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的论文实用13篇

公共卫生的论文
公共卫生的论文篇1

一、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药学应急指挥体系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明确指出:突发共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为了确保应急药学体系能够快速、高效应对突各种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成立了药学应急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长担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学应对小组组长,药剂科主任任业务组长,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学应急预案制定、论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不同级别的药学应急预案;部署突发事件药品储备、调配及配制;掌控药学应急人员的合理调配;和医、护紧密配合及时沟通的工作,以确保大规模人群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信息联络和快速级体系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学应对人员(特别是有技术特长人员)联络方式(手机、住宅电话及家庭详细住址)。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根据不同应急的技术要求,随时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一旦有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快速接受应急召集。

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的储备、调配、应急配制体系

3.1建立“重点储备,网络调配”体系应急药品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质基础。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备好抢救药品,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治,可以挽救许多生命,减少致残率。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偶然爆发的特征,药品的储备很难计划、不可预知,作为北京市的远郊区县我们采用“重点储备(有季节性、有预见性的储药,如:夏季集体食物中毒,冬季一氧化碳中毒等),市区县二级调配网络系统”,这样既能满足突发应急需求,又能极大地节约有限医药资源。

3.2建立应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配制体系对于特殊的应急药品(没有应急储备),为挽救生命,报应级领导小组同意后,按照《中国药典》、《中国医院制剂规范》或其他地方标准由具备配制制剂资质的药剂师进行配制。例如:发生在我县某工地集体误服氯化钡中毒事件,针对钡离子中毒药物治疗是需要大量口服硫酸钠溶液,但在我院没有储备,致电本市各兄弟医院也没有储备,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及时报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同意后,立即组织制剂人员配制硫酸钠口服溶液,解救了38位工人的宝贵生命。

四、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学技术预案体系

4.1对突发公共事件了解确切,能够及时确诊的病症,药学应急人员要参与临床救护,参与疑难病症会诊,向医护人员提供药物信息咨询,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制定正确的药物治疗方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获得预定的治疗结果。例如:确证发生煤气中毒时,在采取必要医学抢救同时,可采用细胞色素C15mg(用前须做过敏试验),辅酶A50U,ATP20mg改善组织代谢,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防止脑水肿等。

4.2对突发不明原因罕见疫情,确诊致病原进行药敏试验,针对病症进药物治疗同时,加强临床药学监护。监测病人血药浓度、尿药浓度,为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有力依据,同时用于判断病人现实的或潜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解决病人现实存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预防病人潜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把多个个体化给药方案综合起来分析、论证,从而摸索出较为成熟的药物治疗方案。例如:2003年春季爆发的一种呼吸系统传染病SARS,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公布SARS的致病原是一种未知的冠状病毒,并将这种种导致SARS的新型的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后命名为SARS-Cov)。作为县级医院突发事件应急药学人员,我们遵循“非典”药物治疗原则,明确目标,参与设计药物治疗方案(即个体化给药),监测病人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性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过敏反应及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和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在用药过程中,我们为病人建立了用药档案,评价不同个体人群不同用药方案,摸索出了适合本院的一套治疗“非典”方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级药学应对体系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县级医院药剂科综合应对能力及管理水平,有利于药剂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虽然整个体系是基于“突发”的前提,但对平时药品储备、调配、配制、临床药学监测体系的完善也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是促进医院现代化药学建设的一个难得的契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2003/4/14):《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S].

公共卫生的论文篇2

在服务营销文献的研究中,Fisk等(1993)对1992年以前的服务营销文献进行了回顾,发现1986年以来,服务营销的实证和理论研究的严密性不断提高,服务营销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

(1)服务质量:关注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及顾客满意度,并为评估服务质量设计模型和测量工具。

(2)服务接触/服务经验:研究的重点是顾客与服务企业雇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3)服务设计:研究成果以服务蓝图和服务路径图为主。

(4)顾客保留和关系营销:关注企业如何吸引并保留顾客。

(5)内部营销:将雇员视作顾客的观点。

服务营销理念的基本属性如下:

(1)服务营销是一种关系营销。营销的核心概念即交换,就是企业内部关系及外部各子系统、环境的关系。培养其亲和感、归属感,满足其高层需求以期建立长期稳定的良好关系。

(2)服务营销是一种参与营销。企业要参与顾客消费,顾客参与企业的若干经营环节或自我选择、自我服务。

(3)服务营销也是文化营销。服务精神强调了人性化、文化性特点,必然要求有一种强大的服务理念为内核的企业文化作统领和底蕴,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

二、医疗服务在医院的实际应用

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就是满足社会民众不同层次需求的健康和医疗服务。随着我国医疗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医疗机构产权结构的深刻变革,新一轮的医疗行业竞争将愈演愈烈。今天,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无论从观念上、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有了新的内涵。

1.医疗服务的主要特征

(1)医疗服务的无形性。无形性即:病人在购买治疗服务之前,无法肯定他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这一特点决定:其一,无法在客人消费之前直观地展示服务产品,以及使用价值,这就加大了商家与其潜在顾客进行有效沟通的难度;其二,顾客在购买产品之前既无法看到,也不能试用,无法预期其消费效果,不能预计其成本与效益,从而加大了顾客的购买风险。

(2)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即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步进行的,医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时候也是顾客在消费服务的时刻。因此,医疗服务活动、医务人员、患者三者的协调配合是提高医疗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而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即时产生和即时消费受客观条件、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即时生产和即时消费的产品质量具有不稳定性,从而加大了患者的消费风险。服务人员应树立服务营销观念,在服务过程中,尽量降低患者的消费风险,提高医疗单位的声誉。

(3)医疗服务的差异性。把服务当作产品是建立在顾客观念的基础上的,但由于在同一时间、地点,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需求,而在不同时间、地点,同一客人的需求侧重点不同,服务产品与宾客需求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服务人员也会由于个人的情绪、意外情况、即时需求等不能提供同一标准的规范化服务。

2.医疗服务的营销理念

(1)切实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患者营销理念是以“患者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最终要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理论基础,以顾客的消费心理、行为日益成熟,日益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为市场基础的营销模式。奉行人性化医疗服务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对医院来说就医环境、诊疗流程、医患接触和沟通交流,均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氛围。医务人员的行为仪表、周到热情的生活关怀、亲切温馨的语言交流和精神安慰,以及医院内部卫生环境、诊室病室的色调、光线等都应充分体现一种人文的呵护和人性的关爱。让患者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归属感,使患病的躯体在这种人文的环境中得到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应着重体现在对患者人身权利及人格的充分尊重与平等。首先病人及家属应该具有对病情、诊疗措施及方式的知情权、选择权,通过建立医护人员与病者之间的信息通道,让病人及家属分享对疾病诊疗方面的信息。人性化服务亦包含个性化服务和心理护理,注重每一患者情绪变化和情感需求;应该是具体的和面面俱到的服务,针对不同个体突出人格人性特点进行情感关怀。如何探究病人心理特性及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因人施教,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及负担,是心理护理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树立内部营销服务的观念。单位内部人员都必须把自己视为其他同事的顾客(例如海尔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户一样)。如果员工没有把彼此当成顾客,并且没有像团队一样有效率地合作来协助满足彼此的需要,内部品质和服务都会受伤害,而外部顾客最后也将蒙受其害。因此,内部顾客观念常常被用来对企业员工推销服务理念与正确的价值观。一流的企业往往借助内部顾客观念使“顾客至上”深入员工心里,理所当然地视之为自己的职责。

(3)提供知识化的服务。医院应该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医院在对患者医疗服务过程中,如何营造知识服务环境是现代医院面临的一个课题。首先知识服务是社会和广大患者的需求;此外知识服务也是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完善服务功能所必备的条件,同时知识服务还是现代医院社会公益价值的体现。所以有远见的医院管理者应将医院内的知识服务融于医疗服务的内涵之中,并贯穿整个医疗服务的始终,以知识服务为载体;彰显医院人文和科学知识的风采。患者在患病期间渴望获得防病治病知识,通过人性化、个性化健康知识传播,实现医方与患方的深刻沟通和互动,达到患者与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默契合作。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康复并建立真诚的友谊和信任,也为医院赢得了永久的忠诚客户。

(4)注重服务的有形展示。医院应该注重医疗服务的有形宣传,给患者一个更加放心的有形环境,促进医患交流。例如可以通过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建立门诊及病区信息宣传栏、创办医院特色报纸宣传医院政策和提供疾病预防知识、应用闭路电视播放疾病防治专题讲座及医学科普宣传专题片、根据不同地区的疾病谱分类及慢性病流行特点定期进行面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专题及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给患者一个更加立体、形象的医院。中国其他服务行业也推行有形展示,如海尔空调安装人员自带鞋套、无尘安装、安装完毕10分钟内必定有电话回访等等这些服务的有形展示都给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超级秘书网

三、挑战与措施

加快医疗服务业发展,提高医疗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十分专注的国计民生问题。但此间国内专家研究却表明,10多年来,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增长却不符合上述导向和预期,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更低于美国等西方高度发达国家60%~75%的一般标准。

1.挑战

中国加入WTO后,境外医疗服务大鳄也纷纷涉足大陆市场抢占先机。并且,我国将在加入WTO后,会逐步放开一些医疗服务市场。同时,对外商设立合营、合资医院的数量、地域、股权等限制也将有所宽松,这无疑将会对我国医疗服务业产生巨大的挑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营销理念的挑战。

(2)服务营销规模的挑战。

(3)服务营销创新方面的挑战。

2.措施

虽然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展医疗服务营销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但他们的营销理念、营销方式及模式等的本土化,则还需一段时日,这为我国医疗服务业迎头赶上提供了机会。我国各级医院要迎接挑战,化挑战为机遇,可以采取下列对策:

(1)树立顾客满意和关系营销观念。

(2)加强服务产品创新。①创造服务新需求。②开发服务新产品。

(3)实施差异化策略。差异化策略的实质是创造出一种能被感觉到的独特服务,实现差异化有许多形式,主要包括医院品牌形象、顾客服务、服务产品等。

(4)实施内部营销。为成功地开展内部营销活动,医院应做好下列工作:①认真挑选并训练医务人员。②不断了解内部顾客的实际需要,关心他们的个人发展,以提高医院的凝聚力。③服务行为一致化。④建立高效的绩效评估系统和奖励系统,强化激励机制,教育和激励员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5)增加服务的有形性,实施服务的实体化策略。通过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气氛,建立顾客对企业形象和服务质量的认识,使顾客感到兴奋和惊喜,从而提高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田志龙戴鑫戴黎樊帅: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J].管理学报,2005,(2):217

公共卫生的论文篇3

构建公共卫生检验体系的策略

在疾控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强化我国政府职能,公共卫生检验单位是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撑的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全市病原微生物、微生物产生的毒素、病原寄生虫、病媒生物的检测。负责日常的流行病、地方病、传染病的调查检测、通过科研工作促进防病检验技术上的发展,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工作。做好技术储备,对一些检测技术要求高,设备昂贵及运行成本大的项目,由各医疗部门上送到该实验室进行统一检验,更好地节约资源,促进我国医疗检测和诊断水平的提高。

明确我国卫生检测中心职能和任务。通过公共卫生检测中心执行基础性、方向性、前瞻性和源头性的公共检测研究与服务工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另一方面,各政府职能部门平时进行的大量和重复性的检测工作在原则上不在中心管理范围,将根据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结合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要求,逐步转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承担。当前要在我国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以及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为构建我国强大的公共卫生阵地,为推动我国疾控事业加快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公共卫生的论文篇4

    2目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的一个重要特征项,是对研究内容的概括与提炼,通过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的主要内容[1]。本研究利用关键词的词频与共现关系分析近期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分布。2005—2009年共36期《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中篇目共计633篇,提供关键词的文献共447篇。考虑到文献的关键词往往出现在文献的题目当中,结合文献标题和关键词统计,出现2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共有141个。

    选取keyword项出现20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同一关键词在keyword项出现次数与其在keyword及title项出现次数基本呈正比(表1)。可以看出,公共卫生、社区、环境、人才培养等是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重点主题;政策研究、评估和监督是该领域讨论的重要内容,相关的伦理学讨论也是研究的重点。从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研究对象来看,人才培养、社区、预防和政策是重点。在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应用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预防疾病、地区卫生政策和社区卫生方面,特别是对卫生政策实施与评估、对社区居民的健康保健教育研究等领域。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访谈和案例分析。

    2.1公共卫生研究角度分析由于《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是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阵地,“public health(公共卫生)”和“public health practice(公共卫生实践)”无疑会成为其刊载文献所共有的主题。公共卫生作为关键词出现在2005—2009年中该期刊108篇文献中,由表2统计的与之有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看来,公共卫生实践、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公共卫生伦理学和公共卫生追踪系统是公共卫生重要的研究方向。

    公共卫生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对公众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定义、范围、数量、结构和能力应该与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和公共卫生发展趋势相匹配[3]。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多体现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缺陷,目前国外多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公共卫生管理的领导者,不少研究者认为应当将这种教育提前至本科教育以适应当前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同时应当加强循证公共卫生课程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作用;公共卫生训练中心(Public Health Training Center,PHTC)对于公共卫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应起到模范作用。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地区表示建设不足,这对于进一步改进公共卫生管理实践工作有较大启示。公共卫生伦理学问题体现在由政治环境产生的伦理问题,如公共卫生议程的设置,政治压力,政治冲突的处理以及公共卫生实践的范围,说明政治和公共卫生伦理本质相交,但是政治压力和优先事项往往会对医生的伦理提出挑战。当前,在美国,环境公共卫生跟踪(Environmental Public Health Tracking,EPHT)网络的作用日益凸显,关于环境对公共卫生危害的信息会通过国家数据库得到共享,同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与EPHT计划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帮助发展中国家。

    结合《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中的相关文献分析,当前国外有关卫生部门开展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了解卫生部门某一方面工作的效果或者对特定地区的特定公共卫生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意见与建议。目前卫生信息(知识)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不论是卫生部门通过培训卫生工作人员进而对特定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以达到控制和减少疾病的效果,还是提升卫生网站的公信度来更好地宣传卫生知识,都说明了这一点。

    2.2社区公共卫生研究本研究统计了与“community(社区)”相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社区卫生,其次是社区健康评估和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经济方便、综合性的基本卫生服务,是世界卫生保健服务发展的大趋势[4]。在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研究中,社区卫生研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突出表现在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以社区为单位的人群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3环境公共卫生研究本研究统计了与“environment(环境)”相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环境公共卫生,其次是环境卫生和环境公共卫生跟踪。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公共卫生检测指标的研究,会结合当前政府的相关卫生政策进行评价。

    环境公共卫生检测指标的评价中,有三个评估阶段:(1)科学性和相关性;(2)分析有效性;(3)用于公用事业的可行性。然后确定重要的标准和框架,从而提供了一个系统、有效的方案,成为环境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学决策的有效工具,以更有效地确保公众健康。

    对于国家环境公共卫生跟踪网络计划的研究中得出,该计划的实施需要国家之间的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机构的正式合作,目前国家和机构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已使得环境公共卫生和监测公众健康的工作取得成效。在未来,应该大力开发和利用各国的跟踪网络,增强协作和信息共享。

    3小结

公共卫生的论文篇5

2目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的一个重要特征项,是对研究内容的概括与提炼,通过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的主要内容[1]。本研究利用关键词的词频与共现关系分析近期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分布。2005—2009年共36期《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中篇目共计633篇,提供关键词的文献共447篇。考虑到文献的关键词往往出现在文献的题目当中,结合文献标题和关键词统计,出现2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共有141个。

选取keyword项出现20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同一关键词在keyword项出现次数与其在keyword及title项出现次数基本呈正比(表1)。可以看出,公共卫生、社区、环境、人才培养等是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重点主题;政策研究、评估和监督是该领域讨论的重要内容,相关的伦理学讨论也是研究的重点。从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研究对象来看,人才培养、社区、预防和政策是重点。在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应用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预防疾病、地区卫生政策和社区卫生方面,特别是对卫生政策实施与评估、对社区居民的健康保健教育研究等领域。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访谈和案例分析。

2.1公共卫生研究角度分析由于《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是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阵地,“publichealth(公共卫生)”和“publichealthpractice(公共卫生实践)”无疑会成为其刊载文献所共有的主题。公共卫生作为关键词出现在2005—2009年中该期刊108篇文献中,由表2统计的与之有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看来,公共卫生实践、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公共卫生伦理学和公共卫生追踪系统是公共卫生重要的研究方向。

公共卫生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对公众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定义、范围、数量、结构和能力应该与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和公共卫生发展趋势相匹配[3]。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多体现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缺陷,目前国外多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公共卫生管理的领导者,不少研究者认为应当将这种教育提前至本科教育以适应当前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同时应当加强循证公共卫生课程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作用;公共卫生训练中心(PublicHealthTrainingCenter,PHTC)对于公共卫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应起到模范作用。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地区表示建设不足,这对于进一步改进公共卫生管理实践工作有较大启示。公共卫生伦理学问题体现在由政治环境产生的伦理问题,如公共卫生议程的设置,政治压力,政治冲突的处理以及公共卫生实践的范围,说明政治和公共卫生伦理本质相交,但是政治压力和优先事项往往会对医生的伦理提出挑战。当前,在美国,环境公共卫生跟踪(EnvironmentalPublicHealthTracking,EPHT)网络的作用日益凸显,关于环境对公共卫生危害的信息会通过国家数据库得到共享,同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与EPHT计划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帮助发展中国家。

结合《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中的相关文献分析,当前国外有关卫生部门开展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了解卫生部门某一方面工作的效果或者对特定地区的特定公共卫生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意见与建议。目前卫生信息(知识)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不论是卫生部门通过培训卫生工作人员进而对特定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以达到控制和减少疾病的效果,还是提升卫生网站的公信度来更好地宣传卫生知识,都说明了这一点。

2.2社区公共卫生研究本研究统计了与“community(社区)”相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社区卫生,其次是社区健康评估和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healthservices)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经济方便、综合性的基本卫生服务,是世界卫生保健服务发展的大趋势[4]。在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研究中,社区卫生研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突出表现在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以社区为单位的人群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3环境公共卫生研究本研究统计了与“environment(环境)”相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环境公共卫生,其次是环境卫生和环境公共卫生跟踪。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公共卫生检测指标的研究,会结合当前政府的相关卫生政策进行评价。

环境公共卫生检测指标的评价中,有三个评估阶段:(1)科学性和相关性;(2)分析有效性;(3)用于公用事业的可行性。然后确定重要的标准和框架,从而提供了一个系统、有效的方案,成为环境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学决策的有效工具,以更有效地确保公众健康。

对于国家环境公共卫生跟踪网络计划的研究中得出,该计划的实施需要国家之间的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机构的正式合作,目前国家和机构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已使得环境公共卫生和监测公众健康的工作取得成效。在未来,应该大力开发和利用各国的跟踪网络,增强协作和信息共享。

3小结

公共卫生的论文篇6

2.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现状

我国的公共场所包括下列七类28种: (1)宾馆、饭馆、旅店、招待所、车马店、咖啡馆、酒吧、茶座;(2)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 (3)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舞厅、音乐厅; (4)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公园; (5)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 (6)商场(店)、书店; (7)候诊室、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等[2]。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场所传染疾病的相关管理条例,对于我国公共场所中6、5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实施细则的检验方法(GT/T 18204. 1~18204. 30-2000)明确规定6、5类公共场所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标准测定方法(WS/T 1999 -2001)以及对于颗粒物大小的明确要求,以及对6、5类公共场所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以及净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就目前我国的卫生监督管理情况而言,我国卫生管理部门的管理监督工作还应该不断深入,卫生监督方法也应该不断改进和充实。

3.数学理论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黄楚标等选取公共场所的研究对象对东莞市 68 家市直管的住宿场所从2009 年 ~2011 年连续3 年间的卫生监督进行了量化评分,其中将 2009 年的量化评分情况作为实施量化前的结果,将 2010 年和2011 年 2 年的量化评分情况作为实施量化分级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应用 SPSS18. 0 统计软件对所有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结果发现,随着对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被监督单位的卫生信誉度等级越高,卫生状况越好,卫生监督员对该单位的监督频次也就越少。这样,卫生行政部门将集中有限的卫生监督资源,把监管的重点放在存在问题较多的住宿场所上,切实提高了被公示单位的自身卫生管理能力、卫生意识。这说明卫生监督信息量化评级管理是一种有效的卫生监督手段,是现有常规卫生监督制度方法的补充。

4.日常卫生监督管理中的工作重心与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提供各种消费娱乐为的公共场所的数量的不断增加,由于诸如此类工作共场所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发生一些卫生方面的不良现象也是数见不鲜的,这就必然加重了整个公共场所以集中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监督作为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根据国家出台的对第5类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相关卫生管理办法来对现阶段整个公共场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进行规范化处理,对6、5类公共场所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及时的清洗处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办事。就卫生行政部门而言,要加强对整个系统所开展的各类公共场所的新建、改建以及扩建的所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统一化规范化管理。随着卫生监督工作的不断深入,就势必使得卫生行政部门在监管上面出现人力物力匮乏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应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分级管理的制度,一方面,减轻了巨大的工作量,提高了办事效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整套信息公示制度的日趋完善。在未来的卫生监管工作中,既要做好当下的监管,同时也要注重对更多的监管管理理论的吸收,使得更多、更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应用到我国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管工作中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面。

5.小结

就当今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国家的法制体系建设的日趋完善,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对我国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国家法制办应随时向社会广大群众公开征求意见,并做好卫生执行工作的实时调研共工作。从我国对第5、6类公共场所的相关卫生管理条例的修订草案中就集中体现了对整个新环境下管理理念及方式方法的转变,对整个公共场所卫生监管明确定义了公共场所的范围, 即所谓公共场所就是对所有公众开放的人群聚集地,考虑到有些公共场所很可能会造成一些具有传播性疾病以及危害广大群众的的经营性场所,因此,国家对与公共场所有关的卫生监管严格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黄楚标. 东莞市住宿业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2.12

公共卫生的论文篇7

一、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以及内涵

公共卫生服务是临床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主要通过完善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各项医疗政策、评价各项医疗服务等来切实促进国民的身心健康,属于一种服务性的模式。而公共卫生就是通过对有关监测指标进行细化,综合考评各级医疗机构、卫生组织,对其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从而促使其不断进步。近数十年,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充分重视中央、地方等各级地区的公共_卫生服务,深入公共卫生服务理念,同时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杜绝形式主义,同时以服务人员为公共信仰,健全有关制度、体系,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开展,解决国民的健康问题。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进程将贯穿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但是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些重大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国民的身体健康,所以在今后很长~段时间内,公共卫生服务都应该以此为重点,加强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措施,降低重大传染性疾病对国民造成的危害性,同时,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突发、紧急事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联动机制,问题发生后,经常会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倒是应急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此外,国家一些落后地区以及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于缺少足够的人力、财力投入,导致工作质量不高。

二、预防医学的现状以及内涵

预防医学也是临床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主要以人群、环境的健康为基点,借助于临床医学、环境卫生学、基础科学的理论研究结果,来探讨人类健康和环境因索之间的细微连接,从而将其适用于人类,寻找有关疾病的防治规律,以预防为主为理念,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对预防医学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清晰的发现预防医学具有以下特点:

预防医学重视环境、健康和人群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微观、宏观统一分析的研究理念;(2)预防医学非常重视和临床医学之间的结合,以预防、治疗有机融合作为基本的医疗理念,不仅仅强调理论的指导性作用,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3)预防医学涉及到的对象不仅仅是单一的个体,还包括以区域划分的人群,尤其是没有身患疾病的人群。

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之间的联系

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工作内容、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并且分工明确的学科,但是二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可以不断提高二者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首先,公共卫生服务是预防医学的实践应用。如果说预防医学是一种理论性的研究,那么公共卫生服务就是一种实践性的检验,两者不可以混为一谈。虽然公共卫生服务和预防医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国民的身体健康,但是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预防医学更加倾向于研究,研究健康、人群、环境三者之间的微观联系,研究控翩疾病发展、保障公众健康、改善环境的方法,而公共卫生服务则更加倾向于实践,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及时反馈理论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所以,可以这样说,公共卫生服务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一种可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制度,而预防医学无论经过多长时间的发展,都仍然属于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其次,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有关工作实践分析,公共卫生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涵盖了预防医学的部分内容,也就是说,可以将预防医学划分到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内,这种说法虽然可以清楚的显示二者之间的联系,但是却有很大程度上的片面性。预防医学通过有效的研究。

对疫情的传播和发展实施了有效的控制,防控效果较好,所以可以说,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效力的关键环节。

最后,公共卫生服务和预防医学是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关系,公共卫生服务需要预防医学为其指导发展的方向,而预防医学也需要公共卫生服务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只有实现二者的紧密结合,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二者的工作效力,不断发展,互相促进。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决定了公共卫生工作的深度,而公共卫生服务决定了公共卫生工作的广度,只有最大限度的扩大公共卫生工作的广度,使其覆盖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才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工作效力,并且,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不仅是保障国民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我国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

作者:李传信

公共卫生的论文篇8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通信产品的日益普及,信息传播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除门户网站以外,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都已经成为公共卫生危机传播中的有效载体,并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当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出现以后,卫生行政部门一方面要充分依托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发挥其信息预警、舆论引导、社会动员等作用,另一方面更要用好用活新媒体,通过门户网站、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发出权威声音,营造有利于化解危机、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舆论场”。

1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和传播特点

卫生部门经常需要面对两类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一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即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加剧,我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十分频繁,呈现出规模大、损失严重、影响广泛、关注程度高、原因复杂、新发病种不断涌现等特点,卫生部门的危机管理工作形势严峻;另一类是公共卫生焦点事件。即具有公共卫生属性的,突然发生或被发现并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突然事件。包括:卫生部门和卫生医疗单位因体制、机制或管理问题、卫生医疗安全事故、医患矛盾等导致的冲突事件(如“开胸验肺”、“天价医药费”事件),以及因媒体虚假报道或炒作形成的舆论危机事件等。这些事件往往令卫生部门承担了处理事件本身和媒体、社会公众问责的双重压力,更是增加了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难度。

以上两类公共卫生危机事件都具有突发性、公共性、严重性、紧迫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事件发生在公共卫生领域,与公众的健康权、知情权和生命权都密切相关,且事件本身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因此快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当下发达的全球网络化又为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聚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关注的人越来越多,社会关注度越来越大,卫生部门对焦点事件的处理态度、所采取的行动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也将成为新的焦点,得到广泛而迅速的传播。

2 应用新媒体有效应对危机

2.1 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权威信息的重要平台。在危机管理中,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广泛性、渗透性和互动性给卫生部门化解危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卫生部门的门户网站是公共卫生危机时刻政府权威信息的重要渠道,运用适当,能够充分发挥其高效、灵活、海量、权威性等特点,可以帮助卫生部门更快、更早、更敏锐地判断形势、信息、安抚民心。例如:美国出现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利用门户网站作为公共卫生危机传播的“前沿阵地”,通过门户网站及时了权威信息,并直接与公众沟通。其网站首页设有醒目的甲型流感专栏,提供甲型流感知识和预防建议;提供每日疫情简报公布流行情况和死亡人数;提供每日新闻会视频和录音;给国内外旅行者提供建议和提示信息;提供FDA授权的紧急治疗药物使用建议;提供免费咨询热线电话信息;提供网络电视会议等的有关视频,供新闻报道采用和普通民众下载等。在疫情爆发初期,这些通过网络进行的直接沟通既利于社会稳定,又树立了“权威、负责、坦诚”的形象。

公共卫生危机中,当公众被各种不同的声音所包围时,公众总是渴望听到政府的权威声音。卫生部门要通过门户网站发出具有公信力的正确声音,使舆论向有利于政府的方向发展,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从而平息事态。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卫生系统门户网站可及时事件的进展信息,可以滚动,特殊情况可以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更新,保证公众每次登陆网站都能获得最新的信息,还可以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特点等,增加与其相关的专题栏目,挖掘信息深度,合理设计网站信息布局,使公众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造成的影响,并能够参与到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中去。此外,卫生系统门户网站还可通过多种形式与公众开展互动,可设置在线咨询、在线交流、网上新闻会等栏目,或者通过论坛、邮件等形式由专人针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解答。通过互动,了解公众关注热点,澄清事实并引导公众。

2.2 微博

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的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内容短小精悍,信息共享便捷迅速,其信息速度超过所有传统纸媒及网络媒体,是当今传播最快的信息传播媒介。关于微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网上有这样一个通俗的说法:“粉丝过百,是一本内刊;粉丝过千,是告示栏;粉丝过万,是本杂志;粉丝过十万,是都市报;粉丝过百万,是全国性报纸;粉丝过千万;是电视台;粉丝过亿,超越CCTV”。卫生官员、医疗卫生专家、医疗卫生工作者实名认证微博、且影响力、号召力较大的,有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的“甘肃刘维忠”,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医生哥波子”,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于莺的“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等。其中“医生哥波子”粉丝355万,“甘肃刘维忠”粉丝276万,“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粉丝194万,已具有“意见领袖”的特质:一是拥有较大的号召力,具有较高人气,宣传效应和影响力大;二是言论积极,见解深刻、独特、全面,在读者群中有较高的威望;三是其言论与政府立场基本保持一致,言辞客观、理性。

以卫生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名义开设(认证)的微博,其作用与卫生系统门户网站类似,代表的是单位(部门)的立场和行业的形象,而卫生官员、医疗卫生专家、医疗卫生工作者以个人名义开设(认证)的博客和微博,在危机传播中的重要意义,是发挥 “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作用。传播学者卡茨与拉扎斯菲尔德认为,“意见领袖”是某个群体关系的轴心。一个事件,总是先影响一批比较敏锐和积极的人,这些人在圈子内具有威望,他们最先形成看法和观点,而后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意见领袖”通过各类媒介发表代表性言论,可以影响一定数量范围内的受众群体。他们充当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角色,依据其言论对危机所造成的影响,他们在危机传播中既能推动危机的有效解决,也能使危机加速升级和恶化。因此,在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出现后,卫生官员、医疗卫生专家、医疗卫生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来发表正面积极的言论及观点,回应网络上的片面观点和不实谣言,积极推动“政府、媒体、公众”实现有效沟通,有利于消除社会公众恐慌、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提高群众自身的防护能力,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2.3 手机报

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通信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主办方推送的信息。手机报可以发送大容量的多媒体信息,包括长达1 000字的文章、50 K的图片,其具有传播启动迅速、信息落点明确、接受贴身方便、内容聚集度高等特点。 “一点接入,一点就通,全天待命”,可群组发送、分组发送、定时群发,一小时可发送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条信息,瞬间即可到达千万用户。手机报已经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功能和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手机报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在公共卫生危机信息预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卫生部门可围绕电子政府建设战略,大力推进“公共卫生短信息平台系统”的建设,建立短信预警预报机制。在公共卫生危机中,通过手机短信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共卫生危机预防和管理的有关的公益信息、预警通告和科普知识。对于关系全民利益的大事情,短信平台还可以广发短信,务求每个手机短信用户都能够收到,对只涉及部分群体的信息,短信平台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有选择的发送,真正提高卫生信息的流通效率。

此外,随着3G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多数手机都具有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功能,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据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而超七成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浏览信息,手机的多功能特点在近年来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汶川地震中,中国移动公司就曾与新华社合作联合《抗震救灾手机报》,为公民了解震情、获取自救知识、参与互动讨论以及为地震捐助开辟了有效平台;地震还使得四川部分市(州)灾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为尽快恢复重点受灾地区的信息报告工作,卫生部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急开发了基于手机报告方式的疫情应急报告系统。在网络直报系统恢复前,可利用手机直接报告灾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前,根据手机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卫生部门可探索开发集成预约挂号、信息报告、信息查询、健康传播、政策宣传等为一体的手机应用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创新卫生管理和服务的新形式。

总之,在公共卫生危机传播中,卫生部门及医疗卫生单位应顺应网络信息时代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高度重视新媒体的运用,积极学习,不断探索,深入开发和发掘新媒体的各项功能,通过全方位、多组合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传统的公共卫生危机传播形式,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危机信息传播机制,推动公共卫生危机的有效化解。

参考文献:

[1] 王想平,宫宇.危机传播的舆论形态与引导策略[J].求实,2005,(11).

公共卫生的论文篇9

一、对象与方法

选取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统计源,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卫生资源配置and公平”为检索式,采用“模糊”检索方式,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共检索出文献1184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年代、关键词、作者、期刊、论文内容等。其中,年代分析、关键词分析、作者分析以118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期刊分析、论文内容分析以654篇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

二、结果

1.文献总量的年度变化

如表1所示,2000年至2015年6月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文献共1184篇,其中期刊论文654篇(占55%),硕博论文463篇(占39%),会议论文28篇(占3%),其它论文39篇(占3%),即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是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文献的主要组成部分。文献总量从2000年的19篇增长到2014年的140篇,其中,2010年开始超过100篇,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由此可见,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卫生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医疗改革序幕的拉开,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2.中文关键词分布

统计分析某领域研究论文的关键词,可以发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2]。在1184篇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中文关键词是“公平性”(305次),其次为“基尼系数”(153次),“卫生资源”(135次),表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广泛关注,其评价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尤其是基尼系数。同时,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公平性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见表2)。对1184篇文献的作者所属单位进行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都为高等院校,其中综合性大学7所,医科大学4所,说明高等院校是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医科大学的发文量低于综合性大学,可能与卫生经济学科的交叉性有关(见表3)。发文量超过4篇的作者共有33人,表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有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

3.论文的期刊分布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刊载论文总数占33%的期刊是这一学科的核心期刊[3]。结果显示,在654篇期刊论文中,《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研究》《医学与哲学(A)》《医学与社会》《卫生软科学》9种期刊共刊载225篇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论文,占期刊论文总量的34.40%。其中,《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与哲学(A)》《卫生经济研究》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表明2000年以来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论文质量较高。

4.论文的研究内容分析

(1)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马国芳[4]等运用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2001-2010年新疆13个地州市卫生资源(卫生技术人员、床位、医生)配置情况,发现其卫生技术人员、医生的配置处于不公平状态,建议从卫生投入、人员培训等角度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李贞玉[5]运用泰尔指数分析评价辽宁省医院(卫生院)卫生总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医师和护士(师)等配置公平性,显示其总体公平性较好,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2)卫生财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郭锋[6]等分析了2010年辽宁省政府卫生支出的资金分配情况,发现政府补助在不同级别机构之间分配不公:城市医院(包括城市中医院)所占比重最高,为70.35%,县医院(包括县中医院)为11.26%,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8.68%和9.71%,也就是说,城市高级别医疗机构获得了大多数的财政补助。吴欣[7]等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2008-2011年我国社区中医服务财政投入的区域差异情况,认为东部地区的社区中医服务财政投入波动较大;中部地区总额持续最低,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西部地区逐年持续增加。(3)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王春晓[8]等利用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对广州市115个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评价,认为其核定编制数、在编在岗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按服务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正常公平状态;按服务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闫亚玲[9]等以29省乡镇卫生院数据为样本,评价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结果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核心人力资源配置在较大程度上关注了当地的健康水平状况,配置公平性较好,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存在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城乡发展不协调、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10]。罗志红[11]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江西省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都偏向城市,乡村公共卫生资源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卫生保健的需要,农村人口均等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得不到保障。贺买宏[12]等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分布公平性进行评价,表明我国卫生资源按地理面积配置处于高度不公平状态,政府部门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公平性,同时注重卫生资源结构的优化。

三、讨论

1.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总体关注度上升,论文质量较好

从文献的数量变化可知,文献总量呈增长趋势,说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同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水平较高。对此,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要挖掘新的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方法,发表更多高质量论文。

2.研究主体较为单一,研究内容较为集中,有待进一步探索

根据对1184篇文献的作者单位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都为高等院校,也就是说,研究主力为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而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涉及多方面内容,应得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团体等共同关注。从论文的中文关键词看,相比其它领域,人力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公平性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从论文的内容看,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较为集中,对其它如物力、财力资源的研究较少;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省级以上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评价指标主要为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因此,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领域及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柏高原,王耀刚,杨文秀,等.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政策选择[J].中国卫生资源,2014,6:477-481.

[2]李范,赵玉虹,何欢.我国DRGs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病案,2013,2:65-66.

[3]马志强,唐青,朱永跃.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现状———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3:173-176.

[4]马国芳,潘雯,安尼瓦尔•阿木提,等.2001年~2010年新疆13个地州市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7:68-71.

[5]李贞玉,孔祥金,高丽敏.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7:65-67.

[6]郭锋,马月丹,万泉.辽宁省政府卫生支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7:40-42.

[7]吴欣,许仁丹,叶清丽.我国社区中医财政投入的公平性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视角[J].中国卫生经济,2014,6:55-58.

[8]王春晓,廖军娟,彭荣春,等.新医改框架下广州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77-180.

[9]闫亚玲,张志明,陈颖.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基于29省乡镇卫生院数据[J].中国卫生经济,2013,6:37-39.

[10]高建民,杨金娟.健康公平性概述[J].卫生经济研究,2014,10:51-54.

公共卫生的论文篇10

YANG Honghua XIE Chengqiao SHAO Wenjie

Huadu District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 Huadu District Xinji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Guangzhou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is constantly developing,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re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edical system and public health system is constantly developing. However, China's population base is large, cultural level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so there will inevitably be some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As far as preventive medicine is concerned, problems such as increasing types of diseases and rapid changes in population structure continue to challeng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existing problems in a timely manner to effectively e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situation problems, put forward targeted solutions.

Keyword:Preventive medicine;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与生活质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富足之余,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以及公共卫生方面的关注度不停的提升,在民间资本与政府资本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我国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公共卫生是保护国民健康的重要工作,发展至今,我国的相关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人口基数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众多问题,相关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特别是在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出现之后,关于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我国人口基数大,面临难题多,如何有效分析现状,并且实施有效改进措施则十分重要。本文讨论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1 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

1.1 预防医学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预防医学主要发展内容包括流行病学、社会医学、食品卫生、健康教育以及环境健康等方面,其中流行病学以及食品卫生是相比之下发展较为快速的部分,我国的预防医学在城市中的发展与农村中的发展差异较为明显,随着政策与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村中预防医学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文化和地貌多样化,其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乡村内卫生院缺乏专业人才、技术能力薄弱、相关机械设备落后;对于流行病的知识宣传普及不够彻底,流行病范畴中包括慢性非传染病的控制等受到限制[2]。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当前的理论研究进展加快,在营养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更加全面。

1.2 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

以2003年非典疫情为时间节点,重大传染类疫情疾病在我国受到空前的重视,我国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党和政府也对预防医学以及公共卫生管理加大了重视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对预防医学以及公共卫生管理的要求。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管理获得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当下人们对公共卫生方面的内容缺乏重视,还没有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3]。一些乡镇卫生应急法制体制等不够完善,在卫生应急机制的建设上有待全面加强,这就包括人员、规定等多方面的问题。

1.3 基层医院发展现状

基层医院是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的一线应用基地,当前不同地区的医院有着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基本形成以医院“国家重点医科”为主,其他医科为辅的发展方式,大多数医院有其擅长的医学科,这是一个好的发展现状。随着国家建设的不断投入,基层医院的发展也在不断加速,在基础设备设施、医院建筑、医疗器械、人才储备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这是我国综合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也是重要基础,总的来说,我国的基层医院发展现状症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

2 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预防医学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我国的人口密集程度更大,社会性质更为特殊,世界性传染疾病的预防医学研究仍然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痛点,资源的开发以及科技的快速进步导致各种传染性疾病高发,同时近年来,在资源开发促进社会大幅度进步的社会背景下,人类不断接触到更新的生物和植物领域,这导致当下传染病变得越来越多,传染性疾病的不断蔓延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加上社会分工更加明确,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我国大城市中各个年龄段的群体均存在缺乏精神依靠的问题,长时间处于单人的状态,导致精神健康成为一大疾病。此外,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之下,当前年轻人的数量相比之前明显减少,加上社会压力加大,使得青年群体中晚婚、晚育已经成为正常的现象,这也导致老年人缺乏关照,而青年人经过长时间的精神压力以及身体素质降低也为以后患老年疾病埋下了隐患。老年患者重大疾病类型研究较少,在预防医学中如何提高重大疾病类型研究的质量十分关键。

2.2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经过17年的时间,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强势,在疾病的处理及预后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当前始终缺乏较为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与健康保障机制,应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卫生问题时候,我国管理机制稳定性较差,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专业管理设备的简陋、公共卫生应急研究室的建立不够完善,同时我国卫生监督的任务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这实际上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4]。经费短缺是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滞后且缺乏公共卫生标准制定的现实问题,除此之外,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我国卫生监督任务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直接导致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缺乏严格的界限,公共卫生部门既需要根据我国的相关国情对公共卫生标准进行精确的定位,又需要不断地面临全新的疾病,因为人口众多,任何一个细小的公共卫生问题都可能大面积的摧毁我国长期建立的公共卫生健康管理体系,为了保证我国公共卫生管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健康保护水平,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事业面临着重大挑战。

2.3 基层医院存在的问题

基层医院是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践行者,但是基层医院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关于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践行发展并不全面,因为当前的基层医院都是以重点科室带动其他科室为发展的方向,公共防疫、传染科等在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发展中起到总要作用的科室可能存在被忽视的问题[5]。也就是说,关于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基层医院存在建设不足的问题,如果这种情况大量存在,那么即使我国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在理论建设方面领先于世界,也很难被辅助实际,因此,关于基层医院配合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建设发展的问题需要被极大的重视起来[6]。

3 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措施

3.1 卫生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健全建设

卫生实验室是应对重大卫生事件、国民高发疾病的有效研究途径,高效发展的实验室管理工作能够帮助国家快速地解决发展进程当中预检的卫生问题,但是因为实验室管理工作涉及内容多、范围广,研究人员流动性且实验环节复杂,导致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以及实验室针对性建设都成问题[7]。因此在不同的实验室当中,应当充分的结合院内相关情况,放弃落后且故步自封的管理模式,从基础上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健全,加强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招纳与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在重点难点疾病的研究当中,落实每一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责,不断加强制度建立,有效打造国内各大实验室敢打胜仗、能打胜仗的研究精神,将实验室发展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应急与预防医学研究的“心脏”[8]。

3.2 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是一项十分广泛的工作,上至国家管理层,下至乡村生产队的技术人员,总体的综合素养加强都是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决定性力量,因此针对基层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都需要不断的加大力度进行培养,对于一些新进技术人员来说,目标责任制是我国各项工作应用较为成熟的方式,通过全面的培养以及资源投入,提升整个体系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最终保证各层人员发展成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应急与预防医学实施发达的“四肢”[9]。

3.3 充分结合国情促进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全面发展

我国社会人口多、文化差异大、知识水平差异大是必须要接受的现实,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应急与预防医学的发展不是纸上谈兵,更需要结合国情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法制、经济政策的发展对策,进一步增强卫生监督工作的可持续性,促使卫生监督工作成为以“人”作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并进一步扩大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和潜力,才能够为卫生监督工作为社会创造出健康安全、和谐的良好环境[10]。

3.4 建立顺应社会发展下的公共卫生事业

为了有效提升公共卫生的管理水平,其发展离不开对于社会的顺应性,在相应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当中,我们更应该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需要以人民健康作为管理导向,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促使卫生监督工作朝着人民健康导向的方向发展[11]。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当中,更应该遵守目的性原则与可接受性原则,相关的工作资源应该切实地投入到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当中去,结合相关工作原则,针对存在不足的地方进行积极且科学性的总结,从而进一步的明确公共卫生事业的监督目标是什么[12]。在该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地对管理与监督对象进行有效的整改,应对某一种公共卫生疾病的时候,应当考虑社会发展下该疾病的影响与发展,切实的针对发病群体、年龄、地区等制定有效管理措施,从而进一步的将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改善得更加科学化、针对性以及灵活性,最终促使公共卫生事业长期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13]。

3.5 建立先进的基层医院

基层医院是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加强医院的重视,措施实施:(1)院领导班子把医院文化建设这项工作作为医院重要工作来抓,全面地、有机地渗透到全部工作中去,培养一支道德强、作风正、思想好、业务精、素质高的员工队伍,为医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4]。(2)政治理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三会一课”。(3)法律法规培训:在全院范围分批分期开展法律法规培训,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医院常年聘请法律顾问,决策遵循法律,确保各项工作及规章制度有法可依。(4)业务知识学习:重视新员工培训,分析当前医院的人员情况,要以“敢打仗,能打胜仗”作为预防疾病的重要尊卑,培养医务人员“随时准备着战斗”的战士精神,在重大公共卫生疾病出现的时候,能够贡献巨大的力量。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方式,实施全方位、不间断、多形式的职工再教育活动等。(5)道德修养培训:开展道德风尚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宣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6)医院文化精神的塑造:医院不定期开展一系列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医院文化活动,从而激发职工爱院如家的思想感情。组织参与扶贫助困、爱心助学、无偿献血等活动,培养职工奉献与担当意识。组织各类业务技能竞赛活动,如护理技能大赛、病案书写质量比赛、演讲比赛等[15]。

4 讨论

综上所述,随着国力提升,当前我国处于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建设快速发展的状态,人力、物力投入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人口基数众多、年龄结构发生改变、文化水平差异等原因,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展望对策,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技术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社会发展下文化、体制与模式的发展等,通过相关措施的实施,我国的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将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罗小峰,张莉,罗斌,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队伍建设与管理探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2(33):193-194.

[2]朱涵潇.论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干预[J].现代经济信息,2018,3(14):397.

[3]周健,李鸿成,张亚娟,等.创新项目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和“学”的促进和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9(1):121-122.

[4] 刘喜梅.传染病预防工作中公共卫生管理的干预[J].健康必读,2018(15):289.

[5]袁凤莲.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4):167-168.

[6] 胡启源.分析传染病预防中公共卫生管理的干预及定位[J].商情,2017,31(14):147,263.

[7]策红曼,许锏.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3):191.

[8]赵成珍,梁循,王军礼.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与应对[J].中国流通经济,2020(5):84-94.

[9]陈少贤.国外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经验与启示[J].人民论坛,2020,33(6):142-145.

[10]林林.医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296-297.

[11] 刘东,时少华,吕灿利.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J].引文版:医药卫生,2016(2):283.

[12]谌杰,黄明芳.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1):23-24.

公共卫生的论文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农村中学2011年新入校学生为891人(对照组),其中男性452人、女性439人,年龄11~14岁,平均年龄(12.78±0.34)岁;2012年新入校学生为937人(研究组),其中男性490人、女性447人,年龄11~14岁,平均年龄(12.69±0.41)岁。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人数等)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选取学生均无精神类疾病;②意识清醒,智力正常,可正常接收课堂知识;③学生可按照所需公共卫生培训进程完成学习,教师可按照进程授课,无中断学习情况;④身体无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语言障碍等可能对学习造成影响的机体情况;⑤学生及教师可积极配合本次研究,具有良好依从性,能够独立完成本次研究所使用任何调查问卷;⑥学生及教师均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研究方法 2011年新生入校后未接受任何公共卫生相关知识学习内容,仅给予常规文化、体育、思想政治等教育措施;2012年,我校在进行上述常规教育内容基础上,开始注重公共卫生情况,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改善我校公共卫生工作现状。对研究组与对照组学生入学及第一学年末均进行理论知识考试,调查学生对本校公共卫生现状满意度,记录本学年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率,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00%)。

1.2.3效果判断 ①理论知识考试。采用自拟理论知识试卷对两组学生公共卫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公共卫生定义、种类、预防措施、应对措施等,满分为100分,分数与公共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呈正相关,即分数越高则学生对公共卫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越好;②满意度。采用自拟满意度调查表,掌握学生对本校公共卫生工作满意度,满分为100分,分数与满意度呈正相关,即分数越高则学生对学校公共卫生工作满意度越高。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公共卫生知识及满意度 研究组与对照组学生本学年学习完成前后,其公共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满意度对比分析,见表1。

由表1可知,两组学生本学年初公共卫生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期末研究组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件认识程度较学年初显著升高,对照组学生学年前后公共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

2.2公共卫生事件 2011年及2012年我校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知,研究组本学年公共卫生事件共发生36人;对照组本学年公共卫生事件共发生90人,且两组患儿均经临床对症治疗后痊愈,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学校人群较为密集,且属于公共场所,学校中大多集中抵抗力较差的青少年学生,因此是公共卫生事件高发区域[1]。研究表明,由于部分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较差,教职工对公共卫生事件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其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几率更高。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及周围环境改变等因素共同作用,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相关工作人员高度重视[2]。

研究表明,农村学校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到位,校领导及教职工仅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忽略公共卫生重要性以及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3]。本文研究可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公共卫生相关知识,可显著提高学生对此类知识掌握情况及学校公共卫生工作满意度,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降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率,与国内相关报道结果相符。

农村学校公共卫生工作对策分析,具体措施为:①学生新生入校后每周设立一节公共卫生相关知识课程,提高学生对校园公共卫生事件防范意识及注重个人卫生;②定期组织学生对本校公共卫生现状进行讨论,提出具体整改对策,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③设立意见箱及时将教职工及学生对本校公共卫生情况所提意见或建议进行传达,并采纳优秀建议,及时根据正确意见进行现状纠正;④适当组织理论考试,掌握学生学习公共卫生相关知识效果;⑤若条件允许可指定专人负责监督学校公共卫生工作,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⑥各级领导应指派专人对学校公共卫生工作进行不定期监督抽查,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提高学校对公共卫生工作积极性,将理论转变为实际行动;⑦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尽量改善学生生活宿舍环境及饮食内容,提高公共卫生防范意 识[4-5];⑧将检查学生个人卫生纳入班主任及生活老师日常工作中,采取定期检查或抽查形式监督学生个人卫生行为实施情况,对于个人卫生保持不良学生应进行耐心讲解,告知其个人卫生较差可能引发的各类疾病,提高学生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行为意识,从自身做起,降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率。

有研究显示,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降低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率外,还应制定完善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从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积极应对,将危害程度降至最低,保障农村学校师生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如下:①成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人员包括各级卫生局、卫生所专家及领导,有效指导公共卫生事件中关于疑似病例筛查、诊断以及治疗工作有序进行;②领导小组应包括本次公共卫生事件所涉及疾病的专家人员,及时排除疑似病例,避免误诊、漏诊情况,尽量减少公众恐慌情绪,有效控制病情蔓延及提高治愈率;③各部门负责人(卫生、教育、宣传、、财政、公安等)分别召开针对性的应急会议,研究部署本次卫生事件所涉及到本部门工作中的具体配合措施;④应急小组人员应与患者、家属、学校领导等进行必要交流,及时传达疾病控制情况;⑤加强开窗通风、物品消毒等预防措施,若条件允许可指派专人监督及实施预防工作;⑥在自愿情况下,可对疑似人群及密切接触人群给予预防性用药,并指导其签署自愿同意书;⑦督导确诊病例的治疗过程,指导其遵医嘱进行临床治疗,并选择专人负责本次公共卫生事件中确诊患者的心理干预,消除其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⑧未确诊的疑似病例应进行定期随访检查,直至完全排除;⑨对痊愈的确诊病例后续治疗及复查工作应进行不定期随访监督。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公共卫生知识讲课,使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公共卫生工作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从而最终达到降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率的目的,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值得在今后农村学校教学工作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付文佳,刘兆炜,刘影,等.四川省农村学校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09):720-722.

[2]陆俊,邓学良,陈淑华,等.湖南省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及需求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24):4836-4837.

公共卫生的论文篇12

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

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的撰写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论文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公共卫生的论文篇13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全球经济和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转移。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应用型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应用创新能力为要求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工作要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对新形势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反思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我国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卫生)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沿袭前苏联模式,课程体系以传统五大卫生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1],综合国内外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以及我校预防医学教育实际,预防医学人才实践环节面临的挑战: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在实践教学中重实验、轻实践,验证性实验课时居多,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创新性实践教学课程少[2],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专业技能脱节[3],公共卫生现场工作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学生生产实习时间短,专业实习基地类型单一。

预防医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促进、卫生保健、环境与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和卫生管理等公共卫生领域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知识结构、能力训练、综合素质等必须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对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因此,为成功培养创新性和实用型相结合的人才,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4]。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全面实施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二、改革主要内容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在保证满足各门专业课程理论课讲授的条件下,一方面适当减少部分课程理论课的学时数,将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如儿少卫生学);另一方面,减少专业课程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内容、方法的学时数,将节约出来的学时数集中安排,整合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课程,形成《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Ⅰ》、《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Ⅱ》,增加《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公共卫生常用技能》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见下图。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和模式。

(1)按照“三个五统一”做好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实验教学中做到“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登记表、实验报告、实验成绩的”五个统一;在实习教学上做到“实纲、实习计划或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教师总结、学生实结、实习成绩”五个统一,在毕业论文上做到“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绩、毕业论文答辩记录”五个统一。

(2)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除了社会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外,我们新增加了“专业前实习”[5],安排在学生未上专业课之前的第八学期结束的暑期在疾控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实习,为期4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公共卫生工作,让其有感性的认识,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专业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已对2009级和2010级学生实施了“专业前实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立院―实验中心―实验教师/实验员的实验课程实习管理线、院行政―系/教研室―导师组成的实习管理线以及院总支―辅导员―班主任负责的社会实践管理线的“三线”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2.强化实践教学的措施。

(1)加强实验室建设。一是加强功能实验室建设;二是重视实验室管理;三是加强实验室规划工作。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学生以校、区、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为平台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并可以利用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2)完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理顺学院与基地的联系,继续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已挂牌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做好基地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和培训提高工作;探讨与基地联合开展科研工作;明确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设定目标及质量参数严格考核专业实习的效果。与实践基地合作,以公卫执业医师实践考试大纲为指导,每届大五的学生,举办一次公卫实践技能大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和掌握实践技能。

(3)进一步完善实践考核体系。《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Ⅰ》、《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Ⅱ》、《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公共卫生常用技能》等实践课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把学生出勤、课堂表现、技能操作、实验报告等结合起来考核,提高期末成绩总评中所占的比例,减少“死记硬背式”和“突击式”均能在期末总评过关的不合理现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积极探索导师“一贯制”教育,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大一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带领学生科研入门,结合学生的毕业生产实习,在后续的四年中,每位学生跟随自己的导师完成最后的毕业论文,旨在逐渐缩短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专门的时间安排,延长专业实习时间。借鉴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本科生设立开题、中期汇报、毕业答辩环节,使学生对于科研的每一个环节都亲自参与并进行实践,逐步建立学生的科研思维。

随着现代化专业型、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作为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传统预防医学实践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应随着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与能力、富有发展潜力与创新精神、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全才学生,为社会所用,这是预防医学未来努力的方向。只有结合具体实践,不断创新观念,才能促进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赵莉,马骁,李晓松,等.反思与重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9):3678-3679.

[2]张晓峰,郭淑英,任锐,等.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1):102-10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