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业调研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业产业调研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业产业调研

篇1

汽车及零部件业产业。依托柳州市拥有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一汽柳特等中国三大汽车整车厂的城市的优势,加快汽车及零部件业发展,已集聚了广西柳州运力专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乘龙专用车有限公司、柳州绰丰柳机内燃机有限公司、柳州柳新汽车冲压件有限公司、柳州金锻方盛工业有限公司、柳州市双飞汽车电器配件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以专用车、发动机、冲压件、锻件、传动轴、弹簧、线束等为主,拥有近千种产品,产能超过50亿元以上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主要配套柳州市三大整车厂及柳工,同时也为北汽福田、海南马自达、云南一汽红塔等厂家配套。2007年汽车及零部件发展到10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7家。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增长49.7%,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9.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64亿元,增长33.1%;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4.9%;上缴税金1.1亿元,增长37.5%;2007年12月,由柳州市鱼峰橡塑料厂与清华大学核能院、广西北航工程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制的“氟氯醚高性能复合缠绕燃油胶管”通过鉴定,填补了广西汽车配套产品的一项空白。柳州乘龙专用车生产的福狮牌车厢、福狮牌搅拌车,金鸿橡塑公司生产的jh牌发电机橡胶悬挂,柳州市双飞汽车电器配件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飞牌汽车线束总成等4个产品获广西名牌产品。2008年1-4月,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值9.74亿元,增长61%。全行业预计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左右,增长33%。

机械制造业产业。依托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以柳州柳工挖掘机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及配件。2007年机械制造业发展到6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产值超10亿元1家。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亿元,增长41.6%,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6.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1亿元,增长72.1%;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9%;上缴税金0.6亿元,增长3.4倍。柳州柳工挖掘机有限公司实现工业产值10.24亿元,结束了柳江县没有超10亿元企业的历史,标志着柳江中小企业正在朝大型企业目标发展。2008年1-4月,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值6.48亿元,增长74.1%。全行业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亿元左右,增长35%。

二、产业集聚存在主要问题。

1、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偏小。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106家企业中,规模以上(年产值500万元)企业40家,仅占37.7%;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优势企业仅有7家,占6.6%;93.4%的企业规模偏小。2007年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值30亿元,仅占柳州市汽车产业总量的7.8%,产业规模偏小。

2、产品结构不合理且技术含量、附加值、配套量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现有产品近千种,产能超过50亿元,但结构不合理,重复生产现象严重;产品多数集中在冲压件、内饰件、线束、橡塑件等大类上,这些产品均为附加值、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少有的轿车制动产品也仅仅是供应制动系统中的执行机构,未能实现系统供应;虽然也为不少整车企业配套,但配套量较少,仅占柳州三大整车厂所需配套量的7%左右,占其余整车企业的配套量就更少。

3、企业技术水平偏低,缺少科技人才。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达到了国内较先进水平的企业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落后;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7.39%,4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15家建有技术部或技术科,2家建有技术创新中心,普遍缺少科技人才;仅有7家企业引进技术或对外开展技术合作,其中4家有一定自主研发能力;轿车配套能力低;出口企业少,出口量低。这些都说明,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自主研发能力更弱。

4、企业管理水平不高,部分企业观念陈旧。企业普遍管理水平偏低,生产经营效率不高;仅有10多家创建品牌,且品牌运作能力较差;企业资本运作的层次较低,目前仍没有一户企业上市;由于缺少与外界交流的有效渠道,部分企业对行业发展状况不够了解,对自身在行业所处位置不清楚,小富则安的思想严重;多数本地企业没有制定“十一五”规划,对汽车产业和自身产品发展方向不明,依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初期状态。

5、相关产业发展滞后。目前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和机械制造产业的带动能力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特别是为总成零部件服务的二、三层次的企业发展不足,如模具、原辅材料供应等,相关服务体系建设不足。

6、缺少公共服务平台。缺少行业组织,缺少第三方研发、试验认证、贸易性实体机构。根据wto规则,政府不能再参与竞争性领域经济活动,政府的职能只能是宏观调控,行业的自律、规划、协调等只能由行业组织来完成。

7、地方融资能力不足。在现阶段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机械制造产业梯度转移中,接受转移地区除了要在土地价格、劳动力、区位等方面占有优势之外,地方融资能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而柳江的企业普遍反映融资能力不足,部分企业受资金制约严重。

三、建议对策

在促进产业集聚工作中,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以创新的理念抓好项目、龙头企业、品牌战略、园区建设。

(一)创新项目机制,增强产业集聚。

加强产业链的研究,高度重视汽车零部件和机械制造等产业项目的储备,积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全球、全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项目落地,引导现有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和机械制造产业,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的环保、安全、技术、质量标准,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向社会投资调控政策、投资信息和产业发展趋势,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浪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着眼于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把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聚政府的工业性投入资金,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广泛利用民间资本,形成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促进产业集聚。

(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

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汽车零部件和机械制造产业大企业,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省内配套率。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三)创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

篇2

【关键词】工业  大产业  发展建议

 

为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振兴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按照局的统一安排,本调研组围绕“培育发展工业大产业”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报告涉及的数据取于2010年):

一、***工业大产业的发展方向

总结我市“十一五”以来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我市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产业的规模小且分散。结合分析邻近地区工业大产业的发展特点,明晰我市工业大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珠江三角洲、湖南郴州、江西赣州和我市工业大产业的特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生产制造业中心的特点是产业规模大且集聚度高、产品范围广且技术含量高,产业特征明显且关联度高,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和生产服务业为一体,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心。主要有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用电器、汽车、高端成套设备、纺织服装、家具制造、食品饮料等工业产业。

2.江西赣州地区:以地方资源性产业发展为主,重点发展有色冶金及新材料业、非金属矿和新材料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轻纺工业和电子电器工业六大产业为主导产业,其比重超过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80%。

3.湖南郴州地区:突出发展优势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将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60%以上的矿产业以总部经济模式发展,并将郴州卷烟厂、宇腾有色、华磊光电等一批“十二五”期间产值有望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作为标志性企业培养发展。

4.***地区:目前我市工业大产业是具特色的含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钢铁、有色、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等优势传统产业,总量较大的水泥产业,发展中的化工涂料产业,但总体分散、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链短。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湖南郴州、江西赣州和我市工业大产业的特点分析,我们认为:工业大产业应该是在区域经济中具有总量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应体现出支柱性、优势性、集群性、贡献性的特点。

(二)我市工业大产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表一、表二对部分行业在全市工业所占比重中分析发现,目前,我市工业产业有以下四种形态:一是规模大影响大,如钢铁、有色、电力、烟草、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二是规模大影响小,如轻工造纸;三是规模小影响小,如家具、玩具、家用电器;四是规模不大潜力大,如医药、化工涂料;五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地方有充分资源,如稀土产业。

表一:2010年部分工业行业与全市工业行业比较一览表(规上)

 

 

 

 

 

 

 

 

 

单位:万元

项目

企业单位数(个)

比例(%)

增加值    (收入法)

比例(%)

资产总计

比例(%)

利润总额

比例(%)

利税总额

比例(%)

全市规上工业

551

100.00

2021000

100.00

8399700

100.00

265800

100.00

735400

100.00

部分规上工业

422

76.59

1447504

71.62

7317897

87.12

124709

46.97

527120

71.67

纺织服装

38

6.89

53874

2.66

145334

1.72

4907

1.84

11841

1.60

食品饮料

14

2.54

48193

2.38

100327

1.19

17977

6.77

23958

3.26

建筑材料

52

9.44

49851

2.46

162574

1.94

7720

2.89

22039

2.99

其中:水泥

33

5.89

29603

1.46

80622

0.95

3340

1.24

12283

1.67

家具

12

2.18

5320

0.26

11718

0.14

1195

0.45

2015

0.27

家用电器

2

0.36

468

0.02

798

0.01

59

0.02

95

0.01

轻工造纸

43

7.80

134823

6.67

331872

3.95

5997

2.21

10134

1.37

医药工业

6

1.09

22061

1.01

47474

0.57

12900

4.85

16536

2.24

其中:中成药

4

0.73

20050

0.99

37782

0.45

12417

4.68

15439

2.09

金属制品

14

2.54

27619

1.37

212552

2.53

10726

4.03

14293

1.94

钢铁工业

14

2.54

294236

14.56

2658859

31.65

19292

7.26

79871

10.86

有色金属工业

23

4.17

31006

1.54

828625

9.86

-66299

-60203

电力工业

42

7.62

146376

7.23

1288290

15.34

6990

2.51

39937

5.43

烟草工业

4

0.73

337937

16.72

412571

4.91

61921

26.04

301471

40.98

机械工业

144

26.13

192274

9.52

947874

11.29

38301

14.41

61686

9.09

玩具工业

14

2.54

103466

5.11

169029

2.00

3023

1.14

3447

0.47

化工涂料

8

1.45

16952

0.84

28280

0.34

6628

2.49

8838

1.20

 

 

 

表二:我市稀土产业“十二五”期间拟建项目调查表

单位:万元

序号

申报单位

项目名称和建设内容

建设时间

总投资

项目核准单位及文号

是否取得环评批复及土地预审文件

1

新丰县广晟稀土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稀土分离厂

正在筹建

3000

国家发改委

环评正在报批已取得建设用地许可证

2

新丰县广晟稀土开发有限公司

探、采稀土矿

正在筹建

600

国土资源部

已办理探矿证

3

中色南方稀土(新丰)有限公司

稀土分离厂

正在筹建

6000

国家发改委

环评正在报批

 

因此,我市“大产业”发展方向应选择规模大影响大或规模不大潜力大的产业,特别是对地方GDP指标影响大、财政税收贡献大、符合生态环保发展、具有地方资源特色和有发展潜力的工业产业,即钢铁、有色、电力、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烟草、医药、化工涂料、稀土产业。

    二、我市发展工业大产业的优势

(一)产业基础较好,产品竞争优势较强。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业强市、扶优扶强战略,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突出做强做大优势企业,强化了***工业在冶金、电力、烟草、机械等行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了***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地位,全市形成了以采掘、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工业、铸锻件、建筑材料等资源型行业组成的重点产业;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化工、电力等五大行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行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为我市发展大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的冶金、电力、烟草、铝箔、机械等行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有一定的优势。***钢集团钢材产能已达到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之列,在国内冶金钢铁行业中排行第21位。***冶产能位列全国铅锌冶炼行业的第三。***铸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铸锻件专业生产企业之一。***卷烟厂产能达到近50万大箱。***的钢材、铅锌、卷烟在国内、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在装备制造业方面,***生产的大型建筑机械、高空作业车、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发配电成套设备、工程机械、铸锻件、汽车零配件、农业机械、液压油缸和铝箔等在省内乃至国内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裕。

一是***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品种多,分布广,储量大。已发现的矿产近百种,在不可再生资源逐年减少的未来,***的矿产开采、加工潜力巨大,特别是稀土资源更是市场宠儿,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二是丰富的林产品资源可为家俱、造纸、人造板、竹木工艺等制造业发展提供原材料保障。三是丰富的电力资源优势,可满足今后一段时间发展需要。电力价格与珠三角和紧邻珠三角的城市相比有一定优势。四是***曾经是华南的重工业基地,目前仍储备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拥有众多的各级各类职业(技工)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为地方工业发展提供优质劳动力;目前***户籍人口在珠三角从业约有35万人,其中相当部分是拥有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在***工业化进程中,可吸引一部分返乡。

(三)交通区位优越。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之地,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和珠三角连接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广东服务全国的“桥头堡”, 容易获得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便于快捷地获得有关市场信息。随着武广高铁的建成,***正式融入了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具备大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三、我市发展工业大产业的不足

(一)环境容量有限,土地储备不足。

我市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建立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以采掘原材料为主体,呈现简单化、初级化和重型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型。大多数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知识密集产业比重小,新型主导产业群成长缓慢,规模经济水平低,致使全市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为特征。加之我市被列入生态发展区,环境容量更小,与工业大产业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同时,我市土地储备不足,工业发展用地指标缺口很大,制约大产业发展。

(二)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我市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企业在空间布局上处于离散状态。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明显,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联系偏松,企业间无法做到资源和利益共享,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情况。企业间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缺乏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配套。大多数产业群的产业链较短。因产业配套能力相对不足,造成了龙头企业要转移到我市,因当地没有较为完善的配套企业而不敢来;做配套的小企业想来,因缺乏龙头企业作依托而不敢来。

另外,我市位处粤北山区,缺乏连片开发的工业用地,制约了产业的集聚发展,由于产业集群建设与省认定标准差距较大(产业集聚数量少、连片开发的工业园区面积不足),难以享受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政策。

(三)工业园区建设相对滞后。

***工业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形成了***民族工业开发区、翁源官渡开发区等6个省级工业开发区;******产业转移园(三个片区)、东***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园、东***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园、东***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园4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但产业园区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现有园区普遍存在小、散、杂的缺点,产业园区规划配套不完善,产业发展定位模糊,园区内土地利用效率低。与赣州、郴州等地大手笔、大气魄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相比,***在这方面相对落后。

(四)县域工业经济基础薄弱。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工业经济实力,还是重点支柱产业和综合竞争力上,***县域工业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2011年,***7县(市)规上工业增加值107.91亿元,占全市的44.49%;各县(市)工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始兴、翁源、新丰、南雄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尚处于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难度较大;各县(市)特色产业的表现也不突出。

四、赣州、郴州两地发展大产业的经验借鉴

根据调研,我们将赣州市、郴州市发展工业大产业的经验做法归纳整理如表四所示,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表四:赣州市、郴州市“大产业”发展思路措施对比

 

赣州市

郴州市

产业选择

重点发展比重超过全市规上工业GDP80%以上的有色冶金及新材料业、非金属矿和新材料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轻纺工业和电子电器工业六大产业。

突出发展优势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将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60%以上的矿产业以总部经济模式发展,并将郴州卷烟厂、宇腾有色、华磊光电等一批“十二五”期间产值有望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作为标志性企业培养发展。

特点

产业结构依然以地方资源性产业发展为主。

突出发展矿产资源产业,辅以培育超百亿元标志性企业。

发展思路

以“五个十百亿工程” 为总抓手,实施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以扩大工业总量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工业占GDP的比重。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发展层次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和优强企业,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是强化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二是强调要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和“两城”建设的“第一推动力”;三是强调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四是以“五个一”计划为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五是强调加快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构想是“大干三年,实现再翻番”。

发展路径

引进一批大产业;抓一批大项目;扶一批优势产业;壮一批龙头企业;推一批企业上市;建一批产业园区;拓一批工业强县;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落实“五个一”计划,实现“6千3百”工程

做法措施

在组织实施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赣州市三年强攻工业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部署和协调全市三年强攻工业的各项工作。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力推进产业招商和项目实施。三是引导促进产业集群,创建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四是深化企业改革创新,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六是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七是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在保障措施方面:强调要素保障、政策保障和建立督察机制。一是要素保障:信贷支持、用地保障、人力资源保证、矿产资源配置、电力运输协调。二是政策保障:税收政策、奖励政策。三是督查机制:目标分解、监测分析、督查通报、考核机制。

 

一是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着力引进先进制造业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生产业项目。二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争取银行支持和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增加工业投入。三是鼓励创新创业,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和奖励。四是统一思想,突出培大育强工作加大对标志性企业的支持。五是强化人才支撑,对企业引进的高级人才予以落实相关的政策和经济待遇。六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组织部门要配强推进工业的领导班子;对推进工业工作作出重大成绩的领导优先提拔;对陆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各级领导不能评先评优,不能提拔重用,甚至调离工作岗位。

(详见附件)

五、我市发展工业大产业的对策及建议

赣州、郴州两市发展大产业的经验启示我们,只要从实际出发,确立“大产业”发展方向,在政府的强力领导和政策推动下,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大产业”将成为区域工业经济的强大支柱。

(一)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错位发展、集聚发展”的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特色基地建设,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载体;狠抓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大产业发展;以产业集聚为着力点,延长产业链,打造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增强工业经济与区域整体竞争力,将***打造成为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配套基地、粤北工业强市。

(二)主要措施。

1、强势领导,统筹规划,“拉纲张目”。

赣州、郴州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大产业”必须有政府强有力的领导牵头,制定可行的发展规划,确立一条发展的总纲,各级政府和部门狠抓落实。为此,我们建议,成立由市主要领导牵头,由各县(市、区)政府、市直经济部门参加的专门工作机构,统一部署和强势推进“大产业”工作;同时,结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市工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整理出我市“大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做到 “拉纲张目”。

2、继续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力度,搭建工业大产业发展载体。

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加快全市特别******产业园等省级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壮大,是做强我市工业大产业的重要举措。一是科学实施《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指导意见》和《***市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指导意见》。集中力量把我市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6个省级工业开发区建设好,加快形成有实力、有影响、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体系。二是加快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千方百计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完善园区道路、水电、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园区对大产业的承载作用。

3、狠抓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大产业发展。

项目建设是构成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作为支撑,产业发展就没有竞争力、没有成长性。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依托大项目,推动大投入,促进大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全局,根据全市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谋划和推进重点项目的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⑴全力推进***钢节能减排项目实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进行技术改造和填平补齐,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发挥船板钢、建材钢生产优势的同时开发薄板、工具钢棒材等产品,满足与我省船舶制造、石化装备、汽车制造相关产业进行合作与配套的需要,力争***钢到“十二五”期末年销售产值达400亿元左右。以***钢为龙头发展钢铁产业集群,力争钢铁产业群“十二五”期末年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⑵打造有色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落实省火炬计划,积极推进丹霞冶炼厂二期、三期项目建设,完成丹霞冶炼厂锌氧压浸出新工艺综合回收镓锗技改的二期工程,为我国铅锌行业起到示范作用。支持仁化周田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建设全国有影响的有色金属特色产业基地。利用大宝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尽快完成330万吨/年铜硫采选工程,建成我省有色金属矿产供应基地。支持曲江金亿公司发展锌铝合金加工项目,支持银海等企业发展有色金属回收产业。力争“十二五”期末我市建成100万吨规模铅锌冶炼生产基地,有色冶金产业群“十二五”期末年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⑶以节能环保为切入点发展电力产业。围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要求,重点发展环保生态工程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支持***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加快***发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华电热电冷联供项目等一批电源项目建设。推进***核电项目,建设***核电基地。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以电力能源为主、多种能源并举的广东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⑷加快机械装备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利用省市共建(***)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机会,支持***铸集团、中机重工、***液、***瑞重工、众力发电、新宇建机等机械制造业骨干企业,开展大型高端铸锻件(***)生产基地技术改造、高端液压油缸制造基地技改、广东大型搅拌站系列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大型低水头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技术开发和生产等项目的建设,发展大型铸锻件、液压油缸、发配电装备、工程和矿山机械等产业,提升协作配套和整机生产能力,填补国家空白替代进口,力争机械装备产业群“十二五”期末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二是加快汽车产业的对接及比亚迪汽车零配件***基地建设。依托宏大齿轮、东南轴承、***铸集团、正星车轮等机械制造业骨干企业,推动汽车零配件制造业加快对接、配套广州汽车产业,进一步完善齿轮、汽车变速器总成、轮毂轴承、轴瓦、钢圈、刹车片、密封圈、钢板弹簧、粉末冶金件等零配件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引导铝合金车轮制造加工工艺升级,增强竞争力;支持开发或引进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系统,研发自动变速箱、重型汽车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引进无内胎车轮生产线关键工艺设备,开发气门阀座、气门导管等零配件生产,将***建设成汽车零部件重要生产基地。全力支持比亚迪汽车零配件基地和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建设,以***比亚迪项目为龙头,促进我市吸引汽车产业高端人才、完善配套产品设计生产、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带动产业链条中的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链延伸,并为整车装配生产打下基础。

三是积极发展船舶配套产业。引导***铸集团、宏大齿轮、中机重工、众力发电、***配动力等优势企业开展船舶配套生产,推进广州中船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特大型轴瓦技术改造项目,为广州中船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配套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特大型轴瓦,实现该产品的国产化,填补国内空白。

四是做大做强铝箔产业。铝箔是省市共建(***)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第六板块,加快建设省火炬计划******铝箔特色产业基地,支持光箔、精箔、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腐蚀生产线技术改造、汽车用高焊接性新型钎焊铝箔生产线技术改造等项目,促进生产技术向高端转化,使产品从现有的汽车钎焊箔、空调亲水箔、化成箔、微型马达、电解电容器等延伸到装备制造业的低压电器、微电子和电力电子器件、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方面。力争该产业基地年产值“十二五”期末达到100亿元以上。

⑸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业。积极承接珠三角和国内外的纺织业转移,促成广州市纺织企业向乐昌、曲江转移。在“十二五”期间,投资33.4亿元,实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项目10个。以异型纱线、牛仔布系列新型面料和出口羽绒服装为主导产品,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促进产业升级,推进生产线技术改造、染整污水中水回用技术改造、纺织设备电控化技术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省纺织工业基地。

⑹积极发展食品饮料产业。支持曲江娃哈哈公司、新丰珠江啤酒分装厂等骨干企业扩大产能和调整产品结构,推进青岛啤酒收购***啤酒厂后的复产工作,发展饮料酒、软饮料、乳制品、罐头等产品及农副食品的深加工。

⑺大力发展建材产业。一是推进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建设。积极配合省产业结构调整,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推动建设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项目,促进曲江台泥、翁源、新丰和南雄等地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建设,实现我市水泥工业现代化、环保化的发展。二是推进新丰建陶、南雄乐华陶瓷高档节水型卫生洁具的生产研发和推广应用。

⑻争取中烟公司支持促进***烟扩量提质和做大烟草薄片项目,力争烟草产业产值“十二五”期末年达80亿元以上。

⑼大力发展新型中药和生物医药产业。以生物制药为制高点,利用丽珠利民药厂、雷霆国药、东阳光药业、丹霞生物药业等的中药研发和生物制药开发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与中药种植,建立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中药种植三大领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支持开展基因工程等技术的产业化研究,加快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血液制品的研发、技改及产业化。重点发展白蛋白、球蛋白、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新型疫苗及抗癌药物、心血管类药物以及基因工程创新药物,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临床诊断治疗设备等重点的新型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⑽大力扶持发展化工涂料产业。化工涂料产业是我市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产业之一,并且逐渐显示其潜力。南雄化工涂料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并起到示范作用,新丰、翁源、武江、******园区等都规划了化工涂料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因势利导,产业招商、错位发展,将其培育发展为我市的支柱产业。

⑾培育发展稀土产业。国家近期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文件的精神,国家将设立稀土产业调整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稀土各生产及应用领域的兼并重组、调整升级及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因此可充分利用国家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本地的矿产资源、充分利用广晟公司、中色公司在新丰投资投资稀土产业(详见表二)的机会,将发展稀土产业作为我市工业大产业未来发展一个方向。

4、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大产业规模。

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是做强我市工业大产业的重要途径。一是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根据我市资源特点、产业布局、企业关联度等情况,在“十二五”甚至更长时间,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在先进制造业方面:主要培育发展液压油缸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配电设备产业集群、工程矿山机械产业集群、铸锻件产业集群、铝箔产业集群等。在资源加工型产业集群方面:主要培育发展钢铁产业集群、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对于这类资源加工型产业集群主要是延长上下游产业链。在优势传统产业集群方面:主要培育发展玩具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建材产业集群等;在战备性新兴产业方面:主要培育发展新材料(含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二是围绕产业集群开展产业招商,大力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快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配套完备的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工作要创新工作思路,从单纯引进企业、引进项目向形成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转变。要尽快寻找与省内、国内产业龙头、世界500强企业对接途径,引进产业龙头,带动产业集聚。组织协调区内相关企业进入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发展,鼓励有实力的大项目业主带动配套企业整体转移,加速形成产业集群。三是围绕重大产业项目、龙头企业和名优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品牌培育,加快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加快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加快建立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5.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大产业发展氛围。

篇3

1.1 指导思想。在充分了解苏州工业园区BPO产业概况及特征基础上,基于为行业培养技能应用人才,实施了此次人才需求调研。重点调查产业对技能应用人才需求,岗位分布、能力知识要求以及证书情况,在此基础上为专业调整及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1.2 调研方法。此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座谈,个别访谈,文献检索(政府部门统计文件,发展规划),网站(苏州工业园区统计网,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协会网站,圆才网)。

1.3 调研的范围。针对苏州工业园区范围内的BPO企业,结合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专业设置情况,调研走访16家代表企业。

2 苏州工业园区BPO产业人才需求调研

2.1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服务外包在全球发展迅猛,市场空间巨大。目前,服务外包已广泛出现在信息技术、人力资源、金融、保险、物流、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美国、西欧、日本等国跨国公司极大推动了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根据IDC的数据,信息技术外包(ITO)将以近6%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增长,市场规模到2010年将达到5800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BPO)市场将以10.9%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增长,市场规模到2010年将达到7100亿美元。同时,中国本土企业也将把有限资源集中在企业核心业务上,将非核心业务流程进行外包。

我国正日益成为全球企业首选的BPO服务外包国之一。近年来,我国在通讯及交通基础设施环境等外包产业发展硬环境方面有很大提高;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开放度不断提高、人力成本具有相对竞争力等服务外包软环境优势突出,BPO服务外包综合实力已成为世界两强之一。越来越多的全球服务发包商愿意将更多业务发包到我国,中国BPO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2.2 苏州工业园区BPO产业概况。苏州工业园区是由中国——新加坡合作开发建设,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园区开发18年以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止到2010年,投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已达112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84家落户园区。于此同时,苏州工业园区的BPO产业也发展迅速,园区是“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中国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到2010年底,园区累计设立企业1100家,其中IAOP评选的全球服务外包百强企业投资项目10个,就业人数超过1000人规模的企业3家,离岸外包执行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11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85%。2010年园区承接外包合同签约金额12.09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金额7.83亿美元。园区BPO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2007年,园区出台了《促进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认识到了发展服务外包的意义及发展的重点和思路。同时园区政府加大了载体建设,扶持企业发展,加大人才引进。苏州工业园区完善的产业配套,为企业的落户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在整个BPO产业中,在岸外包的比重比较大,随着近几年的发展,离岸外包也有了长足发展,正在向纵深发展。

2.3 人才需求分析。

2.3.1 总体概况。BPO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ITO基础之上的,以往企业的规模较小,技术壁垒较高,人员的学历层次也都在本科及以上,工资收入也较高。随着业务的扩大,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在BPO发展延伸的过程中,对一线技能应用性的人才需求大大增加,相应的工资收入也逐渐下降。据BPO业务发展的成熟的印度统计,高,总,低三个层次的人才比例1:4:7。通过此次调研走访企业,我们发现苏州工业园区BPO企业对一线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量大,未来还将不断增加,而这和我们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据我们调研走访的16家企业反馈,在未来1年内对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超过20人以上占62%,10-20人之间占25%。依据16家企业的统计数据,未来1年内对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在1000人左右。

2.3.2 高职对应职业岗位分析。BPO产业涉及面很广,BPO以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为前提,原则上只要可以转化为电子数据的、可以标准化的流程都可以进行外包。在走访的16家企业中,经过整理归纳,我们确定了7个主要的工作岗位,,并分析了主要工作任务及对任职人员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具体如下:①岗位:业务流程专员。主要工作任务:与客户联络、沟通;进行商务谈判;协助经理拟定外包合同;跟踪外包合同的实施;流程外包业务中相关事项的协调。人员要求:熟悉所有的服务交付方式,比如数据录入,图片处理,文档转换等流程;了解BPO涉及的主要行业和主要BPO类型的基本知识;抗压性强,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②岗位:呼叫中心客服业务代表。主要工作任务:受理业务咨询;解答客户提出的疑难问题;电话查询服务;业务受理;客户建议的录入和提交;挽留用户;参加公司业务培训。人员要求: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记忆力好,对数字敏感);良好的倾听和沟通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文字输入技能(40字/分);普通话标准,能听苏州话(方言)更好;能吃苦耐劳,可接受夜班及轮班;抗压性强,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③岗位:呼叫中心客服销售代表。主要工作任务:通过电话向用户营销业务;通过电话实施客户关怀,提高用户满意度;通过电话配合营销策略,完成主动营销项目和服务。人员要求: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良好的倾听和沟通能力;掌握关于电话营销以及电话有效销售的最新技巧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文字输入技能(40字/分);普通话标准,能听苏州话(方言)更好;抗压性强,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④岗位:技术支持流程专员。主要工作任务:进行日常的公司硬件与软件的维护;对业务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及时进行备份;引用一定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远程技术支持服务。人员要求:理解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了解不同类型客户技术支持服务的外包流程;具有通过交谈、邮件、和电话对计算机、软件、电信服务、家用电器等终端用户提供远程帮助和支持服务等能力;了解处理压力,无耐性,心神不定和生气等不良情绪的方式。⑤岗位:BPO质量控制专员。主要工作任务:现场质量管控;质量持续改进;现场人员调配;企业质量内部培训。人员要求:理解管理一个BPO机构中的业务流程、人员管理和产品的质量原则;掌握最先进的质量度量标准;获得处理基层相关的质量问题和挑战的技能;掌握最先进的不断更新的质量改进的方法和技巧;了解通过技术管理质量的方法;懂得如何在整个公司中建立和发展的质量意识。⑥岗位:BPO人力专员。主要工作任务:企业人力资源日常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培训工作。人员要求:对人力资源各职能模块有深入认识;理解使用绩效原则管理人力资源及企业文化;懂得计划,人员管理,工作流程及业绩之间的关系;具备更新公司中的管理人力、文化、冲突、工作环境、及业绩的知识和技术。⑦岗位:BPO运营主管。主要工作任务:企业现场运营管理;运营一线管理团队建设;处理企业运营过程的突发事件;团队成员考核;与公司其他部门主管协调沟通。人员要求:具备一定团队领导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日常工作的基础技能;5年以上BPO行业运营经验,50人以上团队管理经验;流畅的日语/英语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客户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协调能力;有处理基层中复杂的常规问题的能力;具备处理团队事务的迅速反应能力。

2.3.3 职业资格证书分析。调查统计发现,目前企业对资格证书的要求并不统一。一部分企业表示看重资格证书,通过证书的系统培训,可以缩短企业的岗前培训时间。目前认可的证书主要行业协会的认证,例如全球服务外包认证协会(BCI)。也有一部分企业表示因为目前行业内没有统一权威的证书认证,所以招聘时对证书没有要求。

3 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是被江苏省商务厅认定的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学历教育为第一层次,专业培训机构、社团、企业等非学历教育为第二层次的BPO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虽然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学院的培养模式中实训环节比较少,即使是有实训的,实训效果也不理想,导致专业还是拘泥于传统的教学。

3.2 课程设置老化,与产业需求相脱节。走访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动手能力欠缺。而在社会培训方面,苏州国际科技园培训中心表现突出,建立了苏州工业园区BPO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位于园区科技园,具体培训项目包括:英语培训及服务区国家社会文化理解;呼叫中心业务培训;金融数据处理;IT支持服务;BPO服务品质和个人素质培训。基地还与印度Hero Mindmine公司联手,导入国际先进课程,打造“精通外语+掌握专业流程处理技能”的高端BPO人才。在社会培训机构在技能能力培训方面效果明显,但在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训上由于自身的原因存在欠缺。

4 教学改革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研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的教学改革建议:

4.1 依据产业需求,改革现有课程,开发新课程。依据我们对岗位,核心能力,技能与知识要求的调研,建议增加压力应对技巧课的课时,修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新开《计算机在BPO企业中的应用》课程。目前学院虽然开设了压力应对技巧课程,但教学手段还是比较传统,局限于教室上课,借鉴BPO企业员工内训培训成功经验,建议可以将户外拓展等项目纳入到课程中去,效果要比课堂好。学院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行业的针对性,任课老师来自公共学科部,而BPO企业的岗位需求量大,许多员工对这一行业了解甚少,期望很大,进入企业后感到较大的落差,造成员工流动率高。建议邀请企业兼职讲师针对BPO企业开设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一类的课程,让员工事先对BPO行业有所了解,知道进入这一行个人职业成长轨迹会是怎样,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员工盲目求职而导致的频繁跳槽。新开《计算机在BPO企业中的应用》课程,由于BPO是基于在信息化应用为基础,因此开设此课程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其拓展职业空间。

4.2 在不断完成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同时,还可以联合苏州工业园区公共实训基地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实训教学。在我们调研中,目前各个学院的实训室建设普遍比较滞后,而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共实训基础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实训平台,对各个学院开放。建议学院在正常校内实训的同时,加大校外实训的比重,可以和公共实训基地合作,开展BPO项目的整周或整月实训,进一步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4.3 通过与企业的项目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师资水平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高职教育要求双师型教师,既懂得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BPO产业发展日新月异,要想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必须使其参与企业的项目,同时绝大部分企业实行项目制管理,项目是以信息化应用为基础,可以异地实施,通过系统进行交付,这也为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创造了条件。可以采取将企业项目引入校园进行实施,老师利用假期进入企业等方式进行,通过项目实施,提升教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嵚楠.苏州服务外包发展的SWOT分析[J].世纪桥.2010,17.

[2]祖祎.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现状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1,10.

篇4

为有效探索农产业加工业发展途径,近期,市工信局组织开展了农产品加工及其魔芋、黄姜、茶叶、生猪、油料、粮食、制药、茧丝绸等重点产业专题调研,并撰写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二、发展现状 (一)全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截止20xx年底,XX市全部农产品加工业单位个数为12485户,占全市工业的77.27%;从业人员46632人,占全市工业的43.98%;完成增加值31.81亿元,占全市工业的38.65%;完成总产值88.67亿元,占全市工业的29.02%;实交税金6.22亿元,占全市工业的49.15%;提供劳动者报酬7.77亿元,占全市工业的34.43%;(20xx年XX市全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见附表1)。

(二)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截止20xx年底,全市年营业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个数为109户,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2.63%;从业人员10877人,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2.91%;完成增加值19.7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4.43%;完成总产值52.1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2.98%;实交税金5.1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4.77%;实现利润3.5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1.97%(20xx年XX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见附表2)。

(三)六大重点行业发展现状

XX市农产品加工业涉及到统计分类各个行业。20xx年,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制品、纺织和医药制造等六大行业完成总产值78.62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88.67%,已成为六大重点行业(20xx年XX市全部农产品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见附表3,20xx年XX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见附表4)。

1、农副食品加工业。包括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加工、制糖、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和其它。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单位数7589个,完成总产值36.51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41.17%。

2、食品制造业。包括焙烤食品加工、糕点制造、方便食品制造、乳制品制造、调味品制造和其他。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单位数784个,完成总产值9.86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11.12%。

3、饮料制造业。包括酒的制造、软饮料制造和精制茶制造。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单位数954个,完成总产值6.22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7.02%。

4、烟草制品业。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烟草制品业单位数22户,完成总产值8.06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9.09%。

5、纺织业。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纺织业单位数132户,完成总产值8.31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9.37%。

6、医药制造业。包括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单位数27个,完成总产值9.66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10.89%。

三、主要特点 (一)主导产业初步形成

据专题调研资料显示,目前,魔芋、黄姜、茶叶、生猪、油料、粮食、制药、茧丝绸等产业已成为安康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导产业(各产业调研报告见附件1-8),其中魔芋和茧丝绸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占有相当份额。

(二)龙头企业初具规模

20xx年,全市109户年营业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总产值52.17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58.84%,其中魔东魔芋、江兴医化、雨润集团、新兴米业、安康正大、金福海油脂等龙头企业初具规模。

(三)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20xx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88.67亿元,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0.79%,其中,年营业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52.17亿元,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3.50%,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

(四)产品结构趋向合理

20xx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涉及统计分类的各个行业,但主要产品只有32种,大都是来自于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并且都属于国家扶持发展的产品,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产品结构不断趋向合理(20xx年XX市农产品加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统计表见附表5)。

四、存在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

20xx年,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中,个体经营户为11673户,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数的93.50%,而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数仅占6.5%,其中,年营业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数仅占0.87%。

(二)产品附加值低

从加工单位看,农产品初加工单位数较多,深加工和精加工较少,增值能力差;从产品品质上看,大多数产品档次低,包装差,产品品质不高;从产品用途上来看,初级原料产品所占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低。

(三)基地建设不配套

由于基地建设没有跟上,可供加工的农产品不足,造成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过剩。据调查资料显示,20xx年,仅食品植物油生产能力过剩近2万吨,茶叶生产能力过剩近100吨。其中,秦东魔芋、江兴医化、金福海油脂等大部分龙头企业都存在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问题。

(四)共性问题尤为突出

人才短缺、融资困难和发展环境不尽人意等制约瓶颈一直是工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加之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小、底子薄、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些问题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五、建议意见 (一)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根据《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及《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结合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际,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相关措施,大力发展魔芋、黄姜、茶叶、生猪、油料、粮食、制药、茧丝绸等主导产业,进一步促进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鼓励和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在规划和建设项目上,实行优先审报,重点倾斜扶持;在企业融资上,积极组织开展银企业合作,解决融资难题;在原料基地建设上,建立健全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原料供应,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三)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篇5

1、企业产学研意识逐渐增强。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为主体的面向市场的联合科研开发形式,是借助社会科技资源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调研发现,企业作为产学研联合体中的主体,有较强的产学研合作的意识。我们所调研的四个企业都与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并建有自已的研发部门和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研发产品、具有较高研发能力的研发人员。这些企业老总都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适者生存——具备创新能力的“适者”生存,而产学研合作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其产学研意识优于一般企业。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市共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86个,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占比83%,一般企业占比27%。

2、创新型企业数量不断增多。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日益紧密和合作广度、深度的不断延伸与拓宽,我市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目前,全市拥有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有23家企业被列为南通市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十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845件,授权34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0件,授权18件。全市通过南通市以上鉴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66项。

3、产学研合作模式各具特点。调研发现,以资产为纽带、以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比较稳固的产学研联合体正逐步形成,四家企业还结合各自实际,形成了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企业建立自已的研发中心,同时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长期聘用多名行业专家、教授兼任公司顾问。如风神集团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目前拥有研发人员的比例高达30%,设有博士后工作站一个,同时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模式的特点是企业规模较大、研发力量较强,属于我市规模型企业的典范。第二种模式是大学院所科技成果直接产业化。如东岳药业的老总蔡先生本是华东理工大学博士,他依靠自身的科研能力、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资源,投资成立企业,直接将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运作。第三种模式是企业以委托研发方式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如三信电子委托浙江大学研究开发大功率电晕处理机,合作的方式是由企业提出需求、提供资金,浙江大学负责产品研发,产权归企业所有,这种合作方式的特点是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和使用先进技术,因此在制造类企业中比较常见。第四种模式是企业向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购买科研成果,如宏慈药业,这也是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中的一种常见模式。这些稳固的联合,将资产、市场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在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4、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产学研合作遵循市场规律和自愿互利的原则,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双方的优势得到互补,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我市通过产学研项目合作带动投入近20亿元,形成产值95亿元。2005年我市24家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销售达28.5亿元,占24家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总额85.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组认为,尽管我市产学研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市不少企业还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动力,存在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预测能力不强,以致产学研合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思想观念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在产学研合作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不足。一是企业对当前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要的结合程度认识不够,对项目能否实现市场化、产业化产生怀疑,对高校科技开发项目特别是处于前期开发项目,不愿投资。二是部分企业在选择合作项目过程中,缺乏长远眼光,仅着眼于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希望科研方提供转化成本低而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对那些技术含量高但开发周期长、有相当难度的项目,往往害怕承担风险,不敢投资。

2、政府支持和引导的力度不够。一是政府对科技经费的投入量不足,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制约了新项目的科研、开发、培育和转化,使产学研合作工作难以广泛深入地开展,影响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二是企业自主研发成本大、周期长、风险高,十分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帮助企业分散风险和承担部分研发成本,但是由于政府的科技经费有限,对企业的投入主要分布于少数的几个企业,对整体的支持引导作用不强,“雪中送炭”少有,“锦上添花”不断,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三是政府对政策的宣传还不够,对企业的引导作用不明显,许多企业对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有关政策知之不多。四是税收政策在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促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行的税收优惠对提高企业科技投入作用不明显,还有很多优惠政策由于受制于各种因素得不到落实。

3、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不理想。政府没有为企业的科技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目前的市场中,由于低成本的盗版和仿制可以大把赚钱,一个企业花几百万、几千万研究开发出的产品,另一个企业不花一分钱,就可以生产出大量仿制品,不用创新也能够赚钱、甚至不创新比创新更赚钱,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哪个企业愿意去投资研发新产品?恐怕没有企业愿意花大量的精力、大笔的金钱去投入产学研中进行自主创新。

4、产学研合作形式还不够紧密。我市的产学研合作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从调研情况看,我市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形式主要集中于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委托开发,技术入股、利润分成、销售额提成等合作形式紧密、风险共担的合作形式还很少,真正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还没有形成。

三、对策和建议:

调研启示我们,推动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政府的职责是为这种体系的建立指明方向、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为此,调研组认为:

篇6

2011年7月12日,我站全体人员深入到东庄镇相关加工单位,通过走访木材加工企业及林农,较为全面地了解了东庄镇木材加工产业发展情况。下面将考察调研中各方面对该项工作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将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交局党组,希望能够得到局党组的大力支持。

二、该镇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的现状

该镇以杨树种植为主,全面带动全镇经济的协调发展。现在有购销木材经营户50余人,木杂粉碎厂5家,有木材深加工企业1家,从业人员有50多人。木制家具品厂一家,有3名技术人员。近年来,该镇把木材加工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强资源培育,积极发展木材加工业,木材加工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三、该镇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前景

(一)该镇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基础较好。一是木材加工产业生产历史悠久,林农对杨树的生长特性有较深的了解,有经营杨树的传统经验,且经营积极性较高。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该乡现有好几家木材加工厂有了一定的规模,它们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比较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有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木材加工产业是一项“**工程”。 发展杨树种植业,可以直接增加林农的收入。发展木材加工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木材加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主要就业对象为妇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带来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木材价格的上涨直接提高了林农的收入。

四、该镇木材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木材加工企业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灵活性,氛围不浓。二是林农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以传统的种植方式培育杨树,缺乏对杨树的管理,投入依赖政府的补贴,缺乏主动性。

(二)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内劲不足。一是企业规模小。全镇的木材加工企业的产品大都是半成品,甚至有的只是锯木料的加工点。二是产品粗加工,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当前该乡木材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产品粗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在木材制品企业中没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仿制别人的产品或是来样加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大多数木材加工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缺乏产业长远发展规划。由于没有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的规划,企业分布散乱,运作不规范,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缺乏对产业的引导。二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在学习其他县市区的情况时,我们了解到,那些地区都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三是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加快该镇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木材加工产业**理念。应该充分认识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和可行性,把木材加工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作为资源工业和特色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木材加工产业。要加强林农培训,充分激发林农科学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借鉴其他优秀县市区的一些政策措施,制订出台扶持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木材加工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统一干部群众对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认识,营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

篇7

Key words: the blue economy;marine 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marine chemical specialty group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148-03

0 引言

2009年4月,总书记在山东省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青岛市定位于建设成为中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示范区。《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重点建设海洋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海洋化工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海藻化工产业。建设国家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淡化装备制造,把青岛建成全国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和国家海水淡化推广应用示范城市。

为了寻找高职专业设置与蓝色产业需求相对接的结合点,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开展蓝色产业发展研究和调研,2009年11月20日,成功召开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服务蓝色经济专业建设研讨会”;2010年“服务蓝色经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研究”获山东省第三批科研发展计划立项(立项号:j10wh55);2011年8月成功申报了海洋化工生产技术专业,通过重点建设海洋化工专业群,为青岛蓝色产业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持。

1 蓝色经济相关产业调研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纲要》[1]中提出,未来五年将以胶州湾东西两翼的“一湾两翼”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布局,建设以港口物流、现代渔业、临海工业、滨海旅游、海洋生物、海水利用等特色经济为支撑的蓝色经济聚集带。重点突破海洋船舶、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四大新兴产业”;海洋化工重点发展盐化工、海藻化工和海洋防腐产业。

随着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青岛化工产业实施战略转型调整,打造“一南一北”产业发展新布局。即利用在胶南董家口和平度新河两个工业功能区,分别进行“董家口石化深加工及液体化工品仓储项目”和“平度新河化工产业园项目”的规划和建设。

在石油化工方面,由中石化投资上百亿元建设的“大炼油”项目是青岛临港石化工业的龙头项目,韩国高合化纤、SK化工、丽东化工等一批大型石化及深加工项目相继在西海岸落户,打造出了一个完整的临港石化产业集群。

篇8

(二)规模化、集约化。为壮大企业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现代磷化工企业大多采取“厂矿结合、电化结合、矿化结合、矿肥结合、采选加一体化”等模式,实施关联产业发展和跨区域重组整合战略,不断壮大企业规模,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兴发是集小水电、磷矿石开采、磷矿石深加工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近几年来采取收购整合磷矿资源、强强联合开发新产品、跨区域重组等措施,企业发展迅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贵州瓮福是集磷矿石采选、磷复肥、磷煤化工、氟碘化工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年产磷矿石450万吨、磷酸90万吨、硫酸200万吨、磷复肥250万吨;云天化是集化肥、盐化工、有机化工、玻纤材料、磷化工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仅磷复肥年产量就达420万吨。

(三)企业向资源丰富地域集中。磷化工产业发展初期,产磷地区一般只生产、销售磷矿石,进行磷矿石深加工的企业一般都位于比较发达地区,如江苏连云港、江阴张家港、浙江建德、山东淄博、武汉市等。近几年来,随着磷矿石战略资源地位的突出,磷矿石价格不断上涨,立足资源优势就地深加工升值已成为必然,现在新发展的大型磷化工企业主要集中在、贵州、、四川等重点产磷地区。同时,不少发达地区企业利用技术资本等优势,采取跨区域收购、并联矿山开采企业等办法,把初级产品加工阵地逐步转移到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如江苏澄星实业集团,已在兴办了黄磷、磷酸、三聚磷酸钠生产企业。

(四)大众产品市场萎缩。近几年来,随着市场行情一路上扬,黄磷、磷酸、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主要大众产品生产装置能力过剩,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三聚磷酸钠产品随着无磷洗衣粉的大量替代,市场需求逐年减少;磷复肥产品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状态,据有关资料介绍,年全国磷肥产量可达1450万吨,而国内需求量仅为1200万吨,约250万吨需要国际市场消化;草甘膦的生产能力也趋于饱和,年下半年至年上半年,黄磷、草甘磷等产品呈现阶段性的紧俏和价格上扬,主要是由于美国孟山都一条年产10万吨的草甘膦生产线停产所致。近两年来,国内一些磷化工企业的部分产品装置能力仍在扩大,市场形势会更加严峻。磷化工企业只有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形成新的供求平衡,才能适应市场。同时,大众产品市场低迷期也是行业整合洗牌的最佳时期,科技含量高的一些精细磷化产品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磷化工业与同行业相比存在的差距

(一)产品结构不优。一是产品品种较少。我县以黄磷为基础的磷矿深加工企业一般只生产2种产品,而兴发集团和江苏澄星集团投入市场的产品均已超过10种以上。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现有的磷化工产品大多属初级产品,生产工艺简单,市场竞争力不强,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以及阻燃剂类精细磷化产品仍未实现突破。

(二)企业规模不大。一是磷矿开采企业规模较小,开采能力不大。全县原有14家磷矿开采企业,年采矿权整合后为7家,年开采总量不到200万吨,东圣化工集团整合后年开采磷矿石量也仅为60万吨,而贵州翁福一家企业年开采磷矿石量就达450万吨。二是磷化工产品产量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县内发展较快的东圣化工集团现有的磷酸一铵生产规模在全省排不上前三名,“836”项目投产后仍然不能与云天化、翁福、宜化等企业相比;广原化工的黄磷、三聚磷酸钠生产规模均不到兴发、马龙的20%。三是企业整体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广原集团年销售收入不到3亿元,东圣集团年销售收入刚过10亿元,而兴发集团、洋丰集团年销售收入均已超过30亿元。

(三)管理方式落后。大多数矿山及深加工企业仍然沿用家族式管理,没有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集团公司内部母子公司之间运作也不够规范。同时,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企业在人才引进、资金筹措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而国内运作较好的磷化工企业集团如江苏澄星、兴发、马龙、宜化等均已上市。

三、磷化工产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篇9

1、工业生产情况。20xx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户,比去年增加1户。1—5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21910 万元,同比下降25.3% ;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179万元,同比下降4.3%,在9户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有2户重点矿产业今年以来均未开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县工业生产的发展。目前,亏损企业有 7户,比去年同期增加2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488 万元,同比下降18.6 %;利润总额-3623万元,同比增长3.2倍。

2、延伸产业链和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南华糖业勐省公司利用榨糖过程中产生的滤泥、渣灰及酒精废液作为原材料,将有机废弃物转化成环保优质的生物有机肥生产线已投入试生产,拉长了制糖企业的产业链条,改变了制糖企业产品单一的结构,提高了抗市场风险能力,创造了循环经济效益。

3、大部分企业在对平稳度过金融危机、保生产、稳就业上充满信心。全县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7户开工生产,开工生产率77%。在调研所到的7个工业企业,大家对平稳度过金融危机信心十足,都在想方设法保生产,坚持以销定产,维持基本生产经营工作正常开展。尤其是**云矿锌业有限公司自20xx年10月份停产以来,一直积极关注市场行情走势,目前1吨锌现货价格回升至13500元左右,比去年10月份最低价8500上涨近60%,月均涨幅7.5%,公司根据市场走势分析,预测四季度锌价能回升到14000元以上,因此,公司积极的在做恢复生产前的资金筹措、原料储备等准备工作,以便能及时抓住机遇,适时恢复生产。在做好以上各项准备工作的前提下,如果市场没有大的变动,10月份可正式恢复生产。

4、节能降耗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在高耗能矿业生产减产,工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一季度**县单位gdp能耗下降4.3%,为完成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0%的考核目标奠定基础。

二、**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工业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难以在短时期内根本恢复,**金腊云矿锌业有限公司、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金腊铅2个企业在20xx年的同期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8.3%,但目前还处于停产状态;莲花塘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也是由于销售市场不畅的影响,新井生产一直处于半停厂状态,老井也因生产系统环节不畅而导致产量较低,截止5月底,生产原煤11435吨,同比下降108.8%,产值304万元,同比下降53.2%;制糖业自今年2月份以来糖价一路回升,截止5月底白糖最高价3640元/吨,1-5月食糖平均销售价格3286元/吨,制糖业增速达21.9%,在全县规模以上增加值速度中支撑作用明显,但生产已于5月10日结束,后期要实现增长,要靠矿产业的恢复生产与及其它规模较小的企业支撑,因此,全年工业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2、市场竞争力弱。企业外欠贷款多、资金短缺、技术设备老化、生产成本高、资金筹措难度大,产品没有价格优势,缺乏竞争力。**县的建材行业由于还没有形成规模,市场竞争处于弱势,在调研中了解到,**县建材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以来,由于水泥生产的成本价格高于外来水泥的生产成本,销售环节受到外来市场的冲击,1—5月,生产水泥61200吨,同比减少2800吨,下降4.4%,完成产值1775万元,同比下降13.6%。

3、外来企业与当地农户之间在土地征用、用工、运输等方面矛盾冲突多,不能很好的协调解决,影响企业的生产。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是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茶叶公司,20xx年注册成立,20xx年实现工业产值1194万元,列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之一。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公司在项目申请、种植园区的架电、引水工程、道路疏通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要在**县实现茶叶生产的产业化发展,走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茶叶全程清洁化生产发展之路,还需要当地政府给予必要的项目支持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助和配合。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1、要高度认识工业企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其摆上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做到领导力量到位,领导精力到位,政策扶持到位,各项服务到位,在新的形势下,抢抓发展机遇,克服不利影响,把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增加其在全县经济中所占份额和比重。

2、在进一步加强对工业企业的培育和抚持。工业企 业的发展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是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运行;其社会属性是发展如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扶持,就会使发展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企业就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因此,我们要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分析符合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按照抓大不放小的方针,既要高度重视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一批对全县工业经济起支撑作用的支柱企业,又要重视小企业的发展,及时帮助解决企业运营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引导企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如临沧市佤乡实业有限公司,虽经营自来水供应、纯净水生产、牛干巴加工等多个产业,但目前仍不上规模。

3、要进一步加大对项目建设的跟踪督导力度。对意向性项目要促其早签约,签约的项目要促其早落地,已落地的项目促其早开工,在建的项目促其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云南国通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累计完成投资1.47亿元,总装机容量2.1万千瓦时,预定在6月份试发电,目前日期已过半,但后期工程仍未完工。

4、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资源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继续加强对企业的改造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企业档次,增加企业效益。立足**县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电力、矿业、竹、木等加工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篇10

一、包头市工业的基本情况

包头市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也是最大的工业城市,具有明显的资源开发型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重工业的同时,努力发展精细加工制造等新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包头市现代工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截至到2010年末,包头市累计实现工业产值24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52.37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20.2%。其中,钢铁、装备制造、稀土等作为包头市优势特色产业,对包头市工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二、包头市工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指导原则

(一)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又要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产业发展推进机制,促进企业和要素向园区有序转移、集聚。

(二)重点突破与协调推进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注重特色、以点带面,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行业,进行重点突破。实施大中小项目相结合,国有企业与军工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相结合,优势产业、骨干企业与传统产业、中小企业相协调,发挥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的带动辐射作用,拉动包头市工业发展。

(三)自主发展与借力发展相结合。坚持内外统筹配置要素资源,立足现有产业、资源优势,推进优势企业规模扩张,培育壮大一批超百亿元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培育一批超百亿元企业,实现产业结构全面升级。

(四)技术创新与结构升级相结合。把加快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突出自主创新、产业延伸与多元,促进资源驱动向创新推动的转变,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三、包头市实现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路径

(一)钢铁工业产业调整路径

1.建设精品钢材基地

建议包钢集团与国内钢企联合重组,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高、精、特”优势,适当扩大规模,加快结构调整,实施“板管型线”精品战略,大幅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钢种,着力开发高附加值板材,扩大管材市场规模,研究开发高铁、超高铁用高速重轨,提升产品档次。

2.建设特种钢及深加工基地

依托一机集团、北重集团等企业特殊钢冶炼及加工技术,扩大铸管模、高压锅炉管产能与产量,研发生产大口径无缝钢管及高压锅炉管、超高压钢管、高压斧等特种钢延伸产品。加快实施华业特钢整体异地搬迁改造,发展优势特种钢产品,打造优质特种钢、不锈钢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集群。

3.铁精粉加工供应基地

充分利用包钢集团管道输送矿浆工程和满都拉口岸优势,推动白云、达茂、固阳、石拐铁矿资源整合,鼓励利用蒙古国铁矿资源,建设北部地区1000万吨/年铁精粉集约加工基地。

(二)装备制造业产业调整路径

1.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

积极开发生产半挂牵引车和铝合金挂车,加快研制自主品牌中轻卡新型车辆,大力发展大中型客车、电动公交车,积极引进建设轿车项目,加快引进知名汽车企业,完善包头市整车汽车制造体系。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种车、专用车,形成生产集中、特色突出、技术先进的改装车产业发展格局。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合资合作,提高重型汽车核心零部件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整车配套能力,推动汽车零部件生产向总成、光机电一体化转变,形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

2.铁路车辆及零部件制造

以一机、北重、北方创业、晋西车轴等企业为龙头,以铁路货车车厢为主导产品,研究开发“快、专、重”车辆,增强系统化配套、模块化供货能力;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动车组相关配套产品。积极引进中国南车、北车、时代新材等大型铁路车辆生产企业,加快发展铁路客车及其零部件生产,推进铁路车辆零部件制造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制造

依托一机、北重、北方股份、厦工等企业,大力发展大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等非公路车,大型挖掘机、装载机、大马力推土机、叉车等工程机械产品,推动工程机械产品升级换代。同时,加强配套零部件设计研发,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推进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发展。

4.专用设备及零部件制造

抓住煤化工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发挥包头市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发展大型煤化工成套专用设备及零部件,建设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制造基地。依托北重集团机械加工优势,重点开发煤矿开采、运输和洗选设备,建成自治区最先进的煤矿设备研发制造基地。以风电及风力设备制造产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大型风力发电整机、控制系统和关键零部件开发生产。

(三)稀土产业调整路径

1.合理规划资源,搞好资源配制

对稀土原料生产进行总量控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适度进行稀土储备。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做好稀土流向管理,使稀土产业的原料供应和发展规模相适应,提高行业准入条件。

2.推进企业重组,集聚产业优势

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资源配置等手段,推动以国有大型优势企业为核心的联合重组,组建北方稀土航母。以稀土高新区为平台,依托包钢稀土等龙头骨干企业,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继续对稀土企业进行购并和重组,规范发展稀土原料产业,着重发展稀土应用产业,努力将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3.打造五大产业链

围绕稀土应用产品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突破一批尖端的稀土分离和精炼技术,着力构建五条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业链,即:以稀土磁性材料及各种电机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链;以稀土储氢材料及各种动力电池、电动车等应用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以稀土发光材料及应用器件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链;以稀土催化、抛光、功能陶瓷等新材料及稀土在化工、建材领域应用为核心的产业链;以稀土―有色金属材料深加工及其元器件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链,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完整的稀土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产业体系。

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包头市今后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工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线。包头市应紧紧抓住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和沿黄经济带建设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钢铁、稀土等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包头打造成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示范区、西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参考文献:

[1] 甘智和.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67.

[2] 江小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阶段和新任务[J].财贸经济,2005(4):3-9.

[3] 吕铁,王延中.中国工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5(6):67-68.

[4] 常立新.包头市工业结构研究[J].阴山学刊,2006(4):43-44.

篇11

自然气候条件:我县地处滇中湖泊高原区与哀牢山地的接触带,全县最高海拔为北部乡镇哨冲尼白木克山2551米,最低海拔处在县城东南部元江江边259米,县城海拔为1420米。全县土壤以红壤土为主,占83.8%,其次为紫色土、水稻土等。县内主要河流属红河水系和南盘江水系。全县四季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8.8摄氏度,多年平均降雨量923.1毫米,北回归线从县境西北部穿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无霜期达307-310天,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林业资源优势:我县现有林地面积349.5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6.7%。其中,国有林面积133.5万亩,集体林面积216万亩。截止2008年,全县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确权面积245.1万亩,确权率达100%;全县目前种植杨梅5万亩,柑桔2.25万亩,竹子5.57万亩,核桃11.13万亩;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162.27万亩,纳入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70.27万亩;全县已建农村户用“三结合”沼气池2.05万口,占全县农户数的28.8%,沼气示范村237个;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6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1.52%。我县丰富的林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环境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全县杨梅、柑桔、竹子、核桃等林果种植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群众基础,群众从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已成为种植户主要的经济来源。在近350万亩林地中,除已划为生态公益林保护和条件不适林地,可规划用于发展林产业面积超过90万亩,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林地开发潜力巨大。

林业产业规模布局及效益:1997年,我县制定出台《××县山区综合开发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县山区综合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实施了六大林业产业项目建设,使山区林业产业得到了较好培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龙朋、新城为主的竹产业,以异龙为主的膏桐产业,以异龙、宝秀、坝心为主的杨梅产业,以牛街、龙朋为主的核桃产业,以采伐林场、牛达林场、龙朋林场为主的云南松用材林产业,以采伐林场为主的优质梨产业。规模接近和超过5万亩的有竹子、杨梅、膏桐、柑桔等;接近和超过10万亩的有核桃、桉树等;超过100万亩的有云南松。2008年,全县林业总产值实现2.1亿元。

二、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普遍造成对林业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不准确,要么简单地把林业建设等同于木材生产,要么片面地强调林业的生态属性,忽视了林业的经济功能,影响和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致使我县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问题十分突出,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

产值规模小:我县林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0%以上,全县2008年林业总产值为2.1亿元,亩均林地产值仅为60元,按法定统计口径计算,林业总产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9.77%,所占比例与林地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不相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率低下,亩均产值仅为农业产业的5%左右。

支柱产业单一:我县虽然确定杨梅、核桃、竹子等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但目前还未形成有效规模,结构还显单一,产业效益作用不明显,尚不能成为支撑林业科学发展的支柱产业。经济林果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品种结构不合理。林果中以核桃、杨梅、柑桔等大路品种较多,错季果品、时令果品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第二,品质结构不合理。在果品生产上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果品多,高档精品果品少;一般大路品种多,名特新优品种少;季节性果品多,适宜加工、耐贮藏果品少。

产业化程度低:全县无林业龙头企业,现有林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粗放,林产品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我县目前三个国有林场经营困难,林场主要的生产经营业务仍然是采伐和出售原木,属资源消耗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都十分弱小,生产经营仅能够维持目前的温饱水平。缺少生产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联结带动农户能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龙头企业。

制约因素分析:

一是林业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虽然我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相关的配套改革进展较慢,尤其是在森林采伐管理、投融资平台、林业保险、低效林改造以及林木林地规范流转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障碍,影响了林改成效的充分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与落实林农处置权的要求和森林经营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采伐申请程序过严,指标分配及使用规定不灵活、不合理、不及时,不利于林业产业发展,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林业生产经营。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后,林农拥有了林权证,林木林地相当于自己的私有财产,但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和林地开发经营制度设立的许可条件限制太多,审批程序严格且复杂,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不利于林农自我管理和自主经营。而市场经济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可谓瞬息万变,经营机遇稍纵即逝,再加上一定的审批程序和权限指标限制,林农不一定可以从自己的林木林地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林业经营受限太多,机制不活。

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强。主要表现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林业生产需求脱节,试验示范基地及林产品新技术显示度不够,示范作用不大。尤其在我县林产业推进过程中,林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程度低,林业科技的导向、扶持和支撑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我县在90年代中后期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林业部门主抓核桃生产,当时推广的核桃品种应该说还是适应我县的气候土壤条件,但保存下来的很少仅为4万亩左右,占当时已发展总面积20%。究其原因,管理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管理,就是要加大科技支撑、科技服务和科技普及的力度,让老百姓真正掌握运用科学种植及后续管理的适用技术,核桃产业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当时林业部门的科技支撑、服务措施没能及时跟上,尤其是林业科技普及覆盖面不广,群众科技意识不强,普遍只种不管、不会管、不想管,导致了全县核桃保存率低。

三是林业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中央和省、州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扶持,但还存在项目资金配套少,投入远远不能适应加快林业发展需求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上习惯于平均分配,投资效益不明显,回报率不高。加之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林木林地抵押贷款等投融资体制尚未建立,社会和林农投资的积极性严重受阻。如2008年我省确定发展核桃产业,掀起新一轮山区综合开发热潮,但每亩核桃的项目经费仅安排30元。我县是省级确定的核桃基地县之一,但我县县级财力薄弱,无力从县财政资金中专项安排核桃产业发展扶持经费,我县发展核桃就靠省级配套的30元来运作,产业发展经费压力过大,困难不小。据测算,2008年核桃育苗成本每株为4元左右,每亩仅苗木就需投入40元,加之肥料、农膜、打塘等投入,每亩核桃造林成本就需100—150元。我县今年在牛街镇扯直村委会建立的万亩核桃种植示范基地共投入200余万元,每亩投入超过150元,造林质量得到必要的经费保障,各项造林指标完成较好,该基地已被列为州级核桃生产示范样板林基地。

三、加快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不仅表现在我县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供基础性保障,同时,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成功典型范例。××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山、能够为广大群众致富提供可靠途径的希望也在山,发展林业产业大有可为、大有希望。在推进我县林业产业科学发展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明确目标任务,科学谋划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宏伟蓝图。根据我县自然气候条件、新一轮山区综合开发国家及省州重点扶持项目、国际国内林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我县干部群众认知程度,建议全县重点抓好核桃、油茶、膏桐、竹子、速生丰产用材林及林下资源开发六大林业产业,力争到2012年发展特色林90万亩,人均拥有3亩特色林,林农从林业产业发展中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大力推进以核桃、油茶、膏桐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重点实施好牛街、异龙、龙朋等6个核桃种植基地建设,从2009年起,年均发展核桃6万亩以上,使全县核桃种植总量达35万亩(其中美国山核桃15万亩);在海拔1200米以下干热河谷地区,抓好膏桐种植,使膏桐面积达8万亩;结合石漠化治理和低产林改造,从2010年起,每年发展油茶1万亩,使其面积达10万亩;积极推进林(竹)纸一体化,规模化发展桉树、杉木、竹子等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和笋材两用林生产,使其规模达到40万亩(其中竹子10万亩),着力打造全县重要的林(竹)纸一体化产业基地。坚持“长中短结合,以中短养长”,大力推广林菌、林药、林禽、林果、林花等林下经济,充分开发林下资源。

二是牢固树立抢抓机遇意识,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争取广阔空间。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作出的加快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抢抓发展机遇的意识,为我县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保障和项目支持,以解决好目前我县财力薄弱、无力对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经费的突出问题。当前,要紧紧抓住我县已被列为全省核桃基地县的机遇,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使全县核桃种植总量达到35万亩。要紧紧抓住我县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林农主体意识明确、有强烈开发林产业愿望的有利时机,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的发展意识和林产业开发方向,为林农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服务,遵循符合××实际的原则,稳步推进全县林产业发展。

三是及时启动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造成目前我县林产业发展速度慢、规模总量小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体制上的制约,基层林业工作者、林权所有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龙朋镇己冲村委会拥有林地面积28400亩,林改确权到集体12100亩,确权到农户16300亩,可用于低效林改造的林地约10000亩,但由于受当前审批制度制约,目前,仅开发利用1000余亩,大部分林地闲置放荒,干部群众看到眼里急在心上,一致要求林业部门给予特殊支持政策,以开发利用林地发展林果产业。开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中,要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我县工作方案,按照“简化审批程序、放宽政策界限、方便群众办事、取消部分许可”的原则,建立起“科学合理、审批简便、有利发展”的管理制度,形成林权所有者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林业主管部门为林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林业生态环境得到科学保护的森林经营机制,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一是建议分类放开林木采伐管理。竹子、桉树等人工林在县内可自由交易,采伐不受生产指标的限制,无需采伐审批和运输证,鼓励和支持林农积极发展人工造林,充分保障林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二是进一步放宽采伐限额管理政策界限。改变目前木材生产指标一年下达一次的规定,放宽到一次下达五年的生产指标总量,取消年度指标不得积累串用的规定,允许林权所有者在下达指标总量内自主生产经营。三是进一步简化采伐审批程序。改革现行的采伐审批程序,审批环节建议由现行的5个减少为2个,缩短审批时间,方便群众办事。四是推行采伐审批公示制度。放宽政策界限和简化审批程序后,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积极推进采伐审批公示制度,实现既放得开又管得住。五是建议取消商品材和非商品材采伐分类管理,对木材生产只实行指标总量控制,进一步为森林经营创造良好条件。六是支持引导低效林改造。建议进一步放宽低效林改造条件,抓紧制定低效林评判标准,组织编制低效林改造规划,优先安排低效林改造采伐指标,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我县林业产业发展。

四是推进林木林地规范流转,为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可靠平台。充分发挥我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功能,强化林木林地流转交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林权流转服务工作,逐步规范我县森林资源流转体系,实现林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将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列为县级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落实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二是积极打造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建立集信息、市场交易、林权登记、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资源流转市场,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逐步实现流转规范化、信息公开化;三是引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围绕林业生产经营需求,建立我县森林资源评估机构,为林木林地规范流转提供服务;四是不断建设完善林业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争取对林业产业发展扶持实行长期、低息、贴息的信贷政策,放宽营造林贷款条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贴息资金。大力发展林业保险业务,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篇12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__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__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

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__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__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

、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篇13

2009年全镇共种植辣椒20000亩,品种主要以“长虹”、“足法”、“甜杂一号”等品种为主。辣椒育苗在3月20日结束,大田移栽在5月30日结束。

2、万寿菊生产

**镇在2009年共种植万寿菊9000余亩。技术人员在各村委会负责好技术指导,按规格移栽,已结束。

3、南瓜生产

古城村委会根据自身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等有利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09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找准市场,由村委会租地200亩,发展南瓜新型产业。5月20日移栽结束。

4、浅水藕生产

浅水藕生产2009年的生产分别在淑足、海晏2个村委会,种植面积为200亩,3月25日种植结束。

5、水稻抛摆秧生产

2009年分别在大堵、长桥、大同、捏龙4个村委会完成水稻抛摆秧5000余亩,在4月29日日移栽结束。此项技术能使每亩水稻比常规育苗增产30至100公斤。

二、产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绩

1、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使部分农民得到一定得实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增强。糯白村委会的山外村民小组,前几年在甜椒产业结构调整中,有的农户种植甜椒的亩产值超过了烤烟,极大地增强了农户种植甜椒的积极性。今年群众自发种植“甜杂一号”品种400余亩,在市场中寻求生存,形成一定的品牌,每年甜椒收获季节都有一些老板到村子里收购。

2、村委会干部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有的干部对闯市场充满了自信心。特别是古城村委会干部,根据村委会土地少的现实情况,努力发展高效农业,并身先士卒,首先自己租地200亩种植南瓜,自发地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形成了一定得品牌,吸引了部分老板落户**。这两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集中力量发展辣椒产业,形成了辣椒品牌,老板张友清在长桥村委会建厂,到我镇发展辣椒产业;今年曲靖的老板也积极到**签订2000亩辣椒合同。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群众的整体素质弱,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对市场认识不足,对政府依赖心较强。我镇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部分群众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缓慢,满足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缺乏大市场意识,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持怀疑、观望态度,就是在村组干部的劝导下,种植万寿菊、青刀豆等产业,也是提心吊胆,生怕吃亏;还有的农户,今年种植辣椒得到实惠,如果明年种植辣椒吃亏,就对辣椒产业持否定态度,接受不了市场变化,害怕失败,没有闯市场的意念;再者,在哪一个村委会发展新兴产业时,农户最希望的就是种子钱免费,机耕费用由政府部门埋单,对政府的依赖心理较强,种出来的东西希望政府负责收购并付货款。

2、群众的短期盲目性种植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阻。去年烤烟市场较好,使栽烟户得到了实惠,今年绝大多数种植户种植烤烟的面积比往年多了许多,而对于其他种植产品态度冷淡了不少,而忽视了市场的变化,不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生产。这期间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3、缺乏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老板和农户的诚信度不高。这几年产业结构调整中来**发展产业的老板中,有不少的“皮包老板”,对种出来的产品如果市场行情好时就收购,如果市场行情不好时就难觅行踪;同时有的群众如果市场行情好时,产品的价格比老板的合同价高时,就会自发地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卖。还有的老板,恶意拖欠群众的货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4、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特别是蔬菜产业,对水的需求很高,在种植的时候缺水,水库的水又不下来,没水浇灌,雨水多时水又排不出去,菜地被淹。

5、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落后。土地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艺发展的趋势,而现在各家各户在各自的承包田内,各种各的,不能进行产业布局,没有形成产品竞争力。农户的观念依然是传统农业观念,生产技术上也还习惯传统的耕作方法,如抛摆秧推广了十多年了,今年政府部门没有补助,有的农户又重新回到了水育秧的传统技术。发生病虫害了,没有群防群治的观念,也没有综合防治的观念,你打你的农药,我施我的化肥,最终造成土地越来越瘦,病虫越来越难防治,生产承办提高了,但产品的品质、产量却没有得到提高。

四、整改措施

1、围绕现代农业生产,逐步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寻找产业发展突破点。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而土地集约化、操作机械化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积极引导农户组成生产合作组织来发展产业,推广新科技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形成特有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