才算高度人性化?在图书馆的外环境上,一个好的图书馆应是选址位置适中,交通便捷;在有地势起伏的地区要利用高爽地势,有“良好日照通风和承重地层,环境幽静,少噪音干扰(按声学标准,图书馆允许噪音为40~50dB);远离城市干道、体育场馆、实习工厂和娱乐中心,馆舍四周宜设绿化带作为减弱噪音和灰尘的屏障。”[2]

在内环境的要求上,也就是图书馆空间布局方面,除了作为一般图书馆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设施和设备外,未来可让人们增强阅读中愉悦体验的灯光、背景音乐、信息处理和传递、高效个人账户管理和结算,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保障身体健康、驱除不良外界污染和干扰的高科技产品和设施,都会在图书馆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当然这些都需要图书馆管理者把图书馆当成自己的“家”来布置,包括一花一草一木、装饰性的小手工、沟通管理者和读者的小贴士等,都有提升读者情感愉悦度的效用。

2.4 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改变,因此图书馆建筑应该充分考虑读者习惯改变所带来的空间布局变化。

首先,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社会生活。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节奏变得越来越快。除了少数人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能慢慢地“泡”图书馆慢慢享受安静和舒适的阅读环境外,绝大多数的人使用图书馆都有着较为功利的目的,要以最小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获得文献信息的目标,要求文献信息资源能即时方便地获取。如馆址选择,应该方便读者到达;楼层上下,应该考虑读者的时间和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需求;如厕,应该方便解决;流动大的服务不要楼层太高等。当然,图书馆所提供的获取资源的技术装备和服务也需要配合。

其次,信息共享空间的占用将会越来越多。以往储存文献、文献阅读曾是图书馆空间最重要的职能,尤其是储存文献,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化资源、网络资源、网络设施、图书馆人员的指导等成为读者主要使用的资源,即所谓的信息共享空间。在信息共享空间内,读者的学习、讨论、休息、打电话等都需要考虑[5],因此大开间、小房间的灵活结合是现代建筑设计者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了。

2.5 小型社区图书馆应该实用、舒适、简洁

图书馆事业应该有较为明显的分化作用,作为城市或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大型图书馆将继续发展,并突出强调其情报功能,但为了满足中小型社区人们阅读、休闲和对信息的需求,应该建立起大量的中小型图书馆/文献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非常方便的基本通借通还书刊服务和普通的电子信息资源服务[6]。

这些中小型社区图书馆将以经济、绿色、舒适、便捷为特征分散在各个居民区中,并应具有鲜明的外在装饰特征――如果可能,这些社区图书馆不管造型、楼层高度、大小如何,其外装饰应有自己独特的涂装和标识,像公安派出所、邮政所、麦当劳连锁快餐、连锁超市那样可以远距离即可识别的特征。

3 建筑师的诉求

建筑是图书馆的容器和外壳,虽然一个的图书馆不一定有的建筑,但的馆舍一定会给图书馆增色,成为图书馆的名片。古今中外的著名图书馆多数都有不凡的馆舍建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图书馆建设中也把馆舍建设提到较高的地位,并在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具备后,努力追求图书馆建筑的人性化。每个图书馆的设计师都在朝着这个方面努力,他们既要图书馆能用,同时也要实现他们心中美丽的梦想。

3.1 图书馆建筑设计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高度统一

图书馆是非常注重实用性的公共建筑,图书馆承担的海量的文献收藏及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任务,使古今中外的图书馆建筑在设计和建造时必须在优先满足其实用性的前提下,体现出图书馆建筑的环境美、造型美和装饰美来[7]。因此,进行图书馆规划时,“要预计城市未来的发展,根据读者的数量及藏书量要求确定图书馆的规模,还要根据藏阅方式、服务内容、载体形式以及传播手段等进行合理的布局。”[8]如在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阅览面积应按国际图联(IFLA)规定达到34%以上;学生阅览座位应达到学生数的15%~20%(文科)或12.5%~17.5%(理科);教师阅览座位应达到教师数的16%。还应根据学生数的10%左右建立人流量大的自习室,满足学生自修学习之需[2]。

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的结构与模式,包括了多样化的功能空间、功能空间边界的模糊化、尽量采用大空间、图书馆建筑的体型要尽可能采用紧凑集中的块状体型或其变形、基本采用模数式设计,局部突破模数式设计、建筑高度、重视多功能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现代化等方面的特征[9]。这就要求在满足实用性的前提下,体现图书馆的现代化特征,满足人们的审美享受。

3.2 图书馆设计时的艺术性体现要满足人们的审美习惯

“图书馆建筑往往是一座城市或一个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具有浓郁人文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基地,提供一个健康、明朗、具有整体感、秩序感的建筑环境和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有时代精神的建筑形象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问题。”[4]图书馆内部设计的主要要素,包括座位与学习空间、网络与人流量、自带设备与电源供给、窗户与空调、采光与避光、楼层与电梯、外观材料与维护成本、简餐与卫生、管理与配套设施、未来与第三空间[10]等诸多问题方面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设计时要本着坚持功能及时、较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宜人的阅读环境。

3.3 图书馆建筑环境的整体效果一致

图书馆不是独立的个体,它要和周围的环境(包括街道、绿化、地面、其他建筑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人文环境就是考虑图书馆建筑选址要便利读者使用,而且与周围建筑相协调。”[7]作为一种理想的规划设计,馆外应有较宽的绿化带,如草地、花园、树林等,并配备一些桌椅、水面(水池、喷泉、瀑布、小溪、鱼缸等)、雕塑等,艺术化地布局呈现,宁静、舒适,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学习环境。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现代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造,不同阶层各自的诉求重点不同,但是他们的诉求也是合理的,同时他们各自的诉求也是其他阶层所需要的,因此应该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就是无论各式各样的图书馆,其目的是为人自身的发展服务,为普罗大众服务,只有考虑照顾各方的利益,才能使图书馆真正地受欢迎。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