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工作室” 制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研究

摘要:“工作室”是一种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新模式。本文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意义以及相关的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对高职其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起到参考作用。
“工作室” 制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研究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艺术设计人才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艺术设计人才市场需求旺盛,每年的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持续增长。然而,我国的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市场定位、人才目标、培养环节等各方面都有待完善,以适应社会各界需求。“工作室”起源于西方艺术创作领域,起初是一个职业活动单位,后来慢慢发展具有师承关系的制度体系。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进入不同专业领域的“工作室”,具有专长的“师傅”带领“学徒”们在“工作室”中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职业素养以及实践技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现代艺术设计大师,这为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设计工作室为载体,以设计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企业为中心,以设计任务和企业需求为驱动,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设计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设计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制”使学生实现了角色转变、优化了课程体系,打造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品牌,推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三、“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对策

(一)建立“工作室”制教学平台

高职院校一味追求热门、拓展生源、健全学科门类,没有对自身的办学情况进行细致的审视和剖析,过于看重经济效益和办学指标,致使专业缺乏特色。通过走访对口企业、对话行业专家、分析市场需求,紧扣校企合作,构建与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岗位对口的“设计工作室”(1名大师引领,3-6名教师团队分模块教学),以工作室大师为主导,通过学校牵线搭桥承接横向项目,对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同学进行分组,每组由一个工作室老师带领进行项目方案设计,拿出设计作品交由企业评价选择。这种教学平台将课程教学、教室空间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在实际项目设计完成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基于“工作室”优化教学方式

“填鸭式”教学模式依然普遍,各专业课程之间相互孤立、缺少衔接,不符合当前各课程、各专业复杂交叉的学科特点。基于“工作室”教学平台,引入“模块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主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紧紧围绕学生、反馈学生思维过程,开发学生基于实际的创新思路,符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把整个过程和最终结果以展览展示的形式进行呈现,清晰完整的涂释设计作品的形式与内涵。“工作室”制的教学不应受到传统教学的限制,而要充分挖掘艺术设计专业极富创造性、创新性的特点。

(三)依托“工作室”,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偏少,尤其是艺术设计方向,此消彼长下势必导致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影响整体教学质量水平。“工作室”的及时负责人是保障教学平台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学院应该尽可能的去凭请具有丰富相关社会资源的行业名流和专业领域的精英,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工作室”能够接到项目、完成作品、保障质量。他们不光肩负着对学生的“传帮带”,在“工作室”还未进入正轨前,也肩负着对其他年轻老师的“传帮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订单”质量,利于“工作室”持续接到企业“订单”,获得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通过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