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分析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阅读充当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在高考中也占着非常大的分数。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被运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着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分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分析: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探索更为生动(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 策略

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学生获取更多知识、身心健康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而构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然而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由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漠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新课标教学理念下阅读教学可以采取探究式阅读、体悟式阅读、问题式阅读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在切身体会和感受中品味文学作品的内在情感与艺术形象。

1、探究式阅读。所谓探究式阅读,是指让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自主探寻问题答案。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课前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引发学生迫切得到问题答案的求知欲。

2、体悟式阅读。所谓体悟式阅读,是指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感悟来品味文学作品的内在含义。通过学生自我构建的文学形象才是最生动、最真实的。当阅读一些文辞优美的诗歌、散文等作品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并从中获取感悟。

3、问题式阅读。所谓问题式阅读,是指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阅读方式。每一位学生由于成长背景、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心理特征等各方面的不同而产生诸多差异,因此,每一位学生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体会,加之每一篇文章都蕴涵了作品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创造空间,因此,每篇阅读文章都在无形中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自然学生们就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作为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以平等、和蔼、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切忌轻易否定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畅所欲言奠定基础,教师还应鼓励所有学生敢于发表独到见解,争取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及探究能力,仅仅依靠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创设相应的阅读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悟。在一个大群体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较强的同化作用,能够在环境中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使长期处于该群体中的个人逐渐感染群体的共有气质。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整体化教学环境,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自主精神打好基础。

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新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事实确实如此,任何人都无法体会个体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与感悟,不管是天性、禀赋,还是素养和文化差异,都会在阅读过程中表露无遗。但是,我国的考试制度却使得阅读教学逐渐走向了应试化道路,教师在教学文章时,不自觉地受到了考试题型的约束,将本来应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涵规范成了标准化和化,限制了学生充满灵性的解读方式,遏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最终使语文阅读教学陷入了“高原现象”。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他们渴望张扬个性、释放天性,也愿意用自己的眼光来解读文章,从而表现自己的内心想法。那么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这种心理,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读者想象、思考以及情感参与的过程,应该体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要给予每一位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小到字词理解,大到文章主旨,都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见,使他们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和组织作用,保障正常的阅读秩序,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出及时地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产生“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良好感受。

三、构建语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综合,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构建语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是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语文学习的反复实践性决定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语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那么,怎样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与现实综合联系,构建语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在教学中善于营造生活环境,增加学习兴趣。“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这句教育名言如今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只有将兴趣点燃,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进取者,才能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真正主人。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将语文与生活接轨,无疑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其次是善于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教室变得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总之,阅读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立足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新课标的实施,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只有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开辟广阔的天地。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既要教会学生考试,更要培养学生解决、探索未知的能力,“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以及创新策略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阅读充当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在高考中也占着非常大的分数。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被运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着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现状

当今社会,阅读能力是体现一个人素质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不是很好,就说明这个人的阅读能力也不是很好,所以一定要有好的阅读能力,在有好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一定还要有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见效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中,经过反复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而培养的。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还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不断的训练。我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

帮助。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语文阅读教学方向出现了偏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有些教师在没有深刻理解教学改革的深刻含义的情况下,为了显示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出现了偏离语文阅读教学的现象。例如,一些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脱离语文阅读文本,讲述令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会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阅读教学开始重视了人物的丰富形象和内容上的新颖,而忽略了对基本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知识的教学。

2.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出现了偏离

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我国高中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一般都是非常模糊,理解也非常宽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重视对语文知识进行讲解,而忽略了教会学生利用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能够主动的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只有明确了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师才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的教学。

3.没有规定的阅读时间

阅读时间对于阅读方面有很大影响,在阅读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边阅读边思考,所以,阅读时间好安排早上或晚上,或在很静的环境中,但是心情烦躁时阅读效果也不是很好,在阅读时一定要选择好的时间,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4.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有的学生尽管是在阅读,但是他的心不一定在哪里,不一定在想什么,也就是“心不在焉”的阅读,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更影响学生的心情,使学生不想学习,产生不愿意学习的现象。

5.阅读时动笔现象很少

读书需要动笔,动笔既可以很清晰地知道阅读到哪里,可以一目了然,孙中山有个好习惯,不动笔便不读书,一翻书便要动笔。曾有句:最浅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一些学生都会误认为,读书就是读书,只是用眼睛看,不用动笔,所以,一定要改变学生的一些误区,要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动笔是个极好的习惯,可以记下阅读心得,对文章的理解,会使记忆牢靠、长久、,积累更丰厚,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1.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已经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手段

利用多媒体将图像和相关的视频展现给学生,这样既直观又新颖。语文课上,一般铿锵有力的诗词,教师都会进行范读,但是,单调的范读也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伴乐朗读,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加强学生对语感的培养。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再加上动态的展示,让学生在立体的教学环境下更加生动的感受到作者写作的真实情景,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更加能触动学生的眼、耳等感官,让他们更加有兴趣地去学习。如,在讲授的《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不同版本的配乐朗读,让学生细细地体会其中的韵味。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文水平的提高。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才能够理解课文以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思和意义,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对其他学科也有促进意义,可以加深对其他科目的理解和掌握。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耐心指导,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积累,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观念、方式和内容的改革创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兴趣对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生的阅读基础教学和学习,让学生逐渐地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个人特点的课外书,使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兴趣爱

好,这样才能逐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慢慢地喜欢上语文阅读。

3.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来说也是如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语感即语言的感知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语感的培养不仅仅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充分发展学生的思考力,还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与文本进行思维的碰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较快地领悟到全文的中心思想。

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

力,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重视在平时生活中的积累,担当好“引路人”的角色,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分析

近年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凸显出很多值得深究的问题。比如实践中的“钟摆现象”——人们发现,语文阅读教学如果只是立足于作家和文本就容易将文本限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而一旦向学生与生活敞开又容易导致偏离文本方向。

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以文学作品为主,一旦脱离了文本,抛弃文本,出现“非语文”化,就脱离了文学的轨道,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应有的广度与深度。收集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论文,可以发现,自2005年以来,明确关注文本的论文数量在悄然增加。有声音开始呼吁语文课程向文本的回归[1],一些研究者还进行了语文课程文本缺席现状调查,并撰写了语文课程文本价值研究报告[2]。

综观中外语文阅读教学,大家都在寻求一条路子——实现学生、文本、社会(生活)、作者四者的协调。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它是联系学生、社会(生活)、作者的纽带。于是,我们开始思考,试图从文本出发,用文本互涉这样一种文艺理论来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试图寻找回归文本的方法。

一、文本互涉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文本互涉”,又称“互文性”、“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指性”,它是指不同的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3]。

首先,文本互涉理论有助于高中生开展自我与文本的深层对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这些对话的前提是高中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已有了对文本的感悟。这些感悟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仅凭高中生并不丰富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得到的。这个时候,如果将一些与目标文本相关联的文本一起呈现,一个文本解读的情境便被创立起来了。相比单一的文本,在一个合理的文本解读情境下,高中生与文本的对话会更加多元、深入。

其次,文本互涉理论是基于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理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4],那么,怎样去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呢?文本互涉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单独的文学作品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学作品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文本互涉的观点,强调了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文本互涉理论有助于高中生自身文学体系的形成。文本互涉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回归,它要求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紧扣作品,同时利用文本互涉拓宽高中生作品解读的广度,增加高中生作品解读的深度。它要求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关联文本,促进高中生的探究阅读,使学生能在语文阅读的多重对话中,获取更为丰富、深刻的意义。在文本互涉视野下,文学作品不再是单一个体,而于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些文本网与文本链,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建构着文学体系。文本互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操作性理论的诞生,为更好地阐释文学作品,建构起个体自身的文学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

用文本互涉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有一定前提的,它需要教学的对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一定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时候的高中学生有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积累,又在认知方面基本完成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正是抽象思维迅猛发展的时期。运用文本互涉去观照这个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既符合学生学习的已有基础,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文本互涉视野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文本互涉还要求教师有大量文学知识、理论知识的储备,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实践的深入,这些知识与能力,能得到横向与纵向的不断发展。接下来我们从文本互涉的四个阶段来看具体教学的策略。

1.文本互涉的准备阶段

文本互涉视野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是教师“教”的策略,也是学生“学”的策略。在准备阶段,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文本互涉理论协助备课

首先,资料收集阶段。教师在课前需要收集大量的文本资料,主要有:有关写作背景的文本、作家其他作品文本、其他作家作品文本。其中,前面两者比较明确,较易收集,后者还需要通过对阅读篇目的整体把握与文本细读——找到关键词(文本关联点)——依据关键词找相关篇目。这当中的关键词是教师通过自我解读得到的意义空间。关键词不是的,为了能引导和应对学生思维的多元,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找到更多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文本相互联结的纽带,如有关意象、主题、人物、表现手法等。

其次,提纲挈领阶段。教师依据自我解读得到的关键词,结合搜集到的文本,展开教学设计。用每个关键词,构建起一个统领文本内容的纲。

[案例]以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李清照的《醉花阴》这个目标文本为例,一是需要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资料,如果要更地对李清照的整个人生与诗词有所了解的话,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无疑是;二是需要细读文本,把握意义空间,找到文本关联点。对于诗词来说,意象很自然地成为了意义空间的诠释,文本关联点自然就离不开这些意象。通过朗诵《醉花阴》这首词,首先可以看出“醉花阴”这个词牌名的选取是与词人表达的意义有关系的。而“酒”和“花”这两个典型意象,既有优美的外在形象,又具有丰富的内在意蕴。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在诸多文本关联点中,选取“花”作为发散点最为合适。词的下片,不着一个“菊”字,却处处在写菊,作者通过以花自比升华全词,给人带来极高的审美享受。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着眼于“菊”字来以小见大,联系互涉的文本诠释整首词,又通过互涉文本和整首词的关联来赏析菊的意象中丰富的内涵,融入阐释的循环,将目标文本置于文学的历史长河之中。

(2)运用文本互涉理论引导预习

教师运用互涉引导学生预习,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读一些互文本;也可以不呈现互文本,提供一些打开思路的问题;或者是运用一些可以反馈学生“前理解”的问题,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得更有方向。

[案例]如按上述线索备课,可以将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印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李清照词作的几个阶段和代表作,判断《醉花阴》作于哪个时期,并说明理由。

2.文本互涉的诱导阶段

这个阶段,首先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扣文本,诵读并独立得出具有学生个性的意义空间。其次是在要求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寻找 文本与文本的关联点,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导向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即将学到的知识。

(1)剖析文本细节,探析意义空间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注释对文本作进一步了解。包括对文本所描写的、记叙的事物了然于心。接下来,才开始解剖细节。这一块,从文本最基本的工具性出发,可以简单地从字句剖析。这么一来,每个学生在读文本、体会字句的时候,意义空间就浮现出来了。

[案例]通过师生朗诵,在对《醉花阴》有了整体感知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进一步细化了解,比较清楚地知道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再具体深入理解,感知哪些句子写到大家的心里去了,以一种鉴赏交流的眼光,引导学生打开与文本对话的心门。这个时候表现出的不同的声音,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多方位观照的原因。当然,大多数学生一般会认为词中的绝妙好句是三句。因为三句可以引发学生与赵明诚好友陆德夫的共鸣,顺利地进行背景的文本互涉。而剖析后三句最有力道在于一句的“瘦”字,将“人”、“黄花”、“瘦”三者放到了一起,把花瘦、人瘦、人花互怜和花的丰美与凋残、人的青春年少和历经坎坷、人花互比抒写得淋漓尽致,造成了绵延不绝的美的意境。

(2)选取关联之点,关联互涉文本

这部分是要从意义空间里面提取出关联点,关联互涉文本,是找到起跳点与进行起跳的重要阶段。这是在目标文本的基础之上,找到文本生长点,开始生长的过程。

[案例]从“人”、“黄花”、“瘦”三者中提取出菊的意象。原因在于,下片虽不着一字,却写尽菊的风流。由“东篱”引得学生从记忆里调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与李清照抱守黄昏的孤独寂寥、清酒一杯形成强烈的对比。“把酒”又引出重阳佳节五大习俗之一——饮菊花酒,正是佳节正浓,人却离散。“暗香”引出“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时候菊花的香气正和着这辛辣的酒和缱绻的愁绪陪伴在女词人的身边,深沉的情感呼之欲出。由“黄花”引出《礼记·日令》:“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在将暗写菊花挑明之后,抛出问题:“为何李清照要如此含蓄而又浓重地写菊呢?”带给学生无尽的联想和思考。

3.文本互涉的交融阶段

这个阶段是文本互涉的核心阶段,是在关联文本的基础之上,对文本的审美空间、文化意旨、生活哲理作进一步的挖掘。

(1)文学文本互涉,对话目标文本

文学文本的互涉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横向的文本互涉,一个是纵向的文本互涉。其中,横向的文本互涉体现在:一是目标文本与同一作家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互涉,二是目标文本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互涉。纵向文本互涉体现在:一是同一作家的历时的文学作品与目标文本的互涉,二是整个文学史上的作品与目标文本的互涉。这种互涉,是利用文本与文本的对话,来启迪我们的思想,揭示文本的隐秘意义。横向主要是通过同时代文本间的相互比较来对目标文本进行解释,纵向主要是通过探寻文学源与流的关系来对目标文本进行解释。

[案例]纵向从《礼记·日令》开始解释菊花被称为黄花的来历,联系到东晋对写菊颇有造诣的陶渊明《饮酒》一诗。高中生大都已经熟知此诗写的是一种闲适的心境,可以看出李清照表面东篱把酒,!表现的是一种闲适的心情,真的是闲适吗?不,那只是表面的,因为有上片的“愁永昼”,半夜失眠“凉初透”,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所以她闲却并不“适”,体现了闲适为表象,因闲不适而愁的真象。

(2)生活文本互涉,升华文本境界

可以互涉的文本,不仅仅是文学文本,还包括生活中的一些文化文本。从生活文本的角度来观照目标文本可以让语文阅读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存在于书本中文学作品的知识,也是启发和指涉他们当下乃至今后的人生意义的知识。这样,解读文本的境界由工具境界、鉴赏的审美境界上升到文化的境界。

[案例]词中一开始就提到了“愁”,李清照愁的是什么呢?结合这首词写作的时间——重阳佳节,九月九日,联系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突出重阳节在古代是一个很受重视的节日,在这里可以互涉到重阳佳节的文化生活文本,包括重阳佳节的来历,感受重阳菊花之盛、庆祝之盛,顺带提到重阳佳节习俗:亲人团聚,登高,饮菊花酒,赏菊,插茱萸,等等。可以看到李清照虽然只是点了一下“佳节又重阳”,却隐含了她因无法与丈夫团聚的相思之苦。简单的文本之下,实质上包含的是深层的人类共同情感,联系到重大的节日,人们都希望家人团聚,那是传统从古至今对人类情感的召唤。教师顺理成章地通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怎样去看待我们司空见惯的人类文化,以广阔的视野和具有包容力的心态去重新审视和理解自己身边的一切人和事。

(3)背景文本互涉,反观文本意涵

这部分实质上是教师通过上述种种的文本互涉,最终回到目标文本试图表达的意涵。通过反观整个过程,结合背景文本观照目标文本,能够让目标文本的表意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呈现出更深层的内涵。

[案例]结合背景文本,明了李清照写这首词,是要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那么李清照要传达些什么呢?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已经会想到相思之愁了,但还不止。回到刚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何李清照要如此含蓄而又浓重地写菊?”一句“人比黄花瘦”,实质在以花喻人。花的特点从表面看,就是一个字“瘦”,李清照为何要说自己瘦?结合李清照因“新来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被称为三瘦词人,联系三首词,可见,她爱写瘦,是因愁而瘦,实为写愁,而这愁之中又有美。所以李清照传达给丈夫的是带着淡淡相思之愁的美丽女子形象。

4.文本互涉的巩固阶段

(1)课堂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主要是让学生理清思路,对课堂上教师的分析和自己的感悟作自我总结,构建自我心中的文本网链,为以后的文本解读牵线搭桥。

[案例]学生根据教师的分析和自己的感悟,绘制一幅结构图,用关联点将相关文本之间的联系描绘出来,并根据绘制的图谈谈自己的想法。

(2)课后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回顾课上教师通过文本互涉解读文学作品的思路,启发他们探究文学奥秘,逐渐掌握文本互涉的学习策略。

[案例]由淡淡愁绪的女子,我们不难想到戴望舒的《雨巷》中结着愁绪的姑娘,请你试着找出其他文学作品中与此相似的意象,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文人会钟情于这种意象。可以试着去寻找这种意象的源头与衍变,探究人们的文化心理与审美心理。

三、结语

本研究通过案例,介绍文本互涉视野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可操作性策略,旨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准备阶段、诱导阶段、互涉阶段、巩固阶段,将目标文本放在相互关联的文本群中,通过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解读出文本的隐含意义,实现关注作家、社会生活、文化的多元和深层解读,希望能培养学生在阅读文本方面的探究能力,形成个人在信息社会中能够利用多种文本充分解读、深入探究的学习能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