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是公共艺术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是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的重要渠道,而地方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对于推进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通过对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从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出发研究其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对策,以更好地培养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研究

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研究:对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研究

一、引言

随着国家在高校普及素质教育改革方案,素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与发展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公共艺术课程则是公共艺术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 所谓公共艺术课程主要是指普通高等院校面向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以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艺术能力、审美修养,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艺术理论和实践教育的课程。 特别是在地方工科院校浓烈的理性思维教育中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本文主要从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入手,深入分析其现状、问题,从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出发,探寻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方向,以更好地指导地方工科院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和实现大学生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现状

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性质决定其大部分专业和课程都是偏向理性思考的纯理科、纯工科的教学与实践,文科专业和课程比较薄弱,有些学校只设立了大学外语部或大学语文部,文科只是作为点缀,根本谈不上公共艺术课程的组织与规划。从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从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和现有课程来看

我国高校艺术课程是在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展开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而大部分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的定位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某个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了解和学会欣赏艺术,却没有把艺术教育定位于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参与性。

2.从公共艺术课程时间安排、课时量和考核方式来看

公共艺术课程大多数都安排在“非黄金时间段”。地方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或者是下午 4 点到 6 点之间,长期以来就在学生心理上无形地形成了非专业的、“边缘化”的感觉。同时,公共艺术课的课时也比较短,一门课一般都只占1学分,十多节个课时,学生也就无法深入学习。特别是在地方工科院校里,为了保障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的优势发展,学校往往安排大量与理工科相关的选修课程,从而挤压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安排。

3.从公共艺术课程师资力量和教学方式来看

地方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主要依托本校现有设计艺术院系,根据设计艺术院系现有的师资、课程在全校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有些教师在设置课程时没有充分考虑非艺术专业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特点,直接把一些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思路和方法运用在公共课上,从而导致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学生难以掌握、没有兴趣; 或者是教学内容侧重相关艺术门类基础知识介绍,缺乏趣味性。

4.从公共艺术课中心的设置来看

一些地方工科院校为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增强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弥补公共艺术课程的不足而成立了公共艺术课中心,主要负责主办各类素质教育活动、开设相关讲座、组织各种文化艺术竞赛活动、联系相关事宜等。特别是理工科的公共艺术课中心还主要承担了全校有关的文化、艺术竞赛活动,包括组织本校的文化艺术活动,还负责参与校外的各种艺术竞赛。学校不定时地举办各种艺术专题讲座,或者是邀请文化艺术界人士到学校来表演,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文化艺术活动。

三、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经过国家有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工作,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大学生开始关注和重视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 但是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课程设置的现状仍反映出当前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和教育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1.从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性质和定位来看

地方工科院校重理轻文的传统思想依然很严重。 一些理工科学生只重视了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审美能力的培养及人的发展,从而决定其在思想上和实践上对文化艺术课程特别是公共艺术课程不够重视。而学校一般对公共艺术课程不做统一的安排。

2.从公共艺术课程的定位和要求来看

地方工科院校的艺术课程设置未重视理工科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特点,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讲授相关艺术的特征,忽视了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许多学生由于平时学习中接受逻辑思维训练较多,长期处于理性思维模式中,缺乏感性的认知与训练。因此许多学生希望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起到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开拓思路的目的,希望真正能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更希望老师能教会他们如何去提高歌唱能力、跳舞技能、如何摄影、如何进行电影剪辑等,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的一知半解。

3.从课程性质来看

一些地方工科院校往往模糊了通识素质课和公共艺术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识素质课的外延和内涵都很丰富,几乎包括了所有人文学科; 公共艺术课则属于通识素质课的组成部分,主要侧重于调节和激发人的审美能力,丰富人的精神 生活,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品位。相对而言,大部分地方工科院校只重视了通识素质课的建设,却没有认真思考通识素质课与公共艺术课之间的关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做了一刀切的笼统安排,只要修满一定的素质课的学分就可以了,这就造成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与国家指导方针之间产生了偏差。

4.地方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特殊性

在地方工科院校里,公共艺术课程一般都是大班上课,每个教师一次要面对上百个乃至几百个学生,而艺术学习与教学本身就具有个体化的特点,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现在艺术课程设置只重视知识传播,缺乏培养学生艺术兴趣、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专业和非专业学生的定位差别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尚未体现出来,也缺乏面对面的、因人而异的交流与对话。

四、如何走出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

从地方工科院校目前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来看,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主要还是以掌握某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欣赏为主,课程内容的覆盖面比较窄,缺乏对跨学科课程的考虑,缺乏个性化的教育,既没有重视理工科学生的个性,也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然而,公共艺术课程是理工科大学生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其重要地位决定我们要充分考虑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改革方案,以更好地推进地方工科院校艺术教育改革在新的“十二五”规划中快速发展。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学校要加强管理

学校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课程设置、课程教学,重视课程设置的连续性、丰富性和多元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指导方针,优化课程配套改革。例如,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应该在艺术基础知识教学完成后,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跟进,让学生真正亲身体验歌唱的韵律、舞蹈的活力、书法的内涵和民间艺术的吸引力等。同时,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应该把各种艺术类选修课和限定性选修课相结合,要采用“理论 + 实践体验”的模式来设置,两部分可获得 3-4个学分,修完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无法获得学分。

2.加强公共艺术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

地方工科院校要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以培养本校专职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为主,以邀请业界着名艺术家为辅的教师团队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公共艺术教师队伍。 同时,学校要出台一些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以师生互动、问答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艺术实践表演。

3.在地方工科院校中推行以公共艺术课程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艺术社团的实践功能

在地方工科院校中构建新型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模式,充分发挥艺术特长生或研究生的作用,推进全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和艺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如南京某地方工科院校成立了“艺教班”团队,依托设计艺术学院结合各个专业特色面向全校学生举办的一种义务教学活动,其宗旨是丰富学生的生活,加深学生对艺术知识的认知与了解。

五、结语

国家从1989年开始每十年制定一个艺术教育规划,充分重视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大专院校的艺术教育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尤为重要,因为地方工科院校通识素质教育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公共艺术教育的展开来增加其丰富性和多样性,而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是公共艺术教育得以顺利展/:请记住我站域名/开的重要保障。

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研究:关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现状思考

【摘要】《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0-2001)》指出: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课程与教学,中小学在2005年全部实行新的艺术课程标准,高等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笔者做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专职教师,现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特点,对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现状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艺术课程,兴趣爱好

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而言,除了具备学习上的普遍特点之外,还有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上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学习效率不理想。高职院校培养职业定向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上重视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学生也呈现更加愿意通过参与体验和动手操作来达到学习目的。因此,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除了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由于缺乏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而需有针对性思考解决的问题。

1、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对人文艺术素质类课程缺乏专业机构统筹管理。教师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开设课程,教师专业相同,就造成大量课程同名开课,尽管每位同专业的教师开设同一名称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不一样,但同一门课程在同一院校还是要有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在同一标准下再求同存异,不让学生产生“这个老师教的《音乐鉴赏》是这些内容,那个老师教的《音乐鉴赏》是那些内容,那到底哪些才是《音乐鉴赏》课程对我们最有用的内容”的疑问。

2、教师教学资格及教师的课程标准要有专业师资进行科学论证、专业认定和评价考核。没有艺术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通常不具备团队型的专业艺术教学师资队伍,,笔者在教学一线的听课中,曾见到有音乐老师将《歌剧魅影》做为外国歌剧的经典作品向学生进行大量课时的重点讲解。众所周知,《歌剧魅影》是著名的小说、电影、其最有影响力的版本是音乐剧《歌剧魅影》,尽管其中有古典歌剧元素,但在教学上是作为外国歌剧经典进行教学的是不合适的,这是音乐常识归类错误。如果专业师资进行课程审核和科学认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3、让学生清清楚楚地选课。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课选课系统在学生选课过程中,只显示课程名称信息,对于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考核方式,教师简介没有任何说明,学生只能根据课程名称选课,势然造成选课的茫然和盲目,选不到自己真正想学习的内容。因此,在开课系统设置中,应该更多的体现课程信息,方便学生清清楚楚地选课。

4、开课方式要紧密联系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实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定向性较强,对实践性的学习比理论性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中,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多和专业性太强都不太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艺术课程中,如《全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8门限定性选修课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书法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影视鉴赏》、《戏曲鉴赏》,都是理论类和欣赏类课程,课程定位以鉴赏为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部分以讲座形式授课,采用讲授与视频音频播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而如果在教学设计中不参与教学互动和实践,很难集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在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开设有《歌唱艺术与实践》《钢琴入门》《古筝入门》等技能技巧类课程,以《歌唱艺术与实践》课程为例,这门课属于公共声乐集体大课,不可能实现一对一声乐教学的专业化教学,但是要求每一位学生学习呼吸技巧,参与练声学习发声方法,学唱歌曲等环节,是可以做到全体学生体验音乐学习,参与音乐实践的。在有限的课时和环境下,尽管不能实现每一位学生的演唱技能技能明显提高,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声乐演唱的特点,歌唱呼吸的重要性,打开喉咙与不打开喉咙的区别等。再结合音乐鉴赏相关内容,学生对于歌唱家及流行歌手的演唱也能从演唱技能技巧的角度鉴别分析。因此,音乐实践是学生获得深刻艺术体验的途径。

5、教学不能过于娱乐性地迎合学生喜好。以音乐鉴赏类课程的教学为例,流行音乐是当下青年学生音乐生活的主要内容,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迎合学生的喜好,刻意避开学生接触较少的古典音乐,偏重流行音乐的鉴赏,笔者在一线课堂教学的听课中,看到有些教师用各种电视娱乐节目里关于音乐的部分作为教学视频播放,个人认为还是不太妥当的。在教学中,为更加流畅地导入教学内容,可以采取通俗化的导入方式,将大家熟悉的娱乐节目、影视片段、流行改编等形式导入经典音乐鉴赏的教学,但教学全程采取过于娱乐化的方式,虽然能让学生较为容易接受,但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责任感,也体现不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教育部对全国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应的会在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与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文素质是当今社会人类生活的重要生态标志,其中就包括艺术修养和素质。目前各个高校公共艺术教学都有各自的特点,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高职院校相对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与教学特色都有区别,这就要求公共艺术教育主管部门及教师们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合理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合校园文化开展音乐实践,注重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

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研究: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研究

摘 要: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是公共艺术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是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的重要渠道,而地方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对于推进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通过对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从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出发研究其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对策,以更好地培养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 公共艺术课程 设

一、引言

随着国家在高校普及素质教育改革方案,素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与发展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公共艺术课程则是公共艺术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 所谓公共艺术课程主要是指普通高等院校面向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以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艺术能力、审美修养,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艺术理论和实践教育的课程。 特别是在地方工科院校浓烈的理性思维教育中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本文主要从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入手,深入分析其现状、问题,从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出发,探寻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方向,以更好地指导地方工科院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和实现大学生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现状

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性质决定其大部分专业和课程都是偏向理性思考的纯理科、纯工科的教学与实践,文科专业和课程比较薄弱,有些学校只设立了大学外语部或大学语文部,文科只是作为点缀,根本谈不上公共艺术课程的组织与规划。从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从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和现有课程来看

我国高校艺术课程是在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展开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而大部分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的定位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某个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了解和学会欣赏艺术,却没有把艺术教育定位于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参与性。

2.从公共艺术课程时间安排、课时量和考核方式来看

公共艺术课程大多数都安排在“非黄金时间段”。地方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或者是下午 4 点到 6 点之间,长期以来就在学生心理上无形地形成了非专业的、“边缘化”的感觉。同时,公共艺术课的课时也比较短,一门课一般都只占1学分,十多节个课时,学生也就无法深入学习。特别是在地方工科院校里,为了保障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的优势发展,学校往往安排大量与理工科相关的选修课程,从而挤压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安排。

3.从公共艺术课程师资力量和教学方式来看

地方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主要依托本校现有设计艺术院系,根据设计艺术院系现有的师资、课程在全校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有些教师在设置课程时没有充分考虑非艺术专业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特点,直接把一些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思路和方法运用在公共课上,从而导致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学生难以掌握、没有兴趣; 或者是教学内容侧重相关艺术门类基础知识介绍,缺乏趣味性。

4.从公共艺术课中心的设置来看

一些地方工科院校为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增强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弥补公共艺术课程的不足而成立了公共艺术课中心,主要负责主办各类素质教育活动、开设相关讲座、组织各种文化艺术竞赛活动、联系相关事宜等。特别是理工科的公共艺术课中心还主要承担了全校有关的文化、艺术竞赛活动,包括组织本校的文化艺术活动,还负责参与校外的各种艺术竞赛。学校不定时地举办各种艺术专题讲座,或者是邀请文化艺术界人士到学校来表演,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文化艺术活动。

三、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经过国家有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工作,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大学生开始关注和重视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 但是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课程设置的现状仍反映出当前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和教育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1.从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性质和定位来看

地方工科院校重理轻文的传统思想依然很严重。 一些理工科学生只重视了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审美能力的培养及人的发展,从而决定其在思想上和实践上对文化艺术课程特别是公共艺术课程不够重视。而学校一般对公共艺术课程不做统一的安排。

2.从公共艺术课程的定位和要求来看

地方工科院校的艺术课程设置未重视理工科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特点,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讲授相关艺术的特征,忽视了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许多学生由于平时学习中接受逻辑思维训练较多,长期处于理性思维模式中,缺乏感性的认知与训练。因此许多学生希望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起到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开拓思路的目的,希望真正能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更希望老师能教会他们如何去提高歌唱能力、跳舞技能、如何摄影、如何进行电影剪辑等,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的一知半解。

3.从课程性质来看

一些地方工科院校往往模糊了通识素质课和公共艺术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识素质课的外延和内涵都很丰富,几乎包括了所有人文学科; 公共艺术课则属于通识素质课的组成部分,主要侧重于调节和激发人的审美能力,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品位。相对而言,大部分地方工科院校只重视了通识素质课的建设,却没有认真思考通识素质课与公共艺术课之间的关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做了一刀切的笼统安排,只要修满一定的素质课的学分就可以了,这就造成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与国家指导方针之间产生了偏差。

4.地方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特殊性

在地方工科院校里,公共艺术课程一般都是大班上课,每个教师一次要面对上百个乃至几百个学生,而艺术学习与教学本身就具有个体化的特点,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现在艺术课程设置只重视知识传播,缺乏培养学生艺术兴趣、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专业和非专业学生的定位差别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尚未体现出来,也缺乏面对面的、因人而异的交流与对话。

四、如何走出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

从地方工科院校目前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来看,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主要还是以掌握某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欣赏为主,课程内容的覆盖面比较窄,缺乏对跨学科课程的考虑,缺乏个性化的教育,既没有重视理工科学生的个性,也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然而,公共艺术课程是理工科大学生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其重要地位决定我们要充分考虑地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改革方案,以更好地推进地方工科院校艺术教育改革在新的“十二五”规划中快速发展。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学校要加强管理

学校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课程设置、课程教学,重视课程设置的连续性、丰富性和多元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指导方针,优化课程配套改革。例如,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应该在艺术基础知识教学完成后,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跟进,让学生真正亲身体验歌唱的韵律、舞蹈的活力、书法的内涵和民间艺术的吸引力等。同时,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应该把各种艺术类选修课和限定性选修课相结合,要采用“理论 + 实践体验”的模式来设置,两部分可获得 3-4个学分,修完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无法获得学分。

2.加强公共艺术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

地方工科院校要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以培养本校专职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为主,以邀请业界著名艺术家为辅的教师团队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公共艺术教师队伍。 同时,学校要出台一些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以师生互动、问答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艺术实践表演。

3.在地方工科院校中推行以公共艺术课程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艺术社团的实践功能

在地方工科院校中构建新型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模式,充分发挥艺术特长生或研究生的作用,推进全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和艺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如南京某地方工科院校成立了“艺教班”团队,依托设计艺术学院结合各个专业特色面向全校学生举办的一种义务教学活动,其宗旨是丰富学生的生活,加深学生对艺术知识的认知与了解。

五、结语

国家从1989年开始每十年制定一个艺术教育规划,充分重视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大专院校的艺术教育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尤为重要,因为地方工科院校通识素质教育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公共艺术教育的展开来增加其丰富性和多样性,而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是公共艺术教育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