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艺术设计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探究

摘要:近年来,课程思政理念作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战略灯塔,各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特色,找到艺术教育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交叉点与契合点。
艺术设计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探究

1概述

1.1课程思政的背景

朱之瑜在《劝兴》中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一个民族蓬勃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我国始终将教育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思政课程作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2艺术设计课程的特征

艺术设计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两大部分。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设计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基于艺术潜移默化的特点,使得艺术设计成为课程思政中隐性教育的关键一环。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1)实用性、功能性。在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我们优先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设计作品的实用性与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对于社会大众的服务意识,即设计的作品是否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能否满足目标群体的实用性需求。艺术设计还具有一定的传播性,能够通过作品传达出一定的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美学性、艺术性。艺术设计的美学性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对于设计的艺术表达以及审美修养与审美意义等方面。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传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设计理念,从而对人们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作品中内含的艺术美与文化美,使其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艺术设计基于艺术性与审美性的特点,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的享受和一定的文化价值,而且也有助于提高鉴赏者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以及思维创造能力,帮助人们培养高尚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4]

2思政元素与艺术设计课程相融合的交叉点

在大思政背景下,想要实现艺术设计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就要找到两者之间的交叉点与契合点,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真善美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不断追求的永恒价值。所谓真善美,就是要求真、向善、寻美。

2.1求真:顺应自然,求真务实

真善美中“真”的含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真实,即客观事物自身存在的状态;二是真理,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三是真情,即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艺术与思政教育都要求学生要做到求真务实。思政教育中的真,关键在于“育真人”。陶行知先生在社会人文教化中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可见,求真对于育人的重要意义。做真人,不但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平,而且要求学生求真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艺术教育中的“真”是指能够通过艺术反映出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作品能够告诉我们现在处于怎样的时代。真,是艺术设计之本,教育学生在设计作品前,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调查充分了解人们真实的社会需求。如在工业设计中的真,体现在产品的功能性上,通过产品的选材、工艺等,真正解决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

2.2向善:不忘初心,潜移默化

真善美中“善”的含义是与道德相关联的,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伦理道德所约束的基本范畴,以此来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举止和内心的道德品质。在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其目的也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育学生德才兼备的优良品质,因此,“善”是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切入点。思政教育中的“善”,主要是教育学生要在规范自身德行的同时,多做一些对他人及社会有益的事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要求学生不仅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他人、关注集体,成为一个有善心、做善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艺术教育中的“善”能够通过艺术作品为我们展示正能量,远离低俗作品,从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对人们的教育和改造。善,是艺术设计的核心,我们所设计的作品终究要服务于人民大众。因此,艺术设计之“善”主要表现为设计的服务性及人文关怀,要求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关注人的发展状态,按照人的尺度实现价值创新。例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将人机工程学原理充分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实现人性化设计,通过实用、便捷、舒适的产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2.3寻美:唤醒美感,陶冶情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内涵是丰富多样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是现象与本质的高度统一,是应然与实然的完美契合。“美”历来是人们内心寻求渴望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在专业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思政教育对于寻美也有一定的标准,例如思政教育中的外在美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做到外在干净整洁,与人们交往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从而达到一种外在的美感。艺术中的美能够通过美学及艺术作品唤醒人的美感,从而提升人们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美,是艺术设计之魂,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必定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在艺术教育中,要求学生在注重产品实用性的同时,融入艺术美学,通过设计作品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帮助人们提高其审美素养。总之,思政与艺术教育都充分体现着对于“真善美”的培养。思政教育是基于理性层面,通过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教育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艺术教育则是基于感性层面,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方式,熏陶并引导学生的道德素养及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从艺术的滋养中获得道德人格的升华。因此,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交叉点及切入点为“真善美”。[5]

3探寻艺术设计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方法

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交叉点与契合点后,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艺术设计的交叉点“真善美”融入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

3.1立足“真”,拓展自主实践教学途径

在加强和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中,立足“真”。想要将“真”融入艺术设计课程,首先,教师应该更新其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施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创新精神,实现教师主讲到教师主导的角色转换。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采取项目式教学、热点导入等方法,依托当下的时事热点及经典案例,掌握学生的兴趣导向,找准思政融合教学的切入点,以项目或参赛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激活课堂内容,进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践成果的有效转化,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充分发挥专业教学课堂在思政育人领域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6]其次,除了建立翻转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延伸思政育人的渠道载体,拓展建立“第一、第二课堂”,引入实施校企融合教学,使学校与企业产生联动效应,加强企业导师与学校专业教师的协同合作,打造多元化的师资教学团队。通过校企融合教学,可以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企业工作有机结合,达到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充分展现其专业与实践优势,从而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进而为国家输送应用型专业人才。再次,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将课堂内所学知识运用到人们与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尽一份绵薄之力,在服务与实践过程中增长才干,从而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3.2心向“善”,实现道德价值引领

在大思政背景下,课程思政始终要求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德,即“善”,所谓心向“善”,实则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首先,艺术本身就与道德关系较为密切,两者具有本质的内在联系,但艺术中的“善”并不等于传统的道德说教,艺术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为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感染与熏陶,从而使认识水平得到提高、使思想受到启迪,在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正确认识现实生活,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世界观。其次,在我国古代,就尤为重视艺术在道德修养方面的作用,例如,孔子提出“礼乐相济”的教育思想,其中,“乐”是指艺术教育,孔子视“乐”高于“礼”,他认为“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及德行,人们最终的人格形成由艺术教育产生。艺术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道德引领价值,归根到底是因为艺术教育的三大特点,即“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最后,基于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课程思政中“善”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当既要当好一名合格的“教书匠”,又要做好学生道德上的“引路人”。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格说:“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师不应当是一名“灌输者”,而应当是一名“点火者”,以积极的热情去点燃学生内心深处那团“善”的火苗,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以情动人、以德润心,用沉浸式的教学情景营造思政主题教学氛围,通过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升华品德。

3.3追求“美”,构建艺术美学思维

“美”是我们毕生所不断追求的境界。所谓追求“美”,就是通过艺术美学思维培育并提升其审美素养。艺术之美可以大致分为形式美与内容美,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在中外艺术史中,形式美受到了较多的重视,如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六法”,探索总结了古代绘画艺术的形式之美。俄国著名的美学家别林斯基也强调:“现实的美只在于内容,而艺术则是将内容融化在优美的形式里”。由此可见,艺术美与现实美息息相关,且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艺术美虽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艺术的形式美作为一种表现形态,充分体现着其艺术内容,艺术内容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这与思政教育所倡导弘扬的内容相契合。艺术美对于提高人的创造与审美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培养人们审美素养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以美育人,充分发挥创新意识的作用,围绕思政元素开展沉浸式的艺术教学模式,打造润物无声的隐性思政课堂。在专业教学课程中,让学生观赏优秀艺术作品并进行自主创作,使学生唤醒艺术美感、拓宽眼界,实现艺术与思政道德的柔性熏陶,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与创新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至善至美的艺术人才。[7]

4结语

近年来,课程思政理念作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战略灯塔,各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特色,找到艺术教育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交叉点与契合点。立足“真”,转变教学模式,拓展实践途径,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优良品质;心向“善”,做到以情动人、以德润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追求“美”,通过沉浸式的柔性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真善美”理念的引领下,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形成协同效应,不断为国家培养德艺双馨的综合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尹项迎.艺术学学科课程中的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工业设计,2020(5):33-34.

[2]郑帅.大思政理念下艺术类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2):31-33.

[3]李业笑.高校艺术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J].西部皮革,2021(6):119-120.

[4]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26-128.

[5]宋华锋.论高校政治教育的核心:真、善、美[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4):92-93.

[6]金梦婷,朱华兵.课程思政背景下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路径优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0):48-50.

[7]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班宁秋 张赛男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