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公共体育实用13篇

公共体育
公共体育篇1

1,公共体育课的发展趋势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中心环节,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应遵循世界潮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确立“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的大体育观,与健康教育、生活教育相结合,与未来社会接轨,逐步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体育相联系的新体制。这是全面展示体育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应着重考虑学科需要、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形成多种形式交叉组合的课程结构群体。课程设置应突破现有的平面结构,拓展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是服从于体育课程目标的,为此体育课程内容需综合化、多样化。

2,游泳运动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2.1当前,游泳运动水平在全面提高,并且进入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游泳项目普及,俱乐部层出不穷。观念创新,形成新的训练培养思路,突破传统的单一的体工大队和专业队培养模式。

2.2游泳时在水环境中身体由直立转为平卧,运动中身体无固定支撑,呼吸不随意性。它是唯一能够将日光、水、空气三者有机融为一体的集健身、娱乐、体疗康复的时尚运动。尤其对许多的慢性病(肥胖、糖尿病、心肺功能衰退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和康复作用。

3,高校公共体育游泳课的开展现状及原因

3.1开展现状

我国南方水源充足的城市,高校游泳运动开展较好,北方城市只有部分重点高校开展得不错。如,清华大学有自己的高校游泳队,西安交通大学等在高校游泳运动的普及和推广上做出了较大的成绩。其它高校多少都存在着教学计划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课时少、考试不够科学、教学有盲目性等问题。

3.2原因

3.2.1场地设施受限。教学时数较少,同时受季节、气候等影响,教学时数满足不了课堂教学的需要。

3.2.2游泳考试标准较高与教学时数较少相互矛盾。教学目标要求的确立和管理实施存在一定问题。

3.2.3广大学生对游泳的健身价值不了解。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回顾我国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游泳运动的快速发展靠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靠的是我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靠的是掌握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训练手段。为了祖国的强大兴旺强盛,高校应注重加强健康教育,即使学生掌握健康基本知识、健康保健知识、健身技能能力知识。因此,教学应选择健身价值全面的,并适合不同健康体质和年龄性别的运动项目。

4.2建议

公共体育篇2

2.1、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特殊位置

定位总是针对某一对象在其所属的系统中的位置进行的,在系统中不同的部件或位置各有其目标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因而才有定位的必要,定位必须精细“测量”系统所赋予的特殊性要求来得出,而不是可以随意主观给定的。按照这三大核心内涵进行思考,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否则学校体育教育链就不完整。同时,学校体育教育链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要与社会体育有机衔接。所以,只有准确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位置,才能清晰勾画出它的目标。

2.2、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赋予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和任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大学三大任务之首的人才培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内化为一种指导实践的理论,内化在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定位与目标中,通过定位与目标彰显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使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既能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中德智体美的关系,也能正确处理与社会体育和中学体育教育的层次关系,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和实践性。

2.3、大学定位与目标的多样性与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定位与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系统及其在特定条件下所具有的功能要求,确定一所或一类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合适位置。一方面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的定位与目标,反映高等教育的内在品质。另一方面,它又要遵循体育的自身规律,不偏离体育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功能。处理二者的关系,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体现大学定位与目标的多样性与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一致性。

2.4、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结构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结构应包括理念层和行为特征层两个方面。理念层是大学管理者基于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理性认识所持有的基本观念、价值判断,主要解决大学在公共体育教育方面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能做什么和能怎样做等基本问题上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等问题,这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行为特征层是处于结构的表层,是对理念的落实和到位,反映在创造性的执行力上。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进行定位,实际上就是要对它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上的“身份”进行确认。只有把“身份”弄清楚,目标才能清晰,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功能才能显现。

3、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设计的核心要素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设计的核心要素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共性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学校体育教育的共性,即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完善做人品格,为社会培养人才奠定坚实的身心基础始终是一条主线。第二,个性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大学教育的个性,即它是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既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终点,又是青年大学生步入社会体育的起点,为社会体育发展培养中坚和骨干。第三,能力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即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步入社会后坚持不懈地从事体育锻炼,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和家庭成员奠定可持续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公共体育篇3

1.3体育场地、设施要素株洲市共有体育场地1319个。其中,体育馆15座,运动场204个,游泳池17个,各种训练房1252个,人均体育公共用地面积达到1.1769平方米。十二五期间,加大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利用体育公益金,使有条件的社区建成1个公用篮球场、1条健身路径和1个室内健身场所;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村为重点对象,建设了篮球场、乒乓球台等经济适用的健身设施,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篮球场。2015年,力争人均体育公共用地面积达到1.30平方米2011年,在株洲市茶陵县和荷塘区兴建了农民健身广场各一个,完成35个行政村的配置任务。2012年,在全市建设全民健身广场2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20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0套。株洲市所有的大学、中专、职业学校的部分体育场地,在早晚两个时间段对外开放,15.8%的中学部分体育场地定时定点对外开放,小学的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场地少,体育设施不足;二是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因投资大,收益小,所以以政府投入为主,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和第三部门的参与少;三是学校场地对外开放力度不大。

1.4体育活动开展要素2011年以来,株洲市体育局组织、协办、参赛各项全民健身活动70多个。如:2011年举办了第四届市大众体育运动会,2012年的株洲市风筝文化节、航模表演大赛、“两型看株洲、健步神农户”市直机关健步行竞赛活动,2013年举办的第十二届运动会等等。打造了万人广场舞、万人自行车赛和环城跑等具有株洲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据统计,2012年参与各项群众体育竞赛的人数超过12万人次。株洲市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指出:2015年,力争使株洲市体育人口达到50%,其中城区达到70%。届时,株洲市将超过全国体育人口平均水平,即:32%。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领导带头参加体育活动,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二是株洲市民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手段多样,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三是随着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人口快速增长。

1.5国民体质监测株洲市没有专门性的体质监测点。但2005年、2010年的国民体质监测株洲作为湖南省的三个样本城市之一,参与了全国国民体质测试,对3-69岁的公民进行了体质测试。调查表明:一是株洲市由于经费、人力、场地不足等原因,没有开设专门的国民体质测试点;二是由于大部分市民没有进行体质监测,他们没有运动处方,参与体育锻炼针对性不强。

1.6体育社团组织要素在株洲市民政局注册,体育局登记的各项体育协会、俱乐部有41个。株洲市不仅拥有传统项目协会如:自行车协会、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羽毛球协会、高尔夫球协会,还有新兴项目协会如广场舞协会、排舞协会、轮滑协会、民间龙舟龙灯协会、风筝协会、气排球协会、桥牌俱乐部等。其中,自行车单项协会规模2万人,广场舞协会上万人,场地上千个场地,乒乓球协会规模2千人。还有部分协会得到了政府和一些单位的资助,如:武术协会每年有政府下拨的扶植费5万元,有专门的办公室;象棋协会有国税局、601厂资助。大部分体育社团组织没有自己的体育场地,它们采用付费租赁的方式获得体育公共场馆的使用权。株洲市体育社团组织完善,每个协会建立了党支部。调查结果表明:一是体育协会多,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们的体育需求;二是场地设施是制约各体育协会发展的瓶颈。株洲市有两大协会分别是自行车协会和广场舞协会。自行车协会快速发展的原因是:首先,2007年株洲市为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改造了道路,满足了自行车爱好者们的场地需求;其次,株洲市拥有全国第一家自行车租赁系统,政府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目前在株洲市主次干道、居民区、公园景区有1000个自行车租赁点,20000辆车为广大市民提供3小时内免费的服务,因此,株洲市交通公共服务满足了自行车爱好者的器材需求。广场舞发展迅速的原因是广场舞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低,一块空地、一套音响设备就能组织广场舞活动。另外,部分协会因受到场地设施的制约,社团发展较慢,如:网球协会。

1.7体育信息要素株洲市体育信息的途径主要通过《株洲市体育局门户网站》、《株洲市政府网》等网络媒体;株洲市电视台的新闻频道,株洲市电台的交通频道;《株洲晚报》、《潇湘晨报》等纸质媒体。株洲市体育局门户网站的信息反馈内容包括:部门文件、法律法规、惠民政策、政策解读、规划计划、资金信息和行政权力几个栏目。部门文件了《中国体育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办法》等,在法律法规一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株洲市体育局行政执法依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政策解读中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文件。除此之外,在全民健身日,各小区用宣传栏传播体育知识。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局在信息公开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体育比赛新闻及时,信息的途径多,且较全面;二是其门户网站上的相关政策信息时效性不强,大部分是2000年以前的信息;三是没有与其所管辖的县、区体育局网站进行链接。

1.8体育指导员要素至2012年底,株洲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已超过6000人,每千人中有两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国家文明城市的评比标准。株洲市培养体育指导员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一级、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株洲市体育局培训。株洲市体育局每年开设培训班6期,根据体育项目、内容的变化,及时更新培训项目和内容。如: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传统项目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是每年进行一次,其它运动项目则是不定期开班。二是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由国家体育总会培训。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拔途径有两种:一是由各协会推荐,二是全国参加群众体育比赛获得单项前三名的运动员,2012年株洲市4名一级体育指导员经培训升至部级。从2010年开始,株洲市体育局对于体育指导员的信息管理采取网上建档的形式,对于他们的体育指导工作没有强制性要求。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指导员大部分是湖南省队退役运动员,指导水平较高;新兴运动项目体育指导员大部分是年级较大、学历较低的女同志。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群众体育基础好,热心参与体育指导的人数多;二是株洲市体育局能根据体育项目和内容的变化向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免费的培训,保证了体育指导员的知识更新速度快;三是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虽然数量多,但是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9体育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株洲市对体育工作的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的考核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株洲市政府每年对株洲市体育局的工作进行评价,其中对群众体育工作的考核权重为45%;二是株洲市体育局采取自评的方式,对各部门每年的工作进行评价。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工作的绩效评价以政府部门为主,主要是上级政府部门对下级体育部门进行考核;二是体育部门采取自评的方法;三是群众参与少。

2结论与建议

公共体育篇4

1、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

1.1、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文化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现阶段,发展的体育活动观念是指,体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教育和文化蕴含。这其中的文化就是指体育活动发展的历史。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构建健全的观念,是发展全面人才的有效基础,更是全面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条件。其中就包括现阶段的学生,他们不参与体育活动、不具备体育知识、不观赏体育活动、不议论体育的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1.2、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体育文化的教学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相应的体育精神。优异的体育精神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运动,从而发展全面型的人才。培育拥有理想、拥有道德、拥有文学素养、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社会全面发展型人才,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实施的目标,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精神,提升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和实施。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具有合作性、竞争性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像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多样化的体育竞赛项目。通过激烈的比赛活动,可以激发运动员和同班学生的团结凝聚力和归属感,依据自身的欢呼声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同时,上场比赛的学生也要注意在比赛前,要注重技术的训练,加大自身的专业技能,加深与队员的配合,从而更好的进行体育比赛,以此为班级争得荣誉,培养自身的荣誉感,发展自身超越和不服输的精神。

1.3、体育的教育宗旨在于传授体育人文知识

高校实施的体育教学工作主要是为学生传授相关的体育文化知识。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具备高效的技术知识,还可以发展更多的社会科学文化。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要想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知识的教育,例如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文化知识竞赛、实施形式特别的体育活动等,从而为学生建造有效的平台,让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展示,以此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体育文化素养。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技术的改进,体育活动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并且逐渐的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2、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活动

高校实施的公共体育教育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体育的意识和活动。终身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终身体育实施注重的是培育学生强身健体的体育精神,从而发展具有时代意义的体育精神。当前,很多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只注重发展体育精神和知识、技能、兴趣等,而忽略了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导致实施的体育教学工作是具有片面性的。在发展终身体育精神的情况下,依据当前社会经济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行不断的改进,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并且逐渐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型人才。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是所有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实施终身教学的基础教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由此可见,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实施的公共体育教学工作是终身体育实施的基础。这样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体育文化的教学工作放到体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而发展符合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全面型人才。

3、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高校实施的公共体育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依据哲学进行分析,社会活动主要是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也可以说全人类或大多数人从事的各种活动,其中包括认识世界、利用世界、享受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当然最重要的主要是指为求生存进而为求发展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其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社会活动可以称之为社会实践,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实践的经验和基础理论进行判断,促使学生发现彼此之间的差距,从而完善自身的社会实践系统,以此更好的回报社会和学校。在校的学生可以依据参与校园的体育活动获取经验,从而为以后的实践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并且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应用自身的知识,从而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同时,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与体育事业和课程相关的社会活动,从而促使学生提升实践应用的能力,为未来步入社会奠定有效的基础。当然,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里的大爷大妈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培养自身完善的身体机能;还可以在社会建立与体育项目有关的知识竞赛活动,并且进行分组,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促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去,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实施的公共体育教学工作主要是以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为主,主要是依据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案例分析进行教学系统的改革,从而形成具有特点的、科学的公共体育课程,以此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在实践中实施可以获取有效的教学经验。通过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性、实时性、普遍性以及生活性等多样化方式发展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工作,完善公共体育教学工作的不足,从而建设完善的公共体育课程的评价系统,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可持续性的、科学性的、体育教学内容,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技能和活动水平,从而最大化的满足社会和学校对与人才的多方面要求。

参考文献:

[1]任莲香,虎晓东.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教育的作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2]朱爱民,姚学进.试论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的体育文化建设[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03.

[3]兰措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标准化[J].标准科学,2009,05.

[4]尹干闽.福州大学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5]牟玉梅,吕艳玲,王步,洪平.性别视角下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江苏省首家民办本科普通高校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01).

[6]顾春先,何文涛,胡波.我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8).

[7]高健.“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天津电大学报,2009(02).

[8]陈媛媛,炊遂堂.当前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4).

公共体育篇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驱动和政府对体育事业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不仅一跃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而且实现了公共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全民健身和满足公众体育需求打下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然而,我国毕竟是人口大国,城乡、区域体育事业发展极不平衡,仍存在着诸多复杂问题,面临着许多不可回避的挑战。(一)公共体育发展取得的基础性成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稳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伴随经济稳健发展,公共体育事业也同样步入了市场化发展的快车道。围绕体育产品生产这一重要环节,国家和市场的职能更为清晰,体育产品生产和消费完全走向市场化;体育设施建设采取招投标方式,积极引入社会企业参与融资建设,极大地节约了政府投入成本,活跃了体育文化市场;体育比赛宣传推广、服务市场化、经营多元化得到有效探索。系列市场化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外,我国各级政府为全面适应体育市场化发展,深化体育机构改革,管理与经营逐步分开,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吸引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参与到公共体育建设中,各项事业相对规范运行。在公共体育硬件与软件建设上更是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一大批世界性著名体育场馆拔地而起,为北京奥运会建设的鸟巢、水立方最为典型;大部分一线、二线城市都有规模性的体育场馆,如上海体育馆、苏州体育中心等,能够承担起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三线城市同样具备举办适度规模赛事的能力和条件;很多社区配置了相应的公共体育活动场地和设备,大部分场馆更是对公众开放,公众充分享有体育运动条件和权利。我国正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一大批世界性体育人才脱颖而出,全民体育的氛围更加浓厚,体育文化得到科学弘扬和传递,公众的体育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公共体育信息化服务取得了跨越式进展,体育信息资源丰富,传播便捷迅速,影响力广泛,体育资源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二)公共体育发展现状堪忧首先,区域性公共体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改革开放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把有限的财政投入到了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由此东部地区迅速崛起,中西部地区则呈递减态势,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直接依靠国家政策和政府投资的公共体育事业,同样呈现出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现象。特别是体育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众的体育综合素质呈现出显著差异。其次,就城乡二元结构而言,公共体育也呈现出鲜明的巨大反差。与城市相比,农村中的体育设施明显不健全,体育政策、资金支持十分缺乏,农民的体育素质显著偏低,农村体育人才和队伍建设极不合理,城乡之间的公共体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再次,公共体育市场化结构尚不合理,“政府控制大量资源,形成垄断供给”[5],市场介入效果并不太明显,直接影响着市场对体育竞技的优胜劣汰和体育人才培养。由政府主导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人本理念的追求、公众对体育的诉求以及各类体育赛事的要求等尚没有做到精细化、便捷化服务,服务政策仍需建立健全,服务渠道仍需多元化、畅通化,服务内容仍需多样化、大众化,服务均等化更显不足。(三)公共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公共体育作为动态发展的基础型事业,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不仅需要正视不容乐观的现状,而且要积极面对随时而来的各种挑战。首先是管理上的挑战。不少公共体育场馆仍是体育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并没有剥离,实行社会化、企业化管理,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体育场馆管理机制传统老化,投入成本大,仍需要依托政府财政补助来维修保养,成本控制仍需加强。“政府如何从机制调整上,以最灵活的方式、最低的成本,突破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实现管理与市场化选择的协调发展己成为当前体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6]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挑战。一方面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变化、环境条件、信息化水平等因素而不断增加投入,在满足城市公共体育需求上深下功夫;另一方面政府要转变观念,集中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加大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体育综合素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最后是经营发展上的挑战。当前公共体育市场化发展仍是粗放型发展格局,尚有许多公共体育设施没有推行市场竞争和管理模式,向公众有偿和无偿开放力度仍然不够,经营自仍没有完全下放,政府的财政包袱依然比较重,集约化管理和人本化服务迫在眉睫。

三、现代社会与公共体育发展的相互需求

尽管我国公共体育事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发展公共体育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民生效应是不容忽视的。当前在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和体育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的良好环境下,公共体育更以巨大的物质、精神、文化价值为各视域所青睐。(一)社会与公共体育的相互需求当前社会,和平、稳定、发展是世界的主流。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优越的社会形态为公众多元化的需求提供了稳定基础。公众体育作为社会事业的基础性内容,能够为公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能够增进社会系统间的体育文化交流,能够发展并优化人文体育环境。公共体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能够增强公众的身心素质,坚定公众毅力,甚而帮助缓解医疗压力,提升全民综合素质,打造体育强国,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没有公共体育的健康发展,整个社会将会呈现出病态症状,最终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影响经济、文化、政治的科学发展。(二)市场与公共体育的相互促进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公共体育占据其中重要份额。延续体育市场化发展路径,是我国深化体育事业改革的关键步骤。步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通过公共体育来扩大体育产品市场供应和需求,激发公众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来拉动建筑、钢铁、文化、器械等相关行业经济增长,呈现共同发展的形态;需要公共体育增强就业、发展产业、增进实业,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此外,公共体育需要市场来磨砺竞争意识和能力,逐步建立健全市场经济发展机制;需要市场来调配体育资源配置,优化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公共体育的最大化;需要市场消费来不断丰富体育产品样式,为体育竞赛、体育文化交流奠定坚实的经济后盾。(三)政府与公共体育的相互支撑发展公共体育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对政府而言,公共体育建设能够深化行政改革,优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能够摆脱行政干扰,实现自主经营,自立自强;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改善民生;能够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体育文化交流,增进世界体育文化融合,为外交搭建平台,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公共体育而言,政府能够以强大的政策扶持、财政支持、方向引导、媒体宣传,把公共体育做大做强,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够扭转公共体育区域分布不均衡和结构不合理的困局,调整城乡二元结构,为公共体育均等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能够逐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加强服务管理,实现科学发展。(四)公众与公共体育的相互吸引公众与公共体育存在天然的相互需求属性。相对公众而言,发展公共体育能够不断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娱乐方法,提高体育技能,增强体育文化素养;能够在日常体育锻炼中协调生理、心理机能,推动身心的协调发展;能够为公众搭建体育文化交流平台,在体育切磋中相互学习,增进了解;能够不断协调工作、生活、情感的强度和矛盾,帮助身心恢复正常状态。相对公共体育而言,公众是体育产品的最大需求者、消费者,能够直接影响着区域性公共体育发展水平;能够实现公共体育应有的使用和特定价值,发挥最大功能;能够不断拓宽公共体育内涵,创造出更多体育产品,开展更丰富的体育活动,弘扬和发展体育文化,真正推动公共体育事业向纵深发展。显然,社会、经济、政府、公众与公共体育之间相互存在着密不可分的需求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交织发展。当公共体育现状不容乐观,面临复杂局面和挑战时,各界应综合把握其内在特性规律,科学正视,积极应对,方能实现各关联体的协调发展。

公共体育篇6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

第三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四条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

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国务院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

第十二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具体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划,并依照前款规定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重新确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

第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

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第三章使用和服务

第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八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十九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二条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条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第四章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公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第二十五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安全。

公共体育设施内设置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服务技术要求。

第二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

(四)未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的;

(五)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5000元以下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公共体育篇7

1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取得的成就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属于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基本组成部分[2].近年来,江苏省始终致力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工作,在此方面做出很多努力,因此也取得很多成就,具体如下:

1.1打造品牌农民体育活动

江苏省通过多年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打造出一大批品牌化农民体育活动,这些品牌农民体育活动的打造为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赋予了更多特色.以江阴市为例,江阴市近年来依据“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基本原则,坚持“一镇一品”农民体育活动品牌的打造.如,利港镇的龙狮活动、徐霞客镇的攀岩活动、新桥镇的海澜马术舞步活动、月城镇的中华龙舟大赛等农民体育活动均具有鲜明特色.

1.2体育设施建设初期取得的成效

通过多年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江苏省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业已初步取得成效.仍以江阴市为例,2010年江阴市65%以上的乡镇均建立体育馆,40%的自然村均建有灯光球类场地,在江苏省内率先完成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截止2015年,江阴市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则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张家港市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也不甘落后.截止2015年7月23日,张家港各乡镇积极实施新一轮的乡镇体育中心建设,下辖10个乡镇中的6个乡镇已经初步完成文体中心建设,并陆续投入使用.除此之外,还新建一干河生态廊道带状公园、农博园、梅花公园、运动公园及香山湖公园等五个体育公园.

1.3公共体育软件服务升级

江苏省在农村公共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得到保障的同时,在农村公共体育的软件服务方面也不甘落后.以海门市为例,近年来海门市不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在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比例方面取得了优秀成果.各乡镇均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及乡镇级体育总会等单项体育协会.除此之外,在各行政村还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截至目前为止,海门市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大约为每万人配备3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涌入,为海门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为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海门市还积极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利用退役运动员的专业知识有效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升级.

2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未来发展.

2.1资金投入有限导致体育设施建设不足

依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省农村标准体育场地的数量仅占据全部标准体育场地数量的4.2%.非标准体育场地数量占据全部体育场地的比例也未超过8.4%.由此可见,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建设投入欠账过多,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的服务质量.目前,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拨付,部分地区的农村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主要由村镇负责.用于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有很大部分来自各市体育局的公益资金.由于投入资金有限,再加上无法有效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由此造成江苏省很多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数量不足、不全,且环境不佳.这种情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到目前为止常熟市下辖十个乡镇已经全部建有乡镇级体育中心,所属224个村业已建成500个左右的农民健身工程,室外健身器材的投放数量已达万件之多,晨晚连点的数量也高达700多个.虽然如此,常熟市目前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仍无法有效满足当地农民的体育需求.

2.2部分体育活动阵地与设施被占用搁置

近年来,江苏省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方面做出很多努力,在农村建设有大量体育设施,但令人遗憾的是:江苏省部分农村体育活动阵地与设施却不同程度上存在被占用或搁置现象.以南通市为例,南通市相关部门在对部分乡镇、行政村的体育公共服务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部分乡镇、行政村的体育活动场地存在被占用情况.有的体育活动场所堆放有大量谷物和草垛,有的体育活动场所变成居民打牌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乡镇、行政村的体育活动场地无人管理,场地内杂草丛生,满目苍夷.

2.3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民健身意识不强

虽然江苏省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及其它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但农民的健身意识却并不强,究竟原因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造成的.2015年11月笔者曾对290名农村居民实施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9.23%的农村居民均表示自身的健身意识不强.很多农村居民在空闲时大都会进行打牌、看电视等传统休闲娱乐活动,对体育锻炼并不“感冒”.基于此种情况,江苏省各地政府在未来必须继续加强宣传,让农村居民更多的了解体育锻炼的好处,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健身意识,提高农民的体育文化素质和体育健身意识[3].

3促进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对策

为有效解决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上述问题,不断提高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特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3.1加大农村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

为满足江苏省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必须不断加大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各地方体育局及政府应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出台相应辅助政策,积极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那些严格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村镇实施有效奖励.要求村委所在地必须建设至少一个全民健身工程,其它自然村必须建设至少一个体育活动场地,乡镇政府所在处必须建设至少一个体育中心.除此之外,江苏省各地还应不断加快农村健身器材的新一轮布局,使农村地区实现健身器材的全覆盖.在具体的体育公共设施资金投入方面,可采用市、县、镇、村同比例分摊的方式,即市政府出1/4,县政府出1/4,镇政府出1/4,各村出1/4.对于部分较为贫困的村镇,市政府和县政府应各出一半,有效减轻贫困地区镇政府及各村的资金压力.农村公共体育器材应由各市体育局统一进行采购,并实施统一安装.为防止部分体育局从中克扣经费,相关部门必须对其采购过程实施严密监督.(2)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各乡镇财政投入的积极主导作用.各乡镇财政收入的同比例增长应有效投入到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当中,具体资金可用于组织农村体育运动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维护及管理、公共体育设施的增添等方面.(3)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应积极吸引民间资本的有效参与,让社会各界力量普遍参与到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当中.为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融入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对投资建设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民营企业,政府可以对其企业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还可以将该工程以投资企业家的名字进行命名.

3.2在资源整合基础上优化阵地建设

为不断优化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防止部分体育活动设施被占用、搁置,建议将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与其它文化信息资源有效整合起来,打造一个多功能的文体活动中心.进行资源整合后,当地政府即可选派退休教师、部分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及其它志愿者等对活动中心实施专门化管理,从而对农村公共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施有序指导,有效确保农村公共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不被损坏、占用或搁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方面必须做好充分保障.唯有保障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他们方能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中去.3.3在加强宣传基础上提升健身意识为提高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必须不断加强宣传,让更多农村居民了解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要做到这一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定期举办一些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通过开展体育培训等方式,为农村培养一批体育爱好者,让这些体育爱好者逐步带动全体村民的体育锻炼热情,提高他们的健身意识.(3)充分利用各大媒体及农村宣传栏等方式,向农村居民宣传体育锻炼的好处,引导农村居民从传统休闲娱乐活动转向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帮助农村居民树立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4结语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对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极为重要.江苏省通过多年努力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方面已取得很多成就,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良好服务.在未来发展之路上,江苏省各地政府应不断对自身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方能不断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赢得更多农村居民的满意.

作者:金亦婷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公共体育篇8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

第三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四条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

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国务院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

第十二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具体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划,并依照前款规定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重新确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

第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

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第三章使用和服务

第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八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十九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二条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条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第四章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公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第二十五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安全。

公共体育设施内设置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服务技术要求。

第二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

(四)未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的;

(五)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5000元以下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公共体育篇9

一、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

1.概念界定

(1)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服务管理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标准,包括健全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服务保证。

(2)公共体育服务

公共体育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体育需求认识基础上,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总体水平,为保障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公平和群众凝聚力,保护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满足社会对体育的公共需求而向整个社会和特定社会群体提供的所有体育产品和服务。

2.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

(1)公共健身设施服务

公共体育设施是健身参与者进行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保障,健身公共设施服务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全过程中的最基本服务。

(2)公共健身组织服务

公共体育健身服务组织的存在形式大都是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体育健身俱乐部、自发组织的体育协会等,体育健身服务组织是公共体育健身工程顺利开展的核心力量。

(3)公共体质检测服务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健康状况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很大程度上与后天环境有关。公共体质检测服务是以检测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

(4)公共健身指导服务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体育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公共健身指导服务的核心力量,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

(5)公共体育活动服务

公共体育活动是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存在方式。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是增强群众身体体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促进群众实现自我、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最佳环节,能够满足锻炼者的生理需要和精神娱乐需要。

(6)体育信息咨询服务

体育信息或体育知识能对群众参与体育锻炼产生直接性刺激,体育信息的搜集、宣传与服务可以帮助群众更好地了解体育锻炼健身的科学知识方法及体育健身锻炼的意义价值,还可以使群众直接了解公共体育健身服务的具体相关信息。

3.供给方式

(1)政府主导型供给方式

政府主导型供给方式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有着重要作用,占据核心地位。主要是通过政府权力操盘运作,通过差额财政补贴政策为不同群体都能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体育设施器材,使不同人群都享有平等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

(2)市场主导型供给方式

市场主导型供给方式是指在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中借鉴市场价值规律及相关供需规律、竞争规律等,由非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一种供给方式。

(3)社会组织供给方式

社会组织是指人们按照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群体,他们有着具体、明确的社会目标,在市场调节中起着整合、协调、维护利益和实现目标的作用。

4.公共体育服务制度供给

公共体育服务制度供给分析只能用来分析公共体育服务正式规则的供给,只有正式规则制度可能由人们有意识地、理性地设计出来,也就是供给出来。

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

1.健身设施服务方面

加强对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器材设施的管理规划,规范服务标准,扩大服务的内容。建立包括学校体育设施和社会体育设施的体育服务网络,实行多层次、多时段、多种优惠的多元化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多便利,满足不同群体的健身需求。

2.健身组织服务方面

增加体育组织尤其是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的数量,扩大有组织活动的体育人口。提高健身组织服务质量,加强群众性体育组织、体育团队的管理,帮助自发性体育群体增强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

3.健身指导服务方面

加强体育健身咨询、体育健康促进教育和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提高市民健身科学化程度。推行公益性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实行分类指导和体育教学服务。

4.体育活动服务方面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体育活动效果。大力提倡体育项目创新,积极引进适合不同人群的新型体育项目,对深受群众欢迎、有较好健身作用的新体育项目进行资助。

5.信息咨询服务方面

强化体育宣传教育,为国民提供体育情报及咨询服务。建立包括互联网、电话热线、人民信箱、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多渠道信息沟通网,加强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

三、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的困难

1.健身器材设施管理状况不理想

在已建立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场所,明显缺乏体育设施器材管理制度建设或体育设施器材制度建立不完善,器材设施的定期检查和维护不及时。

2.信息服务部门的搜集、宣传和普及工作存在缺陷

服务部门的宣传信息大都集中于健身锻炼对人体健康的益处,缺乏体育健身方法、健身运动处方等的指导,不能满足群众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增大的体育锻炼需求。

3.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样式少,兴趣低

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大都集中在公园、社区附近的广场、马路边、社区内的空地等,活动方式大都集中于散步、走步、广场舞、羽毛球等形式,循环性反复的训练容易使人们失去兴趣。

4.公共体育服务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管理不善

公共体育服务资金主要有政府拨款、集资、融资及利息贷款、基金会、社会捐助等,是进行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必备物质基础,资金的金额与合理分配是公共体育服务正常运行实施的强有力依托,严重影响制约着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水平。

四、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与效率的对策

1.公共体育服务管理部门需对日常健身器材设施定期检查,对有损坏的器材进行及时维修,保护健身锻炼者的健身安全。

2.信息服务管理部门要加大体育锻炼知识的搜集发放服务和拓宽信息宣传的渠道,加强体育健身锻炼专业知识的指导与普及工作。

3.采用非政府供给方式,适当引入非政府供给方式来满足各类体育参与主体的需求。体育公共服务产品除了由政府供给外,还可以更多地利用市场主体和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4.公共体育服务组织部门可根据健身群众的体质状况和健身活动兴趣,不定期举办相关体育竞赛活动,刺激健身者的积极参与。

5.公共体育服务管理部门应强化资金管理制度,明细资金管理去向,合理运用资金进行更好的资源配置,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投入应做到适度,以求通过鼓励企业与社会民众自主进行投资,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市场化。

公共体育篇10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315―02

在我们以前的研究中,时不时要涉及“公共空间”问题,但我们始终没有对此做出系统论述。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没有弄清当代体育的空间概念,对体育在空间展开的可能性和限度没有作系统思考,从而缺乏立论基础;另一方面,在当代体育中,与“公共空间”概念相相关的大众传播媒介、公共时间、对话、狂欢等问题没有澄清之前,我们很难在整体上对其做出准确的把握。故此,我们对“公共空间”的研究作了相对滞后的处理。由于“公共空间”牵扯到当代体育社会文化功能的实现形式问题,是体育联系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中介。所以,我们必须深入探讨体育作为“公共空间”的前提、结构、功能及对体育的负面影响,并对其发生、演变和解体的整个过程给与历史的文化的解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系统地阐释体育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独特社会文化功能和价值。

1 何谓“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public sphere)又被称作“公共领域”。1990年,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nabermas)在《公共空间的结构变迁》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它是指西方资产阶级社会中介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民众可以自由参与并就涉及普遍利益和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平等的、理性的论争的场所和机构。

古老的体育运动自发生之日起,就带有“公共空间”的文化属性。在古代希腊,人们营造属于自己的公共空间时,体育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当论及这一点时,哈贝马斯曾指出,在希腊城邦中,“城邦领域”同“家庭领域”严格区分开来,公共生活“以市政广场为中心,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只是在这一特定场所进行。公共领域由讨论和共同行动组成,前者包括参与议事和法庭陪审,后者包括参战和体育竞赛,q3 J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古希腊城邦之间动辄兵戎相见,战争成为古希腊人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事件。战争需要强悍的体魄、敏捷的行动,坚强的意志,体育于是就成为了锻炼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水深火热的战争生活中,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和平的渴望。在奥林匹亚举行的以祭祀宙斯神为主旨的奥林匹克竞技赛会期间,人们必须停止一切战争,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神圣休战”。从此可以看出,对古希腊人来说,奥林匹亚赛会本身就是他们自己塑造的“公共空间”,赛会期间人们不仅可以竞技、竞争,还可以自由交往,发展友谊,自由贸易。它具有了“公共空间”最基本的规定性和功能。

2 体育:社会文化批判的“公共空间”

对于当代体育而言,无论是作为“有形公共空间”,还是作为“无形公共空间”,它的社会文化属性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代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被凸现出来。过去,在讨论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时,总是强调体育在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性作用,如人们津津乐道的“乒乓外交”、“女排精神”、“体育产业化”、“姚明现象”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从正面突出体育在外交、民族精神、经济和明星崇拜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而对当代体育公共空间性的认识,使我们意识到体育对社会文化建设性作用的另一方面――对社会文化的批判功能。特别是对中国的当代体育而言,这种社会文化的批判功能显得尤其难能可贵。

当代体育所以有这样的批判功能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显然是由于大众传媒的介入。由于体育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微妙关系,以及体育自身所具有的释放性功能,使得大众传媒在体育这一领域惊奇地发现一块可以自由设置议题的‘飞地’。”也就是说,体育为社会文化的批评行为提供了理想的空间。公众在体育这一公共空间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木特征。

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则是体育的游戏本质。游戏规则的制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它要体现自由、公平、公正的原则,就要人为地祛除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将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整合进来,在某种程度上人类的任何游戏都带有“乌托邦”性质。这一点我们在古代奥林匹克赛会的相关规定中就可以看到。

需要指出的是,体育所具有社会文化批判功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它不能寄予过高希望,因为,体育的游戏本质决定了,它的社会文化批判功能是在“象征”的层面上实现的,我们得到的更多的是行为和心理满足,而非客观与现实效果的满足。但不管怎么说,当代体育的“公共空间”性,还是让我们认识到其自身所凝聚的,长期被人们忽视的社会文化批判功能。

3 中国当代体育:自由“公共空间”的“彩排”和“预演”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哈贝马斯认为,18世纪报业独立以后,初期主要从事于交流各种信息的报刊逐渐成为政治论争的中心地带,公共空间也就体制化了。哈贝马斯归纳出公共空间中活动所遵循的共同准则:第一,它无视个人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差别,而倡导一种建立在“共同人性”基础上的平等社会交流活动;第二,它是对于理性的公共运用,使此前未受质疑的东西,比如政治和宗教的权威,文化上的特权受到质疑;第三,它对于公众的广泛接纳,不仅是站在普遍的立场上关心共同利益,而且使每一个公众都可以直接参与论争。如果加以概括,“公共空间”中活动所遵循的共同原则可以归纳为:人类对“自由”的体认和运用。

哈氏所言虽然只是一种理想的状况,但对于体育而言,他的理论总结却颇得要领。

1)在体育中的确存在着共同的人性基础――人类对自己身体的珍爱和尊重。

2)在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理性的公共使用”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中国有自己的政治文化传统,但更为重要的是,“理性的公共使用”没有自己的空间。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事实让我们看到,“公共空间”发育得不够充分,使得“理性的公共使用”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始终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为此整个社会付出了发展缓慢的代价。“公共空间”的营造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体育的游戏本质,以及它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微妙关系,使得上述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的缓解。就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言,在其他类型的“公共空间”没有充分发育之前,体育作为“公共空间”,无疑起到了“彩排”和“预演”的作用,避免了不必要的社会摩擦和消耗,其“先发”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4 “公共空间”化给当代体育带来的影响

“公共空间”化虽然增强和丰富了当代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但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这不能不应起我们的重视。就中国当代体育的现状而言,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当今时代,作为公共空间的当代体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机构争夺的场所,利益和权力的争夺,使体育自身的价值理念被“异化”,人们参与体育的动机被扭曲,为人们所珍爱的奥林匹克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国内外体育界所共同面对的兴奋剂问题,就是这种“异化”的一种体现。在任何条件下,体育的目的都是“身体”,而一旦成绩成为唯一的目的,金钱决定一切,“身体”必然成为药物作用的中介和手段。

公共体育篇11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通常被译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伙伴关系。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PPP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英国兴起的一种公共产品供给新模式,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并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实现其经济目标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核心理念和措施。

投资和运营公共基础设施一直被认为是政府的责任,写作毕业论文但是,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更多依靠民间机构,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民营化逐渐成为各国政府新治理模式的核心要素。PPP即是一种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民营化的重要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和私人参与者共享投资收益,分担投资风险和责任。在PPP模式之下,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期和运营期广泛采取与私人参与者合作的方式,引入民间资本,通常将公共基础设施的大部分甚至整个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交给私人投资者,从而引进专业化管理,达到建立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政府的公共部门与私人参与者以特许协议为基础进行合作,与以往私人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不同,他们的合作始于项目的确认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双方共同对项目的整个周期负责。

根据政府和私营部门在项目中的参与程度、主导地位的差异以及项目性质,PPP可以分为建设一经营一移交BOT(Build-Operation-Transfer)、建设一拥有一经营BOO(Build-Own-Operation)、建设一移交BT(Build-Transfer)和移交一经营一移交TOT(Transfer-Operation-Transfer)等不同的类型。

二、公共体育场馆应用PPP模式的优势

根据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体育场馆提供的健身娱乐、观赏竞赛及体育训练等体育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均不充分的特点。并且,由于人们利用公共体育场馆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或观看比赛,在增强个人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娱乐身心的同时,带来的是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公共体育场馆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因此,公共体育场馆应属于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既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在政府给予补助的条件下,由私人企业通过市场,即政府和民间合伙的方式提供。各国的实践已证明,PPP模式是提供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的富有效率的方式。

PPP模式有利于吸引民间投资,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写作硕士论文公共体育场馆推行PPP模式将使民间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注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及运营中,调动民间资本参与体育事业的积极性。民间资本的参与能较好地解决限制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资金“瓶颈”,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形成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多元化投资局面。而且,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改变政府包办公共体育场馆的陈旧体制,利于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PPP模式能改善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应用PPP模式,能够使公共体育场馆的产权得到明晰,克服由于产权不清带来的管理混乱,提高管理效率。同时,由于民间资本的介入,也会引起公共体育场馆人力资本和管理机制发生变化,私人投资者为保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然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这些无疑都有益于改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提高效率。

PPP模式能降低公共体育场馆运行成本。由于公共体育场馆PPP模式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使其必然注重和突出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利用改进管理、技术及管理创新、减少雇员等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PPP模式可以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私人投资者只有改善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才可能赢得顾客,实现盈利的目的。

三、公共体育场馆应用PPP模式的可行性

1.良好的政策环境

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f~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印发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等文件,指出要“逐步放宽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这些鼓励体育改革和民营化的政策,为公共体育场馆大力推行民营化提供了政策条件。

2.雄厚的民间资本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写作医学论文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据统计,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49.7%,截至2005年7月末,我国居民储蓄达到了13.37万亿元。而来自全国工商联的最新统计,2005年1至9月,全国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577亿元。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形成巨额闲置资金,而高额的存贷差表明我国社会存在大量闲置资金,民间资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为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吸纳民间资本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

3.蓬勃发展的体育产业

现代社会,体育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特别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来临,我国体育产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产业的发展,将带来全社会对公共体育场馆的巨大需求,从而为民营化的运作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四、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应用PPP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加快政府角色转变的步伐

公共体育场馆应用PPP模式的实质是引入竞争机制,写作职称论文其实现的关键是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和有效执行。公共体育场馆传统的运营方式是国家包揽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资、建设及运营,政府成为公共体育场馆唯一的投资主体、决策主体和经营主体,不仅容易出现决策的随意性,而且难以保证场馆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在PPP模式中政府和私人投资者形成的是彼此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应由集所有者、投资者、管理者于一身,转变为提供公共服务中的监督者、指导者以及合作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对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融资及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监督、指导的职能。

另外,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也要适当变化。对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应注重采用合同管理这种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经济手段。通过合同管理,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规模,达到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当经济活动各方出现问题或纠纷时,主要依靠经济或法律手段而不是行政干预来解决。

2.提供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PPP模式必须在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和合约的约束下运行,需要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使合作双方有章可循。PPP政策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关于PPP模式的适用范围、设立程序、招投标和评标程序、特许权协议、风险分担、权利与义务、监督与管理以及争议解决方式和适用法律等方面。政府部门应该抓紧出台政策并制定法律法规,对政府部门与民间机构在民营化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和风险等进行明确界定,保护双方利益。

3.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及扶持,设计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正如前面所述,PPP模式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退出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写作英语论文由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民间投资者大多比较谨慎,轻易不愿投资这一领域。因此,政府应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吸引民营资本的进入。同时,国际经验表明,风险分担机制是PPP项目的核心。吸引民营资本除了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外,还应该考虑如何使其规避风险。PPP项目面临的风险通常包括:政府政策不稳定、项目设计缺陷、建设延误、超支和贷款利率的变动、项目特有技术风险和价格风险等。政府部门应深化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建立专业的投融资管理机构等,以增强私人参与者的信心。

4.政府部门抓紧培育有利的市场环境

由于PPP模式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它的发展除了有赖于政府的职能转变及政策法规的支持外,写作留学生论文还离不开必要的市场环境因素。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应抓紧完善资本市场,开发适合民营化项目开展的金融工具;大力发展如法律、设计、建筑、融资、体育运营等相关中介服务市场,培育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及国际运作经验的中介机构,引导和支持他们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美]E.S.萨瓦斯著,周志忍等译.民营化与公司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公共体育篇12

1·2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体育选项课”教学是学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开设一定数量的体育项目,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个人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体育项目,通过教师组织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该项目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养成独立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和谐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其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把选择相同项目的学生集中起来以“项目班”的形式来组织教学。[1]商丘师范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的教学改革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典型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在师资、场地、器材等体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优化与整合,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同时满足了学生在兴趣方面的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1·3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与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关系

课余体育俱乐部和体育选项课教学(体育课堂教学俱乐部)以及社会体育关系密切,三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高校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其主要目的是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学生在校时主要是以学校体育为主(如体育课),毕业后就变成了社会体育。体育选项课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性,要求他们按时参加,但是体育课毕竟时间有限,只能学习一些项目的运动技术和锻炼方法,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课余体育俱乐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技术和方法在课余体育俱乐部内得到充分的练习和巩固,并培养其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毕业之后他们失去了体育课对他们的约束,需要自觉地去参与体育锻炼,工作之后往往会出现终止体育锻炼的现象。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恰好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链接,让学生在校时就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为以后走向社会依然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2构建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促进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对策

2·1创建与高校体育选项课项目相对应的单项课余体育俱乐部

以商丘师范学院现实情况为例,该院已经建立了与教学相对应的篮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武术与养生俱乐部、跆拳道联盟、体育舞蹈俱乐部、乒乓球协会、瑜珈俱乐部等,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有专职教师进行辅导,强化了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到的技术,同时培养学生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2·2学生在课余体育俱乐部的成绩计入学期末学生的体育总成绩

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出勤进行刷卡记录,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以及在俱乐部内的表现进行评定,给出成绩,最后以40%的比例折合计入学生学期末的体育总成绩。借此调动广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的课内外一体化。

2·3在课余体育俱乐部内设置体质检测系统,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体质监测

大学生体质监测是国家教育部要求各个高校每年必须进行的一项测试,是高校学校体育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它的工作量非常大,对人力、财力以及时间都是一个极大挑战,每个学校对这个任务都十分头痛。可以给每个单项俱乐部配备一套体质监测的设备,辅导教师对本俱乐部的学生进行辅导,引导学生自主检测,最后只需要每个俱乐部把各自的成绩汇总到公共体育教学部就行了。

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资源,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教学和科研上。

2·4发现体育尖子学生,培养体育骨干和高水平运动员

公共体育篇13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1]。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已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2]。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

4.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在2002-2010年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2005年到2006年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05年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2005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06年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2008年开始变得较为稳定。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4.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产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因而很多的“体育问题”和“体育现象”都发生在城市体育中,这也成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关注的热点;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