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实用13篇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1

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已被社会所公认,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创新了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形成了企业带农、惠农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它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的主要转换方式,是工农业由非平衡发展转向平衡发展的载体,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点,关系着结构调整的成败。目前,干部和群众对结构调整的重要和紧迫性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还没有完全做好,结构上的问题,品种品质上的问题,布局上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对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还不完全清楚,甚至顾虑重重。具体体现为:市场还看不准,发展路子还不宽,对农民的信息和技术服务还比较滞后。

2.当前农业产业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2.1农业产业经营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晚,发挥作用较小。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较快,但大多数是近年成立的,尚处初级阶段,缺乏工作经验,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生产基地规模不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和向非农产业转移,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的矛盾常有发生。农村土地流转大多属于自发状态,以农户间相互流转为主,难以向种养大户、种养能手转移;新增产业化项目不多,发展速度较慢。目前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集中在粮食、水产品的初加工和农产品的购销行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加工链条伸展不长;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还未真正形成。目前现状还是农户重生产、轻流通,企业重销售、轻生产,出现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离,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的不多,有的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免会产生丰产不丰收现象。

2.2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极其复杂、逐步完善的过程,它将伴随着农业经济组织的创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农业的市场化和农业科技进步一起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依据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大产品、大市场、大龙头、大基地”的要求,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抓基地、建龙头、兴科技、转机制。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2.1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农产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在产业化中,龙头是最重要的,它起着承上启下、加工增值的作用,没有龙头,农产品失去了规模加工增值和销售的载体,产品销、贸工农各缺少了两个环节,产业化也无从谈起。当前我们要按照搞大集团、大公司的思路和“大、高、外”的标准,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大”,就是规模大,围绕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培植传递信息、推广信息、深化加工、贮运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或集团;“高”,就是高起点,不管新上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都是坚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标准;“外”,就是外向型,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的龙头企业,扩大出口创汇。目前,发展龙头企业,还要与乡镇企业对接,充分利用乡镇企业现有的资金、设备、厂房、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2.2.2加快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上联龙头,下联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物质基础,是龙头企业得以发展的依托和条件。首先要面向市场,突出效益,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品、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坚持高标准、高效益,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其次是上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对重点产品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经营模式,实现成方连片,专业化生产。再次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化水平。基地是龙头企业生产原料的来源,也是现代农业的试验场,在基地建设中要大力推广普及新产品和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并带动周边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

2.2.3强化科技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科技贯穿其全过程,从产前品种选育、产中栽培管理到产后生产加工,都要充分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实施科技兴农,这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首先要普及推广常规农业技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其次要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有可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再次,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只有牢牢抓住科学技术信息、市场供求信息、资金信息才能使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

2.2.4发展外向化农业

农业外向化就是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广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改造嫁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发展外向化农业要把建设龙头企业作为重点,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经验,使全市的龙头企业向大规模、高水平、高档次发展,提高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2.5加强领导,搞好协调

第一,做好区域性生产规划。各级政府在确立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是,要坚持先规划、再论证、后动工的原则,不能你上我也上,你下我也下,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第二,支持龙头企业扩张。各级政府要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重点扶持。第三,要积极推行配套改革。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强化市场机制,组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

3.结语

农业产业化经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继续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必将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2

1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农业产业化链条不发达的地区,农民把握不住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生产经营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以下脱节问题:一是农副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多数农副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加工层次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二是经营方式与市场发展脱节。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形成规模化生产效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薄弱。三是农民与市场脱节。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农民市场信息相对闭塞,经营门路不广,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跟不上市场的及时需求与变化,往往会给自身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四是社会服务与市场脱节。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滞后,缺乏产前和产后的有效服务,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对农业产业化的综合要求。

2实施农业产业化的益处

(1)农业产业化能有效克服农户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农民对市场缺乏预见性,应变能力差,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农民尚处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状态,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形不成批量生产,很难进入市场大流通,而实行农业产业化,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增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2)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可实行规模经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通过产业联合,组合生产,可以扩大到生产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延长产业链,一个龙头可以带动一批基地和千家万户进入市场,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避免农民有较大的经济损失[2]。

(3)实行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推动城乡优势互补,拓宽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城区企业与农村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加快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4)实施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藏、销售,实现农副产品多次转化增值,是解决农业自身效益低下的现实选择。

3实施农业产业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1)实施科学规化。要根据当地实际,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把分散的区域经济组成规模较大的商品生产基地,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品和产业,使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壮大集体经济,培育产业化支撑点。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要有一定实力的集体经济,产业化实施的条件是要有组织网络、经营场所、管理人员、生产资金、物资设施等。要积极培育集体经济新增长点,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要积极推行股份制试点工作,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生产之中,以此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注重规模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农业产业化要着重抓好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和出口加工,在市场建设上,要积极培育当地农副产品市场,改善市场设施,扩展市场规模,增加服务功能。同时,积极开拓外地市场,组建集体、联合体、个体多层次、多形式的远销队伍,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全方位开拓市场[3]。在国际市场方面,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出口业务,不断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开发新的出口产品,扩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壮大龙头企业经济实力。

在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方面,要根据产业布局,在农副产品集中产区,兴建以加工出口为主的龙头企业,引导一些不景气的企业,调整生产经营结构,转向农产品加工;对一些规模小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兼并,组成企业集团,增强整体带动能力[4]。要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三资”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建设,形成龙头企业“上连国外市场,下连千家万户,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格局。

(4)健全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不适应市场需要主要表现在缺乏信息引导,缺乏科技带动,缺乏中间组织。要改变这种不适应、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状况,理顺双方需求关系,必须按照“组建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体系,服务一个专业”的思路,着重抓好服务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配套化,建立与市场农业相适应的规模化服务体系。

4参考文献

[1] 杨旭金.对加快推进武定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云南农业,2010 (2):45.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3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助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能力明显提高,从而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截至2011年6月底,互助县拥有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其中省级1家,地级13家。14家企业总资产达到7.56亿元,从业人数达到3514人,2010年上缴税金2.43亿元。在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也相应得到了政府、银行等部门不同程度的扶持。在政策扶持上,除青稞酒有限公司、西海油脂加工有限公司、绿革公司、生产资料公司、互丰公司和介实公司外,其它重点龙头企业都享受了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在财政扶持方面,2010年互助县重点龙头企业共获得财政扶持资金668万元。在信贷支持上,截至2011年6月底,重点龙头企业共获得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贷款1.49亿元。

经过几年的经营,互助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规模不大、数量少、带动能力弱、发展不平衡、运行机制不畅、缺乏管理人才等问题,尤其是金融支持的力度不足是制约互助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截至2011年6月末,互助县各项贷款余额为12.41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72.4%,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仅占农业贷款的16.56%左右。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也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法律的障碍。

一是龙头企业以租赁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不允许抵押。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物权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可以设定抵押权的只限制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协商方式取得的“四荒”,而龙头企业通过发包方与集体组织成员签订合同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允许设定抵押权。目前不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的土地均是以租赁方式取得,不具有对该土地的承包权,只享有约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法律上没有明确该土地经营权可以设定抵押权。由于土地经营权缺乏法律支持,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抵押物就难以变现,因此,不能以此作为抵押取得贷款。二是龙头企业租赁农地征用补偿尚未明确。按照现行国家征用农地补偿有关法规,土地补偿款主要是针对依法取得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或村集体,对于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方式取得的农地经营权,其补偿标准并未明确,因此一旦出现政府因公共利益需要征用农地等不确定事件发生,不仅影响龙头企业的正常经营,也会给银行信贷资金带来风险。

(二)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

一方面是龙头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和操作不规范,财务报表数据与实际经营情况出入较大,有的企业甚至只有流水账。或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公司收支与个人收支不分,使银行信贷人员的贷款“三查”制度很难落实,直接影响了龙头企业在信贷市场的准入。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在承担支持农业发展重任的“三驾马车”中,农业银行前些年对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大量收缩了县域和农村地区的网点,上收了业务权限,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日渐减弱。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专注于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虽说从近一两年看贷款面有所松动,但功能发挥不充分,其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的功能不全。农村信用社支农积极性高,但其资金来源渠道较窄,资金规模有限,无法满足龙头企业日益高涨的大额贷款需求。由于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造成金融机构运作机制僵化,特别是对于涉农贷款的风险控制非常谨慎。一是信贷门槛较高。过于追求足额抵押担保等“硬指标”,忽视龙头企业经营情况及资金使用效益等“软指标”。二是信贷决策链过长。

层层审批、手续繁杂、时间过长,大大降低了服务效率。三是信贷激励机制缺失。

责任追究对于管理激励,缺乏免责条款,对信贷员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因此影响其对农业放贷的积极性。

(三)经济环境的障碍。

一是信用环境的障碍。相对于城市工商业而言,农村地区是信用严重缺失,部分农户、涉农企业缺乏诚信意识,逃废贷款债务的现象仍然存在,涉农信贷业务的不良率大大高于平均水平。二是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的障碍。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属于风险比较高的产业,除受到龙头企业自身经营风险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变幻莫测的气候变化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如果没有必要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的配合,基于风险和收益的比较,金融机构普遍不愿介入涉农产业。三是中介环境的障碍。目前尚无统一专业的农地经营权流转和租赁市场,农地经营权要成为商业信贷的抵押物,需要有农地确权、登记、颁证机构,需要专业的机构评估和依法履行抵押登记手续。

(四)农业龙头企业内在的弱质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

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不高;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原始积累历程短,自有资金匮乏,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企业的资信等级低,没有在银行形成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金融部门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下,必然对产业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谨小慎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信贷投入。

(五)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业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农业保险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经营者利益的有力手段,它提高了农业经营者的收益保障程度,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便于其获得贷款,引导农业金融资本的流入,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和降低资金融通成本。由于保险行业未能有效的切入农业产业化的建设,间接影响到了金融机构对产业化的资金支持,加大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的难度。

(六)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金融支持,强化企业的间接融资系统。从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相对工业企业而言,目前农业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处于创业成长期。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和银行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获得贷款的门槛较高,而已有的政策性贷款在实践中很难得到落实,直接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度创新,破除农地经营权抵押瓶颈。

建议按照国家有关土地经营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工作。一是扩大可用于抵押的土地经营权的范围。使通过转包、租赁、互换、入股等形式获取的土地经营权可用于贷款抵押。

二是将土地经营权上附着的龙头企业投资形成的农业基础设施纳入信贷抵押物的范围。三是明确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中涉及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规定,从法律上保护龙头企业的投资权益。

(二)推进机制创新,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投资收入的稳定性,使农业产业化信贷成为金融机构眼中风险可控、商业上可持续的业务领域。一是要建立健全农产品保护价收购制度,尽量减少市场供需波动和价格波动对农业经营风险的影响。二是建立农业信贷风险的补偿机制。在综合测算涉农贷款损失率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贷款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或税收减免。三是通过区域市场准入统筹的手段来补偿农业保险承保损失,吸引有实力的保险机构开发农业保险产品。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4

一、"三高"农业与农业产业化之比较

(一)发展思路上的比较

"三高"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高产、高质"夺取"高效"。而要实现"高产、高质",就必须以生产环节为中心,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抓好品种质量,通过抓生产以带动销售、流通。因此,发展"三高"农业的指导思想是"以产促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各地"三高"农业在种植面积上迅速扩大。比如广东省高州市的水果,在市场刚放开的时候,佳果物以稀为贵,价钱卖得很好;随着优质水果种植面积增大,水果仍然供不应求,而且由于有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更为可观。但由于只重视生产,各地发展"三高"农业有盲目的趋势。

农业产业化的各种形式都是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是围绕市场这个中心来做文章,一方面考虑农产品市场的需要,确定生产什么和品质怎样的产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使农产品能够顺利地走向市场并实现其价值,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一系列中介组织。因此,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思想是"以销定产、以销促产"。由于以这样的思路来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发挥了中介组织开拓市场、保护农户、自我发展的作用,使农业产业化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

(二)发展形式上的比较

"三高"农业的发展,体现了农户自发、分散经营的特点。"三高"农业的始发,是一些意识超前的农户自发地按照市场规律组织生产的结果;"三高"农业的铺开,主要是示范效应和政府推动的结果。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户无论是搞生产还是搞流通,基本上都还处于自发、分散的状态。比如广东省茂名市,到目前为止全市水果种植面积已达300多万亩,但全市性的种植面积大并不等于规模经营,这么大的种植面积80%以上都是由家庭小面积分散经营所构成。

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于以市场为中心,以中介组织为核心,其针对市场的自觉性,生产经营的集中性就比较强。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中介组织,组建"龙头"企业,全面带动分散性的农户经济迈向市场,使农业摆脱纯农业、纯生产的局面,摆脱弱质、分散的状态,取得与其他产业一样的发展机会。因此,农业产业化的表现形式为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科教紧密结合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对市场采取了更加主动的态度,因为能否赢得市场,不仅关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着中介组织的切身利益。中介组织与农户在市场面前以契约的方式结成了利益均沾、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农户与市场则通过中介组织形成紧密的联系。

(三)发展结果上的比较

"三高"农业是适应市场放开的要求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的经营自的实际而产生的,并且由于拥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而得到蓬勃的发展。比如广东省高州市就因为发展"三高"农业而使其农村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农民和政府都获得了很大的实惠。改革开放以来,高州市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实现品种名优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大力发展以水果为龙头的"高产、高质、高效"农业。2011年全市农业增加值832545万元,增长3.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3%。但从其发展趋势看,随着发展规模的壮大和市场的饱和,"三高"农业面临着的问题已越来越严重,主要是市场压力增大,而其自身又有诸多的不足。特别是"三高"农业的市场优势随着市场的饱和而变得劣势:没有中介组织的发展壮大,没有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将缺乏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由于是从市场出发来考虑问题,特别是它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弱小、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的大问题,因而其对市场的适应性比较强,已经被认为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引导我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要步骤。《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12月31日)指出,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三高"农业的发展趋势符合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因此,"三高"农业之路实际上是迈向农业产业化之路。但"三高"农业的发展模式毕竟有别于农业产业化的一般模式,从对比中可以看出,"三高"农业只能是农业产业化的初级化、低层次的表现形式,它要迈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扎扎实实地转变观念,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弥补自身的不足,但毕竟"三高"农业已经为农业产业化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在"三高"农业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路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5

一、确立正确,科学的认识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无论做什么,人们的行动都受着思想观念的影响或制约。因此,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首先必须建立起一些正确,科学的思想认识

(一)要以解放思想的观念引领农民和农业结构调整

在我国,由于自然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农民固守着传统的求稳心态;建国以后,我们又长期坚持计划经济,导致人们思维封闭、僵化。这样,我国农民面对新的经济形势,缺乏创新意识能力。因此,要想实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调活农业结构,首先要解放农民思想,清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二)要准确理解农业结构调坚的深刻内涵

这次结构调整,相比以往有着很大不同。1.实施调整的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而过去主要是政府。2.农产品的供需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往结构调整是在整个农产品紧缺还是卖方市场的背景下进行的,但现在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3.调整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主要是在种植业内部做平面调整、只是调整面积粮经比例;现在则是一种复合型目标的立体式调整,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4.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以往主要是为了解决温饱,现在则因追求生活质量而提出了优质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三)要用普进联系的观点看待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面对这一国际局势,我国必须把农业结构调整置入世界经济大格局之中,做到既取长补短又能扬长避短,在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同时,吸取外国的技术,以增加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其附加值。

(四)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握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目前,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方兴未艾,绿色食品热销走俏、效益好。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是人类对生态农业的理性回归,是人类对如何提高有限生存资源的利用率和如何提高生存质量的再认识。因此,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应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既要提高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应为子孙后代留好生路。

二、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着手点

当前,我同的农业结构调整应按照高产、优质、高技、生态、安全的要求,重点抓四个方面:

(一)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优质化

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再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考虑更多的是有营养、多样化和优质化。况且,农产品总量的增加,是以牺牲农产品的品质换来的。并且提高农产品质量,还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据专家分析,21世纪世界农产品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和先进技术,谁就能掌握质量竞争的主动权。从国内看,尽管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一些名特优产品价格在超出同类产品价格几倍乃至十几倍以上仍然畅销。因此,无论是哪类农产品的生产,都应该把优化品种、提高质量作为自己的调整方向,而且这应成为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

为此,需要国家积极推动开展优质高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引进、推广力度,提高优质高产品种的更新、繁育和储备能力,将农产品生产优质化作为种源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积极推行农产出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以现代农业同区和基地为重点,加快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点推进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出口创汇产品和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业。

(二)积极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口趋激烈,农民以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进入市场,并按市场要求安排生产和进行商品交换的超小规模、高度分散的经营组织方式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致使农民的生产效率和在流通中所获利益越来越低,农业的比较利益和竞争地化逐步下降。

只有发展农业产业化,把分散的一家一户农民组纵起来整体地进入市场,在农业产业内部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或贸、工、农一体的经营方式和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化解和防范风险,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收入、利润、风险以适当的方式合理地分散在农民和公司之间。而且,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贸工农三大产业之间的真正联合和工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非农产业利用资金、信息,管理和技术等优势反哺农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关键政府要从财政、信贷、土地、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业基地和农产品龙头企业以带动千家万户增收,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形成“市场+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三)积极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6

综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关于农业产业化,最早是在1957年由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戴维斯提出的,随后迅速传入西欧、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均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化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则是1987年由山东省诸城市率先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提出来的。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二、鄂东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鄂东是一个区域概念,包括湖北省东部的黄冈、黄石、鄂州3市,黄冈市素有“大别山粮仓”之称,名优特色产品比比皆是,是湖北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生产大市。黄冈自古多名产,有古时候列为朝廷贡品的茧丝绸、英山茶叶、蕲春四宝(蛇、龟、竹、艾)和水葡萄籼米、浠水芝麻和莲藕;有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的黄梅挑花、浠水安息香、黄冈名晒烟、武穴章水泉竹器、罗田茯苓、英山桔梗和余正泰粉丝。本文仅以部分农产品为例进行说明。如位于麻城的福白菊,属经济作物,价格随行就市。以前并未形成规模,近些年来,尤其是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革以来,福白菊从自发的分散种植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大科学研究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视农业产全保护,树立良好的产品品牌和形象,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目前福白菊的市场状况良好,销售渠道通畅,且大部分销至日本、东南亚地区。从市场前景预测分析,只要这些农产品质量严格把关,市场还很有潜力。根据农业产业化实践区的成功经验,这些农产品应该属于适宜产业化经营的好产品。但从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鄂东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而散”“档次低”“有质量无批量,有批量无质量”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规模小、实力弱、辐射面窄,甚至可以说根本未形成“龙头”。据调查资料显示,该地区种菊农户实际种植面积均不到其有能力耕种面积的1/10,工作量很不饱满,所以普遍出现兼业经营。若使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生产负荷更不饱满。由于生产环节过渡分散致使生产不成规模,这直接影响了相关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

(二)组织化程度低,服务程度不深

当前,鄂东地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或者专业协会等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使其很难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很好地发挥桥梁作用。如福白菊产业协会,是在政府主持下,组织白菊种植大户们发起成立,并不是菊农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规范合作经济组织,所以对农户的影响也有限,服务也不可能很深。

(三)市场建设滞后

首先,由于农产品市场地方性、自发性较强,狭小、分散和无序发展的状况比较普遍,统一、开放的程度普遍较低。其次,由于农产品信息市场的发展滞后,信息咨询、信息服务、信息情报资料的有偿转让等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其导向和牵动的功能远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规模,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方面的利益的实现和补偿。仍以福白菊为例,在这样的背景下,菊农实质上陷入开发市场滞后,市场不稳定、产量不大、无力开发市场的恶性循环中。此外,市场开发滞后,还导致很大一部分效益外流,根据对福白菊批发商的问卷调查得知,中间商不加工只作简单的大外包装处理,然后销售,其纯利润在20%以上。如果加工成袋泡茶,利润率猛涨到200%-300%,由于农户与市场的隔离,这部分利润被中间商赚走了。

三、 促进鄂东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在于规模经营,要实现规模经营,必须重点抓住产业化经营的“三要素”,即扶持龙头企业,确立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促进鄂东地区农业产业化,结合福白菊的产业现状,本人认为具体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推动规模经营

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当地优势,发展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品。调查显示,福白菊的规模效益是明显的,产区也存在种植环节的隐性合作。因此,福白菊的当务之急是推动以土地使用权流转为主要形式的长期租赁经营,建立比较稳定的规模经济。

(二)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农户利益联合机制

龙头企业要突出“大”(规模、效益)“高”(技术、附加值)“外”(外向)“新”(创新)“多”(形式)“强”(竞争力)的特点。积极发展各类农户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实践证明,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起来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福白菊为例,只要某产业协会的实力壮大了,菊农就能将更多的白菊种植科技引入生产、加工、甚至流通环节,为福白菊的产业化经营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抓好福白菊的“储保”技术,把握时机投放市场。

(三)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福白菊目前的主要市场定位是茶菊,而且已经建立起良好的产品形象,并申请了国家注册商标,实施了无公害、有机示范区实验,这些都为福白菊创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要特别注意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即提高福白菊产品质量,提升其品位,以质创牌,搞好福白菊包装,美化其销售外表,以面树牌,加大农产品宣传,树立农产品公众形象,以优固牌。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7

二、思路与重点思路决定出路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太原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原则,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以精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建设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为突破口,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全省农产品加工中心和集散中心步伐,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与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综合系统工程。当前,要围绕发展重点,以科学的发展观,跳出农业抓农业,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产业化;跳出农村抓农业,统筹城乡资源和生产力要素,挖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潜力,要把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

(一)合理调整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建设形成具有太原特色的“三区一带”农业发展格局

太原市现有耕地面积16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6000万亩的2.6%,其中平川地区53万亩,丘陵地区107万亩,耕地资源极其有限,而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满足104万农民、51万农村劳动力实现小康生活的要求,必须着眼于农业资源、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以精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规划和布局具有我市特色的城市农业经济区、城郊农业经济区、生态农业经济区及大运路农业经济产业带的“三区一带”农业发展格局。城市农业经济区是以市区为中心,依托城市资本、技术密集、市场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稀特蔬菜、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建立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高科技农业,市场稀缺、富有特色、价值较高的高附加值农业,农游合一、城市文明与农村文化相融合的观光休闲农业及工厂化种养、计算机控制的设施农业等,实现农产品工厂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城市资源与农村生产要素有效配置,把优势产品培育成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一批一产连接三产的新型产业,使之成为最为发达、效益最高的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聚集区。城郊农业经济区是在清徐县南部以及阳曲县中北部由平川区向山区过渡地带。依托土地面积较大,离城市中心区较近,交通便利的优势,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养殖,大力培植优质粮、蔬菜、畜牧、苗木、瓜果等产业,建成最大的优质果蔬、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经济区是在娄烦县、古交市、阳曲县和东西山。发挥土地广阔的优势,结合退耕还林,大规模植树种草,恢复自然生态,着力培植畜牧业、林果业、饲草业,古交、娄烦、阳曲要重点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生产,大力推广舍饲圈养,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有效结合,建成森林生态基地和草地畜牧业生态基地。大运路农业产业经济带是将地处大运高速公路沿线县区的土地、矿产、旅游、人文 、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合城市资源与农村生产力要素,整合本市农业资源与国内外资源,规划建设大运路沿线小城镇群,着力培育蔬菜、花卉、畜牧养殖、精密铸造、新型建材、不锈钢制品、食品加工、专业市场等优势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壮大乡镇企业实力,打造优质粮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畜牧养殖基地,提升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优化对“三区一带”的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太原的龙头企业聚集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农产品集散流通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狠抓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组织实施旨在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链的“三大工程”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确定优势主导产业是重要基础。菜业、牧业、醋业是太原市农业最具发展潜力,近几年可以做大做强的优势特色产业,要最大限度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加以推进。一是抓好菜业发展工程。目前种植的40万亩蔬菜,以大白菜、茴子白、黄瓜、西葫芦、土豆等北方菜为主的生产总量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但鲜细菜、稀特菜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生产成本的限制,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外地输入。须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改造传统种植业,发展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精品蔬菜,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立品牌,一方面推广净菜包装上市,一方面发展蔬菜加工业,建设一批外向型蔬菜基地,在大流通、大市场的背景下,既满足城乡市场需求,又实现优势生产效益。到20__年,无公害基地面积将达到30万亩,并按区域规划,基本实现连片种植,规模经营。支持桥西蔬菜批发市场建设10万间日光节能温室群,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加企业、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抓好牧业发展工程。近几年,畜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肉类、奶类、蛋类总产都在5万吨以上,奶牛发展到近2.5万头,生猪出栏55万头,肉牛出栏2.5万头,肉羊出栏近30万只,初步形成一个较大的产业。但是,肉制品加工业滞后,除“六味斋”熟肉制品加工和宏明冷却肉外,基本处于作坊式生产,其它没有形成产业加工龙头,奶业加工企业也是各自为战。因此,牧业发展要寻求大的突破,必须在基地建设、肉制品深加工和现代化营销方式上下功夫。要建设瘦肉型猪、肉牛、肉羊基地,争取到20__年,年出栏瘦肉型猪50万头、肉牛5万头、肉羊30万只。进一步加大肉制品加工企业建设力度,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5%以上,通过推进“牧业发展工程”,真正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三是抓好醋业发展工程。特色就是生产力,特色就是竞争力。醋是最具山西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目前,陈醋、老陈醋年总产量8万吨,国内市场走俏,产品远销国外,是农产品加工业的骨干产业之一。现有大大小小的醋厂70余家,存在企业规模小、效益不高、各自为战市场份额都不大等问题。整合醋业,做大做强山西老陈醋产业。要依托水塔老陈醋公司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实施资产重组,组建醋业集团,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加快新产品开发。到20__年,全市食醋总产量将达到4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2亿元。

三)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太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主力旗舰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抓龙头企业要坚持“既重个数,又重个头”的原则。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培育和扶持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要抓住农业产业化集中财力、扶强扶大醋业、牧业、种业“三业”的有利时机,大力扶持清徐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恒康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森泰牧业有限公司等投入产出大、发展势头好、辐射范围广的大型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到20__年,使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5家,5000万元以上的达到30家,形成2-3家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继续稳固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国内同行业“排头兵”的地位;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引导恒康长风、阿牛等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以资本运营为纽带,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组建紧密型奶业集团,打造奶业品牌产品。要坚持启动民间资本发展龙头企业,采用民营、民有机制运作龙头的办法,引导农民企业家走出小利独享的狭窄思想束缚,开阔心胸和视野,打破封闭型股权结构,扩大企业开放程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与国内外大公司联姻,引进“强龙”,改造壮大“地头蛇”,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由“蛇”向“龙”的历史性飞跃。

(四)发挥产业聚集功能和企业集中效应,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

园区建设是农产品形成的有效载体。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群体战略,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的思路,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产业化,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重点抓好太原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山西老陈醋科技工业园区建设。依托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开发区资源和市农口资源,建设太原市第一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市农口各部门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招商,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力争到20__年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企业20个,总投资3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发挥水塔老陈醋集团公司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品牌优势,建设山西老陈醋科技工业园区,打造山西醋业航母。到20__年,生产规模达到3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同时,各县区要按“一区多园”的模式创办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市、县两级园区联动,培植一批有较强实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强势企业,使园区经济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大亮点,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取得较大的突破。

三、对策与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农业产业化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快推进必须统筹兼顾,形成合力。要积极探索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模式,着重做好“引导、支持、协调、调控、服务”工作。一是要组织领导到位。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领导,不断完善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协调领导机制,保证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二是要服务到位。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农口各部门,要从资金、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要把服务作为政府转变职能的一项重要标志,切实做到转变作风,服务先行;三是要责任到位。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大对各县(市、区)农业产业化的考核力度,做到上面有人抓,下面有人干,把农业产业化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同时,还要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宣传力度,使全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目标、任务、意义家喻户晓,从上到下形成强大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合力,为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建立农业产业化的科学运行发展机制

农业 产业化经营涉及生产、加工、销售方面,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城乡之间,条块之间的利益关系。要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完善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产业化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内在动力。要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优化机制。一是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通过资金、土地、劳力、技术、设施入股,与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共同体。打破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发展跨区域、跨行业的多种经济成份的协作与联合,形成群体优势,获得规模效益。二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从政策、信息、技术、物资、运销、农机、水利、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的综合服务。逐步形成一个以县、乡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和农民经纪人为骨干,以农民自我服务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三是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通过合同契约、利益返还、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加强与农户和农村中介组织的合作,建立稳固的、有规模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合同、订单农业,确保各方利益不受损失,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双赢”。四是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发展模式,将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今后三年要重点围绕龙头带动型、市场带动型、园区带动型三种模式展开工作,基本建立起发展我市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三)市场拉动,完善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流通领域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农产品流通市场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薄弱环节。要紧紧围绕全省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中心城市的目标,搞好农产品市场建设,对现有的批发市场进行改造,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在优势农产品产地、集散地、小城镇规模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太原桥西蔬菜批发市场和清徐小武蔬菜产地批发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稳固太原桥西蔬菜批发市场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批发市场第16位及全省老大的地位,到20__年使其日吞吐量由现在的600万公斤上升到1000万公斤。要健全和完善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以中小型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产地市场、集贸市场、大型超市和连锁超市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市场体系。到20__年,要改造10个专业批发市场,基本规范现有批发市场,使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40个,城乡集贸市场达到170个,年成交额达到50亿元。并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农民经纪人和各种形式的民间流通组织健康发展,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流通的积极性,到20__年,发展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中介组织100个,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营销大户200户,新培训农民经纪人5000人,不断增强其服务功能和带动力。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8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新路子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凤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繁荣”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利用先进技术引领农业,利用社会化大生产服务农业,利用现代组织形式整合农业,利用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全面激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活力,使本县在主导产业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有了新亮点。形成农产品基地全面覆盖、省市龙头企业异军突起、涉农品牌建设喜人的良好局面,为全县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据统计,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9.2亿元,仅6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就达21.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448元。凤阳县应在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把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县的重点工程来抓,而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就是一条很好的捷径。正是这个优秀农业基础,为凤阳农业走向产业化道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凤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及其原因

凤阳县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区域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凤阳农业产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始终是凤阳县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体制的不完善

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凤阳县在体制上还存在偏重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忽视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农业是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特殊产业,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将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途径。凤阳县是应该在政策、体制等方面给予农民优惠和扶持政策,尤其是对那些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思路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关注。而在这方面,体制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要加大对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扶持,完善融资方式和社会性服务。

(二)农业经济区域优势不明显

通过分析凤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凤阳县是个农业大县,而它隶属于的安徽省也是个农业大省,这就存在农业经济的区域优势不是很明显的问题。这样的区域发展模式势必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因此对于凤阳县农业来说,如何去改变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面临着一个既有特色的农业经济道路又有区域优势道路创新路径的难题。这一方面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很难取得跳跃式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产出的普通农产品缺乏有效的市场销售路径。这也导致了农产品销售渠道难拓宽和特色产品不突出的难题。

(三)农民的农业市场意识淡薄

农业的长期发展,真正有效的是培养农民的农业市场意识,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创新意识及实践经验。农民具备实践经验,但在行动和创新上缺乏技术、知识的指导,这也是农产品一直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和有的农民创办的企业为什么走得不远以及产出的产品很难走销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知识教育和技术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他们的农业市场意识。

三、凤阳农业产业化的路径研究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的机遇。尽管凤阳县农业产业化面临着很多困难,但其本身具有的各方面优势和良好的农业实践经验基础,为农业产业化寻找新的路径提供了一种现实条件。基于此我们提出凤阳农业产业化出路的路径研究,包括以下方面:

(一)突出龙头企业,增强经济辐射功能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服务配套的综合功能。建立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凤阳县要立足于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托其农产品资源丰富,市场吞吐能力强的优势,重点建设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参与产业化经营,打破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和行业界限,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

(二)培育特色拳头产品,加快特色区域经济建设

培植和确立主导产业,建立稳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基础。凤阳县要采取“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和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方略,采用政策鼓励,龙头带动,服务到位等措施,建设一批区域性“名、优、特、绿”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应市而为,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发挥比较优势,集中连片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小群体,大规模”的格局。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推动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形成特色产业带,逐步建成高效农业生产体系。

(三)致力科技转化,提升产品质量

以科技为先导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目前科学技术在凤阳农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还不很充分,因此要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支持,大力推进科技兴农,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加快农业科技园建设,提高农业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要在提高农产品种子种苗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和绿色安全技术水平上有大的突破,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科技含量,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不断开发粮食、渔畜、茶叶、蔬菜等生产领域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名、优、特产品的比重。

(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减少经营风险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企业与农民实现“双赢”的基础。目前凤阳县“订单农业”还较为脆弱,有的企业在农产品卖难时不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有的农民在农产品难卖时也不按合同约定把农产品卖给企业,信用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时,要妥善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相协作、联合发展的原则,建立一种契约关系,实行谁扶持建设生产基地,谁就负责加工经营,避免由于市场波动出现的抢收抢购或拒收拒购现象的发生。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以合同契约的形式与基地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拓宽市场,提高农民素质和思想认识以及优化经济环境等一些方面来进行农业产业化的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少强.中国农业产业化研究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周震虹.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m].人民出版社,2006.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9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新路子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凤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繁荣”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利用先进技术引领农业,利用社会化大生产服务农业,利用现代组织形式整合农业,利用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全面激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活力,使本县在主导产业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有了新亮点。形成农产品基地全面覆盖、省市龙头企业异军突起、涉农品牌建设喜人的良好局面,为全县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据统计,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9.2亿元,仅6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就达21.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448元。凤阳县应在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把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县的重点工程来抓,而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就是一条很好的捷径。正是这个优秀农业基础,为凤阳农业走向产业化道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凤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及其原因

凤阳县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区域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凤阳农业产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始终是凤阳县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体制的不完善

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凤阳县在体制上还存在偏重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忽视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农业是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特殊产业,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将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途径。凤阳县是应该在政策、体制等方面给予农民优惠和扶持政策,尤其是对那些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思路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关注。而在这方面,体制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要加大对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扶持,完善融资方式和社会性服务。

(二)农业经济区域优势不明显

通过分析凤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凤阳县是个农业大县,而它隶属于的安徽省也是个农业大省,这就存在农业经济的区域优势不是很明显的问题。这样的区域发展模式势必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因此对于凤阳县农业来说,如何去改变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面临着一个既有特色的农业经济道路又有区域优势道路创新路径的难题。这一方面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很难取得跳跃式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产出的普通农产品缺乏有效的市场销售路径。这也导致了农产品销售渠道难拓宽和特色产品不突出的难题。

(三)农民的农业市场意识淡薄

农业的长期发展,真正有效的是培养农民的农业市场意识,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创新意识及实践经验。农民具备实践经验,但在行动和创新上缺乏技术、知识的指导,这也是农产品一直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和有的农民创办的企业为什么走得不远以及产出的产品很难走销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知识教育和技术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他们的农业市场意识。

三、凤阳农业产业化的路径研究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的机遇。尽管凤阳县农业产业化面临着很多困难,但其本身具有的各方面优势和良好的农业实践经验基础,为农业产业化寻找新的路径提供了一种现实条件。基于此我们提出凤阳农业产业化出路的路径研究,包括以下方面: 转贴于

(一)突出龙头企业,增强经济辐射功能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服务配套的综合功能。建立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凤阳县要立足于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托其农产品资源丰富,市场吞吐能力强的优势,重点建设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参与产业化经营,打破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和行业界限,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

(二)培育特色拳头产品,加快特色区域经济建设

培植和确立主导产业,建立稳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基础。凤阳县要采取“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和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方略,采用政策鼓励,龙头带动,服务到位等措施,建设一批区域性“名、优、特、绿”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应市而为,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发挥比较优势,集中连片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小群体,大规模”的格局。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推动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形成特色产业带,逐步建成高效农业生产体系。

(三)致力科技转化,提升产品质量

以科技为先导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目前科学技术在凤阳农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还不很充分,因此要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支持,大力推进科技兴农,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加快农业科技园建设,提高农业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要在提高农产品种子种苗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和绿色安全技术水平上有大的突破,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科技含量,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不断开发粮食、渔畜、茶叶、蔬菜等生产领域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名、优、特产品的比重。

(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减少经营风险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企业与农民实现“双赢”的基础。目前凤阳县“订单农业”还较为脆弱,有的企业在农产品卖难时不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有的农民在农产品难卖时也不按合同约定把农产品卖给企业,信用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时,要妥善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相协作、联合发展的原则,建立一种契约关系,实行谁扶持建设生产基地,谁就负责加工经营,避免由于市场波动出现的抢收抢购或拒收拒购现象的发生。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以合同契约的形式与基地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拓宽市场,提高农民素质和思想认识以及优化经济环境等一些方面来进行农业产业化的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少强.中国农业产业化研究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周震虹.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M].人民出版社,2006.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10

农业的产业角色是指农业在国民经济整体中的定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习惯把国民经济产业划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只不过划分的标准不尽相同。在西方,大体是按照产业出现的历史次序来进行划分的,与产业的性质并无多大关系。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因为农业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最早出现,并不表示农业就是一种初级产业。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在不断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是,它们也都把农业确定为基础产业,并始终是作为重要的国策优先发展。其理由是:农业为整个社会提供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是人们生存的基础;农业为工业和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料,是这些产业得以发展和繁荣的前提条件;农业和农村还是工业品的重要消费市场,是国民经济循环系统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农业不仅是一种基础产业,而且还是一个战略性产业。

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依据的是产业的性质和对劳动对象的加工顺序。农业被划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如工业、建筑业等,非物质生产、只是提供服务的产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被划为第三产业。按照这种划分方法,农业首先被认定为一种初级产业,是一种传统的、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相联系的产业。这种划分还把农业限定在十分狭小的范围内,农业似乎就只是种植和养殖,而农产品的流通则从属于第三产业,农产品加工附属于第二产业,从而导致了农业产业内部不能协调,产业规模得不到扩充,比较利益低下等后果。

对于农业的产业特性,人们一般只道其弱质性。其实除了自然风险大的特点外,农业还具有其他一些特性,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一是市场风险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作物集中产出与均衡消费的矛盾,使农民收入与农产品的增长呈逆向运动,农业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比一般产业有过之而无不及。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比一般工业品要大得多。1993年日本粮食减产,需从国际市场进口200万吨大米时,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就翻了一番。这种市场价格的放大效应,加剧了市场风险对农民的影响。

二是管理难度大。农业生产在很多时候无法象工业那样进行精细的分工,生产的分散性使农业也不可能象工厂那样进行集中管理;农作物的生产特点,农产品鲜嫩易腐的品性,使储运和销售也比一般工业品要求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这些特点,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较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相应的经营管理水平,而且要求政府在农业方面有健全的立法、高效的管理系统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可以说,“没有比农业更需要头脑,需要人才的产业了!”

三是获利潜力大。关于农业,普遍的看法是投资大,回收慢,效益不高,这实际上是对一般传统农业而言的。现代农业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成果的广泛运用,其产出水平已大大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大。由于全球性的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作为资源性产品的农产品及其关联产品将越来越成为短缺商品,农业所拥有的市场份额比其他任何产业都要大。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也使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高档化,奢侈品的概念已开始进入到农业领域,农产品的价格含量越来越高。所有这些,使农业有可能成为获利能力最高、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最终有可能成为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之一。

当然,作为一种产业,农业也具有其他产业的一般特性,诸如产业升级、产业规模和产业体系等。正是由农业具有其他产业的共性,因而长期为我们所忽视。

我国农业问题的实质

我国农业问题的实质,在于农业的产业水平太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没有与国民经济中其他部门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当工业走向现代化大规模生产之时,我国广大农村由于受到城乡分割体制和自身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的限制,并没有随之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产业水平依然极低。我国农村经济由于经营规模狭小,使农业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良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受到极大影响。从质量上看,我国的农产品无论在品种、外形,还是在颜色、口感等方面都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出口香菇每吨仅8740美元,日本的香菇则卖到29377美元。从数量上看,种植条件并不好的台湾亩产芒果可达1000多公斤,而最适宜芒果生长的海南省,每亩才产100来公斤。在以色列,一亩地可产西红柿30吨,在我国就只能产2—3吨。更严重的是,在最需要人才的农业领域,恰恰劳动力素质最低。农业产业水平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没有投资能力,也缺乏投资的冲动,农业成为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产业。社会资金因农业比较效益低,也不愿进入农业,从而导致农业后续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农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理论上,对农业产业角色和产业特性的研究重视不够,对其认识往往是肤浅的。在现实生活中,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往往有具体而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这些产业的布局、体系的建构,产业主体的塑造,投资规模与方向,甚至连上什么项目,要多少投资,需要什么设备都考虑得很周到。但对农业,却很少考虑产业体系的整体构架问题。因此,我国的农业现在还是一个没有健全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单一,布局不合理,缺乏必要的区域分工,产业内部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大量的农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生产、加工、销售不能很好地衔接。这一切,不能不是我国农业落后的重要原因。我们看到了农业对解决吃饭问题的重要性,而对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却往往认识不足。就是现在,在不少地方长期形成的观念和机制仍没有完全改变。从人口数量来看,我国是世界潜在的最大市场。但作为这一大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80%,但据有关部门的统计,1984年是农民收入相对最高的一年,其购买力占全社会的购买力比率只有52.2%。从我国农村人口规模以及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来看,我国农村的购买力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农业使我国国内市场规模扩充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从而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农业产业化的新模式。如同当初农民“创造”了“大包干”的生产组织形式一样,产业化也是农民在市场的挤压下自发产生的。它说明我国的农业必须有新的思路。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农业产业化是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本质是,通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系,使我国的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产生出最佳的经济效益,在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的同时,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根据我国农业的现状,农业产业化应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创造农业发展所必须的市场环境和条件

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农产品必须是为市场而生产的,二是农业生产要有一定的规模。换句话说,农业产业化只有在市场化和集约化这两个前提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农业的市场化就是改变农村几千年来传统小农经济的封闭式的经营方式,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使农业生产的各要素和农产品全部进入市场。农产品流通是当前阻碍农业发展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理顺农产品流通的关键是建立平等竞争的多元流通主体,特别是要培育农民自己的或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流通中介组织。同时,要逐步建立起结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并在通讯、交通、邮电、金融、信息等方面加强配套建设,使之成为运行成本低、效率高、触角延伸到农村每个角落的大市场。应当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是由市场带动的。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环境。因此,市场化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集约化就是改变分散农户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实行与大市场要求相适应的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以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效益不好,农民收入少,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的经营规模太小。我国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8亩。在这样的基础上实行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由于我国各地区的情况不一样,差距很大,因而实行规模经营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首先,通过向非农产业转移人口,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其次,在实现土地集中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引入工商企业参与农业开发与经营,通过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把分散农户的小生产与市场联接起来,走扩大农业经营外部规模效应之路。再次,进行区域经济分工。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出现的以某种农产品为主导产业,围绕着农产品粗加工、深度开发等构成产业群的新趋势,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二)建立农村新的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体系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各产业之间的竞争、产品贸易竞争更加激烈。在我们看来,农业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最有竞争能力的产业之一。因此,以农业为重心构造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把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体系,可能是理智的选择。首先,工业的发展要适当向农业倾斜。这种倾斜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工业要大力发展直接为农业服务的生产资料,包括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等;二是在制定工业发展战略时,优先发展与农业关联的产业,诸如食品工业、轻纺工业、机械工业等。这样,不仅可以刺激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工业的不断发展。其次,农业在保证粮食基本供应的前提下,重点是发展高效高产优质农业,以便为工业和其他产业提供充足的高品质原料,为城市提供品种丰富、各种档次的农产品,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急需的外汇,并使我国的农业成为在世界市场上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

此外,农业产业内部要建立起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这种分工对提高农业产出水平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生产者由于把全部精力用于田间管理,使农产品的产出得以大幅增长;农产品加工则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且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市场。更重要的是,服务组织多样化,服务经营企业化,农业产业链的延长还可以在农业内部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反过来促使土地集中,农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里,有必要就我国的乡镇企业发展问题说上几句。乡镇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乡镇企业很大程度上与城市工业在产品结构、市场方面的同质性,使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发展脱节。从农业产业的内部构造来看,迫切需要农村工业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以及提升农业产业方面做出贡献。而乡镇企业发展中既面临来自内部的挑战,也面临来自外部的压力。我们认为,乡镇企业迎接挑战和化解压力的最好办法是,让一部分已具实力的乡镇企业,去掉“乡镇”二字,成为大工业的一部分,余下的逐步纳入农业这个大的产业体系里面来,重点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成为农村工业的一部分。

(三)推动农业向高级化产业发展

农业的产业化最终要落到提高产业水平上来。应该承认,我国农业的产业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很大的。我们要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提高农业产业水平的路子。我们认为下面几个方面将是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

第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我国的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靠天吃饭的农业。由于农业基本建设欠帐太多,基础设施落后,我国有大量的农业资源没有利用起来。农业每年因天灾(水、旱、病虫害等)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大。农业因基础设施跟不上带来的间接损失也不小。因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其主要途径:一是要保护好耕地,包括节约用地、荒地的利用和耕地的改良等,以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益;二是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水利建设,并在水的管理方面多下功夫。这就要求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11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农业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特别是农业生产和农业从业人员在整体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随着经济国际化,生产工艺标准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农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国内双重机遇和挑战。

一、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越性,有效解决了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业科技含量低、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农业深层次矛盾的问题,提供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现实途径,对于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农业产业化是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经营运作机制。人多地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是目前农业的基本特征,狭小分散式的生产方式,难以采用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自然或半自然的家庭式经营格局,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的供求与发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使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起来,提高了产品价值和商品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让从事不同生产的经营者获得平等利润,从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农民素质以及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政策不完善

制定某种产业政策可以协调各方面的资金、技术、人才,从而保证该产业的优先发展。政府虽在不同时期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但尚不配套不完善,无法使产业化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迫切需要制定一系列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法规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才能真正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好,形成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

2.龙头企业规模小,地区发展不平衡

虽然近年来我国龙头企业数量增加了不少,但规模大、竞争力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企业不多。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数目仍相对较少,且多数龙头企业规模小,地区发展不平衡。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4779家,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且主要从事农产品粗加工。另外,产业化组织在全国的分布是东部多、西部少,东部规模大、西部规模小,不能有效涵盖多数地区的农户,制约着农户产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3.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

农业产业化是以技术进步为先导的,客观上要求在选育良种、饲养、栽培、管理及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以利于节约能源、提高单产、提高产品质量。而我国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我国近半数地区依靠传统技术维系,化肥利用效率仅35%左右,灌溉水的利用率仅40%,现有的土地中40%是中低产田,农产品大都是老品种,品质差,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进程,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市场体系不健全,体制不畅通

农业产业化与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密切联系,而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要求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起来进行合理配置,但目前存在的条块分割、垄断割据的体制,根本不能保证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同时,农业产业化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跨省区、县域的大型生产基地、生产区、生产带,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但目前由于市场机制还不畅通,这就影响和制约了生产基地和生产区、生产带的形成,进而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5.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从根本上讲,农民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民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效果。目前我国农村的广大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科学种田的传统习惯,熟练劳动力少。同时,由于大部分有文化、有头脑的农民都进城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留下中老年人和妇女在农村务农,他们虽熟悉传统的耕作技术,但接受新事物能力差,不能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真正从事基层科技工作的寥寥无几。劳动力素质不高, 直接影响了科学技术的传播与运用。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为此,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链条的结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进行优化组合。协调发展,才能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处理好各生产环节上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加工销售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要以法律形式强化对双方的约束,促进企业与农户真心实意的合作。在种植生产上要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与集约化。龙头企业要以打造盈利模式为核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运作能力,提高市场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以科技为动力不断创新,打造名牌,做强做大做长产业链。

2.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质量

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柱,要通过优势品种引进与实施,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利用先进科技管理,提高种植质量,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用信息技术,扩展市场空间,利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要有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和完善健全的配套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和造就有战略眼光、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制定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使更多的人才走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一线。

3.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能力

壮大和培养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实施成败的关键。要根据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积极引导和培植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龙头企业。尤其是要有优势,充分体现成本、人才、资本优化组合的龙头企业。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引导,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对重点企业要加以扶持,对发展中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资金的支持,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费,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企业贷款给予政策倾斜和信贷资金配套与调配。因地制宜促进中小企业逐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4.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主动为农民服务

国家应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各级财政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科学制定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统筹考虑。变行政管理为主动服务,做好市场指导,及时向农民、企业传递市场信息,及时调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完善的市场管理和优越的扶持政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5.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中介组织网络的形成

要依照市场规律,积极引导第一产业的发展,想方设法促进中介组织及销售市场的建立、壮大,并充分发挥市场的促进和辐射作用,确保市场运行健康有序。积极开拓市场。按照国际市场标准化农业要求,进行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的开发,拓展国际市场空间。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规范和约束市场行为,协调生产经营多方利益,加速农产品市场流通,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国际化、集约化经营。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12

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5”工程的逐步实施,立足农业结构调整,狠抓基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开发本地资源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全县农村经济来势较好。

(一)加工企业明显增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目前已发展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74家,形成了竹木制品、葛食品、肉类食品、茶叶等几大类农产品加工链条,2004年这些企业实现产值8亿多元。其中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产值100万元以上的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已达140多家;葛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4家,新上了“竹乡”、“庆发”、“凌氏”三家企业;茶叶加工企业发展缓慢,目前全县有一定影响的茶叶加工企业有4家,注重品牌建设的新上企业有鸬鹚渡镇的金山茶厂,另外3家分别为雪峰山茶厂、天问茶厂和仙圣山茶厂;去年全县共发展牲猪119.7万头,出栏70.6万头,存栏49.1万头,分别增长21%、20.6%、21.5%,形成了石牛江、花果山、水口山、泗里河等12个瘦肉型养殖小区,养殖小区的饲养量占全县总量的70%以上。全县涌现各类养殖专业户2512户,其中千头以上牧场15个;肉类食品加工企业仍以“腊大哥”、“牛魔王”、“桃花江土鸡”为代表。去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4.87万亩,增长24.48%;总产量30.6万吨,增长27.6%;总产值4.2亿元,增长45%;粮食加工企业有品牌影响的有“德辉”米业和修山面业公司。

(二)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全县共有5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产品商标,并打造出了系列农产品品牌,如“春秋”凉席、“探坦”葛食品系列、“竹乡”葛食品系列、“德辉”米业、“犇腾”牛肉系列、“腊大哥”中猪系列,“乡里红”粉丝、“美人窝”茶叶、“桃花江”土鸡等品牌。“牛魔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犇腾”牛肉系列开发了30多个品种,被国家内贸局授予“中国肉类食品十佳放心品牌”;“春秋”凉席获得了2002年湖南省第四届农博会金奖;罗家坪竹胶板厂的“新花”牌竹胶板被评为省级名牌;南方国立阳光木业生产的“华春”牌产品获得了中国环保产品标志认证。同时,一些企业为做强品牌,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院校联姻,聘请技术人才,加大产品科技含量,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如金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薪聘请2名教授,年薪达7万元,与湖南农大、天津营养研究院进行了联姻,保证了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稳定,提升了品牌形象。

(三)营销网络比较健全,产品市场前景看好。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具有“桃花江”这一大品牌效应,又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挖;另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外地建立了近300个销售窗口,建设了一支近600人的专业销售队伍,建立了一定的市场网络,部分农产品加工品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有的农产品加工品种还打入了国际市场,如“春秋”牌凉席在浙江、长沙、深圳等地一些大型超市十分热销,在一般凉席仅为90元的情况下,这一凉席销售价达到每床200元以上,该厂产品去年还出口到东南亚和韩国等一些国家,今年出口的订单已占该厂产量的一半,达7500床;“牛魔王”建立了企业网站,通过在互联网上产品信息,收到了阿联酉等一些阿拉伯国家每月订购10吨产品的订单。

(四)牵引能力逐渐增强,带动了农民增收。我县有以石牛江、牛田、高桥、灰山港、浮邱山等为主的优质商品粮基地10万余亩,以修山、石牛江、武潭等地为主的葛基地5000亩,优质茶叶基地400多亩,竹资源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县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这些基地农民结成了利益联结关系,如“德辉”米业去年与农户签订8000亩优质稻收购合同,其中80%已兑现;金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今年与基地30户农户签订了300亩葛根收购协议;金山茶厂“美人窝”茶叶建设了100亩规范化栽培良种茶园;雪峰山茶厂形成了200亩优质茶园;“牛魔王”投入30多万元用于更新品种、提供种牛等基地建设,与栗山河、乍埠等10多个乡镇、200多户农户签订了1000多头牛的收购订单。

二、不容忽视的问题

桃江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规模小、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不容忽视,具体表现为:

一是缺乏引导,发展方向不明确。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上,各自为政的多,通盘考虑的少;计划经济的手段多,市场经济的成份少。在主导产业、产品的培育上,顾及眼前利益的多,考虑长远利益的少;小而全、大而全的多,突重点、突出特点的少。在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配置上,盲目实施的多,以市场为导向的少。形不成特色,形不成规模。

二是产业趋同,建设项目重复。资源趋同的地方形成了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在当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尤为突出。竞相办的小竹木胶板厂、小茶厂、小纸厂,势必造成资金分散、资源浪费,企业规模上不去,产品也缺乏竞争力。

三是利益分割,产业链条脱节。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和利益分割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加上法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参与产业化生产的各个方面,从农民中介组织再到工厂或销售商,都是不同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既有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又有利益分割的对立性,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又缺乏有效约束的情况下,产业化链条就会发生扭曲乃至脱节。如为搞活企业,不少企业不惜以降低产品价格为代价,造成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最终步入恶性循环,我县竹木胶板产业就是一个深刻的例子。竹胶板在刚发展时,售价高的每立方米达到4000多元,去年降到2480元;木胶板从2001年的每张120元,降到去年的60多元。

四是科技掣肘,整体水平低下。当前,科技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低”:1、科技普及率低。由于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加上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从根本上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的推广应用。2、产品优质率低。当前,农产品优质产品少、大路货多,市场竞争力低。有的品种因推广面大、生产周期长、更新速度慢,已开始退化。3、加工层次低。由于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卖原料、卖初级产品的农副产品销售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有的产品虽有些加工,但多数为粗加工,加工深度不够,精品不多,名牌更少。4、包装水平低。有些农产品即使是一流质量,但因是二流的包装,无奈只能获得三流甚至四流的效益。

三、几点建议

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议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突出产业特色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业产业化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

(二)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加强产品质量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标准体制建设,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并力争通过ISO9000系列及相当水平的质量体系认证。二是加快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与农业科技示范区、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相结合,建设安全、优质、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三是实行准入制度,从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制定标准,严格控制新上同类产品加工企业,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篇13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为了保障园区今后能够平稳快速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服务功能的完善也将是园区发展的助力之一,但部分园区只看到眼前利益,放弃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园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使得园区发展根基不稳,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此同时,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甚至包括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足。在基层虽有各种协会,近年来又成立了100余个专业合作社,也有数量不少的龙头企业,但其作用发挥不足。

(三)由于受资金政策等因素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还需加快步伐。与渝西地区其他区相比较来看,我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大。如用电、用地、用水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地方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等措施难以到位,企业负担过重。

(四)发展不平衡,休闲农业档次低。近年来,我区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各镇街因地制宜地发展“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镇街特色农业纷纷崛起。但我区发展极不平衡,地理条件较好的东南部发展较快,龙头企业也多(如朱沱、松??),而地理条件较差的西北部,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整体发展效应。

三、几点思考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园区的建设初期抓起,它是园区发展的物质根基,各园区应充分重视其基础作用,务必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与管理,为园区今后的发展夯实根基;同时,园区应该具备齐全的服务设施,可为园区内工作人员提供完善的服务,为其解决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园区的建设当中来。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