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实用13篇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篇1

由于游泳这项运动是在水中进行的,会产生与陆地中不同的不平衡感,这种感觉会让人产生一些恐惧感,这种感觉是多方面原因造成,但总体来不外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1.1 运动环境的改变

游泳这项体育活动跟其他活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是出于水中的,跟出于陆地上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他所产生的心理作用是跟陆地上不一样的,在陆地上比较有安全感,但是在水中,由于不习水性、缺乏在水中运动的经验体验,当处于水中的时候,由于浮力带来的失重感、不平衡感会导致呼吸节奏混乱、肌肉收缩,从而对处于水中的未知性充满恐惧感等不良反应。

1.2 教学条件的因素

游泳教学一般都需要一定设施和条件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学条件都是精良的,更多的游泳馆都是露天的,这样一来就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而阻碍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一旦遇到刮风下雨就没法进行游泳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一个持续性接触水的过程,所以即使教学课程设计的再合理,但缺乏一个持续性的教学,学生还是会有恐惧心理产生。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些游泳馆的管理处为了节约成本,对游泳馆的维护工作做的不足,不按期更换水,有破损了也没及时修理,导致水质有污浊,这些因素会进一步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失去学习游泳的兴趣。

1.3 自身经历和外界传播恐惧的因素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受到过父母的教训:水里危险,不要到水边玩。由于这种思想很早就深入小孩意识中,他们长大了后依然会觉得水的危险性很大,再加上一些教练在游泳教学的时候为避免学生去做一些会出现溺水事故的事也会夸大水的危险性,在这些因素的多重作用下,会进一步加剧学生的畏惧心理。还有一种情况是,小孩在小时候有过呛水的经历,或是从小就听说谁谁家的孩子因为去玩水而发生溺亡事故,所以会在心理留下阴影而抵触接触水。

1.4 游泳学习者自身的问题

有些游泳学习者在公共游泳场所游泳之后会产生皮肤过敏问题或者是游了一会就觉得身体比较累,身体和精神产生负担而停止游泳学习。意志力差也是学不好游泳的一个因素,有些学习者身体协调性比较差,一些看似比较简单的动作,对他们来说却是难度极大,怕别人嘲笑自己笨而不敢放开去学习,从而慢慢的对游泳失去信心;急于求成心理也是学不会游泳的一个原因,有些人认为学游泳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等到自己去尝试的时候,才知道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觉得自己一时半会学不会而放弃了学习游泳。

2 克服游泳学习心理障碍的途径

要想学好游泳首先就必须克服好畏惧接触水的心理障碍,才能喜欢上游泳,从而更好的掌握游泳的方式方法,以下主要论述了克服游泳学习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2.1 帮助学习树立信心

在学习游泳的刚开始阶段,老师设定的教学课程内容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可以从一些比较简单易学的动作入手,通过一些标准而难度较小的师范性动作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游泳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作为游泳教练也要分析每个学员自身的特点,根据学员自身的实际能力和运动基础的特点帮助学员制定一个学习计划,令到学生树立可以完成这些游泳课程的动作。面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员,教练要做好引导工作,注意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以免挫伤学员学习的动力。

2.2 引导学员正确对待恐惧心理

对于学员在学习游泳的时候会出现的恐惧心理,作为教练应该正确做好引导,让他们弄清楚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出在哪里,然后语重心长的向其解释不需要恐惧的道理,让学员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害怕的是什么,为什么害怕,只有正确的认识了之后,才可以通过理智的思考去处理和应对恐惧心理。比如说对于在初学游泳的时候经常出现的呛水情况,教练就需要跟他们解释是由于动作和呼吸的节奏不对,然后再给他们指导,这样对克服恐惧心理就有很大的帮助。

2.3 帮助学生增强学会动作的信心

学好和规范化游泳动作是学好游泳的重要步骤,所以教练在进行动作讲解的时候要帮助学员很好的理解动作要领,这之间必须要做到准确、形象向学员讲解动作,让学员能够容易理解、易懂,对于难度比较大的动作,要进行详细耐心的讲解,这样就可以达到缓解学员的紧张情绪,稳定学员的心理状态,这对消除学员的恐惧心理、克服心理障碍有着重要的作用。教练除了要讲解和示范动作之外,也要组织有运动基础、比较勇敢的学员来带头做示范,这对带动具有畏惧心理的学员有很直接的帮助作用,从而放下心理负担,积极主动进行学习。

2.4 做好保护措施

为了让具有畏惧心理的学员放开心理负担到水里进行游泳学习,可以在游泳馆做好保护措施,让他们觉得是处于被保护的氛围当中,产生安全感,不会发生危险,因此也就乐意到水中学习了。其次,学员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提高运动能力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因此,身体素质的好坏会影响到教学的进程和运动能力的发挥,所以,学员要加强身体锻炼,随着身体运动技能的提高,在游泳学习的时候也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了,这样一来也可以为掌握游泳技巧奠定基础,保证动作的顺利完成。另外,利用救生圈和浮力板进行辅助教学也是帮助学员克服心理障碍很好的方法。

3 结束语

开展游泳教学是高校响应国家全民运动号召的体现,更是教会学生一门求生技能的方式。由于游泳教学的难度,会使一些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深入揣摩分析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根据每个教学阶段的特点,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游泳方法和方式,做到会游泳、想游泳、享受游泳的过程。

【参考文献】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篇2

    每个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内在动机是相同的,但是面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的承受力及自信心是不同的。初学英语者都会有强烈的兴趣,但是随着难度的增大,有少数人就开始掉队了,成为所谓的后进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1、父母离异,缺乏应有的父爱和母爱,以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厌烦学习;2、少数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缺乏学习的潜在动力,吃不得苦,经不起累,导致自己成为后进生;3、家长督促不严,子女学习习惯不好。这些都会导致学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对症下药,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而其中最好的处方莫过于倾注真诚的爱,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在生活上体贴照顾后进生,采取多方面措施帮助他们,使他们树立自尊心。尊重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是在别人的尊重里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倘若你对他人不尊重,有可能会严重伤害他人的心灵,甚至影响一生。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尊重为原则,学会如何去尊重后进生。在教学《My family》一课时,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介绍自己的家庭,但在班级中有个别学生家庭是离异或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如果我贸贸然的在课堂中留下此话题让学生进行会话展示,想必有的学生会沉没,或是遭来同学的议论,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自尊心也将受到伤害。因此,我采取了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组成临时的家庭,然后表演汇报的方法去介绍自己的家庭。这样既照顾到了一些学生的特殊情况,也使他们溶入到集体的学习中,共同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也有利的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2、在课堂上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明白的问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练习,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帮助他们轻轻松松地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例如:在教《What shape is it ?》一课中练习认读单词“rectangle”这个词时,有位后进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本想练过几遍之后再叫他,可是看他那迫不及待的样子,我只好没有打消他的积极性,让他先读,但在他读的过程中,我用非常慢的口型提示他(其他学生我也有提示,只是速度会有所不同),结果他真的不是很标准的读出来了。见此情景,我及时的夸他说:“XX的进步可真大,这么长、这么难的词都能先读出来,真是了不起。大家一起夸夸他。”听了我的夸奖,他的脸上总是挂者成功的微笑。就连下课了,还在不停的显示:“你知道长方形怎么说吗?我就知道是rectangle。”并且在以后的课上,他举手的次数也多了,英语说得也自然流利了一些。

3、从心理上理解后进生的需要和追求,从多方面缩短师生心理上的距离,让他们感到老师也是自己班集体中的一员,师生间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用罗杰斯的话说就是做到三方面的一致: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感受在意识中的反映、以及表达出来的东西三者一致。换言之,就是要表里如一,要真心实意地对待后进生,给他们真诚的帮助。这样他们就会真正体会到老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从而自觉、主动地克服心理障碍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能洞察他们的思想心理,能摸透他们的感情脉搏,与他们心心相通。也就是要求教师“以当事人的眼睛去看世界”,设身处地地去倾听后进生的想法,不仅要注意他们叙述的内容,而且要去体察他们的内心感受。在这么做的时候,把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等搁置在一边,以后进生的角度去体会,达到对后进生近乎“感同身受”的理解境界。

总之,后进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还有许多,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清除,使他们形成健康的。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篇3

恐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在生理学中,恐惧被定义为:个体知觉环境中出现了威胁或引起恐惧回忆的线索而产生的防御性反应。在医学上认为它是一种与刺激或情景有关,并与实际威胁比例失调的消极情绪。恐惧心理的本质有以下三点:第一,恐惧是人的基本原始情绪,是人面对危险情境时的一种本能的情绪反应;第二,它是个体感受到自身有被损害或剥夺的可能性而又无能为力的结果;第三,这种可能性包括现实的和预想的危险。

在日常生活中,恐惧心理广泛存在,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就儿童来说,有的儿童怕兔子,而绝大多数儿童怕黑;有的儿童怕见陌生者,有的儿童怕影子等等。

那么,引起儿童恐惧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儿童对事物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儿童的恐惧心理大部分是由于对引起恐惧的事物或现象没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的。例如,许多儿童都坚信妖魔鬼怪是存在的,而且有魔法,力大无穷,无所不能。

其次,由此及彼而产生的恐惧感,比如,一个5岁的小男孩因为害怕兔子,发展成怕羽毛、棉花、羊毛等凡是和毛有关的东西。

再次,缺乏应对新环境的能力。当陌生人出现,或进入新的环境,又或熟悉的情境发生意料不到的变化时,儿童之前掌握的应对方法不再奏效,而新的应对方式还未习得,恐惧感就随之而来。例如,转入新的幼儿园或学校,课上老师突然提问等,儿童不知如何应对而心生恐惧。

第四,受到有关恐惧的影响。一般而言,处于儿童期的孩子都有较强的模仿能力,通过模仿,儿童可以获得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同时也会习得不良的情绪,比如恐惧。孩子本身并不猫,但妈妈每次看到猫都会失态惊叫,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也习得了对狗的恐惧。

二、消除儿童恐惧心理的的方法。

一般说来,个体通常所惧怕的最终并未对自身造成影响或伤害,而恐惧心理本身却限制了个体的动机行为,阻碍个体的成长与进步。所以,儿童的恐惧心理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依据对儿童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的分析以及我多年的幼儿教育经历,总结出了以下克服儿童恐惧心理的方法。

1、引导儿童正确认识事物。儿童因对事物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恐惧时,大人应该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才能克服他们的恐惧心理。例如,比如,五岁女孩对狗恐惧感,老师就要告诉她,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如果你不去伤害它,它是不会对着你叫的。或者有的女孩害怕蜜蜂,就给她讲蜜蜂的知识,人类不去招惹蜜蜂,蜜蜂是不会攻击人的。

2、让儿童慢慢接近所害怕的事物。当儿童惧怕无须恐惧的事物时,老师可以引导他逐步接近所怕事物,分步骤、分阶段消除对特定对象的恐惧。有的儿童害怕兔子,就可以采用心理学家琼斯的办法:每当小孩吃饭时,关着小白兔的笼子就被带进房间里来,最初放到离饭桌最远的地方,以后一天天靠近桌子,最后可以把小白兔放出来在屋内跑。到治疗结束时,小孩一点也不怕兔子了。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篇4

二、激发学习热情,克服保守心理。

保守心理,指的是希望维持现状,不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这类学生仍能尊师守纪,学习成绩较好,但缺乏竞争心理,满足于现状,学习不肯花大力气,抱有“完成任务”的观点,只求“平安毕业”。?

对这类学生,应采用以鼓励和激发教育为主的方法,要坚持以转变观念为主的正面教育,要用“三个面向”、“四有”思想和实例开拓他们的视野,尤其是要依据形成其观念的心理因素,扬长避短,做细致的启迪工作,学习上不降低要求,在要求他们同尖子一类学生解同样的综合题的同时,也尽量为他们创造显露自己才华的机会,堂上提问时注意照顾他们,将问题设计得稍浅些,使这类学生达到“跳一跳,终于摘到了桃子”的目的和感受。这对于安于现状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调动。另外,注意及时表扬。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愿意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有位姓林的男同学,头脑灵活,但数学成绩一般,进入高二学习数学劲头仍不足,一心只求毕业就可以了。有一次测验,这位同学数学得了65分,虽然在全班同学中属于中等的成绩,但比过去已有了进步。因此,我抓住这一机会,在课堂上表扬了他,并在个别谈心时对他的进步,近期的投入给予充分的肯定,从此他学习数学的热情高了,经常钻研数学题,不懂的主动去找我弄个明白。于是我又特意赠他一本《高考数学解题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钻研,结果成绩大有提高,中段考试跃上85分,并且成绩一直维持至今,处于尖子生的行列。我知道,他是受到表扬而激发好学热情所取得的成绩。可见,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表扬肯定学生作出的努力,将对学生的进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一旦当他们看到自身的能力,就必然会增强竞争意识,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以充分发挥。?

三、树立学习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 自卑心理,这里所指的,并不是性格的一般特点,而是过度的怯懦和自卑。例如,怕在别人面前言谈、做事总认为别人会耻笑他;自我感觉在一切方面都不如别人,毫无自信心。上述表现容易发生在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身上,因为他们无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失败的情绪体验较多,加之听到的更多是训斥和嘲讽,更使他们与周围的人关系淡漠。?

对于这类学生绝不应抛弃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这种爱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摆脱自卑的阴影,找回自信。记得有位美国诗人曾经讲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若一个人丧失了自信心,缺乏内在的动力是不可能积极进取的,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向爱迪生、陈景润、张海迪等人物的事迹学习,排除心理障碍,放下精神包袱,直起腰来,抬起头来向前走。二是要在学习中“拉”他们一把,耐心为他们补习基础知识,指导他们解题,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最基本要求给他们布置作业,另外,把基础好的同学找来,向他们说明我今后的做法,要求他们配合搞好班集体,然后把基础差的同学分配和成绩好的同学共桌,以方便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同学。再者,教学中注意分层次讲授,设计不同档次的问题,使他们从“不懂”转变为“开始懂”,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并有意识地选一些题对他们提高,或巡视堂上练习时发现他们做对,就让他们在黑板上版书演示,使他们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消除了他们的焦虑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

以上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所得一点体会,在教学教育中取得一定成绩,今后还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新经验,争取更大的成绩。?

主要参考文献:?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篇5

当今,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热情不断降低,甚至出现厌倦及放弃的心理,英语水平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并不是外语课程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或学生自身基础较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学生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心理、崇师和从众心理、自卑心理、厌倦心理、逆反心理、急于求成心理和依赖心理等。学生出于各种心理因素,可能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厌倦、畏惧、逃避、轻视等不良情绪,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了他们学习英语的情感障碍。同时,由于心理和情绪的延伸性、延续性和扩展性,个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容易影响群体,使其他学生陆续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进而影响更多学生的英语学习。所以,对教师来说,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充分挖掘和激励学生的潜能,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如何克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

(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作家爱默森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教师要善于评价学生,多运用激励教育和成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视听,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教师可以在学生取得不错的成绩时,加以鼓励,使学生心中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使他们在学习中信心十足,变得更有冲劲。同时,教师还应教会学生客观地评价和分析自己,即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够认清到自己的缺点,树立“不比别人差”的观念,逐步培养自信心,只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克服相应的心理障碍。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帮助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激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力和积极的学习动机,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才能把英语学好。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磨练学生的心理意志,增强其对学习成功与失败情绪的控制能力,促使学生排除不利心理因素的干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及情感需要,要及时进行合理纠错,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适时适度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信,能够正确对待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增强克服各种不良心理因素影响的能力,能够自信地不断激励自己加倍努力,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内在的兴趣。”这表明,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习最强而有力的激励,兴趣也是一种直接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内动力,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帮助他们克服学习英语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只有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才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做到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摆脱畏难、厌学等心理障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制力和恒心,潜能才能激发出来,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就会不攻自破。

(四)培养融洽的师生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心理相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是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师生之间坦诚无拘束的交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有利于降低焦虑感,有利于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心,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能够身心愉悦地主动配合,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真诚地对待和爱护学生,教师既做师长,又做朋友,要对学生给予关爱、信任与尊重,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克服心理障碍。

(五)采取恰当的教学对策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篇6

这些学生多数为体质较弱者。他们总觉得自己什么项目都不行,什么活动都不想参加。经常表现出为难、沮丧、萎靡等心态,甚至破罐破摔,厌烦体育课。面对自卑型学生,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唤起他们的激情,设计一些既有趣味又能吸引他们参加的教学内容。让他们很容易就能完成规定的动作要求,获得成功的。在成功中培养自信心,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2.抑郁型

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性格内向,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不合群,反映慢,动作迟缓。针对这类学生,可选择一些技巧性的集体项目:男生安排篮球、排球、足球和乒乓球等,让他们参与活动,动起来;女生安排韵律操,让她们随优美的音乐动起来。运动强度大小交叉,运动速度快慢结合。有意识地安排他们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让他们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运动的乐趣,使心境豁然开朗,逐渐喜欢体育,乐于参与运动。

3.恐惧型

这类学生胆小、怕羞,做事怕担风险,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怕难为情,容易紧张。有问题不敢问老师,怕老师瞧不起,怕同学笑话。上课前会找借口逃避上课,担心自己完不成动作出洋相,想方设法躲避考核,以免结果让他们难堪。这种心理在技能要求较高的体育考核中出现的最多。此类心理障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非常严重。对这类学生,教师要通过幽默的语言让他们放松心情,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做示范动作给他们看,或向他们提出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解答,以锻炼他们敢说的勇气。做练习时,尽量让他们先做,以锻炼他们的胆量。教师要用微笑、鼓励的眼神鼓励他们。也可让他们多学一些单双杠、支撑跳跃(跳马、跳箱、跳山羊)、跨栏等项目的动作,以培养他们勇敢、果断的心理品质。同时,要因人而异多安排他们参加一些比赛活动,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使他们通过参加各种激烈的比赛活动,逐渐克服怕出丑、怕失败、遇事紧张的心理障碍。

以上三种心理障碍均可产生焦虑型心理,导致学生性格急躁,缺乏耐性,做事没头绪,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应及时教给他们心理调控的方法。如冷静思考法: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急不躁,反复思考,总结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转移法:碰到不顺心的事时,调整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己高兴的事。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的磨练,增强了自我调控能力,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心理弱点得到控制。

4.执拗型

这类学生固执、任性、自负、爱逞强,喜欢坚持己见,不愿主动帮助别人。在体育课上,教师不可简单采用强制的手段,这样做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对这类学生,平时应与他们多接触、沟通,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可以安排他们到实力较强的小组,通过练习发现自己的短处;也可让他们到最弱的小组去指导同学,以培养他们乐于助人、遇事机智灵敏等心理品质。

5.追捧型

这类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盲目追捧,跟在成绩好的同学后面摇旗呐喊,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服务。给他们送水、拿衣服,投其所好,狂热追随。对这类学生应诱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多示范、多联系,帮助他们逐渐提高技能,尽快拉近与成绩优异者的距离,不盲目追从。

与追捧型相反的是嫉妒型,这些学生往往心胸狭窄,喜欢猜忌、贬低别人,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容易紧张,心理常处于压抑状态。教育这种学生的方法是:鼓励他们积极超越。让学生建立起“你行,我也行”的信念,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学习与锻炼上,分析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长处。教师要帮助他们寻找优势,发现适宜他们的体育项目,让他们发挥潜能,逐步得到同学的好评与尊重。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使其心胸开阔,学会体谅、理解别人。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篇7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那么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四重”,即重基储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

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幢”,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方法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三到”,即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

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

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

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环境引导

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榜样引导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竞争引导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篇8

农村地区,人们思想观念不积极,读书无用不如出去打工,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学习无目的,更不知学英语干何用。部分学生是迫于家长或教师的压力而学习,惰性十足,学习兴趣低下。

2.缺乏学习兴趣

学生刚接触英语时有新鲜感,对英语兴趣较浓,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词汇过多、课文过长,学生渐渐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慢慢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到最后干脆放弃学习。

3.缺乏学习信心

由于农村英语教学水平不均衡,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会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乃至丧失兴趣,从而产生放弃的念头;加之现在许多独生子女,他们自小在溺爱的蜜瓶中长大,心理脆弱,受不了挫折,学习遇到问题,自暴自弃,懒于思考,懒于练习,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二、农村初中生学习英语心理障碍的消除

(一)教师方面

1.培养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志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往往源于对任课教师的人格、学识等方面的热爱和崇敬,这种“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现象,在中小学生中尤为突出。对成绩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表扬,让他们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和欢乐。我们英语教师还要明确自己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自身要刻苦钻研业务,勇于进取、善于总结,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2.营造民主的课堂心理气氛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敢说英语、能说英语、会说英语,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语感基础,这才是英语教师的责任所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明白:英语教师不仅要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要能运用讲故事、唱歌、跳舞、画画、比赛、游戏、情景表演等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因为教学内容的吸引而兴奋起来。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教会学生各种学习策略,如学习听力的方法、学习口语的方法、考试的技巧等等。让学生产生一种事半功倍的感觉,从而克服各种消极心理,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教师还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即教法要多样化,我们应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二)学生方面

1.采用行之有效的单词记忆法

许多学生不断地记单词,可总是记不住,其实单词的记忆要从机械记忆到理解再到使用,需要反复接触、反复练习。学习单词不能孤立地死记硬背,要在句中、篇章中去学习、去理解,在一定的语境中去学,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良好的语感,促进单词的记忆。

2.养成良好的朗读和阅读习惯

每天早晨大声朗读,熟读某些篇章,背诵某些段落,利于学习单词的发音与拼写,熟悉句子结构,增强语感。学生通过朗读,知识面得到了扩大,也增强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篇9

足球运动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体育运动之一,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足球除了用脚以外还可以运用除了胳膊和手以外的身体的其他部位触球。头部作为人体中最灵活的部位之一,将其用做进攻手段或者是防守手段都可以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不自然地就会对头球产生恐惧,致使头球不能在足球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详细地论述了头球恐惧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克服的方法等,以期能在以后的足球训练中克服对头球的恐惧,发挥其强大的攻击和防守能力。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巴州二中、州一中、华山中学、市一中经常踢球的学生。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总结归纳法。我在以上4所高中发放试卷各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分别是80份、91份、85份、90份,平均合格率是86.5%。

三、调查与分析

1. 头顶球时产生心理障碍的调查与分析。

2. 心理障碍产生原因的分析

根据上表的统计可以得出:认识方面平均值占9.2%,身体素质方面平均值占14.9%,心理素质方面平均值占27.8%,生理机能方面平均值占12.8%,运动损伤方面平均值占21.95%,教师教法方面平均值占7.75%,场地器材方面平均值占5.6%。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由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生理机能、运动损伤、教师教法方面、场地器材和认识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在足球运动中头顶球时产生了心理障碍。

(1)身体素质方面。由于身体素质差,学生的足球技术基础普遍较差,各种技术动作做得不规范,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从而导致动作失败。而经常性的失败会导致学生心理上有阴影,等下次再做这个动作时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如学生在做动作过程时,身体处于伸展、上升,上体后仰,两手臂张开维持身体平衡的姿势,眼睛注视来球方向,当球到达头部附近时,颈部保持用力,做收腹动作,前额对准来球的后方,头部做向前推送、下压的动作,以上体摆动带动头部发力将球击出,整个动作要衔接紧密。如果背弓和收腹的力度达不到,会直接影响击球的力度;颈部和头部的力度不够,则会直接影响击球的方向,头球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使学生难以体会到练习的兴趣和成功的喜悦。

(2)心理素质方面。有些学生认为过多的顶球会损坏大脑,会让自己变笨,从而对头顶球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心理。学生越怕就越不练习,越不练习就越怕,久而久之就存在心理阴影了。

(3)生理机能因素方面。由于足球在其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足球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中身体要直接承受运动负荷,负荷的大小对人体生理负荷影响很大。当练习者机体能力与运动负荷不适应时,人体生理就会产生不适感或痛苦感;同时练习者在做动作时,会产生身体被动状况,从而产生学习心理厌倦情绪。因此,运动负荷过量是造成运动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4)教师教学方法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学生正确掌握足球动作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学生是否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客观原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单一的追求教学进度,而不考虑学生动作的掌握程度,势必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3. 心理障碍的表现

害怕是人潜意识中对会发生危险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慌的感觉,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反应,并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性异常变化:如由于害怕心理导致顶球时闭眼,从而造成用错误部位顶球;掌握不好起跳时机,造成顶不着球,有时虽可顶着球,但顶球无力;身体摆动不能协调有力地进行,影响顶球力量;由于习惯性闭眼或害怕心理造成顶球时缩颈而影响顶球力量和出球准确性。这些都是恐惧心理导致的,同时在心理上表现为思维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这对学生学习足球运动技能、掌握有效的练习方法、提高练习兴趣等有着消极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学生在头顶球时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认识、生理机能、运动损伤等自身原因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的不合理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另外,训练环境,对目标的理解、追求等也是造成队员心理障碍的客观因素。心理障碍的产生会导致学生的心理表现为思维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等。面部表现出犹豫不决、面有难色等情绪表现。致使学生在头球过程中出现闭眼头顶球、缩颈头顶球和不敢顶等现象。这对学生学习足球运动技能、掌握有效的练习方法、提高练习兴趣等有着消极的影响。

2. 建议

(1)培养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有一定的学习动机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如果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烈,往往在头顶球学习中产生恐惧心理,在掌握动作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训练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练习的实际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让他们用正确的学习动机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去消除练习时的恐惧感,正确对待和克服学习、训练上的困难。

(2)传授正确观点,消除顾虑。颅骨是人体骨骼中抗冲击力很强的结构,而额骨在颅骨中强度最高,其抗冲击能力又优于抗静力的能力,因此头球是不会损伤头和脑的。在练习头顶球时,教师要讲清“前额”的生理结构,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明白前额是人体头部较平坦、面积较大且能承受较大压力的部位,消除他们怕将头顶“坏”的心理障碍。

(3)注重教法与示范动作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教师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亲切的关怀、热情的鼓励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如对胆怯的学生要善于诱导,对其每一个微小进步要给予心理鼓励,让他们感觉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使他们逐步消除恐惧心理。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运动表象,还给学生以美的精神享受,使学生产生大胆尝试的想法,这对消除胆怯心理也是十分有效的。

(4)组织教法要循序渐进。在教授新动作时,教师的示范必须正确优美,让学生在脑海里产生正确的动作概念,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指出动作的重、难点,并在教授过程中采取一些辅练习,降低练习难度,循序渐进,让学生先体会动作要领或改变练习条件,体验成功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合理安排练习步骤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先学原地顶球模仿动作,再顶固定球或同伴托着的球,最后自抛自顶;先正额顶,再侧额顶;先原地顶,再跳起顶。这种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化整为零的教法步骤是足球教学中预防和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的有效方法。

(5)引导队员对自身意志品质的培养。运动心理学认为意志品质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经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则是意志的具体表现,包括自觉性、勇敢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能力等。意志在人类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学习、训练中看到对手强而不惧,感到对手弱而不松,不怕苦、不怕累,能避免心理障碍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谢朝忠,刘德文.应消除头顶球会造成头部损伤的疑虑[J].中国

体育科技,1996(8).

[2]牛洪林,吴玻.足球运动员头顶球射门力量的生物力学分析及

训练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2003(5).

[3]杨宗义.体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篇10

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智力因素与其他学生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他们大多表现为不大愿意学,甚至不想学。造成英语学困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学为中心,视学生为知识容器,这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的任务就是听、记、背,过后容易遗忘;使得学生对英语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情绪;英语基础差;学习环境的制约。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些学生现实的状况,由于暂时的英语成绩跟不上,老师、家长对他们失望,,同学看不起他们,令他们产生较强烈的自卑感,久而久之,英语学习中不懂的东西越积越多,从而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和对立情绪。

对待他们,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工作。

1. 多与学生接触,进行感情交流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尊重学困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心态。让其体验到老师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只要关心、爱护学生,真诚和蔼地对待他们,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尊重和信任,就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向孩子投入热情,无私奉献,就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使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爱上自己的英语课,从而能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为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应当精心设计作业,因材施教,分层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

教师只有用自己诚挚的爱心去拥抱学生,才能真正感化学生,才有可能细致观察,正确评价,宽容对待学生们.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尤其需要有爱心的老师完成,爱心是促进学生进步基础和情感前提,而缺少爱心,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它的人性本质。

2. 利用各种渠道,充分认识学生 这里说的认识,包括了解、识别、懂得等含义。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学生,才能从深层次上正确地理解和尊重他们,才不会出现盲目的关心或责备。赏识教育法的前提是,认识学生,包括认识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优缺点等等。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历史背景等复杂的因素,学困生尤其如此。老师必须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才能充分认识,也只有充分认识了学生的个体资料,才能正确的运用赏识教育法。平时可以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尤其是学困生,在生活上做他们的好朋友,学会倾听和尊重从能走进学生的心。此外,还要多从各科科任老师那里经常地得到有关每个后进生的学习、生活、纪律作风等方面的信息。只有认识了学困生的方方面面,才能为以后的赏识打下基础。

3. 联合多方教育力量,共同关心学生 要想切实转化英语学困生,光靠英语教师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有些学困生不光是英语差,其它功课也较差。因此对于他们要联合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广大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来共同关心帮助,使他们无论在家庭或者在学校,都沉浸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感受中,从而激发起不甘落后、迎难而上、奋勇直追的意志和行动。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篇11

1.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对教师存在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很多学生期望老师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直接告诉他们本课的重难点和关键;在讲解解题方法时,期望老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模仿硬套。长此以往,钻研精神受压抑,创造潜能被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而依赖心理却不断增强。

2.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有的学生急于取得好成绩,导致心情急躁,很多学生交了作业或考卷后,经常说:“老师,我题目看错了;有一个条件忽略了。”等等。

3.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但另一方面它却使学生形成思维上的定势,影响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交流仅是对答案,很少有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进行探究。教师方面,也存在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对学生的评价只看“结论”评分。长此下去,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导致其智慧得不到启迪,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 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方法

1.联系实际、体验数学的价值

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生活情境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穿衣、饮食、照相等都是生活现象,这些素材比枯燥的数字要亲切的多。数学来源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把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有,学习数学有用途,这样不但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能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2.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需要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的情感直接感染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心理专家认为,没有师生间融洽的情感,任何教育教学都注定失败。而亲近的师生关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热情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注意要不讽刺挖苦学生,而要使其感受到教师的诚心和爱心,从而视老师为可信赖的朋友。这样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教的课产生兴趣,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动,由怕学、厌学转化为愿学、乐学。

3.重视数学思维形成过程

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数学家的思维、数学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应加工教材,把数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不断提问——反馈——反思——概括,获得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在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时,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必将获得发展。无论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交流,学生首先面临向他人清晰而有信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挑战,这就需要他们预先组织自己的思维。这实际上是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入理解,使自己的思维和方法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学生也可从其他同学的解题过程中学到新颖的思维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双重效应,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4.重视引导作用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篇12

这个时期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的阶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不稳定性,自尊心、自信心比较强。一方面追求理想,不断向上进取;另一方面对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极不稳定的波动。当主观和客观发生矛盾,情绪受到挫折时往往悲观失望,甚至无法解脱,紧锢在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致使心理失常而患病,轻者不承认自己有病,虽说能坚持上课,但是成绩十分不理想;重者会做出残害自己或者危害社会的事情。

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1、适应能力差

(1)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心理落差大。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所面临的人生第一次考验就是自我心中的落差感。他们同样十年寒窗,同样怀着更高的梦想,想象着通过高考能够达到人们价值观念中所说的金榜题名。然而高考下来,无论是基于什么因素,他们未能达到梦想中的“登堂入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了他们的无奈选择。落差之二便是新生活的改变,大学是个小社会,我国高校采取的是住宿制,步入大学即意味着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集体生活。在中学除了学习,一切事情都由家长代劳,加上独生子女骄生惯养,上大学后,一切亲力亲为,适应能力不强的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尤其是习惯了农村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到喧闹的城市后,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

另外,大学生活的压力让学生觉得自己不再是天之骄子,一枝独秀。书呆子不再受欢迎,个人的风采和魅力最重要,很可能从过去的宠儿沦为不起眼的小角色。如果不能很好完成社会化转换,必然产生挫折感。因此很多人进入大学新奇过去后就甘于平庸,雄心壮志不复存在,所谓“60分万岁”不是罕见现象。

(2)对学业的不适应。中学和大学都要学习,但学习目的和方法不同。中学时,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负责的态度一点也不亚于父母的关心。大学则实行学分制,学习完全靠个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而有些中学时的姣姣者,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失落感。

(3)对经济状况的适应。家境富裕的学生优越感强,但他们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毛病和行为方式,高消费,不知道节约,不体恤人情冷暖,容易和大多数家境一般的孩子产生隔阂。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大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心理问题,那就是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偶尔会对社会态度不良,怀有敌意。这样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出现人格偏差,面对生活没有信心。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个与社会实际结合得非常密切的教育体系,对社会脉络的把握,对时代需求的适应,是高等技术教育得以生存的基础。但是,时代进步过程中所伴生的问题,所出现的不和谐因素,会在第一时间反馈和影响到学生,高职院校处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的结合部,是容易遭受负面因素袭击的易感人群。

(4)生活自主性的适应。独生子女的家长过度爱护孩子,以及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导致他们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的锻炼。当代的教育制度迫使我们的家长让我们从小就走着一条“重点”之路,从小要上重点小学、中学、大学。除了学习以外的事家长会一手包办,导致许多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虽为大学生,心智却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当面向社会的时候便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便有了大学生心理樊笼的存在。

高等技术教育所倡导的是自主性和灵活性,在技能培养上强调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适合社会需要,在人才培育上强调学生将来能多专多能,能快速融入社会,能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尖刀,能快速适应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对技术能力的考验。而这些,对于长期在温室里倍受呵护的孩子,对于还仰仗家长扶持的孩子,一下子让他丢弃拐杖,让他从依赖的心理突然转变成自立自强的心理,是需要一个阵痛的过程,而在阵痛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裂变的。

2.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中学里的人际关系要简单些,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社会活动团体等。一些学生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合群,孤独寂寞,甚至想逃避现实。激烈竞争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擅长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在恐惧失败的心理下,不敢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

3.难以排除的情感危机

情感问题是大学生这个年龄层不可避免的问题,谈恋爱也成了这个年龄阶段一个不可避讳的话题。他们有享受美好的渴望,但尚不具备承受痛苦的能力,在这个复杂的问题前面他们很难成为强者。

高校阶段是大学生由普通教育转向社会就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男女同学的发育基本上是成人水平,个个体格健壮,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生理心理发生较大变化。生理变异是心理变异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往往具有封闭性,表现为内隐、曲折、不易形诸颜色,并带有较多的社会性、政治性,对继续深造或者就业存在着焦虑、对社会上的某些矛盾还不大了解,情绪容易波动,反映比较强烈。当然,绝大多数同学自我意识在增强,并能作自我调节。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受到溺爱,很容易形成孤僻、自私、任性的性格。

三、解决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

1.设置专门机构,专项管理学生心理问题,把学校医疗机构、学生管理机构发动起来,主动配合,采取措施,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采取体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常设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2.选拔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育管理队伍中来,强化辅导员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建立专职的心理辅导员队伍,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篇13

形成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的弱化,比如没有较好地教给学生作文思维的方法,语言表达、篇章结构安排的技巧等;二是学生在自身观察、思维、想象及语文基本素质与技能上存在显著问题,多重因素结合,必然影响学生构思及写作的整个过程;三是来自外部的干扰,如反问的深刻影响,教师的评价作文模式,生活素材的缺乏,同辈群体乃至班集体、个人生活的单调枯燥等。

纵观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枯竭心理

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写记叙文时觉得没有题材可选择,生活源头里找不出文章所要求的素材;写议论文时,感到无话可说、无料可摆、无理可讲。因而这些学生常常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最后常以胡编乱造,或者是搭空架子,浮皮掠影,交差了事。这是许多学生的通病,是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生活范围狭小,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生活单调,孤陋寡闻,平静而呆板的生活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反映和认识生活的能力,“鱼无水而不能泳,炊无米而不能食”;另一种是学生本身对生活的敏感性较差,不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愿作深入思考,虽然生活内容颇为丰富,然其观察的视角、思维活动始终麻木而迟钝,这实际上是一种假性“枯竭”。

鉴于“枯竭”心理的成因,我们只有丰富学生生活,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诸如参观访问、春游远足、夏令营、体育竞赛、读书看报、演讲辩论等,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串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使其“胸中有立壑”,然后才能“下笔如有神”。同时,教师也要教给学生观察、比较、联想、分析、综合的方法,分析生活中种种现象,提高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特别是初高中学生要进行相类、相似、相关的思路拓展训练。如向理性思路拓展,通向逻辑思维范畴,因本质属性的相同而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相关性思路拓展则是通过时空等条件、因果关系对不同事物作联想、想象。几种训练分项或综合进行,可有效地打开思路,使可说之话,可用之料,可讲之理如泉涌鹊飞纷至沓来。这就能逐步摆脱“枯竭感”的烦恼。

二、从众心理

其主要表现为学生作文摆脱不出教师推崇的范文,印象深刻的阅读经验,以及生活中人们习惯的认识与看法等而引起的“思维定式”。这也是学生作文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有些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味强调模仿。学生由于大量的现成书本题材储存在大脑中,因而构思时不知不觉被其 “磁化”而归一到别人的经验中,写出来的作文始终逃不出“经验框框”的束缚,影响他对生活的个性理解和思考。

例如,材料作文,要求以《吸收和给予――绿树的启示》为题写讨论文。材料短小简明,“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实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这是一则隐喻性作文题,第一句讲绿树成材为人类造福,隐喻人才的重要;第二句讲绿树“为了这一切”而“不断地吸收水分和养料”,隐喻成就人才必须以大量吸收知识为根本;第三句讲科学实验证实了绿树吸收之多,可见“成才”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为前提。题目中的“吸收和给予”已经把相互关系提示得十分明确,不讲吸收知识,拿什么奉献?有些学生缺少认真审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构思时想到以前学过的课文《松树的风格》,在作文中单一地讲无私奉献,雷锋精神,始终不涉及“吸收”这一根本性含义,舍本求末,偏离题意,因而造成审题失误,这就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如何消除这一心理障碍呢?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分析事物的方法,既要从客观上分析社会世俗人情,更要从日常生活的“平淡”中寻找和发现生活的美。要教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多思、巧思、深思、静思。对学生的独到见解,老师要及时肯定、勉励。如果学生思考不周,理解肤浅,尚有缺陷,教师也不能泼冷水,横加指责;而应该满腔热情地诱导、启发,让其提高认识,自觉修正。

三、封闭性心理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