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公共艺术教育探讨

摘要:美育,亦称审美教育。从狭义上说,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养成人的创新求异能力,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和发展的人。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的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课题。
公共艺术教育探讨

公共艺术教育探讨:大学生审美素质与艺术教育公共课设置探讨

大学生审美素质与艺术教育公共课设置探讨

1美育的发展与内涵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从狭义上说,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养成人的创新求异能力,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和发展的人。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的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课题。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理论。毕达哥拉斯晚年定居在克罗托内,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美德”思想,提出了“公正、智慧、坚强、克制”的希腊四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模仿,然而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而是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他还说,“美是一种善”,从而把美和善、美育和德育统一起来。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及时次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哲学历史里严格地系统地为“审美”划出独自的领域,即人类心意里的一个特殊的状态,即情绪。黑格尔认为艺术应通过美的感性形象去显现理性的真理,从而使人受到形象的吸引和感化,领悟到其中的深刻意蕴,达到改善人类的目的。“只有改善人类才是艺术的用处,才是艺术的较高的目的”。

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及时次系统提出了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并把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加以研究。他的《美育书简》一书中明确使用了“美育”概念,同时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而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也十分重视艺术的思想内容和教化功能。《论语》有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强调了审美与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的密切关系。

我国近现代文学家、考古学家、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吸收康德和席勒的美学思想后,首次肯定了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审美直觉主义的教育家,并在中国近代史上及时个提出了美育对人本主义教育、美育对社会改造的重要性。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任务是培养广大人民的审美能力,内容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手段给人民以情感的熏陶,目的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们的美好心灵。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是同一个层次上的三种教育形式,是人格完善的四个必要方面。

2高校美育的现状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及时实施美育的作用和意义显而易见,美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任务和职能是无法被替代的。但是,面对社会转型、市场转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以及国家对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的提高,我们看到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美育的轻视。我们今天的中小学生的整个校园生活缺乏美感,原因是学生学习的功利化追求过于明显,学生们的课业负担过重。语数外等主科课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美术,音乐除了被冠以副科之名外,安排节次少,还经常被其他“主科”所占用。而到了高中时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仍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上,美术,音乐课程几乎停开,有些学校甚至将美育搞成了特长教育、技术教育,变成了只针对少数学生的特殊教育。

到了大学,有关审美教育的课程开设情况也不尽人意。在课程体系方面,由于美育课未被教育部确立为普通高等院校课程指标体系中的公共必修课,导致不少高校美育方面的课程开设以选修课为主,而选修课在很多在校生眼中仅仅只是“混学分”,“好过”,“休闲娱乐”,“睡觉休息”的代名词而已,授课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导致美育受到轻视,学生审美素质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客观国情。

国情一,人口众多。虽然众多的人口提供的丰富的劳动力,但是劳动力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而选择劳动力的标准无外乎两种:能力,学历。而提高学历的途径就是参加各种考试。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目就单纯为了考试。而这种以考试为目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形式,采用“填鸭式”教学,大搞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死记硬背,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的培养。

国情二,生产力水平不高。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2010年gdp达到5,878,000百万美元,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欧盟,美国的世界第3大经济体。日本人口约一亿两千万,却创造了5,459,000百万美元的经济价值。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而这有限的教育经费只能优先投入到基础教育上,美育方面的经费紧缺也就不奇怪了。大学生审美素质不高也就成为必然结果。

3艺术教育公共课的设置探索

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继续改革和完善外部配套环境,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美育的实践主体,更要积极作为。而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校美育课程的主要实践者,在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促进大学生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除完成对专业学生的培养任务外,还应该把重点放在非艺术专业学生审美理论的学习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上。这个任务主要通过全校公共选修课来完成。

面向全校开设的艺术教育公共课首先要明确课程定位,认清教育对象。学校艺术教育公共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艺术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课程设置的普遍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

其次,课程的开设应该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开设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鉴赏类课程外,还应该开设类似《美学概论》的美育基础知识普及类课程,因为掌握美学基础理论知识是形成审美观的前提,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美学知识,了解了什么是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自觉地开展审美自我教育。

第三,如何把抽象的美学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实践性知识是一个难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授课教师多数有两部分人构成,一部分为文学哲学及相关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在文学造诣,美学理论,文字功底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准。另一部分则由艺术专业教师构成,这部分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中国的现代美学体系、美学理论、一些重要的美学概念与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代文艺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因此可以由文学,哲学专业的教师开设一些诸如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艺类的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对美学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与此同时,艺术专业的教师可以发挥其特长,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入手,开设诸如国画、书法、色彩、摄影、音乐、设计类的课程,通过学生对“技”的学习,实践与体验,加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掌握与体会。

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除了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实现外,高校作为文化艺术的园地,应该较大限度的开发美育资源。高校可以系统的举办各种书画比赛,歌舞晚会,电影观摩,竞技表演,文学创作大赛等各类艺术活动,让学生在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情感功能的综合作用下,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境界。其根本就是要使学生在教育的情境中感受美所带来的心灵的愉悦与舒展,培养学生高雅的趣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关注美育,加强美育,高等教育要尽职尽责,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培养出更多、更的高素质人才。

公共艺术教育探讨:吉林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及策略

吉林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及策略

近年来,吉林省高校艺术教育大大扩展,已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艺术专业。包括吉林省的一所专业艺术院校吉林艺术学院,东北师大、吉林师大、长春师范学院等师范院校中普遍设立的艺术院系科,吉林大学、长春大学、北华大学等部分综合大学中的艺术系科,以及其他各类高校如长春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省农业大学等院校开始扩展的艺术专业等等。各类大学均设立艺术专业学科,艺术专业院校也较多设立艺术教育专业。由于艺术生源众多,一些综合性大学纷纷设立或升格艺术系科,并设立众多的二级学院,如吉林艺术学院现代传媒学院、动画学院、东北师大人文学院、长春大学光华学院等。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吉林省高校艺术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艺术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已经得到高校师生的认同,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方面

当前吉林省高校艺术教育目标不明确、指导思想理解不准,没有指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对于艺术类课程内容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各校都是按照自身教学需要把艺术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填充列入了选修课的范围,导致了各高校普遍存在着艺术教育教学的随意性。一些理工科高校学生艺术素质较低,艺术课程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另外,课程数量参差不齐,课程缺乏一个总体的高层设计,教师开课随意性大,致使课程没有章法,有些课程的开设和取消都是随着教师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课程开设因校而异,学生选修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教材和衡量标准,此外也有一些课程安排忽略目标的实施、审美观念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只是为了完成和体现课表内容,而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初衷。

二、师资队伍情况

目前吉林省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艺术教研室,但师资队伍和综合素质是参差不齐的,综合类大学的师资主要依托本校的艺术类专业的专业教师来完成的,而一些专科和理工科院校的师资则五花八门,主要聘自艺术团体、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等。

(一)兼课教师多,专职教师少

高等院校从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事艺术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数量普遍不足,素质偏低。我省高校虽然基本上都设立了艺术教研室,但教研室编制有限,大部分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师以代课为主,这种情况对授课质量有较大的影响,而且管理起来也有很多问题。部分教师教学投入精力不充分,对课程本身不重视。有些教师责任心差,不以本职工作为重,在校外有兼职,难于保障教学效果。

(二)专业教师文化素质低

部分来自艺术院校或艺术专业正规科班出身的教师,虽然对专业知识相当精通,但知识面不够宽,对所在院校的学生特点了解不够,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院校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讲受艺术知识,经济落后地区或无条件的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个别教师还是非艺术学科的教师,兼任艺术教育教学任务,他们对艺术知识,尤其是艺术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这样会严重影响艺术教育发展水平,损害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而人文知识的欠缺势必影响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很难达到要求。(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均衡

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在教师年龄的梯次结构、职称的合理搭配、专业的有机补充等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问题,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学多以自己摸索,很少有组织培训学习,很少有明确的学术带头人,年龄结构与科研梯队的组合上,还有待于提高。

三、硬件设施方面

高校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需要比较广泛而充足的设备条件,硬件设施很大程度的影响着艺术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而我省一般高校在这些方面用于普通艺术教育的条件不是太充分,教学设备简陋,部分学校教学设备还存在严重不足现象,不符合艺术教育的申办条件。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未能如愿开设,仅限于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如文艺晚会、艺术表演、舞蹈比赛、书画展览、艺术讲座等。开展的活动也较注重个人艺术技能和表演能力,忽视了思想、观念的体现和更行,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不够高。教师在授课时所用资料大多是教师自己购买收藏的,高校这方面的资料欠缺,许多教师用一些劣质盗版的音响资料,致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美的体验大打折扣。

解决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完善课程设置

1.设立公共艺术必修课

让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例如音乐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知识、影视文学基础等,重点对学生进行艺术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普及教育,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这一阶段应尽量在大二上学期内完成,开课时间保障一到两个学期内完成,是每个高校大学生都必须接受的艺术审美教育。

2.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

开设专业性较强的公共艺术选修课,例如声乐、器乐、舞蹈、音乐经典作品欣赏、电脑美术设计、美术创作与经典作品欣赏等等。但要求选课学生要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后再选课,经过及时阶段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通过第二阶段的学习,在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艺术美的本质与特征的同时,还能用一定的技能方法,去简单表现某一门艺术形式,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其审美内涵。课程的设置应从简单到复杂,内容与形式也应更多元化、更丰富一些,使学生多方位的接触、感受和了解艺术。

3.开设艺术讲座及展览

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应开设专题性艺术讲座,提高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得知识,引导他们走进神秘的艺术殿堂探索艺术的奥秘,激发他们对艺术美的追求。艺术实践也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环节,方式方法上可以灵活多样、雅俗共享,既可以是大众性的文艺活动,例如文艺晚会、美术作品展;也可以是专题性以某一艺术专业为主的活动,例如声乐专场、话剧专场、国画展等等;此外还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作一些汇报交流活动,从而推动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二)优化师资队伍

公共艺术课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教学面对的是普通大学生,需要教师要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把最基本的专业知识讲清楚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年轻教师应在诸方面努力学习,注重平时各个方面的知识积累,才能胜任艺术教育工作。学校还要加强艺术教师的交流和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这是艺术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与保障。引进一定的竞争机制,推动教师不断地去学习、研究与掌握艺术学科发展的近期动态,不断地精练与提高这支队伍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从而达到公共艺术教育长期健康发展的要求。学校应有对人才的培养的长远发展规划,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促进这支队伍健康良性发展。在加快推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构建符合艺术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三)保障硬件设施的配置

硬件设施是高校保障艺术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主要还是一些配套的教室、教学设备、器材和教学资料,艺术学科不同于文科和理科,它在视觉和听觉上所感受到的美是要靠设备器材来帮助完成的。公共艺术教研室首先应保障一定数量的经典音像资料,毕竟学生在感知艺术美的过程中是不能缺少听和看这个步骤地。单靠教师手中的资料来承担教学,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保障硬件设施体现出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的重视程度。

吉林省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很多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更新艺术教育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完善课程的设置,促进我省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用之才。

公共艺术教育探讨: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

根据2011年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艺术学已经单独作为一个学科门类与理学、工学并列,而传统理工科大学是以理学、工学为主干学科发展起来的,艺术学的教学活动没有历史的积淀,无论是从学科背景、师资队伍,还是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与综合院校或文科类院校相比都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人文学科力量相对薄弱

从1992年开始,一些较大的理工科大学合并了农、医、师等院校成为综合性大学或者多学科门类的理工科大学。但在高校扩大规模的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国大部分的理工科大学还是在自身的基础上增设了人文学科院系,这些人文院系的设立大都是在学校开设的人文社科公共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时间相对较短,其专业设置、学科力量、师资水平一般很难赶上综合性高校的人文学科。所以,理工科大学目前的人文学科设置在整体上还是相对薄弱的,再加上理工科大学本身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力度和资金投入普遍不够,没有同理工科大学的其他专业同步发展,也造成了理工科大学的人文学科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坚实的有利于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人文学科体系。

(二)校园人文类学生社团影响力不够

高校的艺术教育,除了专门的课堂教育以外,还需要依赖大量的学生社团来组织各项活动。目前,理工科大学虽然成立了许多社团,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但是人文艺术类的学生社团却不多,而且不论是社团的学生规模、水平,还是社团的影响力都远远不及那些理工类学科社团的影响力大。

(三)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一般来源于学校专门引进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专业人才和学校的人文社科类院系的专业教师。由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般都是选修课,对教师的知识广度、深度和授课水平,乃至个人知名度和魅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承担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压力还是很大的。为此,公共艺术教学现状,带来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二、艺术教育的认识误区

各理工科大学虽然按照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2)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的要求开展了艺术教育,但是各高校在具体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仍遇到诸多困惑和困难,对艺术教育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偏颇之处。

(一)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时,当把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列入正式及时课堂教学时,个别理工科大学的决策者认为没有必要,认为是占用了专业教学时间。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出过要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熏陶,而公共艺术教育则体现了对于人的个性培养,这是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也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由于当代社会大众文化中庸俗化倾向的挑战,加强艺术教育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任务。公共艺术教育是理工科大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看作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有些理工科大学把校园内的艺术教育仅仅看作是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满足学生业余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将公共艺术教育上升为学校素质教育层面进行规划和建设。其实各种艺术活动如绘画、舞蹈和唱歌等是体现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领域,生动的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实现自身人格的发展。因此,公共艺术教育是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三)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当成激发大学生的智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些理工科大学虽然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作为课堂教学列入了培养计划,但与整个人才培养计划存在“两张皮”现象,没有真正从专业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艺术课程布局,往往局限于有哪一类艺术课程教师就开哪类的课程。从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得知,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对培养学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在激发学生进行形象的、想象的直觉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力和严肃的审美品位等方面具有其他门类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和特殊作用。艺术素养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真正有利于提高理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举措

(一)健全课程体系

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把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纳入到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体系之中,通过改革,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及时课堂的建设,使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艺术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把公共艺术教育课列入学校课程评价体系。目前,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按照选修课进行实施和管理,此性质决定了这些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和要求才能真正开设,若存在教学质量不好、课程内容匮乏,自然会被学生“淘汰”。同时,这些课程授课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晚上或周六、周日,教务管理中往往疏忽对这些课程的日常督导。所以,必须将公共艺术课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中,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理论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在重视艺术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十分突出艺术教育的实践性,着力于提高学生对艺术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比如学校要重视大学生艺术团这个平台,把艺术教育落实到器乐演奏、声乐表演、话剧排演、舞蹈训练、书画作品等具体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和水平,并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走出校园、走出国门进行表演等方式,展示公共艺术教育成果的同时,也展示出各个学校大学生的风采。

(三)做好艺术教育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及时,理工科大学要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的组织机构。学校要明确分管公共艺术教育的校领导,成立类似于“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对全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规范管理,对有关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重大事项进行专题研究。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承担公共艺术教育部门与教务处、学工处、宣传部、团委以及人文社科类专业院(系),必须密切配合,既各行其职、各负其责,又要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做好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

第二,做好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各项制度建设。理工科大学要根据公共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制度内容。

(四)加强艺术教育的专门师资队伍建设

理工科大学要从整体发展规划和学生培养的需要出发,按照公共艺术教育应具备的人才队伍素质的客观要求,专兼结合,多措并重举,努力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规划工作。为加强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高校需要聘请包括教学名师、专家,坚持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进行严格的审查、试讲评比活动,推行教师多媒体课件进课堂的“准入证”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案、课件进行考查;同时,把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列入学校教学督导组的督导对象,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通过这些措施,来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加强各种条件的保障力度

理工高校要加大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这些经费主要包括日常建设经费、课程建设经费、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专项经费、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专项经费等,来保障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正常运转以及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技术手段方面,一是要为公共艺术课配备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二是要为大学生艺术社团配备乐器及图书、音响、影像资料等。在活动场地方面,高校要营建专门的艺术教育场馆,满足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的需要。

(六)突出自身艺术教育的独特性

目前,许多理工科大学都是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高校,一些院校还专门设立了艺术院系。今后,理工科大学还要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要逐渐形成自己的公共艺术教育规律,进一步结合学校实际,形成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鲜明的特色。但各个学校都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尤其是学科建设和服务领域,所以公共艺术教育要与本校特色相结合,努力打造出本校的品牌和优势。

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专业教育,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建设的根本宗旨是育人,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依托公共艺术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把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坚持将艺术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学生生活,繁荣校园文化;三是坚持艺术教育普遍规律与学校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符合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特点的模式,实现艺术教育更加深刻、更高层次的价值;四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分类指导,针对全国招生、生源层次多、艺术基础差别大的大学生群体,构建不同层次的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探讨:浅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浅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

公共艺术教育属于广义的艺术教育范畴,是高校中以非艺术专业的全体大学生为对象而展开的普通艺术素质教育。其中包含美术、音乐、舞蹈等在内的许多艺术形式所组成的课程,包括对教育对象开展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来促进学生更加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区分于专业艺术教育,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教育教学对象群体不同,公共艺术教育面向专业艺术教育之外的全体学生,主要作为高校学生非专业类学习课程;其次教学内容不同,公共艺术教育相比较专业艺术教育教学涉及的面更广而不深入;再次教学目的不同,专业艺术教育更加趋向狭义的艺术教育概念,主要培养更加具有专业素质的学生,而公共艺术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陶冶学生情操等。所以公共艺术教育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对公共艺术教育加深认识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也是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的三个方面。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

在普通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解决大学生艺术素养,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是艺术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艺术教育,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艺术教育的教育功能,塑造大学生的情感,锻造大学生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因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艺术教育的重要舞比赛、书画作品展、艺术讲座等。营造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引导学生建设一个健康安全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受到美的教育,让学生干部通过对每项活动的策划、参与、体验、总结,认识和掌握了一些管理要领,提高了策划创意、组织协调、鉴赏评判等方面的能力。积极组织全体和学生社团参与文化节活动,并走出校园进行艺术交流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为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国内一些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高校由于组建时间短,在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在公共艺术课程的定位、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机制、师资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共艺术课的良性发展。有些新建本科地方院校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当中,也没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设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限定选修课程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八门课程,课程结构不完善,教学模式单一、开课随意性大、课程课时短、类型少、涉猎面窄。另外,很多新建本科院校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管理机构,公共艺术教育体制不健全,缺乏专门的机构设置,得不到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师资结构不理想,缺乏公共艺术课教学所需的教室和器材,也没有学生进行艺术活动的场所,使公共艺术教育欠缺独立科研的自主性,公共艺术课的开展和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学质量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从而没有达到美育的目的。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以保障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推动公共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四、解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问题的策略

1.建立公共艺术教育机构

建立规范化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是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水平,保障公共艺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公共艺术教学部或者公共艺术教研室。高校应该确立公共艺术教学的地位,成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通过适当加大投入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设施、建设高素质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确保公共艺术教育科研能够更加具有独立性与科学性,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对教学课程进行合理规划

目前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多样,主要以任意选修课、限选课的形式出现,忽略了高校公共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课程混乱,所以在教学课程中要从整体合理规划,首先可以设置公共艺术必修课程,将一些艺术基础性知识与理论课程设置成必修课,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具有艺术基础,对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严格把关课程申请,在确定教师自身修养的基础上开设课程,保障课程的指令,同时尽量不出现如教师变动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3.教学中对学生因材施教

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学生艺术素养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师应该在认识并承认这些差异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对学生有大致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来进行教学内容难度的选定,也可以在保障全体学生学习进度的同时适当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辅导,争取以最快的时间将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到一个水平线上。

艺术教育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还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共同关注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对时代特征和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科学认识基础上,艺术教育的教学设施也要实现现代化。根据艺术教育的特殊要求,配齐艺术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必备器材,使之配套,形成系列,并不断地补充和更新,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率。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将在探索和研究中发展,虽然,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对普通高校公共的艺术教育作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今后的实践中会不断地遇到一些新问题,还需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并在发展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发展的复合性、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发挥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探讨: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艺术课程的实践初探

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艺术课程的实践初探

自2002年教育部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对中小学普通高级中学、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艺术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后,全国各地、各层次学校都深刻认识到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公共艺术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文素养积淀的重要一环。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尤其是受30多年来高考制度的影响,公共艺术审美教育成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大多数从事艺术审美教育的教师对其都有“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感受。尤其是处于发展中的中职,这种问题更加明显。怎样科学合理地改善和解决这一问题成了很多有识之士孜孜以求的课题。笔者从事了多年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艺术审美教育,现总结一些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的教学体会和所做的探索。

一、开展和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几年,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日新月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中等职业人才的要求有了新的内涵,培养具有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既是社会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怎样提升中职学生的产业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工作价值观,更好的发挥产业文化在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基础先导性;怎样促进中职学生具有较好文化审美修养,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些都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如果还固守那些滞后的艺术教育观念,只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培养,忽略中职学生成长期必需的品德修养,只能造成培养对象的“思想缺失”和审美情趣淡薄,使中职学生成为有熟练技术而文化素养低的劳动者。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随着国家日益强盛,中央下发了国家十六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各级政府组织开始实施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计划(2012-2012)》,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中职学校启动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化等种种教学改革。国家和各地政府组织的以各种技能大赛引导教学改革、以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以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等诸如此类的有力和有效的教学措施,都是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明智之举。而公共艺术审美修养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劳动者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此,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并普及到每一位中职学生,是必要和紧迫的。

公共艺术教育的紧迫性体现在:①时代在变,认识在变,生源的本身情况在变,因此,只有随着大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教育才能成为可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才有保障。②中职学生的成长期决定了教育工作者要有历史责任感。中职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未确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决定了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

当今教育界发生的许多负面的恶性事件,很多都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缺失教育相关。俗话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教育培养是细水长流的过程,中职学生在人生观形成期的素养教育至关重要。中职教育不应只是学生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显而易见,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对中职学生的人才培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纵观发达国家,无不是一支高素质的国民队伍成了国家处于世界经验丰富地位的基石,而审美修养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

二、中职学生的成长特征和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正是由于它的教育属性不同,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它从趋之若鹜的“香饽饽”变成了众多学生家长的无奈选择。由于专业和课程设置的滞后,加上目前人才需求的不协调,现在的中职学生无论是生理年龄还是综合素质都有别于前二三十年的学生群体。专业素质低、技术能力差、适应能力弱成了社会和企业对中职学生很不公平的认识,这就出现了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过去由于地区、城乡的差别和教育的普及不同,以及计划经济下分配制度和社会需求的单一,当时的中等职业教育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弥补了高等教育的不足。所以,那个时期的中职教育无论在社会学历、综合素质培养还是定向分配就业等方面都成了整个社会的热门选择。而今的中职学生年龄的普遍偏低、小学和初中基础教育的不适应,使其成为社会不看好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年龄小,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除了生理阶段的叛逆期,使其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主动性差成了现在的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好好教,毕业不易找工作成了现在中职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社会因素和学生自身情况导致了目前中职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近些年,尽管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出台了整合专业布局,建设适应新形势的专业等等一系列论文联盟措施,但实际的中等职业教育仍让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追其根源有三:

及时,主管部门和某些学校对艺术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对开展公共艺术审美教育认识不到位。这使得公共艺术审美教育缺乏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以笔者任教学校为例:公共艺术审美教育课程从教学管理上讲应该由学校的公共基础教学部统一计划实施,但由于我校学生是以艺术类为主,所以公共基础教学部只担任公共选修课的文学、音乐老师的配置,而美术教师资源分配在其它几个艺术专业教学部。在课程设置上,学校的教学部门要求艺术类教师各自上报能够实施的公共艺术审美课程,而不是以学生的实际要求安排课程;具体教学安排又由教务管理部门落实。这种典型的多部门参与而具体落实上又各自为政的情况,造成有些开的课程没有学生选;而过多人选的课程的超额学生,又被动分散到自己没有选的其它选修课中。这种情况造成学生想学的不能选,选的多的课程的教师教学任务严重超标,的结果是学生与教师都有意见。

第二,公共艺术审美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存在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等情况。如某些公共艺术课程在这个学期开设,下个学期不开设;有些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合理新颖,深受学生欢迎,但由于师资匮乏临时改由其它选修课替代。在我校艺术专业学生比例大的情况下,重视艺术专业教育而忽视公共艺术审美教育是久而未解的难题。另外,由于当下实用主义盛行,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公共艺术审美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尤其是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在培养实用人才,强化动手能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什么对学生找工作有好处,学校就教什么。而公共艺术教育是一门软功夫,短期内无法显示其独特的教学成果,公共艺术审美课成了好听,不好用的花架子。在综合素质教育与实用主义教育的角力中,公共艺术审美教育出现了“鸡肋”的尴尬现状,令人痛心。

第三,师资紧缺成为开展公共艺术审美课程的瓶颈。公共艺术审美教育的内容涵盖多而广,涉及音乐、戏曲、美术、舞蹈及影视等,如单从造型艺术门类来讲就有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实用艺术)和建筑,从工艺美术这一大类讲,包括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和其他众多门类。因此,要想让一位艺术类教师单独胜任这门课程显然不合理也不可能。而且公共艺术教学也要求教师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即使是专业的艺术师资,如果并非专职,教学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因为公共艺术审美课程知识量大,备课工作繁重,教师必须花大力气才能保障上课质量和让学生满意。因此,并不是学校有了专业艺术师资就一定能办好公共艺术教育。在我校虽然艺术类师资充盈,但学校组织公共艺术教学时,并没有安排专职的艺术教师,而是由艺术专业教师兼职授课,这些教师由于本专业的教学任务繁重,往往不能专心于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而又由于非艺术类学生艺术素养较低和理解力不够,实际教学难度大,专职的艺术教师不太愿意上公共艺术课,而更喜欢教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这样教起来既得心应手,又有成就感。

因此,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的认识,科学合理地设置适应时展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配置专业能力强的专职艺术教育师资,往往是公共艺术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三、公共艺术审美选修课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笔者在学校公共艺术审美选修课程实际的教学中,有一些体会和感受,愿和各位同仁分享。

在多年的教学中,尽管每次上课前做了详细的备课,但每次上课我都向全班学生做一次问卷调研。从收回的问卷来看,大多数人都喜欢自己选修课程的内容,如本学期开设的由我担教的《岭南雕刻艺术欣赏》和《石湾公仔艺术欣赏》课。课前进行问卷调研,是了解学生想法的不错选择。问卷内容可包括:对此门公共艺术课是否喜欢;对课堂和校外实践教学的认知以及对这门课的意见与建议等。我认为,中职学生虽年龄小,阅历少,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正因为他们的年龄小,不知道该学习什么,教师才更有必要通过了解他们的意愿,从而调整授课方式、教学重点等,使师生间形成有效的交流,从而促进更好地教与学。

在开展实际教学中,我摒弃过去传统的、单一的讲授方法,在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辅助教学,给学生以多方位视听感受的同时,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校外的实践教学进行的有声有色。

例如,富有岭南特色的雕刻艺术很早就享誉世界,在讲授《岭南雕刻艺术欣赏》课时,我亲自带领学生欣赏广州玉雕的鬼斧神工、广东榄核雕刻的神奇等。岭南雕刻艺术让学生在感受传统雕刻工艺博大精深的同时,更让学生领略了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文化魅力。为了让学生近距离的体察传统文化的精髓,我把课堂搬到了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荔湾区玉器老街。当千姿百态的玉器、象牙雕刻作品及其精湛的生产工艺呈现在学生们眼前时,他们无不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感叹,为岭南人在这片热土上所创造的文化价值叹服。“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这些过去只是耳闻的成语,当其真正应用于现实的艺术精品加工中时,学生们不但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对自己的专业和人生都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新颖有趣和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教学符合中职学生论文联盟年龄层次的培养要求,但这种实践课也是一把双刃剑,用的不好会不利于正常教学。以前出现的学生放羊现象及种种消极影响都使校外实践教学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为了获得学校教务部门的支持,在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中,我几次特邀有关人员随堂听课监督,一方面让主管部门对公共艺术审美的实践教学有一个明晰的理解,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教学起一个监督指导作用。事半功倍的校外实践教学,不但一改过去沉闷的满堂灌教学,还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校外实践方案,为教学改革做了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经过公共艺术审美课程的多年教学,使笔者深刻体会到,充分的课前备课、合理地安排教学方法以及精心的校外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质量的保障。中职公共艺术欣赏课不同于其它专业课,而中职学生的特殊性也要求公共艺术欣赏课既要有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还要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进行补充;同时每个单元的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要使晦涩深奥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和更贴近生活。所以,只有每次课前做足准备,才能使每个单元的讲授有一个好的切入点。将课堂讲授知识点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让中职学生喜欢公共艺术审美课,并学有所获。因而,公共艺术审美课程的实施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以上公共艺术审美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创新实践探索,都提醒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需求,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更的高素质中等职业人才。把文化育人、育人文化、育文化人的课题做好,才能真正称得上一个合格称职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共同努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