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业科技发展探讨3篇

摘要:在未来五年,要通过科技进步,努力使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的前列。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的突出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详细阐述了“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农业科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农业科技的主要任务、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农业科技发展探讨3篇

农业科技发展探讨1

0引言

文中重点分析了黑龙江省“十四五”时期农业科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农业科技的主要任务,以及实现这一任务的保障措施等,为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回顾“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推动了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助力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明确要通过这五年的努力使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的前列,黑龙江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坚持发挥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作用,使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的突出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历次全会精神,落实“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论述,赋能未来的农业科技,围绕黑龙江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特提出以下农业科技发展思路。

1“十四五”农业科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一时期,坚持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自立自强发展农业科技,既是适应现阶段国内主要社会矛盾变化的选择,也是为了从容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做出的必然选择。

1.1创新驱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科技方面不能受制于人,既要坚持创新驱动又要保证自立自强。这是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科技的主导地位,也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做出的科学战略决策。《规划》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阐明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科技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大作用,确立了科技创新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中的关键性地位,明确了在下一个五年及在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里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1.2农业科技能够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十四五”时期国家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行条件,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农业科技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基础和有力保障[1]。

1.3农机化的科技进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的技术支撑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机化科技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发展迅速,并不断向农业领域渗透,现代农业科技要变革,必须加快推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协调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因此,研究农业科技的前提和重点离不开农机化先进技术,而农机化技术的研究也能促进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各区域农业不同生产环节之间农业科技发展的水平不够均衡,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及物联网的快速转化,全球产业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农业也不断与新兴科学技术结合,逐渐向精准农业、智慧农业转变。在智慧农业的大背景下,智能农业装备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农业科技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应该超前谋划,加快产品研发,加强技术储备,加速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补齐农业装备科技创新短板,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技术难题,促进农业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机械化发展,更好地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作用,为农业科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技术支撑。

2“十四五”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历次全会精神,落实视察黑龙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通体部署,以国家、省级各类专项及黑土地保护等各类项目为抓手,面向科技发展前沿领域聚焦全省农业科技的重大需求,力争在智能化农业科技领域实现新突破,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研制新型农业装备,提升农业科技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掌握产业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打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承载的自主可控的农业创新体系,支撑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科技攻关。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突出解决农业科技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技术问题,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增加科技成果供给数量与质量。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与应用,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坚持自立自强,树立危机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创新自信,汇聚创新力量,推动形成有利于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创新创业创造的文化氛围。推动形成更加有利于发展的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良好科研环境。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改革。遵循创新发展、科技管理、人才成长等发展规律,推动农业科技的重心下移及专业服务下沉。积极营造共谋发展的局面,在重点提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向科技前沿和聚焦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研究,力争在薄弱环节的农业生产装备领域实现技术突破。研制智能化、经济型的农业装备,农机农艺要有效融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转化能力,以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工程化需求。打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承载的自主可控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撑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利用五年的时间,使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综合实力达到新水平,在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科技引领和示范作用,有效提升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在全国的影响力。农业科技学科建设要进一步优化。坚持“引育用留”的人才培养政策,加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农业科技重点学科梯队的建设,考核和考评,以机械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和补短板、促全面为抓手,以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应用为着力点,培育新的农业科技、新的学科增长点,培养打造出一支国内领先水平的多专业融合、产学研推一体的智能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人才队伍。同步建立完善适应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特点的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

3“十四五”农业科技的主要任务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黑龙江省农业创新跨越工程的实际需要,聚焦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弱项,统筹谋划、系统部署,组织开展自主创新、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和“三创”(创新、创业、创造)与学术交流引领工程,集中优势资源突破一批关键的农业科技,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保障黑龙江省“十四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有序实施。

3.1深入实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工程以国家及省重点专项和创新跨越工程项目为牵引,围绕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关键零部件,突破制约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技术瓶颈。聚焦大宗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与黑土保护,开展多功能耕整、高速精准栽植与精密播种、小区种苗高效繁育、精量变量施肥施药、高效减损收获和高性能材料与维修制造技术与装备攻关;围绕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开展部分急需经济作物种植收获装备技术攻关;以推进畜牧业机械化发展为切入点,开展奶牛智慧养殖、肉牛规模化养殖、畜禽粪污处理等装备研究。围绕农产品产地处理与保质加工,开展粮食高品质干燥、蔬菜保鲜储藏,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产品的产后清选、干燥、分选分级、定量包装、安全储运等智能化技术装备研制。集成研发农业物联网、农业机器人、传感器等新技术新装备,有效提升黑龙江省新产品新装备的供给能力,助力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

3.2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程继续完善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以推广重点全程化、领域全面化、技术集成化、服务多样化为基本要求,建立培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效能。强化科技支撑,对边远偏僻地区深入实施科技帮扶行动。组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脱贫地区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培训、技术推广,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我省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3.3实施“三创”(创新、创业、创造)与学术交流引领引导工程聚焦科技前沿的重大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组织遴选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引导聚集黑龙江省农业领域的各学科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参与,优先资助或重点支持有发展需求的前沿性农业科技项目。同时,聚焦基础研究、前沿科技领域与国家重大需求,组织召开系列高层次研讨会,重大科技成果和前沿性技术需求,交流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移转化。聚焦农业科技创新难点、节点、断点、堵点,发挥黑龙江省农业类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骨干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团队,汇聚创新资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速度和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与应用[2]。

4“十四五”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

4.1加强组织领导在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下,要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使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充分认识黑龙江省今后五年的农业科技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强化责任意识,扎实推进各项科技工作的落实工作,明确细化年度任务目标,健全完善督促检查和考评奖惩制度,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落实机制,完善各学科研究机构的分工协作体系,形成级级抓、层层抓的工作局面,确保各项农业科技工作得到逐项落实。

4.2保证科技经费的投入与落实利用好国家在黑土地保护工程、农业科技关键技术与智能化农业装备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结合黑龙江省百千万工程重大专项启动实施的有利时机,农业科技领域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加大省级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产业谋划,做好顶层设计,保证资金投入的逐年持续稳定增长,确保各项农业科技产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4.3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着力培育重大科技成果,加强宣传报道,提升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建立完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合理编制预算,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科技投入预算执行的效率与质量。

4.4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组织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营造百家争鸣、开放和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农业科技发展环境。利用好各类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发挥好科技的引领作用,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强化科研的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技发展环境和氛围。

作者:吴金 傅东兴 王军 单位:兰西县远大镇人民政府 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

农业科技发展探讨2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这也是对上一年农村经济发展会议的贯彻和落实。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普遍提高。我国的主要农业问题已经从以前的对农产品总产量的需求改变为结构性的矛盾。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土地肥沃,对农业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投入需要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下开展实施,保证农业提高效率、农民增长收入、农村增添绿色,有利于实现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为相同类型的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1]。

1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改革实施的具体内容

1.1改善农业供给结构问题

首先,从黑龙江省农产品的供给特征来看,农产品的生产结构较为单一,农民自始以来对农业的要求都在于产量方面,导致农业结构越来越单一,供给不均衡,产生结构性剩余。所以供给侧改革在调整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上提出要大力提升农产品的优质供给,在追求产量的同时提高质量,促使农民增收。其次,从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来看,其农作物种类主要有玉米、大豆和水稻,占据了全省粮食总产量的98.6%,但这些农产品的附加值低,仅仅做一些简单粗略的加工,并且当地能够精深加工的企业也相对较少。因此,黑龙江省应该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找到农业产业结构真正存在的问题,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全面整合,从而提升农产品的价值,使产业结构升级转化,开拓农村新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融合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开拓销售市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让农民真正增收创收。

1.2落实农村配套实施建设,增强发展动力

黑龙江省自从在开发“北大荒”之后,农业的产出成果优异,被认为是我国的主要粮仓之一,但在这种长久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村整体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善,缺乏内生动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从而导致后期农业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在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改革中提出推动农村配套设施建设,其中包括推动土地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扩大农村金融的覆盖范围、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投入、创建“互联网+农业”的电子商务模式等,使各种要素充分应用到农业当中,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其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作为破解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效益停滞不前的突破口,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应该加快“互联网+农业”销售模式的建设,在农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大智移云”等新兴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和智能化水平,为农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加快实现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规划[2]。

1.3优化农业生产要素质量

在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生产要素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优化,其中就有被人们所熟知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是数量和质量的不均衡,要想将农产品从数量增长转移到质量增长,不能仅仅依赖这三要素的单独作用,要有效地将三大基本要素组合,使其协同作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并且随着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落实,影响农业发展的生产要素的内容也会不断丰富。因此,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需要在这三大基本要素的基础之上增加科技与制度这两大新兴的农业生产要素。制度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引导,而科技是农业经济发展重要的驱动力,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改革明确提出要重视科技发展和制度环境,将其同时作为农业生产要素原本三大基础的补充,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向更好的道路发展。

2黑龙江省农业资源配置存在的困境

2.1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黑龙江省一直以拥有肥沃的黑土资源而著称,农用耕地面积共3950多万hm2,占全省面积的80%以上。黑龙江省大片集中种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省内的农垦地区当中,大部分农民的经营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产业化和社会服务不完善,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一系列过程中都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粮食生产需求。所以,在一个没有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的环境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土地难以进行相应合理的流转,无法将土地从低生产效率的农民转向具有完备生产工具以及丰富农业经验的合作社手中,无法实现土地的合理规模化经营。同时,耕地和人口的分布情况也对规模化经营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土地流转的不完善导致大片规模化生产难以形成,农业机械等就难以发挥作用,也就无法降低农业生产的边际成本,土地资源的低效使用极大地影响了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3]。

2.2农业科技要素投入比重较低

农业当中的科技投入一般包括人力和财物的投入成本。首先,黑龙江省在人力资源的投入上所呈现的问题是农业科技领域研发人员和推广人员的数量较少。虽然黑龙江省每年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所呈现的趋势是在不断上升的,但是在农业科技人才供给方面仍存在不足。从2021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与其他领域的技术人员相比,农业科技人员所占比重最小。其次,财力方面主要是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的科技经费,主要表现为政府的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不足和农业科技资金的配置结构不合理。一方面,黑龙江省农业和林业占有的比重最大,其中林业资源丰富,国家和黑龙江省对其的政策性支持较大,所以资金的投入大多面向了林业。另一方面,通过统计数据可知,黑龙江省的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所占用政府投入的农业科技经费比重较大,只有很少部分的经费专门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机构和服务农业的基层人员,可见其对农业科技资金配置不够合理[4]。最后,农业科技要素的物力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内容存在重复。黑龙江省的农业和林业所占比重最大,地位也很重要,所以对其进行科研的机构也相对较多,但是除了这些专门的机构进行研究外,还有一些综合性的院校和其他科研机构也研究类似的农业科研项目,这就导致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重复,浪费经费以及人力资源[5]。

2.3农村金融驱动力较弱

农村金融的不断建设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配置不够完善,农村金融驱动力较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农村内主要为农民提供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较少,利率对农民来说不够优惠,无法满足农民在资金上的实际需求。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保障农民手中有足够的资金来生产,但农村的金融机构大多并不是直接对农民以及农业经营户提供贷款服务,导致农民获取资金的难度较大,农民的种植潜力没有被激发出来。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产品种类也相对单一,而农户对农村金融提供的产品有了多样化的需求,以前单一的金融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大多数的农民,这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6]。

3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影响

3.1农业主体结构不断优化

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的主体结构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当前黑龙江农业主体结构的形式主要有分散的农户个体和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两种,其中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大户、地区龙头企业以及家庭农场等。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截至2021年,黑龙江全省各类新型农业主体共有15.67万个,家庭农场共有6.2万个,比2016年增长两倍多,土地托管面积达到2000万亩以上,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增加至14347个,涉及种植、农机、林业以及畜牧等产业,涵盖了148671名农户;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达1.47亿亩,比2016年增加了7701万亩。黑龙江省还启动了23个县、104个乡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农业主体结构的多元化,使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科技和农机等生产要素进行了整合,加快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7]。

3.2农业科技要素得到广泛应用

黑龙江省坐落于东北边疆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早些年对农业科技要素的投入不够重视。但近年来,该省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农业科技要素的投入显著增加,在农业领域中应用不断深入,使农民也感受到了科技所带来的便捷。2021年,黑龙江省农村新购置的农机具共有52586台,农机总动力已经达到了3784.4万kW,同比于去年增长了将近8.9%,主要农产品的综合机械化率近98%,比2016年提高了将近2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程化机耕和播种,机械化程度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农业科技要素的贡献率达到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优化,更加有利于农业资源配置的主体协同创新,促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农业高校、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的有效互动。将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全面整合,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转化和应用,真正为农民以及农业企业提供有效的供给,从而发挥对黑龙江省农业建设的积极作用[8]。

3.3农村金融服务得到优化

2021年以来黑龙江省相继了各项农村金融方案,贯彻和落实了金融机构支农惠农的政策。黑龙江省在深化农村金融供给的同时,也相应优化了农村的金融服务。首先,考虑到农户获取到的贷款金额不足、贷款利率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增加助农贷款金额、提高金融机构的优惠力度等措施。截至2021年年末,黑龙江省涉农贷款余额8865亿元,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近40%,在助农贷款中银行累计发放金额达到115亿元,相对上年增长了105.9%,低于自身银行贷款利率的2个百分点,为农户节约近2亿元成本。全省金融机构支持农民贷款金额达到934亿元,惠及涉农主体26.07万家。其次,针对农村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的问题,黑龙江省积极开发新的农村金融产品,截至2021年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推出20多项创新型金融产品,创新贷款余额达到1796亿元,支持涉农企业160多万家[9]。最后,完善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完善农村金融的保障,为了更好地为农业经营者和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使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更加需要加强农村金融的监管力度,引入农民的信用体系,促进双方协调健康发展[10]。

4结束语

自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各个行业都对其进行了深入实行和不断探索,在农业经济改革方面尤其具有重大的影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改革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和资源配置出现的问题出发,对影响农业的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并以此助推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金燕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农业科技发展探讨3

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2015年12月由科技部批复建设的第七批部级农业科技园区,也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获批的第一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是当地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板块。园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各类技术集成推广的载体,强化引培市场主体,积极构建营销体系,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连通市场、产销对接、完善机制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地产业升级和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示范与推动作用。为了发挥优势,避开威胁,消除劣势,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实现经济社会提质增效,对园区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

1园区建设概况

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2016年建设以来,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农民受益”的建设原则,按照“一区双核、一园三区、四大基地”的规划布局和目标任务,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装集成各种科技资源,强化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通过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联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叠加,种植、养殖、加工三产融合,着力构建结构合理、链条完整、要素聚集、竞争力强且优势明显的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建设模式,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探索多种经营机制,打造“园区+公司+基地+农户”“农-工-商”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着力加大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力度,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园区规划面积6万hm2,目前已累计投资40多亿元,集中流转土地1.373万hm2,建成高标准农田0.841万hm2,引进农业企业288家。在核心区建成占地3.733hm2的高标准智能化连栋温室1座,在先锋、土桥、尹集、刁祁等乡(镇)建成日光温室5126座,鑫河州塬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自建钢架大棚6050座;各蔬菜生产基地、土桥农贸市场和尹集农贸市场共建成库容500t以上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46座;在先锋乡、土桥镇各建成育苗中心1处,年育蔬菜种苗2500万株以上,满足了周边蔬菜生产的需求。2021年园区内建成高原夏菜生产基地0.707万hm2,马铃薯生产基地0.42万hm2,特色林果基地1.053万hm2,标准化养殖场214个,饲草料加工企业3家。

2SWOT分析

2.1优势条件(S)

2.1.1自然条件优越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地处临夏县,黄河上游南岸,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北塬灌区土地面积较大,地势平坦、灌溉便利、土壤肥沃,具有丰富的光、热、水资源和饲草资源,是临夏州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重点区域,被称为“万顷塬”。同时,群众具有传统养殖经验,畜牧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2.1.2发展基础良好经过连续6年的建设,园区工作思路清晰、定位科学、目标合理、措施具体、保障得力,基础与配套设施基本完善,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基本成型,优势突显;生产运营模式、运行机制、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三产融合深度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园区的示范、推动功能已经凸显,综合效益已经体现。2.1.3区位优势明显园区东邻临夏市,南接甘南州,西连青海省,北通永靖县,核心区内有临三公路贯穿全境,东接临夏市、北通莲花码头的园区产业大道即将建成。整个园区邻近临合高速、临大高速、临循高速,国道213线及省道310、309线穿境而过,临夏民用机场、兰合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同时地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条件极为便利,发展前景广阔。

2.2制约因素(W)

2.2.1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成果转化能力不足2018年园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签订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组建了蔬菜、花卉、畜牧等产业方面的科技研发团队8个,建成网络信息服务平台30个、电子商务中心1个,按照科技合作协议经常开展实地调研、培训交流、观摩考察等活动,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标准化程度不高、信息不对称,具体运行中与企业间的契合度不高、信息服务平台作用发挥不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有待提升,成果转化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2.2.2创新型人才相对匮乏推进园区创新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特别是缺乏一些创新型技术人才和实用型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比较大。同时,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和有技术特长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比重较小。此外,科技人才回乡创业、创办领办企业方面存在短板,直接影响园区科技创新的活力和持续发展后劲。2.2.3入园企业竞争创新意识低,产业带动能力有待加强园区内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发展不平衡,核心区带动力不足,示范区普及率不高,企业间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入园企业资金有限、科技投入少、创新意识及品牌意识淡薄、抱团发展意识不强。企业间同质化、低效益竞争严重,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契合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缺乏发展后劲,制约着园区发展和产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3发展机遇(O)

2.3.1政策机遇叠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2020年1月2日)指出,要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办好“双创”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年)指出,要通过各项政策叠加,支持园区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研发试验和示范推广,吸引社会资本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所在地人民政府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园区发展优惠政策,加快园区发展。临夏县人民政府紧抓政策机遇,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发展步伐,积极争取上级支持,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批准授牌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并给予项目支持;2021年4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列为第九批国家果蔬种植及农业休闲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区,为加快园区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2.3.2政府助力叠加为切实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现强州富民战略,临夏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临夏州经济园区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临夏州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试行)》《临夏州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临夏县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园(济临东西协作产业园)企业入驻优惠政策》《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文件,从基础设施配套、土地流转、项目建设、产业扶持、贷款贴息、市场免租等方面入手,持续为园区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和资金保障,为园区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实现了“引进来,留得住,稳发展”的目标,充分调动了入园企业的积极性。2.3.3科技人才叠加近年来,国家推行的科技特派员农村创新创业行动为科技人员走出机关单位,深入生产一线,领办、创办、帮办科技型实体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企业进一步加快发展解决了部分人才不足的困境。2022年下派科技特派员167人,其中帮扶园区农业企业的达132人。同时,甘肃省“三区”人才科技人员专项行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共有21名“三区”科技人才派驻园区创业服务。

2.4威胁因子(T)

2.4.1投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融资困难大部分农业企业所用土地都是从农民手中流转而来的,属集体所有,企业融资贷款不能用土地抵押,而农业设施及养殖的畜禽抵押较难,申请银行贷款不易通过,农业企业在生产的关键时节流动资金普遍缺乏,影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园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中小企业、合作社等从国有银行贷款的难度大,从社会渠道融资的成本高、风险大,严重制约着部分入驻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4.2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深入虽然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融合程度低、层次浅。经营主体发育较慢,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各经营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2.4.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尚有许多困难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加,川塬区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流转成本逐渐提高,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需求更加迫切。园区作为当地农业科技创新、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生产要素聚焦的示范区,在加快园区建设步伐、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样板等方面尚有许多困难。

3结论

经过SWOT分类分析,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良好的发展基础,明显的区位优势等有利条件及政策机遇叠加,政府助力叠加,科技人才叠加等发展机遇;面临着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创新型人才相对匮乏,入园企业竞争创新意识低,产业带动能力有待加强等制约因素及投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融资困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深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尚有许多困难等威胁因素。根据SWOT综合分析与评价矩阵表(表1)和分析图(图1)可以看出,园区拥有强大的内部优势和众多的机会,应实施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型战略。

作者:刘志艳 唐希贤 单位: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