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分析3篇

摘要:中学档案是中学教育教学文化的积淀,也是重要的思想宝库。重视中学档案管理工作,发挥其德育功能,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中学德育长期而有效的路径。本文分析了中学档案在爱国励志图强、自律行为规范、激励创新发展和凝聚精神感召方面的德育功能,中学德育工作中档案利用现状及原则,提出了新时代中学德育工作中档案资源挖掘及利用路径。
中学生德育分析3篇

中学生德育分析1

道德需要是中学生的一种基本需要,同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社会性发展程度和社会性接纳程度②。中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各方面发展。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当下中学生的德育状况并不乐观,德育的低效甚至失效现象确实反映了我们在中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

一、社会德育大环境的复杂性

(一)不良社会风气的混淆与侵蚀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给中学生提供成长环境。社会风气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风气之于中学生,犹如土壤之于树苗,古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深刻揭示了社会风气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形成所产生的影响。③社会风气中有我们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正面、积极的文化,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中值得借鉴的优秀文化等;然而,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也不在少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丰富起来,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开始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然而,由于经济与文化发展不是同步的,在中国经济腾飞、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社会上也滋生了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被引进我国的同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利于我国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糟粕文化也随之涌入。

(二)现代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

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具有开放性、多元性、隐蔽性的特点,网络用户的主要人群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网民素质良莠不齐。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数量庞大,真实性、合法性、道德性难以辨别,再加上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相关引导、规范网络秩序的法律法规,使得我国当前网络环境混乱,充斥着暴力、色情、违法的信息。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钻我国网络管理上的漏洞,宣传一些有悖于我国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动思想,给我国维护网络安全、营造文明积极的网络环境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再加上商业媒体的趋利性,导致了很大数量的媒体不顾职业道德和社会影响,利用网民在网络上追求新鲜刺激、发表言论又不受法律和伦理约束的侥幸心理,发布一些有违社会公序良俗的广告、视频、图片,网络环境受到污染。中学生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缺乏抵御诱惑的能力,经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当他们面对社会和媒体上的各种思想和五花八门的诱惑时,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这些消极、负面的社会风气不加以遏制而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它们很容易与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倡导的价值观发生正面冲突,甚至混淆视听,使中学生按照错误的方法论做事,从而很难树立起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长时间在这种不良风气中耳濡目染,也容易使原来在学校中培养起来的正确价值观产生动摇,模糊了道德标准的界限,削弱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性

(一)学校德育方法的滞后性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内德育工作也是中学生接受德育的重要环节,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接班人的重要责任。然而,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多数学校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灌输式德育。德育工作主要是由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老师担任,德育过程往往是照本宣科,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要对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扮演着思想政治理念和道德情操规范的被灌输者角色,没有真正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体差异,使学生难以真正领会德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再加上德育教材内容空洞、案例陈旧,单纯地照本宣科不能将党和国家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真理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缺乏针对性,难以使正确的政治理念和优秀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操。

(二)学校德育理念的功利性和评价手段的单一性

尽管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多年,也出台了多部旨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相关文件,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结果显示作用并不明显。原因就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中考、高考仍然是学校考虑的第一要事。在不少学校领导、老师甚至学生的心中,分数与升学大于一切。此外,德育评价的标准和手段过于单一。德育评价对德育工作具有导向性作用,可以加强学校德育质量管理。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目前对于学生德育的评价手段主要依靠的还是考试成绩,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主要依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例行检查等,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出现“为了德育而德育”的现象。德育理念的功利性和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导致了中学生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间的巨大差距,教育者所传授的理念无法在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从而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知与行难以得到统一,使我国的德育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教师自身水准的制约性

(一)教师德育水平的局限性

教师是一项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职业,和医生、律师一样,从业者必须经过规范化的学习和严格考核才能符合教育界的职业标准与要求。我国现代化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对中学教师专业性要求不高,进入教师队伍的门槛较低,没有进行系统的德育方法培训,导致了老教师教学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面对德育明显理论与实践能力不强,而且也不善于学习新的德育方法。在新晋教师方面,年轻中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在上岗之前接受过专门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理论与实践训练,但是目前的高校培养模式并不能保证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时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一般评定学校师资水平的标准也偏重于学科教学和科研能力,忽略了对他们道德教育能力的考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通常着重于传授专业知识,重智育而轻德育,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德育、美育等割裂开来。而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老师作为德育的主要承担者,依然沿用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活动也比较单调乏味,使学生对德育毫无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德育结果只能差强人意。

(二)教师私德的差异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战斗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自然也成了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否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好坏。现在的中学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占了很大比例,成为教学一线的主力军。他们大多思想活跃,充满干劲,不墨守成规,但是由于资历尚浅,思想和政治方面不够成熟,作风上不够扎实,即使掌握了充分的德育方法,他们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也难以保证可以承担起引导学生的重任,加上教态教风不成熟,教师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将个人不正确的价值观带入道德教育中。有时教师无意说的一句话,很可能会误导学生,带来严重的后果。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严重冲击社会道德风尚的今天,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受到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很大一部分来自教师的个人素质。教育的工具化和功利化倾向、中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高等现状,使很多教师仅仅是把教育当成谋生的手段,收红包、私下开班等现象屡见不鲜,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从而更不注重德育工作。

四、家庭德育环节的缺失

(一)家庭德育意识薄弱

家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场所。我们常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学生的家长希望子女早日成才,只注重学习成绩,认为孩子参与德育实践和培养健康的思想道德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还有的家长把德育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认为学校对孩子的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培养职责,孩子一旦出现偏差,全部都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很少反思自己,导致了许多中学生在家一个样,在校一个样,思想和行为出现两面性。

(二)家庭德育方法缺乏科学性

大多数家长都能认识到家庭德育的重要作用,能够在家中对孩子的思想认知和价值选择进行引导,但是部分家长的教育能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稍有欠缺。当代中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子女进行家庭德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父母对于子女过于溺爱,不舍得孩子吃苦,任凭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父母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伤害,产生自卑心理,对家庭生活产生逃避心理,甚至疏远父母;有的父母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偏向于理论说教,忽略孩子特殊时期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情感需求,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刚刚形成的人格,让孩子产生不被理解的孤独感和厌烦感;还有的父母受限于自身素质,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分场合地在孩子面前吵架、说脏话,或是发出一些与学校和社会倡导的道德风尚不符的言论,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误导。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有时候教师一堂课的教育都抵不过父母在家随口说的一句简单的话,所以来自家庭的影响因素也会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总之,这些年党和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十分关注中小学德育工作,并专门出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相关文件。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应该抓住原因,找准对策,为中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作者:陆晨 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互联网市场营销思考2

2021年3月,中组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就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的明确规定。中学档案涵盖了中学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培养培育,以及科研活动等,集中展示了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全过程,是中学优秀教育教学文化的积淀,也是重要的思想宝库。高度重视中学档案管理工作,并发挥其德育功能,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中学德育长期而有效的路径[1]。南宁市三美学校坚持“真·爱”教育办学思想,落实“培养现代文明人”办学目标,注重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培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出众多优秀学子。档案作为南宁三美学校历史记忆,是该校德育重要资源,进一步挖掘、发挥其德育资源功能,积极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学校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全方位育人。探讨档案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和利用现状、原则及路径,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档案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利用价值

中学德育是诸育之首,德育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重大,是培养出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和组成部分[2]。中学档案中蕴含了丰富的学生成长经历信息,是开展德育的第一手鲜活资料。切实发挥中学档案德育功能,是新时代拓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3]。中学档案工作也是中学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文化育人向纵深发展。因此,深刻认识中学档案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十分必要。

1.1爱国励志图强功能

中学德育的首要内容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4]。三美学校档案详细记载了该校从建立、发展到壮大的创业史,集中展现了一代又一代三美人在各个时期艰苦创业、立志办学的辉煌历程。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国家的繁荣发展休戚相关。其中,档案是中学教育教学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也能反映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脉络,展现中学教育历史轨迹,无论是教辅教材中的先进人物事迹,还是学校各个时期涌现的先进典型,在他们身上都无不展示了无私奉献、献身祖国、执着求真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可见,中学档案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是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这些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信息挖掘,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引导作用,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情怀,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勤奋学习。

1.2自律行为规范功能

中学阶段还处于学生一些行为不断养成的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德育的关键期。要通过他律做好中学生的自律教育[5]。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规范人、约束人的行为准则。中学档案中收录了各个时期的校训校纪校规,是中学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历史见证,也全面记录了中学规范化办学的历程。这些校规不仅在规范办学、严格校园管理中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也对于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通过中学档案的收集和整理,以及编研开发和利用,加强中学法规宣传教育,将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提到新时代中学生德育要求上来,进一步规范德育内容、方法和形式,让德育更加符合中学生的行为特征、习惯,从而使中学生明白自己能够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养成良好的自觉习惯,终生受益。

1.3激励创新发展功能

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是中学德育重要组成部分[6]。中学档案中记载了大量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三美历年优秀毕业生的奋斗故事,以及三美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这些成果、故事和付出,都是新时代三美师生继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是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不竭动力,能够激励一批又一批三美人不断前行。在三美学校26年的办学历程中,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少先队员黄陈丹蕾、中华民族艺术特长生金奖获得者黄静怡、全国青少年钢琴大赛广西区一等奖获得者沈琬娇等。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当代中学生探索科学、学习知识、追求真理、改革创新的精神。通过中学档案中关于这些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的挖掘,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学德育工作的生动教材,能够有效培育三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1.4凝聚精神感召功能

中学精神是中学德育的根和魂,也是德育的精髓。三美学校始终秉持“真·爱”教育办学思想,逐渐形成“立志报国、勤奋学习”的校训,体现了三美人的精神风貌。三美学校的档案中记载了该校精神的历史传承和当代弘扬过程。因此,充分运用好中学档案,集中展示中学的精神风貌和鲜明特色,体现各个时期三美师生创造力、凝聚力,从而激励新的三美人有效发挥凝聚和感召功能,从小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等,发挥潜移默化的促进功能和作用。

2档案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利用现状

就中学德育工作中档案利用的现状来看,还存在思想认识不足、档案资料薄弱和实际应用不深入等实际问题。2.1对中学档案德育功能认识不到位经过多年来的宣传,中学档案的德育功能价值逐步得到了提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了解档案功能及其职能,也认可其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但中学档案德育功能发挥不佳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是部分德育工作者对中学档案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表现中学档案德育工作常态化应用不足,对馆藏中学档案资源不了解,中学档案与中学德育工作存在“两张皮”现场,合力不足。

2.2中学档案中有关德育资料不健全

影响中学档案德育利用的又一重要因素是中学档案中的德育资料不健全,作用发挥比较难。主要表现为:不简洁。中学档案重复性内容较多,且多为登记表、通知书、报到资料,关于德育资料存档较少。不具体。中学档案中且多为“教师鉴定”“班级鉴定”“学校鉴定”,概念化、程式化、公式化用语较多,未体现中学生德育个体特色。不认真。中学档案资料中存在信息内容填写、信息资料收集不完整,影响德育工作开展。

2.3中学档案中有关德育素材挖掘不充分

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德育工作与档案工作脱节,使得档案资源在中学德育中的利用不够充分,重要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重视利用耳熟能详的名人信息进行激励和引导,其他的信息资源挖掘不深、不透。尤其是立足本校馆藏档案资源开展实习实训活动较少。德育工作的形式较为单一、载体不够丰富、效果不够凸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档案资料背后的德育素材运用得还不够紧密,中学档案资源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不够立体、鲜活。

3档案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利用原则中学档案是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档案中收录的大量资料是开展中学德育工作的抓手。因此,科学、规范、全面地建立中学档案,利用中学档案发挥德育功能时,应坚持如下原则:

3.1真实原则

中学档案涵盖了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利用中学档案开展德育工作时,首先要讲求真实。即,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以促进中学生道德发展为己任,防止出现一味地档案展示,要通过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要让中学生在中学档案资料的学习、参观中明确哪些资料是其今后档案的组成部分,是其品德真实历程的再现,也是成长进步的真实记录、见证。在利用中学档案开展德育时,最重要的是要真实,教师、家长经常性地交流学生品德状况,并做好真实记录。

3.2引导原则

中学档案在中学生德育过程中应相对地弱化教师的评价,突出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主成长”[7]。因此,发挥中学档案的正确引导功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以中学档案为媒介,与学生家长开展交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动向,并实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好教育和引导[8]。其次是要随时抽阅学生档案。对学生的成长档案进行阶段性抽阅,掌握阶段性思想品德状况,采取更为针对性的教育。再次是作为活动资料。将中学档案中的重要信息资源作为团队、班队活动的重要素材,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德育引导。

3.3激励原则

中学档案集中展示了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中学档案的利用,进一步激发中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并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自我教育能力。中学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螺旋上升或波形推进过程,无法在短时期内实现质的突变[9]。因此,要学会利用中学档案资料,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其巩固、发扬,充分发挥中学档案的激励功能。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即便学生品德出现了波动,也不宜一味批评,以免产生负面影响,而应开展适度的警示、提醒,使其知不足,而后前行。因此,中学档案利用的价值目标仍然以激励为主。

4档案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利用途径

应立足中学档案与德育工作实际,做好三个结合。

4.1内容:时代精神与馆藏史料相结合

应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抓好教育。立足当前世情、国情、校情,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时事政治教育。如结合新冠疫情,利用中学疫情防控工作中形成的重要档案资料,培育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参与抗疫的集体主义精神。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德育。借助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让馆藏的鲜活档案资料走进课堂和学生身边。利用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料,精选典型师生的先进人物事迹,确定活动主题,通过举办校史展、校友名人展、大事记等形式,借助一个个生动的史料图片、鲜活的人物事例,进一步激励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树立成才、成长的奋斗目标。此外,通过馆藏档案资料,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节、文化节等活动,增强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开拓创新精神。

4.2方式:传统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中学档案应用于德育工作方法上,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也要学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德育工作开展插上科技的翅膀。继承上,可将传统的好经验、好做法继续传承弘扬。如通过汇编校史、年鉴、大事记,举办荣誉室、校史馆、优秀学子名人展等,进一步发挥馆藏档案资源的德育功能。创新上,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档案德育工作。如开设中学档案网站,将馆藏特色档案资源上传至网页,建立专题德育专栏,供学生实时在线观看;开辟德育App微信公众号,将档案中的信息进行编研,围绕德育主题定期发布;拍摄专题片,将馆藏档案资料中承载着的德育内容拍摄成纪录片、宣传片、视频短片等,使传统的单一纸质资料成为有声有像有影的教育载体,感染力更强。拓展上,可围绕馆藏中学档案,开展知识竞赛、道德讲堂、文体、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活动,通过演讲、研讨等,深入交流,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4.3对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应把德育深入到每一位学生。首先,是开展普遍性教育。将中学档案中的事迹资料进行汇编,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借助日常的班会、晨会等,开展思想品德教育[10]。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育。如新生入学教育,有针对性地选择校史校规教育,针对特殊群体,帮助其尽快了解学校,熟悉新阶段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尽快树立行为自觉自律。应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育。通过调查研究,实时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利用档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档案积淀了丰富的德育元素,是中学德育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思想宝库。广大德育工作者与档案工作者应通力协作,注重运用中学档案开展德育工作,切实发挥档案在立德树人中的应有作用。

作者:黄丹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美学校助理馆员

互联网市场营销思考3

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未对语文课程教育形成影响。中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正确掌握教材,认真研究语文教材,明确德育教学的入手点,还应解决好德育和中学语文教育相互间存在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唯有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才不会产生喧宾夺主的状况。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将正确引导中学生发现并分析文章中最震撼、最感人的语言文字,明确重点,形成共鸣,进而增强自身体会,在不知不觉中教育中学生,塑造其良好的思想与灵魂。[1]

一.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当前青少年的整体思想道德是良好的,然而亦有一些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产生偏差,出现极端奢靡之风、享乐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等多种错误思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应注重青年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正确指导中学生培育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正确三观与道德观。中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现如今综合国力的衡量重点在于人才,只有中学生具备优秀的思想情操才可让我国高耸挺立在世界民族之中。司马迁曾经说过,才者,得之知也。德者,才之帅也。以德来统领帅才,才可确保“才”的充分发挥。用才来支撑德,厚德载物,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成材的前提,用各种各样的语文教育形式,使中学生可以在活跃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让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文字处理能力时,还能够提升中学生们的思想道德,让中学生同时兼有优秀的品德和才能,变成国家栋梁之才。少年时期是培育学生思想道德的最好时期,在少年时期培育其高尚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形成自律、自强与挚爱的优秀习惯,并受益一生。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让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获得升华,对自我进行完善,在自律中形成,在实践中锻炼,增强中学生群体的思想品德素养,建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发扬我国民族精神,树立正确三观,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自觉承担起时代给予自身的崇高使命。

二.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生价值观复杂,缺乏对道德的正确认知

中学生不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具有极强的可塑造性,中学时期的学生与其他时期相比对新鲜事物与知识有更强的接受能力。伴随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网络对人类日常生活形成的深刻影响,使中学生无法摆脱社会外部环境和错误思想意识的渗透与影响。比如,一些中学生存有攀比现象,与其对应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在中学生群体中大肆蔓延。故而,不但加大了中学生思想道德认知的复杂性,还给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的德育教学带来极大困难与挑战。另外,在现如今的中学教学时期,中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与理解缺少完善性,忽略建设正确的思想品德,认为其只需要提高语文成绩就就达到学习目标了,根本未能认识到这种错误形式对中学生道德认知程度的提升产生消极影响,亦不利于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

(二)学校道德教学体制不健全,教师德育教学观念需增强在传统教学中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当前中学语文教育依旧将成绩作为课堂教育的主要目标,这亦是忽视中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因素。一些学校对德育教育依旧停滞在表层上,缺少对应的课堂教育规划,亦缺少学校自身特有的教育体制。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应清晰明确了解到德语教育对中学生全面素质养成具有的重要作用,应及时转变自身教育观念,不但需要提升自身道德素质,还需要在语文课堂教育中增大德育教育的渗透,继而在保障语文课堂教育成效与教育质量的同时,还能向中学生渗透相关德育教育。

三.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一)增强基础教育,培育中学生语文能力

现如今中学语文课程教育极少利用大篇幅来教授语文基础知识,有一些甚至直接选择不讲。正是此种模式的教学,致使一些中学生忽略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会大大降低中学生的语文识字能力以及写字能力,在文章阅读与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语句不通顺与表意不清的状况,对语文教师实施德育教育形成不利影响,更严重还可以直接对中学生语文整体水平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在教授《木兰诗》这一内容时,文章中有一语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的含义即在外打仗的将士们身经百战,有一些战死在沙场,而有一些将士在十年之后返回自己的家园。语文教师在指导中学生理解文章这句话时,可以与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这首诗中“秦时明汉时关”相联系,能够使中学生更好、更全面理解与掌握文章重点内容。在中学义务教育时期的语文课程教学渗透的德育教育主要将弘扬我国爱国主义作为核心精神。爱国主义就是非常希望能够保留我国特有文化,对我国文化、成就与思想感到非常自豪。此时中学语文教师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具有的特征,依靠生动、有趣的文章内容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德育教学。在关键时可借此进行延伸,由于全世界均非常注重爱国主义教学以及民族精神培育,即便各个国家的国情与教学模式不同,但最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均是相同的。换言之,世界各个国家在对爱国主义教学层面均会对本国历史文化具有的精华实行全面发掘并且发扬光大。[2]中国存有诸多爱国人士,比如刘胡兰、岳飞、邓世昌等,这些伟人的事迹均能够作为教育学生爱国的典范,以此加强中学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

(二)创建教学场景,激发中学生德育情感

某些著名教育学家说过,学生如若缺少富有诗意的情感,则就无法全面发展。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具有极强的情感性,故此,语文教师和全面运用语文教育内容创建教学情景,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而且,伴随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普及,诸多学科均开始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语文学科亦如此。多媒体将色、画、乐与声汇集一体,充分刺激中学生的身体感官,不但可以活跃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还可以充分激发中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使原本抽象难懂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比如,在教授《长征》这一内容时,语文教师即可依靠视频资料让中学生理解并掌握长征是我国革命伟大的一次壮举,可以使中学生对长征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与价值有进一步了解。此外,亦可依靠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部分与长城相关的专题影片与图片,使中学生好似身临其境,能够深入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与辛勤劳动。语文教师亦可进行延伸补充,像中学生详细介绍长城作为中国古代主要军事防御阵地,有着保家卫国的强大作用,致使中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始终坚定保家卫国的良好信念。[3]

(三)注重作文教育,推动中学生抒发情感

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往往认为中学生知识写作素材的掌握与积累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重点,而语文教师则难以协助中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长此以往即会造成语文教师应用传统教育形式中阅读优秀范文,并且给中学生讲解有关写作技巧。许多中学生会认为此种作文教育形式乏味无聊,则更难以提升中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加之语文教师因应试教育产生的影响,认为中学生最好表现就是获得优秀的成绩,忽略了学生们的创造性。基于此,即便转变教育形式也难以从本质上提升学生作文能力。习作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需求,这种命题应当具有相应趣味性,目的清晰明确,把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作为习作所需工具,因与学生现实生活十分贴近,极易调动中学生习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比如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作文教育中,让中学生将城市环境作为习作命题,使其通过对城市环境的了解,写一篇怎样改善当前城市环境的议论文。众所周知,环境保护始终是中国强调的重要发展战略,亦是人文素养主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中亦明确提出,应使学生们具有环保意识,而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语文学科开展素养教学的关键路径之一。[4]在中学生写作的议论文中均提到城市环境由于雾霾影响状况很糟糕,天空灰蒙蒙,上学均需要佩戴口罩。基于此,语文教师可凭借学生作文进行德育教学并实行延伸,根据渗透教育把我国历朝历代具有的环保条例与环保思想均渗透到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加强中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与珍惜资源的良好意识,创建人和自然友好相处的优秀环境道德观,使中学生理解我国环境保护法规,而且在日后能够用实际行动参加到自然环境保护中去。综上所述,语文是将语言和思想汇集为一体的课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怎样把德育工作合理正确渗透到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让中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主动接纳各种思想教学,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所有教学工作人员去进一步尝试和探究。

参考文献

[1]于长坤.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农家参谋,2019(10):258+272.

[2]李斌,罗海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J].华夏教师,2019(20):18.

[3]徐雍.“部编版”初中古诗文教学德育渗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4]李优振.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索[J].赤子(上中旬),2016(23):244.

作者:马斌 单位:甘肃省广河县回民第六中学

在线咨询