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分析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逐步普及,而怎样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不断影响着中国的青年一代。而我们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应该拥有自主的审美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构建当代大学生审美观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分析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分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在高校中,设计艺术已成为一门较为热门的学科。设计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阔,一个水杯、一只钢笔、一栋楼房和一辆汽车都需要在设计基础上才能完成制造。本文呼吁高校尽可能开展非艺术生的设计艺术教育学科,让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参与到艺术学习中来,并在学习中增加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艺术方面的思维,成为一个有综合素养的大学生。

一、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

1)理解力提升。

当今世界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世界。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情,而各国的设计理念、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法都有差异。现实中,高校针对设计艺术开办了专业课程,同时还开办了公共设计艺术课程,让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来学习相关课程。课程中囊括了国内外名家的设计作品。艺术教师可以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来剖析它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让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学,同时在理解它国文化及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对设计艺术有进一步理解,接纳多元化的世界,也接纳多元化的艺术文化、设计文化。

2)创造力提升。

艺术设计不同于文学鉴赏和技术学习,它对学习者创造力的要求极高。换言之,一个在艺术设计上造诣颇深的设计者一定是一个颇具创造力的人才。对普通大学生来讲,创造力不足是自身思维的典型缺陷。鉴于此,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刻意让普通大学生鉴赏艺术作品,并从中领会创造的内涵。

3)审美品位提升。

在艺术设计中,教育的重心是审美。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课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独特的鉴赏力和审美观。而艺术教师可借助两种方式来切实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及时种方式是增加作品鉴赏内容。艺术教师让大学生自己鉴赏,并提出自己的审美认识及意见,大家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第二种方式是提倡生活审美。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大学生需要从生活中寻找资源和灵感,将生活的美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

4)兴趣激发。

设计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一个水杯、一只钢笔、一栋楼房和一辆车都需要在设计基础上才能完成制造。因此,设计艺术几乎无处不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大学生。教学中,艺术教师除了拿出艺术作品,还要尽可能加入生活中的艺术素材来进行教育;此外,艺术教师还要让普通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仔细观察,领会不同产品在设计上的精妙之处,由此来激发普通大学生参与设计艺术教育的热情。

二、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1)内容设置。

高校在实施公共设计艺术教育中,要注意教学的内容设置,而内容设置的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及时、教学内容好以鉴赏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在初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呈现出名家作品,引导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如何鉴赏设计作品。在中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慢慢尝试着独自鉴赏。在后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尝试自我创作。非艺术专业大学生不同于科班的艺术生,不能要求其拥有太高的创造技巧,而是侧重于提升其创造思维。第二、教学内容要多增加文化内容。艺术教师要向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传授更多与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例如:同样是举办婚礼,中国人更喜欢穿红色礼服,因为中国人认为红色是最喜庆的颜色,而西方人更喜欢穿白色礼服,因为西方人认为白色是最为纯洁的颜色,象征最为纯洁的爱情,这便是设计艺术中文化差异的表现。公共设计艺术课程属于高校的选修课程,建议在每周开设两堂设计艺术的选修课,同时建议理论学习、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的课时时间则分别占据三分之一的课时。

2)方法运用。

高校在实施公共设计艺术教育中,要注重方法运用。结合现实情况,本文建议艺术教师要尽可能借助两种方法。及时种方法是多媒体教学法,艺术教师提前将教学中所用的素材从网络中下载下来,在教学中则以播放幻灯片、声音和视频的方式来展示作品,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激发了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种方法是讨论教学法,在文化学习、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教师都可以将此方法在其中运用。具体是将学生分成多个组,并设置一名组长,艺术教师提供一个题目,让学生都加入讨论中,自由发挥言论,并由组长将本组的结论表达出来,再由艺术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十分有效。

3)资源运用。

近些年来,各地都有大师级别的讲座,也有规模大小不等的美术展览,高校艺术教师要注意关注当地的这些信息,尤其是美术展览,在展览开办前,将展览的地点、时间和内容等告知所教的学生,展览开办期间,由教师集合学生,带到展览所在地。在观赏美术展览的过程中,艺术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集中性的观赏,由教师介绍展览作品的情况,让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氛围。之后,艺术教师再让学生们自由鉴赏,近距离的观看和真切的感受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和材质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力,这是在教室里看幻灯片和图片极大不同的地方,能更好的激发他们学习艺术的兴趣。学生回校以后将鉴赏的内容及各自的想法以文字、图片方式呈现出来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是对校外资源运用的一种良好教育方式,可供目前的高校所借鉴。

三、结束语

综上,本文首先论述了目前高校开展设计艺术公共教育的意义,尤其从理解力提升、创造力提升、审美品位提升和兴趣激发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其次,本文论述了设计艺术公共教育在当今高校中开展的实施策略,尤其从内容设置、方法设置和资源运用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希望设计艺术教育走进大学生的课堂,使大家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同时也希望本文所研究的种种内容能给当前高校及其艺术教师一些启迪。

作者:刘琼华 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分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逐步普及,而怎样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不断影响着中国的青年一代。而我们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应该拥有自主的审美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构建当代大学生审美观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一、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地域差异导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不均衡

我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已历经30多年,但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经济的发展呈二元结构,即南方比北方发展迅速,东部比西部超前。而教育作为促进现代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和谐的基础,处于重要地位。但目前出现的问题是,教育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公共艺术教育更是如此。在中国较落后的地区,普通素质教育的开展往往都十分困难,更不用提及公共艺术教育。不同地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呈现不均衡局面。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不高

从某种程度上说,由于地域原因,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同,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高校之间的实力差距也十分明显,这个差距主要包括硬实力(硬件设施、教师配备),以及软实力(学苗素质、教学能力)。发达地区的高校往往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而落后地区的高校虽然数量较多,但往往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小,师资配备较低,师资水平不高,这些原因致使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水平整体不高。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现今,很多大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普遍不高,原因是大学生对大学课程有一定的功利性,认为课程对其今后工作、生活有益处,对于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会高一些;认为课程对其无用,就不会重视。这些错误的想法导致高校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往往无人问津。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建议

(一)开发地域资源,因材施教

普通高校可以根据所在地域的不同特点,在课程中融入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元素。这样不仅有助于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而且有助于中国传统艺术更好地传承。高校要善于挖掘地域资源,完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其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现今,国家推行多元化的教育体系,而丰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向,更有助于高校向国家输送综合型人才。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应该认识到不同地域的学生具有差异性,而任课教师应该学会因材施教,利用普通高校生源地广、学生基数大等优势,真正达到高校的办学目的,把每位学生都塑造成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由于多数普通高校都处于较落后地区,而我国的传统艺术和特色艺术也都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覆盖范围内,因此普通高校应该从这些艺术门类着手,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使学生在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同时,培养爱国热情,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能量,这是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向。

(二)重视教学课程的开展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普通高校应明确理顺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地位,成立单独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教学设备,规划课程内容,开展实际有效的教学课程。另外,可以通过组织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以科学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为目标。教师不仅要针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还要开创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且要注意教学理论与实践培养的有机统一。唯有此,才能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符合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和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注重课堂知识的补充和社会实践教学的同时,应大力开展各种校园活动。普通高校开展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往往都想拥有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且多数学生认为,一场课外艺术活动远比枯燥的课堂教学更有收获。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更要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校外有益的艺术活动,从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学校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推动公共艺术教育的建设,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使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散发出更多活力。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形式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往往忽略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合理规划,将人文艺术、地域文化等课程设置成公共艺术教育的必修课,让学生了解所在地域的文化艺术,打下鉴赏艺术的基础,提升其审美素质,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作者:王弘德 崔英娜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分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的持续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的重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是改革中的关键一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突出各种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关联,看重的不在仅仅是对各种艺术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相关技能的学习,更加注重的是通过将不同的艺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与境界。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虽然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始终存在于高校教育体系之中,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处于一种放任与忽视状态。虽然采取了一些办法与措施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对相关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但是由于缺乏教学的实际经验使得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仍旧存在一些不足。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缺乏专业性

现有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更多的是以选修课程参与到高校教学实践中,这就造成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缺乏专业性。对各种艺术基础知识的轻视,造成了学生相关知识储备的薄弱,加之现有的艺术教育课程以艺术赏析为重点,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构建起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同时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们在进行公共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进行充分的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缺少必要的引导,实际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们并没有获得真正需要的知识,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素质的提高。例如高校学生在进行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赏析时,我们教师除了对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的社会背景做出必要的介绍之外,还要从专业的音乐角度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音乐构成与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教授《英雄交响曲》的精神内涵,深化学生的知识认知。这种将基础知识与音乐表现手法的结合起来,一起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保障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公共艺术课程设置较为分散,关联性不强

现有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较为分散,关联性不强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长期以来由于公共艺术课程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效果不明显,提升学生就业率也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使得高校公共课程得不到应该有的重视,没有形成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分散的课程设置、无序的教学安排使得进行相关教学的老师得不到较为稳定的编制,大大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主观上加大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难度。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他们许多的教学实践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我国历史悠久,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但是就我国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作为我国素质与能力最为的高校学生,其在艺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令人堪忧,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艺术造诣,如何才能振兴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如何才能进行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如何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因此,我们必须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给予极大的重视,加强艺术基础知识的教育与艺术实践的引导,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安排,形成一个高效、科学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质与能力。

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

虽然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与其他公共课程一样都属于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各大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课程结构、教材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教学目标不明确使得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也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学生选修公共教育课程更多的是把公共艺术教学课程的学习作为自己获得学分的一种手段与方法,自身对于学习艺术知识并不重视,这就更加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与质量。由于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必要的检验标准,造成了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缺少方向。因此必须要提高老师与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对课程设置做出必要的调整,根据教学的实际,将公共艺术教育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将公共艺术的基础知识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让大学生们在大一、大二时进行学习,夯实了学习基础,为之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大三大四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公共艺术作为自己的选修课程,继续深化自己对艺术的认识与审美水平,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生活情趣。促进自己的发展。从而在宏观层面上促进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基于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有必要对现有的模式进行调整,吸收西方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促进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与时代要求的大学生。

作者:唐玲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分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建议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能够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有并且利于传播先进文化,从而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但是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课程建设不完善,以及师资条件的缺乏等种种问题,导致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情况不容乐观。

一、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的模式与体制缺陷

当前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规划,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管理不是存在管理责任主体混乱、权责不清的问题,就是存在无人管理,权责不到位的问题。虽然当前高校管理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共艺术管理的关注度,但是很多工作都流于形式,表面工作多,实际深入工作开展少,有的高校虽然成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但是这种机构往往是应付政策而成立的,缺乏思想上真正的重视,也就无法发挥实际的效用。所以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上仍带有随意性和间歇性的色彩。课堂教育和文艺活动是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公共艺术课堂教育方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存在问题,并且在课时安排上往往无法体现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在校园文艺活动方面,活动内容和形式较为简单,很多活动都存在敷衍了事、程式化现象严重等问题,缺乏创新性。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平台的构建,大学生艺术实践的思维空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论是理论教育还是活动实践都缺乏的实际使得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难以内化,大学生的总体艺术修养偏低。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缺陷

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在综合性大学中,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往往被作为选修课程存在,这是因为与高数课程、英语课程相比,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在短时间内并不明显,以经济功利为发展推动的综合性大学往往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只注重学生实用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而对学生的精神层面需求较为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精神素养、情感道德和价值导向就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和指导,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不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阻碍人的个性的发挥,束缚创新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人才教育发展方面的理念不尽相同,但是从经济社会和人才培养的长远角度看,高校不应当将就业作为考量学生成功与否指标的指标,应当将就业作为人才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来指导人才培养的质量,促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各个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机制。由于各个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同,在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的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目前还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科学标准的操作性强的评价机制缺失。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的评价机制,很多高校的教师甚至是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和学习热不高。学校内部也没有形成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不论是在教育评级人员选择方面,还是在公共艺术教育评价指标确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些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科学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对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公共艺术课程设置

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旨在将高校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价值观导向,并且拥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良好心智和创新精神的发展的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在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和优化,要从高校发展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符合当前高校教育特点的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积极探索和创新,要将公共艺术教育与高校的办学精神、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充分的体现高校的发展特色和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另外,可以通过聘请校外专家的方式将与公共艺术教学有关的文艺主题讲座、座谈会和讨论会等加入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举办文化沙龙、学术论坛等,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全校师生学习公共艺术教学的积极性,活跃校园教学氛围。以本校经过改良后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为例,在经过对学校实际师资情况和学生艺术需求的考虑之后,本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以两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学期开设四门艺术方面的必修课,分别涉及了美术、音乐、电影和书法四个方面,学生每学期学习一种艺术课程,两年就能把这些全部修完,拿到应有的学分,这种课程体系是基于对学生艺术感兴趣的方向和艺术对学生的影响而考虑的,根据实际情况,每一门选修课还都有适合学生自身的分类,如音乐可以分为乐理类、鉴赏类和乐器类,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和自身对艺术的兴趣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促进艺术课程的开展与普及。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就是较为综合的课程体系设置,同时在课下我们还注重为学生提供接触名师的机会,每周开办一次艺术论坛,邀请力所能及范围内的艺术家为学生开展艺术方面的讲座,让学生在和大家的接触中陶冶自身的情操,获取课堂上无法获取的一些关于艺术的经验和宝贵的艺术体验等。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艺术课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教学对象是普通的大学生,不是艺术专业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将专业的艺术知识转变为大部分学生能够轻松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教学方式不仅要通俗易懂,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刺激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公共艺术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专题培训、外出考察和交流方式等提高公共艺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素养。其次,教师也要通过网上自学、经验交流总结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另外,高校也充分认识到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学队伍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刺激教师加强学习、强化竞争机制,推动教师不断对公共艺术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制定相应的人才发展规划,强化培训,建立掌握扎实理论知识、高素质科研水平和综合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的保障。

(三)完善硬件设施的配置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可以和本校的艺术学院设施进行一定的互通有无,但是一定要有独立的部分,由于艺术学院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相比课程更为繁重,所需要的也更为专业,所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硬件配备应该以不影响艺术学院授课方面为基础,从而开展对艺术设施和设备的考察和配置,但是在基础设施的使用方面,如学校的琴房和画室等,也可以在不影响艺术学院教学的情况下让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同学对艺术进行一定的认识。这就要求学校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所重视,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拨款和处理操作,从而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负责方面有足够的资金对艺术教育需要的硬件进行采购和配备,如乐器、绘画用具、艺术表演用服装等等一系列物品和参加艺术展览等活动的经费。这样才能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更加完善。

(四)健全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要和其它的教育形式一样,要对它进行及时和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反映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具体实施程度如何,这个评价体系也是管理所需要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对自身的评价体系做出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部分改善,提高教育评价体系的性和可操作性。在评价的方式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在传统的调查问卷模式上针对每位老师的具体授课内容进行问卷编制,并以此问卷在教育后的统计数据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可量化的数据被体现出来,在教师互评的模式上增加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模式,这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价中主观评价的重要环节,这种主观评价虽然不能量化,但是和数据相比,这种评价更带有人情味,可以让我们在更为直观的角度看出教师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如何,以此来确定本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目前水平,增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能力。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共艺术教育在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的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手段。建立健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相关制度成为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作者:唐玲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分析:通识教育高校公共艺术论文

一、通识教育理论下的公共艺术教育

“通识教育”这个名字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音译而来,通常也称为“通才教育”“普通教育”等。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自此引发了人们对通识教育的各种不同的表述和对其本质含义的思考。而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表现即是,通识教育是没有专业之分的,是在大学教育中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学习和接触的大学教育。简要来说,通识就是为不同的受众者提供具有通行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观。而通识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是一些普遍的并且对他们认识世界和感知文化本源有帮助的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中国古老的思想能够在一些著名古籍中瞥见,如《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识即为博学,博学并不是说所有学问都精通,而是对于各个领域、各个地域的文明发展和文化进程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便是通识最初的定义。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

1、美育教育

公共教育是一种美育教育,美育教育的概念美学家席勒曾在其所著书中提出“想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美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使其拥有感知美的能力,成为审美的人。公共艺术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性的课程,它并不具有很强烈的目的性,不强求学生快速的掌握某种技能,而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精神的净化和思维的引导。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是为了塑造拥有健康情感和心理的大学生,笔者认为美育教育中的美,并不是单纯的体现在构图、色彩配比、音符的精妙或文字的艺术,美育是通过艺术去熏陶学生心中对美的触感,拨动人们最原始和单纯的心弦。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健全,富有爱心与感恩之心的人,对和谐与友爱心之向往。在艺术中畅游,感受身心愉悦的奇妙体验。陶冶情操,净化情感。

2、德育教育

公共艺术课还是一种德育教育。所谓“德,才之帅也。”一个人较大的才能便是德行端正,正直孝义。礼义廉耻皆为德行,一个人德行的培养是来自多方面的影响,然而本质都来源于自身对外界影响的感知和理解。艺术教育是培养一个人德行和品质的重要手段,对于当今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德本来就是一种美的体现,自古至今音乐都是一种最强烈的表现情感的艺术,“礼”与“乐”相辅相成的美,谦谦君子“立于礼,成于乐”。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欣赏好的艺术作品,令大学生理解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抽象的艺术形象和传递的艺术情感,艺术能美化心灵,美好的心灵自然滋生美德。

3、形象思维的培育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和智力进一步提升有帮助,目前已经得到证明。艺术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形象的记忆,记忆会深化学生对其的感知能力进而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思维和创新的能力。科学家用抽象思维解释世界而艺术家则用想象思维来感知世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创造力,知识则是产物。任何创造都来源于想象,而想象力的培养恰恰是形象思维的影响。所以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都有积极的影响。

4、心理素质的培养

这一代大学生都在家长的呵护和陪伴下长大,他们没有经历过动荡的年代,没有饥寒交迫的体验、没有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涯。他们生活在幸福的和谐社会,在成长过程中处于比较单纯和相对顺利的环境中。所以大学生对于挫折和压力的心理素质往往表现的易怒和急功近利。而从心理学角度看,艺术教育是精神的体验,在感知艺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发展中,这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探索的过程。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从未有过的坎,他们能够借助艺术课程中的形象,理解他们从未经历过的情感。对个体和社会、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思考,在思索中,能够对从前无法想通和无法认同的事件,能够以从容淡定的姿态面对。这就是艺术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

三、公共艺术课程的选择

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公共课,可以使学生更具有情感上的洞察力和表现力,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中一些细微情感的处理都有着正确的引导。作为公共艺术课程,在专业以外的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上应当选择有利于学生审美培养和人文情感培养的艺术。比如:音乐作品、绘画作品、影视、雕塑、民俗、等等,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感。艺术作品的审美基于对艺术作者的了解的基础上,所有的情感都与人的生活经验有关。人们虽然每天经历这自己的生活但是却有着相互交织的情感体验。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交流才是艺术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在设置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共性来选择。即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某些特性,抓住这些特征来选择艺术课程,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高度的契合,从而实现艺术教育的效果。

作者:王军梅单位:西京学院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分析: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投资体制、管理机制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有较大的区别外,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与普通高等院校没有区别。通过调研,在陕西的众多民办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公共艺术中心,部分民办高校由于办学规模不大只成立了公共艺术教研室,但是都相继开展了全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但是由于民办学校的特殊办学模式和经费开支模式,以及部分高校领导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偏见和轻视,使得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存在较大的问题,整体形势并不乐观。陕西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通过2013-2014年作者的调研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公共艺术教育观念相对滞后陕西民办高校的教育体制是以“智育”为中心,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向。近年来,虽然在理论上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过程中的许多实质性问题达成了某些共识,但还存在“重学科专业教育,轻素质提高”的现象。大部分民办高校缺乏人文思想的根基和浓厚氛围,其结果给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遗留了极大的弊端。尽管部分学校领导也采取了若干促成与推动的举措,但却缺乏切实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致使公共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在西安众多民办高校中,受我国传统的重理轻文的教育观念以及注重就业率的大形势下,在实际的办学理念上依旧是偏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内容缺乏本土艺术特色现西安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音乐、美术和影视方面,且多以欣赏课为主,内容缺乏本土艺术特色。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共八门:《音乐鉴赏》、《艺术导论》、《美术鉴赏》、《影视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书法鉴赏》。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公开课带给学生的知识量甚至远超过公共艺术课程。比如,影片赏析,网络上的名人讲解影片赏析绝大多数都比在校教师讲的透彻生动。因此部分公共艺术课程逐渐呈现出陷入尴尬境地的趋势。实际上,我们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融入本土艺术特色,比如陕西省高校就可以把陕西皮影艺术、剪纸艺术、泥塑艺术融入到公共艺术课程中去,一方面传承了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能够增加课堂趣味性,地域性,唤起学生的熟悉感,认同感。此外,课程设置还应该具有引导课外活动的作用,在民办高校中,学生的艺术思维相对公办高校更为活跃,他们期待能有更多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但很多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都有欠缺,仅仅依靠学校艺术社团和一些零散的文娱活动来点缀校园生活是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的,由于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良好平台,很多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内化为艺术素质修养。

(三)师资队伍力量不均衡,结构不合理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根据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发展要求,在高校中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一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为例,全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主要由公共艺术中心和文化与艺术学院的教师承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共有专兼职教师共18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1%(低于0.15%一0.2%)。如果商贸学院所有艺术专业背景的教师都能为全校本科生上一门公选课的话,师资问题可有大为改观,但是多数艺术教师在为本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课之后,其工作量己经满足或超额完成了,这样的结使得师资短缺的现象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四)一部分师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民办高校固有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就业率的片面保障极易影响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因此导致了部分高校管理者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隐患直接在多数教师和学生身上显现。在现实就业压力下,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更注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缺乏对学生人文和艺术潜能的挖掘。很多民办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被放在甚至还不如选修课的地位上,开课时间被放在晚上或周末进行。

(五)艺术教育过于集中化,公共艺术教育不普及民办高校在艺术教育精英化的方面呈现出更为突出的特点。由于民办高校在公共艺术方面投入较少,但却在各种能够体现学校软实力的比赛中又迫切需要体现优异的艺术教育成果,因此在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往往集中在本来就是艺术特长生的少部分同学身上,送他们外出培训,为他们购置表演道具,这样做的结果是:更多的学生只能沦为观众去欣赏这些艺术特长生的特长表演。实则内心羡慕却又无奈。这些做法从本质上背离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对普通学生进行艺术熏陶,而并非是为艺术生进行艺术教育。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关于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理论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及时,从一定意义上填补了目前在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领域中的空白,必将极大地丰富公共艺术教育理论,促进新形势下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科学化。第二,由于本文是专门针对民办高校这一系统的,因此,它将对民办高校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适应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课程建设的科学化要求。

作者:陈亚伟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