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艺术设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摘要:创新与创业融合共生、相辅相成,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一种价值导向和必然趋势。文章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探讨如何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问题,提出了从创意、创造、创新、创业四个维度构建“四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系统,并从更新教育理念、融通课程体系、激活管理机制、拓展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创新项目评价体系等方面,为新一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可操作性的办法。
艺术设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创新是以新思维、新技术、新表达、新思想为特征的人类创造性活动过程;创业与守业相对,泛指人类带有开拓意义的社会变革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提升受教育者创新创业意识、开发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系统工程①;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②,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一种价值导向和必然趋势,然而传统教育活动系统机制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的释放。

一、传统教育活动系统运行状况

传统教育系统由教育者(主体,指教师)、受教育者(客体,指学生)、教育目标(指目标)、教育内容及方法(介体,分别指内容、方法)、教育的时空域(指环境)六要素组成。该六要素能够直接地反映出本教育系统的特性,反映教育实践过程的规律,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使本教育系统不完整。

(一)传统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

传统教育系统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如何将消极能动作用向积极能动作用转化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符合社会发展与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共同服务于教育目标,也统领于目标,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它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性质;教育方法是教师为了向学生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培养措施、具体路径及教育教学手段。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效果形成的条件与空间的综合,是教育系统诸要素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系统及系统要素的发展演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而言,高等教育活动系统中的环境要素由政、企、校构成,传统的政校企合作仍然带有很强的行政性的色彩。

(二)传统教育活动系统中环境要素的互动关系

在系统要素互动关系中,“政”代表的是政府或指导部门,“政”在上,统领“企”和“校”,“校”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巨大,而“企”与“校”之间隔离依然明显,具体表现在:第一,学校是整个教育系统运行的主要载体,系统关键要素主要存在于“校”环境中;第二,教师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主体,负责制定并实施教育系统中目标、内容及方法要素,学生主要是接纳者;第三,学生在整个教育系统的客体属性、被动属性非常明显,其能动作用及检验作用对教师主体地位的影响较弱,对目标、内容、方法的反作用较弱;第四,“企”环境与“校”环境二者隔离状态明显,融合性不高,“企”环境虽然会成为学生要素的最终接纳之地,但在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企”环境的影响强度依然不够;第五,“政”的影响高高在上,虽然手段多样,却是系统运行的关键要素。从现实意义角度讲,“政”的行政干预、直接管理等手段应弱化,而政策引领、资金扶持等方面需要加强。基于传统教育活动系统要素及其互动关系,可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环境要素对人才培养效果的决定性影响巨大,但是一些学校与社会、企业脱节,学生接触社会的时间与空间受限;第二,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其能动作用效果有限,创新精神难以释放;第三,目标要素在整个教育活动系统中的枢纽地位非常明显,众多的系统要素都与其直接关联,对目标要素的变革会触发一系列系统要素的更迭。但是,传统教育系统的教学目标是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也将倒逼艺术设计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

二、“四创融合”艺术设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建构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交叉性、融合性、扩散性以及渗透性的特点。艺术设计人才渐渐成为社会文化创意人才的中坚力量,创新创业能力又是艺术设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要求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应该具有鲜明突破性、革命性、综合性和飞跃性等特征③。笔者认为,学生成才是整个教育系统运行的根本目标,因此,目标要素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环境要素(特别是“企”环境)对学生的吸纳。这在本质上就是社会、行业或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是艺术设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系统构建的出发点。

(一)更新双创教育核心理念

“四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即全面实施融创意训练、创造实践、创新拓展和创业实战为一体的综合性改革。借鉴成果导向的教育理论,针对行业需求,确定艺术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定位:第一,德行——价值塑造(独立、勇气、包容、责任、恒心);第二,学识——知识传授(学科交叉、跨界学习);第三,能力——能力培养(记忆力、观察力、领导力、沟通力、学习力、想象力、创新力、设计沟通与协调能力、执行力、领导力和意志力等)。在德、学、能三者关系中,德是统领,它决定着人才的本质问题,是人才的魂与神;学与能二者共同构成了人才核心素质中的两翼。三者相互作用全面构筑了创新创业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

(二)融通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从创意——创造——创新——创业四个层面,把创新创业的教育嵌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强调综合性,从基础层——拓宽层——综合层——创新层,按四个年级分层递进实施。教学过程中,在系层面设专业课和行业课,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基于未来工作或者相关就业创业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将来可能从事或者创业的行业有基本的认识,初步具备发展的能力。在院层面,向各专业学生开放创业平台课,涵盖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五个方面,同时打通双创教育四类课堂载体。第一,课内(第一课堂):跨界学习,在建设本专业课程群的同时,兼顾各类创新课程,包括创新思维课程、创新力提升课程、挑战性课程、实验探究性课程、综合素养拓展课程等,促进学科交叉,提升大学生跨界学习的能力。第二,校内(第二课堂):以各类大赛、项目为抓手,校内协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三,社会(第三课堂):深入企业、行业和社会,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增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海外(第四课堂):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国外大学和社会组织共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同时积极开展暑期研修、交换学习等短期训练营,用国际视野、国际标准来衡量,把质量意识体现到教书育人的每项工作、每个细节,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三)丰富双创教育教学形式

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当前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也表现出显著的多元化特征。双创教育具体授课形式多样化,有专业委员会、委托课题、培训、设备的使用、咨询、合作课题、专利、参观、讲座、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各专业学生可以按兴趣自由组合编班,进入不同研究方向的工作室、企业工厂或者写生和专业考察。学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各种博物馆、教堂、著名建筑或名人纪念馆、故居等社会特定场所,直接观察对象。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或者讨论方案的可行性等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加强自学能力和对艺术作品的准确表达。此外,校内时常有来自国内外各领域的知名教授、杰出设计师、企业领军人物与学生一起开展活动并完成项目,为专题创造设计研究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创新双创项目评价体系

聚焦创意、创造、创新、创业四个核心维度,出台相关制度,从决策——制度——运行——监控等环节形成完整的双创项目评价标准。同时改革评价机制,充分利用LivingLab创客营众创平台,每周定期局举办创客沙龙,交流项目的构想、实施、进度,评估项目的价值和可行性;每个月举行一次由多方参与的创客项目推介交流论坛,邀请相关行业的资深从业者来分享经验,发表主旨演讲,阐述各自创意进度和计划。项目评估小组评选出对有市场价值与潜力的项目,实现技术与人才、市场与投融资、设计成果与产业化服务的无缝结合,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让更多的大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积累创新创业的经验,最终形成课题引导——众创实现——成果输出的产学研模式。结语艺术设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不仅是一种艺术设计知识和技术的传承,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弘扬。“四创融合”艺术设计人才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创设了融“德行”“学识”“能力”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为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企业导师和专业导师深度融合,做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覆盖,形成多资源整合、多主体复合的人才培养构架,为艺术设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注释:①余昶,褚衍清,王志军.大学生普及型创新教育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与经济,2012(2).②金一超,鲍健强.精英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③姚昊,叶忠,卢红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运行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25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9.

作者简介:汪瑞霞,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刘永刚,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