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职业学校培训探索

摘要:职业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是职业学校为职教和劳动就业服务,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的有效途径。在职业学校中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要注意社会需求导向和依托政府和社会资源,同时也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职业学校培训探索

职业学校培训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人才培训探索

摘 要:面对新形势,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必须改革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教学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调整课程结构,以新的教学法去培养新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师资建设 课程模块 项目教学

目前,电子科技产业迅速发展,不仅需要高级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中级、初级的基础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就负担着培养大量“电子领域蓝领”的任务。面对新形势,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表现突出。许多学校没能在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实训室实习上做足文章,致使学校电子电器应用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师资匮乏;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学生实习落后。所以,改革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教学体系,成为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中等职业学校推广五位一体,即“教、学、研、训、产”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建立实训中心、教学工厂,多让学生在实训中学,用实践渗透理论;三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与企业搞校企合作,与高校搞校校合作;四是在教学效果上通过嫁接、转化、推广和应用新科技、新工艺,培养出一大批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在建设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时,应采取以下五种做法。

1.电子电器应用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的教师一般要求完成以下几项任务:(1)开展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提高教学质量。(3)加强学校与学校的经常性沟通和联系,为“教、学、研、训、产”结合建立纽带。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实训室设置了小家电维修实训室,所用的设备不是以前用的实验台,而是真实的家用电器,让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维修和维护,教师结合多媒体在实物面前将理论渗透给学生,学生在实物面前在接受理论知识就容易了。

3.在建设专业教室、教学工厂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

根据专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了专业教室,并逐步形成了集“教、学、研、训、产”为一体的教学工厂的模式和格局。要求专业教师根据教学与生产、技术开发应用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结合学校的生产线自行研制、开发、安装专业教室和教学工厂中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为提高电子电器应用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把校园防范报警、电视监控工程交给电子电器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全力以赴,从设计到监控头的制作以及监控布点、设备选型、线缆测试、设备安装调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项工程,不仅锻炼提高了教师队伍,还为以后承接工程奠定了基础。

4.鼓励教师面向企业,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

学校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技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技成果,让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使理论与实践,生产、科研与教学得到了紧密的结合。

二、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

1.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沿袭的是学科型教学体系,它主要有两个特征:其一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其它的实践性环节(如实验、实习)只是作为验证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培养能力的手段,理论教学是主线,其它的都是附属;其二,每门课程的内容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学时太多,实践性环节不足,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并不是应用型的人才。可按不同的功能要求,将课程进行分类,组成若干模块,根据不同专业或专门化进行课程的拼装、组合和调整。

2.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设置中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按专业性质组织课程,针对性强,同时也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基础素质的培养及终身教育的需要,并留有充足的选修课时。

⑴电子技术应用。基础模块: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工基础;核心模块:无线电、电子工艺;其它模块:自动化基础、传感器基础;建议认证课程:单片机原理、PLC基础。

⑵家用电器应用。基础模块:小家电的原理与维修、收音机的原理与维修;核心模块:制冷原理、冰箱与空调的原理与维修、彩电的原理与维修、楼宇自动化;其它模块:数字产品的原理、电路板制作方法;建议认证课程: 职业道德,职业安全。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1.项目教学法的提出

电子电器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社会需求很大,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不高,面对社会需求,中职教育既要适用社会需求,又要顾及学生的现状,就要求我们探索一种既适应中职教育现状又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出一批有较强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初级实用型人才的教学法。把“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电子电器教学,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德国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倡导的教学理论。是一种培养实用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中职电子电器的许多实际操作课程,如《微波炉的维修》、《楼宇自动化的安装》等均可应用项目教学法。

⑴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结;必须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⑵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传统教学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听从老师的指挥,外在动力十分重要,老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项目教学目的在于运用技能和知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得以调动,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

通过以上的改革,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协作配合工作的能力,同时教学质量能得到提高,对存在的问题得以发现和改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相应的能力,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职业学校培训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与其培训调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水平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其中,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对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及其培训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此促进中职教师的良性成长。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河南省;教师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培训

学校系统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招聘合格教师、持续且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与保障学生学业成就的强有力支持系统。[1]可见,教师在教育系统中具有核心的作用,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关键。随着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备受关注,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状况的调查研究就显得迫切了。本研究对河南省5所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和改善提供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意义上的参考。进而从培训方面着手来改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进而提高教育水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从河南省众多中职学校中选取5所开展重点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69份,有效问卷260份。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在发放问卷调查的同时,还辅以访谈等多种形式。问卷包括36道题,其中前8道是关于个人信息方面的问题,9—22题是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现状的调查,后面14道关于培训现状方面的问题。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假设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成分,编制半封闭半开放式问卷;根据理论构想与问卷调查结果,筛选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成分,采用q分类的方法,对其专业技能因素分类,构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标准,编制正式问卷。

二、基于数据的分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现状

1.教学设计技能方面

(1)课程目标确定

34.9%的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来确定,32.7%的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确定,20.1%的老师根据对口升学要求,11.9%的老师根据岗位要求来确定。这与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不太一致,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各种技术人才,应更多地强调对口升学和岗位要求来确定课程目标。

(2)教材处理方式

73.9%的老师都选择以教材内容为主,灵活调整,依照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占13.1%,只有2.6%的老师依据自己的考虑确定教学内容。可以看出中职学校的老师能对教材进行理性处理,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调整。

(3)对常用的授课方式的调查分析

中职学校的教师常用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加讨论,而边实践边讲解的比例低。从中可以看出,中职学校的教师常用的授课方式不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学习各种实用的技术,以便毕业后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技术方面的需求,从而服务社会。故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更多地注重实践,在实践中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术。

2.教学评价技能方面

对学生和对其他教师教学评价侧重的方面的调查分析(见表)

在对学生评价时,教师们看重的是日常自己的观察,往往忽略一些新的、的评价方式。对其他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则多关注教学效果,即在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3.教学研究技能方面

(1)对教学反思形式的调查分析(见表)

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学历的教师在教学反思形式上有所不同。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教师主要是教研室成员研讨和自己反思,而大专学历的教师还倾向于比较传统的教学日志。(中专学历的教师调查人数较少,不具有统计分析意义)

(2)对科研论文情况的调查分析

中职学校教师己意识到科研十分重要,是显示自身素质及晋升职称的重要方面。以上数据说明广大中职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强烈,写论文的意识已凸现出来,这也是由于各级对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衡量。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现状

1.专业技能培训的内容

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内容的调查由数据可知,在专业技能培训内容方面专业教学法与实验技能的培训比例差距悬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中职教师在参加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2.专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形式

(1)参加技能培训的级别(见表 )

从表中看出,48.5%的老师参加技能培训的级别是市级培训,校本培训仅占32.2%,而校本培训是各学校根据学校的特色和教师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培训,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很有帮助,但在调查中校本培训的比例偏低,应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校本培训。

(2)专业技能培训的评价(如表)

如表,超过一半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对技能培训现状不满意。当问到对目前的培训现状不满意的原因时,没有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和培训流于形式呼声较高,比例均为20.3%。培训质量与效果差难以满足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需求。

(3)专业技能培训的预期(见表)

从上面表格中可以明显看出,61.1%的中职学校的教师期望最理想的培训导师或授课教师是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这些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熟悉其所教学科特点,能把自己一些成功的经验教给进行培训的教师。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各种实用的技术人才,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中职教师对培训的预期是期待提高专业技能的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一)基于数据得出结论

1.通过大面积多种渠道的调查研究,使我们对目前中等职业教师专业技能与其培训现状有了较的、深刻的了解。结果显示,在专业技能方面,教师处理教材方式灵活,科研意识强烈,但是依然存在众多不足,如教学设计能力欠缺,理论与实践不能进行很好的结合,教学技术能力不足,评价方式守旧等。

2.也使我们认识到中职教师的技能培训状况不容乐观,与职业教育事业实际要求相距甚远。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培训时间不灵活、培训导师经验欠缺、培训途径单一等问题。

(二)相关建议

1.更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观念,提高其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把中职教师视野引向社会经济、行业企业的发展与需求,推动职教课程改革。并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使教师逐渐认识到,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再只是习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还应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使教学重点更趋于学习者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师培训学习方面还应逐步建立完善诸如经费保障、弹性时间、奖勤罚懒等措施以激励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师切实感受到参加培训所带来的益处。

2.强化培训的实效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

从上面调查中可以看出,机会少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不能外出参加技能培训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不能仅仅依靠县、市组织的一些假期培训及“达标式培训”,除此之外,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如依赖每一所学校自己的力量进行“草根式培训”即“双师徒制培训”:师带徒,徒推师,共进共长。这样,有经验的老师带动新任教师进入实际的教学情景,处理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而掌握先进理念的教师帮助相对保守的教师了解并内化这些先进理念,从而实现共同促进。同时,还要注重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多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专家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培训、教学、研究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2]

3.完善教师的培训、培养计划并且形成制度

中等学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现念,不断地吸收、获取专业发展前沿的新的信息,不断地更新和构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迅速捕捉到专业发展的有创意的、鲜活的、有用的信息,形成自己的专业理论系统和专业操作技能系统。有目的地开展教师操作技能展示、说课、汇报课等,这些手段均有助于教学管理人员深层次了解每位专业课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而通过专业前沿培训、学校集中培训、教师自我培训的多条途径进行,并建立可行、有效的制度,检查教师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对其中脱颖而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4.制订培训内容,适当更换培训方式与时间

首先,培训内容的制订要做到切实的化与多样化,且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关于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训内容应该包括 20%左右的教学理论与方法,30%左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50%左右的企业实践活动。[3]同时应以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作为依据来划分培训层次,以能力为本位来设计教学培训方案,以实体化为手段来完善实践教学,对已有的培训层次做出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进度的规划;其次,为减少教师参训与原单位教学管理工作间的影响,将培训安排在暑期或期末进行将会进一步有利于培训效果的提升。对于培训模式等的改进,建议培训机构以及相关组织部门在组织学员报名前拟定各机构培训具体课程、大致流程安排、培训时间以及培训机构的性质、特色等,让教师在了解相关情况下结合现实选择性的报名,从而有利于提高参训教师积极性,使整个培训更顺利的开展,取得更好的绩效。[4]

5.精选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担任授课教师

在调查中发现,61.1%的中职学校的教师期望最理想的培训导师或授课教师是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授课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效果,所以应聘用既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具有较强操作能力,又熟悉中职教育特点,常年在中等职业学校任教的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来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项目,组织教学,确保培训质量。

6.拓宽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与普通高中师资的重要区别体现在其专业能力。然而,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中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教师还不是主流,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依然是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1)“顶岗实习”对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有较好帮助

这种方式一般安排在暑期,由学校组织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实习,实习的主要内容是新设备的操作、使用和维修。中等职业学校应出台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实习积极性。由于企业的产品种类、操作规范、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教师的专业基础、动手能力、自身特点也各不相同,常规性、制度性地开展顶岗实习对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很有必要。

(2)“校内工厂”的教学模式对部分教师有帮助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模拟真实的产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专业课教室改建成“车间”,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学做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对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的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他们努力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技能要求,这对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有较好的帮助。

(3)“科研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在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性能,与市场、企业近距离接触,可以较好地熟悉设备性能、设备使用、设备维护和设备管理情况,了解正在开发和即将投入使用的新设备的性能,是一种较好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锻炼方式。

职业学校培训探索:浅谈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的实践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校 职业培训 技能鉴定 职业资格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是职业学校为职教和劳动就业服务,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的有效途径。在职业学校中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要注意社会需求导向和依托政府和社会资源,同时也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不仅感受到技术、资金的压力,更让他们烦恼的是人才的匮乏。不但缺乏精于业务、善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且缺乏技能、乐于进取的技能型员工。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经过多年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管理工作的积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就如何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意义

(1)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和各种管理机制的改革、社会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大、中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窘境,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早已不能再厮守铁饭碗,下岗待业人员也不再奢望单位的安排,行政人员也亟待知识更新,各类人员都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掌握多种职业技能,应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参加职业培训就成了就业准备、转岗培训以及在职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好办法。

(2)是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的有效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强调:“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能结合所学专业,提前了解该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并通过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证书又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办法。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为师生的专业学习建立了“应知、应会”的教学标准,为适应“双证书制度”,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实训大纲、教材,实训项目、测评标准就要根据职业标准做相应的调整。学生要通过职业资格鉴定,需要充分地利用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这样才能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通过参加职业资格鉴定,使同类学校之间、学校的班级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学习成绩有了横向的比较,这样能极大地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浓厚了学习气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是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的有效途径。实现学校的多功能化是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学校不仅要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教育,而且还要整合学校的师资、设备等资源,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拓宽办学门路,面对农村、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开展职业培训,为劳动、就业服务。

二、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政策依据

在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一切从业人员,首先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要象汽车司机经过考试合格取得驾驶证才允许开车那样,必须取得考试合格证书才能走上工作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四条明确指出:“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办学能力,开展面向社会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接受职业培训的学生,经培训的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考核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培训证书。”“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结业生从业的凭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提供了政策依据。培训单位和技能鉴定机构,如何卓有成效地搞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就成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三、搞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有效方法

建立组织机构,制定管理制度,配备完善的设施和得力的人员,是搞好培训鉴定工作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使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会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一种产业。职业学校要时时以开阔的思维和敏锐的视野,多方收集培训信息,主动与劳动、人事、教育、财政以及其他行政、企事业等部门与单位联系,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学校建立职业培训考试站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对职业学校的学生,社会各行业的工作人员,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开展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如开设计算机类专业的学校可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建起“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培训考试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计算机操作员”的培训与鉴定);经人事部门批准,建起“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考试点”等等,对各类人员开展计算机类知识与技能培训与鉴定;开设财会类专业的学校可经财政部门批准,建起“会计电算化培训站”,对会计人员开展培训和考试,使其获得上岗或继续再岗必需的资格证书;医科院校可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或卫生部门批准,建立培训考试站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口腔修复工、中药调剂员、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育婴师、保健按摩师、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职业(工种)的培训与鉴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关系到众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政策水平高,原则性强,具有性、严肃性等特点的工作,因此配备与培训相适应的场所、完善的设备设施和高素质的管理、培训、考评队伍是搞好此项工作的基础保障。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培训鉴定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选拔出一支觉悟高、原则性强的组织管理队伍和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学团队,进行严格的培训,学习有关文件、制度,教材和软件,并让任课教师首先通过职业资格鉴定,成为经有关部门批准的考评员,为培训鉴定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依托联办的管理方式,可以加大培训和鉴定工作力度。社会上培训单位比比皆是,各个培训鉴定机构竞相招收生源,如何把工作做得主动,使培训人员自觉来参加培训和鉴定,除了做好宣传工作外,依托联办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1)依托教育主管部门;征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贯彻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实行“双证制”,否则不予办理毕业手续,不发毕业证。同时根据鉴定考核的结果,在各职业学校之间进行教学质量横向对比,这样可以产生竞争力,激发各校师生的积极性,浓厚学习风气,使各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觉地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2)依托劳动、人事、财政主管部门: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人事和干部管理制度,通过劳动、人事、财政主管部门,颁发有关文件和通知,强调各类部门的有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不得开业或上岗。使各类劳动者面对劳动力结构的重新调整,优化组合,或就业开业的危机。为了增加竞争的实力,不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淘汰,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参加职业培训和鉴定,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储备。“依托联办”的管理方式能够加大工作力度,为培训鉴定工作打开通道。联办的生源由有关部门组织,学校根据联办部门的要求进行培训,这样不仅解决了生源困难的问题,而且还增大了培训鉴定的覆盖面,使培训鉴定站充满了生机。

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多样化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开展。如何保质保量地搞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教育的质量,为劳动市场输送合格、人才,是培训鉴定站的中心任务,采取多样化管理方法是搞好工作的关键。(1)采用“三结合”式的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即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结合;业余培训和正规培训结合;校外培训鉴定和校内培训鉴定结合。对于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拟取得资格证的人员,采取短期培训方式,反之进行长期培训;对于难以脱产的在职人员,利用晚上、休息日等业余时间培训,通常采取正规培训;对于来培训鉴定站学习有困难的,主动派有关人员到对方处去完成,一般情况则在站上进行。例如:有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需要培训,但时间难以安排,就可主动派辅导教师前去培训;有些学生需要鉴定,但学生多,路途远,学校鉴定站就可主动派考务、考评人员前去鉴定考核。只有采取灵活机动的工作方式,才能够搞活培训鉴定工作。(2)“立体交叉”式的培训鉴定管理方式:即根据学员的文化层次不同,培训鉴定的专业不同,参加的时间要求不同来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师资力量,还可以较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设施,充分发挥潜能。这样即使几个培训鉴定站集于一体,只要进行有机的组织和立体交叉式管理,统一协调,统筹安排,就可保障各类培训班同时顺利地进行。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灵活机动的服务措施进行培训,能更有效地为社会培训大批有用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也为促进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实现职业学校多功能化创造条件。

职业学校培训探索:浅谈电教媒体在职业学校技能教学培训中的运用

论文关健词:电教媒体 技术能教学 技能培训

论文摘要:将电教媒体恰到好处地应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起到一定辅助作用。本文就电教媒体在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培训中几种情形的运用上做了浅显的介绍。

实践证明,将电教媒体(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应用到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培训信息传递的效率、质量,而且也是提高技能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技能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兴趣,增加其求知的欲望,可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如在烹饪专业技能培训时,培训开始,先放一段烹制菜肴的录相片,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录相中,了解我国烹饪技术的历史悠久,不仅菜肴品种繁多,而且色(颜色)、味(气味)、香(滋味)、形(形状)俱佳,富有民族特色,驰名天下,从而使学生知道烹饪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而增加他们想学烹饪技术的积极性。再如美术专业讲装磺设计时,可制作出幻灯(或投影)片,在屏幕上打出一幅幅新颖别致的设计作品,以给学生创设出学习情境,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模拟变化过程

在职业技能教学中,有些知识的学习,结果的得出需要较长时间才可以验证。如果只凭教师口述,很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若我们利用电教媒体,模拟这些过程,就可以使学生由形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如农学专业教学食用菌的栽培及树木种植管理等课程,学习这些内容要看到全过程得等上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观察到一个或几个步骤,如果要利用科教电影片或制成幻灯投影片讲解,就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电教媒体,扩大观察视野

职业教育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培训中,做好演示操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有些演示在课堂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在前面操作,学生在座位上观察,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很不。加之有些仪器或模型不大,可见度小,观察时不易达到理想效果。座位离讲台远的学生根本看不清的现象时常发生,电教媒体的运用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了方便。

例如农学专业在讲授昆虫基本知识时,由于昆虫标本小,有些标本又不易搞到,在讲台上展示标本,讲解不易使全班学生看清,若制成幻灯片打在屏幕上讲解,其教学效果就特别理想。再如讲授水产养殖,教学鱼的种类鉴别、鱼的生活习性等内容时,可将装有鱼的器皿放在投影仪上打出,展示给学生清晰放大的活的标本。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

四、运用电教媒体,展示电器构造

在家电维修专业教学和培训中,常常需要对各种电器进行拆装,一来认识它的结构,二来分析它的原理,为正确维修打下基础。但有的电器拆装比较麻烦,各个部分分辩率可见度小,造成有些部件难以被观察,也很难使学生掌握。如在讲授电动机、农用内燃机等机器内部结构时,可将电动机、农用内燃机等机器的内部结构制成复合投影片,投影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五、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问题。尽管有些教学难点可能并不是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解决,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如采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的认识感受色彩,做到快捷、灵活,教师可以通过媒体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地讲解,学生通过观察色彩表现,了解色彩搭配规律,从而比较轻松掌握色彩理论,突破色彩原理这一难点教学。

总之,电教媒体可以灵活地运用于职业技能教学的各个方面,正确地选择和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不仅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对职业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与优化。

职业学校培训探索: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一、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培训中的管理效能低

1.主体参与意识不强。教师培训受功利化影响,部分职业院校教师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去参加培训,而是迫于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的需要来参加培训;培训内容偏离教师实际,脱离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环境与教学实践;培训者把培训看成是培训者向受训者传授知识的单向活动,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缺乏心灵上真诚、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教师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不强,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2.内容动态生成不足。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大多采用的是计划预设、内容固定、方式单一的模式,旨在培训“有效能的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缺乏依靠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课程开发意识;缺乏根据受训者的经历和需求动态调整培训内容的能力;未能对教学过程中动态形成的课程内容加以发掘和利用,未能对受训者瞬间形成的问题、质疑和困惑,进行唤醒与引导。这种期望通过固定不变的预设内容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提高受训者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来变革职业教育实践的目的,是不现实的。

(二)培训后的评价不具体

科学的评价对于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与导向作用,但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

1.绩效评估不全。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偏重于对受训者个体的评价而忽视对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价。对受训者的评价主要包括出勤率、教案、论文、企业实践报告、实训作品等基本内容;而对教师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价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或网上反馈等形式,让受训者就培训内容、师资水平、后勤服务等方面内容进行满意度测评,缺乏专业评估机构对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各个环节的评价。

2.跟踪支持不够。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教师培训成果的转化又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培训评价更要重视受训者培训后的追踪性评价。目前对受训者的评价大多为培训期间的过程性评价与培训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缺少对受训者回岗后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跟踪服务与支持。

二、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内涵及特点

(一)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有效性,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效”有多种含义,如效力、效能、效果、效率、效益等。有效性有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本文提出的“有效性”主要指有效果,即通过有效的培训准备、有效的培训实施和有效的培训评估,让职业院校教师加深专业理解、增强职业能力、提升实践智慧,切实感受到培训的效用,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和发展。具体来说,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就是通过培训受训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消化、理解、融会贯通,内化为解决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需求、困惑等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

(二)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特点

1.目标的达成度。指受训者通过培训活动获得的成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有效的教师培训要求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训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的目标,使受训者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实现预期目标。

2.内容的关联度。指培训内容与职业院校教学实际的关联程度。有效的教师培训要求培训内容与职业院校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密切相关,与职业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或操作思路。

3.主体的参与度。指受训者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所体现的投入程度。有效的教师培训要求受训者主动参与培训活动的决策,包括在培训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同时要求培训者根据受训者的工作经历、学习经验采用适合的培训方式,构建平等、合作、共享的教师培训文化氛围,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活动中。

4.工作的改进度。指培训前和培训后职业院校教师行为的变化程度。有效的教师培训能够在具体工作和实际行动中应用,改进实际工作的绩效;使受训者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学行为得到优化,教育智慧得到提升。

三、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一)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标准,引领教师培训方向

标准是质量的保障,是资格的底线,是工作的准绳。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标准的本质是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促进教师发展。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标准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专业知识培训标准、专业技能培训标准以及专业教学培训标准。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培训基地和培训者要根据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发展需求和培训标准,建立多层次的、规范化的课程体系,使所有教师都能够通过系统化的、多层级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能力,获得持续的职业发展。

(二)注重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设计与规划培训活动之前,由受训者、职业院校、培训基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多级分析主体,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受训者在目标、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为确立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制定最有效的培训战略与方式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满足教师的内在需求可使教师产生参加培训的原动力,激发教师主动学习。因此,在培训项目实施之前,培训基地应组织培训项目团队的教师和管理者深入职业院校,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问卷调查、档案分析、案例研究等方式,从教师教学实际需要、企业技术变化及教师岗位要求等方面出发,分析教师现有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发掘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显在和潜在需求,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培训设计。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师培训项目的基本要求,再把这些项目内容组织化、系统化、形成相应的培训方案。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根据受训者培训的现场反应,及时动态调整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培训活动成为教师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独立感悟和深刻反思的学习历程,实现教师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行为、提升能力和转变态度的目的。

(三)适应职业院校教师学习特点,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教师学习是一种问题性学习,注重对问题的解决,其学习重点放在解决职业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应用上;教师学习是以“自我”为导向的学习,不是简单地接受培训者的观点和行为,而是用批判审视的眼光来看待教师的观点和培训的内容,在反思的基础上,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学习,注重在现场教学情境和企业环境中参与、体验、感悟和反思,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教师学习是“交往互动式”的学习,教师愿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相互之间的交往、合作和交流进行学习。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要适应教师学习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培训方式:(1)提倡嵌入式培训,根据职业院校教师成长的阶段性需要或课程实施的需求,对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培训,帮助教师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提升专业技能,拓展工作思路,不断突破专业发展“瓶颈”,增强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2)引入游历式培训,组织教师考察相关职业院校,亲历教师的教学现场、目睹名师的教学风采,观摩教学活动,近距离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引发自我实践反思和深入探索。(3)采取“双轨制”培训,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主题研修和岗位实践有机结合的形式,由高校和企业提供培训“菜单”,职业院校教师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4)做好校本培训,与高校和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大学教授、企业导师与职业院校教师合作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行动研究,形成以职业教育教学课例为载体的“三个阶段、两次反思、行为跟进”的行动教育,发挥学科专家和企业导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四)创设合作、对话、共享的教师培训文化,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彼德•圣吉指出,在学习型组织里,知识是个人和组织的联接点,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浓烈的学习气氛弥漫于群体组织中,成员自觉参与学习活动并相互学习。职业院校教师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这些差异都是教师培训宝贵的学习资源。在培训过程中,受训者通过交流对话、互动研讨、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合作共享、角色扮演等方式,相互启发、共同提升。因此,培训基地和培训者要努力为职业院校教师们的经验交流、知识共享和合作学习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形成合作、对话、共享的教师培训文化。如采用主题论坛、主题沙龙等形式,让教师围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技能竞赛、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交流研讨;或者采用情境教学,把培训课程直接嵌入到职业院校的课堂中去,就职业教育教学的现场进行观摩和点评;或者采用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组内教师充分展示自我经验、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实践项目或作品。

(五)加强培训者的培训,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的培训教师是有效培训的重要保障。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对培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训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广大职业院校教师的咨询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其具体角色应该是整个培训项目的计划者与管理者;培训内容的开发者与咨询者;专业技能的示范者与指导者;培训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培训成果的评判者与促进者。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培训基地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通过选拔、培养、考核和评估等形式,给培训者创造更多的开阔眼界、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提升业务水平的机会,组织培训者多参加“参与式”、“体验式”培训的高端培训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新的培训理念和方法,深入思考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规律与要求,不断创新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模式。

(六)延伸培训后的跟踪与支持,促进教师培训成果的有效转化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培训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良药,特别是短期的集中培训,其单独的作用和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对于受训者回到工作岗位后的持续支持与各种形式的指导与帮助,是提高培训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培训后的跟踪与支持保障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成果的有效转化。一是培训基地要根据职业院校教师参加培训的考核评估情况,指定相关学科专家或企业导师定期深入到职业院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反馈情况,对其教学实践进行现场指导,以便不断巩固培训成果,优化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发展。二是职业院校要为教师应用培训所学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和资源支持,为教师培训成果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彭明成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