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学校成本会计教学探析

摘要: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是产品成本的竞争,成本会计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必要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拥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并适应用人单位成本核算岗位需要的人才,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学校成本会计教学探析

学校成本会计教学探析:职业学校财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 课程建设与改革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成本会计是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对于以后企业财务工作比较适用,目前是在财务工作中普遍应用的科目,然而在实际中教学效果并不太好。就成本会计课程设置的意义、特性看,当前成本会计课程在教学中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作者根据这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为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帮助。

关键词: 成本会计 课程教学 改革创新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此门专业的特点是融知识、技能、技巧于一体。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把成本会计学好意义重大。从老师的角度分析,做好成本会计的教学工作同样也很重要。

1.当前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隐患

1.1成本会计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简单。

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理论、实践和技术都比较强,并且真正做到了三者的融合,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内容上呈现复杂多样性、图表数据繁多、操作性极强等,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建立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然而老师在讲课时深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对学生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如此致使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毫无生趣,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图表数据之间的联系比较抽象,这样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

1.2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片面,缺少实践教学部分。

会计自身就充当管理工具的职能,成本会计的管理作用比较明显,然而中国成本管理的职能却不是很健全,而集核算和管理于一体的成本核算方法,比如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企业中很少被使用。目前的《成本会计》教材对这方面的内容涉及比较少,甚至是没有,即便有也是粗略介绍。

成本会计中对于实践教学部分不够重视。实践教学部分对于成本会计教学来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成本会计实践教学部分的实质是使学生树立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更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这些知识的方法,促进他们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主要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老师是课堂上的核心,书本是中心,老师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此种教学模式突出体现在对知识传授的重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忽视。此种教学观念会使老师对实践教学缺乏认知,在课程教学设置时对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得比较少,并且实践教学模式简单,方法陈旧。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会得不到提高,对学生以后就业有直接影响。一直以来,很多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对本职工作一时很难胜任,原因是成本会计中对实践教学部分不够重视。怎样才能增多成本会计实践教学部分,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提高呢?这是成本会计教学重在关心的话题。

2.促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案

2.1要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更新。

以岗位扮演法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使用此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把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科学的细分,整理成计算数据,之后对这些数据实施分析、审核并填制原始凭证、填制并审核记账凭证、登账四部分,假如学生对其中的某一个岗位可以很好地胜任,老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编制一套与该岗位有关的任务,之后让学生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解决问题,如此可以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2.2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

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方法,也是职业学校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对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严谨作风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有效提高其素质。综合成本会计课程的特殊性质,在实践教学课的设置上占总课时的50%以上。及时步,学校可以把会计师事务所、中小企业引入学校,有目标地实施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工贸学院每一个学期带领会计学生到校内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实施课程实践教学。第二步,对校内会计仿真实训室与成本会计教学软件进行合理使用,进而更好地实施实践教学,对于校外实训基地也要充分利用,强化学生对成本会计实践的认知,促进学生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成本会计工作岗位,有效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2.3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融合,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选择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成本会计工作过程,要真正实现对课程体系的重构,对成本会计典型的工作任务可以更好地分析,结合成本会计课程职业岗位,确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之后组织教学,有效凸显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成本会计人员完成工作任务时需要的能力、素质、知识实施选取,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促进学生的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析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要注重教学内容、知识体系、教学形式的创新,如此课程建设才会更具有适用性,才会真正发挥价值,职业学校教育目标才会得以实现。

学校成本会计教学探析: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初探

摘 要: 《成本会计》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出发,在《成本会计》一课中引入行动导向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本课的重难点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成本会计 行动导向法

一、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高职兴起,成绩较好的初中生大多流向高中,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绩整体较差。此外,招生市场竞争激烈,迫于办学压力,中职学校均采取免试入学的方式,客观上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参差不齐的现象。

中职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是“心理上的断乳期”和第二次危机时期,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完成社会化任务的关键时期,他们将面临许多发展方面的问题,这就对中职教育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学生的主要特点有:(1)基础太薄弱;(2)缺乏学习兴趣;(3)目标不明确,没有进取心;(4)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5)学习自制力差;(6)学习无压力,不努力。

因此,了解和分析中职学生的特点,探索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怎样提高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一身过硬的基本功,立足于社会、奉献于社会,这是每个教师必须担负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他们在成人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二、《成本会计》课的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把学生培养为具有必需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和一般实际操作技能的初级应用型人才,是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及社会实际工作对成本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

《成本会计》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与实训》之后开设的又一门职业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成本会计》课程以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过程及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为主线,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体现基于成本会计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通过课程项目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实训,使学生深刻理解成本的内涵与实质,掌握成本计算与分析的方法,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基础理论与实际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社会能力与职业素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为后续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实务》等课程学习打下重要基础。

三、《成本会计》的教学难点

由于成本会计学相对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计算量大、计算方法多样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的注意力基本上集中于公式、单个计算方法的机械灌输,不注重公式推导和其原理的分析,对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未加以引导,也忽视了对计算过程的账务体现。

成本会计的内容组成有特殊的地方,首先是计算方法多、工作量大,比如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和按定额成本计算法就有多种,且每种方法都有一系列公式,大量的计算,不论从教学方面还是实际工作来讲,工作量都非常巨大。其次是程序复杂、图表多,各表格之间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如在计算工资成本归集和分配的工作时,需提供各车间、部门“工资结算单”和生产工时记录编制“工资结算汇总表”和“工资成本分配表”进行工资的归集与分配,分配的标准也需考虑是采用实际生产工时或定额工时。在计算过程经常忽略了科学的计算方法,因受信息技术手段的制约而处于一种粗放的计算中,忽视了计算机成本核算中的运用。

《成本会计》教学的难点在于每个独立的计算公式,而计算方法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将成本会计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当中。学生对成本核算中数据的引用、数据的来源、数据的生成途径都不清楚,造成在计算当中混淆成本数据之间的关系,难以将学习过程中的成本计算过程与具体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在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和类型的企业时,更加不知道如何组织成本会计工作,如何进行成本核算。

四、行动导向法在《成本会计》重难点内容教学的实践。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通过师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引导的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的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体现在“完整的行动模式”和“手脑并用”两方面。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的脑、手共同参与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团结协作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是能力的开发,促进学生的脑、心、手多方位被调动起来,真正从素质教育方面入手,把学生的学习转化为一种“游戏”形式,让学生愉快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愉快地、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老师的作用发生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变成一个咨询者或指导者。整个过程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的作用就是一个被咨询者,回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积极性空前提高。

我在工资费用成本结算例题中通过行动导向法进行教学的过程如下:

1.做好课前铺垫

在讲授这个综合性的题目时,我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学习为单位,在上课前下放任务书,要求每小组独立完成。在讲授新课之前,采用小组抢答方式回答工资的组成及期计算公式,为本节课应付工资的计算做好铺垫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整个学习气氛就变得活跃起来。

2.多媒体课件展示与小组完成“任务书”结合

我通过多媒课件显示工资归集的业务流程,使之更为真实。在显示中着重列出“工资结算单”、“工资结算汇总表”、“工资成本分配表”三张表格的关系的作用。

在演示完成后发放“任务书”,让学生完成如下任务:

任务一:通过视频所展示的内容完成工资核算的工作流程图。这一来,每个小组成员都动了起来,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课堂上,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

任务二:已知:甲公司生产A、B两种产品,5月份生产A产品4000件,B产品2000件。A产品单位工时定额为5小时,B产品单位工时定额为15小时。已知5月份工资总额为552000元,其中基本生产车间生产工人工资300000元,基本车间管理人员工资6000元,锅炉车间生产工人80000元,管理人员3500元,供电车间生产工人120000元,管理人员2500元,厂部管理人员工资40000,请问:1.需要进行分配的内容是什么?它的金额是多少?2.我们分配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寻找答案。

在引导课文教学法时,学生主要通过自学方式,学习新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从书本抽象的描述中提炼出具体的学习内容,并由此建立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从而获得解决新的、未知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学能力。

当学生知道本题目企业所采用的分配方式是“定额工时”时,就提出如下问题:如采用定额工时计算应如何计算?各种产品的定额工时数是多少?工资费用分配率又是多少?各种产品应分配的工资费用是多少?小组讨论后完成,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结果。

当结果计算完毕,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工资成本分配表”:

在本节课的,对各小组、各成员进行课堂评价,分别填写《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自我评价表》、《我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教师评价》、《本章学价》等表格进行考核。

在学生学习工资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时,本次任务中采用了“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教”是指对教学内容精讲,讲解工资总额组成,工资计算与分配方法等知识,以“够用为度”。“学”是指学生理解工资总额的内容、工资计算和分配方法等,了解各种真实凭证、账页和表格的真实内容。“做”是指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动手进行工资结算凭证的编制、审核并进行会计处理等。

五、在《成本会计》课中使用行动导向法处理教学重难点效果的对比。

以10会计3班和11会计2班为例,我在江门一职《成本会计》的专业教学中,2012上半年在10会计3班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粉笔+课本”、“单纯的知识传授+单项技能练习”,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对问题的思考缺乏主动性,不能有效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行为。

而2013年上半年在11会计2班使用了行动导向法,该班学生对本课的理解接受程度均有较好的表现。以下为课堂记录和观察情况的对比:

六、结语

从教学实践来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是解决《成本会计》一课教学重难点的有效途径。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多教学方法,以使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学校成本会计教学探析: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若干疑难解析

【摘 要】成本会计是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必修课,但是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授课时间相对较短的原因,导致学生学起来云里雾里,有畏难甚至厌学情绪。基于此,本文凭借作者多年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并罗列出若干困扰学生的疑难问题,突出重点,深入浅出,以期对成本会计教学带来一些建设性建议。

【关 键 词】中职学校;成本会计;疑难问题;有效提高

在多年的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中,本人的体会颇深,那就是不一定按部就班地实施常规性教学,否则会事倍功半。而是要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宁可少讲甚至不讲一些内容,也要把整门课程中那些重点尤其是疑难杂症的地方给学生讲透彻,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以下便是本人教学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学生存在的部分疑难问题,现罗列出来,以期与大家分享。

一、“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体现

在《会计基础》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对重要性原则的内容老师应该都有提及,但是学生们对此大多数没有印象。而成本会计教学中前后多处地方都有涉及到该原则,所以可以不断地强调。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对于成本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该单独设置项目进行重点核算,比如对构成产品成本主要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应该单列成本项目;如果某种产品所耗燃料、动力成本在成本当中所占比重较大,则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应单独设置“燃料”科目,而不是在“原材料”总账科目下设“燃料”明细科目;在成本项目的设置上也是应增加“燃料与动力”成本项目,而不是并在“直接材料”成本项目。而对于相对比重较小的燃料成本,则不需要也不可以这样处理。又比如,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则必须通过“制造费用”账户;但是如果金额较小,则可以直接归集在“辅助生产成本”账户,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还有,对于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如果在产品数量较少、不计算其成本对完工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计算月末在产品的成本,这也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凡此种种,还有很多,贯穿前后。这样不停地反复强调,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该原则的内涵,同时也加深了对于成本会计核算内容更深层次的认识,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正确区分成本项目和期间费用

这实际上是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这是成本会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许多学生在这点上掌握得不好,概念模糊,经常容易混淆,会把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此,在这一点上一定要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讲(现在的中职学生理解能力真的就这样,老师一定要适应),否则学完了整本书也相当于没有学。

1. 成本项目:要素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而划分的项目。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制造费用等。

2. 期间费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三、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成本计算实际上就是一个费用的筛选过程,这里面涉及到各种耗费的甄别问题,哪些能够计入产品成本,哪些不能够放进去,这是相当严肃而慎重的问题,容不得半点纰漏,否则辛辛苦苦计算出来的那个数却又是不的,在实践中还会因误导企业的管理决策而出大问题!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显得相当模糊,所以也需要前前后后不断地讲授与提醒。

1. 正确划分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后者是可以剔除掉的。

2. 在生产经营管理费用中把期间费用剔除,剩下生产费用是可以计入产品成本的。

3. 还要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生产费用。

4. 划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

5. 划分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生产费用的界限。

在前面理论章节中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更谈不上消化。但是在随后的具体章节中,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反复地讲的。

四、原材料费用的分配

这里首先需要向学生明确的是,企业若只生产一种产品,是不需要进行分配的;当两种或以上的产品共同耗用材料时,通常可以有两种分配方法,即定额耗用量比例法和定额成本法。其实这两种方法是相通的,只不过分配标准不同,耗用量乘以单价就得到成本。这也是期中考试容易出到的题型,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这里因为有少量的计算而犯怵,进而导致稀里糊涂的,所以在此宜多讲一些典型的例题,并且趁热打铁,让学生马上进行课堂训练,以达到加强、巩固的效果。

五、“交互分配法”的运用

辅助生产成本在整个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是也影响着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所以忽视不得。并且从学习内容的角度上看,这里的的确确是一个难点。五种分配方法课堂上讲授三种,其中的“交互分配法”就经常容易把学生的头搞大!并且期中考试的计算分析题中,这是必出的内容,分数通常在20分左右,不及格的学生恐怕十有八九在这里卡了壳,所以这个知识点需要老师多讲,学生多练。

“交互分配法”需进行两次分配:

1. 对内分配(交互分配)。以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前的费用及其相互提供劳务的数量为依据进行内部分配。

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辅助生产劳务总量

2. 对外分配。以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和外部门耗费的劳务量为依据进行对外分配。

费用分配率=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非辅助部门耗费劳务总量

这里最关键的是“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的确定问题,其公式为:

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交互分配前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

学生在这点上能否真正理解显得很重要。这里搞懂了,其它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如下思维定势去理解:

“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拿对方的,需要加上,做会计分录时应该借记;

“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给对方的,需要减去,做会计分录时应该贷记。

如此这般讲解,学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以至于交互分配的会计分录也能够得心应手地做出来。

六、“制造费用”账户的月末余额情形

在《会计基础》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老师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会提及到,但是并不会讲深讲透,学生只知道是一个成本类账户,月末一般情况下没有余额,那么到了《成本会计》课程再讲述这个问题时,就应该跟学生讲尽讲全了。在进入该章节的内容之前,先出一道相关的判断题让学生思考,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叫学生回答:

A. “制造费用”账户月末肯定没有余额;

B. “制造费用”账户月末一般没有余额,若有,肯定是在借方;

C. “制造费用”账户月末一般没有余额,若有,既有可能在借方,也有可能出现在贷方。

学生们一般不会选A,大多数会选B,但是正确的答案是C。宣布答案时,他们肯定会感到迷惘,并且会有较大的兴趣想知道所以然。此时,就可以进入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中的“年度计划分配率法”的讲授了。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学生们知道在此方法下,“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登记车间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而贷方是以计划数分配结转的,当实际与计划不一致时,就会出现月末余额。实际数大于计划数时,余额在借方,表示超支:相反,就会在贷方,表示节约。并且还要让学生知道,年末需要进行余额的调整,在增加或减少12月份产品成本后,该账户肯定就没有余额了。

七、要不要以及怎么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的问题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与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四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通过这个公式,又可以倒推出如下公式: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倒挤公式”。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要正确地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就必须正确的计算出月末在产品成本。此时要跟学生强调,那就是产品成本的计算并非目的,最终目的是完工产品成本的确定。接下来就进入另外一个问题:月末在产品成本要不要计算以及怎么计算的问题,中职学校教材一般会提及到两大类、七种具体方法,即:

(一)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法

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是那些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少的企业,其核心是将当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全部由当月的完工产品负担。

(二)需要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

具体有如下六种方法:

1. 固定按照年初在产品成本计算法

2. 按照所耗用的原材料成本计算法

3. 视同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

4. 约当产量法

5. 定额成本法

6. 定额比例法

这六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月末在产品的数量较多,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对于完工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会有影响。而具体采用哪一种,则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八、原材料投料方式对“约当产量法”的影响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成本核算的一个步骤就是正确计算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会计分录是很简单的,即借:库存商品,贷:基本生产成本,关键是金额的确定。这就需要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做分配,而最典型的方法就是“约当产量法”,其内容也相对较多、较难。具体做法是按照成本项目逐一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时候就可以向学生强调,分配时需要将成本项目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材料”和其它工费项目,后者相对简单,约当产量就是按照完工程度来折合的。而对于“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则必须视投料方式而定。若为一次投料,约当产量就不是按照完工程度来折合,而是按照;如果是逐步投料方式,则是用投料程度进行折合。投料程度的确定又有以下两种情形:

1. 材料的投入程度与完工程度相同或者基本相同。

这种情况下分配直接材料成本时,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可以按照完工程度折算。这里所指的完工程度,即指工费项目的完工程度。

2. 直接材料的投入程度与完工程度不相同。

在此情况下分配直接材料成本时,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应该按照投料程度折算。

而强调以后紧接着出一两道典型例题悉心讲解,再布置类似的练习题予以巩固加强。这一点学生搞明白了,则接下来讲具体的成本计算方法时,学生就会得心应手,理解上顺畅很多。

相对比较困扰学生的疑难问题,不尽如此;但是学生们在理解并消化了这些问题后,就仿佛行进路上主要路障被清除,道路顿时宽敞亮堂,畏难心理会减少许多,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学校成本会计教学探析: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 本文对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师资情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目前生产企业成本核算的实际,提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成本会计 教学改革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是产品成本的竞争,成本会计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必要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拥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并适应用人单位成本核算岗位需要的人才,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成本会计面临新的环境,如自动化制造程序的应用,减少人工支出,增加制造费用。以传统生产环境为背景的成本会计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适应企业对成本核算人员的要求。因此,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一、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与结构不适应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制造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机器和计算机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大量取代人工,现行中职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所占比重较大,制造费用所占比重较少。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人工成本比重不断下降,制造费用急剧增加,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不,造成成本信息失真,进而会使管理决策失误。

现行的中职成本会计教材结构主要包括六个层次:一是成本会计总论;二是产品成本核算概述;三是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包括各种费用要素的分配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四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五是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六是成本报表及分析。教材内容注重成本计算原理和方法的叙述,并且分开多章节讲解,容易混乱,学生不能把成本核算理论知识与产品成本计算操作有机结合,对成本会计学习不感兴趣。

(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落后。

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基本沿用“先理论后实训”的教学模式。教师先把成本会计的概念、原理、各种费用的归集分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等理论进行“纸上谈兵”。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只是在期末让学生集中一至二周进行一些简单的模拟实训。由于成本会计计算步骤和计算方法多,理论抽象,一些学生只是一知半解,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时无从下手。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是注重知识传教,对于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成本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会计专业课程,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成本核算实践能力。中职学校的教师一部分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讲台上课,虽然有一定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但对企业产品工艺流程、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管理要求不太熟悉,缺乏真实的经济活动经历和成本会计核算的实际工作经验,产品成本核算的操作能力和业务综合能力不强。授课时,理论知识照本宣科,成本计算数据照套,应用实例资料不充分,例子落后,不符合新的生产环境下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要求,影响成本会计的教学。

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成本会计教学改革要适应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生产企业现行成本会计管理的实际,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成本会计人才。

(一)完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调整教材结构。

如今,很多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高度电脑化、自动化,改变企业的产品成本结构,产品生产成本计算重点应放在制造费用分配上。在成本会计教材中,应增加作业成本法内容。作业成本法就是以作业为基础,将产品生产划分为若干个作业中心,通过对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并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更相关、更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作业中心,如订单作业、生产作业、质量检查作业等,制造费用根据成本和作业之间的关系分配。作业成本法较好地反映了制造费用成本的同质性,提供了较的成本信息,有利于管理决策。因此,成本会计增加作业成本法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切合实际。

另外,在成本会计教材编写上,应将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用实例完整描述,其中介绍一些必要理论与方法。例如,品种法是产品成本计算最基本的方法,在教材编写及教学安排上,把品种法的核算程序用实例具体介绍,把各种相关的核算理论与方法融在其中学习,让学生对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有完整的认识。理论知识在实例运用中学习,不会感到枯燥,教学效果更好。

(二)改革成本会计教学模式。

成本会计教学要与生产企业成本核算岗位的实际相结合,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型的教学,满足企业成本会计岗位的需要。

1.建立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成本会计》是在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一门专业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会计专业课程。成本会计的核算步骤、核算方法等,离开实践环节,就变得难以掌握。在教学上要改变先理论后实训的模式,实行成本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动手能力。例如,在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教学中,根据企业生产车间情况,编制仿真的成本会计实例资料,按照成本核算步骤,安排工作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材料、人工、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的归集与分配;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与结转;成本报表的编制与成本分析等核算工作,以解决生产企业成本核算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合理构建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把理论知识与成本会计岗位应用融为一体,这样既适合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又使教学过程具体化,更接近企业成本核算岗位的实际情况。

2.充分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成本会计有数据多、表格多、计算步骤多、方法体系复杂的情况,学生觉得难学,没兴趣。因此,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抓手,采取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利用情景教学、演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完成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认识成本核算流程教学上,采用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播放企业产品生产流程和成本会计的工作过程视频。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生产过程和了解成本会计岗位设置,使学生明白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会计人员是怎样进行成本核算的,对成本会计有感性认识,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又如在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教学上,利用演示教学法,把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成本核算基本方法制作成课件和视频,把成本会计理论表现得生动、有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形象和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对各成本计算方法有完整、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采用多元的成本会计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以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方式,评价学生运用所学成本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以笔试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40%;技能考核占50%,利用表格多的特点,将学生分组完成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成本报表编制及分析等过程,采用成本核算步骤及账务处理的结果考核学生掌握操作的情况;学习态度占10%,学习态度是学生道德素养的一个方面,它对将来就业的工作态度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加强成本会计师资力量的培养。

要提高成本会计的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成本会计任课老师除了要有扎实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娴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及时了解现代环境下生产企业成本核算的新变化,熟悉企业生产特点、管理要求、工艺流程对成本会计的新要求,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做好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水平。针对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中职学校应定期安排教师到生产企业会计岗位锻炼,一是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可以让教师取得企业成本核算的真实案例,从而设计仿真的实训资料,更好地解决成本会计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现代生产企业在成本核算管理上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必须顺应市场环境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培养符合企业成本岗位的会计人才。

学校成本会计教学探析:对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的思考

摘要:本文在分析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中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的现状下,对成本会计的教育教学提出建议,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现状;建议。

一、中职成本会计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研究中职学校的成本会计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普遍将教学内容及体系划分为五个层次。及时层次是成本会计总论,主要阐述成本会计概念基础;第二层次是成本核算程序和一般要求,是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第三层次是成本核算基础,详细表述成本核算的每个环节,从要素费用的归集分配直至完工产品的结转;第四层次是成本计算方法,是第三层次内容在不同企业的具体应用,如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第五层次是成本报表,是成本信息载体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企业制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依旧按照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成本核算,一是会造成不同产品成本的歪曲,二是缺乏对制造环境明确的介绍,学生无法根据不同的制造环境和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不符合成本会计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违背了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

2.教学方法陈旧、手段滞后

目前中职学校对成本会计的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欠缺实践环节,这势必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单纯的理论讲授方式强调成本核算过程中各种具体的分配方法,没有实践环节,很难将各种费用分配方法的一些要点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成本计算方法加以运用。所以,学生得到的是成本核算过程各环节的知识片断,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掌握很不系统,难以对成本会计知识进行整体灵活运用。一方面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仍局限于成本核算,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的模拟实习,另一方面成本实践教学没有包括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核算方法、成本报表编制和成本管理于一体的成本会计整体应用层次,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

3.考核方式和手段僵化

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于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考核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经过这一次考核来断定学生成绩是否优异,而且通常这种考核都是主讲导师出题,范围也是由导师定,这就造成考核方式的局限性、范围的狭窄性,往往这样的考核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公正。比如说平时学得比较好的,因为期末考核没有发挥好就会被断定为成绩不好,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平时没有用心学的学生可能因为其他的原因,却考出了好的成绩,然而实际上他并不具备会计专业能力。因此,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中职学校,就要慎重考虑本校的考核方法,建立起健全有效的考核方法,从而真正测评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改进成本会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1.甄选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

成本会计核算信息最终将影响到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首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由大众需求向个性化需求转变,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向小批量、个性化产品过渡。经济环境的剧变,迫使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作出适应性调整,成本管理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寻求利润较大化的成本管理的目标,定位在更具广度和深度的“用户满意”层面上。其次,在成本核算方面,应增加作业成本法内容。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人工操作往往被现代化机器替代,以工时或机时为基础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已不能提供产品成本信息,甚至造成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因此应增加作业成本法的教学内容,满足新形势下成本核算的需要。

2.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校应不断增加投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掌握成本会计。实践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一是进行认知实践。即组织学生到管理比较完善并且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参观,实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工艺流程,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核算程序等,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抽象的书本内容。二是进行仿真实践。成本会计系统性强,前后内容联系紧密,但是一般的教材在介绍成本计算方法时,由于受篇幅所限,例题内容不完整,使学生很难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弄不清楚成本计算数据的来龙去脉,难以掌握成本核算的全过程。通过仿真实践,可以将成本核算的过程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成本核算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考核方式与手段

一是积极推进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除笔试外,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考试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测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测试不一定是卷面形式的,可以是案例分析、自由讨论等方式。这样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测试,力求客观地、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既符合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能够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使考核评价伴随学习的全过程。二是加强考试的客观性,建立试题库,实现随机选题,生成一份或多份完整试卷。系统在进行随机出题时,综合考虑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确定不同的命题范围和题型;还可以确定每一题型下某一难度试题的题量,调整考试的难易程度;另外还可以规定某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必出题数及其难度。对随机抽出的试题用户可进行修改,可以删除某些不合适或重复知识点的试题,也可以增加一些更符合考试要求和目的的试题,最终进行本套试题综合难易程度的分析。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