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三位一体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是解决人才供需结构失衡矛盾的重要途径。根据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基于学科专业团队三位一体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以专业建设为根本,学科建设为支撑,教师团队建设为纽带,在促进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三位一体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科学研究是教学创新的源泉,将学科近期成果和最前沿的知识融入教学过程,能够深化专业建设的内容,也能够通过融入科研的创造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学科和专业的建设要形成合力,更需要团队的力量,共同进行创造性和应用性更强的学科研究与专业建设,并将研究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成果,由此推动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中指出“立足培养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金陵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为更好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科方向与南京乃至江苏的融合度,提升人才服务对江苏南京的贡献度,增强科技服务在江苏南京的供给度,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持续进行基于学科专业团队三位一体建设的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研究内容

(一)人才培养定位

金陵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立足江苏,以满足江苏社会需求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智能控制和自动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时线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作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二)建设措施和内容

专业和学科,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最主要功能,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金陵科技学院是一所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我国高校传统办学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不同,我校以服务南京地方、行业经济发展为已任,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专业导向性,努力促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团队建设三者和谐发展,以专业建设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促进教师团队发展及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为目的。

本专业以如何满足南京社会需求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要为抓手,进行“基于学科专业团队三位一体建设的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工作。

1、坚持学科支撑作用,促进专业办学水平与专业内涵建设的提升

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现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建设坚持学科专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理念,贴近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和南京市乃至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合、凝练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将教师一系列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应用到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中,促进专业办学水平与质量的提升,促进专业内涵建设的提升。

(1)教师将学生吸收到教师纵向科研项目研究团队中,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国家专利、撰写科技论文,使学生掌握专利查新、专利材料组织、科技论文写作和发表等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提炼的能力,培训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获授权国家专利7项,6篇。教师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发表教改、教研论文20余篇,已获授权国家专利6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9项),国际专利3项,德国专利1项、日本专利1项、国际PCT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

(2)教师指导学生申请学校及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指导学生立项学校及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5项。

(3)学生参与教师横向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和解决问题,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企业实际项目研发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教师主持横向合作课题16项,项目合同金额760万元。本专业与南京都宝实业有限公司签署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合作进行太阳能光电领域的研究和新产品研发,目前,太阳能技术专利已应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南京青奥会运动员村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中。

(4)将科学研究成果中的新知识引入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中。我们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应用教育为核心,形成注重产业行业特色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教师主持省、校级教改研究课题6项,校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5门,研究性课程3门,出版专著2部、教材6本。

(5)学术氛围建设带动教风和学风建设,为专业建设创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探索研究环境,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近年来,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协议签订率达,学生考取研究生比率也在不断提高,其中2018年自动化专业的考取研究生比率达到27.8%。

2、坚持专业导向作用,促进学科建设水平与学科建设层次的提升。

本专业现为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类专业、学校品牌专业培育点、学校首批工程教育认证试点专业,专业建设坚持学科专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理念,专业发展贴近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和资源投入方向。将教师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应用等相结合,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层次的提升。

(1)专业建设促进科学研究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本专业与行业主管机构、行业学会协会、行业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建立了由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与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此过程中,获悉行业和学术前沿动态及近期成果,促进科学研究的选题和研究活动的开展。

(2)实验室建设兼顾人才培养和科研需要。本专业与罗克韦尔(Rockwell)自动化有限公司等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2个,共建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2个,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研究所1个,并联合行业大中型企业成立自动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罗克韦尔自动化有限公司、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单位),引入产业和行业主流软硬件资源,改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条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坚持团队建设的纽带作用,促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融合发展与同步提升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任务,其建设的水平、质量和状态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类型、层次和特色,而实现上述任务其根本在于教师及教学团队建设。本专业教学团队为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校教学团队,本专业充分团队建设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通过外引内培,不断优化团队结构,促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融合发展,促进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同步提升。(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本专业在教师“行业化”“双师化”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双师资格和工程化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占72.2%。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推进教学工作中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一个科研能力强、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2)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类专业的人才优势、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技术优势,培养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技术理论的学术带头人,成为技术骨干。近年来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教研课题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江苏省联合前瞻性项目1项,江苏省“333工程”资助项目1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2项,校级科研课题8项,校级教改课题4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南京市发明专利奖1项,南京市首届外观设计专利与创意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奖1项,南京市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奖2项,专业负责人2009年、2011年两次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期满考核),2008年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对象,2012年获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二、应用效果

本专业所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现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南京市重点学科。本专业现为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类专业,校级品牌专业培育点,我校工程教育认证首批试点专业。本专业教师团队现为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学校教学团队。通过基于学科专业团队三位一体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在智能制造产业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显著地提高了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得到了社会认可。近三年,自动化专业录取线始终比江苏省省控二本分数线高30分以上,自动化专业学生每年考取研究生比率均超过15%,2018年自动化专业的考取研究生比率达到27.8%,自动化专业及时志愿录取率为,毕业生就业协议签订率达。

有关基于学科专业团队三位一体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还需进一步挖掘和提炼。该教学成果不仅对我校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学科团队建设有较大的借鉴和促进作用,而且对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学科团队建设也有较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