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工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摘要: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中各方面的问题,运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评价,吸取其中的教训和经验,才能更好地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国家要出台宏观的政策法律进行调控,指引出正确前进的方向,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为国民生产创造更大的价值,形成自己的优势地位,这样才能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工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工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十一五”期间哈巴河县经济运行质量、总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尤其是工业经济经受住了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的严峻考验,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工业经济;国民经济;经济结构;股份制经济;矿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003-03

“十一五”时期是哈巴河县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五年,也是面临机遇和挑战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为“十二五”及后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 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一五”GDP年均增长12.7%,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53%。“十一五”末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47.33%,拉动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工业占GDP的比重都在五成以上,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的23.46%提升到2010年的56.3%。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年均增长52.5%,工业经济拉动财政收入实现了“翻番”和“倍增”效应。

2 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哈巴河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1亿元,是“十五”末的7倍,年均增长36.53%,比全地区“十一五”年均37.48%的增长速度低0.95个百分点。5年当中,工业总产值以2010年的24.9亿列较高,工业增加值以2007年的16亿列较高,其中2006年首次突破10亿元,仅该年的工业增加值就是“十五”期间累计完成量的3.87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总量由2005年的24.14%提高到2010年的34.33%。这是哈巴河县工业经济自身特点的反应,也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体现,更是哈巴河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证明。

3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股份制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哈巴河县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和政策,对影响工业经济增长的不合理结构进行大力调整,突出本县优势资源,加大对矿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力度,使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工业经济在改革调整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格局,2010年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增加值之比为6∶94。“十一五”末,全县股份制工业企业20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5.24%;实现工业增加值15.02亿元,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9.54%。乡及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1∶99变为2010年的0.1∶99.9,2010年重工业所占比重比2005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

4 矿业经济跨越式增长,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近年来,哈巴河县牢固树立起“矿业兴县”的理念,坚持“科学探矿”、“规模开采”,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地质”战略,积极主动走出去,“靠大靠强,攀亲结友,嫁接改造,借力发展”,着力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步伐,合理整合矿产资源,逐步构建起了“大矿业”的发展格局,以矿产业的发展带动工业经济的提速,使整个县域经济得到快速

发展。

“十一五”矿产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矿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持续大幅提升,矿业经济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整体生产水平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县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完成矿业增加值14.82亿元,比2005年的2.08亿元增加了12.74亿元,年均增加2.55亿元,以年均39.32%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矿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6%提高到2010年的55.3%;矿业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58%提高到2010年的98.22%。

5 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哈巴河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历了辉煌、低谷和现在的再次发展阶段。目前制约矿业发展最关键、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矿产资源丰富和地质勘探投入不足、矿产资源不清的矛盾,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国家的地勘投入又先天不足,县内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不高,无法把矿产资源的优势尽快地发挥出来。

(2)工业企业行业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效益差距加大。由于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到县域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分行业看,哈巴河县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在6个行业大类中,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99%集中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中,利税总额排在末位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与其他行业的悬殊对比,也反映出哈巴河县工业经济脆弱的一面,一旦矿产品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将使全县经济受到巨大影响,2009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铜金属价格跌入最底谷,就是一个

实例。

(3)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哈巴河县工业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依靠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管理、提高竞争力等内在因素作用还不明显。除了采掘业企业外,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存在技术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营者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单一、融资困难、职工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致使企业抵抗风险能力脆弱、活力不足、竞争力弱、难以持续。

6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增储量、上规模、深加工”思路,大力发展以矿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的发展之路,带动全县经济跨越式增长。

(2)把地质勘探工作作为矿业开发的突破口,坚持走以勘探促开发、开发促发展的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勘查,谁开采,谁收益”和勘探成果有偿转让的方法,全力构建多元投资、多元决策、多元风险、多元收益的体制,形成勘探、开发、加工有机结合的机制。在地质勘探、规模开发、精深加工方面尽快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3)近年来,哈巴河县坚定不移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吸收了一批大集团大企业投资兴县,参与资源的开发,有力推动了哈巴河县新型工业化发展。在资金上没有优势、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不高的状况下,我们要继续围绕本县矿产、农牧、旅游、水能等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国家出台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重大机遇,把“争项目、促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以项目促进发展,借助外力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确保哈巴河县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同时,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市场需求,加大对工业企业扶持、引导、政策支持和帮助,走出一条适合哈巴河县企业发展的道路。

作者简介:齐红(1969-),女,甘肃武威人,供职于新疆哈巴河县统计局。

工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巴州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工业是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命脉,没有工业经济的发展,就无法实现地方经济的繁荣。本文对巴州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进行阐述,并提出针对巴州工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发展 问题 对策

新疆巴州作为西部偏远地区,相比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发展落后。而巴州作为以石油、天然气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如何实现当地政府提出的大力实施工业强州、优势资源转换、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积极对接国家支援新疆发展的重点产业,加快构建具有巴州地方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了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巴州地区的工业发展本身有它的特点,没法照抄其他地区的经验方法,所以我们只能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适合巴州工业特点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以工业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牢牢把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来实现巴州经济的发展。

一、巴州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1、地理条件。巴州总面积472472.1平方千米,是中国行政面积较大的地级行政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塔里木盆地是中国石油资源储量超过100亿吨的三大盆地之一,约二分之一的面积在巴州境内。目前塔里木盆地和焉耆盆地已累计探明36个整装油气田,探明油气储量10.58亿吨。其中塔里木油田探明20个整装油气田,探明加控制石油储量3.59亿吨,天然气储量5050亿立方米,形成年产500万吨原油和1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产能。

2、资源条件。巴州煤炭资源丰富,累计探明和预测拥有地质储量10.74亿吨。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14亿元,比上年增长8.9%。2012年巴州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是2008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6.7%。

二、巴州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工业经济主要指标稳定增长。全年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514亿元,增长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02亿元,同比增长8.9%;规模以下及个体工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同比增长10%。2012年工业增速等指标是2008年以来好的一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油产量与上年持平后,非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128亿元,非石油工业增长速度达到19.8%。

2、主要工业品产量提高。2012年巴州主要大宗工业品原油产量585.2万吨,增长0.2%,原油加工量64.8万吨,同比增长12.5%;天然气开采量195.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4%;原煤产量339.9万吨,同比增长10.1%;发电量57.64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7.9%;钢材产量大幅度上升,钢产量达到208.9万吨,同比增长72.4%;水泥产量376.7万吨,同比增长3.8%;钾肥(折纯)68.5万吨,同比增长3.4%;除棉纱、罐头有一定下降外,其他机制纸及纸板、成品糖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3、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以石油开发和服务为主的辅助制造业、原油加工业、纺织、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呈现出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特点。加快构造了巴州特色石油、石化矿产开发、绿色能源、钢铁、建材等行业体系的建设步伐。

4、特色工业体系加快发展和形成。巴州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仍然占据工业主导地位,非石油工业发展提速。2012年非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128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9.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行业是巴州非石油工业比重较大的行业,钾肥、美克化工、瑞兴化工等化工企业贡献了较大份额。此外,钢铁生产(金特钢铁、新兴铸管)增产幅度较大,钢材产量达到208.9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16.7亿元,同比增长72%。电力热力生产供应在新增企业需求的带动下,保持了较快增长。尤其是华能新疆塔什店火电厂的顺利投产,不仅保障了能源供给,还为提高全年工业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2012年巴州电力热力实现工业增加值15亿元,同比增长40%。以石油开发和服务为主的辅助制造业、原油加工业、纺织、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呈现出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工业投资增幅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发展后劲较足。

三、巴州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巴州工业经济发展总量小、竞争力弱,石油工业占比过高。截至2011年12月,巴州工业企业单位数为3864个,工业总产值为7777300万元。其中城乡个体数为2963个,占总量的74%。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总数为901个,总产值为7691018万元,总量还是偏小。近几年,巴州的石油工业增加值仍占工业总增加值的70%以上,石油工业的主导地位近几年内仍然无法动摇。非石油工业的占比偏低。

2、人才与技术占劣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科技力量,在工业化发展的各个阶段,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力量都是科技进步与创新,而新疆地处我国西部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巴州又处南疆,由于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薄弱,市内高校很少(仅有巴音职业技术学院1所),缺乏充足的人才储备,加之八九十年代由于国企大面积亏损,致使许多技术人员流失,导致科学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差、知识水平欠缺、原创技术特别薄弱。而从科技人员的分布来看,农业科技人员多,工业科技人员相对较少。据统计,2011年全州各类科技人员有32074人,其中科学研究人员仅11人,工程技术人员2680人,远不能适应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3、工业结构失衡。从巴州工业内部结构看,重工业快速发展,而轻工业比例偏低,形成工业发展过分依靠重工业的格局。从重工业内部结构看,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等采掘工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原材料工业发展最快,产值比重较大,而装备制造业等加工工业发展较慢,巴州主要重工业生产值原煤、原油、天然气、石棉等产业,1978年产量为15008吨,且只有石棉一项,其他几个产业全为零。但到2011年此类重工业原煤年产为年产313.56万吨、原油产量为年产584.12万吨、天然气产量为年产1721723万立方米、石棉产量为年产94511吨,从此可看出重工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初级化特征。

4、代表新兴产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贡献率偏低。在巴州工业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大部分产业缺乏核心创新引领机构,技术创新与生产运用之间不协调,研发投入不足也影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巴州的研发投入也远远不足。

5、数据利用不够深入。大部分中小企业在经济运行对管理会计没有落实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成本控制、差异分析的职责,最多只是简单的运用,不能透彻掌握数据,只追求企业价值较大化,而忽视了利用管理会计为企业的经济利益做长远化的分析。

四、对巴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大力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非石油工业。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在稳步提高原油天然气开采量的同时,延伸资源开发产业链,在石油天然气化工、优势矿产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现代能源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步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抓好水、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平衡,加大资源、资金的协调力度,确保企业正常生产。加快推动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承载能力。依托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发展的集群化、规模化和园区化。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和矿产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提高资源开发准入条件,规范开发秩序,优先把资源配置给开发规模大、研发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企业,清理整顿圈占资源、占而不开的行为,实现资源利用效率和开发效益的较大化。

2、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巴州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常规能源缺口很大,而且对外依赖性很强。为完成巴州工业化进程,必须不断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水平,在能源工业发展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巴州只有坚持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的同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有效开展。完善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对新上项目的审核和环境影响评价,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严格执行行业能耗限额标准,突出抓好石油天然气化工、钢铁、水泥、化工等年耗能5000万吨标煤以上的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实现降耗增效。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抓好重点行业“三废”治理和烟气脱硫,依法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强化公共机构、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减排的制度约束和监督管理,逐步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3、加快工业投资力度。巴州应积极采取招商引资、上市融资等一切可能的措施加大工业投入,提高非石油工业比重。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抓好水、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平衡,加大资源、资金的协调力度,确保企业正常生产,力促西姆莱斯一期、新兴铸管一期、和合铁矿、备战铁矿、迪木那里克铁矿、卡特里西铜锌矿、中石矿业一期矿微粉等项目达产达能。着力推进美克化工二期、罗布泊钾盐二期、新兴铸管二期,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承载能力,依托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发展的集群化、规模化和园区化,重点提升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4、培养有利于管理会计应用的企业文化。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企业文化的依托,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员工公认的价值观念、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能较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作用的用人机制。构建企业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及时,培养职工的群体价值观,塑造企业精神;第二,给职工自我发展的空间,培养职工的主人翁精神;第三,管理方法上不仅要有“刚性管理”,还要有“柔性引导”,将东西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5、根据巴州特点制定工业人才引进制度。在引进人才时可以通过校园招聘、异地招聘、网络招聘、载体建设等途径,加快巴州人才对巴州经济建设的步伐。出台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与开发制度,以营造良好人才的就业环境。在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帮助备齐研究设备或建立科研共享机制,鼓励举办各类学术交流及讲座,为工业及各类人才提供交流的平台和机会,来共同对巴州的工业经济建设尽一份力。

工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工业经济发展道路中的制度问题

[摘要]

近年来湖北省以高能耗低效率的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所在,随着“两型社会”的提出,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快平稳增长成为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为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制度的创新发展是势在必行的,本文通过分析湖北省现有工业经济的道路发展,揭示了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度问题,为建立“两型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湖北经济;工业经济;经济制度

1引言

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制度安排的效率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否快速转型取决于其内在的制度是否能匹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及现代化进程等多方面的内容。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高耗能,低效率模式,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集约型经济为主的低耗能高效率的模式。制度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演进性,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家把意识形态、产权结构以及政府等因素作为内生变量纳入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中,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对长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制度因素尤为重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政府制定的制度安排及政策保障,舍弃政府的制度供给及政策制定,政府也就无法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甚至管理,因此,政府转型也必然体现为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的革新。政府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向低能耗,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因地制宜的制定与时展潮流相一致的经济制度。本文通过对湖北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制度的分析,找出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制度问题,制度的创新不仅需要政府职能转变,同时政府政策制定也要适应经济发展,最终为湖北省建设“两型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2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经济制度背景分析

2.1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背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湖北省形成了以工业为支柱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工业和制造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但是自2008年经融危机以后,湖北省的工业经济虽然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速,但增速回落,下行压力增大,截至2012年湖北省前四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31.5亿元,增长16.3%。湖北省为遏制经济下行趋势,着重打造武汉和十堰的工业化城市经济,其中武汉工业投资居全省及时,启建中华科技产业园,提速“工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随州计划打造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十堰大力推行工业兴市战略,实施“双亿工程”,建立工业园。

2.2湖北省经济制度背景以钢铁产业为依托的湖北省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丰富的钢铁、石油等资源,基于这一资源禀赋优势和地缘优势,建国后国家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湖北得以成为中央政府重点投资的地区之一,在此基础上,湖北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制度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但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却仍停滞不前,发展缓慢,经济体制还是原来的以重工业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进入到21世纪,湖北省经济体制开始转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经济制度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但是仍是以高能耗,低效率的重工业为支柱性产业。

3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及经济制度现状分析

3.1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为加快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湖北省在“十二五”规划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制造业的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3年湖北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加大对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例超过43%。2014年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呈现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态势,总规模不断扩大。

3.2湖北省经济制度现状自全国“十一五”规划颁布后,湖北省为落实这一规划,2007年起加快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达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经济及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2008年为落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湖北省提出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制度。十二五规划以来,湖北省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对国有企业,科技体制改革,以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是现有经济制度仍以高耗能低效率的工业为中心展开的,缺乏新动力,政策制定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规划,经济制度没有贴合湖北省各城市的发展状况,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因此导致全省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武汉市和其他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过大,城市彼此间关系亲密度不高,每个城市没有形成自身的优势产业,不能建立品牌企业和完整产业链。

4湖北省经济发展道路转变中的制度问题分析

4.1全要素生产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全要素生产率通常被用于综合反映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其实质就是技术进步率。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界环境约束增加,全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出现下行趋势,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下行危险。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继续依靠以往的以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显然不可持续。由于传统的经济制度及政策倾斜,湖北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较低,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湖北省的这种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制度没有充分调动产业的积极性,产业生产率低,各大工业型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投入产出比较低,产业的技术落后,竞争力薄弱。

4.2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在市场中的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政府职能来实现,政府如果没有正确的制定政策,履行职能,那经济体制也不会完善。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缺乏市场一体化,竞争性弱,这都是政府在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没有形成创新性投资机制吸引资金流入,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制定适合其经济发展道路的新制度。

4.3市场开放程度低,制度缺乏创新性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是以武汉为龙头,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但是各城市之间存在壁垒,城市间市场开放程度低,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产品的竞争压力小。湖北省地处中部,其地理位置使其置身于中国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外,在政策上享受不到这些地区的经济优惠政策,也不能与这些地区共享资源开放市场,因此对其市场开放程度影响较大。湖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快,其经济发展不再满足外生增长方式,而是应该以内生增长方式拉动经济发展,经济不再满足低效率的粗旷型经济增长,但是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制度发展仍存留有原来的惯性,市场机制不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小,市场竞争小,城乡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等,正是这些制度和政策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道路转变的对策

5.1政府转变管理经济的方式,创新制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法制的规范保障,因此湖北省政府应该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四低四高”的经济发展方式[5],转变以重工业为主体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方式,加大对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以解决失业问题,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为建设“两型社会”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战略,发展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保持生态文明与经济可持续的平衡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上的引导作用,制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相适应的机制,鼓励创新性产业的发展,努力克服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惯性,改革工业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多样性,建立以创新型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加强企业与高校的融合发展,实现高校科研实力转化成创新收益。同时注重对全省产业的质量升级,整改低水平产业,发展高质量产业,在推行政策、制度时注重对现行政策、制度进行科学评估,使其符合湖北省的整体发展环境,因地制宜的实施各项政策。

5.2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产业近年来,湖北省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经济水平提升,但是这种良好的发展靠的是粗放的、外延型发展方式支撑的,这种发展方式难以支撑湖北省跨越式经济发展。因此,湖北省应充分发挥教育大省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把要素投入产业转变为全要素投入产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环保产业和低碳经济,建立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降低高能耗低效率的传统产业在经济中的比例,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加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不仅要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更要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政策支撑,鼓励发展品质第三产业,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整改现有低水平的旅游业,结合高新技术,开发新兴技术含量高的新型旅游产业。

5.3打破城际产业壁垒,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破除城际产业壁垒,首先要实现城际间的城镇一体化,因此湖北省要大力推动二级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加大对二级城市的政策倾斜,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二级城市与武汉市的经济差距。湖北省要想实现产业集聚,就应构建湖北省的整体产业格局,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新能源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密集的产业带,同时开放合作,促进武汉市与其他城市的互动交流发展,形成产业的跨区产业链,争取早日实现产业园模式。更加积极的推动城际列车等道路建设,改善武汉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节省经济成本,吸引企业投资。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集中的品质资源更多,为早日打破城际产业壁垒,应进一步的开放资源,让渡部分利益,在维持自身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6结论

湖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主要是依靠工业的转型实现,现有工业的高能耗低效率阻碍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不高,产业技术创新优势不明显,城市间城镇化差距大,产业壁垒存在,难以形成跨区产业链,工业产业园无法形成,产业集聚的作用发挥不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湖北省政府不仅要从自身的职能出发还要从市场出发,制定新的政策制度,努力抓住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全省工业经济制度的创新,着重刺激产业创新能力,增强创新科技投入,着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全省资源的优化配置,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促进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早日建立“两型社会”配套试验区。

作者:方红 王琦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工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措施

摘要:阐述了我国轻重工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历程,并就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以及提高工业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工业经济;发展;问题

引言

工业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建国以来到现在工业已经发展了60多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改革开放之后,发展速度已经排在世界前列,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工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调整工业结构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要采用积极应对的态度去看待它,把压力变成向前发展的动力。工业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认清当下的局势,对自身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1我国轻重工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1.1及时时期

及时个时期是从1949年到1978年,这个阶段由于新中国刚成立,国内的物资非常缺乏,传统的重工业受到战争的破坏,恢复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在这种百废待兴的情况下,轻工业和重工业所占的比例逐年发生变化,重工业比重越来越大,国家走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经济作为支撑,重工业的严重空缺让社会发展不平衡,所以要对国民经济进行恢复性的建设。但由于长期忽视轻工业的地位,形成了发展不协调的局面,生产资料过多的投入到重工业中,使人们日常所需的消费品缺乏,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轻重工业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1.2第二时期

及时阶段,从1978年到1982年,轻工业的比重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意识到轻工业的重要性,放慢了重工业发展的步伐。这主要表现在投入力度上面,1980年国务院采用六个优先的原则来鼓励轻纺行业,具体来讲就是原材料、燃料、电力资源、发掘、革新、改造的优先使用,保障基本的物质设施不会缺乏。在这样大的方针指导下,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1981年再次进行调整,把消费品的生产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大提高了相关行业的生产能力,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努力做到二者协调发展。

第二阶段,从1982年到1990年,轻工业产值在不断增长的过程转变成轻重工业相对平衡的局面。不能任由一种工业模式不断地发展,短期内会创造出经济效益,但是长此以往会很难控制经济发展的形式,造成一边倒的局面,这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在这个时期,能源的开采速度加快,满足了冶金工业、建材工业、化学工业等的需求,投资规模的扩大让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促进了不同行业的发展。轻工业制造的是一些生产生活用品,需要完善的设备来支撑,国家调整了资金的投入比重,让轻重工业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保持相对平稳的速度,呈现出和谐的发展局面。

第三阶段,从1991年到1997年,轻重工业结构出现了小的波动,所占的比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没有之前发展得那么稳定。因为当时的经济已经发展地比较好,市场需求量也在增加,人们开始关注到自己生活的质量,不再停留在解决温饱的时候,开始追求品质的享受。很多人经过自己的打拼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道路,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对家电产品的需求增加,开始购买像彩电、冰箱、空调等产品,从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重工业的发展。这些产品的制造需要大量的原料进行加工,重工业正好适应这个需求,运用自身的功能进行创造,生产出符合人民大众需求的生活必需品。

第四阶段,从1998年到2007年,这个时期重工业的比重出现了快速上涨的趋势。国内市场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多数传统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对工业的发展形式做出调整,抛弃落后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基于这种情况,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让重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0年以后重工业呈现出逐年增高的态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打击,那段时间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制度,民生工程的建设等各种原因让重工业比值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

2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问题,国内的学者和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科学技术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已经渗透到工业发展中,发挥出不小的作用。工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它是根本的动力。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资源丰富,劳动力也非常廉价,提高了本土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但是随着工业资本的提高,面临的生产压力也在增大,所以必须转变理念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把结构调整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让其呈现出良性循环的良好运转[1]。

3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

企业是指建立在当代前沿科学技术基础上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的企业群体。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的飞速发展使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中也有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多企业都是花钱引进国外的技术,而且创新的速度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其次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很多理论知识已经非常的完善,但是将其变成具体的科技实物还存在着困难;再次是发明专利少,缺乏有发明专利这样的人才,人才占的比例相对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太少;是科技研发投入较少,财政对于各项事业的支持都有一定的比重,但是对于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

4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

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部门。装备制造业提供的是基础设施,决定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水平,所以它的作用非常重要,是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全世界来看,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最早生产出了蒸汽机、纺织机、蒸汽机车等设备,他们经过多年的发展核心技术在不断地改进,一些机器制造厂已经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名望,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效应,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国经过多年的自主创新,在设计和制造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整体的水平还比较落后,质量比不上西方的发达国家[2-3]。

5提高工业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

工业的发展需要一批专业性的人才作为支撑,这些工业劳动者要具有深厚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我国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工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就上岗了。这些未经培训的工人对工序的了解不深从而导致事故的频发,对人员本身造成伤害,同时也使企业受到经济损失,所以应该注重教育的作用。各大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这里可以学到系统的理论和实用技能,并在实践中进行练习,达到合格的标准。对于某些特殊的岗位要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学员来说这既是对自己的证明,也是对工作的负责[4]。

6结语

分析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中各方面的问题,运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评价,吸取其中的教训和经验,才能更好地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国家要出台宏观的政策法律进行调控,指引出正确前进的方向,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为国民生产创造更大的价值,形成自己的优势地位,这样才能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作者:王薇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