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如何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是通过现有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和服务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提出解决的方案,以更好的方式向农民传播科技农业的信息。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基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研讨

1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近年来,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在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大体有以下8种:

1.1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农技推广机构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加大了服务方式、运行机制改革力度。一是技术服务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近几年来省约有3万多人参加各种形式的技术承包活动,其中:机关干部6000人,技术人员8000人,农民技术员1万多人。当阳市农技部门开展了承包技术、保障效益、承担风险的服务,由农技部门提供良种,统一技术操作规程,帮助农民按技术方案进行生产,确保承包农田的效益不低于传统模式。二是创新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主要是农业部门以技术研究和实用技术推广为主,开展技术指导和经验交流,并通过信息服务指导农民种、引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三是创办服务实体,增强服务能力。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走服务实体化,物化技术产业化的路子,兴办了一大批农业服务公司、植保公司、配肥站和加工、流通企业。四是创建科技示范园(场),变过去指导农民干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全省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园(场)300个,示范推广作用十分明显。

1.2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这种形式是以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民共同参与而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行订单生产。企业对基地农户有明确的保障,提供全程服务,包括品种、生产资料、新技术推广等。

1.3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服务于农业的农资生产厂家,改变经营方式,由原来的间接供货发展为间接供货和直接供货相结合,经营销售和推广服务相结合,从多方面宣传农资产品,向农民直接提供生产资料。

1.4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

1.4.1科研单位与推广部门相结合。华中农大、省品质油菜开发中心等单位联合成立了省品质油菜开发联合体,共同开发华杂系列品质油菜新品种,加快了我省油菜品质化的步伐。全省双低油菜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6.5万hm2发展到今年的108.7万hm2。

1.4.2科研单位与涉农企业相结合。一些农业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业以技术、基地、资金、市场为纽带开展广泛合作,形成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中油所与龙发、天颐、种业集团、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亚华集团等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联姻”,为新成果、新产品的推广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油料产业化的发展。

1.4.3科研单位与市县合作。华中农业大学利用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中的技术优势,以宜昌市为基地,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试点。一是柑桔产业化试点。二是品质水产品产业化试点。三是农业信息化试点。

1.5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民营科技服务模式。省委省政府为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放活科技人员和机关干部,鼓励各类科研、推广、教学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发。部分科技人员包括己离休退休人员响应号召,以个人名义进行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如承包荒山荒坡开发、进行技术服务咨询等。

1.6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工企业推广服务模式。中介组织根据市场行情和供求信息变化,比较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并通过价格机制反馈给农户,有力地促进了品种的改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

1.6.1经纪能人。充分利用网络及全国各大市场的信息,将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结合,帮助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保康县马良镇农民经纪人王文海与河南、广东、江西等10多个省的畜禽经营单位和个人保持业务联系,20__年以来已累计交易仔猪4.5万头,肥猪1.5万头,山羊1.4万只。

1.6.2专业协会。通过专业协会实现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市场销售有机结合,这些协会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经营和加工大户等组成,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技推广机构与基地农户的密切联系。如新洲区双柳街,近年来先后成立了蔬菜科协、销协、加工协,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1300多hm2,发展加工企业6家,联结农户20__多户,培训菜农15200人次。在运作中,协会优先向会员提供良种种苗与技术服务,产品由协会统一品牌(双柳牌、柳仙牌等)销售,利益由协会与农户共享,有效带动了产业化发展。

1.7科技示范园区、场示范推广服务模式。为适应农业发展新的形势,全省已建成100多个省、市、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技术示范区的建设已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优良种子种苗的繁育基地,农业科技培训的基地,农技机构的生产经营基地,在各地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钟祥市冷水镇农技站筹措资金44万元,租用8hm2土地,建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农业科技示范场。

1.8农民科技大户的示范幅射模式。仙桃市张沟镇联潭村村民朱新洲承包低湖田4hm2,改造成鱼藕共生基地,获得了一定的收益。20__年,他贷款2万元,将基地发展到15.3hm2。他选择鱼—藕—稻种养模式,当年实现产值40万元,纯利12万多元。在朱新洲的带领下,全村发展鱼莲(藕)共生面积66.7hm2,使这些农民增加收入近30万元。近3年,全镇开发低湖田2300多hm2,改造老渔池300hm2,旧坑塘66.7hm2,网箱养鳝4万口,鱼莲(藕)共生面积533hm2,围田养蟹400hm2,水产业发展面积达到4467hm2。

2完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几点思考

2.1更

新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国家扶持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五个转变:①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科技示范户和承包大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②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的以粮棉油生产为主转为以畜禽、瓜果菜等多种经营为主,由原来的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③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来的追求产量较大化转为追求效益较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④在方式方法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承包、办样板、抓培训,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⑤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跑订单、活流通、搞加工,使产品销得出去并获得较好效益。实现这五大转变是新阶段农业发展对科技推广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2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进一步明确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科学界定职能。改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评聘、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完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推广人员的考核,防止公益性职能的弱化。通过竞争上岗,确保农技推广队伍的基本素质,清退不合格人员。加强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改善队伍的专业结构。确保公益性机构农技人员的待遇。二是放开搞活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积极鼓励农技人员创业,对于分流的人员,各级农业部门可结合各地情况,通过清产核资,组建股份制农业科技企业、农产品销售公司、农业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协会等,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农技服务产业。三是科研单位要加强科研与经济的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科研人员攻关,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服务于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工作的核心是深化改革,加强科技产业化的进程。积极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各种企业中介组织采取各种形式参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

2.3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法律法规。要在进一步加大农业法、农业科技推广法、种子管理条例以及植物新品种管理办法和转基因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同时,还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准入制度。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必须具备推广资质、条件和手段等,推广资质的认证,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认证。没有经认证的、不具备推广资质的任何单任和个人不能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二是农业科技推广内容如优良种子种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设施农业、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应用、动植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特种动植物高效种养、农业新机械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农业信息等技术的推广,必须要有关具有法律效力单位的认定审定,产品要有合格证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随意推广各类实用技术和产品。

2.4改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以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和VCD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资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覆盖面广的优势,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产品消费者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

2.5提高农民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素质。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心,本着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培训资源,以县、乡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于农村工作的始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从业能力和经营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入户率。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新阶段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如何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是通过现有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和服务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提出解决的方案,以更好的方式向农民传播科技农业的信息。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比较;创新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不容乐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研项目争取难,成果获得难,推广应用更难,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投入相对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是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宏观管理模式和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费以政府为主导、多方投入,同时具备有效的政府管理与组织、健全的法律保障与支持,良好的政策激励与有效协调,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本文结合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应对措施,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我国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近年来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以下3个方面问题亟需解决:

及时是技术推广手段和方法陈旧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旨在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因此,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核心。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信息设备缺乏,“一张嘴,两条腿”的推广模式,效率不高。

第二是技术推广管理方式落后问题。农技推广人员分布广泛,流动性强,推广工作内容繁杂。如果没有以信息技术作支撑的实时、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很难实现对推广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对推广人员进行科学的业绩考评,也无法对推广的成效和问题做出及时、科学的评估和判断。

第三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与能力不高问题。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已与当前的农业生产与经营脱节。有些地区虽然也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但常由于事务忙、路程远、时间短而降低了培训效果。农技人员在新领域、新问题面前,成了“外行”。

二、创新推广模式

根据相关部门在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上进行的诸多探索,提出4种创新推广模式:(1)科技单位+市场+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科技单位利用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和生产企业联营生产出物化技术,然后在科技知识宣传普及的基础上,应用价值规律和市场直接把技术送到农户,并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和使用技术,如农药、化肥技术等。(2)科技单位+基地+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通过经济合同方式,以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等操作手段,建立高产、品质、高校农业或生产基地。(3)产业模式就是科技单位以科技成果或技术优势、市场信息、生产管理等技术和资源优势的项目与经济实力比较强大经济实体建立农业产业实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4)政府+科技单位+农户。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税收手段调控科技部门对农业知识进行普及和培训,最终实现一点带面的效果。

三、新阶段完善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

1、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国家扶持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大胆改革创新。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五个转变:及时,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科技示范户和承包大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的以粮棉油生产为主转为以畜禽、瓜果菜等多种经营为主,由原来的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第三,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来的追求产量较大化转为追求效益较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在方式方法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承包、办样板、抓培训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第五,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跑订单、活流通、搞加工,使产品销得出去并获得较好效益。实现这五大转变是新阶段农业发展对科技推广提出的新要求,只有冲破原有的体制,大胆创新,才能适应形势需要,使农技推广走出困境,再创辉煌。

2、深化体制改革,构建精干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推进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改革。进一步明确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职能。改进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人员评聘、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完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推广服务人员的考核,防止公益性职能的弱化。通过竞争上岗,确保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的基本素质,清退不合格人员。加强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改善队伍的专业结构。确保公益性机构农技人员的待遇。二是放开搞活经营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积极鼓励农技人员创业,对于分流的人员,各级农业部门可结合各地情况,通过清产核资,组建股份制农业科技企业、农产品销售公司、农业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协会等,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农技服务产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科技人员搞好农技推广服务。对经营性农技机构人员职称评定、农业科技项目安排、成果转化和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科研单位要加强科研与经济的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科研人员攻关,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服务于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工作的核心是深化改革,加强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3、积极引导,大力培育发展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工企业和中介组织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争取项目资金投入,促进龙头企业壮大,通过联合,外资嫁接,吸引外地资金、技术、信息与本地劳力、土地资源对接;二是发展专业化的农民协会,扩大经纪人队伍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创办协会,为协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三是培育发展农村运销大户和经纪人,这两支力量在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科技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4、改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以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和VCD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资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覆盖面广的优势,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产品消费者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

5、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素质,加快成果转化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心,本着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培训资源,以县、乡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农村工作的始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重点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经营水平,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四、结束语

农业是一切行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是国之根本。所以,政府要高度的重视与农业相关的问题,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及耕种技术已经满足不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政府要充分调动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到点、到位的指导与宣传,提高农业产量,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农业,根本在科技和人才。农林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成为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源泉,更应主动融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努力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建校以来,就把服务旱区农业发展作为办学宗旨,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学校的主要做法是:

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战略性举措

服务农业生产、开展科技推广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优良传统。2004年学校将产学研紧密结合确立为学校的办学指导方针,把科技推广摆在了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学校提出,要实现科技与政府、企业、农村农民需求的紧密结合,着力解决两大环节:一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行科技成果的系统集成,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供给问题;二是在不同产业区域建立稳固的示范推广基地,探索同政府、企业、农民结合的成功模式,使学校作为辐射源头的成果、技术,源源不断地推广到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为鼓励、支持广大科教人员积极参与推广,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措施:一是明确管理体制。由一名副校长分管推广工作,设立科技推广处,统筹负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组织工作。同时加挂了“陕西省农林科学院”的牌子。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单列“推广系列”职称,设立推广教授岗位;实施“推广专家”人才支持计划,今年首批支持了5名专家;对做出重要贡献的推广人员给予特别奖励,每年评选校级推广工作先进工作者。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学校每年划拨100万元作为推广专项,支持科教人员开展科技推广工作。四是成立技术转移中心、新农村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规范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管理,综合学校多学科优势对新农村建设开展集成性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学校积极探索科技推广的实现途径,形成了四个主导方式:一是建立农村科技示范基地,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的农村建设了45个基地;二是创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与宝鸡市合作建立了32个专家大院,实行“政府搭台,专家唱戏,产业引导,市场运作,吸纳企业和地方经济组织参与”,这一做法已被科技部在全国26个省市推广;三是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与陕西及西北60多个地方政府、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四是构建信息服务网络,建立了“168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热线,农民在家中通过电话或手机短信就能接受专家的技术指导。

坚持综合集成创新,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长期的推广实践让学校认识到,要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院校的科技需求,必须通过综合集成创新,增强大学推广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重点是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增强服务推动力;二是对原有各种模式进行综合集成,提高示范推广显示度;三是实现与基层农技力量和地方经济组织的结合,扩大推广覆盖面。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初创成功,为学校提供了有益启示。学校在及时次党代会提出,要突破原有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农技推广界限,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基层农技力量参与、以大学为依托、与农村生产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机制。同时,学校组团对美国大学科技推广模式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比较分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和杨凌示范区共同提出了“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思路。这一想法得到了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财政部给予了专项支持。

新模式的主要思想,就是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现科技成果较大限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目标,以政府、大学和基层农技力量为核心,吸纳企业、地方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参与,构建一种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成为国家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核心思路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一个“平台”,建设一批“基地”,建立一支队伍,最终实现三个“对接”,形成三个“直接”。具体讲:一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已融为一体,发挥学校作为陕西省农林科学院的作用,把政府、大学和基层的力量整合起来,建立一个省级工作平台;二是依托地方资源优势,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和各市级农科所纵向一体、对接互动的农业科技推广基地;三是以大学专家和成果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组成推广团队。在此基础上,实现大学专家队伍和基层推广队伍的对接,实现科技成果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对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农民需求的对接;形成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求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为使这项探索性工作真正取得实效,我们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 ;一是建立农业科技重大项目推广体系工作联席会议,由主管农业的副省长任主席,学校、杨凌示范区及省有关厅局参加,在省政府领导下统筹负责全省农业科技重大项目推广工作;二是实质性运作陕西省农林科学院,省委、省政府已基本同意,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联席会议领导下开展推广工作;三是构建较为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陕西省政府、农业部、科技部每年给予专项支持,学校和杨凌示范区每年也分别列支专项经费,共同建立“杨凌农业推广专项资金”;四是按项目运作,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和推广人员双向选择招聘制,建立目标责任制管理办法。

在新模式探索实践中取得新的成效

学校立足于建立以农村科技示范基地为主体、以农业科技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为支撑“一体两翼”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构筑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等三大技术成果扩散体系,探索实践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依托区域产业建立了一批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引领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我们根据地方农业产业的发展程度,建立了三类示范基地:一是突出产业特色,集教学、科研和推广于一体,以试验研究、技术集成和成果展示为主的技术集成型示范基地,如白水苹果、西乡茶叶、秦岭北麓猕猴桃、阎良甜瓜等长期性试验示范站。二是突出实用技术示范与推广,以科技普及为主,依托面上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建立的技术示范型科技推广基地,如杨凌现代设施农业、合阳县旱作农业、千阳县莎能奶山羊等基地。三是由政府、企业提供条件,学校提供技术,共同建立的校地合作型科技推广基地,如宝鸡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根据不同类型示范基地的主要特点和产业需求,我们制定和采用不同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是加强校地(企)科技合作,为区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学校以具有知识产权的成果为核心,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科技推广项目为纽带,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技合作,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比如,学校与咸阳市政府联合实施了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示范工程。目前,双方已合作建立牧草、杂果、蔬菜、品质粮油种植等基地100万亩,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30多期,培训咨询农民22万多人次,扩大了农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促进了咸阳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我们坚持结合产业需要和农民需求,分类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在干部培训方面,以县级干部为主,包括地市、县区、乡镇农业分管领导以及行政村负责人。在培训内容上,对产业基础薄弱的贫困地区,以基本农业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富裕地区,以新技术、新成果为主要内容。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据统计,仅2004年以来,已培训各类人员100多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干部,使之成为地方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四是建立网络咨询服务体系,传播科技致富信息。学校建立了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站,设立了农业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农林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展示,市场营销,致富榜,政策、法规、文件解读和网上咨询等栏目,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等综合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生产、科学决策、科学经营。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选择

1浙江省传统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面临挑战

多年来,浙江省采用的是一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即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行政命令式为主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在这种推广服务模式下,所有的农业政策和措施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立项和推广等都是自上而下落实,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度不高,信息反馈程度不高。由于这种一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虽然也曾在当时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如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集中力量大面积、大范围的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都曾做出突出贡献,但是随着现阶段农产品供需关系、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使得原有的一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1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重新定位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要求》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定位:首先,定位农业科技推广的公益性,以解决市场失灵;其次,定位对农业的保护,以提高农业实力;第三,定位农民增收,切实关心农民利益;再次,定位农村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定位立体建设,实现农技推广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的重新定位,使得农业科技推广目标不再单纯的强调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和城乡居民农产品需求的基本满足,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重要的战略高度,即从国民经济的发展角度、城乡统筹角度以及农民自身利益保障角度去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这不仅仅是传统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所面临的挑战,更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机遇,使得我们认识到改革传统推广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1.2推广服务对象变化带来的挑战传统的“一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建立于计划经济时期,其当时的推广服务对象是农业生产队,推广对象具有高度一致性。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土地分到了每个农民手中,农业生产也开始有集体的行为转化为单个农户或者家庭的事,是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实现分散化,这就使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面临新的挑战,工作任务变得更加繁重,要顺利完成推广服务工作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成本,从而给新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3推广服务内容变化带来的挑战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比先前的推广内容更丰富更复杂,如过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是单纯的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而现在拓展到了对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相关信息和技术的推广;再比如,现在的农业科技推广不但要承担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病虫害和自然灾害预测预报,还要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和监督,同时还要对农户、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提供农业技术培训等。推广内容的多样化使得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显得力不从心,也为这种模式下的推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创新模式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除了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外,主体不同、组织结构和目标各异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按照在科技推广服务中不同主体发挥的作用,将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为以下三种: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企业主导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和自我管理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文章考虑浙江省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地理特点等因素,结合几种主导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构建原则,提出了几种适合浙江农业生产状况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2.1“政府+科研机构+农户”模式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农业专家大院模式,其主要运行方式为,大学或者是科研机构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设置一些专家大院,由政府牵头出面、鼓励专家或者科研机构以科技成果和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大院结成利益共同体,为大院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从而实现农业专家、学者与农业基地的对接,使得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直接输送到农户手中,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和费用,缩短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实现了教科研和农科推相结合,从而可以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惠及农户。如浙江省湖州市创建了“1+1+N”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政府+科研机构+农户”模式的一个具体表现,湖州市政府以与浙江大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为契机,提出了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的构想,在试点地区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以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聘请首席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联合当地农技推广服务团队为试点地区提供各种农业科技服务,在这种模式下促进了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与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联系,有利于两者的合作交流和相互学习,加快了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创新和引进,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效率。

2.2“农技110+农户”模式农技110是源于浙江省衢州的一种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它主要是依托市、乡、村建立农技110服务中心,形成省、市、乡镇三级纵向联合、横向协调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其运行方式是,通过搭建科技资源传播平台,应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和网络技术,通过上联省市乃至全国农业专业网站、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下联基层农业生产主体,如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政府与农户之间,科研机构与农户之间搭建了一架沟通桥梁,从而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高效和便捷的信息服务,提醒农户预防各种自然灾害,提供有关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和院校了解农户实际需求和农业生产状况的开启了一扇窗户,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创新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2.3“政府机构+龙头企业+农户”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活跃的主体,它不仅可以缓解政府的缺位和越位现象,更具有政府机构所不具备的市场敏感性和灵活性,能迅速捕捉市场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去满足市场需求。构建政府+龙头企业+农户的三者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政府提供税收、资金、保险和市场准入机制的方面的扶持和帮助,帮助企业提升自己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为继政府科研机构、大中院校以外的第三个主要的创新主体,对于带动服务组织和广大农户走向致富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龙头企业立足农村产业,以追求利润和自身利益较大化为主要动机,具有引导生产,深入基地,深化加工,直面市场等优点,以在实现自我发展的为主要目标的同时,还肩负着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的重任。因此,农业龙头企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农民收益的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安定。浙江省现有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约2870多家,而这些龙头企业所涉及的行业几乎已经覆盖浙江省所有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果品、畜牧、水产、蔬菜、茶叶、竹木、花卉苗木和蚕桑加工八大产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在如此强大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的带动下,浙江省农业生产不仅得到了质的提高,而它们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水平都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4“政府+专业合作社+农户”农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是从事相同或相似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较大化,按照自愿、民主协商的原则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其组织成员多数来源与本村和邻近地区,彼此熟识和了解,便于实现组织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浙江省属于面积比较少的省份之一,其中丘陵和山地面积就占了70.4%,耕地面积仅有239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更是只有0.52亩,不仅单位耕地面积少,而且分散,不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构建“专业合作社+农户”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不但可以减少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标准化程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进一步密切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同农户之间的联系,使得农户更快更及时的获得农业科技成果。

2.5科技特派员制度浙江是较早实施科技特派员的省份之一,也是实施成效较为显著的省份之一。自2003年浙江省开始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以来,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得到明显的发展。2005年在浙江全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了“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鼓励政府部门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大中院校毕业生投身于农业生产及时线,以满足农业科技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建立起特派员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共享和风险承担机制,从而可以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一起程度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结论建议

随着浙江省农业生产产业化、专业程度提高,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为了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更加切合现实需要,提高推广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应该针对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现状,做好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及时,进一步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户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村环保、自然灾害的预警和报告、新型农民的培育等方面,由于收效甚微或者投资过大而造成其他农业经营主体的望而却步,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传统的农业科技模式去解决和落实;其次,完善各项有关农业科技推广的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其他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如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推广地位,在资金、财政、保险和政策上给予适度倾斜,鼓励农业技术成果的创新和推广,实现农业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第三,创新农业服务模式,把农户需求放在首位,改变过去传统的自上而下、单向灌输的传统推广模式,逐步建立起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以农户反馈为导向的现代农业服务模式。

作者:孙美美陈永富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