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如何在传统文化美学中提高学生审美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让中华民族的崛起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搞好国内的传统文化审美教育,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更大辐射力与感染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元素和谐对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审美素养,优化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在传统文化美学中提高学生审美

在这样的时代文化潮流中,我们如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得到全世界的认同,首先就是要搞好国内的传统文化审美教育,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更大辐射力与感染力。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和谐

中华传统文化分门别派、各有千秋,但不论何家何派对于和谐一词都是极力主张的。和谐之美,是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周易•文言》把儒家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表述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强调模仿自然规律,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从很多我国传统的文学文化传播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绵延不绝的脉络,那就是崇尚和谐,上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充分的说明了这个我国传统汉文化中的客观美学规律。从我国传统的书画、辞赋到民间文化都善于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都在表达传统文化的和谐美感。所以,在对现代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审美教育的时候,也应当格外的把握这个细节,万不可操之过急,要利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和谐之美,要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二、传统文化和谐之美的载体

1.中国园林建筑的和谐之美

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背景不同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中国的园林艺术作为一种复合性艺术形式,在保留着一个民族的艺术经典同时,更多的是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因此也注定是一个民族的艺术瑰宝。中国园林创作充满了诗情画意,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的融合在园林建筑中体现为: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因借自然。顺应自然即建筑的布局与设计应顺着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筑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因借自然则是把自然的美景通过的窗、阁、亭等引入建筑中,即“借景”的手法。就像圆明园,就地势低洼,多泉水的天然之势,充分发挥“就低凿水”,宜于以水构境成景之所长。开凿的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散则为溪为河,聚则回环萦绕,曲折蜿蜒,构成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水系。如园中的脉络,将大小不一的洲渚岛屿连成一体,既为景境的创造提供基地,又将所有的景境融于水网的空间环境中,造成独具自己特色山水意境的和谐之美。

2.书法艺术中汉字象形之美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有人认为汉字的诟病处在“象形”。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我们说中国书法表现了东方情调和东方色彩,那么,究竟什么是东方情调和东方色彩?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所谓东方情调,就是东方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具体地说是东方民族在审美“同情观”影响下的“以生命为美,以生气盎然的对象为美的东方审美观”。这一特点在东方的所有审美形态上都表现出来,中国书法用线条建构的空间世界和时间流程中正是“以生命为美,以生气盎然的对象为美的东方审美观”的具体化,它的实质就是与自然、宇宙万物的和谐。

3.中国绘画中的意境之美

中国画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及鲜明的特色。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作品内容与主题的确定,构图布局的安排,形象的所造,笔墨及造型的处理,无不受其主宰。中国画强调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更注重刻画自然山川物象的本质特征。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绘画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道德理想和审美情趣相联系,用“移情”的方式,赋予自然山川、花草树木以人的性格、情感和理想。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精神和行为与自然相一致,展现天道(自然规律)与人道(伦理道德)的统一,表达天人和谐之美。

三、运用传统文化之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美术欣赏》课程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美术欣赏部分涵盖了传统文化具有欣赏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艺术作品,包括:书画、雕塑、陶瓷、青铜器、建筑、园林和设计艺术方面的欣赏。在审美实践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和开发潜能,升华情感和扩展情感的表达能力。

1.开阔视野,增强审美知识

美术作品中孕育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是巨大的知识宝库。如园林艺术,在保留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经典同时,更多的是承载了民族的文化脉络,是民族的艺术瑰宝。园林艺术打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和灵感都受到自然山水的激发和启示,视野得到开拓,在中国“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增强审美知识。

2.提高审美素养,优化人格

健康人格是个人在其生活、经历中以其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人的世界观、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也是人能够把握自己、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位置以及获得他人尊重和好感的基础。要追求身心和谐,就要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就要磨练自我、提升自我、善待自我。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理想境界是实现“和谐社会”,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群体和谐、身心和谐。用宋代大儒张载的话来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就是要重建天人和谐的生态观,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生民立命”,就是要调整人类的价值观,要改变人类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精神空虚的生活品质,要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幸福;“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美术欣赏,使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的过程中,领悟人生的真谛,锻造理想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一种超越功利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学习,就会以学习和生活本身为目的和乐趣,孜孜不倦,甘于奉献,执着于从事的专业,充实乐观进取,从而取得更大的成绩。

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可视作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美学上,是一种追求和谐,“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思想,注重把美与善联系起来,它将自然事物的美比附人类的道德,如玉之美,在于其温润圆通的素质;竹之美,在于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品格和节操;梅花之美,在于其不畏苦寒和耐得住寂寞的高风亮节;菊花之美,就在于它淡泊宁静和悠闲自得的品位,传统文化的这些思想观点在当代依然闪烁着时代的光辉。在当前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下,运用传统文化对现代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审美教育,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