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分析

摘要: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及时要务。党的明确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在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全球变暖、城市化进程、农村农业劳动力的流失等等都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分析

一、引言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买得到、买得起所需的基本食品。具体来说,粮食安全包括了粮食的生产和粮食的供给保障。从古至今,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粮食不仅是关系国家安全稳定、繁荣富强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国家人民的基本生活资源。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密不可分。保护国家粮食安全、较大限度地降低粮食安全风险是国家政府的职责,也是国民富强的基本条件。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的快速蔓延和农业劳动力的不断流失,中国粮食的生产、供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建立健全新的粮食安全体制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二、中国粮食安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积极政策支持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持续性增长,粮食产量也位于世界前列。但受到世界粮食危机的影响,中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总的来说,就是供给的问题——粮食供给呈现不稳定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口持续增长带来的问题

截至2017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亿9008万人。按照目前生育率值1.8初步预测,至2020年中国总人口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达到15亿左右。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带来的是对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粮食需求总量持续性增长:根据国家粮食局数据:2010年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89公斤,粮食需求总量为5250公斤,预测至2020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将达到395公斤,需求总量将达5725亿公斤;二是粮食消费结构升级:2010年我国居民口粮消费总量为258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9%。预测至2020年,我国口粮消费总量将下降至2475亿公斤占粮食需求总量的4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的持续性增长:一方面粮食产量满足不了国内人口的需求,供给不平衡;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营养化、多样化、健康化食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人们对于粮食的需要已经从满足温饱向追求健康、美味、快捷等方面逐步转化。新的粮食消费趋势对粮食的生产和加工提出了新的要求。

2.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众所周知,耕地是粮食产业的根基,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耕地面积关乎整个粮食产业的存亡。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耕地面积也不断减少。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耕地为18.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对比1996年调查结果,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0.19亩。截至2011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总的来说,农业耕地尤其是品质肥沃的耕地数量在逐年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的是粮食产量的下降,会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

3.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于我国粮食产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为:耕地质量下降:一方面气温的上升会促进土壤中细菌的活动,从而加快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降低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另一方面气温的上升会使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加快,使土地墒情恶化。尤其是在夏季,伴随着夏日的高温,土地干旱的情况将更为严重。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会改变全球的水循环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由于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全球变暖会使我国北方降水减少,南方降水增加,从而加剧我国本不平衡的降水分布问题。由于我国一半以上的耕地都分布于北方地区,我国粮食安全在全球变暖这一趋势下面临严重的危机。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加快了全球水循环速度,同时也使得各类气象更加活跃,导致各类自然灾害频发。据国家气象局统计资料显示,自1998年以来,我国发生极端天气的频率快速增加,所带来的影响也不断加大。极端天气,致使农业减产,农作物枯死,给我国农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4.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偏小

我国农业生产普遍以家庭经营为主,这种经营方式不利于新形势下的农产业发展。首先由于农户小规模生产,主体较为分散,农户个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难以抵抗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供给风险。其次农户小规模经营不利于资金流入,使得粮食生产处于一个投入相对滞后的状态。第三,农业小规模经营缺乏统一组织管理,无论是在粮食生产上还是在粮食流通渠道上都是以个体为主,缺乏统一的领导机制,致使粮食生产规模偏小,不利于粮食生产的产业化、统一化。在新形势下,小规模粮食生产经营不利于维护粮食安全。

5.市场体制问题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需求量日益增多,粮食市场存在供给不平衡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以及气候变暖等原因农业生产成本也日益加大,而粮价是由国家调控和市场供求共同决定的,这就导致了粮食价格机制和生产成本的异源化,使得粮食价格不合理。另一方面,由于农业补贴不到位,许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和农业劳动力流失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重高达70%,这也导致了粮食供给不平衡的现状。此外国外资本垄断问题也威胁着我国粮食市场。

三、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工作的展望

在新的历史时期,粮食安全工作一方面要提高认识,重视粮食工作;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加供给,不仅要提高粮食产量,还要健全粮食市场体制,确保每个人都可以买得起、买得到粮食。结合多年基层粮食工作经验,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工作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种植面积

耕地乃种粮之基,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对新时期粮食安全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是新时期粮食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对于农田保护明确规定:基本农田面积应占本区耕地的80%以上,严禁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破坏耕作层的活动。首先在监察工作中要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现象,特别是对于非农用地的审批上要严格控制数量,在政策上加强对建设用地的监管力度;其次,在耕地利用上,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耕作优势,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对于基本农田的规划,提高耕地的利用率。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现阶段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应当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首先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对于水资源匮乏地区,要兴建调水灌溉工程,在保护原有水利设施的基础之上,兴建现代化农业水利设施,利用科学的水利工程合理灌溉,以降低缺水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其次,要注重农业现代化建设。现阶段中国粮食生产普遍是手工耕作,这种耕作方式效率较低,不利于粮食生产。在粮食生产上要推广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加强农田改造工作。对于那些土地贫瘠的地区要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加大对于低产耕地的改造力度,提高耕地肥率。

3.加大投入,完善保障体制

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粮食市场保障体制不健全,从而总的来看我国粮食市场还普遍规模较小、缺乏产业化引导。因此在粮食安全工作之中,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农业保障体制。具体来说有三点建议:首先,应当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其次,应当加大农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对于农业生产的补贴以及灾害风险保障,要制定合理的保障制度,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对于粮食供给市场,要进一步完善粮食销售渠道,努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粮食产业链,保障粮食供给平衡,运用市场带动农业的稳定发展。

4.科技兴农,注重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储备和农业应用转化三项能力,把科技兴农问题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前粮食安全工作应该应当注重用科技带动农业生产,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引创结合,加大特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加大对于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大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农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在农业建设之中,要合理规划,发展绿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呼吁大众节约用粮

当前,在全球粮食危机的影响之下,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中国更应该加强对用粮的认识。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国内粮食生产力,增加粮食产量,并做好有关粮食储备工作,努力平衡国内粮食供给。另一方面,还要加大粮食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节粮意识,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粮食资源。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节约粮食也具有了新的历史意义。然而在节约粮食方面,当下还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如一些饭店存在公款消费的现象,粮食浪费严重。这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拒绝公款吃喝,加大公务人员的节粮教育工作。爱粮节粮是一种经常性、普遍性的工作,只有不断宣传,加强引导,才能有所成效。

总而言之,备受公众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无论是对经济的稳定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还是对人们群众的利益维护,都具备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只有注重建设粮食质量安全检测机制、提升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健全应急处理粮食质量安全的机制,才能够真正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才能够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