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范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学地理教学范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地理教学范文

中学地理教学范文1

0引言

作为地理学习的重要帮手,地图能够比文字更加直观、具体地传递某些地理信息,因此,加强对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对改善地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意义

1.1降低学习地理的难度

地理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单纯地记忆和背诵并不能获得好成绩。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地理是一门学习难度很大的学科,因而对学习地理产生畏难心理。实际上,地理知识可以通过地图直观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读图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

1.2拓宽学生学习思路

在中学地理中有很多题目是需要进行读图分析的,教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各类题目,形成符合自身思维方式的解题思路,进而增强解题能力。

2中学地理教学涉及的地图类型

2.1示意图

地理示意图是用简单图形来说明地理事物结构特点、变化过程、与其他地理事物间联系的图画,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太阳系结构示意图、地球公转示意图等。这些图形可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能将需要说明的问题直观呈现到学生面前。

2.2景观图

地理景观图一般是各类自然事物、人文事物的照片、图片,如著名旅游景观图、地质断层图、地质褶皱图等。这些图片可以将学生日常接触不到的地理事物直观呈现到他们面前,以弥补他们对地理事物认知的不足。

2.3统计图

地理统计图一般是通过数据对比、数据呈现等方式,10.3969/j.issn.1671-489X.2021.15.073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路径◆丁朋来对某种地理、人文指标进行统计、对比并呈现到学生面前,如折线统计图、人口统计图、河流流量图等。中学地理试题中往往含有大量利用地图来考查地理知识点的题目,如读图分析题、读图选择题等,涉及内容广泛,既包括人文地理内容,也包括地理分布内容,不仅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也体现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性。3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路径

3.1培养识图能力

3.1.1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读图意识中学地理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地图,其中包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和信息,然而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地图的重要作用,仅仅关注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很少认真、深入地观察和分析地图。实际上,熟读教材中的地图是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如果学生连教材上的地图都读不懂,又何谈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呢?因此,教师应以地理教材中的地图为切入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意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教材上的每一幅地图,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掌握基础的读图知识。

3.1.2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地图

在培养学生读图意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识图程序与方法,这样才能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发挥地图的应有作用。地图包含的信息十分丰富,学生在读图时除了关注地图的名称、方向、比例尺、界线等基本信息以外,还应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对地图上的内容展开深入思考和分析,知道地图中的各种颜色、符号分别表示哪些事物,以及不同地理要素、规律、特征之间有何联系,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地图内涵,真正读懂地图。

3.1.3注重图文有机结合,图文相互印证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时,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图。比如:“你从这幅地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认为这些信息是否符合下面的文字论述?”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读图的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将图文进行有机结合,达到从更深层次剖析和理解地图的目的。如在教学“中国主要地理分布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该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图中的几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该图反映了我国的哪些地势特征?”随后,教师要求学生依次阅读地图的名称、图例、注记,然后根据图例提供的信息,联提出的问题来观察和分析地图,很容易就能从地图的颜色变化中总结出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同时总结出高原、山地、平原等不同地形的分布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总结,逐渐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同时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有了初步了解,为今后阅读同类型的地图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教师也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虽然教材上的地图和挂图工具已经可以呈现很多地理信息,但也有一些信息是难以直接从地图上看出来的,如某些静态的平面图不能表现地理事物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变化等。此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2引导发散思维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图形化表达形式,含有各种各样的地理事物或数据信息,学生在读图时,由于思维上的局限性,很难全面地掌握其中的要素和信息。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地图上的要素进行甄别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每幅图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表达方式,经过由表及里的层层解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对地图的分析。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几幅关联密切的地图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获取地理对象的具体信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散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地图的认知,增强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分析《孟买的地理位置示意图》时,有的学生仅仅关注孟买的地理位置,只能获得地图的表象信息。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孟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气候带、受到哪些洋流的影响等,还可以与上海的地理位置图进行比较,从地理方位、气候状况、城市发展等方面分析两者有哪些异同,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深入挖掘学生读图、识图的阅读潜能。

3.3学会图文转换、图图转换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有力助手,但其也有局限性,所以地图并不能完全取代文字,从某种程度上说,地图和文字互为补充,各有各的适用场景。例如:有些地理信息用文字表述起来十分烦琐,但是用地图表述的话就会十分方便;而有些地理信息无法用地图的形式进行表现,更适合用文字说明;有些时候必须将地图和文字搭配使用,才能完整呈现地理事物的详细信息;还有一些地理知识点的学习涉及不同地图形式之间的转换。因此,对学生来说仅仅会读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掌握一定的图文转换或图图转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一是变文为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点转换为直观、具体的图像形式,以此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变图为文。为了考查学生对地图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口述地图,或将地图信息转换为书面文字语言。三是图图转换。当教学中遇到一些比较复杂和难以理解的地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舍次求主,剔除无关紧要的信息,只保留地图中的重要信息,从而将复杂、抽象的地图转换为简洁、直观的地图,理解起来就会简单得多。

3.4掌握绘图、补图能力

绘图和补图是在具备一定读图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掌握的较高层次的地理学科技能,对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绘图和补图活动,这既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地理知识再现的一个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有研究表明:开展绘图和补图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对于一些地理成绩较差、上课经常开小差的学生来说,开展绘图和补图活动能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其课堂专注度。

3.5积极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

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生活化情境的塑造,即将生活化场景与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如在学习“经纬线”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这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对此,教师可设计“环球旅行”的生活化场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经纬度进行换算,并指导学生查阅自己喜欢国家的风土人情与地理特点,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学生熟悉的事物带入课堂,在帮助学生理解经纬度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进入地理学习情境,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6重视各种地图在教学中的组合应用

地图的表达能力是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在各类考试中,很多题型也会通过等值线图、结构原理图、景观图来考查知识点。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综合的,将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地图综合起来加以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实、全面地认识地理事物,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将表示同一地区的各类地图(如等高线地图、植被地图、降水量示意图等)综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认识这一区域,在脑海中形成该区域的立体化模型,使学生形成读图思维和建模思维,实现对题目的全方位把握。

4结语

对于中学生而言,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比单纯学习地理知识更为重要。很多学生认为地理有文科属性,是需要机械记忆的学科,但实际上人们在总结地图展现的地理规律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体系完善的地理学科。本文从多个角度详细论述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有效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作者:丁朋来 单位: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滨海初级中学

中学地理教学范文2

在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中,教师应科学地依据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应用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增值评价,合理地对学生采用综合评价。开展新时代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不仅有利于教师应用现代教学评价标准、方法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近年来,教学增值评价逐渐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学校和教师逐步开始探索如何利用分层教学,将学习目标分层,从对教材解析、教学过程把控、学习活动和方案设计等方面精心谋划,促使学生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一、地理活动乡土化,分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一)实践活动乡土化

教师要设计好教材中活动教学,安排好学生具体的区域或乡土活动任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对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适宜的分层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参与活动取得的成效和努力方向。以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活动题“记录天气状况和模拟播报天气预报”为例(本文简称预报活动),笔者深入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过程和评价方案:首先,根据活动任务量的轻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利于学生分工协作和短时间内能够顺利完成并参与活动汇报。预报活动中笔者把学生分成七个组,各组约7人,并按七年级第一次地理小测成绩进行搭配组合;小组原则上推选成绩较弱学生先行预报,较好学生评价更正;其次,笔者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3.6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并参照常见的天气符号图,模拟播报天气后,通过生生互动,相互评价;再次,笔者根据活动结果包含的各模块内容,对学生完成活动形成的展示成果预设水平进行分层评价。在预报活动中,以华南组福州市为例,笔者预设学生模拟播报天气状况的水平分层评价:水平1:预报活动准确读出气温的最低温值、最高温值、天气状况;水平2:预报活动增加读出气温日较差大小、天气变化,如中雨转多云;水平3:根据天气状况和变化能提出生活或生产建议,如依据该地天气预报中变化,建议市民出门带好雨具;最后,笔者为了巩固活动设计和评价的成果,联系乡土地理素材,开展课后拓展延伸活动。预报活动课后,学生通过一周收看或查询手机天气预报,记录并高水平播报家乡将乐县的天气状况。在预报活动中学生按中国分区参加分组“记录天气状况和模拟播报天气预报”活动,并按教师设计的预报结果水平分层评价标准,对自己的预报结果进行评定,懂得了完整预报内容体系的方法,学会了科学的预报表述方式和语言规范,为今后进行高质量的天气播报提供一次预演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读图分析中迁移认知

中学地理课堂要加强不同类型地图判读教学。教师要抓住各类地图的组成要素及特征,引导学生按正确的步骤进行读图,提升学生的析图能力,使他们掌握图文转换的表达技巧。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段制订适宜学生具体读图活动生成水平的评价标准。以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气候的地区差异”的活动题“读图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一课的教学为例(本文简称析图活动),进行“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的读、析图指导,判读温带大陆东岸和西岸的气候差异。首先,笔者提炼课本气候类型图的一般判读方法、步骤,指导学生读图:第一步识读曲线图,读极值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来判定季节和所处的温度带;第二步分析柱状图,通过月降水量最高、最低值和累计年降水量来判定干湿状况;第三步从两大气候要素来归纳气候特征并比较差异;其次,笔者预设学生读图分析气候地区差异结论的水平分层评价:水平1:析图活动能够读懂曲线(气温)和柱状(降水量)图,表述气温、降水的特点;水平2:析图活动能够进一步归纳具体区域的气候特征;水平3:析图活动综合具体地区气候的特征、类型、降水类型等方面并列表归纳比较两地的差异;最后,在课后笔者补充家乡将乐所属的季风气候类型图,给学生布置了正确判读家乡气候的作业,并比较亚热带与温带两种季风气候的差异,迁移应用高阶读图评价。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并聆听了笔者对自己的评价后,能够准确定位自己答题所处的水平,科学认识了气候类型图判读的三个步骤、具体内容和语言表达,并联系乡土实践了气候类型图判读。

二、改进活动导与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一)需联系实际开展教学

高中新教材设计的活动材料大多结合区域案例,并辅以图文信息,有利于教师开展案例教学,在真实的情境中落实教学重难点的目标。在教材活动题的讲析中,教师要理清讲析步骤,并制订学生对思考题生成的多层评价标准,以利于课堂中学生自我评价、生与生互评、师对生评价。以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中,依据教材“图4.13新月形沙丘”讲述“风沙地貌中沙丘链的走向与风向”为例,笔者预设了学生达成思考题的水平评价目标:活动评价标准从水平1到水平4,即从正确判断新月形沙丘的风向;再到正确画出沙丘链的走向,最后能够进一步迁移应用到其他区域相关分析中;评价标准从学生能够达成的目标上层层递进,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进阶和发展;如何通过活动题讲清课时重难点呢?教师要理清授课思路,讲明学生思考途径。在讲析沙丘链的走向与风向时,首先,教师先进行板画以引导学生正确判读并画出风向;其次,教师可通过动画模拟还原地理事物形成过程,从而推测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沙丘链的走向与新月形沙丘形成的风向垂直;再次,引导学生读教材中的地理事物景观图,重点观察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最后,向学生抛出课堂思考题,并要求在图上标注结果,教师通过板画加以解析;最后联系实际,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沙丘链的走向与主导风向关系。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与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上述教材思考题的评价目标。通过设计学生达成思考题的多层评价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讲授中明晰教学方向和目标,并理清教学思路,以此更好地训练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递进思维,促使学生在课堂画图实践中体会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要关注的图文信息和注意事项等,并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能够迁移的知识和能力,顺利完成新的实践任务,提高地理实践力。

(二)明晰活动探究的方向

高中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倡问题教学,通过问题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在实施问题教学的过程中,问题设计的导向性、指向性至关重要。以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中,依据教材“太阳系结构示意图”、教材“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讲授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为例,教师设计问题要关注设问的组成:行为动词、限定词和关键中心词,使设问明确清晰,防止学生总结的方向不明,语言表达上不规范。如设问“根据概念和图表信息数据说说八大行星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就会缺乏思考方向;若能把该设问改为以下三问,教师增设引导学生阅读概念和相关图表数据的探究,让限定词和关键中心词一一对应,如“图中行星运动方向”与“行星在公转方向特点”“轨道倾角的概念和表中数据”与“行星在公转轨道面特点”“偏心率的概念和表中数据”与“行星在公转轨道形状特点”,通过对指向明晰的三个问题的思考探究,学生能够明确正确答案的思考方向,也容易判断行星的三大共性,由此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地理实践力。教师依据活动题答案达成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容易设计多层水平分级评价,但学生在实际答题中却很难给出较高水平的答案,其中原因之一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空泛,大而不细不实,导向性差,因此学生的答题思路不明,答题要点不清,答题逻辑不通;教师必须细化明晰这类问题,增加指向性定语,形成易于学生思考的问题链;问题链的设计要注意小角度设问,递进式排序,提示功能强,利于学生较快地获取有益的图像和文字信息,并与问题建立联系,构建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得出高阶水平的答案。

三、细化探究性目标,增值评价中形成地理实践力

(一)细化课堂探究的步骤

细究教材活动达成的水平分层评价标准,教师可以发现标准中蕴藏的内容完整性、逻辑性,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其中内容的完整性要求教师注重细化教学疏导,细步骤、小角度、多方向地引导学生探究,深入挖掘图文信息,学生将得到较高水平的生成。以七年级中归纳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为例,教师预设学生水平分层评价标准,水平3要求学生能够在纬度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归纳出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这要求教师细化教学活动设计:首先,设问引导学生判定两地海陆位置差异;其次,读表计算两地气温差值和某地气温年较差;再次,判断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最后,当堂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思考并进行评价。

(二)落实课外研学目标

教师应积极设计户外研学,安排学生调查论证等研学活动。教师可以编撰乡土化的校本教材,依托教材精心设计研学步骤,并预设好逐级的研学成果评价要求,明确户外研学预期目标,对户外探究性研学活动进行指导和评价,以此在增值评价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实践力。笔者所在中学学生使用校本教材《镛城旅游》,从水平1到水平3逐级实现研学成果评价要求,即从了解教材中某景区旅游资源概况,到探访景区发展过程和开发现状,并口头汇报分享研学成果及感悟,再到撰写报告分析景区时空演变过程。学生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实地游览和调查,从简单了解收集信息,到疏理历史与现状,再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景区时空演变过程的分析,完成了教师设计的探究性研学旅行活动,逐级实现了研学增值目标。

四、结束语

教师应形成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教学思维,认识到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实践性,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地理知识是教师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要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为导向,选取并使用恰当的材料、地图、地理信息技术等学习内容或工具,在教师的引导下,制订地理践行研学的方案和计划,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或途径,在课内外真实的情境中提出地理问题,力争学有所成,务实求新。

作者:陈祝清 单位:福建省将乐县第一中学

中学地理教学范文3

1课程思政的背景课程思政是新时期教育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同时,也是教育部门重点支持的一项创新型综合教育改革举措。历史时期不同,教育思想也有所差异。但是,“德育”一直是国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德”与“才”,汉代的“孝德教育”,唐代的“德主刑辅”,宋元时期的“伦理道德教育”,明清时期的“知行合一”……这些思想可谓是课程思政的早期雏形。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一直活跃在任何时代,与国家发展不可分割,相互促进。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将育人与育才相结合相统一,如何将教育功能发挥应有之义,不畏困难、积极调研、深入研究,总结出“课程思政”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教育纲领。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针对不同类型专业课程,该纲要分别明确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设性意见。《纲要》指出,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该论述对中国青年寄予厚望,同时,也为课程思政明确方向———不负殷切期望,争当有志青年。

2职校数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理论学习能力弱。数学属于理学类课程,其自身拥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脉络和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与文科课程相比,数学课程内容抽象、逻辑关系强,这正是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同时吸收知识和提升素养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利用数学课堂主渠道对学生同时进行知识教学和思政教育,以期能够实现隐性教育。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统筹教育工程,既需完成知识传授,又要体现价值引领。此过程,学生进行知识储备,教师实施思政教育。鉴于此,课程思政融入职业院校数学课堂刻不容缓。

3数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策略

3.1挖掘以“四观”为基准的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既是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也是课程思政的内容支撑。思政元素决定课程思政的特色性、先进性和时代性。职业教育阶段,学生正值树立世界观、牢固政治观、强化道德观和培育人生观的黄金时期。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学生不仅丰富学识、增长见识,也塑造品格、坚毅品性,为将来投身于国家发展建设奠定自身条件基础。

3.1.1世界观教育

作为认识论的一种存在,世界观是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马克思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柏拉图的“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黑格尔的“客观精神”和“主观精神”;波普尔的“第三世界”……哲学家对世界观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哲学与数学息息相关,数学课程中存在大量概念和定理,概念的总结,定理的推导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观点;反证法是数学学习常用工具,通常用来证明“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

3.1.2政治观教育

政治观教育贯穿于个人生命全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爱国主义精神是根本,更是重中之重。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国家;探索创造精神,践行奋斗精神,弘扬团结精神;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国家传统节日,提高人文素养与文化自信。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之父,贡献卓越,放弃高薪,在祖国最需要人才之时毅然归国,开创数学学派,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陈景润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中学时受教师启发,立志为民族强大而钻研数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精致优美,灯笼、刺绣等中国传统文化工艺品隐含多种数学知识,展示了国家多彩多姿的独特传统文化。

3.1.3道德观教育

道德观教育指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加强自身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未来职业并为之努力奋斗;诚实守信,信守承诺,与人交往坦诚待人;遵纪守法,生活工作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肃工作纪律。数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是科技进步的必备学科,与航天航空等高端技术领域联系紧密。无数科技工作者充满热情奋斗在一线岗位,遵守工作纪律,秉承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工作;校园贷款时有发生,利用数学知识计算可知,贷款金额虽小,还款金额巨大,非法贷款不仅触犯法律,结果也是后患无穷。

3.1.4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人生过程中的一种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似阳光,消极懈怠的人生观似阴雨,生命这场旅行气候由自己决定。人生跌宕起伏,面对困境,有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有人畏首畏尾,原地踏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生。人生轨迹如同函数图像,变幻莫测,跌宕起伏,有欢笑,有痛苦,有成功,有失败。成功不自傲,失败不气馁;吴文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躬耕祖国,勤学不怠,攀登数学高峰,凭借刻苦学习与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在拓扑学、数学史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桑德森,盲人数学家,命途多舛,顽强拼搏,凭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进入剑桥大学学习,被学生称为“不用自己的双眼却教会他人如何使用双眼的人”。

3.2提高师资力量,增强思政能力

(1)自我学习,丰富学识。教师育才和育人能力是课程思政实践的关键。浓厚的知识底蕴是一名数学教师的基本功,“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自身实力不容小觑。课程思政是新兴理念,被提出时间有限,正如此,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显得刻不容缓。教师多角度关注国内外时政热点,将相关热点与数学知识融合,贯穿教学设计,融入数学课堂;多维度学习课程思政书籍,洞悉思政前沿思想,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应用教学实践过程;多方位研读各类科目课程思政学术论文,了解不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状况,深度剖析成功思政案例,对比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体系,分析、归纳、总结并创新符合本学科本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明确落实“一课一创新一课一思政”的思政理念。

(2)集体学习,分享交流。教学经验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基石;思维观念是引导教师教学实践的前进灯塔;沟通交流是加强教师相互学习的中间桥梁。一个人的思维单一、能力有限,分享交流不仅是教师思维的碰撞,更是教师思维的升华。专业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集体学习,观摩课程,共同研究,分享经验,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加以改进,进而完善数学思政课堂。不同院校相同科目教研室携手共同建设网络平台,克服时间与空间限制,利用网络快捷性、时效性等特点实时沟通、交流与分享,力争完善数学课程思政流程,创建独特数学思政特色课程。

(3)专题培训,开阔视野。课程思政是一个大课题,教师自身学习和教研室研讨学习难以做到细致入微、面面俱到,所以,专题培训必不可少。学校加强顶层设计,邀请课程思政领域知名专家定期开展讲座,组织各科教师认真聆听,分享心得;学科教研组加强校间交流,定期组织学科教师观摩区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增强本校学科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思政精神内驱力,强化课程思政行动力。

3.3创新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

(1)组间式讨论,畅谈想法。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受其性格特点、思维认知等因素影响,个人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也有所差异。为提升教学质量,各学校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学方法改革也正处于积极探索之中。学科不同,性质不同。数学属于理科类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大量概念和定理推导,抽象难懂。因其学科属性特点,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趋势。鉴于学生思维活跃,组间讨论式教学模式注重小组交流,尊重学生自身想法,锻炼学生沟通能力,提升抽象思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信心。

(2)混合式教学,培养自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教师充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混合式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醒学生利用好“碎片化”学习时间。课前,教师将学习资料上传至相关学习平台,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预习任务,上传学习过程存在的疑惑;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教学内容与多媒体完美结合,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课后,学生将作业上传至学习平台,教师根据作业情况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3)实践类活动,增长本领。数学广泛应用于航天工程、建筑工程等国家重点研究领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术的最高境界是应用,任何理论都无法脱离实践。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是基础,牢固基础,加强磨炼,勇攀高峰,服务社会。选修课与社团课教师将数学知识融于实践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当前时政热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学校组织开展数学模型制作大赛,主题类型丰富多彩,“中国名胜古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参与制作,将自身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同时,深入对国家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文化自信。

3.4多元评价引领,促进思政效果

(1)学生评价,洞悉实情。教学效果是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提升与否是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最佳衡量标准。在数学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访谈法的形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深入洞悉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数学课程思政实践前后,教师采取问卷调查法分析学生“四观”的变化,检验课程思政效果。

(2)同行评价,发散思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行间的点评可以客观地分析教师思政实践的优劣势,以便教师针对性改正,从而提升思政育人育才能力;可以多维度开拓思政思维,打破思维定式,丰富课程思政元素,充实课程教学过程;可以多角度观察学生上课状态,切实感受数学思政课堂,作为“学生”真实反应课堂教学效果,明确课堂问题,提供方向指引。

(3)督导评价,反思过程。督导一般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专家,其知识水平高,授课能力深,学科前瞻性强。由此可知,督导的评价更具权威,提出的意见更具有建设性。督导按照课程思政模板客观评分,梳理课程思政要点,给出建设性意见。教师按照要点耐心钻研,打磨课程,提升教学专业能力和思政综合素质。此外,教师可以与督导沟通交流,虚心请教,深入了解,积极学习,增强自身实力,发挥课程思政“主力军”作用。

(4)教务引领,彰显效果。以数学知识模块为单位,教师按照规范流程设计教学案例,参考学生、同行和督导的评价结果研磨课程,反思教学过程重难点,凝练思政精华内容,化枯燥为有趣,化过程为成果。教务处等学校职能部门组织相关教师参与思政微课竞赛、思政教学设计和思政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采用网络评选方式,展示学校数学课程思政特色,彰显学校数学课程思政效果。4结语课程思政既不是仅关注思政教育,也不是仅学习专业知识,而是将思政教育和学习知识合二为一,融会贯通,自然而然地作用于课堂主阵地。课程思政肩负着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双职责,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顺应国家教育发展趋势。专业教育是基础,思政教育是必备,二者缺一不可。与思政课不同,数学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融入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以“四观”为基准,结合数学文化和时政热点,融入数学思政课堂之中,彻底解决学生心理根深蒂固的“数学枯燥”“学不好数学”和“学不会数学”等一系列负面暗示;彻底打破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僵硬局面。教师层面。教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教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小我融入大我,砥砺笃行,提高精神追求。教师需要大胆尝试,挖掘元素,不懈探究,勇于创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践,解决思政元素与数学课程“两张皮”现象。学生层面。学生培养学习兴趣,认真学习文化课知识;改善学习习惯,加强自身行为规范;接受思政教育,全面提高自身修养。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使命和责任。通过数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学生好好学习,增强实力,不懈奋斗,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努力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更好地姿态迎接未知挑战。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教育战略,更应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政治任务。

作者:王培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贯通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