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蒙古族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从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经典案例出发,研判其创新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落脚在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途径,从这三个方面促进蒙古族文化在原汁原味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并寻求时代价值,使之历久弥新、融于当下、强于未来。
蒙古族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研究

一、通辽市蒙古族传统文化创新的成功案例

(一)蒙古马,由生产生活工具到“蒙古马文化”的发展

蒙古马是科尔沁草原的主人,是科尔沁文化的骄傲,蒙古族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在岁月长河中,蒙古马的兴衰一直与蒙古民族发展共同进退,它与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密不可分,由最初生活辅助工具逐渐向“蒙古马文化”方向发展。通辽市在民族文化建设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在考察内蒙古时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秉承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一样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依托丰富的蒙古马资源,通辽市每年一度“818赛马节”已然成为享誉全国的民族文化重磅大戏。从1995年第一届赛马节开始,蒙古马承载着蒙古族文化,不断推动蒙古族民族体育、蒙古族文化事业发展也为地方民族特色旅游带来了最直接效益。2018年,来自北京、天津、深圳等12个代表队的80余匹赛马在通辽市科尔沁草原朱日河旅游区进行速度竞技,其中科尔沁左翼中旗赛马、科尔沁左翼后旗赛马在五轮竞赛中连拔头筹,让马文化爱好者一睹蒙古马的雄姿与实力,内蒙古自治区蒙古马存栏量也呈逐年递增趋势,据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通辽市蒙古马的存栏量10万匹以上,居自治区蒙古马存栏量的第二名。随着对蒙古马文化的重视,通辽市兴起以蒙古马为元素的各类产业体系,如纯种马繁育、生物制药、民族手工艺品等,进一步扩宽了以“马文化”衍生的马产业市场。2018年5月,通辽市科尔沁博物馆对蒙古族文物精品展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其中蒙古马文化展块和蒙古族文物精品展块用马印章、雕花的马鞍、马印字习俗、萨满主持圣选神马、供奉溜圆白骏马等20个橱窗展示了蒙古马文化发展过程。通过对蒙古马相关文物的参观学习,让人们更加了解蒙古马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促进蒙古族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2018年11月30日,由内蒙古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内蒙古展览馆、通辽市扎鲁特旗共同准办的《弘扬蒙古马精神———哲理木版画之扎鲁特风情》在内蒙古展览馆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了100幅以蒙古马为题材的版画作品,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也蒙古族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为例■梁妍展现了科尔沁草原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迈进新时代景象。此次以蒙古马作为版画主体,是将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有机结合的一个体现,推动了通辽市版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同时促进蒙古马文化传播,也向世界展示了科尔沁草原文化魅力。

(二)安代舞,由宗教祈福活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安代舞发源于科尔沁草原南段的库伦旗,最初是人们用来祈福医病的萨满教舞蹈,据传有祈求神灵庇护、祈求风调雨顺的意思,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后来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思想意识不断提升才逐渐转换为表达欢乐情绪、表达丰收喜悦的民间舞蹈。安代舞又称蒙古族舞蹈活化石,这种原生态舞蹈具有广泛的流传性和悠久历史。在科尔沁草原蒙古族聚居地的节庆和闲暇日,只要一人领唱便有众人应和,成百上千的蒙古族群众跟着音乐的节拍载歌载舞。自2006年开始,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启动,通辽市非遗保护工作也日渐广泛深入,对安代舞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也有序开展,同年5月20日,蒙古族安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申遗成功到2018年9月,通辽市库伦旗多次举办大型安达主题艺术节,仅仅2018年就举行了3次。为了更好保护安代舞的传承与发展,通辽市库伦旗投资近亿元建设了中国安代舞博物馆、安代广场、安代雕塑等文化标志性建筑,并按照安代传承地区重点划定安代保护区,组织专业人员去农村牧区整理手机72首完整安代曲目、1260段安代唱词,编辑出版了《安代文化研究集成》、《安代词曲集成》、《安代研究四十年》等二十多部论著。现在的安代文化已经远离了原始的封建迷信,逐渐成为有组织、有阵地、有队伍的先进的绿色文化,安代舞曲目的编排也从原始本能向和谐、进取、健康、向上的积极方向发展。如今科尔沁草原已经沉浸在“全民跳安代、处处舞红绸”的浓厚文化氛围中,让广大群众在文艺生活中感受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为打造绿色科尔沁、民族文化圣地提供了有力的文化之称。

(三)乌力格尔,由民间传唱到民族曲艺文化成果的发展

乌力格尔蒙语意为“说书”“琴书”,以表现神话故事为主要题材,将民族英雄、民族文化过渡夸张,最初乌力格尔形成于成吉思汗时代,是为了赞美成吉思汗英明决断、英勇善战创造的曲艺形式。内容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认为只有成吉思汗才是拯救世界的神灵和无所不能的神灵。后期经过传承与修改才形成今天比较写实的曲艺文化。乌力格尔主要流传于蒙古族聚居地,其中以通辽市扎鲁特旗的乌力格尔最具有代表性,和安代舞同时被列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辽市扎鲁特旗作为乌力格尔圣地,非常重视提高和完善民族文化的发展,为了弘扬和保护乌力格尔曲艺成立了乌力格尔曲艺家协会,还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签约建立了乌力格尔传承基地,录制了五百多小时乌力格尔曲艺影音视频。为了防止蒙古族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才丢失,2008年将扎鲁特旗蒙古族实验小学定位物理格尔培训基地,并且在同年三月开办了“乌力格尔传承特色班”,用该校教育经费添置了四胡乐器,聘请“胡尔齐”作为专业课教师,为学生讲解乌力格尔艺术,至2018年9月已经培养138名可以演绎乌力格尔曲艺的学生。2018年11月22日,乌力格尔大会在通辽市扎鲁特旗召开,本次会议以乌力格尔说唱展演、《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座谈会、蒙古语口头文学记录等一系列为主要活动,全国乌力格尔艺人和民间文学研究人员对乌力格尔传承过程中专业问题展开深入讨论,进一步推进全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弘扬蒙古族传统文化写下了浓重一笔。

二、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缺乏原生态保护区导致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被淡化

由于我国生态保护管理结构局限性和原生态保护区审批制度,通辽市仅有一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既通辽市库伦旗安代文化生态保护区。且近几年来,安代文化生态保护区商业化发展越加明显,与最初构建的蒙古族安代文化生态保护区还有一定差距。在通辽市科尔沁草原有很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如科尔沁饮食文化、蒙古马文化、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科尔沁蒙古族服饰文化等都没有相应的保护区,让部分优秀民族文化正在面临活动阵地日益减少、演绎人才不足、生活需求日益更新的难题,没有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区,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就会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一些蒙古族传统文化就失去了释放光彩的舞台,地方性的民族文化原生态保护区亟待扶持和建立。

(二)缺少对传播途径导致的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遗失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曾经经历了一个鼎盛时期,尤其以少数民族影视作品为代表。然而,近几年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视作品逐渐被代替。在20世纪50~60年代,蒙古族影视作品空前繁荣,如《内蒙人民的胜利》《草原晨曲》《母亲湖》《民族大团结盛会》,这些影片通过对展现内蒙古民族风光和民族文化,以浓郁的内蒙古地方风情、内蒙古风光在民族文化传播历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笔。时至今日,一些以蒙古族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虽然描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缺少蒙古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有些宣传作品过于强调高科技、发光电的运用,使民族文化过于商业化,失去蒙古族文化的厚重感。在当前这个新媒体时代,蒙古族文化传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新媒体的碎片性、瞬间性将文化宣传简化、同质化,导致部分蒙古族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失、被淡忘。

(三)过度商业化导致的传统民族文化脱离文化本源

对于民族文化而言,做好蒙古族文化保护工作与商业开发相结合,既可以发展地方经济,也可以更好促进蒙古族民族文化和科尔沁草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近些年来,随着民族文艺、民族礼品等文化消费领域“民族风”的盛行,越来越多的蒙古族文化通儒到商业开发中去,对传统民族艺术、对传统手工艺品进行改装,让蒙古族文化在经济浪潮中日益变味。一些旅游景点将伪造狼牙、假马蹄印、仿皮制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高价兜售都是将民族文化推向低端市场,也给不了解蒙古族文化的人们造成不诚信、不守法的民族印象;个别民间组织为获得网上点击率,打着民族文化和蒙古族舞蹈的旗号将安代舞中加入广场舞、爵士舞、现代舞的元素,在公共场所进行舞蹈传授和普及都是对蒙古族文化发展的不良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来,蒙古族曲艺深受人们的喜爱,一些大小饭店甚至烧烤店都有蒙古族民间艺人表演,但是那些唱法不规范、曲艺内容低俗、错误的表演形式都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原生态传承。民族文化与商业结合发展,目的应该是为了保护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如果浓厚的商业气息将民族文化变味开发,只会让民族文化逐渐失去吸引力,要想更好地解决民族文化发展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维护,最终提高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是民族文化商业化可持续开发的正途。

三、蒙古族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方向

(一)保持原汁原味,回归民族文化本原

民族文化创新应该以保护优秀民族文化为前提,避免过度商业化,要以继承和传扬民族文化为基础。坚持回归蒙古族文化本原,传承民族文化精髓,避免在民族文化发展中过度商业化行为,一些不正当的商业宣传会影响不了解蒙古族文化的群体对蒙古族民族区别产生文化隔膜,部分传统蒙古族文化可能被误解,产生文化错位,甚至一些人对各民族的文化进行“文化排位”,认为蒙古族一些风俗习惯是不够文明的体现,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在对民族文化了解中,不能够用其他民族的文化尺度去相互衡量。商业化行为的确有效地对蒙古族文化进行宣传,但是民族文化最终还是要传播本民族文化精华,不能够过度关注商业开发和商业价值,忽视民族文化中民族性和本土性。比如在介绍蒙古族服饰的同时,不要单一对某个民族服装品牌进行宣传,而是应该对民族服装饰品进行讲解,在对民族服装产业进行相关报道,做到民族文化与民族产业双重传播,推动民族文化商业化宣传,形成以蒙古族文化本源为商业宣传核心的民族文化圈,尽量回归文化本原,将原生态蒙古族文化传播出去。

(二)传承文化精髓,顺应时展

民族文化创新要结合新时代新要求,以引导大众正确认识蒙古族文化,促进民族融合、民族发展,是蒙古族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民族文化的发展要立足于坚持弘扬主旋律,将本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旋律相结合,既展示蒙古族文化魅力又顺应时展需求。积极探索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给蒙古族文化发展与创新提供的新渠道,形成跨国度、跨民族、跨区域的文化传播平台。在蒙古族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因为传播者和接受者对蒙古族文化内涵认知区别,大部分对蒙古族文化的宣传都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仅仅选择人们关注度较高部分进行文化宣传,缺少对蒙古族文化背景、民族传统和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深度挖掘,所以在以后的蒙古族文化宣传方面应该进一步加深对民族文化深度挖掘,需要对蒙古族文化进行挖掘和研究,增加民族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为广大群体提供独特的文化体悟,避免对蒙古族文化的片面认识。

(三)深挖文化内涵,引导文化发展

民族文化创新以推动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是优秀民族文化创新的最高目标。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草原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蒙古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安代舞、乌力格尔曲艺、蒙古长调等申遗成功,实质上是在人类文明的大环境下,以更为长远和弘大的视觉对其所代表的蒙古族文化独特价值的权威性认定,在向世界宣告,蒙古族文化不仅仅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也代表一个国家文化的繁荣发展,它不仅仅属于一个集体、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这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凸显了蒙古族文化对世界文化融合发展的推进作用,彰显了蒙古族民族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取向。蒙古族传统文化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申遗成功,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将优秀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最高目标。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注重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创新载体和方式,搞好网上和网下结合,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得更加牢固”。传承是文化的根脉,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传承与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蒙古族传统文化才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作者:梁妍 单位:中共通辽市委党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