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实用13篇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篇1

本文作者:刘丹工作单位:黑龙江省克山县北兴镇政府

运作不够规范,民主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组建方式、遵循原则和运作方式差别很大,有按企业组建的,有按合作制组建的,有按社团组织组建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工作机制不健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监督约束机制落实不到位,导致成员对组织的依存度不高,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专业人才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合作社需要具备农业技术知识,能管理、善管理的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工资待遇及思想认识等问题,真正的人才并不愿意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数仍然依靠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技术指导,仍处于初级阶段,制约了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利用科技提升合作社。一是信息到家。要及时编印农村科技、市场销售等信息,结合科技下乡等活动,进行信息指导,确保农民第一时间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二是打造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利用互联网收集农业科技信息,特别是产、供、销等环节的市场信息。为专业合作社会员和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市场行情、政策法规服务。三是通过网站、电子平台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与国内外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建立销售网络,参加有关农产品交易洽谈会、博览会、展示展销会,通过订单形式建立契约关系。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强。虽然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实施4年多,但地方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相对滞后,或迟迟没有出台。省里和市、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一定的扶持,但财政专项扶持的资金数量较少,受惠面窄。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支持,特别是中长期项目贷款更少。二是国农有关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居大不易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办理自产农产品的品牌注册,有机、绿色、无公害等标识认证过程中,被视同公司、企业、得不到相关政策扶持和优惠。建品牌发展合作社。品牌化建设是专业合作社应对市场挑战、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提高自身效益的重要途径。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树立现代农产品品牌战略意识,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

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地理标志产品等相关认证和申请注册产品商标,提升产品价值,以信誉和品牌赢得市场。要以农民合作示范社为标尺,推行品牌化建设、标准化建设。从该市现有成功合作社的例子看,此举应当是努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能力核心作用力。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篇2

通过对有关农村教育著作梳理归类,从农村教育著作研究层次进行划分,发现农村教育研究著作主要涵盖农村教育整体概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以及农村教育典型案例选编等内容。

1、关于农村教育整体概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中央对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实施,农村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翻阅中国共产党历次文献汇编可以发现有许多相关文章开始对农村教育进行关注和研判,只不过是以农村教育命名书籍很少。后来,关于农村教育详述的有李少元著的《农村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李少元著的《农村教育论(新世纪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农民权益保护法律政策读本编委会编著的《农村教育》(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段振榜著的《中国现代农村教育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以上主要是对于农村教育较为详细概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而产生、出现和不断变化的,与党和政府政策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2、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农村教育也开启改革探索之旅,主要著作有:吴畏、李少元主编的《农村教育整体改革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国家教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遍的《当代国际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大趋势――农村教育国际研讨论文集 (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藤纯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的战略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进入新世纪,农村教育研究也步入快车道,不同的是研究层次和深度有所提高,主要著作有庞守兴著的《困惑与超越:新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廖其发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项蕾著的《论农村教育与“三农”问题》(贵州教育出版社2007年),张锦华、吴方卫著的《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书籍一般都是立足农村教育现状或者是农村教育未来发展道路以及城乡农村教育差异化增加的视角对农村教育问题提出来改革的路径。

3、关于农村教育典型案例

囿于区域发展快慢和资源富乏现状,农村教育也不可能取得“共同富裕”,当然本着“先富带动后富”思想,农村教育还是出现一些发展典型,对之研究的著作主要有: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汇编的《学校体育改革与研究――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体育研习班讲稿汇编》(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1990年),何东昌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伟大实践: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案例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较多是处于试验,而新千年以来却是更为深入研究,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视,以及从地方到中央的反映,一些先进农村教育发展典型不断涌现,对之研究的书籍更是如雨后春笋,主要著作有陈乃林主编的《小康后苏南农村教育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李少元主编的《新世纪小康农村教育建设的范例与蓝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雷万鹏著的《中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尚立富著的《隐痛与希望:解读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柯玲著的《农村教育共同体构建:基于成都郫县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

二、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论文综述

依据中国知网(CNKI)对题名“农村教育”进行搜索,可得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总共有约22500篇(检索时间截止为2016年9月1日)。研究年份上以2005年、2006年(1102篇)、2006年(1552)、2007年(1785篇)最为集中;研究层次上以基础性研究为主,最为集中的是基础研究(社科)(13878篇,占比约为62%)、行业指导(社科)(2602篇,占比约为11.56%)、政策研究(社科)(1444篇,占比约为6%)这前三个学科;研究学科结构上以理论管理层面研究居多(6654篇,占比约为29.57%),其次为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4235篇,占比约为18.82%)和中等教育(3104篇,占比约为13%);研究机构上总体(39所)上以师范类(26所)和农业类(8所)院校为重,其中师范类院校研究排在前三的是东北师范大学(265篇)、西北师范大学(250篇)、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224篇)。

同时,本文又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以题名“农村教育研究”进行检索,选取了被引排列前且每篇文章、论文被引次数皆大于等于200次。这其中包括赵耀辉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1997);周宗奎等人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2005);范先佐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005);谈松华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2003);周逸先、崔玉平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与就业及家庭收入的相关分析》(2001);庞丽娟、韩小雨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2006);陈敬朴的《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1999);蒋平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2005)等以及一些近年来被引用较多的,如的《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2011);郭晓霞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2012);刘晓红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其发展路向》(2012);范先佐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2013);段成荣等人的《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2014)等一系列对农村教育研究较为深入的文章。

三、小结

综上对农村教育研究层次、学科、机构的分析得出:一是农村教育研究较为集中于“十一五”期间,2007年达到了“抛物线”顶点,对农村教育研究较多集中于基础和职业层次上,对成人教育研究较少,尽管农村教育从内涵上是包涵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内涵,仔细分析梳理发现其中也存在着对具体内涵理解和把握不清、概念模糊,“在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时,存在对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三者概念的界定不清,有的文章论述现状,等同于论述存在问题”;[1]二是关于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成为研究重点领域,农村教育研究主要以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推动为主,县域具有实践话语权的一线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较少;三是对于农村教育研究较多立足于典型的或者说是广为人知的区域进行分析探索,真正结合各个地区的全面研究依然没有全面呈现,必须“突破束缚转变观念深入解读研究对象”,[2]地域特色研究不突出;四是对农村教育资金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较为集中,农村社区教育有所涉及但不多;五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调查研究实效性有待加强。要想取得政策对地区发展的实效性作用,就必须对相关政策有针对性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解读、对具体问题给予解答,“应加强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3]

【参考文献】

[1] 杨文静.近三年来农村家庭教育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3(4).

[2] 于金翠,乔仁洁.近十年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研究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篇3

一、研究概况

(一)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的关注

大批以农业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论文,就笔者目力所及,以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著:衣保中的《中国东北农业史》[1]一书,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一部区域农业史专著,对伪满时期殖民地农业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基本勾勒出东北农业发展的总体脉络,使读者了解东北农业在作物种类、生产结构、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之所以与内地不同的缘由,同时,作者也着意于该区域人文地理状况对农业的影响,对我们研究东北农业史有重大参考价值。章有义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2],该书运用较大的篇幅,较为全面的记载了东北农业的发展状况,是研究东北农业必须参考的。衣保中的《东北农业近代化研究》[3]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农业近代化问题的专注,该书揭示了东北农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填补农业史研究的空白,对东北近代农业进行综合而系统的研究。刘祖荫的《满洲农业经济概论》[4],孙心农等编的《东北农业概况调查》[5]一书将东北农业的实况,产量,农业经营等搜罗一齐,并提出兴农方案:合作社、农产公社等。李文治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6]详细论述了清末吉林、黑龙江、奉天的开禁放垦情况。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编的《东北经济小丛书》[7],于春英、衣保中的《近代东北农业历史的变迁》[8],郭葆琳的《东三省农林垦务调查报告》[9],黄希源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农业经济史》[10],陈振先的《奉天全省农业调查书》[11],东省铁路经济调查局编的《北满农业》[12]等等。

在论文方面,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成果,对东北农业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和分析,如:魏芙蓉、张锐的《东北农业近代化的特点》[13],衣保中、吴祖鲲的《论东北农业近代化》[14],衣保中的《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大农规模经济》[15],吴祖鲲、富萍的《东北近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16],谢学诗的《“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农业与农民》[17],徐萍的《试论民国时期东北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硕士论文),衣保中的《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线索》[18],衣保中的《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影响的研究》[19],郭有义的《满洲农村现状及其农业对策》[20],景爱的《历史时期东北农业的分布与变迁》[21]等都不同程度对东北近代以来的农业进行了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近代以来东北农业提供巨大帮助。

(二)涌现了许多关于东北农业资源被侵略的文章

近年来,许多关于日本、俄国侵略我国东北的文章不断涌现,例如,李晓光的《1904~1911年日俄对我国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22]此文介绍了“日俄战争”给东北的农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一方面使东北的耕地面积减少,造成粮食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单一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了东北农业的商品化、机械化生产,桑润生的《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农业的掠夺》[23],李淑娟、王鹤的《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对东北棉花的统制与掠夺》[24],朱艳、李闰华的《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粮食掠夺》[25],孙玉玲的《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的农业资源掠夺政策》[26]对日伪时期的农产品掠夺及给东北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进行了探讨,单魁贤的《日伪统治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硕士论文),等都对近代以来东北的农业资源被侵略做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并取得不小的突破。

(三)关于东北地区农作物的发展变迁的文章丰富

近年来,随着对东北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东北农业经济特别是东北大豆经济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大豆业是近代东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东北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近代东北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大豆业经济。其研究者层出不穷,文献主要有:叶晗的《1914年至1931年东北大豆贸易研究》(硕士论文),杨光震的《清末到1931年东北大豆生产发展的基本趋势》[27],佟静的《近代东北大豆业概论》[28],于亚莉《论近代东北大豆贸易》(硕士论文),韩玲红的《浅析伪满前期(1931―1935年)的东北大豆业发展》[29]一文,对“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大豆业发展状况、日本在东北地区对大豆产销采取的政策及影响做了详细介绍,较为全面介绍了伪满前期日本对以大豆为主的东北农产品的掠夺。牛伟的《伪满时期东北大豆业研究》(硕士论文),王影的《“九一八”事变前“满铁”在中国东北的经营及对大豆出口的控制》(硕士论文),李淑娟的《伪满时期东北大豆经济衰落对农民生活的影响》[30]一文深刻的揭露了伪满时期以大豆为主的东北经济的衰落,乃至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郭文韬的《略论中国栽培大豆的起源》[31],朴永兰的《论近代东北大豆出口贸易中外来因素的作用》(硕士论文),胡雪梅的《近代中国大豆出口贸易论述》(硕士论文),张左华的《东北大豆国际贸易的衰落》[32]。

关于水田的研究主要有:金颖的《近代水稻传入东北及其影响研究》[33],金颖的《近代东北地区水田农业发展史研究》[34],吉林省农科院主编的《东北水稻栽培》[35],于春英的《伪满时期水稻发展研究》[36],姜丰裕的《民国时期日本对东北水田投资研究――以朝鲜移民水田开发为中心》(博士论文),衣保中的《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37],衣保中的《民国时期吉林省的水田开发政策》[38]等等。关于东北地区棉花业的论著主要有:许�的《伪满时期东北棉花的统制研究》(硕士论文),董师嫡的《近代东北棉业经济初探》(硕士论文),季道藩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39],万连步的《棉花》[40],胡华的《日伪在沦陷区的棉花增产与棉花统制》[41],等等。

以上论著对东北近代以来的作物研究多集中在伪满时期,通过农作物的兴衰,来揭示东北农业经济急剧地衰退,并影射处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诚然,笔者整理了仅几种农作物的主要研究状况,其他作物的研究也不胜枚举。

(四)国内、国外移民都给东北的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大量人口的入住给东北带来压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东北的发展。近年来,研究东北移民问题的文章,成为农业研究不可缺少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王衫的《二十年代移民开发东北农业略论》[42],吴希庸的《近代东北移民史略》[43],何廉的《东三省之内地移民研究》[44],让慈的《中国移民满洲之过去及现在》[45],范立君的《近代东北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1860~1931)》[46],陈楠的《近代东北荒地垦殖述略》(硕士学位论文),满洲移民史研究会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移民》[47],中央档案馆等编的《满洲农业移民概说》[48],衣保中的《日本移民与伪满洲国的殖民地农业》[49],刘大可的《山东移民垦殖与东北农业发展》[50],高乐才的《论近代中国东北关内移民与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51],桑润生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52],范立君,许凤梅的《近代东北流民与农业开发》[53],刘信君的《民国时期吉林省的移民浪潮与农业开发》[54],于春英的《朝鲜移民与近代黑龙江地区水田开发》[55]等论著都分别对近代东北移民做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其价值巨大。移民虽然给东北地区带来压力,无可厚非的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农业的发展。

(五)同时,外国主要为日本在侵略东北的同时,对东北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东北农业的文献也不断增多,对我们研究当时的农业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篇4

劳动力流动问题一直为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学家所关注。17世纪威廉・配第认为,工业收益比农业的多,而商业收益比工业的多,这种产业间的收益差促使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使得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1940年,科林・克拉克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将从农业部门流向到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刘易斯在1954年首次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中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传统和现代部门在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上存在的差异,使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从而引起劳动力的流动。费景汉、拉尼斯在刘易斯二元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强调工业与农业部门发展间的内在联系和平衡关系。1961年,乔根森对劳动力流动模型做了新的补充,指出劳动力流动的原因不在于生产率的增加,而在于消费,是消费需求的拉动导致了劳动力流动。20世纪70年代初,托达罗提出了二元经济劳动力配置模型。他认为,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原因在于城乡相对经济收益,不仅由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决定,同时受进入城市获得工作的机会和概率影响。李对劳动力流动的推力、拉力和中间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博格等人劳动力转移推拉理论的基础上,添加了距离远近、物质障碍、文化差异等中间因素,他认为劳动力流动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后的共同结果。

国内学者对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理论和模型的学习和借鉴,并根据国内现况提出新的观点。高国力将区域经济收入差距带入托达罗期望收入模型,发现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收入差距是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蔡将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研究制度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发现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阻碍了城乡劳动力流动。朱农将资本存量作为研究中介,分析劳动力流动与政策演变间的关系,指出在区域初始资本存量较少时,城市政策将禁止农村劳动力的流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资本存量不断增加,城市需要农村的劳动力的流入来增加城市的产出,城市政策将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入。肖群鹰和刘慧君研究了我国以往省际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发现流出和流入入省份间的期望收入、收入差距、迁移成本、劳动力分布是省际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际出发,徐育才在劳动力流动推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三力模型”。他认为市场因素、政治与行政制度安排、劳动者能力是影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三大因素,指出破除劳动力流动障碍将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流动。王子成在研究劳动力工资决定机制时指出,与“刘-费-拉”二元经济模型中农村劳动力获得的工资是制度工资不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制度工资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最低工资,最低工资由地方政府和企业博弈决定,并非市场机制下的均衡。

二、 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

三、 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实证检验

本部分在前文构建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基于全国30个省(市)的相关数据,研究劳动力城乡流动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说明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劳动力城乡流动。

1. 数据来源。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为7年(2006年~2012年),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30个省(市)的地方统计年鉴。变量包括城镇地区工资收入水平、农村地区工资收入水平、流动成本、城镇地区产出水平、就业概率、资本价格。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3. 实证结果。实证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数量与资本价格、农村地区收入水平、流动成本呈负相关,与就业概率、城镇地区收入水平、城镇地区产出水平呈正相关,实证分析从量化角度证实了理论模型的结论。

四、 结论

本文构建的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实质上是基于对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差异将明显影响劳动力做出流动决定的认知。由于区域之间存在这些差异,劳动力具有天然的流动性。理论模型分析得出,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域劳动力数量、流出区域工资收入水平、流动成本、资本价格的减函数,劳动力流动数量随流入区域劳动力就业数量、流出区域工资水平、流动成本资本价格的增加而减少;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域产出水平、流入区域就业概率的增函数,劳动力流动数量随流入区域产出水平、流入区域就业概率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假设条件,当0

参考文献:

1. 威廉・配第.赋税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 徐育才.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拉模型”到“三力模型”的设想.学术研究,2006,(5).

3.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 肖群鹰,刘慧君.基于QAP算法的省际劳动力迁移动因理论再检验.中国人口科学,2007,(4).

5. 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和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6. Jorgenson,D.W.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Economic Journal,1961,(11).

7. 乔根森.二元经济的发展.经济学杂志,1961,(6);剩余农业劳动与二元经济发展.牛津经济论文集,1967,(11).

8. 王子成.农村外出劳动力工资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9. 高国力.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经济地理,1995,(2).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篇5

《农学概论》是高校非农学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农业生产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的内容广泛,涵盖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植物学、农业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多门课程内容,实践性较强,是非农学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农业生产的窗口。目前在石河子大学开设该课程的专业有机械电气自动化、农田水利、经济贸易等专业,涉及到农学与水利建筑学院、机电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多个院系。该课程具有内容多、素材丰富的特点, 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如何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些特点提高教学效果,一直以来都是全体教研室教师努力和研究的方向。

一、教学现状: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目前通过多媒体辅助《农学概论》的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节约了大量板书和绘图时间, 有利于专注于讲述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质量。相比传统的教学,教师以板书为主,辅以少量挂图进行课堂讲授,大量时间花在了板书方面,因此课堂讲授信息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满足《农学概论》内容多的需求,在有限的时间向学生传授更多、更新的知识,达到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效果。

(二)及时关注学生评教和反馈意见。通过课后调查,有学生认为应丰富作物生产现代化、作物生产条件、技术和种植方法等内容的讲授;应及时补充农业生产实践、科研进展和国外农业现状等内容。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希望了解更多农村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当前国内外农业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最新发展动态。因此,以农学基础的教学大纲为基础,适当及时补充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接轨、能够反映出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符合农学概论教学内容、特别是符合当前新疆及兵团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容。

(三)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水平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近几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教师队伍从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培养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合理的课程团队,对于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课程组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占50%,另有2名教师为在读博士研究生。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青年骨干教师3名。《农学概论》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课题组成员在正常授课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科研和教研任务,这就为结合生产实践传授本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课教师特别针对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辅助应用软件进行学习培训。

(四)存在的问题:据了解,大多数选课的学生强烈要求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定学时的实习环节,以增强同学们对农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农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所以,其教学离不开实践环节,增加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爱农理念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因此,今后应适当考虑带领学生到校内外试验田参观,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管理的一般过程,同时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完成对农学基础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

二、教学方法改进:

(一)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课堂讨论和专题,开展以老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程专题为辅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可以启发学生结合生产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表观点,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而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问、学生间相互交流,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并能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查阅文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归纳能力。

(二)开展网络教学。网络课程使教师、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方法与学生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网络既可以进行大面积教学,也可以进行个别化辅导,还可以进行基于网络的协同化学习。由于网络课程的这种开放性、灵活性、智能化等特点,有利于缓解高校扩张后教学资源、设备紧张的局面。网络课程突破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和协作化,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杨文珏.农学概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2,3.

[2]张建萍,陈静,张建.多媒体技术对昆虫学教学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崔翠.《农学概论》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篇6

专名称

星期六(10月24日)

星期日(10月25日)

主考院校

上午

8:0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00-11:00

下午

2:00-4:30

030301 301 行政管理 管理心理学(00163)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03349) 社会研究方法(03350) 政治学概论(00312) 山西大学

050114 302 汉语言文学 文学概论(一)(00529) 古代汉语(00536) 外国文学作品选(00534)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0053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00533) 山西师范大学

020203 303 会计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成本会计(00156)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0070) 经济法概论(财)(00043) 山西财经大学

020101 304 统计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00206) 财政与金融(00048) 统计法规概论(00251) 山西财经大学

080104 306 采矿技术 矿山地质(02168) 工程力学(一)(02159) 矿山电工(02016)

采矿学(02171) 矿山机械(02170) 太原理工大学

020201 307 工商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47) 国际企业管理(00148)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企业会计学(00055) 经济法概论(财)(00043) 太原理工大学

030112 308 法律 民法学(00242) 行政法学(00261)

中国法制史(00223) 民事诉讼法学(00243) 经济法概论(00244) 山西大学

050207 309 英语 英语阅读(二)(00596) 综合英语(二)(00795) 英语写作基础(00597) 综合英语(一)(00794) 山西大学

020105 316 金融 证券投资与管理(0007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企业会计学(00055)

货币银行学(00066) 经济法概论(财)(00043) 山西财经大学

090101 317 农学 农业生态基础(02665) 植物学(二)(02660)

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 农业气象学(02664) 作物育种学(02672) 山西农业大学

080701 320 计算机及应用 数据结构导论(0214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04732)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太原理工大学

080801 321 房屋建筑工程 建筑施工(一)(02400)

房屋建筑学(02394) 工程测量(02387)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02396)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02398) 太原理工大学

100701 322 护理学 病理学(02901) 药理学(一)(02903)

护理伦理学(02996) 内科护理学(一)(02998)

医学心理学(02113) 外科护理学(一)(03001)

妇产科护理学(一)(03002) 山西职工医学院

090401 323 畜牧 畜牧企业经营管理学(02775)

家畜环境卫生学(02771) 家畜饲养学(02769)

草食动物学(02778) 畜产品加工(02074) 兽医概论(02776) 山西农业大学

100803 324 中药学停止新生报名 中医学基础(一)(02930) 药用植物学(03037) 中药化学(03038)

中药学(一)(02974) 方剂学(二)(02932)

中药药理学(03046) 山西中医学院

040106 325 教育管理 教育行政学(00447)

学校管理心理学(06180) 现代教育管理技术(00446)

教育社会学(06159) 教育政策学(00444) 学校管理学(00448) 山西大学

030403 330 公安管理 保卫学(00359) 公安法规(00361)

公安学基础理论(00354) 公安管理学(00356) 刑事侦查学(00358)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050308 333 新闻学 报纸编辑(00655) 新闻采访写作(00654)

新闻心理学(00657) 广告学(二)(00853)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00656) 山西大学

080306 334 机电一体化 机械制造(02230) 工程力学(02159)

数控技术及应用(02195) 可编程控制原理与应用(02236)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02237)

电工技术基(02232) 太原理工大学

082207 335 计算机信息管理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04754)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计算机原理(02384)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管理信息系统(02382) 太原理工大学

050102 336 秘书 秘书学概论(00345)

管理心理学(00163)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公共关系学(00182) 机关管理(00509)

外国秘书工作概况(00514) 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040101 337 学前教育 幼儿文学(00386)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00389)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00388)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00393)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00390)

科学技术社会(00395) 山西师范大学

090402 340 兽医 畜牧概论(02788) 兽医微生物学(02785)

兽医药理学(02787) 家畜病理学(02783) 家畜内科学(02789) 山西农业大学

020209 341 旅游管理 饭店管理概论(00193) 中国旅游地理(00190)

旅游心理学(00188) 旅游经济学(00187)

旅游市场学(00192)   山西大学

020207 345 市场营销 企业定价(00180)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广告学(一)(00181)

公共关系学(00182) 经济学概论(财)(00043) 山西财经大学

020109 346 国际贸易 基础英语(00088) 国际金融(00076) 国际贸易实务(一)(00090) 中国对外贸易(00092) 山西财经大学

080704 347 电子技术 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

音像技术(06168)

电工原理(02269) 电子测量(02348)

数字电路(02344) 电视技术(02346)

线性电子电路(02340)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 山西师范大学

030104 348 经济法学 民法学(00242)

合同法(00230) 公司法(00227) 民事诉讼法学(00243) 经济法概论(00244) 山西大学

020211 350 饭店管理 饭店管理概论(00193) 旅游学概论(06011)

中外民俗(00199) 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00202)

旅游经济学(00187)   山西大学

090603 351 乡镇企业管理 价格学基础(02836) 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 农村企业经营管理(02828) 财务报表分析(一)(00161)

经济法概论(财)(00043) 山西财经大学

020112 353 工商行政管理 商标与广告管理(00111)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财政与金融(00048)

企业法人登记管理(00110) 经济法概论(财)(00043)

市场管理(00112)) 山西财经大学

020205 355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心理学(00163)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劳动就业概论(00165) 社会保障概论(00071)

经济法概论(财)(00043) 山西财经大学

060201 365 档案管理 档案文献复制技术(00780) 科技档案管理(00777)

声像档案管理(00782) 档案文献纂学(00778)

企业档案管理(00784) 档案保护技术(00779)

科技文件材料学(00783) 山西大学

020113 369 土地管理 土地经济学(00116) 房地产评估(00122) 土地管理概论(00117) 土地利用规划(00119) 山西农业大学

050303 370 公共关系 公关心理学(00643) 公共关系写作(00646)

公关礼仪(00644) 公共关系学(00182)

广告学(二)(00853) 公关语言(00647) 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030111 372 律师 经济法原理与实务(00922) 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00918)

法律文书与律师实务写作(00214) 商法原理与实务(00921) 民法原理与实务(00917) 山西大学

040103 373 小学教育 美育基础(00409) 小学语文教学论(00410)

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7) 小学科学教育(00408)

小学数学教学论(00411) 科学。技术。社会(00395)

小学班主任(00412) 山西大学

030103 375 监所管理 警察管理学(00241) 劳教管理学(00852)

监狱学基础理论(00236) 劳教学基础理论(00237) 民法原理与实务(00917)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080604 376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工原理(02269) 发电厂电器主系统(02301) 电力系统基础(02300)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02277) 太原理工大学

080501 377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 电厂锅炉(02254) 工程力学(一)(02159)

泵与风机(02252) 工程热力学(一)(02248) 传热学(一)(02249) 太原理工大学

020118   餐饮管理   餐饮业法规(00977) 餐饮服务(00982) 烹饪工艺学(二)(00978) 太原师范学院

020219   电力市场营销 应用文写作(02126) 电力企业管理概论(06137) 公共关系学(00182)

广告学(一)(00181) 电力市场基础(06139)

农村电力市场基础(06140) 山西大学

090601   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企业管理(00136)

林业企业经营管理(02831)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农业经济与管理(00135)   经济法概论(财)(00043) 山西农业大学

020228   物流管理     物流英语(05362) 国际物流导论(05372) 山西财经大学

本科

科 国编码

省编码

专名称

星期六(10月24日)

星期日(10月25日)

主考院校

上午

8:0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00-11:00

下午

2:00-4:30

思想政治

理论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

公共课 英语(一)(00012)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教育学(一)(00429)

高等数学(一)(00020)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大学语文(04729)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线性代数(02198)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心理学(00031)

物理(工)(00420)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030401 100 公安管理 公安信息学(00372) 犯罪学(一)(00235) 公安行政诉讼(00860) 涉外警务概论(00373)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082205 101 工业工程 工程经济(02194) 设施规划与系统分析(02648) 运筹学与系统分析(02627) 计算机辅助管理(02631) 太原理工大学

040107 102 教育管理 教育预测与规划(00454) 教育经济学(00451)

学前教育管理(00457)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教育管理原理(00449)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山西大学

070302 104 化学教育 化学教育学(02059) 中级有机化学(02055)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中级无机化学(02054)   山西大学

070202 105 物理教育 电动力学(02034) 高等数学(三)(0203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02035) 物理教育学(02039) 山西大学

040202 106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00480) 科学思维方法论(00483) 人生哲学(00482)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政治学概论(00312)

欧洲哲学史(00030) 山西师范大学

070102 108 数学教育 拓朴学基础(02008) 抽象代数(020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02010) 微分几何(02014) 复变函数论(02011)

偏微分方程(02015) 山西师范大学

040302 109 体育教育 体育测量与评价(00496) 体育保健学(00495) 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00500) 体育教育学(00503) 山西师范大学

020115 110 经济学 经济思想史(00143) 计量经济学(00142)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0138)   山西大学

060202 111 档案学 科技档案编研(00791)

外国档案管理(00789) 中国档案事业史(00785)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中国行政史(00322) 山西大学

080605 112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系统分析(02310) 电力系统远动及调度自动化(02312) 自动控制理论(二)(02306) 发电厂动力部分(02311) 太原理工大学

080708 113 计算机通信工程 非线性电子电路(02342)

数据结构(02331) 计算机通信网(02373)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数字通信原理(02360)

光纤通信原理(02338) 计算机通信接口技术(02369) 北京邮电大学

082211 114 邮电管理工程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财务管理学(00067) 邮电经营管理(03159) 现代电信技术概论(03155)

现代邮政通信技术概论(03156)

邮电管理信息系统(03160)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北京邮电大学

080702 115 计算机及应用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04747)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C++程序设计(04737) 软件工程(02333) 太原理工大学

030109 116 监所管理 罪犯劳动改造学(00928) 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00918)

狱内侦查学(00932) 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00924)

西方监狱制度概论(00935) 犯罪改造心理学(00933)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020208 117 市场营销 国家商务谈判(00186) 国家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企业会计学(00055) 国家市场营销(00098) 山西财经大学

020210 118 旅游管理 财务管理学(00067)

世界旅游地理(06151) 旅游文化学(06124) 旅游公共关系学(06177) 旅游景区管理(06153) 山西大学

050305 119 新闻学 文学概论(一)(00529)

新闻事业管理(00662) 新闻摄影(00659) 公共关系学(00182) 外国新闻事业史(00660) 山西大学

040108 120 教育学 中外教育简史(00464) 教育学原理(00469) 教育管理原理(00449)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认知心理(00471) 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080709 121 计算机网络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04747)

数据结构(02331) 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0314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计算机网络管理(02379) 互联网及其应用(03142) 山西大学

080705 122 电子工程 工程经济(02194) 现代电视接收系统(06171) 自动控制理论(二)(02306) 单机原理及应用(02358) 山西师范大学

090102 123 农学 农业生态基础(02665)

作物栽培生理(02676) 生物化学(二)(02634)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02677)

农业推广技能(02845)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02683) 山西农业大学

090403 124 畜牧兽医 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02765)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02793) 动物营养与代谢并防治(02795) 畜牧微生物学(02798)

畜牧业经济管理(02796)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管理学(06173) 山西农业大学

030207 125 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一)(00266)

发展社会学(00287) 人口社会学(00302)

社会调查方法(00288) 组织社会学(00311)

西方社会学理论(00280) 城市社会学(二)(00313) 山西大学

030203 126 社会工作与管理 社会心理学(一)(00266)

发展社会学(00287) 社区社会工作(00281)

社会调查方法(00288) 西方社会学理论(00280) 社会行政(00283)

中国福利思想(00285) 山西财经大学

020202 185 工商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企业管理咨询(00154)   太原理工大学

020204 189 会计 会计制度设计(0016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高级财务会计(00159) 财务报表分析(一)(00161) 山西财经大学

050105 190 汉语言文学 外国文学史(00540)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0617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39) 语言学概论(00541)

汉字学概论(00820) 山西师范大学

030106 193 法律 合同法(00230)

监狱法学(06154) 公司法(00227)

法律文书写作(00262) 外国法制史(00263)

婚姻家庭法(05680)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山西大学

030302 194 行政管理学 领导科学(00320)

财务管理学(00067) 行政组织理论(00319) 西方行政学说史(00323)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中国行政史(00322)

西方政治制度(00316) 山西大学

050201 196 英语 高级英语(00600) 日语(00840)

法语(00841) 外语教学法(00833)

语言与文化(00838) 英语写作(00603)

外刊经贸选读(00835) 山西大学

100702 197 护理学 护理管理学(03006)

外科护理学(二)(03203) 护理学研究(03008)

精神障碍护理学(03009) 护理教育导论(03005) 妇产科护理学(二)(03010)

儿科护理学(二)(03011) 长治医学院

020119   餐饮管理 国外饮食文化(00989) 中国饮食文化(00986) 餐饮美学(00987)   太原师范学院

040112   小学教育 中外教育简史(00464)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03330)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文学概论(二)(0054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3329) 太原师范学院

020114   农业经济管理 农学概论(00127) 农业技术经济学(00128)   畜牧学(00133) 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篇7

农业经济;分析模型;理论

1计量经济模型

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函数方程衡量经济形势,借助于概率分析理论,通常用于宏观经济的预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特点鲜明,首先其将经济形势转化为一种可计量的数字化模型,后借助于统计学和概率学理论知识,进行数据化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兼顾理论和统计资料,通过理论和经验结合,分析经济动态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形势的影响,从而得出具有一定概率性的结果。虽然计量经济模型优点很多,但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主要概括为:首先是局限性,计量经济模型只是将经济数据进行简单的函数分析,而面对经济动态中的非量化因素,却显得力不从心;其次是依赖性,计量经济模型的成功构建需要精确的统计数据以及强大的计算机软件支持,可见其运用的要求较高,难以施行。鉴于其不足,计量经济模型在实际运用中主要表现为F或t检验在定量分析中缺乏显著性,其次模型错误和统计数据有误由参数预估值不合理或是不切实际导致。

2线性规划模型

线性规划模型通过确定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求得最优解,其中目标函数为线性函数,且约束条件表现为线性特征,通常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中最优化方案的确定。线性规划模型优点明显,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制造部与经济动态中各变量间的潜在关联,为各行业管理提供最优解,从而管理层依据其做出正确决策,同时以基期的统计信息完成自检,确保模型的合理性。线性规划模型在实际运用中曝露出诸多的缺点,主要概括为三点:首先是理想性,线性规划模型本质上是静态模型,而实际经济管理中,目标函数中部分因素通常是变化的,同时生产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导致约束条件中部分指标表现出不定性,可见线性规划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实际运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是被动型,模型仅可以跟随外生变量的波动做出断断续续的回应;最后是难行性,实际分析中通常缺乏必要数据和信息,仅通过借鉴和假设等手段完成模型的模拟分析,缺乏精确性。

3复合模型

复合模型通过概率预测分析和模拟规划,综合考虑实际经济动态中的各项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使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模型的特点显著,实际运用中表现出极大地灵活性,分析者参照实际目标,构建合理的模型框架,模型既可以进行概率预测分析,也能模拟规划模型,兼顾以上两种模型的优点。其典型应用为江苏省农业区域政策分析模型,模型综合计量经济模型以及线性规划模型,计量经济模型用于分析居民的消费情况(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及通货膨胀水平),同时预测外生量动态;线性规划模型通过结合居民需求量信息,并进行多次模拟操作,确定生产结构的最优方案。

4灰色模型

农业经济受制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作用机制等信息模糊,一些常用的经济分析模型已无法应对,为解决此类问题,灰色模型应运而生。传统分析模型需要基于准确的统计数据,可用于处理常规发展中的经济状态,而对不确定性的经济现象,难以做出有效分析。灰色模型主要通过灰色参数、函数和矩阵来客观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进而提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规划。灰色模型完美结合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其中定性分析是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后通过定量分析进行细化以及规格化处理,其既能定量分析各变量对农业经济动态发展的不同影响,也可以概率预测农业经济中各因素变化对农业经济整体(总产值等)的影响。其典型应用为甘肃农业经济分析模型。

结束语

四种模型各具特色,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开发,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相应的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也更为复杂,对农业经济分析模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复合模型与灰色模型的应用更为广泛。为使我国农业经济能够高效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1)重视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技术革新。(2)加快农业结构产业化。引导农业经济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整合现有资源,因地制宜。(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实施力度。农村是教育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民科学意识普遍较弱,制约当地农业技术的普及。

作者:隋娟娟 单位:王连街道办事处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篇8

近年来,农业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普遍关注和热议的一个问题。中央从2004年开始,连续8年下达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由此可见国家与社会各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问题同时也是发展经济学的主要议题之一,发展经济学致力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理论,这当中,就包括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农业能不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先后顺序和模式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改造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们争论和研究的中心。目前,关于研究我国农业现代化范畴的文献琳琅满目,相关研究成果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在一些文献中,对农业现代化中某些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偏差。本文试图理清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在农业问题的研究领域,通常会涉及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农村工业化这三个概念,有些学者在研究与传统农业相对的农业形式时,会根据自身研究情况,通用这三个概念,但这几个概念内涵的界定,学界目前还没有较为权威的论述。张培刚在阐述工业化的定义时曾经提及到这几个概念,“早在40多年前我就说过,我关于‘工业化’的这个定义是试用性的,但它比其他学者所用的定义或解释要广泛的多。因为它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后,其在论述关于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先行官”作用时又说道:“在我的上述‘工业化’的定义里,不仅包括有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而且还强调了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重要性和他们的‘先行官’作用。”在他的这两段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张培刚先生对于农村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这两个概念是通用的,没有加以严格区分。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由于提出较早,目前学界已有统一的认识。一般来说,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特点。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农业机械化,一般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的概念范畴应该涵盖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而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是可以通用的。

二、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在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三十年里,一直推行的是单纯地发展制造业的工业化过程。在他们看来,工业化仅仅意味着制造业的工业化。这种不顾及或不重视发展农业,把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与发展农业看做是相互对立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经验使我们看到,在经济“起飞”以前,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出口对它们各自的工业化起步所做的贡献是相当大的,等工业化进展到一定阶段,现代工业的各方面对农业的改良和农业现代化所起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显著,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工业反哺农业。这里要强调的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对农业是忽视的、漠视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国家的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没有向前发展,只是说农业的发展速度相对于急速增长的工业来说,是滞后的、缓慢的。而这个问题如果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农业必然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阻碍,也将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在研究我国农业现代化时,还有一个问题也必将引起我们的注意。像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力价格远远低于机器的价格,农村耕种历来是以人力、畜力为主,再加上地理环境和耕地分布的限制,这意味着即便我国农村现代化达到一定程度,也很难实现大规模的农田机械化操作。我们的农业现代化过程必须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加以考虑。

三、传统农业部门配置低效率说

在研究现代农业效率问题时,我们总是习惯于假设传统农业部门的配置效率是低下的。有人认为,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民愚昧、落后,对经济刺激不能作出正常反应,经济行为缺乏理性,所以,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必然低下。舒尔茨曾经根据社会学家对危地马拉德帕那加撤尔和印度的塞纳普尔这两个传统农业社会所做的详细调查资料得出结论:“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其实,传统农业中的农民能根据集市上农产品价格的高低,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种植计划;他们会根据历年的种植经验和天气情况,让自己的作物尽可能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他们总会尽可能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并使其达到最优配置,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即便是外来的高技术专家也很难找到他们生产要素配置有什么低效率之处。

四、农业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在很多经济学教科书和许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农业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的论断,很多著名的经济理论也基于这样的假设。农业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或近于与完全竞争市场的论述是不完全合乎实际情况的。第一,农业市场具有非常浓厚的区域性,地域的限制性经常限制资源流动性。第二,相对于农业市场上无数的卖者而言,农业市场的买者人数是非常少的,农业市场的购买者或者收购者具有很强的买方优势,他们议价能力很强,甚至在某种作物极大丰收时,农民在卖出作物时往往具有半卖半送的性质。第三,农民对于农业市场上的信息并不完全了解,信息闭塞现象非常普遍。农业市场上存在的这三个实际情况不符合经济学家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是农场品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现象。

农业问题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以上问题的澄清对进一步从事我国农业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理清工业化与农业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在农业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澄清农业部门无效率说,可以引发我们思考农业发展所以缓慢的原因。既然不是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低下,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限制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勾勒一个现代化农业的远景。知道现实农业市场并非是完全竞争市场,有助于我们了解农民交易和投资动机,从而为研究农业资产投资和生产要素优化提供了帮助。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对进一步研究我国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培刚.武汉.农业与工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Research on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CHEN Li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篇9

“新农村建设”目标并不是单纯农村生产方式概念,而是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概念和更深层次的农村生活方式概念,实现“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民生活幸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体育的健身、娱乐、休闲、教育等功能,使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现代化成为农村社会现代化应有之义。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现代化有其存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我国城乡之间却横亘着一道深深的鸿沟,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现代化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城市。如何建构一个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体育生活方式?如何促进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现代化?笔者认为须将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置身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以获得其自身的规定性。

一、本质认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现代化内涵的解读

从本质上说,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现代化是农村体育生活方式自身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农村传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迁。诚然,农村脆弱的体育基础设施和滞后的体育事业发展,使得建构农村现代化体育生活方式举步维艰,但并不代表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现代化就是妄谈。新农村建设实质上是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从《意见》的指导精神来看,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当前我国三农问题,已经不是纯粹生产方式现代化问题,而更是生活方式现代化问题。在温饱已解决,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不大,闲暇时间较多的情况下,农民对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包括体育生活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现代化作为其自身运动的必然结果,不仅一直存在,而且还呈现出一种持续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这种过程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现代化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度,甚至反复或倒退。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现代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现代化思维: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生活方式建构的理念

(一)农村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生产/生活型生活方式

过去,典型的农村生产方式是以动植物为对象的农业生产。动植物应“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即“农忙”和“农闲”。持真义体育观的学者旗帜鲜明地指出在探讨体育概念时,必须清理出一种作为真正精神生产创造活动所应具有的理性——知识主体思维结构。这一学派认为,两种体育概念观的争论实际上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产生激烈碰撞的结果。要彻底解决这一学术难题,必须深入到哲学思维层次,从语言与思维角度加以综合分析,并着重从分析材料和语词概念转向转变思维方式。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农村现代化步伐逐渐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科学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民传统的休闲方式,增加了休闲时间并且使之趋于均衡化,降低了休闲时间受到自然束缚的程度;农村企业的兴办和农村的城镇化实现了农村人口的集中,为农民能够进行多姿多彩的休闲生活创造了必要条件;现代交通、电子、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农村和城市的休闲生活方式差距逐渐减少。这些改变不仅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生活幸福。

(二)农村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民族传统/现代型的生活方式

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范畴现象,是一种文化娱乐的活动过程和活动形式。体育生活方式因其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体育生活方式。在农村,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习俗文化形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如摔跤、划龙舟、舞龙灯、扭秧歌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农民的喜爱和欢迎,而且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适应当代农民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的积极特征,至今仍然流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断在农村进行冲突和交融,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文化危机。大量的现代体育文化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等都出现在农村。

三、现代化建构过程:我国农村体育生活方式的合理化调控

(一)以村社为基地,组织日常农村体育生活

诸多的研究表明,“体育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已成为 Sport大体育观的立论基础。如有学者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体育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是不同的,体育的内涵也不大一样。还有学者研究指出,确立体育概念,应根据唯物辩证法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存在决定思维原则,体育的概念必须反映体育的本质特征;2.对立统一原则,体育的概念必须反映体育本质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社会发展的关系;3.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原则,体育的概念必须反映体育本质的整体性及发展规律;4.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原则,体育的概念必须反映体育本质与国际相对应,找出其共性部分,同时又要考虑其时空特征及民族的继承性。

虽然,《物权法(草案)》出台初衷是保障农民权利,但却忽视了村社一级是真正代表农民权益,忽视了农民是相对于村社以外力量弱势的问题。

(二)以农村企业为主体,带动农村体育生活的蓬勃开展

两种体育概念观在各自的研究方法上均表现出了严谨、科学的学术作风。也恰恰是他们各自缜密的研究方法的差异,充分证明了基于不同的方法论指导,可能导致迥然不同的研究结果。并且,由于不同理论基础的研究立场不同,往往使得某一理论只能反映某一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尽管“真义体育观”与“Sport大体育观”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合理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们各自的局限性。“真义体育观”的局限性表现为对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体育内涵的理解和把握;“Sport大体育观”的局限性则表现为对体育在我国起源与发展时期体育内涵成因的理解和把握。

四、结论

两种体育概念观在各自的研究方法上均表现出了严谨、科学的学术作风。也恰恰是它们各自缜密的研究方法的差异,充分证明了基于不同的方法论指导,可能导致迥然不同的研究结果。并且,由于不同理论基础的研究立场不同,往往使得某一理论只能反映某一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尽管“真义体育观”与“Sport大体育观”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合理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们各自的局限性。“真义体育观”的局限性表现为对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体育内涵的理解和把握;“Sport大体育观”的局限性则表现为,对体育在我国起源与发展时期体育内涵成因的理解和把握。两种体育概念观研究的共同缺陷,是均没有能够完整地描绘体育的发展变化历程,并通过探讨体育在不同时空中的变化来把握体育概念内涵的发展和变化。而通过他们各自研究方法的比较使我们明确了,描绘不同时期体育概念之间的有序过渡,阐述体育概念的发展进程及其与具体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是今后研究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余涛等.基于社会分层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内在机制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8.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篇10

0 引言

非农学类专业是与农业特别是与种植业有着不可分割关系的专业,本文暂称其为非农学涉农专业,简称“涉农专业”。常见的这类专业有工程类的农业机械工程、设施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类专业,经济类的农业经济、农村管理等专业[1]。在涉农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因为与农业的关联,往往需要开设传授农学类基础知识的课程。通过对农学特别是作物生产基本知识的教学,拓宽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从而使涉农专业学生对其专业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为贴切,并促进其知识结构更为合理[2,3]。作物学基础正是适应涉农专业学生对作物生产知识的需要,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开设的简要但有一定覆盖面的作物学综合课程。这一课程对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非农学类专业如农业机械等作用更为重要。

1 涉农专业开设作物学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农业机械、农业经济、食品技术与工程等涉农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多为培养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工程类、经济类应用人才,其专业特色在于与农业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其服务对象也是面向农业生产的相关领域。然而,因其专业范畴,主要科目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大多完全脱离农学范畴,偏向纯粹的机械类、经济类专业课程,少有农学相关的课程。基于其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学生掌握必要的农学类知识,特别是作物生产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领会专业课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适应毕业后的就业需要均十分必要[4,5]。特别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涉农专业,作物学基础知识对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课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农业机械专业的学生,不了解农业机械作业对象的要求以及其中包含的农学原理,就不可能确切了解农业机械性能的优劣,不可能全面掌握相关作业机械的设计和使用要求,更难实现优质农业机械的设计及其维护。

另一方面,当今环境下,涉农类专业的生源虽然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却普遍不了解农作物,甚至不认识主要的农作物。笔者对苏州大学机械学院农业机械专业的两届两个班学生共58人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和讨论,得到的结果可见一斑。调查对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比90.4%,在家时经常参加农事劳动的学生(以参加农事劳动的次数超过在家日数的一半为标准)为0,认为自己偶尔参加农事劳动(以2小时以上较长时间进行农事劳动为参加的标准)的学生仅占32.7%。针对农作物的识别,知道籼稻和粳稻分类的学生仅占28.8%,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日常食用的大米是籼稻还是粳稻。知道有大小麦区分的学生占61.5%,而认为自己能够在田间区分大小麦的学生则仅占5.8%。可见在目前的教育氛围下,即使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能够主动参加农事劳动的情况很少,能够了解主要粮食作物种类的学生不多,不识“五谷”的学生非常普遍。

学生对作物生产基础知识及农业生产技能的了解极度匮乏,对农作物生长的共性规律以及基本农艺活动和作物栽培技术的认知更是缺乏基本概念,这已经成为涉农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素质提高的限制因素。针对目前学生的基本状况,涉农专业进行农作物基础知识和作物生产技能的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2 作物学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

作物学基础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增加涉农专业学生在农作物基础知识和一般农事措施方面的认识积累。针对涉农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和专业特色,其教学内容应该以介绍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农事措施为主。基于这一指导思想,确定作物学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如下:(1)作物生产概述;(2)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3)土壤肥力的基本知识和土壤耕作;(4)主要粮食作物和大田经济作物的种类和生长基本规律;(5)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关系;(6)作物生产常见的基本管理和农事操作;(7)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及病虫草防治措施;(8)蔬菜、果树和花卉的基本知识;(9)现代作物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

为了适应涉农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作物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应注意掌握以下基本要求:(1)以通俗易懂的介绍为主,重点强调作物学基本概念的理解;(2)注意农事措施的系统性介绍,减少学生的片面理解;(3)着重关键的基本生长规律的讲授,为学生拓展农学知识奠定基础;(4)注重标本展示和形态识别,尽量培养学生的直观概念和准确认识;(5)合理利用多媒体,通过照片、图片和影像构成较直观的学习内容;(6)多安排实地观摩和实践性教学,促进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实践认识。

通过作物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应尽力使学生对作物生产的总体概念、主要作物的种类、生长发育特征及基本规律等有一定认知,对作物生长环境以及高产优质的生产目标有清晰的概念,对农作物的栽培、良种运用、植物保护以及农产品贮藏等生产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其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提供较好的作物学知识基础,并为毕业后在工作中碰到农学相关知识的需要时可以适当应用并能及时拓展[6,7]。以农业机械专业为例,通过课程的学习,应促进学生懂得在处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问题时必须考虑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基本要求,在专业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中也能主动思考农业机械的运用与农业生产中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低耗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真正理解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

3 作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设置

鉴于前文的认识,结合作物生产基础知识的系统构成,在有限的学时限制下(以2学分为基准),设置本课程教学具体内容及其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关键知识点的把握,既要能够把握好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深浅度,又要注意每个章节的中心内容的凝练和强调。

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应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模式。然而,由于本课程包含了很多的生产实践性知识和形态识别的内容,故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标本等教学手段和所在的校园环境,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认知性的授课内容,本文暂称其为认知课。这种认知课,介于实验课、实践课和理论课之间,原则上在室外进行。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季节性的作物形态识别、附近的设施农业参观、农田操作的见习等等,也可以采集标本实物带进课堂,进行相关形态认识等方面的教学,总之,根据条件灵活安排,时间以每次1个学时左右为宜,以讲授、介绍为主,学生动手为辅[8,9]。通过认知课的安排,把一些直观性很强的知识,在实物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讲授,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学生对作物生产的认识和感知。

4 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形式改进

对于非农学涉农专业的学生而言,作物学基础是其大学课程中涉及农业生产的第一门课程,也可能是四年大学生涯中唯一的一门农学类课程。因此,促进学生对农业生产的了解欲望在本课程的教学实施别重要。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决定性因素。结合作物学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性教学手段,设计有趣实用的实践性教学单元,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予特别重视的方面,也是形成本课程授课特色的关键教学方法。

作物学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实践性教学,不同于农学类专业的专业实践。农学类的专业实践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实践认知和农事动手能力,以学生动手为主。作物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完全不同于农学专业实践,必须以传授作物基础知识为出发点,故在本课程中采用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应以识别、认知、了解为主要教学目标,可参照实物以讲授为主导,不必过于强调学生的自己动手和实际参与。具体实施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设计实践性教学单元:(1)利用实验农场和周边农村,多安排大田实地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的环境中把握理论知识。(2)多采集标本,使非正季作物的教学也能物有所依,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3)鼓励学生回家自我参加最少1次的实际农事操作,提交农事实践作业并组织讨论。(4)组织作物收获期的现场教学,加深学生对产量的概念和产量形成的理解。(5)利用附近资源,组织设施农业教学活动。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作物实体和实际生产环节,直观感受作物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

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也是本课程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课件将很多知识点图形化,加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也增强了教师授课的系统性。在本课程的课件制作中,应更为重视照片、图片和影像的运用,加强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说明,并使学生对作物学的知识落实在具体实物对象上[10,11]。但同时必须注意不能依赖于课件,要充分运用板书和手画图形,突出知识点,加强学生对作物及其生产过程的理解。

5 涉农专业“作物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后续课程的需要,以及农业的发展趋势精选必要的教学内容,避免过多的理论灌输。

2)基础性原则。根据专业基础课的性质,重点选择作物生长、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3)完整性原则。本课程应该是介绍农业生产全貌的课程,在教学内容选择时,尽可能保持知识的系统性,使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知识即能自成一体,又能围绕作物生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农业是一个生产部门,其涉及的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作物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其生长规律又让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努力使农学理论实践化,生产实践理论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领会和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

主讲教师必须切实认识到非农学专业学生学习作物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准备授课内容。通过有限学时的教学,使涉农专业学生对作物生产基础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让学生充分理解其专业知识的最终服务对象——作物生产——的特征,为其在今后学习中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引导,为进一步自我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使该课程成为涉农专业学生喜爱的重要基础课程。

6 结束语

作物学基础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覆盖面,同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要有合理的分布。所以,针对涉农专业的特点,设计合理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农学的特点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手段,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通过“作物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农学知识具有较为系统的概念和一定深度的掌握,对其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开展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佟艳,朱刘娟.工科院校《农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2009,(7):133.

[2]翟虎渠.农业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00.

[3]官春云.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20.

[4]赵全志,胡跃高,侯亚兵,等.农业总论与大学生宏观发展战略素质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4,(8):55-56.

[5]张学林,张小全,杨青华,等.基于实证调查的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80-82.

[6]李伶俐,张学林,朱伟江,等.《作物学通论》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西南农业学报,2010,22(2):181-182.

[7]王贵忠.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8,(11):32-33.

[8]杨文钰.作物栽培学的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1999,(8):53-54.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篇11

1、“毛概”是《毛泽东思想概论》的简称,大学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农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 全局的重大问题。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2、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政 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投资和支持,为解决农村问题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揭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国内环境及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理想,勾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并在实践中艰辛探索中国革命发展道路以及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新民主主义论,论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实践所进行的初步探索。

(来源:文章屋网 )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篇12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虽然被逐渐提高,但是在其发展中也面临着几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第一,旅游需求的变化。在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多的停留在“表面经历”的阶段,追求的是“到此一游”的效果。随着旅游者阅历逐渐的丰富,旅游者已经不再局限于到旅游景点观光的游客,而是已经进一步泛化涵盖了旅游者、休闲度假者、商务旅行者等各类消费群体。旅游活动也不再局限于观光游览,而是进一步泛化涵盖了景点游览、城市旅行、文化体验、度假休闲等多元复合的各类消费形态。深度体验的旅游需求需要旅游目的地不仅仅只是展示自然人文景观,更加需要挖掘出旅游目的地的丰富文化底蕴,实现从提供单一观光产品到复合型休闲产品的转变。旅游需求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旅游诉求的改变上,同时也体现了旅游方式的改变。随着各项基础设施及旅游接待设施的逐步完善,信息、金融、通讯服务更加便利,自助旅行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热衷,传统的以旅行社制定线路的团体旅游显然已经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二,旅游资源观的限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禀赋型产业发展模式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传统的旅游资源二元结构论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种类型,催生了一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名城。直到现在,这种二元结构资源论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政府官员、开发商的思维,山水风光和历史名胜仍是开发商投资开发的首选。2003年颁布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主要是针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该标准是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中对资源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开发者对旅游资源的认识。第三、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偏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预订、网上交易、微博及微信等新型营销模式正改变着旅游者的旅游方式、消费模式和获取旅游资源信息的途径。旅游企业应根据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原来的企业经营策略、管理方式及营销模式,实现与客源市场的无缝对接。

1.2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思路

第一,针对目前旅游产业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的解决途径。基于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主题。

第二,理论基础及文献述评。首先对产业链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内涵、发展及与产业融合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为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文献述评上主要对产业融合理论本质进行剖析,同时对旅游产业与农业、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融合的模式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基于理论研究的缺陷,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构建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模型和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基于对旅游产业融合概念的梳理和辨析,从产业融合的本质原因出发构建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基于概念模型提出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并对不同融合模式的融合机理进行分别阐述。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是旅游产业融合概念内涵的重要全释方式,能够体现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但是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来源于概念模型,因此需要应用到实践中进行检验。

第四,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检验。为了进一步证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科学性,本文选取相关案例对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融合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更好的指导旅游产业融合的实践发展。

以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为例,对旅游产业主动融合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的理论关系,对旅游产业与农业间的投入率和融合度进行测量,从而辨识旅游产业对农业的主动融合模式。基于融合模式的确定对旅游产业改变农业产业链的过程和内涵进行阐释,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不同融合阶段下的新业态进行分别解析。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2.1理论基础

2.1.1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整合是产业链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产业融合正是产业链优化整合的重要途径。产业链整合体现为产品整合、价值整合和知识整合三个层面。产业融合中新产品的产生体现了产业间不同要素整合成新产品的过程,产业融合中产业链的改变主要体现了主动融合产业通过核心价值要素的应用和推广对被融合产业产业链中各个组成部分价值整合和知识整合的过程。本文主要基于产业链理论对旅游产业不同融合模式下主动融合产业对被融合产业产业链的改变过程进行分析。

2.1.2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是基于产业间投入产出的量化考察国民经济各部分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从而实现了产业技术经济关联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的结合。

魁奈的经济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是产业关联理论形成的基础。列昂惕夫是产业关联理论的最杰出贡献者,于1936年发表文章《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构建了投入产出的分析模型,标志着产业关联理论的初步形成。1941年列昂惧夫的着作《美国的经济结构1919-1929》的出版标志着对产业关联研究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运筹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产业关联理论在二战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逐渐提出了动态的投入产出模型、引入了最优化思想的投入产出分析及扩展了地区间的投入产出分析。

王琪延,徐玲提出产业关联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产业才能寻求进一步的融合发展。产业关联虽然不是产业融合的充分条件,但是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体现了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本文对旅游产业与农业的实证研究中主要是基于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同时基于投入产出分析对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度进行测算。

2.2研究述评

2.2.1产业融合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扩散,部分信息技术产业间的边界逐渐模糊或消失,并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这种现象早期发生在以媒体、电信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产业之间,后来扩散到其他服务业,并逐渐开始向农业和工业渗透发展。产业融合作为一种革命性的产业创新,使原来基于产业分工的产业

经济理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受到了政府及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已经幵始对数字融合及技术融合的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到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逐渐发展到对产业融合的深入研究。21世纪后我国学术界开始针对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并迅速扩展到对不同产业的融合现象进行分析,目前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问题。纵观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产 业融合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融合概念、模式、原因、过程及影响效应等方面。产业融合理论是本文的重要理论基础,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构建及融合模式的提出主要基于对产业融合理论本质内涵的分析。由于产业融合理论目前尚不成熟,并不能作为理论基础进行简单介绍,因此本文对涉及到产业融合理论内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述评,对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为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融合作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己经被讨论了三十多年,但是产业融合的概念表述及内涵界定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对产业融合的概念界定了不同的内涵,甚至有学者将技术融合、三网融合和数字融合等同于产业融合。具体来讲,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将产业融合的概念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三章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及模式构建.........30

3.1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总结及问题辨析.......30

3.1.1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总结........30

第四章旅游产业主动融合模式研究——旅游业与农业融合...........50

4.1旅游产业对农业主动融合的实证研究........50

第五章旅游产业互动融合模式研究——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67

第七章三种模式下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应用到具体融合现象的分析证明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理论的科学性。虽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具体的融合产业,但是研究结论也反映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一般特征,这些特征能够更好的指导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产业融合在微观上改变了融合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产业链构成,为旅游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创新发展,宏观上改变了融合产业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地区或国家的竞争力。在旅游产业融合这一新型的产业创新方式之下,我国应该如何制定相关的政策,从而促进旅游产业良性、快速的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目前,政府在旅游产业融合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宏观发展上主要是大力提倡旅游产业与一、二和三产业的融合,而不同地区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确切产业对象选择上,一方面主张旅游产业与所有产业进行融合,另一方面主要是依据国内的相关成功经验,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和农业进行融合。这种旅游产业融合的政策导向并没有体现旅游产业融合的特征,没有针对旅游产业与不同产业进行融合的不同特征及旅游产业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同现状提出相应的融合发展政策指导。因此,本文基于旅游产业不同融合模式特征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进行研究。本研究的核心内容集中在3-7章,第三章主要是基于定性研究方法构建了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并提出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研究内容主要基于实证分析方法将旅游产业的主动、互动和被动融合模式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融合现象进行检验,第七章是基于对不同融合模式特征的总结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主动融合模式研究中,主要基于产业关联与产业融合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并检验了旅游产业对农业的主动融合模式,分析了主动融合过程中旅游产业对农业产业链的改变过程和改变结果;互动融合模式研究中,主要基于产业间锅合与融合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并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模式进行验证,同时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产业间及产业内行业间的融合度进行了测算;被动融合模式研究中,主要是基于产业集聚度与融合度的理论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并验证了信息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带动融合作用。本文的前章的研究内容己经解决了本文的研究问题,本章主要是对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研究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8.1研究结论

农业发展概论论文篇13

“中国农谷”的概念起源于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2008年,屈家岭管理区提出了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意,并请华中科技大学知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已去世) 及弟子张建华等一班人组成课题组,帮助编制发展规划。课题组在编制《屈家岭管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将屈家岭打造成“中国农谷”的构想。2009年,《规划》通过了农业部专家评审组评审。2010年5月7日,获农业部同意,“中国农谷”正式成为屈家岭的发展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党报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敏锐地洞察到“农谷”欲来的风波。《屈家岭·中国农谷启动》刊登在2010年5月9日的《湖北日报》上,这是省委机关报对“中国农谷”的首次报道。这是党报植入议题的第一步:把握传播信息的时效性和重要性。

孤掌难鸣。与此同时,当地主流媒体《荆门日报》派出记者走进屈家岭,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大功能区规划、项目发展方向、试水现代农业的优势特色,以及建设进展、招商引资成果实地采访报道。2010年7月22日至7月27日,《荆门日报》连续刊发《“中国农谷”的前世今生——探访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一组系列报道,掀起了屈家岭中国农谷宣传的第一个高潮。“农谷”这一概念也慢慢深入到广大读者和市民的脑海。《荆门日报》作为中共荆门市委机关报,对农谷开展了一系列不间断的报道,这说明,地方性媒体在选取议题时从受众层面出发,议题的接近性不容忽视:从心理上,“农谷”直接触及“三农”问题;从地理上,“农谷”立足荆门当地。议题接近受众,更容易建立共识,实现对话。

仅仅抓住时效性、重要性和接近性,议题还不足以形成冲击力,尤其是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稍纵即逝的三网融合环境下,要避免议题成为泡沫,持久地抓住公众眼球,还要给议题设置显著的标志。“农谷”的显著性标志体现在它所弘扬的“四个文化”上。2011年3月和6月 ,《荆门日报》又相继推出了反映屈家岭解放思想加快建设中国农谷,促进跨越发展的系列报道。2011年7月18日《湖北日报》经济视点版上刊发的 《沸腾的“农谷”——荆门屈家岭打造中国农谷观察》一文引起了省委书记李鸿忠的高度关注。李鸿忠书记作出批示:“农谷”已初显成效,但要取得更大的农业种植、品牌、城镇化的成效,这需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理念和商品文化、农业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等元素,加强总体策划,加强“推销彰显”,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文化成效。“四个文化”俨然成为“农谷”的显著性标志。至此,“农谷”议题基本形成。

2012年2月11日,李鸿忠书记再次亲临荆门,提出中国农谷建设是省级战略,由荆门实施。媒体的介入,特别是经过《湖北日报》、《荆门日报》的强势引导, 中国农谷终于由屈家岭管理区的一项地方发展规划,先是发展为荆门市的重大决策部署 ,进而上升为湖北省的省级战略。

全面解读中国农谷,用权威声音统一思想

中国农谷虽然一路升温,但有些人对中国农谷建设将信将疑,认为是炒作概念,不会真搞;有些人对中国农谷的概念和内涵一知半解,感觉神秘莫测。因此中国农谷出现了上面热、下面冷,领导重视、群众漠视的苗头。怎么办?作为本地权威媒体,《荆门日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党报公信力服务政府决策高地。在引导“中国农谷”宣传、解读政策、服务群众等方面也迅速做出反应,做好农谷的品牌宣传及农谷建设的进行时报道,让广大市民感受到农谷真的来了,农谷触手可及。

(一)言论引导,先声夺人。在中国农谷的宣传上,《荆门日报》举起了言论这面旗,并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在“农谷”还在酝酿之中时,《荆门日报》就利用《象山笔谈》、《说长道短》等言论专栏以及主题评论适时进行引导。2012年2月三级干部大会后,《荆门日报》又抓住时机,推出了“贯彻落实三级干部大会精神,抢抓机遇奋力打造中国农谷”一组评论员文章,共10篇,评论就如何落实三级干部大会精神,推动中国农谷真抓实干进行了很好的“发言”。 这组报道为战略升级后的中国农谷建设提了神,鼓了劲。

(二)去塞求通,向导国民。为营造解放思想,创新创造创业区域环境,《荆门日报》自始就对屈家岭开展的中国农谷创新活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规划制定到项目洽谈,从园区开工到企业投产,从道路建设到水电增容,《荆门日报》不吝版面,在显要位置报足报充分,并且轮流派出骨干记者走进屈家岭管理区,采写了大量见闻式的报道。仅农谷大道建设,记者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时间报道了近20次,向广大市民展现了农谷建设如火如荼的火热场景。这些动态进行时的报道营造了一轮又一轮声势,感染了读者,影响了市民。2011年9月,中国农谷日渐升温,争论也日益升级。面对此情此景,《荆门日报》适时策划了一组新闻述评:《机遇难得》、《优势何在》、《核心在变》、《关键在干》,还开展了“我为农谷做什么”的大讨论及县市区和部门领导访谈。这一系列的新闻策划对处于关键转折期的中国农谷来说,起到了去塞求通、引导有力的独特作用。

(三)背景设计,深化主题。背景报道在深度报道中尤为重要,媒体通过背景报道为受众答疑解惑。在新闻报道中,几乎每天都要提到农谷。受众第一次听到“中国农谷”,会觉得新鲜,也会在心里产生疑惑:什么是中国农谷?怎么建设中国农谷?中国农谷与我有什么关系? 面对市民的疑惑,党报有责任进行权威解读。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