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护理学一体化教学研究

摘要: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基础护理学为学生提供从事临床护理、社区保健、家庭照护等各个工作领域所必须具备的护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态度,是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主干课程,在护理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护理学一体化教学研究

护理学一体化教学研究:内科护理学一体化教学

摘 要 针对目前内科教学中存在的忽视能力培养的偏向,论述改革内科护理学教学的紧迫性及采用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加强护生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培养。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 一体化教学

内科护理学是建立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人文学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既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又与它们有关密切的联系。

一体化教学是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我内科护理教研室教师十分关注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施一体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技能及综合素质。

高职教育中传统的“专业课-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已不适应当今教学发展要求。一体化教学使内科护理学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增强学生获取技能的自信心及学习兴趣,对学生感知活动、思维活动起到主导和调节支配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贴近临床实际;符合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及培训考核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时俱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就业竞争能力强的内科护理学人才。

一体化教学解决了内科护理学课时偏少、资源有限的难题。以往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由于内科护理学教材内容繁多,学时紧,为完成理论授课任务,导致实验课学时偏少。内科护理学一体化教学将理论贯穿到整个实操过程中,理实结合,讲练结合;边讲边练,练中有讲,讲中有练,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教学中真正形成:①教师一体化(专业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一体);②教材一体化(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一体);③教室一体化(理论教室与实训室一体),有效地节省了课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技能及综合素质。

内科护理学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教学中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传统教学使教师思维僵化、思想懒惰,内科护理学教师由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任教经验丰富的“理论型”专职教师和部分从医院聘任的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能型”兼职教师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一体化教学中则作为指导者、组织者或是情景教学法中的仿真角色,激发教师教学灵感及学习积极性,采用多种先进、灵活地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使内科护理学教学与临床结合。

一体化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依赖于教而失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体化教学的运用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为主体,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使学生提前接触临床病例、熟悉内科疾病,以往护生进入临床之前对医院及病人十分生疏,通过一体化教学仿真模拟及多媒体护理病例在课堂上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心理状态等,例如冠心病病人护理里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区分要点。

一体化教学自然融合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护理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情景仿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灵活教学方法,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迎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内科护理学一体化教学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感兴认识入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把老师“教”与学生“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极大地提高了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效果,为医院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护理学一体化教学研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以实验组和对照组为对象进行研究,探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内科护理学 应用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主要课程之一,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传统的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是学生先学理论后学技能,学生因为缺乏感性认识而觉得理论学习单调空乏,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对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尤为必要。基于此,本文探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对象

随机选取南宁市卫生学校2011级普通中专护理专业护理13、14、17、18班的学生,共190名。随机将护理13、14班分为实验组(95名),将护理17、18班分为对照组(95名),两组性别、年龄、课程及专业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二、方法

(一)教学方法

两组均由同一教师授课,均选用金中杰、林梅英主编的《内科护理学》(第二版)作为教材,所授内容及教学目标、教学学时均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课中通过提问形式来达到教学要求。每章节授完理论知识后,进入实训室练习操作。实验组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设计与临床一致的工作场景,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结合起来,实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相互融合、贯通。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准备。一是分组。以宿舍为单位,分为6个小组,每组8~10人,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讨论问题、交流与学习。二是设置教学场景。教学场景的设置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仿真模拟病房;利用临床医院等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理论、实训一体化。三是提前布置学习任务。教师提前一周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查找、收集资料,通过学习材料、网络、图书馆、医学杂志、专业教师、临床医院等途径查找与任务相关的知识。

2.教师检查科知识准备的情况。课中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相关知识准备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精讲重要知识点,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护理工作流程,与教师一起审核工作流程。在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工作流程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审核护理工作流程,从中选出的工作方案。

4.学生根据工作流程进行情境演练。每个学习情境安排6~8学时进行情境演练。情景中角色扮演的人物有护士、医生、病人、家属等。按工作的场景设计护士站、治疗室、处置室、病房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巡回指导,以便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

5.成果展示、总结、评价。学生进行情境演练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成果展示,教师进行总结,展示后由学生选出组。以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的方式,围绕情境练习评价表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情境设计、任务完成情况、理论与实践融通能力、团队合作等。

(二)评价方法

1.出科考核成绩。在本课程结束后,由教务科统一命题,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闭卷考试;操作技能考核由两名教师参考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下发的55项操作评分标准进考核,取其平均分。

2.两组学生问卷调查。教师参考相关资料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意识增强等5个方面,了解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统一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发放问卷190份,有效回收190份,有效回收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

三、结果

(一)两组学生基础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统计

两组学生基础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统计详见表1。由表1可知,实验组在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组别 人数 理论考核 操作考核

实验组 95 73.60 ±12.42 74.03±14.19

对照组 95 68.87±15.37 62.55±15.24

t 2.331 5.375

P 0.021 0.000

(二)两组学生对本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两组学生对本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的评价详见表2。由表2可知,实验组在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能力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四、讨论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理论与技能的融合,既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应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临床操作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到图书室、网络、临床医院收集资料,在课中进行讨论学习,这些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的,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通过组织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转变成组织者、引导者。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笔者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应用于内科护理学课程中,通过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完成与临床护理工作内容一致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提前感受到临床护理工作的真实感。这种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了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共同探讨,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合作能力。此外,通过情境演练,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及进行角色间的转换,学生学会了沟通的技巧,从而提高了沟通能力。

(四)提高了学生的护理职业能力

护理职业能力是护理知识、临床技能、职业素质等的综合体现。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同步进行,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学生手脑并用,使护理职业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设计学习场景,让学生既能学会自觉地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在学习中探究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解决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在情境演练过程中,以将专业护理与基础护理的技能,以及基础、人文课程等知识融入学习过程中,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同步整合,提高学生的护理职业能力。

(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更要结合临床实际设计学习情境和引导问题,选择合适的临床案例及编写合适的学习材料供学生使用。在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演练的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解决问题,又要给学生留下新的问题,使学生有进一步探索知识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非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应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及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责编 苏 洋)

护理学一体化教学研究: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其形式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此教学模式,既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实现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护理学 应用

理实一体化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种教学方法,符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学校专业教学目标与现代企业用人要求达到高度一致,因此,应该在职业类学校推广。近3年来,我校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实施背景与目标

《护理学基础》是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涵盖了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对培养护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有着至关的作用,是护生今后从事护理工作必需的知识储备。在护理学科迅速发展的当今,传统的教学模式与陈旧的教学内容(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的讲授法为主的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会成为社会需求的符合职业标准的技能人才,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2010年,应教育部两文件要求,职业学校“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发展。”我校护理专业教师深入医院进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根据企业需求的人才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卫生人才。

二、实施过程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设定教学任务,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从教学内容、教学设备、教师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创新,从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具体实施如下:

1.构建一体化教室

一体化教室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保障。我校新建的护理实训中心,建筑风格、装饰装潢、仪器设备的布置较大限度的仿真医院护理工作环境设计,集教、学、做等功能为一体的教学基地。共设有一体化教室8间,模拟病房16间,模拟护士站、ICU等。同时,将医院人文文化引入,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此外,我校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综合门诊部)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供临床见习、实习的机会,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到临床实践学习搭建沟通的桥梁。

2.打造一体化教师

一体化教师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我校与多家医院合作,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打造一支精炼能干的、能胜任“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3年来,我学科选派多名专业教师深入临床,进行专业知识的“充电”与更新。同时,以护理20班作为实验班,聘请海南省人民医院多名博学护士长作为兼职教师任课;定期召开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的学术交流会;探讨教育教学问题,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3.编制“一体化”教材

经过反复的调研、论证,我校专业教师邀请临床专家共同编写《护理实训一体化教材》校本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该教材划分为9大模块,19个护理项目和61个工作任务。教学内容以企业需求为核心,接近企业工作过程,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高度结合。教学过程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工作任务,达到学习知识点的目标。

4.教学方法的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演示法等。

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与课堂设计过程,灵活采用一种或多种,使教学内容直观化、感性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课堂内容。

5.应用“一体化”考核评价标准

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本门课程的考核范围和难度。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掌握程度和实际的应用能力。制定了“343考核评价模式”,总评分由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平时考核三部分成绩组成,各部分的比例为3U4U3,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激励和引导作用。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以任务“为昏迷患者实施口腔护理”为例,具体的步骤如下:

1.引出项目,明确任务

任务:为昏迷患者实施口腔护理。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即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引出课题:口腔护理,引起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化。

2.制定方案,明确步骤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即明确完成项目的操作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查阅相关书籍与教材,观看口腔护理视频,制定完成口腔护理的流程图。

3.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即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取知识、习得技能、提高能力,小组选派代表在昏迷患者身上实施口腔护理。

4.检查评价,完善方案

教师应用一体化教学法,讲解口腔护理理论知识与示范口腔护理操作,小组内、小组间的相互检查和评价,来优化完成项目的方案。

5.巩固训练,总结提高

学生自主选择薄弱环节进行巩固训练,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探讨;课堂总结提高。

四、讨论

首先,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当前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将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式。此模式适用于当前中职生现状,直观形象,充满趣味的课堂可以帮学生摆脱枯燥无味学习,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求学欲望,提高其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实施一体化教学3年来,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在不断创造佳绩。在全国护理技能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年年创新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6%。可见,一体化教学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其次,理实一体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难度: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时间安排不妥,课程设计不合理等。因此,不断探讨、充实、完善并发展一体化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教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卫生人才,是每位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护理学一体化教学研究:护理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基础护理学为学生提供从事临床护理、社区保健、家庭照护等各个工作领域所必须具备的护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态度,是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主干课程,在护理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传统的护理教育中,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实践环节训练不到位,导致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护理的意识不足、独立发现与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不够[1,2]。为了适应现代护理实践中日益呈现的整体性、独立性和复杂性发展的需要,我校在2012年启动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临床见学-模拟实训-实践应用”(简称“教-学-训-用”)一体化基础护理学教学模式,经过初步实践,在培养护生素质、提升综合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本校2012年级正在学习《基础护理学》的43名护理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年龄18岁~24岁(20.70岁±1.68岁)。

1.2方法

1.2.1以需求为导引整体规划教学安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以学生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为主的护理教学已无法适应现代护理发展需要。为此,我院构建了《基础护理学》“教-学-训-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即:以护生能力培养和提升为导向,通过“三早一结合一贯通”(早接触专业、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病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实践应用贯通于课程学习全过程)以及多情景的教学呈现(课堂虚拟情景、实训模拟情景、临床真实情景),将传授知识、形成熟练技能与发展能力、培养素质有机结合,实现“教-学-训-用”交叉融合一体化。具体体现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中,将课程教学由原来的第2学年第2学期提前至第2学年第1学期开课,学时数由180学时调整为110学时(课堂讲示60学时,实训室模拟训练50学时),增加2周约80学时的临床见学。1.2.2以学生为主体分层实施课程教学根据教学的目的与实施场所,《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分为“三层”,即课堂教学层、实训室训练层、临床实践应用层,各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均贯穿体现护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医院的资源,学校与临床教师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取长补短,以护生素质培养、能力提升为导向,将临床见学由原来的分阶段见习及课后集中见习调整为“早期实施、循序渐进、全程贯通”的“浸入式”临床见学,体现“教-学-训-用”一体化。具体做法为:从《基础护理学》授课始,即由少到多、非匀性安排课间临床见学(每周1次~3次,每次2学时~3学时),并在课后进行集中见学(18学时)。临床见学安排在本校附属某三级甲等医院进行,护生分为11组,每组3人或4人,分别在长期承担临床带教任务的11个科室完成。1.2.3以能力为核心综合评价教学效果采用多阶段、多环节综合评价的方式重点考核护生知识转化为实践以及发现、提出、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①理论学习评价,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占总评成绩的50%(阶段测验与结课考试分别占10%、40%);②操作技能评价,采用模拟情景考核的方式,占总评成绩的50%,其中平时操作回示10%、护生临床见学报告5%、临床见学教师评价10%、综合护理技能考核25%。

1.3效果评价

采用问卷调查、成绩分析结合的方式评价《基础护理学》新教学模式实践的效果。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包括两部分:①临床教师对护生临床实践效果的评价及建议,共30个条目,在护生临床见学结束前对临床带教老师及所在科室护士长进行调查。②护生对课程学习及安排的评价,共20个条目,在《基础护理学》教学结束前对护生进行调查。除教学建议采用开放性回答外,问卷其他条目均采用“是、否”选项。调查临床教师、护生人数分别为22人和43人,回收有效问卷22份和40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0%、93.0%。

1.4统计学方法

收回的资料经核对后,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双份独立录入数据。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效果

护生对《基础护理学》“教-学-训-用”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均持赞成态度,92.5%的护生对课程教学整体安排满意,对课堂教学、实训室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应用的满意率分别为100.0%、97.5%和85.0%,97.5%的护生对临床见学的收获予以肯定;56.1%的护生认为临床见学在时间安排、频次、带教老师是否固定等方面需要进行调整。临床教师对护生《基础护理学》临床见学效果的满意率为95.5%,91.0%的教师认为“浸入式”临床见学对护生《基础护理学》学习促进作用明显,特别是在转变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强化课堂学习内容、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收获颇丰(见表1)。73.0%的教师对临床见学提出了改进建议,60%以上的教师认为见学时间应该安排在08:00~10:00、每次2学时,每次带教护生数以2人为宜;见习频次应适当减少,由原来的每周2次或3次临床见习调整为每周1次或2周1次。《基础护理学》总评成绩优良率为53.5%,操作技能考核与临床见学评价优良率分别为95.3%、90.7%。

3讨论

3.1“教-学-训-用”一体化基础护理学教学模式可行、有效

3.1.1“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护生学习规律《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护理人才培养中具有夯基础、纠认识、提素质等重要作用。在本教学模式实施中,将《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前移至第2学年第1学期开课,纠正了既往护理教育中护生接触专业课较晚、影响其专业价值观形成等问题,体现了早期接触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有利于护生更早更好地认识专业、培养情感;以核心能力培养和提升为导向、多情景模拟课堂教学及“浸入式”临床见学,则使护生在早期接触临床、早期将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应用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能力为核心多阶段、多环节的学习效果综合评价,纠正了以往学生为成绩而学习的思维定势,帮助他们在知识学习、应用、检验、提升过程中以创新为主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该课程教学模式得到了全体护生一致的赞成和肯定,他们对课堂教学、实训室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应用的满意率分别达到了100.0%、97.5%和85.0%。3.1.2“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肯定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自1983年至今飞速发展,对护理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护理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护生情感、态度、个性、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制约了护生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的转化。“一体化”教学模式着眼于课堂理论教学、实训室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护生以创新为主的综合能力,从本门基础课程教学伊始,有计划地帮助他们适应岗位需求,有利于护生早日进入护理角色。为此,该教学模式受到护生和临床教师的普遍欢迎,尤其是“浸入式”临床见学,从开课始,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护生到临床护理病人,改变了既往“见习”过分强调“见”而忽视“习”,克服了分阶段见习及课后集中见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好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的欠缺[3],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95.5%的临床教师对护生基础护理学临床见学效果满意,并对临床见学在转变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强化课堂学习内容、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护生学习成绩的较高优良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果提供了佐证。

3.2基础护理学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优化的思考

护理较大的特点是其实践性,临床见习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在完善护生临床技能、培养其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5]。《基础护理学》“教-学-训-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和提升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通过“三早一结合一贯通”以及虚拟、模拟和真实情境的有效呈现,尤其是通过“浸入式”临床见学的实施,充分发挥了临床教学的优势,较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的“零距离”,达到了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能力转化的目的。但是,该模式在实施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调查发现,73.0%的临床教师和56.1%的护生对临床见学提出了改进建议,她们多数认为临床见学时间安排在08:00~10:00、每次2学时、每周1次或2周1次较为适宜。考虑到目前临床护理单元护士短缺、带教资源有限,尤其是教学医院,平时临床工作忙、带教任务多、护士流动性大等实际情况,在既不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又能较大程度保障临床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进一步科学论证、有效组织基础护理学临床见学,是今后本教学模式持续完善和优化的主要环节。

作者:尼春萍 刘喜文 画妍 徐莎莎 胡雪慧 冯婷 邵佩 史瑞洁

护理学一体化教学研究:基础护理学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

1教学做一体化的涵义

高职医专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以教学为重点,而教学的重点又要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要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传统意义上,我们习惯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虽然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但从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来看,还是把实践放在从属的地位。教学改革要颠覆这一观念,提升实践的主导地位,变理论为服务于实践的从属地位。教学做一体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共同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在模拟病房或在示范教室中进行项目化的教学。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工作任务),学生分组承担某一个项目,通过自己动手,边做、边学,遇到问题时同学之间共同探讨,老师在必要时给予专业指导或点拨,理论指导融入到项目驱动教学实践之中,淡化了理论授课与实训的界限,根据《基础护理学》课程的特点,将课程内容科学性、艺术性整合,使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动脑及动手融为一体。

2实施

2.1优化教学环境,实施一体化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强调了做的地位,做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和纽带,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都是通过实践实训这一平台来实现。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对教学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理论教学教室无法满足实训实践的需要,而传统的实验实训室又无法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对实验实训室进行改造,使理论教学教室与实验实训室融为一体,按照现代医院病室,以1:1比例建成仿真式的实训大教室或基地,实现实际护理工作岗位的职业情景,保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另外配备品质的足够的、先进的教学设备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必备条件。

2.2强化教学团队,加强师资建设,实现教师一体化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有书本理论而没有实际职业操作技能的老师或者只有操作技能却理论知识欠缺的老师,显然是无法满足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简单说,教师必须是名副其实的双师,既为能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讲师,又是能规范指导学生实训操作的护师。在国外护理课的教师全部都是硕士以上的学位,担当护理教育者、研究者、社会职业工作者等多种角色。而我校教师除少数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外,大多毕业于医疗专业,缺乏对护理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及业务水平。我国护理师资队伍的现状,很难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因此,加强基护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整体业务素质,已是当务之急!开展进修与培训,分期分批选送青年教师到省、市“三甲”医院进修学习临床护理新知识、新技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定期派教师到实习医院临床实践上班;另外,外聘省级医院护理专家、教授担任部分《基础护理学》课程,以老带新、以传帮带方式、以拜师学艺的形式带领年轻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落实带教措施,定期检查带教结果。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训操作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在于有一支技能一等,艺高一筹的基护课专业教师团队。

2.3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将理论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这一教学模式顺应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基础护理专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能手,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过硬的职业操作技能。实训室里不仅有必备的专业实训设备,还配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一体化教室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如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临床见习与实习等。在一体化教室里,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充分凸显出来,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师生围绕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或者项目共同探讨,互相交流摸索,以技能训练与提高为教学目标,提高护理生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增强实际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2.4增加了实践考核成绩的比例

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技能型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以满足医院护理岗位群,又要满足社区护理岗位群的需求,必须修改《基础护理》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将实践考核的比例由原来的30%增加到50%,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起到了积极的督促作用,明显调动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明显加大实验课成绩考核的比例,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2.5操作项目的综合测评

传统的基础护理课实训操作考核仅根据操作步骤设立评分标准,教师依此判定考核分数。这种考核方法只重视学生的操作技能,忽略了学生整体素质及沟通技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评判思维能力的发展。改革单一考核变为综合测评,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及意义

及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第二,从目前学生的素质状态,适合一体化教学来提升高职医专院校的教学质量。第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现了“教学做”三合一的教育理念。着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第四,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第五,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增加了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例如各种注射法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人亦教,二人一组,一对一的“真人真做”,交换操作。由二位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及护士的角色,“病人”角色者亲身感受了注射前的紧张害怕和注射时的疼痛;在扮演“护士”角色

时更能理解病人的心情和痛苦,能更好地与病人交流互动,形成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也提高了护士角色的实践操作能力,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她们走上护理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爱伤观念、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等综合能力的有效感悟和有效锻炼。 4思考及建议

及时,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关键是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学院要加大建设的力度和投入,纳入议事日程。第二,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后,教学资源必然加大,实习费用必然增加,教学成本也必然提高,但取得的效果一时半时不会有大的提升。第三,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课程及教学大纲为基础改变课程设置,修订课时及进一步改革授课方式。综上所述,教学做一体化不仅有助于改善单调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降低学生普遍厌学的情绪。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基础护理等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的增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护生的就业面,促进高职护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